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佛陀紀念館 「佛陀行化本事圖」 圖像探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佛陀紀念館 「佛陀行化本事圖」 圖像探析"

Copied!
5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2021 年 1 月 147-197 頁 佛光大學人文學院

佛陀紀念館

「佛陀行化本事圖」

圖像探析

釋永東 / 佛光大學宗教學研究所教授

摘要

為恭奉佛牙真身舍利於 2011 年興建的佛陀紀念館,其核 心價值包含藝術、文化、教育及淨化人心等功能。本文主要 以佛館 22 幅「佛陀行化本事圖」為研究對象,採用田野調查 與文獻觀察,從外觀來瞭解這些浮雕圖像的內涵,與其具有 的時代意義與價值;挖掘佛教藝術品對生命教育的啟發與對 佛光山人間佛教的弘法功能。

研究發現「佛陀行化本事圖」,佛陀接引的對像以人類 為主,浮雕占一半畫面的佛陀與得度者之間有聖凡關係,圖 像人物透過極為細膩精緻的線條以成形,並傳神地散放出佛 陀救護眾生的慈悲平等像,與信眾恭謹虔誠、渴盼得救的感 情。「佛陀行化本事圖」具有「終極課題的探索與實踐」、「倫 理反思與生活美學」與「人格統整與靈性提升」生命教育蘊 義。並高度符應佛光山弘揚人間佛教的「以文化弘揚佛法、

以教育培養人才、以慈善福利社會、以共修淨化人心」四大 宗旨,以及與時俱進的時代教育價值。

關鍵字:佛陀紀念館、佛陀行化本事圖、圖像、佛教藝術、

人間佛教

(2)
(3)

佛陀紀念館

「佛陀行化本事圖」

圖像探析

釋永東 / 佛光大學宗教學研究所教授

一、緒論

星雲大師(以下簡稱大師)於 1967 年 (民國 56 年)開創 佛光山時,在興建第一棟建築物的大悲殿外牆時,即在殿堂前面 兩方與左右共雕塑了 12 幅素色的半立體浮雕壁畫,到了 2012 年完成佛陀紀念館(以下簡稱佛館)時,則出現了四組更大面積 彩色的半立體浮雕壁畫。到了 2016 年座落於佛光山與佛館之間 的藏經樓竣工時,在其第二層正面外牆上又出現了一巨幅的佛陀 靈山說法的半立體浮雕壁畫。

創立佛光山後,大師依據以文化弘揚佛法、以教育培養人才、

以慈善福利社會、以共修淨化人心四大宗旨來推動人間佛教。由 上可見,大師為因應弘揚人間佛教的發展需求,在不同時期分別 興建佛光山、佛館與藏經樓,每個時期都雕塑了半立體浮雕壁畫,

並有擴建的現象,可見浮雕壁畫藝術在傳遞佛法上必然發揮相當 大的功能,且高度符應佛光山弘揚人間佛教的四大宗旨,以及與 時俱進的時代意義與教育價值。

近二十年來,經教育部的積極推廣與台灣生命教育學會的努 力,建構了「生命教育」的理論內涵與實施策略,並在台灣大力 推動「生命教育」課程,和積極培訓高中種子教師後,已喚醒台 灣社會和民眾覺悟到「生命教育」的重要性,更促成「生命教育」

相關學術研究如雨後春筍般問世,單收錄在台灣碩博士論文網的

(4)

1 曾志朗、〈生命教育── 教改不能遺漏的一環〉,聯合報第四版,1999。

2 錢永鎮,〈生命教育的理念與做法〉,《生命教育── 教孩子走人生的路》,曉明之 星出版社, 1990,頁 28-31。

3 孫效智,《當宗教與道德相遇》,台北、台灣書店,1999。

4 吳瓊袽,〈生命教育課程的設計〉,《台灣教育月刊》,第 580 期,1999,頁 12-18。

5 黃德祥,〈生命教育的本質與實施〉,《台灣省中等學校輔導通迅》,第 55 期,

1998,頁 6-10。

6 黃琝仍,《國小生命教育統整課程設計與實施成效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心 理輔導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7 孫效智,〈生命教育之推動困境與內涵建構策略〉,《教育資料集刊》,第二十七輯,

2002,頁 283-301。

8 陳麗鈴,《戲劇活動生命教育模式對於國小學童生命教育之學習成效研究── 以嘉義 縣某國小為例》,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9 劉怡,《繪本教學對國小二年級學童生命教育 成效之研究── 以小小真愛生命教育 繪本為主》,華梵大學工業工程與經營資訊學系碩士論文,2013。

相關碩士論文就有 680 篇,其中探討生命教育理念的碩士論文有 205 篇、涉及生命教育理念與藝術的碩士論文有 103 篇,包括戲 劇、繪畫、音樂等視覺與聽覺藝術對生命教育的啟發,卻沒有任 何生命教育與浮雕藝術的相關碩士論文,導致本研究沒有任何相 應的文獻可參考與回顧,但反而彰顯本論文的研究價值與意義。

上述生命教育相關文獻的研究方向,從二十世紀末的生命教 育領域與內容的探討,略舉如:曾志朗的〈生命教育── 教改不 能遺漏的一環〉1、錢永鎮的〈生命教育的理念與做法〉2、孫效 智的〈當宗教與道德相遇〉3等。到生命教育課程的設計與做法,

如:吳瓊袽的〈生命教育課程的設計〉4、黃德祥的〈生命教育的 本質與實施〉5、黃琝仍的碩士論文《國小生命教育統整課程設計 與實施成效之研究》6等,到本世紀初以來,陸續出現生命教育 推動的困境與在中小學實施成效的相關研究等,如:孫效智的〈生 命教育之推動困境與內涵建構策略〉7、陳麗鈴的碩士論文《戲劇 活動生命教育模式對於國小學童生命教育之學習成效研究── 以 嘉義縣某國小為例》8、與劉怡的碩士論文《繪本教學對國小二年 級學童生命教育 成效之研究── 以小小真愛生命教育繪本為主》9 等。近來則轉向大專院校生命教育課程設計的探討,例如:鄭心

(5)

婷的碩士論文《生命教育對生命意義價值觀影響之研究── 以雲 林科技大學生命教育課程為例》10、張達欣的碩士論文《永恆教 育與全人教育的對話── 以百翰楊、輔仁、中原三所基督宗教大 學生命教育為例》11等。

上述文獻都是從接受生命教育的學生角度來談,極少數是 從教師本身對生命教育的認知或態度來探討,如:謝文綜《國小 教師對生命教育的態度與實施現況之調查研究》12、莊錫欽《高 級職校教師心靈特質、生命意義感與生命教育態度之關係研究》

13、陳歆妤《乙所國小教師的生命教育認知與課程實施意見之研 究》14、吳昭瑩《國小教師生命教育態度與生命教育需求之研究

── 桃園縣八德市為例》15、與柯麗蓉《大專校院高階主管生命態 度與學校生命教育實踐關係之研究》16等五篇碩士論文。

在台灣碩博士論文網收錄的 680 篇生命教育相關碩士論文 中,僅有兩篇是從家長對生命教育的態度與參與來研究,如:王 紫玲《家長對學齡前幼兒生命教育教養態度與需求之相關研究》

17、陳佳慧《家長參與國小生命教育之研究── 以「彩虹生命教育 課程」為例》18

10 鄭心婷,《生命教育對生命意義價值觀影響之研究── 以雲林科技大學生命教育課程 為例》,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

11 張達欣,《永恆教育與全人教育的對話── 以百翰楊、輔仁、中原三所基督宗教大學 生命教育為例》,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2。

12 謝文綜,《國小教師對生命教育的態度與實施現況之調查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 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13 莊錫欽,《高級職校教師心靈特質、生命意義感與生命教育態度之關係研究》,國 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14 陳歆妤,《乙所國小教師的生命教育認知與課程實施意見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 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15 吳昭瑩,《國小教師生命教育態度與生命教育需求之研究── 桃園縣八德市為例》銘 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3。

16 柯麗蓉,《大專校院高階主管生命態度與學校生命教育實踐關係之研究》,國立高 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08。

17 王紫玲,《家長對學齡前幼兒生命教育教養態度與需求之相關研究》,樹德科技大 學幼兒保育系碩士論文,2009。

18 陳佳慧,《家長參與國小生命教育之研究── 以「彩虹生命教育課程」為例》,國立 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00。

(6)

