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科技部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期末報告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科技部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期末報告"

Copied!
8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科技部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期末報告

馬雅建築美學研究

計 畫 類 別 : 個別型計畫

計 畫 編 號 : MOST 107-2410-H-006-072- 執 行 期 間 : 107年07月01日至108年09月30日 執 行 單 位 : 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所)

計 畫 主 持 人 : 陳穎澤

計畫參與人員: 此計畫無其他參與人員

報 告 附 件 : 移地研究心得報告

本研究具有政策應用參考價值:■否 □是,建議提供機關

(勾選「是」者,請列舉建議可提供施政參考之業務主管機關)

本研究具影響公共利益之重大發現:□否 □是 

中 華 民 國 108 年 12 月 26 日

(2)

中 文 摘 要 : 馬雅文化擁有豐富的天文知識、精確的曆法、成熟的文字系統、發 達的農業、高超的工程技術、精美的工藝,而其城市規畫及建築設 計則爲以上衆多方面成就的綜合體現。國際上對馬雅建築的研究成 果極豐,可謂世界級顯學,國内有關馬雅建築的學術研究資料卻十 分匱乏;如此瑰寶,在國内建築教育一貫偏重西方體系的傳統下

,鮮有機會在大學裏向學子們詳細介紹其價值,殊為可惜。因此本 研究的目的,是系統地整理成一份介紹性質的中文版學術研究資料

,作爲教學課程教材的一部分,並為增進國内建築學研究的多元性 作出貢獻。

本研究以馬雅文化之宗教神話、哲學中心思想為切入點,分析探討 建築表現之美學,涵蓋城市規劃、主要建築物功能類別及其形制、

建築裝飾元素及風格等;比較分析古典時期馬雅大城市之間的建築 藝術風格差異與可能成因,並從比較我國圖騰與民俗文化,談美學 風格相似性。

本研究在蒐集整理國外文獻資料之外,並實地至重要馬雅考古遺址

,包括瓜地馬拉境內的提卡爾、瓦薩頓、艾爾米拉多、基里瓜,宏 都拉斯的科潘,進行現地研究考察,拍攝現場照片,作為國內馬雅 研究的第一手圖片資料。高解析度照片檔案存放於以下連結。

https://drive.google.com/drive/folders/1IuhZoIu6sCd2D5GKAJG Np3EGHs1jW7tc

中 文 關 鍵 詞 : 馬雅建築、馬雅建築美學、馬雅文化、馬雅宗教信仰、馬雅曆法、

馬雅數算、馬雅考古遺址、世界遺產、古代文明、提卡爾、科潘、

基里瓜

英 文 摘 要 : Maya Architecture is one of the most popular ancient

culture topic in the world, and yet extremely few academic researches on this topic have been done in our nation. This research attempted to collect materials with a thorough view on Maya architectural aesthetics, including religious philosophy and engineering technology, for teaching course in the university. By analyzing imagery and totems from Maya architecture and sculptural decorations, and compare to Chinese totems and folk culture, the aesthetical

resemblance between the two ethnics was discussed in this research.

Except research documents from abroad, this research obtained first-hand high resolution photographs from visiting the UNESCO World Heritage archeological sites including Tikal, Copan, Quirigua, and other important sites as Uxactun and El Mirador.

英 文 關 鍵 詞 : Maya, Maya Architecture; Classic Maya Architectural Aesthetics; Tikal; Uaxactun; El Mirador Guatemala; Copan Honduras; Quirigua Guatemala

(3)

i

目錄

目錄···i

摘要···ii

Abstract···iii

1.前言···1

2.研究目的···2

3.文獻討論···2

4.研究方法···8

5.結果與討論···9

5.1. 馬雅文明概述···9

5.1.1 馬雅文化的史前基礎···9

5.1.2.馬雅文明之領域···9

5.1.3 馬雅歷史分期···9

5.1.4.馬雅主要城市遺址簡介···12

5.1.5.馬雅的宗教信仰···14

5.1.6.馬雅的數算與曆法···15

5.2.馬雅建築美學綜論···16

5.2.1.建築元素···16

5.2.2 建築技術···17

5.2.3 建築語彙···18

5.2.4 宗教意象表現於建築···18

5.2.5 城市中心區之組成···19

5.2.6 宗教儀式與建築空間···22

5.3 城市基礎建設之美學···23

5.3.1 提卡爾···24

5.3.2 奇阡伊薩···26

5.3.3 帕連克···28

5.4 馬雅建築案例研究···30

5.4.1 提卡爾···30

5.4.2 瓦薩頓···53

5.4.3 艾爾米拉多···55

5.4.4 帕連克···57

5.4.5 科潘···60

5.4.6 基里瓜···68

5.4.7.奇阡伊薩···71

5.5 討論···74

參考文獻···76

(4)

ii

摘要

馬雅文化擁有豐富的天文知識、精確的曆法、成熟的文字系統、發達的農 業、高超的工程技術、精美的工藝,而其城市規畫及建築設計則爲以上衆多方 面成就的綜合體現。國際上對馬雅建築的研究成果極豐,可謂世界級顯學,國 内有關馬雅建築的學術研究資料卻十分匱乏;如此瑰寶,在國内建築教育一貫 偏重西方體系的傳統下,鮮有機會在大學裏向學子們詳細介紹其價值,殊為可 惜。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系統地整理成一份介紹性質的中文版學術研究資 料,作爲教學課程教材的一部分,並為增進國内建築學研究的多元性作出貢 獻。

本研究以馬雅文化之宗教神話、哲學中心思想為切入點,分析探討建築表 現之美學,涵蓋城市規劃、主要建築物功能類別及其形制、建築裝飾元素及風 格等;比較分析古典時期馬雅大城市之間的建築藝術風格差異與可能成因,並 從比較我國圖騰與民俗文化,談美學風格相似性。

本研究在蒐集整理國外文獻資料之外,並實地至重要馬雅考古遺址,包括 瓜地馬拉境內的提卡爾、瓦薩頓、艾爾米拉多、基里瓜,宏都拉斯的科潘,進 行現地研究考察,拍攝現場照片,作為國內馬雅研究的第一手圖片資料。高解 析度照片檔案存放於以下連結。

https://drive.google.com/drive/folders/1IuhZoIu6sCd2D5GKAJGNp3EGHs1jW7tc

關鍵詞:馬雅建築、馬雅建築美學、馬雅文化、馬雅宗教信仰、馬雅曆法、馬 雅數算、馬雅考古遺址、世界遺產、古代文明、提卡爾、科潘、基里瓜

(5)

iii

Abstract

Maya Architecture is one of the most popular ancient culture topic in the world, and yet extremely few academic researches on this topic have been done in our nation. This research attempted to collect materials with a thorough view on Maya architectural aesthetics, including religious philosophy and engineering technology, for teaching course in the university. By analyzing imagery and totems from Maya architecture and sculptural decorations, and compare to Chinese totems and folk culture, the aesthetical resemblance between the two ethnics was discussed in this research.

Except research documents from abroad, this research obtained first-hand high resolution photographs from visiting the UNESCO World Heritage archeological sites including Tikal, Copan, Quirigua, and other important sites as Uxactun and El

Mirador.

Keywords: Maya, Maya Architecture; Classic Maya Architectural Aesthetics; Tikal;

Uaxactun; El Mirador Guatemala; Copan Honduras; Quirigua Guatemala

(6)

1. 前言

2002年夏,當時我任職的建築師事務所將我從維也納總部調至墨西哥北部工作八個 月;期間我抽空去了墨西哥市旅遊,參觀當地如提歐帝(Teotihuacan)的金字塔群等古蹟名 勝。當我參訪國立人類學博物館(Museo Nacional de Antropologia)時,面對大量前所未見的文 物展品的總匯集,當下忽然受到啓發,認爲其民族和文明與中國殷商文化藝術之間有許多令 人感到類似之處,例如祭祀犧牲、尊玉器,以及勾勒獸面紋的藝術手法等;當然兩種文化之 間的巨大差異性也並未忽視,例如象形文字書寫的截然不同,以及兩處文明發達的前後時空 及技術差異因素等。當時我在墨西哥生活已有一段時間,對本地神似東亞裔的原住民容貌和 服飾有較直接的觀感,可能是促發這種聯想的原因之一。爾後有機會又去了尤卡坦半島 (Yucatán Peninsula)參觀沿海岸的馬雅古城遺跡如圖魯姆(Tulum)等,其建築紋飾和文物特色 也給我强烈的「遠東」感。本人並無考古或人類學背景,早年雖然曾在幾個歐美國家的博物 館觀賞過一些馬雅文物展,但之前從未閲讀過關於馬雅文明研究的學術專著,或聽説過所謂 中國文化聯繫爭論1,沒有先入爲主的成見問題;之所以產生這類的聯想,應純粹是視覺訊 息充分集中,且相似到一定程度,屬於感官直覺的反應結果。

離開墨西哥近十五年,跨國洲際的旅居執業生涯周折繁忙,一直至2016年初返國任 教,才開始重新思索這個問題。經初步研究,比較傾向於接受馬雅和殷商兩民族文化即使有 可能的相關性,也至少始於冰河期或更早年代的説法;但也因此更加好奇,是什麽條件因 素,讓長時間獨立發展、自然與社會環境及技術條件差異巨大的文化,能產生引發如此多人 聯想的、有諸多審美趣味相似處的藝術創作式樣?人類有多少審美趣味的共性,可以在特定 條件下產生同樣的設計解答?作爲中美洲古文明的一支,馬雅文明擁有豐富的天文知識、精 確的曆法、成熟的文字系統、發達的農業、高超的工程技術、精美的工藝,而其城市規畫及 建築設計則爲以上衆多方面成就的綜合體現。僅僅以文字體系而論,其成熟精緻度就超過中 南美洲另兩大文化體系—阿兹特克(Aztec)和印加(Inca)文明。希望能通過對馬雅建築和藝術 的深入研究,探討不同民族之間美學共通性的成因。

