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科技入港-新興科技教育成果展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科技入港-新興科技教育成果展 "

Copied!
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科技入港-新興科技教育成果展

活動說明

2016 年 6 月 13 日 更新

(2)

一、 活動主旨:

科技部歷年來致力於新興科技科普教育的推廣,105 年 7 月,科技入港「高 瞻立基、前瞻未來」新興科技教育成果展,選於海洋之都的高雄市舉辨,本 次成果展貫穿科技部高瞻計畫及前瞻科技創新教育計畫,體現科技的包羅萬 象,與人類自然環境、未來生活休戚與共的緊密關係,更融入高雄在地的教 育成果,以海洋教育、科普教育、創客教育以及教育願景四大主題聯合展出。

科技部方面結合歷經十年而不輟的高瞻計畫,以及甫經一年卓然有成的前瞻 計畫,前者以灌注高中、職科學教育著手,後者則展望科學國力的未來遠景。

希望透過本次展覽活動,結合中央與地方的資源整合,完整呈現我國科技教 育的成果,在活動的互動中,貼近民眾生活,進而傳達科技生活應用的落實 成果。

二、 活動時間

展覽開放 7 月 7 日(四)、7 月 8 日(五)每日 10:00 至 17:00 開幕儀式 7 月 7 日(四)上午 10:00

閉幕儀式 7 月 8 日(五)下午 13:30

三、 活動地點

高雄展覽館(高雄市前鎮區成功二路39 號)

主展覽廳 3 樓 305 室 活動舞台 3 樓 304A 室

四、 參與單位

指導單位:科技部科教發展及國際合作司 高雄市政府教育局

主辦單位:科技部高瞻計畫辦公室 承辦單位:南臺科技大學

義守大學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協辦單位: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 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

(3)

五、 活動流程

開幕議程

會議流程

(4)

六、 展覽內容

數百項豐富展品呼應科學知識的「認知面」、科學精神的「情意面」以及科學 實作的「技能面」。本次成果展規劃有:展區一「艙門:高雄港回航」呈現高 雄在地的海天一線風景象徵科技入港,以及高瞻計畫「滿載而歸回航」、前瞻 計畫「科技與國際接軌」的入口意象;展區二「航海:探索海面上下的驚奇」

始於深海再上升至海面,窺見海洋層帶的甲烷冰天然氣能源、海面上的離岸風 力發電;展區三「靠岸省思:綠能科技何處來」概括自然資源到人類社群的遞 進,呈現綠能科技驅動社會的樣貌;而「展開雙臂的人體:人造血」開展對人 類自身的認識,象徵朝向接下來的展區啟程,將探索科學,徜徉科技,擁抱創 意;展區四「自生活尋根:科學綜觀」引領對藏匿生活中廣大奧妙的科學進行 探索;展區五「快轉生活的動能:新興科技」認識新興科技如何帶來更進步的 未來生活;展區六「生活留步.想一想:文化創意」感受從生活中誘發的無限 創意表現。

【展區一】艙門:高雄港回航

科技部多年以來,透過科教計畫引領無數師生徜徉科技學海。步入展場第一眼 見到「潛艇(或半潛艇)甲板」意象與艙門式樣的入口,呈現了高瞻計畫歷經 十年,準備回航靠港,具有滿載而歸的寓意。佈景兼具當地「海天一線」的活 潑風景,同時揭示本次展覽「高瞻」、「前瞻」計畫交織的雙重特性。

長廊動線上展示歷屆科國司司長、計畫召集人的寄語、照片以及計畫大事記,

嵌合在牆上的液晶螢幕,播放著微電影、高瞻十年回顧影片。隨著步行前進,

長廊的末尾浮現導覽意象,一塊世界地圖發光背版上,標示此次各前瞻轉化成 果的「科技突破代表地」,預告接下來的展區將「既深且廣」,引人入勝,探索 廣褒的科技世界、接軌國際。

【展區二】航海:探索海平面上下的驚奇

驅動科技需要能源,而其蘊藏則盈滿天地,令人驚奇。儘管從 1991 年丹麥 Vindeby 外海的發電廠開始,「離岸發電」便有赫赫實績,但大家對於其中的原 理,仍感到神秘。故此,我們依憑「海拔遞增」的路徑,由遠至近,來體認綠 能與生活的密切關係。首先,透過 3D 視覺影片、互動遊戲、全息投影視覺互動,

