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貝多芬《鋼琴奏鳴曲作品二十七之一》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貝多芬《鋼琴奏鳴曲作品二十七之一》 "

Copied!
8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臺東大學音樂學系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謝綉莉 博士

貝多芬《鋼琴奏鳴曲作品二十七之一》

風格與詮釋

研 究 生: 施珊珊 撰

中 華 民 國 一 ○ 四 年 六 月

(2)
(3)

國立臺東大學音樂學系 碩士論文

貝多芬《鋼琴奏鳴曲作品二十七之一》

風格與詮釋

研 究 生: 施珊珊 撰 指導教授: 謝綉莉 博士

中 華 民 國 一 ○ 四 年 六 月

(4)
(5)
(6)
(7)
(8)
(9)
(10)

致謝辭

走過 了 兩 年半 的 研 究 所生 涯 , 如今 終 能 將 研究 生 的 身分 畫 下 句 點。 學 習的 過 程 中, 最 感 謝 的莫 過 於 我的 指 導 教 授謝 綉 莉 博士 , 始 終 耐心 地 指導 我、 鼓 勵 我。 無 論 是 在鋼 琴 展 演或 是 論 文 撰寫 , 每 逢遇 到 瓶 頸 的時 候 ,恩 師總 是 一 次又 一 次 地 指引 我 明 確的 方 向 , 協助 我 以 細膩 的 文 字 將原 本 雜亂 無頭 緒 的 文章 修 正 , 也讓 我 在 藝術 領 域 更 激發 出 不 同的 想 法 。 對於 恩 師的 用心 付 出 ,內 心 十 分 的感 動 , 我要 致 上 最 崇高 的 謝 意。

同時 , 由 衷地 感 謝 國 立臺 東 大 學楊 景 蘭 教 授和 國 立 屏東 教 育 大 學的 黃 勤恩 教 授 ,願 意 擔 任 我的 碩 士 學位 音 樂 會 評審 和 論 文口 試 委 員 。兩 位 教授 在忙 碌 當 中審 核 校 閱 我的 論 文 ,對 於 掛 漏 錯訛 之 處 給予 教 導 指 正, 也 提出 許多 寶 貴 的建 議 , 使 我的 論 文 能更 加 完 整 且明 確 ; 並且 在 碩 士 學位 音 樂會 給予 鋼 琴 演奏 技 巧 與 樂曲 詮 釋 的專 業 建 議 ,讓 我 在 學習 鋼 琴 表 演藝 術 之過 程中 獲 益 匪淺 。

感謝 系 主 任郭 美 女 教 授的 期 許 與鼓 勵 , 讓 我有 機 會 重拾 學 生 的 身分 繼 續學 習 , 完成 了 原 本 以為 此 生 達不 到 的 目 標。 也 感 謝在 讀 研 究 所期 間 ,承 蒙所 有 教 授們 的 指 導 ,謝 謝 您 們開 拓 了 我 在學 術 和 演奏 的 視 野 。撰 寫 論文 和準 備 碩 士學 位 音 樂 會的 過 程 中, 系 辦 的 曾琦 芳 助 教, 給 予 我 許多 行 政上 的協 助,還 有 謝宗 仁 教授 親 自 指導 我 彈 奏 他的 作 品「 雨 夜梧 桐 」,以 及 廖 克 紹教 授 的 加油 打 氣 , 使我 更 有 動力 的 達 成 目標 , 在 此致 上 感 謝 之意 。

學習 的 路 途艱 辛 , 感 謝研 究 所 同學 素 慧 、 思穎 、 慈 音、 志 龍 、 明裕 和 義祥 一 路 上的 相 互 共 勉, 還 有 最辛 苦 的 柏 君學 妹 , 在論 文 打 字 和排 版 上的 協助。附 小 同事 兼 好 友育 致,熱 心幫 我 解 決電 腦 上 的難 題 並 協 助資 料 搜 尋;

瑞玟 、 佩 玲、 文 琪 、 慧珍 和 亭 如的 經 驗 分 享, 讓 我 勇敢 面 對 一 切困 難 與挑 戰, 謝 謝 你們 。

最後 , 要 感謝 父 母 親 對我 的 興 趣和 學 習 , 大力 地 支 持與 肯 定 。 兩個 女 兒晴 和 嬡 在這 段 研 究 期間 , 默 默地 給 予 我 關懷 、 包 容與 體 諒 , 以及 摯 友連 從在 我 的 學業 遇 上 瓶 頸的 時 候 ,適 時 地 為 我提 供 建 議; 因 為 你 們無 限 的包 容和 支 持 ,我 才 能 順 利完 成 學 業, 深 深 地 感謝 你 們 。

誠摯 地 感 謝所 有 幫 助 我、 陪 伴 我完 成 學 業 的家 人 和 朋友 們 , 你 們是 我 完成 學 業 和本 論 文 的 最大 動 力 。在 此 , 將 這份 喜 悅 與你 們 一 同 分享 。

(11)

貝多芬《鋼琴奏鳴曲作品二十七之一》

風格與詮釋

作者:施珊珊

國立 台 東 大學 音樂 學系

摘 要

貝多 芬 的 三十 二 首 鋼 琴 奏 鳴 曲 有鋼 琴 的 「 新約 聖 經 」之 美 稱 , 為貝 多 芬一 生 中 歷時 最 久 的 創作 形 式 。《 鋼 琴 奏 鳴曲 作 品 二十 七 之 一 》 之 創 作期 間 , 正 值 貝 多 芬 受 到 對 於 愛 情 嚮 往 的 挫 折 與 日 益 嚴 重 的 耳 疾 所 帶 來 的 困 擾 。 即 使 處於 黑 暗 的 人生 低 潮 ,貝 多 芬 依 然 完 成 了 許多 偉 大 的 作品 , 表現 出內 心 渴 望打 破 長 久 以來 制 式 奏鳴 曲 式 的 想望 。

本文 將 探 討貝 多 芬 《 鋼琴 奏 鳴 曲作 品 二 十 七之 一 》 之風 格 與 詮 釋, 共 分 成 五 個 章節 : 第 一 章緒 論 , 闡述 研 究 之 動機 和 方 法; 第 二 章 則是 探 討古 典時 期 與 貝多 芬 早 期 鋼琴 奏 鳴 曲之 風 格 特 色; 第 三 章以 貝 多 芬 《鋼 琴 奏鳴 曲作 品 二 十七 之 一 》 各樂 章 做 簡扼 之 樂 曲 分析 ; 第 四章 著 重 於 樂曲 的 演奏 詮釋 , 以 彈奏 的 細 節 和表 現 方 式為 主 ; 第 五章 為 結 論。 期 盼 在 深入 瞭 解貝 多芬 的 音 樂風 格 特 色 、樂 曲 的 創作 背 景 、 樂曲 分 析 、演 奏 詮 釋 等項 目 後,

在演 奏 此 曲時 , 能 更 貼近 貝 多 芬之 音 樂 創 作風 格 , 表達 出 更 深 刻的 詮 釋。

關 鍵 字 : 貝多 芬、 奏 鳴曲 、 鋼 琴奏 鳴 曲 、 鋼琴 奏 鳴 曲作 品 二 十 七之 一

(12)

The Style and Interpretation in Beethoven's Piano Sonata Op. 27, No. 1

Shan-shan Shih

Abstract

Beethoven’s thirty-two piano sonatas were titled as "New Testament" of the keyboard repertoire, in which Beethoven spent the longest time in his whole life. During the time of working on his Piano Sonata Op. 27, No. 1, Beethoven was frustrated and puzzled by his personal relationship and arising hearing problems. Even in the darkness of life slump, he still accomplished many great works , showing his inner desire to break the tradition of sonata form.

This thesis is divided into five chapters and explores Beethoven's Piano Sonata Op. 27, No. 1, focusing in its style and interpretation. The first chapter is an overview, describing the motivation and composition of this thesis. The second chapter explor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lassical sonatas and Beethoven’s early piano sonatas. The third chapter is a brief analysis of the Piano Sonata Op. 27, No. 1. The forth chapter focuses in details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is sonata. The last chapter concludes the thesis, with a hope that it may serve as a reference guide to future performers of Beethoven’s Piano Sonata, Op. 27, No. 1.

Keywords: Beethoven, Sonata, Piano sonata , Piano Sonata Op. 27/1

(13)

目次

摘 要 ... i

Abstract ... ii

第一 章 緒論 ... 1

第二 章 古典 時 期 與貝 多 芬 早 期奏 鳴 曲 之風 格 特 色 ... 4

第 一 節 古 典 時 期 奏 鳴 曲 之 架 構 ... 4

第 二 節 貝 多 芬 早 期 奏 鳴 曲 作 品 之 風 格 ... 7

第三 章 樂曲 分 析 ... 11

第 一 節 樂 曲 創 作 背 景 與 特 色 ... 11

第 二 節 第 一 樂 章 樂 曲 分 析 ... 14

第 三 節 第 二 樂 章 樂 曲 分 析 ... 20

第 四 節 第 三 樂 章 樂 曲 分 析 ... 23

第 五 節 第 四 樂 章 樂 曲 分 析 ... 26

第四 章 樂曲 詮 釋 ... 34

第 一 節 第 一 樂 章 樂 曲 詮 釋 ... 34

第 二 節 第 二 樂 章 樂 曲 詮 釋 ... 41

第 三 節 第 三 樂 章 樂 曲 詮 釋 ... 45

第 四 節 第 四 樂 章 樂 曲 詮 釋 ... 49

第五 章 結論 ... 57

參考 文 獻 ... 60

(14)

表次

表 1 古典 時 期 奏 鳴曲 三 樂 章結 構 表 ... 5

表 2 古典 時 期 奏 鳴曲 四 樂 章結 構 表 ... 6

表 3 古典 時 期 奏 鳴曲 式 結 構表 ... 7

表 4 貝多 芬 早 期 鋼琴 奏 鳴 曲目 表 ... 8

表 5 貝多 芬 《 鋼 琴奏 鳴 曲 作品 二 十 七 之一 》 之 架構 分 析 .. 14

表 6 第一 樂 章 曲 式結 構 表 ... 15

表 7 第二 樂 章 曲 式結 構 表 ... 20

表 8 第三 樂 章 曲 式結 構 表 ... 24

表 9 第四 樂 章 曲 式結 構 表 ... 26

表 10 第一 樂 章 速 度一 覽 表 ... 34

表 11 第 二樂 章 速 度一 覽 表 ... 41

表 12 第三 樂 章 速 度一 覽 表 ... 45

表 13 第四 樂 章 速 度一 覽 表 ... 50

(15)

