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南華大學敦煌學研究中心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南華大學敦煌學研究中心 "

Copied!
3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三十一輯

南華大學敦煌學研究中心

2015 年 3 月

山本孝子 唐五代時期書信的物質形狀與禮儀 朱 鳳 玉 散藏敦煌寫卷題跋研究發凡 郜 同 麟 八種英藏敦煌文獻殘片的定名與綴合

張 家 豪 從敦煌本《唐太宗入冥記》論《西遊記》

中「太宗入冥」故事之運用

楊 明 璋 從講經儀式到說唱伎藝:論古代的唱釋題目 蔡 忠 霖 俗字研究瑣議

鄭 阿 財 臺灣敦煌學研究的發展歷程與展望 蕭 文 真 《敦煌秘笈》羽-100 號殘卷用途之試探

釋 大 參 敦煌《觀音經》題記節俗齋日抄經文化之考察

(2)

封面題字 臺靜農先生

創 刊 人 潘重規先生

編輯委員 王三慶 朱鳳玉 李玉珉 柴劍虹 高田時雄 陳懷宇 榮新江 鄭炳林 鄭阿財

主 編 鄭阿財

《敦煌學》稿約

一、本刊為敦煌學專業之刊物,園地公開,歡迎海內外學者賜稿。

二、來稿以未曾發表之中文稿為限。所有稿件經審查通過後始予刊登。

三、論著稿件以二萬字為原則;書評稿以六千字為度。特約稿件不在此限。請儘 量提供與 Microsoft Word 相容之完稿磁片或電子檔。

四、來稿請標明中、英文篇名,並附個人簡歷(含工作單位、職稱)及通訊資料。

五、來稿一經刊登,即致贈作者該刊物一冊及電子檔一份。

六、如需《敦煌學》論文撰寫格式或投稿,請逕寄:621 嘉義縣民雄鄉中正大學 郵局 56 號信箱。或寄電子郵件至:nhdh5770@gmail.com

(3)

唐五代時期書信的物質形狀與禮儀--- 山本孝子 1 散藏敦煌寫卷題跋研究發凡--- 朱鳳玉 11 八種英藏敦煌文獻殘片的定名與綴合--- 郜同麟 39 從敦煌本《唐太宗入冥記》論《西遊記》 中「太宗入冥」

故事之運用---

張家豪

47

從講經儀式到說唱伎藝:論古代的唱釋題目--- 楊明璋 65 俗字研究瑣議--- 蔡忠霖 83 臺灣敦煌學研究的發展歷程與展望--- 鄭阿財 101

《敦煌秘笈》羽-100 號殘卷用途之試探--- 蕭文真 145 敦煌《觀音經》題記節俗齋日抄經文化之考察--- 釋大參 155

(4)

The Materiality and Rites of Letters in the Tang and Five Dynasties

--- Yamamoto Takako --- 1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Colophons of Dunhuang Manuscripts

from Miscellaneous Collections --- Chu Feng-yu --- 11

The Identification and Restoration of Eight Fragments of Dunhuang

Manuscripts in the British collection --- Hao Tongling --- 39

On the Adaptation of the Story on “Taizong Entering the Underground

World” in the Journey to the West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he Dunhuang

Manuscript The Record of Taizong Entering the Underground World

--- Zhang Jiahao --- 47

From the Rite of Lecturing Scriptures to the Skill of Storytelling:

On the Themes of Storytelling and Expanding in Ancient China

--- Yang Mingzhang --- 65

Reflections on studying Colloquial Characters --- Tsai Chung-lin --- 83

The History and Prospects of Dunhuang Studies in Taiwan

--- Cheng A-tsai ---101

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Use of the fragment numbered Yu-100

in the Dunhuang miji --- Hsiao Wen-chen --- 145

A Study on the Sūtra-copying Culture during the Feast Holidays and Festivals in the Colophon of the Guanyin Scripture from Dunhuang

--- Shi Dacan --- 155

(5)

散藏敦煌寫卷題跋研究發凡

朱 鳳 玉

一、前言

近年英藏、法藏、俄藏、中國國家圖書館藏等四大收藏悉數公佈,學者關注 的焦點開始投向散藏敦煌寫卷蹤跡的追尋,並促其公佈,以期敦煌文獻的完整,

並力圖藏經洞收藏原貌重建的可能。個人則較致意於散藏寫卷題跋的搜輯整理與 研究。

散藏敦煌寫卷的初期,是在甘肅河西地區與北京地區流布,主要收藏者為官 紳、文士;其後擴及天津、北京、上海其他地區;乃至淪入文物市場。其間更有 為求牟利,而出現各種形式之贗品,造成散藏寫卷的真偽參半,影響學術研究之 依據。偽造寫卷的問題也因此逐漸被學界提出討論,亦成為敦煌文獻研究的重要 課題之一,散藏寫卷自是討論的主要對象。

近年不乏學者分從紙張、墨色、印章等物質條件的研究展開寫卷的辨偽;也 有從行款、字體、書法風格、搭筆結構等形式,多方面的提供了辨別真偽的寶貴 意見。余意以為:除了上述的科學辨析之外,流散傳播歷程的人文資料也不失是 辨偽工作的重要參考。

雖然散藏寫卷容易引發真偽之辯,然而散藏寫卷的收藏者或品鑑者每每有或 長或短的題跋,內容對敦煌文物、文獻、文字多有論述。這些記述與見解不乏具 敦煌學史研究之參考價值,可說是敦煌文獻研究外緣的延伸,也是敦煌學獨特的 研究課題。本人有鑒於此,擬有「散藏敦煌寫卷題跋之輯錄與研究」計畫,希望 網羅中國各地、臺灣、香港及日本、美國等公、私收藏的散藏敦煌寫卷之題跋,

進行整理與輯錄,並據以展開題跋內容的研究,分析歸納其中涉及的相關問題,

提供敦煌寫卷聚散研究、辨偽研究及敦煌學研究史之參考。承科技部之獎勵,給

嘉義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

(6)

予補助,今特提出研究芻議,以就教方家,希冀 獲得指教,以利日後計畫之執 行。

二、研究背景與目的

敦煌寫卷是近代中國學術史上的重大發現,但由於發現之初未能及時系統完 整的保存,導致流散到世界各大圖書館,乃至各公私收藏,徒增學界之遺憾與研 究上之困擾。

當 1900 年藏經洞發現,西方各考古隊尚未到敦煌之前,王道士已先將部分 寫卷贈送給安肅道道臺廷棟(1866—1918)、敦煌縣令汪宗瀚、玉門縣訓導王宗 海……等當時甘肅地方官紳文士,這是敦煌寫卷散藏的開始。之後更成為甘肅官 場上盛行的禮物,據周廷元《敦煌寫經守殘留影》「編目贅言」1所載,敦煌石 室寫卷為甘肅大吏所得者不下四、五千卷,如:督軍張廣建(1864-1938)、省 長陳誾(1883-1952)、政務廳長許承堯(1874-1946)、榷運局長蒯壽樞、蘭 山道尹孔憲廷、高檢廳長徐聲金(1874-1958)、教育廳長馬鄰翼(1865-1938)、

財政廳長雷多壽、實業廳長司徒穎、電報局長李幼根、省督學李苞等。

另一個散藏主體則是 1910 年當清朝政府收拾殘餘之際,時任甘肅布政使何 彥昇(1860-1910)奉命押運劫餘敦煌遺書回北京學部,李盛鐸(1859-1937)、

劉廷琛 (1867-1932)等學部大臣監守自盜,將精品竊為己有,這也是造成敦煌 寫卷散藏風氣的另一股潮流。

這些晚清官紳文士的收藏,之後隨著時局的變動而大多轉手他人。例如李盛 鐸家舊藏,主要為日本.羽田亨所蒐購,歸藏大阪武田財團的「杏雨書屋」;何 彥昇家舊藏,被日本京都藤井家的「有鄰館」所收藏;廷棟收藏的卷子分別落入 甘肅督軍張廣建、甘涼道尹許承堯等人手中,張廣建的收藏後來輾轉落入日本三 井家,成為「三井文庫」的重要收藏。任官西北十年收集唐人寫經數百卷的許承 堯,精選 40 件庋藏於安徽的「晉魏隋唐四十卷寫經樓」,其餘分贈馬其昶、陳

1 周廷元《敦煌石室守殘留影 ・ 編目贅言》,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藏稿本。另周廷元有〈《敦 煌寫經守殘留影》序目〉,載《責善半月刊》第 1 卷 13-14 期,1940 年 9 月、10 月,頁 284-289,

頁 300-308。

(7)

誾、黃賓虹、唐式遵、吳博、許家栻……等親友,或與友人交換,部分出售給葉 恭綽、龔釗等人以及日本中村不折。今分別見藏於中國、臺灣、香港、日本、美 國等公、私圖書館。類似這樣的情形,比比皆是,零散寫卷的流通更成為海內外 地方性圖書館、博物館、私家收藏及文物市場拍賣的常態。

