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佛光山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精神佛光山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精神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佛光山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精神佛光山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精神"

Copied!
2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簡逸光 佛光大學文學博士

中文摘要

  人間佛教是二十世紀漢傳佛教提出的佛教運動,在台灣與大陸開枝散 葉,開花結果。幾位宗教師與僧團不約而同的以集體創作方式,為了淨化人 心、淨化社會、提升人的精神品質,採取了此一溫和的宗教運動方式進入社 會與民間,並以全球化的視野與願力,創造了前所未有的影響力。在此之 間,台灣佛光山星雲大師為其中一員,以佛光山僧團(出家僧團)與國際佛 光會(在家教團)相輔相成,積極、不退轉的以推動人間佛教為職志。本文 即以星雲大師所創辦佛光山為研究對象,探討其教團創辦至今以來對於人間 佛教的推動,就此去掌握其「人間佛教」精神所在。

  進而說明「人間佛教」一名,雖在現代佛教中屢屢被提出,然彼此之間 同異皆有,或根本精神不同。佛光山也是提倡人間佛教的僧團之一,如何 掌握佛光山人間佛教的根本精神,應由星雲大師對人間佛教提出的說明為準 則。論文整理星雲大師著作中論及「人間佛教」的觀念與精神,藉以說明佛 光山「人間佛教」現代精神的實踐義與文學傳教特色,並提出星雲大師的

「人間佛教」法無定法,唯有精神耳,其大願即「建設人間淨土」。

關鍵字:人間佛教 佛光山 星雲大師

佛光山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精神

(2)

Chien Yi-kuang D. Litt., Fo Guang University

Abstract

Humanistic Buddhism is a new movement of Chinese Buddhism which has successfully developed in mainland China and Taiwan in the 21st century. Various Buddhist masters have exerted tremendous influence in purifying human minds and society through the collective efforts of non-violent religious movements.

Amongst them is Venerable Master Hsing Yun, who has established the Fo Guang Shan monastic order and Buddha's Light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lay members.

Together, these two organizations have worked side-by-side in propagating Humanistic Buddhism.

This paper attempts to discuss the core spirit of Humanistic Buddhism through an examination of Fo Guang Shan's achievements. To grasp the fundamental spirits of such, it must begin with Venerable Master Hsing Yun's interpretation of Humanistic Buddhism in his works. In particular, the focus is on the significance of contemporary Humanistic Buddhist practices, as well as the characteristics Dharma propagation works through literature. In addition, to mention the extreme flexibility of Venerable Master's approach in teaching Humanistic Buddhism for the ultimate goal of building a Pure Land on earth.

Keywords: Humanistic Buddhism, Fo Guang Shan, Venerable Master Hsing Yun

A Study of the Spirit of Fo Guang Shan's

Venerable Master Hsing Yun and Humanistic Buddhism

(3)

一、前言

近現代佛教的開展提出「人間佛教」,原是佛陀本懷的再現,如佛陀帶 弟子說法傳法、修道成道的地方即在人間,且佛陀一開始所講的內容也是人 間所面對的生老病死、苦集滅道,即解決人的在世煩惱。以此為主張的有太 虛大師、印順法師、星雲大師所領佛光山、聖嚴法師所領法鼓山等。從人生 佛教到人間佛教,在大的潮流下彼此有著共同弘揚佛教的目標,然同中仍存 在些許差異。1論文以佛光山星雲大師為研究對象,希望在其著作與實踐中來 掌握其人間佛教的精神。雖然現在研究人間佛教的學者慢慢增加,討論也日 益增多,然而,人間佛教的開展一開始並非廣如今人所熟知、了解與接受,

星雲大師一開始倡言人間佛教理念時,許多人並不了解,也不認同,以為其 發出特立獨行語,是標新立異耳。星雲大師回憶說:「我最初提出『弘揚人 間佛教』的理念時,卻一再遭到教界人士的質疑、反彈,認為『人間佛教』

是我個人所創。」2故人間佛教實是近代漢傳佛教提出的宗教運動。3

既然人間佛教是近現代漢傳佛教提出的宗教理念,為了正名,星雲大師 等學者都曾嘗試從原始佛教經典裡尋求相關證據,藉以說明人間佛教的正統 性,但不論如何,這些證據多是隻言片語,很難形成一個過去即是的傳統。

1.陳劍鍠認為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性格與諸家大德有鮮明差異。參見陳劍鍠:

〈星雲大師對人間佛教性格的詮釋及建立人間淨土之思想〉,《2013星雲大師人間 佛教理論實踐研究(上)》,高雄:佛光文化世界有限公司,2013年,頁190。

2.星雲大師:〈人間與生活〉,《人間佛教論文集(上)》,台北:香海文化事業有 限公司,2008年,頁716。

3.麻天祥認為人間佛教是佛教史上的維新運動。參見麻天祥:〈星雲對臨濟禪的現代 詮釋與傳承〉,《2013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下)》,頁144。李廣良 認為人間佛教肇始於中國近代的「佛教復興運動」,是太虛大師佛教革命運動中教 理革命的核心。參見李廣良:〈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與太虛大師人間佛教思想比 較研究〉,《2013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下)》,頁385、388。

(4)

不過尋找理論依據對於人間佛教正名運動來說還是必要的,因為如果無法說 服觀念根深的佛教徒,那人間佛教理念便會被視為旁出,而非正統。

把人間佛教當作研究對象,可以有三種角度來看待:(一)已發生:以 回顧式的方式來檢驗其成敗與價值;(二)發生中:以共同參與的方式檢 討過去種種與未來可能的走向;(三)未發生:以預測未來的發展方向在研 究。

若以這三種位所來看,大概不會有人認為人間佛教還未發生,把它視為 一種未來學來研究。幾乎都是站在第一種或第二種立場來研究人間佛教,以 佛光山目前「佛光遍照三千界,法水長流五大洲」的組織運作,有研究者認 為佛光山已完成人間佛教的實踐,故開始評價、檢驗與看待其在佛教史上的 地位。4甚者提出判斷人間佛教的「一定共識」。5這樣的共識對於發展中或 正要萌發的人間佛教不一定是好事,何以故?這樣的共識等於是一個框架,

用既已成形的框架來決定一個彈性多元的教團是不是具備人間佛教的條件,

往往很難完全符合。且這些具體可見的條件,若有差異,以些微差異判斷是 與不是,其意義並不大。再者,透過「共識」欲來鑒別另有企圖的團體來 說,「共識」剛好成為其模仿的範本,幸好外在的條件符合,若沒有內在精 神支撐,一旦失去具領袖魅力的領導者,自己便走不下去。從結果論來說,

