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星雲大師佛光淨土的思想內涵與實現路徑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星雲大師佛光淨土的思想內涵與實現路徑"

Copied!
26
0
0

全文

(1)

星雲大師佛光淨土的思想內涵與實現路徑

李聖俊

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候選人 實踐大學高雄校區博雅學部兼任講師

一、前言

星雲大師多年來弘法利生,明言「人間佛教旨在建設人間淨 土」,1顯示「人間淨土」是人間佛教的終極目標。然而,一處世 界可分「五蘊世間」、「眾生世間」、「國土世間」,2必須三種 世間悉皆清淨,才是完整意義上的佛國淨土。人間佛教志在「建設 人間淨土」,總歸來說,即是著重淨化娑婆世界一切「心法」與「色 法」。因此,星雲大師指出,人間佛教教法包含「生活層面」和「精 神層面」,3其實分別對應「色法」的「物質/環境」與「心法」的「心 靈/思想」,當大眾依佛法行持,逐步淨化娑婆世界一切法,即是 人間淨土之成立。

星雲大師表示:「人間淨土不但是個人身心的淨化,而且也是 整個人類世界、生態環境的淨化;不僅僅具足精神文明和心靈生 活,也是物質文明的高度發展。」4顯示「人間淨土」需要同時具

1. 星雲大師:〈我所認識的人間佛教〉,《星雲大師全集 118.隨堂開示錄 4.教 育講習4》,高雄:佛光出版社,2017 年,頁 102。

2. 參見姚秦.鳩羅什譯,龍樹菩薩造:《大智度論》卷 70,《大正藏》第 25 冊,

頁546 下。

3. 星雲大師:〈思想體系〉,《人間佛教語錄》下冊,台北:香海文化,2008 年,頁 3。

4. 學愚:《人間佛教:星雲大師如是說、如是行》,香港:中華書局,2011 年,

頁315。

(2)

足清淨的「心靈建設」與「物質建設」。從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思 想體系與弘化理念來看,舉凡五戒十善、六度四攝、四無量心、禪 淨共修等教法皆是人間淨土的「心靈建設」。然而,為了落實建設

「人間淨土」之理想,緇素二眾除了弘傳、奉行「人間佛教」教法,

還需要專門之團體機構、明確的弘化方針與實際的宗教行為。於是 星雲大師提出「人生昇華圓滿、人間究竟佛化、五乘同居共生、各 宗淨土融和」為宗旨5的「佛光淨土」,從心靈思想、物質環境等 層面來建設「人間淨土」,所以佛光山開山以來,「無時無刻不以

『提倡人間佛教,建設佛光淨土』為職志」。6

關於「佛光淨土」與「人間佛教」、「人間淨土」的關係,誠 如星雲大師所述:

佛光山所提倡的是佛光淨土。我們的理念是把人間創造成 安和樂利的世界,實現國土身心的淨化,而成就未來的佛 光淨土世界。7

佛光山弘揚人間佛教,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為娑 婆世界點燃明燈;佛光淨土是諸佛淨土的總歸,人間佛教 所成就的,就是佛光淨土。8

人間佛教所要成就的淨土,就是融攝各種淨土的精華,而 又能落實在人間的「佛光淨土」。9

5. 星雲大師:《星雲日記 14.說忙說閒》,長沙:岳麓書社,2012 年,頁 123-124。

6. 星雲大師:《佛教叢書 5.教史》,高雄:佛光出版社,1995 年,頁 608。

7. 同註 6,頁 606-607。

8. 佛光星雲:《佛光教科書 11.佛光學》,台北:佛光文化,1999 年,頁 98。

9. 星雲大師:〈佛教對「宇宙人生」的看法〉,《人間佛教當代問題座談會》下冊,

台北:香海文化,2008 年,頁 183。

(3)

奉行人間佛教的佛光淨土,就是當生成就的淨土、人間的 佛國。佛光淨土,使人間即淨土,使淨土就在人間,這就 是人間佛教的佛光淨土。10

綜觀上列引文,可知「佛光淨土」與「人間淨土」的含義畫上等號,

這是其最普遍、最終極的定義。關於「佛光淨土」的基本雛型,星 雲大師認為是「佛化、善美、安樂、喜悅」的世界,每一個人都皈 依三寶,受持五戒,明因識果,廣結善緣;其次,能看美麗事物、

