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目次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目次"

Copied!
11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2)

目次

編輯說明 章節目次

No. 588-A 玄籤備撿序 緣起序

釋籤卷第一 釋籤卷第二 釋籤卷第三 釋籤卷第四 釋籤卷第五 釋籤卷第六 釋籤卷第七 釋籤卷第八 釋籤卷第九 釋籤卷第十 卷目次

1

2

3

4

贊助資訊

(3)

編輯說明

本電子書以「CBETA 電子佛典集成 Version 2021.Q1」為資料來源。

漢字呈現以 Unicode 3.0 為基礎,不在此範圍的字則採用組字式表達。

梵文悉曇字及蘭札字均採用羅馬轉寫字,如無轉寫字則提供字型圖檔。

CBETA 對底本所做的修訂用字以紅色字元表示。

若有發現任何問題,歡迎來函 service@cbeta.org 回報。

版權所有,歡迎自由流通,但禁止營利使用。

(4)

No. 588-A 玄籤備撿序

丹丘沙門 有嚴 述 昔我祖以輔教為重任如來所遣行如來事斯之謂乎所著釋籤十卷其詞典其理詣適足為敏 於學者因茲以了玄文因玄以洞經目因目以達心要而入甘露之門以此其或後學習讀未久 尚患玄籤之文其言隱而難援引影而略雖遲回於簡編之間何暇尋究他文以博聞見(愚)甞於 元豐年中幸藉講貫次更銳意撿討遂輙加註釋以易其難以廣其略文中有傳寫筆誤者又刊 正之豈獨自防違繆亦以少毗晚秀修學之美析為四卷以備撿閱因命曰備撿或達者讀之無 謂加水於乳投石糅金以參合衒惑為誚。

時  第七寶葉新天子即位改元元祐丙寅夏五月哉生魄再治始於樝庵序 No. 588

玄籤備撿卷第一 緣起序 君山

今岳州博物誌云洞庭君山帝之二女居之曰湘夫人又荊州圖語曰湘君所遊故曰君山。

除饉男

分別功德論云世人飢饉色欲比丘除此愛饉之想故云除饉。

普門子

普門乃名也下文只書普之一字人或云云今疑是脫却門字也據陽羨蔣防為普門作文集序 云普門姓何氏魏吏部尚書晏之後其胃世孫常州儀興縣尉玠之子公甞戰文于場後抽簪朝 廷謝去塵俗居岳州南嶽寺方丈之中唯儒書佛經銅缾錫杖麻衣葛屨而已貞元八年季冬六 日示滅于君山僧舘春秋八十有四僧臘四十五有門人曇環得公遺文二百餘篇勒成十卷 云。

屬辭

屬音祝禮記經解云屬辭比事春秋教也。

成列 謂羅列。

(5)

開合之旨

諸法章段皆有開合亦無出于四教也今且明五章十妙開合之相五章開合如玄文第一三種 開合謂五種十種譬喻等若十妙開合者如心佛眾生三法名合各具十妙名開又十妙名合一 百二十重妙名開又境妙名合七科諦境名開智妙名合二十番智名開乃至利益妙名合十番 利益名開餘妙準知又迹門十妙開因合果本門十妙開果合因。

十子既往

灌頂多聞法慎發持寂照順真智韜定發智操履俗智晞習靜道勢慧開普明攝眾淨辯強記慧 普現像。

幽贊

周易說卦云昔者聖人之作易也幽贊神明而生蓍幽贊者韓康伯云幽深也贊明也謂伏犧作 易深明性命之理也普門以荊溪深明於智者之道與聖人作易同。

方絕

唯聖人述作方絕人之疑。

三轉遂周

昔於波羅奈轉四諦法輪。

一乘載導

今復轉無上最大法輪也。

蒙求

周易蒙卦云匪我求童蒙童蒙來求我謂兒童不知所從而多蒙蔽故來求我擊去蒙昧之情故 曰初六發蒙。

不遠而復

章安多聞十子既往聖人之道不遠而再復者有荊溪師在焉復卦云初九不遠復無祇悔。

志學

禮云有志於學。

振於

振舉也謂舉起於先達者之上。

(6)

無適

適音的親也論語云無適也無莫也君子無親踈。

以虗受人

易咸卦曰君子以虗受人說者謂夫欲感人之心者必須空虗其心受納於物無所棄遺何妥云 虗心受人不間不拒物皆歸己君子之志也荊溪禪師慈心接物若是。

嶋夷作難

作難者安祿山也祿山本胡人自范陽舉兵犯闕玄宗避難幸蜀祿山僭稱大燕王據洛為安慶 緒所殺後廣平王率兵一十五萬討賊斬首六十萬級退至代宗又西蕃侵京萬姓勞苦天下喪 亂也。

辭潤切以身從物曰侚。

僶俛

上音泯下音免謂俯仰也。

暴露

暴音僕謂無屋以庇風雨孟子云秋陽以暴之又薄報切。

思逸功倍

神思逸豫而功業多矣禮云師逸而功倍。

洋洋乎 深廣貌。

肯綮未甞

綮苦挺切莊子云庖丁謂文惠君曰臣之所好者道也始臣解牛之時所見無非全牛三年之後 未甞見全牛臣以神遇不以目視技經肯綮之未甞郭象注云技之妙也常遊刃於空未甞經槩 於微礙也釋音云肯者著骨之肉也綮者牛之骨肉交結處也此引莊子一句以比登門之徒有 利根也。

耻躬不逮

逮及也論語孔子云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註云古人之言不妄出口為身行之不及也此 比登門之徒望涯退者有鈍根也。

(7)

大科不舉

玄中大科之意先德往往有失提綱。

觀象得意

周易畫卦皆以象言如乾龍坤馬之類是也易曰象生於意故可尋象以觀意乃至得意在忘象 得象在忘言佛教亦爾。

擊其大節

古人作詠歌皆擊竹而和之文選云漢女擊節今普門法師作序擊揚發揮釋籤之大義如擊節 而和。

天王

孔子修春秋得正統者書天王謂天子法天行道故號天王今謂玄宗也。

陝郛

陝謂西蜀也郛郭也玄宗避祿山之禍幸蜀年則癸卯歲也次年丙辰。

月貞于相

爾雅六月為且七月為相八月為牡貞正也謂正當七月也。

釋籤卷第一 句逗

逗亦句義圓其語耳解在箋難舊引古詩二月輕霜春逗遛以釋句逗非矣逗遛本稽留之義耳 如云逗遛不進逗遛蠻落是也。

迦竺

一姓迦攝名摩騰一姓竺名法蘭也。

台衡

天台智者衡陽南嶽。

縱有第一

如蒲州泰法師不曾聽學自解經論時人語云蒲州不聽泰。

推眾不受

(8)

推吐回切大師謝遣門徒曰初瓦官四十人共坐二十人得法次年百餘人共坐二十人得法次 年二百人共坐減十人得法徒眾轉多得法轉少妨我自行化道可知群賢各隨所安吾欲從吾 志也。

王制

禮記篇名也漢文帝博士所集井田方里為井者孟子云方里而井井九百畝是也十井為乘等 者包以古之大國不過百里以百里賦千乘計之每十井為一乘是方一里者十為一乘方一里 者百為十乘開方之法方百里者一為十里者百每方十里者一為方一里者百其賦十乘方十 里者百則賦千乘地與數適相當故曰適千乘也此乃夏之公侯殷之國也。

托胎靈瑞

母氏夢香煙五彩輕若霧縈回在懷欲拂去之聞人語曰宿世因緣寄托王道福德自至何以去 之又夢吞白鼠等也。

誕育徵祥

誕生之夜神光滿室兼輝隣里。

髫齓

髫音條始生髮也齓音嚫毀齒也禮云男子八月而生齒八歲而毀齒也。

精誠

甞於長沙像前發願誓作沙門荷負正法為己重任精誠感通夢佛像授金色臂摩其頂焉。

從師訪道

始依慧曠律師兼通方等後尋南嶽之時屬陳齊邊境兵刃所衡輕生重法涉險而去也。

臨終示相

見觀音來迎言他方華整相望甚久緣畢應時吾等相送又自言吾位居五品。

滅後應驗

或見放光或聞彈指或跛者拜起足乃自伸。

嘆恨不聞

止觀十境見境畢後分弗宣次第禪門開為十章一大章二釋名三明門四詮次五心法六方便 七修證八果報九起教十歸趣果報等三亦不復說釋淨名經只至佛道品而已後諸品亦不復 秉筆。

(9)

宮墻

論語子貢曰譬之宮墻賜之墻也及肩窺見室家之好夫子之墻數仞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 之美也。

鑽之彌覺其堅高

論語顏淵愛孔子之道喟然歎曰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然在後彌益也謂孔子之道 高堅不可窮盡恍惚不可形像仰而求之則益高鑽研求之則益堅瞻之似若在前忽然又復在 後耳。

如飲大河

大品云如渴者飲河不過自足又莊子云偃鼠飲河但知飽腹。

【玄】或引經論誠言符此深妙

如標體大師引一經二論畢章安又引身子同入法性名同及大經聲聞但見於空等誠言以符 深妙之旨。

【玄】或標諸師異解驗彼非圓

如下文釋宗中有師用權智為宗權應明三三是今經所棄云何取所棄為宗又有師萬善中取 無漏為宗斥云此太局又濫小涅槃並非圓義之例。

中間迭廢唯廢無開

如華嚴廢二鹿苑廢三之類。

具如下說

文在位妙廢位中明。

留逗後緣

下玄文云四阿含經成前人事善逗後人事善釋籤云結集已留被末代。

如後如前

如蓮華前後也今廢迹立本乃是約機華前而蓮後耳。

若辨同異

第七云通論本迹只是權實別論高下宜用本迹橫論真偽宜用權實本迹約身約位權實約智 約教等。

(10)

