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 大 乘 「 佛 塔 教 團 」 說 之 考 察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 大 乘 「 佛 塔 教 團 」 說 之 考 察"

Copied!
4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初期大乘教團之研究

- 大 乘 「 佛 塔 教 團 」 說 之 考 察

許 ㆒ 系 (釋 性 ㆒ )

圓 光 佛 學 研 究 所

摘 要

有 關 大 乘 佛 教 的 教 團 問 題 , 一 直 以 來 , 學 界 多 以 大 乘 教 理 與 大 眾 部 相 近 , 而 認 為 大 乘 起 源 於 部 派 佛 教 之 大 眾 部 。 但 自 1968 年 平 川 博 士 提 出 了 大 乘 「 在 家 佛 塔 起 源 說 」 之 後 , 開 始 掀 起 了 一 股 議 論 的 風 潮 。 結 果 , 日 本 學 者 多 數 同 意 平 川 說 , 使 得 平 川 說 一 時 幾 成 定 論 。 但 到 了 90年 代 初 , 有 年 輕 一 輩 的 學 者 陸 續 對 平 川 說 提 出 質 疑 , 於 是 大 乘 教 團 問 題 遂 再 度 引 起 重 視 。 但 不 管 是 平 川 說 、 或 是 反 平 川 說 , 由 於 印 度 歷 史 記 載 不 明 確 , 所 以 有 關 大 乘 起 源 乃 至 初 期 大 乘 教 團 的 問 題 至 今 仍 未 有 定 論 。

平 川 彰 的 大 乘 「 在 家 佛 塔 起 源 說 」 涉 及 以 大 乘 起 源 為 主 的 大 乘 教 團 的 幾 個 問 題 : 如 大 乘 的 戒 律 、 教 團 、 還 有 與 部 派 關 係 等 。 本 文 擬 從 文 獻 及 非 文 獻 (碑 銘 )二 方 面 , 重 新 考 察 平 川 的「 佛 塔 教 團 」說 , 以 期 進 一 步 解 明 初 期 大 乘 是 否 有 獨 立 於 部 派 僧 團 之 外 的 「 佛 塔 教 團 」。

據 筆 者 初 步 考 察 顯 示 :

(2)

一 、 從 初 期 大 乘 經 之 考 察 ,「 塔 寺 」 等 之 原 語 未 必 是 stūpa; 又 , 大 乘 , 與 其 說 是 起 源 於 佛 塔 信 仰 , 無 寧 說 是 經 卷 供 養 取 代 佛 塔 供 養 。 二 、 由 律 藏 之 考 察 , 未 必 如 平 川 所 理 解 般 的 , 部 派 比 丘 禁 止 從 事 佛 塔

供 養 ; 部 派 之 佛 塔 供 養 也 未 必 來 自 大 乘 , 也 有 可 能 受 到 印 度 一 般

「 塔 供 養 」 影 響 。

三、依 據 印 度 碑 銘 之 實 錄,西 元 前 二 ∼ 三 世 紀 即 有 比 丘 (尼 ) 供 養 佛 塔 , 亦 出 現 部 派 之 名 稱 ; 而 「 大 乘 」〝 mahāyāna〞 一 語 , 一 直 到 五 世 紀 以 後 才 出 現 。

四 、 根 據 西 元 五 世 紀 初 , 法 顯 之 《 佛 國 記 》, 當 時 在 印 度 , 大 乘 寺 院 只 有 一 處 , 有 大 、 小 兼 學 的 寺 院 , 但 還 是 以 小 乘 占 多 數 。

就 本 文 之 考 察 , 若 說 初 期 大 乘 有 獨 立 的 「 佛 塔 教 團 」, 實 有 欠 說 服 力 。

ᙯ ᔣ ෟ Ĉ 佛 塔 教 團 、佛 塔 供 養 、大 乘 起 源 說 、碑 銘 、塔 寺 、僧 坊

(3)

㆒ 、 序 論

(㆒)早 期 的 大 乘 起 源 說

大 乘 佛 教 始 於 何 時 , 文 獻 上 並 無 明 確 記 載 。 只 是 若 就 一 般 學 者 以 漢 譯 經 典 的 年 代 來 推 算 的 話 , 則 大 乘 在 印 度 發 生 的 時 期 應 在 西 元 前 後 。 再 從 中 國 魏 晉 、 南 北 朝 大 乘 經 典 被 大 量 譯 出 來 看 , 可 以 推 知 在 西 元 二

∼ 四 百 年 間 , 大 乘 在 印 度 應 相 當 興 盛 。 遺 憾 的 是 , 可 以 證 明 初 期 「 大 乘 教 團 」 存 在 的 實 證 相 當 缺 乏 。 龐 大 的 大 乘 經 典 中 不 見 有 大 乘 行 者 生 活 情 況 的 明 確 記 載 , 又 無 可 供 了 解 教 團 生 活 之 初 期 大 乘 律 藏1。 而 在 考 古 學 上,大 乘 (Mahāyāna)用 語 的 記 錄,最 早 出 現 在 西 元 五 世 紀 以 後 的 碑 銘 上2。 所 以 學 界 對 於 初 期 大 乘 教 團 的 存 在 疑 問 重 重 , 甚 至 有 學 者 指 出 初 期 大 乘 只 是 「 印 度 邊 境 少 數 派 集 團 」3。 因 此 , 初 期 大 乘 教 團 真 相 如 何 ? 大 乘 究 竟 以 什 麼 樣 的 集 團 組 織 、 生 活 形 態 從 事 大 乘 運 動 ? 的 確 是 個 值 得 探 討 的 問 題 。

探 討 大 乘 教 團 , 首 先 涉 及 到 大 乘 的 起 源 問 題 。 大 乘 的 起 源 至 今 仍 未 有 定 論 , 然 大 致 有 三 種 說 法 :

1、「 大 、 小 並 行 」 說4: 即 大 乘 、 小 乘 同 為 釋 尊 金 口 所 說 。 但 是 此 一 說 法 問 題 頗 多 , 例 如 , 佛 陀 一 人 是 否 有 可 能 在 其 短 短 一 生 中 宣 說 如 此 龐 大 數 量 的 聖 典 ? 而 這 些 經 典 中 , 又 不 乏 後 世 思 想 與 事 件 之 記 載 ;

1 最早的大乘律典有二:一為鳩摩羅什所譯的《梵網經》,然此經有偽經之嫌;一為玄 奘所譯之《瑜伽師地論.菩薩地》,相當於北涼.曇無讖所譯之《菩薩地持經》及宋.

求那跋摩所譯之《菩薩善戒經》,後兩者均為西元五世紀所譯。 且此二均不屬於「律 藏」。

2 在印度,約大乘佛教興起的西元前後所發現的碑銘中,有部派的名稱。但「大乘」

的用語直到西元五世紀以後,或者更確定的說在 507 A.D.年東印度 Guṇaighar 的銅 板銘文才出現大乘用語:Mahāyānika-Śakyabhikṣv-ācāryya-Śāntideva--(大乘釋種比 丘.阿闍梨 Śāntideva);又西印 Ajanta 的石窟所出現的"Mahāyāna"用語,推定其年 代亦在五世紀以後。(塚本啟祥《インド仏教碑銘の研究》)頁:168∼172;381

3 Gregory Schopen 主張:「即便[佛教傳來]中國之初,大乘是為主流,但在印度,于各 種意義下,大乘只是位於「邊境」的少數派集團」。(小谷信千代譯《大乘佛教興起 時代印度的僧院生活》春秋社 2000)

4 佐佐木月樵《大乘佛教教理史》頁 3∼8;望月信亨《佛教經典成立史論》頁 3∼18,

法藏館。

(4)

且 其 中 教 理 呈 多 樣 性 , 不 少 相 互 矛 盾 衝 突 之 處 , 這 些 都 是 近 代 佛 教 學 者 懷 疑 的 地 方。所 以 有 學 者 提 出「 大 乘 非 佛 說 」,即 大 乘 非 佛 陀 親 口 所 說 。 此 一 說 法 為 傳 統 的 佛 教 帶 來 衝 擊 , 於 是 便 有 學 者 企 圖 從 原 始 、 部 派 佛 教 思 想 中 找 出 大 乘 思 想 的 根 源 。

2、「 大 眾 部 起 源 說 」5: 學 者 從 教 理 的 類 似 性 研 究 大 乘 與 部 派 思 想 的 關 連 , 發 現 其 中 以 大 乘 與 大 眾 派 思 想 最 為 接 近 , 故 主 張 大 乘 起 源 於 大 眾 部 。 另 有 學 者 提 出「 學 派 之 大 乘 」, 如「 法 藏 部 之 大 乘 」、「 說 一 切 有 部 之 大 乘 」… 等 等 , 即 大 乘 勿 寧 說 是 學 派 (school);而 不 具 有 教 團 (sect)之 獨 立 自 主 性 。 如 此 , 則 大 乘 便 有 可 能 在 部 派 教 團 中 發 展 , 大 乘 教 團 也 就 不 成 為 問 題 了 。 但 二 十 世 紀 中 葉 , 日 本 學 者 平 川 彰 以 除 了 大 眾 部 之 外 , 大 乘 與 說 一 切 有 部 等 部 派 思 想 也 有 密 切 關 係 為 由 , 否 定 了 向 來 以 教 理 為 研 究 中 心 的 部 派 (大 眾 派 )起 源 說6, 轉 而 從 教 團 研 究 的 角 度 提 出 他 如 下 的 獨 創 見 解 。

3、 大 乘 「 在 家 佛 塔 起 源 說 」7: 以 大 乘 是 起 源 於 以 佛 塔 為 中 心 , 從 事 大 乘 運 動 的 在 家 菩 薩 組 織 。 此 說 提 出 後 , 在 日 本 幾 成 定 論 。 一 直 到 九

○ 年 代 , 才 有 一 些 年 輕 學 者 對 平 川 說 提 出 不 同 的 看 法 。

(㆓)「 在 家 佛 塔 教 團 說 」 及 其 疑 點

1、平 川 的 「 在 家 佛 塔 教 團 說 」 之 主 要 論 點

(1)平 川 首 先 考 察 大 乘 出 家 菩 薩 的 戒 法 , 認 為 出 家 菩 薩 多 從 諸 佛 受 十 善 戒 , 非 正 規 的 具 足 戒 , 故 以 部 派 而 言 , 大 乘 出 家 菩 薩 非 正 規 比 丘 , 不 可 能 與 部 派 比 丘 在 僧 團 共 住 。 於 是 平 川 注 意 到 大 乘 經 典 中 所 提 到 的 「 佛 塔 」; 因 為 佛 塔 原 為 在 家 人 所 管 理 、 經 營 。

(2)接 著 , 從 《 菩 薩 本 業 經 》 與 《 大 寶 積 經 . 郁 伽 長 者 會 》 所 述 的 出 家 菩 薩 生 活 , 推 定 「 塔 寺 」 為 大 乘 在 家 、 出 家 菩 薩 之 住 處 ; 考 證

5 平川彰《初期大乘佛教之研究》(春秋社,東京),頁 10∼20;下田正弘《大乘涅槃 經之研究》頁 6∼17。「大眾部起源說」前田慧雲主張,(《大乘仏教史論》)。「學派 之大乘」Przyluski; Poussin 等主張。

6 平川彰《初期大乘佛教之研究》I(春秋社,東京),頁 25∼63。

7 平川彰《初期大乘佛教之研究》II(春秋社,東京)。

(5)

「 塔 寺 」之 語 源 為 Stupa(佛 塔 ),非 vihara(僧 坊 ),或 samgharama(僧 伽 藍 ); 是 後 來 隨 著 時 代 的 變 遷 才 成 為 vihara(僧 坊 )的 ;8 又 發 現 初 期 大 乘 經 典 多 強 調 佛 塔 崇 拜 與 供 養 佛 塔 , 而 認 定 佛 塔 供 養 、 崇 拜 是 初 期 大 乘 佛 教 運 動 的 重 點 。

