• 沒有找到結果。

一、傳統神經系統圖形診斷問卷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一、傳統神經系統圖形診斷問卷 "

Copied!
2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三章 研究方法

本研究的主要方向是只針對文本中的圖形做研究。研究的設計主要先以已經學習過 神經系統單元的國中學生為對象,診斷出目前康軒版自然與生活科技教科書上的圖 形在閱讀上有哪些困難點?由此診斷之依據並以系統功能語言學的觀點加以修改成 較佳的神經系統圖形,包括適當的表徵結構、模態與版置意義。準實驗研究之對象 亦是已經學習過神經系統單元的國中學生,此外,為了摒除不同教學策略的因素,

選取的對象均為同一個生物教師教過的學生。

第一節 研究工具(1)- 神經系統圖形問卷

一、傳統神經系統圖形診斷問卷

「傳統神經系統圖形診斷問卷」主要目的是欲探討學生在閱讀康軒版七上自然 與生活科技教科書中的神經系統圖形時,可能會造成哪些閱讀困難。施測的對象是 已經學習過神經系統的學生。本問卷的題目乃參照前驅研究的訪談中,學生所反映 出對於圖形讀圖理解之問題,加以編製而成。

二、傳統 / SFL 神經系統圖形問卷

準實驗設計研究所採用的工具為「傳統神經系統圖形問卷」及「系統功能語法

圖形問卷」 (見附錄一、附錄二) ,兩個問卷的問題完全相同,問題的設計主要是欲

探究學生閱讀圖形之後可得到哪些資訊。圖形可分為兩種不同的版本,其圖形的表

徵結構與元素則有所不同。問卷中包含三個大題,共20個小題,並經過四位生物教

師和一位科學教育學者作專家效度,試題之雙向細目表如表3-1-1所示。此問卷經專

家修改與預試測試後,內在一致性為0.75;正式施測為140人,內在一致性為0.77。

(2)

本研究之神經系統圖形問卷雙向細目表,第一維向度是韓禮德

(M.A.K. Halliday)之系統功能語言學中的「參與者」和「過程」,其中參與者包 括動作者、目標、繼動者、載體和屬性。第二維向度是 Kress 和 van Leeuwen 之圖 形的表徵結構中的「敘述性表徵結構」和「概念性表徵結構」;藉由此二維向度之 分析,以探討不同圖形與學生讀圖理解之關係。

表3-1-1 神經系統圖形問卷之雙向細目表 參與者

動作者/目標 繼動者 載體 屬性 過程 題數

動作過程 2-1 2-2、

2-3

3

轉換過程 3-4、

3-6

2 敘

述 性 表 徵 結 構

幾何象徵 3-2、

3-3、

3-5

3

分類過程 1-1、

1-2d、

1-2f

3

分析過程 1-2b、

1-2c、

1-3、

3-1

4 概

念 性 表 徵 結 構

象徵過程 2-7 1-2a、

1-2e

2-4、

2-5

5

合計題數 1 3 3 6 7 20

(3)

第二節 研究工具(2)- 系統功能語法神經系統圖形

一、系統功能語法神經系統圖形

「系統功能語法神經系統圖形」之設計理念,主要是關於「敘述性表徵結構」

和「概念性表徵結構」 ,以及「其他圖形構成元素(如圖內文、模態、版置意義) 」 等方面,在傳統神經系統圖形中可能會造成學生讀圖困難之處,加以修改或重新編 製,以便增進學生的讀圖理解。

圖形的素材取自國內、國外生物教科書中的圖形,其中「神經系統構造圖」改 編自康軒版七上自然與生活科技教科書, 「反射作用示意圖」改編自翰林版七上自然 與生活科技教科書,而「神經傳導途徑示意圖」則改編自日本初中生物教科書。

(一) 、系統功能語法神經系統構造圖

1.敘述性和概念性的過程分析:

(1)分類過程:以樹形圖的方式呈現出「單層外顯性分類過程」 ,將周圍神經的圖 形置於「周圍神經」文字之下,將中樞神經的圖形置於「中樞神經」的文字之 下,顯示人體神經系統依構造和功能可以區分為此兩大類。

(2)象徵過程:在中樞神經的圖形中,無論是腦或脊髓,均以橘黃色來表現,呈一

致性的象徵意義。在周圍神經的圖形中,無論是腦神經或脊神經,均以藍色來

表現,亦呈一致性的象徵意義。

(4)

圖 3-1-1 系統功能語法神經系統構造圖之「分類過程」

(3)分析過程:圖形右邊的「直線」 (──)代表概念性結構中分析過程的「屬性」,

所謂屬性是指整體當中的一小部分,分析過程就是用部分去解釋整體。整體即 所謂的「 載體 」 。此圖中的整體是「中樞神經」 ,其部分指「腦」和「脊髓」 。

圖 3-1-2 系統功能語法神經系統構造圖之「中樞神經」的「分析過程」

分類過程 分類過程 分類過程 分類過程

載體(整體) :中樞神經

屬性(部分) :腦

屬性(部分) :脊髓

(5)

同理,圖形左邊的「直線」 (──)也是代表概念性結構中分析過程中的「屬性」,

所謂屬性是指整體當中的部分,整體即所謂的「 載體 」 。此圖中的整體為「周 圍神經」 ,其部分則指「腦神經」和「脊神經」 。神經系統構造圖當中的兩個 載 體 :中樞神經和周圍神經,已經分開至兩邊,沒有互相重疊。

圖 3-1-3 系統功能語法神經系統構造圖之「周圍神經」的「分析過程」

(4)內含性分析過程:將脊髓兩側之神經節符號全數省略不畫,為內含性分析過程。

2.模態分析:

根據科學性編碼取向(Scientific coding orientations)的原則,將影像表徵成一 個藍圖,無透視、無背景則為高模態(High modality) 。此圖將神經系統以外的部分 留白處理,無透視、無背景,為高模態。

3.版置意義:

(1)框架性:

由於中樞神經與周圍神經各用一個有框線的框架顯示,所以本圖形具有兩個 載體(整體) :周圍神經

屬性(部分) :腦神經

屬性(部分) :脊神經

(6)

框架。然而,因為兩個框架上面用樹形圖的「括號」加以串連起來,代表中樞神 經和周圍神經同為神經系統之一部分,並非毫無關連,故此兩框架呈現「弱框架」 , 亦即兩個框架彼此具有高度相連。

(二) 、系統功能語法反射作用示意圖

1.敘述性和概念性的過程分析:

(1)動作過程:當腳踏尖物時,腳底皮膚的受器為動作者,脊髓為目標。縮腳反射 發生時,脊髓為動作者,大腿的肌肉為目標(a 圖)。

當大腦覺得痛時,將命令傳至手和腳的肌肉,此時大腦為動作者,手和腳的肌 肉分別為目標(b 圖)。

圖 3-1-4 系統功能語法反射作用示意圖之「動作過程」

(2)幾何象徵:箭頭較大、線段較粗,根據 Kress 和 van Leeuwen (1996)的看 法,為價值放大的箭號,方向和路徑較明顯,使人一目了然。

目標A /動作者B

目標C

動作者A

動作者C

目標B

(7)

(3)時間性分析過程:有三個動作在此圖中呈現,一、腳踏尖物;二、腳立刻縮回;

三、用手去撫摸腳。時間線為先 a 圖,再至 b 圖;而 a 圖中的時間線則是先右 邊(實線) ,再左邊(虛線) 。

(4)象徵過程:紅色線條以及箭號代表反射作用,藍色線條以及箭號代表帶大腦意 識控制之作用。並在圖形中的右下角,以文字來輔助說明不同箭號所代表的意 義。此外,a 圖中虛線的腳,代表縮回狀態的腳。