譜例目次

譜 例 1 第 一 樂 章 第 1~8 小 節 ... 16

譜例 2 第 一 樂 章 第 9~18 小 節 ... 17

譜例 3 第 一 樂 章 第 25 小節 ... 17

譜例 4 第 一 樂 章 第 33 小節 ... 17

譜例 5 第 一 樂 章 第 37~44 小 節 ... 18

譜例 6 第 一 樂 章 第 56~62 小 節 ... 18

譜例 7 第 一 樂 章 第 67 小節 ... 19

譜例 8 第 一 樂 章 第 79~86 小 節 ... 19

譜例 9 第 二 樂 章 第 1~17 小 節 ... 21

譜例 10 第 二 樂 章 第 40~41 小 節 ... 21

譜例 11 第二 樂 章 第 41~49 小 節 ... 22

譜例 12 第 二 樂 章 第 72~73 小 節 ... 22

譜例 13 第 二 樂 章 第 89~92 小 節 ... 22

譜例 14 第 二 樂 章 第 126~140 小節 ... 23

譜例 15 第 三 樂 章 第 1~8 小 節 ... 24

譜例 16 第 三 樂 章 第 9~12 小 節 ... 25

譜例 17 第 三 樂 章 第 21~23 小 節 ... 25

譜例 18 第 三 樂 章 第 24-26 小 節 ... 26

譜例 19 第 四 樂 章 第 1~4 小 節 ... 27

譜例 20 第 四 樂 章 第 23~36 小 節 ... 27

譜例 21 第 四 樂 章 第 36~39 小 節 ... 28

譜例 22 第 四 樂 章 第 49~56 小 節 ... 28

譜例 23 第 四 樂 章 第 55~60 小 節 ... 29

譜例 24 第 四 樂 章 第 102-106 小節 ... 29

譜例 25 第 四 樂 章 第 102~112 小 節 ... 30

譜例 26 第 四 樂 章 第 130~140 小節 ... 30

譜例 27 第 四 樂 章 第 139~151 小節 ... 31

譜例 28 第 四 樂 章 第 179~185 小節 ... 31

譜例 29 第 四 樂 章 第 240~255 小節 ... 32

(16)

譜例 30 第 四 樂 章 第 256~265 小節 ... 33

譜例 31 第 四 樂 章 第 266~285 小節 ... 33

譜例 32 第 一 樂 章 第 1~4 小 節 ... 35

譜例 33 第 一 樂 章 第 5~8 小 節 ... 35

譜例 34 第 一 樂 章 第 9~12 小 節 ... 36

譜例 35 第 一 樂 章 第 13~16 小 節 ... 36

譜例 36 第 一 樂 章 第 17-18 小 節震 音 ... 37

譜例 37 第 一 樂 章 第 25-26 小 節 ... 37

譜例 38 第 一 樂 章 第 33~36 小 節 ... 38

譜例 39 第 一 樂 章 第 37~40 小 節 ... 38

譜例 40 第 一 樂 章 第 41~42 小 節 ... 39

譜例 41 第 一 樂 章 第 45-47 小 節 ... 39

譜例 42 第 一 樂 章 第 59~62 小 節 ... 40

譜例 43 第 一 樂 章 第 67-68 小 節 ... 40

譜例 44 第 一 樂 章 第 79~86 小 節 ... 41

譜例 45 第 二 樂 章 第 1~8 小 節 ... 42

譜例 46 第 二 樂 章 第 10~17 小 節 ... 43

譜例 47 第 二 樂 章 第 50-55 小 節 ... 43

譜例 48 第 二 樂 章 第 85~92 小 節 ... 44

譜例 49 第 二 樂 章 第 126~140 小節 ... 44

譜例 50 第 三 樂 章 第 1~4 小 節 ... 45

譜例 51 第 三 樂 章 第 5~8 小 節 ... 46

譜例 52 第 三 樂 章 第 10~18 小 節 ... 47

譜例 53 第 三 樂 章 第 18 小節 震 音 彈奏 音型 版 本 比較 ... 48

譜例 54 第 三 樂 章 第 22~26 小 節 ... 49

譜例 55 第 四 樂 章 第 1-2 小 節 震音 彈 奏 音型 ... 50

譜例 56 第 四 樂 章 第 9~12 小 節 ... 51

譜例 57 第 四 樂 章 第 23~36 小 節 ... 52

譜例 58 第 四 樂 章 第 55~60 小 節 ... 52

譜例 59 第 四 樂 章 第 76~81 小 節 ... 53

譜例 60 第 四 樂 章 第 102~106 小節 ... 53

譜例 61 第 四 樂 章 第 102~112 小 節 ... 54

(17)

譜例 62 第 四 樂 章 第 140~143 小節 ... 54

譜例 63 第 四 樂 章 第 181~185 小節 ... 55

譜例 64 第 四 樂 章 第 250~255 小節 ... 55

譜例 65 第 四 樂 章 第 278~285 小節 ... 56

(18)
(19)

第一章 緒論

路德 維 希 ‧范 ‧ 貝 多 芬 ( 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827 ) 的鋼 琴 奏鳴 曲 舉 世聞 名 , 十 九世 紀 著 名的 音 樂 評 論家 漢 斯 ‧馮 ‧ 畢 羅 ( Hans von Bülow, 1830-1894 ) 將 貝 多 芬 的 三 十 二 首 鋼 琴 奏 鳴 曲 比 喻 為 「 鋼 琴 音 樂 中 的新 約 聖 經 」1,是 所 有學 習 鋼 琴者 必 要 的 練習 作 品 之一 。 對 於 貝多 芬 作品 的研 究 , 兩百 餘 年 來 在音 樂 學 家與 演 奏 家 的觀 點 上 ,所 見 略 同 者固 然 不乏 其例 ; 相 對著 , 也 有 少數 持 以 異見 者 。

根 據 「 新 葛 洛 夫 音 樂 百 科 全 書 線 上 全 文 資 料 庫 」 ( The New Grove Dictionary of Music and Musicians Online ) 的 三 期 劃 分 法 , 將 貝 多 芬 鋼 琴 奏鳴 曲 作 品分 為 早 期、中期 與 晚 期,各 以 西元 1802 及 1812 年 為 分 界 點2。 以此 分 期 法計 算 , 貝 多芬 早 期 的鋼 琴 奏 鳴 曲 有 十 五 首 , 其 中 第 十三 首 《 鋼 琴奏 鳴 曲 作品 二 十 七 之一 》 完 成 於 1801 年, 隔 年 由維 也 納 的 出版 商 喬瓦 尼‧卡 皮 ( Giovanni Cappi, 1765-1815 ) 出版。而 同 年 出 版之 第十 四 首《 鋼 琴 奏 鳴 曲 作 品 二 十 七 之 二 》「 月 光 」 ( Moonlight ) 為 舉 世 聞 名 之 鋼 琴 奏 鳴 曲 。 此 兩 首 奏 鳴 曲 皆 有 著 貝 多 芬 親 自 題 之 「 幻 想 曲 般 的 奏 鳴 曲 」 ( Sonata quasi una fantasia ) 標 題 ; 然 而 , 不 同 於 「 月 光 」 奏 鳴 曲 之 高 知 名 度 ,《 鋼 琴奏 鳴 曲 作品 二 十 七 之一 》 相 對地 較 少 出 現於 音 樂 會殿 堂 中 , 幾乎 是 貝多

1 Alan Walker, Hans von Bülow: A Life and Time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9), 7.

2 Joseph Kerman, et al, "Beethoven, Ludwig van," Grove Music Online , Oxford Music Onlin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Web. 21 Mar. 2015,

<http://erms.lib.nttu.edu.tw:2187/subscriber/article/grove/music/40026pg13>.

(20)

芬 最 被 忽 略 之 鋼 琴 奏 鳴 曲 之 一3。 另 外 ,《 鋼 琴 奏 鳴 曲 作 品 二 十 七 之 一 》 打 破 了 古 典 時期 奏 鳴 曲 樂章 「 快 、 慢 、 快 」 之順 序 排 列, 也 使 用 了「 立 即接 下去 演 奏 ( attacca subito ) 之 文 字指 令 , 使樂 章 間 連續 演 奏 不 中斷 。 基 於 此曲 具 備 上述 貝 多 芬 創新 之 奏 鳴曲 寫 作 手 法 , 卻 又 遭受 忽 略 之 命運 , 激發 筆 者 對 於 此作 品 的 研 究動 機 , 期能 深 入 探 討樂 曲 分 析及 演 奏 詮 釋, 以 達到 更完 美 的 演奏 。

由於 眾 多 音樂 學 者 們 對於 貝 多 芬生 平 相 關 的專 書 與 期刊 已 有 相 當繁 多 的著 作 , 因此 本 論 文 不再 做 生 平之 贅 述 , 而將 探 討 貝多 芬 《 鋼 琴奏 鳴 曲作 品二 十 七 之一 》 之 風 格與 詮 釋 。本 論 文 共 分成 五 個 章節 : 第 一 章緒 論 ,闡 述研 究 之 動機 和 方 法 ;第 二 章 探討 古 典 時 期與 貝 多 芬早 期 奏 鳴 曲之 風 格特 色,由 於 論 文主 題《 鋼琴 奏 鳴 曲作 品 二 十 七之 一 》完 成於 1801 年,為 貝 多 芬早 期 之 鋼琴 奏 鳴 曲 作品 , 故 本章 節 著 墨 於 探 討 古 典時 期 與 貝 多芬 早 期鋼 琴奏 鳴 曲 之風 格 特 色 ;第 三 章 以貝 多 芬 《 鋼琴 奏 鳴 曲作 品 二 十 七之 一 》各 樂章 做 簡 扼之 樂 曲 分 析; 第 四 章探 討 該 奏 鳴曲 的 演 奏詮 釋 , 以 彈奏 的 細節 和表 現 方 式為 主 ; 第 五章 為 結 論。 本 研 究 重點 在 於 探討 貝 多 芬 《鋼 琴 奏鳴 曲作 品 二 十七 之 一 》 樂曲 之 結 構、 音 樂 的 特性 與 演 奏之 詮 釋 , 並以 文 獻研 究 、 樂 譜 分析 為 研 究 途徑 。 文 獻研 究 的 部 分, 蒐 集 並閱 讀 專 書 、期 刊 、論 文、 樂 譜 、網 路 等 相 關於 作 品 的創 作 背 景 資 料 。 樂 譜分 析 方 面 ,本 論 文重 要樂 段 之 譜例 隨 文 與 小節 編 號 ,如 無 特 別 註明 出 處 ,皆 為 引 用 自亨 利 原 典

3 William S. Newma n, The Sonata in the Classic Era , 3rd ed. (New York: W. W. Norton, 1983), 517.

(21)

( G. Henle ) 版 本4, 如引 用 其 他參 考 版 本 , 則 再 加 以註 明 之 。 透過 此 作品 風格 與 詮 釋的 研 究 , 探討 作 曲 家創 作 的 時 代背 景 、 原創 意 義 及 手法 之 外,

並 藉 由 聆 賞 名 演 奏 家 所 留 下 的 影 音 資 料 , 從 彈 奏 樂 曲 的 實 際 演 奏 經 驗 當 中 , 期 能 了解 對 整 體 樂曲 的 音 樂走 向 , 確 立個 人 音 樂詮 釋 的 風 格 。 針 對於 此曲 中 較 特殊 的 樂 段 及彈 奏 上 所需 面 對 的 問題 並 逐 一提 出 , 並 進而 提 出有 效的 練 習 方式 , 期 望 藉此 能 予 以 演 奏 者 具 體之 幫 助 。

4 Ludwig van Beethoven, Klaviersonaten , Nach Eigenschriften und Originalausgaben, Hrsg. von B. A. Wallner, Fingersatz von Conrad Hansen, 2 vols. (München: G. Henle, [1980]), 234-248.