散藏敦煌卷子初期主要流播在甘肅、河隴與北京,不論是王圓籙於發現之初 贈送給敦煌當地官紳;還是清廷收拾英法等國劫餘,押運回京途中被盜;或是運 抵北京時官員趁機竊取等,都使收藏敦煌寫卷蔚為一時風氣。此一風氣更擴及天 津、上海等地,其中收藏者率為晚清知名官員、學者、文士,頗多或進士出身,

如:李盛鐸、劉廷琛、康有為、陳誾、張廣建、葉恭綽、許承堯……等。這些收 藏者雅好文物,篤於學術,擅長書法,精於品鑑,對所收藏之寫卷每每撰有題跋。

按:「題跋」是指題寫在書籍、字畫上的文字。「題」是指寫在前面的文字;

「跋」指寫在後面的文字,統稱為「題跋」。內容多為品評、鑒賞、考訂、記事 等。最初是由文人畫的產生而萌芽,之後隨著發展更擴大使用在字畫的鑑賞與收 藏,形成文人雅士文物收藏、賞玩的一種風氣,甚至成為文士們賞玩文物的傳統。

敦煌文獻中頗多書法優美之寫卷,尤其唐代正式的佛教寫經與道教經典,無論紙 張、裝潢、書寫均堪稱書法藝術之珍品,早期文士收藏,大多撮意於此,視之為 字畫,宗教經典的文本內容非其所重;因此,收藏者自然不免一仍舊慣,撰寫題 跋。

近年當英藏、法藏、俄藏、中國國家圖書館藏等四大敦煌寫卷的收藏悉數公 佈後,散藏敦煌寫卷便陸續成為另一關注的焦點。或對個別藏家流散進行追蹤;

或對舊藏名家里籍所在之地方性圖書館、博物館收藏展開調查。我個人則關注這 些散藏寫卷的題跋,主要是鑑於散藏敦煌寫卷散佈的後期,天津、北京、上海等 地的文物市場,充斥私藏寫卷的流通,市場牟利,真偽參半,贗品混雜,一時蠭 出,偽卷贗品造成研究困擾,嚴重影響敦煌學術之發展。

當寫卷真偽的問題甚囂塵上,學界也展開嚴肅的討論,1997 年英國圖書館 在倫敦特別舉辦了以「二十世紀初葉敦煌寫本的偽卷」為主題的學術研討會,邀 請世界各國的敦煌學者、研究紙張的科學研究者,以及敦煌寫本各大收藏圖書館 之寫卷保護人員,分別從各自不同的視角、專長與經驗,透過字跡的分析、古字 的使用、寫本的形制等人文科學,以及紙張染料、紙張纖維化學分析等物質科學

(8)

研究方法,針對各國所藏敦煌寫卷真偽辨別問題展開論述2。其中散藏寫卷自然 成為討論的主要對象,學者分從紙張、墨色、印章等物質條件的研究展開寫卷的 辨偽;也有從行款、字體、書法風格、搭筆等形式,多方面的提供了辨別真偽的 寶貴意見。

余意以為:除了寫卷紙張、染料、墨色等物質科學的辨析之外,流散傳播歷 程的人文資料,也是極具參考價值的重要訊息。憶及往昔修習「古文字學」課程,

討論青銅器的真偽問題時,老師特別要我們留意青銅器的收藏履歷,為此還曾赴 外雙溪故宮博物院圖書館去借閱日本白川靜(1910-2006)的《金文通釋》3。 對白川氏通釋體例分為:器名、器數、時代、出土、收藏、著錄、器影、銘文、

考釋、器制、參考等十一項,印象極其深刻。尤其是出土、收藏、著錄等關係文 物履歷的收集,甚感佩服,以為當是青銅器辨偽的重要輔助參考。若將此觀念運 用於敦煌寫卷的辨偽上,則散藏敦煌寫卷收藏與鑑賞的題跋,無疑是物質科學分 析之外,另一輔證,寫卷履歷當可供作辨偽參證之材料。基於此一背景,所以當 學界關注散藏寫卷的蹤跡,並力促公佈的同時,我則隨時注意這些散藏寫卷題 跋,時時收集採錄,並思索其研究意涵。以為散藏敦煌寫卷題跋,雖然篇幅短小,

然其內容或歷敘寫卷收藏過程;或品評寫卷書法字體,偶加斷代;或考論寫卷內 容,評論其價值,在文物、文獻、文字的價值論述每有見地。此一材料實為敦煌 文獻研究的延伸,也是敦煌學極具特色的研究課題。因擬訂本計畫,希望能網羅 中國北京、甘肅、上海、天津、浙江、南京、四川、遼寧、山東……;日本杏雨 書屋、書道博物館、藤井有鄰館、大谷大學、龍谷大學、京都博物館、東京博物 館、三井文庫、寧樂美術館……等,臺灣國家圖書館、傅斯年圖書館、故宮博物 院、國立歷史博物館……等海內外散藏敦煌寫卷之題跋,進行整理與輯錄,並以 此基礎展開題跋內容之研究,分析歸納其中涉及的相關問題,希望能提供敦煌寫 卷流散研究、敦煌寫卷斷代研究、敦煌寫卷辨偽研究之參考。

過去散藏寫卷公佈較晚且慢,一般獲睹不易,即使有學者訪尋,也多囿於時

2The British Library Studies in Conservation ScienceVOLUME 3 - Dunhuang Manuscript Forgeries(『大英圖書館保存保護科學』第 3 卷《敦煌偽卷》), 1998.

3 白川靜《金文通釋》第 1-45 輯,白鶴美術館,1962 年,後收入《白川靜著作集別卷》,東京:

平凡社,2004 年 1 月-2005 年 11 月。

(9)

間,只能集中在寫卷本身的調查考究,而目錄、敘錄編纂者的關注,則大抵僅著 錄有某某人藏印、題簽、題跋,對題跋內容大多略而不錄,更遑論整理研究。前 年(2013 年)8 月 17 日—20 日赴北京參加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為慶祝學會成立 30 週年,於首都師範大學舉辦的「敦煌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會後經北大朱玉麒 教授精心安排一行五人前往青島市博物館考察館藏敦煌文獻。發現該館藏有八件 敦煌文獻,其中五件為許承堯舊藏,一件為竹心居士藏。在考察過程中特別留意 附有許承堯題跋的二件藏卷。其中《毗尼律藏》殘卷所附許承堯寫於八行箋的題 跋云:「北朝人書尼律藏第二分卷第八,中無題識,以楮質、字體、書法證知為 北朝所寫,且出元魏,非周齊也。樸鷙堅健,古味盎然。今人見一魏碑出土,輒 駭汗相告,視此墨迹為何如乎。歙許承堯記」4從此題跋內容,吾人可以窺見許 承堯對敦煌寫卷書法評騭之精到,其間亦稍涉敦煌寫卷斷代,頗具研究之參考價 值。之後對此問題沈潛反覆,益發覺得散藏敦煌寫卷題跋實有輯錄與研究之必要。

特別是近年敦煌文獻大量公布與印行,先有縮微膠卷的流通,後有《臺北國 立中央圖書館藏敦煌寫卷》的印行,之後有以微卷翻印紙本的《敦煌寶藏》,近 年更有《上海博物館藏敦煌吐魯番文獻》、《上海圖書館藏敦煌吐魯番文獻》、

《北京大學藏敦煌文獻》、《天津市藝術博物館藏敦煌文獻》、《天津市文物公 司藏敦煌寫經》、《甘藏敦煌文獻》、《浙江藏敦煌文獻》、《中國書店藏敦煌 文獻》、《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敦煌漢文獻》、《中國文化遺産研究院藏西域文獻 遺珍》……等大型寫本圖錄的相繼問世,更有 IDP「國際敦煌學項目」寫卷掃瞄 數位資料庫、傅斯年圖書館、國立故宮博物院寫卷的公開。特別是作為敦煌散藏 寫卷主體的日本,其大宗收藏的中村不折及羽田亨舊藏,近年也在學界的期盼 下,先後正式出版了《台東区立書道博物館所蔵中村不折舊蔵禹域墨書集成》三 卷及《敦煌秘笈圖片冊》1—9 冊,日前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傅斯年 圖書館藏卷也正式公佈印行《傅斯年圖書館藏敦煌遺書》,凡此種種,解決了長 期以來閱讀與研究的困難,提供散藏敦煌文獻整理與研究空前良好的條件,也鼓 舞了本研究計畫積極的展開。

4 此次五人考察的經過與成果,由鄭阿財撰寫成〈青島市博物館藏敦煌文獻經眼錄〉一文,2013 年 11 月 16-17 日,於成功大學主辦之『敦煌吐魯番國際學術研討會』宣讀,論文收入《2013 敦煌、吐魯番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南: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2014 年 12 月,頁 625-644。

(10)

前年(2013 年)12 月 10 日參加《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藏敦煌遺書》

出版誌慶舉辦之「敦煌遺書的現狀與研究」學術演講會,會前與上海師範大學 方廣錩教授就近期研究進行交流,方教授得知我的計畫構想,深表贊同,樂觀其 成;並告知目前正與京都大學高田時雄教授合作調查日本所藏敦煌寫卷,擬編《日 本藏敦煌寫卷目錄》,其中必有相關收藏題跋,屆時可將收集所得之相關資料提 供參考。獲此支持,頗有「德不孤,必有鄰」之感,也為本計畫之研究方向與可 行性給予肯定,希望能有所成果,以不負同道之砥礪與期望。