聽悅耳聲音、說良言美語、做善行義舉;復次,人我之間沒有嫉妒、

憎恨、貪欲、傷害,只有尊重、祥和、喜捨、成就。11

星雲大師認為,「佛光淨土」的終極境界即「佛法落實在人間,

融入到生活裡,深植在 每一個人的心田中,讓 人人心中有佛,則眼睛 所看的都是佛的世界,

耳中所聽的都是佛的聲 音,口中所說的都是佛 的語言,心中所想的都 是佛的恩德;當身心獲 得淨化,當下就是佛光 淨土現前,就能過著解 脫自在的佛化生活」。12

10. 星雲大師:〈實踐淨土〉,《人間佛教語錄》下冊,頁 280。

11. 星雲大師:〈佛教對「宇宙人生」的看法〉,《人間佛教當代問題座談會》下冊,

頁183。

12. 同註 11,頁 184。

具體落實人間佛教, 使大眾共沐在佛法的慈光 裡,當下就是「人間淨土」。(如地法師/ 攝)

(4)

可見佛光淨土是透過人間佛教的具體落實,13使大眾皆共沐在佛法 的慈光裡,14成就佛光普照的「人間淨土」。

從終極目標的追求上,「佛光淨土」與「人間淨土」同樣重視 思想心靈之淨土建設,兩者看似並無二致,不過「佛光淨土」更較

「人間淨土」強調環境、物質層面之建設。因此,從心靈思想層 面論,舉凡奉行人間佛教教法之場域皆屬「佛光淨土」;15就物質 環境層面論,佛光山及其派下道場、佛光山信徒、佛光會會員所 在之處,亦是佛光淨土。足見「佛光淨土」與「人間淨土」同位 於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體系的主要訴求與終極目標,卻有各自 的論述重點與實現目標,兩者處於同中有異、異中存同之互動關 係。然而,星雲大師「人間淨土」已有完備的思想藍圖,學界對 此有較多的討論,而「佛光淨土」往往被視為「人間淨土」的同 義複詞,與之相關的辨析與討論相對顯得罕見,誠有必要詳實梳理 星雲大師「佛光淨土」的思想內涵與實現路徑,從而辨明其思想之 定位。

職是之故,本文考察星雲大師有關「佛光淨土」之論述,發現 可從三種面向而論:一是佛教五乘八宗的融和思想,二是以佛光山 諸道場安養徒眾生老病死,三是四眾弟子信受奉行的場域與弘法利 生的目標,以下將分節而作探討。

13. 「佛光淨土的建設,主要是透過人間佛教的弘揚,把佛法落實在人間,融入 到生活裡,深植在每一個人的心田中,讓人人心中有佛」。星雲大師:〈佛 教對「宇宙人生」的看法〉,《人間佛教當代問題座談會》下冊,頁184。

14. 同註 11。

15. 「佛光山以人間佛教的人間性、生活性、利他性、喜樂性、時代性、普濟性,

在不同的時空因緣裡,秉持佛陀重視現生、示教利喜的本懷,弘揚人間佛教,

開創佛光淨土。」佛光星雲:《佛光教科書11.佛光學》,頁 97。

(5)

二、佛光淨土是五乘佛法的融和思想

由於「人間佛教」倡導「八宗兼弘」,16不論是重視修行實踐 的淨土宗、禪宗、密宗、律宗,或是重視義理慧解的華嚴宗、唯識 宗、天台宗、三論宗,舉凡有益人生的佛陀教法,皆是「人間佛 教」。然而,「現在所提倡的人間佛教,就是依大家的根機需要而 設,是多元化、多功能,隨你適合哪一種法門,就順應你;能夠實 踐佛陀『觀機逗教』的佛教,這就是人間佛教,就能建設人間」。17 為了滿足各類眾生修學佛法的需求,星雲大師認為,「佛教不能捨 棄人間,要與人間的生活融和在一起,將世間化為淨土。當今社會 所需要的是不捨一法的佛光淨土」,18其含括「出世與入世調和、

