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 雲湖書院 ─ 可借鑑的信眾教育模式 ─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 雲湖書院 ─ 可借鑑的信眾教育模式 ─"

Copied!
1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雲湖書院─可借鑑的信眾教育模式

孟慶娟

前言

隨著經濟高速發展,人們在享受日益豐富的物質生活的同時,

也不得不面對心靈層面的貧瘠和空虛所帶來的痛苦。整個社會道德 底線一低再低,人與人之間的信任蕩然無存。金錢的多少似乎成了 成功的唯一標準,從而導致人們在不斷變深的欲望溝壑裡掙扎,導 致各種心理問題的出現。如何解決人們的心靈問題,降伏煩惱、解 除困惑、化解不安,各種學說、心理治療及宗教都試圖解決這個問 題。

有著近三千年悠久歷史的佛教,向來被認為能夠調心,現在一 些寺廟會為繁忙的都市人開設諸如「禪修班」或者「短期出家」之 類的活動,這些活動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放鬆心情、釋放壓力,甚 至陶冶情操、降低對物質欲望的作用。二十一世紀的現在,當人們 想到用佛法來解決問題時,這對佛教是難得的機會,佛教應該抓住 這個契機,充分發揮大智慧,為大眾安心解惑,同時傳播正知正見,

弘揚正法,提升民眾信仰的層次,淨化社會與人心。

一、中國佛教及信眾現狀

北京大學社會學系盧雲峰副教授說過:中國只有10% 的人自認

山東大學外語學院講師

(2)

為有宗教信仰。在這些人中,女性、中老年人、受教育水準低的受 訪者比例偏高;宗教信仰與收入高低無關,但當人們的客觀收入相 當時,有宗教信仰的人對自身經濟和社會地位的主觀評價更高,這 意味著宗教信仰有助於增加人們對現狀的滿足感。佛教仍然是中國 最有影響力的宗教,6.75% 的被訪者自認為信仰佛教,幾乎是其他 所有宗教信徒總和的兩倍;另外,相較於基督徒,佛教信仰者的年 輕人和高學歷者比例更高,而文盲和半文盲的比例更低。真正的出 家僧人較為缺乏,但社會上信仰佛教的人數與日俱增。據統計,中 國現有信教人數逾億,其中信仰佛教的人數,保守估計超過千萬甚 至更多。1

目前,佛教信眾的構成大致存在三種層次:第一是菁英階層,

主要由佛教界、學術界、文化界、藝術界、教育界的知識分子構成,

人數不超過數十萬,他們的信仰基於理性,且與傳統文化息息相關,

推崇「以佛治心」,認為佛教應為現實社會服務,潛力十分強大。

第二是實力階層,主要由企業界高層構成,人數有數百萬之多,他 們的信仰從感性逐漸過渡到理性,對佛教硬體建設的發展慷慨解囊、

不遺餘力,但是也帶來社會詬病佛教受金錢腐蝕的負面困擾。第三 是草根階層,主要是城市居民和鄉村農民,人數超過億萬,信仰基 本是感性的,帶有濃厚的積德向善、祈福避害傾向,人員構成日見 年輕化,是佛教信仰的廣泛社會基礎。2

佛教是正信的宗教,智慧的宗教,也是反對盲從迷信的宗教。

1.〈當代中國宗教狀況報告 ─基於 CFPS(2012)調查資料〉,北京大學宗 教 文 化 研 究 院 科 研 專 案「 中 國 宗 教 跟 蹤 調 查 」 成 果。http://www.docin.com/

p-1452589932.html。

2. http://fo.ifeng.com/news/detail_2011_08/25/8671934_0.shtml。

(3)

那麼,如何引導廣大佛教信眾信仰真正積極的佛教,而不被打著佛 教幌子的「偽佛教」、「邪教」所蒙蔽、欺騙和利用,已經成為中 國佛教界所面臨的重要問題。然而目前,出家僧尼人數原本就少,

