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

Copied!
18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

垃圾掩埋場址之治理及其土地永續利用--垃圾掩埋場址區 域土地三維資訊系統建置及視覺化應用(I)

研究成果報告(完整版)

計 畫 類 別 : 整合型

計 畫 編 號 : NSC 97-2621-M-216-002-

執 行 期 間 : 97 年 08 月 01 日至 98 年 08 月 31 日 執 行 單 位 : 中華大學土木與工程資訊學系

計 畫 主 持 人 : 邱垂德

計畫參與人員: 碩士級-專任助理人員:呂理成

碩士班研究生-兼任助理人員:邱奕軒 碩士班研究生-兼任助理人員:柴家豪

報 告 附 件 : 出席國際會議研究心得報告及發表論文

處 理 方 式 : 本計畫可公開查詢

中 華 民 國 98 年 11 月 11 日

(2)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

■ 成 果 報 告 成 果 報 告成 果 報 告成 果 報 告

□□□

□期中進度報告期中進度報告期中進度報告期中進度報告

垃圾掩埋場址之治理及其土地永續利用—垃圾掩埋場區域土地三 維資訊系統之建置及視覺化應用(I)

Implementation of 3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and

Application of Visualization for Reclaiming Municipal Waste Landfill Sites (I)

計畫類別:□ 個別型計畫 ■ 整合型計畫 計畫編號:NSC 97-2621-M-216-002-

執行期間: 97年 8月 1日至 98年 8月 31日

計畫主持人:邱垂德 共同主持人:楊萬發

計畫參與人員:呂理成、廖偉成、柴家豪

成果報告類型(依經費核定清單規定繳交):□精簡報告 ■完整報告

本成果報告包括以下應繳交之附件:

□赴國外出差或研習心得報告一份

□赴大陸地區出差或研習心得報告一份

■出席國際學術會議心得報告及發表之論文各一份

□國際合作研究計畫國外研究報告書一份

執行單位:中華大學土木與工程資訊學系

中 華 民 國 98 年 11 月 11 日

(3)

中文摘要

本研究計畫以國土地理資料庫為基礎,利用現有三維地理資訊平臺(如 Google Earth),配合航空攝影測量技術,嚐試建立掩埋場址區域土地的三 維資訊系統,以應用視覺化的方式,精進掩埋場址整治規劃設計的品質,

配合納入國土地理資訊系統之屬性資料,用一般大眾認知度最高的三維模 型,促進公眾對爭議性公共工程議題的參與度及溝通效果。本報告為第一 年的執行成果報告,以環保署環境地理資訊系統之資料為基礎,扣除資料 不全的花東地區後,封閉復育177個及使用中135個,共得312個掩埋場,

再配合內政部營建署依區域計畫法,所劃設之環境敏感地資料,以地理資 訊系統軟體,進行圖層套疊分析;最後以環境條件進行加權分析方法,選 出各20個對環境衝擊較大的掩埋場,搭配「垃圾掩埋場總體檢委託專案工 作計畫」體檢狀況、新聞時事、都市土地及都市計畫區、焚化廠進行評估,

以驗證本研究提出的篩選方法。結果顯示以完整地理資訊系統篩選方法,

選出的垃圾掩埋場大都有因影響周邊環境永續,而需優先處理的問題,足 證本篩選法之具體效益。

關鍵詞:地理資訊系統、掩埋場整治移除、環境衝擊、國土規劃

(4)

Abstract

This particular research program is a sub-project of the integrated research of

“Remediation, Reclamation, and Sustainable Use of Lands around Landfill Sites,” and focuses on implementation of three dimensional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3D GIS) together with application of visualization techniques. The aims are to help planners to implement scenario modeling,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and compliance with planning policies. This report is the results of the first year efforts and proposes to apply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 on the environmental diagnosis for selecting the adequate sites for landfill reclamation to reduce the closure cost, and to reclaim the lands for other sustainable use. Ten environmental sensitivity map layers which were established in Taiwan national GIS warehouse were analyzed by using an environmental impact scoring system to select the potential sites among a total of 135 operating landfill sites and 177 closed landfill sit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about 11% of the operating landfill sites are located simultaneously at five types of environmental sensitive areas. Two sites were selected as most adequate for reclaiming not only because of environmental issues but also in the closeness of urban area and MSW incinerators. These two landfill sites all reported with several historical problems which verify the methodology of this particular study.

Keywords: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Landfill Reclamation, Environmental Impact, Land Development and Planning

(5)

計畫成果自評 計畫成果自評 計畫成果自評 計畫成果自評

本研究第一年的主要工作在於整理來自環保署的掩埋場地理資料庫,

及來自營建署之環境敏感地資料庫,依所提計畫之篩選方法進行對環境影 響較大之掩埋場評選,以便能搭配其它子計畫之研究成果,提出最具有有 整治價值的掩埋場址。初步結果顯示以完整地理資訊系統篩選方法,選出 的垃圾掩埋場大都有因影響周邊環境永續,而需優先處理的問題,足證本 篩選法之具體效益。

研究過程中除了克服不同來源資料的整理問題外,展示了地理資訊系 統在同一個座標框架下的套疊整合功效,但也顯示資料建立所需的龐大資 源,要是沒有「國家地理資訊系統倉儲」做為後盾,此類的分析不容易達 成,而花東地區掩埋場資料尚未建立,及許多掩埋場缺乏正確的位址與面 積範圍資料,也是未來應再加強的部份。本研究在掩埋場移除工程視覺化 方面,以內湖垃圾山移除工程為例,將成果於2008年9月發表在「第二十七 屆測量及空間資訊研討會」上,而對環境影響較大場址的篩選部份,則於 2009年9月的「98年電子計算機於土木水利工程應用研討會」及2009年11月 的「2009年環境資訊研討會」分別發表研究成果;總計本研究之成果為發 表國內研討會論文三篇,及共培養兩位碩士生。

目前正將研究成果整理為英文論文中,預計在加入目前進行中的不同 年代掩埋場圖資後,將可以加入時空地理資訊系統的方式,有較完整的成 果發表於國際期刊。

(6)

目錄 目錄 目錄 目錄

目錄 ...V 圖目錄 ...VIII 表目錄 ...XI

第一章 緒論 ...1

1-1 研究計畫之背景與目的...1

1-2 本子計畫第一年之研究目的...3

1-3 本子計畫第一年之研究流程...4

第二章 文獻回顧 ...6

2-1 垃圾掩埋場的問題與趨勢...6

2-1-1 國外經驗 ...6

2-1-2 國內的狀況 ...7

2-1-3 垃圾掩埋場清理移除面臨的問題 ...12

2-2 國土永續利用...13

2-2-1 國土綜合發展 ...13

2-2-2 土地適宜性分析 ...15

2-2-3 多準則決策分析 ...18

2-3 地理資訊系統...19

2-3-1 地理資訊系統軟體 ...20

2-3-2 地理資訊系統應用 ...23

2-3-3 九大資料庫介紹 ...25

(7)

2-4 環境敏感地...28

2-4-1 環境敏感地劃設原則 ...28

2-4-2 環境敏感地土地使用限制 ...30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流程 ...35

3-1 研究流程...35

3-2 資料整理方法及範圍限制...37

3-3 評估準則及權重...40

3-3-1 圖層分類 ...40

3-3-2 各圖層分析準則及權重 ...42

3-4 分析步驟與驗證方法...45

第四章 結果分析與討論 ...50

4-1 圖層資料整理成果...50

4-1-1 掩埋場圖層資料整理成果 ...50

4-1-2 環境敏感地圖層整理成果 ...51

4-2 垃圾掩埋場於各環境敏感地圖層分布狀況...65

4-3 權重總合評分結果...8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07

5-1 結論 ...107

5-2 建議 ...108

參考文獻 ...109

附錄一:使用中掩埋場不等權分數表 ...113

附錄二:使用中掩埋場等權分數表 ...117

(8)

附錄三:封閉復育中(有面積資料)掩埋場不等權分數表 ...121

附錄四:封閉復育中(有面積資料)掩埋場等權分數表 ...123

附錄五:封閉復育中(無面積資料)掩埋場不等權分數表 ...125

附錄六:封閉復育中(無面積資料)掩埋場等權分數表 ...128

附錄七:使用中掩埋場圖層套疊狀況 ...131

附錄八:封閉復育中掩埋場(有面積資料) 圖層套疊狀況 ...132

附錄九:封閉復育中掩埋場(無面積資料) 圖層套疊狀況 ...133

(9)

