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在握拍方式上正拍採用西方式握拍法,反拍 則採用雙手反拍的技術型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在握拍方式上正拍採用西方式握拍法,反拍 則採用雙手反拍的技術型態"

Copied!
1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研究以瞭解、分析、歸納國內優秀男女網球選手技術型態的現況與 演進發展情形,為其研究目的。為便於進一步分析及探討,本章擬將相關 文獻分為:一、網球技術型態演進發展;二、國內網球技術研究;三、台 灣網球技術發展;四、本章總結等四部分。

第一節 網球技術型態演進發展

網球技術經過一百多年的演進,各個年代其實打法都不太一樣,技術 組合也有所差異,甚至戰術戰略也都不太相同。

1920 年代,提爾頓〈Bill Tilden〉從 1920 到 1925 的六年之中,不曾輸 過台維斯杯挑戰賽及美國冠軍總決賽中的任何一場單打比賽〈許樹淵,民 89〉,他從發球、正拍、反拍、截擊,都是採用大陸式握拍的技術型態。而 法國四劍客之一的波羅查〈Jean Borotra〉也是當時採用此技術型態的代表 人物。

1960 年代,美國公開賽冠軍得主艾許〈Arthur Ashe〉發球方面採用平 擊、切球、上旋球三種球路混合使用。握拍方面正拍採用東方式握拍,反 拍採用單手東方式反拍,但使用切球時則改採大陸式握拍,截擊時採用大 陸式握拍法。而當時另一代表人物雷佛〈Rod Laver〉在正拍握拍方面,也 同樣採取東方式握拍法。

1970 年代,柏格(Bjorn Borg)是當時連續六年獲得法國公開賽錦標得 主,他提出「百分率網球」的戰略〈徐弘,民 70〉,他當時突破傳統的觀念 積極採用底線上旋球的打法。在握拍方式上正拍採用西方式握拍法,反拍 則採用雙手反拍的技術型態。

(2)

1980 年代,馬克安諾(John McEnroe)在 1979 和 1980 年獲得美國公 開賽冠軍,更在 1981 年溫布敦錦標賽擊敗柏格。他當時從發球、正拍、反 拍、截擊,都是採用大陸式握拍的技術型態。另一位世界球王藍道〈Ivan Lendle〉在握拍方面則採用半西方式正拍,東方式反拍。

1990 年代,阿格西〈Andre Agassi〉是當時底線「強力網球」〈Power Game〉

技術策略的代表人物(Bodo,1998),他的技術型態正拍握拍是採用半西方 式,反拍方面則採用雙手反拍。

2000 年代,山普拉斯〈Pete Sampras〉為全能型球員的代表人物,這種 全面性的技術型態,為他帶來前所未有的輝煌紀錄。Sally Jenkins(2000)

認為 Sampras 具有他獨特的打法及招牌動作,「他的發球像鐵球般地擊落對 手,奔跑中的正拍是最聞名的打法,反拍既重又難以滲透,跳躍式扣殺是 個讓人喘不過氣的招牌秀,截擊是最終致命的一擊;還有就是他性格上的 頑強和無限的野心」。這些最後換來了追平紀錄的 12 座大滿貫頭銜,和登 上過去連續六年,每年的年終球王寶座。他在握拍方面的技術型態,正拍 是採用東方式握拍,反拍也是使用東方式握拍。

綜合上述之研究發現,從一開始「百分比網球」策略到現在的「強力 網球」策略,在每個時期強調的網球技術重點不相同,技術的組合也並不 相同,例如在正拍的握拍法方面,提爾頓是用大陸式,阿許是用東方式,

柏格是用西方式,馬克安諾是用大陸式,藍道是用半西方式,現在則多為 半西方式或西方式。

在反拍的握拍法方面,提爾頓是用單手大陸式反拍,阿許是用單手東 方式反拍,柏格是用雙手反拍,馬克安諾是用單手大陸式反拍,藍道是用 單手東方式反拍,在這之後雙手反拍就非常流行,張德培、阿格西是其代 表人物,但是還是有山普拉斯採用單手反拍也是很成功的例子。

(3)