2. 研究目的

國際上對馬雅建築的研究成果極豐,然而國内有關馬雅建築的學術研究資料匱乏,取 得的圖書文獻資料多屬於科普常識等級。馬雅文明作爲世界級顯學,百餘年來國際學者發表 學術論文和研究報告不下數萬篇,且至今上百處考古遺址發掘和國際研究年度論壇仍方興未 艾;我國考古學、人類學、人種學、藝術史研究在此領域成果稀少,建築學基本缺席,不無 遺憾。而現存於瓜地馬拉、宏都拉斯、墨西哥等國境内,有多處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UNESCO)載入世界遺產(World Heritage Sites)名錄的馬雅城市和聚落遺址,其中犖犖大者如 提卡爾(Tikal)、科潘(Copán)和墨西哥帕連克(Palenque)等建築瑰寶,在國内建築教育一貫偏 重西方體系的傳統下,鮮有機會在大學裏向學子們詳細介紹其價值,也頗爲可惜。

是故,此研究計劃的目的,主要還是有系統地整理成一份介紹性質的中文版學術研究 資料,作爲教學課程教材的一部分,並為增進國内建築學研究的多元性作出貢獻。同時本計 畫可作為對馬雅建築美學的長程研究的開端,藉由對代表性馬雅建築遺址作基礎性研究,探

1 蔣祖棣, 瑪雅與古代中國, 1993

(7)

討自然環境和社會文化價值觀演化與美學風格變遷之間的關係。

3. 文獻探討

3.1. 國内外有關本計畫之研究情況

在本計劃開始之前,國內關於馬雅文化的書籍, 除了歷史博物館2002年出版的「馬雅 MAYA叢林之謎展」圖冊, 以及2007年閣林圖書翻譯出版的「世界古文明之旅—太陽神殿的 馬雅(美洲區)」,可作為學術研究參考外,其餘皆為科普、旅遊或娛樂書籍。國內關於馬雅 研究的論文也很稀少,著重於馬雅建築的學術論文付之闕如。

國外關於馬雅文化的研究多不勝數,風潮始自西元1830年代中後,正式學術性發掘則 遲至1881年科潘遺址地圖的測繪與後續發掘。1920年代起迄今,大批美國學術單位投入馬雅 遺址的挖掘,其中犖犖大者為哈佛大學皮博迪博物館(Peabody Museum of Archeology and Ethnology, Harvard University)、華盛頓特區的卡內基學院(Carnegie Institution of

Washington)、賓州大學博物館以及德州大學(University of Texas);基本上美國各大院校的考 古人類學系均參與研究。1913~1958年,卡內基學院出資贊助馬雅研究計畫,贊助計畫結束 後,所有資料轉移至哈佛大學皮博迪博物館。1956~1970年,賓州大學博物館執行著名的提 卡爾挖掘計畫(Tikal Project),其成果出版為數十冊的提卡爾報告(Tikal Report)。自1978年起 迄今,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每年主辦最著名的馬雅國際研討會 (The Maya Meetings) , 本論壇在舉行四十年之際邁入新發展階段, 自2018年起更名為中美洲 國際研討會(The Mesiamerica Meetings)。

馬雅遺址所在國家概況:墨西哥政府投注大量資金,調查研究並修復其境內的馬雅遺 址;其國立人類學暨歷史研究學院(The National Institute of Anthropology and History, 簡稱 INAH)之使命即“調查、保存及宣傳本國在考古學、人類學、歷史及古生物學領域之遺產, 以强化社會之身份認同及記憶”;其機構主持了衆多重要考古發掘計劃。位於墨西哥市的國 立人類博物館(Museo Nacional de Antropologia, MNA),有非常豐富的馬雅文物收藏。尤卡坦 省與國家文化處(Secretaría de Cultura)自2012年起合辦國際馬雅文化節(Festival International de la Culture Maya, 簡稱 FICMaya),內容包括學術會議、音樂與戲劇表演,每年賦予不同主 題,2014年的主題為建築。瓜地馬拉文化暨體育部(Ministerio de Cultura y Deportes) 轄下的 文化及自然遺產分部(Viceministerio de Patrimonio Cultural y Natural),主管考古發掘事務,重 要遺址出土文物皆收藏於其下的國立考古暨人類學博物館(Museo Nacional de Arqueologia y Etnologia de Guatemala)。該館成立於1931年,自1968年始舉辦各項人類學的國際研討會,並 增加展品海外展出的次數。我國的國立歷史博物館曾於1987年及2002年,兩度與該館合作,

在台展出馬雅文物,獲得廣大迴響。宏都拉斯人類學暨歷史學院(Instituto Hondureño de Antropología e Historia,簡稱 IHAH)成立於1952年,為負責考古研究及古蹟保存修復之政府 機構;科潘遺址出土的重要碑銘與石雕則收藏於1996年設立在遺址公園內的雕刻博物館 (Copan Sculpture Museum)。

直至今日,各地馬雅遺址的發掘與研究仍積極進行中;有正式研究記錄的遺址至少300 餘處,重要遺址約50處,列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者7處--瓜地馬拉:提卡爾、基里 瓜(Quirigua);宏都拉斯:科潘;墨西哥:帕連克、烏敘馬(Uxmal)、奇阡伊薩、卡拉克穆

(8)

(Calakmul)。中國社會科學院近年亦開始與宏都拉斯進行合作,於2017年5月在科潘設立了第 一個中國考古工作站。

3.2. 重要參考文獻評述

本計畫的重要參考文獻,可分成幾類:馬雅建築通盤理解、馬雅神話與思想哲學、特定 馬雅遺址研究(提卡爾、奇阡伊薩)、馬雅與中美洲其他文明之關聯性研究,以下分述之。

3.2.1. 馬雅建築通盤理解

(1) Tatiana Proskouriakoff (1963) An Album of Maya Architecture, University of Oklahoma Press 本書作者曾受聘於華盛頓卡內基學院,參與多處重要馬雅遺址之發掘研究,繪製出精 美的古城復原圖。其後又任職於哈佛大學皮博迪博物館,並對解讀馬雅文字做出重要貢獻,

1958年成為該館馬雅藝術榮譽策展人(honorary curator) 。本書集結作者歷年繪製之遺址復原 圖,包括瓦薩頓(Uaxactun)、提卡爾、帕連克、皮德拉奈格拉、科潘、斯布伊(Xpuhil)、薩伊 (Sayil)、拉納(Labna)、卡巴(Kabah)、烏敘馬、奇阡伊薩等11處,共29張圖版,加上文字說 明,為上世紀中期馬雅研究最重要的建築圖集,呈現直觀的馬雅建築美學理解基礎。

(2) Linda Schele and Peter Matthews (1998) The Code of Kings: The Language of Seven Sacred Maya Temples and Tombs, Scribner

本書第一作者Linda Schele,是馬雅銘文與圖像學的專家,在解讀馬雅文字方面的貢獻 舉足輕重,並繪製了大量馬雅紀念碑與銘文的素描圖。本書第一章就馬雅建築做一整體性的 介紹,包括建築方法與型制圖像的代表意義;其後以7個代表性馬雅遺址建築物為主體,包 括提卡爾的To-Chak-Ich’ak王宮、帕連克的帕卡爾大帝(Hanab-Pakal)陵墓、奇阡伊薩的大球 場等等,詳述其建築、歷史與圖形象徵。

(3) George Andrews (1975) Maya Cities: Placemaking and Urbanization, University of Oklahoma Press

作者Andrews(1918-2000)原為建築師,後任教於奧勒岡大學(University of Oregon),

1958至1999年間足跡踏遍各個馬雅重要遺址,進行出土建築物的調查量測,總共留下來自 224個遺址、將近800座建築物的調查報告,可說是馬雅低地建築最廣泛且詳盡的記錄。其身 後捐贈大批研究資料給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 收藏於該校圖書館 Alexander Architectural Archives. Tikal great temples

(4) Henri Stierlin (2001) The Maya: Palaces and Pyramids of the Rainforest, Taschen

本書以精美的馬雅遺址照片、建築物剖面結構圖等,配合詳盡文字解說,從馬雅歷史 簡介、建築方法與元素、平面配置計畫到裝飾風格語彙,對馬雅建築做了全盤性的描述分 析,亦論及馬雅文明的衰退。書中涵蓋的遺址包括提卡爾、帕連克、烏敘馬、奇阡伊薩,以 及猶加敦半島西北部與中部多個遺址例如斯布伊、薩伊、拉納、卡巴等等。

(9)

(5) Mary Ellen Miller (1999) Maya Art and Architecture, Thames & Hudson

本書作者為耶魯大學藝術史系教授,曾任該校藝術史系主任、拉丁美洲研究評議會主 席、考古研究所主任等。本書關於建築的章節,主要在闡述神廟與陵墓的建造方法與思想概 念,提及幾個重要遺址如科潘、提卡爾、帕連克的考古新發現。重點討論不同時期與地區的 雕刻、著名的波南帕克(Bonampak)壁畫,以及西元1000年之前的彩繪陶器。

(6) Takeshi Inomata (2006) ‘Plazas, Performers, and Spectators: Political Theaters of the Classic Maya’, in Current Anthropology, Vol. 47, No. 5, pp. 805-820

本文作者現為亞利桑那大學(University of Arizona)人類學教授,專門研究馬雅文明的社 會變遷、戰爭、建築與陶器。本文分析馬雅古典時期廣場建築,提出論點認為石碑上所描述 馬雅統治者的儀式表演,觀眾人數龐大,因此馬雅城市設計的首要考量,即是保證有可容納 大場面戲劇表演的空間,而這類表演的作用在於凝聚非貴族群眾的向心力。作者所提出「公 共建築作為宗教儀式表演的舞台背景」之理論,目前已普遍被學術界認同,本計畫即依據此 理論,規劃場址視覺分析研究之方向內容。

(7) James J. Aimers and Prudence M. Rice (2006) ‘Astronomy, Ritual, and the Interpretation of Maya “E-Group” Architectural Assemblages’, in Ancient Mesoamerica, Vol. 17, pp.79-96

馬雅建築中的E-結構群(E-Group), 特徵為一大等邊金字塔加上其東側三座小建築物,

常見於古典時期早期興盛城市的遺址, 自1920年起被多數學者認為其用途在於天文觀測, 標 誌春分秋分與冬至夏至. 本文分析多處馬雅遺址的E-結構群, 認為天文觀測的日照精準度僅 為次要因素, 宗教儀式中的象徵意義方為其主要建造目的.

