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12 週拔河運動訓練對國小學童體適能之影響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12 週拔河運動訓練對國小學童體適能之影響"

Copied!
4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臺東大學體育學系 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傅正思 博士

12 週拔河運動訓練對國小學童體適能之影響

研究生:翁崇銘 撰

中華民國一○五年八月

(2)
(3)

國立臺東大學體育學系 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12 週拔河運動訓練對國小學童體適能之影響

研究生:翁崇銘 撰 指導教授:傅正思 博士

中華民國一○五年八月

(4)
(5)
(6)

謝誌

在學校身兼不同的身份,教師以及兼任拔河教練。拔河訓練有前輩可以請 益其訓練的相關經驗,但是選手的來源不同,訓練的方法、模式及負荷量也要 隨之改變,僅是口耳相傳的經驗是無法因應不同的學生。帶隊的過程中發現自 己專業上的不足,讓我萌生起想回校重新進修的意念。

三年的求學生涯認識了許多好同學,互相鼓勵度過了無數燒腦、燒肝的日 子。謝謝系上老師盡心盡力的指導,讓生獲益良多。系上所規劃的課程,讓我 來台東這好山好水的地方進修是種人生的享受。

在此,感謝我的論文指導教授 傅正思教授盡心指導、修正我在研究計畫及 論文撰寫上的錯誤,向您說聲: 「您辛苦了,感謝您的教導。」也謝謝二位口委,

林正常教授及林貴福教授在提研究計畫及最後的口考都提出精闢的建議讓學生 在論文的寫作上更為週詳。除了感謝還是感謝。

最後還是以「謝謝」二字,感謝我在三年的求學路上所碰到的每一人、事、

物。

崇銘 謹誌

2016.11.30

(7)

I

12 週拔河運動訓練對國小學童體適能之影響

研究生:翁崇銘

國立臺東大學體育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中文摘要

本研究主旨在透過 12 週拔河運動訓練來瞭解對國小學童體適能之影響,並 評估拔河運動訓練推動是否有助於學童體適能發展。以國小四、五、六年級學 童為對象,依其意願參加訓練為實驗組,共計 19 名(參加 12 週,每週 4 次,

每次 40 分鐘拔河運動訓練) 。無意願參加者為控制組,共計 19 名(不參加拔河 運動訓練)。實驗前後兩組均接受體適能測驗,包括:一、身體質量指數;二、

瞬發力(立定跳遠) ;三、肌耐力(一分鐘屈膝仰臥起坐) ;四、柔軟度(坐姿 體前彎) ;五、心肺耐力(八百公尺跑走)等五項。實驗後以相依樣本 t 檢定考 驗前後測的進步情形;以獨立樣本 t 檢定考驗兩組間的差異情形。顯著水準α

≦.05。結果發現接受 12 週拔河運動訓練的國小四五六年級學童,除身體組成 外,柔軟度、肌耐力、瞬發力及心肺耐力均有顯著進步。且瞬發力及心肺耐力 較未接受訓練之學童達到顯著的差異。

關鍵詞:拔河運動訓練、體適能、國小學童

(8)

II

The Influence of 12 weeks of Tug of War Training On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 Physical Fitness

WENG,CHUNG-MING

ABSTRACT

The research intended to discuss the influence of 12 weeks of tug of war training on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 physical fitnes and evaluated the benefit of tug of war training. The research was aimed at the forth, fifth, and sixth grade students of Gao-liao primary School in Hualien County. The stuents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one is experimental and the one control according of their willing. The experimental group,19 people received tug of war trainging, 40 minutes, 4 times a week during 12 weeks and the control group, 19 people received none traingin.Both groups received physical fitness test before the experiment and after the experiment.The content of physical fitness includes:1.Body Mass Index;2.Stand jumping;3.One-minute sit up;

4.Sit and reach;5.800m jogging.After the experiment,the progress range was tested by interdependent sample t; between two groups was tested by independent sample t.

The α-level was set at .05.The result indicated that th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who received 12 weeks of tug of war trainging had significant progress in flexibility, muscle endurance, power, and cardiovasculor except in body composition. Beside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existed in power and cardiovasculor between trained students and untrained students.

Keywords:tug of war training, physical fitness,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9)

III

目 錄 頁次

中文摘要………I 英文摘要………II 目錄………III 表目錄………V 圖目錄………VI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2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3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4

第四節 名詞解釋………4

第五節 研究的重要性………5

第二章 文獻探討………6

第一節 體適能相關研究………6

第二節 運動訓練對體適能影響之相關研究………7

第三章 研究方法………8

第一節 研究對象………8

第二節 研究架構………8

第三節 實驗步驟………9

第四節 測驗方法與工具………10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統計分析………18

第肆章 結果與討論………18

第一節 結果………18

第二節 討論………2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24

第一節 結論………24

(10)

IV

第二節 建議………25

附錄一 運動前健康問卷調查………28

附錄二 家長同意書………29

附錄三 實驗組體適能前測成績………30

附錄四 實驗組體適能後測成績………31

附錄五 控制組體適能前測成績………32

附錄六 實驗組體適能後測成績………33

(11)

V

表 目 錄

表 3-1 十二週拔河訓練課程內容表………10

表 3-2 測驗項目………11

表 3-3 身體質量指數………12

表 3-4 坐姿體前彎………13

表 3-5 一分鐘屈膝仰望起坐………14

表 3-6 立定跳遠………15

表 3-7 八百公尺跑走………16

表 4-1 組內身體質量指數實驗前後 t 檢定結果摘要表………18

表 4-2 組內坐姿體前彎實驗前後 t 檢定結果摘要表………19

表 4-3 組內仰臥起坐實驗前後 t 檢定結果摘要表………19

表 4-4 組內立定跳遠實驗前後 t 檢定結果摘要表………20

表 4-5 組內八百公尺實驗前後 t 檢定結果摘要表………20

表 4-6 組間身體質量指數獨立樣本 t 檢定結果摘要表………21

表 4-7 組間坐姿體前彎獨立樣本 t 檢定結果摘要表………21

表 4-8 組間仰臥起坐獨立樣本 t 檢定結果摘要表………21

表 4-9 組間立定跳遠獨立樣本 t 檢定結果摘要表………22

表 4-10 組間八百公尺獨立樣本 t 檢定結果摘要表………22

(12)