(3)釋 尊 在 《 大 般 涅 槃 經 》 中 反 對 比 丘 供 養 佛 塔 , 所 以 部 派 比 丘 不 可 能 與 佛 塔 供 養 有 關 , 然 初 期 大 乘 經 典 中 處 處 強 調 佛 塔 崇 拜 。9 (4)戒 律 上 反 對 比 丘 歌 舞 唱 伎 , 而 佛 塔 供 養 少 不 了 歌 舞 唱 伎 , 所 以 部

派 比 丘 自 然 與 佛 塔 供 養 無 關 。10

(5)律 藏 中 亦 規 定 比 丘 不 能 在 佛 塔 睡 覺 , 吃 飯 , 大 、 小 便 等 等 ; 供 養 佛 塔 的 東 西 (佛 塔 物 ), 比 丘 亦 不 能 迴 用 。 所 以 部 派 比 丘 不 可 能 在 佛 塔 居 住 。 而 大 乘 既 以 佛 塔 為 活 動 中 心 , 部 派 比 丘 又 不 能 住 止 在 佛 塔 、 供 養 佛 塔 等 , 所 以 大 乘 佛 教 是 以 住 在 佛 塔 的 在 家 者 為 中 心 所 成 立 的 在 家 集 團 。11

(6)至 於 碑 銘 中 至 五 世 紀 未 見 有 大 乘 用 語 之 疑 問 , 平 川 亦 以 當 時 大 乘 佛 教 尚 未 有 一 整 然 有 序 的 教 團 組 織,且 無 註 明 部 派 所 屬 之 塔 寺 亦 可 為 大 乘 行 者 所 居 住 來 說 明 。12

以 上 六 點 為 平 川 說 之 主 要 論 點。雖 然 平 川 詳 引 經、律 等 佛 典 文 獻 , 經 過 綿 密 的 考 察 , 試 圖 證 明 初 期 大 乘 之 「 在 家 佛 塔 起 源 說 」。 此 說 雖 然 創 意 十 足 , 但 因 文 獻 證 據 不 足 , 個 人 主 觀 推 論 過 多 , 難 免 啟 人 疑 竇 。 所 以 九 十 年 代 以 後 , 便 有 不 少 學 者 提 出 反 對 意 見 。

2、質 疑 平 川 說 之 論 點

(1)對 於 大 乘 戒 律 , 多 數 學 者 認 為 十 善 為 印 度 一 般 之 通 戒 , 統 括 在 家

8 平川彰《初期大乘佛教的研究》II,頁 120~123。

9 平川彰《初期大乘佛教之研究》II,頁 272∼277。

10 同上,頁 290∼294 引《摩訶僧祇律》(《大正藏》冊 22,頁 498 上);《五分律》(《大 正藏》冊 22,頁 173 上);《四分律》(《大正藏》冊 22,頁 957 上)。

11 同上頁 294∼300《四分律》〈眾學法〉(《大正藏》冊 22,頁 597 下∼598 上)。

12 同上頁 328∼331。

(6)

與 出 家 之 戒 法 , 非 大 乘 出 家 菩 薩 之 戒 法 , 同 時 亦 認 為 大 乘 出 家 菩 薩 做 為 一 佛 教 之 出 家 者 , 受 具 足 戒 乃 理 所 當 然 之 事 。13

(2)Stūpa與 Vihāra; 譯 語 之 考 察 : 日 本 學 者 村 上 真 完 考 察 了 《 月 燈 三 昧 經 》和《 大 寶 積 經.護 國 菩 薩 會 》,以 其 中 vihāra亦 有 翻 為「 塔 寺 」, 所 以 羅 什 所 譯 之「 塔 寺 」之 原 語 未 必 是 stūpa。14又 , 佐 佐 木 閑 也 認 為 支 謙 譯 的《 菩 薩 本 業 經 》中 亦 有 將 stūpa譯 為「 塔 」的 例 子 , 所 以 同 經 中 的 「 宗 廟 」 的 原 語 , 平 川 彰 認 為 是 stūpa, 並 不 恰 當 。15

(3) 關 於 佛 塔 供 養 與 遺 骨 供 養 : 對 於 比 丘 不 得 供 養 遺 骨 一 事 , G.

Schopen以 Śarīrapūjā之 "Śarīra"之 單 數 形 為 「 遺 體 」 之 意 , 複 數 形 才 是 「 遺 骨 」 的 意 思 ,《 大 般 涅 槃 經 》 中 所 禁 止 的 是 遺 體 , 而 且 禁 止 的 對 象 只 是 針 對 阿 難 一 人 而 已 。16此 Schopen之 意 見 , 美 國 學 者 Silk Jonathan及 日 本 學 者 下 田 正 弘 均 表 同 意 。17

(4) 關 於 歌 舞 唱 伎 供 養 : 佐 佐 木 閑 認 為 沙 彌 十 戒 中 的 禁 止 歌 舞 唱 伎 , 有 可 能 是 後 來 才 加 入 的 。 而 若 為 佛 塔 供 養 , 比 丘 亦 得 「 伎 樂 供 養 」。18

(5)關 於 佛 塔 物 與 僧 物 之 迴 用 : 對 於 佛 塔 物 、 僧 物 之 迴 用 , 各 律 藏 亦 有 不 同 之 解 釋 , 並 非 完 全 不 能 迴 用 。 特 別 是 《 四 分 律 》 中 規 定 供

13 佐々木閑〈大乘佛教在家起源說之問題點〉(《花園大學文學部研究紀要》No.27,

1995);袴谷憲昭〈惡業拂拭之儀式關連經典雜考〉(《駒澤大學佛教學部論集》第 23 號,平成 4 年);森章司〈菩薩戒與大乘佛教教團〉《戒律之世界》。印順《初期 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頁 298;1189∼1190。印順導師亦以釋尊制戒之初,以正 語、正業、正命為戒,或身、語、意及命清淨為戒。此與以「十善」為戒的大乘戒 相通,都是通在家戒的。

14 村上真完〈大乗における在家と出家の問題〉(《仏教史学》15巻1号,昭和46 年)。

15 佐々木閑〈大乗仏教在家起源説の問題点〉《花園大学文学部研究紀要》27,1995。

16 Gergory Schopen 著,平岡聰譯〈《大般涅槃經》における比丘と遺骨に関する儀礼〉

17 Silk Jonathan “ The Origins and early history of the Mahāratnakūṭa tradition of

Mahāyāna Buddhism with a study of the Ratnarāśisūtra and related materials”(1994,p.

42);下田正弘《涅槃經之研究》,(春秋社,1997)頁 96∼100。

18 佐々木閑〈比丘と伎楽〉(《仏教史学研究》34-1、1991)。

(7)

養 塔 的 食 物 若 比 丘 , 若 沙 彌 、若 優 婆 塞 、若 經 營 作 者 可 食 。19 (6)關 於 對 無 所 屬 佛 塔 的 看 法 : 高 田 修20、 村 上 真 完21及 杉 本 卓 洲22

日 本 學 者,皆 以 缺 乏 有 力 的 考 古 證 據 證 明 無 所 屬 之 佛 塔 為 大 乘 集 團 所 居 住 , 而 對 此 說 抱 有 疑 問 。 Schopen 詳 細 考 察 了 印 度 與 佛 塔 相 關 之 碑 銘 , 得 出 西 元 前 二 世 紀 已 有 出 家 者 參 與 佛 塔 供 養 的 結 論 , 而 指 出 實 際 上 部 派 比 丘 也 與 佛 塔 供 養 有 密 切 關 係 。23而 佐 佐 木 閑 也 以 此 認 同 佛 塔 崇 拜 有 可 能 是 出 自 部 派 比 丘 僧 團 中 。24 從 以 上 諸 多 學 者 的 不 同 意 見 , 我 們 可 以 看 出 , 平 川 彰 的 大 乘 「 在 家 佛 塔 教 團 」 說 的 確 有 許 多 值 得 商 榷 的 地 方 , 因 此 本 論 將 承 繼 這 些 學 者 們 的 研 究 , 進 一 步 對 此 課 題 作 更 詳 細 的 探 討 。

(㆔)本 論 研 究 進 路

本 論 之 研 究 進 路 , 係 以 初 期 大 乘 時 代 , 相 當 於 四 世 紀 以 前 的 漢 譯 佛 典 文 獻25及 印 度 考 古 學 上 所 遺 留 之 碑 銘26為 主,來 考 察 初 期 大 乘 的「 佛 塔 教 團 」。

19 《四分律》「…彼不知供養塔飲食誰當應食。佛言。比丘若沙彌若優婆塞若經營作者 應食。」(《大正藏》冊 22,頁 957 上)。

20 高田修《佛像の起源》頁 265∼277,以銘文中全然不見有關佛塔崇拜集團之記載,

而對此抱持疑問。

21 村上真完、同上揭論文,頁 4,亦以缺乏明確之理論根據,而認為平川之推論缺乏 說服力。

22 杉本卓洲〈僧院内の仏塔及び仏像崇拝〉(《原始仏教と大乗仏教》上,頁 205∼233)。

23 Gregory Schopen“Two problems in the History of Indian Buddhism:The layman/monk distinction and the doctrines of the transference of Merit” in Bones, Stones, and Buddhist Monks, 1997, 下田正弘氏《涅槃經の研究》1997、頁 14∼16。

24 佐佐木閑 同上論文

25 本論將以後漢支讖(AD168∼188)、三國支謙(AD220∼)西晉竺法護(AD266∼)及東晉 鳩摩羅什之譯經為主來探討塔寺與僧坊等問題。一般以龍樹(AD250 左右、約三世紀) 的時代為初期大乘時代,故竺法護以前所譯的經典可視為初期大乘經典,而羅什所 譯之龍樹之《大智度論》引用的大乘經典亦可視為初期大乘經典,其中多部經典為 羅什所譯,故羅什的經典亦在考察內。

26 塚本啟祥《印度佛教碑銘之研究》I,平樂寺書店,東京,1996;M. K. Dhavalikar,

Late Hīnayāna Caves of Western India, 1984, Poona.