三、敦煌散藏文獻的概況

目前海內外有關敦煌散藏文獻,除了少數私人收藏難以掌握外,據瞭解敦煌 寫卷的四大收藏,除中國國家圖書館外,英、法、俄三國所藏,蓋直接取自莫高 窟道士王圓籙,不嫁他人,故基本上不存在散藏的問題。其他有關散藏敦煌寫卷 目前分佈情形,以余所知分為:中國、日本、臺灣、歐美、及其他,茲分別簡述 如下:

(一)中國

【北京】

1. 中國國家圖書館藏,計有 16579 號,主要來源有四:一是 1910 年清政府學 部解京部分,約有 14000 號;二是 1949 年後,文化部調撥部分;三是海內 外捐贈;四是近幾十年來圖書館收購。所以有 2000 多號的散藏寫卷,其中 便有不少收藏者的題跋。已有《國家圖書館藏敦煌遺書》5大型圖錄公佈其 館藏。

2. 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有 205 號敦煌寫卷,主要為向達收購,其館藏已全部以大 型圖錄《北京大學藏敦煌文獻》6公佈。

3. 故宮博物院藏近 100 件敦煌吐魯番文獻,主要來源為:收購、捐獻、調撥。

5 中國國家圖書館編《國家圖書館藏敦煌遺書》1-146 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5 年-2012 年。

6 《北京大學藏敦煌文獻》1-2 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年 10 月。

(11)

王素、任昉、孟嗣徽〈故宮博物院藏敦煌吐魯番文獻目錄〉有敘錄7。其中 有馬廉、陳誾、鄭孝胥、譚澤闓、譚延闓……等人題跋。

4. 中國歷史博物館,歷年來徵集或收購部分敦煌寫本,羅振玉舊藏品多在其 中,也有地方館藏品借藏者。藏品中除寫經之外,不乏有價值的材料,如上 海文物保管委員會舊藏的《河西支度營田使文書》等。《中國歷史博物館藏 法書大觀》、《中國歷史博物館》刊出部分圖版8

5. 首都博物館藏有敦煌吐魯番文獻 48 件,有來自顧鰲、梁素文、陳誾、許承 堯、張廣建、李盛鐸等舊藏。榮新江、王素、余欣〈首都博物館藏敦煌吐魯 番文獻經眼錄〉有著錄9

【天津】

6. 天津市藝術博物館有 350 件,來源有二:一是歷年來徵集收購所得;二是 1979 年周叔弢捐贈的 256 卷,其館藏全部刊佈在《天津市藝術博物館藏敦 煌文獻》10

7. 天津市歷史博物館藏有敦煌寫本共 25 號,其中 7 號存有題記,4 號背面亦 有文字,部分鈐有李盛鐸等藏印11。現二館已合併為天津博物館。

【甘肅】

8. 敦煌研究院藏 384 件,除了莫高窟土地廟出土外,主要是當地收集,鄉紳捐 贈,有八件是日本青山慶示捐贈。《甘肅藏敦煌文獻》12刊佈其館藏。

9. 敦煌市博物館有 82 卷,來自當地仕紳捐贈。《甘肅藏敦煌文獻》刊佈其館 藏。

10. 甘肅省博物館藏 138 件,陸續收集的敦煌寫本,《甘肅藏敦煌文獻》第 4、

5 卷刊佈其館藏。

7 王素、任昉、孟嗣徽〈故宮博物院藏敦煌吐魯番文獻目錄〉,《敦煌研究》2006 年第 6 期,

頁 173-182。

8 《中國歷史博物館藏法書大觀》第 11、12 卷,中國歷史博物館,京都:柳原書店、上海:上 海教育出版社,1999 年。

9 榮新江、王素、余欣〈首都博物館藏敦煌吐魯番文獻經眼錄〉,《首都博物館叢刊》2007 年 第 21 期,收入余欣《博望鳴沙——中古寫本研究與現代中國學術史之會通》,上海;上海古 籍出版社,2012 年 6 月,頁 124-153。

10 《天津市藝術博物館藏敦煌文獻》1-7 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年 6 月。

11 天津圖書館歷史文獻部編〈天津圖書館藏敦煌遺書目錄〉,《敦煌吐魯番研究》第 8 卷,2005 年,頁 311-358。

12 《甘肅藏敦煌文獻》1-6 冊,敦煌研究院,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2000 年。

(12)

11. 甘肅省圖書館藏 31 件,有 3 個來源:一是有關部門的移交;二是購自蘭州 本地;三是當地士紳捐獻。《甘肅藏敦煌文獻》刊佈其影本。

12. 西北師範大學歷史系藏 22 件,購自蘭州市。《甘肅藏敦煌文獻》刊佈其影 本。

13. 酒泉市博物館藏 20 件,主要從當地收集。詳見王保東〈酒泉博物館藏敦煌 寫經〉敘錄13,《甘肅藏敦煌文獻》刊佈其中 18 件影本。

14. 定西縣博物館藏 9 件,主要為當地人士捐贈。《甘肅藏敦煌文獻》刊佈其影 本。

15. 永登縣博物館有 8 件,主要從當地收集。蘇裕民、譚蟬雪:〈永登縣博物館 藏古寫經〉14,《甘肅藏敦煌文獻》刊佈其影本。

16. 高台縣博物館藏 3 件,主要為當地人士捐贈。《甘肅藏敦煌文獻》刊佈其影 本。

17. 甘肅中醫學院藏 3 件,主要從當地收集。《甘肅藏敦煌文獻》刊佈其影本。

【上海】

18. 上海圖書館藏有 187 件敦煌文獻,其來源有三:一是五十年代上海市文物保 管委員會移交;二是 1960 年上海博物館移交;三是歷年收購。其中包括康 有為、張維、羅振玉、陳誾、袁克文、葉恭綽、許承堯、吳士鑒、李盛鐸、

何彥昇等人舊藏。內容以佛經為主,也有一些道經和世俗文書、變文等。《上 海圖書館藏敦煌吐魯番文獻》15刊佈其全部影本。

19. 上海博物館藏敦煌文獻 80 件,其中幾件可能出自吐魯番。藏品包括陳誾、

許承堯、袁克文、王樹枏、吳士鑒等人的舊藏,因此品位較高,多書法佳作。

《上海博物館藏敦煌吐魯番文獻》16,刊佈其影本。

【浙江】

20. 浙江省博物館藏 201 件,主要為張宗祥舊藏、有 10 件為黃賓虹舊藏捐獻,

還有陳誾、許承堯舊藏。 方廣錩、查永玲〈浙江博物館所藏敦煌遺書目

13 王保東〈酒泉博物館藏敦煌寫經〉,《敦煌研究》2012 年第 5 期,頁 75-79。

14 蘇裕民、譚蟬雪〈永登縣博物館藏古寫經〉,《敦煌研究》1992 年第 2 期,1992 年 5 月,頁 81-84。

15 《上海圖書館藏敦煌吐魯番文獻》1-4 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年 6 月。

16 《上海博物館藏敦煌吐魯番文獻》1-2 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年-1993 年 6 月。

(13)

錄〉17有敘錄,《浙藏敦煌文獻》18刊佈其館藏。

21. 浙江省圖書館藏 20 件,有邵裴子、張道來、余紹宗、馬敘倫等舊藏,方廣 錩、徐永名〈浙江圖書館藏敦煌遺書目錄〉19有敘錄,《浙藏敦煌文獻》刊 佈其館藏。

22. 杭州市文物保護管理研究所藏 4 件,有吳士鑑舊藏。《浙藏敦煌文獻》刊佈 其館藏。

23. 杭州靈隱寺 1 件,為陳誾舊藏。《浙藏敦煌文獻》刊佈其館藏。

【南京】

24. 南京博物院 31 件,來源有三:一是前中央博物院籌備處所留存,多數為 1942 年在敦煌購得;二是五十年代華東文化部、蘇南區文管會、蘇州市文管會等 單位撥交;三是歷年徵集和收購所得。凌波〈南博的三十一件敦煌寫經卷〉20 有簡要說明。

25. 南京圖書館藏 32 件,方廣錩、徐憶農〈南京圖書館藏敦煌遺書目錄〉21有 敘錄。

【遼寧】

26. 遼寧省博物館藏敦煌寫本 100 餘件,除個別書法精品曾部分發表外,其他尚 未完全公佈。

27. 旅順博物館日本大谷探險隊成員橘瑞超和吉川小一郎所獲敦煌漢、藏文寫本 639 件,曾保存於此館。文化部將 620 件移交中國國家圖書館收藏,《中國 國家圖書館藏敦煌漢文獻》刊佈其影本。旅順博物館目前保存 9 件。