化身「海龍王」與蝦兵蟹將,探索源自於深海中層帶(Mesopelagic zone)的甲烷 冰天然氣,一探究竟。朝海平面上升,則透過水箱中的威爾斯渦輪及發電模組,

體驗波浪的力量、見證海洋能發電的沁涼神奇。台灣地處季風帶,全年風能取 之不盡,透過式樣多元、蔚然可觀的桌上組立、風帆式、3D 列印風力發電機等,

讓我們益加驚喜人類的創意發明。

【展區三】靠岸省思:綠能科技何處來

回航靠岸,帶著從海洋啟發的省思,再步入本展區,認識與我們生活毗鄰起居 的多元綠能科技。透過掌中的手機APP,認識地熱與淨煤綠能科技的基本原理,

讓我們對東台灣的清水地熱發電廠、鈣迴路試驗廠更感親密。南台灣常年放晴,

(5)

我們也從閱讀海報、教具、動畫、電子書;接觸模型、實驗包、電動車及材料 積木,發現創意利用太陽能的電池科技,正以數不盡的形式(如電漿致電效應、

奈米供電元件以及奈米光電高分子、染料敏化等各式太陽能電池、燃料電池)

發光發熱,匹配城市,造福人群。繼續往前,在教學手冊、實體教具、實驗模 組、數位學習教材的引領下,低調幽微的生質能發電科技(如微藻、生質酒精、

厭氧發酵、微生物燃料電池、生質氫能及氫能車)便悄然現形;程式、模型與 巧克力球則一同共演「多功能酵母菌」的嶄新可能性。信步至此,「發電」展品 解答了綠能科技的「何處來」,如何「用電」則關係著「何處去」。進入展區後 半段,DIY 及其成品揭示智慧電網應用及電力轉換系統的節能奧秘,再加上淨 水盒、太陽能滑翔翼、自動化電力模組以及節能電腦元件的放大模型,領會各 種綠能互相搭配的諧能概念;落實於照明、空調系統、水淨化及魚菜共生等諸 多面向,堅定節能概念與環境教育的理想。最後,邂逅各式綠建材(如隔熱磚、

輕質磚、環保空心磚)與綠色空間的巧思,迎接不久後的綠建築(如抗震建築、

節能屋)新時代。

【獨立展示】展開雙臂的人體:人造血

血液的質量,是生命存續的關鍵,倘若沒有健康的身體,便無機會展開雙臂,

體驗人生。然就像無可避免的風災、震災,台灣不時出現的「血荒」也是威脅 我們日常生活的嚴峻問題。所幸「人造血」技術出現,提供「輸血」之外的另 一道門,我們先透過互動式模組中的模型拼圖、發光裝置認識血紅蛋白之結構、

觀察血液顏色的瑰麗,再從多媒體劇場認識「人造血」的製作過程,比較其與

「天然血」的利鈍良窳。在此,加深了對「我們自身」的認識後,朝向下一展 區舉步啟程,探索科學,徜徉科技,擁抱創意。

【展區四】自生活中尋根:科學綜觀

在人類生活裡頭,科學無所不在,因此,探究科學便成了透視人類生活奧妙的 一條路徑。我們步入本展區,從人類的生活環境、生活方式中尋找根源,如運 用觀測儀器巧妙地直達天際,在浩瀚的宇宙漫遊以探討天文學;透過空間資訊 科技(如 GIS)進行一場地理學的大地尋寶遊戲;走進種子森林以及香草庭園,園 藝科學帶領我們展開植物巡禮並如何欣賞、創造景觀設計;進到學校實驗室,

原來小小的實驗室卻可以創造大大的生物學發現,有認識基因工程的分子生物 實驗(如基因改造食品、香米、螢光菸草 )、學習生物光電的電腦輔助實驗 (microcomputer-based laboratories,簡稱 MBL 實驗) 、應用生物實驗(如 DNA 萃 取、葉綠素萃取、大腸桿菌群檢測)等,還認識了活化石-三眼恐龍蝦的特殊生物 現象。此外,數字不只是加減乘除等運算,我們學數學也可以找到閱讀的樂趣。