(8)

1、 在 佛 典 文 獻 方 面

(1)筆 者 先 由 初 期 大 乘 經 典 中 所 見 之 「 塔 寺 」 的 用 語 與 佛 塔 供 養 的 情 形 , 來 考 察 大 乘 時 代 的 佛 塔 與 僧 坊 之 定 位 與 關 係 ;

(2)再 從 「 律 藏 」 對 佛 塔 供 養 的 相 關 規 定 , 來 了 解 部 派 佛 教 的 「 佛 塔 供 養 」 實 況 , 及 佛 塔 供 養 是 否 只 適 合 大 乘 在 家 集 團 。

2、 在 考 古 學 之 遺 跡 及 碑 銘 方 面 , 筆 者 嘗 試 從 西 元 五 世 紀 以 前 的 佛 塔 與 僧 坊 的 結 構 及 碑 文 記 錄 去 了 解 當 時 佛 塔 及 僧 坊 之 構 造 ; 並 從 寄 付 銘 文 中 了 解 當 時 大 乘 、 部 派 供 養 佛 塔 及 僧 坊 的 實 況 。 進 行 研 究 的 方 向 如 下 :

(1)首 先 以 西 印 為 主 的 石 窟 寺 院 遺 跡 , 考 察 從 單 一 的 佛 塔 到 【 佛 塔 結 合 僧 坊 】 的 演 變 過 程 。

(2)其 次 從 碑 文 記 錄,考 察 (1)部 派 比 丘 的 佛 塔 供 養 情 形,及 當 時 部 派 分 布 情 況 。 及 (2)大 乘 及 其 思 想 的 發 展 情 形 。

(3)最 後 從 中 國 僧 人 的 天 竺 遊 記 , 分 析 五 ∼ 七 世 紀 時 印 度 大 、 小 乘 信 仰 的 分 布 狀 況 。

總 之 , 本 論 將 以 文 獻 的 考 證 及 非 文 獻 之 碑 銘 實 錄 來 考 察 佛 塔 與 初 期 大 乘 的 關 係 , 希 望 對 於 「 佛 塔 」 在 初 期 大 乘 時 代 究 竟 居 於 什 麼 樣 的 定 位 ? 部 派 佛 教 是 否 與 「 佛 塔 供 養 」 完 全 沒 有 關 係 ? 大 乘 之 出 家 、 在 家 菩 薩 是 否 住 在 「 佛 塔 」 ? 是 否 真 有 個 獨 立 的 大 乘 「 佛 塔 教 團 」 等 初 期 大 乘 教 團 問 題 , 能 夠 有 一 個 更 清 楚 的 了 解 。

㆓ 、初 期 大 乘 經 ㆗ 所 見 「 佛 塔 」 與 「 佛 塔 供 養 」 之 情 形

初 期 大 乘 經 典 有 不 少 關 於 佛 塔 供 養 之 記 載,且《 華 嚴 經.淨 行 品 》、

《 法 鏡 經 》(《 大 寶 積 經.郁 伽 長 者 會 》之 異 譯 )等 大 乘 經 典 中 所 說 在 家 、 出 家 菩 薩 之 生 活 亦 與 佛 塔 息 息 相 關 , 因 此 平 川 彰 推 定 大 乘 起 源 自 「 在 家 佛 塔 教 團 」, 並 設 定 初 期 大 乘 在 家 、 出 家 菩 薩 的 住 處 就 是 佛 塔 , 進 而 將 《 法 鏡 經 》 中 的 「 廟 」、《 菩 薩 本 業 經 》 中 的 「 佛 宗 廟 」 及 羅 什 譯 語

(9)

中 的 「 塔 寺 」, 都 推 斷 其 原 語 是 stūpa(佛 塔 )。 其 次 , 又 根 據 原 始 經 、 律 中 , 部 派 比 丘 從 事 佛 塔 供 養 之 種 種 限 制 , 而 推 斷 佛 塔 供 養 是 大 乘 特 有 的 現 象 , 與 部 派 佛 教 沒 有 關 係 ; 而 部 派 律 藏 中 有 關 佛 塔 之 種 種 規 定 , 乃 是 受 大 乘 佛 塔 崇 拜 後 的 影 響 。

由 於 整 個 平 川 彰 「 佛 塔 教 團 」 說 最 主 要 的 關 鍵 在 於 佛 塔 , 因 此 對 於 佛 塔 之 語 源 、 定 義 以 及 佛 塔 與 部 派 僧 團 之 相 互 關 係 , 必 須 先 有 一 明 確 之 了 解 。

(㆒ )初 期 大 乘 經 ㆗ 所 見 「 佛 塔 」 與 「 僧 坊 」 之 意 義

1、「 佛 塔 」 與 「 僧 坊 」 之 定 義

本 項 首 先 將 考 察 平 川 所 引 《 法 鏡 經 》、《 菩 薩 本 業 經 》 與 羅 什 譯 語 中 的 stūpa與 vihāra的 問 題;其 次,再 從 古 譯 經 典27中,考 察 stūpa之 譯 語 。

(1)塔 寺 之 原 語 —stūpa或 vihāra

Stūpa之 原 意 為「 土 堆 」、「 土 墳 」、「 塔 」, 是 供 養 、 禮 拜 佛 或 聖 者 的 舍 利 的 地 方 。 而 vihāra, 意 即 「 精 舍 」, 是 僧 眾 所 住 的 地 方 。 此 二 語 詞 之 意 義 , 本 不 相 同 。

但 因 早 期 的 翻 譯 譯 語 不 確 定 , 所 以 對 於 大 乘 菩 薩 之 住 處 究 竟 是 stūpa或 vihāra之 問 題,便 在 學 界 引 起 諍 論。平 川 認 為 大 乘 菩 薩 的 住 處 是 stūpa, 即 佛 塔 , 所 以 推 定 《 法 鏡 經 》 的 「 廟 」、《 菩 薩 本 業 經 》 的 「 佛 宗 廟 」 與 羅 什 譯 經 中 的 「 塔 寺 」 之 原 語 都 是 Stupa。 然 而 這 樣 的 推 斷 應 該 是 有 問 題 的 。 以 下 便 是 本 論 的 看 法 :

Ⅰ .《 法 鏡 經 》 之 「 廟 」 之 原 語 , 儘 管 其 異 譯 《 郁 伽 羅 越 問 菩 薩 行 經 》 做 「 佛 寺 精 舍 」、《 郁 伽 長 者 會 》 做 「 僧 坊 」、 此 二 者 均 相 當 於 藏 譯 gtsug lag khang(梵 文:vihāra,即 精 舍 ),然 平 川 仍 推 定《 法 鏡 經 》之「 廟 」

27 古譯經典:一般漢譯經典中,以東晉.鳩摩羅什以前的翻譯為古譯,以後所譯之經 典為舊譯,而玄奘以後之譯經為新譯。所以本論將以西晉.竺法護以前之翻譯為主 要考察對象。

(10)

原 語 為 stūpa(佛 塔 ), 而 由 於 時 代 的 變 遷 , 後 來 才 成 為 vihara (僧 坊 ) 。 但 我 們 考 察 《 法 鏡 經 》 經 文 中 有 「 亦 是 法 衣 之神為 十 方 之神故 , 身 服 法 衣 。 」 中 的 「 神 」 之 藏 譯 為 mchod rten (stūpa=塔 ); 而 考 察 《 郁 伽 羅 越 問 菩 薩 行 經 》 之 譯 者 竺 法 護 之 譯 語 , vihāra多 翻 為 精 舍 , 所 以 《 法 鏡 經 》 之 「 廟 」 和 《 郁 伽 羅 越 問 菩 薩 行 經 》 之 「 佛 寺 精 舍 」 之 原 語 , 雖 我 們 不 能 以 此 少 數 的 例 子,確 定 其 為 vihāra,但 將 此 原 語 推 定 為 stūpa(塔 ) 亦 有 欠 妥 當 。

Ⅱ .《 菩 薩 本 業 經 》 之 「 佛 宗 廟 」, 異 譯 《 諸 菩 薩 求 佛 本 業 經 》 譯 為

「 佛 寺 」;《 六 十 華 嚴 . 淨 行 品 》 譯 做 「 僧 坊 」;《 八 十 華 嚴 . 淨 行 品 》 翻 為 「 僧 伽 藍 」, 藏 譯 做 dge hdun gyi ra ba ; 這 些 譯 語 均 相 當 於 梵 文 sajghārāma(=僧 伽 藍 )。 但 平 川 仍 推 定 「 佛 宗 廟 」 之 原 語 為 stūpa。 然 我 們 考 察 《 菩 薩 本 業 經 》 之 譯 者 支 謙 之 其 他 譯 語 , 發 現 支 謙 stūpa多 譯 為

「 塔 」28。 雖 然 我 們 也 無 法 以 這 幾 個 例 子 來 決 定 支 謙 的 「 佛 宗 廟 」 之 原 語 為 vihāra, 但 斷 定 為 stūpa亦 失 之 主 觀 。

Ⅲ . 羅 什 的 譯 語 中 ,「 塔 寺 」 原 語 為 stūpa的 情 況 相 當 多 , 但 其 中 也 不 乏 有 vihāra的 情 形 , 如 《 法 華 經 》 < 勸 持 品 >29;《 思 益 梵 天 所 問 經 》

30;《 華 手 經 》31等 。 所 以 雖 然 羅 什 的 翻 譯 , 其 譯 語 較 諸 古 譯 經 典 穩 定 , 但 仍 未 完 全 固 定,所 以 羅 什 所 譯「 塔 寺 」之 原 語 不 能 都 看 做 stūpa;vihāra 的 可 能 性 也 有 。

根 據 以 上 之 論 析 , 我 們 可 以 發 現 平 川 將 《 法 鏡 經 》 之 「 廟 」,《 菩 薩 本 業 經 》 之 「 佛 宗 廟 」 及 羅 什 之 「 塔 寺 」 之 原 語 均 推 定 為 ” stūpa”,

28 《大明度經》〈持品〉:《大正藏》冊 8,頁 483 中∼485 中;《慧印三昧經》《大正藏》

冊 15,頁 464 上、中;藏譯 Toh. No. 131,242a「bde gshegs yongs su mya ngan 'das 'og des/ mchod rten bye ba drug cu rtsa bzhi byas/」漢譯「善逝涅槃後,彼造六十四俱胝 塔」

29 《妙法蓮華經》〈勸持品〉「濁世惡比丘,不知佛方便,惡口而顰蹙,數數見擯出,

遠離於塔寺。」中之「塔寺」對照梵文原語為 vihara「…niskasanam viharebhyo bandha-kutti bahuvidha」

30 《思益梵天所問經》《大正藏》冊 15,頁 55「若是經所在之處,當知此處則為諸佛 擁護受用,…是經在所住處,…塔寺僧坊,經行之處,諸魔外道貪著之人,不能侵。」

中之「塔寺僧坊」,藏譯為 gtsug lag khang (=vihāra)

31 《華手經》《大正藏》冊 16,頁 186 上「又以七寶起塔廟,滿七十億那由他,其塔 縱廣各十里…。」中之「塔廟」及「塔」在藏譯中均做 gtsug lag khang (僧坊)。

(11)

的 確 失 之 牽 強 。

(2)古 譯 經 典 中 stūpa與 vihāra譯 語 之 考 察

由 於 古 譯 時 期 的 譯 語 並 不 確 定 , 如「 宗 廟 」、「 佛 寺 」、「 神 寺 」、「 塔 廟 」 等 , 究 竟 是 指 stūpa 或 是 指 vihāra, 並 不 確 定 。 一 般 而 言 , 羅 什 以 後 的 舊 譯 , 乃 至 玄 奘 以 後 的 新 譯 , stūpa多 譯 為 「 塔 」、「 佛 塔 」 等 , 為 供 養 佛 舍 利 用 ; 而 vihara則 譯 為 「 精 舍 」、「 僧 坊 」, 另 外 , Sajghārāma 多 譯 為 「 僧 伽 藍 」、 或 「 僧 坊 」, 為 僧 眾 所 居 之 處 。 然 在 古 譯 經 典 中 , 其 譯 詞 並 不 明 確 , 所 以 平 川 將 「 塔 寺 」「 宗 廟 」等 原 語 推 定 為 stūpa之 說 法 是 否 能 夠 成 立,仍 有 待 進 一 步 考 察。因 此 我 們 將 藉 由 幾 部 古 譯 經 典 , 來 考 察 stūpa的 幾 個 相 關 譯 語 。

Ⅰ .「 佛 寺 」

「 寺 」32, 漢 語 原 意 為 「 官 舍 」。 據 傳 漢 明 帝 時 , 攝 摩 騰 及 竺 法 蘭 以 白 馬 馱 經 至 洛 , 舍 于 鴻 臚 寺 , 後 建 白 馬 寺 , 遂 以 「 寺 」 為 佛 教 廟 宇 之 名 。 故 此 中 之 「 寺 」, 可 以 為 僧 眾 住 處 之 意 。

安 世 高 譯 《 罵 意 經 》 說 :

