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佛陀紀念館 「佛陀行化本事圖」 圖像探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佛陀紀念館 「佛陀行化本事圖」 圖像探析"

Copied!
52
0
0
顯示更多 ( 頁)

全文

(1)

2021 年 1 月 147-197 頁 佛光大學人文學院

佛陀紀念館

「佛陀行化本事圖」

圖像探析

釋永東 / 佛光大學宗教學研究所教授

摘要

為恭奉佛牙真身舍利於 2011 年興建的佛陀紀念館,其核 心價值包含藝術、文化、教育及淨化人心等功能。本文主要 以佛館 22 幅「佛陀行化本事圖」為研究對象,採用田野調查 與文獻觀察,從外觀來瞭解這些浮雕圖像的內涵,與其具有 的時代意義與價值;挖掘佛教藝術品對生命教育的啟發與對 佛光山人間佛教的弘法功能。

研究發現「佛陀行化本事圖」,佛陀接引的對像以人類 為主,浮雕占一半畫面的佛陀與得度者之間有聖凡關係,圖 像人物透過極為細膩精緻的線條以成形,並傳神地散放出佛 陀救護眾生的慈悲平等像,與信眾恭謹虔誠、渴盼得救的感 情。「佛陀行化本事圖」具有「終極課題的探索與實踐」、「倫 理反思與生活美學」與「人格統整與靈性提升」生命教育蘊 義。並高度符應佛光山弘揚人間佛教的「以文化弘揚佛法、

以教育培養人才、以慈善福利社會、以共修淨化人心」四大 宗旨,以及與時俱進的時代教育價值。

關鍵字:佛陀紀念館、佛陀行化本事圖、圖像、佛教藝術、

人間佛教

(2)
(3)

佛陀紀念館

「佛陀行化本事圖」

圖像探析

釋永東 / 佛光大學宗教學研究所教授

一、緒論

星雲大師(以下簡稱大師)於 1967 年 (民國 56 年)開創 佛光山時,在興建第一棟建築物的大悲殿外牆時,即在殿堂前面 兩方與左右共雕塑了 12 幅素色的半立體浮雕壁畫,到了 2012 年完成佛陀紀念館(以下簡稱佛館)時,則出現了四組更大面積 彩色的半立體浮雕壁畫。到了 2016 年座落於佛光山與佛館之間 的藏經樓竣工時,在其第二層正面外牆上又出現了一巨幅的佛陀 靈山說法的半立體浮雕壁畫。

創立佛光山後,大師依據以文化弘揚佛法、以教育培養人才、

以慈善福利社會、以共修淨化人心四大宗旨來推動人間佛教。由 上可見,大師為因應弘揚人間佛教的發展需求,在不同時期分別 興建佛光山、佛館與藏經樓,每個時期都雕塑了半立體浮雕壁畫,

並有擴建的現象,可見浮雕壁畫藝術在傳遞佛法上必然發揮相當 大的功能,且高度符應佛光山弘揚人間佛教的四大宗旨,以及與 時俱進的時代意義與教育價值。

近二十年來,經教育部的積極推廣與台灣生命教育學會的努 力,建構了「生命教育」的理論內涵與實施策略,並在台灣大力 推動「生命教育」課程,和積極培訓高中種子教師後,已喚醒台 灣社會和民眾覺悟到「生命教育」的重要性,更促成「生命教育」

相關學術研究如雨後春筍般問世,單收錄在台灣碩博士論文網的

(4)

1 曾志朗、〈生命教育── 教改不能遺漏的一環〉,聯合報第四版,1999。

2 錢永鎮,〈生命教育的理念與做法〉,《生命教育── 教孩子走人生的路》,曉明之 星出版社, 1990,頁 28-31。

3 孫效智,《當宗教與道德相遇》,台北、台灣書店,1999。

4 吳瓊袽,〈生命教育課程的設計〉,《台灣教育月刊》,第 580 期,1999,頁 12-18。

5 黃德祥,〈生命教育的本質與實施〉,《台灣省中等學校輔導通迅》,第 55 期,

1998,頁 6-10。

6 黃琝仍,《國小生命教育統整課程設計與實施成效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心 理輔導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7 孫效智,〈生命教育之推動困境與內涵建構策略〉,《教育資料集刊》,第二十七輯,

2002,頁 283-301。

8 陳麗鈴,《戲劇活動生命教育模式對於國小學童生命教育之學習成效研究── 以嘉義 縣某國小為例》,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9 劉怡,《繪本教學對國小二年級學童生命教育 成效之研究── 以小小真愛生命教育 繪本為主》,華梵大學工業工程與經營資訊學系碩士論文,2013。

相關碩士論文就有 680 篇,其中探討生命教育理念的碩士論文有 205 篇、涉及生命教育理念與藝術的碩士論文有 103 篇,包括戲 劇、繪畫、音樂等視覺與聽覺藝術對生命教育的啟發,卻沒有任 何生命教育與浮雕藝術的相關碩士論文,導致本研究沒有任何相 應的文獻可參考與回顧,但反而彰顯本論文的研究價值與意義。

上述生命教育相關文獻的研究方向,從二十世紀末的生命教 育領域與內容的探討,略舉如:曾志朗的〈生命教育── 教改不 能遺漏的一環〉1、錢永鎮的〈生命教育的理念與做法〉2、孫效 智的〈當宗教與道德相遇〉3等。到生命教育課程的設計與做法,

如:吳瓊袽的〈生命教育課程的設計〉4、黃德祥的〈生命教育的 本質與實施〉5、黃琝仍的碩士論文《國小生命教育統整課程設計 與實施成效之研究》6等,到本世紀初以來,陸續出現生命教育 推動的困境與在中小學實施成效的相關研究等,如:孫效智的〈生 命教育之推動困境與內涵建構策略〉7、陳麗鈴的碩士論文《戲劇 活動生命教育模式對於國小學童生命教育之學習成效研究── 以 嘉義縣某國小為例》8、與劉怡的碩士論文《繪本教學對國小二年 級學童生命教育 成效之研究── 以小小真愛生命教育繪本為主》9 等。近來則轉向大專院校生命教育課程設計的探討,例如:鄭心

(5)

婷的碩士論文《生命教育對生命意義價值觀影響之研究── 以雲 林科技大學生命教育課程為例》10、張達欣的碩士論文《永恆教 育與全人教育的對話── 以百翰楊、輔仁、中原三所基督宗教大 學生命教育為例》11等。

上述文獻都是從接受生命教育的學生角度來談,極少數是 從教師本身對生命教育的認知或態度來探討,如:謝文綜《國小 教師對生命教育的態度與實施現況之調查研究》12、莊錫欽《高 級職校教師心靈特質、生命意義感與生命教育態度之關係研究》

13、陳歆妤《乙所國小教師的生命教育認知與課程實施意見之研 究》14、吳昭瑩《國小教師生命教育態度與生命教育需求之研究

── 桃園縣八德市為例》15、與柯麗蓉《大專校院高階主管生命態 度與學校生命教育實踐關係之研究》16等五篇碩士論文。

在台灣碩博士論文網收錄的 680 篇生命教育相關碩士論文 中,僅有兩篇是從家長對生命教育的態度與參與來研究,如:王 紫玲《家長對學齡前幼兒生命教育教養態度與需求之相關研究》

17、陳佳慧《家長參與國小生命教育之研究── 以「彩虹生命教育 課程」為例》18

10 鄭心婷,《生命教育對生命意義價值觀影響之研究── 以雲林科技大學生命教育課程 為例》,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

11 張達欣,《永恆教育與全人教育的對話── 以百翰楊、輔仁、中原三所基督宗教大學 生命教育為例》,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2。

12 謝文綜,《國小教師對生命教育的態度與實施現況之調查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 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13 莊錫欽,《高級職校教師心靈特質、生命意義感與生命教育態度之關係研究》,國 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14 陳歆妤,《乙所國小教師的生命教育認知與課程實施意見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 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15 吳昭瑩,《國小教師生命教育態度與生命教育需求之研究── 桃園縣八德市為例》銘 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3。

16 柯麗蓉,《大專校院高階主管生命態度與學校生命教育實踐關係之研究》,國立高 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08。

17 王紫玲,《家長對學齡前幼兒生命教育教養態度與需求之相關研究》,樹德科技大 學幼兒保育系碩士論文,2009。

18 陳佳慧,《家長參與國小生命教育之研究── 以「彩虹生命教育課程」為例》,國立 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00。

(6)

最後,類似本研究的立體浮雕壁畫被當作研究對象的主體,

來耙梳其蘊含的生命教育同研究模式的論文至少有八篇,如:林 靜如《沙特自由哲學及其在生命教育之蘊義》19、田若屏《莊子

「無待」思想之生命教育蘊義》20、蘇閔微《莊子思想對生命教 育的啟發》21、張永年《杏林子的散文世界:兼論對生命教育的 啟發》22、歐陽國榮《儒道生死觀對生命教育的啟示之研究》23、 林麗卿《孟子惻隱之心思想及其對國民小學生命教育的啟示》

