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有限相連排列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有限相連排列 "

Copied!
2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1

有限相連排列

新北市立中和高級中學 張宏彬 指導老師 趙志益

摘要

本研究是處理關於有相連個數限制的直線、特殊環狀與環狀排列問題。首先,利用樹狀圖尋找各個 文字之間的關係,再利用這些關係求得直線排列的遞迴式;接著,利用遞迴式和生成函數求出直線排列 的一般式。

對於特殊環狀排列則先以直線排列的想法計算,再扣除頭尾相連的情形,得到直線排列與特殊環狀 排列之間的關係式,以及特殊環狀排列的一般式。

環狀排列時則利用特殊環狀排列的結果,引入Burnside's lemma計算,得到特殊環狀排列與環狀

排列之間的關係式和一般式。

1 簡介

1.1 研究動機

我在同學帶回來的題目中看到非常有趣的一題:「對每一個正整數 n,設

 

n 表所有由文字 A

或 B 所形成的長度為 n (即 n 個文字排列)的序列,每一個序列不能有超過 3 個 A 連在一起,也不能 有超過 3 個 B 連在一起,試問

2015

除以 12 的餘數為何?」。

舉例:n  時,有5 5A,4A1B,3A2B,2A3B,1A4B,5B六種情形。其中,5A,5B不合,4A1B,1A4B,部 分不合,所以

 

5255A5BBAAAA AAAAB BBBBAABBBB26

我們觀察發現,在此特例下排列數有以下關係式:

 

n

n1

n2

n3

n 4

所以我們考慮更一般的情形,給定p種相異的文字A A1, 2,,Ap ,我們主要是研究三種不同 的排列方法的排列數:

 

n 為 n 個文字的直線排列數、f n 為 n 個文字的位置有編號的環狀排列

 

數、c n 為 n 個文字的特殊環狀排列數。而對於相連限制數又分為兩種:

 

p種文字皆最多

m

個相 連、p種文字中的A 最多1 q個相連。所以總共會有 6 種情形。

而原來的問題在以上的設定下,就是在探討當p 2、m 3且p種文字皆最多

m

個相連限制下

2015 mod 12

 的值。

1.2 名詞定義

1.2.1 文字種類以及限制推廣

(1) (p值) 將文字種類數由二種文字推向p種文字A A1, 2,,Ap 。 (2) (

m

值) 將相連限制數由皆最多三個相連推向皆最多

m

個相連。

(3) (q 值) 將相連限制改為只有一種文字有限制,並將相連限制數推向最多q個相連。

(4) (特殊環狀排列) 為位置有編號的環狀排列,即旋轉視為不同排列方法,也可以看成直線排列 多考慮頭尾相連的情形。例如:當A1AA2B時, AAAB 有以下四種特殊環狀排列方法。

A A

BA B

A A

A B

A

A A A

A B

A

(2)

2

1.2.2 定義符號

(1)

 

n

n

個文字的直線排列數。

(2) f n 為

  n

個文字的特殊環狀排列數。

(3)c n 為

  n

個文字的環狀排列數。

(4)A 為連續 k 個以上的ik A 的直線連串中(由左至右)的第 k 個i A 。例如:當i A1AA2B時,

ABAAAA(其中AAAA那一串的的第二個A表示為A2),則整個直線排列為A B A A A A 。 1 1 1 2 3 4 (5)Aik

 

y 為

n

個文字排列時

其中yn

,樹狀圖第

y

層為A 的總個數。 ik

例如:當p 2、m 2、A1AA2B時,A1

 

4 為樹狀圖第 4 層為A1的總個數,即下圖

中的三個A1,也就是說A1

 

4  ,而這三種情形分別是3 AABAABBABABA

(6)A y 為i

  n

個文字排列時

其中yn

,樹狀圖第

y

層為A 的總個數,i i

 

ik

 

k

A y

A y

1.3 研究架構

利用生成函數

找文字間的關係 導出直線排列數的遞迴式

扣除頭尾相連後新產生 的不合限制情形數 導出直線排列數的一般式

導出特殊環狀排列數和

直線排列數的關係式 引用

導出環狀排列數和特殊 環狀排列數的關係式

引用歐拉函數

簡化環狀排列數和特殊環狀排列數的關係式 畫樹狀圖

(3)

3

1.4 研究目的

1.4.1 探討 p種文字皆最多

m

個相連時,

 

n 的遞迴式和一般式。

1.4.2 探討 p種文字中的一種文字A 最多1 q個相連時,

 

n 的遞迴式和一般式。

1.4.3 探討 p種文字皆最多

m

個相連時, f n 和

 

 

n 的關係式。

1.4.4 探討 p種文字中的一種文字A 最多1 q個相連時, f n 和

 