「 於 佛 寺 中 齋 宿 。 不 得 臥 沙 門 繩 床 榻 橙 机 上 及 被 中 。 皆 為 犯 戒 。 … 不 持 戒 不 行 道 。 居 佛 寺 中 不 如 自 投 釜 中 。 」( 大 17 , 531c)。

又 , 支 讖 譯 《 般 舟 三 昧 經 》 說 :

「 白 衣 菩 薩 … 常 持 八 關 齋 。 齋 時 常 當 於 佛 寺 齋 。 … 」(大 13,

910b)

此 二 譯 者 所 譯 之 佛 寺 , 似 為 僧 眾 住 處 之 意 。 又 如 前 述 , 竺 法 護 譯

《 郁 伽 羅 越 問 菩 薩 行 經 》 中 「 佛 寺 精 舍 」 之 譯 語 , 及 西 晉 . 聶 道 真 譯

《 諸 菩 薩 求 佛 本 業 經 》 中 「 佛 寺 」 之 譯 語 , 也 都 做 為 僧 眾 住 處 之 意 。

Ⅱ .「 佛 宗 廟 」

32 漢語大字典、漢語大詞典「寺」條。

(12)

「 宗 廟 」 即 「 宗 」, 亦 即 「 祖 廟 」、「 宗 廟 」 之 意 , 也 就 是 祭 祀 祖 先 的 地 方 。33「 佛 宗 廟 」 可 以 視 為 祭 祀 佛 陀 的 地 方 。 吳 . 康 僧 會 《 六 度 集 經 》 說 :

「 心 念 佛 業,口 宣 佛 教,身 行 佛 事,捐 五 家 分 興 佛 宗 廟。」(大 3, 3b)

西 晉 . 白 法 祖 《 佛 般 泥 洹 經 》 說 :

「 鳩 夷 國 王 立 佛 宗 廟,精 房 禪 室,凡 有 三 千,諸 比 丘 處 其 中。」

(大 1, 175b)

又 , 如 前 述 支 謙《 菩 薩 本 業 經 》之「 佛 宗 廟 」, 此 三 之 「 佛 宗 廟 」;

其 中,康 僧 會 所 譯「 捐 五 家 分,興 佛 宗 廟 」,其 意 不 明;而 白 法 祖 之「 立 佛 宗 廟 、 精 房 禪 室 、 凡 有 三 千 、 諸 比 丘 處 其 中 」, 似 可 解 讀 為 : 國 王 建 立「 佛 宗 廟 」, 中 有 精 房 禪 室 三 千 , 比 丘 住 在 其 中 。 如 此 , 則「 佛 宗 廟 」 為 比 丘 之 住 處 ; 而 支 謙 之「 佛 宗 廟 」亦 有 僧 眾 住 處 之 意 。 以 漢 語 之 意 ,

「 宗 廟 」 為 祭 祀 佛 陀 的 地 方 , 祭 祀 之 處 , 似 不 應 為 人 所 居 住 。 但 以 白 法 祖 及 支 謙 所 譯 之 「 佛 宗 廟 」, 其 作 用 似 乎 有 僧 眾 住 處 之 意 。

Ⅲ .「 塔 廟 」

「 塔 」, 即 「 西 域 浮 屠 也 」, 又 「 晉 以 前 無 此 字 也 」。34

唐 . 玄 應《 一 切 經 音 義 》「 塔 , … 此 譯 云 廟 , 或 云 方 墳 … 」又 ,《 魏 書 . 釋 老 志 》「 建 宮 宇 , 謂 為 塔 , 塔 亦 胡 言 , 猶 宗 廟 也 , 故 世 稱 塔 廟 。 」

漢 語 中 , 原 無 「 塔 」 字 , 應 受 佛 教 傳 入 影 響 , 始 有 塔 字 。 塔 在 漢 語 中,多 用 在「 埋 骨 灰 之 處 」, 故「 塔 」、「 塔 廟 」似 乎 不 屬 於 人 之 所 居 。 不 過 , 塔 本 身 雖 然 不 許 人 住 , 但 不 排 除 塔 外 附 設 房 室 , 供 管 理 人 住 , 以 便 管 理 塔 。

以 下 我 們 考 察 竺 法 護 的 譯 經 , 來 看 「 塔 廟 」 等 的 用 法 。

33 同上「宗」。

34 同上「塔」條。

(13)

《 正 法 華 經 》 云 :

「 假 使 供 養 , 諸 佛 舍 利 , 大 聖 最 勝 , 及 滅 度 者 。 興 立 佛 廟 , 眾 億 百 千 , 黃 金 白 銀 , 水 精 琉 璃 ;

若 以 馬 瑙 , 造 作 塔 寺 , 車 渠 異 寶 , 及 明 月 珠 ; … 假 使 以 石 , 用 作 佛 廟 , 或 以 栴 檀 , 若 木 蜜 香 ;

設 令 塔 寺 , 立 天 尊 像 , … 」(大 9, 71a)

「 … 若 復 豎 立 , 最 勝 廟 寺 ;

在 於 居 室 , 諷 誦 經 典 ; 處 于 曠 野 , 深 谷 中 立 ; 為 數 億 人 , 而 師 子 吼 ; 現 有 十 方 , 諸 佛 廟 寺 ,

中 有 舍 利 , 童 子 對 舞 ; 斯 等 皆 當 , 成 得 佛 道 。 」(大 9, 71b) 以 上 兩 段 經 文 中 , 上 一 段 之 「 佛 廟 」、「 塔 寺 」 等 用 語 , stūpa之 意 甚 為 明 顯 , 羅 什 譯 多 為 「 塔 」 或 廟 , 梵 文 亦 為 stūpa; 而 下 一 段 之 第 一 個 「 廟 寺 」, 似 有 住 處 之 意 , 然 羅 什 訳 缺 , 梵 文 亦 無 , 故 無 法 對 照 。 第 二 個 「 諸 佛 廟 寺 」, 羅 什 訳 與 梵 文 均 為 塔 ;stūpa之 意 。

Ⅳ .「 神 寺 」

以 「 寺 」 的 用 語 來 看 , 漢 語 之 「 神 寺 」 應 為 神 居 處 之 意 。 東 晉 . 僧 伽 提 婆 譯 《 增 一 阿 含 經 》 云 :

「 …(辟 支 佛 ) 經 歷 數 時 , 便 於 無 餘 涅 槃 界 而 般 涅 槃 。 王 取 舍 利 而 耶 維 之,於 彼 處 立 大 神 祠。是 王 復 以 餘 日 往 至 園 中 觀 看 , 見 彼 神 寺 , 彫 落 壞 敗 。 見 已 便 作 是 念 , 此 是 我 兒 神 寺 , 今 以 彫 壞 。 是 時 , 國 王 即 以 己 蓋 , 覆 彼 神 寺 上 。 」(大 2, 727b) 竺 法 護 《 正 法 華 經 》 云 :

「 若 有 能 說 斯 經 , 訓 者 、 書 寫 見 者 , 則 於 其 人 起 佛 神 寺 。 以 大 寶 立 高 廣 長 大 , 不 當 復 著 佛 舍 利 也 。 所 以 者 何 , 則 為 全 著 如 來 舍 利 。 其 有 說 此 經 法 之 處 , 諷 誦 歌 詠 書 寫 , 書 寫 已 竟 , 竹 帛 經 卷 當 供 養 事 , 如 佛 塔 寺 歸 命 作 禮 。 」(大 9, 101b)

《 文 殊 師 利 普 超 三 昧 經 》

(14)

「 … 是 者 則 為 天 上 世 間 神 寺 佛 塔 , 菩 薩 敷 髮 其 處 所 者 而 逮 法 忍 , 誰 欲 於 此 而 起 塔 者 。 彼 諸 天 子 八 十 億 人 , 同 時 稱 曰 : 吾 等 當 起 。 爾 時 會 中 有 一 長 者 , 名 曰 賢 天 , 白 世 尊 曰 : 吾 於 斯 地 當 起 塔 寺 。 」(大 15, 426c)

竺 法 護 和 僧 伽 提 婆 所 譯 之「 神 寺 」, 同 樣 都 傾 向 stūpa的 用 法 , 而 且 此 stūpa很 明 確 都 是 用 來 供 養 佛 舍 利 。

從 以 上 考 察 , 我 們 大 致 可 以 了 解 , 在 古 譯 時 代 「 塔 」、「 寺 」 之 相 關 譯 語 中 , 與 「 寺 」 有 關 之 「 佛 寺 」、「 廟 寺 」 等 , 略 有 僧 眾 住 處 之 意 ; 而 與 「 塔 」、「 廟 」 相 關 之 「 宗 廟 」、「 塔 廟 」 等 , 則 多 用 在 祭 祀 之 處 。 2、初 期 大 乘 經 中 stūpa與 vihāra之 定 位

如 前 所 述 , 平 川 以 初 期 大 乘 經 典 多 重 視 佛 塔 供 養 , 且 經 中 亦 有 菩 薩 居 住 塔 寺 、 供 養 佛 塔 的 記 載 , 所 以 推 斷 初 期 大 乘 是 起 源 自 在 家 的 佛 塔 教 團 。 確 實 , 初 期 大 乘 乃 至 「 原 始 大 乘 經 典 」 中 , 的 確 有 部 份 經 典 言 及 佛 塔 供 養 , 但 相 對 於 未 提 及 佛 塔 供 養 的 大 乘 經 典 , 言 及 佛 塔 供 養 的 經 典 畢 竟 還 是 少 數 ; 且 即 便 有 些 經 典 強 調 佛 塔 供 養 , 但 其 中 多 數 經 典 在 佛 塔 供 養 的 同 時 , 顯 得 更 重 視 經 卷 供 養 。 所 以 筆 者 以 為 , 與 其 說 初 期 大 乘 起 源 於 佛 塔 供 養 , 不 如 說 是 由 佛 塔 供 養 轉 而 為 強 調 「 經 卷 崇 拜 」 的 時 代 。 再 者 , 即 使 初 期 大 乘 經 典 中 有 主 張 佛 塔 崇 拜 , 乃 至 菩 薩 有 居 住 在「 佛 塔 」的 情 形 , 也 未 必 等 於 大 乘 有 獨 立 於 部 派 僧 團 之 外 的 , 以 在 家 眾 為 中 心 的 「 佛 塔 教 團 」, 而 大 乘 出 家 、 在 家 菩 薩 居 住 在 此 「 佛 塔 教 團 」。所 以 接 下 來 筆 者 想 要 探 討 佛 塔 (stūpa)與 僧 坊 (vihāra)在 初 期 大 乘 經 典 中 的 定 位 與 實 際 之 用 途 。 首 先 , 從 經 文 中 奉 獻 僧 坊 與 佛 塔 的 記 載 , 來 考 察 僧 坊 與 佛 塔 的 用 途 ; 接 著 探 討 初 期 大 乘 之 佛 塔 供 養 與 經 卷 供 養 的 情 形 。

(1)初 期 大 乘 經 中 stūpa與 vihāra之 供 養

Ⅰ .支 謙 譯 《 慧 印 三 昧 經 》

「 一 切 諸 國 , 為 佛 供 養 , 立 起 講 堂 , 用 栴 檀 香 ;

一 切 講 堂 , 具 人 供 養 , 所 可 經 行 , 金 薄 布 地 。 … 」 又 ,

「 其 光 明 佛 , 般 泥 曰 後 , 國 縣 起 塔 , 六 十 四 億 ;

(15)

諸 塔 供 養 , 各 五 百 蓋 , 七 寶 交 露 , 及 與 香 華 ; … 」(大 15,

464a∼ b)

經 文 中 先 是 起 立「 講 堂 」供 養 佛,佛 涅 槃 後,則 起「 塔 」供 養。「 講 堂 」所 對 應 的 藏 文 為「 gtsug lag khang」(=vihāra);塔,則 為「 mchod rten」

