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目次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目次"

Copied!
192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2)

目次

編輯說明 章節目次

法苑珠林序 1 劫量篇(一)

1 小三災(一) 1 述意部 2 疫病部 3 刀兵部 4 饑饉部 5 相生部 6 對除部 2 大三災(一)

1 時量部 2 時節部 3 壞劫部 4 成劫部 2 三界篇(二) 1 四洲(二) 1 述意部 2 會名部 3 地量部 4 山量部 5 界量部 6 方土部 7 身量部 8 壽命部 9 衣量部 10 優劣部 2 諸天部(二-三)

1 辯位部 2 會名部 3 業因部 4 受生部 5 界量部

(3)

6 身量部 7 衣量部 8 壽量部 9 住處部 10 廣狹部 11 莊飾部 12 奏請部 13 通力部 14 身光部 15 市易部 16 婚禮部 17 飲食部 18 僕乘部 19 眷屬部 20 貴賤部 21 貧富部 22 送終部 3 日月篇(四)

1 述意部 2 星宿部 3 日宮部 4 月宮部 5 寒暑部 6 照用部 7 虧盈部 8 昇雲部 9 震雷部 10 擊電部 11 降雨部 12 失候部 13 地動部 4 六道篇(五-七)

諸天部(五) 1 述意部 2 會名部 3 受苦部 4 報謝部

(4)

晉居士史世光 晉沙門釋惠嵬 宋侖氏有二女 魏沙門釋曇鸞 魏居士椽弦超 梁沙門釋慧韶 人道部(五)

1 述意部 2 會名部 3 住處部 4 業因部 5 貴賤部 6 貧富部 7 受苦部 感應緣

孔子長十尺大九圍 伍子胥長一丈大十圍 呂光長八尺四寸 龍伯國人長三十丈

天之東西南北極人各長三千萬丈 秦始皇時有大人長五丈

天竺國人皆長一丈八尺 襄武縣有大人現長三丈餘 東南有人其長七尺

西北海外有人長二千里

秦襄王時有人長二十五丈六尺 大秦國人長一丈五尺

東北極有人長九寸 僬僥國人長三尺 短人國男女皆長三尺 侏儒國人長三四尺 僬僥國人長一尺六寸 僬僥國人長一尺五寸 王莽時有人長一尺餘 涸澤生慶忌涸小水精生蚳 3 脩羅部(五)

1 述意部 2 會名部

(5)

3 住處部 4 業因部 5 眷屬部 6 衣食部 7 戰鬪部 感應緣

瞻波國修羅窟大頭仙人

南印度婆毘吠伽論師祈見彌勒 摩迦陀國有一人見修羅女 4 鬼神部(六)

1 述意部 2 會名部 3 住處部 4 列數部 5 業因部 6 身量部 7 壽命部 8 好醜部 9 苦樂部 10 貴賤部 11 舍宅部 感應緣

宋司馬文宣 宋王胡 宋李旦 唐眭仁蒨 臨川諸山鬼怪 雜明俗中鬼神

韓詩外傳 禮記祭義 神異經 南陽宋定伯 趙泰

魏孫恩作逆時一男子入蔣侯廟 5 畜生部(六)

1 述意部 2 會名部

(6)

4 身量部 5 壽命部 6 業因部 7 受報部 8 修福部 9 苦樂部 10 好醜部

感應緣

黃初有魅怪 蜀山有猳國怪 越山有鳥怪 季桓子井有羊怪 晉懷瑤家地有犬怪 皐辛氏時有狗怪 西國行記人畜交孕怪 6 地獄部(七)

1 述意部 2 會名部 3 受報部 4 時量部 5 典主部 6 王都部 7 業因部 8 誡勗部 感應緣

晉居士趙泰驗 晉沙門支法衡驗 趙居士石長和驗 漢函谷鬼驗 廬江縣哭驗 吐蕃國鑊湯驗 唐柳智感判地獄驗 5 千佛篇(八-一二)

1 七佛部(八) 1 述意部 2 出時部 3 姓名部 4 種族部

(7)

5 道樹部 6 身光部 7 會數部 8 弟子部 9 久近部 2 因緣部(八)

1 述意部 2 引證部 3 業因部 3 種姓部(八)

1 述意部 2 王族部 3 種姓部 4 求婚部 4 降胎部(八)

1 述意部 2 現衰部 3 觀機部 4 呈祥部 5 降胎部 6 獎導部 5 出胎部(九)

1 述意部 2 迎后部 3 感瑞部 4 誕孕部 5 招福部 6 降邪部 7 同應部 8 校量部 6 侍養部(九)

1 述意部 2 養育部 3 善徵部 7 占相部(九)

1 述意部 2 勅占部

(8)

4 現相部 5 業因部 6 同異部 7 校量部 8 百福部 8 游學部(九)

1 述意部 2 召師部 3 捔力部 4 校量部 9 納妃部(一〇)

1 述意部 2 灌帶部 3 求婚部 4 疑謗部 5 胎難部 6 神異部

10 厭苦部(一〇) 1 述意部

2 觀田部 3 出游部 4 厭欲部

11 出家部(一〇) 1 述意部

2 離俗部 3 剃髮部 4 具服部 5 使還部 6 諫子部 7 差侍部 8 佛髮部 9 時節部 10 會同部 12 成道部(一一)

1 述意部 2 乞食部 3 學定部 4 苦行部

(9)

5 食糜部 6 草座部 7 降魔部 8 成道部 9 天讚部 10 變化部 13 說法部(一一)

1 述意部 2 訃機部 3 說益部

14 涅槃部(一二) 1 述意部

2 韜光部 3 赴哀部 4 時節部 5 弟子部

15 結集部(一二) 1 述意部

2 結集部

1 大乘結集部 2 五百結集部 3 千人結集部 4 七百結集部

感應緣

周書記佛生時 周書記佛滅時 史錄記佛是大聖 前漢孝武帝已開佛教 哀帝時已行齋戒 秦始皇時亦有佛法至 後漢郊志記佛為大聖 後漢明帝時三寶具行 西晉海浮維衛迦葉二石像 齊文宣帝時得佛牙至

隋天台釋智顗感見三道寶階 唐潞州釋曇榮感見七佛現 6 敬佛篇(一三-一四)

(10)

2 念佛部 3 觀佛部 感應緣

東漢雒陽晝釋迦像緣 南吳建業金像從地出緣 西晉吳郡石像浮江緣 西晉泰山七國金像瑞緣 東晉楊都金像出渚緣 東晉襄陽金像游山緣 東晉荊州金像遠降緣 東晉吳興金像出水緣 東晉會稽木像香瑞緣 東晉吳郡金像傳真緣 東晉東掖門金像出地緣 東晉廬山文殊金像緣

元魏涼州石像山袈裟出現緣 北涼河南王南崖塑像緣 北涼沮渠丈六石像現相緣 宋都城文殊師利金像緣 宋東陽銅像從地出緣 宋江陵上明澤中金像緣 宋江陵上明澤中金像緣 宋荊州壁畫像塗却現緣 宋江陵支江金像誓志緣 宋湘州桐楯感通作佛光緣 齊番禺石像遇火輕舉緣 齊彭城金像汗出表祥緣 齊楊都觀音金像緣 梁荊州優填王栴檀像緣 梁楊都光宅寺金像緣 梁高祖等身金銀像緣

元魏定州金觀音像高王經緣 陳重雲殿并像飛入海緣 周晉州靈石寺石像緣 周宜州北山鐵礦石像緣 周襄州峴山華嚴行像緣 隋蔣州興皇寺焚像移緣 隋京師日嚴寺瑞石影緣

(11)

隋邢州沙河寺四面像緣 隋雍州凝觀寺釋迦夾紵像緣 唐邡州石像出山現緣

唐涼州山出石文有佛字緣 唐渝州相思寺佛跡出石緣 唐循州靈龕寺佛跡緣

唐雍州李大安金銅像感救緣 唐幽州漁陽縣失火像不壞緣 唐并州童子寺大像放光現瑞緣 唐西京清禪寺盜金像緣

唐撫州及潭州行像等緣 唐雍州藍田金像出石中緣 唐雍州鄠縣金像出澧水緣 唐沁州山石像放光照谷緣 唐益州法聚寺畫地藏菩薩緣 唐荊州瑞像圖畫放光緣 唐代州五臺山像變現出聲緣 1 彌陀部(一五)

1 述意部 2 會名部 3 辯處部 4 能見部 5 業因部 6 引證部 感應緣

宋沙門僧亮 宋居士葛濟之 宋比丘尼慧木 宋魏世子 宋沙門曇遠 梁沙門法悅 隋五十菩薩瑞像 隋沙門慧海 唐沙門道昂 唐沙門善胄 2 彌勒部(一六)

1 述意部

(12)

3 讚歎部 4 業因部 5 發願部 感應緣

晉譙國戴逵 晉沙門釋道安 宋尼釋慧玉 梁沙門釋僧護 隋沙門釋靈幹 唐沙門釋善胄 3 普賢驗

宋路昭太后 宋沙門釋道溫 沙門釋道璟 齊沙門釋普明 4 觀音驗

秦尚書徐義 秦居士畢覽 晉沙門竺法義 晉沙門竺法純 晉沙門釋開達 晉居士郭宣 晉居士潘道秀 晉居士欒荀 晉沙門釋法智 晉南宮子 晉沙門釋道泰 泰晉居士孫道德 晉居士劉度 晉居士竇傳 晉沙門竺法純 宋居士張興 宋居士宋琰 魏沙門釋道泰 魏居士孫敬德 魏沙門釋法力 7 敬法篇(一七)

1 述意部

(13)

2 聽法部 3 求法部 4 感福部 5 法師部 6 謗罪部 感應緣

漢法內傳經驗 晉居士丁德真 晉居士周閔 晉居士董吉 晉居士周璫 晉居士謝敷 晉沙門釋道安 晉沙門釋僧靜 魏沙門朱士行 魏沙門釋志湛 魏沙門五侯寺僧 魏太和中內閹官 宋沙門釋慧嚴 宋比丘尼釋智通 宋沙門釋慧慶 齊沙門釋慧寶 梁居士何規 周高祖武帝 陳楊州嚴恭 隋初楊州僧亡名 隋沙門釋慧意 隋沙門釋法藏 隋沙門客僧失名 唐沙門釋智苑 唐沙門釋道積 唐釋道裕 唐郊南史呵誓 唐隆州令狐元軌 唐沙門釋曇韻 唐益州書生荀氏 唐夫人豆盧氏