最後,類似本研究的立體浮雕壁畫被當作研究對象的主體,

來耙梳其蘊含的生命教育同研究模式的論文至少有八篇,如:林 靜如《沙特自由哲學及其在生命教育之蘊義》19、田若屏《莊子

「無待」思想之生命教育蘊義》20、蘇閔微《莊子思想對生命教 育的啟發》21、張永年《杏林子的散文世界:兼論對生命教育的 啟發》22、歐陽國榮《儒道生死觀對生命教育的啟示之研究》23、 林麗卿《孟子惻隱之心思想及其對國民小學生命教育的啟示》

24、釋永東《《勝鬘經》生命教育意涵探討》25、與莊月香《《六 度集經》的菩薩行思想及其對當代生命教育的啟發》26等。

雖然上述都是同模式的研究,但研究主體都是以思想為主,

迄今未有以具體立體浮雕圖像來探討其所蘊含的生命教育意涵的 任何研究,故本論文針對佛館「佛陀行化本事圖」浮雕的圖像探 析,有其研究價值。研究方法採實地田野調查、文獻觀察與圖像 分析等,首先依 22 幅「佛陀行化本事圖」座落佛館的位置做編 號,從靠近大佛右側日出方向的「佛陀行化本事圖」開始,往禮 敬大廳方向依序編為 E1~E11,靠近大佛左側的「佛陀行化本事 圖」則依序編為 W1~W11。(見圖一)再透過圖像的描述、分 析與解釋,針對 22 幅「佛陀行化本事」浮雕的圖像、圖式的歷

19 林靜如,《沙特自由哲學及其在生命教育之蘊義》,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 文,2000。

20 田若屏,《莊子「無待」思想之生命教育蘊義》,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2。

21 蘇閔微,《莊子思想對生命教育的啟發》,國立中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研究所碩士 論文,2004。

22 張永年,《杏林子的散文世界:兼論對生命教育的啟發》,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 學系碩士論文,2004。

23 歐陽國榮,《儒道生死觀對生命教育的啟示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 士論文,2005。

24 林麗卿,《孟子惻隱之心思想及其對國民小學生命教育的啟示》,經國管理暨健康 學院健康產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

25 釋永東,〈《勝鬘經》生命教育意涵探討〉,《佛教人性與寮育觀》,台北市:蘭 臺出版社,2009,頁 12~62。

26 莊月香,《《六度集經》的菩薩行思想及其對當代生命教育的啟發》,南華大學宗 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

(7)

史演變、風格特色,加以分析、考證描述、歸納詮釋。最後比較 生命教育的主要內涵,以瞭解這些立體浮雕的外觀、內涵與風格,

蘊含的生命教育意涵,以及時代意義與價值。希冀本研究能提供 認識佛館「佛陀行化本事圖」與導覽佛館的參考資料,並做為大 專院校生命教育的教材,與後人做相關研究的參考文獻。

二、佛館的現代弘化功能

佛 館 全 稱 佛 光 山 佛 陀 紀 念 館(Fo Guang Shan Buddha Museum),位於臺灣高雄市,是一座融合古今與中外、傳統與 現代的建築,具有文化與教育、慧解與修持的功能。它不僅是一 座國際博物館,還擁有展覽與推廣藝術的功能。27

佛館自 2011 年開館以來,持續以「文藝化、電影化、人間 化、國際化」為發展目標,且不追求營利,免費開放參館,舉辦 各項文化、藝術、教育、展覽、兩岸交流及國際論壇,每年有千 萬人次入館參館,是旅行者必定參訪的聖地,更自 2014 年起連 續三年榮獲全球最大旅遊網站 TripAdvisor 頒發「旅行者之選大 獎」。 28

( 一 ) 佛館興建的緣起

1998 年,大師至印度菩提伽耶(又稱佛陀伽耶,是釋迦牟 尼佛的悟道成佛處)傳授國際三壇大戒。當時西藏喇嘛貢噶多傑 仁波切(Kunga Dorje Rinpoche),感念佛光山寺長期為促進 世界佛教漢藏文化交流,創設中華漢藏文化協會,並舉辦世界佛 教顯密會議,乃至創立國際佛光會等,是弘揚人間佛教的正派道

27 釋如常主編,《博物館的奇蹟 - 佛陀紀念館的故事》,財團法人人間文教基金會出版,

2016。

28 潘煊,《人間佛國》,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1。

(8)

場;遂表達贈送護藏近三十年的佛牙舍利心願,盼能在台灣建館 供奉,讓正法永存,舍利重光。2003 年,佛館舉行安基典禮。

歷經 9 年,2011 年 12 月 25 日竣工。 29

( 二 ) 佛館的理念與目標

佛館是台灣首見大型開放式的宗教紀念館,為恭奉佛牙真身 舍利而興建。佛館坐西朝東,占地總面積 100 公頃。主建築位於 中軸線上,從東至西依序有禮敬大廳、八塔、萬人照相台、菩提 廣場、本館及佛光大佛等(見圖一)。整座紀念館為宗教團體建 設、管理,核心價值包含:藝術、文化、教育及淨化人心的多功 能大型展館,從中不但可感受到大師所提倡的人間佛教的理念,

以及佛教「無我」的精神。佛館的理念如大師所說:

佛陀並不需要我們禮拜供養,但眾生需要藉此啟發善念、淨化心 靈。透過禮拜佛塔,與佛陀的法身接觸,將思慕之情昇華為學習 佛德,實踐於日常生活。佛陀並不需要寶塔,而是眾生需要,我 憑著這句話而建寶塔。30

接著下面四節將依圖像的描述、分析與解釋三個步驟,來探 討「佛陀行化本事圖」的外觀、內涵以及蘊含的時代意義與價值。

29 佛陀紀念館官網 http://www.fgsbmc.org.tw/BMC_intro_origin.php, 2019.11.20 30 潘煊,《人間佛國》,2011。

佛陀行化本事圖 E1~E11

佛陀行化本事圖 W1~W11

圖一、佛陀紀念館全景圖 ( 摘錄自佛陀紀念館官網 )

(9)

三、佛館「佛陀行化本事圖」圖像外觀

筆者於 2016.11.16(星期五)1:00-4:00pm 親至佛館「佛 陀行化本事圖」現場,蒐集所有「佛陀行化本事圖」的圖像與資 料,逐一拍照、記錄、編號與製表,以建置一套「佛陀行化本事 圖」完整的資料,供本研究的順利撰寫。

這組 22 幅「佛陀行化本事圖」浮雕,設置在佛館菩提廣場 的兩側迴廊牆上,是由藝術家施金輝所繪,後由葉先鳴老師水泥 雕塑、彩繪家陳明啟製作成。目的為發揚佛陀覺人救世的精神,

每兩幅浮雕之間再搭配一幅的「佛教經偈」,是由佛光山開山宗 長大師,所書寫獨樹一幟的「一筆字」。(見圖二 & 三)「佛陀 行化本事圖」穿插「佛教經偈」,將佛陀一生重要的弘化事蹟和 教法,以書畫展現出來,讓參訪者學習佛陀不捨一切眾生的慈悲 精神。31

「佛陀行化本事圖」的外觀可分為尺寸大小、色彩情緒、文 字說明與圖像構圖四項說明如下。

圖二、佛館「佛陀行化本事」浮雕 ( 摘錄自佛館官網 )

圖三、佛館「佛陀行化本事」浮雕 ( 摘錄自佛館官網 )

31 佛光山佛陀紀念館叢書系列 ( 四 ) 古德偈語與佛陀行化本事,佛光緣美術館,http://

fgsarts.fgs.org.tw/collections/books/125-2017112004

(10)

1. 尺寸大小:

佛館 22 幅「佛陀行化本事圖」的大小尺寸都是一致的,每 幅圖像外圍四周泥塑以 25 公分深灰色外框,每幅「佛陀行化本 事圖」的寬與高各為 220 x 216 公分的長方形圖像。在每幅行化 圖的下方均附有黑色大理石塊的中、英文介紹(見圖四)。近期 已結合現代科技,在現場掃瞄每幅行化圖下的銅片 QR CODE 即 可聽語音導覽。32

2. 色彩情緒:

「佛陀行化本事圖」浮雕是豐富多彩的半立體彩繪泥塑而 成,沒有濃淡色彩之分,亦沒有光線投射產生的陰影。圖像內容 的人物體積比例相當大,佔據大部分的畫面,圖像人物透過極為 細膩精緻的線條以成形,並傳神地散放出佛陀救護眾生的慈悲平 等像,與信眾恭謹虔誠、渴盼得救的感情,筆者在瞻仰「佛陀行 化本事」浮雕後,有蒙受佛陀教誨,如獲解脫的投射效果。

3. 文字說明:

每幅「佛陀行化本事圖」圖框下緣中間,另置有黑色大理石 塊的中、英文文字介紹,長寬為 60 x 20 公分,左邊為中文說明,

右邊為英文說明,都是由左到右橫方向的文字說明,左上角為浮 雕名稱。內容見下一節浮雕表內說明。佛陀說法,除講經三百餘 會以外,也為一切眾生說法,藉由這些圖畫,足以顯現的特點是 佛陀不擇對象、不分貴賤,對於不同的普羅大眾,都會依其特性 因材施教,給予特別的教化。 33

32 佛陀行化本事 結合科技語音導覽,2019-08-29,http://www.fgsbmc.org.tw/news_

latestnews_c.aspx?News_Id=201908110 33 同前註。

(11)

圖四、佛館「佛陀行化本事」浮雕 ( 摘錄自佛館官網 )

4. 圖像構圖:

22 幅「佛陀行化本事圖」,各別闡釋了佛陀接引不同信眾 的故事。內容以佛教精神融合了東方與西方藝術元素的構圖,皆 以水泥浮雕而成,色彩鮮明、人物寫實生動,全新的風格來呈現 佛教經典中佛陀教化因緣的故事,象徵著佛教的慈、悲、喜、捨。

34每幅浮雕的構圖人數較多也較多元,但整個畫面主要聚焦在佛 陀身上,佔據了大部分的畫面,得度者為輔,故沒有複雜突出的 背景畫面,都是以佛陀頂上四射的毫光自然地融入浮雕上半部所 形成的背景。

被接引的對象相當多元,但都是配角,故他們的身高體型的 構圖都沒有超過佛陀,有趣的是唯一一幅 W10. 慈度尼提,卻有 一條狗出現在尼提腳邊,狗儼然象徵著髒亂低賤。唯一 W2. 教化 羅睺羅,臉盆與花盆都在佛光照射下產生陰影。另外,「佛陀行 化本事圖」的構圖,習慣將佛陀度化前後截然不同的兩個人陳現 在同一個畫面,形成強烈的對比,如 W3. 度化玉耶女與 W1. 度 化鴦崛摩羅等。

四、佛館「佛陀行化本事圖」圖像之內蘊

本節先介紹佛陀行化「本事」的名相溯源,再分別就「佛陀 行化本事圖」的內容做探討,以全盤探究佛陀行化本事圖的內涵。

34 同前註。

(12)

( 一 )「本事」名相溯源

佛陀行化本事圖的「本事」,梵語 iti-vrttaka, ity-uktaka,

巴利語 itivuttaka。為九部經和十二部經之一。其義有二:①若 是梵語 iti-vrttaka,即「如是之事」,譯作出因緣、本事經、本 事說,乃敘述佛陀及佛弟子在過去世之因緣事蹟。②若係梵語 ity-uktaka,即「如是言說」,譯作如是語經、此事過去如是。

後者乃指以「佛如是(斯)語」開始之經。在巴利語三藏之小部 經典第四分中,共收集一一二經,即如是語經(Itivuttaka),性 質相當於《大智度論》卷三十三所說之「如是語經」。35

十二部經中之「本事」,其原語意有二:①係彙集佛陀或佛 弟子過去世本生故事之經典,②指以「佛如是言說」為開始之經 典。36本事是記載本生譚以外之佛陀與弟子前生之行誼。也就是 佛經中所記載的許多有關佛陀講述某菩薩或弟子過去幾生幾世所 作所為的種種因緣事業,此類即稱為本事經,如《法華經》中的

「藥王菩薩品」即是其例。37

記錄佛陀前生修行之種種大悲行及還未成佛前生故事的本 生,亦是九分教和十二分教之一。凡經中佛說自身往昔行菩薩道 時,修諸苦行,利益眾生所行因緣之經文,名「本生經」。如《佛 本生經》中就講述了佛陀在過去世修行時,為鹿、為鷹等動物捨 己度化眾生的故事。然而本生不同於本事,如《佛地經論》:「先 世相應所有餘事,名為本事。先世所受生類差別名為本生。」38

35 《瑜伽師地論》卷 8、《大毘婆沙論》卷 126、《大乘義章》卷 1、《大乘法苑義林章》

卷 2 本〕(參閱《如是語經》2366)本事云何?謂諸經中宣說前際所見聞事。

36 慈怡法師主編,《佛光大辭典》,高雄市:佛光出版社,1988,頁 1959。

37 慈怡法師主編,《佛光大辭典》,頁 1959。

38 《佛地經論》第六卷, CBETA 電子佛典集成《大正藏》冊 26 第 1530 經頁 319b (T26n1530p319b)。 以下註釋佛典出處 T 開頭者皆出自《大正藏》,X 開頭者出自《卍 續藏》,就不再說明,僅以代號呈現。

(13)

( 二 )「佛陀行化本事圖」內容簡介

佛館 22 幅「佛陀行化本事圖」,主要針對釋迦牟尼佛在印 度菩提樹下悟道後至涅槃前,行化期間接引各種眾生的本事。依 序分別略述如下:

1. 吉祥草

佛世時,在印度有一位孤寡的母親,與唯一的獨子相依為命,

不幸其子被一場瘟疫攫走了小生命,引出此則寡母尋找吉祥草救 子起死回生的故事。(見附錄圖表 E1)

《大般涅槃經》云:「我觀諸行悉皆無常。云何知耶?以因 緣故。若有諸法從緣生者,則知無常。」39佛教認為世間諸行是 無常的,沒有永恆存在不變的事物,有情眾生中人類有生老病死 的現象,山河大地的器世間有成住壞空的變化,我們的心則有生 住異滅的刹那生滅,沒有一樣東西是恒常不變異的,在詭譎幻滅 的生命流轉中,有的人求長生,有的人求永生,但是只要有生,

必有異滅,因此佛教主張無生。無生並不是自戕生命,否定生命 的可貴,而是超越生死輪轉,雖處生死,也不為生死所苦,進而 透過修持,不再於六道生死流中受生,契入真理,那就是一種“花 開無生見如來”的清淨生命。40

2. 佛度鬼子母

此佛典故事出自《佛說鬼子母經》41,內容述說鬼子母在迦 葉佛時,作了很大的功德,由於不持戒,而墮入餓鬼道成為鬼子 母,以吃世人的兒子來維生,後來為世尊所度化不再吃人,並且

39 北涼藏曇無讖譯,《大般涅槃經》,T12n0374p445b27。

40 Admin, 吉祥草 http://wuming.xuefo.net/nr/14/141615.html 五明學佛網,2020-03- 14。

41 失譯人今附西晉錄,《佛說鬼子母經》卷 1,T21n1262p290c06-24。

(14)

由世尊敕使僧團,每日用齋時先施食給餓鬼,後來鬼子母成為佛 教的護法神之一。42(見附錄圖表 E2)

上述佛典故事,宣說三個重點:第一個重點,不應該貪外我 所的財物。第二個重點,對人要守信用,並直心待人,不應該用 狡詐的方式,來欺騙眾生。第三個重點,應該遵守佛戒而不違犯。

43佛戒主要指基本的五戒,即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 與不飲酒。五戒本是印度沙門傳統中普遍接受的道德信念和行為 準則,佛陀沿用並發展了其中的内涵,以此教導弟子,作為佛教 修行者的最根本戒律。44

3. 為雨舍大臣說「治國七法」45

佛陀在世時,常遊行各地教化眾生與解惑。對象包括出家弟 子、在家信徒、甚至是異教徒,佛陀都不遺餘力的為他們隨緣開 示,律令教誡,令其心開意解,解脫困境。本故事即為「佛陀行 化本事」—佛陀為雨舍大臣說「治國七法」浮雕的內容梗概。(見 附錄圖表 E3)

「七不衰法」又稱為「七不退法」:①跋祇國的君臣很和順

(常集會議事);②長幼有序;③孝順父母;④敬重師長;⑤尊 崇宗廟;⑥諸多貞婦;⑦尊重沙門持戒者。佛陀說其國人民既具 有這些美德善行,即不容易被侵害,也就是並不能以武力輕易被 人攻破!46「七不衰法」從君臣、父子、師徒、夫妻、到修道人 都能謹守做人基本的倫理綱常,猶如《論語.顏淵》:「齊景公

42 由正光,三乘菩提之佛典故事,2020-03-14,https://penitent321.pixnet.net/blog/

post/465533954 43 同前註。

44 https://zh.wikipedia.org/wiki/ 五戒,維基百科 2020-04-07。

45 失佚附東晉錄,《般泥洹經》卷上,T01n06p176a22。

46 參 閱 悟 慈 譯 述,〈 長 阿 含 經 譯 註 〉 二、 遊 行 經( 第 二 卷, 初 ),http://www.

swastika.org.tw/contents/4tika/444-1.htm

(15)