VI

圖 目 錄

圖 3-1 研究架構圖………8 圖 3-2 實驗步驟圖………9 圖 3-3 測驗流程圖………17

(13)

1

第壹章 緒論

行政院衛生署(2008)針對臺灣學童的體適能與鄰近國家地區做比一分析比較,結果發 現除了柔軟度略優於香港的同年齡兒童及青少年之外,其餘各年齡層兒童及青少年無論男 女,在身體質量指數、肌力、心肺耐力的表現普遍不如鄰近的國家、地區。因此改善學童體 適能是勢在必行。

常言道:「體力即國力」,顯然政府意識到體適能低落,國民體能素質降低的問題,也於 近年提出提升國民體能與身體活動的政策,從教育體育司 2007 年推出的「快活計畫」,希望 各級學校把早自習替換成「早運動」、把運動當成家庭作業,喊出「早自習不如早運動、出去 做運動取代進去寫功課」、2008 年所有學生每天運動 30 分鐘,每週運動累計 210 分鐘,符合 健康體位的學生比率,由五成提升到六成(教育部,2008),一直到教育部體育署於 2014 年為 落實國民體育法第六條訂定「SH150 方案」推動學生每週在校運動 150 分鐘一案。

而增進學童體適能的方法有很多種,其中以運動介入是最重要且最具影響力。每週固定、

額外的運動時間對於增進學童體適能有助益(林宏胤,2011)。因此增加運動的時間是促進身 體健康及改善體適能的良藥。

也因如此,希望可透過研究來瞭解花蓮縣高寮國小在以拔河運動訓練推行為本校運動增 加學童於課後的運動時間對學童體適能是否有其影響。

本章共分六節,依序為第一節:研究背景;第二節:研究目的與問題;第三節:研究範 圍與限制;第四節:名詞解釋;第五節:研究的重要性。

(14)

2

第一節 研究背景

現代人的休閒及娛樂方式因科技進步所帶來的 3C 娛樂產品,諸如智慧型手機、電視遊樂 器及電腦等等開啟靜態的生活,身體活動時間減少亦代表著身體活動及運動時間的減少。而 因此衍生出體適能水準降低,許多慢性病發生的機率也提高(Hsu,Kim,Kabir,Bergman,2007) 對於健康有莫大的危機。

身體活動在生理及心理方面是具有多方的影響,由其對兒童童年及成長時期的健康是具 有影響性的(Dennison, Straus, Mellits, and Charney, 1988 ; Rowland, 1990)。許多研 究已經證實規律性的身體活動能降低死亡率、罹患高血壓、冠狀心臟病、第二型糖尿病、肥 胖、結腸癌、乳癌、骨質疏鬆症以憂鬱症等疾病的機率。而運動介入對兒童、青少年及成年 人的研究,顯示大部分均能有效改善體適能的水準,對健康的幫助而言是正面的(許雅芳,

2012;陳美吟,2013;陳毓君,2014)。所以運動是能增進身體健康及改善體適能的妙方。

花蓮縣高寮國小學童亦隨著大環境的改變,身體活動量較過去逐漸減少,體適能也在降 低。拔河運動的推展是否對學童體適能有其正面成長為本研究的探討目的所在。

(15)

3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依據研究背景,本研究欲探討之目的如下:

一、探討 12 週拔河訓練前、後,花蓮縣高寮國小 4 至 6 年級學童各項體適能之差異情形。

依據本研究欲探討之目的,產生研究問題如下:

(一)花蓮縣高寮國小 4 至 6 年級學童接受 12 週拔河運動訓練前、後之身體質量指數是否 有差異?

(二)花蓮縣高寮國小 4 至 6 年級學童接受 12 週拔河運動訓練前、後之瞬發力是否有差 異?

(三)花蓮縣高寮國小 4 至 6 年級學童接受 12 週拔河運動訓練前、後之肌耐力是否有差異?

(四)花蓮縣高寮國小 4 至 6 年級學童接受 12 週拔河運動訓練前、後之柔軟度是否有差異?

(五)花蓮縣高寮國小 4 至 6 年級學童接受 12 週拔河運動訓練前、後之心肺耐力是否有差 異?

(16)

4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一、研究範圍

本研究係以花蓮縣高寮國小 104 學年度第一學期之 4 至 6 年級學生為對象。

二、研究限制

(一)本研究係以花蓮縣高寮國小 4 至 6 年級學生為受測對象,因此在結果推論有其限制。

(二)本研究學校每週晨光運動時間排定健走、跳繩運動,仍有體育課以及下課活動時間。

諸如這些不在本活動規劃內之身體活動可能對於實驗結果有些許影響。

(三)影響體適能因素很多,例如先天的遺傳以及後天的飲食、生活習慣等因素無法完全 排除,僅能提醒學童盡量維持原先的生活習慣以及飲食。

第四節 名詞解釋

一、國小學童:

係指 104 學年度就讀於花蓮縣高寮國小 4 至 6 年級學童。

二、體適能(physical fitness):

係指學童的健康或日常生活中有關適應能力的表現而言。而本研究的體適能是指體適能 護照(教育部頒訂,2005)的項目中的身體質量指數(BMI)、立定跳遠、1 分鐘屈膝仰臥起坐、

坐姿體前彎及 800 公尺跑走測驗等成績。

(一)身體質量指數(身體組成)

身體質量指數(BMI)愈高代表體脂肪愈高,用以預估肥胖程度。

計算公式為=體重(kg)/身高(m²)。

(二)立定跳遠(代表瞬發力)

瞬發力代表短時間內發出力量的能力,距離愈遠表示瞬發力愈好。

(三)1 分鐘屈膝仰臥起坐(代表肌力、肌耐力)

肌力與肌耐力是評估身體肌肉發展與功能之重要指標,是身體姿勢 維持與任何身體動作的基礎。

(17)

5

(四)坐姿體前彎(代表柔軟度)

柔軟度代表關節活動的最大動作範圍,成績越高表示柔軟度越好。

(五)800 公尺跑走測驗(代表心肺耐力)