透過一些條件來區別宗派與性質,是一種對過去的理解,但我們其實知道

4.滿義法師:《星雲模式的人間佛教》,台北:天下文化出版社,2005年;學愚:

《人間佛教:星雲大師如是說,如是行》,香港:中華書局,2011年;徐文明:

〈人間佛教理念的反思:從「人間佛教」到「世間佛教」〉《2013星雲大師人間佛 教理論實踐研究(下)》,頁306。

5.鄧子美:〈漢傳佛教的現代轉型:人間佛教〉,《漢傳佛教的過去.現在.未來

—佛光大學佛教研究中心開幕研討會論文集》,宜蘭縣:佛光大學佛教研究中 心,2013年,頁295-307。

(5)

以這些明顯的特徵區別,最後只是一種量化其存在的多寡與影響力的數字表 現。

另有一些持保留態度者,將人間佛教不只限於佛光山系統的星雲人間佛 教,而是將視野放得更大,是從佛教發展史來看二十世紀的「參與佛教」

(Engaged Buddhism)及人間佛教的歷史定位。6因此,人間佛教並未走完,

它不是如南傳小乘、漢傳大乘在佛教發展上已被廣大教界學界所接受。它仍 只是以台灣為主與少部份大陸的宗教界所發出微弱(漢語)的聲音。所以 也產生歐美學界、教界對於人間佛教翻譯名稱的理解未盡人意,如Eengaged Buddhism(參與佛教/入世佛教)、Humanistic Buddhism(人文佛教),都 未能將佛光山所提倡的人間佛教闡釋清楚。因為對「人間」一詞的精神未能 掌握,故僅用「人」、「人文」的佛教來理解人間佛教的「人間」一詞,或 以參與人間的行動來翻譯人間佛教的特質。若能以「建設人間淨土的佛教」

來翻譯,似乎更切合佛光山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精神,在此,便不是廣義

「人間佛教」的翻譯,而是很明顯地呈現佛光山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特質,

所以如果佛光山的人間佛教精神與他人所提人間佛教之教義不同,佛光山不 需要為了配合學界、教界的框架來套自己,它只要做自己即可。

現今的人間佛教研究雖然不會影響佛光山人間佛教的推動,但一定會對 未來人間佛教的發展產生某種程度的刺激與反思。以佛光山為例,雖是集體 創作,但就是以星雲大師為首的佛光山在為人間佛教而思考實踐,現在有更 多的研究學者願意加入一起來思考人間佛教的意義,定然會加深人間佛教的 存在價值。雖然筆者認為只有掌握精神去實踐才是人間佛教的真義,但畢竟

6.Engaged Buddhism as a Unifying Philosophy, Christopher S.Queen,p249-250.Humanistic Buddhism:The 3.5th Yana? Xiaofei Tu,Unifying Buddhist Philosophical Views,p160-161.

(6)

多些研究者參與也可以推波助瀾,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還有一個現象值得注意,當人間佛教研討會在盛讚人間佛教的價值時,

有佛光山的法師已經在檢討其推動佛教(人間佛教)時的困境,7我想這才 是實情,相信星雲大師一路走來的過程也是在不斷檢討與修正其人間佛教的 願景與實踐處。後人只見到成功與光彩的一面,忽略星雲大師本人一生的弘 法,在為人間佛教發聲詮釋的過程中,一再的反省與調整步伐的實情。那星 雲大師是何時開始意識到要以人間佛教為弘法之核心價值,那個起始點何 在?其二,人間佛教的精神是來自佛陀本懷,抑或是來自星雲大師對佛教核 心價值的詮釋?若是來自佛陀本懷,何以過去佛教未能以此為弘揚之重要內 涵。若是來自星雲大師的修行體認與創造性的詮釋,則其創造出的「星雲模 式」是否能成為近現代佛教之典範?這些是本文所欲探究的。

二、文字中闡述人間佛教的精神

文字是思想的凝鍊,因此當文字如此敘述時,作者必然思考過。星雲大 師著作中有許多文章是針對人間佛教而寫,有定義、有藍圖、有願景,也有 活動文宣。這些文字歸納下來可看到其對人間佛教的說明。

程恭讓認為星雲大師在1977年〈如何建設人間的佛教〉的講座中,正式 提出「建設佛國淨土的人間佛教」的主張,這標誌大師的人間佛教思想建構 已經落實到「人間淨土」的思想方向上。同時相當看重星雲大師於1991年在 台北國父紀念館舉辦《維摩詰經》公開佛學講座,那次星雲大師根據《維摩 詰經》的人間淨土思想構建「人間佛教的藍圖」主張,最終以〈人間佛教的

7.程恭讓:〈序—一個人間佛教的傳奇〉,《2013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

(下)》,頁37。

(7)

藍圖〉一文,完成了人間淨土思想的系統理論建構。8不過就星雲大師自述:

「佛光山自1967年創建以來,就一直在弘揚人間佛教為目標。」9似乎將時 間又提早十年。接著星雲大師又說:「人間佛教不但早就在我的心裡,在我 的行為裡,也時時在我的思想裡。」10那麼這個「早」,究竟有多早呢?不 論如何,從這份自我獨特的自覺性來看,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雖是二十世紀 諸多人間佛教隊伍中的一員,不過卻不能將佛光山人間佛教與太虛大師人生 佛教或印順法師的人間佛教看做繼承關係,因為就星雲大師來說,「人間佛 教」的開端是來自其自身對佛教的體證,及對人間佛教的構想,才產生這個

「因」。

「定義」是一種狹義的界定,被框架後便失去彈性與活力,現象事物本 難以用文字來完全掌握。人間佛教亦然。「人間佛教」是「人間的佛教」,

還是「佛教在人間」,其該一併談,還是分開理解?是「人間」、「佛 教」,還是「人」、「間」、「佛」、「教」,還是就是「人間佛教」。有 趣的是,星雲大師一點也不覺得人間佛教很難解釋,其不厭其煩的以文字、

以語言,以行動來詮釋人間佛教。關於這部分,筆者先從其制定人間佛教律 儀等文字來論其對人間佛教的精神。

8.程恭讓:〈序— 一個人間佛教的傳奇〉,《2013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 究(下)》,頁37。

9.程恭讓:〈試論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的特徵〉,《2013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 踐研究(上)》,頁111。

10.同上註。

(8)

(一)人間佛教現代律儀 1、僧信共遵(八類共八十條)

(1)社會律儀十事:

無論僧信,不背叛國家,私通敵國,泄露國家機密,造謠生事,

不陷國家於危機。(五之十)

(2)居家律儀十事:

平時與家人談話或觀賞電視、影帶,聆聽音樂、手機等,應輕聲 細語,切勿妨礙鄰居的安寧。(六之十)

(3)人事律儀十事:

不可虐待勞工,不可剝削勞力,應給予勞力大眾合理的待遇。

(三之十)

(4)生活律儀十事:

出門行車,要遵守駕駛禮儀,守法忍讓,不可違反交通規則,不 得亂鳴喇叭,不要製造噪音,不排放廢氣污染,不胡亂飆車。

(九之十)

(5)自然律儀十事:

對於內心的塵垢,應該努力消除、轉化,對於外在的汙染,要喚 起群體意識,共同愛護環境。身心淨化,才是自我的成就。(十 之十)

(6)國際律儀十事:

國際間遇有重大災難,應該本著人道精神,迅速提供救援,彼此

(9)

相互幫忙,要有「人飢己飢,人溺己溺」之「共生共榮」的關 懷。(九之十)

(7)教育律儀十事:

列舉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終生教育、生活教育、知 識教育、思想教育、人格教育、道德教育、全人教育。

(8)信仰律儀十事:

正信因果業報,正見無常苦空,明白緣起真理,奉行八種正道。

(六之十)11

2、僧眾應行(二十條)

遵守佛光人的形式規範:「集體創作,制度領導,非佛不作,唯 法所依。」不可發展個人,要有佛光人人間佛教的精神:「光榮 歸於佛陀,成就歸於大眾,利益歸於常住,功德歸於檀那。」

(七之二十)12

以上文字表面上看到的是僧信該如何如何的規範,實則蘊含星雲大師對 人間佛教具體落實於世間實踐時的思考。星雲大師如同一位對「佛光淨土」

的總規劃師,先有佛光淨土的空間的建立,繼而對此淨土的一切眾生該遵守 的、該學習的方向,逐一條列,不僅是對現象界物質硬體的建設,更重視人 心該如何淨化的規範。這樣的規範是如此的全面與有系統,就像一個國家有 行政、立法部門,行政部門底下又分內政、外交、國防、教育等等,這些都

11.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戒定慧(上)〉,《人間佛教論文集(上)》,台北:

香海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頁50-62。

12.同上註,頁62-66。

(10)

是為了管理與建立一個國家的性格而做,那麼星雲大師的規範便是為了佛光 淨土的性格而設定。

從另一方面來說,星雲大師認清了現實的此在無法創造另一個空間來讓 娑婆中的人去,故就此在的世界作為其淨土之根據地,這樣淨土的處所就 有了。下一步是淨化社會、淨化人心,當眾生的心得以透過規範達到身心淨 化,進而趨向於具備「佛國」居住者的條件,那麼此處將因眾生的素質提 升,成為人間的「淨土」。那麼人間佛教的理想目標就能在此世界中實現。

再者,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不只是一句好聽的口號或是遙不可及的天 國,星雲大師從〈人間佛教現代律儀〉的規範,可以看到星雲大師對人間淨 土世界的描繪,彷彿其是在佛國淨土的世界,回來告訴我們那邊的人是怎樣 的人,將那邊人的做人處世的行為舉止告訴我們,讓娑婆世界中的人有學習 的榜樣,當娑婆世界的人遵守此些規範,徹底的改變不好習性,自然就將佛 陀的世界,在人間複製實現。但須注意的是,「人間淨土」不是西方極樂世 界,也不是東方淨琉璃光世界,它是星雲大師發願成就的世界,亦名「佛光 淨土世界」。

第三,星雲大師對人間淨土的居住者身分,不限是出家僧眾,他將佛光 會員的在家居士、社會大眾都納入,只要願意遵守人間佛教規範的人,都可 成為佛國的一員。

第四,人間佛教就是建設人間淨土,使此地成為佛國,那麼人間淨土中 的人即是參與共同創造人間淨土的成員,唯有成員參與,這個人間淨土的願 才能實現,空有藍圖,這世界仍不是人間淨土。從此可以理解,何以星雲大 師提出:「我是佛」。因為人間淨土的居住者要符合人間佛教的規範才能來 此,既然能來此,則已具備佛國居住者的條件,當然是佛了。此似是詮釋循

(11)

環,但從「心中有佛,所見皆佛」來理解,道理是一樣的。當心中有佛的剎 那,所見皆佛,二者沒有時間差。所以人間淨土的實現,在於人的素質達到 了,一旦此間人的素質達到了,此地當然是佛國了。此時「人間淨土」也等 於「佛光淨土」,二者不二。

(二)佛光山的宗風

第八條:人間佛教,佛光淨土。13

(三)佛光山的目標

弘揚人間佛教,開創佛光淨土,建設四眾教團,促進普世和 慈。14

(四)佛光山推動人間佛教的具體貢獻

1、世界佛教人口增加;2、青年學佛風氣日盛;3、在家弟子弘 揚佛法;4、傳播媒體重視佛教;5、佛教文物廣泛流通;6、佛 教梵唄受到重視;7、佛光人會蓬勃發展;8、教育學界肯定佛 教;9、政黨人物實踐佛教;10、演藝人員皈依佛教;11、佛學 會考成績輝煌;12、弘法布教跨國越洲。15

(五)佛光會創會宗旨

秉承佛陀教法,虔誠恭敬三寶;弘法利生,覺世牖民。

13.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戒定慧(上)〉,《人間佛教論文集(上)》,頁28。

14.同上註,頁29。

15.同註13,頁33。

(12)

倡導生活佛教,建設佛光淨土;落實人間,慈悲濟世。

恪遵佛法儀制,融和五乘佛法;修持三學,圓滿人格。

發揮國際性格,從事文化教育;擴大心胸,重視群我。16

(六)佛光會員信條

我們禮敬常住三寶,正法永存佛光普照。

我們信仰人間佛教,生活美滿家庭幸福。

我們實踐生活修行,隨時隨地心存恭敬。

我們奉行慈悲喜捨,日日行善端正身心。

我們尊重會員大眾,來時歡迎去時相送。

我們具有正知正見,發掘自我般若本性。

我們現證法喜安樂,永斷煩惱遠離無明。

我們發願普度眾生,人間淨土佛國現前。17

(七)佛光會員的目的

提倡人間佛教,建設佛光淨土,

淨化世道人心,實現世界和平。18

16.同註13,頁87。

17.同註13,頁87。

18.同註13,頁89。

(13)

(八)佛光會員的任務

鼓勵研究佛學、護持文教事業、舉辦社會服務、發展佛教教育、

推動國際弘法、建設人間淨土。19

(九)佛光會員修行目標

身為佛光會員,知見要正確,須知佛光會是以「現證法喜安樂、

永斷煩惱無明、發願普度眾生、建設人間淨土」為修行目標。20 筆者藉以上條文來呈現星雲大師文字中闡述人間佛教的精神,不從「人 間佛教的定義」來呈現,一方面是「人間佛教定義」這樣的討論已賴前人搜 尋論證多矣。一方面從星雲大師將「人間佛教」置放的「位置」來理解其對