(=stūpa) 。35由 此 可 以 清 楚 知 道 , 講 堂 是 為 人 所 居 住 的 , 而 塔 則 是 涅 槃 後 供 養 佛 【 舍 利 】 的 。

Ⅱ .竺 法 護 譯 《 寶 網 經 》

「 造 立 精 舍 , 極 令 廣 大 , 如 大 千 界 , 以 天 栴 檀 而 合 成 之 。 一 精 舍 裏 興 造 講 堂 計 有 億 數 , 一 一 講 堂 施 億 千 榻 , 一 一 床 上 重 布 好 衣 柔 軟 , 百 億 紫 磨 金 寶 以 為 床 榻 。 使 大 神 聖 住 在 世 間 , 以 此 床 榻 而 供 養 之。竟 恒 沙 劫 滅 度 之 後,為 一 一 佛 各 起 塔 廟 , 亦 如 江 河 沙 不 可 計 億 。 為 一 一 佛 所 起 塔 廟 七 寶 合 成 , 大 如 三 千 大 千 世 界 , 極 高 巍 巍 極 於 上 界 三 十 三 天 。 一 一 塔 廟 所 供 養 蓋 , 數 如 江 河 沙 。 … 」(大 14, 86b〜 c)

經 文 中 之 精 舍,藏 譯 為「 gtsug lag khang」;講 堂 為「 khang bzangs」

(房 室 ); 塔 廟 則 為 「 mchod rten」。36從 其 內 容 亦 可 得 知 : 精 舍 、 講 堂 是 為 佛 在 世 時 所 居 住 的 , 而 塔 廟 則 是 佛 滅 度 後 用 來 供 養 的 。

Ⅲ .羅 什 譯 《 華 手 經 》

「 又 為 違 須 羅 , 及 諸 比 丘 眾 , 各 各 起 房 舍 , 高 廣 甚 嚴 好 ; 造 一 一 諸 塔 , 各 二 十 億 金 , 床 榻 諸 被 褥 , 皆 具 足 嚴 飾 。 法 師 常 隨 時,於 此 中 說 法,為 眾 作 大 利,乃 至 終 其 壽。是 樂 善 長 者 , 加 供 奉 其 尸 , 積 眾 香 闍 維 , 起 塔 百 由 旬 。 七 體 七 寶 塔 , 以 盛 師 舍 利 , 安 置 大 塔 中 , 常 華 香 供 養 。 」(大 16, 199b〜 c)

文 中 之 房 舍 , 藏 譯 做 「 gnas khang」, 為 僧 眾 之 住 處 ; 第 二 偈 「 造 一 一 諸 塔 」之「 塔 」,只 有《 大 正 大 藏 經 》做「 塔 」,其 他 諸 本 都 做「 坊 」,

35 藏譯:德格版(台北出版本),Toh. No. 131,242a;北京版,Ota. No. 799,263a.

36 藏譯:德格版(台北出版本),Toh. No. 163,158b∼159a ;北京版,Ota. No. 830,167a

∼b.

(16)

藏 譯 為 rta babs,牌 坊、牌 樓 之 意;而 後 段 之 壽 終 起「 塔 」,則 為「 mchod rtan」, 供 養 佛 舍 利 用 。37

從 以 上 三 段 引 文 中 可 以 清 楚 的 看 到 ,「 精 舍 」、「 講 堂 」、「 房 舍 」 是 為 供 養 僧 眾 住 處 , 至 於 「 塔 」, 則 是 佛 涅 槃 後 供 養 佛 舍 利 而 建 造 。

然 ,《 華 手 經 》 在 談 到 樂 善 長 者 建 造 僧 坊 供 養 違 須 羅 法 師 時 , 亦 有 偈 云 :

「 … 又 以 七 寶 起 塔 廟 滿 七 十 億 那 由 他 其 塔 縱 廣 各 十 里 以 眾 妙 寶 為 莊 嚴 衣 服 床 榻 及 茵 褥 亦 七 十 億 那 由 他 以 如 是 諸 莊 嚴 具 上 彌 勒 佛 及 眾 僧

安 居 三 月 設 供 養 如 是 不 倦 經 百 歲 … 」(大 16, 186a)

偈 中 所 說 , 以 七 寶 起 「 塔 廟 」、 及 「 塔 」, 在 藏 文 均 做 gtsug lag khang(=vihāra), 且 藏 、 漢 經 典 之 意 都 表 示 供 養 佛 及 僧 眾 安 居 , 可 見 是 做 為 住 處 用 的,然 羅 什 譯 做「 塔 」及「 塔 廟 」。若 將 此 偈 比 對 藏 譯 來 看 , 藏 譯 為 :

「 彼 獻 上 約 千 萬 侍 者 , 又 獻 上 同 樣 【 數 量 】 的 臥 具 , 還 有 同 樣 【 數 目 】 的 床 榻 。 也 建 造 同 樣 【 數 目 】 的 僧 坊 。 以 七 寶 莊 嚴 建 造 , 各 僧 坊 有 數 拘 盧 舍 , 常 以 莊 嚴 飾 獻 上 彌 勒 及 諸 聲 聞 僧 。 」38

藏 譯 與 漢 譯 意 思 相 近 , 但 藏 譯 很 清 楚 的 表 明 , 長 者 所 獻 給 彌 勒 及 僧 眾 的 是 「 僧 坊 」, 而 漢 譯 譯 為 「 塔 廟 」。 由 此 可 以 看 出 , 羅 什 的 譯 語 並 未 完 全 固 定 下 來 。

Ⅳ .《 決 定 總 持 經 》

37 藏譯:德格版(台北出版本),Toh. No. 101,206b;北京版,Ota. No. 769,222b.

38 德格版,Toh.No. 101,174a7∼174b;北京版,Ota. No. 769,187b「de tshe rim gro pa dag bye ba 'bum(P. 'bul)/de snyed kyi ni khri yang 'bul bar byed/ de snyed kyi ni khri'u 'ng 'bul war 'gyur/ gtsug lag khang yang de snyed (P. snyad) byed par 'gyur/ rin chen sna bdun gyi ni bkra ba brtsigs/ gtsug lag khang re rgyang grags tshad dang ldan / rtag tu byams pa nyan thos bcas pa la / rgyan gyis brgyan te nges par 'bul bar byed/

(17)

「 佛 滅 度 後 處 於 末 學 , 為 其 世 尊 興 立 功 德 , 五 百 塔 寺 講 堂 精 舍 , 以 若 干 種 供 養 之 具 , 而 用 給 足 諸 比 丘 僧 。 一 一 塔 寺 所 有 精 舍 , 百 千 比 丘 遊 居 其 中 。 」(大 17, 771b)

此 中 「 五 百 塔 寺 講 堂 精 舍 」 之 塔 寺 與 講 堂 精 舍 之 間 的 關 係 , 不 甚 明 確 。 然 從 「 一 一 塔 寺 所 有 精 舍 」, 可 解 讀 為 精 舍 附 屬 於 塔 寺 之 中 。 這 裡 也 可 能 涉 及 當 時 之「 塔 」與「 寺 」之 建 築 構 造 ;39即「 塔 」與「 寺 」 是 二 個 獨 立 分 開 的 建 築 ? 或 是「 塔 寺 」是「 塔 」(stūpa)或「 支 提 」(caitya) 結 合 僧 坊 (vihāra)之 結 構 ? 由 於 經 文 表 達 不 甚 明 確 , 且 未 有 藏 譯 對 照 , 所 以 無 法 正 確 解 讀 。

總 之 , 初 期 大 乘 經 典 中 有 不 少 奉 獻 佛 塔 與 僧 坊 的 記 載 。 我 們 可 以 很 清 楚 地 看 到 , 上 引 經 文 中 奉 獻 「 僧 坊 」 是 給 眾 僧 做 住 處 的 , 而 「 佛 塔 」 則 是 供 養 、 禮 拜 佛 陀 (或 法 師 )舍 利 用 的 。 若 初 期 大 乘 有 獨 立 的「 佛 塔 教 團 」, 大 乘 菩 薩 所 居 住 的 是 stūpa, 即 「 佛 塔 」 或 「 塔 寺 」, 那 麼 , 奉 獻 「 佛 塔 」 供 養 佛 舍 利 , 並 為 菩 薩 住 處 即 可 ? 何 需 再 分 別 獻 上 「 僧 坊 」 做 為 僧 眾 住 處 ?

(2)初 期 大 乘 經 典 中 所 見 佛 塔 供 養 與 經 卷 供 養

平 川 彰 主 張 佛 塔 信 仰 是 初 期 大 乘 佛 教 的 源 流 之 一 , 初 期 大 乘 有 獨 立 於 部 派 僧 團 之 外 的 佛 塔 教 團 ; 靜 谷 正 雄 也 同 意 其 說 , 並 進 一 步 主 張 佛 塔 信 仰 為 初 期 大 乘 的 母 胎 , 甚 至 以 此 時 期 為 「 原 始 大 乘 」 時 代40。 果 真 如 此 , 則 龐 大 的 大 乘 經 典 中 , 特 別 是 成 立 最 早 的 初 期 大 乘 經 典 , 或 所 謂 的 「 原 始 大 乘 」 經 典 中 應 強 調 佛 塔 供 養 過 於 經 典 供 養 。 然 我 們 考 察 中 國 古 譯 的 經 典 , 卻 發 現 事 實 並 非 如 此 。

Ⅰ .後 漢 支 讖 譯 經 :

支 讖 是 最 早 帶 大 乘 經 典 來 華 的 譯 經 師,他 所 譯 的 大 乘 經 典 中 的《 遺

39 以西印的石窟構造,從早期的獨立佛塔,到西元二世紀後半,多有塔(支提)附加僧 房的構造。M. K. Dhavalikar,Late Hīnayāna Caves of Western India,1984,Poona.

40 靜谷正雄以佛塔信仰為大乘佛教之母胎,此一時期為早於初期大乘之前的所謂「原 始大乘」,但靜谷所列的所謂「原始大乘」經典,如《大阿彌陀經》《阿閦佛國經》

《舍利弗悔過經》等,及支謙所譯的原始大乘經典中,提到佛塔供養,甚至出現「塔」

用語的經典並不多。

(18)

日 摩 尼 寶 經 》、《 伅 真 陀 羅 所 問 如 來 三 昧 經 》 二 經 , 甚 至 未 見 有 「 塔 」 之 用 語 出 現 。 其 他 如 《 阿 閦 佛 國 經 》 和 《 般 舟 三 昧 經 》, 亦 只 出 現 一 、 二 個 地 方 , 而 《 道 行 般 若 經 》41、《 阿 闍 世 王 經 》42雖 有 提 到 佛 塔 供 養 , 但 更 強 調 經 卷 供 養 勝 於 佛 塔 供 養 。 我 們 可 以 從 這 些 經 中 知 道 當 時 重 視 佛 塔 供 養 的 現 象 的 確 存 在 , 但 既 然 這 些 最 早 期 的 大 乘 經 典 尚 且 主 張 經 卷 供 養 勝 於 佛 塔 供 養 , 可 見 初 期 大 乘 所 要 提 倡 的 , 可 能 是 以 經 卷 供 養 取 代 盛 極 一 時 的 佛 塔 供 養 。 所 以 , 筆 者 認 為 佛 塔 供 養 應 在 大 乘 成 立 之 前 即 已 興 盛 , 而 非 隨 著 大 乘 興 起 才 盛 行 的 。

Ⅱ .三 國 支 謙 譯 經

支 謙 譯 經 中 , 除 了 《 菩 薩 本 業 經 》43《 大 阿 彌 陀 經 》44外 , 被 靜 谷 正 雄 判 為「 原 始 大 乘 經 典 」的《 月 明 菩 薩 經 》、《 七 女 經 》、《 龍 施 女 經 》、