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若君不盡 君道即不仁,臣不盡臣道即不忠,父不盡父道即不慈,子不盡子 道即不孝,則國家必然大亂。

4. 佛說人身難得47

古德云:「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 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人身難得,有多難呢?48(見附錄圖 表 E4)

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在六道裡,神識投到人道確實不易,

唯有一生嚴持五戒十善,來生才能保住人身,而未持五戒,來生 得人身的機會就很渺茫,如《大般涅槃經》云:「得人身者如爪 上泥,失人身者如大地土。」49所以輪迴進三惡道的眾生,像大 地上的泥土那麼的多;但能轉生為人者,卻像附著在爪子上的泥 土一樣,少之又少。50所以釋迦牟尼佛初出生時,即一手指天一 手指地,走了七步目顧四方說:「天上天下唯我獨尊。」51此處 的「我」即指人類,唯人類才具足盤坐修道證悟成佛,藉假修真 的身軀,故當珍惜難得的人身。

5. 端坐路中救族人52

《增壹阿含經》卷 26〈等見品〉記載兩千五百多年前佛陀 在世時,佛陀親族(釋迦族)的一件血淋淋的故事。因為過去世 殺魚而造成今世戰爭導致釋迦族被滅的因緣。滅族前佛陀還阻擋

47 宋.求那跋陀羅譯,《雜阿含經》卷 15,T02n0099p108c13。

48 佛經小故事 - 人身難得 www.z3014.glob.tw › product11

49 宋慧嚴等依泥洹經加之,《大般涅槃經》卷 31,T12n0375p809c14。

50 佛陀紀念館系列 ( 二 ) 佛陀行化圖 {2} 佛說人身難得【人間福報】 2011-04-05 51 宋法應集,《禪宗頌古聯珠通集》卷二世尊機緣,卍新纂大日本續藏經第 65 冊,

No.1295。

52 梁.釋僧祐撰,《釋迦譜》卷 2,T50n2040p56b08。

(16)

了二次,但仍舊無法阻止此業力的牽引;並且琉璃王還殺死了他 的兄長祇陀太子,只因為沒幫著他去滅釋迦族人。53(見附錄圖 表 E5)

俗云:「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間未到。」即 使是佛陀的親族也躲不過因果業報的定律,最終遭到滅族。所以 菩薩畏因,小心翼翼於因地的起心動念。對於為追求一夕成名、

一夜致富,能不擇手段的現代人深具警惕作用。

6. 平等乞食54

佛陀時代的出家人,每日要外出托缽乞食,並遵照佛陀的規 定,不管貧窮或富貴人家,都是沒有揀擇的挨戶乞食,且不能超 過七戶。本故事即為「佛陀行化本事圖」—平等乞食浮雕的內容。

(見附錄圖表 E6)

《增壹阿含經》卷 3 佛陀稱讚「頭陀第一」的大迦葉,與「解 空第一」的須菩提:「所謂十二頭陀,難得之行,所謂大迦葉比 丘是。…喜著好衣,行本清淨,所謂天須菩提比丘是。」55兩人 特質不同,對外出托缽乞食對象的選擇,有截然不同的做法。然 而,富人今生雖享大福報,但仍要繼續布施修福,否則福報享盡,

就像提領銀行的存款,也有用盡的時候。貧人布施雖然不多,卻 是出於真誠之心,一樣能培植不思議的福報。56

7. 度化摩登伽女57

佛陀具足三十二相,其弟子阿難有三十相,可見阿難相貌莊

53 東晉.瞿曇僧伽提婆譯,《增壹阿含經》卷 26,T02n0125pp690c17-691a20。

54 元魏.瞿曇般若流支譯,《得無垢女經》,T12n0339p0098a20-23。

55 東晉.瞿曇僧伽提婆譯,《增壹阿含經》卷 3,T02n0125p557b07, p558a04。

56 佛陀紀念館系列 ( 二 ) 佛陀行化圖 {3} 平等乞食【人間福報】2011-04-05。

57 吳.竺律炎共支謙譯,《摩登伽經》,T21n1300p401a06。

(17)

嚴,在教團中很有女眾緣,但女難也多。58此則故事即在描述阿 難差點失身於摩登伽女,幸蒙佛陀及時度化了她。(見附錄圖表 E7)

世人貪求種種情愛,眼前看起來是快樂的事,無常到時轉眼 消失;所以沉迷其中,只是讓自己輪轉於痛苦中,無法自拔。若 能捨下向外馳求的貪著,歇止狂心,安住正念,自性中自有無量 法喜、禪悅,當下便是解脫、便是淨土!59出身印度首陀羅族的 摩登伽女,由對佛陀侍者阿難的迷戀,到明白愛欲煩惱是眾苦之 源,唯有法喜才是內心究竟的安樂,就是最好的例子。

8. 修行如彈琴60

二十億耳出家前是一名琴師,隨佛出家後急於證果。他日夜 不懈的精進修行,結果非但久久沒有開悟,反而把身心弄得疲憊 不堪,因此生起退轉之心。佛陀知道後,以琴弦不能太緊也不能 太鬆,才能彈出美妙的音樂譬喻修行之道,二十億耳聞佛開示後,

調整修行方式,終於在不久之後證得阿羅漢果。所謂「平常心是 道」,我們時刻的一念心猶如佛陀所教導的「修行如彈琴」,太 緊或太鬆都不宜。保持中道、祥和愉快,身心調適得當,不緩不 急、不快不慢,時時刻刻在定慧當中。(見附錄圖表 E8)

世間的一切法,皆是因緣所生的戲論,無常生滅、苦、空,

都不離生與滅,不是斷即是常,只有般若實相才是不一不異,亦 沒有去來的中道。即是龍樹《中論》頌文中的「八不」:「不生 不滅,不常不斷,不一不異,不來不去」。61人生要追求中道智

58 佛陀紀念館系列 ( 二 ) 佛陀行化圖 {5} 度化摩登伽女【人間福報】2011-04-05。

59 「阿難與摩登伽女」中台世界,http://www.ctworld.org.tw/sutra_stories/story160.

htm 2020-03-14

60 東晉.瞿曇僧伽提婆譯,《增壹阿含經》,T2n125p612b26。

61 龍樹菩薩造梵志青目釋姚秦鳩摩羅什譯,《中論》卷 1,T30n1564p1b16。 https://

zh.wikipedia.org/wiki/ 中論

(18)

慧的生活。樂行令人耽溺五欲享受,苦行也會令人迷惑畏懼,不 苦不樂才是中道,好比彈琴要不鬆不緊,恰到好處,才會發出美 妙的音聲。62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亦要遵守中道,彼此太黏膩會失去自我、

感情容易變質,太生疏了則無法深度的交心、共犯難,故交友過 與不及都不好。

9. 愛護兒童

佛陀十大弟子中,論議第一的迦旃延,到南方的王舍城傳教。

一天,他派了一名年紀很小的徒弟回祇園精舍探望佛陀。佛陀見 迦旃延的徒弟遠道而來,立刻吩咐阿難陀在佛的臥室再添一張床 位,讓小徒弟睡在佛的住處。「兒童是國家未來的主人翁,我們 要好好愛護他。」這情形在佛經裡也常看到,佛陀總是苦口婆心 地開導弟子不要輕視後學,對小輩也應尊敬,佛陀在「四小不可 輕」裡就提到「小沙彌只要虔心學道學法,假以時日,也會成為 人天師範的法王;年少王子將來長大就是國王,統領天下造福萬 民由他,一言喪邦遺禍百姓也由他。」63(見附錄圖表 E9)

佛陀總以身體力行來發揮無言的教化,使弟子們心悅誠服,

如此懿行一傳出,更吸引四方仰慕者紛紛歸投佛陀座下,成為三 寶弟子。64正如南朝.宋.范曄《後漢書.第五倫傳》「以身教 者從,以言教者訟」。65佛陀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教育弟子,弟子 自會心悅誠服,是身教重於言教具體事例。

62 星 雲,〈 修 行 如 彈 琴 ( 修 持 )〉,《 佛 教 叢 書 3 - 佛 陀 》,2020-03-14,http://

www.masterhsingyun.org.tw/article/article.jsp?index=172&item=302&bookid=2c9 07d49458206250145979170520144&ch=1&se=173&f=1

63 佛陀紀念館系列 ( 二 ) 佛陀行化圖 {8} 愛護兒童【人間福報】2011-04-05。

64 同前註。

65 身教重於言教,2019-01-09 ,由育兒故事育兒經發表于親子 https://kknews.cc/

baby/mjngxb2.html

(19)

10. 慈度周利槃陀伽66

佛陀藉周利槃陀伽的例子,教誡比丘們不應吝法,要以清淨 心勤為他人說法,對一切有情眾生都要心懷慈悲,並且遠離修習 有定無慧的邪定。67(見附錄圖表 E10)