心肺耐力代表心臟、肺呼吸和血管循環系統的功能,與個人的健康 有關,完成秒數愈少代表心肺耐力愈好。

第五節 研究的重要性

學校在學童成長過程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而各種知識、觀念與生活的習慣會在學校 的各個階段中形成。為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及良好的體適能,由學校成立運動團體讓學童有 更多活動時間更為合適。本研究希望以十二週、每週四次、每次 40 分鐘的拔河運動訓練可以 促進學童體適能的成長。

(18)

6

第貳章 文獻探討

本章內容分為以下二節,第一節體適能相關研究;第二節為運動訓練對體適能影響相關 之研究。

第一節 體適能相關研究

一、體適能定義

學者如,水心蓓(2003)認為體適能就是指身體適應外界環境及防患生病的綜合能力。

身體適能簡稱體適能。是全人健康不可或缺的一環,而影響個人體適能水準的因素,除了先 天的遺傳條件之外,主要受運動的影響最大(卓俊辰,2000)。另林正常(1997)指出體適能 為身體適應的能力,是心臟、血管、肺臟與肌肉組織有效率運作、執行日常工作的能力,除 能完成每天的活動而不至於過度疲勞,且尚有足夠體能應付緊急狀況。

教育部認為體適能(Physical Fitness)的定義,可視為身體適應生活、動態環境(例如;

溫度、氣候變化或病毒等因素)的綜合能力。體適能較好的人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從事體力 性活動或運動皆有較佳的活力及適應能力,而不會輕易產生疲勞或力不從心的感覺。在科技 進步的文明社會中,人類身體活動的機會越來越少,營養攝取越來越高,工作與生活壓力和 休閒時間相對增加,每個人更加感受到良好體適能和規律運動的重要性。

二、小結

綜合學者及政府機構所言,體適能為環境適應能力。體適能愈好的人,身體愈健康;環 境適應能力愈強。

(19)

7

第二節 運動訓練對體適能影響相關之研究

一、運動訓練與體適能

規律運動可讓人擁有理想的身體組成、健康飲食習慣、正常的血壓及血脂肪狀況,適度 的壓力管理及良好的心肺耐力等益處,進而達到促進身體健康的效果(ACSM,1991)

有學者指出運動訓練介入對於體適能有其正面助益,如:陳美吟(2013)跳繩運動對國 小學童體適能與身心健康狀態之影響。國小學童接受跳繩運動方案訓練前、後之各項體適能 有顯著的差異。體適能項目:柔軟度、肌力與肌耐力、瞬發力、心肺耐力皆獲得改善。許雅 芳(2012)跑走運動對學童體適能及學業成績之影響。每週進行三次為期 12 週的十分鐘跑走 運動可改善學童的身體質量指數與心肺耐力適能;而在仰臥起坐即肌耐力適能方面,每週三 天即可看出效果,但五天的效果最理想。陳毓君(2014)十八週排球訓練介入對體適能提升 與視覺時間區辨能力之效益。實驗組經過訓練,在肌耐力及有氧耐力進步皆達顯著差異,尤 其以仰臥起坐進步最多。陳冠仲(2012)十二週規律羽球課程對國小肥胖男童體適能之影響。

十二週規律羽球運動能有效的改善肥胖男童之身體組成、肌力與肌耐力以及心肺耐力,經過 十二週規律羽球運動課程介入,肥胖男童之體適能均有增強的效果。

二、小結

規律且持續的運動是增進身體健康、提升體適能一個重要的手段。藉由適當的運動、更 多的運動訓練及不同運動方式來提高身體活動量,可使學童降低罹病的機率、預防心血管與 慢性疾病。若使學童在求學階段喜愛運動進而養成規律運動習慣,如能再加上正確的飲食習 慣對於其身心發展及健康皆有其正面的效益。

(20)

8

第參章 研究方法

本章內容共分五節,第一節:研究對象、第二節:研究架構、第三節:實驗步驟、第四 節:測驗方法與工具、第五節:資料處理與統計分析。

第一節 研究對象

研究以花蓮縣高寮國小 4 至 6 年級學童共計 38 名為研究對象,由研究者依學童意願加 入拔河訓練團隊編為實驗組;無意願者為控制組。實驗前學童皆接受運動前健康問卷調查(附 錄一),用以確認無特殊疾病,並填寫參加研究之學童家長同意書(附錄二)。

第二節 研究架構

提出研究背景

依學童意願編排研究對象

進行 12 週拔河運動訓練

資料統計分析與結果討論

圖 3-1.研究架構圖 確定目的與問題

實施體適能前測

實施體適能後測

研究結論與建議

(21)

9

第三節 實驗步驟

本研究為瞭解 12 週拔河運動訓練對國小學童專項體適能之影響與研究,進行拔河訓練 課程並發展出以下實驗步驟。

圖 3-2. 實驗步驟圖 國小 4 至 6 年級學童 38 名

實驗組 19 名 控制組 19 名

體適能前測:

1.身體質量指數 4.1 分鐘屈膝仰臥起坐 2.坐姿體前彎 5.800 公尺跑走

3.立定跳遠

接受 12 週拔河運動訓練 未接受 12 週拔河運動訓練

體適能後測:

1.身體質量指數 4.1 分鐘屈膝仰臥起坐 2.坐姿體前彎 5.800 公尺跑走

3.立定跳遠

資料處理與統計分析

(22)

10

第四節 測驗方法與工具

為測量受試者之各項體適能,其中身體質量指數委由學校護理師利用身高體重計測量 外;其他四項體適能指標由擔任體育課教師及研究者共同測量,所需工具如後:皮尺、碼表、

箭頭式坐姿體前彎測量器、墊子及粉筆。

一、拔河訓練內容設計 (一)受試者

本研究對象為花蓮縣高寮國小 4 至 6 年級學童共計 38 名。分為實驗組及控制組。

(二)十二週拔河訓練內容

本研究之 12 週拔河訓練內容設計為期 12 週,每週四天,每星期一、二、

四、五,每次 40 分鐘。設計為下表 3-1。

表 3-1

十二週拔河訓練課程內容表

週次 六年級訓練表 五年級訓練表 四年級訓練表 備註 1 1.1000 公尺跑走

2.伏地挺身 40 下 3.仰臥起坐 40 下 4.上下階梯 50 下

1.1000 公尺跑走 2.伏地挺身 40 下 3.仰臥起坐 40 下 4.上下階梯 50 下

1.1000 公尺跑走 2.伏地挺身 40 下 3.仰臥起坐 40 下 4.上下階梯 50 下

握力器握 力訓練

(每天 1 分鐘)

