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月球(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月球("

Copied!
1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月球(Moon)

6-1 前言

「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衛星」(Natural Satellite),軌道半徑為 384,400公里,直徑為3,476公里,是「地球」的0.27倍,質量為7.35×1022公斤,是「

地球」的0.012倍,重力場則為「地球」的六分之一。

6-2 月球觀測史

「月球」在天空中亮度僅次於「太陽」,「太陽」的「亮度」為-26.8等,「滿月

」時的「亮度」則為-12.7等。而「月球」在史前時代就已為人所熟知,我們無從得 知是誰最先發現「月球」。

1609年11月30日,義大利天文學家伽利略,首先利用望遠鏡來觀測「月球」

6-3 月球的相位(Lunation)

由於「月球」繞著「地球」運行,而「月球」本身不發光,其亮度全是反射「

太陽」之光線所致。因此在不同的時間看「月球」,就會產生不同的「明暗」與「

形狀」,此稱之為「月相」。

(2)

「月球」相位的變化週期平均為29天12小時44分鐘(29.53天),由「月相」變 化週期所訂出的「月」份大小,即為「農曆」的一個月,或稱為「朔望月」( Lunation)。

月球相位(Lunation)

6-4 月食(Lunar Eclipse)

「月球」軌道與「地球」軌道有一個5°的夾角,因此當「月球」繞「地球」公 轉時,偶爾它便會運行至一個特別的位置,令「太陽」、「地球」及「月球」連成一 線,這時「月球」被「地球」的影子所遮蓋,即發生「月食」(Lunar Eclipse)的現 象。

月食(Lunar Eclipse)

《月食的種類》

「月食」共分為三種,包括「月全食」、「月偏食」與「月半影食」。

(3)

月 全 食:「月球」完全地進入「地球」的「本影」,稱為「月全食」

(Total Lunar Eclipse)。

月 偏 食:「月球」只有部份進入「地球」的「本影」,稱為「月偏食」

(Partial Lunar Eclipse)。

月半影食:「月球」完全或部分只進入「地球」的「半影」,稱為「月半影食」

(Penumbral Lunar Eclipse)。

《月食的顏色》

當「月球」完全地進入「地球」的本影時,即在「食既」至「生光」的一段時 間,「月球」並不會完全地消失於天空中。我們可以看見「月球」呈「紅色」,隱約 地掛在天空上。

(4)

6-5 月球的公轉與自轉

「月球」繞「地球」公轉運行的軌道稱為「白道」,其軌道面稱為「白道面」,

「白道面」與「黃道面」之間的夾角為5.145°。

因「地球」與「月球」間「潮汐力」(萬有引力)的影響,導致「月球」受到

「地球」的「潮汐鎖定」(Tidal Locking),使得「月球」的「自轉週期」與「公轉 週期」均為27.32天,因此「月球」永遠以同一面朝向「地球」。

但「月球」在繞行「地球」公轉的過程中,由於「月球」和「太陽」與「地球

」的方位改變,產生了「月相」盈虧變化。

兩個「新月」(朔)之間是29.5天(709小時),略長於「月球」真正的「公轉週 期」27.32天。因為「月球」在繞「地球」公轉的同時,「地球」也繞「太陽」公轉 了一些角度所致。

《沙羅週期》(Saros Cycle)

「太陽」、「地球」與「月球」每隔一段時間,又會回到原來相對的位置,所以

「日月食」自然具有週期性。

「日月食」的週期是由古代巴比倫人所發現的,此週期循環的時間為18年又11.3 天,稱為「沙羅週期」(Saros Cycle)。如果在這段時期中有五個閏年,「沙羅週期」

就成為18年又10.3天。

沙羅週期:「太陽」、「地球」、「月球」的運轉每隔18年又10天8小時,會重複回到原 來相對的位置,此週期稱為「沙羅週期」(Saros Cycle)。

《轉輪週期》(Exeligmos Cycle)

另一個較長的週期亦被使用,其長度是「沙羅週期」的3倍(54年又31天整),

或669個「朔望月」,稱為「轉輪週期」(Exeligmos Cycle)。

轉輪週期:「太陽」、「地球」、「月球」的運轉每隔54年又31天整,會精確地回到原 來相對的位置,此週期稱為「轉輪週期」(Exeligmos Cycle)。

(5)