「人間佛教」的重視與寄予的想望,如宗風、目標、宗旨、信條、目的、任 務、修行目標,都是在「建設人間淨土」,那麼我們就能清楚的理解「建設 人間淨土」,此即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精神。

從文字中所闡述人間佛教的精神,即是以淨化人心、淨化社會來建設人 間淨土,使人間淨土成為佛光淨土,即為佛國。

三、實踐中體現人間佛教的精神

星雲大師有許多著作中提到其對人間佛教的理念,或勾勒人間佛教藍 圖,或對信徒解說人間佛教的意義,或從自身的實踐中體認這堅定的信仰。

這些文字是經星雲大師的體證而後凝煉出文字,如:《往事百語》、《人 間佛教論文集》等。從這些文字裡可以去了解星雲大師所提倡的人間佛教

19.同註13,頁91。

20.同註13,頁99。

(14)

精神,但光是如此仍是不夠的,因為佛光山不僅是在文字上提倡,也具體在 社會中進行社會運動。佛光山在1992年已經從許多實際的社會運動中,揭示 人間佛教的旗幟,這些社會運動剛好搭上當時台灣的氛圍,當時社會動蕩不 安,加上選舉的情緒反差,青少年集結幫派、犯罪吸毒屢屢見報,政府似乎 也束手無策,因此佛光山一提出這樣的宗教運動便被視為一股清流,許多民 眾在接受過程中不見得是因信仰而接受此社會運動,反而是在改善社會風氣 的前提下,理所當然的接受了佛光山的宗教社會運動。這便是星雲大師所 說:「我更深深感到:無論是那一種信仰,都必須能幫助人們處理生活上的 問題,才足以感召大家自動來歸。」21

這些實際運作的社會運動在宗教團體的推動中,其實已蘊涵宗教家入 世,及慈悲社會的悲心,現在從過去的文宣中或相關文字紀錄,看到簡短的 宗旨、過程、信條,彷彿即是如此而已。然而,回顧此運動應看得更細些,

如宗旨的提出、活動精神,此運動如何以組織來推動,接著社會產生如何反 應與回饋,藉此才有了第二年、第三年的後續活動來繼續辦理。從此也能看 到這幾年來佛教在台灣的形象,或佛光山在台灣的形象,佛光山人間佛教在 世界的傳播影響等等。這部分都可以理解為運動中的人間佛教精神。而且唯 有從運動的成功與否,可以直接看到此宗教活動與當下社會是否有共鳴。星 雲大師曾說:

自佛世以來,對於佛教最大的「毀謗」,莫過於指責出家人不事 生產,其實僧侶弘法利生,淨化人心,就是一種最有利於大眾的 生產活動。三十年來,我在佛光山培育出來的弟子,或致力慈善

21.星雲大師:〈建立人間佛教的性格〉,《往事百語(三)》,台北縣:佛光出 版,1999年,頁207。

(15)

救濟,或從事佛教行政,或演說佛法真理,或編輯書報雜誌,我 們不敢說貢獻卓著,但起碼我們的辛勞不亞於一般的社會工作 者,而我們超然的態度更有助於解決社會問題。又有一些人批評 佛光山的活動太多,太過入世,沒有修行。其實二千六百年前,

佛陀就順應當時的習俗,每天率領弟子四處托鉢乞食,敷座說 法,意在藉此機會走入社會,度化眾生。22

關於宗教家對社會的參與,星雲大師很明確地指出,要入世、要走進社 會,因為眾生在社會裡。

佛光山的人間佛教社會運動:

(一)七誡運動

內容:誡煙毒、誡色情、誡暴力、誡偷盜、誡賭博、誡酗酒、誡惡口 意義:佛光會為了淨化人心,建立祥和社會、杜絕毒品泛濫、敦厚倫理 道德、創造全民安和樂利的生活,特別舉辦「淨化人心七誡運動」。此運動 是沒有期限的「掃毒淨心」救國救民運動,如果違犯此七誡者,非正信佛教 徒。

(二)三好運動

內容: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

意義:佛教講「三業」,就是指身、口、意三者。三業有善業、惡業,

三業淨化,自然身行善事,口出善言,心存善念,如此人生必然前途光 明,所以人間最美是三好。佛光會為了讓會員淨化身、口、意三業,特別提

22.星雲大師:〈佛陀也會被人毀謗〉,《往事百語(一)》,頁131。

(16)

倡「三好運動」,即「做好事」—把侵犯傷害的惡行,換成利益大眾的 佛行;「說好話」—把瞋恨嫉妒的惡口,換成柔軟讚嘆的佛口;「存好 心」—把愚痴的邪心,換成慈悲智慧的佛心,以期體現人生福慧圓融的美 好境界。

(三)把心找回來運動

內容:1、愛惜生命,慚愧感恩。2、自然保育,節約惜福。3、知足不 貪,擁有聖財。4、找回真心,無限美好。

意義:佛經講,人的身體就如一座村莊,住有眼、耳、鼻、舌、身、

心。心是主宰,掌控著五根的活動,心能安住,身才能安住。佛光會為了讓 社會大眾「把心找回來」,特別舉辦一系列活動,呼籲大家要尊重生命、關 愛社會,尤其每個佛光會員都應找回自性中的慈悲心、感恩心、慚愧心、菩 提心,以實踐「自利利他」的菩薩道為修行,這就是奉行「作持」戒。

(四)慈悲愛心人運動

內容:慈悲愛心,走上街頭;救心救國,全民運動;去除十惡,修身齊 家;日行一善,共成淨土。

意義:國際佛光會為使人人「心靈淨化、道德重整、找回良知、安定社 會」,特別發起「慈悲愛心列車」活動,所有佛光會員都是當然的「慈悲愛 心人」,大家深入大街小巷,路邊廣場,甚至以街坊鄰居為對象,不斷散播 慈悲、愛心的種子,喚起人人「日行一善,多講好話,多做好事」,期能為

(17)

我們的子孫留下人間淨土,共創「祥和歡喜」的社會,同享「圓滿自在」的 人生。23

佛光山推動這些運動,對象由一開始的佛教徒,擴展為佛光會員,接著 是社會大眾,因此人間佛教的對象並不僅限於佛光山與佛教,可見星雲大師 對人間佛教的企圖在對社會的淨化功能。唯有淨化社會、淨化人心,才可能 建設出人間淨土。這樣的企圖不是畫一個小區域為模範區,將好人集合在一 起,而是將娑婆世界的眾生都當作必然的佛光淨土成員,不管之前如何,只 要放下屠刀皆可立地成佛,所謂「不怕念頭起,只怕覺照遲」,24就算不願 放下屠刀,那個「願」仍是相信人皆有佛性,故人間淨土要在人間(此在)

