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武術、佛法與身心調養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武術、佛法與身心調養"

Copied!
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為何學武之人走上修行這條路?

我曾跟隨衛笑堂老師學習螳螂拳、劉雲樵老師學習八極拳,為什麼我一介 練武之人,也會接觸佛法?緣起是因為我看到電影中的日本劍客,於拔出武術刀 後,如何揮砍都心不生畏、也無恐慌。我發現不害怕的原因,是由於他們研究禪 宗,受過「禪定的訓練」。

之後,我有機會到南港十八羅漢洞拜見明心禪寺住持修學法師,他有打坐長 達七、八小時的功力,當時法師對我開示良多,我才更加明瞭「禪定」的重要,

由此正式踏入佛門。爾後藏傳佛教傳入台灣,我也跟著大家四處從學,最後皈依 新店五峰山南方寶生佛剎的屈映光為上師,開始學習藏傳佛法。我尤其特別喜愛 藏傳佛教氣功法門中的呼吸部分,因為呼吸訓練,也與武術之道相關。

我成為佛教徒後,受到佛法的薰習,了解武術不僅僅有屬於技巧的「外武 術」同時也有屬於禪定的「內武術」,二者結合才能讓武術達到功效。否則遇事 心慌,原本可以成功的,最後只能做到三成。《淮南子》中說:「善游者溺。」

本來善於游泳的人,實力反而未能展現出來,最後溺水淹死即是這個道理。

以下我用藏傳佛教的用語:「前行」、「正行」與「結行」三階段來說明 武術哲理。「前行」是指事情開始的準備階段,「正行」是指做事的階段,「結 行」是指結束時該怎麼做的結尾階段,也就是做一件事起承轉合次第應清楚、明 白,不能虎頭蛇尾。

前行:每個人天生是武術家!

這裡的前行階段,指的是「佛性根源階段」。

眾生皆具佛性,但佛性未能顯現,須經修練才能將它完全彰顯。佛性的體性 用於戰鬥方面,可讓我們成為一名「武術家」。從這個觀點而言,每個人天生都 是武術家。

有人說,我現在不需要「戰鬥」,因為我手上沒有刀槍等武器。事實上,

「生活中的協調」,也可謂為「戰鬥」。每天我們想要活得愉悅、快樂,都需要 協調,因為活在「相對世界」中,當我們在相對世界裡能做到「無我」的狀態,

武術、佛法與身心調養

陳國欽

武術家、佛法修行者、現任十方禪林講師

(2)

其次,如何發掘武術家的根源?也就是佛性根源如何開發出來?

這需要悟道。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道無形相,無法可知,唯有自悟不可 言傳,然而從「本」卻可以了悟,什麼是「本」?本在此指「武術的修練」。對 各位讀者來說,「工作」即是你們的修練,亦即將能力在工作中發揮極致,獲得 內在的滿足、身心的合一,充滿活力的感覺,即是道,所謂:「游於藝而藝根於 道,道藝兼修乃得其全。」