《 老 女 人 經 》及《 阿 難 四 事 經 》45等 經, 都 沒 有 提 及「 塔 」及 佛 塔 供 養 。 若 說 佛 塔 崇 拜 是 大 乘 佛 教 的 母 胎 , 何 以 支 謙 所 譯 的 屬 於 原 始 大 乘 的 經 典 中 都 沒 有 提 及 佛 塔 供 養 乃 至 「 佛 塔 」。

支 讖 與 支 謙 的 譯 經 是 中 國 最 早 翻 譯 的 大 乘 經 典 , 最 遲 應 在 西 元 二 世 紀 中 葉 以 前 於 印 度 成 立 , 因 此 , 若 說 大 乘 起 源 於 佛 塔 信 仰 , 實 在 很 難 令 人 信 服 。

41 《道行般若經》「…拘翼!善男子善女人怛薩阿竭般泥洹後,取舍利起七寶塔供養,

盡形壽自歸作禮承事,持天華天搗香天澤香天雜香天繒天蓋天幡。如是,於拘翼意 云何?善男子善女人,作是供養其福寧多不?釋提桓因言:甚多!甚多!天中天。

佛言:不如是。善男子善女人。書般若波羅蜜持經卷,自歸作禮承事供養,名華搗 香澤香雜香繒綵華蓋旗幡得福多也」(《大正藏》冊 8,頁 432 中)。

42 《阿闍世王經》「佛言,若男子女人,以七寶滿三千大千佛剎土,日三反持是施與,

但專念是,其所復作,如是百劫千劫。若復至百千劫,其有諷誦讀阿闍世品者,若 恭若事若諷誦,為一切說,而解其中慧,其心信向無有異,是福出彼所作施與功德 上。」(《大正藏》冊 15,頁 405 中)。

43 《菩薩本業經》「始欲旋塔」、「繞塔三匝」(《大正藏》冊 10,頁 449 中)。

44 《大阿彌陀經》「起塔作寺」於誓願和三輩往生二個地方出現。

45 靜谷正雄《初期大乘佛教之成立過程》(頁 147∼165)中,以支謙所譯之《阿難四 事經》(《大正藏》冊 14,頁 756)《月明菩薩經》(《大正藏》冊 3,頁 411)《龍施 女經》(《大正藏》冊 14,頁 909)《七女經》(《大正藏》冊 14,頁 907)及《老女 人經》(《大正藏》冊 14,頁 911)為原始大乘經典。而所謂的原始大乘約為西元前 一世紀到西元後一世紀之間。

(19)

Ⅲ .西 晉 竺 法 護 譯 經

竺 法 護 所 譯 的 經 典 中 有 不 少 提 及 佛 塔 供 養 , 但 同 時 也 多 言 及 經 卷 供 養 , 重 視 經 卷 供 養 ; 如 《 度 世 品 經 》46、《 離 垢 施 女 經 》47、《 須 摩 提 菩 薩 經 》48等 經 , 說 佛 塔 供 養 與 經 典 受 持 並 重 。《 持 人 菩 薩 經 》49及 《 海 龍 王 經 》50多 強 調 法 供 養 與 經 卷 受 持 。《 正 法 華 經 》51、《 賢 劫 經 》52、《 寶 網 經 》53、《 超 日 明 三 昧 經 》54、《 決 定 總 持 經 》55也 主 張 經 卷 受 持 功 德 大

46 《度世品經》《大正藏》冊 10,頁 630 中-下。

47 《離垢施女經》《大正藏》冊 12,頁 97 上「…假使有人恒沙佛土滿中七寶,興設布 施,不如受持諷說此經,福過於彼不可稱計。…」

48 《須摩提菩薩經》《大正藏》冊 12,頁 78 下「若今最後有菩薩摩訶薩及沙門,若善 男子善女人等,求菩薩道奉行六度無極,未曉善權方便。不如書持是經諷誦讀轉,

復教人常念其中事,諸欲聞者廣為解說。…佛謂文殊師利,當求無數方便,具索諸 經勤學書持,為他人說教授一切,廣解其義常當精進,是為法教。」

49 《持人菩薩經》《大正藏》冊 14,頁 628 中;《持世經》《大正藏》冊 14,頁 645 上、

中「若於今世,若我滅後,若聚落城邑山林曠野,有如是等經若能受持讀誦為人解 說,當知此中則為有佛。何以故?我說諸佛即是法身,以見法故則為見佛。佛不應 以色身見,若人信法聽法,是人則為信佛亦聽佛語。若人於此法中,能如說修行,

是人則為見佛,是人名為實語者法語者隨法行者。」

50 《海龍王經》《大正藏》冊 15,頁 151 上「…時海龍王問世尊曰:其有人以華香雜 香擣香繒蓋幢幡伎樂衣被飲食床臥病瘦醫藥供養如來,寧應供養不?佛言:龍王!

隨其所種各得其類,此之供養不為究竟。離於垢塵殖于德本,逮至賢聖心之解脫,

不為無德不至無上。菩薩有四事,應供養如來。何等四:不捨道心殖諸德本,心立 大哀合集慧品,建大精進嚴淨佛土,入深妙法心得法忍。是為四。尊敬如來為供養 也。…」

51 《正法華經》《大正藏》冊 9,頁 117 上「…如來滅度後,族姓子女!聞此經卷亦不 誹謗,歡樂受持,則為如來所見擁護。其族姓子,超於興起為佛塔廟,起於建立精 舍講堂,超於瞻視比丘疾病,而給醫藥供養之具。…」

52 《賢劫經》《大正藏》冊 14,頁 9 中「…華香及衣被 伎樂幢幡蓋 供養佛舍利 自 謂已見佛 若聞斯經典 乃為真供養。…」

53 《寶網經》《大正藏》冊 14,頁 86 下「…一佛世界,所興塔廟幢蓋香花,如是奉事 江河沙劫。若聞是經一偈之頌,不懷猶豫頒宣咨嗟,一安住名號福過於彼,并供養 吾為天中天。…」

54 《超日明三昧經》《大正藏》冊 15,頁 545 中「寧有供養殊過於斯華香幡蓋伎樂履 屣車乘飯食衣服者乎?佛言:有。又問何所是?佛言:發菩薩意哀念一切終始之患 欲令濟度,大慈大悲不厭生死,求諸總持三藏之奧。…菩薩如是,開化一切現生三 界,說三乘教便現滅度,於一切人見諸生滅,於菩薩法無有生滅,是供養者,最為 殊勝為尊為上。無極無底之供養也。」

55 《決定總持經》《大正藏》冊 17,頁 772 下「佛言:若有菩薩,聞說是經法,皆得

(20)

於 佛 塔 供 養 。 而 《 滅 十 方 冥 經 》56、《 持 心 梵 天 所 問 經 》57、《 無 所 希 望 經 》58等 經 都 沒 有 談 到 佛 塔 供 養 , 只 稱 贊 經 卷 供 養 的 功 德 。

如 上 所 述 , 以 支 讖 、 支 謙 及 竺 法 護 為 首 所 譯 的 初 期 大 乘 經 典 中 , 多 強 調 經 卷 供 養 勝 於 佛 塔 供 養 。 若 大 乘 真 起 源 於 佛 塔 教 團 , 且 有 所 謂 的 獨 立 的 佛 塔 教 團 的 話 , 則 這 些 初 期 大 乘 經 典 理 應 更 強 調 佛 塔 供 養 才 是 。 但 上 述 諸 經 多 主 張 經 卷 供 養 勝 於 佛 塔 供 養 , 所 以 對 於 大 乘 起 源 於

「 在 家 佛 塔 教 團 」 之 說 , 我 們 不 得 不 採 取 保 留 的 態 度 。 接 下 來 , 我 們 將 從 律 藏 來 考 察 部 派 的 佛 塔 信 仰 情 形 。

(㆓)部 派 比 丘 之 佛 塔 供 養

平 川 彰 以 原 始 經 典 中 , 佛 制 比 丘 不 得 供 養 佛 塔 ; 且 依 戒 律 規 定 , 比 丘 不 得 從 事 歌 舞 唱 伎 等 供 養 佛 塔 , 不 得 使 用 供 養 佛 塔 之 物 , 所 以 部 派 比 丘 不 可 能 參 與 佛 塔 供 養 ; 佛 塔 供 養 是 在 家 人 , 且 是 大 乘 之 產 物 。 至 於 各 部 律 藏 所 記 載 之 佛 塔 供 養 , 則 解 釋 為 是 後 來 受 大 乘 佛 塔 崇 拜 所 影 響 。 在 此 筆 者 欲 針 對 平 川 之 見 解 , 對 照 部 派 所 屬 之 文 獻 , 來 考 察 部 派 比 丘 之 佛 塔 供 養 實 態 , 以 進 一 步 了 解 , 是 否 只 有 大 乘 在 家 菩 薩 能 從 事 佛 塔 供 養 , 而 部 派 比 丘 不 得 從 事 佛 塔 供 養 ; 以 及 部 派 之 佛 塔 供 養 是 否 受 到 大 乘 之 影 響 。

1、原 始 經 典 中 之 佛 塔 供 養

在 《 大 般 涅 槃 經 》 中 , 佛 陀 禁 止 阿 難 參 與 佛 陀 之 葬 法 。 因 此 平 川 彰 認 為 部 派 比 丘 不 得 從 事 佛 塔 供 養 。59對 於 此 點 , Schopen 指 出 經 文 中 之〝 śarīrapūjā〞之〝 śarīra〞,單 數 為「 遺 體 」之 意,所 以 在 此 應 視 為「 遺

具足一切功勳無量辯才。若族姓子族姓女,學菩薩道,皆以七寶滿于三千大千世界,

恒邊沙劫奉進三寶,有人聞此經典福尊過彼。若菩薩於百千劫奉五度無極,而無大 智無善權者,不如聞此經典之要,福尊過彼。是故族姓子,囑累汝等此經相付慇懃 勸助,隨時將護令不忘失莫使增減長存在世持諷誦讀廣分別義為他人說。」

56 《滅十方冥經》《大正藏》冊 14,頁 107 上。

57 《持心梵天所問經》《大正藏》冊 15,頁 24 下、31 下。

58 《無所希望經》《大正藏》冊 17,頁 781 上。

59 平川彰《初期大乗仏教の研究 II》(東京、春秋社、1992)、頁 272∼276。

(21)

體 供 養 」, 且 禁 止 的 對 象 只 限 於 阿 難 一 人 。60 以 下 我 們 將 考 察 《 大 般 涅 槃 經 》 各 異 譯 本 , 看 經 中 對 佛 陀 禁 止 阿 難 供 養 佛 塔 是 如 何 的 說 法 。

(1)《 長 阿 含 . 遊 行 經 》 後 秦 . 佛 陀 耶 舍 共 竺 佛 念 譯

「 阿 難 即 從 座 起 , 前 白 佛 言 : 佛 滅 度 後 , 葬 法 云 何 ? 佛 告 阿 難 : 汝 且 默 然 , 思 汝 所 業 , 諸 清 信 士 自 樂 為 之 。…佛 言 : 欲 知 葬 法 者,當 如 轉 輪 聖 王。…阿 難 ! 汝 欲 葬 我。…而 闍 維 之 , 訖 收 舍 利 , 於 四 衢 道 起 立 塔 廟 。 表 剎 懸 繒 , 使 諸 行 人 皆 見 佛 塔 , 思 慕 如 來 法 王 道 化 , 生 獲 福 利 , 死 得 上 天 。… 」 (大 1,

20a)

(2)《 佛 般 泥 洹 經 》 西 晉 . 白 法 祖 譯

「 阿 難 白 佛 言 : 佛 滅 度 後 , 吾 等 葬 佛 身 體 法 當 云 何 ? 佛 告 阿 難 : 汝 默 無 憂 , 當 有 逝 心 理 家 , 共 憂 吾 身 。 阿 難 言 : 彼 以 何 法,憂 佛 尊 體 ? 佛 告 阿 難,葬 法 如 飛 行 皇 帝 殯 葬 之 法。…」(大 1, 169a〜 b)

(3)《 般 泥 洹 經 》 失 譯

「 賢 者 阿 難 白 佛 言 : 佛 滅 度 後 , 當 作 何 葬 ? 佛 言 : 汝 默 。 梵 志 居 士,自 樂 為 之。又 問:梵 志 居 士,為 葬 法 當 云 何 ? 佛 言 : 當 如 轉 輪 王 法 。 」(大 1, 186c)

(4)《 大 般 涅 槃 經 》 東 晉 . 法 顯 譯

「 爾 時 阿 難 而 白 佛 言 : 世 尊 ! 入 於 般 涅 槃 後 , 供 養 之 法 , 當 云 何 耶 ? 佛 言 : 汝 今 不 應 逆 憂 此 事 。 但 自 思 惟 , 於 我 滅 後 護 持 正 法 。 以 昔 所 聞 , 樂 為 人 說 。 所 以 者 何 ? 諸 天 自 當 供 養 我 身 。 又 婆 羅 門 及 以 諸 王 , 長 者 居 士 , 此 等 自 當 供 養 我 身 。 阿 難 言:雖 復 天 人 自 興 供 養,然 我 不 知 應 依 何 法。佛 言。阿 難 !

