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發現知識的力量:知識經濟社會的學校革新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發現知識的力量:知識經濟社會的學校革新"

Copied!
1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發現知識的力量:

知識經濟社會的學校革新

摘 要

近代資訊科技的快速創新與突破,社會正經歷大幅度的變遷,而且變 遷的速率正在不斷加速之中,「知識」成為二十一世紀創造個人未來、企業 財富及國家經濟的關鍵力量。這波以知識為核心的社會浪潮,正宣示了知識 經濟時代的到來。在新自由主義的知識經濟社會中,強調高度的個別性,將 個人的創造演化結合全球的知識需求,建構以專業知識與資訊科技為核心的 知識時代;人們必須追求不斷的創新知識與多元思考,以適應快速變遷的社 會。

然而在追求進步知識的同時,卻也相對地為教育帶來挑戰,當代社會 的快速變遷,要求學校教育必須與時俱進,而知識帶來的美好願景,亦使得 知識成為價值比較的產物,人做為知識主體的教育本質於焉失落。

是故,知識經濟社會中的學校需回歸以學生為目的之教育思考,使知 識成為協助教育前進的力量,而人正是運作及創造知識的主體。學校應以「

自我創新」與「自我提升」,取代過去以評鑑形構的「競爭」及「比較」之 思維,提昇學校的知識創新能力,落實「知識就是力量」的真意。

關鍵詞:知識經濟、知識經濟社會、學校革新 王佑菁

桃園縣政府教育處科員

(2)

Abstract

As the emerging invention of technology and information, the society is changing rapidly. "Knowledge" has become the key to success, which declares the coming of knowledge economic society. The society of neo-liberalism emphasizes highly individuality, connecting personal creation with global needs, and thus constructs the knowledge age based on profession and technology. People have to keep absorbing new information and do multiple thinking to adapt themselves to the changing society.

However, the pursuit of improving knowledge also challenges education. The rapid change of society asks the school to keep up with it: and the great vision coming with knowledge society materializes knowledge to become comparable products. The main educational essence of that human as the subject of knowledge is lost.

Therefore, the school today should go back to the educational thought, and view students themselves as the purpose of education. Knowledge is the power that assists education moving forward, but human is the subject who functions and creates knowledge. Schools should change their thoughts from "competition" and "comparison"

to "self-creation" and "self-improvement," improve schools’ knowledge inventive ability, and thus practicing the true meaning of "knowledge is power."

Keywords: knowledge economy, knowledge economic society, school innovation

Yu-Ching Wang

Officer of Education Department, Taoyuan County Government

Discovering Power of Knowledge:

School Innovation in Knowledge Economic Society

(3)

前 言

近代由於資訊科技的快速發展,社會正經歷大幅度的變遷,而且變遷 的速率正在不斷加速之中,「知識」(knowledge)的勢力正急速擴張,成 為二十一世紀創造個人未來、企業財富及國家經濟的重要力量。正如同國際 知名經濟學家梭羅所言,「未來將是以知識為基礎的競爭,對個人和國家而 言,創造及運用知識的技術將成為競爭的關鍵。」國際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 亦提出:「在今天的經濟體系中,最重要的資源不再是勞工、資本或土地,

而是知識。「知識就是力量」(Knowledge is power)已不再只是一個 觀念,而是代表競爭力的格言。

隨著時代進展和社會需求的改變,知識經濟社會對教育亦產生了強烈 的衝擊。學校必須隨社會的改變進行改革,以因應新世紀快速變遷的時代需 求。但吾人必須反思的是,知識經濟社會對知識的重視,將使得知識權力更 易成為被操縱的工具,因此本文將探討知識經濟社會的教育觀點,期待學校 成為知識經濟社會的核心,帶動創新及轉化。

壹、知識經濟社會的到來

資訊與通訊科技的發展,促成了「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傳統經濟 強調土地、機器設備、人力資源;知識經濟時代則著重在以知識作為經濟發 展的主要資源,誰擁有知識,誰就能創造並擁有財富(楊朝祥,2001)。知 識經濟在今日儼然成為社會思潮的主流,茲探討其發展及其內涵如次。

一、知識經濟的發展

新世紀所具有全球化、資訊化的特性,帶來社會的急速發展,而「知 識」在其中扮演著關鍵性的角色。管理學大師杜拉克(P. F. Drucker)在其

《後資本主義社會(post-capitalist society)》一書中,指出知識在社會演進 的過程中,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並且認為知識在創造社會財富的角色上,