2 同第 1 週 同第 1 週 同第 1 週 同上 3 同第 1 週 同第 1 週 同第 1 週 同上 4 同第 1 週 同第 1 週 同第 1 週 同上 5 拔河個人姿勢訓練 拔河個人姿勢訓練 拔河個人姿勢訓練 同上 6 拔河個人姿勢訓練(拉

拔河機後退步)

拔河個人姿勢訓練(拉 拔河機後退步)

拔河個人姿勢訓練(拉 拔河機後退步)

同上

7 拔河個人姿勢訓練(拉 拔河機坐地起)

拔河個人姿勢訓練(拉 拔河機坐地起)

拔河個人姿勢訓練(拉 拔河機坐地起)

同上

(23)

11

8 團隊合力訓練 (拉拔河機)

團隊合力訓練 (拉拔河機)

團隊合力訓練 (拉拔河機)

同上

9 團隊合力訓練 (重負荷拉拔河機)

團隊合力訓練 (重負荷拉拔河機)

團隊合力訓練 (重負荷拉拔河機)

同上

10 團隊對抗訓練 團隊對抗訓練 團隊對抗訓練 同上 11 團隊對抗訓練 團隊對抗訓練 團隊對抗訓練 同上 12 團隊對抗訓練 團隊對抗訓練 團隊對抗訓練 同上

二、實驗控制事項

實施體適能檢測前均需完成場地安排、器材校正,注意各項目實施順序及間隔時間。以 求維護受試者之安全、符合標準測驗流程及所得資料之完整與正確性。

三、測驗項目、方式及流程

(一)測驗項目

本研究檢測項目及其各評量內容由研究者歸納製表顯示。

表 3-2

測驗項目 評量內容

身體質量指數 身高和體重

坐姿體前彎 柔軟度

立定跳遠 瞬發力

一分鐘屈膝仰臥起坐 肌力肌耐力

八百公尺跑走 心肺耐力

(24)

12

(二)測驗方式

本研究測驗方式採用教育部教師體適能指導手冊 (教育部,2006) 所訂定方法為標準。

其測驗方式,如表 3-3、3-4、3-5、3-6、3-7。

表 3-3

身體質量指數

1.測驗器材:身高計、體重計。

2.測量前準備:身高、體重計使用前應校正調整。

3.方法步驟:

(1)身高:

a.受測者脫鞋站在身高器上,兩腳跟併攏、直立,使枕骨、背部、臀部及腳跟 四部分均緊貼量尺。

b.受測者眼向前平視,身高器的橫板輕微接觸頭頂和身高器的量尺成直角。眼 耳線和橫板平行。

c.測量結果以公分為單位。

(2)體重:

a.受測者最好在餐畢兩小時後測量,並著輕便服裝,脫去鞋帽及厚重衣物。

b.受測者站立於體重器上,測量此時之體重。

c.測量結果以公斤為單位。

4.記錄:將所得之身高(換以公尺為單位)、體重(以公斤為單位),代入此公式中:身體質 量指數(BMI)=體重(kg)/身高(m²)

(25)

13

表 3-4 坐姿體前彎

1.測驗器材:箭頭式坐姿體前彎量測器。

2.測量前準備:

(1)將箭頭式坐姿體前彎量測器置放於平坦之墊子,量測器零點朝向受試者。

(2)測驗時,為保持受測者膝蓋伸直,除主測者外,可請人於旁督促提醒,

但不得妨礙測量。

3.方法步驟:

(1)受測者坐於軟墊上,兩腿分開與肩同寬,膝蓋伸直,腳尖朝上(量測器 位於受試者雙腿之間)。

(2)受測者雙腿腳跟底部與量測器之 25 公分記號平齊。(需脫鞋)

(3)受試者雙手相疊(兩中指互疊),自然緩慢向前伸展(不得急速來回抖動),

儘可能向前伸,並使中指觸及量尺後,暫停 2 秒,以便記錄。

(4)兩中指互疊觸及量尺之處,其數值即為成績登記之點(公分)。

4.記錄方法:

(1)嘗試一次,測驗二次,取一次正式測試中最佳成績。

(2)記錄單位為公分。

5.注意事項:

(1)患有腰部疾病、下背脊椎疼痛、後腿肌肉扭傷、懷孕女生不可接受此項 測驗。

(2)測驗前做適度的熱身運動。

(3)受測者上身前傾時要緩慢向前伸,不可用猛力前伸, 測驗過程中膝關節 應保持伸直不彎曲。

(26)

14

表 3-5

一分鐘屈膝仰臥起坐

1.測驗器材:碼錶、墊子。

2.測量前準備:準備適合測驗之墊子。

3.測驗時間:1 分鐘。

4.方法步驟:

(1)預備時,請受試者於地面仰臥平躺,雙手胸前交叉,雙手掌輕放肩上(肩 窩附近),手肘得離開胸部,雙膝屈曲約成 90 度,足底平貼地面。

(2)施測者以雙手按住受測者腳背,協助穩定。

(3)測驗時,利用腹肌收縮使上身起坐,雙肘觸及雙膝後,而構成一完整動 作,之後隨即放鬆腹肌仰臥回復預備動作。

(4)聞(預備)口令時保持之姿勢,聞「開始」口令時盡力在 1 分鐘內做起 坐的動作,直到聽到「停」口令時動作結束,次數愈多者為愈佳。

5.記錄方法:以次為單位計時 60 秒;記錄其完整次數。

6.注意事項:

(1)凡醫生指示患有不宜激烈運動之疾病或懷孕女生皆不可接受此項測驗。

(2)測驗前做適度的熱身運動。

(3)受測者於仰臥起坐過程中不要閉氣,應保持自然呼吸。

(4)在測驗進行中盡量收縮下顎,後腦勺不可碰地。

(5)坐起時以雙肘接觸膝為準,仰臥時則以背部肩胛骨接觸地面後才可開始 下 1 次的動作。記錄時以 60 秒時所完成之完整次數為基準。

(6)測驗過程中,受測者如身體不適,可停止測驗。

(7)測驗前應詳盡說明,並提供適當示範和練習一次。

(27)

15

表 3-6 立定跳遠

1.測驗器材:皮尺、粉筆。

2.測量前準備:

(1)準備適合測驗之平坦不滑地面。

(2)劃一條起跳直線。

3.方法步驟:

(1)受測者立於起跳線後,雙腳打開與肩同寬,雙腳半蹲,膝關節彎曲,雙 臂置於身體兩側後方。

(2)雙臂自然前擺,雙腳「同時躍起」、「同時落地」。

(3)每次測驗 1 人,每人可試跳 2 次。

(4)成績丈量由起跳線內緣至最近之落地點為準。

4.記錄:

(1)成績記錄為公分。

(2)可連續試跳 2 次,以較遠一次為成績。

(3)試跳犯規時,成績不計算。

5.注意事項:

(1)凡醫生指示患有不宜激烈運動之疾病或懷孕女生皆不可接受此項測驗。

(2)測驗前做適度的熱身運動。

(3)準備起跳時手臂可以擺動,但雙腳不得離地。

(4)受測者穿著運動鞋或赤腳皆可。

(5)試跳時要雙腳同時離地,同時著地。

(28)

16

表 3-7 八百公尺跑走

1.測驗器材:碼錶、號碼衣。

2.測量前準備:

(1)測量之空地或場地於測量前要準確丈量距離,並劃好起、終點線。

(2)測量場地要保持地面平整。

3.方法步驟:

(1)運動開始時即計時,施測者要鼓勵受測者盡力以跑步完成測驗,如中途不能跑步時,

可以走路代替,抵終點線時記錄時間。

(2)測驗人數過多時,可訓練或安排協測人員或穿戴號碼衣。

4.記錄:

(1)記錄完成 800 之時間(秒)。

(2)記錄單位為秒(幾秒)。

5.注意事項:

(1)凡醫生指示患有不宜激烈運動之疾病之學生或懷孕女生皆不可接受此項測驗。

(2)測驗前做適度的熱身運動。

(3)儘可能選擇適宜測量之氣候和時間。

(4)需穿著運動服裝及運動鞋。

(5)受測者之動機與成績有密切關係,施測者要鼓勵受測者盡力完成運動,

並提高測驗的動機。

(6)過程中,受測者如身體不適,可停止測驗。

(7)前一日避免從事激烈運動。

(8)測驗前至少二小時前要用餐完畢。

(9)測驗前宜有適度之訓練。

(29)

17

(三)測驗流程

實施體適能檢測前,進行受試者之運動前健康狀況調查,若有不適則請其勿接受檢測,

確定通過者才進行檢測。並將其結果記錄於體適能檢測記錄單。實施體適檢測為避免前項檢 測影響後項檢測之成績,其中八百公尺跑走,安排在檢測日之最後項目進行。流程呈現如下 圖 3-3。

圖 3-3. 測驗流程圖

資料填寫 健康狀況調查 請休息

暖身操

通過 未通過

量身高、體重:測量身體質數

坐姿體前彎:測量柔軟度

一分鐘屈膝仰臥起坐:測量肌力、肌耐力

立定跳遠:測量瞬發力

八百公尺跑走:測量心肺耐力

(30)

18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統計分析

一、 本研究以統計套裝軟體 SPSS18.0 版進行統計分析。

二、 以描述性統計建立各項基本資料。

三、 以相依樣本 t 考驗檢定兩組各項體適能前後測的差異情形。

四、 以獨立樣本 t 考驗檢定兩組的差異情形。

五、 本研究的顯著水準設定為α=.05。

第肆章 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結果

一、組內體適能分析

本研究的體適能差異分析以實驗組與控制組的前、後測數據做相依樣本 t 檢定,其檢定 結果如下:

(一)身體質量指數

由表 4-1 數據顯示,實驗組身體質量指數前測成績平均數為 19.95±3.62kg/m²,後測為 20.04

±3.32 kg/m²,經相依樣本 t 檢定未達顯著差異(p=.767);控制組身體質量指數前測成績為 19.93±4.21kg/m²,後測為 20.71±4.08kg/m²,經相依樣本 t 檢定達顯著差異(p<.05)。 表 4-1

組內身體質量指數實驗前後 t 檢定結果摘要表 組別 個

前測成績 後測成績

t 值 p 值 平均數±標準差 平均數±標準差

實驗組 19 19.95±3.62 20.04±3.32 -.301 .767 控制組 18 19.93±4.21 20.71±4.08 -4.46 .000*

*p<.05

(31)

19

(二)坐姿體前彎

由表 4-2 數據顯示,實驗組坐姿體前彎前測成績平均數為 28.26±4.48 公分,後測為 30.47

±5.96 公分,經相依樣本 t 檢定達顯著差異(p<.05);控制組坐姿體前彎前測成績平均數為 29.84±5.48 公分,後測為 30.00±6.36 公分,經相依樣本 t 檢定未達顯著差異(p=.871)。 表 4-2

組內坐姿體前彎實驗前後 t 檢定結果摘要表 組別 個

前測成績 後測成績

t 值 p 值 平均數±標準差 平均數±標準差

實驗組 19 28.26±4.48 30.47±5.96 -2.611 .018*

控制組 19 29.84±5.48 30.00±6.36 -.165 .871

*p<.05

(三)一分鐘屈膝仰臥起坐

由表 4-3 數據顯示,實驗組一分鐘屈膝仰臥起坐前測成績平均數為 32.84±4.92 下,後測 為 39.42±6.44 下,經相依樣本 t 檢定達顯著差異(p<.05);控制組一分鐘屈膝仰臥起坐前 測成績平均數為 34.00±9.92 下,後測為 35.53±7.47,經相依樣本 t 檢定未達顯著差異

(p=.180)。 表 4-3

組內仰臥起坐實驗前後 t 檢定結果摘要表 組別 個

前測成績 後測成績

t 值 p 值 平均數±標準差 平均數±標準差

實驗組 19 32.84±4.92 39.42±6.44 -6.573 .000*

控制組 19 34.00±9.92 35.53±7.47 -1.396 .180

*p<.05

(32)

20

(四)立定跳遠

由表 4-4 數據顯示,實驗組立定跳遠前測成績平均數為 158.83±18.47 公分,後測為 164.94

±20.19 公分,經相依樣本 t 檢定達顯著差異(p<.05);控制組立定跳遠前測成績平均數為 153.53±16.84 公分,後測為 146.89±17.36 公分,經相依樣本 t 檢定達顯著差異(p<.05)。 表 4-4