且整體素質和佛學修養並不是很高,很難滿足廣大佛教信眾日益增 長的宗教需求,也更難在較高層面上給予他們信仰的引導。

二、信眾教育,可借鑑的佛光山模式

佛光山自開山以來,星雲大師一直十分重視教育,提倡寺院學 校化的實踐。他把培養人才看成是復興佛教的根本,大力舉辦佛教 教育和社會教育。可以這麼說,佛光山以教育起家,教育培養了人 才,人才成就了佛光山今日的輝煌。

在僧伽教育方面,佛光山創辦了佛光山叢林學院、中國佛教研 究院、僧伽教育研究委員會和多個研究教學機構,不同形態的佛學 院更是遍布世界五大洲,培養出許多佛門龍象。信眾教育方面,主 要是提升信徒的信仰、文化、品德和修行,星雲大師認為形式應該 多樣、不拘一格、方便引導,其內容不僅是佛法的學習和討論,更 應具有社會性和藝文性質,以吸引廣大社會民眾,使他們在日常生 活中體驗佛法,實踐佛法生活化、生活佛法化的人間佛教。當前,

佛光山信眾教育主要包括:都市佛學院、電視佛學院、網路佛學院、

社會大學、人間大學、世界佛學會考、短期出家修道會、五戒菩薩 戒會、監獄布教、電台電視與報紙弘法,以及不定期的信徒講習會、

幹部講習會、義工講習會等等。

所謂人間佛教,就是將佛法與人生結合起來,在生活中實際應 用,以佛法來指導和服務人生,提升生活品質和生命素質,完成由 人成佛的目標。但是,現代人的生活,特別是城市人,生活繁忙、

(4)

工作緊張,無暇學佛,更談不上行佛了。有鑒於此,星雲大師早在 1984 年 9 月,就指示佛光山有關部門開設針對社會大眾的佛學課程。

於是,都市佛學院應運而生,並迅速在世界各地普及開來,讓社會 大眾在工作之餘和生活之中學習佛法。都市佛學院不但提高了信眾 的佛學知識和修持素養,更為佛光山輸送了大量有學識、有能力、

有信仰的佛教人才,保證了人間佛教的持久發展。

都市佛學院的建立,旨在為一般佛教徒眾提供學習和研究佛學 的環境,確立正知正見,做到身體力行、解行合一,課程大多設在 星期六和星期日,每一期開設三個學科,共八個星期。課程有基本 佛學、八宗綱要、佛經講話等。自創建二十多年來,先後有二十多 萬人士就學。這些學生不但在課堂上學習,更在活動中應用,常常 進行讀書會、弘法會、辯論會、共修會等。「都市佛學院的設立,

對有心學佛的社會人士,可以說提供了一條慈悲方便的途徑。平時 在社會公司機關服務,若無因緣接受既有系統並且完整的佛學院教 育的人,供此機會,能夠順利進入佛法大海,飽餐法味,接受全盤 而正規的佛學院教育。」3佛光山雲湖書院佛教經典研修班,正契合 這樣的教育理念和辦學指導。

三、雲湖書院,契合人間佛教的信眾教育形式

雲湖書院佛教經典研修班是雲湖書院系列高層次研修培訓班之 一。院址設於宜興雲湖之畔、佛光祖庭大覺寺中,以全力推動中華 優秀傳統文化的復興與弘揚,全力促進佛教思想文化的研究與教學 為宗旨;以系統傳授佛教史上重要經論為主幹課程;同時輔助以佛

3. 學愚:《人間佛教,星雲大師如是說,如是行》,香港:中華書局,2011 年,

頁190-193。

(5)

教史、人間佛教、禪修初階、佛教文化等課程。學員通過系統及深 入地研習,不僅能夠讀懂讀透重要佛教經論典籍,真正收到「深入 經藏、智慧如海」的學習效果,也在佛教文化知識、身心修養錘鍊 等方面獲得實質性的啟發及提升。

