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中 華 大 學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中 華 大 學"

Copied!
8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性別、是否為獨生子女、學業成績表現、家庭 社經地位與國小六年級學童職業興趣之研究

-以台中市某國小為例

The Effects of Gender, Siblinglessness, Academic Performance, and Socio-Economic Status on Vocational Interests of 6 th Grade Students - a Case Study of an Elementary School in Taichung

City

系 所 別:工業管理學系碩士班 學號姓名:M10021029 劉 秀 女 指導教授:林 靜 華 博 士

中 華 民 國 101 年 7 月

(2)

摘 要

本研究旨在暸解國小六年級學童職業興趣之一般性,並探討性別、是否為獨生子 女、學業成績表現、父母親教育程度、父母親職業類型及家庭社經地位對職業興趣的 影響。許多教育學者認為,生涯發展的概念應從小學就開始有系統的融入課程中。根 據 Ginzberg 的生涯發展理論,國小六年級學童已進入試驗期階段的興趣期階段,開 始察覺並培養某些職業的興趣,而學童的職業興趣往往會受到許多個人變項與家庭變 項的影響,因此將這些重要的變項加以確認有其必要性。故本研究以台中市某國民小 學六年級學童為研究對象,選用信、效度較高的「兒童職業興趣量表」,並採用多向 度量尺法、t 考驗及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做推論,所得結論如下:

國小六年級學童之六種職業興趣類型的排列順序和 Holland 的六角形模式相同,

但方向相反。國小六年級學童的六種職業興趣類型平均得分之高低依序為研究型、藝 術型、企業型、社會型、事務型及實用型。國小六年級學童的六種職業興趣類型因性 別、是否為獨生子女、父母親教育程度、父親職業類型及家庭社經地位之不同而有顯 著差異,但不同學業成績表現及母親職業類型則無。

本研究之結果與發現,有助於教師瞭解學童職業興趣上的差異,改善生涯發展課 程的設計,並提升對學生輔導的品質。最後根據研究心得,研究者提出對未來研究的 相關建議。

關鍵字:職業興趣、性別、是否為獨生子女、學業成績表現、家庭社經地位

(3)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generality of vocational interest, and to explore the impact of gender, siblinglessness, academic performance, the level of Parents' education and vocation, and socio-economic status on vocational interests. Many education scholars believe that the concept of career development should be systematically integrated into the curriculum started from elementary education. According to Ginzberg’s Career Development Theory, sixth graders have entered interest sub-stage of tentative stage. They begin to perceive and cultivate certain vocational interests, and their vocational interests are often affected by many individual and family variables. It is necessary to confirm the impact of these important variables. Thus, this study sampled the sixth graders of an elementary school in Taichung City, selected the “Children’s Vocational Interest Questionnaire” of higher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and applied ALSCAL, t-test and one-way ANOVA to infer.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were as follows:

The order of the six vocational interest types was the same as Holland's hexagonal model, but in the opposite direction. The average scores of the six vocational interest types ordered from the highest were Investigative, Artistic, Enterprising, Social, Conventional, and Realistic. Gender, siblinglessness, the level of Parents' education, the level of Father's vocation, and the socio-economic status affected significantly the vocational interests of the sixth graders; however, the academic performance and the level of Mother's vocation did not.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could be helpful for understanding the differences of students' vocational interests, improving the curriculum design regarding career development, and enhancing student counseling. Finally, some recommendations and sugges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were provided.

Keywords: Vocational interest, Gender, Siblinglessness, Academic performance, Socio-economic status.

(4)

謝 辭

時光飛逝、歲月如梭,轉眼間兩年的研究所生涯即將邁入尾聲,驀然回首總有釋 懷的感覺,心中滿滿不捨,感謝讓我有所蛻變的一切。

隨著論文的付梓,研究所生涯即將告一段落,首先感謝我的論文指導教授林靜華 老師,在論文撰寫期間給予的教導與督促,謝謝這兩年所有授課老師無私的教導。在 論文口試期間內,謝謝口試委員鄧肖琳教授和許耀文教授所給予的寶貴意見與指正,

讓此篇碩士論文更臻於完善,在此表示深摯的謝忱。其次論文研究期間,感謝曾經幫 忙進行施測的國小老師以及同學,有您們的協助才有此論文的完成。

最後,感謝默默支持與關心我的家人,讓我在求學過程當中無後顧之憂,忙碌之 餘總是為我加油打氣,我想我並沒有讓你們失望!在此分享這份喜悅給所有的人,我 是幸福的,謹以這本論文獻給所有指導、關心我的人。

劉秀女 謹誌

101.6.10 于家中

(5)

目 錄

摘 要 ... i

ABSTRACT ... ii

謝 辭 ... iii

目 錄 ... iv

表 目 錄 ... vi

圖 目 錄 ... vii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 3

第三節 待答問題 ... 3

第四節 名詞釋義 ... 4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7

第一節 九年一貫課程中之生涯發展教育 ... 7

第二節 生涯發展與職業興趣之理論 ... 8

第三節 職業興趣之相關研究 ... 18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29

第一節 研究架構 ... 29

第二節 研究假設 ... 30

第三節 研究對象 ... 30

第四節 研究工具 ... 32

第五節 實施程序 ... 32

第六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 33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 35

第一節 六種職業興趣類型的敘述統計 ... 35

第二節 六種職業興趣類型的六角形模式 ... 36

第三節 個人變項對六種職業興趣類型的影響 ... 37

(6)

第四節 家庭變項對六種職業興趣類型的影響 ... 4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49

第一節 結論 ... 49

第二節 建議 ... 51

參考文獻 ... 53

附錄 A ... 60

附錄 B ... 65

附錄 C ... 66

附錄 D ... 67

附錄 E ... 69

附錄 F ... 71

附錄 G ... 72

附錄 H ... 74

附錄 I ... 75

(7)

表 目 錄

表 1 生涯發展教育第二階段之分段能力指標 ... 8

表 2 性別與職業興趣之相關研究 ... 21

表 3 學業成績表現與職業興趣之相關研究 ... 23

表 4 家庭社經地位與職業興趣之相關研究 ... 26

表 5 全部有效問卷受試者之各類別人數表 ... 31

表 6 兒童職業興趣量表之信度分析 ... 32

表 7 六種職業興趣類型在兩度空間的圖形座標 ... 35

表 8 六種職業興趣類型的平均數、標準差及排序 ... 36

表 9 不同性別的職業興趣檢定結果 ... 38

表 10 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的職業興趣檢定結果 ... 39

表 11 不同學業成績表現的職業興趣之分析結果 ... 40

表 12 不同父親教育程度的職業興趣之分析結果 ... 41

表 13 不同母親教育程度的職業興趣之分析結果 ... 42

表 14 不同父親職業類型的職業興趣之分析結果 ... 44

表 15 不同母親職業類型的職業興趣之分析結果 ... 45

表 16 不同家庭社經地位的職業興趣之分析結果 ... 46

表 17 各變項和職業興趣之分析達顯著的職業類型 ... 48

(8)

圖 目 錄

圖 1 Holland 人格類型的六角模式 ... 15

圖 2 Gati 職業興趣階層模式 ... 17

圖 3 研究架構圖 ... 29

圖 4 六種職業興趣類型在兩度空間的空間構形 ... 37

(9)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旨在了解國小六年級學童之六種職業興趣類型在六角形模式的排列情 形,並了解影響國小六年級學童職業興趣的因素,進而探討不同個人變項(性別、是 否為獨生子女、學業成績表現)、家庭變項(父母親教育程度、父母親職業類型、家庭 社經地位)與職業興趣之間的關係。本章首先說明本研究的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其 次針對重要名詞加以描述,最後再就研究範圍與限制做說明。

第一節 研究動機

教育部(2011)「97 年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將「生涯規劃與終身 學習」列為國民十大基本能力之一,並將生涯發展議題納入九年一貫課程七大議題 中,可見生涯教育的重要已逐漸受到學校教育所重視。綱要中並指出,生涯發展議題 基於九年一貫課程的精神,在使學生注重自我覺察、生涯覺察及生涯規劃。從課程目 標及分段能力指標中可知,「自我覺察」是生涯發展過程中的核心概念,也就是說要 幫助兒童了解自己的能力、興趣及特質所適合發展的方向。就業是人生的過程,因此 職業興趣的探索便成為生涯輔導的重要一環。邱獻輝(1999)指出國小的生涯輔導中,

自我概念的探索是最重要的一部份。許多教育學者指出,生涯發展的概念應從小學就 開始有系統的融入課程中(Neukrug, Barr, Hoffman, & Kaplan, 1993)。