周利槃陀伽尊者因過去生慳法,致使今生愚昧、駑鈍。雖然 有幸從佛出家,但聽經聞法‘得前忘後,得後忘前’,仍要承受 愚鈍的果報。常言道:‘要怎麼收穫,先要怎麼栽。’‘種瓜得瓜,

種豆得豆。’可知,世間萬法不離因果。希望得到良善的結果,

必定要從因上著手行善。68

11. 佛陀入滅69

三界久居,猶如火宅;有身皆苦,誰得而安?生命沒有特權。

覺者如佛,同樣躲不過生死。佛陀 29 歲出家,6 年苦修,35 歲 證道,傳法 45 載,80 歲涅槃。70(見附錄圖表 E11)

佛陀把人身比如車輛,終有老舊遭淘汰的時候,如《大涅槃 經》中佛云:「我已老、衰耄矣。我之旅路將盡、年壽將滿,年 齡已八十矣。阿難,猶如舊車輛之整修,尚依革紐相助,勉強而 行。」71只要生為人,生老病死是必然,無一幸免。

重要的是如何將此生有限的生命,轉化成自他兩利無限的價 值,以利益社會、服務眾生。

66 唐.義淨譯,《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卷 31,T23n1442p795a20-799b11。

67 佛弟子文庫 > 佛教故事 > 周利槃陀伽愚昧的業因,2012-10-2,http://www.fodizi.

tw/fojiaogushi/10647.html 68 同前註。

69 梁.釋僧祐撰,《釋迦譜》卷 4 ,T50n2040p68a23-72a08。

70 趣史曰,「佛陀入滅前最後一段路,他有何遺願未了?」每日頭條《佛教》2017- 10-20 ,https://kknews.cc/fo/znjyb43.html

71 巴宙譯,《南傳大般涅槃經》Mah ā parinibb ā nasuttaṃ , ( 第三章 27)(1971 CE)。

(20)

12. 拈花微笑72

佛陀本生行化圖中的「拈花微笑」寓意深遠,佛陀不言而教,

以心印心的法脈,就要從這一朵花說起。(見附錄圖表 W1)

佛陀瞬間的「拈花一笑」,竟讓佛法代代相傳,成為禪法一 支。大迦葉尊者接受了佛陀的印心後,成為西天(印度)禪宗初 祖,再傳到二十八祖—達摩祖師。達摩祖師一葦渡江,讓禪宗東 傳,成為東土(中國)禪宗初祖,禪法流傳直至今日。73並東風 西漸普及全球,還被西方醫學與心理學視為身心靈療癒的圭寶,

蔚為二十至二十一世紀全球的流行風潮。

13. 慈度尼提 74

「慈度尼提」中的尼提為古印度四種姓以外的賤民,因從事 挑糞、自感身分卑賤不敢見佛陀,佛陀卻不以為意,甚至主動要 為其挑上一程,尼提因此深受感動,而皈依成為佛陀弟子。75(見 附錄圖表 W2)

尼提比丘的前世因為貢高我慢、隨順習氣,驅使聖人為自己 除糞,所以感得五百世卑賤貧窮,以除糞為業;卻也因為前世出 家修行、持守戒律,今生方能生值佛世,得佛化度,聞法證果,

所以「因果」確實是世、出世間的真理,種善因、得善果,種惡因、

得惡果;了解因果的道理,可以更積極地運用有限的生命,創造 無限的未來。76佛法的慈悲與平等,如大海廣納百川,不論貧富 貴賤或男女老少,只要發心修行,都能獲得最究竟的利益。佛度

72 明. 真 静 法 庵,《 禪 門 寶 藏 錄 》(3 卷 ) ,《 卍 新 纂 大 日 本 續 藏 經 》 冊 64,

No.1276。

73 佛陀紀念館系列 ( 二 ) 佛陀行化圖 {7} 拈花微笑【人間福報】2011-04-05。

74 元魏.慧覺等譯,《賢愚經》卷 6,T04n0202p390a12。

75 佛 陀 行 化 本 事, 結 合 科 技 語 音 導 覽,2019-08-29,http://www.fgsbmc.org.tw/

news_latestnews_c.aspx?News_Id=201908110

76 除糞人尼提,http://www.ctworld.org.tw/sutra_stories/story139.htm

(21)

尼提就是最好的例證。77

14. 為母說法

佛教認為一般世人,孝養父母,聽順父母傳宗接代,養家活 口,這種只是回報父母養育之恩,但無法自度度人,來世一樣又 是互相還債生死輪迴,屬於小孝。除了奉養父母之外,還要讓他 們修行佛法,才能真正解脫生死輪迴,才是真正的大孝。78所以 佛陀臨入涅槃前,昇至忉利天為母說《地藏經》。(見附錄圖表 W3)

佛陀藉此因緣,告訴在座的比丘說:「救渡父母親出離苦難,

有大功德!我因為過去救度母親脫離苦難,所以能世世感得無苦 無難,很快地成就佛果。所以各位比丘啊!大家應當孝順供養父 母!」79佛陀亦曾教導神通第一的弟子目犍蓮,救度其墮落餓鬼 道的母親脫離三餓道之苦,往生到天上去(見「佛陀行化本事圖」

17. 目犍連救母)。與中國傳統儒家思想「尊重孝道」互相呼應。

15. 為父擔棺

「為父擔棺」講述佛陀成道後,一日聽聞父親病重,便率領 眾人回宮,陪父親度過最後時日,之後更為父擔棺,除了報答父 母養育之恩、克盡人子之責,也為後世樹立孝道典範。80(見附 錄圖表 W4)

77 佛陀紀念館系列 ( 二 ) 佛陀行化圖 {4} 慈度尼提,2011/3/9,文:妞吉整理,圖:佛 光緣美術館提供,https://www.merit-times.com.tw/NewsPage.aspx?unid=219840 78 佛弟子對孝的正知見,https://maitiriya888.pixnet.net/blog/post/448829507,2016

/6/13

79 佛陀紀念館系列 ( 二 ) 佛陀行化圖 {12} 佛陀為母說法【人間福報】,2011-3-21。

80 佛陀行化本事 結合科技語音導覽,2019-08-29,http://www.fgsbmc.org.tw/news_

latestnews_c.aspx?News_Id=201908110

(22)

《佛說淨飯王般涅槃經》曰:

爾時世尊,念當來世,人民凶暴,不報父母育養之恩,為是不孝 之者。為是當來之眾生等設禮法故。如來躬身,自欲擔父王之棺。

即時三千大千世界六種震動。……爾時世尊,威光益顯,如萬日 並。如來躬身,手執香爐,在喪前行。81

在淨飯王送葬隊伍中,佛陀帶頭前行,三千大千世界亦隨之 有六種震動。82即《大般涅槃經》所云:「菩薩初從兜率天下閻 浮提時名大地動,從初生出家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轉於法輪及 般涅槃名大地動。」83根據《長阿含經》的說法六緣地動的時間為:

「一佛入胎時,二出胎時,三成道時,四轉法輪時,五由天魔勸 請將捨性命時,六入涅槃時。」84其中並沒有如《佛說淨飯王般 涅槃經》所云為父擔棺時,三千大千世界會出現六種震動。

16. 洗浴身心

在印度,露天洗浴場不僅僅是可以讓人保持潔凈的地方,更 是一種傳承和寄託,在印度人看來,水是至純至凈之物,不但可 以洗掉人身上的污濁之物,更能夠凈化心靈。85如「佛陀行化本 事」—洗浴身心浮雕中外道認為,在孫陀利河洗浴身心,能去除 諸惡業障。佛陀卻有不同的看法,如本則「佛陀行化本事」—洗 浴身心浮雕中佛陀對外道的開示內容。(見附錄圖表 W5)

洗滌心塵、淨化個人的身口意,不是靠外來的河水清洗,而 是內心應當誠懇發願,力行袪除貪欲、瞋恨、愚痴的污垢,讓自

81 宋.沮渠京聲譯《佛說淨飯王般涅槃經》卷 1,T14n0512pp0782c13-783a17。

82 指大地震動之六種相。又作六變震動、六反震動。略稱六震、六動。大品般若經卷 一序品,依地動之方向,舉出東涌西沒、西涌東沒、南涌北沒、北涌南沒、邊涌中沒、

中涌邊沒。

83 宋.慧嚴等依泥洹經加之,《大般涅槃經》卷 2,T12n0375p615a18 84 後秦 ‧ 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長阿含經》,T01n0001p12a12。