【重慶】

28. 重慶市博物館收藏有 20 餘件,來源為 1949 年後西南文教部撥交、收藏家捐 贈及收購。其中有楊增新、李居義等舊藏。除個別資料作為書法精品發表外,

大多尚未公佈。楊銘〈重慶市博物館藏敦煌吐魯番寫經題錄〉22有敘錄。

17 方廣錩、查永玲〈浙江博物館所藏敦煌遺書目錄〉,《敦煌學輯刊》1998 年第 1 期,頁 60-76。

18 《浙藏敦煌文獻》,浙藏敦煌文獻編委會,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 年。

19 方廣錩、徐永名〈浙江圖書館藏敦煌遺書目錄〉,《敦煌研究》1998 年第 4 期,頁 124-133。

20 凌波〈南博的三十一件敦煌寫經卷〉,《文物天地》2005 年第 6 期,頁 34-37。

21 方廣錩、徐憶農〈南京圖書館藏敦煌遺書目錄〉,《敦煌研究》1998 年第 4 期,頁 134-143。

22 楊銘〈重慶市博物館藏敦煌吐魯番寫經題錄〉《敦煌吐魯番研究》第 6 卷,2002 年,頁 353-356。

(14)

29. 重慶寶林博物館藏 13 件,主要為藏文佛經。陳寶林〈重慶寶林博物館藏敦 煌寫經〉23有敘錄。

【四川】

30. 四川博物院藏 36 件敦煌、吐魯番寫經。林玉、董華鋒〈四川博物院藏敦煌 吐魯番寫經敘錄〉24有敘錄。

【山東】

31. 山東博物館藏 65 件,主要來自地方各界捐贈及膠東文館會撥交。其中 9 件 為前館長王獻堂捐贈且有王氏題跋。 詳見于芹〈山東博物館藏敦煌遺書敘 錄〉25有敘錄。

32. 青島市博物館藏有 8 件。五件為許承堯舊藏,一件為竹心居士藏,二件有許 承堯題跋。鄭阿財〈青島市博物館藏敦煌文獻經眼錄〉26有簡要敘錄。

33. 山東省圖書館藏 2 件,詳見杜雲虹〈山東省圖書館藏敦煌寫經〉27敘錄。

【湖南】

34. 湖南省圖書館藏 9 件,詳見劉雪平〈湖南省圖書館藏敦煌遺書敘錄〉28敘錄。

此外,中國書店藏 93 件,中國書店《中國書店藏敦煌文獻》29刊佈影本;

天津文物公司藏 30 件,文物出版社《天津市文物公司藏敦煌寫經》30刊佈影本;

務本堂藏有 32 件敦煌寫經,其中有張虹舊藏及題跋、張群、譚澤闓、譚光、吳 寶煒等多人的印章或題跋。另外,《務本堂藏敦煌遺書》收入敦煌遺書三十二號31

《世界民間藏中國敦煌文獻第一輯.成賢齋所藏敦煌文獻》收入有王洋等私人收 藏敦煌文獻二十五號32

(二)日本

23 陳寶林〈重慶寶林博物館藏敦煌寫經〉,《敦煌研究》2012 年第 5 期,頁 50-58。

24 林玉、董華鋒〈四川博物院藏敦煌吐魯番寫經敘錄〉,《敦煌研究》2013 年第 2 期,頁45-56。

25 于芹〈山東博物館藏敦煌遺書敘錄〉,《敦煌研究》2012 年第 5 期,頁 59-69。

26 鄭阿財〈青島市博物館藏敦煌文獻經眼錄〉,《2013 敦煌、吐魯番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臺南: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2014 年 12 月,頁 625-644。

27 杜雲虹〈山東省圖書館藏敦煌寫經〉,《敦煌研究》2012 年第 5 期,頁 73-74。

28 劉雪平〈湖南省圖書館藏敦煌遺書敘錄〉,《敦煌研究》2012 年第 5 期,頁 70-72。

29 《中國書店藏敦煌文獻》,中國書店藏敦煌文獻編委會編,北京:中國書店,2007 年。

30 《天津市文物公司藏敦煌寫經》,天津市文物公司主編,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 年。

31 《務本堂藏敦煌遺書》,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3 年 6 月。

32 《世界民間藏中國敦煌文獻》,北京:中國書店,2014 年 6 月。

(15)

1. 大阪武田財團杏雨書屋藏 775 件,係羽田亨舊藏。其來源主要為羽田亨購自 李盛鐸舊藏,富岡謙藏、清野謙次、高楠順次郎等人舊藏,以及書肆收購、

友人贈送。吉川忠夫有《敦煌秘笈目錄冊》33詳為敘錄,《敦煌秘笈影片冊》

1—9 冊34全部影本刊佈。

2. 東京書道博物館中村不折藏。主要得自晚清新疆、甘肅兩地官員王樹枏、梁 素文、何孝聰、孔憲廷等人的舊藏,部分得自在中國活動的日本人,如老田 太文、日野強、勝山岳陽、江藤濤雄、田中慶太郎等人。《台東區立書道博 物館所藏中村不折舊藏禹域墨書集成》35刊佈其館藏影本。

3. 京都國立博物館有 72 件敦煌寫經,該館收藏的守屋孝藏收集品中,大多據 稱為李盛鐸舊卷,有關這批寫經的解題目錄和部分圖版,收入京都國立博物 館編印的《守屋孝藏氏蒐集古經圖錄》36、《京都國立博物館藏品圖版目錄.

書跡編.中國、朝鮮》37

4. 龍谷大學圖書館收藏共計 65 號,來源有三:(1)1948 年京都西本願寺門 主大谷光照大谷探險隊收集品(2)有來自吉川小一郎贈(3)禿氏祐祥捐贈。

此外,還有購買的敦煌寫本。《西域文化研究》第一卷刊載《龍谷大學所藏 敦煌古經現存目錄》38,公佈其館藏目錄。

5. 大谷大學圖書館藏有 38 件,其中 34 件是東本願寺前法主句佛上人捐贈,3 件是大谷大學校長大谷瑩誠「禿庵文庫」藏本,1 件是原大谷大學教授舟橋 水哉「三舟文庫」舊藏本。野上俊靜主編的《大谷大學所藏敦煌古寫經》39 正續 2 冊,收錄 38 件寫經的圖版、解題和研究。

6. 三井文庫藏有 112 件,經調查確定真品,主要購自張廣建舊藏,曾展示其中

33 吉川忠夫《敦煌秘笈目錄冊》,大阪:杏雨書屋,2009 年。

34 《敦煌秘笈影片冊》1- 9 冊,武田科學振興財團杏雨書屋編集,大阪:武田科學振興財團,2009 年 3 月-2013 年。

35 磯部彰編《台東區立書道博物館所藏中村不折舊藏禹域墨書集成》上中下三卷,東京:文部 科學省科學研究費特定領域研究〈東アジア出版文化の研究〉総括班,2005 年 3 月。

36 《守屋孝藏氏蒐集古經圖録》,京都:京都國立博物館,1964 年 3 月。

37 《京都國立博物館藏品圖版目錄‧書跡編‧中國、朝鮮》,京都:京都國立博物館,平成 8 年(1996 年)。

38 〈龍谷大學所藏敦煌古經現存目錄〉,西域文化研究會編《西域文化研究》第 1 卷,京都:

法藏館,1958 年,頁 229-244。

39 野上俊靜編《大谷大學所藏敦煌古寫經》(正、續),京都:大谷大學東洋學研究室,1965 年-1972 年。

(16)

34 件,《敦煌寫經:北三井家》40有寫本影印刊出。

7. 東京國立博物館藏有部分敦煌文物,來源有:大谷探險隊收集品的一部分,

1910 年曾寄存在京都市恩賜博物館(現京都國立博物館)。1944 年歸木村貞 造所有,後被日本文化財保護委員會收購,1967 年移交東京國立博物館收 藏,藏品目錄及圖版見該館編《東京國立博物館圖版目錄‧大谷探險隊將來 品篇》。收購的敦煌寫本散卷,如羅振玉舊藏《劉子》殘卷最為著名。

8. 藤井有鄰館藏有數十件,主要購自何彥昇、李盛鐸舊藏,部分來自梁素文舊 藏。內容有佛經、公私文書、文學作品、胡語寫經等多種。饒宗頤《京部藤 井氏有鄰館藏敦煌殘卷紀略》41(《選堂集林‧史林》下)簡要記述了 41 件漢文寫本。1990 年該館出賣部分敦煌寫經和文書,見東京古典會編《古 典籍下見展觀大入劄會目錄》(1990 年 11 月)現不知去向。

9. 天理大學圖書館藏有敦煌寫卷,為二戰後陸續購得。漢文有《論語》殘片、

《詩經》兩種、《開蒙要訓》、《社司轉帖》、《張君義公驗》三通、《本 草》等,藏文有《無量壽宗要經》,回鶻文有《增一阿含經》、《緣起》、

《十王生七經》等,西夏文有《金光明最勝王經》等。1957 年初從香港購 得張大千蒐集的敦煌文物。藏品刊載於《善本寫真集》叢書中。

10. 唐招提寺藏有部分敦煌寫經,部分是該寺長老森本孝順陸續收購後捐贈,其 中 15 件收錄在《唐招提寺古經選‧長老孝順納經》一書中。另外,東洋文 庫藏有該寺所藏敦煌寫經 27 件的照片。