6-6 萬有引力對地球與月球之影響

《地球的潮汐》

「月球」與「地球」之間的「萬有引力」造成了一些有趣的影響,最顯著的就 是「潮汐」現象。

「月球」的吸引力在正對「地球」處最強,在「地球」正背面最弱。因此整個

「地球」,尤其是海洋,朝著「月球」方向被稍稍拉起,使得地球上形成兩處小隆 起的區域,一處正對著「月球」而另一處則正背對著「月球」,因而產生「潮汐」

現象。

《地球自轉減慢》

由於「地球」並不是全部液態,「地球自轉」的時候,此兩處小隆起的區域會 被固態的地表帶著超前一點點,也就是說兩處小隆起的區域並不會剛剛好「正對著

」或「正背對著」月球。

這表示「月球」與「地球」之間的「潮汐力」方向並不是完全和「地心-月心

」的連線重合,於是在「月球」與「地球」之間產生了一個額外的「力矩」,導致

「月球」與「地球」系統的角動量由「地球」逐漸轉移到「月球」上。

這使得「地球自轉」每100年約減慢0.0018秒,「地球自轉」愈來愈慢,而「月 球」的軌道則每年升高3.8公分,愈來愈遠離「地球」。

但「月球」不會無限制地遠離而去,最遠大約是目前距離的1.4倍。若要達到此 最大距離,還須數十億年的時間。

《月球自轉與公轉同步》

「萬有引力」交互作用的「不對稱性」是「月球」自轉與公轉同步現象的成因

「月球」的「自轉」與「公轉」週期相同,「公轉」週期27.32天,「自轉」週期 也是27.32天,因而使得「月球」永遠以同一面對著「地球」,但不是面對「地球」

上的特定位置。

(6)

「月球」使得「地球」的自轉變慢,同樣地,「地球」也使得「月球」的自轉 變慢,當然這種效應比「月球」對「地球」來得更是強烈。

最後當「月球」的「自轉」週期等於其「公轉」週期時,「月球」上兩處因「

潮汐力」而形成的隆起的區域就會永遠停駐不移,因而不再拖慢「月球自轉」。

這種因「引潮力」而減慢「自轉」,終於達到本身「自轉」與「公轉」同步的 效應,也存在於許多太陽系中的其他衛星。

6-7 月球探測史:蘇聯

「月球」是人類唯一登陸過「地球」以外的星體,也是唯一有標本被帶回「地 球」的星體。

蘇聯共有29次探測「月球」的任務,其中成功20次,創下數不清「第一」的記錄,

有第一次探測器撞擊「月球」,第一次由「月球」旁邊通過並拍攝「月球」背面影 像,第一次軟著陸「月球」,第一個環繞「月球」運轉的衛星,第一次環繞「月球

」運行並返回「地球」。

1959年1月4日,蘇聯「月球一號」(Luna 1),第一艘到達「月球」的太空船。

1959年9月14日,蘇聯「月球二號」(Luna 2),第一艘撞擊「月球」的太空船。

1959年10月7日,蘇聯「月球三號」(Luna 3),第一次拍攝到「月球」背面的影 像。

1966年2月3日,蘇聯「月球九號」(Luna 9),第一艘「軟著陸」於「月球」的 太空船。

1970年9月24日,蘇聯「月球十六號」(Luna 16),第一次攜帶「月球」岩石返 回「地球」的無人太空船。

蘇聯有2個成功的「月球」探測系列任務,「月球計劃」與「農德計劃」。

月球計劃:「月球計劃」(The Luna Series),含有二十四個「月球」任務。

(7)

農德計劃:「農德計劃」(The Zond Series),含有五個「月球」任務。

6-8 月球探測史:美國

先鋒四號(Pioneer 4、1959-013A):1959年3月3日,發射升空,「先鋒四號」是一 艘「旋轉穩定式」(Spin Stabilized)太空船,

經由「月球」旁邊通過,進入繞行「太陽」的 軌道,是美國首次脫離「地球」重力場的太空 探測器。

「先鋒四號」攜帶攝影機與「蓋格計數器」( Geiger-Mueller Tube),測量「月球」的輻射環 境。從距離「月球」表面60,000公里處飛過,

因距離「月球」太遠,無法啟動光電感應器,

所以沒有任何「月球」幅射被偵測到,目前還 在繞「太陽」運轉中。

《遊騎兵計劃》 (The Ranger Program)

1961~1965年,美國NASA進行「遊騎兵計劃」(The Ranger Program),是美國 首次試圖取得近距離的「月球」影像。

「遊騎兵號」太空船的設計是用來直接撞擊「月球」表面,在撞擊前傳回「月 球」表面的照片,其影像解析度為0.5公尺。

「遊騎兵七號」撞擊覆蓋著「輻射紋」的「知識海」(Mare Cognitum),「遊騎 兵八號」撞擊含有複雜山脊系統的「寧靜海」(Mare Tranquillitatis),「遊騎兵九號