開廢會三

玄云開三顯一正就約理傍論約教廢三顯一此正廢教若不廢教樹想還生會三顯一正就於 行人法俱會耳。

三根互轉得利鈍名

疏云先世值佛聞法自有轉下中為上俱於法說得悟自有轉下為中聞譬喻得解下者不轉三 周乃了。

【玄】發眾聖之權巧

記主合引涌出菩薩以釋之如下方諸菩薩各帶無數眷屬說種種法心無所畏此權巧也又云 我從久遠來教化是等眾此名為發却不用此而指迹門富樓那等拂迹中弟子之迹謂之顯本 者寄昔迹而顯今本耳更詳。

[卄/積]聚

[卄/積]應作積。

不論麤妙及以廣狹

不以迹中麤狹本中妙廣以判二用。

接近廢偏

近遠約喻偏圓約法二義同。

大師序意一往似局 通於六塵局於音聲。

章安一往似通

局在音聲稱之為經。

諸法諸經等體

諸法體者下文云毗盧遮那遍一切處不出四諦悉用實相為體淨名云從無住本立一切法諸 經異名或真善妙色或畢竟空或如來藏或中道等諸行體者有信行法行及十乘體。

別序具五

集眾現瑞疑念發問答問。

六瑞

(11)

說法入定雨華地動眾喜放光。

四種阿難

歡喜賢典藏海。

以小準大亦應可知

小者大論云道品開三脫三脫開涅槃涅槃是無漏又云聲聞緣空修三脫菩薩緣諸法實相修 三脫城有三門若入此即發真無漏伏道名三三昧斷道名三解脫大者伏道空三昧即空觀無 相即假觀無願即中觀斷道三解脫即是三德耳。

以圓斥三

如彌勒為兜率天王等說不退轉行乃至為淨名訶云無以此法誘諸天子又云當令此諸天子 捨於分別菩提之見疏云方便菩提無人有教若執不捨障入一實故大經云自此已前皆名邪 見是故須捨等。

以圓斥藏

如舍利弗於林中宴坐淨名訶云夫宴坐者不於三界現身意是為宴坐疏云身子不以趣佛慧 入上諸禪必靜處端身斂念方得入定身如木石心如死灰等真宴坐者以趣佛慧於九大禪及 三乘定隨意即入是名不於三界現身意也經又云不起滅定現諸威儀是為宴坐疏云不思議 定有體有用故能不起滅定現十界威儀如阿脩羅琴隨人吐韻。

以三教斥藏

如目連為居士說法淨名訶云不當如仁者所說疏云是用衍門三教別破目連三不當一者外 如法相說內如法相解是用通教即空斥不即空破說法不當道理二者外當了根緣內善知見 得無罣礙是用別教破不當根緣不得四無礙也三者外慈念眾生內念報佛恩是用圓教破不 當佛心能用三教說法即是如法說也。

若歷七重及以四教

七重乃二諦也有通者是泛示諦耳隨情者情性不同說隨情異如順盲情種種示乳隨情智者 情謂二諦二皆是俗若悟諦理乃可為真真則唯一世人所見名世諦聖人所見名真諦隨智者 聖人悟理非但見真亦乃了俗有別者以隨情等三歷四教成七二諦合二十一諦具如二諦境 中所用。

禮記第七

孔子曰大道之行也與三代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五帝時也英俊選之光者逮及也)大道之行 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公共也禪聖授聖〔不〕家之睦親也)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

(12)

(慈孝之道廣也)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皆有所養(無匱乏也)今大道既隱(隱猶 去也)天下為家(傳位於子傳文專反)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俗狹嗇為于偽反嗇音色)大人世及 以為禮城郭溝池以為固(亂賦繁多為此以服人也大人諸侯也)禮義以為紀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 兄弟以和夫婦以設制度以立田里而兵由此起(以其違大道敦朴之本教令之稠其弊則然老子曰法令滋章 盜賊多有)。

【玄】甚微智

經云自體本來空有不二不盡又云離念及心道智起佛境界論云自體本來空智自空故此自 體空有不二不盡如是取句顯離三種空攝一離謗攝二離異攝三離盡滅謗攝又甚微義者經 云自性常寂滅不滅亦不生論云常寂滅者自性離煩惱故非先有染後時離故不滅者非一往 滅為不捨利益眾生故不生者出世間故如是此智不住涅槃世間中故如是觀行甚微依止甚 微清淨甚微功德甚微。

通簡迹中一切因果橫竪等

因謂六度萬行等之因果謂燃燈佛與記等果橫謂十方分身等竪謂華臺受職等。

【玄】自行二智

如疏中云一切種智名實智道種智名權智又自行之權道前方便約諸法門是權智無若干者 是實智。

擲象

經云太子與弟難陀調達出園捔力已調達前行見一大象以手搏之而斃次難陀出見象當途 拽之道旁後太子出見象用左手提起右手托而擲之象墮林外地為之作坑也。

見淨如梵天

淨名經云螺髻梵王語舍利弗我見釋迦牟尼佛土清淨如自在天宮舍利弗言我見此土丘陵 坈坎荊棘砂礫土石諸山穢惡充滿。

巨身

經云彼時佛與無量百千之眾生恭敬圍達而為說法譬如須彌山顯于大海等。

細身

偈云始在佛樹力降魔得甘露滅覺道成也。

【玄】恐畏歡喜厭離斷疑

經云佛以一音演說法或有恐畏或歡喜或生厭離或斷疑斯則神力不共法疏云畏苦喜滅厭

(13)

集斷道又畏苦世界歡喜厭離為人對治斷疑第一義也。

二處引楞伽經

第三云經云無位唯此一文上下諸文盡明位次然多辨通別少明藏圓若論智行通其四教驗 知方等明矣又云楞伽人云此經開權若爾何故此斥二乘。

土圭

周公居攝四年欲求地中而營王城於是建都用圭長尺有五寸夏至日中半立八尺之表北得 影尺有五寸影與土圭等此為地中鄭司農云凡日影於地千里而差一寸。

見土復穢得法眼淨

經中佛以足指按地即時大千世界珍寶嚴飾等舍利弗言本所不見本所不聞今佛國土嚴淨 悉現後攝神足於是世界還復如故求聲聞乘三萬二千人得法眼淨。

及俗眾室外為說無常

經云以方便故現身有疾以其疾故國王大臣長者居士王子宰官等無數千人皆往問疾居士 因以身疾廣為說法云諸仁者是身無常無強無力無賢速朽之法不可信也為苦為惱眾病所 集智者所不怙也。

【玄】三道四果

三道三乘也四果三乘加佛如下文釋。

【玄】寂場

靈裕法師寺誥云祇園有蓮華藏世界以七寶莊嚴謂之寂滅道場盧舍那佛說華嚴經於此。

此與方等恐畏等 向引經及疏已註。

不定者即指勝鬘等

古師謂別有經非漸頓攝而明佛性常住者勝鬘金光明是也此名偏方不定教玄文斥云殃掘 之經六年所說列次第眾委悉餘經彈斥明常分明餘教應同入次第今判作偏方不定淨名亦 彈斥那得引同次第。

舉一以例

前但云於此是顯於彼是密若是後文一多為例亦可前文中云於一是密於多是顯或於多是 密於一是顯。

(14)

問者加說名字咸同

般若時十方問者悉名憍尸迦說者皆號須菩提。

大遒

疾由切誤也字應作猷猷者美也尚書云以闡大猷。

時世念

過現未世初中後時前次後念再言之者謂多時多念。

即指法身地

籤下文云法身地者自本地真因初住已來遠鑑今日乃至未來大小眾機故云我本行菩薩道 時又文句記云法身本意者若望十方無時不應今準此方未設化前乃至久遠未結緣來並名 法身地。

直述所解

經云善說如來真實功德誠如所言等。

領所不及

經又云如來復有無量無邊功德汝等若於無量億劫說不能盡。

故互說之

本時既有長久短近迹時亦有長久短近但迹中久近與本時有異耳玄文近近近須兼遠此迹 中近遠也又云遠遠遠須兼近此本中遠近也故云互說。

自是一邊 或作途。

彌勒初以伏疑潛難

疏云難因請生請云佛子文殊願決眾疑文殊難云若疑應問眾既不疑我何所答彌勒釋云四 眾欣仰瞻仁及我今云彌勒難文殊釋知是寫誤也本是文殊難耳。

文殊釋云我見等

疏云文殊廣引先佛曾說法華彌勒疑云諸佛赴緣人時各異古佛雖名法華今佛何必如此文 殊斷云我見燈明佛乃至欲說法華經此文乃是彌勒疑文殊釋。

正證

(15)

