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影響早期療育機構間合作的因素之探討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影響早期療育機構間合作的因素之探討"

Copied!
2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影響早期療育機構間合作的因素之探討

曾淑賢 王文伶

中原大學

由於特殊幼兒及其家庭的需求常牽涉到多重的服務種類,因此,在早期療育 服務機構間的合作是一相當重要的議題。然而早療機構間合作的缺乏正是台灣現 階段早療服務的困境之一。本研究透過檢視影響早療機構間合作的因素之影響範 圍和時效,分析台灣一早療服務系統之機構間合作情形。本研究採質性研究之個 案研究的傳統(case study tradition),以一行政區域(甲區)的早期療育推動委 員會為訪談、文件蒐集,及觀察之主要對象。研究結果發現影響甲區早療機構間 互動的主要因素依重要順序為環境脈絡與個人特質。其影響的時效與範圍以環境 脈絡的影響最深遠且為結構層面的影響,個人特質則傾向短期的操作面的影響。

此外,甲區早療服務系統仍未進入機構間整合的四個階段(Flynn & Harbin, 1987)

中的第一個階段:形成階段。因此,亟需正視機構間的合作以期能讓有限的資源 發揮最佳的效益,並讓發展遲緩兒童及其家庭接受完整規劃的有效服務。

關鍵字:早期療育、機構合作、資源整合 特殊教育研究學刊

民 96,32 卷 1 期,57-76 頁

(2)

研究背景與動機

為達到最佳的服務效益及充分地運用有 限的資源以避免資源提供的重複與浪費,社會 福利服務機構間的合作乃勢在必行。因此,機 構 間 的 合 作 深 受 社 會 服 務 工 作 者 的 重 視 (Harbin, Ringwalt, & Batista, 1998; Peterson, 1991; Smrekar & Mawhinney, 1999)。而特殊幼 兒及其家庭的需求常牽涉到多重的服務種 類,因此,機構間的合作在早期療育服務系統 是更重要的議題。不過,這也是一項充滿挑戰 且耗時的任務 (Friend & Cook, 2000; Peterson, 1991)。早期療育機構間合作的缺乏正是台灣現 階段早療服務的困境之一(萬育維、王文娟,

2002;萬育維、吳肖琪,1997)。

文獻指出影響早療機構間合作的主要因 素包括法令規定、協調委員會的作用、機構代 表間的溝通、領導者的角色、機構及個人的利 益考量、人脈網絡、經費、所需時間和對療育 模式的觀點(Johnson, Zorn, Tam, LaMontagne,

& Johnson, 2003; Malloy, Cheney, & Cormier, 1998; Miller, Scott, Stage, & Birkholt, 1995;

Smialek, 2001; Wyly, Allen, Pfalzer, & Wilson, 1996)。但是,Knapp(1995)及 Peterson (1991) 指出過去的研究文獻大多只是點列出所發現 的影響合作之因素,卻缺乏進一步的分析。因 此,Knapp(1995)提出機構間合作領域極需要以 堅實的理論為基礎的研究,來增強對目前文獻 中關於合作的研究結果更明確及完整的分析。

回應 Knapp(1995)的建議,研究者(Tseng, 2004)提出 Bronfenbrenner(1979,1995)的 生物生態發展思維模式(Bioecological Para- digm)相當適合用來描述在機構間合作的發展 過程中,機構間、個體間,和環境脈絡之間的 多元而動態的互動情形。因此,本研究採用此 思維模式來檢視影響早療機構間合作之因

素,再以研究者(Tseng, 2004)所發現的二個 重要分析面向:「範圍」(scope)及「時效」

(duration)做進一步分析與評估。

文獻探討

根據本研究之目的,以下分別探討機構間 合作的概念、機構間合作之相關研究,以及生 物生態發展思維模式 (Bronfenbrenner, 1995)。

一、機構間合作的概念

文獻中有不同的名詞被用來描述發展統 整之服務系統的努力,如服務資源之「整合」

(integration)、「協調」(coordination)、「合作」

(collaboration)等等。Crowson 和 Boyd (1996) 曾比較一些統整兒童服務資源的嘗試,並使用

「整合」(integration)來描述此一統整過程,

同時認為愈多服務的整合愈好。另外,他們建 議每一類服務統整的努力可被視為沿著一連 續圖譜的一個點,從幾乎未整合到一理想性的 合作狀態,且有三個主要名詞可用來區別沿著 此 連 續 圖 譜 的 不 同 階 段 : (1) 「 協 力 」

(cooperation)-多數影響來自單一機構,(2)

「協調」(coordination)-更多同工與機構間 相互的調整,和(3)「合作」(collaboration) - 完全共享服務資源,減少個別機構的自主權,

而漸由共同決策取代之。其中,「合作」雖是 不易達到的理想狀態,卻是所有統整服務的嘗 試之共同努力的目標。所以,本研究採用「機 構間合作」一詞來描述統整早療服務系統的努 力。

機 構 間 合 作之 基 礎可 能 為協 調 的 命令

(amandate for coordination)或機構間的正式 協議(萬育維、吳肖琪,1997)。美國 105-17 公法(1997 年)的 C 部份(Part C of the In- dividuals with Disabilities Education Act)即已強 調早療機構間的合作,並要求州政府發展一套

(3)

統整且跨專業合作的服務系統,以達到促進經 費與資源的最佳分配,和提升系統服務的容量 與品質之目的(Garrett, Thorp, Behrmann, &

Denham, 1998; Peterson, 1991)。基於此,申請 聯邦政府補助的州都須完成下列要求(Peterson, 1991):

1.形成服務資源與專家之主要索引目錄

(Developing a central directory of service re- sources and experts),

2.設立機構間協調委員會(Establishing Interagency Coordinating Councils,簡稱 ICC),

3.經費之補助須重視是否具機構間的關係

(Emphasizing interagency arrangements to fund services),

4.協調各機構所提供之服務(Coordinating the provision of services across agencies),以及

5.建構完整的通報與轉介系統以避免資源 的 重 覆 浪 費 ( Establishing a comprehensive child-find and referral system to avoid duplica- tion of effort)。

在台灣,兒童及少年福利法即明定對發展 遲緩幼兒提供早療服務的規定。而特殊教育法 在八十六年修正實施後,身心障礙幼兒之教育 服務則積極往下延伸自三歲開始。但是完善的 早療服務極需要機構間的合作,遺憾的是關於 早療機構間的合作機制,至今仍然缺乏具體的 法令或規範的基礎(孫世恆、廖龍仁、廖華芳、

李淑貞,2004)。

二、機構間合作之相關研究

本研究的目的乃在瞭解影響早療機構間 合作之因素。以下首先探討一般社福機構間合 作的相關研究,再回顧針對早療機構間合作的 研究。

1.社會福利機構間的合作

機 構 間 合 作是 一 多面 向 且複 雜 的 過程

(Fields, 1992 ; Flynn & Harbin, 1987),所以,

難以用實驗設計來研究,且文獻中的研究以方 案評估為主。這些方案的目的皆強調解決實務 運作上的問題,例如缺乏合作結構、經費與服 務的不連貫,及對最佳實務看法的分歧等等。

整體而言,研究的結果顯示這些方案的正面成 效,包括建立機構間聯結、增進機構間活動的 多元化、增加成員共同力量感、提升正面態度,

和增加資訊分享及轉介(Foster-Fishman, Salem, Allen, & Fahrbach, 1999;Gravois, 1995;Malloy, Cheney, & Cormier, 1998;Miller et al., 1995;

Ridgely, Lambert, Goodman, Chichester, & Ralph, 1998;Rivard, Johnson, Morrissey, & Starrett, 1998;Selsky, 1991)。

