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我的習佛歷程與佛學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我的習佛歷程與佛學研究"

Copied!
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認識法光教師系列(九)

我的習佛歷程與佛學研究

/汪娟

汪娟教授,文化大學文學博士,現任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系副 教授,並在法光佛研所開設「中國佛教史」的課程。

汪娟教授是國內「中古彌勒信仰」和「禮懺文研究」的專家,著 述頗豐,大致計有:「敦煌的瑜珈佛禮拜初探」、「歷代地藏懺儀析論」、

「敦煌寫本《法身禮》初探」、「敦煌寫本《金剛五禮》研究」、「《佛教 大藏經史(八-十世紀)》評介」、「唐代彌勒信仰與佛教諸宗派的關係」、

「《毗奈耶雜事》中套語的運用」、「敦煌寫本中的《觀音偈》」、「跋《上 生禮》相關寫卷二篇」、「從敦煌寫本《十二光禮》看禮懺文的構造與 變化」、「敦煌寫本《上生禮》研究」、「敦煌寫本《觀音禮》初探」、「傳 統佛教的文學觀」、「敦煌禮懺文研究」、「唐代彌勒信仰研究」等多種。

◎學佛的因緣

從小我生長在一個勤儉樸實的農家裡,父親辛勤耕種,母親操持家務。我們 兄弟姊妹共有七人,我是老么,所以備受關懷與呵護。家裡的宗教信仰屬於民間 的多神崇拜,雖然小時候就以佛教徒自居,其實並不懂得諸佛菩薩和一般神祇究 竟有什麼分別,只知道路過寺廟時,就停下來拜拜,求的不過是父母所灌輸的「能 讀書、平安長大」。上國中以後,也不知家裡從那裡弄來了幾本佛書,其中有一 本是關於禪宗的故事,當時只覺得諸如「風動,幡動,仁者心動」、「萬法歸一,

一歸何處」等故事的問答頗為有趣,到底什麼是佛教,還是搞不清楚。但現在還 記得國中導師的畢業贈言:「觀苦發心,舍我其誰?」這一句話帶給我極為深刻 的印象,經常在腦海中旋繞不已。

開始理解「正信的佛教」是在唸五專的時候。當時就讀於臺北商專,專二開 始參加了佛學社團「明道社」,一直到畢業為止,除了積極參與社務,閱讀一些 淺近的佛書,也結交了一群志同道合的菩提善友。尤其喜歡大夥兒一塊去參訪寺 院,沿著蜿蜒的小徑循階而上,一路上伴隨著蟲聲的應和、鳥語的歡唱,每一次 歷經長途跋涉,抵達山門的一刻,總有登臨淨土、喜得重生的感動。寒暑假時,

幾度有幸參加齋戒學會,體驗懺公師父的慈悲、義德寺常住師父無微不至的關 照,以及寺院淨行的生活。鐘鼓的清音、寶偈的低吟,不停地迴盪在寂靜的山林 裡,也迴盪在我的心裡。

(2)

◎開啟大學之門

常常有人問我,為什麼五專畢業後,會改唸大學中文系呢?其實這個問題很 難回答,因為我本來並不打算繼續升學的;我總是固執地以為,專科教育的目的 應該是訓練一個可以立即投入職場的。因此在驪歌初唱之前,我已經由學校推 薦,順利地在中聯信託上班了。工作了二個月以後,才知道自己並不喜歡朝九晚 五的生活,天天數著別人的錢,也漸漸回味起背著書包上學的幸福日子。這個時 候,耳畔依稀迴響著北商導師的一句話。

我的導師熊琬先生,一位正在攻讀文學博士學位、具有熱忱的年輕老師,帶 領我們班的五年中,並不因為自己的課業繁重而減少對我們的關注。他不但是明 道社的指導老師,也是授業五年的恩師,對我的國文基礎和佛學思想的奠立,都 有深刻的影響。記得有一次朝會時,熊老師曾對我說:「妳不繼續讀書的話,相 當可惜!」後來自己仔細一想,終於選擇了繼續深造的道路。於是很快地接受了 同事的慫恿,插班考入了文化大學夜間部中文系,白天埋頭在簿錄表冊之間,晚 間沈浸於文學瀚海之中。當時,每天上完了課,踏著吉林路的月色,踽踽獨行之 際,分外覺得自在與充實。

◎踏上研究之路

大學的最後一年,在同班好友的鼓勵之下,也跟著一起讀書,準備在研究所 考試中「陪考」,竟出乎意料地,榮登文化中文所的榜首。歸結那次考試成功的 原因,大概是唸書唸得輕鬆,考試沒有壓力的關係吧!基於對佛學的喜愛,特別 選修了金榮華老師開設的「佛經文學」的課,開始有機會接觸到佛經原典,震懾 於浩淼無邊的文學寶藏,彷彿初見到心儀情人的那驚鴻一瞥,急待揭開那引人遐 思的神秘面紗。

