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地震及活斷層研究(孕震帶構造)---台灣南部孕震帶地質及構造的震測研究(I)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地震及活斷層研究(孕震帶構造)---台灣南部孕震帶地質及構造的震測研究(I)"

Copied!
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

※ 地震及活斷層研究[孕震帶構造]

台灣南部孕震帶 ※

※ 地質及構造的震測研究

(Ⅱ)

※※※※※※※※※※※※※※※※※※※※※※※※※

計畫類別:□個別型計畫 ˇ整合型計畫 計畫編號:NSC 90-2119-M-006-001

執行期間:90 年 8 月 01 日至 91 年 12 月 31 日

計畫主持人:孫鎮球 共同主持人:

本成果報告包括以下應繳交之附件:

□赴國外出差或研習心得報告一份

□赴大陸地區出差或研習心得報告一份

□出席國際學術會議心得報告及發表之論文各一份

□國際合作研究計畫國外研究報告書一份

執行單位:國立成功大學地球科學系

中 華 民 國 九十二 年 一 月 一 日

(2)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撰寫格式說明 Preparation of NSC Project Reports

計畫編號:NSC 90-2119-M-006-001

執行期限:90 年 8 月 1 日至 91 年 12 月 31 日 主持人:孫鎮球

中 文 摘 要

本研究的第一項成果是台灣南部孕震帶的淺層震測研究。台灣南部大崗山、小崗山 西崖的存疑小崗山斷層確實存在,由旗山向西南延伸的旗山斷層亦確實存在,在此二斷 層之間疑似另有一條東北–西南走向的斷層。大、小崗山以西的地區地形平坦,地層亦 為水平。這些證據顯示此區的板塊推擠應力大多以逆斷層方式釋放。相較於潛移釋放相 當板塊推擠應力的台南–關廟–南化一帶,此區地震危險度顯然較高。

本研究第二項成果是三維彈性波中 P 波與 S 波之分離技術。備好一個均勻的三維彈 性模型,用三維彈性波方程式,將三維彈性波資料由接收點位置,反時序外插至三維彈 性模型中。在此同時,在某一深度計算散量及旋量並加以儲存。然後將彈性波模型分成 一個 P 波模型和一個 S 波模型。將散量由儲存位置以聲波方程式順時序外插至 P 波模型 中,在表面擷取散量便是分離的 P 波。對旋量亦作類似處理,但外插至 S 波模型中,在 表面擷取的旋量便是分離的 S 波。

關鍵詞:淺層震測、活斷層、孕震構造、彈性波、分離、外插

ABSTRACT

This project’s first achievement is the fault detecting in southern Taiwan. Shallow seismic profiles shows that the speculated Hsiao-Gong-Shan Fault, along the western hills of the Ta-Gong-Shan and Hsiao-Gong-Shan in southern Taiwan, really exists. The speculated Chi-Shan Fault, that stretches nearly 70 kilometers southwestward from Chishan, also exists.

An additional northeast-southwest striking thrust fault is speculated between the above two faults. To the west of the Shiao-Gong-Shan Fault, the earth’s surface is nearly flat and the layers are nearly horizontal, implying little deformation after deposition. The plate-collision stress is therefore mostly released in the form of thrusting. The earthquake hazard in this area is therefore higher than in Tainan area where a significant portion of the plate-collision stress is released in the form of creeping.

The second achievement is the method of separating P- and S-waves in 3-dimensional elastic seismic data. The elastic seismic data are downward extrapolated from the receiver locations into a homogeneous elastic computational model. During downward extrapolation, divergence (a scalar) and curl (a three-component vector) of the wavefield are computed and

(3)

upward extrapolated into the P-velocity model to obtain the separated P-waves. The three curl components (containing S-waves only) are upward extrapolated independently into the S-velocity model to obtain the separated S-waves.

Keywords:Shallow seismics, active faults, earthquake- inducing mechanism, elastic waves, separation, extrapolation.

