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單元:女性地位的轉變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第一單元:女性地位的轉變"

Copied!
1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一單元:女性地位的轉變

一、原始女人 1.基因

2.維持基本生活 (1)製造器具

(2)食物來源者 (3)生育、養育

3.女性對人類演化的影響 (1)慣用右手

(2)生殖器的演化 (3)月經

4.人類的演化是男女分工合作的過程 (1)分工合作

(2)女神 二、女性神格化

1.世界第一位神衹-西元前 2300 年,蘇美人的女神,連第一位祭司也是女性。

2.各民族的女神-捷克、伊拉克、土耳其、希臘、埃及、羅馬帝國、印度、中國。

3.女性何以為神

(1)月經:神祕,與月亮有關;

(2)園藝:主要的食物供應者;

(3)生育:當時人類不了解生育與性交有關,男人不具任何作用。

4.二元論

有好的女神(母神,因孕育生命),亦有黑暗女神(死神),即生與死皆掌握在女性手中。

5.女神的附屬品-男人

(1)女神是不結婚的,掌握自主的性自由;

(2)男人的作用是來取悅女神;

(3)女神是不朽的、永恆的、權力極大的;男人是必死的、年輕的、地位低的;「王」是對 被選來討好女神的男性敬稱;

(4)歡愉之後,女神必定「弒王」,表示該男人已回到女神的懷抱。

6.「女神」所代表的實際意義

(1)某些原始部落為「雜婚制」

(2)「母系社會」曾經存在於某段時期與某些民族。

(3)女性掌權,繼承者為自己的女兒。

(4)女人擁有、掌控財產。

(5)婚約尊重女性的權利,反對妻子為丈夫的奴隸。

(6)女子婚後仍可享有婚前的身體自由。

(7)女子戰士或女子兵團的出現。

(8)女人享有身體自主(不以裸體為羞)、性自由、及崇拜信仰女神的自由。

(9)在希臘神話中,一個女人即使和一個男人生了小孩,兩人仍不具有血緣關係。

(2)

三、男性的反撲 1.男性卑微的地位

(1)古文明的神像或壁畫上展現對女性的崇拜;

(2)男人羨慕女人的生育能力,有些民族的成年禮是「切割陰莖」 2.陽具的興起

(1)陽具最初不具任何意義,是用來崇拜女神的象徵;

(2)隨著陽具的興起,陽具開始被賦予生育的意義;

(3)男人發現陽具與生育的關係後,對自己的重要性有了覺悟。

3.生活的改變

(1)人口增加,糧食需求增加,必須依靠男人的「農業」

(2)遷徙、戰爭,男人的體力比女人好,男人的重要性也逐漸增加。

4.男人的「絕地大反攻」

(1)神話中的角色互換:日神戰勝月神,戰神打敗女神。

(2)現實生活的政權爭奪。

(3)男女二元論的思想形成。

(4)女人不再享有權力,成為男人的財產、奴隸。

(5)許多古文明任意殘害女性,因而制定相關法律,但基本上仍是限制女性。

參考資料:

羅莎琳‧邁爾斯著、刁筱華譯,《女人的世界史》,台北:麥田,1998 年 12 月初版。

(3)

第二單元:中國傳統的女性觀及女性地位

一、女媧傳說及遠古的女性崇拜

1.女媧是中國最初的女神,其傳說事蹟:

(1)女媧造人;

(2)教導這些男女結婚生子;

(3)創作音樂,並教導人類生活;

(4)女媧補天。

2.遠古時期的女性崇拜

(1)黃帝大戰蚩尤,九天玄女授之兵法,反敗為勝;

(2)黃帝的妻子嫘祖養蠶取絲,教人織布;

(3)中國文字起源,一說黃帝時期的倉頡,一說為舜的妹妹敤手;

(4)伏羲作八卦,以女性為首;

(5)中國古代的日、月神分別是羲和與常羲,二神均為女神,推算出曆法;

(6)大禹治水多受阻礙,王母娘娘的第二十三女瑤姬下凡協助大禹治水(此神話出於道家);

(7)大禹治水期間,教育兒子啟的工作就落在妻子女嬌身上,啟日後亦成為賢君;

(8)商的始祖「契」,其母簡狄;