24、釋永東《《勝鬘經》生命教育意涵探討》25、與莊月香《《六 度集經》的菩薩行思想及其對當代生命教育的啟發》26等。

雖然上述都是同模式的研究,但研究主體都是以思想為主,

迄今未有以具體立體浮雕圖像來探討其所蘊含的生命教育意涵的 任何研究,故本論文針對佛館「佛陀行化本事圖」浮雕的圖像探 析,有其研究價值。研究方法採實地田野調查、文獻觀察與圖像 分析等,首先依 22 幅「佛陀行化本事圖」座落佛館的位置做編 號,從靠近大佛右側日出方向的「佛陀行化本事圖」開始,往禮 敬大廳方向依序編為 E1~E11,靠近大佛左側的「佛陀行化本事 圖」則依序編為 W1~W11。(見圖一)再透過圖像的描述、分 析與解釋,針對 22 幅「佛陀行化本事」浮雕的圖像、圖式的歷

19 林靜如,《沙特自由哲學及其在生命教育之蘊義》,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 文,2000。

20 田若屏,《莊子「無待」思想之生命教育蘊義》,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2。

21 蘇閔微,《莊子思想對生命教育的啟發》,國立中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研究所碩士 論文,2004。

22 張永年,《杏林子的散文世界:兼論對生命教育的啟發》,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 學系碩士論文,2004。

23 歐陽國榮,《儒道生死觀對生命教育的啟示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 士論文,2005。

24 林麗卿,《孟子惻隱之心思想及其對國民小學生命教育的啟示》,經國管理暨健康 學院健康產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

25 釋永東,〈《勝鬘經》生命教育意涵探討〉,《佛教人性與寮育觀》,台北市:蘭 臺出版社,2009,頁 12~62。

26 莊月香,《《六度集經》的菩薩行思想及其對當代生命教育的啟發》,南華大學宗 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

(7)

史演變、風格特色,加以分析、考證描述、歸納詮釋。最後比較 生命教育的主要內涵,以瞭解這些立體浮雕的外觀、內涵與風格,

蘊含的生命教育意涵,以及時代意義與價值。希冀本研究能提供 認識佛館「佛陀行化本事圖」與導覽佛館的參考資料,並做為大 專院校生命教育的教材,與後人做相關研究的參考文獻。

二、佛館的現代弘化功能

佛 館 全 稱 佛 光 山 佛 陀 紀 念 館(Fo Guang Shan Buddha Museum),位於臺灣高雄市,是一座融合古今與中外、傳統與 現代的建築,具有文化與教育、慧解與修持的功能。它不僅是一 座國際博物館,還擁有展覽與推廣藝術的功能。27

佛館自 2011 年開館以來,持續以「文藝化、電影化、人間 化、國際化」為發展目標,且不追求營利,免費開放參館,舉辦 各項文化、藝術、教育、展覽、兩岸交流及國際論壇,每年有千 萬人次入館參館,是旅行者必定參訪的聖地,更自 2014 年起連 續三年榮獲全球最大旅遊網站 TripAdvisor 頒發「旅行者之選大 獎」。 28

( 一 ) 佛館興建的緣起

1998 年,大師至印度菩提伽耶(又稱佛陀伽耶,是釋迦牟 尼佛的悟道成佛處)傳授國際三壇大戒。當時西藏喇嘛貢噶多傑 仁波切(Kunga Dorje Rinpoche),感念佛光山寺長期為促進 世界佛教漢藏文化交流,創設中華漢藏文化協會,並舉辦世界佛 教顯密會議,乃至創立國際佛光會等,是弘揚人間佛教的正派道

27 釋如常主編,《博物館的奇蹟 - 佛陀紀念館的故事》,財團法人人間文教基金會出版,

2016。

28 潘煊,《人間佛國》,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1。

(8)

場;遂表達贈送護藏近三十年的佛牙舍利心願,盼能在台灣建館 供奉,讓正法永存,舍利重光。2003 年,佛館舉行安基典禮。

歷經 9 年,2011 年 12 月 25 日竣工。 29

( 二 ) 佛館的理念與目標

佛館是台灣首見大型開放式的宗教紀念館,為恭奉佛牙真身 舍利而興建。佛館坐西朝東,占地總面積 100 公頃。主建築位於 中軸線上,從東至西依序有禮敬大廳、八塔、萬人照相台、菩提 廣場、本館及佛光大佛等(見圖一)。整座紀念館為宗教團體建 設、管理,核心價值包含:藝術、文化、教育及淨化人心的多功 能大型展館,從中不但可感受到大師所提倡的人間佛教的理念,

以及佛教「無我」的精神。佛館的理念如大師所說:

佛陀並不需要我們禮拜供養,但眾生需要藉此啟發善念、淨化心 靈。透過禮拜佛塔,與佛陀的法身接觸,將思慕之情昇華為學習 佛德,實踐於日常生活。佛陀並不需要寶塔,而是眾生需要,我 憑著這句話而建寶塔。30

接著下面四節將依圖像的描述、分析與解釋三個步驟,來探 討「佛陀行化本事圖」的外觀、內涵以及蘊含的時代意義與價值。

29 佛陀紀念館官網 http://www.fgsbmc.org.tw/BMC_intro_origin.php, 2019.11.20 30 潘煊,《人間佛國》,2011。

佛陀行化本事圖 E1~E11

佛陀行化本事圖 W1~W11

圖一、佛陀紀念館全景圖 ( 摘錄自佛陀紀念館官網 )

(9)

三、佛館「佛陀行化本事圖」圖像外觀

筆者於 2016.11.16(星期五)1:00-4:00pm 親至佛館「佛 陀行化本事圖」現場,蒐集所有「佛陀行化本事圖」的圖像與資 料,逐一拍照、記錄、編號與製表,以建置一套「佛陀行化本事 圖」完整的資料,供本研究的順利撰寫。

這組 22 幅「佛陀行化本事圖」浮雕,設置在佛館菩提廣場 的兩側迴廊牆上,是由藝術家施金輝所繪,後由葉先鳴老師水泥 雕塑、彩繪家陳明啟製作成。目的為發揚佛陀覺人救世的精神,

每兩幅浮雕之間再搭配一幅的「佛教經偈」,是由佛光山開山宗 長大師,所書寫獨樹一幟的「一筆字」。(見圖二 & 三)「佛陀 行化本事圖」穿插「佛教經偈」,將佛陀一生重要的弘化事蹟和 教法,以書畫展現出來,讓參訪者學習佛陀不捨一切眾生的慈悲 精神。31

「佛陀行化本事圖」的外觀可分為尺寸大小、色彩情緒、文 字說明與圖像構圖四項說明如下。

圖二、佛館「佛陀行化本事」浮雕 ( 摘錄自佛館官網 )

圖三、佛館「佛陀行化本事」浮雕 ( 摘錄自佛館官網 )

31 佛光山佛陀紀念館叢書系列 ( 四 ) 古德偈語與佛陀行化本事,佛光緣美術館,http://

fgsarts.fgs.org.tw/collections/books/125-2017112004

(10)

1. 尺寸大小:

佛館 22 幅「佛陀行化本事圖」的大小尺寸都是一致的,每 幅圖像外圍四周泥塑以 25 公分深灰色外框,每幅「佛陀行化本 事圖」的寬與高各為 220 x 216 公分的長方形圖像。在每幅行化 圖的下方均附有黑色大理石塊的中、英文介紹(見圖四)。近期 已結合現代科技,在現場掃瞄每幅行化圖下的銅片 QR CODE 即 可聽語音導覽。32

2. 色彩情緒:

「佛陀行化本事圖」浮雕是豐富多彩的半立體彩繪泥塑而 成,沒有濃淡色彩之分,亦沒有光線投射產生的陰影。圖像內容 的人物體積比例相當大,佔據大部分的畫面,圖像人物透過極為 細膩精緻的線條以成形,並傳神地散放出佛陀救護眾生的慈悲平 等像,與信眾恭謹虔誠、渴盼得救的感情,筆者在瞻仰「佛陀行 化本事」浮雕後,有蒙受佛陀教誨,如獲解脫的投射效果。

3. 文字說明:

每幅「佛陀行化本事圖」圖框下緣中間,另置有黑色大理石 塊的中、英文文字介紹,長寬為 60 x 20 公分,左邊為中文說明,

右邊為英文說明,都是由左到右橫方向的文字說明,左上角為浮 雕名稱。內容見下一節浮雕表內說明。佛陀說法,除講經三百餘 會以外,也為一切眾生說法,藉由這些圖畫,足以顯現的特點是 佛陀不擇對象、不分貴賤,對於不同的普羅大眾,都會依其特性 因材施教,給予特別的教化。 33