(8) Michael D. Coe (2011) The Maya (eighth edition), Thames & Hudson

The Maya 初版發行於1966年,至第8版已近半世紀,期間早已建立起「最佳馬雅研究 入門書」之聲譽。本書作者1959年獲得哈佛大學人類學博士學位,曾任耶魯大學人類學系教 授(現已退休),被公認是20世紀後期最重要的馬雅研究學者之一。馬雅文明在前古典期

(西元前200年)已於瓜地馬拉北部的米拉多(Mirador)盆地蓬勃發展;且先前位於墨西哥東 南的奧美克(Olmec)文明,對馬雅地區社會發展複雜化的持續影響,亦更為明顯。

3.2.2. 馬雅神話與思想哲學

(1) Allen J. Christenson (2007) Popol Vuh: The Sacred Book of the Maya, Norman, University of Oklahoma Press

16世紀西班牙入侵馬雅,把原本的馬雅象形文字書幾乎銷毀殆盡,目前存世的只有4本 法典(codices)。馬雅聖書 Popol Vuh波波烏(又稱議事書),乃是書籍被滅之後,基切馬雅殘 存貴族,以拉丁和西班牙字母拼音寫下基切語的馬雅神話傳說,為馬雅最重要的文學史料。

本書根據基切原文、而非後來的西班牙文譯本翻譯成英文,忠於原著,且附大量考古文獻的 註解和圖片,作為理解馬雅思想文化的工具,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2) Alexus McLeod (2018) Philosophy of the Ancient Maya: Lords of Time, Lexington Books

(10)

本書依據遺留下來的馬雅文獻與其他文物,採用比較哲學的方式,以中國道家(淮南 子)與儒家思想為類比對照,重建古代馬雅的形而上學系統,包括本質、真實、個人身分認 同及意義。作者並強調馬雅思想裡,宗教儀式作為現世與過去的連結,此種既非線性延伸、

亦非輪迴重生的特殊時間觀念。本書的「比較哲學」方法,為本計畫的「比較美學」研究方 法提供理論基礎;而其闡述之馬雅與古代中國哲學的相似處,亦為本計畫之部份學術論點支 持。

(3) Harvey M. Bricker and Victoria R. Bricker (2011) Astronomy in the Maya Codices, Philadelphia, American Philosophical Society

馬雅文化以其精準之天文曆法著稱,目前存世的4本馬雅象形文字書:德勒斯登法典 (Dresden Codex)、馬德里法典 (Madrid Codex) 、巴黎法典 (Paris Codes) 以及格羅里法典 (Grolier Codex) ,其內容大多與天文曆法有關。本書整理馬雅法典裡的天文學,內容涵蓋天 文學觀念與專有名詞、曆法週期與符號、馬雅曆與西曆的關聯、神祇和儀式、自然環境與農 業、金星與水星、日食月食、火星、季節與星辰,附錄並含木星與土星的問題討論,是研究 者必不可少的參考書。

(4) David Freidel, Linda Schele and Joy Parker (1993) Maya Cosmos, New York, HarperCollins Publishers

本書以圖像和象徵系統為依據,討論古代馬雅的創世神話,與今日馬雅民俗文化之聯 繫,包括巫術傳統;聲稱西班牙入侵並未能斬斷古代與現代馬雅的連結。另外作者發現創世 神話與天文事件並行,因此論斷馬雅宇宙象徵系統的主要圖像,皆可能是星相圖。本書內含 大量馬雅神話宇宙觀的考古資料,包括建築雕刻圖像等,加上宗教儀式的研究,有助於本計 畫後期研究比較馬雅與我國民俗文化之相似處。

(5) Edwin L. Barnhart (2005) The First Twenty-Three Pages of the Dresden Codex: The Divination Pages

馬雅存世象形文字書中,最重要的德勒斯登法典,一共74頁,多數研究者皆著重於中 後段的金星週期與日月食等天文紀錄預測方面;本書特別針對1至23頁的內容,亦即以260天 週期的卓爾金曆 (Tzolk’in) 為準的52幅曆書 (almanacs) ,進行分析研究。這52幅曆書的用 途皆為吉凶占卜,範圍涉及農業、天氣、疾病醫藥、職業、婚姻、生意、子息,以及祭祀日 程等,作用與我國的農民曆極為相似,可作為本計畫研究比較馬雅與我國文化之參考。

(6) Prudence M. Rice (2007) Maya Calendar Origins, Austin,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

本書作者通過研究兩種馬雅主要曆法:260天週期的卓爾金曆、365天週期的太陽曆,

結合考古人類學、藝術史、天文學、民族史學、神話、語言學資料,論證馬雅曆法形成於大 約西元前1200年。作者並根據曆法和宇宙觀的相似性,探討馬雅和鄰近區域的奧美克、伊薩 帕 (Izapan) 文明之間的關聯。

3.2.3. 特定馬雅遺址研究(提卡爾、科潘、帕連克、奇阡伊薩)

(11)

(1) Carr, R. E. and J. E. Hazard (1961) Tikal Report 11, Philadelphi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Museum of Archaeology and Anthropology

本文獻為地圖集電子檔案,內容來源為1961年賓州大學博物館出版的提卡爾報告第11 集,包括10張提卡爾遺址的詳細測繪地圖。本圖集極詳盡且精準,是研究提卡爾遺址的基 礎。

(2) William R. Coe (1990) Tikal Report 14, Philadelphi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Museum of Archaeology and Anthropology

本書為提卡爾遺址之中央廣場、北平台和北衛城的發掘報告。在賓州大學所有的提卡 爾報告當中,本書為最關鍵者,因其發掘位址是最複雜、最能顯現馬雅文化特色的北衛城。

作者以大量精準詳盡的圖面繪製和文字紀錄,提供研究馬雅文明至為珍貴的資料。

(3) H. Stanley Loten (2007) Tikal Report 34, Part A: Additions and Alterations, Philadelphi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Museum of Archeology and Anthropology

本書內容為一系列提卡爾北衛城的電腦3D繪製復原圖,呈現從西元前330年到西元後 600年,北衛城各個階段的建築物演變過程,包含建築外部塗裝色彩。書中並對馬雅建築形 式發展之意圖提出解釋。

(4) Peter D. Harrison (1986) “ Tikal: Selected Topics”, in City-Sates of the Maya: Art and Architecture, Rocky Mountain Institute for Pre-Columbian Studies

本文作者是以研究提卡爾著名的考古學家,其博士論文即以提卡爾中央衛城的結構與 功能為題。本文就提卡爾的早期發展、建築風格、王朝歷史、中央衛城王宮建築的重現等議 題進行分析解釋。

(5) Vernon L. Scarborough and Liwy G. Sierra (2015) “The Evolution of an Ancient Waterworks System at Tikal”, in Tikal: Paleoecology of an Ancient Maya City, pp. 16-45

本文研究提卡爾的基礎水利設施,主要功能為提供飲用水、灌溉和防洪,其整體規劃 與工程技術演進過程。研究結果顯示馬雅城市規劃從實用面出發、因地制宜的巧妙設計,甚 至建設金字塔的土方,極可能從開鑿水庫的砂石而來。由此可知,即便是馬雅這樣強調宇宙 神靈的文化,其城市建設仍以實用為第一要務。

(6) E. Wyllys Andrews and William L. Fash (2005) Copan: The History of an Ancient Maya Kingdom, School of American Research Press

本書為美國研究學院(School of American Research, 簡稱SAR, 2007年更名為 School for Advanced Research)的高級研討會(advanced seminar)論文集,主題是為期7年的科潘衛城考古 計畫(Copan Acropolis Archaeological Project, 簡稱PAAC)研究成果發表;論文作者皆為頂尖之 馬雅考古學家。本書內容除了提出科潘王朝序列、銘文及年表方面的突破性進展,還包括對 於國家形成、建築與空間,及歷史與考古學、銘文、圖像學之間關係等議題的探索。

(7) Edwin L. Barnhart (2001) The Palenque Mapping Project, 1998 - 2000 Final Report, FAMSI

(12)

(Found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Mesoamerica Studies, Inc.)