綜合上述研究的建議,可得知:(1) 機構 間合作不會自動地發生,而是需要加以精心設 計;(2) 合作的需求面向之評估是必要的;(3) 協調者或協調委員會的角色很重要;(4) 機構 間合作的訓練是需要的;(5) 共同決策的能力 需要被培養與支持;(6)應促進合作方案的推 廣;並且 (7) 生態脈絡影響服務提供者的合作 態度。這些觀點指出機構間合作是一個發展過 程與環境脈絡在其過程中的重要,並且支持本研 究採用生物生態發展思維模式(Bronfenbrenner, 1995)的觀點來檢視機構間合作。

2.早期療育機構間的合作

美國在 Part C 立法之前,早療機構間合作 的努力有限,並且主要是非正式的。早療服務 的提供也有限,例如,只有六個州保證對所有 特殊兒童從零歲開始的服務(Meisels, Harbin, Modigliani, & Olson, 1988)。Part C 立法之後,

機構參與機構間合作以統整服務才逐漸增 加。但是, 全美各州的早期療育系統的差異頗 大 ( Spiker, Hebbeler, Wagner, Cameto, &

McKenna, 2000)。促進機構間合作的因素包括 正面合作的氣氛、領導者的角色、成員的共識 和委身,以及參與式的計劃過程(Fields, 1992;

(4)

Garrett et al., 1998; Harbin et al., 1998; Johnson et al., 2003;Tseng, 2004)。相反地,文書工作 的增加、在有限的資源下服務的增加、具衝突 性或制式的政策、適當的支持與結構化機制的 缺乏、成員的共識和委身的缺乏、不良溝通,

或排他和權力劃分的問題則會阻礙合作。並 且,在 Part C 的立法理想與實際執行之間,以 及政策制訂者和實務工作者對機構合作的認 知之間有其落差。

地方機構間協調委員會(Local ICC,簡稱 LICC)在機構間合作扮演重要角色,也通常是 一 個 低 汰 換 率 的 穩 定 團 體 ( Harbin et al., 1998)。但是,Harbin 等人(1998)指出了一 個隱憂,即許多 LICC 逃避較困難的發展任 務,以致機構間合作不健全的發展,譬如評估 和分析機構政策。因此,他們建議聯邦和州政 府提供相關的技術協助,幫助 LICCs 執行那些 較難的任務。

目前台灣在關於早療機構間合作的研究 仍相當缺乏,有部份發現乃出於對跨專業團隊 之研究的附帶結果。例如,孫世恆等(2004)

為進行跨專業團隊之行動研究時,曾在南投縣 舉辦過「跨機構早期療育服務協調會議」,在 所推動的方案上達到初步的合作共識。但他們 指出這是透過個別方案計劃來籌劃,若要有常 態性的合作機制,仍需要法令及行政資源的支 持。萬育維與王文娟(2002)雖提到早療機構 間合作的機會愈來愈高,卻未有具體的數據支 持。

整體而言,國內外研究收集了豐富的資 訊,卻多僅只於描述性的資訊,而未加以深入 且經概念化的分析。研究者(Tseng, 2004)曾 嘗試從生物生態發展思維模式 (Bronfenbren- ner, 1995)的觀點來概念化這些因素,並且發現 這樣的概念化可以協助這些因素之影響過程 的進一步探討。例如,上述中影響合作的重要

因 素 如 法 令 可 以 被 概 念 化 為 環 境 脈 絡 (macrosystem),而成員的承諾和 ICC 的角色等 因素則可以被概念化為趨近過程(proximal processes) 之三個元素中的角色期待。因此,

本研究採用此思維模式來檢視影響早療機構 間合作之因素,以下即說明生物生態發展思維 模式的基本概念。

三、生物生態發展思維模式(Bioe- cological Paradigm)

Knapp(1995)提出機構間合作領域極需要 以堅實的理論為基礎的研究,來增強對目前文 獻中關於合作的研究結果更明確及完整的分 析。然而,文獻中關於早療機構間合作理論的 研究仍多在初探性的階段(Fields, 1992; Flynn

& Harbin, 1987; Foster-Fishman, Berkowitz, Lounsbury, Jacobson, & Allen, 2001; Park &

Turnbull, 2003)。例如,Flynn 與 Harbin (1987) 提出以風氣、資源、政策、人員與過程等向度 來全面性地檢視機構間合作。但 Fields (1992) 實際驗證此模式後,發現這些向度並不完全適 用。研究資料顯示這些理論尚未成熟,因此,

研究者(Tseng, 2004)提出應以完整建構,並 具公信力的發展或機構理論為參考基礎來促 進對機構間合作議題的深入分析。

參考發展理論的必要性在於許多文獻支 持機構合作是一受多重向度影響的動態發展 性過程(Fields, 1992; Flynn & Harbin, 1987;

Knapp, 1995: Wyly, Allen, Pfalzer, & Wilson, 1996)。在遍尋相關理論之後,研究者認為 Bronfenbrenner(1979, 1995)所提出的生物生 態發展思維模式(Bioecological Paradigm)相 當適合用來描述在機構間合作的發展過程 中,機構間、個體間,和脈絡之間的多元而動 態的互動情形。應用之後的結果支持運用此思 維模式來檢視影響機構間合作因素的有效性

(Tseng, 2004)。因此,在本研究中繼續採用此 思維模式。以下即簡述此模式的基本概念:

(5)

Bronfenbrenner(1995)又將生物生態發展 思 維 模 式 稱 為 PPCT 模 式 ( the Proc- ess-Person-Context-Time Model)。PPCT 模式描 繪隨著時間(time),一個體的趨近過程(即發 展互動過程,proximal processes)、個人特質

( personal characteristics ), 以 及 環 境 脈 絡

(context)等因素之間的互動誘發發展改變的 歷程。表一即呈現 PPCT 模式分別被應用在個 體發展與機構間合作發展的因素範例。趨近過 程 的 元 素 可 包 含 個 體 所 進 行 的 例 行 活 動

(activity)、與他人(或其他機構)的關係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以及角色期待

(role expectation)三方面。例如,文獻中 (Gravois, 1995;Malloy et al., 1998;Miller et al., 1995)曾列出的「溝通」因素可被分類作為趨近

過程的「活動」元素。

在脈絡因素方面,Bronfenbrenner(1979, 1995)提出發展的生態脈絡可包括四個層次:

微 觀 系 統 ( microsystem )、 中 介 系 統

(mesosystem)、外圍系統(exosystem),與巨 觀系統(macrosystem)(如圖一)。

1.微觀系統是指個體直接置身於其中的脈 絡,如家庭、學校等。

2.中介系統指二個以上的微觀系統間的連 繫關係,如親師關係等。

3.外圍系統乃是個體並不直接置身於其 中,但此系統卻會影響到個體之發展的情境,

如政策。

4.巨觀系統則是指文化或個體所受其潛移 默化的價值觀或信念。

表一 生物生態發展思維所包含之因素(Tseng, 2004)

(6)

圖一 態環境架構應用在機構間合作的四個層次(Tseng, 2004)

此外,過去的文獻缺乏進一步的分析各因 素的相對重要程度及其導致的效果,大多只是 點列出發現到的影響早療機構間合作之因素 (Johnson et al., 2003; Malloy, Cheney, & Cormier, 1998; Miller et al., 1995; Smialek, 2001; Wyly et al., 1996)。但是,實際上各個因素的影響程度 差異很大,甚至這些差異又因各早療系統間的 不同而更加劇 (Spiker, et al., 2000)。因此,需 要進一步的分析以提供實務上有效的評估依 據,讓我們瞭解不同影響因素的重要性,進而 能針對關鍵的影響因素來擬定改善方案。 針 對此一需要,研究者(Tseng, 2004)之前的研 究找出二個重要的分析面向:「範圍」(scope) 及「時效」(duration),作為進一步分析與評估 影響合作之因素的基本架構(範圍及時效面向