許淑穗(1992)強調幼年期的學習經驗為日後成長發展的基礎,唯有紮實的小學生 涯教育才有未來穩固的生涯發展。伍惠美(2002)指出,在國民小學階段中,讓學童透 過活動去覺察自己的生涯發展是非常需要的。Creason and Schilson 以 121 名六年級學 生為樣本的研究中發現,當他們被問及有關他們的職業計劃時,並沒有人表示他們全 然沒有職業計劃或偏好(引自徐孟弘,1995)。Parks(1976)根據美國的一些研究歸納出 以下三點:1.兒童至少在小學三年級以前,就已經形成對職業的興趣及價值觀。2.小 學高年級兒童對職業的認識雖然比低年級兒童還多,但是在職業的選擇上並無差異。

3.小學階段的兒童對職業角色並沒有形成刻板的印象。由以上三點看來,小學生對職

(10)

業,在心中已經有自己的想法,應該透過適當的輔導,給予更多的機會認識社會上的 各種行業,並培養其正確的生涯態度及價值觀。

國內許多研究顯示,不同性別之國小學童在職業類型選擇有顯著不同(林幸台,

1984;邱惠文,1996;洪志欣,1995;徐孟弘,1995;陳麗玉,2002;曾文昌,1995;

蔡雅惠,2002;謝宗哲,2008)。Miller(1989)指出,給予兒童任何承諾,他們可能仍 然只選擇與其性別有關的傳統職業。Magnello(1981)在研究中發現,男女生在其職業 興趣與職業態度方面,都有相當程度的差異。因此,不同性別的學童對其職業興趣的 選擇,是一個值得研究的議題。

內政部(2010)統計資料顯示,國內育齡婦女生育率逐年遞減,2009 年已降到 1.03,表示國內家庭獨生子女的數量有增加的趨勢。Richardson(2006)指出,獨生子女 與非獨生子女學生在想法上存有部分差異,獨生子女每天回家後所面對的就是父母 親,因此也逐漸變成是父母親所注意的唯一焦點、希望與期待。主計處(2010)人口及 住宅普查初步統計結果:家戶組成之規模持續縮小,平均每戶人口數降至 3.0,家戶 型態仍以夫婦及未婚子女所組成之家戶最多,顯示我國家庭獨生子女的數量有增加的 趨勢,因此獨生子女之職業興趣類型是否和非獨生子女有所差異,也值得我們去探討。

張添洲(1998)將高職學生的學業成績以班級為單位,區分為中上、中等、中下,

發現中上及中等之生涯成熟高於中下。West(1988)研究發現:大學生的職業成熟與學 業表現有顯著相關。Wu and Hung(1981)指出資優學生與普通學生有相似的職業興趣 因素結構,即各有二項因素出現;另外,資優學生在研究性與藝術性兩類職業興趣上,

顯示比普通學生有較高度的喜愛。學業成績好的學童是否如同資優學生會比較傾向某 些方面的職業興趣呢?反之,學業成績較差的學童,也會比較傾向其他方面的職業興 趣嗎?學業的表現是否會影響其職業的選擇,這也是一個值得研究的議題。

家庭被視為影響一個人發展的重要因素,父母則是子女生涯選擇的重要決定者。

徐孟弘(1995)指出在父母親的職業水準與教育程度向度上,都發現母親比父親更具有 影響力,母親對於學生的職業興趣方面有所影響,而造成學生得分上的顯著差異,而 且也比父親更具有預測的效果。Chris and Yvonne(2008)指出社經地位會造成生涯抱負

(11)

上的差異,社經地位通常是以經濟收入、教育程度與職業等標準劃分。因此,家庭社 經地位對職業興趣是否有影響也值得我們來探討。

綜上所述,本研究擬以國小六年級學童為對象,探討不同性別、是否為獨生子女、

學業成績表現、父母親教育程度、父母親職業類型及家庭社經地位對於其職業興趣的 影響,作為國小六年級學童生涯輔導教育之參考。

第二節 研究目的

基於以上敘述,本研究擬以國小六年級學童為研究對象,探討六種職業興趣類型 在六角形模式的排列情形及不同個人變項及家庭變項,是否影響其職業興趣。本研究 之目的臚列如下:

1. 了解國小六年級學童其六種職業興趣類型的一般性。

2. 了解國小六年級學童之六種職業興趣類型在六角形模式的排列情形。

3. 了解國小六年級學童在不同個人變項(性別、是否為獨生子女及學業成績表現)對六 種職業興趣類型的影響。

4. 了解國小六年級學童在不同家庭變項(父母親教育程度、父母親職業類型及家庭社 經地位)對六種職業興趣類型的影響。

5. 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對國小六年級學童的生涯輔導建議。

第三節 待答問題

基於上述的研究目的,茲將本研究的待答問題說明如下:

1. 國小六年級學童之六種職業興趣在六角形模式的排列情形是否符合 Holland 的六 角形模式。

2. 國小六年級學童的六種職業類型是否因性別、是否為獨生子女及學業成績表現之 不同而有所差異?

3. 國小六年級學童的六種職業類型是否因父母親教育程度、父母親職業類型及家庭 社經地位之不同而有所差異?

(12)

第四節 名詞釋義

本節內容係將本研究所涉及的幾個重要名詞及變項,釋義如下:

一、獨生子女:

獨生子女(only-child)係指家庭中只有一個小孩, 沒有其他兄弟姐妹(包含其兄弟 姐妹過世者)。

二、學業成績表現:

依照各班導師提供之學生月考成績表現分類,位於班上後 27%者為低能力組;前 27%者為高能力組;其餘為中間能力組。

三、父母親教育程度:

本研究將學生父母的最高學歷分為國小畢業或不識字、國中、高中(職)、大學(含 專科)及研究所(含以上)五級。

四、父母職業類型

本研究將父母親的職業類型依其所需專業訓練的程度劃分為五等,共分為非技術 性工人、技術性工人、半專業性人員及一般性公務員、專業人員及中級行政人員、高 級專業人員及行政管理人員。

五、家庭社經地位

本研究之家庭社經地位是參照林生傳(2000)修訂 Hollingshead(1957)的二因子社 會地位指數的方法,將教育程度和職業水準各區分為五等級。以父母之中教育程度和 職業水準較高者為代表,教育指數乘以 4,加上職業等級乘以 7,求得其乘積和為社 經地位指數,再將社經地位指數分為低、中、高三個等級,指數在等級 I、II(11~29)

(13)

者為低社經地位;在等級Ⅲ(30~40)者為中社經地位;在等級 IV、V(41~55)者為高社 經地位。

六、職業興趣:

職業興趣係指個人對某一類型職業有興趣的程度。Holland(1985)認為個人的職業 興趣就是其人格的表現,經由個人和環境交互作用的結果,發展出應付環境的習慣及 偏好使用的方法,因此決定了個人職業選擇的方向及其職業適應與滿意的程度。

Holland 將職業分成六大類,包括實用型、研究型、藝術型、社會型、企業型及事務 型。本研究受試者在「兒童職業興趣量表」上的得分,某一類型的得分愈高,表示其 對該類型的喜愛程度愈高,反之則愈低。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一、研究範圍

本研究因研究者在人力、物力和時間上的限制,無法實施大規模的全面性調查。

本研究以台中市某都會區國民小學六年級學童為樣本,因此在推論時只宜推論至各方 面背景相似的團體。

二、研究限制 (一)研究區域的限制

本研究只限於台中市某都會區國民小學。

(二)研究對象的限制

本研究的對象只限於台中市某都會區國民小學六年級的學童,不包括其他年級的 學童。

(三)研究方法的限制

(14)

本研究採用量的研究方法,以問卷調查法為主,雖可蒐集到較廣泛的資料,但容 易受填答者意願的影響,可能會有所保留。

(四)研究時間的限制

因時間限制,本研究僅進行問卷的發送、回收及分析,並未做進一步的深入訪談。

(1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主要目的是在探討與本研究有關的文獻,全章共分三節,第一節是探討九年 一貫課程中之生涯發展教育;第二節是生涯發展與職業興趣之理論;第三節是探討職 業興趣之相關研究。

第一節 九年一貫課程中之生涯發展教育

教育部(1998)公布「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確定「生涯規劃與 終身學習」為國民十大基本能力之一。並於當年召開「九年一貫課程分科綱要小組召 集人聯席會」,決議在資訊、環保、兩性和人權四項重要課題外,增加生涯發展(career development)議題。生涯發展議題基於九年一貫課程之精神,確認一至九年級學生所 應具備之生涯發展核心能力及融入各學習領域課程之方式。