因此佛性的根源稱為「因」,在工作中發揮極致的實修結果稱為「果」,因 果須建立在「實行」上,並可用「實際的修行」驗證它。

此外,武術家本身擁有很獨特的思想、看法和態度,如同水放在圓杯或方杯 中,會呈現不一樣的形狀;本質相同,但環境改變,就有不一樣的呈現。

而武術家與一般人最大的差別,就是他們有「憂患意識」─預知事情發生 的可能狀況。不論處於昇平時代或亂世,武術家都應具備未雨稠繆的心。總之,

凡事有準備就不易慌亂;若無準備,很可能會漏失黃金救援時機。

正行:行、住、坐、臥皆須「禪定」

1.武術的祕密:不戰而屈人之兵

每一個人在武藝中即稱為「戰士」,我喜歡的不是戰士的兇霸氣,而是他的

「戰鬥精神」。

「修行」的定義是什麼?修行就是修正行為。修行人須經千錘百鍊的過程。

當發願修什麼法門,修了半天修不成,不氣餒再來一次。人格道德的修養,每天 都做,今日沒有練成,沒關係,鍥而不捨,這即是「戰鬥精神」,所以戰鬥精神 是可以培養的。

「戰鬥」用於平日生活就是「溝通」。溝通是什麼?善意的溝通、惡意調伏 的溝通,都可稱做「生活中的戰鬥」。如何避免衝突、解決抗爭?善於溝通者,

就是高手。平時我們和父母、兒女、朋友間發生衝突時,你夠不夠敏感?有些人 講話有火藥味,有些人講話話中帶刺。

「止戈」為「武」,「止住戰爭」即為「武術」,亦即溝通最高的境界是

「不戰而屈人之兵」。內心的止息、妄念的澄清,都需要「戰鬥技巧」,這即 是「武術的祕密」,所以每一個人都應具備「戰鬥」的常識,學習跟自己長久 的溝通。

(3)

其次,武術家的訓練其實很簡單:即便行、住、坐、臥都應具備「禪定」,

也就是行有「行禪」,立有「立禪」,坐有「坐禪」,臥有「臥禪」,如何站 立、走路都有方法;有一種說法是「站如松、坐如鐘、行如風、臥如弓」,武術 家的訓練,可從這四方面做起。

例如,練外家拳的武術家,眼睛都很銳利;練內家拳的武術家,眼睛都很含 藏,所謂鷹眼似睡,虎行似病。老鷹每天都好似在睡覺般,當牠在天空飛翔,看 到地面有蛇時,翅膀會馬上展開。若經常雄赳赳、氣昂昂,其實會浪費體力,所 以老虎、貓都是慢慢地走,有句話說:「行如捕鼠之貓。」

另外,等待老鼠出現的貓,全神戒備、全身放鬆,牠的神態是鬆的,意念是 緊的,一觸即發,這叫「神鬆意緊」;這全都可透過武術訓練而達成,所以小個 子氣定神閒,可以不怕大個子。

此外,作戰前應要審查敵情,看看對方是虛張聲勢,還是隱藏實力,此稱為

「判斷」,以上這些皆是武術的技巧。

2.中國武術重「變化」,日本武術重「禪宗精神」

然而,各個流派的武術精神著重點也有不同,中國武術和日本武術最大的差 異為何?中國武術只有一種拳法就是太極拳,統計上稱中國武術有四百多個派 別,但為什麼說最後只有一種拳法?因為皆是從《易經》思想演變下來的各流 派武術,除了技術,皆是由《易經》的角度來談,所以武術中會說「太極」、

「兩儀」、「三才」、「四象」的變化,追根究柢不外是「陰陽」、「兩儀」

的變化。

其次,中國武術不用「力量」,而是用「氣」,因為使用氣功,就產生很多 不同的設計。

總之,中國武術在功力未成熟時,就開始「變調」,很多招式變化尚未到達 底蘊就已「轉變」。日本武術則運用「禪宗思想」,習武者努力將招式練到底,

「我的絕招就是把招練絕了!」這即是日本武術的「祕密招」。

中國武術是拳頭打來時,讓你察覺不出來,這叫做「偷襲」。日本武術,

如柔道或空手道並非如此。對方會明確告訴你使用哪一招,但他的技巧練得非常 純熟,各種可能的變化都可化解,到最後他再使用一招,將你摔倒贏得勝利。因 此,日本武術須經千百萬遍和長時間的磨鍊。結論是,中國武術講究「變化」,

日本武術講究「禪宗精神」。

武術、佛法與身心調養

(4)

應敵的行動準則是「接受」。所謂的接受,是對決之前,接受所有可能的損 失。接受死亡、接受風險,風險本是推動世界前進的重要因素,風險越高,機會 越大。人最偉大的成就,是面對嚴峻困境,仍能堅持自己所追求的夢想。

當我們面對敵人時,會有三種反應:

(1)樂觀接受:能接受損失,但情緒和念頭全投注在達到目標、成功完成任 務上,心情快樂、任勞任怨。

(2)悲觀接受:接受損失,但卻是以認輸的態度接受,並且是痛苦的接受。

(3)實觀接受:有實際的觀照,不落入相對的樂觀或悲觀的感受,超越成敗 得失。

真正面對敵人時,一定要集中身、口、意,因為一件事情,只要透過身、

口、意三項集合起來,就叫做「修練」,這才是「真正的功夫」。

例如,媽媽煮菜給小孩吃,隨便煮和用心煮,兩者的結果不一樣。從前有一 位瑜伽大師,他有一天晚上不吃飯,徒弟以為師父今日過午不食。師父說,昨天 我看到你和另一個人吵架,所以你煮的晚餐,我吃了會中毒。意思是說,煮飯屬 於行為,徒弟沒有用愛心煮飯,所以食物是不能吃的。為人母者,聽到孩子要回 來了,就用心料理,孩子吃了當然會長高、長智慧。

所以日常生活上班也好、走路也好,都要當作修行。佛法落實在生活上,

身、口、意三項都投入,就是修行。有專注的跑步,叫做禪定中的跑步;專注的 走路,叫做行禪。行、住、坐、臥,都能將身、口、意投入,營養會全部出來;

沒有身、口、意的投入,吃進去的食物會變成垃圾。最後,敏銳的武者,將直覺 再搭配熱忱與技巧,以開放的心胸,接受所有的可能,甚至歡迎挑戰,就能成為 高手。

結行:復原之道─恢復生命力的方法

每個人都會碰到倒楣之事,只有「了解」,才能做好因應失敗的準備。

面臨失敗的五個階段:

(1)否認蒙受損失(怎麼會是我?)

(2)因損傷而感到憤怒

(3)因損傷而自責

(4)因損傷而覺得挫折或意志消沉

(5)

(5)接受損傷的事實

如何反敗為勝?「靜坐」非常重要。

(1)武術練習前的靜坐:可清淨內心,集中心力接受武術訓練。

(2)武術練習後的靜坐:能自動恢復體力精神。

接著利用身、口、意恢復。

(1)身的恢復,用散步和氣功等讓身體柔軟,固執的想法會造成鬱結的氣,

使氣不通。

(2)語的恢復,用丹田呼吸,調息淨化意念。

(3)意的恢復,靜坐入定於無心之境,直接溝通於無限,讓無限的力流,流 入武者的身心靈,這時會有鬆的、添補感覺。通於無限時,心就會靜下來。我早 期喜歡靜坐,靜坐時,注意力集中在眉心,此時藉著放鬆充電,會有眼睛為之一 亮之感。在此建議上班族,中午時間應休息半小時,趴著、躺著、仰著都可以,

此可避免老人痴呆。因為老人痴呆,用腦過度到糊塗了,能量、營養不能有效傳 入腦中,致使記憶力衰退。

勝敗乃兵家常事,一個真正會戰鬥者,必須經歷打輸的過程,要有打不退的 精神才會進步;被打的次數越多,技術、經驗越豐富。同樣地,上班族的工 作也是如此。人生就是在循環擺盪,有好有壞,當擺到最高點時,也隱藏著 衰敗的力量,只要落到谷底,就等於壞的最高點,一放掉,就又到達好的這 一面。

武者要懂得「不進則退」,懂得「變通」。一件事都有好、壞兩面,也就 是陽光下必有黑暗面,如何選擇?年輕時應選擇「活力」,年老了應選擇「智 力」,不認老就會衰老,認老走路會小心,就不會老。選擇就是一種智慧,應自 己想該怎麼過,而不是由別人來決定我們該怎麼過。