32 佛陀行化本事 結合科技語音導覽,2019-08-29,http://www.fgsbmc.org.tw/news_

latestnews_c.aspx?News_Id=201908110 33 同前註。

(11)

圖四、佛館「佛陀行化本事」浮雕 ( 摘錄自佛館官網 )

4. 圖像構圖:

22 幅「佛陀行化本事圖」,各別闡釋了佛陀接引不同信眾 的故事。內容以佛教精神融合了東方與西方藝術元素的構圖,皆 以水泥浮雕而成,色彩鮮明、人物寫實生動,全新的風格來呈現 佛教經典中佛陀教化因緣的故事,象徵著佛教的慈、悲、喜、捨。

34每幅浮雕的構圖人數較多也較多元,但整個畫面主要聚焦在佛 陀身上,佔據了大部分的畫面,得度者為輔,故沒有複雜突出的 背景畫面,都是以佛陀頂上四射的毫光自然地融入浮雕上半部所 形成的背景。

被接引的對象相當多元,但都是配角,故他們的身高體型的 構圖都沒有超過佛陀,有趣的是唯一一幅 W10. 慈度尼提,卻有 一條狗出現在尼提腳邊,狗儼然象徵著髒亂低賤。唯一 W2. 教化 羅睺羅,臉盆與花盆都在佛光照射下產生陰影。另外,「佛陀行 化本事圖」的構圖,習慣將佛陀度化前後截然不同的兩個人陳現 在同一個畫面,形成強烈的對比,如 W3. 度化玉耶女與 W1. 度 化鴦崛摩羅等。

四、佛館「佛陀行化本事圖」圖像之內蘊

本節先介紹佛陀行化「本事」的名相溯源,再分別就「佛陀 行化本事圖」的內容做探討,以全盤探究佛陀行化本事圖的內涵。

34 同前註。

(12)

( 一 )「本事」名相溯源

佛陀行化本事圖的「本事」,梵語 iti-vrttaka, ity-uktaka,

巴利語 itivuttaka。為九部經和十二部經之一。其義有二:①若 是梵語 iti-vrttaka,即「如是之事」,譯作出因緣、本事經、本 事說,乃敘述佛陀及佛弟子在過去世之因緣事蹟。②若係梵語 ity-uktaka,即「如是言說」,譯作如是語經、此事過去如是。

後者乃指以「佛如是(斯)語」開始之經。在巴利語三藏之小部 經典第四分中,共收集一一二經,即如是語經(Itivuttaka),性 質相當於《大智度論》卷三十三所說之「如是語經」。35

十二部經中之「本事」,其原語意有二:①係彙集佛陀或佛 弟子過去世本生故事之經典,②指以「佛如是言說」為開始之經 典。36本事是記載本生譚以外之佛陀與弟子前生之行誼。也就是 佛經中所記載的許多有關佛陀講述某菩薩或弟子過去幾生幾世所 作所為的種種因緣事業,此類即稱為本事經,如《法華經》中的

「藥王菩薩品」即是其例。37

記錄佛陀前生修行之種種大悲行及還未成佛前生故事的本 生,亦是九分教和十二分教之一。凡經中佛說自身往昔行菩薩道 時,修諸苦行,利益眾生所行因緣之經文,名「本生經」。如《佛 本生經》中就講述了佛陀在過去世修行時,為鹿、為鷹等動物捨 己度化眾生的故事。然而本生不同於本事,如《佛地經論》:「先 世相應所有餘事,名為本事。先世所受生類差別名為本生。」38

35 《瑜伽師地論》卷 8、《大毘婆沙論》卷 126、《大乘義章》卷 1、《大乘法苑義林章》

卷 2 本〕(參閱《如是語經》2366)本事云何?謂諸經中宣說前際所見聞事。

36 慈怡法師主編,《佛光大辭典》,高雄市:佛光出版社,1988,頁 1959。

37 慈怡法師主編,《佛光大辭典》,頁 1959。

38 《佛地經論》第六卷, CBETA 電子佛典集成《大正藏》冊 26 第 1530 經頁 319b (T26n1530p319b)。 以下註釋佛典出處 T 開頭者皆出自《大正藏》,X 開頭者出自《卍 續藏》,就不再說明,僅以代號呈現。

(13)

( 二 )「佛陀行化本事圖」內容簡介

佛館 22 幅「佛陀行化本事圖」,主要針對釋迦牟尼佛在印 度菩提樹下悟道後至涅槃前,行化期間接引各種眾生的本事。依 序分別略述如下:

1. 吉祥草

佛世時,在印度有一位孤寡的母親,與唯一的獨子相依為命,

不幸其子被一場瘟疫攫走了小生命,引出此則寡母尋找吉祥草救 子起死回生的故事。(見附錄圖表 E1)

《大般涅槃經》云:「我觀諸行悉皆無常。云何知耶?以因 緣故。若有諸法從緣生者,則知無常。」39佛教認為世間諸行是 無常的,沒有永恆存在不變的事物,有情眾生中人類有生老病死 的現象,山河大地的器世間有成住壞空的變化,我們的心則有生 住異滅的刹那生滅,沒有一樣東西是恒常不變異的,在詭譎幻滅 的生命流轉中,有的人求長生,有的人求永生,但是只要有生,

必有異滅,因此佛教主張無生。無生並不是自戕生命,否定生命 的可貴,而是超越生死輪轉,雖處生死,也不為生死所苦,進而 透過修持,不再於六道生死流中受生,契入真理,那就是一種“花 開無生見如來”的清淨生命。40

2. 佛度鬼子母

此佛典故事出自《佛說鬼子母經》41,內容述說鬼子母在迦 葉佛時,作了很大的功德,由於不持戒,而墮入餓鬼道成為鬼子 母,以吃世人的兒子來維生,後來為世尊所度化不再吃人,並且

39 北涼藏曇無讖譯,《大般涅槃經》,T12n0374p445b27。

40 Admin, 吉祥草 http://wuming.xuefo.net/nr/14/141615.html 五明學佛網,2020-03- 14。

41 失譯人今附西晉錄,《佛說鬼子母經》卷 1,T21n1262p290c06-24。

(14)

由世尊敕使僧團,每日用齋時先施食給餓鬼,後來鬼子母成為佛 教的護法神之一。42(見附錄圖表 E2)

上述佛典故事,宣說三個重點:第一個重點,不應該貪外我 所的財物。第二個重點,對人要守信用,並直心待人,不應該用 狡詐的方式,來欺騙眾生。第三個重點,應該遵守佛戒而不違犯。

43佛戒主要指基本的五戒,即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 與不飲酒。五戒本是印度沙門傳統中普遍接受的道德信念和行為 準則,佛陀沿用並發展了其中的内涵,以此教導弟子,作為佛教 修行者的最根本戒律。44

3. 為雨舍大臣說「治國七法」45

佛陀在世時,常遊行各地教化眾生與解惑。對象包括出家弟 子、在家信徒、甚至是異教徒,佛陀都不遺餘力的為他們隨緣開 示,律令教誡,令其心開意解,解脫困境。本故事即為「佛陀行 化本事」—佛陀為雨舍大臣說「治國七法」浮雕的內容梗概。(見 附錄圖表 E3)

「七不衰法」又稱為「七不退法」:①跋祇國的君臣很和順

(常集會議事);②長幼有序;③孝順父母;④敬重師長;⑤尊 崇宗廟;⑥諸多貞婦;⑦尊重沙門持戒者。佛陀說其國人民既具 有這些美德善行,即不容易被侵害,也就是並不能以武力輕易被 人攻破!46「七不衰法」從君臣、父子、師徒、夫妻、到修道人 都能謹守做人基本的倫理綱常,猶如《論語.顏淵》:「齊景公

42 由正光,三乘菩提之佛典故事,2020-03-14,https://penitent321.pixnet.net/blog/

post/465533954 43 同前註。

44 https://zh.wikipedia.org/wiki/ 五戒,維基百科 2020-04-07。

45 失佚附東晉錄,《般泥洹經》卷上,T01n06p176a22。

46 參 閱 悟 慈 譯 述,〈 長 阿 含 經 譯 註 〉 二、 遊 行 經( 第 二 卷, 初 ),http://www.

swastika.org.tw/contents/4tika/444-1.htm

(15)

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若君不盡 君道即不仁,臣不盡臣道即不忠,父不盡父道即不慈,子不盡子 道即不孝,則國家必然大亂。

4. 佛說人身難得47

古德云:「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 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人身難得,有多難呢?48(見附錄圖 表 E4)

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在六道裡,神識投到人道確實不易,

唯有一生嚴持五戒十善,來生才能保住人身,而未持五戒,來生 得人身的機會就很渺茫,如《大般涅槃經》云:「得人身者如爪 上泥,失人身者如大地土。」49所以輪迴進三惡道的眾生,像大 地上的泥土那麼的多;但能轉生為人者,卻像附著在爪子上的泥 土一樣,少之又少。50所以釋迦牟尼佛初出生時,即一手指天一 手指地,走了七步目顧四方說:「天上天下唯我獨尊。」51此處 的「我」即指人類,唯人類才具足盤坐修道證悟成佛,藉假修真 的身軀,故當珍惜難得的人身。