師資方面,除了星雲大師,佛光山長老慈惠法師、慈容法師、

心定和尚、心培和尚、心保和尚等,都予以關心指導,而聘任的授 課老師,皆是學有專精的法師和知名佛教學者。學員的構成,從地 域上看,遍及中國各省;從年齡上看,從60 後到 90 後都有,其中 70 後和 80 後是主力;從學歷上看,絕大部分學員具有本科學歷,

部分是研究生,還有少數的在讀博士生;從職業上看,有從事各行 各業的私營企業主、中學或大學的老師、在校研究生或博士生、政 府機關的公務員、宗教界人士、出版社等文化機構工作者等。

為什麼說雲湖書院經典研修班契合星雲大師宣導的人間佛教精 神?星雲大師曾說:「我對人間佛教所下定義為:佛說的、人要的、

淨化的、善美的;凡是契理契機的佛法,只要是對人類的利益、福 祉有所增進,只要是能饒益眾生、對社會國家有所貢獻,都是人間 佛教。」4下面,筆者就結合「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

這四點,舉出雲湖書院經典研修班如何體現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精神。

(一)所依據的教材是佛說的

何謂「佛說的」?佛陀住世之時,廣說佛法,不曾留下任何文 字。佛陀入涅槃時,回答弟子阿難的四大問題之一就是集結佛經,

經首置「如是我聞」。這是強調對佛經應不容置疑地繼承。

4.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語錄》,台北:香海文化,2008 年 4 月。

(6)

雲湖書院首期經典研修班學習的經典是《維摩詰經》。作為大 乘佛教的早期經典之一,《維摩詰經》是與整個佛教、東方文化,

尤其是中國的文化關係最大、影響最深、歷史最久的一本經。不論 是作為中國佛教代表的禪宗,還是成為現當代佛教主流的人間佛教,

《維摩詰經》中的「心淨則佛土淨」及「亦入世亦出世」、「在入 世中出世」的思想,都是其最為重要的思想資源和經典依據。尤其 值得一提的是,貫穿於整部《維摩詰經》的一根主線「不二法門」,

更是整個中國佛教的方法論依據。這是開班第一期選擇《維摩詰經》

非常重要的原因。

第二期經典研修班學習的經典是《法華經》。這部經是佛陀晚 年所說,宣講內容至高無上,明示不分貧富貴賤,人人皆可成佛。

《法華經》是影響中國佛教深遠的一部大乘經典,提出了「開權顯 實」、「會三歸一」的思想,融會三乘為一乘(佛乘)。以「聲聞」、

「緣覺」二乘為方便(權)說,「二乘」終究要以成佛為最終目標,

開啟了「回小向大」的門徑,這是一種嶄新的學說思想,也是本經 的主旨所在。《法華經》中,佛陀多處為弟子授記成佛,星雲大師 鼓勵大家直下承擔「我是佛」即出自此經。

對經典的理解,還要依靠善知識大德的教誨。透過雲湖書院經 典研修班發起人之一、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主任程恭讓教授的講 解,我們了解到,般若智慧與善巧方便的不一不二,不即不離,平 衡發展,辯證彰顯。程教授根據他深厚的梵文功底,通過閱讀梵文 經典發現到,佛陀講法時期反復提到,般若智慧與善巧方便如鳥之 雙翼,缺一不可;又如慈悲父母,琴瑟和鳴,相扶相攜。

以前,人們一直以為善巧方便是為般若智慧服務,般若智慧才 是佛學修行的終極目的,往往陷入誤用或濫用善巧方便的泥沼。就

(7)

如世人總以「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為藉口,巧稱「善巧方便」

而大口喝酒吃肉,卻忘了自己根本沒有降龍羅漢的般若智慧。這二 者的關係,也讓人想到《論語》中的「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 殆」。每一個善巧方便的運用,背後都有般若大智慧。程教授指出,