各個時代演進,發球就會愈發愈強,本來切擊式發球或者上旋球比較 多,後來平擊球愈來愈多。因為球拍材質演進的關係,球速也愈來愈強。

在過去還有後腳先著地的打法,後來慢慢的因為強力網球的關係,發球大 部份都改採前腳先著地的技術型態。

另一方面研究者發現,在 60、70 年代開始網球就突然蓬勃發展,網球 技術的表現就會更加明確,各個世界球王他們都有特殊的技術型態,因此 大家就會看他運動名星的名氣,帶動球王他個人的風潮。譬如說在 60 年代 雷佛的技術型態,成為山普拉斯模仿的對象。柏格正拍和別人不一樣採用 西方式握拍打上旋球,反拍也與眾不同使用雙手反拍,同時也帶動雙手反 拍的風潮。

網球場上的技術隨著時代變遷的不同,而演變成不同的技術策略和技 術型態。從早期的「百分率網球」到現今的「強力網球」,每個技術策略和 技術型態都具有該時代的代表性及貢獻。而國內的網球技術發展,在國際 潮流與本土球風的影響下,或許也有每個時期的獨特性及代表性,值得我 們深入開發,瞭解研究,以做為國內教練及本土選手於訓練時的參考依據。

第二節 國內網球技術研究

網球技術大致上可分為:1.發球(Serve)2.接發球(Return of Serve)

3.抽擊(Drive)4.高壓殺球(overhead)5.高吊球(lob)6.下墜短球(Drop Shot)

等六種擊球技術(Emerson,1975)。本節將針對國內學者較感興趣的三種網 球課題進行探討,分別是「單雙手持拍及握拍法」、「發球與接發球」、「網 球單打戰術與技術」。

一、單雙手持拍及握拍法

林憲聰(民 86)針對握拍法進行探討,將握拍法分為歐洲大陸式(英 國式)、東方式、西方式、半西方式、超西方式等五種。前四式較普遍被採

(4)

用,超西方式較特殊因而不普及。每種握拍法皆有其優缺點,應依個別差 異採用適合的自己的握拍法。對選手而言,有必要了解各種握拍法所產生 的效應,才能在賽場中掌握先機,勝算在握。

蘇福仁(民 82)在握拍法的探討中,也將握拍法分為五式。並且認為 根據不同的握拍法,將能很容易的擊出多變化的球路,在競賽中較能掌握 對方的節奏。因此握拍法可說是形成球員各式打法的重要指標。

林培元(民 89)針對網球正拍擊球進行探討,認為雙手正拍擊球之優 點除能擊出較強勁及較準確的球外,球路將更具變化性及可減少運動傷 害。缺點為擊球範圍較小及不利對付下旋球。如能善用雙手正拍強攻的優 點,再順勢上網增加攻擊威力,或是配合下旋球的使用以削弱對方攻擊的 強度,雙手正拍將是獲勝的強力武器。

張清泉(民 84)針對網球雙手與單手反拍動作進行探討,發現雙手反 拍近 20 年來,已廣被選手們所採用。其優點為能擊出較強勁與更具準確性 的球,且將使球更穩定和不易造成運動傷害。缺點為不利於打下旋球及上 網截擊,且擊球範圍較小,距離較短。

張廣義(民 77)針對網球雙手反拍擊球型態進行探討,認為雙手反拍 擊球的優點為比較容易擊出上旋球及富變化性的球路,此外擊球的攻擊性 及力量較單手反拍大也是採用雙手反拍的優勢。

李劍如〈民 79〉針對網球單手和雙手反拍擊球動作進行比較探討,發 現雙手反拍具有適合女性及青少年、控球及穩定性較高、對回擊打點較高 的反彈球有利之優點;須要具備良好的步法訓練及較難處理險球是其缺點。

林培元、林學宜〈民 89〉在探討反拍擊球型態的研究中,以世界排名 二十名內的男女網球選手為研究對象,結果發現各有一半的選手採用雙手

(5)

反拍擊球;而針對網球初學者的調查研究中,以雙手反拍的滿意度九分為 最高,單手反拍的滿意度為五分較低。

許樹淵、張思敏、張清泉、田文政〈民 89〉在所著《網球技術理論與 實際》一書中提到,造成雙手反拍擊球愈來愈普遍是因為技巧性和準確度 高、擊球力量大及球速較快等因素。

綜合以上文獻所述,研究者認為握拍法的選擇有它的重要性存在,因 握拍法的不同,將可擊出各種不同球路的球。教練及選手應依球員個別擊 球風格的不同,選擇適合自己的握拍法。一般來說,單手正拍可以先採用 東方式握拍法入門,再依選手的需求及擊球的風格考慮調整為半西方式握 拍或西方式握拍。在雙手正、反持拍擊球方面,大致都具有擊球較強勁及 球路較具變化性等優點;不利接下旋球及上網截擊是其缺點。因此研究者 認為似乎雙手持拍會比較適合底線型球員使用,而單手反拍則比較適合上 網型及全面型球員。研究者也將於本研究中,以國內優秀選手和世界頂尖 選手為對象,比較國內外選手在持拍及握拍法方面,是否具有差異性存在,