1.關於彌勒研究

碩士論文《唐代彌勒信仰研究》,是我在佛教研究上的處女作,雖然欠缺圓 熟,但卻標誌了一個學習的階段與過程。我對彌勒研究感到興趣,和過去參訪寺 院的經驗有關。一般在佛教寺院的山門,經常可以看到一位笑口常開、坦腹而坐 的胖和尚,那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彌勒佛」。在佛經中言:彌勒菩薩目前居於 兜率天宮說法,將於五十六億萬年後,降生人間成佛,並於龍華三會度脫一切眾 生,是一位帶給人們希望無窮的未來佛。

在我研究中,唐代彌勒信仰的發展,以初唐時期最為興盛,無論是高僧的發 願往生、經疏的翻譯著作、以及民間的造像活動,均堪稱全唐之冠冕;主要得力 於法相宗高僧的提倡和君主的鼓勵。到了盛、中唐時,隨著法相宗的沒落,另一 方面,皇室與彌勒信仰也不再有直接的關聯,因此頓失了強勁有力的推動者;相 對於彌陀信仰的蓬勃發展,(正統的)彌勒信仰反而顯得日漸衰微。但是衰微並 不等於消失,舉凡造像、經變的製作,彌勒偽經的流行等等,都證明它在民間仍

(3)

然保有一席之地。

到了晚唐五代,彌勒信仰展現於經典的講誦著疏、塔廟經像的設立、高僧大 德的鼓吹等等,大有一番中興的氣象;可能是因為布袋和尚為彌勒示現的傳說普 遍於民間流行,再度引起民眾對彌勒信仰的注意吧!

從政治方面來看,彌勒將繼釋迦成佛(新佛降生)的特點,一方面使得統治 者的政治奪權,獲得了合理化的藉口;唐高宗的皇后武則天便是利用彌勒下生信 仰,配合上《大雲經》的翻譯,自立為帝,改國號為周,開創了中國以女主君臨 天下的唯一事例。另一方面,未來佛在未來降生,為世間權力新舊轉移提供了機 會,乃成為民眾藉宗教起事的口號;雖然彌勒信仰在唐代的社會,並不曾造成大 規模的教亂,但是延至宋、元兩朝,則又結合了吃菜事魔、白蓮教和白雲宗等信 仰,開展了屬於另一個層面的彌勒教亂,成為中國長久以來社會動亂不安的重要 根源。因此,彌勒信仰一面提供了安定人心、淨化社會的宗教寄託,一面卻又成 為政治革命與宗教起義的藉口。唯一不變的是,人們心中對於象徵希望的未來佛 早日降世的期待。這分期待,同樣也是彌勒信仰之所以由下生信仰發展到上生信 仰與化身信仰的最大理由。依我之見,唐代的彌勒信仰具有以下的特徵:

(一)下生信仰的變質:下生信仰本來是指:求生彌勒未來下生的人間淨土,

希望能於龍華三會中得度。其中最吸引廣大庶民的,莫過於人間淨土。在人間淨 土中,是生活完善和聖王治化的太平盛世;但是,彌勒下生信仰後來卻雜糅了民 間宗教與讖緯思想,因此,不論是統治者為了鞏固政權而以彌勒自居,或者是民 間起事而以彌勒下生作為號召,都對政治社會產生很大的影響。

(二)上生信仰的式微:上生信仰是指:人們發願上生兜率淨土,親近彌勒 菩薩。日本學者松本文三郎指出,《上生經》中鼓吹兜率往生的願望,是把幾十 億萬年後才出現的淨土提到最近的來世。因此,上生信仰的形成,其實是對未來 人間淨土的熱切盼望。但是隨著法相宗的式微,以及淨土宗高僧對西方極樂世界 的大力弘揚,使得同屬佛國淨土的彌勒信仰,逐漸為彌陀信仰所取代,形成一消 一長的局面。

(三)化身信仰的代興:化身信仰是指人們對彌勒菩薩垂跡人間的化身崇 拜。晚唐民間盛傳「布袋和尚為彌勒菩薩應化」的傳說,而布袋和尚大肚、長耳、

胖臉、開懷大笑的新形像,幾盡取代彌勒菩薩的舊造型。雖然由彌勒下生信仰推 展到上生信仰的階段,已經把五十六億萬年後遙遠的淨土提到最近的來世;但是 基於眾生對現世就能獲得救拔、依怙的期待,便只有當世示現於人間的彌勒,才 能滿足其心理。

2.關於禮懺研究

佛教傳入中土以來,雖然翻譯了大量的經典,並以艱深的佛學義理著稱,但 卻往往只能流行在高僧大德與士大夫等階層之中;真正使得佛教深入民間、融入 中國社會的,主要還是一些較為簡單的善惡報應、因果輪迴和功德思想等觀念。

尤其在功德思想的影響下,各式各樣的禮懺儀式便在群眾的生活中展開,成為普 遍風行的宗教活動之一。將這些群體共修的禮懺儀式依序記錄下來,便成了所謂

(4)