 

n 的關係式。

1.4.5 探討 p種文字皆最多

m

個相連時,c n 和

 

f n 的關係式。

 

1.4.6 探討 p種文字中的一種文字A 最多1 q個相連時,c n 和

 

f n 的關係式。

 

2 研究過程

2.1 直線排列

在求直線排列數的遞迴式之前,先探討文字之間的關係。

定理 1. 若p種文字為A A1, 2,,Ap ,則

     

1 1

p p

k

i i

i i k

y A y A y

 

證明. 任何一種符合限制的直線排列,其排列方法可以用最後一個文字為A A1, 2,,Ap 來做分類 即

   

1 p

i i

A y y

 ,又因為 i

 

ik

 

k

A y

A y ,故

   

1 p

k i

i k

A y y

 

 。

定理 2. 若Ajp種文字的其中一種文字,且Aj沒有相連限制,則A yj

 



y1

證明. 在樹狀圖第y 1層的每個文字皆有一個Aj的分枝,故A yj

 



y1

定理 3. 若Ajp種文字的其中一種文字,且Aj有相連限制,則 1j

  

1

kj

1

k

y

A y  

A y 證明. 在樹狀圖第y 1層的所有文字中,除了A 沒有j A 的分枝以外,其餘的文字皆有一個1j A 的分1j 枝,則A1j

 

y 

y 1

A yj

1

,又因 j

 

kj

 

k

A y

A y ,故 1j

 

1

kj

1

k

y

A y  

A y

定理 4. 若A 為i p種文字的其中一種文字,則Aik

 

yA y ki1

 1

證明. 因為A 為連續 k 個以上的ik A 連串中(由左至右)的第 k 個i A,所以在樹狀圖第i y k 1層的每個

1

Ai皆有一個連續k  個1 A 所組成的分枝,故i Aik

 

yA y ki1

 1

2.1.1 探討

p

種文字皆最多 m 個相連時,

  n

的遞迴式和一般式

定理 5. p種文字皆最多

m

個相連時,

 

n 的遞迴式為

 

 

     

1

1

1 1

n

m

k

p n m

n

p n k n m

  

 

   



 

證明. 當1 n m  時,直線排列不會受到相連限制影響,則

n

個文字皆有p種選擇,即

 

n pn

nm 時,以下提供兩種做法; 1

<法一>:由定理 1 可知

   

1 p

k i

i k

A n n

 

 ,又因為任意一種滿足條件的直線排列中的任意一條連

串皆不會有一條連串由超過

m

個文字相連而成,所以對於任意A ,其上標 k 不會超過ik

m

,即

   

1 1

p m

k i

i k

A n n

 

 ,

(4)

4

接著因為定理 4 可知Aik

 

yA y k1i

  ,所以1

      

1

 

1 1 1 1 1 1

1

p p

p m m m

k k

i i i

i k k i k i

A n A n A n

n k







 

,然後因為定理 3 可知 1j

  

1

kj

1

k

y

A y  

A y,即 1

 

1

1 1

m k

i i

k

A y y A y

,所以

     

'

   

'

 

1 1 1

1 1 ' 1 1 1 1 ' 1

= =

1

p p p

m m m m

k k

i i

k i k

m p i

k i k i i k

A n k

n n k A n k n k A n k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最後又因為定理 1 可知

   

1 p

k i

i k

A n n

 

 ,即

 

'

 

1 ' 1

p m

i k

i k

A n k n k

 

 

 ,所以

   

'

         

1 1 1 ' 1 1 1

1

p p

m m

k i

m m

k k

k i i k

p n k n k p

A n k n k

n n k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法二>:取k  使得前 k 個文字都相同、且第1 k  個文字和它們都不同。此時,由相連限制可知1 1 k m。除了前 k 個文字以外,剩下的 n k 個文字的直線排列數為

n k

。任意一個由 n k 個

文字組成的直線排列,假如這個直線排列是A 開頭,那前 k 個文字只能選擇除了i A 的另外i p 1種

文字。即

     

1

1

m

k

p n k

n

 

  。故

 

 

     

1

1

1 1

n

m

k

p n m

n

p n k n m

  

 

   



 

。 例如:當p 2、m 2、A1AA2B時,可以從下圖看出

 

n

n1

n2

定理 6. p種文字皆最多

m

個相連時,

 

n 的一般式為

     

1 1 1

0

1 1 1

n

m t t n m t

t

n mt n mt

n p p p

t t

      

      

   

 

證明. 由於已知遞迴式,所以利用生成函數,設

   