(4)

經歷下列的三個不同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工業革命(industrial revolution),在 十八世紀資本主義經濟體制(capitalist economic system)的出現,係植基於 工廠與機器的組織,他稱之為知識應用至工具、過程及產品的體制;第二個 階段是生產革命(productivity revolution),係仰賴泰勒(F. W. Taylor)工 作流程的分析與程序化之相關假定與學術見解,杜拉克稱之為知識應用至人 的工作世界,因而導致生產線組織,以及接續的自動化與機械化過程,並且 提供了大幅提昇生產力之促動力量;第三個階段則是當下依賴新知識發展與 應用的社會,知識正被應用於知識本身(引自王如哲,2000)。換言之,知 識從過去作為被動的工具到今日的主動生產,從應用性價值轉為創造性價值。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指出,如同發生於二個世紀以前的工業 革命(industrial revolution),我們的社會正經歷重要的轉型,而知識是興 起中的生產模式之核心要素(OECD, 2000)。在過去的工業社會,影響生 產的主要因素是勞動力、資本和土地,而在資訊社會中,資訊與知識成為生 產主要的元素(王振寰,2003)。這波以知識為核心的社會浪潮,正宣示了 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

二、知識經濟的內涵

吳思華(2001)指出,知識經濟是以知識資本為主要生產要素,凡可 以透過資訊的不斷創新,提昇產品之附加價值,並同時善用現代化資訊科 技,這樣的產業均可稱為知識經濟。由於知識經濟為社會帶來了高度的競爭 形態,個人所受的教育和知識水準,遂與其生活的方式與社會地位之間產生 了明顯的因果關係。

就知識經濟的定義而言,OECD(1996)認為其定義是直接植基於知識 與資訊的生產、分配及其使用之經濟;Foray和Lundavll(1996)認為知識經 濟是一歷史的新紀元,這是更高度而直接建基於知識的生產、分配及使用的 經濟;Neef(1998, 1999)指出知識經濟一詞是用來描述迎面而來的全球繁 榮時代,也是一即將面臨之經濟啟示,它被使用來描述一相互連結的經濟,

以及新出現的科技對於職場與家庭之正面影響,並進一步指出??知識經濟是

(5)

指賦予國家競爭優勢的唯一真實價值之「自然的」資源,乃是無形的而且仰 賴於人員所擁有的知能(引自王如哲,2001)。換言之,知識經濟以知識與 資訊為其核心要素,重視專業科技與知識的運用,系統性且有目標的解決問 題,進而提昇產品價值及帶動經濟發展。

貳、知識經濟的社會邏輯

資訊科技的快速創新與突破,「知識」成為二十一世紀創造個人未 來、企業財富及國家經濟的關鍵力量。知識經濟概念的基本前提是建立在 資本主義的競爭邏輯之上,欲發展知識經濟,其國家體制必定是偏向民主自 由政體,並能夠接受專利、智慧財產等價值,且願意納入全球化競爭體系(

鄭錫鍇,2001)。經由「知識就是力量」的觀念,知識經濟社會得以蓬勃發 展,而當代強調自由競爭的市場經濟,更保障並推進知識經濟的發展。

一、對知識科技的重視

在強調自由與創意的市場經濟體制下,知識和科技的創新學習將成為 主流價值,這也正是人類目前所身處的階段。知識經濟的社會,將以科技與 資訊的知識為經濟價值活動的重心,以資訊科技應用為平台,提高知識加值 速度和效率為標竿,以全球為佈局架構,進行經濟活動的結構性改造(王保 進,2001)。由此觀之,在知識經濟社會中,知識擴散與科技發展有高度的 關連性,王振寰(2003)指出,知識經濟社會具有以下三個特色:

(一)由於資訊和通訊技術的革命,使得國內生產活動愈來愈知識化 和專業化,不斷學習成為個人和社會的競爭力來源;

(二)由於生產活動的跨國化和分散化,能夠在全球區域自由流動的 是那些具有專業知識的人力。不具有專業能力和流動能力的勞 工,不是失業就是必須重新學習,否則只能從事低薪的服務 業,或依賴福利補貼度日;