寺院與社會調和、僧眾與信眾調和、靜態與動態調和、生活與生死 調和」等特點,19注重佛法與世法的兼顧。因此,星雲大師指出,「佛 光山所提倡的佛光淨土,就是融和一切淨土,是一種不受時空限制 的修行,是一種注重生活的修行」。20可知「佛光淨土」具有兼容 並蓄的格局,21乃融匯佛教八宗教法之修行勝境,當大眾置身其中,

可各依根性、智識、年齡、體能、時間種種主客觀因素,揀擇相應

16. 佛光星雲:《佛光教科書 11.佛光學》,頁 175。

17. 星雲大師講,滿義記錄:〈當代問題座談紀實之五:佛教對「修行問題」的 看法〉,《普門學報》第20 期,台北:佛光山文教基金會,2004 年 3 月,頁 260-261。

18. 星雲大師:〈實踐淨土〉,《人間佛教語錄》下冊,頁 288。

19. 同註 18。

20. 星雲大師:《星雲日記 38.低下頭》,長沙:岳麓書社,2013 年,頁 214。

21. 「我們提倡『人間淨土』,什麼淨土都在裡面。這當中有教義、有內容。當 初我創立佛光山,不是只有硬體而已,軟體是人間佛教喜樂的性格,還有我 們弘法的主題、宗旨及修行的方法。」星雲大師:〈佛光弟子應有的思想〉,《星 雲大師全集116.隨堂開示錄 2.教育講習 2》,高雄:佛光出版社,2017 年,

頁14。

(6)

法門而行持,福慧雙修,從中獲得法喜悅樂、安頓身心。

星雲大師之所以提倡「佛光淨土」,原因在於「學佛不可捨一 法,不可少福德因緣,故一切法都是佛法,一切淨土都是佛光淨 土」。22因此,「佛光淨土」不拘一法,乃從諸佛菩薩淨土中所揀 擇出的整合形式:

華藏淨土是以佛果的境界來看待一切,故難為一般眾生所 理解;藥師淨土雖好,但現代科技文明一日千里,許多已 開發國家已經達到藥師琉璃淨土衣食豐足、住行無缺、醫 藥發達、生活無憂的境地;極樂淨土因須念佛念到一心不 亂,方能決定往生,似嫌太難;彌勒兜率淨土雖然較為簡 易,將來猶須下生人間;唯心淨土主張三界唯心,萬法唯 識,行者容易認為泛談;維摩淨土雖是不二法門的人間淨 土,唯若不深究,則易被誤導為在家佛教。23

佛光淨土,是諸佛淨土的總歸;人間佛教所成就的,就是 佛光淨土。我們應當本著直下承擔、捨我其誰的精神,效 法諸佛菩薩的慈心悲願,去除對三毒的怖畏,散播歡喜的 種子,融和極樂淨土的環境清淨、天下一家;琉璃淨土的 政治清明、民生豐富;華藏淨土的互助友愛、平等和諧;

兜率淨土的善人聚會、法樂無窮,將我們的人間穢域建設 成佛光淨土。24

22. 星雲大師:《星雲日記 15.緣滿人間》,長沙:岳麓書社,2012 年,頁 148。

23. 星雲大師:《星雲日記 14.說忙說閒》,頁 123。

24. 同註 18,頁 310。

(7)

星雲大師剖析各種淨土法門皆有特德,卻發現隱含著實踐與弘傳之 困境,在考量現代生活條件與大眾根機後,於是秉持汰除艱深、汲 取菁華的原則下,發展出具有現代性、25革新性、整合性之「佛光 淨土」,是一種諸佛淨土的總歸,也是人間佛教所致力成就的目 標。26

星雲大師指出,「佛光淨土」的思想即「持五乘共法」、「守 五戒十善」、「發四無量心」、「修六度四攝」、「信因緣果報」、

「行禪淨中道」,27這也是「人間淨土」的落實原則,28不過「佛光 淨土」生成機制與特殊之處源自「五乘共法」的理念:

25. 「佛光淨土不僅承繼傳統,而且適合時代朝流。」星雲大師:《佛教叢書 1.