(22)

第二章 古典時期與貝多芬早期奏鳴曲之風格特色

第一節 古典時期奏鳴曲之架構

奏 鳴 曲 sonata 此 詞彙 源自 於 拉 丁文 的 sonare, 即「 發出 聲 響 」, 為「 奏 鳴的 音 樂 」 ( music to be sounded ),意 指 「用 樂 器 演奏 」 以 便 和「 歌 唱 」 cantare 作 區 別 。 十 七 世 紀 初 , 義 大 利 的 音 樂 重 心 , 逐 漸 由 歌 劇 、 聲 樂 轉 入器 樂 曲 ,因 此 奏 鳴 曲開 始 在 義大 利 萌 芽 。 而 早 期 的鍵 盤 樂 器 奏鳴 曲 數量 並 不 多 , 直 到 巴 洛 克 時 期 , 由 多 明 尼 科 ‧ 史 卡 拉 第 ( Domenico Scarlatti, 1685-1757 ) 以 練 習 曲 的 型 式 寫 下 五 百 六 十 多 首 大 鍵 琴 奏 鳴 曲 之 後 , 此 類 奏鳴 曲 才 躍升 為 主 流 。 然 而 , 受到 啟 蒙 時 代的 理 性 思考 所 帶 來 的影 響 , 古 典時 期 的 音 樂 家 開 始 運用 簡 明 的曲 式 , 從 事為 各 類 樂器 演 奏 的 奏鳴 曲 作品 創作 ; 奏 鳴曲 自 此 由 比較 簡 單 的曲 式 , 發 展到 所 謂 「成 熟 時 期 」的 典 型奏 鳴曲 式 , 也幾 乎 成 為 這時 代 器 樂曲 的 基 礎 結構 形 式 ,例 如 獨 奏 奏鳴 曲 、室 內樂 、 交 響曲 和 協 奏 曲, 皆 循 這一 曲 式 創 作5

古 典 時 期 的鋼 琴 奏 鳴 曲 較 常 見 的為 三 或 四 個樂 章 的 結構 。 三 樂 章結 構 的奏 鳴 曲 在約 瑟 夫 ‧ 海 頓 ( Joseph Haydn, 1732-1809 )、 沃夫 岡 ‧ 阿 瑪 迪 斯 ‧ 莫 札 特 (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1756-1791 ) 和 貝多 芬的 作 品 皆 有呈 現 。 此時 期 三 樂 章奏 鳴 曲 結構 如 下 :

1. 第 一 樂 章 為 快 板 奏 鳴 曲 式 ( Allegro sonata form )。

5 劉 志 明 , 古 典 時 代 音 樂 史 (臺 北 市 : 全 音 出 版 社 , 2005), 161。

(23)

2.第 二 樂 章 則 是 個 速 度 減 緩 的 二 或 三 段 體 樂 章 , 可 為 行 板 、 慢 板 或 最 緩板 。

3.第 三 樂 章 為 小 步 舞 曲 , 或 是 以 迴 旋 曲 形 式 出 現 。

在速 度 上 ,各 樂 章 之 間形 成 「 快、 慢 、 快 」的 對 比 ( 見表 1 ) 。

表 1 古 典 時 期 奏 鳴 曲 三 樂 章 結 構 表

樂 章 曲 式 速 度

第 一 樂 章 奏 鳴 曲 式 快 板

第 二 樂 章 二 段 體 或 三 段 體 行 板 、 慢 板 或 最 緩 板

第 三 樂 章 小 步 舞 曲 或 迴 旋 曲 快 板

四樂 章 奏 鳴曲 結 構 在 海頓 早 期 鍵盤 作 品 《 鋼琴 奏 鳴 曲作 品 十 六 之六 》 和《 鋼 琴 奏鳴 曲 作 品 十六 之 八 》中 已 有 呈 現, 而 未 見於 莫 札 特 之鋼 琴 奏鳴 曲作 品 ; 直至 貝 多 芬 早期 的 十 五首 鋼 琴 奏 鳴曲 中 , 則以 四 樂 章 的作 品 數量 居多 。 古 典時 期 四 樂 章奏 鳴 曲 結構 如 下 ( 見 表 2 )6

1.第 一 樂 章 為 快 板 奏 鳴 曲 形 式 。

2.第 二 樂 章 通 常 是 和 第 一 樂 章 形 成 對 比 的 慢 板 , 為 二 段 體 、 三 段 體 , 或是 變 奏 曲等 。

3.第 三 樂 章 通 常 是 小 步 舞 曲 或 詼 諧 曲 。 此 兩 種 曲 式 都 是 三 段 體 , 速 度 介於 中 到 快速 之 間 。

4.第 四 樂 章 是 終 樂 章 , 多 採 用 輕 快 而 生 動 活 潑 的 迴 旋 曲 式 。 此 樂 章 必 須 具 備 終 結 全 曲 的 氣 勢 , 並 和 第 一 樂 章 相 呼 應 ; 偶 也 採 用 奏 鳴 曲 式 。

6 古 典 時 期 奏 鳴 曲 之 四 樂 章 結 構 也 常 用 於 交 響 曲 、 室 內 樂 及 管 弦 樂 作 品 。

(24)

表 2 古 典 時 期 奏 鳴 曲 四 樂 章 結 構 表

樂 章 曲 式 速 度

第 一 樂 章 奏 鳴 曲 式 快 板

第 二 樂 章 二 段 體 、 三 段 體 或 變 奏 曲 慢 板

第 三 樂 章 小 步 舞 曲 或 詼 諧 曲 中 到 快 速 之 間

第 四 樂 章 迴 旋 曲 或 奏 鳴 曲 式 輕 快 而 生 動 活 潑

古典 時 期 的奏 鳴 曲 , 第一 樂 章 大 多 有 一 個 固定 的 型 式, 一 般 以 「奏 鳴 曲 式」 ( Sonata form ) 稱 之 。 其結 構 分 為 呈示 部 ( Exposition )、發 展 部 ( Development ) 和 再 現 部 ( Recapitulation ) 三 大 部 份 , 以 下 將 各 部 份 依 主題 素 材 與調 性 作 簡 扼之 敘 述 :

呈示 部 : 呈示 樂 章 主 題, 可 分 為第 一 主 題 和第 二 主 題。 第 一 主 題為 全 樂章 的 基 礎,不 但 旋 律明 確 也 極富 個 性;第二 主 題 多表 現 抒 情 且富 歌 唱 性,

與第 一 主 題成 對 比 。 當第 一 主 題的 調 性 為 大調 時 , 第二 主 題 應 轉至 屬 調;

而第 一 主 題調 性 為 小 調, 第 二 主題 則 轉 至 關係 大 調 。

發展 部 : 為第 一 樂 章 的對 比 部 分。 取 材 於 呈示 部 的 兩個 主 題 或 任何 已 呈現 過 之 素材,於曲 調、節 奏、和 聲 和調 性中 加 以 變化。調性 由 屬 調 開 始 , 再轉 至 其 他近 系 調 性 ,最 後 結 束於 屬 調 。

再現 部 : 再次 以 主 調 呈現 呈 示 部所 出 現 的 主題 素 材 ,當 中 偶 有 過門 會 配合 第 二 主題 調 性 而 另創 新 型 ,或 某 些 段 落被 縮 減 ,或 加 入 更 豐富 之 變 化 ( 見表 3 )7

7 劉 志 明 , 古 典 時 代 音 樂 史 (臺 北 市 : 全 音 出 版 社 , 2005), 162-164。

(25)

表 3 古 典 時 期 奏 鳴 曲 式 結 構 表

呈 示 部

主 題 調 性

第 一 主 題 I i

第 二 主 題 V III

發 展 部

呈 示 部 已 呈 現 過 之 素 材

轉 調 (近 系 調 )

轉 調 (近 系 調 ) 再

現 部

第 一 主 題

I i

第 二 主 題

第二節 貝多芬早期奏鳴曲作品之風格

古典 時 期 的奏 鳴 曲 由 於海 頓 、 莫札 特 和 貝 多芬 的 努 力培 育 , 奏 鳴曲 式 達至 成 熟 階段 。 貝 多 芬曾 經 於 1792 年 前 往維 也 納 向海 頓 學 習 , 因 此 其早 期的 作 品 ,不 論 是 樂 章組 合 或 是作 曲 技 巧 上, 均 延 續海 頓 和 莫 札特 所 傳承 的維 也 納 古典 樂 派 風 格。 例 如 承襲 海 頓 主 題開 展 的 手法 , 以 及 沿用 莫 札特 旋律 的 可 唱性 及 樂 句 語 法 。 然 而, 由 於 法 國大 革 命 的發 生 與 啟 蒙主 義 的思 潮興 起 , 激發 了 貝 多 芬渴 望 自 由、 熱 愛 平 等的 想 法 ;同 時 也 由 於經 歷 了 愛 情的 挫 折 及失 聰 的 恐 懼, 使 得 他開 始 嘗 試 追求 新 的 表現 手 法 及 形式 上 的完 美和 內 容 的深 刻 性 。

以 下 依 據 調 性、樂 章 數 與 作 曲 年 代,將 貝 多 芬 早 期 創 作 的 十 五 首 鋼 琴 奏 鳴 曲 作 品 列 表 ( 見 表 4 ) :

(26)

表 4 貝 多 芬 早 期 鋼 琴 奏 鳴 曲 目 表8

作 品 編 號 調 性 樂 章 數 作 曲 年 代 備 註

Op. 2, No. 1 F 小 調 4 1793-1795

Op. 2, No. 2 A 大 調 4 1794-1795

Op. 2, No. 3 C 大 調 4 1794-1795

Op. 7 Eb大 調 4 1796-1797

Op. 10, No. 1 C 小 調 3 ?1795–7

Op. 10, No. 2 F 大 調 3 1796–7

Op. 10, No. 3 D 大 調 4 1797–8

Op. 13 C 小 調 3 1797–8 「 悲 愴 」

Op. 14, No. 1 E 大 調 3 1798

Op. 14, No. 2 G 大 調 3 ?1799

Op. 22 Bb大 調 4 1800

Op. 26 Ab大 調 4 1800-1801

Op. 27, No. 1 Eb大 調 4 1801

Op. 27, No. 2 C#小 調 3 1801 「 月 光 」

Op. 28 D 大 調 4 1801 「 田 園 」

根據 上 列表 4 中 , 得 知貝 多 芬 早期 的 十 五 首鋼 琴 奏 鳴曲 作 品 中 ,有 九 首使 用 四 樂章 , 六 首 使用 三 樂 章。

貝多 芬 早 期的 鋼 琴 奏 鳴曲 作 品 創作 手 法 如 下:

1.曲 式 : 以 較 活 潑 的 詼 諧 曲 取 代 優 雅 的 小 步 舞 曲 為 第 三 樂 章 , 如 《 鋼 琴奏 鳴 曲 作品 二 之 二 》 的 第 三 樂章 , 此 為 貝多 芬 開 創先 例 。 於 《鋼 琴 奏鳴 曲 作 品 十 三 》「 悲 愴 」( Pathétique ) 中 , 貝 多 芬 嘗 試 改 變 的 手 法 為 第 一 樂章 一 開 始即 是 一 段 相當 長 的 極緩 板 ( Grave ) 導奏 , 彷 彿在 暗示 自 己 剛

8 Joseph Kerman, et al, "Beethoven, Ludwig van," Grove Music Online , Oxford Music Onlin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Web. 21 Mar. 2015,

http://erms.lib.nttu.edu.tw:2187/subscriber/article/grove/music/40026pg19 ; 表 格 中 作 曲 年 代 的 「 ? 」 , 為 「 新 葛 洛 夫 音 樂 百 科 全 書 」 既 有 之 標 示 。

(27)

遭到 耳 疾 打擊 的 痛 苦 表白 , 導 奏 後 才 進 入 快板 主 題 。 此 外 , 貝 多芬 在 《鋼 琴奏 鳴 曲 作品 二 十 六 》和 《 鋼 琴奏 鳴 曲 作 品二 十 七 之一 》 , 皆 打破 了 傳統 奏鳴 曲 中 快板 為 第 一 樂章 的 性 格, 並 且 都 捨棄 奏 鳴 曲式 。 例 如 在《 鋼 琴奏 鳴曲 作 品 二十 六 》中 ,第 一 樂 章為「 主 題 與變 奏 」, 第三 樂 章 則使 用 了「 送 葬進 行 曲」, 此為 首 創先 例 的 寫 作 手 法;而《 鋼 琴奏 鳴 曲作 品 二十 七 之 一》

第一 樂 章 為行 板 , 第 二樂 章 則 為詼 諧 曲 , 也是 不 同 於 傳 統 奏 鳴 曲 之 寫 作手 法 。

2.樂 章 速 度 重 組 : 更 自 由 的 將 樂 章 速 度 重 組 。 例 如 《 鋼 琴 奏 鳴 曲 作 品 二十 七 之 一》 的 第 一 樂章 是 行 板, 第 二 樂 章為 快 板 的詼 諧 曲 , 第三 樂 章才 為慢 板 , 第四 樂 章 是 快板 迴 旋 曲的 終 樂 章 。同 組 作 品《 鋼 琴 奏 鳴曲 作 品二 十 七 之 二》「 月 光 」的 第一 樂 章 也 是 慢 板 , 第二 樂 章 為稍 快 板 , 終樂 章 以急 板作 為 結 束, 整 首 作 品的 速 度 由慢 發 展 到 快。

3.演 奏 手 法 : 樂 章 之 間 以 連 續 演 奏 ( attacca ) 的 方 式 呈 現 , 如《 鋼 琴 奏鳴 曲 作 品二 十 七 之 一 》 全 曲 樂章 間 不 間 斷地 連 續 演奏 ; 以 及 《鋼 琴 奏鳴 曲作 品 二 十七 之 二 》 的第 一 樂 章和 第 二 樂 章之 間 , 也註 明 「 立 即接 下 去演 奏 」 ( attacca subito ) 。

4.調 式 和 聲 : 首 先 是 樂 章 和 樂 章 之 間 的 調 性 與 傳 統 古 典 奏 鳴 曲 不 同 , 有 時 使 用 遠系 轉 調 。 如《 鋼 琴奏 鳴 曲 作品 二 之 三 》第 一 樂 章為 C 大調 , 第 二 樂 章 為 遠系 調 E 大 調, 為「 三 度轉 調 技 法 」;《鋼 琴 奏 鳴曲 作品 二 十 七 之二 》第一 樂 章為 升 C 小調 , 第二 樂 章 為 遠系 調 降 D 大調 , 為「同 音 異名 轉調 」 。 其次 為 第 一 主題 和 第 二主 題 也 脫 離主 屬 調 關係 或 是 大 小關 係 調的

(28)

固定 格 式 ,如《 鋼 琴 奏鳴 曲 作 品二 之 二 》的第 一 樂 章中 , 第 一 主題 為 A 大 調, 第 二 主題 則 轉 至 遠系 的 E 小調 。

5.彈 奏 技 巧 : 貝 多 芬 擅 長 使 用 雙 手 遠 距 彈 奏 技 巧 , 營 造 出 豐 富 的 交 響 效 果 , 在《 鋼琴 奏 鳴 曲作 品 十 三》「 悲 愴 」第一 樂 章 第三 主 題 已 有呈 現;《 鋼 琴奏 鳴 曲 作品 二 十 七 之一 》 第 四樂 章 , 低 音聲 部 更 以整 個 和 絃 布局 , 瀰漫 著暗 沉 的 氣氛 與 音 響 ,富 有 戲 劇性 之 張 力 。

由上 述 可 見, 貝 多 芬 在早 期 創 作階 段 , 雖 然 延 續 海 頓和 莫 札 特 所傳 承 的維 也 納 古典 樂 派 風 格 , 但 是 仍然 嘗 試 追 求 創 新 的 表現 手 法 以 及形 式 上的 完美 和 內 容的 深 刻 性 ,找 尋 並 建立 屬 於 自 己的 音 樂 風格 。

(29)

第三章 樂曲分析

第一節 樂曲創作背景與特色

貝多 芬 在 1801 年完 成的《 鋼琴 奏 鳴 曲作 品二 十 七 之一 》和《 鋼琴 奏 鳴 曲作 品 二 十七 之 二 》 兩首 奏 鳴 曲, 並 於 1802 年 由 維也 納 的 出 版商 卡 皮出 版 , 本 論 文研 究 主 題 《鋼 琴 奏 鳴曲 作 品 二 十七 之 一 》 之 手 稿 已 遺失 而 未流 傳下 來9。在 這兩 首 作 品出 版 之 前,貝 多 芬 已親 自 題 上了 小 標 題「 幻想 曲般 的奏 鳴 曲 」 ( Quasi una fantasia ),可 能是 為了 在 奏 鳴曲 的 曲 式 中取 得 更 自 由創 新 的 寫作 形 式10

《鋼 琴 奏 鳴曲 作 品 二 十七 之 一 》寫 作 於 貝 多芬 飽 受 耳疾 困 擾 與 痛苦 的 時期,雖 然 標題 為「 幻想 曲 般 的奏 鳴 曲」,但是 曲 中 並 無 羅 曼 蒂 克 的 氛 圍 , 而是 充 滿 著向 終 曲 躍 進的 氣 勢 。此 曲 的 創 作, 表 達 出貝 多 芬 克 服逆 境 時的 堅強 意 志 ,達 到 深 遠 的內 在 思 想。 貝 多 芬 將此 作 品 《鋼 琴 奏 鳴 曲作 品 二十 七之 一 》獻 給約 瑟 芬‧蘇菲 亞‧馮‧李希 登 斯坦 伯 爵 夫人 ( Josephine Sophia von Liechtenstein, 1776-1848 ) ,她 在 出 嫁 前 曾 經 跟 隨 貝 多 芬 學 習 鋼 琴,同 時也 是 貝 多芬 重 要 的 贊助 者 。

一般 學 者 對於 《 鋼 琴 奏鳴 曲 作 品二 十 七 之 一》 的 樂 曲架 構 應 分 為三 或 四個 樂 章 ,曾 持 不 同 之見 解 。 探討 三 樂 章 結構 之 學 者, 其 理 由 是由 於 慢板 樂 章 ( Adagio con espressione ) 的 篇 幅很 短, 僅 有 二十 六 小 節 ,和 聲 也 未

9 Timothy Jones, Beethoven: The 'Moonlight' and Other Sonatas, Op. 27 and Op. 31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19.

1 0 Joseph Kerman, et al, "Beethoven, Ludwig van," Grove Music Online ,

<http://erms.lib.nttu.edu.tw:2187/subscriber/article/grove/music/40026pg19>.

(30)

終止 於 該 樂章 主 調 降 A 大 調,沒 有 產 生 結束 的 感 覺,而 採 用 副屬 共 同 和絃 轉至 降 E 大 調而 解 決至 下 一 個樂 章 ; 最 後在 末 樂 章迴 旋 奏 鳴 曲 ( Allegro vivace ) 中 , 又 再 次 出 現 了 慢 板 樂 章 的 素 材 , 因 此 將 慢 板 樂 章 視 為 序 奏 , 並 且 認 定 此 作 品 《 鋼 琴 奏 鳴 曲 作 品 二 十 七 之 一 》 為 三 樂 章 結 構11。 而 認 為 是四 樂 章 結構 的 看 法 為, 慢 板 樂章 和 迴 旋 奏鳴 曲 的 速度 與 調 性 都不 相 同,

且慢 板 樂 章末 尾 也 有「接 下 去 演奏 」 ( attacca ) 的 文 字 指令( 一般 attacca 多使 用 於 連接 兩 個 獨 立樂 章 ),故 認 為 此 作品 應 為 四樂 章 結 構。著 名音 樂學 者斯 徒 爾 特‧戈登 ( Stewart Gordon, 1930~ ) 在其 1996 年 著作 A History of Keyboard Literature: Music for the Piano and Its Forerunners 中,曾 清 楚 提 及

《鋼 琴 奏 鳴曲 作 品 二 十七 之 一 》為 三 或 四 樂章12;而 在其 2005 年編 輯 之貝 多芬 鋼 琴 奏鳴 曲 樂 譜 Beethoven: Piano Sonatas, vol. 2: Nos. 9-15 說 明 文字 中 , 卻 偏 向 於 將 此 奏 鳴 曲 視 為 四 個 樂 章13, 現 今 多 數 文 獻 也 將 此 曲 是 為 四 個 樂 章 筆 者 參 考 之 研 究 文 獻 多 以 四 個 樂 章 探 討 此 曲14。 本 論 文 則 依 據 音 樂 學 者 唐 納 德‧ 弗 朗 西 斯‧ 托 維 ( Donald Francis Tovey, 1875-1940 ) 撰 寫之 貝多 芬 鋼 琴奏 鳴 曲 研 究專 書 , 將此 作 品 《 鋼琴 奏 鳴 曲作 品 二 十 七之 一 》 分 為四 樂 章 結構15

《鋼 琴 奏 鳴曲 作 品 二 十七 之 一 》 之 第 一 樂 章並 不 是 按照 古 典 時 期的 奏

1 1 Malcolm Bilson, “The Emergence of the Fantasy -Style in the Beethoven Piano Sonatas of the Early and Middle Periods ,” (D.M.A. Diss., University of Illinois, 1968), 77-79.

1 2 (New York: Schirmer Books, 1996 ), 162-164.

1 3 (Van Nuys, CA: Alfred, 2005), 114.

1 4 Frank E. Kirby, Music for Piano: A Short History (Portland: Amadeus Press, 1966),

121; William S. Newman, Beethoven on Beethoven: Playing His Piano Music His Way (New York. W. W. Norton, 1988), 207.