11. 奈良寧樂美術館收藏有個別敦煌文書:《八相變》殘本、《王梵志詩》寫本。

12. 日本東京御茶の水圖書館藏 3 件,主要來源於德富蘇峰舊藏,余欣〈御茶 之水圖書館藏敦煌文獻研讀叢札〉42有敘錄。

此外,大東急紀念文庫、九州大學、國學院大學等……也都有個別寫卷的收 藏。

40 《敦煌寫経:北三井家》,東京:三井文庫編集,2004 年 1 月。

41 饒宗頤〈京部藤井氏有鄰館藏敦煌殘卷紀略〉,收入《選堂集林‧史林》下,香港:中華書 局,1982 年 1 月,頁 998-1010。

42 余欣〈御茶之水圖書館藏敦煌文獻研讀叢札〉,《敦煌研究》2009 年第 3 期,2009 年 9 月,

頁 43-48。

(17)

(三)臺灣

1. 臺北國家圖書館(中央圖書館)收藏敦煌文獻計 144 號,156 件。除前南京 中央圖書館藏敦煌卷子目錄所載的全部 66 卷外,大部份為抗戰期間上海、

北京等地購得。潘重規師〈國立中央圖書館所藏敦煌卷子題記〉43有敘錄,

石門圖書公司出版《國立中央圖書館藏敦煌卷子》44,將寫本全部影印刊出。

2.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傅斯年圖書館藏有 51 件。除編號 26 號《毛詩音》

係羅常培所捐法國巴黎藏 P.3383 號卷子的影本外,實際所藏敦煌卷子凡 50 件,主要為抗戰勝利前後,購自北平。中有李盛鐸、許承堯等舊藏。鄭阿財

《臺北中研院傅斯年圖書館藏敦煌卷子題記》、齋藤智寬《中央研究院歷史 語言研究所傅斯年圖書館藏『敦煌文獻』漢文部份敘錄補》45有敘錄,史語 所出版《傅斯年圖書館藏敦煌遺書》46有全部影本。

3.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有敦煌寫卷 6 件。係收藏者家人捐贈,有羅家倫、向燊等 舊藏。部分影本見《羅家倫夫人張維楨女史捐贈書畫目錄》47

4. 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藏敦煌寫本計有 2 卷。均屬向燊舊藏,金榮華〈臺北國 立歷史博物館藏敦煌卷子跋〉48有敘錄。

5. 中華海峽兩岸文化資產交流促進會藏有 20 件,主要來自文物拍賣市場購 藏。2012 年臺北國家圖書館舉辦「現妙明心——歷代佛教經典文獻珍品特 展」出版《現妙明心》49圖錄有局部影本。中有竇景椿舊藏,于右任題跋。

(四)歐美及其他

1. 普林斯頓大學東亞圖書館(Princeton University East Asian Library)藏有敦煌 文獻,陳懷宇 “Chinese Language Manuscripts from Dunhuang and Turfan in

43 〈國立中央圖書館所藏敦煌卷子題記〉,《新亞學報》第 8 卷第 2 期,1968 年 8 月,頁 321-373;

又修訂載《敦煌學》第 2 輯,1975 年 12 月,頁 1-55。

44 《國立中央圖書館藏敦煌卷子》,臺北:石門圖書公司,1976 年 12 月。

45 鄭阿財〈臺北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藏敦煌卷子題記〉,《吳其昱先生八秩華誕敦煌學特 刊》,臺北:文津出版社,2000 年 1 月,頁 355-402;齋藤智寬《敦煌寫本研究年報》創刊號,

2007 年 3 月,頁 27-52。

46《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傅斯年圖書館藏敦煌遺書》,臺北:中央研究院,2013 年 12 月。

47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輯委員會編輯《羅家倫夫人張維楨女史捐贈書畫目錄》,臺北:國立故宮 博物院,1996 年。

48 金榮華〈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藏敦煌卷子跋〉,《華岡文科學報》第 12 期,1980 年 3 月,頁 268-275。

49 《現妙明心:歷代佛教經典文獻珍品特展圖錄》,臺北:國家圖書館,2012 年 12 月。

(18)

the Princeton University East Asian Library"

50有敘錄並刊佈影本。國際敦煌 學(I.D.P.)有全部數位影像。

2. 哈佛大學福格藝術博物館(The Harvard University Fogg Art Museum)曾收 藏有敦煌文物,現轉入哈佛大學賽克勒博物館收藏。

3. 哈佛大學賽克勒博物館(Arthur M.Sackler Museum,Harvard University)收 藏有敦煌寫本《妙法蓮華經》和《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為 1924 年華爾納 所獲。《敦煌學輯刊》1990 年 1 期刊王冀青、莫洛索斯基的《美國收藏的 敦煌與中亞藝術品》一文有介紹。

4. 哥本哈根皇家圖書館(The Royal Library of Copenhagen) 藏有 14 卷敦煌寫 本,編作 16 號。1915 年初丹麥商人索仁森由上海到敦煌旅行時購買,同年 捐獻給皇家圖書館。該館館員彼得森(Jens O.Petersen)《哥本哈根皇家圖 書館藏敦煌寫本》(The Dunhuang Manuscripts in the Royal Library of

Copenhapen)有敘錄。榮新江有中譯本載《敦煌學輯刊》1987 年第 1 期。

國際敦煌學(I.D.P.)有全部數位影像。

5. 巴伐利亞州立圖書館(Baverische Staatabibliothek)藏有 3 件敦煌寫本,其 中 1 件為唐人寫《金剛經》,原為端方所藏,相傳 1900 年前後德國人買走,

後歸漢學家福克司(W.Fuchs),1955 年入藏該館。另外兩件是《大般若經》

和《法華經》寫本,曾由方若、魯德福等收藏,1977 年入藏該館,該館所 編《東亞收集品目錄》(Katalog der Ostasien-Saamlung)有著錄。

6. 其他

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藏敦煌寫經十二件,其中有一件《大智度論》卷六五。

鈐「歙許芚父遊隴所得」硃印,蓋許承堯之舊物。為北山堂所贈。唐人《佛名經》

卷第五,為黃繩曾所贈。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藏有《大般若波羅蜜經卷第四百九 十四》殘卷一紙,IDP 數據庫收錄。

各私人收藏與文物拍賣市場,例如香港富士得拍賣行有限公司,2010 年第 97 期拍賣會中便有葉恭綽、鄧疋爾等題跋的一件唐人寫經。

50 Huaiyu Chen(陳懷宇)“Chinese Language Manuscripts from Dunhuang and Turfan in the Princeton University East Asian Library", The East Asian Library Journal, vol.14, no.2, Autumn 2010 ,Pp.1-219.

(19)

四、散藏敦煌寫卷題跋的文獻檢討

有關散藏敦煌寫卷題跋的整理與研究,基本上以散藏寫卷的調查與散藏目錄 的編纂為主,其次則是散藏的個別名家藏卷流向之研究,如李盛鐸、劉廷琛、許 承堯、張廣建……等舊藏。研究的主體對象在敦煌寫卷本身;對於寫卷的附加題 跋除個別敘錄時偶有觸及外,罕有關注。

對於海內外散藏敦煌寫卷,學界一開始關心的課題主要圍繞在寫卷的調查與 編目,重心集中於敦煌寫卷內容本身。早期目錄所著錄的項目簡單,主要就是卷 號、題名、題記。如王重民、劉銘恕等編《敦煌遺書總目索引》,申國美編《中 國散藏敦煌文獻分類目録》。其後漸有解題目錄、敘錄,著錄項目略多,主要為 寫卷外觀,首尾完缺情形,正背書寫狀況,進而有避諱、與字體情形等。晚近的 目錄編纂則有較為全面詳細著錄,如方廣錩所編纂的《敦煌遺書總目錄》,其內 容體例,包括三大部分,分別是館藏流水目錄,分類解說目錄、索引。其中「分 類解說目錄」,解說部分包括經名、異名、各種首尾題、卷數、著譯者、主要內 容、歷代著錄與流傳情況、與傳世文獻的異同,題記、印章、雜寫。51一般目錄 像《敦煌秘笈目錄冊》著錄寫卷題名、首尾題、編號、用紙(包括長高、紙數、

紙質)、行數、卷軸、字體、體裁、同定文獻、用印等。

整體而言,有關收藏者與鑑賞者之題跋,因非關寫卷本身,因此,一般目錄 大多不錄,或者作為附屬項目,簡單著錄卷尾有某某人題跋而已。蓋得以詳閱寫 卷題跋者,主要為少數文獻管理者,一般學者甚難獲睹。散藏寫卷的題跋更是侷 限收藏者,一般密不示人,即使學者,也不易拜觀。或僅於展廳局部展示,或於 特定時間拜觀,時間短促,匆匆一過,實難細為著錄,更遑論辨識迻錄題跋全文。

回顧過去學界,較多致力於四大收藏寫卷的敘錄,尤其以閱覽英、法所藏敦 煌寫卷的心得、見解為主,兼及北京圖書館藏卷。主要由於早期敦煌寫卷獲睹不 易,學者僅能就展覽或公佈所見之片段或照片,進行敘錄、提要等簡介工作,如 羅振玉就是最早根據伯希和所提供的敦煌秘籍照片出版《鳴沙石室秘籍景本》,

