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數位課程教學法模式與應用: 「知識組織與資訊取用課程」實例探討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數位課程教學法模式與應用: 「知識組織與資訊取用課程」實例探討"

Copied!
2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數位課程教學法模式與應用:

「知識組織與資訊取用課程」實例探討

The Development of Pedagogical Model for an

“Information, Organization and Access” E-Learning

王梅玲 Mei-Ling Wang

政治大學圖書資訊與檔案學研究所教授

Professor, Graduate Institute of Library, Information and Archival Studies,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E-mail: meilingw@nccu.edu.tw

【摘 要】

教育部自 2006 年開始推動數位學習碩士在職專班,目前已有九校提供數位碩 士班。數位學習是一種新的學習型式,在課程教授時有別於傳統教學,許多教師 正在摸索數位課程的教學方法。回顧我國數位課程教學法相關研究,鮮有文獻,

故本議題值得探討。本論文旨在探討數位課程的教學法與應用,研究目的包括:

(1)探討數位課程的教學法原理;(2) 探討數位課程教學法模式的發展;(3) 探討教 學法模式應用於數位課程的教學與成效。本論文採用個案研究方法,以政治大學 圖書資訊與檔案學研究所開設的「知識組織與資訊取用」數位課程為研究個案,

運用 Dabbagh 的數位學習教學法模式框架,包括教學法模式、教學策略與學習科 技,以發展數位課程教學法與教學策略。本研究證實建構主義教學模式與專題導 向教學模式適合應用在數位課程教學,並配合提出四項教學策略與線上同步課程 傳遞方式,最後總結及提出建議。

【Abstract】

The ROC Ministry of Education established an accreditation mechanism in 2005 and encouraged the launch of E-Learning master programs for students in full-time employment in 2006. As E-Learning is basically learning that is facilitated and supported by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it is a new way of learning not only chang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but also changing the nature of education. Because E-Learning is different from classroom learning and it needs new

(2)

壹、問題陳述

1990年 代 以 降, 網 際 網 路 興 起 打造資訊高速公路,並推動許多重要 的 數 位 建 設, 如 數 位 圖 書 館、 數 位 學 習 與 數 位 醫 療 新 發 展。 數 位 學 習

(E-Learning)由於符合現代人終生學 習與創新知識的需求,在二十一世紀獲 得實踐並發展蓬勃。傳統教學是教師與 學生在教室進行教學活動,但近年數位 學習興起,由於不受時空限制與便利可 及的特色使其受到公司企業、政府單位 的喜愛,在高等教育的發展更為普遍。

美國、英國、澳洲許多大學積極投入數 位學習行列。我國高等教育於 1998 年 開始推動網路教學,其後數位學習盛 行,教育部自 2006 年開始推動數位學 習碩士在職專班,目前已有百餘所大學 開辦數位課程以及 9 所大學提供數位碩 士班。

教育部鑒於數位學習趨勢鼓勵大學 辦理數位學習碩士在職專班。數位學習 雖然提供學習者不受時間空間限制的便 利與彈性學習;但教師藉由網路平臺,

將教材傳遞給學生,其學習成效是否與 傳統教學相同經常受到質疑與挑戰。因 instructional design. The article mainly studies E-Learning courses instructional design and the objectives of the study are to explore E-Learning course instructional design theory and pedagogy. Also, development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digital curriculum applying theory to th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E-Learning courses. The case study method was used in the study with one case of “Information, Organization and Access” E-Learning course of NCCU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tudies E-Learning Master’s Program. The study followed the Pedagogical Design Model proposed by Dr. Dabbagh showing the E-Learning pedagogical model framework by the interaction of pedagogical models, instructional strategies, and learning technology. The study shows that the NCCU has contributed a lot to provide graduate students a new way to learn E-Learning, information literacy and LIS new knowledge and skills. Effective E-Learning instructional design shown in the study were learners centeredness and good student-teacher interaction. Two effective pedagogies for E-Learning courses were manipulated including constructivist learning and project-based learning in accordance with four effective instructional strategies.

關 鍵 字: 數位課程;數位學習;教學法;圖書資訊學教育;線上課程;

網路教學

Keywords: e-learning; pedagogy;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education;

online courses; web-based instruction

(3)

之,教育部採用「品質保證機制」評鑑 數位學習碩士在職專班,分三種層級認 證:機構認證、課程認證與教材認證。

希望品質保證制度與認證規範可以引導 數位專班與數位課程開設,並保障學習 者的學習品質。在民國 95 學年到 100 學年間,教育部通過認證的數位學習碩 士在職專班,共有 9 所大學開設的 16 班,開創我國數位學習新紀元(教育 部,2012)。

傳統教學是指教師教導學生學習教 材與內容,著重在教師的教學;但數 位學習觀念改變了,藉著電腦與網路科 技傳遞教學內容,以學生學習為中心,

學習趨向合作化、分享、創造的學習模 式,所以數位學習需要新的教學觀念與 教學法。許多人認為數位學習是把教師 的講授內容製作成數位化教材後放在網 路上,供學習者自由瀏覽學習即可,不 需要有特別的教學策略與方法。其實不 然,數位課程的經營與實際課堂的教學 活動差異很大,透過網路與學習者進行 互動相較於傳統教室學習其實更多元,

例如透過數位學習可以經營教師與學習 者的互動、學習者與課程的互動、學習 者與學習者的同儕互動或者營造合作式 學習等多元學習模式,透過資訊科技的 輔助,使得傳統教學難以進行的學習情 境可以透過網路環境加以實現。(陳志 銘,2009)

學生在數位學習的過程,需要教師 從旁引導以及透過網路進行回饋與互 動,數位學習改變了教師的教學與學生 的學習。從學習者而言,透過數位學習 可以自控學習進度,安排自己的學習計

畫,使得學習能夠更具有彈性,有助於 養成自我學習能力。但另一方面,由於 學生與教師不在教室同一空間,缺乏實 體接觸與互動的機會,也可能造成學習 的障礙,所以數位學習的教學方法與引 導十分重要,藉此幫助學生在數位課程 可以獲得良好的學習經驗與效果。

政治大學圖書資訊與檔案學研究所

(以下簡稱政大圖檔所)在 2007 年配 合教育部數位學習認證規範,以實驗 行動精神,發展圖書資訊學數位學習碩 士在職專班,並於 2009 年獲得認證通 過後開辦招生。(王梅玲、陳巧倫,