星雲大師深明佛陀本懷,在弘法利生中,以般若智慧和善巧方便為 雙翼,為佛教注入新的生命力,人間佛教才有今天的昌盛景況。

(二)提供的課程和活動是人要的

佛教從印度的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再到後來的大乘佛教,

牆內開花牆外香,成為世界上最重要的宗教之一。除了東方世界,

十九世紀末,佛教開始西傳,現今美國與歐洲各國禪修盛行,證明 它是生生不息的,是被世界所需要的。前文提過,在經濟與精神發 展不能同步的中國,人心困頓,各種形式的禪修、短期出家大熱,

也說明在今天,佛教依然是為人所需的一劑安頓身心藥方。

雲湖書院首期和第二期經典研修班的招生啟事是通過微信的朋 友圈轉發的。據說短短幾周內,首期報名人數達到500 人,只錄取 50 名,很多人感到非常遺憾。這也從側面說明,經典研修班還是有 很大的需求空間。第二期因為上課時間比較集中,很多人無法請假,

即使這樣,報名人數也有400 多,最終錄取 80 人。面對如此強烈的 需求,如果課程和活動設置不能吸引學員,勢必會流於俗套,不但 起不到弘揚佛法、宣導正知正見的目的,可能還會讓人對佛教產生 誤會。雲湖書院課程內容豐富多元,解行並重,不但增進學員對佛 教經典的進一步理解,更在行住坐臥當中,培養學員正確的佛教觀。

首期經典研修的課程設置上,除了程恭讓教授、依空法師、妙 士法師和覺培法師精講《維摩詰經》之外,還有依空法師的「佛教

(8)

與文學」、「佛典翻譯對漢 文 化 的 影 響 」; 妙 憫 法 師

「唯識入門」;李利安教授

「從《心經》看佛教的生命 觀」、「觀音信仰與人類生 活的不同層次」;唐忠毛教 授「中國佛教的現代性問題 探析」、「佛教中國化的民 間與民俗化向度研究」。

第二期的課程設置中,除了程恭讓院長、佛光山電子大藏經執 行長永本法師教授《法華經》外,印度佛教研究專家邱永輝教授以

「佛陀 ‧ 正法與當代世界」為題,將理論體系與當代社會緊密結合;

佛光大學助理教授闞正宗講說「台灣佛教百年談」;北京光中文教 館執行長慧寬法師「現代人的身心安頓」,就如何正確認識、表達 和管理個人情緒等問題精闢講說。

雲湖書院舉辦經典研修班的目的,不單只重視精通義理,因為 這樣不能體現人間佛教般若智慧與善巧方便二者的圓融,必須行解 並重,因此在實踐方面,特別安排「認識大覺寺」、「佛門禮儀」、

「詩偈教唱」、「人間生活禪」、「佛法與生活」、「禪茶一味」、

「聞香入道」等系列輔助課程,教導學員如何把佛教知識運用於生 活實踐中。

有部分學員是第一次到大覺寺,在「認識大覺寺」課程中,大 家明白到星雲大師在建築設計的細節中,以人為本,給人歡喜、給 人方便的慈悲與用心。比如,為方便老年人而不設傳統寺廟必不可 少的門檻;為了讓大眾視野開闊、心胸寬廣舒暢,所有的殿堂沒有

學員們透過品香課,可以更進一步地認識

《維摩詰經 • 香積佛品》。

(9)

礙人視線的柱子;為信眾遮風避雨所需,而設置風雨長廊等等。上 課期間,兩次遇到雨雪,學員們深刻體會到風雨長廊的妙用,和大 師為他人著想的精神。「佛門禮儀」,讓學員們了解行住坐臥皆是 修行,當思一粥一飯裡的佛法深意。「詩偈教唱」,學員們第一次 感受到,原來可以用這麼喜聞樂見的方式弘揚佛法,大家紛紛用各 種曲調來唱誦星雲大師寫的〈十修歌〉,歌聲中、笑聲中,十修已 牢記心頭,更堅定如何在生活中實踐這十種修為。