(14)

唐邢州司馬柳儉 唐遂州人趙文信 唐蓬州縣丞劉弼 唐洛州人賈道羨 唐吳郡人陸懷素 唐河內司馬喬卿 唐平州人孫壽 唐鄭州李虔觀 唐曹州濟陰縣經驗 8 敬僧篇(一九)

1 述意部 2 引證部 3 敬益部 4 違損部 感應緣

魏沙門釋曇始 晉沙門釋道開 晉司空何充 晉廬山七領聖僧 晉沙門釋僧朗 晉沙門釋法相 晉沙門釋法安 宋沙門釋慧全 齊沙門釋慧明 神州諸山聖僧 9 致敬篇(二〇)

1 述意部 2 功能部 3 普敬部 4 名號部 5 通會部 6 敷座部 7 儀式部 感應緣

唐左監門校尉馮翊李山龍 10 福田篇(二一)

1 述意部 2 優劣部

(15)

3 平等部

11 歸信篇(二一) 1 述意部

2 小誠部 3 大誠部 感應緣

晉沙門竺法師 宋居士袁炳 沙門釋道仙 12 士女篇(二一)

1 俗男部 1 述意部 2 誡俗部 3 勸導部 2 俗女部

1 述意部 2 姦偽部 13 入道篇(二二)

1 述意部 2 欣厭部 3 剃髮部 4 引證部 感應緣

宋沙門智嚴 宋沙門求那跋摩 宋沙門尼曇輝 宋居士趙習 宋東侖二女 14 慚愧篇(二三)

1 述意部 2 引證部

15 獎導篇(二三) 1 述意部

2 引證部 3 生信部 4 業因部 感應緣

(16)

宋邢懷明 宋王叔達

16 說聽篇(二三-二四) 1 述意部

2 引證部 3 儀式部 4 違法部

5 簡眾部(二四) 6 漸頓部

7 法施部 8 報恩部 9 利益部 感應緣

宋沙門竺道生 宋居士費崇先 魏沙門天竺勒那 齊沙門釋僧範 隋沙門釋曇延 隋沙門釋慧遠 隋沙門釋法彥 唐沙門釋道宗 唐沙門釋道慧 17 見解篇(二五)

1 述意部 2 引證部 感應緣

晉沙門鳩摩羅什 宋沙門釋法顯 18 宿命篇(二六)

1 述意部 2 引證部 3 宿習部 4 五通部 感應緣

晉羊太傳 晉王練 晉向靖 宋釋曇諦

(17)

魏釋乘師 隋刺史崔彥武 唐釋道綽 唐劉善經 唐沙門玄高 19 至誠篇(二七)

1 述意部 2 求寶部 3 求戒部 4 求忍部 5 求進部 6 求定部 7 求果部 8 濟難部 感應緣

晉明帝殺力士含玄 楚熊渠夜行射石 楚干將莫耶藏劍 宋韓憑妻康王奪 宋伏萬壽念觀音 宋顧邁念觀音 宋沙門慧和念觀音 宋韓徽念觀音 宋彭子喬念觀音 趙沙門單服松吞石 唐董雄念觀音 唐沙門道積諫志 唐沙門法誠經驗 唐比丘尼法信經驗 20 神異篇(二八)

1 述意部 2 角通部 3 降邪部 4 胎孕部 5 雜異部 感應緣

晉沙門釋曇邃

(18)

晉沙門釋仕行 晉沙門釋耆域 晉沙門釋佛調

晉沙門釋[打-丁+聿]陀 晉居士抵世常

宋參軍程德度 齊沙門釋弘明 齊沙門釋法獻 隋沙門釋普安 隋沙門釋法安 隋沙門釋慧偘 唐沙門釋轉明 唐沙門釋賈逸 唐沙門釋法順

唐兗州鄒縣人張忘字 諸傳雜明神異記 21 感通篇(二九)

1 述意部 2 聖迹部

22 住持篇(三〇) 1 述意部

2 治罰部 3 思慎部 4 說聽部 5 菩薩部 6 羅漢部 7 僧尼部 8 長者部 9 天王部 10 鬼神部 23 潛遁篇(三一)

1 述意部 2 引證部 感應緣

西晉沙門劉薩何 西晉沙門杯度 西晉沙門竺佛圖澄 西晉沙門釋道進

(19)

宋沙門釋曇始 宋沙門釋法朗 宋沙門釋邵碩 宋沙門釋慧安 齊帝高洋 齊沙門釋僧慧 梁沙門釋保誌 吳居士徐光

搜神雜傳地仙等記 24 妖怪篇(三一)

1 述意部 2 引證部 感應緣

東陽留寵為血怪 魯昭公為龍怪 漢惠帝為龍怪 漢武帝為蛇怪 漢桓帝為蛇怪 晉太康中為魚怪 漢成帝為鼠怪 漢景帝為犬怪 漢章帝為魅怪 賈誼為鵬鳥怪 安陽城有亭廟怪 東越閩中有蛇怪 中山王周南有鼠怪 桂陽張遺有樹怪 南陽宋大賢有亭怪 吳時廬陵郡亭中有鬼怪 建安中東郡界有老公怪 晉時有老狸作人父怪 晉南京烏巢殿屋怪 晉時有貍作人婦怪 晉時有貍作人女產兒怪 晉時張春女邪魅怪 宋時梁道修宅內鬼魅怪 西方山中有人食蟹怪

(20)

唐時逆人張亮有霹靂怪 25 變化篇(三二)

1 述意部 2 通變部 3 厭欲部 感應緣

通敘神化多種之變 周時有左慈能變 舌埵山有帝女能變 夏鯀及趙王如意變 魏襄王年中有女變 漢建平中有男子變 漢建安中有男子變 晉元康中有女變 晉惠懷時有男女變 漢景帝時有人變 漢宣帝時有雞變

晉太康年中有蟚蜝及蟹變 孔子於陳絃歌館中有鯷魚變 晉豫章郡吏易拔變

晉宜陽縣有女姓彭名娥變 晉太末縣吳道宗母變 晉復陽縣有牛變 炎帝之女變 諸傳雜記之變

秦時有江南亭廟神變 秦時南方有落民飛頭變 高陽氏同產夫婦變

魏時尋陽縣北山蠻人作術變 魏時清河宋士母因浴變 梁朝居士韋英妻梁氏嫁變 26 眠夢篇(三二)

1 述意部 2 三性部 3 善性部 4 不善部 5 無記部 感應緣

(21)

漢甘陵府丞文頴 宋陳秀遠

宋太守諸葛覆 宋馬虔伯 齊沙門釋僧護 唐沙門釋智興 27 興福篇(三三)

1 述意部 2 興福部 3 生信部 4 校量部 5 修造部 6 嚫施部 7 雜福部 8 洗僧部 感應緣

晉大司馬桓溫 晉夫人謝氏 隋沙門釋慧達 唐沙門釋住力 唐沙門釋志超 唐沙門釋慧震 唐沙門釋惠雲 唐沙門釋道英 唐沙門釋叉德 唐沙門釋通達 唐上柱國王懷智 28 攝念篇(三四)

1 述意部 2 引證部

29 發願篇(三四) 1 述意部

2 引證部

30 法服篇(三五) 1 述意部

2 功能部 3 會名部

(22)

5 感報部 6 違損部 感應緣

西域志云有佛袈裟驗 魏明帝有火浣布袈裟驗 宋沙門釋僧妙有袈裟驗 宋沙門釋僧妙有袈裟驗 唐沙門道宣感通袈裟之驗 31 然燈篇(三五)

1 述意部 2 引證部 感應緣

宋沙門釋道冏 隋沙門釋法純

唐簡州三學山寺神燈 32 懸幡篇(三六)

1 述意部 2 引證部 感應緣

宋劉琛之遇賓頭盧 33 華香篇(三六)

1 述意部 2 引證部 感應緣

宋沙門求那跋摩 齊高士明僧紹 梁沙門釋慧釗 南齊晉安王蕭子懋 唐沙門釋慧主

唐雍州渭南山豹谷神香 兼又雜俗出香處

34 唄讚篇(三六) 1 述意部

2 引證部 3 讚歎部 4 音樂部 感應緣

晉沙門帛法橋

(23)

晉沙門支曇籥 齊沙門釋僧辯 齊沙門釋曇馮 齊有仕人姓梁 唐刺史任義方 35 敬塔篇(三七-三八)

1 述意部 2 引證部 3 興造部 4 感福部 5 旋繞部 6 故塔部 感應緣

西晉會稽鄮縣塔 東晉金陵長干塔 周岐州岐山南塔 周岐州岐山南塔 隋益州福感寺塔 隋益州晉源縣塔 隋鄭州超化寺塔 隋懷州妙樂寺塔 隋魏州臨黃縣塔 雜明西域所造之塔 統明神州山川并海東塔 36 伽藍篇(三九)

1 述意部 2 營造部 3 致敬部 感應緣

晉建元寺并建康太清寺 宋靈味寺在鍾山蔣林里 漢平等寺寺在南京

晉升平白塔寺在[示*末]陵三井里 晉白馬寺在建康中黃里

臨海天台山石梁聖寺 東海蓬萊山聖寺 抱罕臨河唐述谷仙寺

(24)

晉陽冥寂山聖寺 代州五臺山大孚聖寺 魏太山丹嶺聖寺 雍州太一山九空仙寺 終南山大秦嶺竹林寺 梁州道子午關南獨聖寺 終南折谷炬明聖寺 西域志諸山感供聖寺 總述中邊化跡降靈記 37 舍利篇(四〇)

1 述意部 2 引證部 3 佛影部 4 分法部 5 感福部 感應緣

漢僧道角法

魏外國沙門金盤貯舍利五騰焰 吳僧康會祈舍利

孫皓毀法估利揭彩

晉竺長舒以舍利投水中五色光現 潛董汪家木像舍利發光

晉廣陵舍利發光

晉北僧法開建寺求舍利 晉孟景建寺獲舍利三顆 晉義熙有一舍利自分為三 宋賈道子於芙蓉內得一舍利 宋安千載家奉佛得舍利

宋張須元家於像前華上得舍利數十顆 宋劉凝之額下得舍利二枚

宋徐椿讀經得二舍利 隋文帝立佛舍利塔 舍利感應記

慶舍利感應表 岐州鳳泉寺立塔 38 供養篇(四一)