的禮懺文。

因此,禮懺文的具體實踐,事實上結合了禮拜的動作、口頭的唱誦、虔敬的 心意,可以呈現出一整套連續的、完整的佛教儀禮。而這些儀禮的保存,則有賴 於豐富多變的文學形式來表現,因此,禮懺文基本上是一種以「聲情」為主的儀 式文學。對於研究佛教與中國文化的關係,以及佛教中國化的過程來說,禮懺文 的研究也是一項不可或缺的重要課題。

然而,就目前所見的初期禮懺文獻,很少有成套的禮懺文被保存下來,因而 無法窺知早期禮懺儀式的實際面貌。所幸近世敦煌石室的發現,大批的唐以前的 文書中,保存了許多不同的禮懺文,為研究隋唐五代的佛教禮懺提供了極其珍貴 的第一手資料。因此,我嘗試以「敦煌禮懺文研究」為題,撰成博士論文,針對

《法身禮》、《十二光禮》、《七階禮》、《金剛五禮》、《上生禮》、《讚禮地藏菩薩懺 悔發願法》等禮懺文,逐一進行校錄與整理,並就個別禮懺文的名稱結構、儀式 程序、經典依據及繕寫時代等問題進行了探討,同時也對書中所收禮懺文獻的結 構與特色,作了整體的研究。

◎指導老師與我

自從撰寫碩士論文以來,即於恩師鄭阿財教授的帶領之下,逐步涵泳於敦煌 學的瀚海之中。一直到博士論文完成多年後的今日,鄭老師依然扮演著如父如兄 的角色,為我指點迷津。雖然沒上過老師的課,未嘗不是一件憾事,但是平日跟 隨在老師身邊,做一些研究事務,隨時耳提面命,學習做人做事的方法,相信更 勝於課堂十倍。而朱鳳玉老師在生活上的排憂解惑,鉅細靡遺的關懷,更是點滴 在心頭,所以,我喜歡沒事就往嘉義跑,享受那有著慈母味道的一手好菜。

鄭老師夫婦多年來的提攜與照顧,自是無法言喻的恩情。但令人佩服的是,

他們不僅對老師尊敬,對學生關愛,對朋友體貼,而且對學術有著一顆無私的心。

鄭老師的藏書可以說是名聞遐邇,但是他的學術資料從來不會藏私,而樂意與朋 友共享。鄭老師面對學術是真誠的,他常常告訴我們:「只要內行人點頭,不要 外行人拍手。」他指導學生的態度是開放的,無非希望我們能轉益多師,而得到 更大的成長,因此,除積極鼓勵我們參加研討會,主動幫我們引薦名師、行家之 外;我也在老師的引介之下,有幸從冉雲華教授處研習敦煌佛典、禮懺文獻等專 業課程,而受益良多。因此,我只能說,能當老師的學生是幸福的。

◎中國佛教史的教學

在法光上課是一件很愉快的事。開設中國佛教史至今已有五年了,面對不同 的同學互相激盪,對我而言,每一年都可以得到不同的學習與成長。

上課的內容,並不在於講解浩如煙海的中國佛教史,而是偏重在研究方法的 學習。因此,教學目標在於培養同學們閱讀、撰寫學術論文的能力。課程結束時,

希望同學們能夠熟悉中國佛教的史料與研究方法的運用,並能寫出一篇足以發表

(5)

的有關中國佛教史的學術論文。

◎給佛研所同學的建議

常常覺得每一位佛研所的同學都很厲害,彷彿三頭六臂一般;因為佛研所本 身的語言課程就很重了,如果修太多學分,光是應付都來不及,更遑論達到學習 的成效,結果一定搞得自己灰頭土臉,苦不堪言!因此,以一個過來人的身分奉 勸同學:選課不宜貪多,踏踏實實地學習,一分耕耘,就有一分收穫!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程恭讓教授的新著《佛典漢譯、理解 與詮釋研究—以善巧方便一系概念思想 為中心》(以下簡稱《佛典漢譯、理解與 詮釋研究》)於 2017 年 12 月由中國社會 科學出版社出版,全書共 93

「北方世界有焰肩佛、最勝音佛、難沮佛、日生 佛、網明佛」;「下方世界有師子佛、名聞佛、名 光佛、達摩佛、法幢佛、持法佛」;「上方世界有

  南無拘那提佛 南無拘那含牟尼佛 南無迦葉佛 南無釋迦牟尼佛 南無彌勒佛  南無師子佛 南無明焰佛 南無牟尼佛 南無華妙 (丹本妙華)

現在大家要學習的是安住 先跟阿彌陀佛說 我這三天要用功持戒 念阿彌陀佛 釋悟因 簡樸生活與念佛|精進佛三開示︵一︶...

總之,我們可以將本書看作佛學與現當代人文科學研究的一次碰撞、邏輯學者對中國佛

以上大致提出有關佛教史觀的佛學研究之個人看法,或許一個全面性的佛教史觀不只

於 1981 年復學,並將臺灣佛學院改名為圓光佛 學院,設有初、高級部;又為栽培更高深之佛學 專門研究人才,於 1987 年成立圓光佛學研究

一方面運用如來藏思想,一方面顯示根本空義,並在此基礎上建立起更為直截的成佛學說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