第二期的課程安排,除了上面提到的一些活動,更增加以讀書 會的形式研讀〈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並採用「世界咖啡館」型態 分組討論,課程進行活潑有趣,學員們興致勃勃。另外還安排「典 座」,學員們易場廚房,共同完成一頓豐盛的晚餐。課程接近尾聲 的時候,全體學員參加了在大覺寺首次舉辦的八關齋戒,戒場莊嚴,

戒規嚴謹,每個人受用頗深。

無論從研究的角度對佛教經典進行深度分析,還是貫穿於上課 期間的行住坐臥,都讓學員們感到耳目一新,對星雲大師宣導的人 間佛教有更深刻的理解,這些課程契合了學員學習的初衷,法喜充 滿,所以說,雲湖書院經典研修班的課程和活動設置是「人要的」。

第二期雲湖書院學員參加佛光祖庭宜興大覺寺首次的八關齋戒,求受清淨戒法。

(沈愛君/ 攝)

(10)

(三)對學員所起到的作用是淨化的、善美的

「學以致用」是經典的現實作用,「半部論語治天下」,不是 說背誦或弄通了《論語》就可以行治天下,而是以《論語》的思想 精髓,指導規範自己的思想行為、化解現實當中的矛盾、解決現實 所遭遇的難題,這才是《論語》的現實意義,「死讀書」與「讀死書」

是毫無價值的。讀誦佛經道理也是一樣,必須與現實生活結合起來。

「佛言祖語」是最具其現實意義的,根本的反映就是《維摩詰經》

中提出的「智度菩薩母,方便以為父」,在現實社會許多無奈面前,

用般若智慧關照下的善巧方便,來解決現實問題。通過佛經的奉持,

不但淨化汙染的心靈,更能面對現實問題迎刃而解。這才達到讀誦 佛經的目的。

而無論教授們和法師們如何講經說論,口燦蓮花;無論各種活 動如何豐富多彩,如果這些課程和活動不能對學員有所觸動,不能 讓學員對佛法心生嚮往,不能對學員的家庭工作起到正面積極的影 響,不能做到除了學員本身有所改變,還影響到周圍的人了解親近 佛法,或是轉變對佛教的負面態度,這個研修班可說是失敗的。而 雲湖書院的成功,就在於很大地發揮了正面功能,這從學員的心得 分享中可以得知。

首期學員楊志華在心得中講到:「雲湖書院的學習試圖建立一 個正確完整的佛法理論構架,一個學習解讀經典的正確方法,給了 我們一把鑰匙,可以打開通向正知正見的不同方便之門!書院任教 的法師和教授,都是學富五車,通達教理丶歷史、古典、文學的名 師,都是真修實練圓融無礙的大德,所以能在一開始,就讓我們走 在正確的道路上。」、「書院短短的學習時間,上課的知識教育只 是一方面,更多的是從法師、老師、義工、同學身上感受到的「行」,

(11)

法師們的言傳身教,深深令人感動。」

蔣薇提到:「雲湖書院帶給我的收穫難以用語言表達,形容為 內心的革命也毫不過分……感覺到自己能慢慢變得謙卑柔和,能夠 微笑待人,能夠從物欲中解脫出來,對名利也沒有那麼多的執著心,

漸漸的,我發現自己更能以平等心待人了。」劉陽說到:「以前排 斥佛學,是認為它離我很遠,覺得放生、供養、超度,基本上就可 概括其大概;現在親近佛學,是因為真正了解到佛教,尤其是人間 佛教的價值觀。」

二期學員也發表學習感言。張雯婕表示收穫非常多,受戒體悟 到佛法的慈悲,內心非常感動。唐宇靈非常讚歎引禮法師的言行,

看到修道人的氣質,自己也感覺到心地清淨。周維表示要用佛法點 亮心燈,照亮自己,也照亮別人!顏峻說,經過課程熏習,可以感 受到心裡每個念頭的升起,乃至細微情緒的瞬息萬變,雖然只有幾 分鐘湛然太虛般清淨的狀態,然而這才是心的本然狀態。