51 方廣錩〈論《敦煌遺書總目之編纂》〉,《佛教圖書館館訊》第 35、36 期,2003 年 12 月,

頁 6-20。

(20)

各卷影本後便附有羅氏題跋52。又如劉師培《敦煌新出唐寫本提要》也是根據伯 希和提供之敦煌寫卷照片所做的提要。至於能遠度重洋親眼目睹大量寫卷的如早 期的王重民,他在 1934 到 1939 年這段期間得以親眼目睹英、法藏所藏敦煌原 卷,耙梳其中珍貴的文獻,進行諸多敘錄,後來出版了最受學界稱道的《敦煌古 籍敘錄》53。此書是他在巴黎和倫敦所見敦煌卷子的敘錄。除已輯印發表過的《巴 黎敦煌殘卷敘錄》外,並加入王國維、羅振玉諸先生對於敦煌四部要籍所撰寫的 題記,匯集而成。2010 年李萬健、羅瑛編輯出版三大冊的《民國時期敦煌書目 題跋輯刊》54,主要收錄民國時期《敦煌劫餘錄》等有關敦煌學的目錄,兼收羅 振玉《莫高窟石室秘錄》、《敦煌石室唐人秘笈》題跋、劉師培《敦煌唐寫本提 要》、王重民《巴黎敦煌殘卷敘錄》等少數題跋。這與本計畫所謂散藏寫卷的題 跋,是以收藏者附寫於藏卷的題跋,性質有所不同,意義也有所差別。

至於過去有關散藏敦煌文獻收藏者的題跋,大多單作為散藏目錄著錄的附屬 項目,或者根本不錄。目前海內外有關敦煌散藏文獻的研究,基本以散藏寫卷的 調查與散藏目錄的編纂為主,其次則是個別收藏名家散藏流向之研究。亦即以敦 煌寫卷本身為研究對象,除個別敘錄時偶有觸及題跋內容外,罕有關注。既有研 究中以方廣錩的《收藏題跋から見た草創期の敦煌學》55最具參考價值。方氏在 調查各地散藏的敦煌遺書的過程中,積累收集到的收藏題跋超過一百五十條,從 中選取少數幾則題跋,分別針對「賞玩贈售」、「書法鑑賞」、「書法斷代」、

「考史考文」、「提供查詢線索」等方面,對敦煌寫卷收藏題跋進行定性的概述。

以為:「中國知識份子對敦煌遺書的態度,基本上偏向於傳統的賞玩。或將敦煌 遺書單純作為一種古物賞玩,或將之作為一種書法作品賞玩。把它當作研究對 象,用作考史、考文的不是沒有,但稀如星風。」其研究重點偏向於題跋所反映

52 徐俊〈伯希和劫經早期傳播史事雜考——羅振玉題跋《鳴沙石室秘籍景本》及其他〉,載《中 國社會科學院敦煌學回顧與前瞻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海古籍,2012 年 3 月,頁 46-59。

53 《巴黎敦煌殘卷敘錄》第 1 輯,1936 年出版鉛印本;《巴黎敦煌殘卷敘錄》第 2 輯,1941 年 北平圖書館出版;《敦煌古籍敘錄》,1958 年商務印書館出版鉛印本(2 冊)。

54 李萬健、羅瑛編《民國時期敦煌書目題跋輯刊》(全 3 冊),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0 年 7 月。

55 方廣錩《收藏題跋から見た草創期の敦煌學》,載《草創期の敦煌學》,東京:知泉書館,

2002 年 12 月。中文本作《初創期的敦煌學》,載《行願大千》,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 年 9 月。修訂後加上「──以收藏題跋為中心」副題,收入《方廣錩敦煌遺書散論》,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年 12 月,頁 117-137。

(21)

的中國文人對敦煌藏經洞及敦煌遺書的一般態度。顧全文雖只是粗略的舉例與模 擬,並非收藏題跋全貌之研究,然已能窺題跋研究意義之一斑,對本計畫頗有啟 發與參考之價值。

此外,國內外尚未見直接與本計畫有關之研究,但間接或部分相關之研究,

主要有二方面:一是敦煌寫卷收藏名家之研究,如李盛鐸、李滂、許承堯、劉廷 琛、張廣建、葉恭綽、何彥昇建……等,其中余欣〈許承堯舊藏敦煌文獻的調查 與研究〉56與朱玉麒〈王樹楠與敦煌文獻的收藏和研究〉文章中較有涉及題跋研 究,蓋以許承堯、王樹楠乃敦煌散藏名家且有最多題跋者,余欣撰文專對許承堯 舊藏寫卷進行追蹤調查與研究,分別論述許承堯的「生平與學術」、「舊藏敦煌 文獻的來源」、「收集品的流散」、「舊藏的今在」,論述中引用了散藏敦煌卷 許承堯題跋 6 則、陳誾題跋 1 則、龔煦春題跋 1 則、吳承仕 1 則,可供參考。據 余欣《許承堯舊藏敦煌文獻的調查與研究》一文,調查許承堯舊藏寫卷所在,涉 及安徽省博物館、中國國家圖書館、上海圖書館、上海博物館、北京大學圖書館、

天津市藝術博物館、浙江省博物館、臺北國家圖書館、臺北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 書館、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日本天理大學圖書館、書道博物館、大阪杏雨書屋、

美國弗利爾美術館(Freer Gallery of Art)等 14 個公私單位,總計 40 件寫卷。我 在余欣調查的基礎上,對目前已公布的敦煌寫卷進行詳細檢索,並訪查各公私收 藏,其中鈐有許承堯相關印記或題跋之敦煌文獻總計有 69 件,分別收藏在 23 處,計有許承堯相關題跋 23 則。57

王樹枏又作王樹楠(1851-1936),光緒十二年(1886)進士,後歷官川甘兩 省知縣、道尹,光緒三十二年升任新疆布政使,於新疆期間收藏不少敦煌吐魯番 文書,暇日展玩,多與當時文士題跋唱和。其舊藏後分別流散北京國家圖書館圖、

上海博物館及日本杏雨書屋等公私收藏。朱玉麒執行「清代新疆稀見史料調查與 研究」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其中便針對清代新疆建省後,擔任要職的官員中 在文化建設方面貢獻最為突出的王樹楠進行研究,其中有〈王樹楠與敦煌文獻的

56 載《敦煌學.日本學──石塚晴通教授退職紀念論文集》,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5 年 12 月,頁 150-192。

57 詳參朱鳳玉〈散藏敦煌遺書所見題跋輯錄與研究——以許承堯舊藏題跋為例〉,『敦煌學國 際學術研討會‧京都 2015 會議』,日本京都: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2015 年 1 月 28-29 日。

(22)

收藏和研究〉、〈王樹楠吐魯番文書題跋箋釋〉、〈王樹楠與西域文書的收藏和 研究〉58等論文。尤其題跋的箋釋,不失為研究紮實的基礎工作。與本計畫關係 較密切的則為〈王樹楠與敦煌文獻的收藏和研究〉一文,根據收藏王樹楠舊藏敦 煌吐魯番文獻最多的中村不折書道博館藏王樹楠卷,梳理出王樹楠的題跋出現在 36 個編號的 38 件文書中,計題跋 86 則、題詩 8 首。

書道博物館王樹楠舊藏,可確認出自敦煌藏經洞的有 7 卷,其中 5 卷有王樹 楠的題跋 10 則,書道博物館藏梁玉書舊藏有 1 卷有王樹楠題跋。此外,北京大 學圖書館藏敦煌寫卷趙惟熙舊藏 1 卷也有王樹楠題跋 1 則,中國書店藏敦煌卷子 慕少棠舊藏 1 卷,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敦煌寫卷有王樹楠舊藏,均有王樹楠題跋 1 則,共計 14 則,分別進行箋注。最後從「書法藝術與書籍史價值」、「千佛洞 環境及藏經洞發現的認識」及「提供敦煌文書流散的新線索」等方面,論述王樹 楠題跋反映的敦煌文書收藏與研究。雖旨在梳理王樹楠個人的題跋,然 14 則題 跋翔實的箋注,及從題跋考察的相關問題面向,均有可供本計畫參考之處。

五、散藏敦煌寫卷題跋研究之舉隅

今所得見散藏敦煌寫卷題跋的內容,就余所知,每有涉及精闢獨到的見解,

其間有關於早期甘肅地區寫卷流傳之情況,有關於敦煌寫卷書寫風格及優劣之評 騭,有論及寫卷用紙等有關斷代議題之材料,具參考價值。茲歸納其要者,擬就 寫卷流散情形、抄寫年代、書法平騭等數端,舉一二例子,略作說明,以見散藏 敦煌寫卷題跋研究意義之一斑。

(一)提供早期甘肅寫卷流散情況參考

民國初期,任職於西北的官員,頗多雅好書畫,酷嗜收藏,時值敦煌莫高窟

藏經洞寫卷發現流散之初,因地利之便,多所蒐購,如:張廣建、陳誾、許承堯、

孔憲廷等藏卷尤為可觀;其中陳誾、許承堯等特喜於藏卷首尾撰寫題跋,這些題

58 朱玉麒〈王樹楠與敦煌文獻的收藏和研究〉,《敦煌文獻‧考古‧藝術綜合研究——紀念向 達先生誕辰 110 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頁 574-590;〈王樹楠吐魯 番文書題跋箋釋〉,《吐魯番學研究》2012 年第 2 期,頁 69-98;〈王樹楠與西域文書的收藏 和研究〉,《國學的傳承與創新——馮其庸先生從事教學與科研六十周年慶賀學術文集》,上 海:上海古籍出版社,頁 1074-1098。