1 5 Donald Francis Tovey, A Companion to Beethoven's Pianoforte Sonatas: Complete Analyses (London: AMS Press, 1976), 96-103.

(31)

鳴 曲 的 四 樂 章 型 式 進 行 創 作 , 而 是 採 用 自 由 的 非 奏 鳴 曲 型 式16, 第 一 樂 章 由行 板 之 速度 揭 開 序 幕,為三 段 體 曲式,由兩 個 行 板樂 段 ( Andante ),中 間 插 入 對 比 速 度 的 快 板 樂 段 ( Allegro ) 所 組 成 , 各 樂 段 的 調 性 並 沒 有 在 主、 屬 調 的關 係 上 發 展, 而 是 以三 度 關 係 調性 構 成 (Eb大 調 -C 大調 )。

古典 時 期 的奏 鳴 曲 第 二樂 章 通 常為 慢 板 , 詼諧 曲 則 安排 在 第 三 樂章 ; 但 是 貝 多 芬在 此 作 品 《鋼 琴 奏 鳴曲 作 品 二 十七 之 一 》打 破 了 古 典奏 鳴 曲樂 章間 的 排 列, 將 詼 諧 曲安 排 在 第二 樂 章 , 以尋 求 創 新的 音 樂 寫 作風 格 。第 三 樂 章 為 慢板 , 特 別 不同 於 第 一、 二 樂 章 的是 未 在 主 調 上 結 束 ,而 以 副屬 共同 和 絃 導向 第 四 樂 章。 第 四 樂章 是 迴 旋 奏鳴 曲 式 ,特 別 的 是 主題 在 發展 部以 左 右 手對 答 的 方 式 交 錯 出 現 ; 而 尾 奏 的第 一 部 分插 入 第 三 樂章 的 部分 主題 素 材 與速 度 , 形 成回 顧 性 的結 構 , 第 二 部 份 則 為自 本 樂 章 主題 發 展而 成的 急 板 ,如 此 令 人 出乎 意 料 之外 的 對 比 效果 , 極 富幻 想 曲 之 即興 與 展技 手法 。

貝多 芬 在 此 作 品 《 鋼 琴奏 鳴 曲 作品 二 十 七 之一 》 的 每個 樂 章 後 , 明 確 地指 示 「 立即 接 下 去 演奏 」 ( attacca subito ) 之文 字 指 令, 樂 章間 並 未 劃 上樂 曲 終 止的 複 縱 線,表示 全 曲 要連 續 地 演奏 下 去,這樣 獨 特 的結 構 安 排,

成為 創 新 之先 例 。

以下 依 據 曲 式 、 速 度 和調 性 , 將貝 多 芬 作 品《 鋼 琴 奏鳴 曲 作 品 二十 七 之一 》 列 表 ( 見表 5 ):

1 6 但 是 這 並 非 首 舉 , 在 《 鋼 琴 奏 鳴 曲 作 品 二 十 六 》 的 第 一 樂 章 , 即 已 使 用 非 奏 鳴 曲 型 式 (變 奏 曲 )創 作 。

(32)

表 5 貝 多 芬 《 鋼 琴 奏 鳴 曲 作 品 二 十 七 之 一 》 之 架 構 分 析

樂 章 曲 式 速 度 調 性

三 段 體

曲 式 Andante-Allegro-Andante Eb大 調 -C 大 調 - Eb大 調

三 段 體 曲 式

Allegro molto e vivace C 小 調

三 三 段 體

曲 式 Adagio con espressione Ab大 調

迴 旋

奏 鳴 曲 Allegro vivace Eb大 調

第二節 第一樂章樂曲分析

此樂 章 為 三段 體 ( ABA’) 曲式 , 降 E 大 調, A 段 與 A’段 皆 為單 一 主 題 (第 一 至 八 小 節 ), 無 對 比 性 的 第 二 主 題 。 主 題 在 第 一 至 八 小 節 發 展 後 , 其他 樂 段 則擷 取 主 題 素材 作 為 變化 , 運 用 此方 式 連 貫全 樂 章 。 本樂 章 之曲 式結 構 列 表如 下 ( 見 表 6):

(33)

表 6 第 一 樂 章 曲 式 結 構 表

三 段 體 曲 式 小 節 數 調 性

A 段

第 一 部 份 : 行 板 主 題 1~8 Eb大 調

第 二 部 份 : 行 板 主 題 發 展 9~20 Eb大 調 → F 小 調 → Eb大 調 第 一 部 份 : 行 板 主 題 再 現 21~36 Eb大 調

B 段

快 板 主 題 37~62 C 大 調

A’

行 板 主 題 再 現 63~78 Eb大 調

尾 奏 79~86 Eb大 調

一 、 A 段

第 一 至 三 十六 小 節 , 降 E 大 調 ,二 二 拍 子 ,行 板 ( Andante ) 。

(一 )第 一 部 份

第 一 至 八 小節,為 行 板主 題。由降 E 大 調 的兩 個 四 小節 樂 句 構 成,這 兩個 樂 句 又各 自 做 了 反覆 。 主 題一 開 始 即 採用 下 降 三度 音 動 機 ,並 以 「短

─短 ─ 長 」之 節 奏 型 態反 覆 出 現; 左 手 的 十六 分 音 符樂 句 為 反 向進 行 ,與 右手 相 互 對應。第 一 至四 小 節 用了 I 和 V 級的 和 聲,而第 三 至 四小 節 的 右 手音 程 由 G 音→ F 音 → Eb音,為正 格 終止。第五 至 八 小節 在 左 手以 上 行 音 階達 到 屬 音, 皆 為 V 級的 擴 充 , 右 手 以 sf 強 調 V7的 第七 音, 為 解 決 至 I 級而 做 準 備 ( 譜例 1 ) 。

(34)

譜 例 1 第 一 樂 章 第 1~8 小 節

(二 )第 二 部 份

第 九 至 二 十小 節 , 採 用主 題 的 下降 三 度 音 動機 寫 作 方式 來 發 展 。第 九 至 十 二 小 節採 用 了 第 七至 八 小 節的 節 奏 型 態來 發 展 ,右 手 的 高 音旋 律 運用 了倚 音 和 經過 音 作 為 變化 , 雙 手的 和 絃 進 行為 固 定 的八 分 音 符 型態 。 第十 三至 十 六 小節 以 反 向 音階 的 旋 律, 在 雙 手 發展 並 且 相互 呼 應 。 而特 別 的是 在第 十 三 小節 出 現 了 C 大 調和 絃,此為 降 E 大 調 的下 中 音,也就 是 下 降小 三度 音 , 預示 了 第 二 個中 段 的 調性 。 第 十 七至 二 十 小節 為 第 十 三至 十 六小 節的 樂 句 ,為 加 入 了 裝飾 音 擴 展後 的 再 現 ( 譜 例 2 ) 。

(35)

譜 例 2 第 一 樂 章 第 9~18 小 節

(三 )第 三 部 份

第二 十 一 至三 十 六 小 節, 此 為 行板 主 題 的 再現 。 但 是自 第 二 十 五小 節 開始 , 右 手的 主 題 旋 律 改 變 為 八分 音 符 的 節奏 型 態 ( 譜例 3 ) 。

譜 例 3 第 一 樂 章 第 25 小 節

第三 十 三 小節 起 , 則 運用 鄰 音 使旋 律 更 富 於變 化 ( 譜 例 4 ) 。

譜 例 4 第 一 樂 章 第 33 小 節

(36)

二 、 B 段

第三 十 七 至四 十 四 小 節, C 大 調, 六 八 拍 子, 快 板 ( Allegro )。此 樂 段 為 快 板 主題 , 與 行 板主 題 形 成速 度 與 力 度的 對 比 , 近 似 幻 想 曲的 對 比風 格。 一 開 始即 出 現 下 降三 度 音 的動 機 , 足 見主 題 動 機 貫 穿 於 樂 章之 手 法。

第三 十 七 至三 十 九 小 節的 和 聲 是由 主 、 屬 和弦 來 回 交替 的 單 純 型態 , 第四 十小 節 才 由 V7解決 至 I 級 。 第 四 十 四小 節結 束 於 屬調 G 大 調的 完 全 終止 ( 譜例 5 ) 。

譜 例 5 第 一 樂 章 第 37~44 小 節

自第 五 十 七小 節 由 C 小調 音 階的 旋 律 轉 回降 E 大 調,最 後 於 第六 十 二 小節 停 留在 V7的七 音 ( 譜例 6 ) 。

譜 例 6 第 一 樂 章 第 56~62 小 節

(37)

三 、 A’段

第六 十 三 至八 十 六 小 節, 降 E 大調 , 二 二 拍子 , 行 板。

(一 )第 一 部 份 的 再 現

第六 十 三 至七 十 八 小 節, 回 到 行板 主 題 的 拍 號 與 速 度以 後 , 開 始的 四 個小 節 為 行板 主 題 旋 律的 再 現 。第 六 十 七 至七 十 小 節改 以 左 手 為主 題 旋 律 ( 譜 例 7 ) , 第 七 十 一 至 七 十 四 小 節 主 題 旋 律 又 回 到 右 手 , 第 七 十 五 至 七 十八 小 節 再將 旋 律 交 給左 手 陳 述, 呈 現 左 右手 輪 唱 的變 化 方 式 。

譜 例 7 第 一 樂 章 第 67 小 節

(二 )尾 奏

第七 十 九 至八 十 六 小 節,左 手 以持 續 分解 八度 Eb音 與 右 手之 和絃 交 替 對 應 , 節 奏型 態 由 四 分音 符 減 值為 八 分 音 符, 增 加 旋律 的 流 動 ,最 後 延長 記 號 停 留 在 第 八 十 六 小 節 , 為 樂 章 之 結 束 。 譜 表 下 方 標 示 Attacca subito l’Allegro, 為 「 立 即 接 下 去 演 奏 , 突 然 轉 為 快 板 」 之 意 ( 譜 例 8 ) 。

譜 例 8 第 一 樂 章 第 79~86 小 節

(38)

第三節 第二樂章樂曲分析

第二 樂 章 為詼 諧 曲 , 結構 為 三 段體 曲 式 , C 小 調, 三 四拍 子 , 速度 為 快 板 與 非 常活 潑 的 甚 快板 ( Allegro molto e vivace )。本 樂 章之 曲式 結 構 列 表如 下 ( 見 表 7 ) :

表 7 第 二 樂 章 曲 式 結 構 表

三 段 體 曲 式 小 節 數 調 性

A 段 1~41 C 小 調

B 段 41~72 Ab大 調

A’段 73~140 C 小 調

一 、 A 段

第一 至 四 十一 小 節 , C 小 調, 以 分解 和 絃 音為 素 材 。第 一 至 十 六小 節 由 i 級 開 始發 展 至 V6、 v6以 及 IV、 iv 的 和 聲, 每 兩 小節 呈 現 出 規律 勻 稱 的 架構 。 第 一至 二 小 節 ,先 呈 現 的是 雙 手 同 音上 行 的 分解 三 和 絃 ,接 著 是連 續反 向 進 行, 並 以 高 低音 域 來 相 交 替 。 這 樣的 琶 音 形式 , 為 幻 想曲 常 用的 形式 。 自 第三 小 節 起 ,左 手 的 第一 音 與 右 手的 第 三 音 由 C 音 開 始, 每 兩個 小節 級 進 下降 半 音 ( 譜 例 9 ) 。