(5)形體比例過程:圖中大腦、脊髓、手和腳的相對位置以及大小,均符合這些屬 性的外表形狀、空間關係與相對位置。屬於分析過程中的形體比例過程。

2.圖內文分析:

圖形標題和傳統反射作用示意圖相似(只有括號中的顏色不同) ,亦有可能造 成學生斷詞的錯誤,不過在圖形右下角增加輔助說明的「圖內文」 ,並和不同顏色 的箭號並列,可以減少學生發生斷詞錯誤的機會。

圖 3-1-5 SFL 反射作用示意圖以「圖內文」輔助說明箭號意義

輔助說明的

圖內文

(8)

3.模態分析:科學性編碼取向:有效的將影像表徵成一個藍圖,無透視、無背景為 高模態。抽象性編碼取向:示意圖為高模態。

(三) 、系統功能語法神經傳導途徑示意圖

1.敘述性和概念性的過程分析:

(1)幾何象徵:紅色的箭號,代表神經訊息傳遞的方向,由於箭號較大,因此具有價 值放大的效果,可使讀者一眼就看出其傳導方向。

圖 3-1-6 系統功能語法神經傳導途徑示意圖之「幾何象徵」

(2)動作過程:訊息由眼睛傳入大腦,眼睛內的受器為動作者,大腦為目標(感覺神 經元為過程) ,此一過程為交錯過程。接著大腦將訊息傳至脊髓,大腦為動作者,

脊髓為目標,為第二個交錯過程。最後,脊髓將命令傳至手部肌肉(動器) ,脊髓 為動作者,手部肌肉為目標(運動神經元為過程) ,此為第三個交錯過程。

(3)轉換過程:由受器到動器之間,若將感覺神經元與運動神經元視為「過程」的話,

幾何象徵

(9)

共有二個繼動者,分別為:大腦和脊髓;嚴格來說則有四個繼動者:感覺神經元、

大腦、脊髓、運動神經元,含有繼動者的過程稱為轉換過程。神經傳導過程如下:

受器→ 感覺神經元→ 大腦→ 脊髓→ 運動神經元→ 動器

(4)真實圖與抽象圖:左上角的人物為漫畫圖,比照片真實度小。右邊的神經傳導途 徑示意圖,只畫出眼睛、感覺神經元、大腦、脊髓、運動神經元和動器等元素,

並無細緻地描繪其真實構造,而以簡單線條代表,為抽象圖。

2.模態分析:

(1)自然寫實主義編碼取向:示意圖為低模態。

(2)抽象編碼取向:Mayer 和 Gallini(1990)認為,對於解說性知識的學習,利 用繪圖反而較能具體的描述一些特定的經歷及去除原有影像背景不必要的干 擾因素。此圖形只繪出必要之特徵,不以真實照片顯示,為高模態。

(3)本圖形為科學文本中的圖形,需具有科學教育之功能,故採用抽象編碼取向。

圖 3-1-7 系統功能語法神經傳導途徑示意圖之「抽象圖」

(10)

二、兩個版本圖形之功能比較

本研究所比較的神經系統圖形,分別是神經系統構造圖、反射作用示意圖以及 神經傳導途徑示意圖。每一張圖形在課程中均有其教學的功能,試比較如下表3-1-2:

表3-1-2 兩個版本神經系統圖形之教學功能的比較 傳統圖形 傳統圖形之

教學功能

SFL圖形之 教學功能

SFL圖形

傳統神經系統構造圖

使學生瞭解 神經系統構 造。

使學生瞭解 神經系統構 造。

SFL神經系統構造圖

傳統反射作用示意圖

1.使學生瞭 解反射作用 過程。

2.使學生瞭 解神經傳導 的途徑。

使學生瞭解 反射作用過 程。

SFL反射作用示意圖

傳統神經傳導途徑示意圖

使學生瞭解 神經傳導的 途徑。

使學生瞭解 神經傳導的 途徑。

SFL神經傳導途徑示意圖

(11)