中美洲研究促進基金會FAMSI於1998至2000年間贊助執行帕連克地圖計畫(Palenque Mapping Project), 對遺址進行全面調查測繪, 本文獻即為該計畫期末總報告書, 附錄包括Kirk D. French撰寫之帕連克水管理系統調查報告(The Waters of Lakam Ha: A Survey of Palenque’s Water Management). 該計畫在面積220英畝的區域內, 一共記錄標定了1478座結構物, 包括先 前從未發現、帕連克最大的建築結構’隱廟’(Escondido Temple), 並繪製詳盡的遺址地圖。

(8) Karl Ruppert (1952) Chichen Itza: Architectural Notes and Plans, Washington D.C, Carnegie Institution of Washington

本書為奇阡伊薩遺址考古發掘計畫的建築部份報告;該計畫由華盛頓卡內基學院贊助 執行,從1920年代開始持續到50年代,資料量非常龐大,是馬雅研究的重中之重。卡內基贊 助計畫結束後,所有資料轉移至哈佛大學皮博迪博物館。本書所附的奇阡伊薩遺址測繪地 圖,其電子版由MESOWEB在網路上提供下載。

(9) Thomas H. Wilson (2014) Architecture and Chronology at Chich’en Itza, Yucatan, Arizona Museum of National History

本書針對奇阡伊薩遺址建築的年代進行考證研究,分析其原本地區性美學特色,及之 後受北方墨西哥文化影響產生的風格演變,形成兩個階段:前期風格稱為「純粹繁榮」

(Pure Florescent),後期為「調整繁榮」 (Modified Florescent),並詳述其風格辨識基準,標 誌各個建築物所屬時期。作者為亞利桑那自然史博物館 (Arizona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館長。

(10) Mata R., Jose F. Osario and Peter J. Schmidt (2004) “The Devine Flow: Water Management at Chichen Itza”, in XVIII Symposium of Archeological investigation in Guatemala, 81, FAMSI

本文分析奇阡伊薩的水資源管理利用技術,包括自然地形造成的蓄水空間如陷洞、窪 地等等,以及人工水井與地下水庫的建造方式;另外並詳述設計隱藏於建築物和廣場的集排 水渠道,導引水流至特定集水區域或設施。作者認為奇阡伊薩的城市規劃,從一開始即考慮 周到透徹,顯示建城者深諳當地氣候與地理環境,應為原生居民而非外來入侵者所建。

3.2.4. 中文資料

(1) 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輯委員會(2002)馬雅:叢林之謎展, 國立歷史博物館

本書為2002年國立歷史博物館與瓜地馬拉國立考古暨人類學博物館合作, 舉辦之馬雅文 物展出版圖冊. 書中以展覽文物圖片及其說明為主, 附以學者撰寫之關於馬雅文化的論文, 包括林享能「神秘之馬雅文明」、陳小雀「馬雅活人獻祭的象徵意義」, 以及瓜地馬拉考古 學家 Hector L. Escobedo A.所撰、史博館編輯翻譯之「馬雅的象形文字」、「馬雅文明」等兩 篇論文.

(2) 蔣祖棣 (1993), 瑪雅與古代中國,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3)

本書為作者的博士學位論文, 研究動機在於回應歷來東西方學者對於馬雅文化與中國古 代文化在藝術表現上的相似性, 引發兩文化之間是否存在直接傳播關係的爭論。作者進行考 古學比較研究的範圍起自農業文化出現、止於城市文明的繁榮, 亦即馬雅文化的形成期到後 古典期前段、中國的磁山-裴李崗文化到東周末年. 作者的研究結論是, 古代中國文化和馬 雅文化彼此獨立地完成了從農業產生到文明繁盛的整個發展過程; 但是兩個文化區的關係, 還可以從更早階段入手進行研究.

(3) Davide Domenici 原著, 張淑伶、李延輝譯(2007)世界古文明之旅—太陽神殿的馬雅, 閣 林國際圖書有限公司

本書原文作者 Davide Domenici 為義大利波隆那大學歷史文化和文明系(Dipartimento di Storia Culture Civilta, Universita di Bologna)專任研究員. 本書文字內容以介紹馬雅文明重要遺 址建築物及其城邦歷史為主, 並附大量精美的馬雅文物與遺址照片圖版.

4. 研究方法

本計畫原申請為三年期研究,但僅核定了一年(從107年7月1日始,至108年6月30日 止,後延期至108年9月30日止)。根據科技部提供之審查意見表,委員們的評述及修正建議綜 合整理如以下幾方面:

(1) 計劃目標過大,應收斂聚焦於特定領域及國家地區;

(2) 文獻回顧應擷取本研究可應用參考之内容並結合研究成果撰寫;

(3) 對切入”美學“缺乏定義及理論回顧;

(4) 爭取國際合作的可能性,以彌補主持人的語言能力及國内欠缺拉美傳統建築史學、美學及 文化資產之相關基礎等方面的不足。

為確實回應審查意見,增益研究成果品質,本人將「馬雅建築美學研究」之研究方 法、範圍及内容作了變更調整如下:

(1) 對現存文獻中之神話進行溯源研究,探討馬雅文化之哲學及美學中心思想;

(2) 除了全盤概括性研究各時期之馬雅城市規劃與建築設計的特徵、所處地理區域和歷史變 遷的關係之外,並專注研究古典時期政教中心–位於今瓜地馬拉的提卡爾(Tikal)文化圈:

 整體性概括分析:區域範圍之城市規劃、主要建築物功能類別及其形制、建築裝飾元 素及風格分別綜述;

 從文化價值體系的重要面向來分析建築表現:天人宇宙觀、數與時刻和方位、文字與 符號象徵等;

 土木水利工程之技術條件與城市規劃、建築設計之間的關係。

(3) 取得資料:

 至瓜地馬拉和宏都拉斯之重要馬雅文明遺址進行現地研究考察,拍攝現場照片,並在 當地收集文獻資料;

 與國際相關研究機構及學者聯絡交流,申請使用其研究成果資料作爲本計劃基礎。

(4) 美學風格分析:

 比較分析古典時期馬雅大城市之間的建築藝術風格差異與可能成因;

 從比較我國圖騰與民俗文化,談美學風格相似性。

(14)

5. 結果與討論

5.1. 馬雅文明概述

5.1.1. 馬雅文化的史前基礎

美洲大陸的人類遺存可追溯到舊石器時代晚期. 美洲早期人類遺存的特徵與東北亞地區 的同期遺存相近, 加上白令陸橋曾經存在的事實, 可以肯定美洲早期人類文化與亞洲舊石器 晚期文化有著淵源關係(蔣 1993)。馬雅先民初移入美洲以狩獵維生, 大約從西元6700年左右 由狩獵而懂得採食農產品;西元前5000年左右開始定居農耕, 西元前3000年左右在德華干 (Tehuacan)峽谷一帶形成部落. 西元前2500年左右有了陶器.(國立歷史博物館 2002) 西元前 1400年左右, 太平洋沿岸的恰帕斯(Chiapas)地區, 最早開始社會階層分化, 宗教儀式、偶像崇 拜出現.(Schele & Mathews 1998)

依照馬雅人的傳說,其先民係自海上漂流到墨西哥灣西南部, 在維拉克魯茲(Veracruz) 南部和坎佩切(Campeche)灣一帶, 形成奧曼(Olman)國, 即橡膠之國(該地區盛產橡膠); 其所 形成的文化, 稱為奧美克文明. 專家學者多認定奧美克文明是中美洲各種文明之母.(國立歷史 博物館 2002)

5.1.2. 馬雅文明之領域

馬雅文化依照地理上之分佈,可分成北方低地、中央低地和南方高地三區。中央低地 為馬雅文明古典期之中心,範圍包括瓜地馬拉北部的北碇(Petén)地區、貝里斯及宏都拉斯西 北部;該地潮濕多沼澤,每年最多可達3000毫米左右的雨量,植被為熱帶高樹冠雨林。北方 低地包括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島一帶,為雨水較少且無河流、低矮灌木叢生地區;居民的水 源,來自尤卡坦當地石灰岩地形的溶洞。南方高地則包括瓜地馬拉中南部至太平洋濱、薩爾 瓦多等地,為山巒起伏的高原地區,植被以松林為主。

馬雅社會基本上為封建城邦國家;以首都城市為中心,管理周邊的鄉鎮村落。單一王 國的幅員不大,鄰近兩國首都之間的距離經常只有20~40公里,國界有時也不甚明確。每個 王國皆由君權神授的獨裁者為首,在貴族階級的協助下治理該地。社會階級粗分為貴族與平 民;貴族階級為血統繼承,因此非常注重祖先家系。馬雅盛世王國間貿易發達、重視工藝,

因此商人和工匠亦有其特殊地位。商人為貴族家庭成員,貿易之外經常肩負外交甚至間諜之 責;工匠位階高於一般平民,允許居住在城市較中心區。馬雅的宗教信仰,為多神(自然神 靈)加上祖先崇拜;統治者宣告自身具有神祇、或神秘祖先的血統,藉此表明其半神特質,

以及其掌控社會命運的權力。馬雅重要城市地理位置如圖5.1.1。

5.1.3. 馬雅歷史分期

多數歷史學家將馬雅歷史分成前古典時期(Preclassic)、古典時期(Classic)與後古典時期 (Postclassic);具體分期的年份各家說法略有出入。經綜合整理,簡述馬雅歷史階段重要事件 如表1(國立歷史博物館 2002, Schele & Mathews 1998, Stierlin 2001)。

(15)

圖 5.1.1 馬雅地區地圖 (參考 Stierlin 2001 重製)

(16)

表1 馬雅歷史分期與大事紀

時期 地區 主要城市 歷史事件

前古典時期 1500 B.C. ~

250 A.D.

早期

1500 B.C. ~ 1000 B.C. 維拉克魯茲 聖羅倫佐

特雷斯薩波提斯 奧美克文明興起

中期

1000 B.C. ~ 300 B.C.

維拉克魯茲 拉本達(La Venta) 興亡1000~400 B.C.

北碇 艾爾米拉多

晚期

300 B.C. ~ 250 A.D.

北碇 提卡爾

瓦薩頓(Uaxactun) 艾爾米拉多滅亡

南方高地 卡米那胡尤

(Kaminajuyu) 150A.D. 滅亡

古典時期 250 A.D. ~

910 A.D.

早期

250 A.D. ~ 550 A.D.

北碇 提卡爾

瓦薩頓

375 A.D.

提歐帝華坎影響提卡爾 378 A.D.