(39)

譜 例 9 第 二 樂 章 第 1~17 小 節

第十 七 至 二十 四 小 節 為八 個 小 節的 插 入 樂 段, 依 然 使用 分 解 和 絃、 高 低音 域 與 級進 音 型 的 手法 。 第 二十 五 至 四 十一 小 節 為主 題 再 現 。 第 二 十七 小節 的 VI 級 和 聲 預 示著 中 段 的調 性;第 四十 小 節 回到 i 級和 聲, 為 正 格終 止 ( 譜例 10 ) 。

譜 例 10 第 二 樂 章 第 40~41 小 節

二 、 B 段

第四 十 一 至七 十 二 小 節,降 A 大調,以 I 級和 V 級 為 主要 和 聲。第 四 十一 至 五 十五 小 節 雙 手皆 為 四 分音 符 之 斷 奏, 由 弱 起拍 開 始 , 右手 奏 出 由 分解 和 絃 音所 構 成 旋 律音 。 ( 譜例 11 ) 。

(40)

譜 例 11 第 二 樂 章 第 41~49 小 節

第五 十 五 至七 十 二 小 節以 F 音為 始 ,發 展 上下 行 音 階的 旋 律 。 由「 反 覆記 號 1.」的 兩 個小 節來 看 , 是 由 降 A 大 調的 屬 七 和絃 轉 回 至 主和 絃 , 為 降 A 大調 的 正 格終 止; 「 反 覆記 號 2.」 則返 回 C 小調 , 是 以 vi 級結 束 的 假終 止 ( 譜 例 12 ) 。

譜 例 12 第 二 樂 章 第 72~73 小 節

三 、 A’段

第七 十 三 至一 百 四 十 小節,C 小調 , 分為 A 段 再現 與 尾 奏。 自 第七 十 三至 八 十 八 小 節 為 A 段再 現 ; 第八 十 九 至 一百 二 十 七 小 節 , 為 A 段 變 奏,

繼 續 使 用 切 分 節 奏 的 形 式 呈 現 ( 譜 例 13 ) , 並 且 左 手 運 用 持 續 斷 奏 ( sempre staccato ), 與 右 手 持 續 之 圓 滑 奏 ( sempre ligato ) 做 鮮 明 的 對 比 。

譜 例 13 第 二 樂 章 第 89~92 小 節

(41)

第一 百 二 十八 至 一 百 四十 小 節 ,雙 手 以 相 差了 一 個 八度 的 C 音 開始 , 呈 現 反 向 進 行 的 分 解 和 絃 , 並 延 續 第 二 部 分 的 交 錯 節 奏 的 型 式 來 呈 現 ( 譜 例 14 ) 。 從 一 百 三 十 六 小 節 起 , 因 主 和 絃 的 三 音 升 高 而 成 為 大 調 和 絃 , 此 為 皮 卡 地 終 止 ( Picardy ) ; 左 手 的 伴 奏以 C 音 為 每 小 節 的 持 續低 音 。 結 尾 標 示 著 「 立 即 接 下 去 演 奏 , 突 然 轉 為 慢 板 」 ( Attacca subito l’Adagio ) 。

譜 例 14 第 二 樂 章 第 126~140 小 節

第四節 第三樂章樂曲分析

第三 樂 章 是 三 段 體 曲 式,降 A 大 調, 三 四 拍子,為 富有 表 情 的 慢板 樂 章 ( Adagio con espressione )。此 樂 章 分 為三 個 樂 段, 特 別 不 同於 第 一、

二樂 章 的 是未 在 主 調 上結 束 , 而以 副 屬 共 同和 絃 導 向第 四 樂 章 。 本 樂 章之 曲式 結 構 列表 如 下 ( 見 表 8 ):

(42)

表 8 第 三 樂 章 曲 式 結 構 表

三 段 體 曲 式 小 節 數 調 性

A 段 1~8 Ab大 調

B 段 9~16 Eb大 調

A’段 17~26 Ab大 調

一 、 A 段

第一 至 八 小節,降 A 大調 。 如 同第 一 樂 章 使用 下 降 三度 音 動 機 C 音 → Ab 音 , 右 手 的 高 音 聲 部 為 主 要 旋 律 音 型 , 左 手 的 和 絃 進 行 為 固 定 的 八 分 音符 型 態 ,到 了 第 三 小節 提 高 八度 音 , 讓 和聲 音 響 由寬 廣 轉 而 緊密 。 第五 至八 小 節 用八 度 音 和 添加 裝 飾 音來 呈 現 右 手的 旋 律 ;第 八 小 節 採用 V 級半 終止 的 和 聲作 為 此 樂 段的 結 尾 ,再 緊 接 著 由第 二 拍 的後 半 拍 起 , 以 Bb─A

─Ab下 降 半音 至 G 音銜 接 至 B 段 ( 譜 例 15 ) 。

譜 例 15 第 三 樂 章 第 1~8 小 節

二、 B 段

第九 至 十 六小 節 , 降 E 大 調 。 左手 的 伴 奏 先呈 現 後 ,右 手 旋 律 緊接 在 後半 拍 展 開 。 切 分 節 奏在 此 樂 段延 展 , 並 且將 第 七 小節 第 三 拍 的音 型 以 倒

(43)

影 與 拍 子 增值 的 方 式 來展 開 ( 譜 例 16 ) 。在 第 十 二小 節 用 Ab─ G─ F 構 成的 短 小 下行 音 階 , 再展 開 一 長串 的 上 下 行音 階 旋 律, 同 時 加 入較 大 的強 弱起 伏 ( fp→ cresc.→decresc.→pp ),結 尾 以 Eb─ D─ Db的 半音 階 引 導至 A’樂 段 的 C 音。

譜 例 16 第 三 樂 章 第 9~12 小 節

三 、 A’段

第十 七 至 二十 六 小 節 , 降 A 大 調 ,分 為 主 題再 現 與 過門 。

(一 )主 題 再 現

第十 七 至 二十 三 小 節 , A 樂段 主 題以 高 八 度音 唱 出 ,並 且 使 用 十六 分 音符 的 分 解和 絃 於 中 間聲 部 伴 奏著 。 第 二 十二 至 二 十三 小 節 , 右手 以 八 度 音 的 上 行 音階 進 行 , 並且 加 上 裝飾 音 作 為 變化 ( 譜例 17 ) 。

譜 例 17 第 三 樂 章 第 21~23 小 節

(44)

(二 )過 門

第二 十 四 至二 十 六 小 節, 此 為 富有 幻 想 曲 之即 興 風 格的 裝 飾 奏 樂段 。 第二 十 六 小節 並 未 終 止於 降 A 大 調 ,採 用 副屬 共 同 和絃 轉 至 降 E 大調 而 解 決至 下 一 個樂 章 ( 譜例 18 ) 。 貝多 芬 在樂 章 的 結尾 處 標 示 「立 即 接 下去 演奏 , 突 然轉 為 活 潑 的快 板 」 ( Attacca subito l’Allegro vivace ) 。

譜 例 18 第 三 樂 章 第 24-26 小 節

第五節 第四樂章樂曲分析

第 四 樂 章 為 迴 旋 奏 鳴 曲 式 , 降 E 大 調 , 二 四 拍 子 , 活 潑 的 極 快 板 ( Allegro vivace )。 本 樂 章 之 曲 式 結 構 列 表 如 下 ( 見 表 9 ) :

表 9 第 四 樂 章 曲 式 結 構 表

迴 旋 奏 鳴 曲 式 小 節 數 調 性

呈 示 部

A 1~35 Eb大 調 → C 小 調 → Bb大 調

B 35~81 Bb大 調 → Eb大 調

A’ 82~106 Eb大 調 → Gb大 調

發 展 部

C 106~166

Gb大 調 → Bb大 調 → Eb小 調

→ Cb大 調 → Ab小 調

→ Eb大 調 → Bb大 調

再 現 部

A” 167~203

Bb大 調 → Eb大 調

B’ 203~255

尾 奏 256~285

(45)

一 、 呈示 部

第一 至 一 百零 六 小 節 ,分 為 A-B-A’三 個 部分 。 (一 )A 段

第一 至 三 十五 小 節,降 E 大 調。此 樂 章之 主題 是 開 頭四 小 節 樂 句,採 用 下 降 三 度 音 構 成 的 動 機 與 上 行 音 階 旋 律 , 藉 由 反 覆 而 形 成 八 小 節 的 樂 節 , 以 p 的力 度 開 始 ,性 格 活 潑明 朗 ( 譜例 19 ) 。

譜 例 19 第 四 樂 章 第 1~4 小 節

自 第 九 小 節 起 , 旋 律 轉 移 至 直 屬 和 絃 Bb 音 上 發 展 , 至 第 二 十 四 小 節 再轉 回 主 調。 第 二 十 五至 三 十 五小 節 , 過 渡調 性 由 降 E 大 調 → C 小 調→ 降 B 大 調 。 旋 律 由 主 題 動 機 變 形 而 構 成 , 以 相 差 兩 個 八 度 來 做 對 應 , 並 使 用 力 度 記 號 f 和 p 奏 出 對比 效 果 ;接 著 縮 減 為兩 個 八 分音 符 為 一 圓滑 線 ( 譜 例 20 ) 。

譜 例 20 第 四 樂 章 第 23~36 小 節

(46)

(二 )B 段

第三 十 五 至八 十 一 小 節,自 第 三 十五 小 節 轉至 屬 調 降 B 大 調。右手 的 十六 分 音 符旋 律 亦 採 用下 降 三 度音 的 手 法 ,左 手 以 F 音持 續 重 複為 其 伴奏 之, 再 由 F#音 ─ G 音 ─ Ab音 級 進 ( 譜例 21 ) 。

譜 例 21 第 四 樂 章 第 36~39 小 節

第五 十 小 節起 , 利 用 快速 和 聲 變換 將 調 性 轉回 主 調 降 E 大 調 的 屬 調 降 B 大 調 ( 譜 例 22 ) 。

譜 例 22 第 四 樂 章 第 49~56 小 節

第五 十 六 至八 十 一 小 節,右 手以 降 B 大 調 分解 和 絃 素材 來 強 化 和聲 , 每兩 個 小 節 做 一 個 琶 音上 下 行 ( 譜例 23 ) 。

(47)

譜 例 23 第 四 樂 章 第 55~60 小 節

(三 )A’段

第八 十 二 至一 百 零 六 小節 , 降 E 大調 。 此 樂段 為 主 題的 再 現 , 不同 於 A 段 的 是 調 性 在 第 一 百 零 三 小 節 即 加 入 Cb音,第一 百 零 四小 節 的左 手 加 入 Db 音 , 另 有 Gb 音 、Cb 音 之 變 化, 為 發展 部 的 轉調 做 準 備 ; 最 後 於 第一 百零 五 小 節以 Db 音 的 V7和 絃轉 為 降 G 大調 ( 譜例 24 ) 。