5. 端坐路中救族人52

《增壹阿含經》卷 26〈等見品〉記載兩千五百多年前佛陀 在世時,佛陀親族(釋迦族)的一件血淋淋的故事。因為過去世 殺魚而造成今世戰爭導致釋迦族被滅的因緣。滅族前佛陀還阻擋

47 宋.求那跋陀羅譯,《雜阿含經》卷 15,T02n0099p108c13。

48 佛經小故事 - 人身難得 www.z3014.glob.tw › product11

49 宋慧嚴等依泥洹經加之,《大般涅槃經》卷 31,T12n0375p809c14。

50 佛陀紀念館系列 ( 二 ) 佛陀行化圖 {2} 佛說人身難得【人間福報】 2011-04-05 51 宋法應集,《禪宗頌古聯珠通集》卷二世尊機緣,卍新纂大日本續藏經第 65 冊,

No.1295。

52 梁.釋僧祐撰,《釋迦譜》卷 2,T50n2040p56b08。

(16)

了二次,但仍舊無法阻止此業力的牽引;並且琉璃王還殺死了他 的兄長祇陀太子,只因為沒幫著他去滅釋迦族人。53(見附錄圖 表 E5)

俗云:「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間未到。」即 使是佛陀的親族也躲不過因果業報的定律,最終遭到滅族。所以 菩薩畏因,小心翼翼於因地的起心動念。對於為追求一夕成名、

一夜致富,能不擇手段的現代人深具警惕作用。

6. 平等乞食54

佛陀時代的出家人,每日要外出托缽乞食,並遵照佛陀的規 定,不管貧窮或富貴人家,都是沒有揀擇的挨戶乞食,且不能超 過七戶。本故事即為「佛陀行化本事圖」—平等乞食浮雕的內容。

(見附錄圖表 E6)

《增壹阿含經》卷 3 佛陀稱讚「頭陀第一」的大迦葉,與「解 空第一」的須菩提:「所謂十二頭陀,難得之行,所謂大迦葉比 丘是。…喜著好衣,行本清淨,所謂天須菩提比丘是。」55兩人 特質不同,對外出托缽乞食對象的選擇,有截然不同的做法。然 而,富人今生雖享大福報,但仍要繼續布施修福,否則福報享盡,

就像提領銀行的存款,也有用盡的時候。貧人布施雖然不多,卻 是出於真誠之心,一樣能培植不思議的福報。56

7. 度化摩登伽女57

佛陀具足三十二相,其弟子阿難有三十相,可見阿難相貌莊

53 東晉.瞿曇僧伽提婆譯,《增壹阿含經》卷 26,T02n0125pp690c17-691a20。

54 元魏.瞿曇般若流支譯,《得無垢女經》,T12n0339p0098a20-23。

55 東晉.瞿曇僧伽提婆譯,《增壹阿含經》卷 3,T02n0125p557b07, p558a04。

56 佛陀紀念館系列 ( 二 ) 佛陀行化圖 {3} 平等乞食【人間福報】2011-04-05。

57 吳.竺律炎共支謙譯,《摩登伽經》,T21n1300p401a06。

(17)

嚴,在教團中很有女眾緣,但女難也多。58此則故事即在描述阿 難差點失身於摩登伽女,幸蒙佛陀及時度化了她。(見附錄圖表 E7)

世人貪求種種情愛,眼前看起來是快樂的事,無常到時轉眼 消失;所以沉迷其中,只是讓自己輪轉於痛苦中,無法自拔。若 能捨下向外馳求的貪著,歇止狂心,安住正念,自性中自有無量 法喜、禪悅,當下便是解脫、便是淨土!59出身印度首陀羅族的 摩登伽女,由對佛陀侍者阿難的迷戀,到明白愛欲煩惱是眾苦之 源,唯有法喜才是內心究竟的安樂,就是最好的例子。

8. 修行如彈琴60

二十億耳出家前是一名琴師,隨佛出家後急於證果。他日夜 不懈的精進修行,結果非但久久沒有開悟,反而把身心弄得疲憊 不堪,因此生起退轉之心。佛陀知道後,以琴弦不能太緊也不能 太鬆,才能彈出美妙的音樂譬喻修行之道,二十億耳聞佛開示後,

調整修行方式,終於在不久之後證得阿羅漢果。所謂「平常心是 道」,我們時刻的一念心猶如佛陀所教導的「修行如彈琴」,太 緊或太鬆都不宜。保持中道、祥和愉快,身心調適得當,不緩不 急、不快不慢,時時刻刻在定慧當中。(見附錄圖表 E8)

世間的一切法,皆是因緣所生的戲論,無常生滅、苦、空,

都不離生與滅,不是斷即是常,只有般若實相才是不一不異,亦 沒有去來的中道。即是龍樹《中論》頌文中的「八不」:「不生 不滅,不常不斷,不一不異,不來不去」。61人生要追求中道智

58 佛陀紀念館系列 ( 二 ) 佛陀行化圖 {5} 度化摩登伽女【人間福報】2011-04-05。

59 「阿難與摩登伽女」中台世界,http://www.ctworld.org.tw/sutra_stories/story160.

htm 2020-03-14

60 東晉.瞿曇僧伽提婆譯,《增壹阿含經》,T2n125p612b26。

61 龍樹菩薩造梵志青目釋姚秦鳩摩羅什譯,《中論》卷 1,T30n1564p1b16。 https://

zh.wikipedia.org/wiki/ 中論

(18)

慧的生活。樂行令人耽溺五欲享受,苦行也會令人迷惑畏懼,不 苦不樂才是中道,好比彈琴要不鬆不緊,恰到好處,才會發出美 妙的音聲。62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亦要遵守中道,彼此太黏膩會失去自我、

感情容易變質,太生疏了則無法深度的交心、共犯難,故交友過 與不及都不好。

9. 愛護兒童

佛陀十大弟子中,論議第一的迦旃延,到南方的王舍城傳教。

一天,他派了一名年紀很小的徒弟回祇園精舍探望佛陀。佛陀見 迦旃延的徒弟遠道而來,立刻吩咐阿難陀在佛的臥室再添一張床 位,讓小徒弟睡在佛的住處。「兒童是國家未來的主人翁,我們 要好好愛護他。」這情形在佛經裡也常看到,佛陀總是苦口婆心 地開導弟子不要輕視後學,對小輩也應尊敬,佛陀在「四小不可 輕」裡就提到「小沙彌只要虔心學道學法,假以時日,也會成為 人天師範的法王;年少王子將來長大就是國王,統領天下造福萬 民由他,一言喪邦遺禍百姓也由他。」63(見附錄圖表 E9)

佛陀總以身體力行來發揮無言的教化,使弟子們心悅誠服,

如此懿行一傳出,更吸引四方仰慕者紛紛歸投佛陀座下,成為三 寶弟子。64正如南朝.宋.范曄《後漢書.第五倫傳》「以身教 者從,以言教者訟」。65佛陀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教育弟子,弟子 自會心悅誠服,是身教重於言教具體事例。

62 星 雲,〈 修 行 如 彈 琴 ( 修 持 )〉,《 佛 教 叢 書 3 - 佛 陀 》,2020-03-14,http://

www.masterhsingyun.org.tw/article/article.jsp?index=172&item=302&bookid=2c9 07d49458206250145979170520144&ch=1&se=173&f=1

63 佛陀紀念館系列 ( 二 ) 佛陀行化圖 {8} 愛護兒童【人間福報】2011-04-05。

64 同前註。

65 身教重於言教,2019-01-09 ,由育兒故事育兒經發表于親子 https://kknews.cc/

baby/mjngxb2.html

(19)

10. 慈度周利槃陀伽66

佛陀藉周利槃陀伽的例子,教誡比丘們不應吝法,要以清淨 心勤為他人說法,對一切有情眾生都要心懷慈悲,並且遠離修習 有定無慧的邪定。67(見附錄圖表 E10)

周利槃陀伽尊者因過去生慳法,致使今生愚昧、駑鈍。雖然 有幸從佛出家,但聽經聞法‘得前忘後,得後忘前’,仍要承受 愚鈍的果報。常言道:‘要怎麼收穫,先要怎麼栽。’‘種瓜得瓜,

種豆得豆。’可知,世間萬法不離因果。希望得到良善的結果,

必定要從因上著手行善。68

11. 佛陀入滅69

三界久居,猶如火宅;有身皆苦,誰得而安?生命沒有特權。

覺者如佛,同樣躲不過生死。佛陀 29 歲出家,6 年苦修,35 歲 證道,傳法 45 載,80 歲涅槃。70(見附錄圖表 E11)