(9)周代始祖棄,其母姜嫄;

(10)神話背後的意涵:

A.反映中國遠古時代的母系社會;

B.清‧康有為認為,女性細心觀察萬物變化,因而發展出人類文明。

3.女神傳說所反映的母系社會

(1)原始社會為雜婚型態,氏族的傳承必須依靠女性;

(2)文化遺址中所發掘出來的墓穴,女性的墓葬有陪葬品極為豐厚;亦有女神廟;

(3)許多器具的發明,即使必須運用科學原理,均是女性智慧的展現;

(4)女媧神話為黃帝神話所取代,亦代表中國社會的轉變。

二、中國古代的女性觀

1.女性的經濟地位崩潰,成為男性的財產與附庸

(1)經濟無法獨立,《禮記‧內則》「子婦無私貨,無私蓄,無私器,不敢私假,不敢私與。」

(2)地位附屬於男性之下:

A.《禮記‧喪服》「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三從)

B.《詩經》:「乃生男子,載寢之床,載衣之裳,載弄之璋;…乃生女子,載寢之地,載 衣之褐,載弄之瓦。」

C.女性的工作表現在傳宗接代、以織助耕、料理家務、相夫教子。(男主外、女主內)

2.女性的教育

(1)和男子的學校教育不同,甚至不被允許吟詩作對、舞文弄墨;

(2)強調「四德」教育;《禮記‧昏義》「古者婦人先嫁三月,…教以婦德、婦言、婦容、

婦功。」

3.對女性的要求 (1)道德:

(4)

A.貞操節烈-

(A)意義:貞,品行端正、未嫁而能自守;

節,已嫁從一而終,夫死不再改嫁;

烈,如欲強暴凌辱能以死相拒,或者夫死殉身。

(B)春秋戰國時代開始流行,漢代較為嚴格,魏晉至隋唐較為鬆緩;宋明限制更多,

明清達到巔峰。

B.寬慈去妒-

(A)妨礙繁衍:妻使妾流產;

(B)破壞宗法:得寵的妾往往會想辦法使自己的兒子取代嫡長子;

(C)對夫權的反抗:妻或妾本身具有才能,可獨當一面;

(D)杜絕方法,即思想改造。

C.柔順謙卑-

(A)敬順卑屈:古云:「婦以夫為天」

(B)孝順屈從:媳婦必須做到「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 哀,祭則致其嚴」

(C)和順忍讓:婦女必須與妯娌、姑嫂和善相處。

D.勤勞儉樸-

(A)勤勞:婦女不僅從事紡織,也要飼養家畜,必要時還得下田耕作;

(B)節儉:妻子雖不能生財,但要愛惜金錢,不得浪費,量入為出,亦不可吝嗇。

E.端習禮儀-男女有別、男尊女卑,遵守男女之防,男女不得任意接觸。

(2)才智:

女性無法和男子一樣接受學校教育,只能學習日常生活的知識。在「女子無才便是德」

的觀念下,以男性為主的傳統社會,希望女子的知識水準只要侷限在家裡就可以了。

(3)審美觀:

傳統的審美觀不在於個人的美醜,而是一整套關於女子的儀態論述:

A.修養-女子的修養反映在容貌上,心術、品德端正。

B.衣著-對女子服飾的基本要求是清潔、整齊、樸素、雅致,化妝得宜,切勿濃妝豔抹。

C.舉止-要求「端莊」,勿輕佻。

D.偏差的審美觀-五代十國時期的南唐,甚至要求女子纏足。

(4)勞動工作:

婦女在家除了傳宗接代,還要負擔家務,包括:

A.桑蠶紡織-女子自幼便學習紡織、女紅等工作。

B.酒食飯菜-準備一桌酒菜,照顧公婆飲食,有時還得接待賓客,都是婦女的工作。

(5)母親典範:

A.胎教-「寢不側,坐不邊,立不蹕,不食邪味,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目不視於 邪色,耳不聽於淫聲。」

B.以古代賢母樹為楷模-明‧呂坤在其《閨範》中列九類母道:「禮母、正母、仁母、公 母、廉母、嚴母、智母、慈繼母、慈乳母。」

C.強調幼教、以身作則、循序漸進、循循善誘等教育方式。

參考資料:

曹大為,《中國古代女子教育》,北京:北京師範大學,1996 年 12 月一版。

(5)

第三單元:中國後宮制度的起源與發展

一、皇后論

1.「后」字由來-「后」原本指的是「王」,自西周開始,「后」才專指帝王的正妻。《禮記‧曲 禮》「天子之妃曰后。」「妃」古音讀「配」,即匹配之意。

2.皇后的任務

(1)治理後宮中所有的嬪妃、宦官、宮女,並可規勸君主,維護宮中的秩序。

(2)皇后為了成為全國婦女的表率,每年農曆三月選定吉日舉行「先蠶禮」和「親桑禮」 (3)在特殊情況下,母后可參與或主持朝政,有的太后甚至「臨朝稱制」,形同皇帝,通常

採取「垂簾聽政」的方式,避免直接與大臣相對。唐代武則天甚至改朝換代,成為中國 史上唯一的女皇帝。而「垂簾聽政」的型態,到了宋代也成為正式的制度。

3.選立皇后

(1)皇帝一登基,就必須立刻冊立皇后。有的皇帝在太子時期已經完婚,故即位後,其太子 妃即升為皇后。理論上,不可一日無后,但在某些情況下皇帝不立后。

(2)一帝配一后,但也有例外。

(3)皇后的出身,西漢較微賤,東漢注重門第,隋唐多出自名門世家,宋朝從開國功臣或進 士出身的門第中挑選,明朝取自庶民之家,認為如此可以體察民間疾苦。

4.等級森嚴

(1)皇后地位僅次於皇帝,高於嬪妃,享受的待遇、食物、服飾、儀位等都有別於其他嬪妃。

(2)皇帝冊立皇后要昭告天下,冊封嬪妃則無。迎后入宮稱「迎娶」,嬪妃稱「迎接」 (3)眾嬪妃必須維護皇后尊嚴,不可與后同席而坐;嬪妃有過錯皇后可以處罰。

(4)嬪妃逾越禮制之事仍會發生,有的得寵嬪妃甚至權重於后。

二、嬪妃制度

1.嬪妃的起源-遠古時代,多妻妾象徵男子的財力,故進入帝王時期,將「一夫多妻」引入皇宮。

2.嫡、庶之分-男人一夫多妻,通常只有正妻所生之子才有繼承權,即「嫡子」,其他妾之子為

「庶子」。皇宮之內,只有皇后所生之子才可繼承皇位。

3.嬪妃制度的確立-西周時已確立嬪妃制度的雛形,直到西漢才使此制完備。

4.嬪妃等級-西周時期嬪妃等級與朝廷大臣官位相呼應,春秋戰國時期,各國王開始擴充後宮,

人數超越禮制規範,直到西漢才確立了中國皇朝的後宮等級與名號。歷代均有損益,基本上 仍視皇帝的態度和皇后的嫉妒程度

5.女官制度

(1)設置目的:服務後宮皇后與嬪妃,其制起於西周;

(2)等級:和外朝大臣一樣,以品第來分級;

(3)主要職責:一是習女教、修四德;二是掌祭祀、喪儀,以及負責皇后、嬪妃的起居飲食;

(4)發展:隨著歷代後宮人數的增多,女官的人數和職責也隨之加重。

(5)特點:

A.女官屬於後宮的一部份,地位介於嬪妃和宮女之間,但同樣是君主淫樂的工具;

B.女官大多出自良家,品行端正,知書達禮,學識較高,可以改善后妃的性情和素養;

C.女官雖非外朝大臣,但在後宮中仍會影響皇帝的決策,間接影響朝政。

三、后妃的來源與命運

(6)

1.后妃的來源

(1)采選:從民間挑選貌美、素質佳、十三至二十歲的童女。

(2)政治聯姻:君主為了維護皇室利益或政權穩定,必須結合各派系的勢力,最好的方式就 是婚姻。

(3)劫奪、籍沒與進獻

A.劫奪-戰勝國兼併戰敗國,除了對方的領土、財產外,也掠奪其後宮之后妃、宮女。

B.籍沒-犯了重罪或死罪的人,其家屬妻女亦受牽連,全部進入宮中成了奴婢。

C.進獻-主要有三種類型:

(A)鄰國的進獻,乃分裂時期維持友好的方式之一;

(B)臣民的進獻,有朝中大臣、地方官的進獻;

(C)外族的進獻,通常是中國獨強時,外族為了拉攏中國的策略之一。

2.后妃的命運與下場

(1)以色事君:君王選擇后妃,基本上都是以貌取人,后妃儘可能的在容貌、儀態上來取悅。

(2)母以子貴:一般嬪妃生子後會在階級上晉升,若皇后無子,而嬪妃本身又得寵,更容易 取而代之。

(3)安享晚年:某些不求名利、不與人爭的后妃,得以在後宮安享晚年。

(4)廢為王太后:某些皇后失寵被廢,但皇帝不忍心打入冷宮,便命其移居自己親生兒子的 封國,成為「王太后」

(5)和親:以皇帝宗室女子嫁予外族,顯示雙方的友誼。

(6)冷宮:又稱「幽宮」,是變相的後宮監獄。通常設在幽暗偏僻的舊宮室,生活條件極差,

有時還有衛兵看守,不得與外界接觸。

(7)宮刑:一種殘酷的肉刑,男子閹割生殖器,女子以木棍敲打腹部,破壞其生育功能。

(8)守陵:替死去的皇帝看守陵寢。守陵者須「供奉朝夕,具盥櫛,治衾枕,事死如生。」

(9)出家為尼:出家為尼有四種情況:皇帝駕崩、改朝換代、為太后不容或被廢黜、宮闈之 爭與宮闈亂倫(亂倫的情況為皇后與面首或和尚有染)

(10)賜死:除了自身有罪外,常見者乃因政治問題,主要是斷絕后妃干政的可能。

(11)殘害:昏暴的君主,只要有后妃忤逆其意,便任意殘害,如斷其肢體、割舌、劓鼻、黥 面等,有的甚至殘害致死。

(12)殉葬:皇帝死後,要求活生生的后妃殉葬。有的后妃甚至認為此制是合理的要求。

四、后妃間的鬥爭

1.取悅皇帝-為了獲得皇帝寵幸,后妃們想盡方法投其所好。

2.巫蠱之術-以巫術打擊對手或最得寵的嬪妃。巫術通常是秘密進行的,若不幸被皇帝知道,不 僅自己被處死,相關人士亦受到處罰。

3.殘害-善妒的皇后,會用各種方式阻止皇帝寵幸其他嬪妃。

4.謀殺-后妃間因妒或維護自身利益而進行的殺戮時有所聞。西漢呂后在劉邦死後,便害死劉邦 寵妃戚夫人,並毒死其子趙王如意。最為殘酷者莫過於武則天,親手殺害親生女兒並嫁禍給 王皇后,逐漸掌權後殺害親身兒子李弘、李賢、胞姊韓國夫人及外甥女魏國夫人。

(7)

第四單元:后妃政治的起因、發展與批判

后妃干政取於戰國時期的秦國宣太后,繼之而起的趙國趙太后。史上臨朝稱制的女主約有 29 人,

西漢 2 人、東漢 6 人、北魏 2 人、唐朝 2 人、宋朝 9 人、遼代 3 人、元代 4 人、清代 1 人,干預政 治的人數則更多。

一、后妃干政的原因

1.皇帝無子或嗣君年幼-皇帝無繼承人繼承皇位,皇帝崩逝後,大權旁落於權臣、宦官或后妃,

一方面因「擁立之功」,藉由皇帝的信任可獲得更大的權勢;一方面皇帝為他們所立,可控制 皇帝。最常見的后妃干政情況是繼承人年幼,母后以皇帝親生母親的身分輔政。

2.皇帝體弱多病,昏庸無能-皇帝體弱或無能,難以審閱朝臣奏章,常由身邊親密的人士、后妃 代為批閱,后妃也因此得以參與政事。

3.后妃本身的政治才能-此為后妃擅政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

4.孝道觀念的影響-傳統孝道觀念,不論胡、漢,對母親均極為尊崇,對掌權的母后必恭必敬。

二、后妃政治的類型

1.女皇帝-中國唯一的女皇帝,可謂空前絕後。

2.太后執政-皇帝母后(生母或嫡母)執政,是史上最常見的情況。在儒家思想下,尊崇母親為 孝道的一環,故母后執政在某些狀況下是被允許的,如皇帝年幼、皇帝重病不能理政、皇帝 暴亡、奉先帝遺詔。