的具體定義請參考名詞釋義的部分)。

下圖為根據研究者(Tseng, 2004)在之前 研究中,應用上述概念後,所得的機構間合作 發展的預測模式(圖二)。說明隨著時間,各 影響因素(趨近過程、個人特質,以及脈絡)

之間的互動誘發了機構間合作系統產生結構 性或操作性(範圍)之長期或短期的改變,導 致系統變化發展的歷程。當發展變化產生之 後,合作系統將因應所發生之改變再變化或調 整。變化或調整的結果又進一步成為下一階段 進行發展歷程之系統特質。另外,研究者在此 研究發現結構層面的變化較操作層面影響較 大;長遠的影響較短暫的影響重要(Tseng, 2004)。

(7)

圖二 應用生物生態發展思維模式與範圍及時效面向預測機構間合作發展之模式(修改自 Tseng, 2004)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為以台灣一行政區域 為例(為確實對參與人員的保密原則,描述的 過程的主詞皆以假名「甲區」代替),運用上 述 生 物 生 態 發 展 思 維 模式 (Bronfenbrenner, 1995),以及範圍和時效之概念為架構來檢視影 響早期療育相關機構間合作互動之因素。以期 能有效地發現影響機構間合作的關鍵因素,作 為進一步推動機構間的合作及資源整合的依 據。

根 據 此 目 的 , 提 出 下 列 次 問 題 (Sub-questions):

1.促進甲區早期療育相關機構間合作互動 的因素有哪些?如何影響?

2.妨礙甲區早期療育相關機構間合作互動 的因素有哪些?如何影響?

3.以上因素之間如何交互作用?

4.以上因素對機構間合作互動的影響範圍 如何?

5.以上因素對機構間合作互動的影響時效 如何?

名詞釋義

一、機構間合作(interagency col- laboration)

本研究採用「機構間合作」一詞來描述發 展 統 整 之 早 療 服 務 系 統 的 努 力 。「 合 作 」

(collaboration)指完全共享服務資源,以及減 少個別機構的自主權,而由共同決策取代

(Crowson & Boyd, 1996)。「合作」雖是不易 達到的理想狀態,卻是所有統整服務的嘗試所 共同努力的目標。

二、範圍(scope)

在範圍的面向,本研究觀察合作影響因素 所造成的影響是在結構層面或操作層面。結構 可被定義為“不同部分被設置或組合的方式”

(the way in which parts are arranged or put together to form a whole),而操作則可被定義為

“功能運作的行動或過程”(the act or process of functioning,The American Heritage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2000)。因此在結構層

(8)

面的影響意指合作影響因素對機構間合作所 造成的建構或組合方式的改變;而操作層面則 指所造成服務系統運作方式的改變。

三、時效(duration)

時效的面向乃在評估合作影響因素所造 成的影響是長遠性的或短暫的。

研究方法

因為「合作」相關課題的探討無法脫離合 作的情境,須要配合其自然情境的因素來觀 察,因此本研究採質性研究方法之個案研究傳 統(case study tradition)。我們將此個案界定 (bounded case)為在早療領域,無論在機構層面 或個人層面意圖去統整服務或資源所發生的 互動。目的為瞭解影響甲區早療相關機構間合 作互動的因素。以下介紹研究對象、資料蒐集 與分析,和研究者的角色。

一、研究對象

由於相關研究文獻發現設立中介召集者 能促進機構間合作的推動(Blatz & Smith, 1998;

Gray & Wood, 1991;Peterson, 1991)。以美國 為例,上至州政府、下至郡市的每個行政區域 皆設有機構間協調委員會(Interagency Coor- dinating Council,簡稱 ICC)。Harbin 等人(1998)

即指出 ICC 在早療系統中扮演了重要的召集角 色。台灣各縣市之早期療育推動委員會可以說 是有點類似於 ICC 的組織,提供教育、社福,

和醫療單位一對話的平台。

因此,本研究以研究者所在之行政區域

(為確實對參與人員的保密原則,描述的過程 的主詞皆以假名「甲區」代替)-甲區的早期 療育推動委員會之當年度委員為開始訪談的 對象及文件蒐集之對象。原本期望透過委員會 訪談所有甲區早期療育相關機構(包括民間福 利機構、醫院、教育中心等),每一機構各一

名早期療育工作行政人員及直接服務人員(包 括個管員、治療師、老師等)。並擬將行政人 員及直接服務人員之結果作進一步分組對 照。然而研究進行過程中發現雖然甲區早療相 關機構的代表有一些正式與非正式的互動機 會,但是多僅止於共同出席會議或活動。因 此,有些受訪者只能分享其機構早療服務的發 展;對於機構的合作,僅能提供通報轉介的業 務或共同舉辦活動的資訊。對意圖達到服務或 資源整合的合作互動之議題,可訪談的對象有 限。

我們隨即修正以滾雪球的方式取樣,由推 動委員會之委員與主導機構的承辦人員開始 為起點,再由被訪談對象推舉其他可能的訪談 對象。總共訪談十名的專業人員,其中有二位 男性和八位女性,年齡介於 32 至 45 歲之間,

分別來自公私立醫療(3 位)、社福(3 位)、與教 育單位(4 位)。除了二位公立社福與教育單位的 訪談對象為行政專職,接觸早療業務約三年;

其他對象所負責之職務皆同時涉及行政與直 接服務,並且從甲區開始推動早療業務,即已 投入(約有七至八年不等之經驗)。

二、資料蒐集

質性資料的收集應深入且厚實,並且為了 建立資料的可信度(credibility),應多方收集 以能三角驗證研究發現(Creswell, 1998)。因 此,本研究採個別訪談、文件蒐集,和實地觀 察早期療育推動委員會議三種不同的資料收 集方式。收集的時間由九十四年三月至九月為 止,共六個月的時間。

Merriam(1998) 建議好的訪談一次只問 一個問題並且要避免主導性或 yes-or-no 的問 題。深度的訪談應儘量保持開放,同時容許更 多問題從訪談過程中自然產生。所以本研究採 一對一的半結構式訪談。半結構式訪談以訪談 大綱(interview protocol)為引導,同時提供足

(9)

夠的開放空間讓其他問題自然產生。過程進行 錄音與現場紀錄訪談重點與非口語的訊息。

文件蒐集可包括內部文件、外部文件,及 個人檔案(Bogdan & Biklen, 1982)。而由於本 研究之重點為機構間的互動,因此以流動於甲 區早療系統之外部文件為主,主要包括發展遲 緩兒童早期療育推動委員會自九十年開始之 會議通知與會議紀錄。外部文件是瞭解一系統 如何維持運作和改變的重要指標(Bogdan &

Biklen, 1982)。

為瞭解機構間互動的實際情況,本研究實 地觀察早期療育推動委員會之會議,由於研究 者本身在資料收集期間亦受邀為早期療育推 動委員會之當年度委員,因此以參與式的觀察 來收集資料,不致對委員會造成干擾。會議過 程中,研究者於現場紀錄會議內容、對話重 點,與非口語的訊息。