以提供國內選手和教練在訓練時做為參考之用。

二、發球與接發球

王苓華(民 80)針對網球發球的步法 Foot-up V.S Foot-back 進行探討,

認為 FB 因在擊球階段產生較大的水平作用力,所以在發球後,更有助於迅 速向網前移動。FU 的技巧因為較大的垂直作用力,所以造成擊球時間較 早,又因雙腳向上跳躍位移較高,而有較高的擊球位置和較佳的向上向外 的球拍弧形軌道。

謝麗娟、林育田(民 89)針對不同步法網球發球的動力學進行參數比 較,發現採用 FU 的步法可迫使接球者判斷時間縮短及面臨較強勁的發球,

而造成更多失誤。此外,FU 對節省體力和比賽時間有利。而採用 FB 的步

(6)

法比 FU 在左右的作用力明顯高出許多,使得在擊球階段產生較大的水平作 用力。因此在發球後,因踏入場中一大步,更有助於向前移動,取得上網 良機。

林坤燃〈民 88〉在探討網球平擊式發球之生物力學特性的研究中,以 文化大學九名網球校隊球員為對象,結果發現在發球站立型態方面,有 77%

的選手採用後腳前移的技術型態,23%採用雙腳定位的技術型態。

林瞭祿〈民 89〉在探討職業網球選手發球的技術型態中,以世界職業 男子網球選手排名前三十名的球員為對象,結果發現在腳的站立型態方 面,33%的選手採用雙腳定位,67%的選手採用後腳前移的技術型態。

張清泉〈民 77〉在探討網球發球理論與技術之研究中,以五位五年球 齡之大學生為研究對象,結果發現身高愈高的球員,進球率愈大,進球的 有效範圍也愈大。身高相差 5-10 公分的球員,進球率沒有明顯的差異。身 高相差 20 公分的球員,顯著差異超過 10%。

黃俊清〈民 82〉在探討網球平擊式發球之運動學的研究中,以五位網 球選手為對象。結果發現平擊式發球的擊球深度與擊球高度有顯著相關,

而增加擊球高度為增加進球率最有效的方法。

蘇榮基〈民 88〉在探討身高因素對網球發球影響的研究中,以十八名 男子網球選手為研究對象,結果發現高身高組和矮身高組在第一發球表 現、進球率與準確率有顯著差異。

劉中興(民 87)針對華裔網球名將張德培發球與接發球表現進行探討,

認為張德培之所以曾經能夠達到世界排名高居第二,是因為在接發球項目 明顯優於發球項目。同時也提到在實力相當的競賽中,除了保住發球局外,

接發球的能力亦不容忽視。

(7)

綜合以上文獻所述,研究顯示身高和擊球的高度是影響發球進球率及 準確度的重要因素,而發球和接發球也都具有相同的重要性,因此選手練 習接發球的份量及變化性也應增加。在發球步法方面,許多學者均認為 FB 對上網型球員較有利。但這與實際上網型選手大多數採用 FU 步法有所出 入,同時也顯示理論與實際間有所差異,研究者認為造成此差異的原因是 因為國內學者只單純以力學理論做考量研究,而未將整個比賽情境、感覺 和重心轉移列入研究考量因素。研究者也將於本研究中,以國內優秀選手 和世界頂尖選手為對象,比較國內外選手在發球和接發球技術型態方面,

是否具有差異性存在,以提供國內選手和教練在訓練時做為參考。

三、網球單打戰術與技術

林育田(民 90)針對網球基本戰術進行探討,提出對付底線防守型球 員必須要有耐心及減少失誤;對付底線攻擊型球員應擾亂配速及增加穩定 性;對付全能型球員應保持球的深度及使對手移動;對付上網型球員應精 準的回發球及提高第一發球進球率。

陳智仁〈民 85〉在探討男子單打決賽得分技術之差異的研究中,以男 子十六位職業網球選手為研究對象,結果發現要贏得球賽基本上必須具備 強力發球與穩定之落地擊球技術。另外硬地球場上以具備發球及落地球技 術為主;紅土球賽應具備落地球技術;草地比賽則應具備落地擊球與不落 地擊球技術。