85 流 水 潺 潺,「 鏡 頭 下 真 實 的 印 度, 揭 秘 保 守 環 境 下 的 露 天 洗 浴 場 」, 每 日 頭 條,2017-01-07,https://kknews.cc/travel/2a5yxj9.,html https://kknews.cc/

travel/2a5yxj9.html

(23)

身身行、語言、心意都能保持潔淨,莊嚴自身的正報,再影響社 會的清淨安寧,沒有暴力、詐欺、邪惡等事件,轉化依報環境能 夠優美清淨。由內淨化自心的煩惱塵垢,再向外美化我們的社會 國土,轉五濁惡世為清淨的淨土,導邪曲人心為善良菩提。86

17. 目犍連救母

「神通第一」的目犍連尊者證得阿羅漢果,得六種神通時

(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漏盡通、神足通),便想 度化現世墮於餓鬼道受苦的亡母,以報哺育之恩。87(見附錄圖 表 W6)

目犍連之母生前詆毀三寶,死後墮餓鬼道,目犍連為救其母,

向佛陀祈請,最後於農曆七月十五日,供養三寶,集結眾人之力,

為母超渡,這就是佛教盂蘭盆法會及孝道月的由來。88佛法的孝 道,是令父母於生時正信,死後超生善道,生生世世脫離六道輪 迴之苦。佛陀一生都在示現為人子女應當孝順的行儀:親自為父 抬棺(見「佛陀行化本事」15. 為父擔棺浮雕)、至忉利天宮為 母宣說《地藏經》(見「佛陀行化本事」14. 為母說法浮雕)、

開示《父母恩重難報經》提醒子女感恩孝親,以及為目犍連尊者 講《盂蘭盆經》,助其救母超生善道,方是真正的大孝。89

18. 提婆達多害佛

一天,比丘們齊聚一堂,同聲讚歎佛陀大慈大悲,即使提婆

86 流水潺潺,「鏡頭下真實的印度,揭秘保守環境下的露天洗浴場」每日頭條,2017- 01-07,https://kknews.cc/travel/2a5yxj9.html,https://kknews.cc/travel/2a5yxj9.

html 87 同前註。

88 佛陀行化本事,結合科技語音導覽,2019-08-29,http://www.fgsbmc.org.tw/news _latestnews_c.aspx?News_Id=201908110

89 目犍連尊者至孝救母,https://www.ctworld.org.tw/dialogue/2010/2010-08/0821- 02.htm

(24)

達多常懷惡心,毀害如來,佛陀仍不以為患,反而為其哀愍,放 大悲光,遠照其身。佛陀告訴大眾:「提婆達多並非只有今世傷 害我,過去世時也常傷害我,我以慈悲力才得以保全性命。」90

(見附錄圖表 W7)

每一尊佛都有提婆達多來成就其道業,當我們遇到逆境時,

是否也能正念思惟,這都是善知識的示現?修行唯有秉持正念、

修持正見,才能破除執著,看清每一個當下的因緣,都是成就菩 提的方便。91

19. 為阿那律縫製三衣92

「天眼第一」阿那律尊者最令修行人所景仰的,更是他為法 忘軀的決心、慚愧懺悔的堅持,及一段開悟證果的因緣……。93 此則故事即為「佛陀行化本事圖」—為阿那律縫製三衣。(見附 錄圖表 W8)

佛陀為阿那律縫製三衣事件不但使在精勤修行中,證得阿羅 漢果及天眼神通的阿那律,對自己當年所犯的錯終於釋懷,也充 分表現出佛教的師徒關係—身教重於言教,師長慈愛、弟子恭敬,

留給後世一個很好的榜樣。94

20. 度化玉耶女

佛陀生活化的教法,是因應眾生有所犯而對症下藥的。例如

90 〈提婆達多妙行方便〉,中台世界佛典故事,https://www.ctworld.org.tw/sutra_

stories/story 411-600/story540.htm 91 同前註。

92 東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增壹阿含經》卷 31,T02n125p719a27。

93 〈阿那律尊者〉,中台世界佛典故事,http://www.ctworld.org.tw/sutra_stories/

story176.htm,2020/03/15

94 佛陀紀念館系列 ( 二 ) 佛陀行化圖 {1} 為阿那律縫製三衣, 2011-3-4,作者:鏡子整

(25)

他為玉耶女所說的《玉耶女經》,就是為了要讓婦女善知婦德而 說的。玉耶女為王舍城百萬富翁護彌長者的次女,長得天香國色,

楚楚動人,嫁給舍衛城“善施第一”的須達長者最小的兒子為妻。

玉耶女仗著本家豪富,以及自己的聰明美麗,驕慢任性,對公婆 不但不知恭敬孝順,對丈夫親朋也常懷著輕蔑侮慢的態度。須達 長者前六個媳婦個個孝順賢慧,唯有玉耶欠缺婦德,使得一個原 本和樂的家庭,不時發生無謂的糾紛。95(見附錄圖表 W9)

在漫漫歲月中,我們是依憑著什麼而生活?美麗的容貌?顯 赫的家世?富足的錢財?還是博雅的學識?人們汲汲追求自以為 能帶來幸福的種種,卻在當中迷失真心,造作無量無邊的罪業。

佛法是生命中的一股清泉,洗滌了久被染污的心,讓我們得以依 循真理,逐步走向光明。若能靜下心來諦觀審思,依佛陀的教理 致力奉行,必能對人生有更深一層的體悟,走出更具意義的生命 軌跡。96

21. 教化羅睺羅

羅睺羅(R ā hula),意譯覆障、障月或是障礙。相傳西元 前 6 世紀至前 5 世紀生於古印度北部迦毘羅衛國(今尼泊爾境 內),是釋迦牟尼佛與耶輸陀羅的獨生子。羅睺羅跟隨釋迦牟尼 佛出家後,成為十大弟子之一。97佛陀為對治其喜歡妄語捉弄人,

而有本則「佛陀行化本事圖」—教化羅睺羅的典故。(見附錄圖 表 W10)

《大智度論》云:「宿業因緣故,閉在十二入無明黑闇獄中,

所有知見,皆是虛妄;聞般若波羅蜜,少得氣味,深念薩婆若:

95 https://www.easyatm.com.tw/wiki/ 玉耶女,百科知識。

96 真正的美貌「中台世界」,https://www.ctworld.org.tw/sutra_stories/story411-600/

story588.htm 2020/3/14

97 https://zh.wikipedia.org/wiki/ 羅睺羅,維基百科。

(26)

我當云何於此六情獄得出,如諸佛聖人!」98無始以來,我們因 迷失本心而受輪迴,因此,世世生生在業海中飄泊浮沉,不得解 脫。99當羅睺羅善根成熟,經佛陀以洗腳汙水方便開示後,一改 調皮習氣,嚴持淨戒,精進修道。

22. 度化鴦崛摩羅

央崛魔羅(梵語 Angulimala),又譯為指鬘,本是古印度 門閥公子,相傳他是憍薩羅國波斯匿王的相國奇角之子,其幼年 到婆羅門處學法,但老師懷疑央掘魔羅曾經姦淫自己之妻,一怒 之下欲害死央掘魔羅,故意授予央掘魔羅邪教升天秘法。100本則 故事即為「佛陀行化本事圖」—度化鴦崛摩羅的內容。(見附錄 圖表 W11)

在北傳《增壹阿含經卷第三十一(六)》中記載了佛陀陳述 央掘魔羅與其婆羅門師父以及師母的宿世因緣:在過去賢刼之中,

迦葉佛剛入涅槃後不久,有一國王名叫「大果王」,育有一「清 淨太子」,太子身心清淨,不欲結婚。太子年過三十之後,國王 欲讓太子成婚,太子不肯,國王召請大臣們商量,群臣認為應該 讓王子「樂著五欲」,於是找來一位精通媚術之女「婬種」與 太子性愛,太子自從一夜春宵之後,樂於性交,甚且與國王要求 全國處女在出嫁之前的初夜權。後引發人民憤慨,有九百九十九 人攻入王宮,要求國王處決太子,否則推翻王朝。最後國王決定 犧牲太子,讓眾人將太子凌遲處死。王子臨死前,發下毒誓:「今 日人民要殺我,願我來世,當報此仇。又願我能遇到真人羅漢,

速得解脫。」當時的大果王,就是今日鴦掘魔羅老師的前身,當

98 後秦.鳩摩羅什譯,《大智度論釋發趣品第二十》,卷 49,T25n1509p 0411c09。

99 〈 羅 睺 羅 出 家 緣 記 〉, 中 台 世 界 佛 典 故 事,https://www.ctworld.org.tw/sutra_

stories/story601- 800/story751.htm

100 https://zh.wikipedia.org/wiki/ 鴦崛摩羅,維基百科。

(27)