圖目錄 圖目錄 圖目錄 圖目錄

圖1-1、垃圾掩埋場址之治理及其土地永續利用整合型研究架構圖 ...3

圖1-2 本研究之流程圖...5

圖2-1 台灣一般事業廢棄物掩埋處理演進表...8

圖2-2 內湖垃圾掩埋場位於行水區狀況圖...9

圖2-3 河川行水區掩埋場處理狀況圖...10

圖2-4 新國土規劃體系架構圖...14

圖2-5 ArcGIS系統組織架構圖 ...21

圖2-6 國土資訊系統推動過程...25

圖3-1 研究流程圖...36

圖3-2 垃圾掩埋場原始分布圖...37

圖3-4 在New Toolbox中建立本研究分析所需Model ...46

圖3-5 將Spatial Join功能指令拖曳至Model Builder視窗 ...47

圖3-6 圖層分析Model建置完成及運算 ...47

圖3-7 掩埋場圖層位於各環境敏感地之狀況...48

圖3-8 欄位計算器功能示意圖...49

圖4-1 整理後垃圾掩埋場圖層狀況圖...51

圖4-2 地質災害敏感地分布圖...52

圖4-3 地表水源敏感地分布圖...54

圖4-4 優良農田敏感地分布圖...56

圖4-5 洪水平原敏感地分布圖...58

(10)

圖4-6 生態敏感地分布圖...60

圖4-7 自然景觀敏感地分布圖...62

圖4-8 文化景觀敏感地分布圖...64

圖4-9 位於地質災害敏感地之掩埋場分布圖...66

圖4-10 位於飲用水水源水質保護區之掩埋場分布圖...68

圖4-11 位於地表水源敏感地之掩埋場分布圖...70

圖4-12 位於河川行水區之掩埋場分布圖...72

圖4-13 位於優良農田敏感地之掩埋場分布圖...74

圖4-14 位於洪水平原敏感地之掩埋場分布圖...76

圖4-15 位於生態敏感地之掩埋場分布圖...78

圖4-16 位於自然景觀敏感地之掩埋場分布圖...80

圖4-17 位於文化景觀敏感地之掩埋場分布圖...82

圖4-18 使用中掩埋場EIS前20名分布狀況...85

圖4-19 封閉復育中(有面積資料)掩埋場EIS前20名分布狀況...88

圖4-20 封閉復育中(無面積資料)掩埋場EIS前20名分布狀況...90

圖4-21 使用中EIS前20名位於都市計畫用地分布狀況...92

圖4-22 封閉復育(有面積資料)EIS前20名位於都市計畫用地分布狀況...93

圖4-23 封閉復育(無面積資料)EIS前20名位於距離都市計畫用地周圍500m 內分布狀況 ...94

圖4-24 八里區域衛生掩埋場衛星影像...95

圖4-25 太平市衛生掩埋場衛星影像...96

圖4-26 台北市山豬窟衛生掩埋場衛星影像...96

(11)

圖4-27 柳營區域衛生掩埋場衛星影像...97

圖4-28 蘆竹鄉衛生掩埋場衛星影像...97

圖4-29 台北市福德坑垃圾衛生掩埋場衛星影像...98

圖4-30 台南縣柳營鄉舊有簡易垃圾掩埋場衛星影像...99

圖4-31 高雄縣大社鄉垃圾衛生掩埋場衛星影像...99

圖4-32 台中市南屯區垃圾衛生掩埋場衛星影像...100

圖4-33 台北縣八里鄉大崁垃圾場衛星影像...100

圖4-34 頭份鎮掩埋場衛星影像...101

圖4-35 銅鑼鄉掩埋場衛星影像...102

圖4-36 高雄縣旗山鎮大崎頂垃圾衛生掩埋場衛星影像...102

圖4-37雲林縣麥寮鄉健康公園衛星影像...103

圖4-38 使用中掩埋場EIS前20名位於焚化廠環域5公里內之分布圖 ...104

圖4-39 封閉復育中(有面積資料)掩埋場EIS前20名位於焚化廠5公里範圍內 之分布圖 ...105

圖4-40 封閉復育中(無面積資料)掩埋場EIS前20名位於焚化廠7公里範圍內 之分布圖 ...106

(12)

表目錄 表目錄 表目錄 表目錄

表2-1 各種適宜性分析方法比較...17

表3-1 相關圖資名稱屬性資料來源表...38

表3-2 本研究中10個環境敏感地圖層當初劃設相關準則表...39

表3-3 本研究整理分析項目權重表...45

表4-1 使用中掩埋場EIS得分前20名排名表...84

表4-2 封閉復育中(有面積資料)掩埋場EIS得分前20名排名表...86

表4-3 封閉復育中(無面積資料)掩埋場EIS得分前20名排名表...89

(13)

第一章 第一章 第一章

第一章 緒論 緒論 緒論 緒論

1-1 研究計畫之背景與目的研究計畫之背景與目的研究計畫之背景與目的 研究計畫之背景與目的

臺灣垃圾掩埋場500餘處分散各地,其中300餘處已屬掩埋完成封閉保 育中。封閉保育為一消極作法,對環境有潛在污染與災害,而其掩埋物及 場址如不清理,則永遠是個垃圾場,不能與自然環境相容,也影響本身及 周圍土地之利用,不具土地資源之永續性。

在地窄人多的臺灣,土地是一項珍貴的資源,如能將掩埋場治理再生 利用,對週遭的居民的生活,土地價值的提昇將有幫助,對意外災害的預 防,不明原因之風險,環境品質的改善,掩埋場的資源利用,均有實質上 的裨益,國內已有掩埋場移除之案例,惟其規劃、移除缺乏基本原則,土 地利用更未觸及。目前臺灣焚化廠容量頗大,常缺垃圾而未被有效利用,

既有掩埋場之清理,除資源利用者外,其他有機部份可進入焚化廠發電,

為一可行之一途,惟國內對此一問題並未正視,研究亦少,本整合型計畫

「垃圾掩埋場址之治理及其土地永續利用」為針對永續會「土地資源保育 及劣化土地環境之鑑定整治及復育策略」議題,提出之任務導向研究計 畫,並整合資訊、環保、土木背景人員及土地行政管理專家,組成團隊,

探討掩埋場對鄰近地區土地使用之影響及場址本身再利用之法規、社經、

人文等問題,研究架構如圖1-1所示,圖中數字代表子計畫編號。

本計畫為子計畫一,負責建立垃圾掩埋場址區域土地三維資訊系統,

並以三維分析技術支援其它子計畫在結構穩定安全分析、及風險評估之基 礎工具,進而與各子計畫之研究成果整合,嚐試以三維視覺化技術,發展 三維環境影響評估工具,以促進掩埋場及其它爭議性工程議題之溝通效 率,甚至藉以精進工程規劃設計之品質。在行政院環保署於2007年1月完 成的「垃圾掩埋場總體檢委託專案工作計畫」中,已建置完成全國537座

(14)

掩埋場的基本資料,也已納入環保署之環境地理資訊系統中,本研究計畫 則將以此資料庫為基礎,利用現有三維地理資訊平臺(如Google Earth),配 合航空攝影測量技術,嚐試建立掩埋場址區域土地的三維資訊系統,以應 用視覺化的方式,精進掩埋場址整治規劃設計的品質,配合納入國土地理 資訊系統之屬性資料,用一般大眾認知度最高的三維模型,促進公眾對爭 議性公共工程議題的參與度及溝通效果,配合達成總計畫之目標。

本子計畫以三年為期,配合總計畫分年進行(1)掩埋場區域土地三維地 理資訊系統之建置方法,(2)掩埋場址區域土地之三維立體建模與視覺化,

及(3)垃圾掩埋場址區域土地整治工程之視覺化等三項主要研究工作。在與 各子計畫整合並順利依計畫執行完成後,將可達到本子計畫的擬定的下列 六項主要目的:

1、 以現有空照影像利用航測立體測繪技術建立掩埋場區域土地三 維資訊系統之技術。

2、 發展以不同時期之航照影像分析掩埋場區域土地資訊之技術。

3、以航測三維建模開發掩埋場址區域土地之視覺化技術。

4、應用視覺化技術評估掩埋場區域土地之整治工程。

5、應用視覺化技術作為掩埋場整治工程之環境評估工具。

6、開發本土化之三維環境影響評估工具。

(15)