教理》,高雄:佛光出版社,1995 年,頁 606。

26. 參見佛光星雲:《佛光教科書 11.佛光學》,頁 98。

27. 同註 25,頁 606-609。

28. 星雲大師:《佛教叢書 1.教理》,頁 609-610;《佛教叢書 5.教史》,頁 617。

守五戒十善是落實「人間淨土」的基礎之一。圖為參加佛光山苗 栗大明寺三皈五戒典禮的戒子。(邱乾海/ 攝)

(8)

在佛教的五乘中,人天乘的佛教重於入世,聲聞緣覺乘的 佛教重於出世。而佛光淨土是具有人天乘入世的精神和聲 聞緣覺乘出世的思想。佛光淨土是以菩薩為目標,自利利 他,自度度人,自覺覺人。因此,五乘佛法的調和,就是 佛光淨土的思想。29

在星雲大師看來,五乘融和是佛光淨土的核心宗旨,這樣的主張源 自佛陀為了教化各類根性的眾生而權巧施設五種實踐法門,30具有 不捨棄各類根器眾生的悲心。

鑑於眾生根器千差萬別,佛陀應機設教,為人乘說持五戒法,

脫離三途而生人道;為天乘說修十善法,可生天界;為聲聞乘者說 修四諦法,脫離三界而成阿羅漢;為緣覺乘者說修十二緣起法,脫 離三界而成辟支佛;為菩薩乘者說行六度法,可越三界二乘的境界,

得無上究竟的成佛果位。31可知五乘行者各有根本行法,人乘修學 三皈五戒,天乘修習十善禪定,聲聞乘修習四重聖諦,緣覺乘修習 緣起中道,菩薩乘修習六度萬行。32星雲大師申明,佛說五乘法,

旨在將「人、天、聲聞、緣覺、菩薩等權教五乘,都趨入實教一大 乘的佛道,這才是最究極的境界」,33如是闡述契合《法華經》所

29. 星雲大師:〈佛教對「宇宙人生」的看法〉,《人間佛教當代問題座談會》下冊,

頁184。

30. 參見星雲大師:〈中國文化與五乘佛法〉,《人間佛教論文集》上冊,台北:

香海文化,2008 年,頁 486。

31. 參見佛光星雲:《佛光教科書 1.佛法僧三寶》,台北:佛光文化,1999 年,

頁79。

32. 同註 26,頁 48。

33. 星雲大師:〈思想體系〉,《人間佛教語錄》下冊,頁 30。

(9)

云:「諸佛如來言無虛妄,無有餘乘,唯一佛乘。」34而諸佛仍以

「種種因緣、譬喻言辭,而為眾生演說諸法」,35是為方便教化各 類根機眾生。36

關於五乘行者,星雲大師指出:

五乘佛法是依發心、目的與方法的不同而區別。人天乘是 佛陀所施設的方便法門,是世間法,不能了生死。聲聞、

緣覺乘雖然可以了脫生死,超出三界,但是只為自度,只 能「拔一己之苦,得一己之樂」,未能度眾利他,佛陀斥 為「焦芽敗種」,可見仍非究竟。唯有自利利他,自度度 人,發四弘誓願,修六度四攝法門,圓滿佛果的菩薩乘,

才是佛法的究竟法門。37

從上述可見,人天乘未脫三界分段生死,聲聞乘、緣覺乘即便出離 三界分段生死,猶遠不及圓滿的佛果,唯有透過大乘菩薩道自度度 人,方屬究竟。星雲大師約略劃分,人天乘的對象,是在家眾,重 視物質生活;聲聞、緣覺的對象,是出家眾,較重視精神生活,38 可知「人天乘是戀世;聲聞、緣覺乘是出世;菩薩乘是入世而不戀 世,出世而不獨善其身」。39

34. 姚秦.鳩摩羅什譯:《妙法蓮華經》卷 1,《大正藏》第 9 冊,頁 7 下。

35. 同註 34,頁 7 中。

36. 如來「為諸菩薩說應六波羅蜜,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究竟佛慧。為求辟 支佛者,說應十二因緣法;為求聲聞者,說應四諦法,度生老病死究竟涅槃。

為餘眾生說人天教,令得人天安樂妙果」。唐.般若譯:《大乘本生心地觀經》

卷2,《大正藏》第 3 冊,頁 299 上。

37. 星雲大師:〈如何實踐佛法(三)〉,《佛教叢書 1.教理》,頁 709。

38. 參見星雲大師:〈生活觀〉,《人間佛教語錄》中冊,頁 8。

39. 佛光星雲:《佛光教科書 1.佛法僧三寶》,頁 80。

(10)