1

n n

F z n z

,則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1 2 3 1

1

1 1 1 1

1 1 1 1 1 2 1

1 1

m

k n n n n

k n n n n m

m n m

n n

n k n m k

p z F z n z p n z p n z p n m z

n p n k z n p n k z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由定理 5 可知

 

 

     

1

1

1 1

n

m

k

p n m

n p n k n m

  

 

   



 

, 所以

       

1 1

1 1 1 1 1

1 1 1 1

m m n m n

k n n k n n k n

k n k n k

p z F z p p p z p p p z

     

       

     

(5)

5

由於

 

1

1

1

n

k n

k

p p p p

  ,所以

 

1 1

1 1

m m

k n

k n

p z F z pz

 

  

 

,即

 

 

1

1

1 1

m n n

m k k

p z F z

p z

 

1 m

n n

z u

,則F z

 

1

ppu1

u,當

p1

u 1時,此式可以改為

       

1

0 1

1 1

1 1

k k i i

k i

F z pu pu p u p p u

p u

    

 

 

其中 1

 

1

1 1

1

i m i

m i i

i n i m

n

z z

u z z z z

z

  

 

      

    ,當 z  ,由二項式定理和負二項式定理可得 1

     

0 0 0 0

1 1

1 1 1 1

i i

i i t t

i i m i mt j mt i j

t j j t

i i j i i j

u z z z z z z z

t j t j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mt i jn,則

 

1 0

1 1

i t

i n

n t

i n mt

u z

t n mt i

 

   

     

 

   



,所以

       

   

1 1

1 1 1 0

1

1 1 0

1 1 1 1

= 1 1 1

i i i i t n

i i n t

i i t n

n i t

i n mt

F z p p u p p z

t n mt i i n mt

p p z

t n mt i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又因

   

1

n n

F z n z

,可得

    

1

1 0

1 1 1

i i t

i t

i n mt

n p p

t n mt i

 

   

      

 

   



由於 1

2

n 0 n

 

 

 

(n 為非負整數,1 n 為正整數),所以2

n mt i

  0,即 i n mt,又因 t i ,所以 t n mt,得

1 t n

m

,由於 t 為正整數,所以

1 t n

m

 

   ,故 i 、 t 的範圍為 t  i n mt,0

1 t n

m

 

    ,

又因為 n mt i  為非負整數,所以

n mt

 1為非負整數,因此 1 1 1 n mt n mt n mt i i

   

   

  

  

   

,所以

     

1 1

0

1 1 1

1

n

m n mt

i t

t i t

i n mt

n p p

t i

 

   

      

    

 

其中p 

 

1 t為和 i 無關的部分,故

     

1 1

0

1 1 1

1

n

m n mt

t i

t i t

i n mt

n p p

t i

 

   

      

    

 

 ,以下我將利用二項

式定理以及微分來簡化

1

1 1

1

n mt i

i t

i n mt

p t i

 

   

    

    

考慮

 

1 1 1

0 1

1 1

1 1

n mt n mt

n mt k i

k i

n mt n mt

z z z

k i

   

   

      

    

 

,將此式微分

t 

1次得

 

   

 

 

1 1

1 ! 1 !

1 ! 1

1 !

n m t n mt i t

i t

n mt

n mt i

z z

i n m t i t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再將左右同乘以zt之後再微分一次,得

 

   

 

   

 

1 1 1 1 1 1

1 ! 1 ! !

1 1

1

1 1 ! 1 ! !

n m t t n m t t n mt i

i t

n mt

n mt n mt i

z z t z z z

i

n m t n m t i t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

6

左右同除以

t

!,且令zp ,則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t n mt i

n m t

i t

n mt n mt i n mt

p p p p p

t t t i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整理得

1

1 1 1 1

1

1 1

1

t n m t n mt i

i t

n mt n mt i n mt

p p p p

t t t i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1 1

0

1 1 1

n

m t t n m t

t

n mt n mt

n p p p

t t

      

      

   

 

2.1.2 探討 p 種文字中的一種文字

A

1最多 q 個相連時,

  n

的遞迴式和一般式。

定理 7. p 種文字中的一種文字A 最多 q 個相連時,1

 

n 的遞迴式為

 

 

 

     

1

1

-1 1

1 2

n n

q

k

p q n

p n q

n

p n k n q

 

  

 

    



證明. 當1 n q  時,直線排列不會受到相連限制影響,則

n

個文字皆有 p 種選擇,即

 

n pn

n q

 1時,扣掉q  個文字都是1 A 的情形,所以此時1

 

n pq11

n q

 2時,以下提供兩種做法;

<法一>:由定理 1 可知

   

1 p

i i

A n n

 ,又因為任意一種滿足條件的直線排列中的任意一條連串皆

不會有一條A 連串由超過1

q

個文字A 相連而成,所以對於任意1 A1k,其上標

k

不會超過

q

,即

   

