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參、創作主題之背景條件與元素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參、創作主題之背景條件與元素 "

Copied!
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參、創作主題之背景條件與元素

所謂「生於斯,長於斯」,台北是筆者多年來成長、生活與工作息息相關的 空間環境,選擇它為創作之主題,便是期待透過繪畫的表現再次解讀它的各種樣 貌。尤其是近年來,反映在台北的各種意象,實因解嚴後政治民主化使族群意識 抬頭、經濟快速發展後老式眷村與舊式建築物被迅速蔓延的商業大樓淹沒、中南 部就業人口與外來移民的加入與日俱增,原有的都會面貌快速變異,顯得「活力 而多元」

一、台北發展史

台北最早的住民是平埔族的凱達格蘭人,早在漢人大力開墾台北以前,他們 已散居在今天的北投、大稻埕、大龍峒等地(其部落人口少者三、四十人,多者 三、四百人),以種地瓜、捕魚和打獵為生;漢人移入台北則是由商業與漁業活 動開始。西元 1582 年西班牙人格禮發現了台灣42,1626 年(明天啟 6 年)西班 牙人為了貿易的拓展佔領雞籠,再溯淡水河進入台北盆地到大龍峒附近,區內的 凱達格蘭部落才透過貿易開始和外界接觸。1642 年(明崇禎 15 年)荷蘭人趕走 西班牙人後佔領台灣,並鼓勵漢人移入開墾。直到 1662 年鄭成功驅趕荷蘭人之 後,台灣才真正進入由漢人治理的時代。

西元 1684 年(清康熙 22 年)設置台灣府,隸屬於福建省管轄,之後有更多 的漢人大量移入,台北地區則以福建的泉州、漳州移入的人口最多。1709 年(清 康熙 48 年)一批泉洲墾戶在「陳賴章」43墾號的帶領下,請得懇照,從事台北地 方的墾殖,範圍自新莊到艋舺(今萬華)為界。乾隆年間,艋舺市街一一開拓,

為台北市建街之始,1875 年(清光緒元年)台北設府,不久建城門與城垣(牆),

42 張明雄、單兆榮、郭亭著(1996)。《躍昇的城市— 台北》,頁 18。

43 所謂「陳賴章」是指陳逢春、賴永和、陳天章等人合股所設立的墾號,亦即三個以上的人合 資,召請佃農參加拓墾。參見臺北市龍山國中編撰(1997)。《悠遊台北》,頁 55。

(2)

遂有城內,這是機關及商業區闢建的開始44。1885 年(清光緒 11 年)劉銘傳出 任台灣省首任巡撫,大力拓築街道改變市容,這是台北都市計畫的先河。

1895 年甲午戰爭後中國戰敗,中日簽訂「馬關條約」將台灣割讓給日本。

1905 年公佈全市都市計畫,將清末所築之台北城垣全部拆除。1920 年成立「台 北市役所」,為一獨立的行政單位,台北市之名由此開始。1945 年日本戰敗,台 灣結束了 50 年的日據殖民統治。1949 年國共內戰,中華民國政府遷都台北,使 得台北一夕之間由地方首府轉變為國家首都。民國 55 年台北市人口首度超過百 萬人,民國 56 年升格為台灣第一個直轄市,並將郊區六鄉鎮(景美、木柵、南 港、內湖、士林、北投)也劃歸本市,轄下共有 16 區。到了民國 79 年,台北市 行政區重劃,將原來十六區劃分為十二區45

自中華民國定都台北市開始,這個城市即以驚人的速度進步著,成為全台最 大的城市,同時也是政治、外交、經濟、文教的中心,人才大量集中,近年來歷 經了政治的民主化與經濟的自由化,台北更躍升為現代化的國際都市。目前台北 市的工商業單位數佔台灣地區工商單位總數近 20%,營業額更高佔臺灣地區總額 37%。從民國六十年到八十七年間各級產業就業人口之變化,反映出台北市產業 結構的調整:二級產業(工業,含製造、營造、水電、礦業等)就業人口及比例 皆自七十年以後逐年減少,而三級產業( 服務業,如商業、運輸、金融、服務等)

就業人口數及比例則逐年上昇;至民國九十三年底為止,在台北市的就業者中,

第三級產業就業人口已占總就業人口的 81.2%;二級產業就業人口約占全體就業 人口的 18.7%,至於從事第一級產業(農、林、漁、牧業)者已極少,僅占 0.2%。