1 述意部 2 引證部

(25)

39 受請篇(四一-四二) 1 述意部

2 請僧部

3 聖僧部(四二) 4 施食部

5 食時部 6 食法部 7 食訖部 8 祝願部 9 施福部 感應緣

晉司空何充 晉尼竺道容 晉闕公則 南陽滕並

晉沙門仇那跋摩 梁沙門釋道琳 40 輪王篇(四三)

1 述意部 2 會名部 3 七寶部 4 頂生部 5 育王部

41 君臣篇(四四) 1 述意部

2 王德部 3 王過部 4 王業部 5 王福部 6 王都部 感應緣

燕臣莊子儀 漢王如意 漢靈帝 漢宣帝 漢靈帝 42 納諫篇(四五)

(26)

2 引證部

43 審察篇(四五) 1 述意部

2 審怒部 3 審過部 4 審學部 感應緣

博物志驗 白澤圖驗 抱朴子驗 44 思慎篇(四六)

1 述意部 2 慎用部 3 慎禍部 4 慎境部 5 慎過部 感應緣

漢下邳周式 漢會稽句章人 漢諸暨吳詳 晉義興人周 晉淮南胡茂回 宋豫章胡庇之 宋泰始中張乙 宋襄城李頤 周宣帝宇文贇 齊京師釋慧豫 唐親衛高法眼 45 儉約篇(四六)

1 述意部 2 引證部 感應緣

晉單道開 唐杜智揩 46 懲過篇(四七)

1 述意部 2 引證部 感應緣

(27)

宋沙門釋僧苞 齊沙門釋僧遠 隋沙門釋洪獻 47 和順篇(四七)

1 述意部 2 引證部 3 和施部 4 和國部 5 和事部

48 誡勗篇(四八) 1 述意部

2 誡馬部 3 誡學部 4 誡盜部 5 誡罪部 6 雜誡部 感應緣

晉沙門釋支遁 周沙門釋亡名 周沙門釋道安 齊沙門釋僧範 49 忠孝篇(四九)

1 述意部 2 引證部 3 太子部 4 睒子部 5 業因部 感應緣

舜子有事父之感 郭巨有養母之感 丁蘭有刻木之感 董永有自賣之感 陳遺有燋飯之感 姜詩有取水之感 吳逵有供葬之感 蕭固有延葬之感 吳沖有哀慟之感

(28)

伯俞有泣孃之感 石奢有代死之感 孝婦有養姑之感 雄和有投水之感 王千石有墳墓之感 50 不孝篇(四九)

1 述意部 2 五逆部 3 婦逆部 4 棄父部 感應緣

周王彥偉 齊何君平 隋婦養姑 51 報恩篇(五〇)

1 述意部 2 引證部 感應緣

宋時吳子英

宋時有人念佛免難 宋時勃海陳裴 唐并州石壁寺僧 52 背恩篇(五一)

1 述意部 2 引證部

53 善友篇(五一) 1 述意部

2 引證部

54 惡友篇(五一) 1 述意部

2 引證部

55 擇交篇(五一) 1 述意部

2 引證部 感應緣

魏沙門釋超達 魏沙門釋僧朗 齊沙門釋道豐

(29)

56 眷屬篇(五二) 1 述意部

2 哀戀部 3 改易部 4 離著部 感應緣

晉居士杜願 晉居士董青建 宋居士袁廓 宋居士卞悅之 唐沙門釋慧如 唐居士王會師 唐居士李信 57 校量篇(五二)

1 述意部 2 施田部 3 十地部 4 福業部 5 罪業部 6 雜業部 7 方土部

58 機辯篇(五三) 1 述意部

2 菩薩部 3 羅漢部 感應緣

秦太守趙正 晉沙門釋僧叡 晉沙門支孝龍 晉沙門康僧淵 59 愚戇篇(五三)

1 述意部 2 般陀部 3 雜癡部

60 詐偽篇(五四) 1 述意部

2 詐親部

(30)

4 詐貴部 5 詐悑部 6 詐畜部

61 惰慢篇(五四) 1 述意部

2 引證部 感應緣

晉抵世常奉法驗 莊子驗

列女傳驗 文子驗 孫卿子驗 鹽鐵論驗 晉平公驗 論衡驗 62 破邪篇(五五)

1 述意部 2 引證部 感應緣

1 辯聖真偽 2 邪正相翻 3 妄傳邪教 4 妖惑亂眾 5 道教敬佛 6 捨邪歸正 63 富貴篇(五六)

1 述意部 2 引證部 感應緣

晉王文度 晉張氏 晉劉伯祖 晉太守李常 唐中書令岑文本 唐別駕沈裕善 64 貧賤篇(五六)

1 述意部 2 引證部

(31)

3 須達部 4 貧兒部 5 貧女部 感應緣

漢陰生者 65 債負篇(五七)

1 述意部 2 引證部 感應緣

漢沙門釋安清 晉沙門釋帛遠 梁南陽人侯慶 隋楊州人卞士瑜 隋雒州人王五戒 隋冀州人耿伏生 唐鄭州人婦女朱氏 唐汾州人路伯達 唐雍州人程華 唐潞州人李校尉 唐雍州婦人陳氏 66 諍訟篇(五七)

1 述意部 2 引證部 感應緣

漢景帝時白頸烏鬪 漢中平年中有雀鬪 67 謀謗篇(五八-五九)

1 述意部 2 呪詛部 3 誹謗部 4 避譏部

5 宿障部(五九) 1 孫陀利謗佛緣 2 奢彌跋謗佛緣 3 佛患頭痛緣 4 佛患骨節煩疼緣 5 佛患背痛緣

(32)

7 佛被提婆達擲石出血緣

8 佛被婆羅門女旃沙舞杅謗佛緣 9 佛食馬麥緣

10 佛經苦行緣 68 呪術篇(六〇-六一)

1 述意部 2 懺悔部

千轉陀羅尼神呪 3 彌陀部

4 彌勒部

願見彌勒佛呪 5 觀音部

觀世音隨心呪

請觀世音大勢至菩薩呪法 6 滅罪部

大方等經七佛說滅罪呪 1 大般若呪

2 滅罪招福呪

3 禮佛滅罪呪亦名佛母呪 7 雜呪部

佛說護諸童子陀羅尼呪經 佛說止女人患血至因陀羅尼呪 婦人產難陀羅尼呪

除災患諸邪惱毒呪 多聞強記陀羅尼呪

觀世音菩薩行道求願陀羅尼呪 乞雨陀羅尼呪

止齒痛陀羅尼呪

呪穀子種之令無螽蝗災起陀羅尼呪 呪田土陀羅尼

呪蛇蠍毒陀羅尼 療百病諸毒陀羅尼呪

觀世音菩薩說滅罪得願陀羅尼呪 觀世音菩薩說除卒得腹痛陀羅尼呪 觀世音菩薩說除中毒乃至已死陀羅尼呪 觀世音菩薩說除種種癩病乃至傷破陀羅尼呪

觀世音菩薩說呪五種色菖蒱服得聞持不忘陀羅尼呪 療腋臭鬼呪

(33)

療瘧病鬼呪 療不得下食鬼呪 神水呪療一切病經

觀世音菩薩說隨願陀羅尼呪 呪泥塗兵陀羅尼

感應緣 前周葛由 晉釋耆城 晉竺佛圖澄 晉竺法印 宋釋寶意 宋釋杯度 宋釋玄暢 雜俗幻術 69 祭祠篇(六二)

1 述意部 2 獻佛部 3 祭祠部 感應緣

益州西南有石室廟神 故廬陵太守龐企螻蛄神 偓佺槐山菜藥父神 殷大夫彭祖仙室有虎神 漢蔣子文死為鍾山下神 漢會稽郢縣女吳望子感神 晉巴丘縣有巫師感神 晉夏侯玄為司馬景王殺徵 晉居士張應改俗祠事佛有徵 宋陳安居廢祀神事佛有徵 宋齊僧欽精勤奉佛有徵 梁沙門釋僧融有俗施廟有徵 唐倪買得妻皇甫氏暴死有徵 70 占相篇(六二)

1 述意部 2 引證部

1 地獄相者 3 畜生相者

(34)

4 修羅相者 5 人相者 6 天相者 感應緣

漢黃頭郎 漢周亞夫 宋劉齡 梁沙門釋琰 梁沙門釋智藏 周居士張元 71 祈雨篇(六三)

1 述意部 2 祈祭部 3 降雨部 4 河海部 感應緣

秦時中宿縣有觀亭水神 秦時丹陽縣湖側有梅姑神

漢時夜郎[月*逐]水竺王祠有竹節神 漢中平年江水內有蛾含沙射人

漢永昌不韋縣有禁水毒氣 太山之東有澧泉飲用神靈 二華之山當黃河有神簰分流 黃帝時有赤將子輿能隨風雨上下 神農時有赤松子是雨師能服水入火 漢沙門千吉能祈雨將孫策忌害見怪 漢沙門竺曇蓋祈雨有徵

晉沙門僧群隱山感神水飲而不飢 晉廬山釋慧遠以杖掘地感泉涌出 晉沙門于法蘭感涸㵎涌水清流 晉沙門涉公能呪龍下鉢中

晉沙門佛圖澄能祈雨白龍二頭見 晉沙門竺曇摩羅剎能呪水枯而更流 宋沙門求那跋陀羅能祈雨應時而降 齊沙門曇超有神請超祈雨有徵 梁安國寺有瑞像放光處有泉涌 唐沙門空藏能祈雨甚有徵應

唐沙門慧璿山隱無水感神請居得水

(35)

72 園果篇(六三) 1 述意部

2 引證部 3 樹果部 4 損傷部 5 種子部 感應緣

周隱王二年地暴長 夏秦周漢時山亡 漢哀帝時有靈樹變 漢建昭五年有大槐樹變 漢靈帝有二樗樹變 漢光和年時有靈草變 晉永嘉年時有偃鼠出怪 吳先主時有靈樹出變 吳時太守郡境有靈槎怪 太古之時有女馬皮變為蠶蟲 宋沙門釋僧瑜亡後房內生雙桐樹 唐王玄策西國行傳有金山