生涯發展教育應該連貫幼稚園到成人階段,作為教育歷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將生涯概念納入現有的學校課程中,一直被認為是協助個人生涯發展的最可行辦法。

國民義務教育階段之生涯發展教育重點任務在協助學生做好自我覺察、生涯覺察以及 生涯探索與進路選擇之工作,並達成適性選擇、適性準備與適性發展之生涯目標,以 充分發揮個人潛能,進而適應社會變遷,其目標為:

1. 瞭解自己,培養積極、樂觀的態度及良好的品德、價值觀。

2. 認識工作世界,並學習如何增進生涯發展基本能力。

3. 認識工作世界所需一般知能,培養獨立思考及自我反省,以擴展生涯發展信心。

4. 瞭解教育、社會及工作間的關係,學習各種開展生涯的方法與途徑。

5. 運用社會資源與個人潛能,培養組織、規劃生涯發展的能力,以適應社會環境的 變遷。

生涯發展教育包含自我覺察、生涯覺察及生涯探索與進路選擇三大核心能力。自 我覺察是生涯發展過程中的核心概念,也就是說要幫助兒童了解自己的能力、興趣及 特質所適合發展的方向。茲將其第二階段(國小三至六年級)之分段能力指標詳述如表

(16)

表 1

生涯發展教育第二階段之分段能力指標

自我覺察 1.培養自己的興趣、能力。

生涯覺察

1.培養良好的人際互動能力。

2.激發對工作世界的好奇心。

3.認識不同類型工作內容。

4.瞭解工作對個人的意義及社會的重要性。

5.培養對不同類型工作的態度。

生涯探索與進路選擇 1.培養規劃及運用時間的能力。

2.學習如何解決問題及做決定。

第二節 生涯發展與職業興趣之理論

個人對於各類職業喜好之態度稱為職業興趣。本節茲將生涯發展的相關理論及職 業興趣之相關研究說明如下:

一、Ginzberg的生涯發展理論

Ginzberg認為個人的成長是一個持續不斷的歷程,隨時都要做不同的抉擇,外在 的社會環境、個人身心上的發展、人格特質、價值觀念、教育機會及工作成就,均會 影響到職業選擇的過程。他將生涯發展分為三個階段,分述如下:(Ginzberg et al., 1951)

(一)幻想期(10歲以前)

兒童在四、五歲時逐漸表現出對職業的興趣,模仿成人社會中若干職業行為。不 過此時兒童對未來職業的看法缺乏抽象思考的能力,其對職業的觀念與了解大多憑其 直覺與想像,較少運用理智思考,因此稱之為幻想期。

(二)試驗期(11~18歲)

此時期可再劃分為興趣、能力、價值及轉移四個階段。十一、二歲時為興趣期,

開始察覺並培養某些職業的興趣;十三、四歲時為能力期,以個人的能力為核心,衡 量並表現自己的能力於各種與職業有關的活動上;十五、六歲為價值期,開始了解職

(17)

業的價值,並且會將個人及社會的需要納入考慮,融合於其職業選擇中;十七、八歲 為轉移期,會逐漸體認到須為職業選擇做出決定,並統整與職業選擇有關的資料,正 確了解其未來職業的方向。

(三)實現期(19歲以後)

此時期包括試探、具體化及專精化三個階段。個人從試驗期統整的結果,實際試 探各種職業機會和可能的選擇,同時也包括個人興趣、能力以及價值觀念的繼續發 展。藉由個人對某些特定領域的具體發展,從其中得到的經驗,選擇固定的目標,努 力朝此目標前進。

由Ginzberg等人的觀點來看,國小六年級學童已脫離幻想期而進入試驗期中的興 趣期,在此時期,兒童開始會在各種與職業有關的活動中覺察自己的興趣所在,不再 以直覺為依據,並會進一步衡量自己的能力與培養某些職業的興趣。

二、Super 的生涯發展理論

Super指出:生涯發展的過程是發展和完成自我觀念的重要因素。因此,個人自 我觀念與價值觀的實現,可透過對職業的認知、試探、選擇、適應與發展而更加趨於 成熟,以達成自我實現的目標。以下列舉Super的各個生涯發展階段任務:(Super, 1984;

林幸台,1987)

(一)學前兒童

1. 增進其自我協助的能力。

2. 認同於同性別的雙親。

3. 增進自我引導的能力。

(二)小學生

1. 進行與他人共同合作的能力。

2. 選擇適合個人能力的活動。

(18)

3. 承擔個人行為的責任。

4. 從事家中零星的工作。

(三)中學生

1. 進一步發展其能力與特殊才能。

2. 選擇就讀學校或就業之工作領域。

3. 選擇學校課程。

4. 發展其獨立性。

(四)青年

1. 選擇高等教育機會或就業途徑。

2. 選擇學校課程。

3. 選擇適當的職業。

4. 發展職業技能。

(五)中年人

1. 職業穩定。

2. 提供未來的發展機會。

3. 探尋適當的發展或晉升途徑。

(六)老年人

1. 逐步適應退休的來臨。

2. 探尋適當的活動以補充退休後空閒的時間。

3. 儘可能維持自足的能力。

上述各階段的劃分並非絕對一成不變的,但主要的發展任務不外以上所列舉,個 人面對任何一種新的發展任務,都應全力以赴,達成發展的目標。Super的生涯發展

(19)

(Growth)、探索期(Exploration)、建立期(Establishment)、維持期(Maintenance)及衰退期 (Decline)等五個階段,各個階段均有不同的發展任務,詳述如下:(Super, 1984)

(一)成長期,屬認知階段

從出生到十四歲左右,屬於孩童期,在這個階段內的孩童經由對父母、周圍家人及 玩伴等的觀察和認同作用,開始發展自我概念,孩童開始瞭解在團體社會中,各人所 應扮演的角色和任務。需要、幻想與喜好為這階段最重要的特質,隨著年齡的增長,

逐漸參與各種事務,配合現實的經驗增加,發展能力與經驗會不斷地累積。成長階段 可再細分為三個時期:

1. 幻想期(0~10歲):以需求為主,幻想中的角色扮演與經驗嘗試很重要。

2. 興趣期(11~12歲):喜好是參與活動的主要考慮因素,以形成自我觀念。

3. 能力期(13~14歲):能力逐漸提昇,並能考慮到各種工作的條件,瞭解工作的意義,

發展對工作世界的正確態度。

(二)探索期,屬於學習奠基階段

年齡約在15~24歲之間,涵蓋青少年期與成年期,在學校、休閒活動及工作經驗之 中,經由自我檢討,修正自我觀念、角色試探和職業試探。探索期可再細分為試探期 (15~17歲)、轉變期(18~21歲)及嘗試並初步承諾期(22~24歲)等三個時期。

(三)建立期,屬於選擇、安置階段

年齡約在25~44歲之間,經由早期的試探與嘗試錯誤之後,會逐漸顯現出安定於 某一類職業的趨向,開始對所選定的職業認同,並逐漸建立穩固的地位,工作的項目 或職位可能會改變,但職業不會輕易更換。建立期可再細分為兩個時期: 承諾穩定期 (25~30歲)及建立期(31~34歲)兩個時期。

(

四)維持期,屬於專精、升遷階段

(20)

年齡約在45~65歲之間,邁入中老年階段,重點在於維持家庭及工作之間的和諧 關係,比較少有創意,會面對新進人員的挑戰,少部分的人則必須要面對失敗或是不 如意的困境。

(五)衰退期,屬於退休階段

年齡約在65歲以上,身心狀況逐漸衰弱退化,達到退休的年齡,原來的工作停止,

發展新的角色,尋求不同的工作方式以滿足身心的需要,持續生命力。

Super(1984)指出選擇和適應是生涯發展的持續過程,這種過程會隨時間及經驗在 職業偏好、能力及自我概念方面產生改變。整個人生生涯發展的階段可以被指引,但 指引這種作用之所以有價值,乃在於它能助長立即的興趣,使之趨於成熟。由上述 Super的生涯發展理論得知,人一生中的每個階段皆有其生涯發展任務,本研究對象 為國小六年級學童,其年齡正處於興趣期,已由幻想逐漸轉為重視興趣與能力。學生 在此階段的重要的任務是發展自我概念、了解工作的意義與發展正確的職業態度。因 此,本研究欲進一步探討國小六年級學童的職業興趣情形。

三、Gottfredson的生涯發展理論

Gottfredson(1981, 1996)提出童年期和青少年期生涯發展的人生階段論,強調個人 在做抉擇時,性別角色和名聲地位是很重要的影響關鍵。於是她將才智、職業興趣、