三、研究者的角色

在質性研究中,研究者藉由解讀受訪者的 觀 點 與 洞 見 來 深 入 瞭 解 被 研 究 的 現 象

(Creswell, 1998; Denzin & Lincoln, 1998)。所 以,研究者是相當重要的資料收集工具,其個 人特質包括經驗與立場等都可能影響研究結 果。由於研究者之前的博士論文即是以質性的 方式進行,對質性研究的操作可算熟練,是很 好的資料收集與分析的『工具』。在資料收集 期間亦受邀為早期療育推動委員會之當年度 委員,有機會與其他委員建立信任關係,並能 自然地以參與的方式來收集資料,對委員會的 運作不造成干擾。而由於在研究進行時,研究 者接觸推動委員會的時間尚不算長,未超過一 年(共參加過二次會議),因此,對於受訪者 所提出的許多議題,仍可以『局外人』的客觀 立場來檢視。

不過,由於研究者之前所研究早療系統與 甲區有相當不同的機構間合作架構與模式,在

研究過程當中,不時會浮現對二個系統的比較 與期待,研究者以研究札記的方式紀錄個人的 觀點,並以考量文化差異與對應文獻回顧等方 式,儘量使用這些觀點來適當地反思所看到的 現象,使其成為本研究的優勢,而非偏見與限 制。

四、資料分析

為使資料收集更深入,資料分析應與訪談 同步進行(Merriam, 1998),也就是說資料分 析是從第一次訪談後開始。因此,分析的結果 可以回饋給繼續進行中的訪談。直到資料分類 的結果不再呈現新的分類,也就是所謂的「資 料飽和狀態」。訪談錄音被轉錄為逐字稿。研 究者詳閱逐字稿後,將訪談及文件資料分類編 碼(Categorization)。分類後的資料以「持續比 較方法」(Constant Comparative Method, Strauss

& Corbin, 1998)進行修正,資料的類別庫涵蓋 所有關鍵的資料並且反應出研究的目的。最後 的步驟為分析資料類別之間的關係,然後進行 整體概念的整合。

此外,本研究也採用 Miles 及 Huberman

(1994)所提出的『暫定清單』(provisional list)

的概念方式。暫定清單是指研究者在進入現場 之前,即根據文獻或特定的理論模式等所製作 的一份編碼清單。暫定清單的應用步驟如下:

1.依一般分析步驟,先詳閱逐字稿後,將 訪談及文件資料分類編碼,以及持續比較並修 正類別,

2.將步驟 1.所產生之類別與暫定清單的類 別作比對與整合,

3.再次持續比較並修正類別,以及 4.進行整體概念的整合與故事線的敘寫。

因此,研究者在第一次編碼前,先不以暫 定清單為預設之編碼範圍,而是在之後,以暫 定清單來協助,但卻不限制編碼類別與概念化 的分析。

(10)

既然本研究採用生物生態發展思維模式

(Bronfenbrenner, 1995),其所涵蓋的時間、趨 近過程、個人特質,以及脈絡等因素即成為本 研究暫定清單的內容。本研究與之前的研究

(Tseng, 2004)結果皆發現所有的自由編碼類 別都能被此清單歸類。同時,生物生態發展思 維模式促進了分析過程中類別關係與概念的 釐清與瞭解,例如,個體行為與不同脈絡層次 的連結。因此,此思維模式能提供有效的暫定 清 單 以 協 助 深 入 的 資 料 分 析 , 並 且 回 應 Knapp(1995)所指出機構間合作之研究的理論 基礎的需求,以增進更明確及完整的分析。

研究結果

本研究之目的是以甲區為例來瞭解影響 早期療育相關機構間合作互動之因素及其影 響的範圍和時效。以下將先描述甲區早期療育 服務系統之發展過程與現況,接著深入分析影 響早療機構間合作的因素。

一、甲區早期療育服務系統之發展 與現況

(一)推動過程

甲區的面積在台灣的行政區域之中不算 大,但人口數與都市競爭力皆在前十名的範圍 之內(楊瑪莉,2003)。但經濟表現雖然不錯,

生活品質的指標,例如公共措施等,並不理 想。人口出生率每年約二萬人次,按照發展遲 緩兒 6-7%的比率,每年應該約有 1200 名的發 展遲緩兒童出生。

在 甲 區 政 府開 始 推動 早 期療 育 服 務之 前,一民間社福機構(以下簡稱 SA 機構)即 已洞察早療服務的需求與趨勢,而當時也正值 該機構思考轉型的階段,因預見政府政策性的 推動趨勢及經費補助的調整,該機構遂決定將

早療納入其服務轉型的主要方向之一。SA 旋 即向甲區政府提出早療服務的需求報告,但當 時未受到主政者的重視。而後,為了因應內政 部的政策要求,甲區政府開始建構早期療育的 服務系統,並決定以委託民間單位的方式辦 理。於是 SA 在政府委託之下,儼然成為甲區 早療相關機構間合作的主導者,並從建立通報 系統與組織專業團隊的聯合評估(簡稱聯評)

開始著手。剛開始時,在尋求合作的機構上並 不順利:

「我們那時都吃了很多閉門羹,因為 當時的健保給付老人很好做,可是兒 童很麻煩要一對一」(訪 0304) 。不 過,「後來很感恩的是這五家醫院願 意合作,我們就很貪心,這樣好了,

五家醫院評估一個,所以我們就成了 全台為唯一的,那時候是非法的,我 跟他們講,不要從院長開始我們從基 層開始,就從治療師,我們拜訪治療 師、復健科醫師取得他們同意,從下 而上。」(訪 0304)

當時政府的干預較少,加上經費充足,創 造了相當自由的發展空間,因此這個跨機構的 專業團隊運作得相當成功:

「我們像是包工程一樣全包了,我們 跟五個醫院,還有…學校…九個單 位,我們會有一些療育會議,…關係 滿好的,很自由,錢也算充裕。」(訪 0304)

「那時候好像是開墾的團隊,…,我 們這一批人其實就是開始想說怎樣 把甲區的早療,可以和別的縣市一樣 有對孩子一些的治療和教育,…,那 時候聯評真的很快樂。」(訪 0504) 二年後,政府將早療服務經費運用的主導 權收回,結束了跨機構之獨立專業團隊的階 段,將聯評轉為在各醫院內進行。整體而言,

(11)

在這個階段發展出來的合作主要是在個人層 面,一直到本研究進行時,機構間的互動仍非 常有限,只僅以通報和轉介等較公式性的連繫 為主。不過,這些當初參與獨立專業團隊的專 業人員後來多成為各機構早期療育的重要推 動者。

(二)發展過程與改變

而此時,隨著政策的趨勢,加上這些推動 者的積極與熱情,甲區的早療服務系統開始蓬 勃發展,也帶來了許多改變。首先是醫院對提 供早療服務的改觀,從「我們以前在學校讀書 的時候,兒童治療這一塊,大家比較不敢去碰,

因為它比較難在學習過程的理論」,並且「以 前,其實早療可能在醫院裡面算賠錢的,所以 醫院算不太會去做這一塊」(訪 0404) ;到「剛 開始他們的復健科是很普通很小的單位,但是 現在復健科在EA(醫院)是很強的單位,…,

整個復健科都活起來,我們也幫助醫院成長,

因為他們掌握到機會」(訪 0304)。早療服務在 醫療院所「越來越紅」(訪 0304)。

而在推動者持續的爭取與新任衛生局長 的支持下,聯評的經費由社會局回歸到衛生局 管理:

「他們的 2000 塊一份報告是很便宜 的,因為那麼多治療師幫你寫一份資 料,又寫中文,所以那時候就開始早 期療育委會,我就會提這個錢應該由 衛生局所來給,也不是說給,就是納 入正式的體系,那錢多錢少這不是我 要爭的,這他們專業要去爭,那我要 做的是讓他們回到該有的地方去。衛 生局該開始也會推,所以兩三年會議 都很兇,都是我帶頭兇,那這一兩年 才正式納入衛生局的補助,所以說他 們有一大堆的錢去做這個事情(聯合 評估)。」(訪 0304)

此舉讓出席聯評的專業人員能得到較合

理的費用,讓聯評的參與不再是僅靠專業人員 的愛心與熱情來支持。有了充足的經費來源 後,隨著而來的改變是各醫院因應使用者的需 要調整聯合評估的運作流程,

「一剛開始就是聯評不是很成熟,然 後 剛 開 始 醫 院 很 少 去 做 這 樣 的 東 西,其實醫院那時候的觀念是我門診 開的就是這樣,你家長要來配合我醫 生的時間,所以變成說今天看完小兒 科,三天後要來看復健科,然後再來 到我復健中心,那可能今天職能沒空 或物理沒空,…所以一份報告下來,

有時候半年都完成不了,因為牽到太 多的關卡。然後後來其實我們也發現 到 這 樣 的 問 題 , … 我 們 就 開 始 改 了,…最後門診表上就會有發展遲緩 的特別門診,…讓家長知道同一時間 看,不需要再跑。…那後來一直演變 到…我把這段治療時間都停了,我把 所有的治療師都停了,我把那時間都 空下來做聯評,後來跟小兒科還有復 健科醫師都談 ok 了…,所以變成聯 評終於有比較成型了。」(訪 0404) 這些改變嘉惠許多特殊幼兒及其家長,減 輕了他們因四處跑門診和長時間地等待結果 而產生的焦慮與困擾。

並且,由於衛生局的投入,通報的系統發 展得更加完整,

「現在已經是每一個衛生所幫孩子 打預防針時要做的事情,那這是我們 最早希望的,初生嬰兒我們都會要求 婦產科醫院要做這樣子的通報,在通 報這部分我們算有一點成績了。」(訪 0304)

同時,特殊幼兒能請領的補助也逐漸增 加,以及在項目上有較多的彈性,

「以前是三擇一、二擇一,生活補助

(12)

費、交通補助費、療育補助費三選 一,現在可以療育補助費跟交通補助 費一起」,而「這些經費提高了之後 喔,家長就比較願意將他們的小朋友 帶出來。再來接受到一些資訊都是蠻 完善的。」(訪 0103)

雖然已有許多的改變與進步,但甲區的早 療服務系統仍面臨許多的困難與瓶頸,以下將 分述之。

(三)甲區早療服務系統目前所面臨的問題 甲區的早療服務系統所面臨的主要問題 之一在於專業度不足。在行政單位,由於專業 度不夠,因此所提出的相關規畫缺乏具體、建 構性的方案。例如,甲區之『發展遲緩兒童早 期療育服務實施計畫』之措施之一為「建構醫 療服務體系與其他早療合作模式」,但具體實 施方案卻隻字未提合作模式,乃為「提供無建 保己付或補助者協助,酌於補助醫療院所外早 期療育醫療費用,以減輕發展遲緩兒童家庭之 負擔」(文2291)。而通常僅以通報人數、使 用人數或補助金額多少來瞭解實施的成果,

「專業的東西有時候反而不是在重點裡面」(訪 0304)。

例如,補助經費的分配上只以金額的多少 來衡量,未作全盤的瞭解與統整,齊頭式的表 面公平反而造成了實際上的不公平,形成醫療 機構對教育機構的競爭優勢,鼓勵了以醫療為 主的療育:

「餅就那麼大塊,切一邊另一邊就少 了,所以那時很難,最難處理的就是 這塊,對我們來說沒差,以行政來 看,但是以案主來看有差,以發展性 來看也有差,就等於說民間療育中心 越少人經營的話我們就會回歸到醫 療體系,這也是我很擔心的部份。最 後補助還是希望盡量在療育補助上 增加,因為那個不公平點是存在的,

有一天X(甲區之行政首長)說:「我 們給療育單位很高呀,每人有450 塊 呀,醫療才200 塊。」我說:「不是 這樣算,今天民眾去醫療體系,他200 塊是交通補助費,上面還有一個補助 叫健保給付,所以這兩塊總共的話,

連掛號錢都不用,也許100 塊好了,

那麼他有200 塊的補助,如果他住在 附近的話,他有100 塊的收入,看一 次有100 塊收入;但是你到療育機構 時,上面沒有教育的補助,中心是500 塊,還要再貼50 到 100 塊,交通還 要自付,一來一回,搞不好他還要300 塊到400 塊的支出。」」(訪 0304) 同時,主導的 SA 機構也察覺到由於早療 專業知識的不足,在規劃的過程中有所缺憾,

也助長了醫療體系的發展優勢:

「剛開始發展甲區早療的時候,我們 確實是以三有為我們的重點,以醫療 體系、評鑑、評估,我們投的人力和 心力以及討論是很大的,是因為三有 才能平衡發展。如果說再來一次要檢 討的部份就是人力的問題,加上我們 本身知識的問題,對甲區資源有限之 下 - 我們應該先處理三有先,因為 三有產生需求可能會吸引人家做下 游,那時我想法是這樣子 ─ 但是如 果真的要再一次,我會同時要做。所 以說現在有一個怪現象,像現在醫療 體系有健保給付,案源也很穩定,發 展遲緩在醫院裡越來越紅,但是相對 的,療育單位的發展受阻,…現在較 弱的反而算是下游,…所以說這就是 我們共同辛苦的地方,下游能去的地 方不多。」(訪 0304)

所宣導的觀念成為「孩子發展遲緩怎麼 辦?那其實還是回歸醫院嘛」(訪 0705)。造成

(13)

早療系統的發展在結構上一個較大的隱憂。因 此,雖然甲區對發展遲緩兒的聯合評估制度已 有許多進展,卻已面臨流於形式的危機。因為 聯評的目的是為瞭解兒童療育需求,但在醫療 與聯評的快速發展,卻無與教育下一步銜接的 情況下,聯評的結果未能被後續的療育計劃所 應用,變成徒具形式。目前,甲區聯評報告的 流向主要為傳送到衛生局申請聯評人員費 用,或由社工員做追蹤,往往沒有被用來作療 育服務計畫的參考。大部份的療育服務提供者 都不知道如何取得或覺得有需要取得聯評報 告來計劃療育服務,有些服務提供者會重新進 行評估以瞭解服務需求:

訪:那你們就不會拿到資料?

答:沒有,還是說醫院就直接轉到社 會局,因為要申請經費…

訪:所以你們的接到個案又從你們這 邊開始?