註:括號中的數字代表子計畫編號

圖1-1、垃圾掩埋場址之治理及其土地永續利用整合型研究架構圖

1-2 本子計畫第一年之研究目的本子計畫第一年之研究目的本子計畫第一年之研究目的 本子計畫第一年之研究目的

國內雖然已有將掩埋場移除的工程,但在選址上仍是以電話訪問、問 卷調查、及部分場址現勘調查的方式進行選址,且主要針對位於河川行水 區之掩埋場,在作業上仍存在許多問題,如各縣市問卷回收狀況不一及部 分場址評分項目並未填妥等;地理資訊系統為結合地理資訊與科技的一門 新興學科,除用於製作地圖之助益外,更將真實世界的資料相連結,可改 善各項空間事物與提升環境資源的使用效率與效果,更可有效的展示空間 表達的需求。本研究嘗試以地理資訊系統進行挑選移除之掩埋場址,期能 提升選址決策的品質。

本研究之主要目的歸納如下:

1、 應用地理資訊系統的空間分析及展示功能,使決策者能夠明確知道掩 埋場與環境敏感地之間的空間關係,幫助決策者進行決策與溝通展示。

(1)掩埋場區域 空間資訊

(4)掩埋場治理

(

)2

(

)3

(16)

2、 由於掩埋場移除工程龐大,移除場址的篩選極為重要,因此利用環境 敏感地及都市土地、都市計劃區對掩埋場進行移除場址篩選,以縮小 選取範圍。

3、 訂定掩埋場移除選址評分標準及移除優先順序。

1-3 本本本子計畫第一年之研究流程本子計畫第一年之研究流程子計畫第一年之研究流程 子計畫第一年之研究流程

本研究經由國內外相關文獻蒐集,瞭解掩埋場移除可改善土地的利用 及減少對環境的持續污染,使國土能夠永續的發展,因此蒐集環境敏感地 方面的圖層資料及現已存在之掩埋場圖層資料,然後再搭配都市土地及都 市計畫區圖層資料分析掩埋場土地再利用,最後根據本研究資料分析及成 果所得,提出之結論與建議,研究流程圖如圖1-2所示。

(17)

研究背景、動機、目的

文獻回顧

結論與建議 圖層資料整理

掩埋場所在位置土地適宜性 分析

場址土地再利用價值分析 圖層資料蒐集

圖1-2 本研究之流程圖

(18)

第二章 第二章 第二章

第二章 文獻回顧 文獻回顧 文獻回顧 文獻回顧

2-1 垃圾掩埋場的問題與趨勢垃圾掩埋場的問題與趨勢垃圾掩埋場的問題與趨勢 垃圾掩埋場的問題與趨勢

近年來經濟蓬勃發展,國民所得增加及民眾生活水準提高,造成廢棄 物產量激增且質亦趨複雜,加上台灣地區因地狹人稠,垃圾處理用地難求,

而民眾環保意識日漸高漲,垃圾處理變成重要的問題。

2-1-1 國外經驗國外經驗國外經驗國外經驗

國外的經驗認為在規劃之初,就應該有完整的封閉後長期規劃(Landfill Closure and Long-Term Care)[4],掩埋場封閉後的大地結構穩定(沉陷)監 測、以觀測井監測滲出水造成的水體污染、垃圾分解造成的空氣污染等,

都仔細規劃正確處理下,必須持續監測長達30年之久,因而建議掩埋場的 經濟成本規劃應提出一筆關場監測基金,以確保掩埋場關閉後的30年內,

能夠正常「持續運作」。在這樣的規範下,許多美國環保團體的意見,仍 認為「沒有一個掩埋場不滲漏的」,著名的代表意見則認為美國環保署對 衛生掩埋場之選址、規劃、設計、操作、封場及封場後的監測規範,至少 有下列缺陷[3]:

1、 單層複合隔離材大都無法抑止滲出水造成的地下水污染。

2、 雨水大都會透入覆蓋層而流經掩埋垃圾再滲出污染地下水。

3、 目前規範的地下水監測系統無法達到監測地下水污染的目的。

4、 封場後為監測、保護、及整治所擬定財務規劃要求不恰當。

5、 掩埋場週遭設置的土地緩衝帶不足以免除鄰近土地遭受臭味、粉 塵、蟲害、噪音、光害的環境衝擊。

6、 掩埋場鄰近土地的價值降低。

(19)

掩埋場在使用期間,會對週遭環境可能持續產生之負面影響包括,因 地震或豪雨造成崩塌,滲出水外溢造污染環境,臭氣或沼氣溢散產生惡臭 甚致發生火災,覆蓋層沖刷、土壤流失,導致當地居民生活諸多不便。

依據美國環保署正式文件[7],掩埋場整治再利用為用來提高掩埋場容 量的新方法,所需花費可以經由開採回收其中可回收材料、土石方、資源 垃圾而支付,並可經由這樣的整治處理,而削減封閉監測維護所需的花費 與長期責任,甚至將原掩埋場周遭土地移作他用而獲利。以1953年以色列 City of Tel Aviv的Hiriya掩埋場為例,由於其中堆埋的垃圾有許多非鐵金 屬,特別是鋁罐,而具有開採價值[8];然而整治移除過程中,可能在挖出 有害廢棄物而增加處理花費,也可能因開挖工作而使鄰近土地產生沉陷,

及開挖作業時造成機具的嚴重損耗而提高了磨蝕成本等缺點。

在荷蘭政府推動廢棄物減量的政策及改進廢棄物資源再利用技術來減 少垃圾量,實施近幾年來固體廢棄物的掩埋數量明顯減少,經過長期的評 估在未來幾年固體廢棄物進掩埋場數量將會減少,對於可回收再利用資源 如鐵罐、鋁罐等,期望尋求其它的商機,如開挖掩埋場的市場將有相當潛 在價值,對於開挖掩埋場的益處,有回收可再利用資源、恢復土地之潛在 價值及提升掩埋場的使用效率 [1]。

2-1-2 國內的狀況國內的狀況國內的狀況國內的狀況

依據環保署的資料,可整理台灣一般事業廢棄物處理之演進,如圖2-1 所示,由圖2-1可知垃圾掩埋場大都是在1984年起執行的三期「台灣省都市 垃圾處理計畫」建置[20],並於1997年陸續進行封場復育,而有「建立垃圾 掩埋場復育工程及技術規範」專案計畫報告[21];2000及2003分別有「封閉 垃圾場復育綠美化執行成效評估」委辦計畫[22],在整治清除方面,除了處 置早期在河川行水區的垃圾棄置場,而有整治移除經驗外,大部份掩埋場 的規劃,都是以封場復育及綠美化為主。

(20)

圖2-1 台灣一般事業廢棄物掩埋處理演進表

由於過去急須解決垃圾處理問題,因此利用河川行水區內做為轄內垃 圾棄置場計有56個鄉鎮,含18條河水系,垃圾棄置場啟用時間起於1971年,

使用期程長達20年以上,基於避免影響河汛安全及環境污染,在相關單位 共同推動下,1997年5月底前已全部封閉停止使用,且積極進行必要之防汛 措施。

由於台灣在1984年以前,垃圾處理場大多為任意棄置,少部分為簡陋 的處理設施,垃圾未能妥善處理而常引起嚴重的居民抗爭;此外,隨著民 眾環保意識高漲,對於環境品質的要求提升,以往設置在河川行水區與環 境敏感地的垃圾掩埋場,變成一個環境上的毒瘤,如內湖垃圾掩埋場佔用 河川行水區三分之ㄧ,如圖2-2[6]所示,嚴重阻塞河川排水斷面,滲出水也 會污染水體造成各種水污染及生態問題,加上對於土地需求增加,這些位 於人口較密集處之垃圾掩埋場,對附近土地價值產生不利的影響。

(21)

圖2-2 內湖垃圾掩埋場位於行水區狀況圖[6]

即使經封閉綠化復育後的垃圾掩場仍有潛在的污染性,垃圾經長期腐 化持續產生廢氣、滲出水造成各種問題,而土方也可能因經長時間腐化有 崩塌之可能,故解決垃圾掩埋場最佳方法為移除垃圾掩埋場。環保署曾於 2003年委託中興工程顧問對,已封閉掩埋場進行評估,並訂定移除評估程 序及場址分級標準,研擬移除清理技術及緊急應變標準作業程序;此計畫 以電話訪問、問卷調查、及部分場址現勘調查,評選既有已封閉垃圾掩埋 場優先移除名單,並研擬已封閉掩埋場移除推動方案,以清除具危險性、