組內立定跳遠實驗前後 t 檢定結果摘要表 組別 個

前測成績 後測成績

t 值 p 值 平均數±標準差 平均數±標準差

實驗組 18 158.83±18.47 164.94±20.19 -2.661 .016*

控制組 19 153.53±16.84 146.89±17.36 2.555 .020*

*p<.05

(五)八百公尺

由表 4-5 數據顯示,實驗組八百公尺前測成績平均數為 277.00±36.99 秒,後測為 249.58

±31.32 秒,經相依樣本 t 檢定達顯著差異(p<.05);控制組八百公尺前測成績平均數為 303.50

±50.00,後測為 292.89±37.15,經相依樣本 t 檢定未達顯著差異(p=.253)。

表 4-5

組內八百公尺實驗前後 t 檢定結果摘要表 組別 個

前測成績 後測成績

t 值 p 值 平均數±標準差 平均數±標準差

實驗組 19 277.00±36.99 249.58±31.32 5.268 .000*

控制組 18 303.50±50.00 292.89±37.15 1.184 .253

*p<.05

本研究實驗結果,實驗組與控制組前、後測成績經相依樣本 t 檢定的結果,達顯著差異

為實驗組的坐姿體前彎、一分鐘屈膝仰臥起坐、立定跳遠及八百公尺及控制組的身體質量指 數及立定跳遠;未達顯著差異為控制組的坐姿體前彎、一分鐘屈膝仰臥起坐及八百公尺及實 驗組的身體質量指數。

(33)

21

二、組間體適能分析

本研究組間體適能差異分析是以獨立樣本 t 檢定進行分析,其檢定結果如下:

(一)身體質量指數

本研究實驗後以獨立樣本 t 檢定分析兩組在身體質量指數的差異情形,結果如表 4-6。

表 4-6

組間身體質量指數獨立樣本 t 檢定結果摘要表 組別 個

前測成績 後測成績

t 值 p 值 平均數±標準差 平均數±標準差

實驗組 19 19.95±3.62 20.04±3.32

1.813 .078 控制組 18 19.93±4.21 20.71±4.08

*p<.05

由表 4-6 得知本研究實驗後實驗組與控制組的身體質量指數未達到顯著的差異(p

>.05)。

(二)坐姿體前彎

本研究實驗後以獨立樣本 t 檢定分析兩組在坐姿體前彎的差異情形,結果如表 4-7。

表 4-7

組間坐姿體前彎獨立樣本 t 檢定結果摘要表 組別 個

前測成績 後測成績

t 值 p 值 平均數±標準差 平均數±標準差

實驗組 19 28.26±4.48 30.47±5.96

.237 .814 控制組 19 29.84±5.48 30.00±6.36

*p<.05

由表 4-7 得知本研究實驗後實驗組與控制組的坐姿體前彎未達到顯著的差異(p>.05),

(三)一分鐘屈膝仰臥起坐

本研究實驗後以獨立樣本 t 檢定分析兩組在仰臥起坐的差異情形,結果如表 4-8。

表 4-8

組間仰臥起坐獨立樣本 t 檢定結果摘要表 組別 個

前測成績 後測成績

t 值 p 值 平均數±標準差 平均數±標準差

實驗組 19 32.84±4.92 39.42±6.44

1.719 .094 控制組 19 34.00±9.92 35.53±7.47

*p<.05

(34)

22

由表 4-8 得知本研究實驗後實驗組與控制組的一分鐘屈膝仰臥起坐沒有達到顯著的差異

(p>.05)。

(四)立定跳遠

本研究實驗後以獨立樣本 t 檢定分析兩組在立定跳遠的差異情形,結果如表 4-9。

表 4-9

組間立定跳遠獨立樣本 t 檢定結果摘要表 組別 個

前測成績 後測成績

t 值 p 值 平均數±標準差 平均數±標準差

實驗組 18 158.83±18.47 164.94±20.19

2.954 .006*

控制組 19 153.53±16.84 146.89±17.36

*p<.05

由表 4-9 得知本研究實驗後實驗組與控制組的立定跳遠達到顯著的差異(p<.05)。

(五)八百公尺

本研究實驗後以獨立樣本 t 檢定分析兩組在八百公尺的差異情形,結果如表 4-10。

表 4-10

組間八百公尺獨立樣本 t 檢定結果摘要表 組別 個

前測成績 後測成績

t 值 p 值 平均數±標準差 平均數±標準差

實驗組 19 277.00±36.99 249.58±31.32

-3.842 .000*

控制組 18 303.50±50.00 292.89±37.15

*p<.05

由表 4-10 得知本研究實驗後實驗組與控制組的八百公尺達到顯著差異(p<.05)。

本實驗研究後,實驗組與控制組前、後測的成績經獨立樣本 t 考驗檢定結果,達顯著差 異(p<.05)的為立定跳遠及八百公尺,未達顯著差異(p>.05)的為身體質量指數、坐姿 體前彎及一分鐘屈膝仰臥起坐。

(35)

23

第二節 討論

本節根據研究實驗的結果,分別從身體組成、柔軟度、肌耐力、瞬發力、心肺耐力等方 面做討論。

一、身體組成方面

本研究評估身體組成方面取用教育部評定學童身體組成的身體質量指數。本研究實驗後 發現,經過十二週拔河運動訓練,實驗組的身體質量指數以相依樣本 t 檢定的結果沒有達到 顯著差異;控制組有達到顯著差異。再以獨立樣本 t 檢定考驗兩組實驗後差異情形也沒有達 到顯著差異。

由以上結果顯示,十二週的拔河運動訓練對國小四五六年級學童的身體組成並沒有顯著 幫助。推測其原因應是國小學童正處於快速生長發育的階段,其身高及體重的改變較不穩定 且本實驗研究未要求學生進行飲食控制導致。實驗結果與(宋文龍 2002;黃琮祐,2004;陳 仲義,2001)一致。結論,十二週拔河運動訓練對於身體組成沒有幫助。

二、柔軟度

本研究評估柔軟度以採用坐姿體前彎方式進行。本研究實驗後發現,經過十二週拔河運 動訓練,實驗組的柔軟度以相依樣本 t 檢定的結果達到顯著差異;控制組沒有達到顯著差異。