能力和價值觀等融入她的理論之中。Gottfredson並且主張自我觀念和職業偏好的發展 在學前至大學的四個階段上是互相影響的向前推進。茲將這四個階段簡述如下:

(Gottfredson, 1981)

(一)大小與權利取向(orientation to size and power,3~5歲)

在此階段,兒童的生涯抱負涉及幻想與立即滿足,很少考慮到未來,成人被視為 控制活動和滿足有關的一切。本期共同抱負是擁有一顆糖果或一份玩具便感到滿足。

(二)性別角色取向(orientation to sex role,6~8歲)

(21)

在此階段,性別自我概念形成,兒童的職業偏好反映出適合於性別的工作。

Gottfredson認為性別角色的發展組型是和認知發展層次連結在一起。本時期的女孩想 成為軍人的很少,也沒有太多的男孩想當秘書的工作。

(三)社會價值取向(orientation to social valuation,9~13歲)

在此階段,社會階級與能力成為決定行為抱負和期待的因素,兒童在行為及態度 方面也會反映出社會階級與智能的差異,另外,同儕也會對行為和抱負產生相當的影 響力。他們認為較高的職業層級與較高的智力層次對應,即較高智力的學生有較高的 職業抱負,即使是同樣能力層次的學生,有較高社會階級者,一般而言會有較高的生 涯抱負。在高社會階級的高能力學生,認為多數職業他們皆可取得,且進入大學更是 必然的事。

(四)內在的獨特自我取向(orientation to the internal, unique self,約14歲 開始)

在此階段的青少年覺察到:與自己性別不適合的職業,以及超出自己所處社會階 級合適範圍之外太低或太高的職業,均應予以捨棄,且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為能獲致 適合自己能力所及領域的職業層級。

Gottfredson的觀點強調:性別是影響兒童職業偏好的重要因素;九歲以後的孩 子,由於對社會階級和理智的覺知,轉為注重職業聲望水準;等到知覺社會和個體的 複雜性之後,他們就會剔除不適合自我概念的職業,進而妥協於現實工作世界的條件。

四、Holland 的職業興趣理論

Holland認為個人透過職業選擇展現其人格的特質,人格特質受到遺傳及環境的交 互影響。Holland的理論基礎建立在「人格與工作環境類型一致性」的假設上。他對於 職業的分類是以人格類型作為基礎,他認為對一個人職業興趣的描述,相當於對其人 格的描述。他認為多數人可以歸類成六大人格類型之一,包括R(Realistic,實用型)、

I(Investigative,研究型)、A(Artistic,藝術型)、S(Social,社會型)、E(Enterprising,企

(22)

業型)和C(Conventional,事務型)。基於上述觀點,此一理論有四項核心假設與四項輔 助假設,分述如下:(Holland, 1985; 邱美華、董華欣,1997)

(一)核心假設

1. 在我們的文化裡,多數人可被納入六類型的一種。

2. 在六種環境中,每一種環境均被相對的人格類型所支配,因而產生特別的問題及 壓力。

3. 人們尋找適合個人人格類型的環境,以鍛鍊他們的技巧與能力,來表現他們的態 度及價值觀,並面對同樣的問題及扮演一致的角色。

4. 一個人的行為表現,是由他的人格與他的環境特質交互作用所決定。

(二)輔助假設

1. 各類型或環境的關係可以利用六角形的模式解釋:各類型或環境間的距離與其之 間的關係成反比,如圖1所示(圖中數字為Holland實證研究所得之各類型間的相關 係數)。此種空間的安排可說明下述一致性與諧和性的意義。

2. 人與環境之間,某些類型的配合情況較其他類型更為接近,如圖1中,實用型(R)—

研究型(I)相鄰,其相似性也較實用型(R)—藝術型(A)間的相似性高,即所謂一致性 (consistency)。

3. 某些人或環境的界定較為清晰,較為接近某一類型,而與其他類型甚少相似,此 種情況顯示出區分性(differentiation)良好,或有些人與多種類型相近,則表示他們 的區分性較低。

4. 不同的人需要不同的生活或工作環境,這種情況稱為諧和(congruence)。

(23)

圖 1 Holland 人格類型的六角模式

茲將上述 Holland 的六種人格類型和職業的關係分述如下:

(一)實用型(Realistic)

實用型的人具有害羞、服從、誠實、坦白及重視物質的特徵。其行為表現為:喜 愛實際操作性質的職業,有操弄機械的工具或飼養動物的能力,可能欠缺社會技巧,

寧願行動不喜歡多言,因此較缺乏人際關係的能力。適合從事技術、體力性的工作,

如農、林、漁、牧相關職業、機械操作員、一般技術人員。

(二)研究型(Investigative)

研究型的人具有分析、謹慎、保守、批判、理性、內向及獨立的特徵。其行為表 現為:喜歡研究性質的職業,好奇心強,具有數理及科學能力,重視科學價值,但較 缺乏領導才能。喜歡觀察、思考、分析及推理,工作時不喜歡有很多規矩和時間壓力。

一般從事與生物、醫學、數學、資訊研究人員及天文類相關的工作。

.46

.34 .30

.35

.42 .11

.21

.38

.54 .68 .30

.36

.16

.16

.16

實用型 R 研究型 I

藝術型 A

社會型 S 企業型 E

事務型 C

(24)

(三)藝術型(Artistic)

藝術型的人具有複雜、想像、無秩序、衝動、獨立、創意及情緒化的特徵。其行 為表現為:善於表達,具有文學、音樂、藝術和敏稅的感覺能力,重視審美價值與美 感經驗,但可能缺乏文書的技巧。喜歡自由、不受拘束的工作,具有創意、獨立及藝 術能力及重視審美價值。喜歡的工作如:音樂家、作家、畫家、美術設計、室內裝潢、

戲劇及舞蹈等行業。

(四)社會型(Social)

社會型的人具有友善、慷慨、仁慈、具說服力、善交際、助人及理想主義的特徵。

其行為表現為:喜愛社會性質的情境,喜歡傾聽及協助他人,待人和善並喜歡教導別 人,擅用語言交談並有積極正向的自我概念。喜歡的工作如:社工人員、牧師、輔導 人員、臨床心理學家、教師等。

(五)企業型(Enterprising)

企業型的人具有冒險、有野心、自信、樂觀、愛挑戰、精力充沛及獲取注意的特 徵。做事有計劃並立刻行動,希望成為團體的焦點人物且被受肯定。喜歡操弄他人的 活動,以達成組織目標或經濟利益,重視政治與經濟上的成就,具有語言溝通、社交、

領導方面的能力,但通常較缺乏科學能力。此類人員典型職業如:推銷員、公關人員、

製作人、律師、法官、政治家、企業經理等。

(六)事務型(Conventional)

事務型的人具有有恆、有效率、缺乏彈性、守本份、服從、穩重及堅毅的特徵。

其行為表現為:喜歡系統化操弄資料、文件記錄或複製物質,具有文書作業及數字計 算的能力,但缺乏藝術能力;不喜歡人際或體力活動,亦不喜歡改變及創新、冒險或 領導。此類人員典型職業如:銀行行員、秘書、會計、文書、稅務專家、金融分析師 及資訊處理人員等工作。

(25)

Holland(1985)指出,智力、性別及社經水準對於生涯路徑的穩定及人格發展有重 要的影響。他最初相信每個人都可以歸於以上六種類型之中,但經過不斷的理論修訂 後,他認為一個人可能在某一類型較為特出,但也有次類型的存在。Holland認為兒 童本身與同儕團體交往的經驗,會影響其對活動的偏好與興趣,隨著年齡的增進,兒童 本身會逐漸發展出某一方面的能力與專長,隨著興趣的分化,相關的價值觀亦日趨具 體化。在分化的過程中,個人的經驗、活動、興趣、能力和價值偏好,在與環境的交互 作用下,構成了個人的特質傾向,形成個人獨特的人格特質,也引導其朝某一生涯方 向發展。他認為被某種工作環境所吸引的人,大多是具有該種人格類型的人。所以在 選擇工作時若能找到適合自己的人格之工作環境,才能適應良好,進而發揮所長。

五、Gati 的職業興趣階層模式

Gati(1979, 1982, 1991)的職業興趣階層模式是以 Holland 的六個性趣類型為基 礎,並區分成三個不同的類群,他將實用型(R)與研究型(I)歸類為一群,藝術型(A) 與社會型(S)歸類為一群,而企業型(E)與事務型(C)又歸類為另一群。其關係如圖 2 所示。

圖 2 職業興趣階層模式

Note. From “The structure of vocational interests “, Gati,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09, 309-324.

