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The Benefits of Aesthetic Education for the Public Arts on Campus 朱克旻、翁玉慧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The Benefits of Aesthetic Education for the Public Arts on Campus 朱克旻、翁玉慧"

Copied!
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The Benefits of Aesthetic Education for the Public Arts on Campus 朱克旻、翁玉慧

E-mail: 373420@mail.dyu.edu.tw

ABSTRACT

For a brand new or a rebuilt campus, it must set aside more than one percent of the construction costs as the setting of public art.

Shortage of educational funds for the junior high school campus environment, it should be prudent to make good use of funds, to play to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value of the public works of art. This study uses case school students’ aesthetic perception and level of acceptance on the campus public art works in order to assess whether the works reach the benefits of aesthetic education . The architecture is divided into two parts, which are “the public art on campus aesthetic perception” and “the environmental aestheticism on campus public art” . The part of “Campus public art aesthetic perception ” is to explore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the work, the awareness, appreci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the concept, and the basic elements and works as a student of the aesthetic education media participation; And the part of “the environmental aestheticism on campus public art” is to talk about "The enhancement of the quality of the environment," the integration of the environment space " and " reflect workplace characteristics.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conducted on the set of effective Sljh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ssess the benefits of aesthetic education for the public arts on campus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of the survey. The investigation was informed that the Public Art, involved in the students’ creation, can enhance students' aesthetic perception on meterials and be recognized as the lesson materials, and become one of their common memories after graduation; public art will also be recognized as decorative landscaping for common location. The space size will also be taken into account for being integrated into the surrounding buildings and the overall harmony of the campus environment to show the vitality and energy of the campus environment.

Keywords : public arts、public arts on campus、aesthetics、aesthetic education Table of Contents

封面內頁 簽名頁 中文摘要 ix 英文摘要 x 誌謝 xii 目錄 xiii 圖目錄 xv 表目錄 xv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 究背景 2 第三節 研究目的 3 第四節 研究範圍 5 第五節 研究流程與研究內容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3 第一節 公共藝術 3 第二節 校園公共藝術 13 第三節 美學教育 19 第四節 個案學校校園公共藝術作品 33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8 第一節 研究樣本選取 38 第二節 研究架構 39 第三節 研究問卷設計 40 第四節 研究調查方法 52 第四章 結果與分析 55 第一節 基本資料分析: 55 第 二節 「沙鹿之歌」調查分析 58 第三節 「愛的三次方」調查分析 93 第四節 美學效益比較分析 13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38 第一節 校園公共藝術的美學感知 138 第二節 校園公共藝術的環境美學 140 第三節 研究建議 142 參考文獻 144 ? 圖目錄 圖1-1-1 研究計畫流程圖 1 圖2-1-1 失衡的地球 10 圖2-1-2 樸風硬頸 10 圖2-1-3 聚沙成塔 11 圖2-1-4 光之穹頂 11 圖2-1-5 海洋 之母—哺育天地 12 圖2-1-6 光之塔 12 圖2-2-1 台南成大安南校區「衍(鹽)生不息」 16 圖2-2-2 侯硐(猴硐)國小的

「hohosan(猴猴先生)」 16 圖2-2-3 鷹揚 17 圖2-2-4 「達人之橋」 17 圖2-4-1 沙鹿之歌 33 圖2-4-2 沙鹿國中公共藝術配置 圖 35 圖2-4-3 愛的三次方 36 圖3-2-1 研究架構圖 40 圖3-3-1 「美學-智慧開門」課程設計架構圖 41 ? 表目錄 表2-1-1 校園公 共藝術之美學理念 23 表3-3-1 校園公共藝術與環境美學問卷題綱及題目對照表 51 表4-1-1 基本資料次數分配表 58 表4-2-1 校園公共藝術美學感知次數分配表-沙鹿之歌 60 表4-2-2 性別與美學感知之獨立樣本T檢定-沙鹿之歌 62 表4-2-3 年級與美學 感知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沙鹿之歌 64 表4-2-4 參與創作與美學感知之獨立樣本T檢定-沙鹿之歌 70 表4-2-5 藝術訓練與美 學感知之獨立樣本T檢定表-沙鹿之歌 73 表4-2-6 熟悉程度與美學感知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沙鹿之歌 75 表4-2-7 作為上課 教材與美學感知之獨立樣本T檢定-沙鹿之歌 80 表4-2-8 校園公共藝術美學感知次數分配表-沙鹿之歌 83 表4-2-9 年級與環境 美學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沙鹿之歌 84 表4-2-10 參與創作與環境美學之獨立樣本T檢定-沙鹿之歌 88 表4-2-11 藝術相關訓 練與環境美學之獨立樣本T檢定-沙鹿之歌 90 表 4-2-12 作為上課教材與環境美學之獨立樣本T檢定-沙鹿之歌 92 表4-3-1 校 園公共藝術美學感知次數分配表-愛的三次方 94 表4-3-2 性別與美學感知之獨立樣本T檢定-愛的三次方 96 表4-3-3 年級與美 學感知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愛的三次方 98 表4-3-4 參與創作與美學感知之獨立樣本T檢定-愛的三次方 103 表4-3-5 藝術 訓練與美學感知之獨立樣本T檢定-愛的三次方 106 表4-3-6 熟悉程度與美學感知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愛的三次方 108 表4-3-6 熟悉程度與美學感知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愛的三次方 109 表4-3-7 作為上課教材與美學感知之獨立樣本T檢定-愛 的三次方 112 表4-3-8 校園公共藝術美學感知次數分配表-愛的三次方 115 表4-3-9 性別與環境美學之獨立樣本T檢定-愛的三 次方 116 表4-3-10 年級與美學感知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愛的三次方 118 表4-3-11 參與創作與環境美學之獨立樣本T檢定- 愛的三次方 122 表4-3-12 藝術相關訓練與環境美學之獨立樣本T檢定-愛的三次方 124 表4-3-13 熟悉程度與環境美學之單因 子變異數分析表-愛的三次方 126 表4-3-14 作為上課教材與環境美學之獨立樣本T檢定-愛的三次方 130 表4-4-1 作品與美學