而經獨立樣本 t 檢定組間差異沒有達到顯著差異。結論,十二週拔河運動訓練對於柔軟度的 成績沒有幫助。

三、肌耐力

本研究評估肌耐力以一分鐘屈膝仰臥起坐做為測量的指標。本研究實驗後發現,經過十 二週拔河運動訓練,實驗組的肌耐力以相依樣本 t 檢定的結果達顯著差異;控制組沒有達到 顯著差異。組間差異以獨立樣本 t 檢定的結果沒有達到顯著差異。結論,十二週拔河運動訓 練對於肌耐力的成績沒有幫助。

四、瞬發力

本研究評估瞬發力以立定跳遠做為測量的指標。本研究實驗後發現經過十二週拔河運動 訓練,實驗組及控制組的瞬發力以相依樣本 t 檢定的結果達顯著差異;組間差異以獨立樣本 t 檢定的結果達顯著差異。實驗結果與(吳亨皆,2007;張樹立,2004;陳宏仁,2008)一

(36)

24

致。結論,十二週拔河運動訓練對於瞬發力的成績有所幫助。

五、心肺耐力

本研究評估心肺耐力以八百公尺跑走做為測量的指標。本研究實驗後發現經過十二週拔 河運動訓練,實驗組的心肺耐力以相依樣本 t 檢定的結果達顯著差異;控制組未達顯著。組 間差異以獨立樣本 t 檢定的結果達顯著差異。實驗結果與(洪振勝,2016;陳宏仁,2008;

陳美吟,2013)一致。結論,十二週拔河運動訓練對於心肺耐力的成績有所幫助。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本研究經十二週的實驗後發現,國小四五六年級學童經拔河運動訓練後,在瞬發力及心 肺耐力上比沒有經過訓練之學童更為突出。

本研究的研究問題,經分析討論後獲得以下結論:

一、在身體質量組成上,經過拔河運動訓練的四五六年級國小學童與未經過訓練的學童沒有 達到顯著差異。

二、在柔軟度上,經過拔河運動訓練的四五六年級學童與未經過訓練的學童沒有達到顯著的 差異。

三、在肌耐力上,經過拔河運動訓練的四五六年級學童與未經過訓練的學童沒有達到顯著的 差異。

四、在瞬發力上,經過拔河運動訓練的四五六年級學童有顯著的進步,與未經過訓練的學 童有達到顯著的差異。

五、在心肺耐力上,經過拔河運動訓練的四五六年級學童有顯著的進步,與未經過訓練的 學童有達到顯著的差異。

總結以上的結論,經過 12 週拔河運動訓練,實驗組學童瞬發力跟心肺耐力與控制組學童 達到顯著差異、身體組成方面沒有明顯改變及實驗組學童柔軟度、肌耐力與控制組學童沒有 達到顯著差異。

(37)

25

第二節 建議

基於上述的結論,本研究提出下列建議,以供相關單位或學校推動體適能提升做為參 考。

一、本研究因受到人力、物力限制,受試者為僅為一個學校的四五六年級學生,若要進行類 似的研究可擴大樣本數、另盡可能對學童進行飲食管理以及學校所安排規畫的運動時間,

應要求實驗組及控制組學生應都上來積極運動,避免有個別被留下指導作業導致運動時間 有所落差影響實驗結果。

二、經本研究發現,拔河運動訓練課程對於學童身體質量組成、柔軟度、肌耐力沒有明顯改 變,建議學校若需改善此三項指標,可推行其他運動項目。

三、經本研究發現,拔河運動訓練課程對改善學童瞬發力及心肺耐力有所助益。建議學校若 需參加跳高及慢跑比賽項目,可在訓練課程中納入拔河運動訓練。

(38)

26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水心蓓(2003)。動作教育的健康體適能教材編排創造。教育部 92 年度體適能教學策略研討 會(50-55 頁),台北市:教育部。

行政院衛生署(2008)。中華民國 96 年國民醫療保健支出。台北市:行政院衛生署。

宋文龍(2002)。不同的體育教學對國小學童健康體適能之影響。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

台東市。

吳亨皆(2007)。長期運動訓練對國中肥胖男生體適能與運動恢復期生理值之影響。國立臺灣 師範大學體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台北市。

台北市。李豐源(2015)。跳繩運動訓練對國小六年級未達體適能適中學生影響之研究。台灣 首府大學 教育研究所,台南市

林正常(1997)。體適能的理論基礎。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學校體育研究與發展中心主編:教師 體適能指導手冊(頁 46-59)。

林宏胤(2011)。田徑訓練介入對國小學童健康體適能影響之研究。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

台中市。

卓俊辰(2000)。青少年健身運動習慣的培養。學校體育,10(4),教育部體育司,20-24。

洪振勝(2016)。運動訓練課程對於提升國小學童健康體適能及運動自我效能之探討。國立臺 中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碩士在職專班,台中市。

教育部(2007)。快活計畫─促進學生身體活動,帶給學生健康、活力與智慧。台北市:教育 部。

教育部(2008)。教育部走路上學計畫。取自 http://www.moe.gov.tw/index.aspx 教育部(2011)。教育部體適能網站。 2015 年 7 月 19 日取自

http://www.fitness.org.tw/direct01.php

許雅芳(2012)。跑走運動對學童體適能及學業成績之影響。國立臺南大學體育學系碩士班,

台南市。

張樹立(2004)。台北縣城鄉國小學童身體活動量與健康體適能之比較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 院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台北市。

黃琮祐(2004)。十二週拔河訓練對國小男童身體型態和肌力之影響。國立屏東師範學院體育 教學碩士班,屏東。

陳仲義(2001)。運動時數對國民小學學童健康體適能的影響。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

(39)

27

究所,台北市。

陳宏仁(2008)。十二週規律羽球運動對國小四至六年級男童體適能之影響。國立臺南大學體 育學系教學碩士班,台南市。

陳冠仲(2012)。十二週規律羽球課程對國小肥胖男童體適能之影響。國立臺南大學體育學 系碩士班,台南市。

陳美吟(2013)。跳繩運動對國小學童體適能與身心健康狀態之影響。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 運動管理學系碩士班,台中市。

陳毓君(2014)。十八週排球訓練介入對體適能提升與視覺時間區辨能力之效益。國立臺灣體 育運動大學體育研究所,台中市。

英文部分

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 (1991). Guidelines for exarcise testing and prescription (4th ed.). Philadelphia, PA: Lea and Febiger

.