時的婬女,就是他的師母,當時的人民,就是今日被害者,當時 的清淨太子,就是今天鴦掘魔羅比丘的前身。101

佛陀說法,除講經三百餘會以外,也為一切眾生說法,藉由 這些圖畫,足以顯現的特點是佛陀不擇對象、不分貴賤,對於不 同的普羅大眾,都會依其特性因材施教,給予特別的教化。102佛 陀出生在人間,生長在人間,修行在人間,成佛在人間,度化也 在人間。其一生事蹟向世人示現佛由人成,眾生皆有成佛的性能,

皆能離苦得樂、了脫生死,可謂是大眾學習的最高典範。103 本研究主要探討佛館的 22 幅「佛陀行化本事圖」浮雕,穿 插其間的平面書法「古德偈語」,並非立體浮雕畫,故不列入研 究對象,僅作為詮釋 22 幅「佛陀行化本事」浮雕時的參考。

五、佛館「佛陀行化本事」浮雕內容分析

本節將逐一分析 22 幅「佛陀行化本事圖」中的受教者、受 教者得度因緣與教化主旨。

( 一 )「佛陀行化本事圖」的受教者分析

本小節就佛館 22 幅「佛陀行化本事圖」浮雕的受教者與受 教內容做分析,為方便瀏覽,依編號、行化本事名稱、聞法者姓 名、教化主旨、教化內容與生命教育三大領域十二單元104等項 目製表如下表一,以利對 22 幅「佛陀行化本事圖」中的受教者、

101 東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增壹阿含經》卷 31,T02n125p721c07-722b25。

102 佛陀行化本事,結合科技語音導覽,2019-08-29,http://www.fgsbmc.org.tw/news _latestnews_c.aspx?News_Id=201908110

103 如常法師編,《古德偈語與佛陀行化本事》,佛光文教基金會,2011,頁 2。

104 生死尊嚴、信仰與人生、良心的培養、能思會辨、敬業樂業、社會關懷與社會正義、

全球倫理與宗教、欣賞生命、做我真好、生於憂患、生存教育、人活在關係中。表 一分別以 1, 2, a, b, c ,d, e 與 A, B, C, D, E 代表。

(28)

受教內容,以及下一節與生命教育三大領域比較的分析與說明。

表一、佛館 22 幅「佛陀行化本事圖」與生命教育理念比對表

行化 本事圖

名稱

受教者

姓名 教化主旨 出處

生命教育三大理念 終極

關懷

倫理價值

反思思辨 靈性修養 1 2 a b c d e A B C D E E1 吉祥草 喪子寡婦 但羅納 死亡的真理 頁 95 v

E2 佛度

鬼子母 羅剎

鬼子母 慈愛照顧天

下的孩子 頁 97 v

E3

為雨舍 大臣說

「治國 七法」

阿闍世王 雨舍大臣

國家富強 七法佛陀的 權巧智慧,

化除了一場 血腥的戰爭。

頁 99 v

E4 佛說人身難得 弟子們 人身難得 頁 101 v

E5 端坐路中救族人 琉璃王 親族之

蔭勝餘蔭 頁 103 v

E6 平等乞食 須菩提 平等心乞食 頁 105 v

E7 度化

摩登伽女 摩登伽女 色身不淨 頁 107 v

E8 修行

如彈琴 弟子

二十億耳 追求中道

智慧的生活 頁 109 v

E9 愛護兒童 迦旃延 徒弟 四小不可輕 頁 111 v

E10 慈度周利槃陀伽 周利

槃陀伽 拂塵除垢 頁 113 v

E11 佛陀入滅 阿難陀 依誰為師?

依何安住? 頁 115 v

W1 拈花微笑 大迦葉 尊者 以心傳心宗 頁 73 v

W2 慈度尼提 賤民尼提 四聖諦 頁 75 v W3 為母說法 摩耶夫人 孝順父母 頁 77 v

W4 為父擔棺 父親

淨飯王 孝道 頁 79 v

(29)

行化 本事圖

名稱

受教者

姓名 教化主旨 出處

生命教育三大理念 終極

關懷

倫理價值

反思思辨 靈性修養 1 2 a b c d e A B C D E W5 洗浴身心 水淨

婆羅門 淨化三業 頁 81 v

W6 目犍連

救母 目犍連

母親 供養

三寶懺罪 頁 83 v

W7 提婆達多害佛 提婆達多 佛法所在, 必為第一 頁 85 v

W8 為阿那律縫製三衣 阿那律 患眼病

師徒關係:

身教重於 老師慈愛、 言教,

弟子恭敬。

頁 87 v

W9 度化

玉耶女 玉耶 五道五善 頁 89

W10 教化

羅睺羅 羅睺羅 不妄語 頁 91 v

W11 度化

鴦崛摩羅 外道

鴦掘摩羅 懺悔自新 頁 93 v

小計 22 4 2 1 3 2 4 1 1 1 1 1 1 22

依據上表一受教者欄,分析佛館 22 幅「佛陀行化本事圖」

的受教者身份、性別與種姓三類,說明如下:

1. 受教者身份:

佛館 22 幅「佛陀行化本事圖」的受教者身份,可分為佛陀 的家人、佛陀的弟子與佛陀的信眾三類,分別說明如下。

(1) 佛陀的家人:此處專指佛陀的直系親屬,包括 W3 到忉利 天為母說法、W4 為父擔棺、W10 教化羅睺羅等三幅。

(2) 佛陀的弟子:具此類身份者有 8 幅,例如 E4 佛陀對弟子

整理自如常法師編,《古德偈語與佛陀行化本事》,佛光文教基金會,2011,頁 73-115。

(30)

說人身難得、E6 佛陀教須菩提如何平等乞食? E8 佛陀教 弟子二十億耳修行如彈琴、E9 佛陀教迦旃延應愛護兒童、

E10 慈度周利槃陀伽、E11 佛陀入滅、W1 佛陀拈花微笑、

W8 佛陀為阿那律縫製三衣,以心印心大迦葉尊者。

(3) 佛陀的信眾:此類有 10 幅包括兩位寡婦(E1 吉祥草的喪 子寡婦、E2 佛度鬼子母的鬼子母);一位君王(E5 琉璃王);

一位大臣(E3 為雨舍大臣說「治國七法」);一位(W3 度化玉耶女)與一位少女(E7 度化摩登伽女);以及弟子 目犍連的母親(W6 目犍連救母)與弟子迦旃延的弟子(E9 愛護兒童)等多元身份;一位外道(W11 度化鴦崛摩羅)

與一位婆羅門(W5 洗浴身心);還有賤民尼提(W2 慈度 尼提),與一位佛陀宿世結怨過的冤親債主(W7 提婆達多 害佛)。可見佛陀教化的對象上至帝王,下至賤民,無所 不包,觀機逗教,平等施教。

佛館 22 幅「佛陀行化本事圖」中的受教者身份,以佛陀的 信眾(10 幅)居多,其次為佛陀的弟子(8 幅),最後為佛陀的 家人(3 幅)。

2. 受教者性別:

佛館 22 幅「佛陀行化本事圖」中受教者的性別,有六幅為 女性,如喪子寡婦(E1 吉祥草)、羅剎鬼子母(E2 佛度鬼子母)、

摩登伽女(E7 度化摩登伽女)、摩耶夫人(W3 為母說法)、

目犍連之母(W6 目犍連救母)與玉耶(W9 度化玉耶女)。其 餘 16 幅「佛陀行化本事圖」受教者均為男性,男女性別比例為 16:6,男性將近為女性的三倍。

(31)

3. 受教者種姓:

印度種姓制度,將人分成四個階級:婆羅門、剎帝利、吠舍、

首陀羅。另外,還有最難懂、在四階級之外的「旃荼羅」,也就 是俗稱的「賤民」。

四種姓中,最高階級是「婆羅門」,他們是祭司或修行者;

第二階級是「剎帝利」,他們是王室或軍人;第三階級的「吠舍」

是商人;最低的階級「首陀羅」則是一群廣大的農民。原則上,

階級分明,低的階級要為高的階級服務,每個階級自成團體,不 能混雜。105佛館 22 幅「佛陀行化本事圖」中受教者的種姓,有 水淨婆羅門(W5 洗浴身心)屬最高的婆羅門種姓;有剎帝利種 姓的琉璃王(E5 端坐路中救族人);有吠舍種姓的玉耶(W9 度 化玉耶女);有首陀羅種姓的摩登伽女(E7 度化摩登伽女);有 賤民的尼提(W2 慈度尼提)。佛陀教化的信眾包括了婆羅門、