Holland 的興趣六角型 R、I、A、S、E、C

Gati 的興趣階層

實用型

(R)

研究型

(I)

藝術型

(A)

社會型

(S)

企業型

(E)

事務型

(C)

(26)

六、其他職業興趣理論的研究

Fouad、Harmon and Borgen(1997)提出美籍的非洲人、美籍的印地安人以及拉丁 美人身上,都能找到 Holland 六角形興趣結構的類似模式。林幸台(1984)針對國三至 高中(職)三年級的學生修訂 Holland 的自我探索量表(SDS),發現社會型(S)、企業型(E) 及事務型(C)三者非獨立存在,呈相互交錯的現象,此結果意味這三種類型的獨立性 不清晰,相關性極高。金樹人(1992)針對普通高中及職業學校高三學生 2115 人,採 用職業探索量表為工具進行測驗,經由因素分析發現,我國高中學生的職業興趣結構 與 Holland 理論所定義的內涵大部份是相同的,但是在社會型(S)與企業型(E)這兩個 結構上,我國學生將其視為同樣的興趣範疇,而女生在實用型(R)與研究型(I)上也有 相同的傾向。其次,在職業興趣的排列順序方面,發現男女生的資料均符合 Holland 的假設,然而,R-I-A-S-E-C 的排列順序較適合於女生。田秀蘭(1996)針對 1861 名高 一學生,使用 Tien(1993)的職業興趣量表為工具進行測驗,發現女生的職業興趣結構 在二度空間中的構形與 Holland 所主張的 R-I-A-S-E-C 順序一致,只是順序為反時鐘 方向,而男生資料所得構形為 I-R-A-S-E-C 的順序。顏士智(2001)以 615 名國中普通 班與 417 名音樂班的國中生為對象,以多向度量尺分析法(ALSCAL, Alternating Least Squares Multidimensional Scaling),求出兩類樣本之六種類型在兩度空間所得六個點的 構形,音樂班或普通班得到的排列順序皆為 R-I-A-S-C-E,而實用型與研究型與其他 的類型相距甚遠。張月慧(2005)針對馬來西亞的國中生研究發現:馬來西亞國中生之 職 業 興 趣 , 在 六 角 形 的 排 列 順 序 會 因 性 別 而 有 所 不 同 , 男 生 排 列 順 序 呈 現 R-I-E-S-A-C,女生之排列順序呈現 R-E-I-C-S-A,皆不符合 Holland 的 R-I-A-S-E-C 模式。綜上所述,我國高中學生的職業興趣結構與 Holland 理論所定義的內涵大部份 是相同的,只是順序上,女生完全符合 Holland 的假設,但男生則有順序上的小差異,

因此本研究之研究工具以 Holland 的職業興趣類型為依歸。

第三節 職業興趣之相關研究

一、性別與職業興趣之相關研究

(27)

不同的性別,在職業興趣類型的選擇上便有所差異。Frost and Diamond(1979)針 對四至六年級學童研究發現:如果將孩子的工作刻板化,也將使他們把成人的職業性 別刻板化,並影響他們以後的職業興趣和職業選擇的行為。Magnello(1981)研究發現:

男女生在職業興趣態度上,具有相當程度的差異。Mackay and Miller(1982)針對三年 級到五年級學生研究發現:在職業的選擇上,男孩的刻板印象與環境事物的交互作用 較女生為高。Hageman and Gladding(1983)研究在各類男女的職業中,孩子願意接受 男性或是女性職業的情形,並且研究他們爭取非傳統職業的意願,結果顯示:在十六 項傳統的男性職業中,六年級的女生接受了這些職業是男女生都可勝任的觀念,但六 年級的男生結果卻不同,他們認為:唯有男性才可以從事自動機械操作員、電機人員、

建築師、木匠、醫生、校長、太空人、飛行員、藥劑師、專業運動員、律師、牙醫師、

卡車司機、警官、電台播報員、記者等職業;同時他們也認為,牙醫師助理、清潔員、

侍者等工作,是只有女性才能從事的工作,這觀點也是與六年級女生不相同。Birk and Blimline(1984)對幼稚園及三、五年級學童的職業興趣研究發現:男生主要選擇實用 型、研究型與企業型;女生選擇社會型、藝術型與事務型。Hammond and Dingley(1989) 研究生涯偏好上的差異,結果發現:女生的生涯抱負較低,在高社會地位的職業中,

很少有女生偏好的職業,女生最喜歡的職業是教師,而男生則是工程師,僅有少數女 生選擇男生所喜愛的職業,這些差異很明顯。Miller(1989)指出,就算給予兒童承諾,

他們仍然可能只選擇與其性別有關的傳統職業。Simmons(1990)以高中學生為研究對 象發現:男女生在對於感興趣的職業主題上,同樣也有性別角色的刻板印象存在,並 進而影響他們對於就業機會的擴展。

國內根據 Holland 的理論,探討性別與職業興趣之有關研究的學者不少,其中以 高中職以上的學生為研究對象有:林幸台(1984)針對高中職學生的研究發現:高工男 生較具有實用型傾向,高中男生較傾向於研究型,高商女生在藝術型與事務型的傾向 較為顯著,高中女生則傾向於藝術型。田秀蘭(1988)針對大學生的研究發現:男生偏 好實用型與研究型的職業興趣,女生則偏好藝術型與社會型的職業興趣。林桂鳳(1991) 針對高中學生的研究發現:男生偏好實用型與研究型,女生則偏好藝術型與社會型,

顯示性別差異對職業興趣具有影響力。林幸台(1994)針對高一學生為研究對象發現:

職業興趣之不同主要與性別及性別角色傾向有關,性別因素除透過男性化傾向影響職 業興趣外,其本身仍具有直接的作用:男生較偏向實用型,女生較偏向藝術型或社會

(28)

型之興趣。性別角色傾向則除透過生涯自我效能影響職業興趣外,男性化傾向亦直接 對企業型、實用型、研究型、及事務型之興趣產生某種程度的影響,而女性化傾向則 對社會型、藝術型、事務型、及研究型有其影響作用。林育毅(2010)針對大專視障學 生研究發現:大專視障學生的職業興趣廣度因性別不同而有統計的顯著差異。

以國中小學學生為主要研究對象的有:洪若烈(1980)對國民中小學的職業興趣研 究中發現:實用型、研究型、藝術型、社會型與事務型五類職業興趣有明顯的性別差 異,男生較喜愛實用型與研究型的職業,女生則較喜愛藝術型與社會型的職業。洪志 欣(1995)針對國小學童職業興趣與職業刻板印象的調查研究中發現:國小學童的職業 興趣因性別有差異,男生選擇的大多是屬於社會型與研究型的職業;女生則是選擇社 會型的職業。徐孟弘(1995)針對國小四、五、六年級的學生研究發現:在職業興趣總 分上,除了社會型之外,男生在其他類型的平均得分都顯著高於女生,男生最喜歡的 是研究型,女生最喜歡的是藝術型和社會型。曾文昌(1995)針對 235 名國中輕度智能 不足學生,探討其職業興趣類型與喜愛工作項目,結果發現:男女生在「機械」、「個 人服務」及「社會福利」職業興趣類型上有顯著差異。男生對「機械」方面較女生有 更多興趣,女生則在「個人服務」及「社會福利」方面較男生有興趣。邱惠文(1996) 的研究顯示:國小學童的性別和職業興趣類型之間具有顯著關係,男生較偏愛實用 型、研究型,女生則偏愛藝術型、社會型與事務型。葉晏吟(2002)的研究結果發現:

自國小二年級上學期至六年級的學生,「性別」與「職業偏好類型」的職業影響確實 有關。國小女生偏好選擇傳統女性化的職業,男生則易選擇傳統男性化的職業。謝孟 芬(2002)針對國中資優生研究發現:資優班男生選擇研究型的職業類型最多,女生選 擇社會型的職業類型最多,其次為研究型。陳麗玉(2002)針對國小六年級學童研究發 現:性別在職業興趣有顯著差異。蔡雅惠(2002)針對國中小學生的研究發現:性別在 職業性別刻板印象與職業興趣上有顯著差異,且男生高於女生。張儷靜(2003)研究發 現:不同性別之國中生在其職業興趣上有顯著差異。沈祝如(2005)針對國小三、四、