3.后妃預政-后妃預政不被允許,但歷朝均有發生,只是不能公開,即使大臣得知,亦會要求皇 帝禁止。若某些后妃對皇帝建言是有助於國政者,通常會加以讚揚,被稱為賢后、賢妃。

三、后妃政治的分期

1.第一時期:戰國至秦漢女主專權的初現、女主角色的確立與合法化-秦國宣太后與趙國趙太后 開啟了女主秉政。西漢呂后臨朝聽制,昭帝時霍光與外戚獨攬朝政,東漢和熹鄧后臨朝稱制。

太后執政必須援引外戚勢力作為後盾,外戚勢力的擴張又和皇權、宦官、朝臣之間的衝突,

也因此導致東漢的滅亡。

2.第二時期:魏晉南北朝至宋遼金元,女主角色從多元到一統-此時期的女主政治,有合法臨朝 的太后,君臨天下的母后,臨朝稱制的太后,垂簾聽政的太后,北魏獨有的保太后,空前絕 後的一代女皇武則天等。這段期間,深受儒家文化影響的漢人政權,女主較守本分;少數民 族或胡漢融合的政權,女主的束縛少,權力與自由較大,影響的政治層面也較廣。

3.第三時期:明清女主政治的沉寂-明清兩朝嚴格禁止后妃干政,母后也不准臨朝或垂簾。此時 期男權統治技術純熟,但婦女的地位卻更加低落。直到清末的慈禧太后,打破明清以來防範 女主干政的各種措施。

四、后妃政治的社會條件

1.婚姻制度的變化-中國傳統的婚姻制度在戰國中後期隨著戰爭的加劇而被破壞,許多具有野心 的政客企圖利用美女來影響國君。君王因后妃增加,故廢立無常;后妃之間也因爭寵,相互 殘酷爭奪,再加上繼承不穩定,后妃以子掌權的情況便時常出現,外戚勢力也進入朝廷。

2.權力結構的變化-中國的政治設計以皇帝為核心,皇室、外戚、朝臣、內侍為輔佐,繼承皇位 者乃皇帝子孫,但若幼子繼位,通常需要輔政大臣的協助。西周時代仍是皇帝宗室的大臣輔 政,政權尚穩定,秦漢之後,輔政者為異姓,對皇權深具威脅。在各種政治勢力的權衡下,

只有母后是最好的輔佐人,對幼帝威脅最小。

(8)

3.與社會風尚文化傳統有關-中國自古賤女尊母,即沒有女權但有母權,而儒家思想中強調孝 道,尤其是對母親之孝,故幼子托母不論在一般社會或在朝廷之內,均可讓人接受,母后臨 朝也視為自然之事,但后妃則被認為僭越。愈是強調儒家思想的朝代,母后臨朝之事愈多。

五、后妃政治的特點

1.重用外戚、宮人及攏絡大臣-后妃干預朝政、控制皇帝,就必須組織自己的集團。但外廷大臣 通常支持皇帝,所以后妃只能信任自己的家人,如父親、兄弟等,組織和自己同姓的外戚集 團。宦官與宮女是后妃所依靠的另兩種集團。有些后妃因自己娘家勢力不大,便拉攏朝中大 臣為支援。

2.手段殘酷-后妃掌權之路極為不易,在其過程中必會排除一切阻礙,掌權後也會用盡方法保護 權位,所以后妃面對政敵的挑戰決不手軟,手法殘酷。

3.統治時間有限-以男子為中心的中國皇權政治,權力最終仍回到男子手上,即使女主的野心、

權力再大,也必須面對此一事實。

六、防範后妃干政的方法

1.利用典籍或道德方式-中國儒家經典中的《詩經》《禮記》《易經》《尚書》等,均強調女子 不得預政;各朝代也會編寫「女教書」如《女誡》《女論語》《女孝經》等來要求后妃及一 般女子,但效果有限。