多正。

十山

雪山香山軻梨羅山乃至蘇迷盧山。

【玄】開示悟入【玄】亦約行次第 與前釋不同者以開等四攝諸義故。

只由宗用

名體教相大略是同唯宗與用於五雙中一一各別。

新舊醫如餘文說

舊醫外道新醫釋迦文出涅槃具如箋難中具引。

父去留藥是施權其父還來是顯實

此二句舊籤元無越本中增加也況父之來去本喻聖人垂應生滅且非留藥藥必偏圓並留來 須勝劣俱應又何甞留藥唯權還來顯實若喻權實者如疏云過未各有形聲權實二益形二益 者經云自說名字不同年紀大小大即勝應小即劣應聲二益者經云種種方便說微妙法方便 權也微妙實也若要句類當云形聲劣小是施權形聲勝妙是顯實。

如前所用

前文云既不會正體攝屬何法乃至云並他經所說非今經體。

十界三道以下文分別約十界故

玄引正法念云畫人分別五彩圖一切形端正醜陋不可稱計原其根本從畫手出六道差別非 自在等作悉從一念無明心出無明與上品惡行業合即起地獄因緣如畫出黑色乃至無明與 上品善行合即起天因緣如畫出白白色等。

釋籤卷第二

【玄】墨印

墨謂文墨用結集故如佛弟子從佛聞法亦旋書于貝葉故分別功德論云迦旃延撰集眾經最 妙要慧呈佛印可是也又十住婆沙云佛欲滅度告阿難云汝從今後依契經莫依人或有比丘 言我現從佛聞等應撿經律印之如國家墨詔墨勅墨旨同。

【玄】一切行苦一切行無常一切法無我

(16)

般若經云有諸天人多貪著樂為破彼故說一切行苦沙門婆羅門等乃長壽天多起常見為破 彼執說行無常外道邪見執身有我為破彼故說身無我耳。

教行兩文不同

玄云無二者謂有無皆楷定故。

更立苦為四印

淨名疏云三法印印聲聞經何者若苦無常空合無我及以寂滅空無我即空解脫門寂滅涅槃 即無相解脫門無常苦即無願解脫門又俱舍疏云聲聞經理弱故須三印治破愛觀無常治破 見觀無我若入苦忍真明俱得寂滅又無常等三是能趣行寂滅涅槃是趣果。

【玄】擇精進喜治之

善別真偽為擇不繆行無益之行為進得真法喜為喜。

【玄】除捨定治之

善斷煩惱之境為除不憶虗偽之境名捨於禪不起見愛名定。

【玄】隨依一覺

輔行云定慧各三隨用一得益使止無假徧修。

【玄】若十因緣

語出大經謂十二因緣中除未來老死二也過去善種在無明等中可受道故。

【玄】記鴿

祇桓寺有鷹逐鴿佛謂舍利弗言此鴿於恒沙大劫中常作鴿罪訖得出輪迴後得人身經五百 世乃得利根乃至三阿僧祇劫行六度行十地具足作佛度眾生。

仰覆世界

華嚴經中說世界多種有淨世界垢世界仰世界覆世界等天親十地論釋云倒住者不造舍宅 住故正住者造舍宅住故耳。

孔子四德

論語云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正義曰文謂先王之遺文行謂德行在心為德施之為行中心無隱 謂之忠人言不欺謂之信此四者有形質可舉以教天下故孔子必先之。

【玄】賞延于世刑故無小

(17)

二句並尚書大禹謨第三文也延世者謂人謫罸不可延及後世之子孫唯賞功可及耳刑無小 者天子法天行道凡刑戮不可以輙小。

更有不同之相

若云八萬四千法藏即苦諦八萬四千塵勞即集諦八萬對治門即道諦八萬六波羅蜜即滅 諦。

通教六地與羅漢齊

止觀云但六地名離垢只可與阿含齊不得與羅漢齊第七方便般若出假化他用此名目為便 若取七地齊羅漢約諸地對果向七地正與第四果齊對果向者下玄文云鐵輪位於通是乾慧 地三十心是性地八人見地是歡喜地薄地向果向即離垢果即明地離欲向果向即燄地果即 難勝地已辦地向果即現前地果即遠行地。

從別以明別

上一別字恐誤應云從通以明別以法寶即通驗之知是通爾。

小乘

疏云語諸作人即示念處能破四倒勤斷二惡生二善咄男子是警覺勤作紛動令捨散入靜修 如意足入頂位也當加汝價煖法觀中不能發真如意觀中能發無漏也好自安意得五根安固 難壞入忍位也所以者何我老汝少佛具智斷名老汝居道始名少入世第一也更與作字即八 正入見道中雖欣此遇者思惟未盡猶居學位未得無難故二十年中常令除糞。

能得神通

能字恐是如字耳以疏云能履深水如神通。

有本無第三句

謂無於諸世間一句。

【玄】教那忽是第四時

光宅謂涅槃是第五時法華是第四時若言是者法華與般若同味。

大品習應品二乘如螢火蟲

經云菩薩能作是念我當行六波羅蜜乃至十八不共法成阿耨菩提度脫眾生令得菩提譬如 螢火蟲不能作是念我力能閻浮提普令大明聲聞支佛亦爾不作是念我行六度等。

驗知音破

(18)

破應作有。

【玄】法不住法

禪波羅蜜中解觀心無心法不住法中云知心數為法心王為心受想行三陰為法識陰為心所 緣為法能緣為心能生為法所生為心所觀之境為法能觀之智為心。

彼佛法界亦兼於果

彼止觀約心明佛十如故今籤云寄果明理性彼云緣因為相了因為性正因為體四弘為力六 度萬行為作智慧莊嚴為因福德莊嚴為緣三菩提為果大涅槃為報並寄果耳。

諸佛尚亦不說

佛尚三止豈可自輙云十界各具權實今以九界為權且依顯耳。

廣釋十如

廣恐應作通字。

彼敘外人而執定計

計因中有果也經云有諸外道作如是言因緣和合則有果生若眾緣中本無生性而能生者虗 空不生亦應生果虗空不生非是因故以眾緣中本有果性是故合集而得生果所以者何如隄 婆達欲造墻壁則取泥土不取彩色欲造畫像則集彩色不取草木作衣取縷不取泥木作舍取 泥不取縷線以人取故當知是中各能生果以能生果故當知因中必先有性。

譬中譬合 多譬合二字。

盡智無生智

輔行第十引毗曇云盡智者謂我知苦乃至知道無生智者謂我知苦已不復更知乃至修道已 不復更修真位究竟名為解脫證真之後能為他說名為知見。

中含二十七

二十七人者學人有十八謂四向三果信行法行信解見得家家一無間五那含為中生行不行 上流無學九人謂退分護分思分住分達分不動分不退分慧解脫俱解脫共二十七人。

三果下疑 疑上脫釋字。

若生實報則不取小乘無漏為因如餘文

(19)

下玄第二云斷別惑生變易者如初地初住斷惑是也以順道法愛為因無明為緣生變易土又 云地地皆有萬行福德為因無明為緣。

因緣如止觀第五文

彼云因緣有逆順順生死者有漏業為因愛取等為緣逆生死者以無漏正慧為因行行為緣俱 損生破惑順界外生死亦以無漏慧為因無明等為緣若逆生死即以中道慧為因萬行為緣俱 變損易生死故。

不心輕畜生 不慢心。

以下後文 多一下。

因緣生死

因緣生死即初地已上有後生死即第十地無後生死即金剛心。

慧眼菩薩

問云如來相好為有報也為無報耶文殊言如來色身有報法身無報復問云去貪欲內心淨獲 大果六度之法非無報相如何得成法身耶文殊言如來法身有耶無耶慧眼曰色身是有法身 是無如我觀察如來身者非報非無報。

【玄】借三種為譬

上觀第五不思議境末具有三譬謂如意珠雨寶三毒惑心及眠中夢事。

寰中

法界為城法王所都法王無偏理性無外。

此中多意不復委釋

阿含中佛告比丘有四馬一見鞭影即便驚悚二者觸毛乃驚三者觸肉乃驚四者徹骨方覺經 中初合聞他聚落無常即驚次合聞己聚落無常生厭三者合聞己親無常生厭四者合己病苦 方厭大經亦以四馬喻生老病死故知二經並喻三藏中意今借喻四教快馬喻圓如貪欲即是 道等已上並輔之。

釋籤卷第三(玄二餘)

或存或沒

(20)

存則境妙中二謂諦緣也洎感應說法眷屬利益等也沒則智行三法神通等也。

三仙

一迦毗羅明二十五諦談因中有果一者從其冥初生覺過八萬劫前冥然不知但見最初中陰 初起也亦云世性謂世間眾生由冥初而有即世間本性也餘二十四諦具如彼二優樓僧伽三 勒沙婆。

二天

一毗紐天外人計梵天生四姓口生婆羅門臂生剎帝利摩醯首羅天此云大自在能傾覆世界 如是仙天外人俱事之。

從無明至老死有十一番但十箇中間一一皆生十二支故十中間有一百二十

彼經過行比丘白佛如我所學十二因緣甚深之法我今當說無明緣行便生十二行緣識便生 十二識緣名色便生十二名色緣更樂生十二更樂緣六入便生十二六入緣愛便生十二愛緣 受便生十二受緣有便生十二有緣生老病死憂悲苦惱便生十二皆是撿印本官經因緣品中 作如是說也常途云名色緣六入而彼文云更樂恐更樂只是名色耳又合云受生愛而彼云從 愛生受又闕觸取況只說八支十二耳若銷今文從無明至老死須云十二番若十箇中間應云 無明生行十二行生識十二識生名色十二名色生六入十二六入生觸十二觸生受十二受生 愛十二愛生取十二取生有十二有生生十二則有十中間一百二十支也聖意難量或經本中 誤學者更詳。