73 漁獵篇(六四) 1 述意部

2 引證部 感應緣

楚養由基善射術

諸葛恪出獵有怪如小兒 魯桓公被齊襄公殺為怪 晉譙郡周子文等游獵受現報 宋阮稚宗好獵現受苦報 梁鄒文立以屠為業現報大患 隋王驃騎將軍好獵女狂如兔 隋鷹揚郎將姜略好獵見群鳥索命 隋冀州外邑有小兒燒雞卵食現報 唐遂安公李壽好獵被犬訴生割肉 唐曹州人方山開好獵現報受苦 唐汾州人劉摩兒好獵現報受苦 唐隴西李知禮好獵現報受苦 唐晉州屠兒殺猪有徵驗

(36)

1 述意部 2 菩薩部 3 國王部 4 畜生部 5 觀苦部 感應緣

隋沙門釋慧越 唐沙門釋道積 唐沙門釋慈藏 唐縣尉盧元禮

唐玄奘法師西國行傳 75 放生篇(六五)

1 述意部 2 引證部 感應緣

唐魏郡馬嘉運 76 救厄篇(六五)

1 述意部 2 菩薩部 3 流水部 4 商主部 5 獸王部 感應緣

秦沙門釋道冏 晉居士呂竦 晉居士徐榮 晉居士張崇 晉將軍王懿 晉嚴猛婦 晉周子長 宋沙門竺慧慶 宋沙門釋曇無竭 宋沙門釋法進 周沙門釋慧瑱 周沙門釋僧實 陳沙門釋慧布 唐沙門釋智聰 唐沙門釋智聰

(37)

唐居士徐善才 77 怨苦篇(六六-六七)

1 述意部 2 傷悼部 3 五陰部 4 八苦部 5 雜難部

6 蟲㝢部(六七) 7 地獄部

感應緣

周宣王殺杜伯亡後現報 秦始皇伐終南山樹怪 秦高平李羡奴助鬼報 晉吳郡張縫家殺鬼報 魏劉赤斧夢蔣侯召為主簿 吳王夫差枉殺臣公孫聖現驗 晉安定張祚為張璀枉殺現驗 晉張傾枉殺麴儉傾被現驗

宋秣陵縣令陶繼之枉殺大樂伎現驗 宋將軍張悅枉殺江州長史鄧琬現驗 宋文惠太子枉殺豫章王蕭嶷現驗 魏雒陽令寇祖仁枉殺成陽王元徽現驗 唐國初相州大慈寺群賊共停相殺污寺現驗 78 業因篇(六八)

1 述意部 2 業因部 3 十惡部 4 十善部 5 引證部

79 受報篇(六九-七〇) 1 述意部

2 引證部 3 受胎部 4 中陰部 5 現報部 6 生報部 7 後報部

(38)

9 不定部 10 善報部

11 惡報部(七〇) 12 住處部

1 七識住處 2 九眾生居住處 3 二十五有住處 4 四十二居止住處

感應緣

漢元始年有女生兒兩頭兩頸 漢光和年有女生兒兩頭肩有四臂 漢建興年有女產二女相向腹心合胸 周烈王之年有女產二龍

漢時有女生蛇

周哀公之年有女生四十子又有生三十子 秦孝公二十一年有馬生人

昭王二十年有牝馬生子 漢文帝時有馬生角

漢綏和二年有牝馬生駒三足 秦文王五年有獻五足牛 漢景帝六年有獻牛足出背上

晉大興元年有牛生子兩頭八足兩尾 漢綏和二年有燕生雀

魏黃初中有鷹生燕口爪俱赤

漢時有臣竇嬰灌夫田蚡因恨謀死現報 晉大將軍王敦枉害刀玄亮現報

晉有御史石密枉奏殺典客現報 晉大司馬桓溫枉害著作郎殷涓現報 秦姚萇以枉害符永固萇受現報 秦李雄從叔壽枉害李期現報 宋有翟銅烏枉害同縣人張超現報 宋有張裨為隣人燒死隣人受現報 宋有呂慶祖為奴教子枉害奴受現報 唐貞觀年中有杜通達枉害眾僧受現報 唐貞觀年內有邢文宗枉害眾僧受現報 80 罪福篇(七一)

1 述意部 2 業行部

(39)

3 罪行部 4 福行部 感應緣

唐遂州總管府記室參軍孔恪 81 欲蓋篇(七一)

1 五欲部 1 述意部 2 欲繫部 3 欲障部 4 呵欲部 2 五蓋部

82 四生篇(七二) 1 述意部

2 會名部 3 相攝部 4 受生部 5 五生部 感應緣

晉沙門支道林 唐居士信都元方 83 十使篇(七二)

1 述意部 2 會名部 3 迷理部 4 斷障部

84 十惡篇(七三-七九) 1 述意部(七三) 2 業因部(七三) 3 果報部(七三) 4 殺生部(七三)

1 述意部 2 引證部 感應緣

宋撫軍將軍劉毅驗

梁時有人沐髮用雞卵白驗 梁時有人賣鱓為業驗 梁時有客食炙肉驗

(40)

梁時有部曲截盜賊手驗 齊時有人殺牛食卒驗 齊時有人捕魚見魚齧驗 唐時殷安仁停客殺驢驗 唐時都督酇公竇軌好殺驗 唐時潘果殺羊舌縮驗 唐時賀悅勒牛舌斷瘂驗 唐時果毅孝政蜂驗 唐時有人為讎家所害驗 唐時齊土望燒雞子驗 唐封元則盜羊殺驗

唐京城西路店上人殺羊驗 5 偷盜部(七四)

1 述意部 2 佛物部 3 法物部 4 僧物部 5 互用部 6 凡物部 7 遺物部 感應緣

漢蒼梧郡亭長龔壽

漢岐州郿縣釐亭長盜殺他人女 隋宜州有人姓皇甫名遷

唐魏王府長史韋慶植女 唐西京東市筆行趙氏女 唐主簿周基被吏盜死 6 邪婬部(七五)

1 述意部 2 呵欲部 3 姦偽部 感應緣

漢時有談生冥婚怪 晉時盧充有冥婚怪

晉時河南有男感女重生怪 晉時張世之有冥婚怪 晉時憑馬子感女重生怪 晉時桓道愍感婦重生怪

(41)

宋時韓伯子等指廟女像冥婚怪 宋時韓伯子等指廟女像冥婚怪 齊時王奐妬殺妾冥報怪

齊時陳氏妬割前婦兒冥報怪 唐時岐州王志有冥婚怪 唐時印人妻犯誓外私冥報怪 7 妄語部(七五)

1 述意部 2 引證部 8 惡口部(七六)

1 述意部 2 引證部 感應緣

唐雍州醴泉縣東陽鄉人楊師操 9 兩舌部(七六)

1 述意部 2 引證部 感應緣

漢靈帝宋皇后 唐咸陽有婦女 10 綺語部(七六)

1 述意部 2 引證部 感應緣

漢明帝時有檀國蠻夷善閑幻術 晉永嘉年中有天竺國人有數術

大唐貞觀西國有五婆羅門善音樂祝術雜戲 唐雍州有元從人程普樂見閻羅王

11 慳貪部(七七) 1 述意部

2 引證部 感應緣

魏司馬宣王 魏胡人支法存 齊太守張善 12 瞋恚部(七八)

1 述意部

(42)

感應緣

梁曲阿人姓弘忘名 梁秣陵令朱貞 梁南陽樂蓋卿 梁參軍羊道生 梁刺史張臯 周文帝宇文泰 陳中書舍人虞陟 陳庾季孫

梁武昌太守張絢 梁時裴植

13 邪見部(七九) 1 述意部

2 引證部 感應緣

宋沈僧覆 宋釋道志 宋唐文伯 宋周宗 宋王淮之 宋沮渠蒙遜 魏崔皓 周武帝 周武帝 隋釋慧雲叔 唐太史令傅弈 唐刑部郎中宋行質 唐姜滕生

唐姚明解 85 六度篇(八〇-八五)

1 布施部(八〇-八一) 1 述意部

2 慳偽部 3 局施部 4 通施部 5 法施部

6 施度量境部(八一) 7 福田部

(43)

8 相對部 9 財施部 10 隨喜部 11 施福部 2 持戒部(八二)

1 述意部 2 勸持部 3 引證部 感應緣

梁沙門釋法聰 隋沙門釋法充 3 忍辱部(八二)

1 述意部 2 勸忍部 3 忍德部 4 引證部 4 精進部(八三)

1 述意部 2 懈墮部 3 策修部 4 進益部 感應緣

晉沙門帛僧光 晉沙門竺曇猷 宋沙門釋僧規 周沙門釋慧景 隋沙門釋曇詢 5 禪定部(八四)

1 述意部 2 引證部 3 頭陀部 4 利益部 5 禪定部 感應緣

晉沙門支曇蘭 宋沙門釋普常 宋沙門釋普常

(44)

隋沙門釋法進 唐沙門釋慧融 6 智慧部(八五)

1 述意部 2 引證部 3 利益部 感應緣

晉亭湖神廟經驗 魏沙門釋志湛 唐沙門釋慧因 唐沙門釋慧稜 唐沙門釋法敏 唐沙門釋空藏 唐司元大夫妻蕭氏 86 懺悔篇(八六)

1 述意部 2 引證部 3 違順部 4 會意部 5 儀式部 6 洗懺部 感應緣

晉沙門慧達 梁沙門法寵 唐沙門德美 87 受戒篇(八七-八九)

1 述意部(八七) 2 勸持部(八七) 3 三歸部(八七)

1 述意部 2 功能部 3 神衛部 4 歸意部 5 受法部 6 得失部 4 五戒部(八八)

1 述意部 2 遮難部

(45)

3 受法部 4 戒相部 5 得失部 6 神衛部 5 八戒部(八八)

1 述意部 2 會名部 3 功能部 4 得失部 5 受法部 6 戒相部 6 十善部(八九)

1 述意部 2 懺悔部 3 受法部 4 戒相部 5 功能部 7 三聚部(八九)

1 述意部 2 損益部 3 簡德部 4 懺悔部 5 受法部 6 請證部 7 戒相部 8 勸請部 9 隨喜部 10 迴向部 11 發願部 12 優劣部 13 受捨部 感應緣

齊沙門上統 晉沙門慧永 晉沙門法安 晉沙門曇邕 宋沙門法度

(46)