陳瑞台(民 86)針對比賽實用戰略與戰術進行探討,提出對付底線型 球員應改變對方節奏及自我掌控節奏;對付上網型球員應善用短切球把球 擊向邊線或對手的腳前,亦可採用挑高球挑向對手反拍。

李劍如(民 85)針對 1996 年溫布頓網球冠軍決賽進行分析,認為

(8)

Krajicek 之所以能夠獲得壓倒性勝利,是因為善用發球上網的戰術及能掌握 打破對手發球局的時機。

林永安〈民 83〉在探討不同發球擊球位置之球路與落點的研究中,以 十八位世界級職業網球選手為研究對象,結果發現職業選手於右側球場發 球,以發球區之內側為主要落點位置;左側球場發球,以發球區之外側為 主要落點位置。而平擊式發球為選手第一次發球最主要之擊球方式。

蔡明松〈民 86〉針對大專男子網球單打比賽技術效率進行分析,以參 加第二十八屆大專運動會網球錦標賽專科男子組,明新工商專等六校代表 隊員五十二人為研究對象,結果發現高名次隊伍在正拍抽球、高吊球及發 球等三項技術表現優於低名次隊伍。

許樹淵〈民 84〉在針對一九九二年奧運網球比賽的研究中,以男、女 各六十四位職業網球選手為研究對象,結果發現女子選手在第二次發球還 擊得分與截擊達顯著差異,正拍擊球得分率比反拍擊球得分率高;男子網 球選手正拍優於反拍達顯著差異,穿越正拍得分達顯著差異。

黃永賢〈民 82〉在探討男子單打比賽之技術中,以兩位男子職業網球 選手為對象,結果發現第一次發球成功率高的選手,獲勝機率較大。而球 賽勝負的關鍵在於網前截擊技術的純熟度。

綜合以上文獻所述,研究者認為對付不同類型的球員,都有其策略、

戰術及技術存在,但是必須要能隨著周遭環境的變動而適時改變不同的戰 術,才是上策。一般來說,對付底線型球員應改變對方節奏及減少自我失 誤率;對付全能型球員除應增加擊球的變化性之外,應保持球的深度及多 使對手移動;對付上網型球員應具備精準的回發球及採用挑高球挑向對手 反拍。而在硬地球場比賽比較適合全面型打法,紅土球場競賽比較適合底 線型打法,草地賽事則比較適合上網型打法。此外更重要的是必須將選手

(9)

做出明確的技術型態歸類,才能在平日訓練選手發展出屬於自己且較具變 化性戰術,及對付不同類型球員的戰術。研究者也將於本研究中,以國內 優秀選手和世界頂尖選手為對象,比較國內外選手在整體戰術及技術型態 方面,是否具有差異性存在,以提供資料做為國內選手和教練在訓練時之 參考。

由本節之探討中我們可看出國內學者對網球技術較偏好於單一技術的 探討及研究,未針對選手本身的技術型態做較詳細的歸類。國內學者林瞭 祿(民 88)係針對世界優秀職業選手進行單打技術型態歸類,而國內優秀 選手單打技術型態與世界頂尖選手之差異,卻很少有學者進行分析及研 究。因此針對國內及世界頂尖優秀選手進行單打技術型態歸類研究,實有 其必要性,所得資料更可做為國內教練與選手於訓練時的參考依據。

第三節 台灣網球技術發展

知名科技史學者艾傑頓(David Edgerton)於民國九十一年五月來台訪 問時,提出「使用中的技術」見解,提醒國人重新思考科技發展與社會變 遷之間議題。艾傑頓認為「使用中技術」之所以重要,理由是發明或創新 技術的改變都是漸進的,且和社會變遷有著重要的關聯。

台灣學術界對於技術研究已產生新的認知,開始探究「技術在特定社 會、文化脈絡中呈現的複雜,有意義且感人的內涵」,而國內學者已有人展 開網球拍在台灣之歷史研究。〈陳希林,民 91〉

台灣的網球技術演進與發展,在國內的文獻紀錄上似乎很少看得到資 料。因此研究者將從網球相關書籍、文獻的敘述中,針對台灣網球技術發 展的狀況進行探討。

民國三十四年台灣光復之前,台灣人只有接觸軟式網球,並沒有所謂

(10)