實現,即是「願」將所有在此世界的人,持續不斷淨化,直到人間眾生皆轉 為淨土中人。

在前一節中提到文字中的人間佛教是闡述人間佛教如何實踐,即星雲大 師所訂出的規範準則,此一節則是從設計好的社會活動,讓社會大眾來參 與,加入建設人間淨土的行列。這些活動的推動是為淨化人心與淨化社會,

當這些目的達到時,就如前一節所論,當社會上所有的人都認同此一人間佛 教的理念,願意去實踐,此時這個社會就是人間淨土。所以不論以文字來闡 述,或是以活動來推動人間佛教的實現,二者都在「建設人間淨土」。

或許會有人質疑,建設人間淨土既然是要人去實踐,那便是個人的實 踐,為何人間佛教還要去做社會救助等等的慈善工作。因為人間淨土的理想 是一個人人都在實踐人間佛教規範的社會,但在現實中若有人連最基本的生

23.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戒定慧(上)〉,《人間佛教論文集(上)》,頁80- 83。

24.星雲大師:〈認錯,要有勇氣〉,《往事百語(二)》,頁215。

(18)

存條件都不具備,定然難以升起菩提心,所以能力好一點的人就要去幫助、

協助、救助需要幫忙的人,讓更多人都能有基本的生存能力與實踐人間佛教 生活規範的條件。這不就是菩薩在做的事嗎?所以當這個社會認同人間佛教 的人愈多,越多人願意去實踐人間佛教的規範,那麼這社會中的菩薩就會愈 多,佛也會愈多,便能愈快的將人間淨土的夢想實現。

四、佛光山人間佛教的根本精神

筆者前兩節從文字記載與社會運動來討論佛光山人間佛教的精神,本文 第三個切入點即是從星雲大師的修道經歷,來呈現其人間佛教的精神。因為 透過這樣的實踐才能真正檢驗人間佛教在人間是否可行。

星雲大師曾說人間佛教是:「佛說的,人要的。」又說:「佛陀出生在 人間,修行在人間,成道在人間,說法在人間,他的一生正是人間佛教性格 的體現;佛陀說法四十九年,講經三百餘會,不是對神仙、鬼怪說的,也不 是對地獄、傍生說的,佛法主要還是以『人』為對象,所以它的本身就具備 了人間佛教的性格。所以,人間佛教不是太虛大師的創說,而是佛陀的本 懷;人間佛教也不是標新立異,而是復興佛法的根本。我們忝為佛子,想 要紹隆佛種,光大聖教,就應該先建立人間佛教的性格。」25明白點出人間 佛教是在「人間」實現。謝大寧覺得大師創建所有佛光山功業的基本精神就 是:「站在人間,給人歡喜。」星雲大師又說:「要把幸福、快樂在當下成 就,不必將希望寄托於未來,今生所有一切的行善、修持、修福,在現生就 可以得到回報,不必寄望於來生。」不強調死後的種種,而強調在世的修行 與建設。因此建設人間淨土就是現生回報。

25.星雲大師:〈建立人間佛教的性格〉,《往事百語(三)》,頁205。

(19)

那麼人間佛教除了規條的訂定,實際遇到世事時,又會發生什麼狀況?

從星雲大師一路以來的言行中發現,大師強調「不變隨緣」、「法無定 法」,也就是後世研究者在現實面上所看到的具體化的成果,並不是依樣畫 葫蘆就可模仿有成。須有大方向可被歸納整理,或如藍圖、規範可以被模 仿、採用,但實際碰到問題時,需要解決的具體方法,卻是因應當時的情況 與需求而決定的,況且很多條件在理想時或許美好,碰到現實面不一定具 足,而是盡量在能力之內做到最好。星雲大師云:

佛陀說法,所謂「觀機逗教」、「應病與藥」;有契理的佛法,

也有契機的佛法。尤其,「四依止」更為我們訂下了宗旨,就 是「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依了義不依不了 義。」只要能本諸四聖諦、三法印、十二因緣,而到四弘誓願,

儘管有種種的應機說法,但都有程序性、時間性;因為懂得時 間,程序,才能有適應性而融通的佛法。因此,佛陀的教法,常 常同樣的一個道理,有時在這裡如是說,換了一個地方或不同根 機的對象,便有不同的說法。因為佛陀善於「應機說法」,有 時候說「有」,有時候說「空」;有時候論「性」,有時候談

「相」;有時候講「體」,有時候議「用」,所以學佛不要執著 文字表相,要懂得「自依止,法依止,莫異依止。」以佛法發心 立願、精進不懈、積聚福德因緣,從了知苦集滅道而到實踐四弘 誓願,如此成就佛道,則不為難矣!

說明法是活的。雖然法無定法,但只要能掌握根本精神,有正信佛教為 基礎,有樂觀積極的信心,則能以不變應萬變。如此,後人還是可以從宗教 家的實踐來檢驗其追求的目標與崇尚的精神。星雲大師著有《往事百語》,

內容闡述其修行歷程。其中分享著修行的心得與見解,誠如佛陀成道在人

(20)

間,修道在人間,此書可說是星雲大師在世上修道的經歷。修道的過程絕不 是一蹴可及,也不是一出生就這麼完美,修行者隨著增上緣磨練,當回首來 時路時,見解與應對態度也隨著慢慢成長進步,過程中對應世事的態度,即 是星雲大師實踐人間佛教的精神。

星雲大師的修行是踏實的實踐之道,其說:「修行的實踐,都必須靠永 恆持續地精進不懈。」26「修行並非空洞虛無的口號,而應該是腳踏實地的 自我健全,犧牲奉獻。」27又云:「半世紀來的出家生涯,及數十年來的憂 患相煎,使我確實體會到修行並不是表相上的苦樂榮衰,而是在真參實學 中,顯發自性的光芒;在志行堅固中,流露悲願的力量。」28「我沈潛佛法 日久,慧解與實踐相互印證,漸漸體悟到佛教教義中的慈悲喜捨、愛語利 行,正是要眾生『皆大歡喜』,於是我更加信受奉行,始終不渝。」29實踐 的履行態度是認定目標勇往直前,一生絕不退轉,可見人間佛教的精神乃當 下的實踐。