選擇之後跟著責任就來了,為自己的決定和行動負責。人生十之八、九不如 意,如何從潦倒中敗部求活?因此,自我教育比學校教育還重要。

此外,應建立生活的好習慣,自然就會變成好人、好心肝、好胃腸者。

早睡早起是最好的作息,古代的人晚上九點睡覺,早上三點起床,腦袋一定 靈光。

進步以後,就會再不斷的進步,上了軌道,越容易加速達成。其次,想像力

武術、佛法與身心調養

(6)

步一步、按步就班地將事情完成。事情做不成,是因為心、事分裂,所以一心不 做二事,一事不用二心,專心把一件事做完,心與事合,指日可成。

武者的一天

最後,介紹一下「武者的一天」。

武者早睡早起,於日出之前起床,片刻靜坐,身心融合在空無、無心本源之 境,之後,再觀想當日的種種活動。反之,若早上剛起床就汲汲營營,這麼 做並不恰當,因為身體還未醒來,所以需要先靜坐一下,再開始想今天要做 什麼,想的時候,能量就會驅動。早晨靜坐當下的念頭,可將一整天的事情

「想」圓滿,之後再去完成設計好的事。一日之計在於晨,早上有很大的能 量祕密。能量也可稱為我們的護法神,身體弱,護法神就會弱;身體強,護 法神就會強。

當早課武術訓練之後,武者細心體會新鮮食物的力量,讓意念與能量結合,

放出最大的效用,再次靜坐片刻。

之後到達工作場所,布氣熟悉環境,以便聯結環境的力量。

中午午餐後,靜坐片刻,下午黃昏時,再作武術訓練。

晚上是居家活動,於臨睡前,將當天的紀錄看一下,反省懺悔,靜坐片刻,

最後入睡就寢。

如何獲得生命能量之泉?原則是不要憂慮過去,也不要害怕未來,專注於現 在,生活中的種種,於此隨時都會有最適切的反應,再深入於此時此地的當下,

這就是神祕的時刻,我們就能活在生命能量之泉中。

宇宙轉動的時空之輪,有個中心靜止點(也稱為空性),若不想在輪軸上被彈出 去,就須學會退隱到這個中心。宇宙的意識,只能在這活動中心接觸我們,這是 恢復力量的祕密。活動中心的靜止點,就是宇宙意識與內在自我的交會點。

在古代,衣服舊了怎麼辦?當時,只要將舊衣服拿去染,就會煥然一新。同 理,若我們的肉體想要更新,怎麼做?就是「回到心靈深處」。意念想更新,

也是「回到心靈深處」─ 也就是「讓每分、每秒都處在阿彌陀佛的法性光 明之中」。

本文摘錄自2018年5月20日,陳國欽老師於慧炬印光祖師紀念堂「武術、佛法與身心調養」演講內容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若有諸眾生  能持是佛名   悉捨諸惡道  速生於善處   常在諸佛前  恒聞說妙法   既覩無上尊  隨心而供養   誦持佛名故  超億千萬劫 

六祖的悟,不是讀破千經萬典的文字之悟,而是以心印心的自性之 悟。據六祖自述,他幼年失怙,家貧無法讀書,識字不多。神秀書於南廊

可知六祖是以「觀心」法門使弟子們自見本性,其方 法在《六祖壇經》中,六祖說: 「前念迷即凡,後念悟 即佛。」此處指出,觀心法門不壓抑念頭,而是讓念

。心自無心。亦無無心者。將心無心。心却成有。默契而已。絕諸思議。故曰言語道

禪法的弘傳受到相當大的局限。僧璨所作的〈信心銘〉以偈頌體闡明自己悟道

從這段經論可以看出,「自性清淨而有無明」、「雖有染心而常恆

從無地吐法出身寂寥無常平等。平等不二故言甚深。妙者要要妙之法。佛所說也) 令諸眾生識煩惱 性空無所有 (眾生迷故為有煩惱。覺已知無故言空無所有) 令投陀一心法苦樂一相

這兩個唯一性, 事實上不需要知道向量的 加法如何定義, 直接用 vector space 的性質就可以證明, 也就是說這個結果對一般的 vector 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