污染性且無法就地整治處理需移除之掩埋場,以增加土地再生利用,因此 選出51處河川行水區內掩埋場進行清除及復育如圖2-3所示,因該等場址之 操作管理未符合作業規定,對垃圾進行分類,使不易腐化分解的塑膠、金 屬、玻璃等,仍留存於堆置場中,衍生污染問題,造成珍貴之土地無法有 效使用[3],在整治移除後,還原土地利用價值。

(22)

51處位在河川行水區掩埋場處理狀況

全數移除, 12%

暫可不處理, 22%

復育綠美化, 27%

部份移除, 39%

全數移除 部份移除 復育綠美化 暫可不處理

圖2-3 河川行水區掩埋場處理狀況圖[3]

在1997年我國陸續開始對垃圾掩埋場進行封閉復育,在整治清除方 面,除早期河川行水區的垃圾堆置場整治移除經驗外,大部分掩埋場的規 劃都以封閉復育及綠美化為主。掩埋場封閉後,將會進行土地再利用計畫,

須配合當地社區人文景觀特色,因地制宜進行復育規劃來改善垃圾掩埋場 及其周圍環境問題,大致的規劃模式有社區公園、綜合運動公園、遊憩公 園、登山休閒公園等,除可提供當地居民休閒遊憩、運動使用外,並兼具 環保教育及宣導功能,提昇生活環境品質,回饋當地居民,同時維護國土 資源之永續利用。

然掩埋場封閉復育的做法較為消極且耗費鉅資,以台北市的福德坑垃 圾掩埋場的封閉復育經驗為例,於1999年由環保署補助經費進行復育工 程,復育面積總共37公頃,於2002年復育完工,總共花費約3億7千萬元,

由此可知往後全台灣的垃圾掩埋場都進行封閉復育,所耗費的資金將是非 常龐大的。垃圾掩埋場如不清除,則永遠是個垃圾場、環境的毒瘤及生態 之殺手,因此必須要有積極的作法,可能是整治再利用或清理移除,以回

(23)

復土地原本之風貌。掩埋場整治移除再利用,對週遭居民來說可以不再受 到環境的汙染,提升了生活品質,增加了土地利用價值,減少意外災害的 發生。

根據台灣地區垃圾採樣分析結果顯示,垃圾物理組織成中之可燃份在 80%以上,因此政府於1984年至1997年,開始設垃圾資料回收(焚化)場,現 今使用中大型焚化廠已有27座,加上推動資源回收的成效,使垃圾達到減 量化,已出現部份焚化廠沒有足夠垃圾可燒的狀況[2]。

近一、二十年來,隨著廢棄物質、量的變化與都市環境的變遷,早期 簡易性棄置或堆肥等垃圾處理方式,已難以維持都市機能及保護生活環境 品質。因此政府於1982年起積極進行「都市垃圾處理計畫」之規劃,改善 露天傾棄處所,並普遍籌設各鄉鎮市所需之掩埋場,大都會區則以焚化為 導向,興建大型焚化處理設施。1986年行政院科技會議中決定將採「焚化 為主」的垃圾處理方式,並於1990年起,由環保署開始積極研定「臺灣地 區垃圾資源回收廠興建計畫」。政府計畫第一階段興建公有公營、公有民 營之大型垃圾焚化爐21座;第二階段鼓勵縣市政府主辦招標,設立民有民 營(BOO、BOT 二種模式)15座中、大型焚化廠。政府籌措經費,積極推 動公有公營及公有民營垃圾焚化廠興建工作,迄今計已完成興建大型資源 回收廠18座,另有一座民有民營焚化廠,預計全部完工後將使台灣地區垃 圾妥善處理率達95%以上。惟基於焚化處理僅為中間處理,仍須有後續之 灰渣處理問題亟待解決,且垃圾焚化廠每年需要一至二個月歲修期間,因 此垃圾衛生掩埋場(含灰渣掩埋場)仍為必要之最終處理設施[3]。

現今的焚化廠以有能力處理每天所產生的垃圾量,加上資源回收的實 行垃圾量減少,使焚化廠出現無垃圾可燒的狀況;焚化廠有多餘的能力可 以處理,以前還沒有焚化場時所產生的垃圾,而且在這個資源缺乏的時代,

(24)

掩埋場址中之掩埋物仍可視為資源,將掩埋場給予清理移除分類及資源化 利用,可讓大眾有所改觀。

2-1-3 垃圾掩埋場清理移除面臨的問題垃圾掩埋場清理移除面臨的問題垃圾掩埋場清理移除面臨的問題垃圾掩埋場清理移除面臨的問題

蒐集到過去移除工程之經驗,有可能面臨許多之問題如廢棄物種類及 數量、經費編列問題、資源回收物之市場通路問題、垃圾掩埋場移除清理 管理問題、二次污染問題等。

可能面臨之問題[3]:

1、 廢棄物種類及數量

過去垃圾移除工程無法順利進行,主要原因在於無法清楚掌握廢棄物 的種類及數量,導致經費不足之情形。

2、 經費編列問題

過去執行編列移除經費係參考「台北地區防洪三期大漢溪沿岸舊垃圾 牽制造林整體細部工程計畫」,由於大漢溪沿岸之舊垃圾移除,是將腐植 土全部移除,而未進行分類資源物資,若未來工程包含資源回收所得經費,

但所獲得的收益不如預期時,也可能會造成經費不足之狀況。

3、 資源回收物之市場通路問題

參考嘉義市八掌溪垃圾移除經驗,其費塑膠回收再生利用產品之通路 不明,若再生產品不為市場接受,將影響此類廢棄物之處理,以目前市場 較可接受之物質為鐵罐、鋁罐、玻璃等。

4、 垃圾掩埋場移除管理問題

為了有效追蹤、管理移除垃圾之清理情形,參考大漢溪沿岸垃圾棄置 場經驗,可針對所有清運車輛裝設全球衛星導航定位系統,以方便追蹤管 理。

(25)

5、 二次污染問題

過去對於移除工程,清理過程之二次污染如臭味逸散、垃圾滲出水甚 漏問題,都會引起民眾反感。

2-2 國土永續利用國土永續利用國土永續利用 國土永續利用

為使國土永續利用,對限制發展地區以達到資源保育與永續經營為目 標,而可發展地區則以促進土地資源合理開發為目的,使國土資源達到「公 平保育」與「有效利用」兩大目標。

2-2-1 國土綜合發展國土綜合發展國土綜合發展國土綜合發展

國土規劃體系包括國土綜合開發計畫、區域計畫、直轄市、縣(市)綜合 發展計畫及都市計畫。其中區域計畫及都市計畫均有專法可資規範,惟上 位之國土綜合開發計畫及直轄市、縣(市)綜合發展計畫卻無專法可以依循,

而國土綜合開發計畫、區域計畫計畫性質亦多所重疊,且無區域行政轄區 政府掌理區域計畫。為確保國土資源永續利用,促進區域均衡發展,縮小 城鄉差距,改善生活環境品質,健全經濟發展,增進公共福利,參酌先進 國家之經驗與作法,擬具「國土綜合發展計畫法」草案,將目前國土規劃 體系調整為國土綜合發展計畫及直轄市、縣(市)綜合發展計畫,並將區域計 畫內容納入綜合發展計畫中;另為落實土地開發與管理,建立土地開發許 可制,並以總量管制落實成長管理;各部門計畫包括交通、環保、產業、

觀光遊憩、水資源乃至於農地利用與釋出等,其土地利用均可由各目的事 業主管機關依據國土綜合發展計畫及直轄市、縣(市)綜合發展計畫積極 指導與協調;復為保護自然資源、維護自然景觀與文化資產、防治天然災 害、確保國防及居住安全等,指定限制開發地區,限制一定開發利用或建 築行為,以兼顧國土開發建設與保育利用均衡之目標;有關都市土地部分 則仍依都市計畫管制[34]。新的國土規劃體系架構如下圖2-4[33]所示:

(26)

圖2-4 新國土規劃體系架構圖[33]

目前有關限制發展地區劃設之相關文獻,多以環境敏感地等技術層面 之考量為主要出發點;然而環境敏感地與限制發展地區之間並不能劃上等 號,其中有許多的差異性存在。限制發展區的制訂目標乃為保育國土資源 維護自然景觀、確保國防安全,依一定的劃設及管理方法,限制甚至禁止 人為開發使用的區域,以確保所劃分的區域內能夠達成保育並避免不當的 土地利用,造成對限制發展區域的不良影響。至於可發展地區的釋放,雖 可改善台灣因土地供給限制過於嚴苛,所導致的土地利益分配不均之地價 衝擊,但仍應在發展許可制度的規範下,確保土地的合理運用。