1 1

1 q

k k

A n A n

,所以直線排列數

 

n 可以改寫為

 

1

   

1 2

q p

k

i

k i

n A n A n

 ,

接著因為定理 4 可知A1k

 

yA11

y k 1

,所以

         

2 1 2

1 1 1

1

1

q p p

k

i i

k i k i

q

A n A n A n k A n

n

  

 ,

然後因為定理 3 可知 1

     

1

1 1 1 1

q k k

A y y A y

,即

 

2 1

1 ( 1)

p i i

A y A y

,所以

 

1

     

2 2

1 1 2 0

1

2

1 ( ) ( )

q p q p p q p

i i i i

i i

k k i k i

A n k A n A

n n k A n A n k

  



 



 ,

再來因為定理 2 可知Ai

 

y  

y 1

(i2, 3,,p),所以

         

1 1

1 1

0 2 0 2

( ) ( 1) 1 1

p q p q q

i

k k

k i k i

q

A n k n k p n k p k

n n



 



  

   

    。

<法二>:取

k 

1使得前

k 

1個文字都為A、且第1

k

個文字不是A。此時,由相連限制可知1 1  

k q

1。 除了前

k

個文字以外,剩下的

n k

 個文字的直線排列數為

n k

、且因為前

k 

1個文字都為A ,1

所以第

k

個文字有p  種選擇。即1

     

1

1

1

q

k

n p n k

 

  。故

 

 

 

     

1

1

-1 1

1 2

n n

q

k

p q n

p n q

n

p n k n q

 

  

 

    



(7)

7

例如:當p  、2 q  、2 A1AA2B時,可以從下圖看出

 

n

n1

n2

n3

定理 8. p 種文字中的一種文字A 最多 q 個相連時,1

 

n 的一般式為

     

   

1 2

1 2

0

1 1 1

1 1

n q

t t n q t

t

n q t n q t

n p p p

t t

        

      

   

 

證明. 由於已知遞迴式,所以利用生成函數,設

   

1

n n

F z n z

,則

               

1

1 1 2 3 2

1 1 1 1 2 1 1

q

k n n n n

k n n n n q

p z F z n z p n z n z p n m z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1 1

1 1 2 1

1 1

q n q

n n

n k n q k

n p n k z n p n k z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由定理 7 可知

 

 

 

     

1

1

-1 1

1 2

n n

q

k

p q n

p n q

n

p n k n q

 

  

 

    



, 所以

       

 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q q n q

k n n k n q q k q

k n k k

q n

n k n q

n k

p z F z p p p z p p p z

p p p z z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由於

 

1

1

1

n

k n

k

p p p p

  ,所以

 

+1 1

1

1 1

1 1

q q

k n q

k n

p y F z pz z

 

   

 

,即

 

 

1

1 1

1

1

1 1

q

k q

k

q k k

p z z F z

p z

 

1

1 q

k k

z u

,則

 

1

1 1

pu zq

F z p u

   ,當

p1

u 1時,此式可以改為

   

1

1

1 1

0 1 1

1 1 1 1

1 1

q

i i i

q i i q i

i i i

pu z

F z pu z p u p p u z p u

p u

  

          

 

 

其中 1 2

1

1

1 1

1

i

i q

q i i

i k i q

k

z z

u z z z z

z

 

  

      

    ,當 z 1,由二項式定理和負二項式定理可得

1

 

1

 

1

0 0 0 0

1 1

1 1 1 1

i i

i i t q t t q t i j

i i q i j

t j j t

i i j i i j

u z z z z z z z

t j t j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q1

t i jn,則

   

 

1 0

1 1

1 1

i t

i n

n t

n q t

u i z

n q t i t

  

 

     

  

   

 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We point out that extending the concepts of r-convex and quasi-convex functions to the setting associated with second-order cone, which be- longs to symmetric cones, is not easy

在 2019/20 學年起,在教師職位學位化政策全面推行的情況下,資助學校核准編制內的所有教席均為學位教師職位。在 2019/20

有一長條型鏈子,其外型由邊長為 1 公分的正六邊形排列而成。如下 圖表示此鏈之任一段花紋,其中每個黑色六邊形與 6 個白色六邊形相

熟悉 MS-OFFICE

漢武帝元封元年(前 110

四、於 107-108

媽媽平常在家做 1 罐草莓果醬需要 80 顆草莓,媽媽今天要做 45

有一長條型鏈子,其外型由邊長為 1 公分的正六邊形排列而成。如下 圖表示此鏈之任一段花紋,其中每個黑色六邊形與 6 個白色六邊形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