(三)知識和科技的創新和學習成為社會的主流價值,大學和研究機

(6)

構的重要性日益增加,產業與大學的合作愈趨密切,回流教育 和在職訓練,成為維持個人與企業競爭能力的必要做法。

換言之,在知識經濟社會中,強調知識的專業與創新,以及科技的支持與 發展,因此教育學習在當代顯得更為重要,社會資本對個人發展影響益深。

二、自由市場的競爭

鄭錫鍇(2001)指出,知識經濟概念的基本前提是建立在資本主義的 競爭邏輯之上,欲發展知識經濟,其國家體制必定是偏向民主自由政體,知 識經濟的落實,有賴國家整體結構與政府治理模式朝自由主義經濟體制作同 質性調整與發展。知識技術的創新需經由法律及政治制度的支持,方能維持 和擴大。鄭錫鍇(2001)進一步分析當代國家角色的改變因素,歸納出三個 要點:其一,政府開始追求提高效能,並開始向企業學習好的管理方法,大 力推動民營化政策;其二,受經濟強權國家支持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與 世界銀行(World Bank),沿著極端自由路線,急切協助各國實踐新自由主 義經濟政策,以正當化其強加於許多難以配合新自由主義經濟政策管理措施 國家之政治條件;其三,國家開始向公民社會(civil society)尋求資源,尤 其是更具效率、較少官僚氣息及對變遷較敏感之經濟機構,並致力於利用非 政府組織(NGO)去執行政府資助的人道主義政策,這些改變造就了OECD 國家之國際合作與日趨互賴的機制,弱化了傳統國家主權之概念。換言之,

當代國家角色係朝向自由化與民營化的方向前進,將自由市場機制納入國家 統治邏輯。

Pongratz(2006)指出,當自由理性被「產出的自由條件」之監督及組 織所描繪,市場本身亦成為國家的組織及規範原則;當個人的創意技能可以 與國家目標相結合時,國家與社會的新自由化重建遂更甚以往,其以為人性 自由既然無限上綱,則政府對人民的干涉應該減至最低程度,由人民自行經 營生活,自行負擔責任,是故低社經地位人民的苦況乃完全咎由自取。知識 經濟存在於重視自由的社會,透過市場的自由競爭機制,使得知識的附加價 值得以被高度重視;然而國家亦利用當代依賴知識與科技的自由經濟社會,

(7)

經由市場經濟下知識的可消費性與價值性影響社會中的每個個體。

三、學校教育的改變

王如哲(2002)指出,學校即「知識之屋(house of knowledge)」

的地位正面臨其他知識來源的競爭,學校與其他教育機構必須妥善處理 知識與學習的任務與挑戰。學校必需重新定義在「知識為基礎的社會(

knowledge-based society)」中的新角色,否則學校與教育人員可能會在這種 社會中喪失主導的地位。這種問題在知識經濟體系中,由於專業知識的快速 創新與擴散而愈形擴大。

OECD(2000)指出,當社會朝向知識經濟體系發展時,已經為學校教 育帶來幾項明顯的改變:(1)學生應該為急速變遷的專業生涯作好準備,

做中學(learning by doing)以及與他人在互動中學習是經濟成功與社會統 合(social-cohesion)的關鍵所在;(2)較為緩慢的學習者必須獲致較佳的 根基,以參與社會和經濟活動;(3)成人學習是終身學習的一部份,也是 知識經濟的重要組成元素;(4)倫理的層面及其對於社會資本(social capital)

帶來的貢獻日趨重要;(5)私人部門的知識生產與知識媒介(knowledge mediation)可能會要求學校與其他學習場所之間新的勞力分工與合作。

正所謂水可載舟亦可覆舟,由知識經濟社會對知識科技的重視可知,

知識得以影響個人的社會地位,如若能夠發揮知識創新的力量,則知識將能 改變社會地位,帶來階層翻轉;然若只進行知識吸收的過程,則知識將成為 保障既得利益者的工具,為維護權力階層而發聲。因此教育在知識經濟中所 扮演的角色,便顯得格外重要且亟待創新發展。

參、知識經濟的教育圖像

教育與社會是不可分割的,因此知識經濟社會亦衝擊到教育的角色地 位及思想行動,帶動新一波教育改革的開始;在此同時社會亦透過自由 競爭,進一步強化知識的力量。

(8)