五、六年級學生為對象,使用「兒童職業自我概念量表」為研究工具,包含自我覺知、

職業認識、職業選擇與自我評價因素,結果發現:不同性別的國小學童在職業選擇因 素上有顯著差異,其中女學童顯著高於男學童。邱欣雁(2005)針對國小高年級學生研 究發現:性別在職業興趣上有顯著差異,男童在實用型與研究型上高於女童;女童在

(29)

究發現:馬來西亞國中生之職業興趣,有性別的差異,男生以實用型最高,女生之藝 術型最高。謝宗哲(2008)針對國小高年級學童研究發現:不同性別之彰化縣國小高年 級學童在實用型、研究型、藝術型、社會型、事務型等職業類型上有顯著差異,但在 企業型則無顯著差異存在。其中男生較具有實用型、研究型的傾向,女生較具有藝術 型、社會型與事務型的傾向。將上述國內外學者對性別與職業興趣之研究整理如表 2。

根據上述國內外學者的研究,職業興趣會因性別不同而有所差異,國小學童男、

女生在職業選擇上可能有所差異。近年性別平等議題盛行,為促進性別地位之實質平 等,消除性別歧視,維護人格尊嚴,厚植並建立性別平等之教育資源與環境,我國也 於 2004 年制定性別平等教育法。這些作為無非是希望能透過教育,強調個人特質與 職業角色不應因性別因素而有所限制,進而達到適才適用的目標。

表 2

性別與職業興趣之相關研究 研究

對象

男生

傾向 出處 女生

傾向 出處

小 學

實用型

Birk and Blimline, 1984;

洪若烈,1980;邱惠文,

1996;邱欣雁,2005;謝 宗哲,2008

藝術型

Birk and Blimline, 1984;

洪若烈,1980;徐孟弘,

1995;邱惠文,1996;邱 欣雁,2005;謝宗哲,2008

研究型

Birk and Blimline, 1984;

洪若烈,1980;洪志欣,

1995;徐孟弘,1995;邱 惠文,1996;邱欣雁,

2005;謝宗哲,2008

社會型

Birk and Blimline, 1984;

洪若烈,1980;洪志欣,

1995;徐孟弘,1995;邱 惠文,1996;謝孟芬,

2002;謝宗哲,2008 社會型 洪志欣,1995 企業型 邱欣雁,2005

企業型 Birk and Blimline, 1984 事務型

Birk and Blimline, 1984;

邱惠文,1996;謝宗哲,

2008 國

實用型 洪若烈,1980;張月慧,

2005 藝術型 洪若烈,1980;張月慧,

2005 研究型 洪若烈,1980;謝孟芬,

2002 社會型 洪若烈,1980;謝孟芬,

2002 高

中 職

實用型 林桂鳳,1991;林幸台,

1994 藝術型 林桂鳳,1991;林幸台,

1994

研究型 林桂鳳 1991 社會型 林桂鳳,1991;林幸台,

1994 大

實用型 田秀蘭,1988 藝術型 田秀蘭,1988 研究型 田秀蘭,1988 社會型 田秀蘭,1988

(30)

二、是否為獨生子女與職業興趣之相關研究

Bradley(1982)針對高職位者研究發現:地位越高階層者,排行老大的比率越高。

黃琴雅(1992)發現:獨生子女在個人適應、社會適應、生活適應及學業成就等項目上 都分別優於其他出生序的兒童。張怡貞(1998)發現:和非獨生子女相較,獨生子女的 同儕關係較差、反社會行為傾向較高,她認為這樣的研究結果可能與獨生子女的樣本 以男孩居多有關,足見性別的影響力。謝宗哲(2008)針對國小高年級學童,將其出生 序分為老大、老二、中間、老么及獨生子女等五類,研究發現:出生序在職業興趣上 無顯著差異,其研究並沒有再針對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職業興趣的得分差異做比 較,故無法得知其是否有所差異。謝雅棻(2009)針對高中職學生研究發現:獨生子女 與非獨生子女學生的生涯自我效能具有差異存在。高中職二年級獨生子女的生涯自我 效能程度高於非獨生子女學生,意指在面對未來科系與就業方向選擇時,獨生子女會 比非獨生子女擁有較多的成功信念與態度;不過高中職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學生的 自我認定狀態(自主認定、他主認定與認定混淆)沒有差異。段秋華(2010)針對國小學 童研究發現:是否為獨生子女並不影響其社交技巧及學校生活適應的表現。國內也有 許多研究都指出家中排行在職業自我概念上並無顯著差異(侯鳳珠,2002;張仁家,

1994;陳兆君,2003;陳美鳳,1997;曹榮勳,1994;鄭淑芬,1998)。綜上所述,

有研究指出獨生子女和非獨生子女的社會行為有差異,但在職業自我概念上並無差 異。也有研究指出出生序在職業興趣尚無顯著差異,不過如果單純針對獨生子女與否 在職業興趣上的差異,則並無此相關文獻。針對我國出生率屢創新低,獨生子女已變 成家庭的常態,本研究擬探討是否為獨生子女與職業興趣的相關,以作為教育上的參 考。

三、學業成績表現與職業興趣之相關研究

Palmo and Lutz(1983)針對 17~21 歲的經濟弱勢青少年,以魏氏成人智力量表 (WAIS, Wechsler Adult Intelligence Scale) 和 生 涯 成 熟 量 表 (CMI, Career Maturity Inventory)的得分做相關研究,得到青少年的智力與生涯成熟高度相關。West(1988) 針對印度裔美國大學生和非印度裔的美國大學生,以學業成績加權平均值 (GAP,

(31)

熟與學業表現有顯著相關。Jyung and Miller(1990)針對高一及高三的學生,用學校提 供的學生學業成績加權平均值(GAP)和生涯發展量表(Career Development Inventory, CDI)的得分做相關研究,得到學生的學業成就與生涯成熟有顯著相關。Luzzo(1993) 針對 401 位大學生,以其學業成績加權平均值(GAP)與生涯成熟及態度量表等級 (Career Maturity Inventory-Attitude Scale, CMI-AS) 和 生 涯 抉 擇 等 級 (Career decision-making scale, CDMS)比較,得到學業表現是對大學生生涯成熟的顯著預測變 項,學業表現較佳之學生其生涯成熟度也較好。洪若烈(1981)針對國民中小學學生的 研究指出,資優學生與普通學生有相似的職業興趣因素結構,而智能不足組則只出現 一項因素。另外他也指出,不同智力水準的職業興趣有顯著差異:智能不足組在所有 六種職業類型上的興趣均低於其他較聰明的兩組,這意味著智能不足學生較缺乏職業 訊息。此外,資優學生在研究性與藝術性兩類職業興趣上,比普通學生有較高度的喜 愛,這也與其本身能力和社會期望相符。從上述研究中發現,其結果幾乎一樣,資優 學生和普通學生及智能不足學生在職業選擇上有所差異。黃淑芬(1981)針對大學生的 研究,將學業成績分成全班的前三分之一、中間三分之一和後三分之一,結果顯示學 業成績在前面者,其生涯成熟度較高。張添洲(1998)將高職學生的學業成績以班級為 單位,區分為中上、中等和中下,發現不同學業成績與生涯成熟達到顯著的差異水準,

且中上及中等之生涯成熟高於中下。陳秀婷(2003)將國中學生的學業成績以班級為單 位,區分為前三分之一、中間三分之一與後三分之一,發現不同學業成績的國中學生 在生涯自我概念各層面上皆達到顯著的差異水準,且學業成績較高的國中學生其生涯 自我概念較為確定。茲將上述國內外學者對學業成績表現與職業興趣之研究整理如表 3。

表 3

學業成績表現與職業興趣之相關研究

研究對象 學業成績分組 顯著性 傾向 出處

國 中 小

資優學生、普 通學生與智能 不足

不同智力水準的 職業興趣有顯著 差異

資優學生有研究性與

藝術性傾向 洪若烈,1981 前三分之一、

中間三分之一 與後三分之一

不同學業成績與 生涯自我概念有 顯著差異

學業成績較高的國中 學生其生涯自我概念 較為確定

陳秀婷,2003

(32)

表 3(續)

研究對象 學業成績分組 顯著性 傾向 出處

高 中 職

魏氏成人智力

量表分數 智力與生涯成熟 智力與生涯成熟高度 相關

Palmo and Lutz, 1983 中上、中等和

中下

不同學業成績與 生涯成熟達有顯 著差異

中上及中等之生涯成

熟高於中下 張添洲,1998 學業成績加權

平均值(GAP)

學業成就與生涯 成熟有顯著相關

Jyung and Miller, 1990 大

學業成績加權 平均值(GAP)