正是今文第二解

第二是亦有差別因是緣起故。

三者不生苦愛 似多一者字。

連縛等四

婆沙委論具有四種十二因緣一者剎那二者連縛三者分位四者遠續後三只是三世十二因 緣以約能順生後等受名也言一念者非謂極促一剎那時謂善惡業成名為一念也。

色界無色界無名色

若欲界中名者即初托胎時之妄念也色者初認父母二滴以為己有也上二界無此故耳。

還生色者入無餘界 上流般。

(21)

欲有三法隨逐 淫眠食。

餘二句可見

無色續無色色續色。

亦可喻圓門本有 有應作無。

【玄】破此如止觀中說

只是不思議境中非縱橫並別及橫竪八句推撿情計以顯無耳。

前二指前竟 似多前二兩字。

三種意生身

楞嚴經中意生三種一入三昧樂意成身則三四五地心寂不動故也二覺法自性意成身即八 地中普入佛剎故以法為自性三種類俱生無作意成身謂了佛證法成之與生並從果說此約 通教及以別接竪判次位初文雖云五地亦兼七地即入空位也八地即當入假位也種類俱生 云了佛證法即是入中屬佛種類未必自證若接入別七地已前入別十住八地已去接入十行 知佛證法是入回向並非證道故名意生仍本為名兼不接者共結此位故並云地輔行中釋此 更開五七九種之相。

向是生死背是涅槃

若據來者向義則不癡是來義也應須云向是涅槃也又云去是背義者則癡是去義也應須云 背是生死今此二句向背可疑若據二乘則以背生死向涅槃為義菩薩則以背涅槃向生死為 義今非辨二乘菩薩向背且以背涅槃向生死是俗背生死向涅槃是真以明中道耳甞略撿寶 篋經未見其文請後賢更委撿之。

故成無三智 多一無字。

【玄】從三生二從二生七等

釋云煩惱生業煩惱有三謂無明愛取以生行有此乃三生二也行生名色五并生老死等此乃 二生七也七生三可見。

(22)

【玄】盆器米麵

疏釋云禪體含支林如盆器生空麤如米法空細如麵。

十住菩薩但見其終不見其始

此大經二十五文也淨名疏八釋云當知無明無本故十住見終不見其始諸佛如來見終見始 記釋云十住見終者但以最後得名為終由斷一分見一分終故云見終其實無明不可云終佛 斷最後後相如初故云見始其實無明不可云始若定終始何名無住若計無明有始終者是謂 法性有始終也以全法性定無明故亦全無明體是法性問若爾過在大經答曰不然有事有理 若從事說若見法性始即見無明終佛見法性終名見無明始無始之始名無明始無終之終名 法性終若從理說應知二法俱始並終況此二法自無二法俱無始終若從事理相待以說從理 故即從事故離始終亦爾約非事理而論事理於無始終而云始終大經之文帶別論圓從事相 待故作此說。

八相雖異

涅槃云八相名苦所謂生老病死乃至五陰盛生如是八苦法者是名集無八法處名滅十力四 無畏等名道。

摶等四食

段食入腹則消觸食對前根境識三和合為相思食希可意境時有資盛義此通三界識食者由 前三食勢力盛故勢方增長。

譬喻者(毘曇師名)阿毗曇中正量部異師為譬喻者毗婆闍婆提說八苦

今未暇撿毗曇且依婆沙出之論云分別論者作如是說若有八苦相是苦是苦諦餘有漏法是 苦非苦諦招後有愛是集是集諦餘愛及餘有漏因是集非集諦招後愛盡是滅諦餘愛盡及餘 有漏因盡是滅非滅諦學八支道是道是道諦餘學法及一切無學法是道非道諦若作是說諸 阿羅漢但成就苦滅二諦不成就集道二諦所以者何招後有愛諸阿羅漢已斷盡故學八支道 得阿羅漢果時皆已捨故然論中不釋餘有漏法非苦諦等今誠消之既云阿羅漢恐是對自他 言之阿羅漢諦若必諦真若他有漏法是他之苦非我諦苦及乃至道諦皆以自他相對而辯 學。

眼智明覺

文句釋云若法忍為眼法智為智比忍為明比智為覺餘三諦亦爾故成十六心三根人各得十 六成四十八行。

知諸入為門至餘如苦諦等

經云知諸入為門亦名為苦是名中智分別諸入有無量相悉是諸苦非諸聲聞緣覺所知是名

(23)

上智乃至知識分別相是名中智分別是識有無量相非諸聲聞緣覺所知是名上智如是等義 我於彼經亦不說之(中間知界知色受想行皆結是名中智分別諸界有無量相等是名上智等語例前後可知)又知 愛因緣能生五陰是名中智一人起受無量無邊聲聞緣覺所不能知能知一切眾生所起如是 等愛是名上智如是等義我於彼經亦不說之故今注餘如苦諦是滅諦中不可稱計與道諦中 亦無量無邊兩句之下皆云非諸聲聞緣覺所知是名上智如是等義我於彼經亦不說之其義 與苦諦是同故但注云如苦諦。

世諦即第一義諦

世諦即苦集第一義諦即道滅第十二云五陰和合稱言某甲凡夫眾生隨其所稱是名世諦解 陰無有某甲名字離陰亦無某甲名字出世之人如其性相而能知之是名第一義諦(云云)文殊 白佛若以真實為實諦者真實之法即是如來虗空佛性若如是者如來虗空及與佛性無有差 別佛言文殊有苦有諦有實乃至有道有諦有實善男子如來非苦非諦是實虗空非苦非諦是 實佛性非苦非諦是實(云云)非苦非諦是實者下智妙中用對四種四諦。

廣釋釋世諦 多一釋字。

圓破通等 通應作別。

經文不次

空假中次也彼云一切法趣假色尚不可得空趣不趣中。

諸文用義以初證藏 因緣所生法之一句。

下文自有兩品屬藏 十二因緣品破邪見品。

實語是虗語

下文云起語見故生死浩然籤釋云教本是實凡情執之成見見即煩惱為因故苦果浩然不息 又云實諦雖妙執故成麤如執中異邊執空異有。

前是廢權觀

籤中先以次第三觀竪對四四諦竟次以一心三觀總對四四諦則前之廢觀為麤次之開觀為 妙開廢同時諦觀體一也。

(24)

【玄】妙勝定經

佛言我昔共文殊師利共諍二諦死墮三途經無量劫吞鐵丸從地獄出值迦葉佛為我解說有 無二諦迦葉佛言一切諸法皆無定性汝言有無是義不然一切諸法皆悉空寂此二諦者亦有 亦無汝但知文不解其義。

【玄】二生菩薩

今玄文判二生屬三藏菩薩若輔行中明大乘二生者引大經佛說觀因緣智四種不同得菩提 異說是語時十千菩薩得一生實相五千菩薩得二生法界章安釋云三乘同觀第一義諦智解 不同一生二生乃是破無明一品二品實相是別理法界是圓理即是利根接入別圓破無明已 八相作佛是佛果出外義也但觀諸經會末得道即識所說共別之意小大二生學者辨之。

齊初僧祇初皆名爾前故容有墮

常途論初阿僧祇即離五障在外凡位第二阿僧祇在煖位第三阿僧祇在頂位初祇在外凡尚 容有墮況復爾前乎。

何必第三阿僧祇末始惡道出

記主意云第三僧祇之始已離五障何必至末耶離障之義三說不同小四教中云是初祇今此 籤文云三祇始若俱舍中百劫修相業時方離五障故論云從修業菩薩得定名生善趣貴家具 男念堅固也。

觀於惡友及惡知識 友字誤經云觀於惡象。

惡知識者壞無量身 經中云壞無量善身。

臭身淨身等

惡象能壞不淨身惡知識能壞淨身惡象能壞肉身惡知識能壞法身。

【玄】旻據佛果出二諦外

輔行云莊嚴云出開善云不出由三乘共學菩薩有但不但古人不曉利鈍兩根但諍佛果出與 不出終未見今開合之意故知二家各得今文利鈍一邊仍不知出外別照中道之境用中道智 進破無明故也若不能知鈍根依教與二乘人同證真諦當知二師各得片意若得今意出與不 出義皆悉成。

【玄】進不成三退不成二

(25)

通利根人受別圓接若只云二諦外無別理可照者是進非通別圓之三也設照別理又退非藏 通果佛之二法進退之失也。

【玄】約四假明二諦

大論但論三假言四者有人云法假未見所出若二十三家者即光宅敬脫慧超并諸王侯各咨 二諦於昭明而昭明悉答之。

根欲

十力中有根力欲力根力者佛知他眾生諸根上下相如實遍知欲力者佛知他眾生種種欲如 實遍知無能壞無能勝也。

如世第一隣近於真尚有多品 如身子上目連中餘皆下。

【玄】小雲發障大雲發障

雲能翳月譬惑能障真雲開見月障滅智淨發者開也。

始自迦羅

外道名也為初教所破者皆見惑陰入也故曰長阿含破外道。

世情多種

疏第九作多想經在聖行品中。

名世句世縛世等

經云云何名世男女瓶衣車乘屋舍等云何句世四句一偈等云何縛世捲合繫結束縛合掌等 云何法世如鳴椎集僧嚴鼓戒兵吹角知時云何執著世如望遠人有染衣者生想執著言是沙 門非婆羅門見有結繩橫佩身上者便生念言是婆羅門非沙門也。