隋沙門淨業 隋沙門靈幹 唐居士張法義 唐居士夏侯均 88 破戒篇(九〇)

1 述意部 2 引證部 感應緣

晉沙門竺曇遂 宋沙門釋智達 宋沙門釋曇典 隋沙門釋慧曇 89 受齋篇(九一)

1 述意部 2 引證部 感應緣

東晉沙門法顯 宋沙門僧伽達多 宋居士郭銓 高寶公 90 破齋篇(九一)

1 述意部 2 引證部 感應緣

晉孫稚 齊王氏 唐李思一 91 賞罰篇(九一)

1 述意部 2 引證部 感應緣

周杜國之伯常 漢時王濟左右 漢時羽林中郎游殷 晉富陽縣令王範 晉時張駿

晉時羊珊 晉時孔基

(47)

晉時庾亮 齊時真子融 齊時文宣帝高洋 梁時劉大夫不得字 陳時武帝陳霸先

唐王玄策行傳西域業稱 92 利害篇(九二)

1 述意部 2 引證部 感應緣

後魏崇真寺僧慧嶷 93 酒肉篇(九三-九四)

1 述意部 2 飲酒部 3 食肉部 感應緣

漢洛子淵 晉沙門法遇 晉庾紹之 宋蔣小德 宋沙門竺慧熾 吳諸葛恪 周武帝 隋趙文若 唐孫迴璞 唐李氏 唐鄭師辯 唐韋知十 唐謝適氏 唐任五娘 94 穢濁篇(九四)

1 述意部 2 五辛部 3 啑氣部 4 便利部 感應緣

宋釋慧果

(48)

唐謝弘敝妻許氏 95 病苦篇(九五)

1 述意部 2 引證部 3 瞻病部 4 醫藥部 5 安置部 6 斂念部 感應緣

晉歐議曹椽 晉袁無忌 晉康法朗 晉安慧則 晉竺法義 宋羅璵妻費氏 宋王文明 宋李清 宋釋曇頴 魏王長豫 齊釋慧進 隋釋僧善 唐薩孤訓 唐釋徹師 96 捨身篇(九六)

1 述意部 2 引證部 感應緣

黃帝時寗封子 宋沙門釋慧紹 宋沙門釋僧瑜 宋沙門釋慧益 梁沙門釋道度 周沙門釋僧崖 周沙門釋靜藹 隋沙門釋大志 唐沙門釋會通 97 送終篇(九七)

1 述意部

(49)

2 捨命部 3 遣送部 4 受生部 感應緣

漢哀帝有女孕未生二月兒啼腹中 漢平帝時有牧女春死棺殮六日出棺 漢建安中李妖死十四日復生

漢陳留史姁臨死遺囑有徵

漢馮貴人亡死將百歲賊發塚顏色如故

漢靈帝時遼西人見遼水中浮棺內人語云是伯夷之弟孤竹 君也

漢北海營陵有道人能令人與已死人相見 漢武帝時幸李夫人後卒哀帝見之帳中

漢時杜嘏家葬而婢誤不得出經十年開塚而婢尚生 漢洛陽沙門達多發墓得生人死來十二年

晉唐遵暴死經夕見有靈徵可驗

晉沙門訶羅竭存亡皆有靈徵神異難測 晉沙門竺法慧存亡亦有靈神化難測 宋沙門慧遠有弟子名黃遷存亡有驗 宋時有一人忘其姓寢起魂復在被中眠 宋時有兒將死遠方魂歸報父母

隋沙門釋玄景存亡亦有徵祥可驗 唐居士裴則男暴死而穌說冥道可驗 唐崔軌卒後於妻家請立靈

98 法滅篇(九八) 1 述意部

2 五濁部 3 時節部 4 度女部 5 佛鉢部 6 訛替部 7 破戒部 8 諍訟部 9 損法部

99 雜要篇(九九) 1 述意部

2 四依部

(50)

4 四食部 5 淨口部 6 鳴鍾部 7 入眾部 8 求法部 9 衰相部 10 雜行部

100 傳記篇(一〇〇) 1 述意部

2 翻譯部 3 雜集部 4 般若部 5 興福部 6 曆算部 感應緣

敘三寶感通靈應嘉祥意 敘後漢明帝感通初至意 敘宋沙門求那感通換頭意 卷目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51)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2)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53)

96 97 98 99 100 贊助資訊

(54)

編輯說明

本電子書以「CBETA 電子佛典集成 Version 2022.Q3」為資料 來源。

漢字呈現以 Unicode 3.0 為基礎,不在此範圍的字則採用組 字式表達。

梵文悉曇字及蘭札字均採用羅馬轉寫字,如無轉寫字則提供字 型圖檔。

CBETA 對底本所做的修訂用字以紅色字元表示。

若有發現任何問題,歡迎來函 service@cbeta.org 回報。

版權所有,歡迎自由流通,但禁止營利使用。

(55)

No. 2122

法苑珠林序

朝議大夫蘭臺侍郎隴西李儼字仲思撰 自夫六爻爰起八卦成列。肇有書契。昭乎訓典。鳳篆龍圖。金簡玉 字。百家異轍。萬卷分區。雖理究精微言殫物範。而紀情括性。未 出於寰中。原始要終。詎該於俗外。亦有藏史之說。園吏之談。寶 經浮誕。錦籍紆怪。同鏤氷而無成。若書空而匪實。與夫貫華妙旨 寫葉玄詞。二乘之宏博。八藏之沈祕。競以淺深。較其優劣。亦猶 蟻垤之小。比峻於嵩華。牛涔之微。爭長於江漢。夫其顯了之義。

隱密之規。解脫之門。總持之苑。前際後際。並契真如。初心末 心。咸歸正覺。導迷生於慾海。情塵共心垢同消。引窮子於慈室。

衣寶與髻珠雙至。化溢恒沙之境。功被微塵之劫。大哉至矣。不可 得而稱焉。洎偕兩徵周。佩日通漢。蔡愔西涉。竺蘭東遊。金口之 詞。寶臺之旨。盈縑積籀。被乎中域。而卷軸繁夥。條流深曠。實 相真源。卒難詳覽。暨我皇唐造物聖上君臨。玄教聿宣。緇徒充 合。傳輝寫液。照潤區宇。梵響讚音。喝咽都甸。弘宣之盛。指喻 難極。屬有西明寺大德道世法師字玄惲。是釋門之領袖也。幼嶷聚 砂。落飾綵衣之歲。慈殷接蟻。資成具受之壇。戒品圓明。與吞珠 而等護。律義精曉。隨照鏡而同欣。愛慕大乘。洞明實相。爰以英 博。召居西明。遂以五部餘閑。三藏遍覽。以為古今綿代。制作多 人。雖雅趣佳詞。無足於博記。所以搴文囿之菁華。嗅大義之瞻 蔔。以類編錄。號曰法苑珠林。總一百篇。勒成十帙。義豐文約。

紐虞氏之博要。跡宣道鏡。晞祐上之弘明。其言以美。其道斯著。

舉至賾而無遺。包妙門而必盡。但文繁則情墮。義略則寡聞。不欲 虛搆浮詞。假盈卷軸。以事不可却。文翰似多。披覽日久。還知其 要。故於大唐總章元年。歲在執徐。律惟沽洗。三月三十日。纂集

(56)

斯畢。庶使緝玄詞者。探卷而得意珠。軌正道者。披文而飲甘露。

繹之以知微。觀之而覩奧。與環景而齊照。將旋穹而共久。

法苑珠林卷第一

西明寺沙門釋道世撰 劫量

三界 日月 六道 千佛 敬佛 敬法 敬僧 致拜 福田 歸信 士女 入道 慚愧 獎道 說聽 見解 宿命 至誠 神異 感通 住持 潛遁 妖怪 變化 眠夢 興福 攝念 發願 法服

(57)

燃燈 懸幡 香華 唄讚 敬塔 伽藍 舍利 供養 受請 輪王 君臣 納諫 審察 思慎 儉約 懲過 和順 誡勗 忠孝 不孝 報恩 背恩 善友 惡友 擇交 眷屬 校量 機辯 愚戇 詐偽 墮慢 破邪 富貴 貧賤 債負 諍訟 誣謗

(58)

祭祀 占相 祈雨 園菓 漁獵 慈悲 放生 救厄 怨苦 業因 受報 罪福 欲蓋 四生 十使 十惡 六度 懺悔 受戒 破戒 受齋 破齋 賞罰 利害 酒肉 穢濁 病苦 捨身 送終 法滅 雜要 傳記

劫量篇第一(劫 災 有 二 一 小 二 大 )

初明小三災(此 有 六 部 ) 述意部

(59)

疫病部 刀兵部 飢饉部 相生部 對除部

述意部第一

夫劫者。蓋是紀時之名。猶年號耳。然則時無別體。約法而明。所 以聖教弘宣多所攸載者。雖非理觀之沖規。亦懲勸之幽旨也。若迺 涉迷津於曩識。微塵之數易窮。返覺路於初心。僧祇之期難滿。此 迷悟之異也。自有無間獄中等芥城。而限命先行。天上儔衣石。以 受形。此善惡之殊也。至若娑婆世界。謂俄傾為百齡。袈裟剎土將 永劫以浹日。斯染淨之別也。統而言之。不過大小。大小之內各有 三焉。大則水火風而為災。小則刀饉疫以成害。是知六年華觀。終 焚煬於沈灰。千梵瓊臺。卒漂淪於驟雨。加復診候無徵。雩祈失 効。霜戈接刃。星劍交鋒。酷毒生人崩亡殆盡。恐三界而未悟。嗟 六道而悲夫。

疫病部第二

依智度論。云何名為劫。答曰。依西梵正音名為劫簸颰陀。劫簸者

(亦名劫波。秦言分別時節)颰陀者(秦言善有亦名為賢以多賢人出世故名賢劫 也)。又立世阿毘曇論云。佛世尊說。一小劫者。名為一劫。二十小 劫亦名一劫。四十小劫者亦名一劫。六十小劫亦名一劫。八十小劫 名一大劫。云何一小劫名為一劫。是時提婆達多比丘住地獄中。受 異熟業報。佛說住壽一劫。云何二十小劫亦名一劫。如梵先行天。

二十小劫是其壽量。佛說住壽一劫。云何四十小劫亦名一劫。如梵 眾天壽量。四十小劫。佛說住壽一劫。云何六十小劫亦名一劫。如 大梵天壽量。六十小劫。佛說住壽一劫。云何八十小劫名一大劫。