學業表現與職業

成熟有顯著相關 West, 1988

學業成績加權 平均值(GAP)

學業表現是生涯 成熟的顯著預測 變項

學業表現較佳者之學

生的生涯成熟度較好 Luzzo, 1993

綜上所述,不同的成績表現會影響其生涯自我概念、生涯成熟、職業成熟與職業 興趣,但上述研究的對象只有針對國中以上的學生進行學業表現與生涯成熟之探討,

而有針對國小學生的部分,探討的卻是資優學生、普通學生與智能不足學生的差異,

並沒有探討普通學生其學業成績表現與職業興趣的相關性,因此本研究擬將學業成績 表現納入職業興趣的變項中,探討兩者的關係。

四、家庭社經地位與職業興趣之相關研究

Werts(1968)針對大學生的研究發現,父親直接或間接的鼓勵兒子擁有與自己相似 的興趣。Caro(1970)以高中男生為對象研究發現:父親的職業地位較高,則子女有獲 得較高職業的抱負之傾向。Featherman and Carter(1976)針對中學生的研究指出,母親 職業類型與父母教育程度影響其子女的職業成就。Burlin(1976)針對 149 位高中的女 生為研究發現:父親的教育程度和社會地位與女兒實際的職業意願有相當顯著的關係 存在,而母親的職業地位和女兒的實際職業選擇也有顯著的相關。Holland(1981)以家 庭社經地位、家庭互動、居住地,或以種族、性別、年齡、自我概念等變項來預測六 年級學生的生涯成熟時,發現家庭社經地位是各變項中最具預測力的。他的資料顯 示,社經地位愈高者,其在生涯成熟量表上的得分也愈高。Mackay(1982)研究發現:

來自高社經地位的小學生,其職業抱負傾向於選擇白領階級的專業性職業。Lokan and

(33)

有較豐富的職業知識。Hageman and Gladding(1983)從一連串有關性別刻板印象的研 究發現:多數的女孩在追求非傳統職業時無法感到自在,而且來自低社經水準家庭的 小孩,他們對於適合自己的職業之概念上,又顯然較來自高社經地位家庭的孩童來的 保守。Conroy(1997)研究發現:美國賓州鄉村地區 750 位七至十二年級的學生,其父 親的職業能夠顯著預測學生理想的職業選擇。Tang(1999)研究指出:家庭背景(社經地 位與家庭參與)在 187 位亞裔美國大學生的生涯抱負上扮演相當的角色。Chris and Yvonne(2008)針對小學生的研究指出,社經地位會造成生涯抱負上的差異,社經地位 通常是以經濟收入、教育程度與職業等標準劃分。另外有研究指出:社經地位和職業 較無關係,例如:Watson and Van Aarde(1986)針對中學生的研究指出:家庭社經地位 與職業成熟相關不大或是無相關。Bakar and McCracken(1994)針對高中職業科學生的 研究中指出:父母的社經地位與學生的生涯成熟無關。國內也有許多學者針對家庭社 經地位與生涯發展或職業興趣的研究。林幸台(1976)以國小五年級至高中二年級為對 象的研究指出:學生生涯選擇態度與家長職業水準有較密切的關係,和家長教育程度 則無顯著關係。劉德生(1988)研究中學生的生涯成熟態度發現:將家庭社經背景分成 高、中、低分組,結果是高分組顯著地高於中間組與低分組,而中間組與低分組間沒 有顯著的差異。沈彩梅(1994)針對台北縣市公私立高中、高職日間部學生研究發現:

高、低社經地位的學生之職業自我概念具體化的程度有差異存在,高社經地位學生的 職業自我概念具體化程度比低社經地位學生要高。曹榮勳(1994)研究嘉義地區國中學 生職業自我概念發現:低社經地位家庭的子女其職業自我概念的明確性比中、高社經 地位家庭的子女低。徐孟弘(1995)對國小四、五、六年級學童的研究發現:母親的職 業水準及教育程度在學童的職業興趣總分及各類型分數上達到顯著差異,母親教育程 度居於大學或高中、高職者,其子女的職業興趣總分高,父親因素則未達顯著差異。

邱惠文(1996)的研究結果顯示,不同家庭社經地位的兒童,在實用型的職業興趣上有 顯著的差異,低社經地位兒童之實用型的分數顯著高於高社經地位的兒童。王淑敏 (1998)以國內國小一年級至高中的學生為樣本,發現九歲以上的學生其家庭社經與職 業偏好聲望程度互為關聯。蔡雅惠(2002)針對國中小學生的研究結果則顯示:家庭社 經地位在藝術型職業興趣上有顯著差異,其餘類型則無顯著差異存在。謝孟芬(2002) 研究發現:父親的職業地位及父母期望會影響國中資優生未來的職業選擇。張儷靜 (2003)的研究發現:不同家庭社經地位之國中生在其職業興趣上有顯著差異。陳秀婷

(34)

(2003)的研究指出:不同家庭社經地位階層的國中學生在生涯自我概念上有顯著差 異,家庭社經地位愈高的國中學生其生涯自我概念較為明確。邱欣雁(2005)針對國小 高年級學童研究發現:低社經地位學生於職業興趣類型的得分高於高、中社經地位學 生,但不同家庭社經地位的國小高年級學生在各職業興趣方面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都不達顯著,表示不同家庭社經地位之國小高年級學生在職業興趣類型上並無顯著差 異。另外也有不少研究指出不同家庭社經地位者,在職業自我概念與生涯發展上並無 顯著差異(沈祝如,2005;陳淑娟,2003;張添洲,1998;曾文昌,1995;黃淑桃,

1997)。茲將上述國內外學者對家庭社經地位與職業興趣之研究整理如表 4。

表 4

家庭社經地位與職業興趣之相關研究

研究對象 顯著之影響因素 出處

國小

父親職業地位 Conroy, 1997; 林幸台,1976;謝孟芬 母親教育程度 徐孟弘,1995

母親職業地位 林幸台,1976;徐孟弘,1995 家庭社經地位

Holland, 1981; Mackay, 1982; Hageman and

Gladding, 1983; Chris and Yvonne, 2008; 邱惠文,

1996;王淑敏,1998;蔡雅惠,2002 無顯著差異 沈祝如,2005;邱欣雁,2005

國中

父親職業地位 Conroy, 1997; 林幸台,1976;謝孟芬,2002 母親教育程度 Featherman and Carter, 1976

母親職業地位 Featherman and Carter, 1976; 林幸台,1976 家庭社經地位 沈彩梅,1994;曹榮勳,1994;王淑敏,1998;

蔡雅惠,2002;張儷靜,2003;陳秀婷,2003 無顯著差異 Watson and Van Aarde, 1986; 曾文昌,1995

高中職

父親教育程度 Caro, 1970; Burlin, 1976; Featherman and Carter, 1976;

父親職業地位 Conroy, 1997; 林幸台,1976 母親教育程度 Featherman and Carter, 1976

母親職業地位 Burlin, 1976; Featherman and Carter, 1976; 林幸 台,1976

家庭社經地位 Burlin, 1976; 劉德生,1988;王淑敏,1998 無顯著差異 Watson and Van Aarde, 1986; Bakar and

McCracken, 1994; 張添洲,1998;陳淑娟,2003 大學 和父親相似 Werts, 1968

無顯著差異 黃淑桃,1997;

(35)

綜上所述,家庭社經地位是否影響個人的職業偏好,雖然有著分歧的結果,但家 庭確實與個人的職業選擇有密切之關係,因此研究者將此變項納入研究討論,探究其 對職業興趣的影響情形。

五、兒童職業興趣量表之編製

職業興趣量表主要是為了瞭解學童的職業興趣類型為何,各種職業興趣量表皆有 其適合量測的對象。本文僅就適合國小學童之職業興趣量表討論,分述如下:

徐孟弘(1995)編製的職業興趣量表,其內容採洪若烈(1980)根據 Holland 的六種職 業類型(實用型、研究型、藝術型、社會型、企業型、事務型)為架構,再參考吳武典 修訂巴克雷班級氣氛量表中職業興趣量表的內容所編製而成。此量表原為 120 題,預 試之後作項目分析,剔除不當試題形成正式量表,共計 118 題。量表包含六個部分,

適用於國小四、五、六年級學生,其計分方式以在該類型中勾選越多者,表示對該類 型越有興趣;總分的計算方法則以各類型的得分累計,得分越高,表示感到興趣的職 業項目越多。邱欣雁(2005)之父母期望與國小高年級學童才藝學習、職業興趣之相關 研究亦採用此問卷作為研究工具。