瓦薩頓、提卡爾戰爭

恰帕斯

亞斯奇蘭

(Yaxchilan) 320 A.D. 王朝建立 帕連克 431 A.D. 王朝建立

宏都拉斯 科潘

晚期

550 A.D. ~ 910 A.D.

北碇

提卡爾 卡拉克穆

瓦薩頓

869 A.D.

提卡爾最後紀念碑

恰帕斯

波南帕克

(Bonampak) 795 A.D. 最後日期 帕連克 799 A.D. 最後日期 亞斯奇蘭 808 A.D. 最後日期

托尼納(Tonina) 909 A.D. 馬雅最後紀 念碑 皮德拉奈格拉

(Piedras Negras)

宏都拉斯 科潘 810 A.D.

最後紀念碑

北尤卡坦 烏敘馬

後古典時期 910 A.D. ~ 1525 A.D.

早期

910 A.D. ~ 1250 A.D. 北尤卡坦 烏敘馬 奇阡伊薩

1200~1250 A.D.

奇阡伊薩滅亡 晚期

1250 A.D. ~ 1525 A.D.

尤卡坦 馬雅潘 1200~1440 A.D.

南方高地 伊辛切 (Iximche) 1470~1524 A.D.

(17)

前古典時期 (1500 B.C. ~ 250 A.D.)

前古典時期是奧美克(Olmec),中美洲第一個偉大文明的興盛期。奧美克人建立了最早 的王國,其發展出的世界觀和政治象徵,成為中美洲繼起文明的範本。前古典晚期(300 B.C. ~ 250 A.D.)奧美克文化崩潰,馬雅文化繼而興起。本時期終了時,馬雅採用「書寫」,

作為關於統治者及貴族所經歷的主要政治事件之紀錄, 從而強化其統治權力之正當性; 這也 標誌著馬雅歷史正式展開。

古典時期 (250 A.D. ~ 910 A.D.)

馬雅王國數量急遽增長,第八世紀馬雅文明達到高峰,低地區多達60國。從第五世紀 開始,這些馬雅王國彼此合縱連橫,分成以提卡爾(Tikal)和卡拉克穆(Kalak’mul)為首的兩大 敵對陣營。此時,前古典時期的大城,例如艾爾米拉多(El Mirador),已經崩毀。提卡爾和其 他馬雅城市,與墨西哥中部大城提歐帝華坎(Teotihuacan)有所接觸,提歐帝華坎的部分宗教 與藝術風格傳入馬雅。到西元700年,各個王國間頻繁的戰爭,導致主要城市例如帕連克 (Palenque)和提卡爾的衰亡。西元909年後,石刻祭壇崇拜停止,不再為新王朝豎立紀念碑。

後古典時期 (910 A.D. ~ 1525 A.D.)

後古典期的特徵為:外來族群入侵、移民、與鄰國間接連不斷的爭奪與衝突、軍事體 制主導、政治分裂、極度強調活人獻祭,以及藝術、建築的衰敗。16世紀初西班牙征服者的 抵達,標誌了馬雅文明的終點。

5.1.4.

馬雅主要城市遺址簡介

提卡爾

提卡爾是世界上最大的考古遺址之一,位於今日瓜地馬拉北碇省北部的熱帶雨林中,

曾是馬雅文明全盛期,南部低地最大的宗教中心,也是當時最大的城市,巔峰時期總人口數 達10萬人(一說為5萬人)。完整呈現古典馬雅文字的最早文本,即為西元292年所立的提卡爾 第29號石碑。提卡爾的學術調查開始於西元1848年,最有名的有英國人 A. P. Maudslay 在二 十世紀前半所做的調查,以及美國賓州大學博物館自1956年開始,進行長達11年的大規模發 掘。該調查工作共測到3000處以上的建築物,包括大小廣場、金字塔神廟、宮殿、住屋等;

以及200座以上的石造紀念碑 (連 1987)。賓州大學將調查成果集結成一系列出版品,是為 提卡爾報告(Tikal Report),其中包括精確繪製的遺址地圖。

瓦薩頓

瓦薩頓遺址位於瓜地馬拉北碇省,提卡爾北方約20公里處。已知瓦薩頓最早的公共建 築可溯自西元前600年,是歷史最悠久的馬雅城市之一。瓦薩頓遺址最著名的建築物是「E結 構群」,後來普遍成為馬雅低地城市的標誌性特色建築,其用途為天文觀測與宗教儀典。

艾爾米拉多

艾爾米拉多遺址位於瓜地馬拉北端,距離墨西哥邊境僅7公里處的熱帶叢林裡。由於交

(18)

通不便,雖於1926年即被發現,但考古挖掘研究直至1978年方有較大規模進行,至今仍在持 續中。艾爾米拉多興盛於前古典時期,較提卡爾等馬雅大城早數世紀。El Mirador 意為「瞭 望」,其最大的金字塔神廟 La Danta,連同基座高172公尺,係馬雅最高的建築物。

帕連克

帕連克,又名 Lakma Ha,意為「大水」,座落於墨西哥恰帕斯地區,水資源非常豐富 的烏蘇馬辛塔河流域盆地,城市內有好幾條溪流跟水渠穿過。1998至2000年間執行的帕連克 地圖計畫, 在面積220英畝的區域內, 一共記錄標定了1478座結構物(Barnhart 2001)。帕連克 王國最重要的統治者帕卡爾(Pakal)大帝(603 ~ 685 A.D.), 其陵墓「銘經神廟」及與內部墓 室石棺,是最著名的馬雅文物之一。

科潘

科潘遺址位於宏都拉斯西北部,鄰近瓜地馬拉邊境,是科潘河谷以及馬雅東南方領域 週邊的政治文化中心,馬雅文明中最重要的遺址之一。早於西元1570年被 Diego García de Palacio 發現,但直至19世紀才開始挖掘。人類聚居於科潘河谷的最初證據可追溯至西元前 1500年,但馬雅人最早從瓜地馬拉高地移入科潘的時間大約在西元100年左右。西元426年馬 雅領袖雅庫莫(Yax Kuk Mo)從提卡爾來到科潘,建立了一個延續16任君王的朝代,把科潘轉 變為古典時期最偉大的城市之一。科潘全盛時期,天文曆算和象形文字書寫極為發達,神 廟、廣場、球場、祭壇建築群林立,並以眾多華美精緻的紀念碑聞名。

基里瓜

基里瓜位於瓜地馬拉東南部的伊薩伯(Izabal)省,靠近宏都拉斯,與科潘的直線距離約 50公里,兩個城市的興盛時間與歷史也緊密相關。基里瓜遺址殘存的建築物不多,重點在巨 大的石碑造像和神獸刻石,其風格也與科潘十分近似。

普克城市 The Puuc

「Puuc」係馬雅語,意為「丘陵」。西元700~1000年間,猶加敦半島西北部的低矮丘陵 地區享有一段驚人的文化全盛期,主要政治實體有烏敘馬、卡巴、薩伊(Sayil)及奇阡伊薩;

這些地方的政教中心因新的建築風格而聞名,即為所謂「普克風格」。這種風格最獨特之 處,在於建築外觀裝飾著精美的馬賽克,經常以交互重複的幾何元素、與細膩的寫實雕塑構 成。其他還有迴紋裝飾、格子窗、系列圓柱和巨大的神祇面具。在普克地區發展的前幾百 年,烏敘馬是猶加敦半島北方的領導中心;也是所有馬雅遺址當中,保存最為良好者。

奇阡伊薩 Chich’en Itza

位於猶加敦半島北部的奇阡伊薩,初為馬雅人於古典時期所建立,到後古典時期早 期,來自北方墨西哥高原的多爾狄克人入侵,因此產生明顯的文化融合現象,也表現於建築 風格。古典末期馬雅南方低地大城市相繼崩潰,奇阡伊薩繼而崛起,成為地方強權,北方低 地同盟城邦的領袖。不過,奇阡伊薩的政體偏向合議制,由眾多領主組成議會,而非只有一 位君主 (Freidel et al. 1993: 155) 。

(19)

5.1.5.

馬雅的宗教信仰

馬雅人相信萬物有靈,極度崇拜神祇,行事皆須遵從神意,而得知神意的方法便是透過 精密的曆算和占卜。馬雅人認為言語、文字圖像、神像與聖物、儀式舞蹈皆具有法力;在儀 式中扮演某個角色,便真正化身為其人/神(類似乩童起乩的神明附身)。馬雅君王將王權與 神性連結,通過雕刻碑銘、祭廟、壁畫、祭典儀式等等,強調其統治之正當性。馬雅神話中 特別重要的兩個,一為創世故事,解釋世界如何成為現在的模樣;其二為族源故事,包含文 明生活的起源和保護神的誕生。

馬雅人的宇宙觀,把宇宙分為三部分,即天界、人界與冥界,在創世神話中清楚體現;

由於神話隨時間、民族遷移、文化傳播而遞嬗,各時期內容有所不同,以下創世神話係綜合 16世紀聖書波波烏(以下簡稱波波烏),和考古發掘的古典時期文字雕刻繪畫圖記內容而 成。

(1) 創世神話

創世故事從第三創世的兩位孿生玉米神與其家族開始。有一天,兩位玉米神玩球的時 候,打擾到冥界的王公們。冥王們將兩位玉米神抓到冥界,以示行為不良的懲罰;並強迫他 們進行一系列的試煉,失敗就殺了他們。冥王們砍下孿生玉米神中哥哥的頭,掛在冥界球場 旁邊的樹上,以收殺雞儆猴之效;其餘屍體埋在球場內。一個冥王的女兒不顧警告,去看掛 在樹上的頭顱;頭顱對她說話,並吐口水在她手上,使她懷孕。冥王女兒逃離冥間,生下一 對雙胞胎男孩,稱為英雄孿生子;當孿生兄弟發現他們父親的球具後,故意激烈玩耍製造噪 音,讓自己被抓到冥界,目的是要救出他們的父親。