書中記載星雲大師的生平故事與體會,乍看之下彷若日常言語,實則脫 胎佛法,而藉常人熟悉的事物來解說,如:六度波羅蜜—布施、持戒、忍 辱、精進、禪定、智慧,是大師最常在闡述時推廣的觀念,當中又以布施 與忍辱為重。另外,積極與勇敢,亦是星雲大師一生正向思考,正面迎接 挑戰,勇於創新的性格。轉為現代語言便是「有播種,才會有收成」、「我 就這樣忍了一生」、「將歡喜布滿人間」、「圖利他人」、「忍耐就是力 量」、「要爭氣,不要生氣」、「忙,就是營養」、「向自己革命」……。

26.星雲大師:〈要利用零碎的時間〉,《往事百語(二)》,頁238。

27.星雲大師:〈修行的真義〉,《往事百語(六)》,頁30-31。

28.星雲大師:〈有永遠休息的時候〉,《往事百語(一)》,頁89。

29.星雲大師:〈皆大歡喜〉,《往事百語(三)》,頁45。

(21)

足見星雲大師並未脫離傳統佛教,只是運用現代的解釋來詮釋教義。這些領 悟是星雲大師在生活磨練中檢驗人間佛教的精神,繼而人間佛教的理念方能 在修行實踐的過程中更加確信。一旦這個根本精神掌握住,人間佛教的願景 才可能實現。星雲大師在成長中所經歷的種種磨難,其對應態度正好呈現了 人間淨土中的人該有的人格特質,也可以說星雲大師的人格特質就是人間佛 教對應世事的精神。

另外,筆者理解星雲大師實踐道,不只是自身實踐的行為,而是從自身 通向眾生的歷程。一般所理解的實踐,僅是看到個人實踐,而星雲大師的實 踐是要帶著信眾入門,一起實踐,在彼此都親力親為後,完成自度度他的完 整歷程。這即是人間佛教設計成活動,讓社會民眾有機會參與的模式是一樣 的。實現人間淨土的理想絕不是星雲大師一人或佛光山的事,要完成這個願 望,就需要所有的人參與並實踐。

經過這般的體證過程,星雲大師提出「人間佛教」為佛教核心價值,其 根本價值即在實踐「建設人間淨土」。筆者以為這已不是一般理論或是學理 可解釋,這已超越現今世界的知識觀、價值觀,就其信仰來說,其恢弘的企 圖如同阿彌陀佛建立西方極樂世界,藥師佛的東方淨琉璃世界,星雲大師的 大願是將此娑婆世界建設為佛國,在未來世中,娑婆世界不名娑婆,而名

「佛光淨土世界」,此即佛國。30

30.筆者此非造佛,而是理解一位宗教師在其信仰中,看到其對其宗教信仰如何將 佛教的世界融入自身的世界中。另外,有關佛光山星雲大師人間佛教與人間淨土 的關係,可參見陳劍鍠:〈星雲大師對人間佛教性格的詮釋及建立人間淨土之思 想〉,《2013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上)》,頁190-218。筆者強調 星雲大師作為一位宗教師在其宗教世界中,為自己成就與佛菩薩一樣的淨土世界 在人間中建立。並梳理出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不只是口號,也不是簡單抽象的概 念,而是非常全面而且精細的設計與規劃。尤其「建設」二字更是星雲大師在過 程中如何實踐的思考,包括星雲大師自身思考如何建設、規劃建設藍圖,也教導

(22)

五、佛光山人間佛教的文學傳教

本文第四個切入人間佛教的角度,是佛光山人間佛教以文學傳教的當代 特色。宗教是對現象的詮釋,讓在世中產生煩惱的信者,獲得一種得以轉換 原本陷入膠著的觀念,藉此得到寬慰與信心,因此正信宗教不是迷信。雖有 宗教強調修行的意義。相信靈魂是一種能量,修行在加強其能量,能量低的 人,死後意識渙散,故對前世毫無記憶。修行者能量強,死後還能保有前世 記憶,如西藏轉世活佛能記得前世朋友與使用過的物品。菩薩就是修行很高 的修行者,不但能保有記憶能量,還能幫助他人。又如佛經記載修佛修法之 人所得的體會與現象說明,依照不同修行方法所獲得的體證,便由文字來傳 承與傳播。諸如此類玄之又玄,非證悟者,何以知其真假?這麼多可意會而 不可驗證的內容,在宗教傳播中很容易一下子走成偏鋒,成了外道。有鑒於 此,星雲大師採取信眾的立場出發,依不同根器與需要,給與可用的佛法,

而不是講的高深玄妙,讓人聽不懂。

從星雲大師的著作、演講、實踐,皆傳播著其對人間佛教的理解與詮 釋,不過這之中要如何吸引更多的人來認識、了解、接受人間佛教呢?星雲 大師採取現代語言重新詮釋佛教教義的方式,並透過文學形式來闡述人間佛 教的意義,或以散文、新詩、論文、演講錄等等,藉以吸引更多的人來認識 人間佛教。從作品中可以看到星雲大師用極親切而富敘事性的文筆來宣說,

這些現代著作以白話文書寫,常常也以說故事的譬喻作為傳播教義的方式。

星雲大師曾說:「文字般若的功用就在於它能無遠弗屆,深入人心。」31

「撰寫各種不同體裁的文章,是為了隨順眾生根器,以文字般若來淨化人

一般僧眾信眾一同參與建設。

31.星雲大師:〈給人利用才有價值〉,《往事百語(四)》,頁24。

(23)

心。」32星雲大師尤擅長以親身經歷的自白,親近人心,娓娓闡述自身成長 故事,不是說教,也非強硬的觀念灌輸,這樣的作品很有親切感,也有很強 的感染力與攝受力,此即以文學來度眾。

例如《往事百語》此套書,每個篇章都是以一句話或一個關鍵語作為標 題。星雲大師引《阿含經》:「聞善言,要著意。」說自己每逢聽到好的句 子,都能牢記在心,給予活用,使一生受益無窮。因此,從1992年7月開始,

將一生事蹟,藉著「一句話」作為引子口述出來,讓這樣的獲益能分享給更 多的大眾。文中所舉事例皆星雲大師個人遭遇,未以他人故事作為詮解教義 思想的印證。每一句話的來源是與佛陀、經典、師長、信徒、弟子間的互動 關照開展,並在生命實踐中確認其價值與意義。深入淺出,情感真摯,是感 人的散文。

不僅如此,其怕一般人還未接觸佛教就已畏懼佛教深奧的教義,而不願 接觸佛教,苦思經營將佛法以一般人易懂的例子來傳法。星雲大師說:「我 歷經世事滄桑,又講說過多次《心經》和《金剛經》,當再度回憶起當年這 個題目時,才恍然大悟:『菩提無法』是『空』,『直顯般若』是『有』,