譜 例 24 第 四 樂 章 第 102-106 小 節

二 、 發展 部

第一 百 零 六至 一 百 六 十六 小 節,為 C 段。第一 百 零 六小 節 起,是採 用 第一 主 題 動機 音 型 為 基礎 所 展 開的 樂 段,調性 由 降 G 大調 → 降 D 大 調 → 降 G 大 調 , 以 左 右 手 對 答 方 式 來 呈 現 ( 譜 例 25 ) 。

(48)

譜 例 25 第 四 樂 章 第 102~112 小 節

第一 百 三 十一 小 節 至 一百 三 十 八小 節 由 四 分音 符 轉 變為 八 分 音 符 , 左 手以 十 六 分音 符 的 分 散八 度 為 伴奏 音 型 , 使樂 曲 呈 現流 動 緊 湊 且充 滿 戲劇 性的 張 力 ( 譜例 26 ) 。

譜 例 26 第 四 樂 章 第 130~140 小 節

第一 百 三 十九 至 一 百 六十 六 小 節 , 右 手 為 持續 伴 奏 音, 旋 律 由 左手 呈 現。 每 四 個小 節 為 一 樂句 , 依 下降 三 度 音 的規 律 由降 E 小 調 → 降 C 大 調→

降 A 小 調 來 改變 音 型 與調 性 ( 譜 例 27 ) ;直 至 第 一百 六 十 六 小節 , 才 由 低音 聲 部的 D 音 震 音 ,轉 回 到 降 E 大 調 之 第一 主 題 。

(49)

譜 例 27 第 四 樂 章 第 139~151 小 節

三 、 再現 部

第一 百 六 十七 至 二 百 八十 五 小 節, 分 為 A”-B’-尾奏 三 個部 分 。

(一 )A”段

第一 百 六 十七 至 二 百 零三 小 節,降 E 大 調。為 A 段 主 題再 現,而第 一 百八 十 三 小節 起 , 主 題與 伴 奏 以左 右 手 互 換 ( 譜例 28 ) 的 方 式呈 現 。 第 一百 九 十 一至 二 百 零 三小 節 。 此樂 段 的 過 渡調 性 為 降 E 大 調 → C 小調 → 降 A 大 調 → F 小 調 , 樂 句 為 下 降 三 度 音 模 式 。

譜 例 28 第 四 樂 章 第 179~185 小 節

(二 )B’段

第二 百 零 三至 二 百 二 十四 小 節 , 取 材 B 段 部分 素 材 。自 第 二 百 零七 小 節第 二 拍 後半 拍 起 , 左右 手 均 以高 八 度 呈 現。

(50)

第二 百 二 十四 至 二 百 五十 五 小 節, 以 分 解 和絃 的 旋 律來 強 化 和 聲, 結 構稍 加 擴 大。 第 二 百 四十 至 二 百四 十 六 小 節左 手 伴 奏部 分 的 低 音, 以 每一 小節 往 上 級進 半 音 。 第二 百 五 十小 節 開 始 ,雙 手 以 反向 的 音 階 進行 至 降 E 大 調 的 V7和 絃 上作 停留 ( 譜例 29 ) 。

譜 例 29 第 四 樂 章 第 240~255 小 節

(三 )尾奏

第二 百 五 十六 小 節 起,原本 應為 A 段 的 再 現,但 是 卻很 不 尋 常 地分 為 兩個 部 分 的尾 奏 。 第 一部 分 為 第二 百 五 十 六至 二 百 六十 五 小 節 ,取 材 於第 三樂 章 的 素材 與 速 度,形 成 回 顧性 的 結 構 ( cyclic form ),再 以 裝飾 奏 樂段 來進 入 第 二部 分 ( 譜例 30 ) 17

1 7 Kenneth Drake, The Beethoven Sonatas and the Creative Experience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94), 115.

(51)

譜 例 30 第 四 樂 章 第 256~265 小 節

第二 部 分 為第 二 百 六 十六 至 二 百八 十 五 小 節, 採 用 主題 的 下 降 三度 音 動機 來 變 化發 展 , 由 四個 小 節 一樂 句 模 進 ;於 第 二 百七 十 四 小 節改 為 為兩 小節 一 樂 句, 第 二 百 七十 八 小 節轉 變 為 十 六分 音 符 的快 速 音 群 ,旋 律 由急 板的 速 度 邁向 至 結 束 於主 和 絃 ( 譜例 31 ) 。

譜 例 31 第 四 樂 章 第 266~285 小 節

(52)

第四章 樂曲詮釋

第一節 第一樂章樂曲詮釋

第一 樂 章 在行 板 的 音 樂中 創 造 了優 美 溫 柔 的詩 意 色 彩, 快 板 卻 一變 而 成快 速 有 力且 活 潑 的 音樂 , 是 個具 有 豐 富 表現 力 、 極具 幻 想 性 質的 樂 章。

在彈 奏 貝 多芬 的 作 品 時, 樂 曲 速度 和 內 心 反應 往 往 相互 關 聯 , 凡有 人 要 彈 奏 貝 多 芬 的 作 品 , 貝 多 芬 首 先 關 心 的 總 是 : 「 速 度 怎 麼 樣 ? 」18, 由 此可 見 貝 多芬 對 於 速 度的 重 視 。 以 下 參 考 各學 者 對 第一 樂 章 速 度的 建 議,

整 理 列 表 ( 見表 10 )19。 建 議 演奏 者 在 彈 奏 行 板 速 度 時 , 應 以 能帶 出 本樂 章所 需 呈 現的 朦 朧 夢 幻之 氛 圍 ,而 又 不 流 於停 滯 不 前為 速 度 之 主要 考 量 。 至於 快 板 部分 , 演 奏 者應 衡 量 個人 技 巧 , 可以 清 楚 詮釋 連 續 十 六分 音 符分 解和 絃 為 前提 下 , 選 擇一 個 恰 當的 速 度 。

表 10 第 一 樂 章 速 度 一 覽 表

Carl Czerny

(1791 –1857) Ignaz Moscheles (1794-1870)

Hans von Bülow (1830-1894)

Artur Schnabel (1882-1951)

1842 1850

Andante

= 66

= 69

= 76

= 84

= 72

Allegro

= 104 = 104 = 104 = 84 = 108

1 8 Anton Schindler, Beethoven as I knew him, edited by Donald W. MacArdle (Chapel Hill: 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1996 ), 423.

1 9 肯 尼 士 德 雷 克,貝 多 芬 鋼 琴 奏 鳴 曲 - 他 本 人 的 彈 奏 和 教 學,王 杰 珍 譯,(臺 北 市 : 原 笙 國 際 有 限 公 司 , 2008), 48。

(53)

一 、 A 段

行板 速 度 ,樂 曲 一 開 始是 以 細 小音 粒 伴 奏 著柔 和 的 主題 。 右 手 pp 的 音量 需 用 指腹 彈 奏 出 寂靜 純 樸 的氣 息 , 和 絃的 最 高 音為 主 要 旋 律音 , 要清 楚彈 奏 ; 左手 為 音 階 式的 十 六 分音 符 低 音 短句 要 平 穩圓 滑 。 彈 奏時 可 做些 微 的 漸 強 與 漸 弱 , 同 時 踩 下 制 音 踏 板 ( damper pedal ) 加 上 弱 音 踏 板 ( una corda ) 以 產 生 溫 暖 含 蓄 的 音 色 , 到 了 第 二 、 三 小 節 左 手 以 八 分 音 符 柔和 地 結 束, 不 宜 太 短促 並 且 避免 使 用 過 多的 力 度 觸鍵 ; 第 四 小節 的 右手 注意 做 出 切分 重 音 的 效果 , 但 是不 能 超 出 pp 的氛 圍 ( 譜 例 32 ) 。

譜 例 32 第 一 樂 章 第 1~4 小 節

第六 和 第 七小 節 的 sf 要切 實 , 進 入 cresc. 即可 逐 漸 地放 開 弱 音 踏板 , 尤 其 是 最 高 音 至 Ab 音 更 要 有 份 量 地 觸 鍵 。 第 七 和 第 八 小 節 雙 手 的 對 應 要 有表 現 力 與說 服 力 ( 譜 例 33 ) 。

譜 例 33 第 一 樂 章 第 5~8 小 節

(54)

第九 小 節 由 pp 開 始 的旋 律 要 極富 美 感 流 暢, 雙 手 的伴 奏 和 絃 進行 時 需整 齊 柔 和, 手 指 應 儘量 貼 近 鍵盤 以 避 免 聲響 過 大 ;並 利 用 手 腕來 推 動小 指的 觸 鍵 ,讓 最 高 音 聲部 的 樂 句清 楚 地 於 和絃 之 上 以不 同 的 音 色 唱 出 , 可 想像 最 高 音為 獨 奏 旋 律,而 其 他 聲部 則 以 和絃 伴 奏 之 ( 譜例 34 )。 第 十二 小節 雙 手 和絃 需 斟 酌 句尾 觸 鍵 的輕 重 。

譜 例 34 第 一 樂 章 第 9~12 小 節

第十 三 小 節 的 C 大 調 和絃 , 雖 然和 聲 音 響 較為 明 亮 , 但 仍 應 以 貝多 芬 親自 寫 下 之力 度 記 號 pp 彈 奏寬 廣 柔 和 的音 色 , 再隨 之 漸 強 至力 度 記 號為 sf 的 最 高 音 Ab; 第 十 五小 節 右 手中 間 聲 部 的模 仿 , 應流 暢 地 帶 入第 十 六小 節左 手 的 十六 分 音 符 ( 譜 例 35 ) 。

譜 例 35 第 一 樂 章 第 13~16 小 節

(55)

第十 七 小 節右 手 的 旋 律以 震 音 為變 化 , 為 了保 持 此 段落 整 體 平 靜的 氛 圍 , Gordon 建 議此 震音 應 以 本音 為 始 , 五個 音 為 一組 音 型 來 彈奏20; 兩 個 級進 的 小 音符 為 上 行 的旋 律 線 條, 要 用 指 尖輕 觸 琴 鍵, 唱 出 晶 瑩明 亮 的音 色 ( 譜例 36 ) 。

(a) 原 譜

(b) Gordon 建 議 彈 奏 方 式

譜 例 36 第 一 樂 章 第 17-18 小 節 震 音

第 二 十 五 小 節 起 , 行 板 主 題 呈 現 為 八 分 音 符 節 奏 音 型 的 再 現 方 式 ( 譜 例 37 ) , 使 節 奏 趨 於 流 動 感 , 重 複 和 絃 的 觸 鍵 應 維 持 pp 音量 並 避 免 使用 過 多 踏板 而 使 音 色 混 濁 。

譜 例 37 第 一 樂 章 第 25-26 小 節

第三 十 三 小節 右 手 的 圓滑 線 , 觸鍵 必 須 乾 淨且 均 勻 , 第 二 個 音 切勿 過 短而 失 去 柔美 的 音 色 ;第 三 十 五小 節 右 手 以手 腕 帶 出三 度 音 的 圓滑 感 ,並

2 0 Ludwig van Beethoven, Piano Sonatas, Vol. 2: Nos. 9 -15, edited by Stewart Gordon (Van Nuys, CA: Alfred, 2005), 117.