佛說劫中世界經云。二十小劫壞。次經二十小劫壞已空。次經二十

(60)

小劫起成。次經二十小劫起成已住。是二十小劫起成已住者。幾多 已過幾多未過。八小劫已過。十一小劫未來。第九一劫現在未盡。

此第九一劫。幾多已過幾多未來。未來定餘六百九十年在(至梁末己

卯年翻此經為斷)是二十小劫中間。有三小災次第輪轉。一疾疫災。二 刀兵災。三饑饉災(此三小災諸經論列名前後不同。若依長阿含中阿含起世等。

初列刀兵次列饑饉後列疫病。若依俱舍毘曇婆沙論等。初列刀兵次列疫病後列饑 饉。若依瑜伽對法論等。初列饑饉後列刀兵。若據年月長短次第依瑜伽對法論者是 也)今且依立世阿毘曇論云。此即第九中。即當第三災。此劫由饑饉 故盡。佛言。是二十小劫世界起成。得住中第一劫。小災起時有大 疾疫。種種諸病一切皆起。剡浮提中一切國土。所有人民等遭大疾 疫。一切鬼神起瞋惡心。損害世人。壽命短促唯住十歲。身形矬 小。或二搩手。或三搩手。於其自量則八搩手。所可資食稊稗為 上。人髮衣服以為第一。唯有刀仗以自莊嚴。是時諸人不行正法。

非法貪著邪見等業日夜生長。諸惡鬼神處處損人。是時大國王種悉 皆崩亡。所有國土次第空廢。唯有小郡縣是其所餘。相去遼遠各在 一處。如是人者疾病困苦。無人布施湯藥飲食。以是因緣壽命未應 盡橫死無數。一日一夜無量眾生疾病死。由行惡法。得是果報。於 此中生。劫濁而起。捨命已後墮三惡道。時一郡縣次復荒蕪。唯少 家在。相去轉遠各在一處。疾疫死者無人送埋。是時土地白骨所 覆。乃至居家次第空盡。是時劫末唯七日在。於七日中無量眾生遭 疫死盡。設有在者各散別處。時有一人合集剡浮提內男女。唯餘一 萬留為當來人種。唯此萬人能持善行。諸善鬼神欲令人種不斷絕 故。擁護是人以好滋味令入毛孔。以業力故人種不斷。過七日後。

是大疫病一時息滅。一切惡鬼皆悉捨去。隨諸眾生飲食衣服。應念 所須天即雨下。陰陽調和美味出生。身形可愛安樂無病。譬如親愛 久不相見。忽得聚集生喜樂心。共相携持不相捨離。是前劫人壽命 十歲。後劫人民從其而生。壽命最長二十千歲。如此功德自然得 成。與善法相應。身口意善。捨壽命後。生善道中。後天捨命還生

(61)

人道。自然賢善戒品具足。捨壽已後更生天道。久久如是。初劫中 間疫病窮盡。次第二劫來續二十千歲。是劫中間第一壽量。是人從 前二十千歲人所生。神力自在資生具足。壽命四十千歲。人天道生 久久如是。說名第二劫。中間第二壽量四十千歲。資生具足。壽命 六十千歲。久久如是。說名第三劫。中間第三壽量六十千歲。從六 十千歲至八十千歲。是時女年五百歲爾乃行嫁。是時諸人唯有七 病。謂大小便利寒熱淫慾飢老等。如是時中。一切國土富貴豐樂。

無有怨賊反逆盜竊。村落次比雞鳴相聞。耕種雖少收實巨多。衣服 財寶稱意具足。安坐受樂無所馳求。壽命八十千歲時住阿僧祇年。

乃至眾生未起十惡從起十惡。因此百年則減十歲。次復百年復減十 歲。次第漸減至餘十歲。最後十歲住不復減。長極八萬短至十年。

若佛不出世次第如此。若佛出世如正法住。眾生壽命暫住不減。隨 正法稍減壽命漸減。

刀兵部第三

依立世阿毘曇論云。佛說一小劫者。名為一劫。如是同前。乃至八 十小劫名大劫。中至二十小劫起成。住中第二小災起由大刀兵。人 壽十歲時三毒邪見日夜生長。父母兒子兄弟眷屬互相鬪諍。何況他 人。是時諸人起鬪諍已仍相手舞。或以瓦石刀仗互相怖畏。四方諸 國互相伐討。一日一夜害死無量。如是過失自然而生。人行不善得 是果報。於此中生劫濁而起。是時人家一時沒盡。縱有餘殘各各分 散。是時劫末餘七日在。於七日中手執草木即成刀仗。由此器仗互 相殘害怖畏困死。是時諸人怖懼刀仗逃竄林藪。或度江水隱蔽孤 洲。或入坑窟以避災難。或時相見仍各驚走恐怖失心。或時仆地。

譬如麞鹿遭逢獵師。如是七日刀兵橫死其數無量。設有在者各散別 處。時有一人合集剡浮提男女。唯餘一萬。留為當來人種。於是時 中皆行非法。唯此萬人能行善法。諸善鬼神。欲令人種不斷絕故。

擁護是人以好滋味令入毛孔。以業力故。於劫中間留人種子自然不

(62)

斷。過七日後。是大刀兵一時息滅。一切惡鬼皆悉捨去。隨諸眾生 所須衣食。應念所須天即雨下。陰陽調和。美味出生。身形可愛相 好還復。一切善法自然而起。清涼寂靜安樂無病。慈悲心起無惱害 意。互得相見生喜樂心。譬如親愛久不相見。忽得聚集生喜樂心。

共相携持不相捨離。從其十歲展轉行善。生人天中至二十千歲。乃 至壽命八十千歲。住阿僧祇年。自外同前不煩重述。

饑饉部第四

依立世阿毘曇論云。從一小劫乃至八十小劫。住劫中第三劫小災起 時。由大飢餓災欲起時。由天亢旱一切人民遭大疾疫。一切鬼神起 瞋惡心。損害世人。壽命短促。唯住十歲。身形短小。或二三搩 手。所食稊稗。人髮為衣猶為上服。刀仗自嚴不相恭敬。貧窮困苦 愚癡邪見日夜生長。穀貴飢饉。舍羅柯行。見他資糧便往奪食。以 此因緣餓死無數。一切眾生生劫濁中。自然而起。造作惡業。天不 降雨四五年中。由大旱故覓生草菜尚不可得。何況米穀。一切禽獸 悉取食之。於一日一夜飢餓死者其數無量。郡縣空盡。唯少家在。

相去轉遠。不行正法三毒轉盛。貧窮困苦口夜相應是時六七年間。

天不降雨。由大旱故思欲見水尚不可得。何況飯食。是劫中間唯七 日在。一日一夜餓死無數。縱有在者各散別處。時有一人合數剡浮 提內男女大小共一萬人。留為當來人種。人能行善。諸善鬼神。欲 令人種不斷絕故。擁護是人。以好滋味令入毛孔。以業力故。人種 不斷。過七日後。是飢餓一時息滅。一切惡鬼皆悉捨去。所須衣 食。天即雨下。陰陽調和。美味出生。身形可愛相好遂復。一切善 法自然而起。清涼寂靜安樂無病。慈悲入心無惱害意。譬如親愛久 不相見。忽得聚集生喜。樂心。共相携持不相捨離。從於十歲展轉 行善。生人天中。壽命長遠。至二十千歲乃至八十千歲。自外法因 並同初述(依立世中。三災各經七日。若依餘經論說飢饉七年七月七日疫病七月七 日刀兵極經七日)故瑜伽論云。謂人壽三十歲時。方始建立。當爾之

(63)

時。精妙飲食不可復得。唯煎煮朽骨共為讌會。若遇得一粒稻麥粟 稗等子。重若末尼珠。藏置箱篋而守護之。彼諸有情多無氣勢。蹎 僵在地不復能起。由飢儉故。有情之類亡沒殆盡。如此儉災經七年 七月七日七夜方乃得過。彼諸有情復共聚集起下厭離。由此因緣。

壽不退減儉災遂息。又若人壽二十歲時。本起厭患今乃退捨。爾時 多有疫氣瘴厲。災橫熱惱相續而生。彼諸有情遇此諸病。多悉殞 沒。如是病災七月七日七夜方乃得過。彼諸有情復共聚集起中厭 離。由此因緣。壽量無減病災乃息。又人壽十歲時。本起厭患今還 退捨。爾時有情展轉相見。各起猛利殺害之心。由此因緣。隨執草 木及以瓦石。皆成最極銳利刀劍。更相殘害死喪終盡。如是刀災極 經七日方乃得過。

相生部第五

依中阿含經云。過去有輪王出世。名曰頂生。奉持齋法修行布施。

國中貧者出財用給。後經多時。然國中有貧窮者。不能出物用給恤 乏。人轉窮困。因窮便盜他物。其主捕伺收縛。送詣剎利頂生王 所。白曰。天王。此人盜我物。願天王治。王問彼人曰。汝實盜 耶。彼曰。實盜。所以者何。以貧困故。若不盜者便無自濟。王即 出財而給與之。語盜者曰。汝等還去後莫復作。由斯之故人作是 念。我等亦應盜取他物。於是各競行盜。是謂因貧無物不能給恤。

故人轉窮困因盜滋甚。故彼人壽轉減形色轉惡。父壽八萬歲。子壽 四萬歲。彼人壽四萬歲。時有人復盜送王。王聞已便作是念。若我 國中有盜他物。更出財物盡給與者如是竭藏盜遂滋甚。我今寧可作 極利刀。若我國中有偷盜者。便收捕取坐高標下斬截其頭。作此念 已便勅行之。於後彼人効此利刀。持行劫物。捉彼物主截斷其頭。

因貧盜甚刀殺轉增。故彼人壽轉減形色轉惡。父壽四萬歲。子壽二 萬歲。人壽二萬歲時。時彼盜者便作是念。王若知實。或縛鞭我。

或擯罰錢。或貫標上。我寧妄言欺誑王耶。念已白王。我不偷盜。

(64)