計 劃 緣 由 與 目 的

台灣位於太平洋西緣,歐亞大陸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之交界處,由於板塊運動速 度高達每年 7 公分,地震頻繁,是環太平洋地震帶的一部份。1999 年的集集大地震 曾造成台灣生命財產的重大損失。正確探測斷層位置,使人工建築物避開斷層,確實 保持建築物的強度,可以保持建築物在地震中不受損害,將生命財產損失降至最低。

斷層是引發地震的潛在位置,亦是發生地震時振動最劇烈的地方。清楚界定斷層線的 位置及性質,對防止地震災害有決定性的作用。鑑於集集大地震的教訓,整合計畫已 於九十年度開始地震及活斷層之研究工作。主持人負責台灣南部台南縣市及高雄縣市 境內的活斷層探測及地震危險度評估。

另外,主持人對震測資料處理技術之研究發展有相當經驗,過去並有多項創新技術 在國際知名期刊發表。彈性波中 P 波與 S 波之分離,可以得到一套 P 波及一套 S 波資料,

這些資料將對後續的工作,如直接探勘,產生重大貢獻。主持人已在二維的 P 波與 S 波 分離得到部份成就,因此在本計劃分配一部份資源,研究將 P 波與 S 波分離技術推展至 三維。

結 果 與 討 論

第一項:台灣南部孕震帶的淺層震測研究

1. 區域概況

研 究 區 是 台 灣 南 部 大 崗 山 及 小 崗 山 及 附 近 地 區 , 北 緯 22°40′-22°55′, 東 經 120°17′-120°30′的範圍。台南市位於西北方,高雄市位於西南方。大、小崗山本身海拔 最高為 307 公尺。西北方(台南市所在)有抬升的台南台地,北方是地形平坦的關廟地 嶄,東北方及東方是台灣西部麓山帶丘陵地的一部份。高屏溪在小崗山以東大約 10 公 里,中央山脈在東方約 30 公里。

2. 小崗山斷層

大崗山南北長約 5 公里,東西寬約 2 公里;小崗山南北長約 2 公里,東西寬約 1 公里;兩山之間有一塊南北長約 1 公里的谷地。存疑的小崗山斷層位於大崗山、小崗山 之西崖。由於大、小崗山之西崖及東崖坡度都很大(百分之三十以上),且缺少適合的 道路,可供震測的路線極少。本研究選擇二條東西向測線 L901 與 L902(圖 1)橫跨存 疑的斷層線。其中 L901 在小崗山之西崖,L902 在大、小崗山之間的谷地,這二條測線 的震測剖面分別如圖 2 及圖 3。圖 2 中有一傾斜約 50°的斷層面位於 CDP 130 附近,應 是小崗山斷層。但此斷層面位置在山腳以西大約 50 公尺,因此很可能這是晚近形成的

(4)

斷層面,小崗山斷層的主斷層面可能在測線東端以東數十公尺處。圖 3 顯示測線 L902 雖橫跨推測的斷層線,但剖面並未出現明顯的斷層面,只在 CDP 300 以東出現反射波較 弱向破碎帶,而這個位置正是斷層線通過之處。因此主持人認為小崗山斷層在谷地的這 一段並無明顯的斷層面,而是造成一條數十公尺寬的破碎帶。由於破碎帶岩層鬆軟,容 易被侵蝕,正好解釋了在兩山之間出現谷地的原因。

圖 1. 研究區域在台灣南部高雄縣境內大崗山、小崗山及附近。虛線表示斷 層或疑似斷層,L901–L907 表示震測測線,C91–C92 表示露頭位置。

(5)