2.開國君主的強力手段-秦始皇母后與其面首嫪毐亂政,展開王黨與后黨之爭,后黨敗,秦始皇 囚禁母后,殺嫪毐,也殺母后與嫪毐所生的兩個兒子。劉邦創漢,制定「非劉氏不王,非有 功不侯,不如約,天下共擊之」的家法。最為激烈者為北魏道武帝之「立嗣殺母」祖制,企 圖根絕太子與母后的關係。

3.從政策面著手-開國時確立國策,使后妃干政對國家的危害降到最低。最有成效的乃宋明兩朝:

(1)宋代的政策:A.嚴守宮門之禁,不許后妃與外界交通;B.限制后妃權力,防止母后固權 奪位;C.限制外戚,防範后族勢力膨脹,削弱后妃的後盾;D.建立健全的監察制度,從 中央到地方,連皇帝、后妃均是被監察的對象;E.朝廷大臣可以合法干預宮人的挑選和 后妃的廢立;F.通過輿論宣傳,限制后妃與外戚權力。

(2)明代的政策有三:嚴內教、外戚皆不許預聞政事、慎選后妃。

七、后妃政治的功過與評價

傳統上均以「性別」的標準來評斷后妃政治,並以「女禍」來解釋朝代的衰亡。在以男性為主 的中國政治,女性被排除在外,不能享有和男性一樣的參政權,因此而有「干政」一詞出現。

1.輔佐君主,安定社會,鞏固政權,發展經濟-西周宣王之姜后,勸諫君主勤於國事。北魏孝文 帝的漢化改革,奠基於馮太后。長孫皇后勸諫唐太宗,屢次替魏徵解圍。武則天的貢獻,一 是發展科舉制度,為平民入仕廣開途徑,二是重視農業生產,執行嚴格的獎懲制度。

2.后妃恃寵亂政,驕奢淫逸,禍國殃民-西晉賈南風視其夫惠帝如傀儡,詔書出於自己之手;獨 攬大權,專橫跋扈,政治腐敗,賄賂公行,終於導致「八王之亂」,亦使西晉滅亡。北魏胡太 后晚期,任用嬖倖,殺死親生兒子肅宗,引發「河陰之變」。慈禧太后主政,頑固守舊,反對 戊戌變法,囚禁光緒皇帝,殺害六君子,阻擋維新、立憲。

3.「女主」不等於「女權」,以男人為中心的政治中,「女主」不過是附屬的一環,對於女主政治 的評論,通常以「牝雞司晨」的態度觀之。最主要的原因仍在於女主的介入使得統續的混亂,

合法臨朝,若壞了國事,就會被指為「女人誤國」;不合法的、甚至當了皇帝者,更是「篡弒 而喪王室」。被讚揚的是看管幼帝,使政權順利傳承的垂簾太后。

(9)

附錄:外戚政治

一、「外戚」定義

主要是指帝王、后妃系統的親族,也包括皇家公主的夫族,一般稱之為駙馬。他們利用通婚關 係進入宮廷,自成體系,即「外戚集團」,或稱之為「戚黨」

二、外戚政治的起源 1.西周時代

周天子以「封建」的方式分封諸侯,但基本上仍以「同姓」的姬姓諸侯為主,外戚也被排除 在大權之外。

2.春秋時期以後

春秋中葉以後,各諸侯國紛紛變法圖強,各國君主用人唯才,引進許多異姓大臣。

3.第一位外戚-魏冉

魏冉是戰國時期秦昭王母宣太后之弟,在惠文王、武王時期已在朝廷任官,前後三次任秦國 宰相,長達二十五年,並大肆擴張自己的勢力。

三、外戚政治發展的因素 1.利用婚姻的手段擴張勢力

皇帝以聯姻的方式擴張勢力,其組成份子便是外戚。對皇帝而言,皇子與外戚具有血緣關係,

易獲得支持,從外戚角度來說,與皇室有姻親關係,自己在政壇上的發展會更為順利。

2.皇帝維護政權的手段之一

同姓的諸侯隨時覬覦皇位,而異姓大臣也有叛變的可能,只有重用與自己較為親密的人士處 理政務,對皇帝而言會較為安心。外戚便是最合適的人選。

3.皇帝年幼

皇帝年幼繼位,亦是外戚掌權的機會。

4.太后當政

太后掌政,唯一能信任的就是自己的父兄,外戚勢力便隨之大增。此外,中國傳統觀念中,

男女設防,女性執政必須有一代理人與男性大臣溝通,外戚便是最好的人選。

四、外戚政治的影響 1.樹立親黨,阻塞賢路

外戚集團本身就是以裙帶關係所組成的團體,故掌權後,樹立親黨,用人唯親。外戚集團在 掌握權勢的前提下,不可能與其他人分享權力,也使得外戚政治具有極高的排他性與狹隘性。