進行了一長系列的球賽之後,這對英雄孿生子擊敗了冥王們,把他們的父親們從球場救 出。孿生玉米神重生為嬰兒,並迅速長大成人,由女神們賦予他們完整的榮耀。他們倆和侏 儒助手一起,喚醒了三位老神。老神們划船載孿生玉米神到創世的地方;第三位老神,亦即 商人與戰士的保護神,發起洪水毀滅了第三創世。

孿生玉米神從宇宙神龜背上的裂縫跳出,來到新創世之處。重生之後的玉米神,指示四 位老神架設第一個創世爐灶,以確立新秩序的中心。這個爐灶由三個王座石組成:第一個美 洲豹形狀的王座石,放置於被稱為「第一五重天」(First-Five-Sky)或「五重天之家」(House- Five-Sky)的地方;第二個蛇形王座石置於大地;第三個鱷魚或鯊魚怪獸形的王座石,被巫師 始祖伊贊姆那(Itzamna)放在海裡。 這些神祇設置創世爐灶的日期,依據馬雅曆換算成現代 曆法,相當於西元前3114年8月13日。

542天之後,孿生玉米神建立了宇宙的四邊和四角,而後在中心立起神聖樹,完成了第 四創世的結構,亦即創造出目前我們生活的空間。同一天,玉米神又用紡線轉動天空的心 臟。藉此,諸神賦予空間和時間以對稱性跟秩序。(Schele & Mathews 1998: 36-37)

(2) 族源神話

牽涉到文明起源的族源神話,主要來自阿茲特克文化,但整個中美洲遍布類似的神話。

其中提到祖先來自蛇山,以及「蘆葦之地」,或稱托蘭 (Tollan)。神話具體來源仍有爭議,

但最可能繼承自奧美克文明。(Schele & Mathews 1998: 40)

(20)

(3) 天人之間

馬雅人把所有自然現象和動植物,甚至用品祭器,予以人格化;抽象概念(方位、生死 輪迴)則予以具體化。天界諸象皆對應夜空裡的星座:馬雅人所謂的宇宙神龜,就是今日稱 為「獵戶座腰帶」的三顆星星,並且把神龜背上的裂縫視為球場;獵戶座腰帶下方星星組成 的三角形,當作創世爐灶,而獵戶座星雲,即為灶中之火。宇宙中心聖樹在雕刻石碑和繪畫 圖面上,表現為盛開的木棉樹,實際上指夜空中的銀河;轉動天空的心臟,則指夜空星座以 北極星為中心旋轉的現象。(Schele & Mathews 1998: 37)

數字7在馬雅祭儀裡有特殊意義,其來由是宇宙的七個神聖方位:北、東、南、西、

中、上、下(Christenson 2007: 159)。中心聖樹的樹根在南方、樹頂在北方,因此南方常指涉 冥界,北方指涉天界。

馬雅人的家屋,完全反映其宇宙觀:家屋中心是3塊石頭組成三角形的爐灶,相對於創 世爐灶在宇宙的中心;家屋四角的支柱,如同撐天四柱;向上拱起的屋頂,如同升起的天 空。馬雅家屋的平面格局符合「黃金比例」:馬雅人用繩尺先做出一個正方形,再取該正方 形一邊的中點到對角的長度,以此長度為半徑畫弧,與該邊延長線相交,即得到長方形的長 邊;此量測方式,與波波烏裡敘述眾神建立宇宙四角四邊的方法相同(Christenson 2007:65)。

波波烏敘述的創世過程,與古典時期馬雅不同;波波烏裡創世神明的主角,已非玉米 神,而是「羽蛇神」(Quetzal Serpent)。創世之前宇宙黑暗而沈靜,只有天和水;羽蛇神和王 權(Sovereign)在水裡,三位雷神在天上;天上和水中的神一起,讓水退去,創造出大地和山 谷溪流、森林、動物、人。造人的過程失敗2次:第一次用泥土、第二次用雕刻木頭;第三 次用玉米磨成粉,方才創造出具有人性的人;而所謂人性,就是敬拜神明。

5.1.6.

馬雅的數算與曆法 (1) 數算

馬雅文化向來以精確的曆法為世人稱道,而曆法的基礎是數算。馬雅人發明20進位算 法,並有「零」的觀念。象形文字的數字表示法分為兩種方式:簡單系統與人面系統。簡單 系統以貝殼符號代表0,一點代表1,一條槓代表5,點與槓組合成數字,例如3條槓上面加4 個點表示19;20以上的數字,則以進位法表示,例如20表示為上面1點、下面1貝殼

(20=1x20+0x1),兩符號之間留一些空隙;2006表示為上面1槓、中間1貝殼、下面1槓加1點

(2006=5x20x20+0x20+6x1)。人面系統,從0到19每個數字對應一個側臉頭像,含意多半是 神明,例如太陽神代表數字4,冥界的美洲豹神代表數字7;數字20則另有特別符號。(Pitts 2009)

(2) 常用曆法

馬雅常用的曆法分為三個系統:日常用的太陽曆(Haab)、宗教的卓爾金曆(Tzolk’in)、長 紀年曆(Long Count)。太陽曆一年365天,分成19個月,前面18個月每月有20天,每個月都有 名字、圖像與代表意義;最後一個月只有5天,稱為Wayeb,乃是代表厄運的無名之月。卓 爾金曆以數字1到13,配合20天名,用干支紀日的方式輪轉,一週期是260天。太陽曆與卓爾 金曆的共同週期是52年,馬雅人視之為大事,會舉辦大型祭祀活動。

長紀年曆係從創世日(西元前3114年8月13日)起算的天數,其進位方式:1天稱為

(21)

「金」(K’in),20金等於1「溫拿」(Winal),18溫拿等於1「吞」(Tun),20吞等於1「卡吞」

(K’atun),20卡吞等於1「巴吞」(Bak’tun),20巴吞等於1「匹吞」(Piktun),20匹吞等於1「卡 拉吞」(Kalabtun),20卡拉吞等於1「金球吞」(Kinchiltun)。舉例來說,若用數字表示長紀年 曆,8巴吞14卡吞10吞0溫拿0金寫成8.14.10.0.0,等於創世後1,256,400天

(8x20x20x18x20+14x20x18x20+10x18x20+0x20+0=1256400),現代曆法的對應日期為西元 327年7月11日。

馬雅碑文與銘文中標注的日期,通常用上述三個系統並行的方式:先寫長紀年曆的日期

(通常為5個字符),卓爾金曆日期次之(1個字符),最後是太陽曆(1個字符)。

(3) 曆法與占卜

馬雅精確的曆法,最大的用途除了記載歷史事件,便是占卜。馬雅人是與神同行的民 族,凡事都要求神問卜。世界上僅存的4本馬雅象形文字書,其中最重要的一本,德勒斯登 法典(Dresden Codex),就是天文曆算占卜之書(類似中國的紫微斗數和農民曆),用來占卜 日常行事吉凶,範圍涉及農業、天氣、疾病醫藥、職業、婚姻、生意、子息,以及祭祀日 程;另有關於吞和卡吞年的預言。法典內記錄的天象週期包括金星、火星、水星的會合週 期。(Barnhart 2005)

5.2. 馬雅建築美學綜論

馬雅文明最早引起世人注意與驚嘆者,就是建築。馬雅的建築包括普通民居和大型公共 建築;公共建築以金字塔神廟和宮殿為主,因為從基部到屋頂都是堅固的石造結構,因此耐 得住時間、人與自然的摧殘,且至今其內部空間亦保存相對完整。高聳的金字塔跟平面分佈 的巨大宮殿,兩大類建築在垂直與水平方向的對比,反映神之居所與人之家的區別。即使如 此,只有權貴(國王、祭司、戰士與學者)可以住在石造建築內,平民百姓則住草棚屋。

(Stierlin 2001)

5.2.1.

建築元素 (1) 普通民居

西元前1000年,馬雅人開始在中美洲東部的多山高地和低地叢林建立村落。早期村民蓋 的草棚屋與現今猶加敦地區的村落民居極為相似,稱為草棚屋(xanil nah),屋子蓋在矮台基 上,牆、柱、樑和屋頂都用易腐朽的材料作成—籬笆塗泥(wattle-and-daub)牆,加上覆蓋於 木制框架的棕櫚葉屋頂。房屋框架的固定乃利用木材的枝杈,用藤或樹皮綑綁加固,不見榫 卯或釘子。這種本土住屋非常適合熱帶氣候,每個住家通常為一到二座棚屋,彼此平行排 列。每座棚屋保有單一室內空間,在屋子的一側長邊開方形門洞,藉此採光。有時也開第二 個門洞以助通風。棚屋平面為長方形或橢圓形;橢圓形平面的屋頂短邊端形成圓錐狀。家屋 中心是3塊石頭組成三角形的爐灶。馬雅人過著大家庭生活,家庭人口增多時,便在庭院周 邊增建家屋;四合院成為馬雅建築的特色。(Schele & Mathews 1998)

傳統草棚屋形式流傳已有3000年歷史。其重要性在於:對於馬雅人而言,草棚屋構成所 有建築方案的原型。(Stierlin 2001)

(22)

(2) 石造建築

研究顯示,這些持久性建築,本質上是原始草棚屋的「石化」;神廟與宮殿的內部結構 同樣以單一起居室的尺度限制為單位,石造屋頂也都以凸拱頂(corbeled vault)的方式模仿棚 屋的內部空間(圖5.2.2 )巨型石造建築的正立面, 重現了棚屋的開間與板條構成; 用來綑綁 固定棚屋牆面稻草充填料的繩索或藤蔓, 啟發了石造建築上精美帶狀裝飾的輪廓和韻律; 宮 殿與寺廟房間的方形門洞與木製門楣, 直接繼承自棚屋.