是為因貧無物。不能給恤盜殺轉增。便妄言兩舌。故彼人壽轉減形 色轉惡。父壽二萬歲。子壽一萬歲。人壽一萬歲時。人便嫉妬邪婬 轉增。故彼人壽轉減形色轉惡。父壽一萬歲。子壽五千歲。人壽五 千歲時。三法轉增。非法欲惡貪邪法。故父壽五千歲。子壽二千五 百歲。人壽二千五百歲時。復三法轉增。兩舌麁言綺語。故彼壽轉 減形色轉惡。故父壽二千五百歲。子壽千歲。人壽千歲時。一法轉 增。邪見是也。因一法增故。彼人壽轉減形色轉惡。父壽千歲。子 壽五百歲。人壽五百歲時。彼人不孝父母。不能尊敬沙門梵志。不 行順事。不作福業。不見後世罪。故父壽五百歲。子壽二百五十 歲。或二百歲。今若長壽。或壽百歲。或不啻者。佛復告比丘曰。

未來久時。人壽十歲。女生五月即便出嫁。人壽十歲時。有穀名稗 子。為第一美食。如今糠糧以為上饌。所有蘇油鹽蜜甘蔗一切盡 沒。唯行十惡業道者為人所敬。都未有善。母於其子極有害心。子 亦於母極有害心。父子兄弟姊妹親屬。展轉相向有賊害心。猶如獵 師見彼鹿已極有害心。人壽十歲時。乃有七日刀兵劫盛。彼若捉草 即化成刀。若捉樵木亦化成刀。以此刀兵各各相殺。彼於七日刀兵 劫過七日便止。爾時亦有人。生慚恥羞愧厭惡不愛。彼人七日刀兵 劫時。便入山野在隱處藏。過七日已則從山野於隱處出。更互相見 生慈愍心極相愛念。猶如慈母唯有一子。與久離別遠來相見。極相 愛念便作是語。諸賢我今相見令得安隱。我等由坐生不善心令親族 死盡。我等寧可共行善法離斷殺業。行善法已壽便轉增形色轉好。

壽十歲人生子壽二十。壽二十人復作是念。若求善者壽色轉好。我 等應可更增行善共離不與取。行是善已壽便轉增。人生子壽四十 歲。復離邪婬。行是善已壽色轉好。人生子壽八十歲。復離妄言。

行是善已壽色轉好。人生子壽百六十歲。壽百六十已。復離兩舌。

行是善已壽色轉好。人生子壽三百二十歲。復離麁言。行是善已壽 色轉好。人生子壽六百四十歲。復離綺語。行是善已壽色轉好。人 生子壽二千五百歲。復離貪疾。行是善已壽色轉好。人生子壽五千 歲。復離瞋恚。行是善已壽色轉好。人生子壽一萬歲。復離邪見。

(65)

行是善已壽色轉好。人生子壽二萬歲。復離非法欲惡貪行邪法。我 等寧可離此三惡不善法。行是善已壽色轉好。人生子壽四萬歲。壽 四萬歲時。孝順父母。尊重恭敬沙門梵志。奉行順事。修習福業。

見後世罪。行是善已。人生子壽八萬歲。人壽八萬歲時。此閻浮洲 極大豐樂多有人民。村邑相近如雞一飛。女年五百歲乃當出嫁。唯 有七病。寒熱大小便利婬欲飢渴老等。更無餘患。時有王名螺。為 轉輪王。聰明智慧。有四種軍整御四天下。七寶千子具足。端正勇 猛無畏能伏他眾。統領大地乃至大海。不以刀仗。以法教令令得安 樂(餘有疾病飢饉作法延促並皆同前)

對除部第六

依新婆沙論云。然有聖言說彼對治。謂若有能一日一夜持不殺戒。

於未來生決定不逢刀兵災起。若能以一訶梨怛雞菓。起殷淨心奉施 僧眾。於當來世決定不逢疫病災起。若能以一團食施諸有情。於未 來世決定不逢飢饉災時。問如是三災餘洲有不。答無根本災而有相 似。謂瞋增盛身力羸劣數加飢渴。此說二洲。北拘盧洲亦無罪業而 生彼故。又彼無有瞋增盛故。

述曰。眾生固執無思悛革。慳貪嫉妬惡業逾盛。所以人情嶮阻凶毒 㳂流。令入末法人物俱惡。所有依正兩報致令日夜衰耗。故付法藏 經云。阿恕伽王自為僧行食。時賓頭盧用蘇澆飯。阿恕伽王白言。

大聖。蘇性難消能不為疾。尊者答曰。不為患也。何以故。佛在時 水與今蘇等。是故食之終不成病。爾時尊者。欲驗斯事使手入地下 至四萬二千餘里。即取地肥而示於王。王今當知。眾生薄福。肥膩 之味皆流入地。是故世間福轉衰滅。王供養已歡喜而退。良由世尊 鞱光未盈百年尚有斯徵。況今向有二千。豈有精味。故瑜伽論云。

三災起時。爾時有情復有三種最極衰損。壽量衰損。依止衰損。資 具衰損。壽量衰損者。所謂壽量極至十歲。依止衰損者。謂其身量

(66)

一。以髮為衣中第一。以鐵為莊嚴中第一。五種上味悉皆隱沒。所 謂蘇蜜油鹽等味及甘蔗變味。

第二大三災(此 有 四 部 ) 時量部

時節部 壞劫部 成劫部

時量部第一

依新婆沙論云。劫有三種。一中間劫。二成壞劫。三大劫。中間劫 復有三種。一減劫。二增劫。三增減劫。減者從人壽無量歲減至十 歲。增者從人壽十歲增至八萬歲。增減者從人壽十歲增至八萬歲。

復從八萬歲減至十歲。此中一減一增。十八增減。合二十中劫世間 成。二十中劫成已住此合名成劫。經二十中劫世間壞。二十中劫壞 已空。此合名壞劫。總八十中劫合名大劫。成已住中二十中劫。初 一唯減。後一唯增。中間十八亦增亦減。故對法論云。由此劫數。

顯色無色界諸天壽量也。

時節部第二

依奘法師西國傳云。陰陽歷運日月旋璣。稱謂雖殊。時候無異。隨 其星建以標月名。時極短者謂之剎那也。如新婆沙論云。彼剎那 量。云何可知。有作是言。依施設論說。如中年女緝績毳時。抖擻 細毛不長不短。齊此說為怛剎那量。彼不欲說毛縷短長。但說毳毛 從指開出。隨所出量是怛剎那。問前問剎那。何緣乃引施。設說怛 剎那量。答此中舉麁以顯於細。以細難知不可顯故。謂百二十剎那 成一怛剎那。六十怛剎那成一臘縛。此有七千二百剎那。三十臘縛 成一牟呼栗多。此有二百一十六千剎那。三十牟呼栗多成一晝夜。

此有少二十不滿。六十五百千剎那。此五蘊一晝一夜。經於爾所生

(67)

滅無常。有說。此麁非剎那量。如我義者如壯士彈指頃。經六十四 剎那有說不然。如我義者如二壯夫掣斷眾多迦尸細縷。隨爾所縷 斷。經爾所剎那。有說不然。如我義者。如二壯夫執挽眾多迦尸細 縷。有一壯夫以至那國百練剛刀捷疾而斷。隨爾所縷斷。經爾所剎 那。有說。猶麁非剎那量。實剎那量世尊不說。如世尊說。譬如四 善射夫。各執弓箭相背攢立欲射四方。有一捷夫。來語之曰。汝等 今可一時放箭。我能遍接俱令不墮。於意云何。此捷疾不。苾芻白 佛。甚疾世尊。佛言。彼人不及地行藥叉。地行捷疾不及空行藥 叉。空行捷疾不及四大王眾天。彼天捷疾不及日月二輪。二輪捷疾 不及堅行天子。此薄日月輪車者。此等諸天展轉捷疾。壽行生滅捷 疾於彼。剎那流轉無有暫停。由此故知。世尊不說實剎那量。問何 故世尊不為他說實剎那量。答無有有情堪能知故。又依安般經云。

於一彈指頃心有九百六十。又仁王經云。一念有九十剎那。一一剎 那中復有九百生滅。又菩薩處胎經云。一彈指頃有三十二億百千 念。念念成形形形皆有識。佛之威神入微識中皆令得度。又毘曇 論。合有十二重。一名剎那。二名怛剎那。三名羅婆。四名摩睺 羅。五名日夜。六名半月。七名一月。八名時。九名行。十名年。

十一名雙。十二名劫。一剎那者翻為一念。百二十剎那為一怛剎那 翻為一瞬。六十怛剎那為一息。一息為一羅婆。三十羅婆為一摩睺 羅。翻為一須臾。三十摩睺羅為一日夜。計有六百三十八萬剎那。

僧祇律云。二十念為一瞬。二十瞬名一彈指。二十彈指名一羅預。

二十羅預名一須臾。一日一夜有三十須臾。日極長時晝有十八夜有 十二。極短時晝有十二夜有十八春秋分便等。又智度論云。晝夜六 分有三十時。春秋分時晝夜各十五時。餘時增減。五月晝時有十八 夜有十二。十月夜時有十八晝有十二。依奘法師西國傳云。居俗日 夜分為八時(晝四夜四於一一時各有四分)月盈至滿謂之白分。月虧至晦 謂之黑分。或十四日十五日。月有大小故也。白前黑後合為一月。

六月合為一行。日游在內北行也。日游在外南行也。總此二行合為

(68)

十六日至五月十五日盛熱也。五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雨時也。七 月十六日至九月十五日茂時也。九月十六日至十一月十五日漸寒 也。十一月十六日至正月十五日盛寒也。如來聖教。歲為三時。正 月十六日至五月十五日熱時。五月十六日至九月十五日雨時也。九 月十六日至正月十五日寒時也。或為四時。春夏秋冬也。依論計 之。十五夜為半月。兩半月為一月。三月為一時。兩時為一行。一 行即半年六月也。兩行為一年。二年半為一雙。此由閏故。以閏月 兼本月。此謂月雙非閏雙也。若以五年兩閏雙者。二年半有一閏。

豈立隻乎。積此時數明劫有四種。一別劫。二成劫。三壞劫。四大 劫。從人壽十歲漸至八萬歲。經多時八萬歲。又漸減至十歲。為一 別劫。對餘總故名為別也。若以事格量。依雜阿含經云。一由旬城 高下亦爾。滿中芥子百年取一。芥盡劫猶不盡。案此即為別劫也。