有鑑於此,星雲大師認為,「佛教是菩薩道,包容人、天、小 乘,乃至一切出世的事業」。40因此,結合入世的人天乘精神與出 世的聲聞緣覺乘思想,「將五乘佛法調和起來,就是人間佛教」,41 所以慈悲濟眾的菩薩乘是人間佛教主要弘揚的法門。42星雲大師雖 倡五乘融和,卻也叮囑:「五乘佛法以人天乘為基礎,次第進趣於 大乘而直達佛乘,所以人天乘是佛乘的初階。」43行者不宜高談頓 超法或貿然躐等修持,應依序以人天、聲聞、緣覺、菩薩諸乘的行 法次第來完善自我,乃至成就佛道。44

佛光淨土「五乘融和」呈現鮮明強烈的性格,在星雲大師人間 佛教思想體系諸多部分起到正向連結之作用:

對於佛法的教義,不論是大乘、小乘各各宗派,固然有彼 此的風格,但彼此之間不是批判爭執的,不是你錯我對的,

而是相互的尊重與包容,相互的讚歎與融和,同中存異,

異中求同。因此,我們更應做到禪淨融和、顯密融和、大 小乘融和、南北傳融和,甚至要將傳統與現代融和,共同 恪遵佛陀的慈心悲願,融和五乘十宗,修持三學而圓滿佛 道。45

從上述可知,星雲大師不主張消除差別、統合為一的「融合」,而

40.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實踐的理念之二〉,《星雲大師全集 122.隨堂開示錄 8.青年勉勵 3》,高雄:佛光出版社,2017 年,頁 189。

41. 星雲大師:〈思想體系〉,《人間佛教語錄》下冊,頁 9。

42. 同註 41,頁 30。

43. 同註 39。

44. 同註 41。

45. 佛光星雲:《佛光教科書 5.宗派概論》,台北:佛光文化,1999 年,頁 4-5。

(11)

是倡導尊重異己、包容共存的「融和」,這樣的做法不是貶低自我、

迎合他人,反而能消弭成見、締造合作。實際上,星雲大師之所以 有該羅眾善、五乘融和的識見,乃汲取華嚴「自他一體,法界圓融」

之「事事無礙」思想,進而追求事相諸法「同中存異,異中求同」,

方能淬鍊佛光淨土「五乘同居共生、各宗淨土融和」之宗旨。

星雲大師揀擇「法界融和」、「事事無礙」的華嚴思想,轉化 運用於佛光淨土「五乘融和」之願景,足見其巧智妙慧與恢宏氣度。

正因理事融和、事事無礙的思想深刻影響星雲大師,所以他認為:

「佛光淨土裡,是不排斥任何一個人、任何一個宗教的。」46於是 將「五乘融和」的精神延伸運用至佛教之外,含攝古今中外各大宗

46. 星雲大師:〈佛光淨土〉,《星雲大師全集 177.星雲說喻 1》,高雄:佛光 出版社,2017 年,頁 62。

星雲大師「五乘融和」的精神,含攝古今中外各大宗教。圖為佛光山「2017 世界 神明聯誼會」,各宗教代表於佛館大佛平台合影。(周倫/ 攝)

(12)

教,並給予合理的定位,如:儒家近似「人乘」,天主教、基督教、

伊斯蘭教通於「天乘」,道家、道教比配「聲聞乘」、「緣覺乘」,

而佛教重視發菩提心、行菩薩道,為「菩薩乘」。47

由於眾生根器因緣不盡相同,佛教在實際弘傳過程,不可能強 行將其他宗教同化,所幸「人間佛教是包容『五乘』的宗教,是尊 重融和的宗教」,48在這樣的情況下,星雲大師之人間佛教菩薩道,

能透過佛光淨土五乘融和共生的功用,「涵容其他宗教所追求的終 極目標,並圓滿菩薩道的教義」。49再者,星雲大師以「五乘」比 配各大宗教,顯示其未將佛教之外的宗教進行境界價值分判或視為 外道而拒絕往來,而是將各宗教的教義思想與終極關懷視為根器之 別,強調「信仰,不必輕視別人,你尊重別人的信仰,別人也尊重 你的信仰,各信各的,不必要統一」。50