(23)

跋頗多言及當時寫卷流散及其蒐購之情形,有助於瞭解早期敦煌寫卷流散於甘肅 地方之情況,茲舉一二例子,以窺其大端。

中國國家圖書館藏 BD14528《大方廣佛華嚴經》卷卅二卷前有陳闇題跋。

其文云:

清光緒庚子,甘肅燉煌縣砂磧中發現石室。室有碑記,封閉於宋太祖太平 興國初元,距今千餘歲。以所藏歷代寫經考之,最古者近二千年。所藏上 至西晉,下迄朱梁,紙書、絹畫、袈裟、彝器,粲然具備。唐寫佛經為獨 多,晉魏六朝稍稀有矣。紙皆成卷,束以絹帶,完好如新。誠天壤間瑰寶 也,吾國官民不知愛惜。丁未歲,法國文學博士伯希和自新疆馳詣石室,

賄守藏道士,檢去精品數巨篋,英人、日人繼之,咸大獲而歸。迨端陶齋 赴歐考察憲政,於倫敦見之,歸而訪求,則石室已空,僅於處士家搜得三 千卷,藏庋北平圖書館,今不知尚存否。余度隴時,購求唐人精寫者,已 極難得,而著有年代及晉魏人書,則非以巨價求之巨室,不可得也。蘇子 瞻云:「紙壽一千年」,今已突破先例。蓋燉煌流沙堆積如阜,高燥逾恒,

苟石室永閉,再更千百年,猶當完好。一入人手,則百十年間可淪炱以盡。

證之今日,藏經已希如星鳳,其後可知。猶憶在隴時,朋輩與余競購者,

所藏皆已散亡,余亦何能永保?但求愛護有人,千百年珍物不致損毀吾人 之手。風雨如晦,雞鳴不已,得者寶諸。 癸未春月前護隴使者諸暨陳季 侃記

按:陳誾(1883-1952)字季侃,小名阿迦,浙江諸暨楓橋陳家村人。自幼 熟讀《文選》,稍長,流覽經史,得其大意。為文駿邁雄健,能承家學。清光緒 二十八年(1902)舉人,被徐世昌錄為弟子,任京師大學堂教習。民國六年(1917)

出任甘肅蘭山道道尹,民國 9 年(1920)12 月,護理甘肅省省長。民國十四年

(1925),孫傳芳組織五省聯軍,陳誾應邀出任五省聯軍秘書長。抗戰爆發後,

返鄉於楓橋魏家塢創辦忠義初級中學。抗戰勝利後,任浙江省參議會參議員、浙 江省通志館編纂。1952 年卒於杭州。陳氏任職甘肅期間,大力搜購敦煌寫卷,

約得有 400 卷,其後散出,部分入藏上海博物館、上海圖書館、國家圖書館、浙 江博物館、浙江圖書館、杭州靈隱寺。此則題跋,也見於上海圖書館藏敦煌寫卷 078《太玄真一本際經》卷二、79《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

(24)

經》卷六、上海博物館藏敦煌寫卷 23《佛說佛名經》、浙江藏敦煌寫卷敦 025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經》卷二五、027《大智度論》卷九十、193《妙法蓮華經》

卷四,內容大同小異。而上舉題跋內容最為完整,除記述陳氏對敦煌寫卷發現與 散佈各國情形之外,並抒發自己當年在甘肅其間與諸朋輩競購寫卷之情況;及對 後來諸家藏卷率皆散亡之慨嘆。

又如:上海博物館藏 23《佛說佛名經》卷尾有 1944 年許承堯的題跋,其中 亦對敦煌寫卷在甘肅地區流散的情況多所描述,其文云:

燉煌乃瓜沙故都,昔通西域孔道。城外鳴沙山沙膚石骨,以流沙乘風升降,

時時有聲得名,因山為寺,名三界寺,中多北朝刻象及畫壁,較伊闕雲岡 為早。其深處石室崩豁於光緒庚子年,發見二大輪藏,卷籍極富。最先為 英法游士捆載去。清學部乃遣人輦其寫經入都,號五千卷,然佳者寥寥,

又皆割裂充數,其留於武威、張掖、皋蘭者不少,且皆精整。予以民國二 年至皋蘭,適市時遇人求售,價頗廉,因遂購訪,先後得二百卷。分類整 理,乃知其中不止唐人書,有元魏,有周、齊、隋,有五代,至趙宋太平 興國止。最古者,有孫吳甘露年寫。知此室乃昔之圖書館,閉于宋初也。

陳君季侃,至隴後予數年,時已漸罄,求索不易矣。彼仍得元魏及初唐精 書一二卷。此朱梁寫經,本不足貴,佳在有畫象耳。惟今北中(平)圖書 館所藏,已不可問。予所有亦散佚,幸存無多。則此近二千年之寶墨,安 可不珍視?且此物不能偽造,較之唐、宋元之贗畫,迥不同也。因培心先 生索題,憶及去塵,如溫舊夢,不覺絮絮。

甲申冬,許承堯,時年七十一。

按:許承堯(1874-1946),一名芚,字際唐,又作霽唐,號疑庵、悔庵、

侯盦等,晚年別號芚父、芚叟,安徽歙縣人。出身商賈之家,少年隨邑中汪宗沂 學,與潭渡的黃賓虹同窗。光緒二十年甲午(1894)中舉,光緒三十年(1904)

甲辰科進士,欽點翰林,授庶起士,以為國之儲才。民國二年(1913)冬受甘肅 都督張廣建(1864-1938)聘請,赴隴任甘涼(今甘肅張掖)道尹。任官西北十 年,收集唐人寫經甚豐。後辭官回鄉,致力於鄉幫文獻資料的搜集。1926 年至 1937 年,任縣誌總修纂,修成上自秦漢,下迄清末,長達百餘萬字的《歙縣誌》,

還著有《歙故》、《歙事閒談》等。晚年寓居上海,撰寫紀遊詩。出版有《疑庵

(25)

詩集》。工書法,其書有唐人風格。

許承堯是敦煌寫卷主要的私人收藏家之一,其舊藏寫卷的來源與流向,始終 是學界關注的焦點。其來源主要有三:一為市肆中購買,二為孔憲廷等同僚贈予,

三為廷棟案接收。至於許氏舊藏的流向:1924 年許氏辭官回歙縣故里,將帶回 的敦煌寫卷,挑選出書法最佳及帶有題記紀年的精品 40 件,庋藏老家大廳樓上,

並命名為「晉魏隋唐四十卷寫經樓」;其餘寫卷或則分別贈予長子許家栻,姪女 悅音,友人馬其昶、陳誾、黃賓虹、唐式遵等,及學生吳綺川、吳博全、一塵等;

或與友人交換;更大部分出售給葉恭綽、龔釗及日本中村不折等人。1946 年許 氏逝世後,家人謹遵其遺囑,將所有藏品,包括書、畫、書籍及手稿悉數捐獻給 安徽省博物館。59

此題跋說及清光緒庚子年(1900),三界寺石窟夾牆忽然倒塌,發現複壁中 有石窟,內藏晉魏隋唐迄北宋寫經卷軸,寫卷有紀年時代下限北宋太平興國,以 是推知此壁蓋扃閉於北宋初也。英國斯坦因、法人伯希和先後前來捆載而去,以 致敦煌文物流播世界。清廷學部聞風,收拾殘餘,歸藏京師圖書館。然閱時既久,

多所散佚,甘凉蘭州,時有所見。許氏民國二年任職甘肅,於蘭州時遇人求售,

多所購訪,價格頗廉。民國六年(1917)陳誾任甘肅蘭山道道尹,民國 9 年(1920 年),護理甘肅省省長。至甘肅時間稍後許承堯 5 年,當時甘肅流散的敦煌寫卷,

坊間已漸售罄,求索已越來越不容易。

如上所舉陳誾、許承堯等散藏敦煌寫卷題跋,每每敘及當時敦煌寫經在甘肅 流散的情況,若全面輯錄並據以析論,當有助於敦煌寫卷初期流散之研究。

(二)可供寫卷抄寫時代斷代之參考

敦煌寫卷時間跨度長,每多缺前少後,既無書題亦無作者,又多乏紀年,是 其特色,也是研究的難點與誤區。寫卷的年代,關係著寫卷的價值,題記有年代 的,可明確作為寫卷年代的判定依據,但畢竟是少數。大多數的寫卷沒有明確年 代題記以為判準,因此寫卷的斷代也就成為敦煌文獻研究基礎且希望能解決的重 要問題,是最複雜且極具落差的難題。

59 歙縣檔案館館藏許承堯捐贈文物清冊,共三冊,174 張(實為 348 頁),4075 條目錄,2 萬餘 冊(件)文物。

(26)