若據大劫。即以八十由旬城為量也。樓炭經云。以二事論劫。一云 有一大城東西千里南北四千里。滿中芥子百歲諸天來下。取一芥子 盡劫猶未盡。二云有一大石方四十里。百歲諸天來下。取羅縠衣拂 石盡劫猶未窮。此亦應是別劫也。第二有成劫四十壞劫亦爾。所以 然者。世間成時二十別劫。住時二十別劫。壞時二十別劫。空時二 十別劫。此中以住合成以空合壞。故各四十別劫。總此成壞合有八 十別劫。為一大劫。若更舒之別有六劫。一別。二成。三住。四 壞。五空。六大。若更來之則有三劫。一小劫。二中劫。三大劫。

小則別劫。中則成壞隨一。大則總成與壞。欲界中壽一劫是小劫。

初禪三天壽劫是中劫。二禪已去壽劫是大劫。外國俗算有六十位。

過此已後不可數故。名阿僧祇。此數年為劫數。一至六十位名阿僧 祇劫。此是大劫量也。故智度論經云。以百由旬城為量。百年取一 芥。故喻以迦尸羅天衣。百年一拂。百由旬石為量者。此並格量大 劫也。即案索訶世界(舊云娑婆世界)一大劫中千佛出世。尋夫劫波之 號。不可以時數之。故以假石芥城等。准為一期之候。即約前中具 含成住壞空等四劫也。如前從十歲增至八萬。復從八萬復至十歲。

經二十返一小劫。二十小劫為一成劫。以年算之則經八千萬萬億百

(69)

千八百萬歲也。止一為小劫矣。今成劫已過入住劫來。復經八小 劫。釋迦牟尼如來於住劫中當第四佛。尚餘九百九十六佛。於後續 次而出。

依奘法師西國傳云。夫數量之稱謂踰繕那(舊云由旬。又曰踰闍那。又曰 由延。皆訛略)踰繕那者。自古聖王一日運行也。舊傳一踰繕那四十里 矣。印度國俗乃三十里。聖教所裁唯十六里。故毘曇論。四肘為一 弓。五百弓為一拘盧舍。八拘盧舍為一由旬。一弓長八尺。五百弓 長四百丈。四百丈為一拘盧舍。一里有三百六十步。一步有六尺。

合有二百一十六丈為一里。二里有四百三十二丈。計前五百弓有四 百丈為一拘盧舍。猶欠三十二丈不滿二里。計一拘盧舍減有二里。

計八拘盧舍減十六里為一由旬。若依雜寶藏經。一拘盧舍有五里。

計毘曇八拘盧舍為一由旬。合有四十里。

壞劫部第三

依長阿含經云。三災上際云何。若火災起時。至光音天為際。若水 災起時至。遍淨天為際。若風災起時。至果實天為際。三災欲起 時。世間人皆行正法。正見不倒修十善行。行此法時有人得第二禪 者。即勇身上昇於空中。住聖人道。天道梵道高聲唱言。諸賢當知 無覺無觀第二禪樂人。聞此聲已即修無覺無觀。身壞命終生光音 天。是時地獄眾生罪畢命終來生人間。復修無覺無觀。得生光音 天。畜生餓鬼阿須倫乃至六欲。皆生光音天爾時先地獄盡。後畜生 盡已。次餓鬼阿須倫乃至他化自在天盡已。然後人盡無有遺餘。此 世敗壞乃成為災。又順正理論云。乃至地獄無一有情。爾時名為地 獄已壞。諸有地獄定受業者。業力置他方獄中。由此準知傍生鬼 趣。時人身內無有諸蟲與佛身同。若時人趣此洲一人無師法然得初 靜慮。從靜慮起唱如是言。離生喜樂甚樂甚靜。餘人聞已皆入靜 慮。命終並得生梵世中。乃至此洲有情都盡。是名已壞贍部洲人。

(70)

界天已靜慮現前轉得勝依。方能離欲。乃至人趣無一有情。爾時名 為人趣已壞。若諸天趣欲界六天隨一法然得初靜慮。乃至並得生梵 世中。爾時名為欲天已壞。如是欲界無一有情。名欲界中有情已 壞。若時梵世隨一有情無師法然得二靜慮。從彼定起唱如是言。定 生喜樂甚樂甚靜。餘天聞已皆入彼靜慮。命終並得生極光淨。乃至 梵世中有情都盡。如是名已壞有情世間。唯器世間空曠而住。餘方 世界一切有情感此三千世界業盡。於此漸有七日輪現。諸海乾竭眾 山洞然。洲渚三輪並從焚燎。風吹猛焰燒上天宮。乃至梵宮無遺灰 爐。自地火焰燒自地宮。非他地災能壞他地。由相引起故作是說。

下火風飄焚燒上地。謂欲界火猛焰上昇。為緣引生色界。火焰。餘 災亦爾。如應當知。如是始從地獄漸減。乃至器世界盡總名壞劫。

又觀佛三昧經云。天地始終謂之一劫。劫盡壞時火災將起。一切人 民皆背正向邪競行十惡。天久不雨所種不生。依水泉原乃至四大駛 河皆悉枯竭。久久之後風入海底。取日上大城郭。於須彌山邊置本 道中(長阿含經云。其後久久有大黑風暴起海水。深八萬四千由旬吹使兩披。取日 宮殿置於須彌山半。去地四萬二千由旬安日道中。乃至七日次第取之法用並然。雜 心論云。劫滅之時有七日輪住遊乾陀山從彼而去。又說云。分一日為七日。又說 云。從阿鼻地獄下出日。眾生業力致)一日出時百草樹木一時彫落。二日出 時四大海水從百由旬乃至七百由旬內。其水自然枯涸。三日出時四 大海水千由旬。乃至七千由旬內水展轉消盡。四日出時四大海水深 千由旬。五日出時四大海水縱廣七千由旬乃至竭盡(長阿含經云。五日 出已其後海水轉深。猶如春雨後亦如牛跡中水。遂至涸盡不漬人軀也)六日出時 此地厚六萬八千由旬。皆悉煙出。從須彌山乃至三千大千剎土。及 八大地獄靡不燒滅。煙盡無餘。人民命終。皆依須彌山及六欲諸 天。皆悉命終宮殿皆空。一切無常不得久住。七日出時大地須彌山 漸漸崩壞百千由旬。永無遺餘。山皆洞然。諸寶爆裂。煙焰震動至 于梵天。一切惡道皆悉蕩盡。罪終福至。皆集第十五天上。十四天 以下盡成灰墨。新生天子未曾見此。普懷恐懼。舊生天子各來慰

(71)

勞。勿生恐怖。終不至此。人民命終生光音天。以念為食。光明自 照神足飛行。或生他土。若生地獄。地獄罪畢亦生天上。若罪未畢 復移他方。無日月星宿亦無晝夜。唯有大冥謂之火劫。火災果報致 此壞敗。劫欲成時火乃自滅。更起大雲漸降大雨。滴如車軸。是時 此三千大千剎土。水遍其中乃至梵天。故瑜伽論云。又諸有情能滅 壞業增上力故。及依六種所燒事故。復有六日輪漸次而現。彼諸日 輪望舊日輪。所有熱勢踰前四倍。既成七已熱遂增七。云何名為六 所燒事。一小大溝坑。由第二日輪之所枯竭。二小河大河。由第三 日輪之所枯竭。三無熱大池。由第四日輪之所枯竭。四大海。由第 五日輪及第六一分之所枯竭。五蘇迷盧山及以大地體堅實故。由第 六一分及第七日輪之所燒然。即此火焰為風所鼓。展轉熾盛極至梵 世。如是世界皆悉燒已。乃至灰墨及與餘影皆不可得。從此名為器 世間已壞。滿足二十中劫。如是壞已復二十中劫住。

云何水災。謂過七火災已於第二靜慮中有俱生。水界起壞器世間猶 水消鹽。此之水界與器世間一時俱沒。如是沒已復二十中劫住。云 何風災。謂七水災過已復七火災。從此無間於第三靜慮中有俱生。

風界起壞器世間如風乾支節。復能消盡。此之風界與器世間一時俱 沒。從此壞已復二十中劫住。如是略說世間已壞。又依順正理論 云。此水火風三大災起逼有情類。令捨下地集上天中。初火災興由 七日現有說。如是七日輪行猶如雁行分路旋運。有說如是。七日輪 行上下為行分路旋運。中間各相去五千踰繕那。次水災興由降瀑 雨。有作是說。從三定邊空中歘然。雨熱灰水。有餘復說。從下水 輪起湧沸水上騰漂浸。決定義者即此邊生。後風災興由風相擊。有 作是說。從四定邊空中歘然飄擊風起。有餘復說。從下風輪起衝擊 風上騰飄鼓。此決定義。準前應知。三災起時云何次第。要先有問 起七火災。其次定應一水災起。此後無間復七火災。度七火災還有 一水。如是乃至滿七水災。復有七火災後風災起。如是總有八七火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百丈海禪師法嗣 洪州黃檗希運禪師 福州長慶大安禪師 杭州大慈山寰中禪師 天台平田普岸禪師 瑞州五峯常觀禪師 潭州石霜山性空禪師

潭州三角山總印禪師 池州魯祖山寶雲禪師 洪州泐潭常興禪師 虔州西堂智藏禪師 京兆章敬寺懷惲禪師 定州柏巖明哲禪師 信州鵝湖大義禪師

六祖 牛頭 鳥窠 南岳 馬祖 百丈 趙州 雪峯 玄沙 雲門 慈明 楊岐 白雲 圓悟 大慧..

Late Hīnayāna Caves of Western India, 1984, Poona.. 'bul)/de snyed kyi ni khri yang 'bul bar byed/ de snyed kyi ni khri'u 'ng 'bul war 'gyur/ gtsug lag khang yang de snyed (P.

 明州雪竇明覺禪師 黃州護國壽禪師  韶州南華慈濟禪師 邵武軍靈泉曉禪師

另一位傳教師 (泌kanava Pra- 或托跡僧,見 學家書記官, ( Vachhi- Dárd晶bllÌsara的 bhásalla '舍利 桑奇銘文第 33 見桑奇銘文第 Suvijayata 習. 問修,舍利發 發現於桑奇與 號。)

• 長久的結合體,就是那種與〝自我〞相關的包含

在 15~16 世紀中,義大利數學家帕西歐里(Luca Pacioli)、塔爾塔利亞 (Niccolo Tartaglia) 和 卡爾連奇 (Fillipo Carland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