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看心和觀心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看心和觀心 "

Copied!
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看心和觀心

林崇安

佛法禪修的內容可以分為止和觀二大部分,也都 離不開「修心」這一重點。但是六祖卻對當時的「看 心」法門有意見,敦煌本《六祖壇經》說:

「善知識!又見有人教人坐,看心、看淨,不動不 起,從此置功。迷人不悟,便執成顛!即有數百般如 此教道者,故知大錯。」

為何六祖認為「看心」是一錯誤的修行方法呢?

原來當時的「看心」法門是禪修者靜坐不動,緊緊盯 著自己的心去看,這種刻意的專注方式,將念頭壓抑 而不生起,此時已經不是心的如實面貌。其實心的功 能是認知,心是動態的,會自然生起念頭。壓抑念頭 雖可得到暫時的定,並將煩惱壓住,但是當定力消失 或回到生活中,煩惱依然如故。另外,盯著去看自己 的心,經由專注而修成「止」時,常會進一步出現「禪 相」,禪修者常會執著這些光影、菩薩等形相,誤以 為實,生起錯亂的心理,所以六祖說:「迷人不悟,

便執成顛!」這是當時常出現的禪病。禪宗要體證的 是本來面目,這種壓抑念頭的「看心」法門是六祖所 反對的,所以六祖又說:

「迷人著法相,執一行三昧,直言:『坐不動、除妄 不起心,即是一行三昧。』若如是此,法同無情,卻 是障道因緣。」

此處明確指出,靜坐不動和除妄不起心,是刻意 地使身心不動,變成像無情之物,這完全違背了身心 的自然性質。六祖又指出:「莫百物不思,當令念絕,

即是法縛,即名邊見。」這是相同的觀點。曹溪本《六 祖壇經》說:

「臥輪禪師偈云:『臥輪有伎倆,能斷百思想,對 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長。』師聞之曰:『此偈未明心 地。若依而行之,是加繫縛。』」

此處六祖直接批評這種壓抑念頭的方法,是在心 上增加繫縛,不能生起智慧。

接著來看六祖自己的禪法,敦煌本《六祖壇經》

說:「令學道者頓悟菩提,各自觀心,令自本性頓悟。」

可知六祖是以「觀心」法門使弟子們自見本性,其方 法在《六祖壇經》中,六祖說:「前念迷即凡,後念悟 即佛。」此處指出,觀心法門不壓抑念頭,而是讓念 頭自然的生起(這是前念),但一生起後,立刻以覺性 如實地反觀自心,覺知到:「念頭生起了」(這是後念), 不管前念是善是惡,重要的是,後念立刻以覺性隨著 覺知到,所以說:「後念悟即佛(覺)」。這也是後期大 慧宗杲(1089-1163)所說的:

「不怕念起,唯恐覺遲。佛者覺也。為其常覺故,

謂之大覺,亦謂之覺王,然皆從凡夫中做得出來。」

針對臥輪禪師的偈,六祖也說一偈:「惠能沒伎 倆,不斷百思想,對境心數起,菩提作麼長。」這也 明確指出,惠能的禪法是不壓抑念頭,在生活中面對 外境有種種念頭的生起時,能夠立刻以覺性覺知到念 頭的生起,因而覺性不斷地培養起來,所以說:「菩提 作麼長」。

六祖的觀心法門,一方面不壓抑念頭,一方面不 捲入善惡的念頭中,忘了自己的身和心,所以六祖說:

「不思善,不思惡,自在無礙,名解脫香。」如此,

在生活的見聞覺知中生起念頭時,經由這樣一再訓練

後,水到渠成時,自然不染著於外境而心常自在。所 以六祖說:

「無住者,為人本性,念念不住,前念、今念、後 念,念念相續,無有斷絕。自性起念,雖即見聞覺知,

不染萬境而常自在。」

這種觀心法門融合了止和觀,或定和慧,這也就 是六祖所說的:

「善知識!我此法門,以定慧為本。……此義即是 定慧等。」

以上釐清了六祖時期看心和觀心法門的不同,以 及如何正確地處理日常生活中的念頭。

(2)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r]

。係心在像使不他念。若有餘緣攝之令還。心自觀察如意得見。是為得觀緣定。當作

攻方: (凡是六識中的眼識都是心法)應有遍,因為六識中的眼識是心

六祖的悟,不是讀破千經萬典的文字之悟,而是以心印心的自性之 悟。據六祖自述,他幼年失怙,家貧無法讀書,識字不多。神秀書於南廊

其目的在引導學人見自本心,悟自本性。因此,自佛陀乃至古來的祖師、禪德們,莫不「老

「受念處」。「心念處」是觀察各種心,「法念處」是觀察五蓋 (欲貪、瞋恚、惛 眠、掉悔、疑) 、五取蘊

在修行心念住時,只要輕鬆地直接觀 照心中生起的心理對象;觀照時,能 觀的心識和所觀的心理對象要有一 距離。泰國的讚念長老更是指出,能 觀的心識是位在眉輪處的「識智」以

禪宗初祖達摩將「如來禪」傳入中國,至六祖惠能大師開悟證道以後,其 門下因為對禪的本質體驗的不同,而形成南禪五家 (溈仰宗、臨濟宗、雲門宗、曹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