一、教育地位的提昇

王如哲(2001)針對知識經濟此一概念,引用經濟學觀點進行學理分 析。在過去二百年,新古典經濟學(neo-classical economics)僅確認兩項生 產因子:勞力(labour)與資本(capital)。知識、生產力、教育,以及智 慧資本均被視為是衍生性因子,亦即屬於經濟生產體制外的因素;但是提倡 新成長理論(New Growth Theory)的史丹福大學經濟學家羅瑪(Paul Romer),則主張科技及其所植基的知識乃是經濟體系的一項內在構成 要素,因此知識變成經濟領先國家的第三項生產因子,而且與資本和勞力 有別的是,知識屬於公共財(public good),一旦發現知識並予以公開,便 可使更多使用者來予以分享,知識的拓展並不會增加成本,可稱之為零邊際 成本(zero marginal cost)。

換言之,在古典經濟學的框架中,教育是資本的附帶產品,知識為創 造資本而存在;但新成長理論重視知識本身的生產力,認為知識不但生產經 濟,亦能自我生成並擴展至社會中,教育因此具有啟動與轉化社會的力量。

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亦明確指出,教育是一種知識產業,在知識經 濟中,人人需要學習如何學習以及如何管理自身的學習(OECD, 2000)。

因此教育在此時扮演的角色更為重要,學校孕育並創造知識,在知識經濟社 會中占有主導的地位。

二、教育改革的開展

教育與社會發展具有共生共存的關係,教育的發展往往是一國生產力 的指標,在以知識為核心的社會尤其如此,當代教育改革又基於以下理由而 必要。

其一,社會需求的改變。王如哲(2000)指出,學校教育本身需要經 歷學習與變革,才能因應知識經濟的教育挑戰。在知識經濟時代,由於文化、

社會與經濟環境的快速變遷,社會需要靈活的學習型組織和在此組織中工作 的團隊成員。因此知識經濟社會對教育的期望比過去更高,為了克服知識經 濟所帶來的挑戰,學校需要新的組織型態,以及新的課程內容、教學方法。

(9)

換言之,當代所需要的是一群具有專業性的知識人才,能夠適應快速的社會 變遷而不斷創造發展新的知識,並營造一個分享與共創的知識經濟社會。因 此為了迎接新的教育挑戰,學校教育本身需要經歷快速的學習與大幅度的變 革。

其二,知識內容的變遷。學校的教育總是存在著時間落差問題,亦即 學校教育的內容與社會生活所需的知能,一直存在著某種程度之差距,學校 教師應用過去養成教育階段之專業知識來進行現在的教學,而其教導的學生 卻必須將其現在習得的知能應用於未來,因此處於知識經濟社會中,教育革 新顯得格外重要。

其三,創新思維的籥求。教育與社會是不可分割的,正如同社會變遷 與知識角色及內涵之共同俱進,教育改革亦由於其理論及實際競合的需要 而有不同的傾向。鄭燕祥(2006)分析世界教育改革所經歷的三次浪潮,

首先興起於70年代的第一次學校經營創新及改革浪潮重點,在於追求學校 內在效能(internal effectiveness),在此期間的許多改革都是由政府主 導自上而下,校長的主要領導工作是要通過提高學校事務管理和教育實 踐、完成教育目標或學校目標來提高學校效能;其次,90年代的改革,追 求學校的市場效能(market effectiveness),校長領導的焦點,在關注改善 學校現有對外的聯繫、公共關係、明確問責(accountability)的機制和 實踐,以滿足家長、社區人士及其它不同持分者的需要和期望,使學校在 市場上或家長選校上更有競爭力;其三,即目前所處第三次教育改革及經營 創新的浪潮,學校領導及教育工作要適應新世紀挑戰,追求教育上智慧多元 化(multiple intelligence)、全球化(globalization)、本土化(localization)、個 別化(individualization)(Cheng, 2000a),強調學校要有未來效能(future effectiveness),追求教育新願景、終身教育、創造力、多元思維、全球網 路化、及運用資訊技術是本次浪潮的特點。

換言之,現階段教育改革重點在追求不斷的創新知識與多元思考,以 適應快速變遷的社會。其強調高度的個別性,將個人的創造演化結合全球的 知識需求,發展多向度的社會。

(10)