60 Gregory Schopen “ Monks and the Relic Cult in the Mahāparinibbānasutta:An Old Misunderstanding in Regard to Monastic Buddhism” ;平岡聡訳「《大般涅槃經》にお ける比丘と遺骨に関する儀礼」 《大谷學報》第七十六卷,第一號,1996;下田正 弘 《涅槃經之研究》(春秋社,東京,1997),頁 96∼100。

(22)

供 養 我 身 , 依 轉 輪 聖 王 。…」 (大 1, 199c)

從 以 上 經 文 中 , 我 們 可 以 發 現 ,《 遊 行 經 》 與 《 佛 泥 洹 經 》 中 所 言 的 是 「 葬 法 」;《 佛 般 泥 洹 經 》 中 所 說 的 是 「 葬 身 體 法 」;《 大 般 涅 槃 經 》 中 所 說 的 雖 是 「 供 養 法 」, 但 內 容 所 說 的 不 外 乎 佛 涅 槃 後 闍 維 (荼 毘 )、 取 舍 利 立 佛 塔 之 間 的 作 法 。 所 以 佛 禁 止 阿 難 做 的 應 著 重 在 佛 涅 槃 後 遺 體 的 葬 法 , 而 非 涅 槃 後 的 供 養 佛 塔 。 而 且 佛 陀 不 讓 阿 難 參 與 葬 法 的 用 意 是 , 比 丘 應 「 思 汝 所 業 」, 以 護 持 正 法 為 先 , 佛 的 葬 禮 由 諸 天 、 居 士 處 理 即 可 , 並 非 絕 對 禁 止 比 丘 供 養 佛 塔 。

而 且 , 雖 然 《 大 般 涅 槃 經 》 中 , 佛 陀 規 定 由 在 家 眾 行 如 來 之 葬 法 , 乃 至 供 養 舍 利 , 但 隨 著 佛 涅 槃 的 時 日 愈 久 , 供 養 佛 塔 的 風 氣 愈 盛 , 比 丘 們 懷 念 佛 陀 愈 甚 , 供 養 佛 塔 舍 利 的 習 慣 自 有 可 能 漸 漸 影 響 比 丘 , 所 以 部 派 比 丘 行 佛 塔 供 養 , 也 是 很 自 然 的 事 , 不 一 定 是 受 到 大 乘 的 影 響 。 2、律 藏 中 比 丘 之 塔 供 養

律 藏 中 , 除 了 南 傳 《 巴 利 律 》 之 外 , 漢 譯 各 部 律 藏 都 有 相 關 於 佛 塔 的 記 載 。 平 川 經 過 一 連 縝 密 地 考 察 律 藏 成 立 之 新 古 層 , 認 為 《 巴 利 律 》 成 立 最 早 , 而 《 巴 利 律 》 無 佛 塔 之 記 載 , 漢 譯 成 立 較 晚 , 多 有 佛 塔 之 記 載 , 故 推 定 與 佛 塔 相 關 之 記 述 為 受 到 大 乘 佛 塔 信 仰 之 影 響 。61與 平 川 說 相 對 的 , Bareau, 對 現 存 的 律 藏 文 獻 , 未 經 資 料 批 判 的 操 作 , 全 盤 接 受 , 其 研 究 結 果 , 認 為 部 派 當 然 是 認 同 佛 塔 崇 拜 的 。62雖 然 Bareau 研 究 未 經 文 獻 批 判 , 但 至 少 可 以 認 同 , 現 存 漢 譯 廣 律 在 印 度 成 立 時 , 佛 塔 信 仰 在 印 度 部 派 僧 團 是 存 在 的 。 以 下 , 筆 者 將 根 據 律 藏 中 所 述 之 造 塔 因 緣 , 伎 樂 、 香 華 供 養 , 及 佛 塔 物 迴 用 等 佛 塔 之 相 關 記 述 探 究 此 一 問 題 。

(1)造 塔 因 緣

律 藏 中 造 塔 的 因 緣 大 約 有 三 : 1.迦 葉 佛 塔 ; 2.舍 利 弗 、 目 犍 連 塔 ;

61 平川彰《律藏之研究》;下田正弘《涅槃經之研究》頁 94∼99。

62 下田正弘《涅槃經之研究》頁 100∼118;印順導師亦同樣,對現存律藏未做文獻批 判,直引律藏所述,論證部派時代之佛塔與僧眾之關係。《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 展》頁68〜74。

(23)

3.佛 陀 的 髮 爪 塔 。

以 下 , 試 將 漢 譯 各 部 律 藏 所 載 分 別 整 理 如 表 : 佛塔因緣

律藏

迦葉佛塔 舍利弗、目犍連塔 髮爪塔

五分律63 王為迦葉佛起金銀塔

世尊為迦葉佛起泥塔 無 無

四分律64 世尊及四眾為迦葉佛起 泥塔

舍利弗、目犍連檀 越為其起塔

二商人因緣 王子西征因緣

摩訶僧祇律65 世尊為迦葉佛起泥塔 無 二商人因緣

十誦律66 無 無 給孤獨長者因緣

根本說有部律67 四寶塔 給孤獨長者因緣 給孤獨長者因緣

閃婆因緣

以 上 , 各 部 律 藏 詳 細 的 記 載 了 過 去 迦 葉 佛 塔 、 世 尊 的 髮 爪 塔 、 及 舍 利 佛 、 目 犍 連 塔 的 造 塔 因 緣 及 塔 的 構 造 等 。 迦 葉 佛 塔 因 緣 除 了 《 十 誦 律 》 外 ,《 五 分 律 》《 四 分 律 》 及 《 摩 訶 僧 祇 律 》 等 都 有 記 載 , 且 都 為 泥 塔 ; 而 《 根 本 說 一 切 有 部 》 可 能 由 於 成 立 較 晚 的 關 係 , 為 「 四 寶 塔 」。 舍 利 弗 、 目 犍 連 塔 在 《 四 分 律 》 及 《 根 本 說 一 切 有 部 律 》 中 有 記 載 ,《 四 分 律 》 所 載 亦 為 泥 塔 ; 毛 髮 塔 除 《 五 分 律 》 外 ,《 四 分 律 》《 摩 訶 僧 祇 律 》 和 《 十 誦 律 》 都 有 敘 述 , 唯 以 《 四 分 律 》 所 載 , 髮 爪 塔 似

63 《五分律》「佛告阿難:彼迦葉佛般泥洹後,其王為佛起金銀塔。…佛便以四摶泥 泥塔沒處。…於是諸比丘欲於所泥處為迦葉佛起塔。佛言聽起,即便共起,是時於 閻浮提地上最初起塔。」(《大正藏》冊 22,頁 172 下-173 上)。

64 《四分律》迦葉塔,《大正藏》冊 22,頁 958 上∼中「有迦葉佛,般涅槃已。…取 一摶泥來置此處。」;髮爪塔:《大正藏》冊 22,頁 957 中;782 上「王子持世尊髮 去所往征討得勝,時彼王子還國為世尊起髮塔,此是世尊在世時塔。」;舍利弗、目 犍連塔:同,頁 956 下∼957 上「若世尊聽我等為其起塔者我當作…佛言。聽以石 墼若木作已應泥。」

65 《摩訶僧祇律》「爾時世尊即於彼處作迦葉佛塔。諸比丘白佛言:世尊,我得授泥不?

佛言得授。」(《大正藏》冊 22,頁 497 中∼下);「爾時商人歡喜前白佛言:願賜爪 髮還起支提。佛即剪爪剃髮與之起塔。」(《大正藏》冊 22,頁 461 中)。

66 《十誦律》「我恒渴仰欲見佛,願世尊與我少物使得供養。佛即與髮爪甲,汝供養是。

即白佛言:世尊。聽我以。」(《大正藏》冊 23,頁 315 下)。

67 《根本說一切有部律》迦葉塔因緣:《大正藏》冊 24,頁 249 上∼中;髮爪塔因緣:

同頁 429 中∼430 上;閃婆因緣:同頁 240 中∼下;舍利弗、目犍連因緣:同頁 289 下;頁 291 上∼下。

(24)

為 可 攜 帶 之 小 塔 。

平 川 以 律 藏 的 成 立 有 新 、 古 層 , 而 推 測 佛 塔 相 關 記 述 都 是 「 後 代 改 編 」, 但 並 無 具 體 之 證 據 。 筆 者 以 為 律 藏 所 記 載 的 這 些 塔 雖 未 必 是 釋 迦 佛 在 世 時 所 造 , 但 此 中 如 迦 葉 佛 之 泥 塔 構 造 原 始 、 樸 質 , 較 之 大 乘 經 典 中 所 述 之 佛 塔 構 造 , 應 可 視 為 塔 的 古 形 , 反 應 了 早 期 造 塔 的 情 形 。 而 各 部 律 藏 中 對 於 造 塔 , 都 有 類 似 的 記 載 , 可 以 知 道 部 派 接 受 佛 塔 供 養 時 間 應 相 當 早 , 未 必 是 受 大 乘 影 響 。

(2)伎 樂 、 香 華 供 養

關 於 部 派 比 丘 能 否 行 佛 塔 供 養 之 行 為 , 雖 然 平 川 以 律 藏 中 制 定 比 丘 不 得 歌 舞 唱 伎 , 不 得 持 香 華 鬘 , 而 認 為 部 派 比 丘 不 得 行 供 養 佛 塔 。 但 實 際 情 形 似 非 如 此 , 以 下 , 本 文 將 分 別 考 察 現 存 漢 譯 《 五 分 律 》 (化 地 部 )、《 四 分 律 》(法 藏 部 )、《 摩 訶 僧 祇 律 》(大 眾 部 )、 及《 十 誦 律 》(說 一 切 有 部 )中 所 言 的 伎 樂 、 香 華 供 養 , 至 於《 根 本 有 部 律 》, 由 於 同 屬 說 一 切 有 部 , 且 其 年 代 稍 後 , 故 將 不 在 考 察 之 列 。