關於寫本時代的鑑定,從歷來學者的經驗中,可知寫卷斷代需借助寫卷的內 容與外型,乃至寫卷流傳的履歷。除了寫卷內容,寫卷外貌,學界主要從紙張、

書跡進行考察,且已有良好的經驗。其中書跡方面,包含:行款、書法、避諱、

武后新字、俗字等線索;紙張方面,則有:物質分析、厚度、面積、簾紋、透光 度等視角。個人以為各個面向的研究均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也有其盲點;所以不 可憑著單一的面向逕行斷代,當廣採各種不同面向分析的結果,參伍錯綜,尋求 最大的交集,當可獲致寫卷時代較為可靠的判斷。這些參考要項再加上寫卷流傳 的過程,又可作為寫卷真偽的判準。

梁.劉勰《文心雕龍》〈知音篇〉說:「操千曲而後曉聲,觀千劍而後識器。」

中國古代收藏家,頗多對歷代書畫見多識廣者,更多自幼習書,精擅各體書法,

熟悉名家書跡者。散藏敦煌寫卷的收藏者每將訪購所得之書法精品,或有緣得以 寓目之晉唐書寫卷佳品,施以題跋,以為品題鑑賞。其中頗多涉及寫卷書法斷代 之內容。如:青島市博物館藏《毗尼律藏》有許承堯題跋云:

北朝人書尼律藏第二分卷第八,中無題識,以楮質、字體、書法證知為北 朝所寫,且出元魏,非周齊也。樸鷙堅健,古味盎然。今人見一魏碑出土,

輒駭汗相告,視此墨迹為何如乎。

許承堯贈唐式遵寫卷題跋也云:

右敦煌鳴沙山千佛洞寫經卅九行,校其時代,當出隋唐時人所寫,紙為硬 黃,而較盛唐為薄。用筆堅重,結構嚴緊,尚帶周齊遺意,下開唐風,此 虞、褚以前之楷書,吾國千餘年前之寶墨也。嘗疑世所傳晉人楷書決非真 跡,當出唐人虞、褚輩潤色裝點,以楷書至隋,始和合南北,別開面目,

乃有妍逸之觀,如元公墓志等是已,在晉時不應有此。自敦煌寫經書遂可 證實吾說,推翻自唐宋以來書家舊案,誠一大快事也。試觀此紙,更取晉 帖一校,即可證入。

上舉二題跋內容,除可窺見對敦煌寫卷書法評騭之精到外,其間亦稍涉敦煌 寫卷之斷代,尤其對晉唐書法由隸楷到真楷的遞嬗蛻變書法風格鑑賞與論斷之功 力,當可供研究寫卷斷代之參考。

除書法風格外,題跋內容對寫卷出現俗字、異體字的論斷,也有助於寫卷抄 寫年代之判斷。如紐約蘇富比拍賣會上曾拍賣一卷敦煌寫卷《報恩經卷第六》。

(27)

此卷有王樹枏(1852-1936)題跋。跋文云:

敦煌石室所出寫經,亡慮數千種,而唐以上經卷甚稀。六朝人書,結體方 而扁,而喜為異文別字,蓋當時習尚。〈顏氏家訓〉曾痛言之。唐人書,

結體長,整齊嚴謹,一規於正。無放軼詭怪之習。是卷結構漸趨長勢,而 運筆猶是六朝人法,專取姿媚。其於唐諱,若「世」、「民」、「治」等 字,皆不缺筆。又「律」、「儀」等字,或作「侓」、「 」。隨意增減 仍沿六朝之習,蓋在隋唐之際乎。斐猗先生屬題,為之考訂如此。鄙人在 新畺得六朝人寫經甚夥,泰半皆善書者為之,供人諷誦,與敦煌所出專為 捨經佞佛者不同。故優劣易辨也。先生以為何如?

癸亥(1923)十月,新城王樹枏題。

按:敦煌寫本字書寫習慣,存在偏旁無定的現象,單人旁「亻」與雙人旁「ㄔ」

往往不分,潘師重規曾舉:「彼作 ,征作 ,徑作 」60,檢索敦煌寫卷此 一現象觸目所及,不勝枚舉。

又羽 470《大智度論卷第九十二、第九十三》後裱紙有向燊(1864-1928)

的題跋,其中有云:

東魏人書法漸趨方緊,隋唐人之先導也。此卷結體與東魏碑誌相似,如蕀 作 ,濡作 ,奪作 ,射作 ,率作 ,妓作伎,物作 之類,可按而 知也。紙亦不似唐人所造,凡藏家皆一望知之。庚申仲冬避兵申江,為之 攷定,故記之。篷累行者向燊。61

按:向燊(1864-1928),字樂穀,號抱蜀子,清湖南衡山縣白蓮寺(今衡 東縣白蓮鄉)人。年幼時被稱為神童。三十歲後入縣學,補廩膳生,師從王闓運。

留學日本。1916 年任湖南湘江道尹。又曾任湖南省財政廳長。善畫山水,書法 早歲法鍾元常(繇),豐腴瑩厚,繼仿李仲璿,用功至深,尤多異趣。篆寫盂鼎,

方拙入古。藏有敦煌唐畫佛,為世所寶。其舊藏敦煌寫卷今散藏於中國國家圖書 館、北京故宮博物院、臺北故宮博物院、及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等。

此卷原為清末金石學家端方(1861-1911)舊藏,為向燊所得,今歸杏雨書

60 潘重規〈敦煌卷子俗寫文字與俗文學之研究〉,《孔孟月刊》215,1980 年 7 月,頁 38-46。

61 鄭阿財〈杏雨書屋《敦煌秘笈》來源、價值與研究現況〉,《敦煌研究》2013 年第 3 期,2013 年 6 月,頁 116-127。

(28)

屋,從題跋中可見當時已留意寫卷異體字,並已初具以字體作為寫卷斷代參考之 意識。前舉王樹楠題跋與此向燊題跋均呈現留意寫卷出現俗字、異體字,並以此 作為寫卷抄寫時代斷代之對照標竿參考之意識,可謂敦煌寫本斷代研究之先驅。

除了書跡,紙張也是斷代的重要參考指標之一。如中國國家圖書館藏 D14514

《大般涅槃經》許承堯的題跋有云:

唐人寫經四節 此硬黃紙寫經四節,書法韶秀,古趣盎然,不可多得之品 也。

《救疾經》許承堯題跋也云:

此卷為唐人用硬紙書,書筆沉穆,古味盎然,首尾完全,頗不易得耳。

中國國家圖書館 BD14528(新 0728)《大方廣佛華嚴經》護首有題簽:「隋 寫《大方廣佛華嚴經》陳誾永寶」下有「陳誾之字印」陰文硃印。玉池有:「六 朝煙雲」四大字,後有陳誾的題跋二則。

前一則題跋:

藏經白紙多屬晉魏人書,彼時尚未知以黃蘗染紙也,此卷書法近隋,仍當 斷為北魏人書。 陳誾并識

按:硬黃紙是唐代較名貴的藝術加工紙。因經過黃檗染色及塗蠟砑光製作而 成,質地堅韌色澤較黃,因稱硬黃或黃硬。其優點在於易於久藏,光澤瑩滑,所 以唐人多用以抄寫佛經。南宋.趙希鵠《洞天清祿集・古翰墨真跡辨》便說:「硬 黃紙,唐人用以書經,染以黃蘖,取其避蠹,以其紙加漿,澤瑩而滑,故善書者 多取以作字。」

(三)敦煌寫卷書法評騭之參考

中國書法之發展,秦漢以來由篆轉隸,魏晉則是隸書轉向楷書的轉型時期,

隋唐則進入正楷確立的書法全盛時期。傳世文獻多賴碑帖、拓片,其實物可謂是 墨林星鳳。敦煌數以萬計的寫卷,時代跨度正與晉魏、隋唐相契,寫卷書跡既有 魏晉南北朝轉型期之隸楷、魏楷各型書體,提供考察隸書過渡到楷書發展歷程的 實體資料;更有大量豐富正楷確立時期的隋唐寫經,可供比較分析唐代楷書大家 虞世南、褚遂良、歐陽詢、柳公權、顏真卿等諸名家楷法之形態及其發展演變與 影響。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Cowell, The Jātaka, or Stories of the Buddha's Former Births, Book XXII, pp.

了⼀一個方案,用以尋找滿足 Calabi 方程的空 間,這些空間現在通稱為 Calabi-Yau 空間。.

In particular, we present a linear-time algorithm for the k-tuple total domination problem for graphs in which each block is a clique, a cycle or a complete bipartite graph,

Reading Task 6: Genre Structure and Language Features. • Now let’s look at how language features (e.g. sentence patterns) are connected to the structure

Now, nearly all of the current flows through wire S since it has a much lower resistance than the light bulb. The light bulb does not glow because the current flowing through it

volume suppressed mass: (TeV) 2 /M P ∼ 10 −4 eV → mm range can be experimentally tested for any number of extra dimensions - Light U(1) gauge bosons: no derivative couplings. =>

• Formation of massive primordial stars as origin of objects in the early universe. • Supernova explosions might be visible to the most

This kind of algorithm has also been a powerful tool for solving many other optimization problems, including symmetric cone complementarity problems [15, 16, 20–22], symmetr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