(2)

感知之成對樣本T檢定表 132 表4-4-1 作品與美學感知之成對樣本T檢定表 134 表4-4-2 作品與環境美學之成對樣本T檢定表 135 表4-4-3 熟悉程度與老師運用公共藝術作為上課教材成對樣本T檢定 137

REFERENCES

一、中文部分 1.文建會(2002)。公共藝術論壇實錄。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p.138。 2.王建諭(2009)。公共藝術活化校園環境-以 文山特殊學校為例。載於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舉辦之「2009學校建築研究:校園建築優質化」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市。pp.396-407

。 3.王佩雅(2007)。學校師生對校園公共藝術的美覺態度之個案研究。屏東教育大學設計研究所論文。pp.44-46。 4.王杏如(2010)。校園 公共藝術符號取向之研究。政治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論文。p.97。 5.呂清夫(1997)。台灣公眾藝術的諸問題。台北:載於帝門藝術教育基 金會編之公共藝術研習會實錄。p.12。 6.李銘龍(2001)。色彩學II。台北:龍騰文化出版社。 pp.36-37。 7.李琪明(2007)。德智體群 美五育理念與實踐。台北:教育部。p.201。 8.李澤厚(1989)。美學四講。台北:三民書局。p.13。 9. 李雅婷(2010)。想像為核心之課程 與教學:以Maxine Greene 之美感教育與敘事課程策略為例。美學取向課程與教學之理論 建構與應用學術論壇。台北:國立編譯館

。pp.12-14。 10. 李斐瑩(2003)。公共藝術的省思。藝術學報。第72期。P.26。 11. 吳莉君譯(2005),John Berger著。觀看的方式。臺 北市:麥田出版社。p.12。 12. 林澄枝(1997)。公共藝術在台灣(序),載於陳惠婷主編。台 北:藝術家出版社。p.5。 13. 林逢祺(2004)。

教育規準論。台北:五南出版社。p.200。 14. 林?俊(2001)。美育雙月刊第120期。台北: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p.37。 15. 林例怡(2008)。

校園公共藝術設置初探。載於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舉辦之「校園建築與運動空間活化再利用」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市

。pp.266-275。 16. 林保堯(1999)。公共藝術的文化觀。台北市。藝術家出版 社。P.2。 17. 邱琬綺(1999)。以都市設計觀點探討公共藝術 制度改善之芻 議。東海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p.12。 18. 邱宗成(2001)。設計概論要義。台北:鼎茂出版社。p.29。 19. 邱永裕(2003

)。兒童對校園公共藝術的美感判斷之個案研究。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文教行政班碩士論文。p.41。 20. 紀靜慧(2010)。校園公共藝 術主題統整課程發展之行動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藝術教育研究所。p.43。 21. 胡寶林(2002)。校園公共藝術之參與和營造。載於文建 會( 編):九十一年公共藝術國際研討會實錄:校園規劃與公共 藝術。臺北市:文建會。p.1-9,1-10。 22. 胡寶林(2010)。創意校園與公共藝術

。台北:六和出版社。p.48。 23. 洪如玉(2008)。鑑賞理由之分類述評。載自楊忠斌主編。 教育美學:美學與教育問題述評。台北:師大 書苑。pp.219-220。 24. 倪再沁(1997)。台灣公共藝術的探索)。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pp.28-76。 25. 莊育振、曲家瑞、秦庭 祥(2004) 。從場所特性觀點談公共藝 術之互動性:互動式公共藝術發展初探。台北:藝術學報。pp.125-140。 26. 夏鑄九(2001)。美育雙月 刊第120期。台北: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p.26。 27. 陸蓉之(1994)。公共藝術的方位。台北:藝術家出版社。p.24。 28. 郭瓊瑩(1993)。