五種世法名與前異 與人我眾生兔角等異。

【玄】如緣滅生使

四諦中滅本非使因緣諦遂生於七使。

西方經何量

彼疏云外國經多度者少何量者記主易其語耳。

(26)

業即金等

經云我今多有金銀等疏云金即別教理銀即通教理大品所談真諦不出此二。

如三周中各有異名

疏云初周名法說通則具三如優曇鉢羅華時一現耳即譬說若我遇眾生盡教以佛道即因緣 說中周別名譬喻通亦具三我先不言皆為化菩薩即法說也於二萬佛所常教化汝即因緣說 也下周通亦具三眾又清淨令入佛慧是法說有一導師是譬喻說而作三周者從多從正欲令 名字不濫各據一意耳。

【玄】自是一邊 有本作一途。

止觀中判三假文

以三藏判為隨事三假衍門三教為隨理三假。

彭城寺嵩法師

徐州彭城寺嵩云佛不應常住臨終時其舌先爛。

畜八不淨

經云誡畜不過八種皆名不淨一田宅園林二種植三貯積穀帛四畜養人僕五繫養禽獸六錢 寶貴物七氈褥釜鑊八象金飾牀耳。

攝大乘明十種勝相分為十品

一依止勝相淨不淨法即依止阿梨耶識二應知勝相謂應知自性惑三應知入勝相謂知三性 能成入及所入即唯識也四入因果勝相謂入唯識因是六度在通達位中入果即是通達位中 轉成果也五入因果修差別勝相即六度四德在歡喜等十地中地地差別六於修差別依戒勝 相謂十地中一切戒諸惡不作七依止心學勝相謂依止修習妙定八依慧學勝相謂以慧為依 止即無分別知九學果寂滅勝相謂滅差別智即是無住涅槃十智差別勝相即是如來智離一 切隨眠障等(云云)本論三卷無著菩薩造論中將十勝相分作十品一一解釋又世親菩薩作論 釋之為十二卷又義疏八卷共二十三卷並是明十勝相之義前言三性者一依他起自性二遍 計所執自性三圓成實自性依他性者謂依他起自性實唯有識似義顯現之所依止云何依他 起何因緣名依他起從自熏種子所生依他緣起故名依他起生剎那後無有功能自然住故名 依他起也二徧計性謂執諸行相生顛倒緣何境界取何相貌由何緣成實二者清淨圓成實已 上並論中文。

【玄】不思議四句破執

(27)

前云無明之心不自不他不共不無因四句皆不思議若有四悉檀因緣亦可得說。

一三三一

彼云以止緣於諦則一諦而三諦以諦繫於止則一止而三止譬如三相在一念心雖一念心而 有三相止諦亦如是所止之法雖一而三能止之心雖三而一以觀觀於境則一境而三境以境 發於觀則一觀而三觀。

即是如來虗空佛性

佛告文殊言實諦者名曰真法又名無有虗妄又名大乘又名一道清淨無有二也有常樂我淨 名為實諦文殊難言若以真實為真諦真實之法即是如來虗空佛性若如是者如來虗空及與 佛性無有差別佛云有苦有諦有實有集有諦有實有滅有諦有實有道有諦有實善男子如來 非苦非諦是實虗空非苦非諦是實佛性非苦非諦是實文殊言所言苦者為無常相是可斷相 是為實諦如來之性非苦非無常非可斷相是故為實虗空佛性非復如是。

婆沙中尊者波奢說四諦

世諦第一義諦亦難明了今依婆沙出之七十七云脇尊者曰一諦者謂四聖諦各唯有一唯一 苦諦無第二苦乃至道唯一道無第二道故說一諦不違說四復次言一諦者謂一滅諦為欲遮 遣餘解脫故以諸外道說四解脫即四空處也復次言一諦者謂一道諦為欲遮遣餘道諦故以 諸外道說多道諦謂自餓為道臥灰為道飲風飲水食果食菜露形臥棘或執不臥或著弊衣或 服藥或斷食等為道如是非道若佛說真道者謂正見等八支聖道也復次言一諦者謂一滅諦 永捨一切生死苦故又一諦者謂一道諦能斷一切生死因故餘契經中說有二諦一世俗諦二 勝義諦其義云何有作是說於四諦中前二是世俗諦男女行住及瓶衣等是世俗事入苦集二 諦中後二諦是勝義諦諸出間真實功德皆入道滅二諦中復有說前三諦是世俗諦苦集中有 世俗事故佛說滅諦如城如宮如彼岸諸如是等世俗施設滅諦中有是故滅諦亦名世俗唯一 道諦是勝義世俗施設此中無故評者曰四諦皆有世俗勝義苦集中有世俗者義如前說苦中 有勝義者謂苦空無常無我理集中有勝義者謂集因緣生理滅中有世俗者佛說滅諦如園如 林如彼岸等滅中有勝義者謂滅靜妙離道有世俗者佛說道諦如船如筏如石如山如梯如凳 如臺如觀如華如水道中有勝義者謂道如行出乃至云尊者世友作如是說能顯名是世俗所 顯法是勝義復作是說隨順世間所說名是世俗隨順聖賢所說名是勝義又大德說曰宣說有 情瓶衣等事不虗妄心所起言說是世俗諦宣說緣性緣起等理不虗妄心所起言說是勝義諦

(已上正文)論文甚廣諸尊者說四諦各各不同今亦略節耳本為不識滅如園林道如船筏及撿 論文而論中不釋今曲釋云城宮園林可以棲止如涅槃可住船筏可以度人如道諦可以出生 死。

三界利鈍一十九使

見利有十謂身見等思鈍有九謂上上等且約一九見思共論十九。

(28)

居在界外莫不皆有十二支如止觀攝法中

止觀云若迷權理則有界內相應獨頭等無明(云云)若迷實理則有界外相應獨頭等無明故寶 性論云二乘之人雖有無常苦空無我對治於佛法身猶是顛倒即是無明獨頭無漏智業為行 三種意生身亦是五種意生身意即是識身即名色六入觸受無明細惑戲論未究竟滅即是愛 取煩惱染業染生染未究竟即是有三種意因移即是生其果變易即是老死輔行第五文末銷 釋。

故云空不空邊則分對兩處道滅

故云者指下文五三諦中也空對界內道滅不空對界外道滅。

苦集例此

但俗是界內苦集中俗是界外苦集。

【玄】圓俗意通

言云云者具六凡二乘菩薩十如之異。

釋籤卷第四(玄三六紙)

至非想者語其所依乃至初禪

此定不緣識處故名非想不緣不用處故名非非想三界頂禪世為極妙外道計之以為涅槃四 禪各有支林喜樂等外人亦計之為涅槃今略四三二禪故云乃至耳。

【玄】六藝

禮樂射御書數具如箋難中解。

【玄】毗尼生信愛

論云若於正法毗奈耶中有少信愛即信名愛故名信愛於正法中有信愛者說緣道諦信於毗 奈耶中有信愛者說緣滅諦信問此煖善根具十六行緣四聖諦何故此中但緣道滅諦非苦集 耶答依勝說故謂四諦中道滅勝故出生死苦。

【玄】正法是三諦毗尼是滅

論云有說於正法中有信愛者說緣三諦信於毗尼中有信愛者說緣滅諦信。

【玄】如佛為滿宿

論中滿宿本二人也謂馬師滿宿文云如佛為馬師并宿二比丘說此二愚人離我正法及毗奈 耶譬如大地去虗空遠佛告馬師井宿言吾當為汝說四句法汝欲知不(云云)此中何者是四句

(29)

法有說四聖諦是所以者何彼不見諦造惡行故有說四念處是所以者何彼由顛倒造惡行故 有說四正勤是所以者何彼懈怠造惡行故乃至四沙門果四靜慮等此二人於正法毗尼中無 少分煖毗尼多種謂時毗尼方毗尼種性毗尼家毗尼明毗尼罸毗尼犯毗尼聖毗尼貪毗尼嗔 毗尼癡毗尼中何毗尼耶答有說是罸罪毗尼有說是犯毗尼有說是貪嗔癡毗尼(已上正文)毗 尼律中亦翻為滅若說是貪嗔癡毗尼者乃是三毒滅矣大經亦云馬師滿宿無有煖法何以故 於三寶所無信心論作井宿井滿二音少殊。

【玄】是其意趣

論中問云煖有何意趣答先所修習一切善根謂從布施乃至七處善皆以回向解脫是其意趣 問煖依何而起答依自地起問煖依何為因答前生自地同類善根問誰為所緣答四聖諦問以 何為果答頂以煖為近功用果問誰為等流答後生自地同類善根問誰為異熟答色界五蘊問 有何勝利答能與涅槃作決定因有說得煖定問不斷善有幾行相答十六行相問為緣名為緣 義答名義俱緣問為聞所成為思所成為修所成答唯修所成為欲界繫為色界繫答唯色界繫 為有尋有伺為無尋有伺為無尋無伺答具三種(籤云有覺有觀等三名別義同)為樂根相應為善根 相應為捨根相應答三根相應(玄加隨所說)為一心為多心答多心為可退為不可退答可退。