楊柳回想參加懺摩時的感受,覺得佛法真是神奇,過程中淚水 止不住的流,內心深處的懺悔是自然湧現出來的。曾凱分享,拿到 結業證書的那一刻起,也正式成為弘揚人間佛教的一員,有責任把 正信正見的佛法帶到各地,帶給身邊一切的有緣人。馮建章則表示,

將善巧方便地透過大學的課堂,把人間佛教傳遞到海南,讓佛光普 照南海,也要做一個解行合一菩薩行的佛光人。

這只是眾多學員心得分享的一部分,不難看出,這些課程對他 們心靈的震撼很大,對有些學員的影響甚至是顛覆性的。課程結束 後,有些學員留在大覺寺做義工;有的捐贈善財,成為寺院的護法。

佛教經典的學習並沒有隨著課程的結束而結束,有些學員自發組織 了讀經典小組,互相督促學習進度,並且定期彙報自己的讀經感受。

(12)

雲湖書院的學習,同時對有些學員的家庭生活或者工作都起到 了積極的影響─家庭生活更加和諧,工作態度得到改善。另外,

由於學員們把上課的所見所聞和感想發到微信的朋友圈,帶動周圍 的朋友,使原本對佛教不感興趣或有偏見的人,也紛紛詢問相關情 況。很多第二期雲湖書院的學員就是受第一期學員的影響而報名的。

四、結論

對很多現代人來講,物質文明高速發展的背後,是精神與心靈 安頓的滯後,由此而導致的社會問題層出不窮。中國人一直被批評 為沒有信仰,一切問題被歸因於信仰的缺失。作為在歷史上乃至現 在依然有著廣大信眾基礎的佛教,應該積極行動,迎接挑戰和機遇。

星雲大師領導的佛光山教團,和大陸其他有前瞻性的教界人士,

都在為佛教、為中華文化的復興,為人心安頓社會淨化做著不懈的 努力。特別是星雲大師的佛光山教團,一向秉持「以文化弘揚佛法,

以教育培養人才」,在僧團、信眾、社會教育方面已經走出了一條 比較成熟的道路。相較而言,大陸的教團和寺廟在僧眾教育方面雖 然有眾多佛學院,但在信眾教育方面卻稍顯薄弱。

宜興大覺寺雲湖書院經典研修班,以佛教經典為依託,強調經 典在生活中的踐行和運用,目的是起到淨化人心,從而起到淨化社 會的作用,為培養高素質的信眾奠定了基礎。這是星雲大師在大陸 進行信眾教育的一種成功嘗試,也為大陸佛教的信眾教育提供一種 可以借鑑的模式。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曾 任教育部主任祕書、國家教育研 究院籌備處主任、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 究所教授兼所長及博士生導師、南華大

哲 學博士,現任佛光大學佛教學 系副教授兼系主任、佛教研究 中心副主任,曾任教於玄奘大學宗教 學系,並曾任中華民國現代佛教學會 第七屆理事長、「佛教文化與當代世

博士生導師、杭州佛學院佛教研究所常務 副所長,兼任中國宗教學會理事、中國哲 學史學會理事、中國社科院佛學研究中心 特邀研究員、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學術委

曾任中華佛光青年總團執行長、佛光山叢 林學院院長,致力於僧伽教育以培養佛教 人才,授課領域有天台宗思想、大乘佛教 思想、人間佛教等。與人間佛教研究院主

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宗教學系教授、佛學 專業博士生導師、中國人民大學佛教與 宗教學理論研究所研究員暨淨土文化研究中心

於 1981 年復學,並將臺灣佛學院改名為圓光佛 學院,設有初、高級部;又為栽培更高深之佛學 專門研究人才,於 1987 年成立圓光佛學研究

史學博士。現任陝西省社會科學院 研究員、陝西省社會科學院宗教研 究所所長、長安佛教研究中心主任、中國 宗教學會理事、陝西歷史學會理事。研究

人物、佛教哲學、區域佛教、佛教經濟、文化、藝術等各個方面,其中佛教史的研究尤為突出,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