」則撞擊位於「月球高地」上大型的「阿方索隕石坑」(Alphonsus Crater)。

《探勘者計劃》 (The Surveyor Program)

1966~1968年,美國NASA進行「探勘者計劃」(The Surveyor Program),是美 國太空船第一次安全「軟著陸」的降落於「月球」表面。

「軟著陸」一般是太空船在接近「月球」時,逆向火箭開始噴火,逐漸減小太 空船的速度,然後緩慢地降落在預定的地點。

(8)

「探勘者計劃」主要目標是取得「月球」表面近距離照片,與確定「月球」的 地面結構是否可使太空人安全著陸。

每一艘「探勘者號」均配備「電視攝影機」,除此之外,「勘測者三號」與「勘 測者七號」還攜帶「機械鏟子」以挖掘「月球」表面土壤並做土壤分析。「勘測者 五號」、「勘測者六號」與「勘測者七號」的起落架具有磁性,同時裝置「α散射儀

」對「月球」表面物質進行化學分析。

「探勘者號」除了傳回「月球」表面影像外,其土壤分析結果證明「月球」表 面是堅實的,太空船在「月球」降落是不會深陷下去,同時太空人在「月球」表面 運動也不需要穿著特別的雪鞋。

《月球軌道者計劃》(The Lunar Orbiter Program)

1966~1967年,美國NASA進行「月球軌道者計劃」(The Lunar Orbiter Program

)。

「月球軌道者計劃」是由五艘相同型式的無人太空船對「月球」進行研究,其 主要目地是於「月球」近地面的平坦地區,探測未來「阿波羅計劃」適合太空人降 落的地點。其對「月球」特定任務有,地形攝影、地質資訊、精確軌道資訊,月球 重力場與環境分析……等。

五艘「月球軌道者號」在任務結束後,「月球」全部的近地面,與95%的背地 面均被拍攝。在36個預選地區,拍攝高解析度照片,做為往後「阿波羅計劃」降落 地點使用。「月球」表面的99%均以60公尺以上的解析度拍攝,精析度是從「地球

」上觀測的10倍以上。

《阿波羅計畫》 (The Apollo Program)

1963~1972年,美國NASA進行「阿波羅計畫」(The Apollo Program)。「阿波 羅計畫」設計目的是將人類登陸於「月球」,並將他們安全送返回「地球」。

共有六次任務完成目標,為「阿波羅十一號」、「阿波羅十二號」、「阿波羅十四 號」、「阿波羅十五號」、「阿波羅十六號」與「阿波羅十七號」。

(9)

六次登月任務帶回非常豐富的科學資料,與將近400公斤的「月球」岩石樣本

。所做的實驗包括,土壤結構分析、隕石分析、月震測量、熱流分析、月球測距、

磁場測量與太陽風測量。

「阿波羅七號」與「阿波羅九號」是位於「地球」軌道的任務,用來測試「指 揮艙」(Command Modules)與「登月艙」(Lunar Modules),並沒有帶回「月球」

資訊。

「阿波羅八號」與「阿波羅十號」在環繞「月球」時,測試不同的組件,並帶 回「月球」表面的照片。

「阿波羅十一號」是人類首次登陸「月球」,「阿波羅十三號」因故障並沒有登 陸「月球」,但也有帶回「月球」表面的照片,「阿波羅十七號」是人類最後一次登 陸「月球」。

克萊門泰號(Clementine、1994-004A):1994年1月25日發射,1994年2月19日進入

「月球」軌道。1994年2月26日,開始有系 統的測繪「月球」。

克萊門泰號(Clementine)

1994年5月5日,「克萊門泰號」繞行「月球

」2圈後脫離「月球」軌道。

1994年5月7日,「克萊門泰號」因電腦發生 故障而中止任務。

「克萊門泰號」使用雙基雷達對「月球」

進行探測,根據雷達波反射的資料,估計

(10)

在極區的隕石坑中可能有「水冰」的存在

月球探勘者號(Lunar Prospector、1998-001A):1998年1月6日發射,1998年1月11 日抵達「月球」。

「月球探勘者號」花了18個月,

環繞「月球」6,800圈,探測「月 球」的化學組成,「重力場」與「

磁場」,並對「月球」極區進行了 探測。

月球探勘者號(Lunar Prospector)

1999年7月31日,「月球探勘者號

」成功地撞毀於「月球」南極的 預定點,為整個任務劃下完美的 句點。

6-9 月球探測史:歐洲

2003年,「歐洲太空總署」(European Space Agency、ESA)發射歐洲第一艘「

(11)