硬式網球的出現,直到當時國內的軟網好手高登科先生從日本大學時期學 習硬網歸國後,才將硬式網球技術正式引入台灣,也同時成為「台灣網球 之父」。由於當時台灣人的物質環境比較差,因此一般的人只有機會打軟式 網球,而生活比較富裕的人才可能有機會接觸硬網。當時還有蘇明德、干 再傳、蔡川發、李建明等選手,選手練習的球場大都在台灣銀行及新公園。

選手採用的技術型態,在發球方面多為發球後後腳先著地,正拍握大陸式 握拍法打平擊球,反拍則以切球為主。

民國四十四年當時台灣已開始有每年舉辦一次的全國公開賽,選手包 括林永源、洪鴻川、甘文弘、徐國雄、李瑞祥、許桂庭等人〈巫宏榮,民 91〉,選手練習的球場大都在國際學舍。當時採用的技術型態和民國三十四 年左右差異並不大,在發球方面多為發球後後腳先著地,正拍握大陸式握 拍法打平擊球,反拍則以切球為主。

民國五十一年美國國務院派遣名教練萊利赫爾〈Larry Hall〉來台指導,

他強調以強勁有力之發球配合上網截擊、底線抽球及以守為攻之新戰法,

而美國國務院也一再選派男女職業好手來台表演〈許樹淵,民 89〉。當時好 手包括唐福順、林吉元、劉正文、陳輝文等人,選手練習的球場大都在圓 山飯店及中泰賓館。受到外國來台講習及表演賽的影響,採用的技術型態,

在發球方面為發球後後腳先著地,正拍握東方式握拍法打平擊帶一些上旋 球,反拍則以切球為主。

民國六十六年我國第一次主辦了中華民國極限職業網球錦標賽,有來 自世界各國的職業網球好手參加,隨後每年亦陸續舉辦男女職業網球賽〈許 樹淵,民 89〉。當時好手包括巫長榮、許晃榮、林登文、黃瑞雄、巫宏榮、

蕭勝樟、劉中興等人,選手練習的球場大都在國際學舍和台北市立網球場。

而第一次全國網球排名賽也在民國七十年首度舉辦,受到當時鋁拍和碳纖 維球拍陸續上市及一年四至六次排名賽的影響,擊球速度愈來愈強,採用 的技術型態和民國五十年左右有很大差異,在發球方面為發球後前腳先著

(11)

地,正拍握東方式握拍法打上旋球,反拍則以切球和上旋球交互使用,且 開始有選手採用雙手反拍的打法。

民國七十八年起受到電視傳播媒體陸續開放轉播球賽,學校網球代表 隊也漸漸陸續成立,網球書籍、錄影帶、講習也愈來愈普及的影響,選手 採用的技術型態,打法愈來愈全面,在發球方面為發球後前腳先著地,正 拍握半西方式握拍法打上旋球,反拍則以切球和上旋球交互使用。當時的 好手包括有連玉輝、陳志榮、江勁彥、洪照熙等人。

民國八十五年至今由於國內選手出國訓練及打職業賽的機會愈來愈頻 繁,造成在網球技術型態上,發球球速愈發愈強,底線抽球也愈打愈旋,

雙手反拍也愈來愈風行。這期間的選手從蔡佳諺、陳威儒、林秉超到現在 的王宇佐、盧彥勳等人都在職業賽中有不錯的表現。

綜合上述之研究發現,國內從一開始「軟式和日本式網球技術」時代 到現在的「強力網球」時代,在每個時期強調的網球技術重點不相同,技 術的組合也並不相同,例如在正拍的握拍法方面,高登科和林永源是用大 陸式,唐福順和巫長榮是用東方式,連玉輝和盧彥勳是用半西方式,現在 則多為半西方式。在反拍的握拍法方面,高登科和林永源是用單手大陸式 反拍,唐福順、巫長榮、連玉輝是用單手東方式反拍,盧彥勳是用雙手反 拍,在這之後雙手反拍就非常流行,王宇佐、鄭為仁、陳迪為其代表人物。

另一方面研究者發現,國內從民國七十年開始網球運動就突然蓬勃發 展,不但球拍材質不斷改良,比賽機會也增加不少。網球技術的表現不但 更加明確,國內球王他們特殊的技術型態也更加明顯,因此國內的選手和 國外一樣就會看當代運動名星的名氣,帶動球王他個人的風潮。譬如說在 民國七十年巫長榮的反拍上旋球技術型態,成為許多年輕後輩模仿的對 象。黃瑞雄反拍與眾不同使用雙手反拍,因此也帶動現今雙手反拍的風潮。

(12)