三、市場經濟的挑戰

知識經濟社會意謂以知識、資訊為核心要素的資本主義社會,當它結 合自由市場為其後盾時,便形成高度競爭的經濟機制,加以傳統國家權力 的讓步,進而擴大社會階級的差距。弱勢階級被「自由競爭」的美好遠景 所惑,忽略在既有權力及資源分配結構的起點上,並沒有與人競爭的實力。

Pongratz(2006)指出,當學校體制擴張並失去它形構中產社會的地位,新 的、階級的特殊分化就被引入學校體制中,允許人們重新對體制作整體 解釋,由於對個人自由的強調,教育論述的焦點在某種程度轉為內在面:

注意力不再放在規範教育個體的外在安排(學校座位、學校衛生、教室的時 間及空間規定等),而是放在內在安排(動機結構、心靈傾向),確保學生 的專注力及自治力。伴隨著這個改變,教育取得重要的定義:學校及繼續教 育、教育機構及社會工作在政策複合體中集結,企圖以新自由的社會圖像為 基礎,重新為權力關係編碼。

學者進一步討論自由市場對教育帶來的挑戰,Apple(1993)認為,民 主社會的均等概念,不再與團體的壓迫或不利連在一起,而是力圖保障個人 在自由市場競爭下的抉擇權;過去認為成就低落,是教育政策與實際失當所 致,此時對於卓越的強調,卻使得教育的討論再度指責是學生自己的錯(引 自Greene, 1998)。Pongratz(2006)指出,重新組織為市場導向服務核心的 學校,它的目標不再是「教育」,而是知識的私有化及消費化;教育過程轉 為私人的財產交易,知識被視為商品。Giroux(1988)認為透過知識資本的 策略性運作,學校生活被教室管理與知識傳遞所佔據;教學與學習被固定,

不因人事的改變而影響其一致性與可預測性;學校教育於是成為一種例行公 事(routine),失去學校教育(schooling)的意義。

綜言之,知識經濟固然提昇學校的社會地位,然而當知識成為評價的 工具,學生成為教育的產物,則學校便形同產出商品的工廠,掩藏在「品質 管理」的面具下進行階級再製的工作。個人的「成就」與「能力」成為可以 用分數比較的評鑑標準;社會高度要求教育品質的提升,而品質的衡量標準 卻來自外在權力的形塑。因此,在市場經濟高度發展的當代,學校在既有的

(11)

知識傳遞功能之外,更應發揮知識創新的力量,尋求突破與改變,方能發現 每個學生的獨特性,開創自由社會的多元面向。

肆、建構創新的知識學校

知識經濟社會帶來教育地位的提升,同時也對教育帶來挑戰,促使學 校必須有所轉型。王如哲(2000)指出,學校應該建構積極性的條件,促使 學校具備創造性知識學校之特徵。我們期待學校不僅能做到知識管理,更能 運用知識創新的能力,發展學校成為具主體性與創造性思維的開放場域。知 識學校的推動,可從五個方面進行:

一、發揮知識管理力量的教育經營

因應文化的快速變遷,社會需要靈活的人才與學習型組織。在知識經 濟社會,生產力已趨於仰賴專業知識工作者對於新知識的發展與應用,而 學校教育便扮演著傳遞、組織、分享與創新知識的重要力量。Morey(1998)

指出,當知識愈發顯示其重要性時,透過有效管理知識的儲存與運用,存在 著一種創造競爭優勢的機會。在需要之際將適合的知識帶至行動的區域,這 種有效的知識管理結構創造了競爭優勢(引自王如哲,2000)。組織推動知 識管理,強化組織競爭力,已是組織生存的重要法則(吳清山、賴協志,

2007),在知識高度轉型及流動的自由市場中,學校需要發展知識管理力 量,發揮教育組織的重要性。

王如哲(2002)指出傳統上教師是知識的傳遞者,但是當前的知識經 濟期望教師成為知識的促進者(facilitators),因而教師必須能夠規劃出本 身的學習主題(learning agenda),換言之,教師必須也是知識的生產者;

在學校領導上,學校領導者不只是人員、物質、財務/資源的管理者而已,

應該同時也是學校知識的管理者。知識管理事實上包含了分享、創新與領導 的構念,因此學校不只是規劃及分配知識,更具有參與建構與共創知識的使 命,引領社會前進。因此當知識益發重要暨快速流動的今日,學校更需運用 其本有的優勢,透過教育人員的參與激盪,使學校成為具有持續性發展力的