剎帝利、吠舍、首陀羅四種姓與「賤民」,可見佛陀提倡佛性本 具人人平等,以破除印度不平等的種姓制度的具體做法。

( 二 )「佛陀行化本事圖」中受教者得度因緣分析

佛館 22 幅「佛陀行化本事圖」中的受教者得度因緣,範圍 極廣,但不離開人的生活、生涯與生命等三生。下列以出現頻率 多到少來陳列說明:

1. 具有四幅相同得度因緣者:

僅有一組四幅因法會因緣而得度者,即 E4 佛說人身難得、

W1 拈花微笑、W3 為母說法、W6 目犍連救母。

105 「 你 無 法 理 解 種 姓 制 度 」http://blog.udn.com/damifel/1063430,2007/07/02 14:57

(32)

2. 具有三幅相同得度因緣者:

僅有因殺人因緣得度者一組。

(1) 殺人:包括 E2 佛度鬼子母、W7 提婆達多害佛、W11 度化 鴦崛摩羅。

3. 具有兩幅相同得度因緣者:

有三組分別因喪葬、戰爭與洗浴因緣而得度者。

(1) 喪葬:包括 E1 吉祥草、E11 佛陀入滅。

(2) 戰爭:包括 E3 為雨舍大臣說「治國七法」、E5 端坐路中 救族人。

(3) 洗浴:包括 W2 教化羅睺羅、W5 洗浴身心。

4. 僅單幅得度因緣者:

有因乞食因緣得度者(E6 平等乞食)、因男女情愛因緣得 度者(E7 度化摩登伽女)、因彈琴因緣得度者(E8 修行如彈琴)、

因睡床因緣得度者(E9 愛護兒童)、因掃地因緣得度者(E10 慈 度周利槃陀伽)、因挑糞因緣得度者(W2 慈度尼提)、因家庭 普照因緣得度者(W3 度化玉耶女)、因縫衣因緣得度者(W8 為阿那律縫製三衣)等 8 幅。

上述佛館 22 幅「佛陀行化本事圖」中受教者的得度因緣,

以 8 幅單一因緣得度者為首,但以 4 幅同為法會因緣而得度者為 最高頻率。可見佛陀行化過程中,是無時無刻、無所不在地在觀 機逗教,且適時給予有緣眾生得度因緣。

( 三 )「佛陀行化本事圖」的教化主旨分析

佛館 22 幅「佛陀行化本事圖」圖像的教化主旨,可概分為 人生真理、愛護兒童、奉行孝道、國泰民安、師徒 / 親子關係、

(33)

與懺罪淨心等六類。分述如下:

1. 人生真理:

包括 E1 的死亡的真理、E4 的人身難得、E6 的平等心乞食、

E8 的追求中道智慧的生活、E11 的依誰為師?依何安住? W1 的以心傳心宗、W2 的四聖諦、W7 的佛法所在,必為第一、W9 依誰為師?依何安住?等 9 幅談人生真理的「佛陀行化本事圖」。

2. 懺罪淨心:

包括 E7 的色身不淨、E10 的拂塵除垢、W1 的懺悔自新、

W5 的淨化三業、W6 的供養三寶懺罪等 5 幅談懺罪淨心的「佛 陀行化本事圖」。

3. 愛護兒童:

包括 E2 的慈愛照顧天下的孩子、E9 的四小不可輕等 2 幅談 愛護兒童的「佛陀行化本事圖」。

4. 奉行孝道:

包括 W3 的孝順父母、W4 的孝道等 2 幅談奉行孝道的「佛 陀行化本事圖」。

5. 國泰民安:

包括 E3 的國家富強七法、E5 親族之蔭勝餘蔭的等 2 幅談國 泰民安的「佛陀行化本事圖」。

6. 師徒 / 親子關係:

包括 W8 的身教重於言教、W10 的不妄語,老師慈愛、弟 子恭敬等 2 幅談師徒 / 親子關係的「佛陀行化本事圖」。

(34)

六、「佛陀行化本事圖」的時代意義與價值

依據生命教育三大領域終極關懷、價值思辨、與靈性修養的 十二個單元,來比對佛館 22 幅「佛陀行化本事圖」的教化內容,

可分為如下三類:

( 一 ) 具終極關懷者:

計有 E1 吉祥草、E11 佛陀入滅、W2 慈度尼提、W3 為母說 法、W6 目犍連救母、W7 提婆達多害佛等 6 幅。探索必死的人 生意義、開創其意義的人生哲學,關心死亡的省思,其中有 1 幅 與「生死尊嚴」、2 幅與「信仰與人生」單元相應,可見佛館這 22 幅「佛陀行化本事圖」內容具有建構深刻的人生觀、宗教觀 與生死觀的終極關懷、生死關懷與臨終關懷之實踐的蘊義。

( 二 ) 具價值思辨者:

計有 E2 佛度鬼子母、E3 為雨舍大臣說「治國七法」、E5 端坐路中救族人、E7 度化摩登伽女、E8 修行如彈琴、E9 愛護兒 童、E10 慈度周利槃陀伽、W1 拈花微笑、W4 為父擔棺、W9 度化玉耶女、W11 度化鴦崛摩羅等 11 幅。透過理性思維與人性 經驗以探索善惡的意義與特性,加以在各個實踐領域的應用。其 中有 1 幅與「良心的培養」呼應、3 幅有「能思會辨」內涵、2 幅與「敬業樂業」相涉、4 幅有「社會關懷與社會正義」意涵,

與 1 幅與「全球倫理與宗教」呼應。可見佛館這 22 幅「佛陀行 化本事圖」圖具有培養學生道德思考能力,探討倫理本質,並學 習「態度必須公正,立場不必中立」的精神,來反省生命中之重 大倫理議題,與培養美與善的生活美學的蘊義。

( 三 ) 具靈性修養者:

(35)

計有 E4 佛說人身難得、E6 平等乞食、W5 洗浴身心、W8 為阿那律縫製三衣、W10 教化羅睺羅等 5 幅。關心人生觀與價 值觀的內化,以促成知情意行的統整、生命境界的提升。其中 1 幅具「欣賞生命」意涵、1 幅具「做我真好」意涵、1 幅具「生 於憂患」意涵、1 幅具「生存教育」意涵、1 幅與「人活在關係中」

意涵等。可見佛館此 22 幅「佛陀行化本事圖」浮雕圖具有內化 學生的人生觀與倫理價值觀,以統整其知情意行與身心靈,提升 其生命境界的蘊義。

綜合上述,佛館 22 幅「佛陀行化本事圖」的對話內容,具 生命教育三大領域屬性的比例為 6:11:5,以價值思辨內涵居首,

其次為終極關懷與價值思辨。

七、結語

本論文針對佛館 22 幅展現慈悲愛物、尊重生命的「佛陀行 化本事圖」做為主要研究對象,透過描述、分析與解釋,對此組 浮雕的圖像、圖式的歷史演變、風格特色,加以分析、考證描述、

歸納詮釋,比較生命教育的三大領域內涵,與佛光山四大宗旨的 關係,以及具有的時代意義與價值。結論如下:

( 一 )「佛陀行化本事圖」浮雕穿插「佛教經偈」,將佛陀一 生重要的弘化事蹟和教法,以書畫展現出來。每幅「佛陀行化本 事」浮雕的寬與高各為 200 x 200 公分的正方形圖像,外圍四周 加上 25 公分深灰色外框。在每幅佛陀行化本事圖的下方均附有 黑色大理石塊的中、英文介紹,長寬各為 60 x 20 公分,左邊為 中文說明牌,右邊為英文說明牌,左上角為浮雕名稱,下面則為 由左到右橫行的文字說明。近期更結合現代科技,在現場即可掃 瞄每幅行化圖下的銅片 QR CODE 聽語音導覽。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Education blueprint for the 21st century: Learning for life, learning through life: Reform proposals for the education system in Hong Kong. Hong

Stage 6 Special Program of Study – Personal development, health and physical education life

路旁上落客貨活動頻繁,經常有車輛駛經並需要在路旁短暫停留。就以九龍 上海街為例,該路段共有 7 個巴士站,有 11 條巴士線,每日有 690

Stone and Anne Zissu, Using Life Extension-Duration and Life Extension-Convexity to Value Senior Life Settlement Contracts, The Journal of Alternative Investments , Vol.11,

pleasant life, the meaningful life is beyond the good life.”..

– Application 1: Residual Life, Age, and Total Life – Application 2: Alternating Renewal Process/Theory – Application 3: Mean Residual Life.. • Renewal Reward Processes

香港是一個充滿活力的城市,各種事物總是在不斷改變,我們的人口狀況也是 一樣。根據香港特區政府統計處 2003 年進行的住戶統計調查結果顯示,香港

files Controller Controller Parser Par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