由上表可得知,雖然「傳統反射作用示意圖」之教學功能比「SFL反射作用示 意圖」多了一項,可以在瞭解反射作用概念的同時,也能使學生瞭解神經傳導的途 徑。然而,並不會影響到SFL圖形對於學生之學習成效,因為在「SFL神經傳導途徑 示意圖」中,便有此一項教學功能。

「傳統反射作用示意圖」中,一張圖同時欲表達太多概念,試圖產生「一圖勝 千言」的效果,但是以神經系統的單元而言,注重概念的先後順序,在一張圖中出 現太多概念不見得對學生的學習有助益。

三、兩個版本圖形之內容操控齊等

因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於探討不同的圖形表徵結構對讀圖理解的影響,故試圖控 制其他非操控變數,例如:圖形標題、圖內文字數等。

(一)神經系統構造圖:

表3-1-3 神經系統構造圖圖形標題及圖內文之字數比較 傳統圖形 SFL圖形

圖形標題 7 7

圖內文 21 21

(註:兩組圖形字數及內容皆相同)

(二)反射作用示意圖:

表3-1-4 反射作用示意圖圖形標題及圖內文之字數比較 傳統圖形 SFL圖形

圖形標題 26 25

圖內文 48 59

(註:由於要探討圖內文的輔助說明對學生理解箭號意義之影響

,兩個版本圖內文不完全相同,因此字數不同。)

(12)

(三)神經傳導途徑示意圖:

表3-1-5 神經傳導途徑示意圖圖形標題及圖內文之字數比較 傳統圖形 SFL圖形

圖形標題 14 14

圖內文 52 52

(註:兩組圖形字數及內容皆相同)

四、傳統圖形與系統功能語法圖形主要異同之處

傳統圖形和系統功能語法圖形在敘述性結構、概念性結構,以及模態、版置意

義方面,三組圖形之異同處,如下表3-1-5、3-1-6 和 3-1-7所示:

(13)

表 3-1-6 神經系統構造圖之比較

傳統圖形 SFL 圖形 異同

分類過程 單層外顯性分類 單層外顯性分類 相同 分析過程 腦神經和脊神經文字後面的

「括號」 ,易使人誤認為是分 類過程。

將中樞神經和周圍神經兩個載體 加以分開,且各自的屬性用「直線」

來標示。

相異

窮舉性分 析與內含 性分析

畫出神經節的形態,為窮舉性 分析過程。

將神經節刪除,為內含性分析過 程。

相異

象徵過程 中樞神經均為橘黃色,周圍神 經為藍色(脊神經)和橘黃色

(腦神經) 。

中樞神經均為橘黃色,周圍神經均 為藍色。

相異

模態 科學性編碼取向為高模態。 科學性編碼取向為高模態。 相同

版置意義 一個框架(無框線)。 兩個框架(有框線) 。 相異

(14)