Ⅰ.《 五 分 律 》「 時 諸 外 道 亦 自 作 塔 種 種 供 養 , 眾 人 見 起 信 樂 心 , 諸 比 丘 作 是 念 : 佛 若 聽 我 等 種 種 供 養 塔 者 , 眾 人 亦 當 起 信 樂 心 。 佛 亦 聽 之 。 諸 比 丘 便 自 歌 舞 以 供 養 塔 , 諸 白 衣 譏 呵 言 : 白 衣 歌 舞 , 沙 門 釋 子 亦 復 如 是 , 與 我 何 異 。 諸 比 丘 以 是 白 佛 。 佛 言 : 比 丘 不 應 自 歌 舞 供 養 塔 , 聽 使 人 為 之 。 聽 比 丘 自 讚 歎 佛 , 華 香 幡 蓋 供 養 於 塔 。 諸 比 丘 乞 食 時 得 華 不 敢 受 , 諸 白 衣 譏 呵 言 : 沙 門 釋 子 不 堪 受 供 養 , 又 不 欲 供 養 塔 。 諸 比 丘 以 是 白 佛 。 佛 言 : 聽 受 。 」(大 22, 172c〜 173a) - - 供 養 佛 塔

從 《 五 分 律 》 的 規 定 可 以 了 解 到 , 當 時 印 度 外 道 盛 行 塔 供 養 , 比 丘 受 其 影 響 亦 想 行 之 , 以 致 佛 陀 制 此 戒 之 因 緣 。 亦 即 , 依 《 五 分 律 》 之 規 定 , 佛 不 聽 比 丘 自 行 歌 舞 唱 伎 供 佛 , 但 可 以 教 白 衣 做 ; 且 規 定 比 丘 可 以 自 讚 嘆 佛 , 且 聽 受 香 華 幡 蓋 供 養 佛 , 因 此 比 丘 不 是 不 可 以 供 養 佛 塔 , 而 是 不 得 自 已 歌 舞 唱 伎 供 養 佛 塔 。

Ⅱ.《 四 分 律 》「 時 諸 比 丘 自 作 伎 若 吹 貝 供 養 。 佛 言 不 應 爾 。 彼 畏 慎 不 敢 , 令 白 衣 作 伎 供 養 。 佛 言 聽 : 彼 不 知 供 養 塔 飲 食

(25)

誰 當 應 食 。 佛 言 : 比 丘 若 沙 彌 若 優 婆 塞 若 經 營 作 者 應 食 。 時 舍 利 弗 目 連 檀 越 作 是 念 : 佛 聽 我 等 莊 嚴 供 養 塔 者 我 當 作 。 佛 言 : 聽 。 彼 須 華 香 瓔 珞 伎 樂 幢 幡 燈 油 高 臺 車 , 佛 言 聽 作 。 彼 欲 作 形 像 , 佛 言 聽 作 。 」(大 22, 957a)

《 四 分 律 》 規 定 比 丘 不 應 自 作 伎 吹 貝 供 養 , 但 聽 白 衣 為 之 ; 至 於 香 華 、 瓔 珞 供 養 , 由 於 此 段 記 載 供 養 對 象 是 舍 利 弗 、 目 連 , 故 僅 言 及 由 其 檀 越 供 養 之 , 未 提 及 比 丘 是 否 可 以 華 香 供 養 佛 塔 。 然 《 四 分 律 》 中 亦 規 定 供 養 塔 飲 食 , 比 丘 或 沙 彌 、 優 婆 塞 、 塔 的 經 營 作 者 應 食 。

Ⅲ.《 摩 訶 僧 祇 律 》「 塔 成 已 世 尊 敬 過 去 佛 故 , 便 自 作 禮 。 諸 比 丘 白 佛 言 : 世 尊 我 等 得 作 禮 不 ? 佛 言 : 得 。…爾 時 世 人 聞 世 尊 作 塔 , 持 香 華 來 奉 世 尊 。 世 尊 恭 敬 過 去 佛 故 , 即 受 華 香 持 供 養 塔 。 諸 比 丘 白 佛 言 : 我 等 得 供 養 不 ? 佛 言 得 。 」--塔 法 ( 大22, 497b〜 c) - - 得 禮 拜 、 華 香 供 養 佛 塔

「 比 丘 入 城 聚 落 , 若 天 象 出 若 王 出 , 翼 從 作 種 種 伎 樂 , 過 行 觀 見 無 罪 。 若 作 方 便 看 , 越 比 尼 罪 。 若 佛 生 日 大 會 處 , 菩 提 大 會 處 , 轉 法 輪 大 會 , 五 年 大 會 , 作 種 種 伎 樂 供 養 佛 。 若 檀 越 言 : 諸 尊 者 ! 與 我 和 合 翼 從 世 尊 。 爾 時 得 與 和 合 在 坐 , 若 坐 中 有 種 種 伎 樂 生 染 著 心 者 , 即 應 起 去 。 是 名 伎 樂 。 」-- 伎 樂 法 ( 大22, 494a)

「 伎 樂 供 養 者 。 佛 住 舍 衛 城 , 時 波 斯 匿 王 往 詣 佛 所 , 頭 面 禮 足 却 住 一 面 而 白 佛 言 : 世 尊 ! 得 持 伎 樂 供 養 佛 塔 不 ? 佛 言 : 得 。 迦 葉 佛 般 泥 洹 後 , 吉 利 王 以 一 切 歌 舞 伎 樂 供 養 佛 塔 , 今 王 亦 得 。 佛 言 : 若 如 來 在 世 若 泥 洹 後 , 一 切 華 香 伎 樂 種 種 衣 服 飲 食 盡 得 供 養,為 饒 益 世 間 令 一 切 眾 生 長 夜 得 安 樂 故。」(大 22, 498c)

「 不 聽 著 香 花 。 香 者 ; 栴 檀 沈 水 。 如 是 比 一 切 香 皆 不 應 著 。 若 熱 病 , 醫 言 : 當 須 旃 檀 香 塗 。 爾 時 得 用 香 塗 。 若 欲 塗 時 , 先 應 供 養 佛 泥 塔 , 然 後 塗 身 。 … 華 者 。 優 鉢 羅 瞻 蔔 須 摩 那 , 如 是 一 切 華 不 應 著 。 若 比 丘 患 眼 痛 頭 痛 , 醫 教 言 當 須 華 鬘 繫 頭 差 者 , 得 繫 。 若 欲 繫 者 , 當 先 供 養 佛 塔 , 然 後 得 繫 。 」 香

(26)

華 法(大 22, 494b)

《 摩 訶 僧 祇 律 》 中 規 定 比 丘 得 禮 過 去 佛 塔 , 亦 得 持 香 華 供 養 佛 塔 。 至 於 伎 樂 供 養 , 白 衣 得 為 之 , 比 丘 若 檀 越 要 求 , 得 觀 看 伎 樂 , 但 若 起 染 著 心 , 則 應 離 去 。 比 丘 不 得 香 、 華 塗 著 身 , 若 有 病 因 緣 , 得 塗 著 身 , 但 得 先 供 養 佛 塔 等 。

Ⅳ .《 十 誦 律 》 「 華 香 瓔 珞 法 者 。 比 丘 自 不 得 著 , 亦 不 應 教 他 人 著 。 若 不 乞 而 得 , 應 隨 意 受 已 持 供 養 佛 塔 及 阿 羅 漢 塔 , 是 名 花 香 瓔 珞 法。歌 舞 伎 樂 法 者。歌 舞 伎 樂,比 丘 自 不 應 往 觀 , 亦 不 應 教 他 往 觀,是 事 一 切 不 聽。是 名 歌 舞 伎 樂 法。」(大 23,

417b)

《 十 誦 律 》 中 規 定 雖 比 丘 不 得 自 著 、 教 他 人 著 華 香 瓔 珞 , 但 若 不 乞 而 得 , 得 持 之 供 養 佛 塔 等 。 歌 舞 唱 伎 , 則 比 丘 自 不 應 觀 聽 , 亦 不 應 教 他 人 往 觀 。

從 以 上 各 部 律 藏 中 可 以 看 到 對 於 佛 塔 供 養 的 因 緣 與 規 定 , 其 中 以 屬 於 說 一 切 有 部 的 《 十 誦 律 》 對 此 規 定 又 更 嚴 格 。 但 並 非 如 平 川 所 說 的 「 律 藏 中 禁 止 比 丘 華 香 、 伎 樂 供 養 佛 塔 , 故 部 派 比 丘 不 得 行 佛 塔 供 養 。 」 而 是 供 養 佛 塔 的 方 法 中 之 伎 樂 、 香 華 供 養 , 比 丘 不 宜 行 之 , 故 比 丘 不 宜 自 持 香 華 , 及 伎 樂 供 養 佛 , 且 各 部 律 藏 對 比 丘 行 伎 樂 及 香 華 供 養 佛 塔 亦 各 有 所 開 緣 , 所 以 絕 非 斷 然 禁 止 比 丘 行 佛 塔 供 養 。

又 , 平 川 以 部 派 律 藏 的 有 關 佛 塔 供 養 的 記 載 是 受 到 大 乘 佛 塔 供 養 的 影 響 而 後 來 添 加 上 去 。 但 如 上 所 述 , 部 派 行 佛 塔 供 養 的 時 期 與 大 乘 興 起 的 時 期 相 當 , 並 無 明 確 的 證 據 顯 示 是 受 到 大 乘 影 響 ; 或 許 是 受 到 當 時 印 度 一 般 「 塔 供 養 」 的 風 氣 所 影 響 。 所 以 就 以 上 律 藏 資 料 所 見 , 我 們 難 以 認 同 平 川 所 說 之 部 派 比 丘 不 得 從 事 佛 塔 供 養 之 說 。

(3)佛 塔 物 迴 用

從 以 上 伎 樂 、 香 華 供 養 中 , 我 們 可 以 發 現 佛 陀 並 沒 有 絕 對 禁 止 比 丘 供 養 佛 塔 , 那 麼 , 依 平 川 所 論 比 丘 不 可 能 與 佛 塔 有 關 的 另 一 個 因 素 -- 佛 塔 物 不 能 為 比 丘 僧 所 用 , 又 是 如 何 的 情 形 ? 我 們 考 察 各 部 律 藏 如 下 :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A entrada líquida de investimento directo desceu de 40,1 mil milhões de patacas em 2007 para 28,0 mil milhões de patacas em 2008, devido à fraca procura de investimentos

76 TAXAS DE VARIAÇÃO REAIS HOMÓLOGAS DE DESPESA DE CONSUMO FINAL DO GOVERNO, DADOS DE VOLUME EM CADEIA (ANO DE REFERÊNCIA = 2018) CHAIN VOLUME MEASURES OF QUARTERLY GOVERNMENT

Analisando a conta financeira por tipos de investimentos, o sector bancário totalizou uma saída líquida de 14,2 mil milhões de patacas em 2010, em comparação com a saída líquida

Em Junho de 2007 a remuneração média dos trabalhadores a tempo completo nas lotarias e outros jogos de aposta foi de 14 491 Patacas, apresentando variações positivas de 14,9% e

Por profissão, 18 069 trabalhadores em postos ligados directamente às lotarias e outros jogos de aposta eram empregados de tesouraria, ficheiros e caixas, chefes e fiscais de

pa dag nye bar len pa yin la shing rta nye par len pa po min pa de bzhin du / bdag kyang kun rdzob kyi bden par 'jig rten gyi tha snyad kun tu mi gcad par bya ba'i phyir shing

khyod kyis ni stoṅ pa ñid bstan paḥi dgos pa gaṅ yin pa daṅ | stoṅ pañid kyi mtshan ñid gaṅ yin pa daṅ | stoṅ pa ñid kyi do n gaṅ yin pa dedag yaṅ dag pa ji ltar

dPal dus kyi ’khor lo’i ’grel chen dri ma med pa’i ’od kyi rgya cher bshad pa de kho na nyid snang bar byed pa zhes bya ba. dBu ma la ’jug p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