永續發展是整合保育觀念於開發行為的一種規劃理念,也是一種資源 利用效率的追求;要實現國土永續發展,必先確定三項基本原則:第一是 促進足夠且有利的經濟成長,第二是將經濟利益公平分配;第三是讓此成 長所造成的環境改變能夠自生態可容受之安全界線之內。在此三項基本原 則之下,國土規劃應以促進土地資源「公平保育」以及「有效利用」等兩 項為根本的積極目標[32]。

(27)

在國際經濟情勢雙週報1673期中,南韓為挽救經濟危機及防止地球暖 化,推動綠色工程,開發綠能產業,打造綠能經濟。其中一項核心計畫「支 援廢棄物之回收再利用」內有推展生物質能源化、建立生物質生產基礎及 垃圾掩埋場再開發,在新政計畫中花費預算2兆8628億韓元可創造5萬4722 人的就業機會,不僅提供就業機會也使廢棄物再利用。

2-2-2 土地適宜性分析土地適宜性分析土地適宜性分析土地適宜性分析

土地的發展須考慮的因素相當廣泛,除遵照各相關法規外,亦必須與 自然及人為社會經濟等環境狀況相配合,而此問題的解決目前最常使用即 為土地適宜性的分析,有關適宜性分析之原則與作業流程以及土地適宜性 分析的各種評估方法,原則及步驟如下[11]:

1、 土地適宜性分析之原則:

(1) 原則一:明確界定分析之土地使用類別。

(2) 原則二:研判環境資源之特性。

(3) 原則三:評估土地使用適宜性之準則與方法,盡量以量化方式或力 求可觀性。

(4) 原則四:評估土地使用適宜性時,應同時針對發展潛力與發展限制 兩方面,考慮環境對土地使用之潛能以及在現況經營管理下,對土 地使用適宜性之影響。

(5) 原則五:強調適宜性分析之中間過程:適宜性分析的目的是在讓規 劃師能充分地瞭解環境之特性,因此,在作分析時所擬之準則以及 疊圖成果,對規劃極為重要,可透過這些中間過程,瞭解為何會有 所得到的適宜性分析成果。對於不適宜之地區,進一步提出改善對 策。

(28)

(6) 原則六:土地使用適宜性分析之作業內容,主要為分析單一種土地 使用別之適宜性區位分佈,而非分析某一單元最適合之土地使用。

(7) 原則七:適宜性分析之方法與適用範圍必須有彈性,且可納入整體 規劃過程。

2、 土地適宜性分析步驟:

(1) 界定土地使用類別與使用型態。

(2) 每一種土地使用類別與自然及實質環境間之關係。

(3) 分析環境潛能與環境敏感性之分佈。

(4) 研擬評估方法與準則。

(5) 適宜性疊圖。

(6) 綜合分析土地使用其適宜性。

3、 土地適宜性分析評估的方法土地適宜性分析是一種應用科學,早期均 以人工疊圖的方式辦理, 並先對在各項條件進行屬性分類、界定分區 等等, 其工作均煩瑣且易有所疏漏。Hopkins以此為根據,將使用的 方法歸納為下列幾種:

(1) 型態法( gestalt method)

(2) 數學組合法(mathematical combination method) a. 序位法(ordinal combination method)

b. 線性組合法(linear combination method)

c. 非線性組合法(nonlinear combination method) (3) 同質區界定法(identification of region)

a. 因素組合法(factor combination method) b. 群落分析(cluster combination)

(29)

(4) 邏輯組合法(logical combination method) a. 規則組合法(rules of combination)

b. 階層組合法(hierarchical combination method)

針對Hopkins之分類,各方法之比較與優缺點如表2-1所示。

表 2-1 各種適宜性分析方法比較[37]

能否解決因 素相依問題

是否明顯 劃分同質

有無評估 適宜性等

優點 缺點

X X 簡單

依個人經驗判 斷,易失公平

序位法 X 簡單 以序位度量無

法做算數運算

線性組合 X 可做算數運算

權數訂定困難 無法克服因素 相依

非線性組合 X 可做算數運算 無法明確知道

關係式

因素組合法 X 明顯劃分出同質區

因素多時無法 處理龐大的組 合分級問題

群落分析法 X 明顯劃分出同質區

沒有明顯核定 適宜性等級的 方法

規則組合法

無量化問題,簡化 了因素組合法需考 慮的組合數目

因素量多時,

衡量的規則不 易訂定

階層組合法

無量化問題,簡化 了規則組合法需考 慮的因素組合

規則需妥善訂 定才能克服因 素相依問題

項目 方法

完全型態法

○表示可以解決問題 ㄨ表示無法解決問題

(30)

由表2-1可看出型態法、因素組合法與群落分析法,因是先劃定同質區,

可以解決因素相依之問題,但卻都沒有明顯地評估適宜性等級之方法。而 數學組合法中之序位法及現性組合法,能明顯地評估適宜性等級,卻無法 解決因素間相依之問題,而且權重給分之適當性亦是一個問題。非線性組 合法雖然沒有這些問題,卻因為關係式無法完整地界定出來,所以無法被 廣泛利用,沒有量化問題又可以克服因素間相依問題之規則組合法,則在 準則研擬部分需要妥當訂定,才能發揮其功能[37]。

垃圾掩埋場的問題存在已久,其因不外乎惡臭、空氣污染、水污染、

噪音震動、病媒孳生等等,因此,本研究將針對於環境方面優先進行分析。

2-2-3 多準則決策分析多準則決策分析多準則決策分析多準則決策分析

同一事物具有多重屬性,受多重因素的影響,因此在評斷事物的過程 中,必須同時對多個相關因素作綜合性的考量與評價,即是多準則決策[10]。

多準則之群體決策( Group Decision Making ) 是單一決策者的延續,

其分析更加的複雜,必須考慮不同偏好的群體之間的衝突(Conflict),但 由於群體決策可以增加決策的知識領域,擴大取得資訊的範圍,其決策亦 較能得到群體的認同,使得群體參與作決策,成為增進組織效能的一種趨 勢,因此,多準則評估方法受到管理者的重視。根據多準則決策理論與技 術,在進行評估時,首先要訂定影響決策的多重準則(Multiple Criteria),

換言之,當面臨多準則問題之決策時,其決策分析的過程如下:

1、 決策問題的建構,決定影響績效或達成目標的評估準則。

2、 決定各評估準則間的相對權重。

3、 評估準則的評價。

4、 結合準則的評價與準則的權重,以求得最後的評估結果。

(31)

在決策問題的建構步驟中,先要提出可行方案,再分析其多重目標與 屬性,亦即建立決策的多重準則(Multiple Criteria)。接著決定各準則之權 重,客觀地決定權重,才能使決策的結果具有相當的可信度,也是多準則 決策過程中極具關鍵的程序。

多準則可採用網狀結構及層級結構分析。網狀結構之理論較為艱澀,

計算過程繁複,且在準則評估程序中,受到人類有限心智能力(比較心理原 則)的限制,而容易產生混淆不清的現象,對一般管理者而言,適用性較低。

層級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是屬於多準則決策方法 中,多準則評估方法之一種。許多決策中都面臨許多替代方案時,則通常 都是依幾個準則加以評比,以選擇一個或多數個替代方案,其中層級分析 法就是將複雜問題加以系統化之方式,以便決策者可以有結構地分析問 題,以決定替代方案之優先順序。劉暐廷在研究中顯示運用多準則評估與 層級分析法給予準則適當的權重,發展事業廢棄物處理廠選址決策系統,

以成為目的事業機關、事業單位、環保單位及顧問公司優選事業廢棄物處 理廠廠址(或處理設施用地選址)之決策及規劃工具[35]。

由於掩埋場的整治清理需花費龐大的金費,所以在選擇整治清理的優 先順序極為重要,因此本研究採用專家建議產生指標權重。

2-3 地理資訊系統地理資訊系統地理資訊系統 地理資訊系統

地理資訊系統(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通常簡稱為「GIS」。

顧名思義,地理資訊系統是由「地理」、「資訊」、「系統」三者結合而 成。GIS透過明確的座標,將空間上的現象,結合在一起,使用不同來源的 資料,可以讓人暸解空間上的現象。

從地圖的觀點來看,GIS也是“用電腦畫地圖”的意思。GIS將“在什 麼地方(Where)”的資訊與“這是什麼(What)”的資訊串連在一起。GIS與傳

(32)

統地圖最大不同,是GIS具有互動式的展示及查詢能力,因為它連結許多不 同的圖層內容,所以結合地圖處理、資料庫與空間分析三項功能,正是地 理資訊系統的最大特色[23]。