表 3-1-7 反射作用示意圖之比較

傳統圖形 SFL 圖形 異同

動作過程 圖形的上方為單向與雙向交錯 過程,下方為單向交錯過程。

a 圖為單向與雙向交錯過程,b 圖 為單向交錯過程。

相似

時間分析 過程

手的動作由圖中間淺色者(接 觸茶壺)開始、再到圖的上方,

最後到圖的下方。

腳的動作依序由 a 圖的實線、虛 線,再到 b 圖。

相似

象徵過程 1.以較淺之顏色象徵觸碰熱茶 壺的手。

2.藍色線條代表反射途徑,粉紅 色代表意識控制之途徑。

1.圖左邊顏色較淺之腳,象徵腳 縮回的腳。

2.紅色線條代表反射途徑,藍色 線條代表意識控制之途徑。並在 圖的右下角輔以文字說明。

1.相似

2.相異

幾何象徵 線條及箭號較小較不明顯,為 價值降低之箭號。

線條較粗且箭號較大、較明顯,

為價值放大之箭號

相異

形體邏輯 與形體比 例過程

形體邏輯過程 形體比例過程 相異

窮舉性與 內含性分 析過程

神經元以小圓點和括弧表示,

並畫出脊髓的灰色區域,為窮 舉性分析過程。

神經只以箭號表示,脊髓沒有畫 出細部構造,為內含性分析過 程。

相異

模態 科學性及抽象性編碼取向:均 為高模態。

科學性及抽象性編碼取向:均為 高模態。

相同

(15)

表 3-1-8 神經傳導途徑示意圖之比較

傳統圖形 SFL 圖形 異同

真實圖與 抽象圖

真實圖 抽象圖 相異

動作過程 由數個交錯過程組成揮拍動作 由數個交錯過程組成揮拍動作 相同 轉換過程 1.由大腦傳至動器,中間一共有

四個繼動者。

2.大腦內具有數個箭號,呈現出 轉換過程。

1.由大腦傳至動器,中間一共有 四個繼動者。

2.將大腦內的神經傳導省略。

1.相同

2.相異

幾何象徵 紅色箭號較小,具有價值降低 的效果。

由於紅色箭號較大,具有價值放 大的效果。

相異

模態 自然寫實編碼取向:真實圖為 高模態。

抽象編碼取向:真實圖為低模 態。

自然寫實編碼取向:抽象圖為低 模態。

抽象編碼取向:抽象圖為高模 態。

相異

版置意義 一個框架(無框線)。 兩個框架(無框線) 。 相異

(16)

第三節 研究設計與流程

依據研究目的,本研究採取「問卷調查法」、「準實驗研究」和「一對一半結構晤 談」三個研究方式。本研究的流程如圖3-3-1所示。

一、問卷調查法

「問卷調查法」旨在探討研究問題 1-1 ~ 1-2,欲瞭解神經系統圖形對於學生閱 讀時是否會造成困難。選取 30 位國一學生填寫「傳統神經系統圖形診斷問卷」,施 測時間為每位學生均寫完為止,約 30 分鐘左右。

二、準實驗研究

「準實驗研究法 」主要目的是要探討研究問題2-1 ~ 2-3。選取上述問卷調查的 班級以外的四個班級,進行準實驗研究。將所選取的班級,每一班用隨機抽取的方 式將學生分為兩組:對照組和實驗組,兩組學生在同一時間分別填寫「傳統神經系 統圖形問卷」與「系統功能語法神經系統圖形問卷」,施測時間為每位學生均寫完 為止,約30分鐘左右。

三、一對一半結構式晤談

「一對一半結構式晤談」主要目的是要進一步探討研究問題2-1~2-3。期能透過 一對一訪談的方式,深入了解受試者對不同圖形的觀感,進而確認神經系統單元圖 形設計的有效性。本研究每位學生訪談時間約為15分鐘,並考量由預試訪談經驗所 得的各方面問題之重要性,本研究的訪談問題主要將重心放在學生對圖形的讀圖理 解情形。本研究的訪談問題和方向如下所示:

「神經系統構造圖」部份:

1. 請問腦神經和脊神經在圖形中是分別是用什麼顏色來表示?各分佈在哪裡?

2. 手、腳和身體裡面都有脊神經嗎?

(17)

3. 脊髓是在圖中的哪裡?圖形中是用什麼顏色來表示?

4. 頸部內有沒有腦神經?腦神經在頸部有沒有進入脊髓裡面?

「反射作用示意圖」部份:

5. 藍色的箭號和紅色的箭號,分別代表什麼意義?

6. 脊髓是在這張圖的哪裡?脊髓在這張圖形中扮演的功能是什麼?

7. 這張圖中提到反射動作和意識控制的動作,這兩種動作分別是哪個構造控制 的?