月球」探測太空船「智慧一號」(Small Missions for Advanced Research in Technology

、SMART-1),「智慧一號」是歐洲11個國家共同合作所發展的。

智慧一號(SMART-1):2003年9月27日,由法屬「圭亞那太空中心」以「亞利安五 號火箭」(Ariane)發射升空。2004年11月15日進入「月球

」軌道,預計2005年1月開始進行科學任務,2005年4月成 為「月球」的繞極衛星。

智慧一號(SMART-1)

6-10 月球的起源

「月球」的起源有四種主要的學說,為「同源說」(Co-accretion Theory)、「捕 獲說」(Capture Theory)、「分裂說」(Fission Theory)與「撞擊說」(Impact Theory

)。

同源說:「同源說」認為「月球」與「地球」是太陽系形成的過程中,同時由最初 的星塵所形成的。

捕獲說:「捕獲說」認為「月球」是在形成之後,行經「地球」附近而被「地球」

的重力場所捕捉過來的。

分裂說:「分裂說」認為「月球」是由於「地球」快速的旋轉(自轉)所崩離出來 的。

撞擊說:「撞擊說」認為「月球」是由於「地球」遭受其他大型星球撞擊後,噴出 的物質所形成的。

(12)

撞擊說(Impact Theory)

6-11 月球的構造

「月球」的大小及組成特性,它有時也會被歸類為「類地行星」的一員作比較

。所以「月球」本體也可以分為三層,由外而內是「月殼」、「月函」與「月核」。

月殼:「月殼」平均厚約60公里,面向「地球」處較薄約50公里,背向「地球」處 較厚約70公里。

月函:「月函」平均厚約1,200公里,由「矽酸鹽」所形成。

月核:「月核」半徑約為300~400公里,為「液態鐵」所形成的小核。

6-12 月球的表面

「月球」的表面主要有兩種地形,多坑洞而古老的「高地」(Highlands),與相 對平坦而年輕的「月海」(Maria)。

(13)

月海:「月海」(Maria)是「月球」非常顯目的特徵,佔「月球」表面積的16%,

是被「熔岩流」鋪平的巨大撞擊坑。「月海」只存在於向「地球」的一面,其 原因不明。

高地:「高地」(Highlands)佔「月球」表面大部分面積,是由「隕石」撞擊產生的

「塵沙」及「岩石碎屑」組合而成。

6-13 月球的隕石坑

「月球」的「正面」,大部分顯著的「隕石坑」都以科學史上的名人來命名,

(14)

6-14 月球的正面(Lunar Near Side)

「月球」面向「地球」的「月面」分為四個「象限」(Quarter),

第一象限:「月球」向地面,位於12:00~03:00的位置,稱為「第一象限」

(1st Quarter)。

第二象限:「月球」向地面,位於03:00~06:00的位置,稱為「第二象限」

(2nd Quarter)。

第三象限:「月球」向地面,位於06:00~09:00的位置,稱為「第三象限」

(3rd Quarter)。

第四象限:「月球」向地面,位於09:00~12:00的位置,稱為「第四象限」

(4th Quarter)。

《中國人名隕石坑》

特別一提的是,在「月球」正面有一個「隕石坑」是以中國近代天文學家的名 字命名,他是在臺灣過逝的高平子先生。

高隕石坑:「高隕石坑」(Kao Crater),為紀念中國近代天文學家高平子(Kao Ping- Tse,1888-1970)而命名。

「高隕石坑」位於「月球」東側邊緣,「史密斯海」(Mare Smythii)的南

(15)

方,南邊與「赫摩特隕石坑」(Helmert Crater)相接,西邊為「基斯隕石 坑」(Kiess Crater)。

高 隕石坑(Kao Crater)

1983年,「國際天文學聯合會」第十八屆大會在希臘召開,行星系命名 工作組通過決議,將「月球」正面,東經87.6°,南緯6.7°,直徑34公里 的一座「環形山」命名為「高平子環形山」(Kao Crater)。高平子成為 在月面上留名唯一的近代中國天文學家。

嫦娥隕石坑:「嫦娥隕石坑」(Chang-Ngo Crater),位於西經21.0°,南緯12.7°,直徑 3公里,應是嫦娥奔月的落腳處「廣寒宮」的所在。

秦帝隕石坑:「秦帝隕石坑」(Ching-Te Crater),位於東經30.0°,北緯20.0°,直徑4 公里,是秦始皇在「月球」的行宮。

宋梅隕石坑:「宋梅隕石坑」(Sung-Mei Crater),位於東經11.3°,北緯24.6°,直徑5 公里,但宋梅不知是何許人也?