答:對,這個意義很可惜。(訪 0504) 除了專業度不足,還有缺乏法令明訂的權 責劃分及人力的不足也是系統中浮現的問 題。而政府單位的承辦員明顯較民間單位更感 到無力,因為早療服務分屬不同部會管轄,而 部會間缺乏溝通與統整,「每個人都只想管自 己的那一塊」,讓承辦員「很難著力」(訪 0805)。

最後,目前政府對機構以年度招標的管理 方式,其簽約、經費核銷和評鑑的過程不但對 機構造成壓力(萬育維、吳肖琪,1997),也 引發服務不能穩定延續,及機構間惡性競爭的 問題:

「他(政府)只管招標過程順不順利 而已。…沒有所謂延續的概念,只有 評鑑的工作,會找幾個大學教授來評 鑑。…這就是我擔心的部份,因為他

(機構)只執行方案,不會敏感到要 倡導什麼東西,不會去爭什麼東西,

他會在一個所謂的明確的法規下執

行事情,…所以變成民間團裡聲音越 來越弱了,因為政府會說你先顧好你 自己先,不要要求我改什麼,如果你 現在評鑑不好還在講。」(訪 0304) 社會福利與教育服務在評量績效上由於 其多元與複雜性的確有其困難點,但這些評鑑 問題仍需被正視,以避免其對服務品質與機構 合作的發展的負面影響。

二、影響機構間合作的因素

整體而言,甲區機構間合作主要偏向個人 層面,機構層面的合作則非常有限,最主要互 動機制是以通報或轉介等較公式化的連絡為 主。所浮現之重要主題包括脈絡與專業人員的 個人特質二方面。其中以脈絡因素中之外圍系 統影響最鉅。以下將分述之:

(一)環境脈絡因素

本研究分析結果發現在脈絡因素中,未浮 現任何屬於中介系統內的因素,也顯示機構之 間互動的缺乏。

影響早療機構的合作與服務最大的則是 外圍系統,可分為中央政府的政策、早療相關 專業度與人力不足、經費補助政策及機構整合 相關法令之缺乏等因素。中央政府內政部對各 縣市推動早療服務的明確政策顯然是甲區相 關機構開始大幅增加早療服務提供的關鍵 點,同時亦提升了機構間個人層面的接觸。專 業度與人力不足在微觀系統的影響為機構內 承辦員的業務量過重與無力感,甚至「是本位 主義,每個人都只想管自己的那一塊」(訪 0805)。這也是外圍系統一個整體上缺乏專業人 力與資源的問題,一方面使得機構間的溝通與 合作關係難以建立,例如,一位受訪者提到其 與另一機構的合作嘗試:「他是說他們那邊(EB 醫院)太忙沒辦法」(訪 0504)。

另一方面,所規劃的實施方案未能作全盤 的考量,通常僅以通報人數、使用人數或補助

(14)

金額多少為目標,「專業的東西有時候反而不 是在重點裡面」(訪 0304)。在這樣缺乏專業的 規劃下的缺失是造成甲區醫療機構對教育機 構的競爭優勢的原因之一,成為其早療系統的 發展結構上一個較大的隱憂。

而 經 費 補 助政 策 一方 面 讓聯 評 得 以發 展,並更趨完整;但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同質 機構間的競爭,以及因分配不當而助長了以醫 療為主的療育。此外,目前台灣對發展遲緩兒 童的社會福利與教育的相關法令規定和補助 並未統整,尤其對機構間的資源整合的權責尚 無可依循的明確規範,形成機構間合作的一大 阻礙:

「如果整合的來講…後續總是需要 考慮到教育啊、工作的問題。如果往 比較遠的來看這個個案的話,這需要 一 個 比 較 超 然 的 人 物 或 機 構 來 幫 他。…可是你很難,如果沒有法令上 面 。」(訪 1005)

「有時候會比較痛苦一點,因為是我 們想做可是… 他們要是不配合根本 就沒辦法推,這是要…整合的 , 我再 怎麼努力也只能努力我這一塊。」(訪 0805)

研究結果中屬於巨觀系統(Macrosystem) 的影響因素以家長與專業人員對早期療育的 觀念為主。家長的部份:

「因為家長心態問題,不喜歡去療育 機構,而喜歡到醫療院所作治療,認 為孩子透過治療會好轉,對於醫生較 放心,不願意承認孩子發展上是有障 礙的,且擔心帶孩子到機構會被冠上 身心障礙的字眼。」(文_2291)

這樣的觀念在以醫療為主的早療服務結 構下,更加被強化:「孩子發展遲緩怎麼辦?

那其實還是回歸醫院嘛」(訪 0705)。結果,也

進一步增強醫療與教育機構間的競爭。

專業人員則重視理念的契合,並以此為合 作關係的基礎:

「就是說我跟SA 合作的這麼密切,

然後真的有心在做的。對,那有些機 構不是,…發覺他不是正式立案的,

然後又蠻喜歡做表面的,我覺得感覺 不好,所以我大部份都不會,那我比 較要有信服度比較高的我才會去跟 他配合。SA 我是隨傳隨到,我會覺 得我蠻重視這個的,時間一定都會排 出來。」(訪 0103)

因此,與合作對象進行理念的溝通是 SA 身為主導機構十分看重的一環,

「當然我們也投資很多,這個是必須 要有的啦!因為承辦員有太多事要 做了,他對一個方案不一定那麼熟,

所以,你必須要有一些時間跟他談觀 念,觀念正確,後面的執行就會暢通 無阻,甚至他會跟他的主管爭取。」

(訪 0304)

(二)個人特質

大部分在甲區參與推動早療機構服務的 相關專業人員都展現出許多正向的個人特 質,例如勇於嘗試、主動積極以及鍥而不捨:

「我第一個就接了,我跟她(家長)

講,我就只有一個mate,可是我可以 幫你做,所以就從這時候開始,然後 慢慢…,所以後來爭取了半天,那時 候空間才只有十坪吧,…現在目前大 概有80 坪。」(訪 0404)

「他們說不行,…後來我就跟承辦員 說:「我們走第二條路。」…我們那 時都吃了很多閉門羹。」(訪 0304) 然而,有別於機構合作文獻中常發現專業 人員間的排他問題(turf issues, Garrett, et al.,

(15)

1998),另人耳目一新的是,由於個人的開放 變通、.創意、高配合度、坦誠與信任、專業能 力以及謙和態度等珍貴的特質,促進了甲區早 期跨機構的專業團隊成功的運作。在此團隊分 開,各自回到所屬機構之後,這些專業人員也 多成為各機構早期療育的持續推動者:

「我覺得這個 team 合作為什麼會這 麼好,我覺得是因為個性,彼此之間 的個性還不錯。然後,再來的話,我 覺得其實我回歸到專業人員其實都 對自己的專業很自負,所以有些醫生 會 覺 得 他 的 意 見 是 神 聖 不 可 侵 犯 的,…我覺得那也是很難合作了。那 我覺得我們 team 裡面沒有這種人的 存在。所以,這樣我們也是合作很愉 快。然後,還有彼此也很信任。」(訪 0404)

可惜的是其影響只限於個人層次,後來因 機構間對補助經費與個案的競爭,或理念的不 合等等脈絡因素,個人層面的成功合作並沒有 進一步促進機構層面合作的發展。

(三)範圍與時效分析

本研究進一步運用範圍和時效之概念來 分析影響早期療育相關機構間合作之因素,以 期找出影響甲區機構間合作的關鍵因素。

研究結果雖然發現參與甲區參與早療機 構間合作互動的專業人員展現出許多能促進 合作的個人特質,可惜的是合作互動仍多在操 作面向,並沒有進一步改變機構間合作的結 構,影響的時效也不長。例如,早期跨機構的 專業團隊因為個人特質的緣故,運作得相當成 功,但二年之後,即因政策的改變,基本上已 完全停止,許多訪談對象都對那段時期仍懷念 不已。

影響甲區早療機構的合作與服務最深遠 的是外圍系統中中央政府的政策、早療相關專 業度與人力不足、經費補助政策及機構整合相

關法令之缺乏等因素。中央政府內政部對各縣 市推動早療服務的明確政策顯然是甲區相關 機構開始大幅增加早療服務提供的關鍵點,同 時亦提升了機構間個人層面的接觸。

相對地,機構整合相關法令之缺乏使得資 源整合無可依循的明確法令,以賦予其合法 性,並釐清相關機構的權責,則是妨礙早療相 關機構間合作的因素之一。法令之缺乏、早療 相關專業度與人力不足、不當之經費補助規 劃,以及巨觀系統中,家長對醫療系統的依賴 等因素,彼此交互作用,造成醫療機構對教育 機構的競爭優勢,在結構面向上長期妨礙機構 間進一步的合作。