(12)

未來機構。

二、結合技術創新與人文陶治的教育內容

正如知名廣告所言:「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在知識經濟時代,創 新是知識經濟之骨幹;人文素養是創新之根源。而創新能力與精神,人文素 養特質之陶冶,都必須透過教育功能來做為催化劑與橋樑(王保進,2001)。

前所探討之當代教育改革強調高度的個別性,將個人的創造演化結合全球的 知識需求,以發展多向度的社會,而兼重人文與科技的教育內容,正是學校 作為社會支柱的核心要素。

知識的傳遞應涵蘊能被善用的前提,它的取得需涵蓋對它的全面性了 解,也就是除了學術上之理論與實驗成果之外,還要具備它在人際社區與環 境中的位置及影響的了解,亦即要考量知識本身,以及它在人們生活,甚至 對生態環境中的影響(郭實渝,2006)。教育與其它行業的不同,在於其具 有化成社會的使命,以人性化為其志業,並孕育具有創新能力的下一代。因 此學校在教導知識時,應兼重其人文面及技術面;打破知識符碼運作的宰制 結構,孕育兼具傳統與創新思維的學校文化。

三、回歸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思考

知識經濟社會中知識的私有化及消費化對教育帶來一定的挑戰,雖極 力強調人在知識管理循環中的重要,包括知識的生產、分享、應用、儲存 及修正等皆以人為中心,但仍須注意這裡所謂的人才,乃是偏向社會中的 高科技人才(學習「有用」知識的標準學生),他們的價值在於具有可產 生高度運作效益的技術與知識。但知識經濟社會同時也肯認主體的重要性,

Pongratz(2006)指出以在新自由化的政治、自我決定、選擇的責任與自由 等脈絡的社會下,並非政治行動的界限,而是主體轉化自身及他人的關係的 不同方法與手段。因此正視知識經濟時代可能擴大之知識差距及貧富差距,

落實教育公平及正義,才是學校在知識經濟時代的神聖使命。

教育目的不在擁有某項專業知識,而是能成就一個人(郭實渝,2006)。

(13)

馮朝霖、王佑菁(2007)指出教育的新圖像主要在於以下的挑戰:幫助個人 發展,使其能具有充分發展成熟的自我決定、參與決定、負起責任的能力。

因此當學校在進行教育活動時,必須體認教育的目的是要幫助人成為人,而 非淪為知識的機器;知識之所以重要,是來自於它使人成長的力量,而非利 用知識成為控制的權力基礎。學校教育應回歸到教育本質的思考,以形塑健 全人格的學生為目的。

四、發展專業的教師學習社群

知識經濟社會注重知識的分享與擴散,教師不再是班級孤島內的主 導者,他們必須跳脫水泥牆,與其他教育人員分享專業知識及行動的能 力。王如哲(2000)指出,學校教師經常忽視存在於他們本身之間的知 識,使他們無法分享並利用此種知識;同樣地,他們也可能不清楚自己所 欠缺的知識,亦即無法指認出所需要創造出的新知識,因此準正式化的知識

(semi-formalized knowledge)的分享與流通在變革的教育中顯得日趨重要,而且 可能會比學校外部的教育研究發現來得重要,每一所學校不應只是知識的消 費者,應該同時也是知識的生產者;教師必須學會善用資訊與溝通科技,兼 採虛擬與真實的雙元途徑,以建立分享專業知識的社群。

從教師圖像的演變來看,在台灣,過去傾向將教師型塑成「聖職教 師」,期待教師有豊富之學養、崇高之品德、愛國之節操、勤勉犧牲之精 神;然而近來教師角色變遷之研究則顯示,教師逐漸從被國家型塑轉而成為 自我塑造,而朝向「專門職教師」的角色,亦即具有專業自主性,依專業 知識、服從專業倫理而自治自律的從事教學事務(郭丁熒,2004;教育部,

2002)。我國目前積極推動的教師專業發展,及教師團體所訴求的專業自主 權,皆已跳脫過去儒家傳統思想所給予教師的道德束縛,朝向自主自律的個 體發展。

教師經由專業發展以維持和發展個人專業能力,並經由學習社群以創 新和分享知識管理力量。今日的教師應期許自身作為具有行動力與批判力的 知識分子,透過團體學習以分享、擴散並創造知識,營造自主的、革新的、