6-15 月球的背面(Lunar Far Side)

「月球」的自轉週期與繞行「地球」的公轉週期相同,使得我們在「地球」上 看到的「月球」都是相同的一面。

「月球」的另一面,非常粗糙,佈滿了「隕石坑」,與我們所熟知的「月面」

有相當大的差異。

(16)

月球背面(Lunar Far Side)

由於「月球」的軌道並不是完全正圓,因而在「地球」上某些時候可以看到「

月球」的背面一點點。

直到前蘇聯的「月球三號」於1959年10月7日,拍下第一張「月球」背面的照 片,人類才第一次見到「月球」背面的全貌。

第一張月球背面照片 第二張月球背面照片

「月球」的背面,「月海」很少,「隕石坑」卻特別多,幾乎都是用前蘇聯的哲 學家或科學家命名的,有5個不算小的「隕石坑」,是以中國古代的天文學家來命名

他們分別是,戰國時期魏國的石申、漢代的張衡、南北朝的祖沖之、元代的郭 守敬、還有一位是明代的一位官員,姓名不詳,只知道他的官銜是「萬戶」。

中 國 人 名 隕 石 坑

隕 石 坑 名 緯 度 經 度 直 徑

(公里) 位 置

(17)

石 申 Shi Shen 北緯76.0° 東經104.1° 43 背 面 張 衡 Chang Heng 北緯19.0° 東經112.2° 43 背 面 祖沖之 Tsu Chung Chi 北緯17.3° 東經145.1° 28 背 面 郭守敬 Kuo Shou Ching 北緯08.4° 西經133.7° 34 背 面 萬 戶 Wan-Hoo 南緯09.8° 西經138.8° 52 背 面 嫦 娥 Chang-Ngo 南緯12.7° 西經21.0° 3 正 面 秦 帝 Ching-Te 北緯20.0° 東經30.0° 4 正 面 宋 梅 Sung-Mei 北緯24.6° 東經11.3° 5 正 面

Kao 南緯06.7° 東經87.6° 34 正 面

6-16 月球的大氣

雖然大多數人認為「月球」上沒有大氣存在,但事實証明「月球」的確有非常 稀薄的大氣。

「阿波羅計畫」時期就發現「月球」有大氣存在,但極為稀薄,登月太空人發 現「月球」上有「氦」(He)與「氬」(Ar),後來從「地球」上觀測「月球」還發 現有「鈉」(Na)與「鉀」(K)的存在。另外還有微量的「氧」(O)、「矽」(Si)、

「鎂」(Al)……等,但「地球」上常見到的「氮」(N)並沒有發現。

「月球」大氣的來源,據推測是一種稱做「微隕星」(Micrometeorites)的「隕 石」,直徑約數微米(μm)~數毫米(mm),撞擊「月球」時使岩石瞬間昇華所造 成的,但並沒有實際的證據支持此理論,亦有人認為是「太陽」不斷照射而蒸發出 來的,使得「月球」大氣的來源依舊成謎。

(18)

6-17 月球的溫度

由於「月球」沒有大氣層來保持溫度,所以其表面溫度變化很大。「太陽」照射 的時候,平均有107℃。沒有「太陽」照射的時候,平均是-153℃。

因「月球」表面物質成分不盡相同,加上不同緯度所受到的日照程度不一,最 熱的地方可高至123℃,最冷的地方可低至-233℃。

6-18 月球的磁場

「月球」現在並沒有全球性的「磁場」,其「磁場」只是「地球」的萬分之一 而已。不過有些「月球」表面岩石標本卻具有「殘磁性」,這表示早期「月球」可 能曾經具有「磁場」。

「月球」由於沒有「大氣」與「磁場」,其表面是直接暴露在「太陽風」之中

,在它超過40億年的歷史中,許多來自「太陽風」的「氫離子」(質子)持續打入

「月球」表面的「風化層」中,因此由「阿波羅計畫」所帶回的「風化層」標本對

「太陽風」的研究有非常大的價值。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白堊紀-第三紀大滅絕事件」發生的原因有許多解釋被提出來,如「隕石 撞擊」 、 「火山活動」 、 「造山運動」 、 「氣候變動」 、 「海洋潮退」 、 「溫血動物」 、 「自 相殘殺」

曾經,迷失在它的迷宮中,找不到出 口,它是如此遼闊,如此耀眼。從踏進 這裡的第一步起,內心就因滿足而微 笑。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探究不一樣

14-1 使用一顆母球,以及 1 號到 15 號為目標球(也稱為色球或子球) 。在這個遊

[r]

[r]

[r]

[r]

[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