都市開放空間都市美學。台北:藝術家出版社。p.71。 29. 郭禎祥(1990)談藝術鑑賞教學與評量的某些理論與實務,師大學報。p.311。

30. 望月真一(1997)。公共藝術與都市設計。空間雜誌108期。 台北:空間出版社。p.58。 31. 陳惠婷(1997)。公共藝術在台灣。台北:藝 術家出版社。p.10。 32. 陳碧琳(2001)。90年代台灣公共藝術之研究。南華大學環境與藝術研究所論文。p.19。 33. 陳品秀譯(2009

)Marita Sturken and Lisa Cartwright著。觀看的實踐 ─給所有影像世代的視覺文化導論。台北:臉譜文化出版社。p.69。 34. 陳金永(2003)

。捷運公共藝術應用於國小教學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視覺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p.17。 35. 許炎初(2005)。美學的批評:美學教 育的方法。載自楊忠斌主編,教育美學:美學與教育問題述評。台北:師大書苑。P.242。 36. 馮朝霖(2008)。藝術.技術.冷漠的神述 評。載自楊忠斌主編。教育美學:美學與教育問題述評。台北:師大書苑。 p.295。 37. 湯志民、廖文靜(2001)。校園文化藝術環境的規 畫,e世紀的校園新貌。臺北市:學校建築學會。pp.35-68。 38. 張淑美(2005)。現代美術教育之新趨勢。國教輔導。第33卷第6期。p.12

。 39. 黃才郎 (1994)。公共藝術與社會的互動。台北:藝術家出版社。p.17。 40. 黃義宏(1989)。西方都市環境中戶外藝術之研究。東 海大學 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p.79。 41. 董振平(2002)。校園公共藝術的參與─從藝術作為歷史與文化展示公器談起。載於文建會(主編):

九十一公共藝術國際研討會的實錄:校園規劃與公共藝術。臺北市:文建會。p.7-5。 42. 楊忠斌(2008)。教育美學:美學與教育問題述評。台 北:師大書苑。p.26。 43. 鄭乃銘(1997) 。藝術家看公共藝術。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pp.20-21。 44. 劉秋固(2010)。美學-智慧開門之通識 教育。美學取向課程與教學之理論建構與應用學術論壇。台北:國立編譯館。P.32。 45. 劉育忠(2010)。再探美學取向的課程與教學:幾 個提問與Eisner。美學取向課程與教學之理論建構與應用學術論壇。台北:國立編譯館。 p.151。 46. 賴新龍 (1997)。公共藝術在台灣,高 雄市美術館出版之公 眾意術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p .276。 47. 簡逸姍譯(2000),Malcolm Miles著。藝術.空間.城市─公共 藝術與都市 遠景。台北:創興出版社。p.24。 二、英文部分 1.Atkins,R.(1990).Art Speak.New York:Cross River Press. 2.Chilver,I. (1998).Oxford dictionary of 20th Century Art.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三、網路部份 1.聯合新聞網。龍應台:看畢卡索 啟蒙美學。 民國100年7月31日,下 載日期:2011.8.9 取自: 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6496331.shtml 2. 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網站。崔光宙。2006。教育美學 的意義。 下載日期:2011.10.15。 資料來源: http://ed.arte.gov.tw/uploadfile/periodical

/1579_1-2%E5%B4%94%E5%85%89%E5%AE%99.pdf 3. 教育部國語辭典網站 網路日期:2012.3.15。 http://dict.revised.moe.edu.tw 4. 大 葉大學網站 www.dyu.edu.tw 謝朝鐘。2008。美學與藝術教育。通識教育學報第二期。 下載日期:2012.3.22。 資料來源:

www.dyu.edu.tw/~cd9000/html/publication/files/JoGE02/08.pdf 5. 天下雜誌網站 許芳菊。2006。天下雜誌專刊 海闊天空十周年。 網路日 期:2012.8.30。 http://www.cw.com.tw/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Understanding and inferring information, ideas, feelings and opinions in a range of texts with some degree of complexity, using and integrating a small range of reading

Writing texts to convey information, ideas, personal experiences and opinions on familiar topics with elaboration. Writing texts to convey information, ideas, personal

• Introduction of language arts elements into the junior forms in preparation for LA electives.. Curriculum design for

refined generic skills, values education, information literacy, Language across the Curriculum (

Writing texts to convey simple information, ideas, personal experiences and opinions on familiar topics with some elaboration. Writing texts to convey information, ideas,

volume suppressed mass: (TeV) 2 /M P ∼ 10 −4 eV → mm range can be experimentally tested for any number of extra dimensions - Light U(1) gauge bosons: no derivative couplings. =>

incapable to extract any quantities from QCD, nor to tackle the most interesting physics, namely, the spontaneously chiral symmetry breaking and the color confinement.. 

• Formation of massive primordial stars as origin of objects in the early universe. • Supernova explosions might be visible to the m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