圖5.2.1 典型馬雅傳統草棚屋 圖5.2.2馬雅草棚屋(左)及石造建築(右)剖面示意圖 (3) 屋冠(Roofcomb)

馬雅建造者為增添公共建築、尤其是神廟的高度, 在屋頂上加建欄杆和延伸構造物, 稱 之為屋冠. 屋冠的造型風格隨地區而變; 在提卡爾以及

其他北碇遺址, 屋冠常比其下支撐的建築物更巨大. 這 些屋冠內部中空以減輕重量, 並蓋在寺廟後背或中央 的厚實承重牆上.

提卡爾風格的屋冠,呈現堅實沈重之態,用來作 為裝飾的背基,強化金字塔的垂直高聳感。屋冠不只 用在神廟建築上,也用在一些宮殿建築上。北碇中央 區以外的地區,屋冠形式完全不同。鏤空精雕式的屋 頂裝飾出現在西邊的帕連克和其餘烏蘇馬辛塔河流 域,北方的Rio Bec/Chenes區,南邊的Quintana Roo,

以及更北的普克丘陵區。鏤空精雕式屋冠圍繞北碇中 央區,至少在西側和北側,地理分布區域遠大於沈實 的「提卡爾風格」。(Harrison 1986)

圖5.2.3 提卡爾金字塔神廟 I 屋冠正面

5.2.2.

建築技術

馬雅建築室內構築方式分為4種:

(1) 凸拱頂: 最早用於墓室, 後擴及公共建築.

(2) 橫梁-砂漿屋頂: 以木頭橫樑架在兩側承重牆頂, 細木桿交錯置放於其上, 整個結構填上厚

(23)

厚的石膏. 這種結構很沉重, 若遭雨水入侵, 有崩塌的危險. 這種屋頂結構主要出現在科 潘地區和北部尤卡坦.

(3) 橫樑與立柱作為屋頂和牆面系統的一部分: 常見於北部低地, 但在提卡爾也有一例. 奇阡 伊薩的建造者把此系統發揮得淋漓盡致.

(4) 草屋頂: 主要用於一般民居, 不過古典時期也用在許多公共建築上.(Sschele & Mathews 1998)

金字塔所需的大量土石, 係在乾季農閒時, 由成百上千的工人, 組隊編制以人力背負運 載.不論在食物供給或組織工作方面, 都需要大量基礎設施. 石造建築技術更為複雜. 開始時, 馬雅石匠用成列對齊的石塊以及凸拱頂來築牆. 之後, 製造水泥的技術發展完備, 屋頂的構 築方式採用’獨石’(monolithic)結構的水泥, 澆注入排列齊整石塊構成的外殼內. 馬雅人的天 才在於, 沒有使用砂漿, 而將外層石塊排列銜接緊密到可支持混雜碎石的液態水泥, 因此不 需要木板模. 石塊外殼漸次築起, 間歇倒入水泥, 讓其有足夠時間隨著牆壁增高而逐層固化.

在馬雅的建築概念中, 裝飾部件是結構整體的一部分. 此技術意味著一種標準化製造程 序, 製作上百個相似的段塊(blocks),以作為重複樣式的組件; 尤其是應用於’普克風格’: 面 具、開洞穿孔紋樣的石板條等. 這需要領先時代的不同程度大量製造技術, 是馬雅藝術中最 原創的科技表現. 馬雅人擅長運用色彩; 建築物通常於表面覆蓋著一層生石灰, 然後上色彩 鮮豔的漆(亮橘紅色). (Stierlin 2001)

5.2.3.

建築語彙

馬雅建築的方位、形狀和比例反映宗教信仰中神聖世界的幾何與時間觀念. 建造者重視 神聖活動進行上的微妙精緻, 甚於個人創意和新穎效果. 空間和形狀的傳統與常規定義, 是 馬雅美學裡強有力的元素.

馬雅建築裡的長方形(公共與家居建築皆然)符合’黃金比例’. 馬雅人用繩尺先做出一個正 方形,再取該正方形一邊的中點到對角的長度, 以此長度為半徑畫弧, 與該邊延長線相交, 即 得到長方形的長邊. 黃金比例常見於自然物種的幾何對稱性; 因此, 馬雅藝術和日常生活, 無 須刻意設計, 即與宇宙自然律和諧.(Schele & Mathews 1998)

馬雅也有圓形建築;奇阡伊薩的螺旋塔(El Caracol)是馬雅低地圓形建築中,最大也最 精緻者。學者認為圓形建築起源於奇阡伊薩,後來擴散到南方;圓形象徵陷洞,北尤卡坦地 區的主要水源 (Harrison-Buck 2012)。

5.2.4.

宗教意象表現於建築

(1) 城市規劃

影響建築場址計畫的馬雅宇宙觀因素:(一)天界與冥界皆分成多層,神明與祖先居住 於其間;(二)天界與冥界的連結表現於天體運行,日月星辰的升起沈落現象;(三)三界之 間彼此的「垂直連結」,例如山裡的洞穴為通往冥界的閘口、從大地四角撐起天界的四柱神 明(Bacabs);(四)世界分為4個基礎方位點加上中心點,並以色彩區分:北方白色、東方紅 色、南方黃色、西方黑色。

上述因素表現於建築場址計畫的規格:(一)城市中心的南北軸線;(二)軸線兩端的建

(24)

築物功能區分,通常南端建物與冥界有關,北端建物與天界連結;(三)東西兩側的建築群 與北面建築形成三元配置;(四)球場作為南北軸線建築群的中介;(五)利用道路和堤道,

作為建築物之間實際與象徵意義兩方面的連結。(Parmington 2007: 8)

(2) 建築雕刻裝飾

馬雅與其他中美洲民族,其政教中心建築的功能,常為重現作為民族思想中心的神話;

換言之,宗教建築的造型與配置,反映其宇宙觀,而建築物上的雕刻裝飾,內容不外乎神 像、神話故事或經過誇大甚至神化後的統治者豐功偉績。馬雅人用公共建築上的雕刻圖案、

碑記與壁畫,以及配合的祭儀,來傳播這些神話和傳說;通過象徵方式,公開確認其社會秩 序的神性根據,以及宣告其組織的起源。馬雅著名的象形文字,廣泛出現於建築遺址與紀念 石碑雕刻,其旨在頌揚統治菁英、紀錄歷代國王生平,包括出生、登基、婚姻、建造的宏偉 建築、稱號、儀典、戰爭、死亡及其葬禮的資料。

馬雅建築雕刻裝飾的宗教意涵,最典型的例子包括帕連克的帕卡爾墓、科潘22號神廟,

詳見5.4案例研究。

5.2.5.

城市中心區之組成 (1) 城市規劃

與墨西哥中部的提歐帝華坎不同,馬雅人對於直線道路或格狀街道的城市規劃不感興 趣。馬雅城市發展是有機成長的方式:城市從中心向外擴大;最高的建築物,隨著城市擴大 再加高(Miller 1999)。

所有馬雅城市,包括村鎮,在中央部位皆有做為宗教與行政管理集中區的神聖中心 (sacred precincts),周邊時有圍牆以隔開居民區。通常有堤道(causeway)從外圍地區延伸進這 些中心。在科潘,神聖中心的入口處立有界碑,兩面標示不同,以分內外層級。

神聖中心包括頂上建廟的金字塔山,平台上的建築群做為行政、宗教或居住複合區,祖 先宗祠,紀錄朝代統治歷史的雕刻紀念碑,球場,廣場,以及其他類型建築包括:天文台、

學校、市場、蒸汽浴場、犧牲祭台等,組成完整的城市計畫。

神聖中心的周邊地區,通常是富有的非皇家氏族居住區。部分建築形式被複製到外圍地 區,作為非皇家氏族的神聖中心。此外,雖然沒有使用獸力交通或載運,馬雅人建造大量長 直堤道,稱為 sacbeob 或「白路」(white roads),連接城鎮間,其作用為宗教儀式及宮廷遊 行。

馬雅的公共建築裡,建築物圍繞的廣場和中庭是主要操作空間。神廟窄小陰暗的室內,

是給神祇、祖先和少數有權力的王公參訪。即使是宮殿,大眾作為舞蹈和遊行(馬雅宗教慶 典儀式的重心)的觀眾,也只能待在中庭。建築物被設計成活動表演的舞台背景,強化儀式 的戲劇性。

已完工建築物,根據其功能和意義來管制進出。所有階層的人,都可參與公共廣場上舉 行的節慶、舞蹈、戲劇和大眾祭典。宗教和行政建築群的中庭,沒有放置「禁止進入」的標 誌,而用階梯、窄門、堤道以及其他空間設計方式,來管制進入的人員。人們從小被教育哪 些地方能去,那些不能去。(Schele & Mathews 1998)

馬雅城市在水資源管理方面亦十分發達,除了農業灌溉渠道,尚有蓄水池、引水道、水

(25)

壩、集水井、排水系統等設施。

(2) 金字塔神廟

巨大高聳的金字塔是馬雅建築的亮點。馬雅金字塔為階梯式,在金字塔頂端,橫向配置 的神廟單獨佇立,或有第二個完全相同的空間配置於第一廳的後面,經由一個門洞相通;少 數案例中,例如提卡爾的大神廟,還有第三間祭祀廳,位在第二廳後方。

將新平台蓋在舊平台上,以使平台頂端的神廟位置更高的馬雅建築傳統,促使建築者在 這些大廈正面中央置入階梯,作為地面到祭台的連結。同時,宗教中心總在同一位置重建、

更大的新結構體總是建築在舊金字塔之上,此類層疊建築發展系統乃前哥倫布時代特有。這 也表示考古學家在發掘一座廢墟時,幾乎可以肯定其結構內含一座保存較好的更早期建築。