GIS 的應用範圍極為廣泛,舉凡環境保護、自然資源管理、土地管理、

都市區域規劃、交通運輸、流行病追蹤、最適位址選擇等,並可結合網際 網路(Internet)、全球定位系統(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專家系統 (Expert System)、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決策支援系統(Decision Support System)及其他空間資訊有關的模式相結合,所以,GIS 可謂一跨領 域、學門的科學思想,值得注意的是,地理資訊系統僅是一個概念,不是 一個套裝軟體,是一個處理資料的方式,而非一個固定的資料庫格式,因 為一個電子資料處理系統既能處理所有的資料,又可以提供所有的服務。

2-3-1 地理資訊系統軟體地理資訊系統軟體地理資訊系統軟體地理資訊系統軟體

目前在國內常見的地理資訊系統軟體及電子地圖製作軟體,諸如:

ArcGIS、ArcView、MapInfo、Micro Station、ArcCad、AutoCad、SuperGIS 等,其主要功能均相似,且各具特色。本研究使用的GIS 軟體是美國 ESRI( Environment Systems Research Institute )公司研發的一套桌上型地理 資訊系統ArcView GIS9.2,它是ArcGIS 架構下的一個模組,ArcGIS 之系 統組織架構如圖2-5[12]所示:

(33)

圖2-5 ArcGIS系統組織架構圖[12]

ArcView 是管理、顯示、查詢及分析空間資料的管理工具。為一獨立 GIS 系統,也是進入ArcGIS 的入口。ArcView 可使用於網際網路中,將網 路地圖資料與local 資料整合,便捷地瀏覽及擷取全球資訊網路(World Wide Web)上龐大的地理資訊資源。而ArcView 9.2軟體的特點如下[12]:

1、 基本功能:

(1) View(圖形視窗):View 視窗圖形的顯示視窗,由圖形區及圖例區兩 部份組成,可以同時顯示行政界線、土地利用及道路河川等圖層。

(2) Tables(屬性表):屬性表儲存及展現圖層的屬性資料,透過Tables 工 具,可查詢、編輯及統計屬性資料表。

(3) Charts(統計圖):統計圖是地圖屬性的圖形展現,ArcView 提供bar、

area、line、pie、XY scatter 等六種不同的統計圖展現。

(4) Layout(成圖):提供方便的地圖版面設計工具,除了主題外,其他如 圖 例、指北針、屬性表或統計圖,都可以設計於Layout 地圖中,

再透過繪圖機或印表機輸出。

(34)

2、 系統特點:

(1) 易學易用的圖形使用者界面。

(2) 卓越的圖資展示和編輯工具。

(3) client/server 架構,快速資料庫存取。

(4) 元件物件模式(Component Object Model-COM)架構。

(5) 整合各類型的資料來源,諸如圖像及電腦輔助設計(CAD)資料。

(6) 分析精靈(analysis wizard) 可執行緩衝(buffer) 、分解(dissolve)、合 併(merge)、剪貼(clip)、交集(intersect)、及結合(union)等功能。

(7) 含Visual Basic for Applications(VBA)軟體供客製化設計使用。

(8) 使用Crystal Reports 進階型報表撰寫功能。

(9) 提供不同功能之擴充模組extensions,以拓廣分析能力。

在以上幾點之中,本系統倚重ArcView 其空間分析的能力,用來編輯 適合本系統的圖層,其功能為以下:

(1) 緩衝(Buffer):建立起地理特性周圍特定距離的區域。

(2) 合併(Merge):將兩個相鄰資料集合併成一個資料集。

(3) 剪貼(Clip):擷取剪裁成特定形狀的特性。

(4) 交集(Intersect):合併所有重疊特性及兩個資料集的屬性成為新的資 料。

(5) 結合(Union):將兩個多邊形資料結合併成為一個單獨的資料集。

3、 應用程式:

ArcView 提供三種應用程式:ArcMap、ArcCatalog 及ArcToolbox。

ArcMap 提供資料整合、顯示、搜尋、分析及地圖製作等工具。ArcCatalog 提供地理資訊、列表及詮釋資料(metadata)的管理、製作和組織。ArcToolbox

(35)

則提供基本的資料互換工具。配合使用這些應用程式,可執行各種地圖繪 製、資料管理、地理分析、資料編輯,以及地理資料處理的任務

2-3-2 地理資訊系統應用地理資訊系統應用地理資訊系統應用地理資訊系統應用

本研究目的在於應用地理資訊系統(GIS)選出潛在對於周邊環境影響較 顯著之掩埋場,以下為應用地理資訊系統作相關之研究例子:

1、 王壬輝(2003)利用地理資訊系統(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

GIS)的特性,將投放人工棲所的各項條件加以整合,並配合階層篩選 法將不適合投放的固定因子先進行濾除,再利用層級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將剩餘候選海域進行權重分析,針對台灣西 北海域發展出一套評估模組,期能提升本海域人工棲所的選址決策 [13]。

2、 蘇昭銘(1991)針對廢土棄置場地分析進行研究,且以近年來為各領域廣 泛使用的地理資訊系統(GIS) 構建電腦輔助系統,使廢土棄置場分析現 況能達透明化、合理化、迅速化之目標,且可將其分析結果提供相關 單位作為審核依據和業者之決策參考。依據現況的檢討本研究將廢土 棄置場的分析過程為(1)廢土棄置場適合位置評選階段;(2)廢土 棄置場區們分析階段;(3)廢土棄置路線選擇階段,且依此過程提出 一完備的分析流程[14]。

3、 吳貞純(1997) 森林遊樂區內具有豐富的自然資源,除可提供遊憩環境 外,更是影響森林遊樂區土地使用分區的重要因子。本省國有林森林 遊樂區依森林遊樂區設置管理辦法,將遊樂區土地使用分區區分為遊 樂設施區、營林區、景觀保護區、森林生態保育區,但未敘明各分區 劃設的環境特性與方法﹐容易因規劃者直覺的判斷,造成不客觀的土 地規劃。地理資訊系統所提供的分類、環域分析、套疊分析等空間分 析功能,可有效地處理空間資料﹐是輔助多變量分析的最佳工具。在

(36)

多變量分析方法中﹐因素分析﹑群落分析和判別分析是處理空間資料 相當有用的方法[15]。

4、 蔡秀婉(1998) GIS應用在輔助坡地開發規劃研究上,除了可以評選區域 性適宜的開發基地外,更有實際利用GIS評估土壤沖蝕量、坡地穩定度 等研究。以GIS技術使用於規劃分析工作方面, GIS空間分析功能可以 輔助坡地開發繁雜的環境分析工作。因此本研究選定新店地區一處已 從事開發規劃之基地,實際利用GIS之資料庫與空間分析功能,結合土 地適宜性分析方法從事基地規劃配置工作,規劃出基地複合式土地使 用配置情形,並藉由實例模擬操作過程提供實務界使用GIS從事規劃方 析之參考[16]。

5、 曾玉津(2000) 由於生活形態與消費習慣的改變,目前台灣地區每人每 日的廢棄物生產量逐年提高,對於掩埋場地的需求愈來愈大,但國內 目前進行垃圾掩埋場選址過程所牽涉的層面與問題實為廣泛及複雜,

除了場址物理環境條件的規範外,場址周圍的社區人文因素亦在在影 響設址選擇與場址的營運規模。本研究計畫的目的即利用多準則決策 技術(MCDM)中之層級分析法(AHP),針對選址過程的繁複條件 加以層級分解,並輔以模糊理論,使用模糊層級分析法(FAHP)進行 選址準則相對重要性之評比作業,藉由整合專家意見進行分析判斷,

以獲得選址準則之重要性評比,俾利決策者考量專家看法的差異與現 實環境條件選定最適掩埋場址方案。而為掌握空間資訊,本研究採用 地理資訊系統作為處理空間資料工具,以決策支援系統(DSS)的觀念,

結合層級分析法與地理資訊系統,輔助決策者能透過GIS軟體的空間分 析功能及適當的使用者界面,充分瞭解選址過程的相關資訊,以發揮 MCDM的決策輔助能力。得到結果之後,也能利用GIS原先具備的空間 展示能力,即時讓決策者瞭解選址的結果,給予適當的修正[17]。

(37)