2009)該班已招收三屆碩士生,主要是 中小學教師,並自 101 學年度起,擴大 招收圖書館工作人員,這是臺灣第一個 將數位學程引入圖書資訊學教育的碩士 班。政大圖檔所通過認證的數位課程從 第一年的 6 門課程,如今已提高到 9 門 課程,未來將致力於全部課程提供網路 教學。(政治大學圖書資訊與檔案學研 究所,2012)但數位學習新課程與招收 的中小學在職教師的不同學生型態,為 該班帶來如何教授數位課程的新挑戰。

教學法(pedagogy)是指教師正確 運用教學策略在指導學生學習內容的方 法,對於有效地教學十分重要,因為教 師需配合學生背景知識、經驗、情境、

環境與學習目標來運用教學策略以形成 其教學理念。但數位課程是一種新的教 學型式,由於牽涉到線上網路課程傳遞 與網路工具使用,課程教授方式有別於 傳統教學,許多學程與教師正在摸索數 位課程教學方法的難題。回顧我國探討 數位課程的教學方法相關研究,鮮有文

(4)

獻,故本議題值得探討。本論文旨在探 討數位課程的教學法與應用,研究目的 包括:(1) 探討適合數位課程的教學法 意義與理論;(2) 探討數位課程的教學 法模式的發展;(3) 探討教學法模式應 用於數位課程的教學與成效。本論文採 用個案研究方法,以政大圖檔所開設的

「知識組織與資訊取用」數位課程為研 究個案,運用 Dabbagh(2005)的數位 學習教學法模式框架,包括建構式主義 教學法模式、教學策略與學習科技應 用,以發展數位課程教學法與教學策 略,並探討如何應用在個案課程的教 學,最後檢討數位課程的學習成效與教 學評鑑,以及提出建議。

貳、文獻探討

一、數位學習課程發展

數 位 學 習(E-Learning) 風 行 以 來,出現許多名稱,如網路教學、電子 學習、線上學習、線上課程等。美國教 育訓練發展協會(American Society of Training and Education, ASTD)定義其 為:「係學習者應用數位媒介學習的過 程,這些數位媒介包括網際網路、企業 網路、電腦、衛星廣播、錄音帶、錄影 帶、互動電視及光碟等。其應用範圍可 分為網路學習、電腦學習、虛擬教室及 數位合作。」數位課程係指學習者應用 數位媒介學習的課程,數位科技與數位 學習的應用改變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方 式。陳明提出一個完整的教學傳遞系統 應包含教師、教學來源及教學方法,而

數位課程就是整合這三者,並利用全球 資訊網為媒介,達到學習目標的一種網 路化多媒體互動教學系統。(轉引自陳 志銘,2009)

數位課程由於學生與教師不在教室 同時間進行教學活動,所以在教學實 務上需要新的思惟與設計,打破以教師 授業為主的傳統,需要重視學習者為中 心,配合學習者經驗,以及學習互動 性,提供數位課程。美國許多數位學 習教師經常參考「線上教學與學習最 佳實務」(Promising Practices in Online Teaching and Learning) 設 計 課 程, 其 要 點 包 括:(1) 促 成 學 生 與 教 師 多 接 觸;(2) 促進學生彼此間互動與合作;

(3)鼓勵學習者主動式學習;(4) 教師提 供即時回應;(5) 強調即時學習與掌握 學習時間與進度;(6) 符合學生高度期 望;(7) 尊重學習者的多元特質以及不 同 的 學 習 方 法。(Bartoletti & Restine, 2008)本指南強調二個重要觀念:「以 學習者為中心」以及「促成師生互動與 合作」,為數位課程設計最高指導原 則。此外,數位課程設計還需考量下列 要件:課程傳遞、學習者的學習、教師 的教學、師生與學生間互動、平臺介面 的親和性與學習評量等。

我國教育部對於數位課程認證採用 品質保證制度,其意義為:「凡是通 過認證的課程表示其教材與教學具備可 信賴之品質」。(教育部,2009)教育 部公布的課程認證規範也是數位課程設 計的很好指南,包括教學教材與教學活 動。教育部之數位學習課程認證指標包 括 8 項規範:科目說明、維持學習動

(5)

機、學習者與教材互動、師生互動、同 學互動、學習評量、教學管理服務、平 臺功能檢核以及 40 項指標。從本數位 課程認證規範顯見數位課程重視師生互 動與提供數位學習平臺。(教育部,

2009)政大圖檔所 9 門數位課程均依據 本認證指標設計並獲得認證通過。

二、數位課程教學法與教學模式

教學法是指教師正確運用教學策略 在指導學生學習內容的方法,俾使教 學更具成效,十分重要。傳統課程教學 法較著稱的是認知主義學習與行為主義 學習。但數位學習則有所不同,近年來 經常探討下列三種教學法:建構主義學 習、線上協力學習、與專題導向學習,

以下分別探討。

(一) 建構主義學習

建 構 主 義 學 習(Constructivist Learning)主張學習是學習者以自己現 有的經驗為基礎,主動建構新知識的過 程。學習者是學習的主角,依據已有的 經驗加以詮釋教師提供的教材,主動地 參與各類學習活動,反省思索原有的知 識,進而建構新的知識。而教師在整個 學習活動中,主要是提供學習資源、規 劃學習情境,及設計學習活動。建構主 義的教育理念可做為數位學習教學設計 的理論基礎。(陳志銘,2009)

王美鴻(2003)歸納建構主義的學 習理念包括:(1) 建構主義主張知識的 建構,而問題解決與認知策略的知識適 合透過建構的過程來學習;(2) 學習目

標是在於學習者是否達成知識的創造 與發明,以及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

(3)為達成建構知識的目的,強調「情 境學習」的應用。建構取向的學習情境 是「自由的」、「開放的」、且「合作 的」,由師生共同建構維持;(4) 教師 的主要角色為學習情境的設計者、學習 者互動協商的協調者,及協助學習者知 識建構的促進者;(5) 建構主義的教學 理念強調以學習者為本位的教學,尊重 學習者原始自然的想法,鼓勵主動思 考、提問;(6) 學習者學習評量需由學 習者創造知識的歷程著手,而評量的重 點則在於知識概念的轉變與能力的提 升。教師必須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地評 估學習者的發展情形,以作為調整教學 方向或方式。

(二) 線上協力學習

線上協力學習(Online Collaborative Learning, OCL)係應用網際網路進行 教學,強調教師的角色、學生的對談 與合作的學習理論。其以網際網路為中 介,強調合作學習與知識建構,學習者 在線上共同合作,以了解所學的主題,

並用他們所學及各種分析工具來解決問 題與從事計畫。通常同儕對談是以文字 為基礎且非同步,發生在網路聊天室或 論壇,也會使用多媒體工具對談,並提 供同步的教學設備。教師的角色扮演學 生與知識社群間的中介者,並幫助學習 者歸納與解決爭論,OCL 理論鼓勵學 生透過共同合作以建立知識來學習,目 的在於尋找可解決問題的知識概念,而 非記憶背誦答案。(Harasim, 2012)