并一具縛人合七十三人

具縛者先時未以世道斷修惑此名具縛人也更有斷修惑一品至五品者此五人兼前具縛為 六人也至見道中名初果向頌云斷次三向二者第二向也謂於凡位斷第六品或七八品名斷 次三此有三人至見道中名第二向趣一來果也又云離八地向三者第三向也謂先凡位斷欲 修惑第九品盡或斷初禪乃至無所有處惑盡者名離八地此有六十四人謂斷欲九品為一斷 上地各九為九人七九六十三兼前一人成六十四人此六十四人至見道中第三向趣不還果 也是則六十四人并前斷五品五人又斷六七八為三人并具縛一人共七十二人俱舍婆沙說 同。

【玄】三三昧

籤云有覺有觀等但是名耳若其義者修證中云有覺有觀三昧謂根本禪乃至特勝通明背捨 勝處各有相應心數及諸功德等名有覺有觀三昧無覺有觀三昧者謂諸禪中間乃至特勝通 明背捨勝處各有中間與觀相應心數及諸功德名無覺有觀三昧無覺無觀三昧者謂從根本 二禪乃至有頂及滅受想定相應諸功德名無覺無觀三昧此三三昧更無別法但是總諸禪以 為三分耳。

例前九品亦越次故

前煖三頂三次師以煖之下上越入頂位以頂之中上越入忍位根性不同故記主云耳。

言離界地自下升上

(30)

捨義者如下引俱舍釋聖由失地捨。

此等只是判四善根

論云四種皆色繫云何差別答四善根雖同色界而有可動不可動有有留難有無留難有可斷 有不可斷有可慮有不可慮有可退有不可退諸可動有留難可斷可慮可退中下者名煖上者 名為頂諸不可動無留難無斷無慮不可退中下者名忍上者名世第一(云云)以玄文只略說頂 法籤中既云判四善根故更出論文以廣其義。

不動等是後二善根準此可知

謂不為外塵所動久住忍位并世第一中無難不斷善根不退為五逆。

【玄】生下小信此法不久停故言下小

論第六問云何名頂答於佛法僧生小量信又問何故名頂答如山頂謂如山人不久住若無諸 難便過此山更至餘山若無諸難便進至忍若有諸難便退住煖問何故此信名為小量尊者妙 音作如是說欲界名小以下劣故此在欲界故名小量又此頂位於佛法僧生小量信者說緣道 諦信於法生小量信有緣滅諦信問緣道滅諦可爾是可信事是生信處故不說緣苦集者煩惱 惡行及所得果猶如糞穢深可厭患不應於中而生信樂也。

但不信三寶

論云世尊為波羅衍拏摩納婆說偈云若於佛法僧生起微小信儒童應知彼名已得頂法問此 頂善根十六行相觀四聖諦何故世尊為摩納婆說信三寶答彼於三寶愚惑不信然三寶希有 難可值遇欲令信解故為說之有說彼摩納婆為苦所逼欲求出要來詣佛所說是頌言為苦所 逼諸眾生不知出要來詣佛所唯願為說除眾患如熱所逼入涼池出苦之要無過三寶故佛為 說於三寶信有說欲令所化於佛法中深生信重故佛為說於佛法僧生微小信若佛為說四聖 諦者所化有情便作是念我等何用信重如是煩惱惡行顛倒見趣及所得果苦集諦為若佛為 說佛法僧寶彼便踊躍深生信重(已上正文)言不信者豈有煖位不信三寶若不信三寶何以稟 教而位至煖耶此或是語未稟教前若以深生信重之言驗之或多一不字以凡愚時不信重苦 集但言三寶耳摩納婆梵音此云少年淨行亦云儒童儒者仁也。

【玄】若世尊說苦集是可信敬即受化者

此一句下文略依論加便作是念一句則使義易解論云若佛為說苦集便作是念我無始來為 此鄙劣煩惱惡行及所得果擾亂逼迫寧可信樂若說道滅便深信樂不欲捨離故於此中偏論 道滅也。

【玄】盡信四諦

論云信有二種一信可二者信樂於道滅諦具二種信於苦集諦雖無信樂而有信可故苦集諦

(31)

亦生於信故脇尊者言為厭患苦集故稱讚道滅謂此道滅寂靜美妙止息對治下劣鄙穢苦集 法故。

【玄】於此三時多諸留難

論云於三時中諸業煩惱極與行者而作留難一從頂忍入時能感惡趣諸業煩惱極為留難義 言行者若入忍位不復受諸惡趣生我於誰身受異熟果二聖者離欲染時能感欲界諸業煩惱 極為留難義言行者若離欲染於欲界生定不復受我於誰身受異熟果三得阿羅漢果時能感 後有諸業煩惱極為留難義言行者若得阿羅漢果定不復受一切生死我於誰身受異熟果等 耳。

亦不得起

疏云亦不起得修。

以觀苦故起能得得修彼苦下等

疏云以觀苦故故能起得修彼苦下四行相也今文多一得字。

皆慧為體

論云皆慧五除得者出體也此煖等四念住性皆慧為體若并助伴皆五蘊性(彼疏云有定共戒為色 蘊餘四可知)此煖等四有能得得助伴體中得非煖等四善根體故言除得等餘同籤文耳。

從苦諦起一忍一智

觀於欲界苦諦境有無漏生斷苦下十使名苦法忍第一心也次起一剎那名苦法智擇滅無為 第二心也次觀上界苦類忍名第三心斷上二界煩惱證擇滅理名苦類智第四心也次觀欲界 集名集法忍名第五心得集法智名第六心次觀上界集類忍名第七心得集類智第八心次觀 欲界滅法忍名第九心得滅法智名第十心次觀上界滅名滅類忍第十一心也得滅類智名十 二心次觀欲界道名道法忍名第十三心得道法智名第十四心次觀上界道類忍名第十五心 次起一剎那名道類智名第十六心。

【玄】除滅一切道

總滅之也上下二道緣行俱除。

【玄】見諦眷屬不相離

從不勝見諦已下至何況有漏並說見道功德謂世第一不能勝也見諦眷屬者論云現觀邊所 修世俗智是見道眷屬隨屬見道慧力殊勝此法不爾(此法指世第一下同)又豈能勝雜修靜慮然 彼等至(彼指見道)及所感生不共異生此法不爾又豈能勝初盡智時所修善根然彼修時離一 切障所依清淨此法不爾又豈能勝空空無願無願無相無相三摩地然彼尚能厭惡聖道況於

(32)

有漏此法不爾。

熏禪

第四禪先修得已更以多念無漏相續現起從此引生多念有漏從此復生多念無漏如是漸漸 減少乃至最後二念無漏次後引生二念有漏無間復生二念無漏夾熏加行成就相次唯一念 無漏次復唯有一念有漏無間復生一念無漏名根本成俱舍云成由一念雜(云云)夾熏者謂前 後無漏中間有漏使多念等漏俱成一念無漏故言夾熏生五含者由熏禪有階差謂下中上上 勝上極等。

前諸位義 多一位字。

【玄】不淨安般

數息觀也經云安之言生般之言滅根本諸禪從數息起。

【玄】依未至為最依初禪為勝中間為長

未到定者欲界定後泯然一轉不見欲界定中身首衣服牀鋪猶如虗空身是事障障去身空未 來得發名未到定也依禪門中二三禪後皆有中間今此文中初禪之後二禪之前有禪定者名 中間也。

妙音師說或七加欲界依欲界身

疏云妙音師說煖頂通依七地於前六地者未生中間及四靜慮更加欲界依欲界身九者(休論 文)謂煖等四依欲界人天身起除北俱盧人趣三洲及六欲天也九處身起唯依欲者能厭苦故 前三善根三洲初起後生六天亦續現前第四善根天亦初起謂四善根唯一念故故人天趣皆 得初起三界女得二者(牒論)此四善根唯依男女非扇搋等(扇搋者黃門也)前三善根男女得二且 男得二者謂男得男善根及得女善根女得二者謂女得女善根及得男善根故名得二以煖等 三男轉形為女女轉形為男故煖等三女男得二第四女亦爾者(牒論)第四善根女得二種同前 煖等謂女得女善根及得男善根以女形轉為男若第四善根男唯得一謂男唯得男善根而不 得女也已得女身非決擇故耳。

聖由失地捨異生由命終

明捨義也聖捨煖等四善根者由失地捨謂此地善根若遷上地此便有失失此地時善根方捨 若此地死還生此地不失地故故煖等不捨若異生捨異生無見道資故命終捨(已上俱舍疏中正 文)今更引婆沙論釋之論云若得忍已便違惡趣彼扇搋等身形鄙陋是人中惡趣若得忍等殊 勝善根必更不受彼類身故問得忍異生於命終位既捨眾同分亦捨忍否設爾何失若捨者應

(33)

墮惡趣故乃言不墮惡趣又若捨者何故異生命終時捨聖者不然若不捨者何故業蘊及六種 蘊俱不說耶如說異生住胎藏等俱成就身業答此應言捨(云云)異生命終定捨於忍善根劣故 異生依此地起此類善根若有命終還生此地捨同分故上決定捨況此善根是色界法經欲界 生而當不捨。

煖必至涅 脫一槃字。

第一入離生

疏云離生者見道名也。

【玄】欲委知向彼尋

初對諸善根亦有差別對聞所成名最對思所成名勝對不淨觀持息名長對煖名尊對頂名上 對忍名妙次對與今玄文同又論云此至邊頂名最上品攝故故名勝作吉祥故名長體此進故 名尊性堅牢故名上滿所願故名妙又能作苦法忍無間緣名最超過一切異生善根名勝映奪 一切世俗善根名長能逮勝德名尊無二分故名上似無漏故名妙又異生最後心故名最能開 聖道門故名勝根猛利故名長以於一切順決擇分此最上故名尊折伏一切煩惱怨故名上引 愛果故名妙。