而台北市的工業以都市型、輕工業及技術密集之行業為主,至民國 91 年 12 月底 之工廠登記家數計 2,076 家,但資本額卻高達 6709 億元,顯現台北市之產業競爭

44 吳光庭等箸,林芳怡主編(1996)。《台北大街風情》,頁 23。

45 同註 3,網址:http://www.taipei.gov.tw/ cgi-bin/SM_theme?p=/41a9a38d/41a45553&page=41a45553,

2005.4.3.。

(3)

力仍屬雄厚;其中以電力及電子機械器材製造修配業居首位。在面對全球經濟區 域整合的趨勢下,台北市身為台灣政治、經濟、文化之中心地位,結合既有的第 三級產業優勢,再配合中央政府推展亞太營運中心之政策目標下,將加強金融、

媒體、電信中心性的功能角色,以增強未來台北產業經濟的發展46

從台北的發展史可以了解這個城市為何顯得如此多元及具有包容性,實因它 經歷過不同民族與政權的統治、及特意被選定而建設成島嶼的政治經濟中心,所 以這個城市裡的景觀意象總是混雜著多種的統治族群樣式。近年來政治的民主開 放腳步快速,使得各個族群常處於緊張的對立關係與策略性的和解中;加上產業 結構的改變,台北人的生活水準漸漸提高,卻也越來越忙碌、越來越競爭。城市 的快速發展與「進步」,常會伴隨著一些後遺症,例如人與人或人與環境的關係 變得淡薄而疏離,價值觀念改變等等,台北自然也不例外。對於自己所生長的環 境如此快速變遷所引發的諸多感觸,漸成為筆者在繪畫創作上的因子,作為自己 對環境的省思;並以圖像紀錄的形式,反射個人內心的情感。

二、都會的意象

許多創作者在表現一個特定城市的複雜與多種樣貌時,往往會透過象徵、比 喻、拼貼、轉喻等表現形式來描繪這個城市的殊象。然而都市的意象該如何傳達?

如何詮釋?繪畫創作與都市意象該如何產生連結,才能達到其創作的目的呢?也 許我們可以先從何謂「都市意象」說起。美國著名學者林區(Kevin Lynch)從都市 理論、環境規劃與設計的角度,經由訪談、描寫、繪圖等方式將「都市意象」歸 納出五個有名的元素47,筆者整理如下:

(1)地域(Districts):地域是指城市由中型發展成為大型,經由許多聚落或城鎮

46 同註 3,網址:http://www.taipei.gov.tw/ cgi-bin/SM_theme?p=/41a9a38d/41a45553&page=41a45553,

2005.4.3.。

47 簳 Kevin Lynch 著,宋伯欽譯(1960)。《都市意象》,頁 47~83。此段整理引用自李健 民(2000)。《八○年代台灣小說中的都市意象— 以台北為例》。頁 30~32。

(4)

的組合而成。通常人們會從某些外在特徵來決定一個區域的組合成份,如:

空間、生活形態、居民特徵、經濟活動及地形等等。

(2)通道(Paths):通道是指街道、人行道、運輸道路、運河、鐵道而言,許多 人們主要意象裡的通道就是指這些型式。通道具有連續性還有辨明方向的性 質;通往某一個方向的通道如果忽然改變方向,就很容易被人發覺;若要感 覺不到,除非是日積月累、逐漸改變方向才有可能。

(3)邊緣(Edges):邊緣是指一種線形成份,不一定是道路,但也可用作通道。

它們位於兩個地域的交接界線;這些邊緣可能是柵欄,雖可穿越卻可以把這 一區和其他區域相區隔;也可能是接合處,可以把邊線兩側的地區連接起來。

(4)地標(Land mark):地標是具有實質特徵的物體,如建築物、招牌、商店 或山嶺。有些地標是從遠距離在各種角度下均可看到的。原則上,地標可當 作一個標的物,不論它是在都市內,或是遠踞一方,都能讓人一見便可確定 自己的方向。

(5)節點(Nodes):節點就是集合的場所。它們位於交通往返必經之途,通道 密集的中心點;若想要到別區去,勢必要經過這些交叉處。有些節點也是該 區域的中心點及核心所在,其影響力量由此中心向四方發射。最成功的節 點,不但本身具有強烈的特性,同時又能強調四周的特性。

筆者認為透過描繪台北的一些著名地標、建築物、聚落、交通要道、與外縣 市交界處等視覺空間,可以傳達出台北的多元、兼容並蓄等等屬於這個城市的獨 特意象。而都市意象應為各種感覺系統對環境、文化、資訊等現象運作之綜合,