2-3-3 九大資料庫介紹九大資料庫介紹九大資料庫介紹九大資料庫介紹

於民國79年內政部成立「國土資訊系統推動小組」起,歷經87至92年 之「國土資訊系統基礎環境建置計畫」與93年起至今之「國土資訊系統計 畫(基礎環境建置第二期作業)」,在產官學各界16餘年來的努力,已完成多 項空間資料之基礎建設成果[18]。推動過程圖2-6[18]所示

圖2-6 國土資訊系統推動過程[18]

九大資料庫的建置目的在於釐定各級政府單位建檔資料類別、標準格 式、資料品質及更新,並引用地理資訊系統技術來整合分散的空間地理資 料,提高資訊共享、減少重複建檔,以提升各項事物的規劃、管理、決策 等。

對九大資料庫進行介紹[24]:

1、 自然環境基本資料庫:

成員包括水文、水資源、水利、地質、礦產、氣象、農業、林業及營 建等單位負責資料庫之建置。

(38)

2、 自然資源與生態資料庫:

成員包括農、林、漁、牧、水保、遙測、航測等單位負責資料庫整體 規劃作業及建立林業資源相關數值資料庫。

3、 環境品質資料庫:

成員包括行政院主計處、農委會、勞委會、衛生署、交通部、經濟部、

營建署、氣象局等單位,目前已建立環境品質監測設施,隨時動態收集及 更新環境品質資料庫。

4、 社會經濟資料庫:

未來成員包括教育部、法務部、中央銀行、行政院主計處、經建會、

青輔 會、退輔會、環保署、金管會、文建會、內政部、財政部、經濟部、

交通部、農委會、衛生署、勞委員會、縣市政府等單位,負責資料庫之建 置。

5、 交通網路資料庫:

成員包括交通部運輸研究所、內政部警政署及鐵路、公路、機場、捷 運相關單位、直轄市建設、工務及交通等單位組成,已完成資料庫整體規 劃,並製作完成二萬五千分之一交通路網數值地圖對外供應。

6、 土地基本資料庫:

成員包括臺北巿政府地政處、高雄市政府地政處、財政部國有財產局 等單位組成,由內政部地政司擔任召集單位,主要任務為訂定各種土地標 準規範及建置地籍、地價、地用、測量等數值資料庫。

7、 國土規劃資料庫:

成員包括內政部地政司、內政部國土測繪中心、台北市政府都市發展 局、高雄市政府都市發展局、台北縣政府、台中縣政府、高雄縣政府、營 建署綜合計畫組、營建署都市計畫組、營建署國家公園組及市鄉規劃局等

(39)

單位,業務執掌包括確立國土規劃資料供需體系,籌劃資料庫系統架構、

研商資料庫有關資訊安全、建置優先順序及系統發展評估制度等建立事 宜、建置土地使用分區基礎資料庫,滿足國土、區域及城鄉規劃、國土復 育計畫土地使用分區檢討之資料需求、推動國土利用監測及管理資料庫計 畫,建立衛星影像光譜樣區、土地利用現況、變遷及多元衛星影像動態資 料庫、建立及審議國土規劃資料庫標準制度暨流通供應機制、國土資訊系 統推動小組交辦及其他相關事項。

8、 公共管線資料庫:

成員包括經濟部工業局、能委會、交通部路政司及相關電信、自來水、

電力、瓦斯、石油、道路等主管單位組成,已完成資料庫整體規劃,並協 調台電、中華電信、中油、台北、台中、彰化、高雄等地區天然氣公司配 合縣市工務主管單位推動管線資料庫建置工作。

9、 基本地形圖資料庫:

成員包括相關工務、地政單位及土木、測量、遙測等專家學者組成,

由內政部地政司擔任召集單位,目前己訂定發佈「基本地形圖資料庫」相 關標準,並製作全國之基本圖及二萬五千分之一經建版地形圖之數值化圖 檔資料庫,全國五萬分之一數值地形圖、台中縣市、彰化縣等中部地區之 數值基本圖、台北巿全市一千分之一地形圖之數值化圖檔、高雄市全市一 千分之一地形圖之數值化圖檔。正測量製作中的台中市全市一千分之一數 值地形圖、台北縣部份地區的一千分之一數值地形圖。

本研究所使用之環境敏感地圖層是由國土資訊系統綜合規劃、標準制 度及資料倉儲工作組,依區域計畫整合資料庫資料所劃設而成之圖層資料。

(40)

2-4 環境敏感地環境敏感地環境敏感地 環境敏感地

台灣地區為為促進土地及天然資源之保育利用,人口及產業活動之合 理分布,以加速並健全經濟發展,改善生活環境,增進公共福利依據區域 計畫法施行細則第六條規定:「本法第七條第九款所訂之土地分區使用計 畫及土地分區管制,應以文字表明計畫目標及有關水土保持、自然生態保 育、景觀、環境及優良農田保護、洪水平原管制以及天然災害防止等事項。」

[19,32]

2-4-1 環境敏感地劃設原則環境敏感地劃設原則環境敏感地劃設原則環境敏感地劃設原則

為確保國土資源永續利用,促進區域均衡發展,縮小城鄉差距,改善 生活環境品質,健全經濟發展,增進公共福利,訂定各環境敏感地劃設原 則如下[34,36]:

1、 生態敏感地

生態敏感地係指生態體系中具有特殊價值或較脆弱易產生危害而須受 到保護之地區,主要劃設依據包含自然保護區、沿海地區、洪水平原、國 有林自然保護區、國家公園、林地及濕地、地表水,依不同地理特性劃設。

2、 自然景觀敏感地

對於自然地形的考量,不同於山坡地地質災害所考量的主要原因,是 維持自然地貌的完整原貌性,而非以工程的安全性及經濟性為主,故其所 採用的因子分為地形、植被、水文三個部份。

3、 文化景觀敏感地

文化景觀敏感地,包括內政部訂定之一、二、三級古蹟,國家公園內 之特別景觀區及生態保護區、都市計畫風景特定區、依發展觀光條例劃定 之風景特定區、及自然保留區等。

4、 優良農田敏感地

(41)

優良農田係指自然特性適合農作生產之地區,其劃設方式首先將相關 土壤屬性,包括質地、有機質含量、陽離子交換能力、土壤排水性等劃分 等級,再依水田及旱田不同之特性需求,劃設高生產力土壤區,然後與坡 度圖疊合,將不適農業發展的陡坡刪除,與土地使用現況加以比較後,剔 除已開發、不適宜使用的部分,劃設出優良農田的分佈區位。

5、 地表水源敏感地

地表水源敏感地是在維護地表水源前提下,考量有關集水區內土地單 元之環境屬性及人類土地使用活動,從而提出對地表水源維護可能造成的 影響範圍與程度。劃設的影響變數包含水分儲存力、土壤流失、重要水庫 集水區、自來水水源水質保護區、地表逕流、距地表水源之遠近、水質、

水量保護區。

6、 洪水平原敏感地

洪水平原具有兩種意義:其一為由河流沖刷泥砂於下游地區沈積而成 洪水沖積平原;其二為遭受洪害之平原,其範圍主要以洪水頻率年產生之 洪水所淹沒之地區,其範圍隨洪水頻率年不同而異。洪水平原的特性,對 人有相當的重要性;首先,洪水平原可涵養地下水,又洪水氾濫時亦會將 上游富含有機質之土壤,隨水流分散至洪水平原,使其土壤更加肥沃,提 高農業生產力。洪水平原之劃設準則歸納如下[19]:

(1) 潛在洪水平原。

(2) 常浸水區。

(3) 設計洪水頻率100年洪水到達地區。

(4) 海岸地區洪水平原。

7、 地質災害敏感地

(42)

地質災害包括地震災害與坡地穩定度兩個主要項目,在有關地震災害 之分佈以斷層帶為其潛在地震災害區,而坡地穩定度則綜合考慮地質、坡 度與土壤等三種因素。坡地穩定度考量的因素包括地質圖的順逆向及岩層 的軟硬、並結合土壤深度得到工程地質特性;再利用工程地質特性與坡度 圖疊圖分析,得到坡地穩定度圖。

2-4-2 環境敏感地土地使用限制環境敏感地土地使用限制環境敏感地土地使用限制環境敏感地土地使用限制

以下對環境敏感地各土地使用限制做分類介紹[36]:

1、 生態敏感地

(1) 生態保護區內嚴禁地形景觀的破壞,包括:廣告、招牌、人工設施 或其它類似物之設置。

(2) 避免生物資源的破壞,禁止下列行為:

a. 焚毀草木、引火整地或林木砍伐。

b. 狩獵動物、捕捉魚類或採集標本。

c. 礦產之開採。

d. 污染水質或空氣。

e. 農藥或化學藥品之使用。

f. 挖土、填土等工程。

2、 文化景觀敏感地

(1) 特殊景觀區、生態保育區、歷史文物保存區應維持原來地貌,嚴禁 土、石、竹、木、礦之開採,或廣告物之設置。

(2) 文化景觀區內,避免地表水污染與生物資源的破壞,禁止下列行 為:

a. 林木砍伐、植栽摧毀。

(43)

b. 動物獵捕或標本之採集。

c. 垃圾任意傾倒與堆置。

3、 優良農田敏感地

為避免有機質含量高之高生產力土壤遭受破壞,嚴禁優良農田變更為 不當用途之使用。各級優良農田之管制內容如下:

(1) 優良水田:禁止改變優良水田之使用型態,並避免破壞土壤有機質 含量及排水性。

(2) 優良旱田:禁止改變優良旱田之使用型態,並鼓勵多樣化經營。

(3) 次優良水田與次優良旱田:在不違反相容使用之原則下,可適度轉 作其它用途使用。

4、 地表水源維護敏感地

(1) 不得有妨害水量之涵養、流通或污染水質之下列行為:

a. 在行水區建造、種植、堆置、挖取或設置遊憩設施、豎立廣告 招牌、傾倒廢棄物等足以妨礙水流之行為。

b. 使用毒品或電流捕殺生物。

c. 雨季嚴禁使用農藥施肥避免造成水質污染。

d. 在水體或沿岸規定距離二十公尺內飼養家禽、家畜致污染水體 者。

(2) 地表水源維護區內,基地若位於自來水淨水廠取水口上游,且基地 尚無銜接至淨水廠取水口下游之專用污水下水道系統者,則禁止開 發利用。

(3) 地表水源維護區內,基地之開發應注意下列事項:

(44)

a. 基地應保留相當比例之透水層面積,使超過之逕流量能一定時 間內入滲地下。

b. 基地應被開發成最大化之自然排水量,入滲至土壤,減少直接 地表逕流干擾鄰近街道及水域。

c. 地區之開發建造需有貯存逕流之滯留池設施,以承受因開發而 增加之逕流量。

d. 水質水量保護區內之溫泉取供事業,依溫泉法第五條規定,得 由各該管機關辦理,並不得進行影響溫泉湧出量、溫度或成分 之開發行為。

5、 洪水平原敏感地

(1) 洪水平原區禁止地形任意挖填,或有礙水流之植物生長與建物設 置。

(2) 允許輕度利用

a. 洪水流經地區:允許農業使用、停車使用與自然遊憩使用,惟 農業不得種植有礙洪水流動之作物與構造物,包括:竹木與永 久性農舍;自然遊憩不得有礙水流之遊憩設施與構造物。

b. 洪水邊緣地區:准予作為低度開發利用,但開發行為必須為100 頻率年洪水量之防洪措施,且不能阻礙洪水消散之流動路徑。

c. 防洪措施:藉天然洩洪道、浚深河床、蓄洪區、堤防等措施,

保持水流暢通。

6、 地質災害敏感地

(1) 各級山坡地地質災害管制策略:

a. 坡地穩定度劣:嚴禁土地開發行為,應劃設為不可開發區。

(45)

b. 坡地穩定度差:具高度潛在危險性,不宜作高強度使用,並需 有週詳之保護措施。

c. 坡地穩定度中:具潛在危險性,開發時需有完善工程穩定設施。

d. 坡地穩定度高:地質穩定,開發時僅需適當維護設施。

(2) 有崩塌傾向地區管制標準:

a. 永久作為開放空間使用:河岸峽谷、活動斷層帶、地盤易剝落、

石灰溶岩等地區,應限制興建永久性結構物,作為永久性開放 空間;或限制非結構性遊憩使用,並保持自然狀況。

b. 限制使用範圍:斷層線兩旁各十五公尺禁止建造住屋,十五至 三十公尺內僅能建造獨戶、單木屋或相似防震結構物。

(3) 土壤流失、淤積之控制:

a. 透過分期分區計畫之進行,以最短開發期間及開發面積,輔以 暫時植被;開發後需立即補以永久性植被,以減少土壤沖蝕。

b. 基地開發應擬施工計畫,考量地區雨量分佈,避免施工於暴雨 期。

c. 植被清除工作須配合植物生長期。

d. 基地興闢道路、排水設施應配合當地地形、水文及護坡工程,

並以植生為主,維持自然景觀與水土保持工作調合。

e. 邊坡應以護坡或植生方法防止表面呈現裸露,減緩坡面土壤流 失並穩定邊坡。

f. 基地內除建物、道路及人工設施,應全面綠化,種植能自行成 長之植物。

g. 所有整地坡面應於一年內全面植被綠化。

(46)

h. 沖蝕及沉砂控制方法應與整地、開發、建築之順序配合,沉砂 池應於整地開始進行時設置。

i. 街道、停車場、廣場之舖面工作,應在整地與清除植被作業後 三十日內完成。

(4) 地表逕流量之管制:

a. 滯留池設施:地區之開發須有貯存逕流之滯留池設施,以承受 基地開發而增加之逕流量。該設施容量須能處理100頻率年由整 個開發排水流域至此貯水設施集水點之降雨逕流量。

b. 透水層面積留設:基地應保留相當比例之透水層面積,使超過 之逕流量能入滲至地下。

c. 基地應被開發成最大化之自然排水量,入滲至土壤,減少直接 地表逕流干擾鄰近街道及水域。

(5) 山坡地進行整地工程時,應注意事項:

a. 挖填方應求最小與平衡,與區外棄土或取土需求應減至最低。

b. 整地應盡量維持原有水路狀況,以對地形、地貌改變最小之方 式,進行合理規劃。

(47)

第三章 第三章 第三章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流程 研究方法與流程 研究方法與流程 研究方法與流程

本章為針對本研究所使用之分析方法與步驟加以說明,由垃圾掩埋場 選址、移除、區位適宜性等相關文獻,探討影響垃圾掩埋場所在位置適宜 性之相關因子,篩選出具影響力之項目作為適宜性指標,並建立適宜性評 估因子等級,作為垃圾掩埋場所在位置適宜性之評估架構,再利用ArcGIS 技術輔助疊圖交集分析,進行適宜性疊圖,以選出所在位置最不適宜之掩 埋場址。

3-1 研研研究流程研究流程究流程 究流程

本研究以土地永續發展使用角度出發,規劃的研究流程如圖3-1所示。

因垃圾掩埋場對於環境影響甚多及參考國內垃圾掩埋場選址、掩埋場移除 工程及掩埋場區位適宜性等相關文獻,影響垃圾掩埋場位置與週圍環境方 面之適宜性因素有地質、水文、地形地勢、自然環境、各類保護區、及土 地使用狀況等限制條件;在區域及都市計劃資料庫中,已建置有完整的區 域土地資料,本研究由國土地理資訊系統資料倉儲、營建署及環保署網站,

取得共10個環境敏感地、2個掩埋場圖層資料及土地使用分區資料如表3-1 所示。將得到的各圖層資料整理分類,分成安全性質、損害性質、及生態 性質三大類,並將圖層中使用不到的屬性資料剔除,整理完的評估因子圖 層資料做適宜性等級劃分,再使用ArcGIS軟體對垃圾掩埋場與環境敏感地 的圖層套疊,以交集的方式分析,將分析結果加上權重,得到各垃圾掩埋 場不適宜性分數後,再將前20個不適合之掩埋場與都市計畫資料套疊分析。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e major qualitative benefits identified include: (1) increase of the firms intellectual assets—during the process of organizational knowledge creation, all participants

This research is to integrate PID type fuzzy controller with the Dynamic Sliding Mode Control (DSMC) to make the system more robust to the dead-band as well as the hysteresis

This paper integrates the mechatronics such as: a balance with stylus probe, force actuator, LVT, LVDT, load cell, personal computer, as well as XYZ-stages into a contact-

This project integrates class storage, order batching and routing to do the best planning, and try to compare the performance of routing policy of the Particle Swarm

由於本計畫之主要目的在於依據 ITeS 傳遞模式建構 IPTV 之服務品質評估量表,並藉由決

As for current situ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oastal area in Hisn-Chu City, the coefficients of every objective function are derived, and the objective functions of

Subsequently, the relationship study about quality management culture, quality consciousness, service behavior and two type performances (subjective performance and relative

Ogus, A.,2001, Regulatory Institutions and Structure, working paper No.4, Centre on Regulation and Competition, Institute for Development Policy and Management,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