結論與建議

甲區的早期療育服務可說是從無到有走 出了一條絲路。本研究結果發現影響甲區早療 機構間合作互動的主要因素依重要順序為環 境脈絡與個人特質。其影響的時效與範圍以脈 絡的影響最深遠且為結構層面的影響,個人特 質則傾向短期的操作面的影響。而根據研究者

(Tseng, 2004)之前的研究發現結構層面較操 作層面影響較大;長遠的影響較短暫的影響重 要。所以,環境脈絡是影響此區域機構間合作 較關鍵的因素。

本 研 究 並 未 發 現 任 何 屬 於 中 介 系 統 (mesosystem)內的因素,可能因為甲區機構間 的合作互動少,系統仍在未成熟的階段,並且 機構間的聯結尚未建立完整。研究進行過程中 也發現多數受訪者對於服務或資源整合導向 的合作互動之議題,可分享的內容相當有限。

他們大多對其機構早療服務的發展侃侃而 談;但是對於機構間合作,僅能提供通報轉介 的業務或共同舉辦活動的資訊。而文獻中常被 提出的重要因素:溝通,在資料分析中卻沒有 被反應出來。甲區機構間的溝通很少且主要以

(16)

正式的形式如通報和轉介等。值得注意的是,

除了溝通得少之外,訪談對象完全未察覺到機 構間的溝通有所不足或對更多溝通的需要,顯 示甲區的早期療育服務系統尚未進入機構間 整合的階段。對照 Flynn 和 Harbin (1987)所提 出的機構間整合的四個階段的特徵:形成階 段、概念化階段、發展階段、和執行階段,也 發現甲區的早療系統連第一個形成階段的特 徵都不符合(第一個形成階段的特徵包括:討 論/瞭解和產生共識、適當的運作結構和與決策 者的溝通、有能力的領導者、恰當的成員、鼓 勵參與的氣氛、角色的釐清、權責的劃分、熱 絡的關係,並已瞭解到可能的衝突)。

機構間的競爭,無論相同或不同性質的機 構間,不斷地被不當的政策規劃、經費分配及 觀念宣導所增強。然而,檢視早療服務在美國 的現況或在台灣的發展,服務的需求應該是供 遠過於求。因此,非但沒有競爭的必要,若能 進行機構間的合作將能減少資源的不當使用 與浪費,也能使服務系統更加地有便利和有效 率。因此,甲區的早療服務在此方面的缺乏是 急需正視的問題。

其中,值得注目的是參與甲區參與早療機 構間合作互動的專業人員大部份都展現出許 多能促進合作的個人特質,例如主動積極、勇 於嘗試、鍥而不捨、開放變通、創意、配合度 以及坦誠與信任等等 (Smialek, 2001)。但是,

因為其影響範圍僅止於操作面向,合作互動仍 停留在個人層次,無法有進一步促進機構間合 作的發展。

而在實務與根深柢固觀念上鼓勵以醫療 為主的療育,反而壓抑教育系統的療育服務的 發展,成為甲區早療系統在結構上的隱憂。因 為根據美國特殊兒童協會之幼兒分會 (the Division for Early Childhood of the Council for Exceptional Children, 簡稱 DEC, 2000) 的實務 推薦指標 (DEC Recommendations)建議,幼兒

的最佳學習機會乃是與其自然生活環境脈絡 持續進行的互動。以醫療為主的早期療育服務 在情境上有所不足,並且能提供的服務時間也 有限,因此,與特殊教育建立密切銜接的療育 系統才能提供更完整而有效的服務。

面對上述問題,當務之急是整體地規劃機 構間的資源整合,其中應包含明確的法令以賦 予機構進行資源整合的合法性,並釐清相關機 構的權責。例如美國在 Part C 立法之前,早療 機構間的合作有限。然後,在 1997 年 105-17 公法的 Part C 明令關於跨專業統整且合作的早 療服務系統之多項具體的規範,包括專責機構 的指派與整合過程的明確規定(Harbin, et. al., 2004; Peterson, 1991)。Part C 立法之後,機構 參與機構間合作才逐漸增加。在台灣,關於早 療機構間的合作整合,仍然缺乏具體的法令或 規範的基礎。不過,如研究結果顯示,理念的 溝通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環。因為,機構本身的 參與意願也是相當重要(Johnson et al., 2003)。

Fullan (1999) 就 曾 指 出 「 規 定 的 確 重 要 」

(mandates do matter),但「你無法規定什麼(對 機構)是重要的」(you can’t mandate what matters)(p.19)。

最後,甲區政府對早期服務採年度招標的 管理方式。其簽約、經費核銷和評鑑的過程不 但對機構造成壓力(萬育維、吳肖琪,1997),

也引起服務不能穩定延續,及機構間惡性競爭 的問題。社會福利與教育服務在評量績效上由 於其多元與複雜性的確有其困難點,但這些評 鑑問題需被正視,才不會導致機構 「只執行 方案,不會敏感到要倡導什麼東西,不會去爭 什麼東西,他會在一個所謂的明確的法規下執 行事情,那麼政府就其實會滿高興的,你們就 不會吵啊」(訪 0422),進而影響服務品質與機 構合作的發展。陳淑芳(2004)曾就幼教評鑑的 角度來探討政府評鑑所引發的問題。她提到:

「這些問題不單是評鑑技術操作層面的問

(17)

題,它往往還涉及了更複雜的教育行政生態系 統問題,例如政策優先順序、行政效能、和人 情包袱等…」。因此「評鑑意義與價值、目的 與功能、合理適切的評鑑過程,以及評鑑所欲 追求的優質(幼教)服務為何等,均需要透過 不斷地對話討論,方能澄清偏見、確認立場、

建立共識」。

參考文獻

陳淑芳(2004):幼教專業不等同評鑑專業─一 位評審委員的省思。2004 年 12 月 11 日,取 自http://www.nttu.edu.tw/ecte/pro_techer/12.asp。

楊瑪莉(2003):25 縣市城市競爭力排行榜。

天下雜誌,280。2006 年 3 月 8 日,取自 http://www.books.com.tw/magzine/item/co mmon0730.htm。

孫世恆、廖龍仁、廖華芳、李淑貞(2004)南 投縣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跨專業團隊 合作服務模式之建立經驗分享。物理治 療,29(2):127-138。

萬育維、王文娟(2002):早期療育中心角色 與定位。兒童福利期刊,3,201-236。

萬育維、吳肖琪(1997):發展遲緩兒童早期 療育之研究—轉介中心鑑定中心合作模 式之規劃。內政部社會司委託研究(未出 版)。

Blatz, S., & Smith, S. (1998). Using a liaison to increase interagency collaboration in correc- tional special education. Intervention in School and Clinic, 34(2), 126-127.

Bogdan, R. & Biklen, S. (1982). Qualitative re- search for education: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methods. Boston, MA: Allyn and Bacon.

Bronfenbrenner, U. (1979). The ecology of hu- man development.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Bronfenbrenner, U. (1995). Developmental ecol- ogy through space and time: a future per- spective. In P. Moen, G. H. Elder, Jr., & K.

Lüscher (Eds.). Examining lives in context:

perspectives on the ecology of human de- velopment (pp. 619-647). DC: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Creswell, J. (1998). Qualitative Inquiry and Re- search Design. Thousand Oaks, CA: SAGE.

