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中學時期的社會意識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中學時期的社會意識"

Copied!
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根據學者的現場調查,在太陽花學 運期間,參與立法院周邊靜坐的群眾,

有百分之四是高中生,而如果將這個比 例挪用在三三○反服貿遊行,以最保守 的十二萬總人數來估算,那麼至少有將 近五千名高中生參與這場遊行。一項社 會運動,默默支持與真正走上街頭的人 數,通常有十倍甚至百倍的差距,由此 觀之,風起雲湧的太陽花學運,震動了 臺灣社會,也引發了青少年的普遍關注 與投入。

中學時期的社會意識

人不只生活在家庭、學校、職場當 中,也生活在城市、國家與世界當中;

人不只關心柴米油鹽、養兒育女與功成 名就等這些個人利害,也會在意息息相 關的社會發展、國家前途與世界局勢;

在人群中找到自己

——社會參與VS .青少年的自我認同

甚至可以這麼說,人性本來就有自我與 社會兩個面向,宛如人的雙腳,必須兼 顧並用,才能邁出完整人生。

或許有些師長或同學會認為,青少 年 尚 未 成 年 , 怎 麼 有 能 力 參 與 社 會 議 題?其實,中學生不只有能力關心,甚 至可以改變世界。2014年諾貝爾和平獎 得主馬拉拉就是最好的例子,她從十一 歲就投入反塔利班、爭取女童受教權運 動,勇氣與毅力連大人都比不上,終於 引起國際社會同情與支持。香港占中運 動領導人之一的黃之鋒,從高二就投入 香港民主運動,2014年被選為全球最具 影響力的青少年之一。

在臺灣,一來社會曾被長期戒嚴,

在高壓環境下成長的家長,多半不願孩 子涉入政治議題;二來臺灣青少年因為 升學壓力太大,對於課本與考試以外的 事物,鮮有餘暇關注,再加上大環境也

◎文/沈政男(精神科醫師暨專欄作家)

◎圖/明道中學 提供

5

(2)

不鼓勵,長期下來,養成了中學生對社 會事務的漠然與噤聲。

但從太陽花學運的運動規模與能量 來看,臺灣年輕世代已經徹底擺脫了禁 忌的桎梏,啟蒙了對社會的關心,也激 起了參與的熱誠。有人加入網路社群,

討論相關議題;有人影響同學與家人,

散播民主觀念,也有人挺身而出,加入 靜坐與遊行行列。甚至在太陽花學運以 前,其實已經有不少中學生關注種種社 會議題,比如在洪仲丘事件、反核四等 公民運動中,都可見到青少年的身影。

關注新聞,關注社會議題

社會參與的方式很多,每個人可以 衡量自己的能力與條件,選擇適合的方 式投入。不管社會參與的方式為何,所 有社會參與的行動,都是關注社會議題 的 開 始 , 而 關 注 社 會 議 題 最 簡 便 的 管 道,就是養成閱讀新聞的習慣。

前幾年的民調顯示,臺灣中學生每 天閱報的時間只有十八分鐘,遠不及看 電視、上網、玩手機的時間。在網路時 代 , 各 類 免 費 新 聞 管 道 俯 拾 即 是 , 但 仍 有 許 多 中 學 生 不 愛 看 新 聞 , 緣 由 之 一,恐怕是因為看不懂。時事涵蓋各類 領域,如果沒有具備相關背景知識,很 多新聞報導讀起來就像鴨子聽雷,當然 沒有興趣。翻開一張報紙,有政治、經

濟與社會議題,需要社會科學知識;有 科技新知、醫學進展,需要自然科學知 識;也有文學、電影與音樂活動報導,

需要人文與藝術涵養。因此,報紙是最 尋常簡單的讀物,卻也是最繁複困難的 印刷品。

關心時事,讀懂報紙,不僅是社會 參與的第一步,也是現代公民理應具備 的基本素養,然而現代教育體系,因為 分科過度,導致絕大多數人只能了解自 身所學,對於專業以外領域一竅不通,

於是也沒辦法將一份報紙讀完讀懂。

從科學的角度來看,人是細胞、組 織 、 器 官 與 個 體 ; 而 從 人 文 的 觀 點 來 說,人有思想、情緒、意志與創造力,

人與人會相互結合,共謀更繁複更壯闊 也更綿長的生命經驗。科學與人文組合 起來,才能構成人類生活的完整性;一 個能在兩種領域同時悠遊的人,生命將 會更加豐富精彩。高中是通識教育的最 後堡壘,必須把握這段時間充實科學知 識與人文素養,也才能在日後掌握事件 全貌。

社會參與的方式很多,每個人可以衡量自己的能力與條件,選擇適合的方式投入。

明道文藝 457

6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臺灣研究 參考工具 電子期刊 報紙 社會科學 文學 綜合. 國中小 高中職

各位可以直接參與系學會的時間是每個學期舉辦的 期初⼤會 與 期末⼤會 。所有系學會重要的事情都會在這時候公佈,這是系學會最

It is accomplished mainly with six conjunctive parts: first, defining human Space and its Spatial form from the view point of social and cultural context; second, interpreting

你可能會回答:進大學是為求知識,為將來出社會做準備。是的,進大學是要讀

Image source: www.kimbellart.org; www.panoramio.com; Hong Kong Museum of

目標: : :體會中華文化 : 體會中華文化 體會中華文化 體會中華文化「 「 「 「孝 孝 孝」 孝 」 」的意義 」 的意義 的意義 的意義. 策畫

「知識、能力、態度」 , 「知、行、識」和 72 年高中數學課程標準的「素養、訓 練、應用」以及數學的「內容、方法、意義」

社會 文化 意圖 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