玄籤備撿卷第一

(34)

玄籤備撿卷第二

丹丘沙門 有嚴 注 釋籤卷第四(六紙玄三十九)

亦須徧集 集應作習。

具如止觀記料簡同異

記引大論云下地諸惑因地未斷至樹下時以九無礙九解脫合為十八八忍八智合為十六為 三十四心是俱舍頓斷之意也婆沙云下八地惑初修禪時已斷唯非想地九品全在(云云)俱舍 龍樹俱不應誤俱舍取修禪時已斷惑竟不復更斷智論依餘部雖有漏斷未名為斷至樹下時 俱斷非想八地俱得名為無漏也。

如止觀第五記

只是化他境中四悉檀各破四性之文耳如世界中破性者彼云或說心具一切法如云三界無 別法唯是一心作或說緣生一切法如云善知識者是大因緣所謂化導或說因緣共生一切法 如云水銀和真金能塗諸色像或言離生一切法者如云十二因緣非佛所作等其性自爾餘三 悉檀各破亦爾。

但緣六道中可愛十如等

六道中且如三塗以表苦為相惡報為性摧折色心為體登刀入鑊為力此皆苦耳又可名愛耶 今言可愛者只是貪愛五塵能招三途之果果中說因故云可愛也言可憎者嫌惡五塵起嗔恚 心亦招惡果此亦果中語因耳。

故斥通無

偏教無諦是權故無。

超越三昧

能超諸地自在入出一超入三昧離諸欲惡入初禪從初禪超入非非想從非有想非無想處起 入滅受想從滅受想起還入初禪入二三四禪亦如是二超出三昧次第亦爾。

初二文者 多二字。

若不轉麤成妙

(35)

多不字。

化他之權意亦如是

雖云我亦如然化他之權終非自行之權。

震地逸敷

雷聲震地而不聞錦繡逸敷而不見。

【玄】通經之論豈得為妙 下文指中論兼別含通故為麤。

權實俱立

既云施權故立則 化他之權及化他之實二俱立也俱破者化他權實並為所廢故。

若開若會

約理則權實俱開約行則權實俱會。

煩惱障及智障具如止觀第六

彼云空假二觀當彼破惑名之為智今望中道智還成惑此惑是中智家障故名智障又中智不 廢故名智障耳。

六界十如結攝一切異名

如是相攝十二因緣中行有如是性攝無明愛取如是體攝名色乃至老死如是力攝無明愛取 能生業力如是作行有能為苦作業乃至如是報攝行有招名色報攝四諦者相性攝集體攝苦 作力因緣又攝果報及苦攝二諦者六道十如攝四教之俗等具如下文諸境開合。

【玄】圓權則通

照不思議十二因緣生是俗照不思議十二因緣滅是真真俗不二生滅同時耳。

於一一大開為四句

若謂地是有有即實實是堅義若謂地是無是亦有亦無是非有非無皆是堅義今明畢竟不可 得亡是堅性也水性不住謂水為有有即是住乃至謂水是非有非無亦即是住今不住有四句 亦不住無四句風性無礙謂有四句是礙火大不實火不從自生乃至不無因生本無自性賴緣 而有故言不實觀色既爾受想行識一一入於如實之際。

遇善知識受如法教

(36)

二句下各有一難字。

無盡轉解脫火

轉字誤應作輪彼經云婆羅門告善財言善男子我唯得此菩薩無盡輪解脫如諸菩薩摩訶薩 大功德燄能燒一切眾生見惑令無有餘必不退轉而我云何能知能說又云修學書算即事法 即得悟入一切功巧神通智法門(云云)印等法下經中無門字。

一百落叉

十千為萬十萬為一落叉。

內外顆粒

經作其內顆粒。

知眾生數至如來名數

經云能知眾生數能知諸法品類數能知諸法差別數能知一切三世數能知一切眾生名數能 知諸法名數能知一切諸如來名數等經之法名數下多一法字。

於琰反面上黑子也。

為取十乘觀法

增數至十與十乘數齊未必從增三已去全同發心破徧等也意謂修二法又入增修三法修三 不入增修四法等自少至多故云始終無謂十數與止觀十乘名別義同臆說令齊況復四至八 只是道品耳。

餘行是當門得益而為始終

如三法中聞思修有三謂三慧體三慧行三慧果三慧用等餘行例說可知。

初一行中若始終論亦須具十 始不思議境終離法愛。

釋繫緣義

文云繫緣是止一念是觀。

初四念處

初字誤應云因四念處。

(37)

結成雙非

淨名疏云諸法畢竟不生不滅是無常義者三藏明麤細生滅無常是無常非無常義若了諸法 非生非滅橫計生滅故以四句撿生叵得即無有滅是則不生不滅即無常義五受陰洞達空無 所起是苦義者三藏明麤細五陰此是苦非苦義衍門體達本無麤細之苦妄見故有體有即空 不見苦相名無所起即是苦義諸法究竟無所有是空義者三藏所明生法二空此只是空非空 義行中體此諸法即真如實相真空本來無有我與無我妄計有故說於無我若不得我亦無無 我我與無我本來無二無二者即無性無性之性即真無我義也法本不生今則無滅是寂滅者 三藏所明以有還無名寂滅涅槃此只是寂滅非寂滅義衍門明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即大 涅槃不可復滅即真滅義也乃至云通途釋衍中五義亦得即是圓五義。

陰等十境唯在三教

人見斯文便謂圓教不立陰境意云理淨無染有何陰乎遂為之臆說多矣今詳斯文是開權之 義耳指前三教不即之陰是圓性陰同在一念念體即是而為圓人初心觀境今試引文述義而 質之云且如瓔珞經中所談自有佛土純說圓教無三教名若純說圓圓初心人既無陰境如何 發軫而觀心耶又涅槃經中說法性五陰云色是佛性者三十二相如來常身常不改故是故說 色名為佛性受是佛性者如來真實之樂謂畢竟受第一義受是如來常受想是佛性者如來真 實之想名無想想無想想者非眾生男女想是如來常想行是佛性者行名壽命行因緣故獲得 如來常住壽命識為佛性者乃是如來平等之心又云因滅是色獲得常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五陰常住諸大乘經無不備載又今玄文示三諦境中初俗諦引大品云眾生色受想行識又云 無等等色受想行識記主云五陰即是俗諦陰既至佛當知俗諦亦通至佛若曰無陰圓但真中 欠俗諦也又云前之三教初心滅陰圓教初心一陰一切陰謂百界五陰咸空假中之謂也又文 句記亦云二教初心皆滅陰入別教初心亦且破陰唯圓即觀一念三千三諦具足是則一心一 切心一身一切身一土一切土既云身心何嘗無陰又既云三千三諦具足若不立陰只合談二 千耳仁王經云法性色受想行識此實智真身亦有五陰應化因緣亦有五陰眾生性德之理亦 有五陰又智論云菩薩不應作是念我以真智慧令色等諸法清淨而住其中何以故法無住處 如地住水水住於風風住空空無所住本無住等前際是生死後際是涅槃俱不可得是無陰也 俗諦是事若大品云一切法趣色是趣不過色是法界大都者則有陰三諦本一有無體同名為 性陰不可思議以由眾生迷此性陰而起事陰故止觀中令觀事陰顯乎性陰破穢污陰已住實 相陰中故曰如來妙色身等予不肖敢當反說何者藏通真理如雲外月是不說有陰也別教談 中理不具陰而理在陰外待破九界陰已方得顯中若爾是前三教不立陰圓教立陰明矣今寄 語晚秀孰為思之無謂圓教無陰而為教旨。

前四中圓

約四教判淺深中文。

故重別辨

(38)

應云辨別。

根本先壞 標四夷也。

大妄居首

釋根本妄也謂我得上人法我已入聖智聖法等四分十誦從不淨觀已上至四果來若云我得 皆犯重又自說有信戒施聞智辨無漏信生法二空智天龍鬼神來供我四禪四空定等皆犯今 之世無教眼瞑昧之徒皆稱悟者誠大妄也。

三寶交互

盜戒也盜錢滿五犯重盜境甚多且語三寶言交互者有二種一三寶互二當分互交者謂知事 取僧糧食器具及以牛馬為佛像並得正重將佛法物僧用亦爾若佛塔有物乃至一錢以施主 重心故捨諸天及人於此物中應生佛想塔想乃至風吹雨爛不得[卯/貝]寶供養以如來塔物 無人作價故又律云佛殿塔上翎毛落地亦不得用以諸天皆作佛想故當體互者謂本造釋迦 改作彌陀本作大品改作涅槃本作僧房改充車乘皆望前境理義可通但違施主心得互用罪 今之主教者多有強索常住飲食米麵有取殿堂香油錢燭輙自私用雖資身於一朝當陷苦於 千劫使有識者見之得不為寒心哉。