經由以上所述研究者認為,網球技術發展和社會環境變遷存在著密不 可分的辯證關係,台灣網球技術演變與發展,應與此現象有所關聯。而國 內的網球技術發展似乎紀錄不多,技術型態演進發展至今仍未明朗化,值 得我們用心發掘,使技術型態之形成有其脈絡可尋。有鑑於此,台灣網球 單打技術型態演進發展,正等待著我們深入探源。

第四節 本章總結

綜合上述文獻之探討,本章歸納如下:

一、世界網球技術的演進與發展,從一開始「百分比網球」策略到現在的

「強力網球」策略,在每個時期強調的網球技術重點不相同,技術的 組合也並不相同。各個時代演進,發球就會愈發愈強,本來切擊式發 球或者上旋球比較多,後來平擊球愈來愈多。因為球拍材質演進的關 係,球速也愈來愈強。在過去還有後腳先著地的打法,後來慢慢的因 為強力網球的關係,發球大部份都改採前腳先著地的技術型態。60、

70 年代開始網球就突然蓬勃發展,網球技術的表現就會更加明確,各 個世界球王他們都有特殊的技術型態,因此大家就會看他運動名星的 名氣,帶動球王他個人的風潮。

二、握拍法的選擇有它的重要性存在,因握拍法的不同,將可擊出各種不 同球路的球,教練及選手應依球員個別擊球風格的不同,選擇適合自 己的握拍法,雙手持拍比較適合底線型球員使用,而單手反拍則比較 適合上網型及全面型球員。身高和擊球的高度是影響發球進球率及準 確度的重要因素,而發球和接發球也都具有相同的重要性,因此選手 練習接發球的份量及變化性也應增加。對付不同類型的球員,都有其 策略、戰術及技術存在,但是必須要能隨著周遭環境的變動而適時改 變不同的戰術,才是上策。一般來說,對付底線型球員應改變對方節 奏及減少自我失誤率;對付全能型球員除應增加擊球的變化性之外,

應保持球的深度及多使對手移動;對付上網型球員應具備精準的回發

(13)

球及採用挑高球挑向對手反拍。而在硬地球場比賽比較適合全面型打 法,紅土球場競賽比較適合底線型打法,草地賽事則比較適合上網型 打法。此外更重要的是必須將選手做出明確的技術型態歸類,才能在 平日訓練選手發展出屬於自己且較具變化性戰術,及對付不同類型球 員的戰術。此外我們可看出國內學者對網球技術較偏好於單一技術的 探討及研究,未針對選手本身的技術型態做較詳細的歸類。因此針對 國內及世界頂尖優秀選手進行單打技術型態歸類研究,實有其必要性。

三、國內網球技術的演進與發展,從最初「軟式和日本式網球技術」時代 到現在的「強力網球」時代,在每個時期強調的網球技術重點不相同,

技術的組合也並不相同。國內從民國七十年開始網球運動就突然蓬勃 發展,不但球拍材質不斷改良,比賽機會也增加不少。網球技術的表 現不但更加明確,國內球王他們特殊的技術型態也更加明顯,因此國 內的選手和國外一樣就會看當代運動名星的名氣,帶動球王他個人的 風潮。網球技術發展和社會環境變遷存在著密不可分的辯證關係,台 灣網球技術演變與發展,應與此現象有所關聯。而國內的網球技術發 展似乎紀錄不多,技術型態演進發展至今仍未明朗化,值得我們用心 發掘,使技術型態之形成有其脈絡可尋。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當身體越來越能掌控對音樂的敏銳及反應時,開始進入

1998 年西班牙一家報紙報導了一位律師的房產被拍 賣償債的新聞。事後這位律師還清 債務,可是這篇報導 卻被轉到 Google 上,任何人以律師的姓名上 Google

分為兩階段,第一階段選拔採用國際比賽使用之 Double Repechage 方式,取

第二十六條之一 參加全國技能競賽青少年組之選手來源,為教育部

分區技能競賽 資訊與網路技術. 正式賽

(四)比賽中如懷疑對方有冒名頂替者,應立即以口頭向該場地技術委員提出,並拍照存證,於該 場比賽結束

四、有關球員資格,須於賽前 20 分鐘提出,比賽結束後不得異議。如比賽中球員冒名違 規之申訴,得先以口頭提出申訴, 「拍照存證」

四、有關球員資格,頇於賽前 20 分鐘提出,比賽結束後不得異議。如比賽中球員冒名違規 之申訴,得先以口頭提出申訴, 「拍照存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