3. 旗山斷層

旗山斷層是東北–西南走向的存疑斷層,與前述的小崗山斷層大致平行。在小崗山 斷層以東,相距約 10 公里。另外,在這兩斷層之間有另一條東北–西南走向的山脈,

疑似另一條斷層(圖 1)。本研究在此二斷層 (或疑似斷層) 線上共有 4 條震測測線:L903

(燕巢南方約 2 公里處),L904(旗山、田寮之間),L905(高雄縣仁武鄉烏林),L906

(旗山),這些測線是刻意選在可能橫跨斷層的道路上,如圖 1。另外,在點 C91(測線 L905 附近)及點 C92(測線 L906 附近)有清楚的岩層露頭可用作參考。以上 4 條測線 之中,L906 得到的震測剖面品質很差且與野外觀察差距甚大而放棄。測線 L903 震測剖 面(圖 4)顯示 CDP 70 至 120 是反射信號較弱的破碎帶,此破碎帶在地表是橫跨一條

南北向的小丘(高約十公尺)之間的谷地,因此這小丘應是疑似逆斷層推升的結果。測 線 L905 剖面(圖 5)顯示地層向東小角度傾斜,有一向東傾斜約 70°的逆斷層面,這些 震測解釋與點 C91 的露頭所顯示的相當吻合。在 C91 可以見到向東傾斜約 8°的地層面,

及一個南北走向,坡度約 80°向西傾斜且草木不生的崖面,這個崖面應是斷層的露頭,

顯示旗山斷層確實存在。

4. 小崗山斷層以西

測線 L907 位於小崗山斷層線以西約 1 公里(圖 1),此處地表平坦,沒有地形起伏。

L907 的震測剖面顯示地層與地表地形相似,地層近乎水平,沒有什麼褶縐,地層變形 很有限。

圖 3. 測線 L902 的淺層震測剖面及解釋的斷層面。 CDP 300 以東 是破碎帶,恰好是小崗山斷層的位置。

(6)

5. 孕震帶構造

大、小崗山在大約北緯 22°50',其北方約 10 公里(北緯 23°附近)是台南台地、關 廟地嶄及西部麓山帶的丘陵。這一帶只有一個後甲里斷層在台南台地與關廟地嶄之間,

在丘陵地區有多個褶縐但無斷層,包括地表平坦的關廟地嶄亦顯示約 10°的向西傾斜地 層。可見板塊推擠應力多以潛移(creeping)方式釋放,釋放地區包括地表平坦的關廟 地嶄。L907 測線位於關廟地嶄平坦地形的向南延續,但地下地層不再傾斜,而是近乎 水平。大、小崗山及以東的丘陵地是台南東方丘陵地的向南延續,但出現小崗山、旗山 斷層及另一條疑似斷層,其中斷層在某些部份造成寬數十公尺的破碎帶。綜合上述,可 知本區的孕震帶是由旗山斷層、小崗山斷層及其間的疑似斷層構成,板塊推擠應力大多 以斷層方式釋放。

圖 4. 測線 L903 的淺層震測剖面。

(7)

第二項:三維彈性波中 P 波與 S 波之分離技術

三維彈性波資料 圖 6 是一個 x 方向,y 方向及 z 方向(深度)各為 2km, 2km 及 1.6km 的三維彈性波模型。設有一個 P 波震源在(x, y, z) = (1.2km, 1.0km, 0.16km),在表面接收 到的三維彈波資料出現在線 X 及線 Y(見圖 6)上的部份如圖 7 所示。在圖 7 中,直達 波和表面波已消去,所見的只有反射 P 波和反射 S 波。

準備一個三維的均勻彈性波模型,它的P 波與 S 波速度約略近似介質表面的速度(圖 8)。將彈性波資料(圖 7 所代表者)由接收位置(表面)插入,以彈性波方程式向下外 插至彈性波模型中,在此同時,在某一深度(例如 0.1km)計算散量(divergence)與旋 量(curl),並加以儲存。

將圖 8 的彈性波模型分為一個 P 波速度模型和一個 S 波速度模型。將散量(代表 P 波)由儲存深度插入,以聲波方程式向上外插至 P 波速度模型,並在表面記錄做為分離 後的 P 波。將旋量的三個分量分別由儲存深度插入,以聲波方程式向上外插至 S 波速度 模型,並在表面記錄做為分離後的 S 波。