未善媒

媒人戒也持男意語女持女意語男成婦私通皆殘罪律文要三時具者方結殘一謂受語二往 陳說三還報知若具二結蘭具一者結吉僧祇勸歸婦早還者犯蘭又云為他求好馬種和合故 亦犯蘭。

房戒有二一者無主僧不處分過量房戒二者有主僧不處分房戒無主房戒者具有五一須人 經營妨修道業二多論云長己貪結壞少欲知足故三處處乞覔惱亂人非人 趣不生信敬壞 滅正法令不久住故四專任自由不乞處分容障僧事多惱亂故五戒自損行違其慈道壞梵行 故六緣成犯一無主二為己三自乞求四過量不處分五過量不處分想六房成結犯殘罪言重 者四分云長佛十二搩手廣七搩手準五分佛搩手長二尺若爾是廣二丈四尺長一丈四尺難 處者中有虎狼蟻子處也又四衢道中多人聚戲婬女市肆放牧惡獸等皆難處也妨處者律云 乃至不容草車迴轉又是人田園并官地居士外道比丘尼地並是妨處也有主房戒者律云此 房屬己身若死遠去不還隨意分處若與三寶親友白衣自賣取錢隨心自在唯不得賣地記云 來善今注者欲人善之。

安疑衣

(39)

三衣一鉢入道之標幟也衣須應量染作青黑木蘭色量是色是然後加法護明相等不然一生 無衣若受人信施則為施所墮。

須鐵瓦作之應量熏已加法受持等五分云畜木鉢者犯偷蘭僧祇云畜木鉢者是外道標故義 須毀之南山云學大乘語者媒房非法尚自不知又豈知衣鉢。

受食

資身之物受須有益不思方法食則得罪律制多法一制受意為斷竊盜二能受人為具戒比丘 清淨持戒無毀故三所對境比丘不得自取食若無淨人處自燒器安水淨人下米自煑若熟從 他受乃至受食法有六僧祇中只加三受舉要言之凡食麨餅羮果一切可食物並須從淨人邊 受縱雪雹無淨人處聽自取食有者應受不爾者犯盜世多禪徒益食謂之營福而不知自犯惡 觸又使受食者死墮餓鬼中及諸惡報蓋不曾聽學迷教故也。

受藥

藥有四種一者時藥謂麨飯乾飯華果細末磨食藕蘿蔔米汁乳酪等從旦至中聖教聽服二者 非時藥謂酥油蜜石蜜生果汁要以水淨聽飲三者七日藥謂糖漿生酥熟酥五種脂受者聽以 水淨得飲四者盡形藥謂胡椒畢茇訶梨勒此藥不任為食名盡形藥體聽久服方能除患形有 三種一盡藥形二盡病形三盡報形已上等藥並須從淨人邊受已對首加法方可服用唯除時 藥不須加法受法如律中。

屏坐

屏處與女人坐戒謂可作婬處也多論閉戶無人犯墮戶外有人吉若與姉妹若淨人睡眠癡狂 嬰兒雖有是人亦則名犯。

露坐

與女人露坐戒十誦與女人露地坐隨起隨坐隨爾數墮若坐時相去一尋墮一尋半吉二尋無 犯。

說法豈求男子

與女說法過限戒也律云若不請者聽齊五六語若請說者若問義隨多少五分律由五六語便 得解便制戒四分云五語者色受想行識無我也六語者眼耳鼻舌身意無常也為女說法須男 子者有智男子解人情語可作證明乃俗男子也不求別女人證明者女人情欲同。

宿

與女人同室宿戒也比丘與女同宿或女後至或比丘後至二人俱至若亞臥隨脇轉側一一犯

(40)

提與大母畜生若人黃門二根人宿若比丘日晝臥女人立者亦犯。

與比丘尼同船戒也俗女共船亦犯律中除直度并船師失濟上下水者不犯。

【玄】偷蘭遮

此翻大障謂犯之者能障善道此乃犯戒之方便也明了論云是重罪方便律中或次僧殘後者 由是戒分所收罪名重也如初二篇遠近方便及獨頭正罪破僧盜四錢之類或提舍尼下者則 威儀所收名輕律中多義蘭名不一謂因果輕重獨頭等其相如何如欲趣婬境初起心時結吉 羅若身心進趣時則結輕蘭至彼摩觸則結重蘭餘三夷前方便皆爾成事則結夷罪也後起慶 快心亦結吉下篇唯二方便謂輕吉重吉果蘭亦名獨頭謂用人皮石鉢灌下部若因蘭者謂婬 前方便若輕蘭者謂瞋心裂破三衣若重蘭者謂破僧等今云前眷屬者語內蘭耳果蘭更分三 品上品者如破轉法輪僧盜四錢盜僧食其謂十方常住物及十方現前亡五眾物但無滿五之 義并婬非道及盜非人等並上品攝也中品者如破羯磨僧盜三錢作僧殘境僧殘境者為他出 不淨并觸二形人及黃門人髮爪相觸等並中品攝也下品者惡心罵僧盜一錢用人髮食生肉 剃三處毛三處者謂腋下及大小便道也又以酥蜜灌下分向謂下部也。

又畜石鉢及裸形露身行著外道衣鳥毛衣皮衣餐風服氣並外道法如此者並下品攝也據目 連問罪報經一犯蘭罪墮泥犂中經人問歲數五十億六十年。

捨墮已下及諸經所制皆名為餘

梵語尼薩耆波逸提此云捨墮玄從十三僧殘已下名後眷屬非律出者名餘籤從捨墮已下并 諸經所出者名餘玄籤二說進否不同玄從僧殘已下名後眷屬籤從捨墮已下名後眷屬一不 同也又玄以二十四戒名餘籤以捨墮已下名餘者或恐記主謂捨墮是根本僧殘之餘或文誤 學者詳之。

【玄】方等二十四戒

經中云若有菩薩見飢餓眾生來求飲食不與者犯第一戒婬欲無度不擇禽獸者犯第二戒見 比丘畜妻子說其過者犯第三戒見人憂愁不樂更增他嗔者犯第四戒於曠路值財輙取者犯 第五戒餘戒(云云)。

從受得邊

得正法戒本是發得今云受者恐因受而發或恐誤。

非諸惡覺

涅槃疏云離八惡覺一欲二恚三惱四親里五國土六不死七輕慢八族姓。

(41)

利衰等八

得利便悅衰惱便憂毀辱即嗔稱譽即喜稱贊情悅譏刺便恨逢苦懷感遇樂生逸。

屠兒伽吒緣

阿闍世王害父命已而登王位屠兒伽吒來謂王言善惡諸業悉無果報何以知之我憶七世生 人天上惡若招報何以生人天耶因疑此事乃往問佛佛言汝因過去施辟支佛食發於邪願我 常殺牛羊為業故七生人中七生天上。

(42)

【玄】不動不退等

經云不為色聲所動不墮三惡不退為二乘不為異見邪風所動。

【玄】是名善解

淨名經云一切法不生不住乃至一念不住如夢如燄其知此者是名奉律是名善解。

【玄】應別有菩薩眾

(43)

若開權已同圓梵網無別藏通佛及三乘之人四分別脫戒也。

小吉與僧殘共篇

小吉者在五篇之末故名也梵語突吉羅此云惡作律分為二在身名惡作在口名惡說吉相如 何乃諸篇之方便也仍有故誤且如婬戒發心欲起而未動方便若發不善心欲動身口並入故 作攝也若心不正念戲笑妄語乃至衣鉢飲食服藥大小便利坐臥語默常爾一心若違者誤作 也若懺悔者罪有輕重重則對首輕則責心言僧殘者即十三僧伽婆尸沙犯此戒者毗尼母云 如人為他所斫殘有咽喉在故名也若懺悔者有四種法一治覆藏情過二治覆藏罪三治殘情 過即六夜摩那埵也四治殘罪即二十僧出罪此並律中殘吉懺法名別之相也今言一槩對首 何以知然四分往來媒嫁即梵網交會婬色也又四分假根謗即梵網無事謗他良善人也又四 分受壞僧法即梵網破羯磨轉法輪僧也經云若犯四十八輕者對首懺悔罪便得滅當知僧殘 在大乘中並輕垢攝。

六夷

沽酒說人過自讚毀他慳謗三寶。

式叉

此云學法女居大尼之下在沙彌尼之上受六法練心已方受尼戒六法者謂染心相觸盜人四 錢斷畜生命小妄語非時食飲酒四分云十八童女應二歲學戒又云小年曾嫁年十歲者與六 法十誦云二年者練身六法者練心。

【玄】地地生愛味

大論云初得禪定一心愛著是名為味問曰一切煩惱皆能深著何以但名愛為味答愛與禪相 似何以故禪先攝心堅住愛亦專著難捨耳。

次文言禪 次應作初。

具在修證中

禪波羅蜜有十大章第七修證章中具辨根本至無漏各有修證相。

【玄】麤細住

若身端心攝氣息調和覺此心路泯然澄靜怗怗安穩躡躡而入其心在緣而不馳散者此名麤 住從此心後怗怗勝前名為細住。

【玄】持身法起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新新生滅念念遷移。戒慧解脫寂靜乃真。願我得佛能說淨道 (云云) 。或聞生滅。即解

道不能通。滅不能淨。如雲籠月不相妨害。却煩惱已乃見法性。經云。滅非真諦。因

在生活中體證禪、領悟禪的真諦,這是「禪與生活一體」的第

(一) 四聖諦是佛教的真理

九者菩薩解真俗諦。悟法王法。將有所襲。名法王子住。十者此位菩薩如王太子堪受

  第五王名頂生   第六王名善行   第七王名宅行   第八王名妙味   第九王名味帝   第十王名外仙   第十一王名百智

  大德僧聽。此某甲。從某甲求出家。若僧時到僧忍聽。與某甲出家。白如是

譬如眾僧無有定性。是三種性亦復如是。若有說言定有性者。是名外道。何以故。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