佛陀把人身比如車輛,終有老舊遭淘汰的時候,如《大涅槃 經》中佛云:「我已老、衰耄矣。我之旅路將盡、年壽將滿,年 齡已八十矣。阿難,猶如舊車輛之整修,尚依革紐相助,勉強而 行。」71只要生為人,生老病死是必然,無一幸免。

重要的是如何將此生有限的生命,轉化成自他兩利無限的價 值,以利益社會、服務眾生。

66 唐.義淨譯,《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卷 31,T23n1442p795a20-799b11。

67 佛弟子文庫 > 佛教故事 > 周利槃陀伽愚昧的業因,2012-10-2,http://www.fodizi.

tw/fojiaogushi/10647.html 68 同前註。

69 梁.釋僧祐撰,《釋迦譜》卷 4 ,T50n2040p68a23-72a08。

70 趣史曰,「佛陀入滅前最後一段路,他有何遺願未了?」每日頭條《佛教》2017- 10-20 ,https://kknews.cc/fo/znjyb43.html

71 巴宙譯,《南傳大般涅槃經》Mah ā parinibb ā nasuttaṃ , ( 第三章 27)(1971 CE)。

(20)

12. 拈花微笑72

佛陀本生行化圖中的「拈花微笑」寓意深遠,佛陀不言而教,

以心印心的法脈,就要從這一朵花說起。(見附錄圖表 W1)

佛陀瞬間的「拈花一笑」,竟讓佛法代代相傳,成為禪法一 支。大迦葉尊者接受了佛陀的印心後,成為西天(印度)禪宗初 祖,再傳到二十八祖—達摩祖師。達摩祖師一葦渡江,讓禪宗東 傳,成為東土(中國)禪宗初祖,禪法流傳直至今日。73並東風 西漸普及全球,還被西方醫學與心理學視為身心靈療癒的圭寶,

蔚為二十至二十一世紀全球的流行風潮。

13. 慈度尼提 74

「慈度尼提」中的尼提為古印度四種姓以外的賤民,因從事 挑糞、自感身分卑賤不敢見佛陀,佛陀卻不以為意,甚至主動要 為其挑上一程,尼提因此深受感動,而皈依成為佛陀弟子。75(見 附錄圖表 W2)

尼提比丘的前世因為貢高我慢、隨順習氣,驅使聖人為自己 除糞,所以感得五百世卑賤貧窮,以除糞為業;卻也因為前世出 家修行、持守戒律,今生方能生值佛世,得佛化度,聞法證果,

所以「因果」確實是世、出世間的真理,種善因、得善果,種惡因、

得惡果;了解因果的道理,可以更積極地運用有限的生命,創造 無限的未來。76佛法的慈悲與平等,如大海廣納百川,不論貧富 貴賤或男女老少,只要發心修行,都能獲得最究竟的利益。佛度

72 明. 真 静 法 庵,《 禪 門 寶 藏 錄 》(3 卷 ) ,《 卍 新 纂 大 日 本 續 藏 經 》 冊 64,

No.1276。

73 佛陀紀念館系列 ( 二 ) 佛陀行化圖 {7} 拈花微笑【人間福報】2011-04-05。

74 元魏.慧覺等譯,《賢愚經》卷 6,T04n0202p390a12。

75 佛 陀 行 化 本 事, 結 合 科 技 語 音 導 覽,2019-08-29,http://www.fgsbmc.org.tw/

news_latestnews_c.aspx?News_Id=201908110

76 除糞人尼提,http://www.ctworld.org.tw/sutra_stories/story139.htm

(21)

尼提就是最好的例證。77

14. 為母說法

佛教認為一般世人,孝養父母,聽順父母傳宗接代,養家活 口,這種只是回報父母養育之恩,但無法自度度人,來世一樣又 是互相還債生死輪迴,屬於小孝。除了奉養父母之外,還要讓他 們修行佛法,才能真正解脫生死輪迴,才是真正的大孝。78所以 佛陀臨入涅槃前,昇至忉利天為母說《地藏經》。(見附錄圖表 W3)

佛陀藉此因緣,告訴在座的比丘說:「救渡父母親出離苦難,

有大功德!我因為過去救度母親脫離苦難,所以能世世感得無苦 無難,很快地成就佛果。所以各位比丘啊!大家應當孝順供養父 母!」79佛陀亦曾教導神通第一的弟子目犍蓮,救度其墮落餓鬼 道的母親脫離三餓道之苦,往生到天上去(見「佛陀行化本事圖」

17. 目犍連救母)。與中國傳統儒家思想「尊重孝道」互相呼應。

15. 為父擔棺

「為父擔棺」講述佛陀成道後,一日聽聞父親病重,便率領 眾人回宮,陪父親度過最後時日,之後更為父擔棺,除了報答父 母養育之恩、克盡人子之責,也為後世樹立孝道典範。80(見附 錄圖表 W4)

77 佛陀紀念館系列 ( 二 ) 佛陀行化圖 {4} 慈度尼提,2011/3/9,文:妞吉整理,圖:佛 光緣美術館提供,https://www.merit-times.com.tw/NewsPage.aspx?unid=219840 78 佛弟子對孝的正知見,https://maitiriya888.pixnet.net/blog/post/448829507,2016

/6/13

79 佛陀紀念館系列 ( 二 ) 佛陀行化圖 {12} 佛陀為母說法【人間福報】,2011-3-21。

80 佛陀行化本事 結合科技語音導覽,2019-08-29,http://www.fgsbmc.org.tw/news_

latestnews_c.aspx?News_Id=201908110

(22)

《佛說淨飯王般涅槃經》曰:

爾時世尊,念當來世,人民凶暴,不報父母育養之恩,為是不孝 之者。為是當來之眾生等設禮法故。如來躬身,自欲擔父王之棺。

即時三千大千世界六種震動。……爾時世尊,威光益顯,如萬日 並。如來躬身,手執香爐,在喪前行。81

在淨飯王送葬隊伍中,佛陀帶頭前行,三千大千世界亦隨之 有六種震動。82即《大般涅槃經》所云:「菩薩初從兜率天下閻 浮提時名大地動,從初生出家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轉於法輪及 般涅槃名大地動。」83根據《長阿含經》的說法六緣地動的時間為:

「一佛入胎時,二出胎時,三成道時,四轉法輪時,五由天魔勸 請將捨性命時,六入涅槃時。」84其中並沒有如《佛說淨飯王般 涅槃經》所云為父擔棺時,三千大千世界會出現六種震動。

16. 洗浴身心

在印度,露天洗浴場不僅僅是可以讓人保持潔凈的地方,更 是一種傳承和寄託,在印度人看來,水是至純至凈之物,不但可 以洗掉人身上的污濁之物,更能夠凈化心靈。85如「佛陀行化本 事」—洗浴身心浮雕中外道認為,在孫陀利河洗浴身心,能去除 諸惡業障。佛陀卻有不同的看法,如本則「佛陀行化本事」—洗 浴身心浮雕中佛陀對外道的開示內容。(見附錄圖表 W5)

洗滌心塵、淨化個人的身口意,不是靠外來的河水清洗,而 是內心應當誠懇發願,力行袪除貪欲、瞋恨、愚痴的污垢,讓自

81 宋.沮渠京聲譯《佛說淨飯王般涅槃經》卷 1,T14n0512pp0782c13-783a17。

82 指大地震動之六種相。又作六變震動、六反震動。略稱六震、六動。大品般若經卷 一序品,依地動之方向,舉出東涌西沒、西涌東沒、南涌北沒、北涌南沒、邊涌中沒、

中涌邊沒。

83 宋.慧嚴等依泥洹經加之,《大般涅槃經》卷 2,T12n0375p615a18 84 後秦 ‧ 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長阿含經》,T01n0001p12a12。

85 流 水 潺 潺,「 鏡 頭 下 真 實 的 印 度, 揭 秘 保 守 環 境 下 的 露 天 洗 浴 場 」, 每 日 頭 條,2017-01-07,https://kknews.cc/travel/2a5yxj9.,html https://kknews.cc/

travel/2a5yxj9.html

(23)

身身行、語言、心意都能保持潔淨,莊嚴自身的正報,再影響社 會的清淨安寧,沒有暴力、詐欺、邪惡等事件,轉化依報環境能 夠優美清淨。由內淨化自心的煩惱塵垢,再向外美化我們的社會 國土,轉五濁惡世為清淨的淨土,導邪曲人心為善良菩提。86

17. 目犍連救母

「神通第一」的目犍連尊者證得阿羅漢果,得六種神通時

(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漏盡通、神足通),便想 度化現世墮於餓鬼道受苦的亡母,以報哺育之恩。87(見附錄圖 表 W6)