以上五點元素僅能就視覺空間的角度來定義,並不能全面地詮釋都市意象之感 受,所以林區在他後期的作品中加入了象徵的意義和環境、政治、經濟、社會的 涵構等屬性來補強都市意象。筆者也用了簡單的符號象徵形式,來呈現台北特殊 的政治、社會、經濟現象。

(5)

一個都市的意象,需要有都市的居民參與其中才能創造各種可變性,所以

「人」才是整個城市的重要主角;人們的活動之於城市的軌跡,才是我們所生活 的城市中最不可或缺的路徑,少了這一環,我們的城市將與「機械」無異48。到 底台北人眼中的台北意象為何呢?我們可以參考一份以台北市居民為調查對象 的資料:同意「都市生活緊張忙亂」者佔 88.1﹪;認為「都市人比鄉下人現實」

有 82.5﹪;同意「都市人比鄉下人冷酷無情」佔 66.9﹪49。顯然台北居民對於台 北生活及台北人都給予較負面的評價。台北人的匆忙、現實、冷漠與疏離正是筆 者所想表達的台北意象之一。

許多人對台北都市的意象有者不同的描述,無論是以影像、圖像或文字。例 如;電影導演侯孝賢曾形容記憶中的台北風景畫面時說:「住在台北,走在以前 的紅磚道雖然是一種記憶,但下雨的時候腳卻會被濺濕。」50簡單而清晰的描述 了台北都市意象的共同的經驗與記憶。台灣詩人李敏勇先生也在 1989 年發表過 一首〈這城市〉的詩作,來表達他心中的台北都市意象:

我們隱藏自己 在擁擠的人群裡 在污濁的空氣中 掩護焦慮

掩飾貪婪

玻璃帷幕暴露我們茫然的眼神 厚重金屬壓制我們不安的心

48 同註 44,頁 9。

49 伊慶春、章英華(年 78/12)。〈都市意象:以台北市居民為例的探討〉。《中國社會學刊》,13 期,頁 48。這份資料是分析一份 1986 年以 778 位台北市居民針對「都市社區守望相助」之議 題所作的訪問調查結果。其中可分析出三個因素:台北居民的「都市生活意象」「都市人意象」

及「對互動之鄰居的意象」。筆者採用其中三個題項來說明台北人對都市及都市人的意象。

50 同註 1,頁 138。

(6)

這城市

冷漠仍繼續繁殖 疏離卻不斷膨脹 沒有共同的語言

路口的紅綠燈也失去意義 只能依靠手勢

互相交換信號 互相懷疑怨恨

監禁自己在門與窗都查封的屋子 依賴電視的視野

我們認識剪裁的拼貼的世界51

每個台北人心中都有屬於他自己的台北意象,無論是歷史的、記憶的、新鮮 的、混亂的、疏離的、還是急促的。街景早已和生活融為一體,但活動在其中的 人反而容易忽略了它與我們生活的關係。筆者希望透過畫作來描繪與自己共同成 長且具有獨特意義的街景、人物與象徵符號,以「停下來」、再「觀看」的角度,

重新省思我們與週遭生活環境的關係。

51 此詩引用自李敏勇(2000)。〈都市的光與影— 美術視野的投射與延伸〉,《美術風景》,頁 124~125。此文原載於《閱讀台灣美術都會性格》畫冊(1994/06)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佳作 台北市    黃馨僾     暖化的怒火     臺北美國學校     Ramses Youssif   佳作 台北市   連敏媗     都是酒後開車的後果   三玉國民小學     李文秀   佳作

佳作 台北市 蔡佳恩     愛裡的平安     臺北美國學校     Joel Jayamohan   佳作 台北市   鍾念芯     家園     天母國中     廖伯健   佳作 台北市

明天啟四年至永曆十五年之間(1624─1661)荷蘭以其政治及經濟力量 在臺灣南部先住民之間傳播基督教。4 西元 1636 年開始引進中國人到

創校時期 社區背景 宗教背景 班級人數 學業水平 學生紀律 老師教齡 老師質素 老師參與 家長參與 家長照顧 社經地位.  學校強弱機危分析 (

沒有宋以前的數學文本傳世,他們便懷疑兩漢魏晉南北朝的數學成就的真實性,更懷疑

美國人心目中最偉大的總統之一,就是 帶領國家度過南北戰爭難關的總統,你

面向東南亞,尋求區域合作的價值與意義。如今當我們面對台灣原住民的「民族數學」研究時,尤其

在文獻中,出現的極早,尤其是以北斗代表北方,來和青龍白虎相配,可能在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