最後,來場金融桌遊理解科學與科學之間相互牽動的緊密關係。

【展區五】快轉生活的動能:新興科技

人們不只為了求生存,人們還會有夢想,因此,我們的生活需求與欲望持續促

(6)

動科學的研究、技術的發展以及創意的發明,進而增進生活的順暢、便利與進 步。本展區呈現前瞻新知奈米科技的應用、資通科技創造的行動學習以及智慧 生活體驗。首先,透過巴克球模型與動畫影片,我們「看見」了原本肉眼不可 見的奈米世界,領略實驗室中最尖端的奈米材料科技(如碳奈米尖錐、可變形 記憶材料)、奈米製程技術(加減法、光與影生產術)以及奈米檢測技術(如石 墨烯量子點、TEM);接著,見到資通科技帶來教學方式與學習形態上的創新改 變,有多種涵蓋物理、化學、生物、地球科學、地理及其他學科的「3D 擴增實 境教具」(拋體運動、分子鍵結、奈米碳管、DNA、天球、等高線),其係採用新 型數位學習技術,將行動裝置與實體教具結合,呈現 3D 科學模型以進行多重互 動效果,可讓學生以隨身的行動裝置輕易取得舊有教材無法呈現的真實情境。

最後,是集結機械、電機、電子、資訊等領域技術所創造的智慧生活元素,包 括「智慧機器人」 (四足機器人、二足機器人)、「智慧電動車」、「創意自走車」、

「出水浮樓-防災型智慧昇降屋」、「智慧門禁系統」、「夜光指示裝置」、「磁性 磁磚」、「iNCKU 健康手環」等,讓我們感受生活處處有科技的驚奇,看見生活 無限前進的潛力。

【展區六】生活留步.想一想:文化創意

在尋找廣大奧妙的科學、體驗日新月異的科技後,邀請您為生活留步,觀察生 活環境,省思生活體驗,再運用創意點子點綴生活。走進「戀戀伊通街」,在台 北市伊通社區,有一群師生透過對社區生活環境的觀察,結合科技與美學概念,

展示有關空間設計、座椅設計、公仔設計、社區綠建築、社區街道家具、社區 攝影等多項作品;打開「小雄與大叮噹的創新生活日誌」,看見以居家生活為主 題的一系列學生創作,包括多功能背心、兩用雨衣、修正帶筆、易壓扁飲料容 器、魔法梳等;走訪「泰雅文化體驗」,有多件以泰雅文化故事為主軸編輯的電 子書及學生文化體驗創作;進行「數學閱讀」,當數學遇上日本繪馬文化及新詩 創作,究竟會蹦出什麼樣的火花?在「創意彩繪」之磁性磁磚、礦泥燒作品的 空間點綴下,本展區設有「港都書庫:翻閱高瞻」,收錄高瞻計畫產出之教學資 源(包含新興科技課程教案、教學手冊、學習手冊……等)及學生創作,邀請您參 與共讀及欣賞!

聯絡單位 南臺科技大學 張文俊 教授 changwc@stust.edu.tw

王智永 講師 0939019217 stutgary@gmail.com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費曼、 泰勒等人的風範與成就, 原子爐、 生命科技以及太空探索的研究歷程與爭議, 同時, 對科 技發展與人類前途有深刻的省思。 戴森是科學界的通人, 他以高超的智能和過人的勇氣, 跨越科 學的

隨著科技文明的發展,這個奇妙的生態環境逐漸變質,許多高科技產品被排放於

隨著社會變遷及科技發展創新的腳步,幼兒教育師資的培育也形成階段性的各種發展面 貌,且因應不同的課程模式及所堅信的師培理念,拓展出各色的幼師教育方案。自 2012

配合小學數學科課程的推行,與參與的學校 協作研究及發展 推動 STEM

現階段學校發展與問責架構的推行 對促進香港學校發展的效能研究

¾延續基礎教育的藝術學習,透過多元化的藝術學習 活動,進一步發展學生的創意、美感反應及對藝術

利用資訊科技發展地理科的翻轉教室及網上學與教材料工作坊 (新辦) 教育局 課程發展處 在地理科應用電子學習系列

於 2016 年 12 月發布的《推動 STEM 教育-發揮創意潛能》報告,強調加強學生綜合和應用 不同科學、科技、工程和數學(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