由於散量和旋量的計算涉及位移(displacement)對空間的微分,使得分離後的 P 波和 S 波受到π/2 的相位改變。要恢復原有的相位可以用對時間的 Hilbert transform。

經相位修正後的 P 波如圖 9a 及 9e 所表示,S 波如圖 9b 至 9d 及 9f 至 9h 所表示。

計 劃 成 果 自 評

本計劃支出經費為 148 萬元。完成工作項目包括台灣南部的孕震帶研究及三維 P-S 波分離的資料處理技術發展。活斷層探測方面計完成約 4 公里長的測線,震測資料品質 雖然不是很好,但仍可以用來解釋活斷層,及完成活斷層分佈之推測。在三維 P-S 波分 離方面,技術已發展成功並完成合成資料之測試,已投稿至全球最大的地球物理探勘期 刊 Geophysics,初審意見極其正面,預料不久即可被接受。由於這是全球第一次成功地 分離三維 P-S 波,預料將對未來探勘技術產生深遠影響。對於這二項研究成果,主持人 甚為滿意。

參 考 文 獻

Sun R. 1999. Separating P- and S-waves in a prestack 2-dimensioanl elastic seismogram. 61th EAGE meeting, Helsinki, Finland, Extended Abstracts, Paper 6-23.

(8)

圖 6. 三維坐標系的一個三維介質。距離單位是 km,括弧外數字表示 P 波速度,括弧內 表示 S 波速度(單位 km/s)。線 X 與 Y 在表面,分別平行為 X 與 Y 軸。S=震源。

圖 7. 三維合成彈性波資料,其中直達波和表面波已消去。在線 X 上看到的(a) x 分量,

(b) y 分量和(c) z 分量;在線 Y 上看到的(d) x 分量,(b) y 分量和(c) z 分量。P=反射 P 波;

(9)

圖 8. 三維均均彈性波模型。

圖 9. 分離後的 P 波和 S 波。在線 X 上看到的(a)散量(P 波)及旋量(S 波)的(b) x 分量,(c) y 分量和(d) z 分量;在 Y 線上看到的(e)散量及旋量(f) x 分量,(g) y 分量和(h) z 分量。

數據

圖 7.  三維合成彈性波資料,其中直達波和表面波已消去。在線 X 上看到的(a) x 分量,
圖 9.  分離後的 P 波和 S 波。在線 X 上看到的(a)散量(P 波)及旋量(S 波)的(b) x 分量,(c)  y 分量和(d) z 分量;在 Y 線上看到的(e)散量及旋量(f) x 分量,(g) y 分量和(h) z 分量。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In a previous-study, Master Renshan

 在 1855 年英國科學家 Lord Rayleigh 於地震研 究領域就發現了表面聲波的存在,此後則將此現象 運用於地震研究上,此表面波亦被稱為 Rayleigh wave ;直到 1965

4.1.3 不整合面 不整合面 (Surface Unconformity) (Surface Unconformity)

1990 年底羅東 SMART1 陣列結束後,為了解不同地質條件下之地動反應中 研院地球研究所隨即於花蓮地區設置了第二個強震儀陣列,即 SMART2 陣列 (Strong Motion Accelerograph Array

屏東科技大學森林系陳美惠教授帶領的社區林業研究團隊長期深 耕,陪伴墾丁國家公園(台 26 線)及屏北原鄉部落(台 24 線),建立森 林與部落的生態旅遊推動模式,研究成果於 2008

歷史上許多大地接均顯示,火災所造成的災害遠比震動所造成者為慘烈。如一九 O

地函、地核。所 謂 的地殼,就是 一層 由堅硬的 岩石所 構 成的薄殼,只 不過 這 層薄殼並 不是完 整 的一片,而是 像一 塊大拼圖,由 數十 片稱為「板塊 」的 薄 殼拼合而 成,雖 說

不像其他天災,如颱風、海嘯、火山爆發等,大難臨頭前還有跡可循,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