8. 反射動作有沒有經過大腦?圖形中哪裡有答案?

「神經傳導途徑示意圖」部份:

9. 請指出紅色箭號所走的方向和路徑。它們代表什麼意義?

10. 你覺得圖形中的紅色箭號清不清楚?

11. 感覺神經元和運動神經元的傳遞方向相不相同?

12. 代表感覺神經元的紅色箭號,是在大腦裡面嗎?

13. 感覺神經元和運動神經元有沒有直接相連?它們的兩端分別和何者相連?

圖形反省部分:

14. 這些圖你哪裡看不懂?

15. 你覺得這些圖哪裡是需要修改的地方?

(18)

修正

準實驗研究

對照組

制定研究問題

一對一半結構晤談

資料分析

SFL 圖形問卷 傳統圖形問卷

撰寫論文

文 獻 探 討

發展研究工具(1)

預測、訪談

實驗組

發展研究工具(2)

預測、訪談

修正

正式施測

正式施測

施測時間為每位學生均寫 完為止,約 30 分鐘左右

每位學生晤談時間約為 15 分鐘

施測時間為每位學生均寫完為 止,約 30 分鐘左右

(19)

第四節 研究對象

本研究的研究對象為北縣某國中已學習過神經系統的學生。首先選取30位國一 學生填寫「神經系統圖形診斷」 ,進行「問卷調查法」 。

另外選取四個班(一、二年級各選取兩個班)共140人,進行「準實驗研究法」。

四個班級在國一上學期時均用同樣版本(康軒版)的自然與生活科技教科書學習過 神經系統單元。且教師均為同一人,教學法亦完全相同。

「個別晤談」中,則隨機挑選準實驗研究高、低能力各4位學生(合計實驗組、

對照組各8位學生)來進行一對一半結構式訪談,一共選取16位學生進行訪談。期能 細部瞭解學生對傳統神經系統圖形和SFL神經系統圖形之觀感。考慮學生承受訪談 時間長度和施測學校配合時間,故每位學生平均的訪問時間約為15分鐘。

第五節 資料分析

本研究收集的資料包括「傳統神經系統圖形診斷問卷」、「SFL神經系統圖形 問卷」、「傳統神經系統圖形問卷」、「一對一半結構訪談記錄」。

「準實驗研究」部分,本研究將使用SPSS10.0 For Windows版之統計軟體,依研究

問題分別進行次數分析、描述性統計分析、獨立樣本 t 考驗分析等統計分析;「質

性研究」部分,則將訪談內容轉換為文字稿,以便進行分析。詳細的分析內容如下

所示。

(20)