整句話的意思,就是『要空,才能有』。」這說明其要用易懂的文字闡述觀 念,是要經過轉化的過程,並不是直接從經典上照本宣科,星雲大師要用好 讀易懂的文字去解釋佛教的思想,以便將佛法推廣給更多的人。我們現在看 到這樣的轉化結果,似乎理所當然,也不覺有什麼特別,但這可是星雲大師 經歷多少世間考驗,才悟到的,可不珍貴!然而,光是有所體會轉化仍是不 夠,信眾仍是無法了解其中奧妙,故星雲大師在闡述「要空,才能有」時,

又得在日常生活中找一般人能理解、易懂的例子來詮解,方告完成。這種現

32.星雲大師:〈隨緣不變是最好的性格〉,同上註,頁135-136。

(24)

代性的轉化實不容易,如要從偈云:「面上無瞋是供養,口裡無瞋出妙香,

心中無瞋無價寶,不怒不恨見真常。」轉成從「生氣不能解決問題」來談,

它並不是直接的白話翻譯,其中還有一層轉折,找到適當的例子,將之落實 更貼近生活所會遭遇的情境。

另外,《往事百語》中有很多地方運用「正言若反」的方式來書寫。

「正言若反」是思想的逆向操作,在常人慣習的思考模式中,創造出相反卻 是有效的的解釋,一則令人頓覺新鮮,一則是提供另一種面對事物思考的方 式。「正言若反」看似簡單,但要渾然純熟的將「慈悲」、「結緣」、「大 願心」,轉化為「給人利用才有價值」、「你重要、他重要、我不重要」能 將此講清楚、說明白,並且令人信服,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疾病就 是良藥〉:

古德所說:「比丘應帶三分病,才知道發心。」誠乃不虛之言。

因為生病能使自己警惕生命無常,故而能激發精進求道之心,實 為行者對治放逸懈怠的一帖良藥。33

常人莫不以健康長壽為人生追求的目標,對疾病避之唯恐不及。星雲大 師卻一反常態說修行者透過生病可以增長道心。一般人聽到定覺不可思議,

這樣如何修行?但星雲大師以自身為例,說二十歲那年,染患爛瘡,除頭腳 以外,全身出膿,臭穢無比,尤其膿血粘著衣服,每次一脫衣,就好像剝了 一層皮下來。自己不懂保健,又無錢購買成藥,或許是因為有了痔瘡的體 驗,雖然這次肉身所遭受的苦痛,甚於前者不止百倍,心中卻能淡然視之,

不覺憂惱,只是終日臥在病榻上,想到宿世無數劫苦,不禁哀悔泣首,往往 無法自已。一個月過去了,居然奇蹟似的復原起來,步出寮房,景物依舊,

33.星雲大師:〈疾病就是良藥〉,《往事百語(四)》,頁51-52。

(25)

身心卻有大死一番的感受,星雲大師告訴自己要加倍精進,勤求無上佛道,

饒益一切眾生。這樣的闡述定要全文觀看,若僅讀生病可以增長道心,而不 珍惜身體導致重病,乃本末倒置。須知患病可增長道心,是因為體會生命無 常,故要更珍惜,也因為患病,故知道身體是有極限的,不能無度的使用,

則求道方能長久。這樣對篇章的鋪陳與論辯,特別引人入勝,讓人在不自覺 中,接受了佛教的觀念,這樣佛教便在人間流傳並產生效益,這不就是人間 佛教嗎!

星雲大師的文筆洗鍊,流暢通順,寓意深遠,篇篇發人深省,令人讀之 賞心。星雲大師深悉典故,善用寓言故事的技巧,讓欲傳布的道理可以用淺 顯易懂的故事去呈顯思想,讓文章易讀、易懂、深植於人心,產生深遠的影 響。這些都是透過星雲大師的妙筆,以文學之篇章闡述人間佛教理念。對於 星雲大師來說,文學不是目的,是手段,是為讓讀者接受其思想的接引之 門。

六、結論

綜合上述研究,提出幾點小結:

(一)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是一種精神,是一種邀請大眾參與佛教活動 的運動模式,它不是要求所有大眾整天鑽研經典中,也不是要求信徒來供養 法師,相反的,星雲大師要法師來服務大眾,當義工的義工。星雲大師將活 動規劃好,讓法師帶領大家一起參與領受佛教教義所帶給人的法喜。星雲大 師將人間佛教當作一個活動在辦,把宗旨、目的、活動等都設計好,讓對此 活動有興趣的信徒、社會大眾自己願意參與進來,在活動中找到星雲大師預 設的寶藏(佛法),進而受到感召而皈依、受戒、進入佛門或加入佛光會。

(二)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是一個精神,它不注重學術理論的建構,它

(26)

重視的是如何推動成一個有理想有目標(淨化人心、淨化社會)的運動。目 的是「建設人間淨土」。

(三)「人間佛教」是被想出來的,同時被做出來。他是星雲大師想出 來的,也是星雲大師做出來的。這就像是一種發願至滿願的過程。

(四)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並無定法,如觀世音菩薩聞聲救苦,願度一 切眾生,不同的對象,有不同的對治方法。唯一能掌握的就是其精神。掌 握了根本精神就像掌握地藏菩薩的精神,地藏菩薩云:「地獄不空,誓不成 佛。」那星雲大師的大願便是「建設人間淨土」,只要符合此一條件與大方 向,則所有的願力將朝這個大願去圓滿。這便是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精神之所 在。

(五)佛光山星雲大師人間佛教並不是前有所承,這意思並不是說佛國 在人間的想法過去未有人提過,如《維摩詰經》便有此思想,但筆者強調的 是「建設人間淨土」乃是星雲大師在修行與實踐的過程中,它被選擇當作佛 光山或星雲大師的佛教核心價值,因緣具足中被強調放大了,進而成為被創 造出的一個新的佛教發展方向。為了達成此大願,並沒有固定的有為法,所 有宗派法門皆可運用,34不限於禪、淨、密,甚者提出八宗兼融。當然內在

34.滿義法師:「大師認為人間佛教沒有宗派之分。」參見釋滿義:〈序〉,《星雲 模式的人間佛教》,頁13。星雲大師說:「佛教在中國,有大乘八宗。當中,重 視修行的有禪宗、淨土宗、密宗和律宗四個宗派;偏重學理的也有四個宗派,即 華嚴宗、天台宗、唯識宗、三論宗。人間佛教沒有宗派,人間佛教就是佛陀本來 的教示;佛陀本來的教化就是人間佛教。」參見星雲大師:〈佛教對「修行問 題」的看法〉,《人間佛教當代問題座談會(下)》,台北:香海文化事業有限 公司,2008年,頁186。陳劍鍠理解不分宗派的解釋,云:「星雲大師試圖把傳 統佛教之八宗納入『人間佛教』,予以整合、同化。.突顯『人間佛教』的絕對性 與高超性。參見陳劍鍠:〈星雲大師對人間佛教性格的詮釋及建立人間淨土之思 想〉,《2013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上)》,頁196。筆者以為星雲大