(14)

分享的專業知識社群。

五、形塑開放的教育氛圍

如同邱吉爾所說:「我們建造了建築物,建築物也塑造了我們。」建 築與人類的關係極為密切,是彼此影響的。湯志民(2002)指出校園建築 是校園文化的具體表徵,更能反映學校的教育理念與方向。研究並指出使用 者的參與將提昇其對環境設計的滿意度,物理環境的配置亦將影響使用者之 行為(McCaughey, Hall, Wall, Woolner, Higgins,2006),學校的物理環境象 徵學校願景的體現,與使用者乃是互相影響的。

馮朝霖、王佑菁(2007)指出學習的複雜性將因多元與彈性的學習方 式而獲益,這些方式涉及遊戲、學校日常生活及學校的社會環境,並重視知 識性學習外的解放性學習歷程,認為此歷程將為所有參與者開啟新鮮獨特的 知識管道,有助於創造解決當前與未來社會問題的前提。Heimlick(1998)

亦認為學習過程不代表學習者一定可以接受到教師所要傳達的訊息,營造好 的學習環境或具有教育功能的環境,相對上更為重要,而「環境」是「教」

與「學」互動的媒介,這「環境」包括自然環境、人為環境,以及教育者與 學習者營造的學習氣氛。當學校營造自主學習、創新開放的學習氛圍時,自 然能激發成員創新與批判的思維。

六、推動知識領導的實施策略

在教育改革的三波浪潮中,校長的領導工作從提高學校效能到營造公 共關係,進而到發展多元的校園特色,校長作為學校的首席教師,同時扮演 領導者與實踐者的重要角色。吳清山和賴協志(2007)認為組織領導者善 用知識領導,不僅有利充實本身內在涵養,亦可擴大組織效能,並提出強化 校長知識領導效果的策略,其一,領導者本身能時時吸收新知,樹立知識學 習的榜樣;其二,建立完善的獎勵制度,激發成員推展知識管理的動能;其 三,建構優質知識學習環境,強化成員知識的學習與創新。校長是否能有效 扮演火車頭的角色,落實知識領導的實施策略,實為學校革新的關鍵。

(15)

為因應知識經濟對學校教育帶來的挑戰,王保進(2001)指出,將普 遍用於企業界所發展出之策略管理與規劃模式,引進學校校務發展過程並形 塑學校願景,是學校領導者應具備之能力;其次,塑造全校師生共享之核心 價值觀,以「價值領導」做為學校校長領導師生、教師領導班級學生之 理念,是學校因應知識經濟,培育具創新體系知識資本人力之重要關鍵。

綜言之,學校需營造一個參與分享的合作氛圍,並鼓勵成員進行創造發展的 知識工作,使學校與社會齊頭並進,甚至扮演火車頭的角色,負起營造國家 社會的傳統及進步文化之使命。當學校轉型成為創造性知識學校,將成為知 識發展基地向外擴展,發揮轉化社會的力量。

伍、結語

知識經濟帶來生生不息的契機,以「人」為主體的社會思維於焉孕 育,帶動學習型社會的開展。在知識經濟社會中,強調高度的個別性,將 個人的創造演化結合全球的知識需求,建構以專業知識與資訊科技為核心的 知識時代;人們必須追求不斷的創新知識與多元思考,以適應快速變遷的社 會。

學校教育的目標在於培育未來的自由公民(Giroux, 1988)。湯志民(

2006)指出,學校是教育的場所和學生潛能開發之地,為提升行政管理績效、

增進教師教學效能和提高學生學習效果,學校經營必須隨著時代發展和社會 需求有所創新,以展現學校活力,確保生存發展,引領教育革新和促進品質 卓越。換言之,學校教育必須在與時俱進的同時,發揮知識創新的力量,跳 脫在既有知識框架內的競爭;透過成員的分享與參與,建構創新的知識學校。

當學校能夠回歸以教育為目的之思考,知識便成為幫助學校前進的力 量,而人正是運作及創造知識的主體,而非知識價值的比較產物。學校應以

「創新」(innovation)與「提昇」(improve),取代過去被評鑑所形塑的

「競爭」(competition)及「證明」(prove)之思維;以提升整體品質的

「雙贏策略」取代過去優勝劣敗的「零合競爭」,以知識創新思維營造學習

(16)