(56)

留意 第 二 個音 仍 須 保 持柔 美 的 音色 。 第 三 十五 小 節的 sf 和 三十 六小 節 的 p 需對 比 鮮 明, 且 使 聲 部層 次 清 楚 ( 譜例 38 ) 。

譜 例 38 第 一 樂 章 第 33~36 小 節

二 、 B 段

突如 其 來 地 將 調 性 轉 換至 C 大調 , 為 主調 降 E 大 調 之下 中 音,此為 遠 系轉 調 手 法; 速 度 並 旋即 轉 為 快板 速 度 , 宛如 幻 想 曲般 無 窮 地 變化 。 行板 最後 的 八 分音 符 需 緊 接著 快 板 部分 第 一 小 節 的 兩 個 十六 分 音 符21,f 的 氣勢 在力 度 須 營造 生 氣 蓬 勃的 氣 氛 ,與 行 板 樂 段的 平 靜 氣氛 形 成 強 烈的 對 比。

第三 十 七 小節 以 分 解 和絃 的 快 速音 群 由 低 至高 , 彈 奏時 , 以 正 確的 指 法觸 鍵 並 儘量 縮 小 手 指伸 展 的 範圍 , 放 鬆 手腕 來 帶 領音 樂 的 走 向; 第 三十 八 小 節 八 分音 符 斷 音 的音 量 為 p, 要 十 分 地輕 巧 , 四分 音 符 和 絃則 稍 作延 長 ( 譜例 39 ) 。

譜 例 39 第 一 樂 章 第 37~40 小 節

2 1 Ludwig van Beethoven, Beethoven’s Piano Sonatas, Vol . 2, edited by Donald Francis Tovey (London: ABRSM, 1990), 32.

(57)

第四 十 一 小節 起 之 卡 農樂 段 , 可以 近 似 交 錯拍 子 ( Hemiola ) 的韻 律 彈 奏 , 即 一小 節 兩 個 「三 拍 」 轉換 成 三 個 「兩 拍 」 之形 式 , 要 保持 雙 手彈 奏 整 齊 一 致 以 及 律 動 感 , 可 將 其 分 為 四 個 十 六 分 音 符 為 一 組 來 練 習 ( 譜 例 40 ) ; 直 至第 四 十三 小 節 再回 到 原 節 奏形 式 之 律動 。

譜 例 40 第 一 樂 章 第 41~42 小 節

第四 十 五 小節 的 最 後 一 音 是 sf 的 效果 , 但 是 要 維 持 整 個 p 的 音 響, 以 指尖 有 如 瞬間 抓 取 , 簡短 有 力 ( 譜 例 41 ) 。 第 四十 九 小 節 突然 的 p,如 同第 四 十 一小 節 雙 手 交錯 節 奏 的 韻 律 行 進 ,依 然 要 有律 動 感 且 整齊 一 致。

譜 例 41 第 一 樂 章 第 45-47 小 節

第五 十 七 小節 轉 為 C 小調 下 行 音階 的 和 聲 色彩 , 力 度記 號 為 p,應 有 不同 的 情 緒轉 換 。 第 五十 九 小 節的 cresc. 要 逐 漸推 出 至 f,最 後於 第 六 十 二小 節 以 sf 的 力度 停 留在 降 E 大 調 屬和 絃 ;這 個 延 長記 號 大 約 等於 兩 個 小 節 的 長 度 , 雙 手 彈 奏 完 此 和 絃 後 應 立 即 放 鬆 使 音 量 逐 漸 減 弱 ( 譜 例 42 ) 。

(58)

譜 例 42 第 一 樂 章 第 59~62 小 節

三 、 A’段

第六 十 三 小節 回 到 主 題再 現 。 第六 十 七 小 節要 注 意 上下 聲 部 的 移動 與 變 化 , 旋 律 在 左 手 的 高 音 部 且 音 量 為 pp, 右 手 為 的 十 六 分 音 符 樂 句 旋 律 應及 時 調 整音 樂 的 走 向 ( 譜例 43 )

譜 例 43 第 一 樂 章 第 67-68 小 節

第七 十 六 小節 右 手 的 第一 個 A 音 ,以 指 尖 輕輕 地 提 起即 可 。 第 七十 七 和七 十 八 小節 的 高 低 音聲 部 的 對 應 應 彈 得 很有 表 現 力, 並 且 以 高音 聲 部為 主導 地 位 。第 七 十 九 小節 起 為 短小 的 尾 奏 ,右 手 的 和絃 和 左 手 圓滑 線 的音 符始 終 在 另一 手 進 來 之前 柔 和 地放 掉 。

第八 十 六 小節 降 E 大 調主 和 絃 雙手 音 區 的 距離 為 四 個八 度 , 左 手的 附 點 二 分 音 符 須 留 意 節 奏 的 準 確 性 ; 力 度 為 pp, 應 踩 下 弱 音 踏 板 使 音 響 充 滿著 餘 音 繚繞 的 感 覺 ,此 時 為 了立 即 接 下 去演 奏 下 一樂 章 不 中 斷, 制 音踏 板須 至 下 一樂 章 才 換 踏板 ( 譜例 44 ) 。

(59)

譜 例 44 第 一 樂 章 第 79~86 小 節

第二節 第二樂章樂曲詮釋

此詼 諧 曲 樂章 為 激 動 不安 地 上 下搖 擺 的 急 進音 樂 , 自始 至 終 沒 有一 瞬 間的 安 寧 與休 息 , 展 現幻 想 曲 快速 流 動 的 特質 。 音 樂的 表 現 需 能掌 握 節奏 為 每 兩 個 小節 的 脈 動 ,以 及 和 聲的 擴 展 力 。

由於 自 第 八十 九 小 節 起 雙 手 的 彈奏 為 切 分 音節 奏 型 態, 彈 奏 上 的困 難 在於 雙 手 的協 調 性 , 容易 混 淆 不清 , 因 此 速度 不 宜 過快 ; 建 議 彈奏 者 應衡 量個 人 技 巧, 以 能 清 楚詮 釋 左 手重 音 與 右 手切 分 音 效果 來 訂 定 速度 , 節奏 必 須 明 確 且 精 力 充 沛 。 以 下 將 各 學 者 對 第 二 樂 章 速 度 的 建 議 , 整 理 如 下 ( 見表 11 ) 。

表 11 第 二 樂 章 速 度 一 覽 表

Czerny

Moscheles Bülow Schnabel

1842 1850

Allegro molto

e vivace = 112 = 120 = 126 = 100 = 132

(60)

一 、 A 段

開始 於 C 小 調, 以 三 個連 續 的 四分 音 符 之 分解 和 絃 為一 組 的 三 和絃 為 短小 動 機 作圓 滑 奏 , 並以 相 差 八度 音 變 換 位置 。 練 習時 可 抓 住 每小 節 的三 個和 絃 音 同時 彈 奏 , 感受 和 聲 色彩 的 變 化 及位 置 。 待熟 悉 高 低 位置 的 變換 時, 再 依 照原 節 奏 音 型彈 奏 , 較能 掌 握 音 型進 行 的 方向 以 達 到 樂曲 的 速 度 ( 譜 例 45) 。 建 議 分 解 和 絃 的 每 一 個 音 都 應 該 要 留 住 , 並 與 下 一 小 節 分 開,產 生 猶如「 打 嗝 」般 地 奇 異 效 果 ;此 為延 音 彈 法 ( sustained style,亦 稱 finger pedal )22,即用 手 指 將音 值 留 長 ,以 造 成 類似 制 音 踏 板的 延 音效 果 。 制 音 踏板 的 使 用 建議 踩 半 踏板 , 以 保 持 音 色 的 清透 及 音 響 的 乾 淨 度。

(a) 原 譜

(b) 建 議 練 習 方 式

譜 例 45 第 二 樂 章 第 1~8 小 節

2 2肯 尼 士 德 雷 克,貝 多 芬 鋼 琴 奏 鳴 曲 - 他 本 人 的 彈 奏 和 教 學,王 杰 珍 譯,137-138。

數據

表   2        古 典 時 期 奏 鳴 曲 四 樂 章 結 構 表   樂 章   曲 式   速 度   第 一 樂 章   奏 鳴 曲 式   快 板   第 二 樂 章   二 段 體 、 三 段 體 或 變 奏 曲   慢 板   第 三 樂 章   小 步 舞 曲 或 詼 諧 曲   中 到 快 速 之 間   第 四 樂 章   迴 旋 曲 或 奏 鳴 曲 式   輕 快 而 生 動 活 潑   古典 時 期 的奏 鳴 曲 , 第一 樂 章 大 多 有 一 個 固定 的 型 式, 一
表   3        古 典 時 期 奏 鳴 曲 式 結 構 表   呈 示 部 主 題   調 性  第 一 主 題  I  i  第 二 主 題   V  III  發 展 部 呈 示 部 已 呈 現 過 之 素 材   轉 調   (近 系 調 )  轉 調   (近 系 調 )  再 現 部 第 一 主 題   I  i 第 二 主 題   第二節  貝多芬早期奏鳴曲作品之風格  古典 時 期 的奏 鳴 曲 由 於海 頓 、 莫札 特 和 貝 多芬 的 努 力培 育 , 奏 鳴曲 式 達至 成
表   4        貝 多 芬 早 期 鋼 琴 奏 鳴 曲 目 表 8 作 品 編 號   調 性   樂 章 數   作 曲 年 代   備 註   Op. 2, No
表   5        貝 多 芬 《 鋼 琴 奏 鳴 曲 作 品 二 十 七 之 一 》 之 架 構 分 析   樂 章   曲 式   速 度   調 性   一   三 段 體   曲 式   Andante-Allegro-Andante  E b 大 調 -C 大 調 - E b 大 調   二   三 段 體 曲 式
+4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Robinson Crusoe is an Englishman from the 1) t_______ of York in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the youngest son of a merchant of German origin. This trip is financially successful,

fostering independent application of reading strategies Strategy 7: Provide opportunities for students to track, reflect on, and share their learning progress (destination). •

¾ A combination of results in five HKDSE subjects of Level 2 in New Senior Secondary (NSS) subjects, &#34;Attained&#34; in Applied Learning (ApL) subjects (subject to a maximum of

Quantum Hall Effect in Black Phosphorus 2DEG.. Likai Li

Nicolas Standaert, &#34;Methodology in View of Contact Between Cultures: The China Case in the 17th Century &#34;, Centre for the Study of Religion and Chinese Society Chung

Sunya, the Nothingness in Buddhism, is a being absolutely non-linguistic; so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34;satyas&#34; is in fact the dif- ference between the linguistic and

The relief fresco &#34;Stories of the Buddha's Life&#34; embody the advancement of life education: a profound outlook on life, religion and life and death, ultimate care, life

 The IEC endeavours to ensure that the information contained in this presentation is accurate as of the date of its presentation, but the information is provided on 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