(27)

根源是佛教、是佛陀、是禪宗、是歷代祖師大德、是星雲大師的師父教誨,

這些養分提供星雲大師能夠透過各種方便法門去引領弟子、信眾、社會人士 有一個終極目標,即佛教的悲願,願人人都能脫離煩惱,證得涅槃;那佛國 之喜樂不用到天堂去,在人間即可得到,也證明佛教所言不虛,我是佛,我 在,此在即佛國。

從此可以觀察到星雲大師個人發此願的意義,在於他確實在學習佛創造 一個佛國,不論其是否能在此世見到此願能否實現,但其已種下改造此娑婆 世界的因,日後若有所成,便不是目前的知識觀所討論的什麼是人間佛教及 其歷史定位,它是一個對佛國世界的建構。而這個佛國便在星雲大師的藍圖 中被規劃、實現出來。

從另一個方面來說,現在出生於此娑婆世界的眾生,正是為嚮往佛光淨 土而來。何以故?當此娑婆世界的善人能死後到西方極樂世界,就說明人間 是有這樣資格的人存在,當這世界有更多人能夠知道如何成為一位有資格的 人,那我們就不需要死後才到極樂世界,當下即可以這些有資格的人為模 範,跟他們學習;當此娑婆世界愈多人習得此資格的條件後,自然此土就像 佛國,此土即佛國。所以星雲大師所規劃的種種活動與訂下的種種宗旨、信 條,不就是在告訴我們:他要建設的人間淨土,是怎麼樣的淨土,而此土信 眾若能依其規劃去實踐,就能成就其所創造的佛光淨土。佛教講因緣和合,

有創造佛國世界的願,還要有願意追隨入住的人,其願才能成。但其困難度

師的不分宗派並沒有要整合與同化,也沒有企圖將八宗納入「人間佛教」底下,

他對八宗之特長仍繼續傳揚,只是他強調「人間佛教」並不是過去八個宗派中,

任一宗派所產生,所以「人間佛教」不屬於八宗的任何一宗。接著星雲大師試圖 從佛陀本懷去談「人間佛教」的本來面目與身分,「人間佛教並非新創,而是釋 迦牟尼佛一脈相承的教法」,但其實這便是星雲大師對於「人間佛教」的創造性 詮釋。

(28)

可想而知,一個人要成為符合星雲大師規劃下的種種信條而為佛光人已難,

要此世界的人都成為佛光人,當然更難,但也因為難,才說如地藏王菩薩大 願,此才真是菩薩大願,大乘佛教的根本精神。35

參考書目

一、專書

1.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當代問題座談會》,台北:香海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008年。

2.星雲大師:《人間佛教論文集》,台北:香海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8年。

3.星雲大師:《往事百語》,台北:佛光出版,1999年。

4.莊子著,黃錦鋐譯註:《新譯莊子讀本》,台北:三民書局,1998年。

5.滿義法師:《星雲模式的人間佛教》,台北:天下文化出版社,2005年。

6.學愚:《人間佛教:星雲大師如是說,如是行》,香港:中華書局,2011年。

二、專書、期刊論文

1.李廣良:〈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與太虛大師人間佛教思想比較研究〉《2013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下)》,高雄:佛光文化世界有限公司,

2013年。

2.星雲大師:〈從四聖諦到四弘誓願〉《普門學報》第2期,高雄:普門學報 社,2001年。

3.徐文明:〈人間佛教理念的反思:從「人間佛教」到「世間佛教」〉,《2013

35.佛陀證悟的宇宙真理是「苦、集、滅、道」,由苦、集、滅、道而展開廣大無 邊的佛法。然而,這只是佛陀就真理的本體而設定的義理層次,經過了世間的實 踐,就發展成為「四弘誓願」:所謂苦諦,因為眾生多苦,所以發願「眾生無邊 誓願度」;所謂集諦,因為苦由業集,所以發願「煩惱無盡誓願斷」;所謂道 諦,為令眾生向道,所以發願「法門無量誓願學」; 所謂滅諦,為使眾生證果,

所以發願「佛道無上誓願成」。

(29)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下)》,高雄:佛光文化世界有限公司,

2013年。

4.陳劍鍠:〈星雲大師對人間佛教性格的詮釋及建立人間淨土之思想〉,《2013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上)》,高雄:佛光文化世界有限公司,

2013年。

5.麻天祥:〈星雲對臨濟禪的現代詮釋與傳承(下)〉,《2013星雲大師人間佛 教理論實踐研究》,高雄:佛光文化世界有限公司,2013年。

6.程恭讓:〈序—一個人間佛教的傳奇〉,《2013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 研究(下)》,高雄:佛光文化世界有限公司,2013年。

7.程恭讓:〈試論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的特徵〉,《2013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 論實踐研究(上)》,高雄:佛光文化世界有限公司,2013年。

8.鄧子美:〈漢傳佛教的現代轉型:人間佛教〉,《漢傳佛教的過去.現在.未 來—佛光大學佛教研究中心開幕研討會論文集》,宜蘭縣:佛光大學佛教研 究中心,2013年。

9.釋妙光:〈佛光山海外弘傳的文化適應問題〉,《2013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 實踐研究(下)》,高雄:佛光文化世界有限公司,2013年。

10.釋妙益:〈從星雲大師本土化理念看佛光全球弘法之文化適應及成效—以 荷蘭荷華寺為例〉,《2013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下)》,高 雄:佛光文化世界有限公司,2013年。

11.釋滿具:〈人間佛教全球弘化問題略論—以美國為例〉,《2013星雲大師 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下)》,高雄:佛光文化世界有限公司,2013年。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玉琳在心裡不覺也暗暗的感歎道:『甚矣哉!女色之為力大也 [註 8]

Hence, Buddhism has become even more adapted to contemporary society for its realistic and universal values, as well as making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s to the contemporary

Based on his daily eating patterns and teachings, this paper attempts to discusses the changes of eating habits amongst Buddhist communities, and also the characteristics

現在的宗教,好像多數都介入了貪心、詐欺、迷信,甚至「邪教」橫行。近幾年來發生

誠然,大師提倡人間佛教,但其實並非新創,而是釋迦牟尼佛一脈相承的教法,是從淨

Humanistic Buddhism is, no doubt, a very important stage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Buddhism, and is exemplified by Venerable Master Hsing Yun’s thoughts and deeds, particularly

對外發行。 1 1995 年,星雲大師再次有感於編輯一套面向廣大佛教初

這不就是星雲大師改革佛教的成就?過去社會人士大多信仰基督教,經過這些年來人間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