Dennison, B. A., Straus, J. H., Mellits, E. D., &; Charney, E. (1988). Childhood physical fitness tests: Predictor of adult physical activity levels? Pediatrics, 82(3), 324-330.

Rowland, T.W. (1990). Exercise and Children’s Health. Champaign, IL. : Human Kinetics.

Hsu, I. R., Kim, S. P., Kabir, M., & Bergman, R. N. (2007). Metabolic syndrome, hyperinsulinemia, and cancer.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86, S867-871.

(40)

28

(附錄一) 運動前健康問卷調查 填寫日期:104 年 月 日

_年忠班 姓名:_______

各位同學你好:

在參加本研究前,老師必須瞭解你的身體健康狀況,以維護你們的運動安 全。請就下列各項問題,在適當的□中打勾。

1. 醫生曾告訴你有心臟問題嗎? 是□ 否□

2. 你是否常覺得胸部疼痛? 是□ 否□

3. 你常容易覺得身體無力? 是□ 否□

4. 你是否有長期服用藥物? 是□ 否□

5. 醫生曾告訴你有不可以再劇烈運動,不然關節會再受傷嗎?是□ 否□

6. 還有其他不能運動的理由嗎? 是□ 否□

勾是,請說明____________

(41)

29

(附錄二) 家長同意書

我同意讓孩子參加「十二週拔河運動訓練對國小學童專項體適能影響與研 究」,在實驗過程中,我的孩子可以隨時退出而不會影響任何在校成績。

班級:___年忠班

學生姓名:___________

家長姓名:___________

同意日期:104 年___月___日

(42)

30

(附錄三)

實驗組體適能前測成績 編

BMI 坐姿體前彎 仰臥起坐 立定跳遠 八百公尺

kg/m² 公分 次 公分 秒

1 20.5 29 36 185 241

2 22.4 27 34 160 249

3 22.4 20 31 151 298

4 27.3 40 35 165 268

5 17.3 31 36 152 241

6 17.6 27 34 151 250

7 17.5 28 32 162 277

8 18.6 31 34 164 287

9 17.4 30 31 153 302

10 19.6 24 24 130 289

11 23.4 34 32 146 333

12 19.7 31 28 131 279

13 16.3 30 31 168 253

14 26.8 25 30 135 342

15 24.8 25 22 153 271

16 19.4 25 40 161 361

17 15.1 23 35 192 241

18 16.2 31 36 158 249

19 16.8 26 43 195 232

(43)

31

(附錄四)

實驗組體適能後測成績 編

BMI 坐姿體前彎 仰臥起坐 立定跳遠 八百公尺

kg/m² 公分 次 公分 秒

1 20.8 32 46 193 219

2 21.9 25 37 165 221

3 24.6 24 28 166 241

4 23.8 42 38 193 222

5 17.7 32 41 160 227

6 18.5 32 42 160 233

7 19.4 33 40 173 237

8 16.4 34 46 182 248

9 18.3 39 37 149 276

10 18.7 23 37 152 278

11 23.8 37 36 146 316

12 20.5 25 34 127 286

13 16.9 40 37 170 228

14 26.8 29 30 135 314

15 24.2 26 32 250

16 20 26 43 155 263

17 15.2 23 48 187 221

18 16.2 31 43 157 248

19 17.1 26 54 199 214

(44)

32

(附錄五)

控制組體適能前測成績 編

BMI 坐姿體前彎 仰臥起坐 立定跳遠 八百公尺

kg/m² 公分 次 公分 秒

1 16.4 25 16 162 297

2 17.6 36 29 142 272

3 28.1 18 19 115 358

4 17.2 31 50 185 231

5 22.5 33 38 145 319

6 17.8 27 38 185 269

7 17.6 32 45 163 274

8 28.1 27 28 135 320

9 26.7 35 42 145 339

10 18.6 25 37 145 279

11 23.6 25 38 150 389

12 22.3

30 38 155 422

13 18.3 37 37 168 242

14 15.6 25 38 162 321

15 16.1 33 32 150 276

16 19.2 24 22 140 343

17 17.3 31 46 170 255

18 18.4 33 37 150 289

19 15.8 40 16 150 311

(45)

33

(附錄六)

控制組體適能後測成績 編

BMI 坐姿體前彎 仰臥起坐 立定跳遠 八百公尺

kg/m² 公分 次 公分 秒

1 18.1 22 26 166 301

2 18.4 28 32 158 264

3 27.4 26 30 129 303

4 18.7 33 53 187 225

5 22.5 25 32 135 361

6 19.2 26 40 167 243

7 19.6 30 40 145 243

8 28.6 24 34 124 320

9 28.9 34 40 151 335

10 18.8 24 31 135 281

11 24.2 26 41 141 345

12 22.4 29 36 140 295

13 18.9 39 37 164 271

14 16.3 28 40 158 320

15 16.5 35 35 131 281

16 20 25 24 140

17 18.1 34 43 160 265

18 34 40 135 319

19 16.2 48 21 121 300

數據

圖  目  錄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In the last one hundred years, several statues of Vairocana Buddha were unearthed in the southern hill foot of Tienshan, Central Asia and thus. received chose attention of the

We explicitly saw the dimensional reason for the occurrence of the magnetic catalysis on the basis of the scaling argument. However, the precise form of gap depends

Since 1980, the problem-posing activities have gradually received international attention. Think of a math problem, which is the mathematical problem-posing, and particularly the

The Centre for Learning Sciences and Technologies (CLST),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CUHK) launched the!. EduVenture ® learning system, which has been well received by

Regarding the importance of these aspects as perceived by the employers, nearly all aspects received a rating between “quite important” and “very important”, with Management

Regarding the importance of these aspects as perceived by the employers, nearly all aspects received a rating between “quite important” and “very important”, with Management Skill

The evidence presented so far suggests that it is a mistake to believe that middle- aged workers are disadvantaged in the labor market: they have a lower than average unemployment

1、 Focusing on the unit of “circle”, the variation of the learning achievement betwee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reach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3. The vari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