目犍連之母生前詆毀三寶,死後墮餓鬼道,目犍連為救其母,

向佛陀祈請,最後於農曆七月十五日,供養三寶,集結眾人之力,

為母超渡,這就是佛教盂蘭盆法會及孝道月的由來。88佛法的孝 道,是令父母於生時正信,死後超生善道,生生世世脫離六道輪 迴之苦。佛陀一生都在示現為人子女應當孝順的行儀:親自為父 抬棺(見「佛陀行化本事」15. 為父擔棺浮雕)、至忉利天宮為 母宣說《地藏經》(見「佛陀行化本事」14. 為母說法浮雕)、

開示《父母恩重難報經》提醒子女感恩孝親,以及為目犍連尊者 講《盂蘭盆經》,助其救母超生善道,方是真正的大孝。89

18. 提婆達多害佛

一天,比丘們齊聚一堂,同聲讚歎佛陀大慈大悲,即使提婆

86 流水潺潺,「鏡頭下真實的印度,揭秘保守環境下的露天洗浴場」每日頭條,2017- 01-07,https://kknews.cc/travel/2a5yxj9.html,https://kknews.cc/travel/2a5yxj9.

html 87 同前註。

88 佛陀行化本事,結合科技語音導覽,2019-08-29,http://www.fgsbmc.org.tw/news _latestnews_c.aspx?News_Id=201908110

89 目犍連尊者至孝救母,https://www.ctworld.org.tw/dialogue/2010/2010-08/0821- 02.htm

(24)

達多常懷惡心,毀害如來,佛陀仍不以為患,反而為其哀愍,放 大悲光,遠照其身。佛陀告訴大眾:「提婆達多並非只有今世傷 害我,過去世時也常傷害我,我以慈悲力才得以保全性命。」90

(見附錄圖表 W7)

每一尊佛都有提婆達多來成就其道業,當我們遇到逆境時,

是否也能正念思惟,這都是善知識的示現?修行唯有秉持正念、

修持正見,才能破除執著,看清每一個當下的因緣,都是成就菩 提的方便。91

19. 為阿那律縫製三衣92

「天眼第一」阿那律尊者最令修行人所景仰的,更是他為法 忘軀的決心、慚愧懺悔的堅持,及一段開悟證果的因緣……。93 此則故事即為「佛陀行化本事圖」—為阿那律縫製三衣。(見附 錄圖表 W8)

佛陀為阿那律縫製三衣事件不但使在精勤修行中,證得阿羅 漢果及天眼神通的阿那律,對自己當年所犯的錯終於釋懷,也充 分表現出佛教的師徒關係—身教重於言教,師長慈愛、弟子恭敬,

留給後世一個很好的榜樣。94

20. 度化玉耶女

佛陀生活化的教法,是因應眾生有所犯而對症下藥的。例如

90 〈提婆達多妙行方便〉,中台世界佛典故事,https://www.ctworld.org.tw/sutra_

stories/story 411-600/story540.htm 91 同前註。

92 東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增壹阿含經》卷 31,T02n125p719a27。

93 〈阿那律尊者〉,中台世界佛典故事,http://www.ctworld.org.tw/sutra_stories/

story176.htm,2020/03/15

94 佛陀紀念館系列 ( 二 ) 佛陀行化圖 {1} 為阿那律縫製三衣, 2011-3-4,作者:鏡子整

(25)

他為玉耶女所說的《玉耶女經》,就是為了要讓婦女善知婦德而 說的。玉耶女為王舍城百萬富翁護彌長者的次女,長得天香國色,

楚楚動人,嫁給舍衛城“善施第一”的須達長者最小的兒子為妻。

玉耶女仗著本家豪富,以及自己的聰明美麗,驕慢任性,對公婆 不但不知恭敬孝順,對丈夫親朋也常懷著輕蔑侮慢的態度。須達 長者前六個媳婦個個孝順賢慧,唯有玉耶欠缺婦德,使得一個原 本和樂的家庭,不時發生無謂的糾紛。95(見附錄圖表 W9)

在漫漫歲月中,我們是依憑著什麼而生活?美麗的容貌?顯 赫的家世?富足的錢財?還是博雅的學識?人們汲汲追求自以為 能帶來幸福的種種,卻在當中迷失真心,造作無量無邊的罪業。

佛法是生命中的一股清泉,洗滌了久被染污的心,讓我們得以依 循真理,逐步走向光明。若能靜下心來諦觀審思,依佛陀的教理 致力奉行,必能對人生有更深一層的體悟,走出更具意義的生命 軌跡。96

21. 教化羅睺羅

羅睺羅(R ā hula),意譯覆障、障月或是障礙。相傳西元 前 6 世紀至前 5 世紀生於古印度北部迦毘羅衛國(今尼泊爾境 內),是釋迦牟尼佛與耶輸陀羅的獨生子。羅睺羅跟隨釋迦牟尼 佛出家後,成為十大弟子之一。97佛陀為對治其喜歡妄語捉弄人,

而有本則「佛陀行化本事圖」—教化羅睺羅的典故。(見附錄圖 表 W10)

《大智度論》云:「宿業因緣故,閉在十二入無明黑闇獄中,

所有知見,皆是虛妄;聞般若波羅蜜,少得氣味,深念薩婆若:

95 https://www.easyatm.com.tw/wiki/ 玉耶女,百科知識。

96 真正的美貌「中台世界」,https://www.ctworld.org.tw/sutra_stories/story411-600/

story588.htm 2020/3/14

97 https://zh.wikipedia.org/wiki/ 羅睺羅,維基百科。

(26)

我當云何於此六情獄得出,如諸佛聖人!」98無始以來,我們因 迷失本心而受輪迴,因此,世世生生在業海中飄泊浮沉,不得解 脫。99當羅睺羅善根成熟,經佛陀以洗腳汙水方便開示後,一改 調皮習氣,嚴持淨戒,精進修道。

22. 度化鴦崛摩羅

央崛魔羅(梵語 Angulimala),又譯為指鬘,本是古印度 門閥公子,相傳他是憍薩羅國波斯匿王的相國奇角之子,其幼年 到婆羅門處學法,但老師懷疑央掘魔羅曾經姦淫自己之妻,一怒 之下欲害死央掘魔羅,故意授予央掘魔羅邪教升天秘法。100本則 故事即為「佛陀行化本事圖」—度化鴦崛摩羅的內容。(見附錄 圖表 W11)

在北傳《增壹阿含經卷第三十一(六)》中記載了佛陀陳述 央掘魔羅與其婆羅門師父以及師母的宿世因緣:在過去賢刼之中,

迦葉佛剛入涅槃後不久,有一國王名叫「大果王」,育有一「清 淨太子」,太子身心清淨,不欲結婚。太子年過三十之後,國王 欲讓太子成婚,太子不肯,國王召請大臣們商量,群臣認為應該 讓王子「樂著五欲」,於是找來一位精通媚術之女「婬種」與 太子性愛,太子自從一夜春宵之後,樂於性交,甚且與國王要求 全國處女在出嫁之前的初夜權。後引發人民憤慨,有九百九十九 人攻入王宮,要求國王處決太子,否則推翻王朝。最後國王決定 犧牲太子,讓眾人將太子凌遲處死。王子臨死前,發下毒誓:「今 日人民要殺我,願我來世,當報此仇。又願我能遇到真人羅漢,

速得解脫。」當時的大果王,就是今日鴦掘魔羅老師的前身,當

98 後秦.鳩摩羅什譯,《大智度論釋發趣品第二十》,卷 49,T25n1509p 0411c09。

99 〈 羅 睺 羅 出 家 緣 記 〉, 中 台 世 界 佛 典 故 事,https://www.ctworld.org.tw/sutra_

stories/story601- 800/story751.htm

100 https://zh.wikipedia.org/wiki/ 鴦崛摩羅,維基百科。

(27)

時的婬女,就是他的師母,當時的人民,就是今日被害者,當時 的清淨太子,就是今天鴦掘魔羅比丘的前身。101

佛陀說法,除講經三百餘會以外,也為一切眾生說法,藉由 這些圖畫,足以顯現的特點是佛陀不擇對象、不分貴賤,對於不 同的普羅大眾,都會依其特性因材施教,給予特別的教化。102佛 陀出生在人間,生長在人間,修行在人間,成佛在人間,度化也 在人間。其一生事蹟向世人示現佛由人成,眾生皆有成佛的性能,

皆能離苦得樂、了脫生死,可謂是大眾學習的最高典範。103 本研究主要探討佛館的 22 幅「佛陀行化本事圖」浮雕,穿 插其間的平面書法「古德偈語」,並非立體浮雕畫,故不列入研 究對象,僅作為詮釋 22 幅「佛陀行化本事」浮雕時的參考。

五、佛館「佛陀行化本事」浮雕內容分析

本節將逐一分析 22 幅「佛陀行化本事圖」中的受教者、受 教者得度因緣與教化主旨。

( 一 )「佛陀行化本事圖」的受教者分析

本小節就佛館 22 幅「佛陀行化本事圖」浮雕的受教者與受 教內容做分析,為方便瀏覽,依編號、行化本事名稱、聞法者姓 名、教化主旨、教化內容與生命教育三大領域十二單元104等項 目製表如下表一,以利對 22 幅「佛陀行化本事圖」中的受教者、