2.掠奪土地,窮奢極慾

外戚藉由皇權的依靠,強行兼併土地。此外,外戚集團絕大多數荒淫無恥,窮奢極慾,亦使 得朝政腐敗。

3.屠戮異己,殘害百姓

外戚掌權,對朝士而言是名不正、言不順,外戚為了樹立自己的威望,只能以訴諸暴力的方 式,鞏固自己的威權。為了鞏固權勢,誅殺異己、鎮壓百姓,也是必要的手段。

4.擅行廢立,禍亂天下

外戚當中,不乏野心份子,在宮廷內展開一幕幕的奪權鬥爭的戲碼。東漢為最典型的例子,

幼帝即位,太后掌權,重用外戚,太后與外戚又掌握小皇帝的廢立。也因皇帝的廢立掌握在 外戚手中,自然會引起朝臣的不滿,外戚與朝臣的爭奪又再宮廷中展開。

(10)

五、外戚政治總結

外戚政治並非中國政治制度的體系之一,而是附屬於皇權制度之下;換言之,只有皇權的存在,

外戚政治才得以生存。外戚權力的來源,完全來自於皇帝的信任與否。中國自古的外戚政治,

有正面也有負面,但不能因某些外戚對國家有功,就肯定外戚政治的存在。總之,外戚政治是 皇權政治的產物,決不能視為正常政治制度的一環。

參考資料:

朱子彥,《後宮制度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1998 年 1 月 1 版。

劉寧元主編,《中國女性史類編》〈第二編〉,北京:北京師範大學,1999 年 11 月 1 版。

杜芳琴,〈中國宮廷婦女政治角色研究〉,收錄於《性別學與婦女研究-華人社會的探索》,台北:

稻鄉,1997 年 7 月初版。

田玉川,《後宮政治-中國歷代皇權社會權力規則的另類闡釋》,北京:中國文聯,2005 年 9 月 1 版。

門巋,《皇后與嬪妃》,台北:幼獅,1995 年 11 月初版。

吳光遠,《權力與人性-中國古代皇權之爭》,北京:光明日報,2003 年 4 月 1 版。

顧久幸,《后妃干政》,台北:文津,1996 年 10 月初版。

余華青,《中國宦官制度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年 10 月 1 版。

杜婉言,《中國宦官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6 年 6 月初版。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達成效益:本部持續推動多元類別之 職前訓練,運用自有場地、設備、師 資,並結合地方政府公、民營訓練單 位,辦理多元訓練職類課程,並視需

明天啟四年至永曆十五年之間(1624─1661)荷蘭以其政治及經濟力量 在臺灣南部先住民之間傳播基督教。4 西元 1636 年開始引進中國人到

第二位是慈惠法師, 1934 年出生,宜蘭人,1965 年出家,同年

紐西蘭地處大洋,國土分為北島與南島,兩個島的輪廓均呈南北狹長形,北島緯度介於南 緯 34.5-41.5 度間;南島介於南緯 40.5-46.7

貴妃的姐姐虢國夫人,與楊國忠私通,在宣義里 建築相連的豪華住宅,土木都披掛上了絲綢,住 宅的奢華,東西兩都沒有能與之相比的。他們晝 夜集會,沒有一點禮法。 (《舊唐書 楊國忠 •

• 按照《毛序》所釋,本詩意在歌頌「后妃之 德」,並藉此「風天下而正夫婦也,故用之

由於此,遂使觀音轉向女神趨近,性質為之一變,成為守護航海平 安之神而被祀奉於海中之島嶼。 10

•更多獨立於父母的表現,能自己與其他人 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