(6)

(三) 專題導向學習

專 題 導 向 學 習(Project-based Learning, PBL)是以專題計畫為主,學 生自我導向、主動、合作的學習,教師 扮演引導者的角色;是一種在真實情境 脈絡中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使其主動 學習的教學方法,在過程中學生可以 獲得知識、技能和人格發展。(陳志 銘,2009)Schneider, Krajcik, Marx 與 Soloway(2002)指出 PBL 學習者藉由

「發問與重新定義問題」、「蒐集、

分析訊息和資料」、「設計並進行實 驗」、「進行解釋」、「形成結論」與

「闡述發現」等過程來進行專題科學的 學習。專題導向學習是以學習者為中 心,提供學習者對豐富專業主題深度探 索的機會,學習者在建立個人的專業計 畫時,也更加獨立地進行學習。

專題導向學習之教學法具有以下特 性,包含:(1) 教師導介:教師在設定 階段會提供固定活動的介紹,用以激起 學習者的興趣;(2) 工作任務說明:學 習者應完成的任務、指導或是問題首先 詳細說明,並融入學習的內容,任務應 具有挑戰性與可行性;(3) 運用資訊資 源:學科專家、參考書和超連結等;

(4)專題實施過程:教師引導說明要完 成任務或導向問題所需的步驟,應包含 高階或獨立性思考技巧,例如分析、綜 合與評估資訊;(5) 教師引導與提供學 習鷹架:當學習者需要幫助,提供鷹架 式的指導;(6) 學生合作學習:包含小 組、同儕指導和外部的內容專家合作學 習;(7) 反思:課程促進學習者反饋和

知識移轉,例如課堂報告會議、學習日 誌撰寫和推廣活動等。(Grant, 2002)

三、數位課程教學模式

Heiner, Schneckenberg 與 Wildt

(2001)基於虛擬學習環境的出現而 提 出 線 上 教 學 法(online pedagogy)

觀念。他們從線上教學法的原則、功 能與相關變數三方面探討,提出網路 學 習 環 境 中 的 10 個 教 學 法 原 則:(1) 從 教 學 轉 為 學 習;(2) 以 學 生 中 心 取 向;(3) 學習環境與學習顧問的建立;

(4)主 動 學 習 與 學 習 策 略;(5) 自 我 認 識 與 自 我 導 向 學 習;(6) 學 生 通 識 能 力培養;(7) 互動、合作與協同學習。

(8)國際與跨文化溝通;(9) 真實情境學 習;(10) 模 擬 真 實 概 念。 他 們 同 時 提 出線上教學法的功能包括:(1) 創作與 表述;(2) 指導與促進推動;(3) 運用工 具;(4) 支持學習策略;(5) 評鑑、自我 啟動與控制;(6) 引導學習社群的教育 訓練。綜上所述,線上教學法對於數位 學習課程具有引導與促進課程學習的效 果,十分重要。

Dabbagh(2005)提出數位學習教 學模式設計框架,其中心思想是藉由教 學法模式(pedagogical models)、教學 策略(instructional strategies)與學習科 技(learning technology)三者之轉換互 動來呈現數位學習的教學法設計。他強 調數位學習重視學習者的認知與建構學 習經驗,由學習者分配與調控教學順序 十分重要。基於學習者為中心建構式學 習經驗,他主張數位學習教學特色是:

(7)

開放或彈性學習、分散式學習、學習社 群、有實務工作經驗社群以及知識建立 社群。Dabbagh 的數位學習教學模式設 計框架是由教學法模式、教學策略、與 學習科技三者組成的循環關係。教學法 模式為認知觀點基礎,以引導教師教學 與學習策略,並啟動利用適當的學習科 技。從教學法模式為起點,基於建構主 義觀點的教學法模式,提供開放、彈 性、分散式學習,以及知識社群建立為 主。其次引導「教學與學習策略」,提 供教師與教學系統規劃技巧以幫助學 習者學習效果。建構式教學法可運用 的教學策略包括:(1)支持真實學習活 動;(2)促進學生問題解決、探索與提 出假設;(3)促進合作與社交、談判、

協調;(4)支持角色扮演活動;(5)支持 反饋與語言表達;(6)支持多元觀點;

(7)支持模式化與解釋;(8)提供學習鷹 架(scaffolding)。藉此教學策略以營 造合作式、自我意識、多元觀點、自我 管理的學習文化。教師扮演著回饋、支 持與溝通面對學習者需求的角色。

建構式教學法與教學策略可以運用 學習科技,如同步數位學習、非同步工 具、超連結與多媒體工具、網路寫作工 具、課程管理系統等。總之,有效的數 位學習需要教學法設計,教師必須彈性 應用理論到教學法設計與發展。建構式 教學法強調教師與學習者之間系統化與 轉換式互動,在建構式觀點下,運用數 位學習建立開放、分散學習環境,藉由 網路科技來提升學習者建立知識,以達 到有意義的互動。

四、數位課程傳遞模式

數位學習傳遞的模式分為非同步模 式、同步模式、混成模式三種。「非 同步數位課程模式」將課程內容放在網 路上,學習者不受到時間限制,可以隨 時選擇適合自己的時間來進行學習。非 同步學習的優點是較具彈性,學習者可 依自己需求,在任意時間、地點上線學 習,但相對於同步式學習的缺點是互動 性較差。「同步數位課程模式」強調即 時的通訊與互動,主要的特點是教學者 主導、課程時間是事先規劃的、學生彼 此間可以互動及對談。學習活動進行 時,分隔兩地的師生可以同時透過電子 設備進行教與學,如利用電子白板、視 訊會議、虛擬教室、聊天室進行教學或 討論,達到即時互動的成效。其優點為 可克服地理上的限制,而且透過即時的 交流與互動,有助於強化學習成效;缺 點則是時間上較無彈性、網路頻寬會是 一個需要克服的問題。(陳年興、楊錦 潭,2006)

「混成數位課程模式」係指教師在 課程中視教學需要,而機動選用實體教 室、同步模式或非同步模式來進行教學 的方式,將教材放在網路上,讓學生以 非同步方式閱讀,而對於需要面對面進 行的講解、操作或演練活動,則選擇教 室面授或網路進行,遠方學生則可透過 網路同步參與,將傳統面對面教室教學 和網路線上兩種學習模式有效的整合。

混成式學習兼具同步和非同步學習之特 性,透過多樣化的授課方式,藉由實體 及線上課程的交互進行,強化及延伸學

(8)