金字塔象徵山;山裡的洞穴被馬雅人視為通往異界的閘口,神廟內部象徵山裡的洞穴,

即是異界。只有國王、負責獻祭的專人和貴族,能登上金字塔,進入被視為神祇和祖宗居處 的神廟。金字塔正面階梯底部通常設有雕

刻石碑與祭壇。金字塔內部基層時有墓 葬。

原本金字塔的階梯,是為讓祭典主持 者登上祭壇進入神廟而設計的,但後期在 猶加敦半島中部切尼斯(Chenes)地區的斯布 伊(Xpuhil)城,金字塔的造型變得非常陡 峭,中央階梯已無法供人攀登,轉為純裝 飾用;頂端的神廟為實心結構,原本的門 改成獸面裝飾。

圖5.2.4 提卡爾金字塔神廟 I

(a) (b) 圖5.2.5 提卡爾金字塔神廟II 內部結構 (a)入口正面 (b)橫向空間

(26)

(3) 宮殿

與高聳的金字塔相呼應 的,是一系列平面分佈的巨大 宮殿建築,作為國家行政管理 中心與貴族居所之用。宮殿由 成串房間並排組成,其間沒有 橫向交通。各廳室的方形門朝 正立面開,第一排房間的後方 是第二排,只能通過前排房間 採光,因而較暗。宮殿建築群 常以長條形建築圍出中庭,作 為階級較高的祭祀活動之用。

圖5.2.6提卡爾中央衛城第6中庭周邊宮殿建築 (4) 球場

球賽作為馬雅起源神話的具現,生死輪迴的場所、通往冥界的門戶,宗教政治意義重 大,因此球場亦具有特殊地位。一個城市內可能有好幾個球場,不過其中最有代表性的,通 常位於城市的中心建築群,離主要金字塔神廟不遠處。球場是一個開放空間,兩側平行坡坎 朝內傾斜,較寬的區域配置於兩端,形成一個扁的H形,四周有圍牆。

(a) (b)

圖5.2.7 瓦薩頓B結構群之球場(a) (b)

(5) 廣場

廣場在馬雅文明裡扮演重要地位:被金字塔神廟、宮殿所包圍的廣場,作為統治者在廣 大群眾面前進行戲劇化表演(祭祀儀典)以鞏固其統治權的場所,是古典時期馬雅城市設計 的首要考量 (Inomata 2006)。

(27)

(6) 天文台

目前已知的天文台有兩個類型:E結構群 (E-Group)常見於古典時期主要城市,螺旋塔 則為奇阡伊薩的特色建築。不過,有些學者 研究多處E結構群之後,認為其在儀典中的象 徵意義可能大於實際天文觀測用途 (Aimers &

Rice 2006)。

圖5.2.8 瓦薩頓E結構群 (Andrews 1975) (7) 蒸汽浴室

馬雅城裡建有蒸汽浴室, 洗浴兼有醫療、儀式淨化及社交功能. 最大的蒸汽浴室在皮德 拉奈格拉, 城內至少發現8座浴室. 為了符合浴室兼有拱形天花板和燃燒室的需求, 建造者把 凸拱頂上半削平, 架以長條木材, 製造出一個寬敞的空間. 周圍的房間可以容納很多洗浴者.

(8) 水資源管理系統

馬雅農業發達, 水資源管理技術十分進步; 同時因為區域內地形、植被、水源差異甚大, 各城市應對方式也不相同. 上世紀末以來氣候變遷議題日益受到關注, 關於馬雅水資源管理 的跨領域研究也漸成顯學。

(a) (b)

圖5.2.9 基里瓜大廣場上的水渠(a) (b) 5.2.6. 宗教儀式與建築空間

馬雅的石造建築,除了貴族居所,其他皆為宗教儀式進行的場域。既然宗教儀式為考量 重點,空間設計必須與之配合,因此,宗教活動的形式與空間關係,也是本研究探討的課 題。馬雅的宗教儀式,定點式的包括球賽、舞蹈、犧牲及放血儀式,另有移動式的隊伍遊 行。定點儀式場所可以是開放給大眾的廣場,或僅限宮廷成員及特定人士的管制空間。

馬雅人通過儀式表演的程序,重申或再創造關於朝代歷史和傳統的社會記憶,亦即存 留轉變和發明新傳統的空間。嶄露頭角的政治領導人,即是利用這個系統的彈性,來創造新 的傳統,通過宣稱神之制裁來合法化其政治權力。君主和貴族不只有權力主持活人犧牲儀

(28)

式,自身也有義務進行極端疼痛且有感染風險的放血儀式。如果他們在戰爭中失敗,就成為 被犧牲者。政治劇場裡失敗的表演,可能代表失去權位。大力強調表演以及君主的曝光率,

暗示他們經常被審查 (Inomata 2006)。

保證足夠空間以舉辦公眾活動,是馬雅城市設計的主要考量。這表示廣場本來就必須容 留大量人數,而且這類集會對於馬雅政治極為重要。廣場和堤道不是界定金字塔神廟後搭配 的次級空間,而是本身具有極端重要功能的社交空間 (Inomata 2006: 818)。由後文 5.3.1提 卡爾水資源管理系統研究結果可知,堤道的位置係以水壩需求來決定,但其寬度可能係考量 遊行隊伍及兩側觀眾人數之需求而設計。

(1) 神轎遊行

馬雅的神轎 (palanquin) 樣式,基本為擔架上扛著一箱型座位,座位後方立著巨大神像,

通常是該城市的保護神,遊行時君王坐在神轎座位上。神轎也會被帶到戰場,有些神轎看起 來像裡面有小神像的小房子,但其他則是大型戰爭移動架上載著巨型保護神的神像,進入戰 場。交戰雙方會搶奪神轎當作戰利品,例如提卡爾神廟 I 之 3 號門楣浮雕描繪的內容,便是 提卡爾國王強卡威 (Jasaw Chan Kawiil) 戰勝卡拉克穆,奪得對方神轎,返回國內舉行勝利祭 典時,乘坐於其上。這些被擄獲的神轎,可能被持續展示數代。(Schele & Mathiews 1998: 87)

神轎也會載王公貴族進入典禮會場。有些儀式的各個進程於不同地點舉行,例如王公貴 族於宮殿中庭舉行神轎祭儀,之後國王乘坐神轎,貴族隨行陪同遊行至金字塔神廟前的廣 場,進行活人犧牲典禮。廣場祭儀經常有配合使用的臨時裝置,例如高大的旌旗、捆載人牲 的高木架(神廟前的旗桿洞和柱洞可佐證),移動式王座等。提卡爾的恰克伊查(Toh-Chak- Ich’ak)金鑾殿牆上舊有塗鴉(現已不存),描繪祭祖儀典的場景:在一系列寬階梯式平台上 舉行的儀式,穿戴羽飾的貴族們組成隊伍,其中有貴族攜帶或穿戴長枝條,別人(包括幾位 女人)則站在立地巨幡之間。(Schele & Mathiews 1998: 81)

(2) E結構群

多年來E結構群的功能被認為是馬雅的天文台,然而Aimers & Rice (2006) 針對數十座E 結構群進行天文方位精確度分析,其中只有少數幾座堪稱正確,因此推論,E結構群的設置 考量,對齊太陽只是其一,其他可能包括神聖地形觀念(類似風水)、針對每年太陽和農業 週期的儀式表演、更長的時間週期(例如卡吞年)等,表演性質大於實用性。E結構群在前 古典期和古典期馬雅低地扮演的角色,係作為舉行曆法儀式(特別是卡吞年慶典)的劇場,

戲劇化地展示在神明主導的宇宙裡,君王的代理權。循環(輪迴)概念在馬雅思想裡的中心 角色,解釋了為何E結構群是馬雅建築史中,最受矚目且持久的大型紀念形式。

5.3. 城市基礎建設之美學

基礎建設是城市規劃的根本,關係到城市發展的規模與方式,可視為建築美學基礎之 一。水乃生命必需,水資源管理亦為一切建設之本;馬雅領域內各地區地理自然環境差異甚 大,不同城市發展出相應的地方特色工程系統。下面以三座環境迥異的主要城市:中央低地 熱帶雨林區的提卡爾、北方低地石灰岩地形與低矮灌木叢的奇阡伊薩、多條河流穿越城區的 帕連克為例,探討其因地制宜的水資源管理系統。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is research focuses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upreme Court verdicts on project schedule disputes in order to pinpoint the main reason for delay

Streamside Management: Riparian Wildlife and Forestry Interacti ons(K. Raedeke, ed.), Contribution No.59, Institute of Forest Resource, Univ.. of Washington, Seattle,

A decision scheme based on OWA operator for an evaluation programme: an approximate reasoning approach. A decision scheme based on OWA operator for an evaluation programme:

and Feng-Tsai Lin, “Analysis of the Transient Ground Surface Displacements Subject to a Point Sink in a Poroelastic Half Space,” Chung Hua Journal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近年來,國內外已經有很多學術單位投入 3D 模型搜尋的研究,而且在網路 上也有好幾個系統提供人使用,例如台灣大學的 3D Model Retrieval

表 2.1 是近年來校園常見災害事件調查統計表,自 92 年 12 月至 98 年 9 月 間重大校園災害事件,計有 57 件,火災約有 17 件,化學性傷害約 6

本研究是以景觀指數進行對 1993 年、2008 年與擴大土地使用三個時期之評 估,其評估結果做比較討論。而目前研究提供研究方法的應用-GIS 與 FRAGSTATS 之使用方法。從 1993 年至

本研究計畫之目的是要以 MPEG-7 之 A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