謝宗哲(2008)編製的兒童職業興趣量表,係其參酌邱惠文(1996)之「兒童職業興 趣量表」、中國測驗學會修訂的「我喜歡做的事—職業興趣量表指導手冊」(黃堅厚等,

1993)及大學入學考試中心興趣量表使用手冊(金樹人等,1994)編製而成。本量表包含 十五大題,每一大題有六小題,這六小題分別是實用型(R)、研究型(I)、藝術型(A)、

社會型(S)、企業型(E)、事務型(C),為計分方便,每一大題均按照此六種類型的順序 編排。在量表的項目分析上,其以 t 考驗檢定高分組(量表得分在前 27%者)與低分組(量 表得分在後 27%者)平均數差異之顯著性,其 t 值(又稱決斷值,critical ratio,簡稱 CR) 皆大於 3.0,因此具有鑑別度;在相關分析法中,各題與量表總分的相關皆達 0.3 以 上;在內容效度上,符合專家效度;在建構效度上,其為了解「職業興趣量表」各分 量表中每一題目的適切性,將分量表中的題項進行驗證性因素分析,採主成份分析(PC, Principle Comonent Factor Analysis)來抽取因素,並以因素負荷量大於 0.4 且特徵值大 於 1 為選題標準,結果所有題目皆符合要求;針對職業興趣量表之各分量表進行信度 分析時,發現其 Cronbach α係數在.846~.912 之間,顯示各分量表所測內容相當一致。

(36)

考量本研究的受試者為國小六年級學童及上述量表編製的年代,並參酌其信效度 考驗及量表的總題數,發現謝宗哲(2008)之兒童職業興趣量表符合專家效度及建構效 度,信度分析也顯示其內容一致性,且其在每一項職業興趣類型的題數都相同,因此 本研究擬以謝宗哲(2008)之兒童職業興趣量表作為本研究之工具

(37)

第三章 研究方法

本研究為探討國小六年級學童職業興趣之相關,綜合文獻分析,採用問卷調查 法,藉以獲得詳盡資料,以作為達成本研究目的之依據。本章主要在說明本研究的研 究架構、研究假設、研究對象、研究工具、研究實施的程序及資料的處理與分析,茲 分節敘述如下:

第一節 研究架構

本節依據研究之目的和文獻探討的結果,針對不同個人變項(性別、是否為獨生 子女、學業成績表現)及家庭變項(父母親教育程度、父母親職業類型及家庭社經地位) 與職業興趣的相關做研究,本研究之架構如圖3所示。其中,職業興趣類型乃採 Holland(1985)的職業興趣理論,分為六大類型。

圖 3 研究架構圖

個人變項 1.

性別

2.

是否為獨生子女

3.

學業成績表現

職業興趣

家庭變項

1. 父親教育程度 2. 母親教育程度 3. 父親職業類型 4. 母親職業類型 5. 家庭社經地位

(38)

第二節 研究假設

本研究假設國小六年級學童的六種職業興趣類型因性別、是否為獨生子女、學業 成績表現、父母親教育程度、父母親職業類型及家庭社經地位之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分述如下:

1. 國小六年級學童之六種職業興趣類型在六角形模式的排列情形符合 Holland 的六 角形模式。

2. 國小六年級學童的六種職業興趣類型因性別之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3. 國小六年級學童的六種職業興趣類型因是否為獨生子女之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4. 國小六年級學童的六種職業興趣類型因學業成績表現之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5. 國小六年級學童的六種職業興趣類型因父親教育程度之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6. 國小六年級學童的六種職業興趣類型因母親教育程度之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7. 國小六年級學童的六種職業興趣類型因父親職業類型之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8. 國小六年級學童的六種職業興趣類型因母親職業類型之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9. 國小六年級學童的六種職業興趣類型因家庭社經地位之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第三節 研究對象

本研究以台中市某都會區國小全部六年級學童為對象,學校位於台中市南屯區,

為 67 班規模之學校。經導師協助實施問卷之調查,獲得 366 份問卷,剔除無效問卷 之後,實際有效問卷為 349 份,全部有效問卷受試者之各類別人數分布如表 3-1。

由表 5 得知,本次有效受試者男生為 187 人,佔 53.6%;女生為 162 人,佔 46.4%,

男生所佔的比例略多於女生。獨生子女為 48 人,佔 13.8%;非獨生子女則為 301 人,

佔 86.2%。低學業成績表現者為 88 人,佔 25.2%;中間學業表現者為 167 人,佔 47.9%;

高學業成績者為 94 人,佔 26.9%。父親之教育程度由低到高依次為 6、26、99、150 及 46 人,依次為 1.8%、8.0%、30.3%、45.8%和 14.1%,得到本次樣本之父親教育程 度為大學以上之人數約為 60%,表示父親教育水準頗高。母親之教育程度由低到高依 次為 6、22、130、150 及 25 人,依次為 1.8%、6.6%、39.0%、45.1%和 7.5%,得到

(39)

本次樣本之母親教育程度為大學以上之人數約為 53%,雖有稍低於父親之教育水準,

但水準依然頗高。父親之職業類型由低到高依次為 36、82、62、87 及 60 人,依次為 11.0%、25.1%、19.0%、26.7%和 18.3%,得到本次樣本之父親職業地位為第四級以 上之人數約為 45%,其職業水準頗高。母親之職業類型由低到高依次為 106、66、61、

82 及 18 人,依次為 31.9%、19.8%、18.3%、24.6%和 5.4%,得到本次樣本之母親職 業地位為第二級以下之人數約為 52%,表示母親之職業水準較低,由此得到此樣本之 家庭職業地位多數以父親的較高。低家庭社經地位者為 74 人,佔 21.2%;中家庭社 經地位者為 117 人,佔 33.5%;高家庭社經地位者為 158 人,佔 44.3%,由此得到此 樣本的家庭社經地位偏高。

表 5

全部有效問卷受試者之各類別人數表

類別 性別 獨生子女 學業成績表現 家庭社經地位

男 女 是 否 低 中 高 低 中 高

人數 187 162 48 301 88 167 94 74 117 158 (%) 53.6 46.4 13.8 86.2 25.2 47.9 26.9 21.2 33.5 45.3

類別 父親教育程度 母親教育程度

一 二 三 四 五 一 二 三 四 五

人數 6 26 99 150 46 6 22 130 150 25 (%) 1.8 8.0 30.3 45.8 14.1 1.8 6.6 39.0 45.1 7.5

類別 父親職業類型 母親職業類型

一 二 三 四 五 一 二 三 四 五

人數 36 82 62 87 60 106 66 61 82 18 (%) 11.0 25.1 19.0 26.7 18.3 31.9 19.8 18.3 24.6 5.4 註:父母親教育程度依次分為一、國小畢業或不識字,二、國中,三、高中(職),四、

大學(含專科),五、研究所(含以上);父母親職業類型依次分為一、非技術性工人,

二、技術性工人,三、半專業性人員及一般性公務員,四、專業人員及中級行政 人員,五、高級專業人員及行政管理人員。

由於受試者中有來自單親家庭,若其為只跟父親同住,則只顯示其父親之教育程 度及職業類型,同理,若其為只跟母親同住,則只顯示其母親之教育程度及職業類型。

另外,由於父母親教育程度為國小畢業或不識字的人數過少,因此往後之分析乃將其 合併到國中畢業那一組,形成教育程度為國中(含以下)的為一組。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volume suppressed mass: (TeV) 2 /M P ∼ 10 −4 eV → mm range can be experimentally tested for any number of extra dimensions - Light U(1) gauge bosons: no derivative couplings. =>

For pedagogical purposes, let us start consideration from a simple one-dimensional (1D) system, where electrons are confined to a chain parallel to the x axis. As it is well known

The observed small neutrino masses strongly suggest the presence of super heavy Majorana neutrinos N. Out-of-thermal equilibrium processes may be easily realized around the

Define instead the imaginary.. potential, magnetic field, lattice…) Dirac-BdG Hamiltonian:. with small, and matrix

incapable to extract any quantities from QCD, nor to tackle the most interesting physics, namely, the spontaneously chiral symmetry breaking and the color confinement.. 

• Formation of massive primordial stars as origin of objects in the early universe. • Supernova explosions might be visible to the most

(Another example of close harmony is the four-bar unaccompanied vocal introduction to “Paperback Writer”, a somewhat later Beatles song.) Overall, Lennon’s and McCartney’s

Microphone and 600 ohm line conduits shall be mechanically and electrically connected to receptacle boxes and electrically grounded to the audio system ground point.. Lines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