習效果。

參、研究方法與實施步驟

本研究探討數位課程教學法模式與 應用,採用個案研究。首先選取政大圖 檔所研究者開設的「知識組織與資訊取 用」數位課程作為個案,參考 Dabbagh 的數位學習教學模式設計框架,以個案 研究探索數位課程的教學法設計。本研 究的實施步驟,包括:(1) 分析該課程 的教學目標;(2) 分析課程內容;(3) 探 討教學法模式與教學策略。本課程教學 法設計運用建構式學習法與專題導向學 習法二種教學法及四種教學策略;(4) 運用數位學習平臺及線上同步傳遞模式 授課;(5) 探討學生學習評量與教學評 鑑。

政大圖檔所自 2009 年起開辦「圖 書資訊學數位碩士在職專班」,以中小 學教師與圖書館人才培育為重點,希 望培育資訊素養教育、圖書館管理以及 數位學習人才,兼具圖書資訊學與數位 學習教學設計專業能力。(政治大學圖 書資訊與檔案學研究所,2008)該學程 目前提供 14 門課程,有 9 門數位課程 通過認證。專班規劃修業年限為二至四 年,必須修完規定課程並完成碩士學位 論文,始得畢業。畢業最低學分為 30 學分(不含論文),必修 12 學分,選 修18學分,數位課程學分至少15學分。

本研究的數位課程教學法設計參考 Dabbagh(2005)的數位學習教學法模 式框架,由教學法模式、教學策略與學 習科技三者之轉換互動來呈現數位課程

的教學法,數位課程重視學習者的認知 與建構學習經驗,由學習者分配與調控 教學順序,基於學習者為中心建構式學 習經驗,呈現下列數位課程教學特色:

開放彈性學習、分散式學習、學習社 群、有實務工作經驗社群,本研究的數 位課程教學模式架構如圖 1。

數位課程 教學策略

建構主義 教學法模式

學習科技應用

(數位平臺與同 步線上授課)

圖 1:數位課程教學模式

肆、數位課程教學法模式與 應用研究分析

一、課程目標與內容

本論文以研究者於 100 學年上學期 開設的「知識組織與資訊取用」數位 課程為個案進行探討,共有 27 位碩士 生修習。本課程是藉由圖書館與資訊系 統,探討實體與虛擬圖書館的館藏發 展、資訊組織、資訊檢索與取用原理與 技術。課程主要涵蓋三大部分:資訊系 統與檢索、館藏發展與管理、資訊描述 與組織。課程目標為:(1) 研討各種資 訊資源與資訊系統的組織與取用的理

(9)

論;(2) 認識資訊與知識生命周期、各 種資訊資源的產製與使用,以及各種資 訊資源與資訊系統;(3) 探討資訊系統 的檢索與取用理論;(4) 探討館藏發展 與管理的理論與實務;(5) 探討資訊組 織理論與方法以支援資訊檢索與取用。

本數位課程主要以同步線上課程開 授,每周線上教學,並安排期初、期 中及期末等四週面授學習。本課程上課 十八週,共十三單元,包括十四次數位 課程與四次實體課程,課程安排如表 1。

表 1:個案數位課程單元一覽表

時間 課程傳授模式 主題 作業與活動

一、實體課程 課程簡介,數位課程平臺介紹

分組與政大圖書館資料庫介紹

分組 破冰

二、數位課程 單元 1 資訊組織與取用概論 作業一

三、數位課程 單元 2 資料庫與系統設計

四、數位課程 單元 3 資訊查詢 使用者資訊行為 五、數位課程 單元 4 出版與館藏發展概論

六、數位課程 單元 5 圖書資訊選擇與館藏政策

七、實體課程 國家圖書館參訪 參訪學習單

八、數位課程 單元 6 圖書資訊採購與館藏建設 作業一報告

九、數位課程 單元 7 資訊組織概論 作業二

十、數位課程 單元 8 資訊結構、表述與標準 期末報告

十一、數位課程 單元 9 資訊描述 十二、實體課程 演講: 張慧銖教授

【數位典藏與資訊組織】

演講學習單

十三、數位課程 單元 10 分類系統 作業二報告

十四、數位課程 單元 11 主題語言與權威控制 十五、數位課程 單元 12 metadata 概論

十六、數位課程 單元 13 知識組織與取用新發展趨勢 課程總結與複習

十七、數位課程 期末報告 (I) 期末報告

十八、實體課程 期末報告 (II) 期末報告

(10)

二、教學法模式設計與應用

本數位課程主要採用建構主義學習 教學法,以學生學習為中心,協助學 習者以現有經驗為基礎,主動建構新知 識,以提供開放、彈性、分散式及建立 知識社群學習環境,並輔以專題導向學 習教學法,以下將教學法融入數位課程 說明如後。

(一) 建構式學習的教學法應用

本數位課程教學主要應用建構式學 習教學法,修課的學習者是國小、國 中、與高中的教師,基於學習者的工作 經驗教授有關資訊系統、館藏發展、資 訊組織與檢索取用的知識。本課程利用 作業讓同學認識與建構主題資訊系統知 識,由同學選題,在教師指導下,以小 組合作或個人完成。教師角色是提供學 習情境設計者,幫助同學選題,協商題 目,以及小組完成報告。學習評鑑是依 據學習者的知識建構歷程以及結合其原 有的中小學教學經驗,而轉換提升建構 主題資訊系統的知識。

本課程在上課與作業採用建構學習 教學方法,例如作業一主題為「探索 資訊系統及其館藏與使用者」,學習目 標是認識資訊系統、使用者需求、以及 館藏發展,請同學組成小組選擇一項主 題領域(如臺灣歷史),介紹這個主題 特色,並挑選三個優質資料庫系統進行 研究。在作業中希望藉由學習情境來建 構同學對資訊系統的認識,並提出小組 對主題資訊系統的建構知識成果。作業 重點包括:(1) 介紹主題學門定義與特

色,及該主題研究人員常用的圖書文獻 類型;(2) 介紹資訊系統,分析資訊系 統的目標與功能、六大子系統、資料庫 系統;(3) 描述系統的館藏發展,包括 實體館藏與數位館藏的種類與數量,館 藏主題與特色,館藏政策;(4) 分析本 系統主要使用群及其需求。同學最後建 構 9 種主題資訊系統知識與選介 30 個 資料庫系統,並書面與口頭簡報建構 的主題知識,9 組主題與資料庫列如表 2。

(二) 專題導向學習的教學法應用

本課程另外應用專題導向學習教學 法在期末報告,設計專案計畫題目是:

「特殊主題數位典藏網站建置計畫」,

本作業是小組作業 , 每組 3-4 位組員,

於期末繳交特殊主題數位典藏計畫書 面報告及網站。教師首先設定作業目標 引導學習,從使用者資訊查詢導向建置 特殊主題館藏網站,請小組挑選一種特 藏主題,進行數位典藏計畫的規劃與建 置,至少收集 20 種特藏資訊文件或文 物加以數位化製成數位物件,並納入數 位典藏網站館藏以提供查詢與瀏覽。

本課程教師首先說明專案計畫:

「假設貴組有機會獲得一筆專案計畫經 費約 700 萬元可以發展一個小型的館 藏,而貴組負責管理此專案計畫。所有 的館藏是依據你所選的特殊主題而發展 建置,請提出計畫構想。」其次,教師 介紹工作任務:每一館藏資訊文件要考 量特殊主題的特色,資訊文件的形式、

內涵、 人地時事物的脈絡情境。有關可 運用資訊資源,教師要求主題館藏網站

(11)

系統應用本課程理論如館藏發展、資訊 檢索介面設計、資訊組織、分類與語 言等。教師提供學習鷹架引導專題計

畫,包括:(1) 使用與使用者(使用者 是誰及其資訊需求);(2) 館藏(擬收 集的館藏資料,館藏來源?館藏收集政

表 2:建構主義學習的小組主題知識與資料庫一覽表

組別 主題知識 主題資料庫

第一組 資訊科學

1.中國期刊網

2. IET (The Institution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3. ACM Digital Library

4. LISA: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Abstracts

第二組 數位典藏

1.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成果入口網站 2.故宮博物院數位典藏計畫網站 3.國史館數位典藏計畫網站

4.臺大地質科學數位典藏計畫網站 5.臺大昆蟲標本館數位典藏計畫網站 第三組 電子商務

1.台塑網電子商務 2.電子商務時報

3.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商標檢索系統 第四組 臺灣文學

1.國立臺灣文學館 2.臺灣文學資料庫 3.國家文化資料庫 第五組 新聞傳播

1.時報知識贏家 2.聯合知識庫

3.中央社剪報資料庫 第六組 中國古籍

1.中國古籍書目資料庫 2.古籍影像檢索系統 3.金石拓片資料庫 第七組 教  育

1. ERIC

2. EdD-Online教育論文線上資料庫 3.國家教育研究院─教育資源及出版中心 第八組 臺灣歷史

1.臺灣歷史文化地圖

2.臺灣百年時空歷史資料庫 3.國史館臺灣文獻館網站 第九組 投資理財

1.聯合理財網 2.公開資訊觀測站 3.財經知識庫

(12)

策?館藏將如何使用?);(3) 資訊組 織(資訊文件的著錄,Metadata 設計,

編碼標準,以及實體資訊物件的分類與 排序);(4) 主題查詢(主題詞彙,分 類,控制語言);(5) 資料保存(館藏 保存的考量以及策略);(6) 其他相關 網站以及與相關議題。

全班一共進行 9 個主題數位典藏專 題計畫,在期末時完成提交書面報告與 網站,及 180 餘件數位物件。教師引導 數位典藏系統與館藏相關知識,同學了 解專題任務,參考網路資源、圖書期刊 與前一屆專題計畫網站成果進行構思。

在實施過程中,同學依據 6 個鷹架指南

(使用者、館藏、資訊組織、主題查 詢、資料保存與相關網站)進行專題計 畫,小組分工合作,有些設計網站,有 些建立館藏,有些設計 Metadata,教師 從中引導,最後同學合作完成 9 項專案 計畫列如表 3。

表 3:專題計畫期末報告一覽表

小組 主題

01. 西洋樂器 02. 書藝之美

03. 水墨花鳥畫家楊千慧

04. 桃園石門水庫地方與文化數 位典藏

05. 榮富國小校園植物數位典藏 06. 澎湖常見貝類數位典藏 07. 老相機典藏館

08. 臺灣國定古蹟 09. 清酒數位典藏

三、教學策略應用

本數位課程教學法主要採用建構式 學習教學法與專題導向學習教學法,並 且配合運用下列教學策略:促進同學問 題解決,線上協力學習,提供互動式溝 通與討論,以及支持多元觀點。本課程 在同步課程與實體課程時採用講述法,

但為了幫助同學建構知識,採用「問題 解決」教學策略,設計作業一與作業 二,請同學解答問題。

此外,本課程運用促進合作學習策 略,第一堂課時進行同學分組,作業一 與期末報告均採用小組作業,促成合作 學習。「提供互動與討論」也是本課程 重要的教學策略,教師在第一堂課進行 破冰活動,請同學介紹自己與最喜歡的 一本書與網站,同學聆聽別人介紹圖書 網站分享,均主動回應。本課程也實施

「支持多元觀點」教學策略,在每周討 論版,學生常會提出不同觀點的答案,

而教師對於創新與不同觀點,表示肯定 與稱讚以鼓勵多元意見。例如同學在一 次線上討論中,分享其國小圖書館設計 的創新服務,教師發現後,特別邀請其 在課堂專題分享,引起同學迴響與掌 聲。綜上所述,本課程教師運用教學策 略方式包括問題解決,促進合作學習,

提供互動討論,以及支持多元觀點。

數位課程的成功關鍵在於教師與同 學之間營造良好互動關係,本數位課程 另外運用線上協力學習策略,藉由本課 程數位學習平臺的「線上討論版」,由 教師設計「每周議題」主導討論,邀請 同學回應。教師在每周同步上課後,依

(13)

據課程單元主題,在線上討論版設計每 周議題,鼓勵同學張貼回答,教師在當 周周末即時上平臺回應同學,而同學間 也會相互對談與解答。13 周議題均配 合當周課程主題設計,由於同學有豐富 的工作經驗,每周議題活動中均呈現師 生線上協力學習與討論的豐富成果,若 干討論議題列如表 4。

四、學習科技應用在數位課程傳遞

本課程在學習科技方面運用數位學 習系統與線上同步教學,首先利用政 大「智慧大師」數位學習平臺傳遞教學 內容,該網路教學系統提供課程管理工 具的學習環境,便利教師在教學平臺上 開設網路課程,記錄學生學習歷程。該 系統提供個人學習、合作學習、作業與

表 4:師生線上協力學習每周討論議題例說

單元 每周議題討論

破冰活動

1. 請每位同學簡單自我介紹,個人的興趣和嗜好,及對 本課程的期望。

2. 推薦一本你最喜歡閱讀的圖書以及一種資訊系統或網 站。

單元二、資料庫與系 統設計

請針對政大圖書館 OPAC、NBINet 系統與 WorldCat 三 系統,從資料庫範圍、結構與設計、使用者族群比較,

並評論何者設計較佳。

單元四、館藏發展與 管理

1. 請介紹貴校圖書館的館藏現況與特色?