101 東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增壹阿含經》卷 31,T02n125p721c07-722b25。

102 佛陀行化本事,結合科技語音導覽,2019-08-29,http://www.fgsbmc.org.tw/news _latestnews_c.aspx?News_Id=201908110

103 如常法師編,《古德偈語與佛陀行化本事》,佛光文教基金會,2011,頁 2。

104 生死尊嚴、信仰與人生、良心的培養、能思會辨、敬業樂業、社會關懷與社會正義、

全球倫理與宗教、欣賞生命、做我真好、生於憂患、生存教育、人活在關係中。表 一分別以 1, 2, a, b, c ,d, e 與 A, B, C, D, E 代表。

(28)

受教內容,以及下一節與生命教育三大領域比較的分析與說明。

表一、佛館 22 幅「佛陀行化本事圖」與生命教育理念比對表

行化 本事圖

名稱

受教者

姓名 教化主旨 出處

生命教育三大理念 終極

關懷

倫理價值

反思思辨 靈性修養 1 2 a b c d e A B C D E E1 吉祥草 喪子寡婦 但羅納 死亡的真理 頁 95 v

E2 佛度

鬼子母 羅剎

鬼子母 慈愛照顧天

下的孩子 頁 97 v

E3

為雨舍 大臣說

「治國 七法」

阿闍世王 雨舍大臣

國家富強 七法佛陀的 權巧智慧,

化除了一場 血腥的戰爭。

頁 99 v

E4 佛說人身難得 弟子們 人身難得 頁 101 v

E5 端坐路中救族人 琉璃王 親族之

蔭勝餘蔭 頁 103 v

E6 平等乞食 須菩提 平等心乞食 頁 105 v

E7 度化

摩登伽女 摩登伽女 色身不淨 頁 107 v

E8 修行

如彈琴 弟子

二十億耳 追求中道

智慧的生活 頁 109 v

E9 愛護兒童 迦旃延 徒弟 四小不可輕 頁 111 v

E10 慈度周利槃陀伽 周利

槃陀伽 拂塵除垢 頁 113 v

E11 佛陀入滅 阿難陀 依誰為師?

依何安住? 頁 115 v

W1 拈花微笑 大迦葉 尊者 以心傳心宗 頁 73 v

W2 慈度尼提 賤民尼提 四聖諦 頁 75 v W3 為母說法 摩耶夫人 孝順父母 頁 77 v

W4 為父擔棺 父親

淨飯王 孝道 頁 79 v

(29)

行化 本事圖

名稱

受教者

姓名 教化主旨 出處

生命教育三大理念 終極

關懷

倫理價值

反思思辨 靈性修養 1 2 a b c d e A B C D E W5 洗浴身心 水淨

婆羅門 淨化三業 頁 81 v

W6 目犍連

救母 目犍連

母親 供養

三寶懺罪 頁 83 v

W7 提婆達多害佛 提婆達多 佛法所在, 必為第一 頁 85 v

W8 為阿那律縫製三衣 阿那律 患眼病

師徒關係:

身教重於 老師慈愛、 言教,

弟子恭敬。

頁 87 v

W9 度化

玉耶女 玉耶 五道五善 頁 89

W10 教化

羅睺羅 羅睺羅 不妄語 頁 91 v

W11 度化

鴦崛摩羅 外道

鴦掘摩羅 懺悔自新 頁 93 v

小計 22 4 2 1 3 2 4 1 1 1 1 1 1 22

依據上表一受教者欄,分析佛館 22 幅「佛陀行化本事圖」

的受教者身份、性別與種姓三類,說明如下:

1. 受教者身份:

佛館 22 幅「佛陀行化本事圖」的受教者身份,可分為佛陀 的家人、佛陀的弟子與佛陀的信眾三類,分別說明如下。

(1) 佛陀的家人:此處專指佛陀的直系親屬,包括 W3 到忉利 天為母說法、W4 為父擔棺、W10 教化羅睺羅等三幅。

(2) 佛陀的弟子:具此類身份者有 8 幅,例如 E4 佛陀對弟子

整理自如常法師編,《古德偈語與佛陀行化本事》,佛光文教基金會,2011,頁 73-115。

(30)

說人身難得、E6 佛陀教須菩提如何平等乞食? E8 佛陀教 弟子二十億耳修行如彈琴、E9 佛陀教迦旃延應愛護兒童、

E10 慈度周利槃陀伽、E11 佛陀入滅、W1 佛陀拈花微笑、

W8 佛陀為阿那律縫製三衣,以心印心大迦葉尊者。

(3) 佛陀的信眾:此類有 10 幅包括兩位寡婦(E1 吉祥草的喪 子寡婦、E2 佛度鬼子母的鬼子母);一位君王(E5 琉璃王);

一位大臣(E3 為雨舍大臣說「治國七法」);一位(W3 度化玉耶女)與一位少女(E7 度化摩登伽女);以及弟子 目犍連的母親(W6 目犍連救母)與弟子迦旃延的弟子(E9 愛護兒童)等多元身份;一位外道(W11 度化鴦崛摩羅)

與一位婆羅門(W5 洗浴身心);還有賤民尼提(W2 慈度 尼提),與一位佛陀宿世結怨過的冤親債主(W7 提婆達多 害佛)。可見佛陀教化的對象上至帝王,下至賤民,無所 不包,觀機逗教,平等施教。

佛館 22 幅「佛陀行化本事圖」中的受教者身份,以佛陀的 信眾(10 幅)居多,其次為佛陀的弟子(8 幅),最後為佛陀的 家人(3 幅)。

2. 受教者性別:

佛館 22 幅「佛陀行化本事圖」中受教者的性別,有六幅為 女性,如喪子寡婦(E1 吉祥草)、羅剎鬼子母(E2 佛度鬼子母)、

摩登伽女(E7 度化摩登伽女)、摩耶夫人(W3 為母說法)、

目犍連之母(W6 目犍連救母)與玉耶(W9 度化玉耶女)。其 餘 16 幅「佛陀行化本事圖」受教者均為男性,男女性別比例為 16:6,男性將近為女性的三倍。

(31)

3. 受教者種姓:

印度種姓制度,將人分成四個階級:婆羅門、剎帝利、吠舍、

首陀羅。另外,還有最難懂、在四階級之外的「旃荼羅」,也就 是俗稱的「賤民」。

四種姓中,最高階級是「婆羅門」,他們是祭司或修行者;

第二階級是「剎帝利」,他們是王室或軍人;第三階級的「吠舍」

是商人;最低的階級「首陀羅」則是一群廣大的農民。原則上,

階級分明,低的階級要為高的階級服務,每個階級自成團體,不 能混雜。105佛館 22 幅「佛陀行化本事圖」中受教者的種姓,有 水淨婆羅門(W5 洗浴身心)屬最高的婆羅門種姓;有剎帝利種 姓的琉璃王(E5 端坐路中救族人);有吠舍種姓的玉耶(W9 度 化玉耶女);有首陀羅種姓的摩登伽女(E7 度化摩登伽女);有 賤民的尼提(W2 慈度尼提)。佛陀教化的信眾包括了婆羅門、

剎帝利、吠舍、首陀羅四種姓與「賤民」,可見佛陀提倡佛性本 具人人平等,以破除印度不平等的種姓制度的具體做法。

( 二 )「佛陀行化本事圖」中受教者得度因緣分析

佛館 22 幅「佛陀行化本事圖」中的受教者得度因緣,範圍 極廣,但不離開人的生活、生涯與生命等三生。下列以出現頻率 多到少來陳列說明:

1. 具有四幅相同得度因緣者:

僅有一組四幅因法會因緣而得度者,即 E4 佛說人身難得、

W1 拈花微笑、W3 為母說法、W6 目犍連救母。

105 「 你 無 法 理 解 種 姓 制 度 」http://blog.udn.com/damifel/1063430,2007/07/02 14:57

(32)

2. 具有三幅相同得度因緣者:

僅有因殺人因緣得度者一組。

(1) 殺人:包括 E2 佛度鬼子母、W7 提婆達多害佛、W11 度化 鴦崛摩羅。

3. 具有兩幅相同得度因緣者:

有三組分別因喪葬、戰爭與洗浴因緣而得度者。

(1) 喪葬:包括 E1 吉祥草、E11 佛陀入滅。

(2) 戰爭:包括 E3 為雨舍大臣說「治國七法」、E5 端坐路中 救族人。

(3) 洗浴:包括 W2 教化羅睺羅、W5 洗浴身心。

4. 僅單幅得度因緣者:

有因乞食因緣得度者(E6 平等乞食)、因男女情愛因緣得 度者(E7 度化摩登伽女)、因彈琴因緣得度者(E8 修行如彈琴)、

因睡床因緣得度者(E9 愛護兒童)、因掃地因緣得度者(E10 慈 度周利槃陀伽)、因挑糞因緣得度者(W2 慈度尼提)、因家庭 普照因緣得度者(W3 度化玉耶女)、因縫衣因緣得度者(W8 為阿那律縫製三衣)等 8 幅。

上述佛館 22 幅「佛陀行化本事圖」中受教者的得度因緣,

以 8 幅單一因緣得度者為首,但以 4 幅同為法會因緣而得度者為 最高頻率。可見佛陀行化過程中,是無時無刻、無所不在地在觀 機逗教,且適時給予有緣眾生得度因緣。

( 三 )「佛陀行化本事圖」的教化主旨分析

佛館 22 幅「佛陀行化本事圖」圖像的教化主旨,可概分為 人生真理、愛護兒童、奉行孝道、國泰民安、師徒 / 親子關係、

(33)

與懺罪淨心等六類。分述如下:

1. 人生真理:

包括 E1 的死亡的真理、E4 的人身難得、E6 的平等心乞食、

E8 的追求中道智慧的生活、E11 的依誰為師?依何安住? W1 的以心傳心宗、W2 的四聖諦、W7 的佛法所在,必為第一、W9 依誰為師?依何安住?等 9 幅談人生真理的「佛陀行化本事圖」。

2. 懺罪淨心:

包括 E7 的色身不淨、E10 的拂塵除垢、W1 的懺悔自新、

W5 的淨化三業、W6 的供養三寶懺罪等 5 幅談懺罪淨心的「佛 陀行化本事圖」。

3. 愛護兒童:

包括 E2 的慈愛照顧天下的孩子、E9 的四小不可輕等 2 幅談 愛護兒童的「佛陀行化本事圖」。

4. 奉行孝道:

包括 W3 的孝順父母、W4 的孝道等 2 幅談奉行孝道的「佛 陀行化本事圖」。

5. 國泰民安:

包括 E3 的國家富強七法、E5 親族之蔭勝餘蔭的等 2 幅談國 泰民安的「佛陀行化本事圖」。

6. 師徒 / 親子關係:

包括 W8 的身教重於言教、W10 的不妄語,老師慈愛、弟 子恭敬等 2 幅談師徒 / 親子關係的「佛陀行化本事圖」。

(34)

六、「佛陀行化本事圖」的時代意義與價值

依據生命教育三大領域終極關懷、價值思辨、與靈性修養的 十二個單元,來比對佛館 22 幅「佛陀行化本事圖」的教化內容,

可分為如下三類:

( 一 ) 具終極關懷者:

計有 E1 吉祥草、E11 佛陀入滅、W2 慈度尼提、W3 為母說 法、W6 目犍連救母、W7 提婆達多害佛等 6 幅。探索必死的人 生意義、開創其意義的人生哲學,關心死亡的省思,其中有 1 幅 與「生死尊嚴」、2 幅與「信仰與人生」單元相應,可見佛館這 22 幅「佛陀行化本事圖」內容具有建構深刻的人生觀、宗教觀 與生死觀的終極關懷、生死關懷與臨終關懷之實踐的蘊義。

( 二 ) 具價值思辨者:

計有 E2 佛度鬼子母、E3 為雨舍大臣說「治國七法」、E5 端坐路中救族人、E7 度化摩登伽女、E8 修行如彈琴、E9 愛護兒 童、E10 慈度周利槃陀伽、W1 拈花微笑、W4 為父擔棺、W9 度化玉耶女、W11 度化鴦崛摩羅等 11 幅。透過理性思維與人性 經驗以探索善惡的意義與特性,加以在各個實踐領域的應用。其 中有 1 幅與「良心的培養」呼應、3 幅有「能思會辨」內涵、2 幅與「敬業樂業」相涉、4 幅有「社會關懷與社會正義」意涵,

與 1 幅與「全球倫理與宗教」呼應。可見佛館這 22 幅「佛陀行 化本事圖」圖具有培養學生道德思考能力,探討倫理本質,並學 習「態度必須公正,立場不必中立」的精神,來反省生命中之重 大倫理議題,與培養美與善的生活美學的蘊義。

( 三 ) 具靈性修養者:

(35)

計有 E4 佛說人身難得、E6 平等乞食、W5 洗浴身心、W8 為阿那律縫製三衣、W10 教化羅睺羅等 5 幅。關心人生觀與價 值觀的內化,以促成知情意行的統整、生命境界的提升。其中 1 幅具「欣賞生命」意涵、1 幅具「做我真好」意涵、1 幅具「生 於憂患」意涵、1 幅具「生存教育」意涵、1 幅與「人活在關係中」

意涵等。可見佛館此 22 幅「佛陀行化本事圖」浮雕圖具有內化 學生的人生觀與倫理價值觀,以統整其知情意行與身心靈,提升 其生命境界的蘊義。

綜合上述,佛館 22 幅「佛陀行化本事圖」的對話內容,具 生命教育三大領域屬性的比例為 6:11:5,以價值思辨內涵居首,

其次為終極關懷與價值思辨。

七、結語

本論文針對佛館 22 幅展現慈悲愛物、尊重生命的「佛陀行 化本事圖」做為主要研究對象,透過描述、分析與解釋,對此組 浮雕的圖像、圖式的歷史演變、風格特色,加以分析、考證描述、

歸納詮釋,比較生命教育的三大領域內涵,與佛光山四大宗旨的 關係,以及具有的時代意義與價值。結論如下:

( 一 )「佛陀行化本事圖」浮雕穿插「佛教經偈」,將佛陀一 生重要的弘化事蹟和教法,以書畫展現出來。每幅「佛陀行化本 事」浮雕的寬與高各為 200 x 200 公分的正方形圖像,外圍四周 加上 25 公分深灰色外框。在每幅佛陀行化本事圖的下方均附有 黑色大理石塊的中、英文介紹,長寬各為 60 x 20 公分,左邊為 中文說明牌,右邊為英文說明牌,左上角為浮雕名稱,下面則為 由左到右橫行的文字說明。近期更結合現代科技,在現場即可掃 瞄每幅行化圖下的銅片 QR CODE 聽語音導覽。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Life of Pi is a fantasy adventure novel written by Yann Martel. Published in 2002, it won a big award and was later adapted into a much acclaimed movie by Ang Lee. A shipwreck

This paper takes narrative therapy as its research method to discuss the section on life narratives and ultimate healing from Venerable Master Hsing Yun's narrative history of

The adaptation of normal life, work and interaction were not effective if the expatriates trained by the symbolic cross-cultural training method.. The adaptation of normal life

use past tense to describe the features and life of ancient Greek civilization (e.g., Socrates was a philosopher. He was the teacher of Plato. He emphasized ethics and

In order to facilitate the schools using integrated or mixed mode of curriculum organization to adopt the modules of Life and Society (S1-3) for improving their

- To provide career and life planning education at the junior secondary level to develop students’ understanding of themselves in the context of whole-person development.

Stage 6 Special Program of Study – Personal Development, Health and Physical Education Life

Life planning education and life education: Lifelong learning

Education blueprint for the 21st century: Learning for life, learning through life: Reform proposals for the education system in Hong Kong. Hong

Stage 6 Special Program of Study – Personal development, health and physical education life

路旁上落客貨活動頻繁,經常有車輛駛經並需要在路旁短暫停留。就以九龍 上海街為例,該路段共有 7 個巴士站,有 11 條巴士線,每日有 690

Stone and Anne Zissu, Using Life Extension-Duration and Life Extension-Convexity to Value Senior Life Settlement Contracts, The Journal of Alternative Investments , Vol.11,

pleasant life, the meaningful life is beyond the good life.”..

– Application 1: Residual Life, Age, and Total Life – Application 2: Alternating Renewal Process/Theory – Application 3: Mean Residual Life.. • Renewal Reward Processes

香港是一個充滿活力的城市,各種事物總是在不斷改變,我們的人口狀況也是 一樣。根據香港特區政府統計處 2003 年進行的住戶統計調查結果顯示,香港

files Controller Controller Parser Parser.

Apart from actively taking forward the "Walk in HK" programme announced by the Transport and Housing Bureau in January this year to encourage people to walk more, we

Instruction  Teachers systematically guide students to understand how the writing of life stories could help them apply knowledge of different life stages

Digital PCR works by partitioning a sample into many individual real-time PCR reactions, some portion of these reactions contain the target molecules(positive) while others do

Hong Kong: Life and Ethics Education Project, 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 Handbook of moral and

For the items of ―identity recognition‖ and ―education outreach‖, it can he improved by the promotion of public art education and make the life aesthetics take root in

This research does a survey on their children’s academic performance and the life adjustment at school, and studies how the backgrounds of the mothers of

experience than Work with the operators; parents for the professional work, his "teacher, I understand the feelings of life" than the feelings of those who are; and analy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