Crowson, R. & Boyd, W. (1996). Structure and strategies: Toward an understanding of al- ternative models for coordinated children’s services. In J. Cibulka & W. Kritek (Eds.).

Coordination among schools, families, and communities: perspectives for educational reform.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Denzin, N. & Lincoln, Y. (Eds.). (1998). Strate- gies of Qualitative Inquiry. Thousand Oaks, CA: SAGE.

Fields, M. J. (1992).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federally prescribed system of interagency coordination in the Maryland Infants and Toddlers Program. Dissertation: UMD, Col- lege Park.

Flynn, C. & Harbin, G. (1987). Evaluating inter- agency coordination efforts using a multi- dimensional, interactional, developmental paradigm. Remedial and Special Education, 8(3), 35-44.

Friend, M. & Cook, L. (2000). Interactions: Col- laboration skills for school professionals.

NY: Addison Wesley Longman.

Foster-Fishman, P., Salem, D., Allen, N., &

Fahrbach, K. (1999). Ecological factors im- pacting provider attitudes towards human

(18)

service delivery reform. American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27(6), 785-816 Foster-Fishman, P., Berkowitz, S., Lounsbury, D.,

Jacobson, S., & Allen, N. (2001). Building collaborative capacity in community coali- tions: a review and integrative framework.

American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29(2), 241-261.

Fullan, M. (1999) Changing Forces: the Sequel.

Philadelphia, PA: Falmer Press.

Garrett, J., Thorp, E., Behrmann, M., & Denham, S. (1998). The impact of early intervention.

Topics in Early Childhood Special Educa- tion, 18(3), 183-190.

Gravois, T. A. (1995).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mmunication use and collaboration of school-based problem-solving teams. Dis- sertation: UMD, College Park.

Gray, B. & Wood, D. (1991). Collaborative alli- ances: moving from practices to theory.

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al Science, 27(1), 3-22.

Harbin, G, Bruder, M., Adams, C., Mazzarella, C., Whitbread, K., Gabbard, G., & Staff, I.

(2004). Early intervention service coordina- tion policies: national policy infrastructure.

Topics in Early Childhood Special Educa- tion, 24(2), 89-97.

Harbin, G., Ringwalt, S., & Batista, L. (1998).

Local interagency coordinating councils:

Purpose, characteristics, and level of func- tioning. Chapel Hill, NC: Early Childhood Research Institute on Service Utilization, Frank Porter Graham Child Development Center,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Chapel Hill.

Johnson, L., Zorn, D., Tam, B., LaMontagne, M.,

& Johnson, S. (2003). Stakeholders’ views of factors that impact successful interagency collaboration. Exceptional Children, 69(2), 195-209.

Knapp, M. (1995). How shall we study compre- hensive, collaborative services for children and families? Educational Researcher, 24(4), 5-16.

Malloy, J., Cheney, D. & Cormier, G. (1998).

Interagency collaboration and the transition to adulthood for students with emotional or behavioral disabilities. Education and Treatment of Children, 21(3).

Meisels, S., Harbin, G., Modigliani, K., & Olson, K. (1988). Formulating optimal state early childhood intervention policies. Exceptional Children, 55(2), 159-165.

Merriam, S. (1998). Qualitative research and case study applications in education.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Miles, M. & Huberman, M. (1994). Qualitative Data Analysis. Thousand Oaks, CA: Sage.

Miller, K., Scott, C., Stage, C. & Birkholt, M.

(1995). Communication and coordination in an interorganizational systems: service pro- vision for the urban homeless. Communica- tion Research, 22(6), 679-699.

Park, J. & Turnbull, A. (2003). Service integra- tion in early intervention. Infants and Young Children, 16(1), 48-58.

Peterson, N. (1991). Interagency collaboration under Part H: the key to comprehensive, multidisciplinary, coordinated infant/toddler intervention. Journal of Early Intervention, 15(1), 89-105.

Ridgely, M., Lambert, D., Goodman, A., Chich- ester, C. & Ralph, R. (1998). Interagency

(19)

collaboration in services for people with co-occurring mental illness and substance use disorder. Psychiatric Services, 49(2), 236-238.

Rivard, J., Johnson, M., Morrissey, J., & Starrett, B. (1998). The Dynamics of interagency collaboration: how linkages develop for child welfare and juvenile justice sectors in a system of care demonstration. Journal of Social Services Research, 25(3), 61-82.

Selsky, J. (1991). Lessons in community devel- opment: an activist approach to stimulating interorganizational collaboration. 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al Science, 27(1), 91-115.

Smialek,M. (2001). Team strategies for success.

Lanham, MD: Scarecrow Press.

Smrekar, C., & Mawhinney, H. (1999). Integrated services: challenges in linking schools, families, and communities. In J. Murphy, &

L. K. Seashore (Eds.). Handbook of Re- search on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Spiker, D., Hebbeler, K., Wagner, M., Cameto, R.,

& McKenna, P. (2000). A frame work for describing variations in state early interven- tion systems. Topics in Early Childhood Special Education 20(4), 195-207.

Strauss, A. & Corbin, J. (1998). Basics of quali- tative research. Thousand Oaks, CA: Sage Publications, Inc.

The American Heritage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4th ed.) (2000).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The Division for Early Childhood of the Council for Exceptional Children (DEC) (2000).

DEC recommended practices. Longmont, CO: Sopris West.

Tseng (2004). Interagency Collaboration in Early Intervention. Dissertation: UMD, College Park. (Unpublished).

Wyly, V., Allen, J., Pfalzer, S. & Wilson, J.

(1996). Providing a seamless service system from hospital to home: The NICU training project. Infants and Young Children, 8(3), 77-84.

(20)

A Study of the Factors Affecting Interagency Collabo- ration in Early Intervention with Children with Special

Needs

Tseng Shu-Hsien Wang Wen-Ling

Chung Yuan Christian University

ABSTRACT

Because of the multiple needs of young children with special needs and their fami- lies, the importance of interagency collaboration in early intervention has become in- creasingly clear. Thus, the lack of collaboration among early intervention agencies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problematic. This study analyzed in-depth 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e interagency collaboration in a particular early intervention system in Taiwan. We adopted a qualitative case study method and collected data through interviews, analysis of docu- ments and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We found that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interagency in- teractions in this system included contextual and personal factors. The contextual factors were found to exert a more structural and longer-term impact, while personal characteris- tics influenced operational and short-term aspects. Beside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is particular system was still in a very early stage of coordination, not yet even at the for- mation stage described by Flynn and Harbin (1987). Therefore, we concluded that this system urgently needed to take a serious look at itself and its own developmental process, in order to maximize its ability to benefit young children with special needs and their families.

Keywords: children with special needs, early intervention, interagency collaboration, co- ordination

Bulletin of Special Education 2007, 32(1), 57-76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a) A special school for children with hearing impairment may appoint 1 additional non-graduate resource teacher in its primary section to provide remedial teaching support to

Achievement growth in children with learning difficulties in mathematics: Findings of a two-year longitudinal study... Designing vocabulary instructio n

Motivation Phases of Carrer Development: Case Studies of Young Women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Clinical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employment among people with severe mental illness: Findings from the employment intervention demonstration program. George’s journey: Developing

Sexual Abuse of Children with Autism: Factors that Increase Risk and Interfere with Recognition of Abuse.... ASD –

 The IEC endeavours to ensure that the information contained in this presentation is accurate as of the date of its presentation, but the information is provided on an

Explore different e-learning resources and strategies that can be used to successfully develop the language skills of students with special educational needs in the..

為上圖座標的意涵進行說明。橫軸是 D-R 原因度,縱軸是 D+R 中心度。當 D+R 越 大且 D-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