2. 請用社群分析的概念分析貴校教師與學生的組成及其 對圖書館的使用需求?

單元五、館藏政策與 圖書資訊選擇(3 選 1)

1. 請介紹一個很棒的館藏發展政策?

2. 館藏發展政策有哪些重要項目?請探討如何研擬貴校 圖書館館藏發展政策?

3. 為貴校圖書館選擇今年出版的 3 本好書與 2 種雜誌?

與說明選擇的理由。

單元九、資訊描述

請自己選取一本書(請勿重複),用中國編目規則編 目,包括著錄 8 大項、主題標目、分類號。請參考本單 元的範例,邱天助撰寫「閱讀的愉悅」的編目示範,編 一份卡片目錄。請依據〈中國編目規則〉第二著錄層次

(標準)著錄。卡片大小為高 7.5 公分 × 橫 12.5 公分。

單元十二、Metadata 概論

1. 請對國家圖書館臺灣記憶網站用 DC 編目?

2. 請說明貴組期末報告,如何設計 Metadata?採用何種 後設資料標準 ? 請編目一筆數位典藏品?

(14)

測驗、教學管理等功能。教師針對課程 設計教學單元,利用電腦網路上的教 材及資源,讓學生可透過上網閱讀學 習、線上進行測驗與作業繳交,並可利 用 E-mail 或「互動區」與教師或同學 討論。本課程配合數位學習的教學法,

運用數位課程講授、線上師生討論、作 業練習、報告撰寫、個案教學、情境學 習,與參觀訪問等多元教學策略。

另一方面,本課程採用同步線上 課程,由教師講述,每週教師事前準 備教材以及投影片配合上課,課程透 過 JoinNet 視訊系統進行同步線上課程 教學。每週課後由教師依據每週授課主 題在線上討論版設計議題,同學們透過 議題討論區進行課後討論張貼意見。

本課程運用數位學習平臺下列功能,

包括:(1) 課程講授:運用「智慧大師 powercam」軟體,將教師講授部份以 錄音及教學投影片方式放置網站上;

(2)線上補充教材:除教授指定閱讀書 目外,補充教材、同學分組報告影音檔 等多元化的方式,放置於數位學習平臺 中,以便學員各依所需,運用多媒體教 材;(3) 延伸閱讀:放置與該單元議題 相關之網站網址,鼓勵學生多認識新的 資訊資源並且加以運用;(4) 討論版:

放置該單元之相關議題,讓學生發表意 見或心得;隨時發布課程及最新公告,

告知學生相關課程訊息;並且透過群組 討論的方式,培養學生虛擬團隊合作的 溝通能力;開設線上討論室,供學生能 於平臺與其他同學進行即時的課程討 論;並透過社交討論版,學生們能互相 分享新知、生活趣事,提昇學生間的情

誼;(5)E-mail:藉由電子郵件的往返,

提供師生互動機制,隨時為學員解惑並 加以輔導;(6) 單元測驗及作業:作為 教師評分及學生自我學習評量依據,請 參考圖 2 與圖 3 所示。

五、學習評量與教學評鑑

本數位課程採用多元學習評量,包 含二次作業、期末報告、測驗考試、

合作學習、小組討論、線上討論、個人 報告、分組報告與課程參與。除了一般 考試測驗,教師根據學生學習成效以動 態評量的方式進行,包括教授對學生學 習態度的觀察、學生實作的檔案評量以 及學生對小組成員團隊合作學習表現的 互評。學習評量有助於教師後續課程規 劃,並作為調整課程內容之依據。單元 測驗係每單元於平臺發布測驗內容,教 師依平臺記錄之成績給予評量。另外也 依據同學平臺的使用記錄,包含上網學 習的次數及每次登入使用的時間、對教 材瀏覽的時間次數、討論的發言依平臺 使用程度之記錄給予評量。另一方面,

每單元有師生線上討論,教師訂定每週 單元討論 13 個議題,依上網學習的次 數及每次登入使用的時間、對教材瀏覽 的時間次數評分。本課程教師學習評量 配分如下:課程參與 10%;每周議題 20%;期末報告 30%;與作業 40%。

本課程每周同步課程上完課後發布 線上討論版,同學們均積極回應,表現 優秀。本學期有 14 周同步上課 , 每周 教師提供線上辦公室指導,與 2 小時同 步線上課程,同學熱烈回應,並融入自

(15)

1. 課程公告:每週公告課程注意事項 以及研討會資訊。

2. 開始上課:教師授課教材及資訊上 傳於此區。

3. 課程討論:同學對於作業及課程可 透過此區進行討論及問答,授課教 師及助教透過平臺回覆。

4. 線上討論:每週一次線上辦公室時 間,由教師與同學進入線上討論室 進行。

5. 議題討論:每週課後的議題討論,

由教師依據每週的主題內容提出議 題,同學們可透過議題討論區進行 課後探討並提出看法。

6. 分組討論:學生於教學平臺上進行 分組討論,完成分組報告。

圖 2:數位課程教材閱讀與師生學習互動畫面

(16)

己的經驗,除了教師回應學生,學生間 相互回應,互動良好,均留下記錄。同 學作業與期末報告均表現優秀,成績分 數多在 80 分至 90 分間,也呈現開放、

合作、互動學習的成果。

本數位課程採用建構式學習教學法 與專題導向教學法,同學在專案計畫 小組期末報告呈現豐富的學習成果與心 得。以其中第三組「水墨畫家楊千慧數 位美術館數位典藏計畫」為例,該組不 僅提出豐富的書面計畫書報告,並且完 成水墨畫家楊千慧數位美術館數位典藏 先導網站製作,該組獲得教師的佳評以 及同學的觀摩與回應。該組期末報告總 結學習成果如下:

「本計畫的終極目標為奠定建置數 位美術館的核心架構,未來再增加典藏 其他的民間水墨花鳥畫家,使臺灣本土 水墨花鳥畫家的創作真正成為社會及社 區的文化財,同時,也讓社會大眾及有 心瞭解傳統國畫與學習水墨畫的民眾可 以透過此數位典藏網站獲得豐富且有系 統的資訊。……本計畫在第一年度係以 楊千慧數位美術館為例,探討建置水墨 花鳥畫數位美術館理想形態所應該具備 的元素,以及所需的核心架構。經過實 際的執行,楊千慧數位美術館已具備初 步的模型、楊千慧老師亦商請本計畫授 權,將楊千慧數位美術館網站內容壓製 成光碟片,以後在楊老師舉行的畫展及 1. 作業 報告:繳交作業及報告區,