型學校,落實「知識就是力量」的真意。

參考文獻

王振寰(2003)。知識經濟時代的社會資本。科學發展,362,52-56。

王如哲(2002)。知識經濟時代的學校行政新方向。南投文教,17,10-15。

王如哲(2001)。全球化的教育改革動向之一:因應知識經濟的國家教育改革策

略。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43,9-12。

王如哲(2000)。知識管理與學校教育革新。教育研究集刊,45,35-56。

王保進(2001)。知識經濟時代下之教育省思。教育資料與研究,41,17-25。

吳清山、賴協志(2007)。知識領導理念及實施策略。教育研究月刊,159。

吳思華(2001)。知識經濟、知識資本與知識管理。台灣產業研究,4。

洪如玉(無日期)。現代與後現代爭議中的理性觀及其教育蘊義。95年12月15

日,取自http://www.ed.ntnu.edu.tw/~seph/0418-2.htm

教育部(2002)。教師組織工會問題之研析。95年12月24日,取自http://www.edu.t w/EDU_WEB/EDU_MGT/SECRETARY/EDU9082001/e2008/910920-1.htm

郭實渝(2006)。以「永續」為教育終極目標的探討。論文發表於第七屆當代教

育哲學學術研討會,台北。

郭丁熒(2004)。教師圖像:教師社會學研究。高雄:復文。

湯志民(2002)。台灣的學校建築。台北:五南。

湯志民(2006)。學校創新經營的藍海策略。論文發表於2006海峽兩岸教育發展

與改革學術研討會,台北。

馮朝霖、王佑菁(2007)。創意與責任的狂飆運動-當前德國「自主性學校典範

計畫」教育實驗。教育資料集刊,36,247-270。

楊朝祥(2001)。知識經濟時代教育新主張。95年12月24日,取自http://www.npf.

org.tw/monthly/00106/theme-011.htm

鄭錫鍇(2001)。對我國發展知識經濟政策之省思與建言。國家政策論壇,1

(4),138-142。http://www.npf.org.tw/monthly/00104/theme-138.htm

蘇永明(2006)。主體的爭議與教育:以現代和後現代哲學為範圍。台北:心理。

Heimlick, J. E.(1998)。非正規環境教育的理論與實務。八十七年度中美環境教育 教育研習會―邁向廿一世紀永續發展的環境教育―結案報告。台北:中華民

(17)

國環境教育學會。

Giroux, H. A. (1988). Teachers as intellectuals: toward a critical pedagogy of learning.

Granby, Mass.: Bergin& Garvey.

Greene, M. (1988). The dialectic of freedom.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McCaughey, C., Hall, E., Wall, K., Woolner, P., Higgins, S. (2006).The Impact of School Environments: A literature review. Retrieved August 29, 2006,from http://ww w.designcouncil.org.uk/resources/assets//pdf/Publications/The%20Impact%20of%20 School%20Environments%20-%20A%20Literature%20Review.pdf

OECD (2000). Knowledge Management in the Learning Society. Paris: author.

Pongratz, L. A. (2006). Voluntary self-control: Education reform as a governmental strategy. Educational Research, 38(4): pp.471-482.

(18)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Direct taxes: salary tax, increase in tourist expenses would result in an increase in income of people working in the tourism industry.  Indirect taxes, departure tax and hotel

Using this formalism we derive an exact differential equation for the partition function of two-dimensional gravity as a function of the string coupling constant that governs the

• CEPC design has to maintain the possibility for SPPC, but there is no need now to firmly prove the feasibility of SPPC,.. scientifically

This kind of algorithm has also been a powerful tool for solving many other optimization problems, including symmetric cone complementarity problems [15, 16, 20–22], symmetric

• Environmental Report 2020 of Transport Department, Hong Kong: to provide a transport system in an environmentally acceptable manner to align with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Having regard to the above vision, the potential of IT in education and the barriers, as well as the views of experts, academics, school heads, teachers, students,

• Tactics: the art of organizing an army, and using weapons or military units in combination against the enemy in military encounters.. • Operational art: a component of military

● the F&B department will inform the security in advance if large-scaled conferences or banqueting events are to be held in the property.. Relationship Between Food 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