一、準實驗研究的資料分析

(一)次數分析

1. 統計學校、班級、性別、座號、問卷試測結果,並檢查是否錯誤。

2. 統計全體學生之神經系統圖形問卷中各個問題的得分(答對率)與人次分佈。

3. 統計全體學生在神經系統圖形問卷中的表徵結構:「敘述性表徵結構」、「概念 性表徵結構」的得分(答對率)與人次分佈;以及表徵結構的細目:「動作過程」、

「轉換過程」、「幾何象徵」、「分類過程」、「分析過程」、「象徵過程」的 得分(答對率)與人次分佈。

4. 統計全體學生在神經系統圖形問卷中每個學習概念項目:「神經系統構造」、「反 射作用概念」、「神經傳導概念」的得分(答對率)與人次分佈。

5. 統計全體學生在神經系統圖形問卷中的個人總得分(答對率)。

(二)獨立樣本 t 考驗

以獨立樣本 t 考驗分析全體學生閱讀不同的神經系統圖形後,對於讀圖理解的 影響是否有顯著差異。

二、質性研究之資料分析

將晤談內容轉換成文字稿後,首先對於每個晤談問題的回答類型進行分類。並

對於閱讀不同圖形的學生進行晤談結果的比較分析。

數據

圖 3-1-1    系統功能語法神經系統構造圖之「分類過程」  (3)分析過程:圖形右邊的「直線」 (──)代表概念性結構中分析過程的「屬性」, 所謂屬性是指整體當中的一小部分,分析過程就是用部分去解釋整體。整體即 所謂的「 載體 」 。此圖中的整體是「中樞神經」 ,其部分指「腦」和「脊髓」 。  圖 3-1-2    系統功能語法神經系統構造圖之「中樞神經」的「分析過程」  分類過程分類過程分類過程 分類過程    載體(整體):中樞神經 屬性(部分):腦 屬性(部分):脊髓
表 3-1-6    神經系統構造圖之比較  傳統圖形  SFL 圖形  異同  分類過程  單層外顯性分類  單層外顯性分類  相同  分析過程  腦神經和脊神經文字後面的 「括號」 ,易使人誤認為是分 類過程。  將中樞神經和周圍神經兩個載體 加以分開,且各自的屬性用「直線」來標示。  相異  窮舉性分 析與內含 性分析  畫出神經節的形態,為窮舉性分析過程。  將神經節刪除,為內含性分析過程。  相異  象徵過程  中樞神經均為橘黃色,周圍神 經為藍色(脊神經)和橘黃色 (腦神經) 。  中樞神經均為
表 3-1-7    反射作用示意圖之比較  傳統圖形  SFL 圖形  異同  動作過程  圖形的上方為單向與雙向交錯 過程,下方為單向交錯過程。  a 圖為單向與雙向交錯過程,b 圖為單向交錯過程。  相似  時間分析 過程  手的動作由圖中間淺色者(接 觸茶壺)開始、再到圖的上方, 最後到圖的下方。  腳的動作依序由 a 圖的實線、虛線,再到 b 圖。  相似  象徵過程  1.以較淺之顏色象徵觸碰熱茶 壺的手。  2.藍色線條代表反射途徑,粉紅 色代表意識控制之途徑。  1.圖左邊顏色較淺之腳,象徵
表 3-1-8    神經傳導途徑示意圖之比較  傳統圖形  SFL 圖形  異同  真實圖與 抽象圖  真實圖  抽象圖  相異  動作過程  由數個交錯過程組成揮拍動作  由數個交錯過程組成揮拍動作  相同  轉換過程  1.由大腦傳至動器,中間一共有 四個繼動者。  2.大腦內具有數個箭號,呈現出 轉換過程。  1.由大腦傳至動器,中間一共有四個繼動者。 2.將大腦內的神經傳導省略。  1.相同 2.相異  幾何象徵  紅色箭號較小,具有價值降低 的效果。  由於紅色箭號較大,具有價值放大的效果。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傳統上市場上所採取集群分析方法,多 為「硬分類(Crisp partition)」,本研 究採用模糊集群鋰論來解決傳統的分群

圖4 1 整合資訊系統風險 圖4.1 整合資訊系統風險..

本書立足中華文化大背景,較為深入系統地分析研究了回族傳統法文化的形成基礎、發展歷

D5.1 應用1個具體圖像代表 1個單位,製作象形圖 D5.2

學校的 ESDA 共有七個主要功能模組,分別為:系統工具(ST), 用戶管理(UM) 、調查 管理(SA)、填寫問卷 (DS)、數據輸入(DI)

圖 2.31 Piercentransit 系統輸出畫面 (十一)Washington Metropolitan Area Transit Authority(UW2).

計算統一設備架構(Compute Unified Device Architecture, CUDA)為 nVIDIA 所 提出的 API,是有別於傳統 OpenGL 以及 DirectX,CUDA 讓使用者能夠透過 C

 神經系統 (nervous system) 由解剖構造與胚胎發育來源上可分為中樞神經系統 (central nervous system - CNS) 及周圍神經系統 (peripheral nervous syste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