並於分數完成後開放觀摩。

2. 測驗 考試:每週課後針對本週之 課程提出測驗問題,作為教師評分 及學生自我學習評量依據。

3. 問卷 投票:本課程於期末放置課程評鑑問卷於教學平臺,由選課學生填 寫,以瞭解學生上課意見、學習興趣和成果,並做為未來改進課程之參考。

圖 3:學習評量與教學評鑑活動畫面

(17)

師生年度成果展的會場展示,由此可以 顯示本主題計畫之成果。……工作小組 成員遭遇到不同的困難、也學習到寶貴 的經驗,在此提出來與大家一同分享。

一是藏品後設資料的制定需要專業的諮 詢與嚴謹的規範。二是瀏覽功能的設計 仍有改善的空間。」(劉敏慧、林瑞 淑、曹治,2012)

本課程在期末邀請同學對本數位課 程教學實施評鑑,採用李柯特 5 等量表 評分。學生對數位課程大致反應良好,

平均分數在 4.7,大部分學生對本課程 的設計及教師教學表現滿意,同學修習 數位課程後對於數位課程教學法部分問 卷評鑑結果列於表 5。

表 5:本數位課程教學模式相關的部分教學評鑑結果

N=24

課程問卷題目 同意平均數

1. 教材中所設計的教學活動,能夠提供我適當的回饋。 4.5 2. 教材中所設計的教學活動,都有清楚說明活動的進行方式。 4.5 3. 每個單元的各項教材內容量適中且完整,不會讓我學習感到

負荷過重。

4.5

4. 教材內容的設計能引起我的學習動機及興趣。 4.6 5. 在完成單元教材的學習後,我能確實達到教材預設之學習目

標。

4.4

6. 在平時學習上有問題時,我可以很容易聯絡到教師與助教。 5

7. 上課時,我與教師的互動良好。 4.7

8. 教師可有效地協調並管理課程內容,並運用教材掌控教學的 進行。

4.8

9. 教師有使用適當的媒體呈現教材。 4.9

10. 教師善於引導學生思考、發問並共同討論問題。 4.8

11. 教師講授課程能引起學生興趣。 4.9

12. 教師授課時的音量、語氣、速度與表達能力,相當流暢合 宜。

5

13. 我樂意使用網路教學來進行學習。 4.9

總平均分 4.7

(18)

伍、綜合討論

本研究經過三年三次開授「知識組 織與資訊取用」數位課程的教學法設 計、應用、評鑑過程,對於數位課程教 師如何配合中小學在職教師的學習需 求,應用線上教學法模式,發展知識與 資訊組織與取用的專業數位課程,並提 供在職碩士生互動學習經驗,多元學習 管道,使學生獲得主動、自主、協力、

建構式多元學習經驗。研究者經歷數位 課程教學法模式應用過程,以下就研究 歷程與結果所觀察的一些議題進行討 論。

一、數位課程教學法幫助教師教學 與學生學習

數位課程由於師生不在同一教室傳 授教學內容,所以特別重視教學間的 師生互動,以學生為中心,以及學習科 技之應用。本研究的數位課程的學生均 是中小學在職教師,由於其具有工作經 驗與學習時間有限,所以與一般碩士班 學生需求不同。本研究針對數位學習課 程發展線上教學法模式,掌握從教學轉 移學習之中心典範,以學生學習中心取 向,促成師生互動,以及與合作線上協 力三大教學原則來發展數位課程教學法 模式。Dabbagh 的數位學習教學法架構 適合於本課程之教學法發展,引導本課 程發展教學方法與策略,選取建構主義 學習教學法模式,依循發展教學策略,

並藉由同步線上課程與數位學習系統傳 遞教學內容。

二、建構式主義教學模式與專題導 向教學模式適合應用在數位課 程

在職專班數位課程的學生均是有工 作經驗與教學專長且忙碌的中小學教 師,他們由於需要取得碩士學位故學習 動機強烈。面對這樣的碩士生,本課程 採用建構主義學習教學法以發展教學方 法與策略,在傳授知識組織與資訊檢索 取用的專業課程中,基於中小學教師現 有工作經驗與專長,帶領他們主動建構 知識組織、資訊系統與檢索取用新知 識,在引導他們參與各項活動時,反思 原來知識融合其工作經驗應用在其教學 工作,而建構新知識。另外也採用專題 導向學習教學法,以小組進行專題計畫 方式,引導學生從發問定義問題、蒐集 分析資訊、設計並進行實作、進行解 釋、形成結論、期末報告與闡釋發現,

同學在 9 組專題計畫中融合本課程 13 單元的理論呈現在計畫成果。還有一位 高中教師應用本課程專題計畫的方法,

指導其教授的高中生製作數位典藏計畫 參加校外競賽獲得第一名,這些已展現 本課程運用的線上教學模式的成效。

本課程見證建構式學習教學法與專 題導向學習教學法適合應用在數位課 程教學設計,基於前述教學法並發展問 題解決、合作學習、多元觀點等教學策 略。

(19)

三、線上協力學習、促成同學問題 解決、互動式討論與支持多元 觀點是四項重要線上教學策略

教學策略提供教師與教學系統的規 劃技巧以提升學習者學習成效,本課 程配合在職的學習者特性,課程教學目 標,及建構主義學習教學法模式,而規 劃四種教學策略,其中線上協力學習與 互動式討論是最重要二項教學策略,也 是同學最樂意主動參與的活動。每周在 同步課程之後,教師設計「每周討論議 題」,周末教師與同學、同學與同學間 互動回答與討論,促成師生高度互動,

同學根據其專長與工作經驗回應在每周 議題討論中。本課程第一個作業請同學 介紹主題資訊系統,同學以小組線上協 力學習方式完成報告,展現線上協力學 習效果,其中促成同學問題解決是作業 討論基本策略。由於同學來自小學、國 中、高中不同層次學校、不同任教科 目、與來自北中南不同城鄉區域,這些 學習者的多元背景均反映在線上課程對 話討論中,也是由於教師鼓勵多元觀點 提出與同學尊重支持的結果。

四、同步線上課程增進師生互動與 保證教學品質

研究者這三年來實施數位課程時常 探索一個問題:「如何保證數位課程可 以與教室課程一樣傳遞給同學同樣好的 教學與學習品質?」2009 年,研究者 在國外訪問研究時,親自造訪美國實施 數位課程最有名的伊利諾州香檳校區的

圖書資訊學院,Linda Smith 副院長說:

「根據多年經驗,我們學校認為只有 用同步線上教學,才能保證數位課程班 與到校上課班可獲得同樣品質」。研究 者遵循這樣理念,運用同步線上課程與 數位學習平臺二項重要學習科技來傳遞 課程。每周二晚上利用 JoninNet 視訊 系統與 27 位在職的中小學教師學生上 課,並運用政治大學智慧大師 WM3 數 位學習平臺提供上課數位教材與講義、

課程公告、每周線上辦公室、同學上傳 作業、線上學習測驗、線上課程錄影、

同學成績與上課統計等功能。這些學習 科技應用在課程有效支持研究者的線上 教學法與教學策略。

陸、結論

數位課程由於教師與學生無法同在 教室進行教學與學習活動,需要另外 發展教學法模式與策略。數位科技開啟 以學習者為中心的互動、合作、開放、

與創新的數位學習環境,但數位課程需 要新的教學法設計以達到新學習理想境 界。

本論文以個案研究,探討政大圖檔 所「知識組織與資訊取用」數位課程 的教學法與應用。本數位課程遵循「以 學習者為中心」與「促進師生互動與合 作」為最高指導原則,採用同步線上課 程,輔以教室面授,教學法設計依循教 學模式、教學策略、學習科技課程傳遞 模式、及學習成效與教學評量發展。本 課程教學法設計主要採用建構式學習教 學法與專題導向學習教學法,從本個案

(20)

研究發現這些教學法很適合應用在數位 課程。此外,本課程配合教學法實施問 題解決、合作學習、互動與討論、多元 觀點四種教學策略。本課程實施同步線 上授課,利用政大數位課程系統平臺,

教師每周以同步視訊方式在平臺上連 結 27 位學生共同學習與討論。教師課 後設計「每周議題」,同學與教師在線 上討論版熱烈互動,師生間與同學間合 作共同學習,同學在數位學習獲得優異 成績,而教師在教學評鑑也受到同學肯 定。本課程提供一個數位課程教學法模 式與應用分享案例。對於未來發展,本 研究建議如下。

1. 數位學習在職專班實施時,以學習者 為中心與促進師生互動與合作為最高 指導原則,將有助於師生合作發展有 效的教學策略與數位學習方式;並加 強數位學習平臺設計,以提升學生數 位學習成效。

2. 數位課程不僅是新興課程,也是新的 學習模式,建議圖書資訊學系所積極 開授數位學習課程,以培養同學數位 學習知能,並推廣應用到未來的圖書 館與資訊服務。

3. 教育部數位學習認證規範是數位課程 發展之指南,但對學習者是否有效學 習宜深入研究,建議數位學習認證規 範可針對課程設計與學習成效進行研 究檢討。

4. 數位課程的教學法設計與策略不同於 教室授課,需要更多教學模式與教學 策略的討論,建議未來教育部與大學 多舉辦數位學習教學法設計與策略研 討會,以增進教師與研究者研討與精 進數位課程教學方法設計。

5. 數位課程教學法十分重要,攸關教師 教學策略是否正確使用以提高學生學 習成效,建議未來可針對各種教學法 模式進行學生學習成效實證研究,比 較教室教學與數位課程教學成效,以 及研究各種教學法的評鑑原理與實 施。

6. 由於 Web2.0 時代來臨,連結式無所 不在的線上學習型態會逐漸成形,本 研究並未利用 Web2.0 網路工具在線 上教學,這是本研究限制,建議未來 可研究互動式行動數位學習的教學模 式、教學策略與互動學習工具的應用 與成效。

參考文獻

王美鴻(2003)。從建構主義談圖書資訊學網路教學。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

29(1),38-57。

王梅玲、陳巧倫(2009)。品質保證應用在圖書資訊學數位課程發展之行動研究。

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35(2),54-65。

政治大學圖書資訊與檔案學研究所(2012)。圖書資訊學數位碩士在職專班簡介 [ 小冊子 ]。臺北市:政治大學圖書資訊與檔案研究所。

政治大學圖書資訊與檔案學研究所(2008)。97年度數位學習碩士在職專班試辦申

(21)

請計畫書。

教育部(2012)。教育部遠距教學交流認證網,上網日期:2012 年 3 月 15 日,檢 自 http://ace.moe.edu.tw/b02_2.php

教育部(2009)。數位學習碩士在職專班審查指標及評定規準,上網日期:2012 年 3月 15 日,檢自 http://ace.moe.edu.tw/files/106.pdf

陳年興、楊錦潭(2006)。數位學習:理論與實務。臺北縣汐止市:博碩文化。

陳志銘(2009)。創新數位學習模式與教學應用。臺北市:文華圖書。

劉敏慧、林瑞淑、曹治(2012)。水墨畫家楊千慧數位美術館數位典藏計畫期末報 告。政治大學圖書資訊與檔案學研究所。

Bartoletti, R., & Restine, K. (2008). Promising Practices in Online Teaching and Learning.

Retrieved March 20, 2012, from http://cnx.org/content/col10559/1.2/

Dabbagh, N. (2005). Pedagogical models for e-learning: A theory-based design framework.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in Teaching and Learning, 1(1), 25-44.

Grant, M. M. (2002). Getting a grip on project-based learning: Theory, cases and recommendations. Meridian, 5(1), 1-3.

Harasim, L. M. (2012). Learning Theory and Online Technologies. New York: Routledge.

Heiner, M., Schneckenberg, D., & Wildt, J. (2004). Online pedagogy - Innovative teaching and learning strategies in ICT-environments. Background Paper of the cEVU working group Online Pedagogy.

Schneider, R. M., Krajcik, R. W., Marx, R. W. & Soloway, E. (2002). Performance of students in project-based science classrooms on a national measure of science achievement.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39(5), 410-422.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elearning pilot scheme (Four True Light Schools): WIFI construction, iPad procurement, elearning school visit and teacher training, English starts the elearning lesson.. 2012 •

DVDs, Podcasts, language teaching software, video games, and even foreign- language music and music videos can provide positive and fun associations with the language for

To explore different e-learning resources and strategies that can be used to successfully develop the language skills of students with special educational needs in the

educational needs (SEN) of students that teachers in the mainstream English classroom need to address and the role of e-learning in helping to address these needs;.. O To

educational needs (SEN) of students that teachers in the mainstream English classroom need to address and the role of e-learning in helping to address these needs;.. O To

• 2) Enhancing learning and teaching of fiction and non-fiction through the use of Supported Reading as a teaching strategy and e-Learning resources.. • 3) Exploring

Explore different e-learning resources and strategies that can be used to successfully develop the language skills of students with special educational needs in the..

 The pre-primary institution is able to design learning activities around themes to facilitate children’s acquisition of knowledge and skills from different learning strands 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