星雲大師以包容、平等、尊重的胸懷同各宗教交流對話,實則 確立「人間佛教」、「佛光淨土」海納百川、包容眾善的廣大格局,

也促成每年12 月 25 日在佛陀紀念館舉行的「世界神明聯誼會」,51

47. 詳見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藍圖(上)〉,《人間佛教論文集》下冊,頁 94-95;〈我與神明〉,《百年佛緣 4.社緣篇 2》,頁 93。

48. 星雲大師:〈中國文化與五乘佛法〉,《人間佛教論文集》上冊,頁 495。

49. 佛光星雲:《佛光教科書 10.宗教概說》,台北:佛光文化,1999 年,頁 31。

50. 星雲大師:〈神明朝山聯誼會〉,《貧僧有話要說》,台北:福報文化,2015 年,

頁230。

51. 佛陀紀念館 2011 年落成慶典,邀請台灣各地宮廟神明、王爺、媽祖朝山禮佛,

神佛同慶;2012 年在台灣宗教信仰的堅實基礎擴充陣容,與會神明達 300 尊;

2013 年則拓展至台灣、中國兩岸神明聯誼;2014 年落實國際宗教聯誼的方 向,逐步確立每年12 月 25 日舉辦「世界神明聯誼會」之基調。詳見《喬達 摩》編輯部:〈2011-2014 年神明朝山聯誼會之精彩回顧〉,《喬達摩》第 58 期,《佛光山佛陀紀念館》網站,網址:http://www.fgsbmc.org.tw/GauD.

aspx?PNO=2015240005。

(13)

突顯「在佛光山這個叢林道場裡,一樣接納了來自世界各國的人 士,可以說,它是一個超越時空、超越族群,僧信共成的教團」。52 事實上,星雲大師佛光淨土思想標舉五乘融和,重點不在談論 五乘根性與其各自的位階,而是著意於能代表各乘的修行法門,即

「人乘―五戒」、「天乘―十善」、「聲聞乘―四諦」、「緣 覺乘―十二因緣」、「菩薩乘―六波羅蜜」,這些咸為人間佛 教重視的修行次第。53更特別的是,星雲大師論及五乘佛法,也點 出人間佛教弘傳的階段性策略:「我們要先建立人乘佛教,再建立 天乘佛教、聲聞乘佛教,進而融和為菩薩道。」54

從上述可知,「人間佛教」涵蓋「五乘佛法」,並非只推行人 文精神或普世價值的「人乘佛教」,「人乘佛教」只是「人間佛教」

的初階。實際上,星雲大師為「人間佛教」勾勒長遠的發展規劃,

先由「人乘」開始,歷經「天乘」、「聲聞乘」,最終仍要五乘融和,

並趨向大乘菩薩道。

人間佛教五十年來在星雲大師與佛光山徒眾推動下,象徵人文 精神和普世價值的「人乘佛教」在文化、教育、慈善已大有斬獲。

第二階段的「天乘佛教」正是透過「世界神明聯誼會」落實,由佛 光山主動與台灣各地、國際社會各正信宗教信仰展開交流、對話,

52. 星雲大師:〈佛光山菩薩比丘尼〉,《百年佛緣 8.僧信篇 2》,高雄:佛光 出版社,2013 年,頁 236。

53. 「佛教的『五乘宗教觀』,為菩薩乘……從持守五戒,而有現世的欲樂;具 足十善業報,能得到天堂的福德,繼而能悟解四諦法、十二支緣起,入聖賢 位,且以此善根,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效法菩薩的發心,『上求佛道,下化 眾生』,以大悲為根,菩提為果。」佛光星雲:《佛光教科書10.宗教概說》,

頁31。

54. 星雲大師:《星雲日記 26.把握因緣》,長沙:岳麓書社,2013 年,頁 168。

(14)

期盼各大宗教偕同佛教,各以其影響力攝化眾生,淨化人心,達致 社會和諧、世界和平的願景。至於第三階段的「聲聞乘佛教」,可 能是集結佛光山僧信二眾的資源力量,與全球各地不同的佛教僧團 展開更密切、友善的交流互動,團結全球佛教徒,齊為建設佛光普 照的「人間淨土」貢獻心力。

三、佛光淨土是安養大眾的慈悲道場

星雲大師坦陳「十方諸佛都成為我的典範」,55並感於「極樂 世界以七寶樓閣、水鳥說法為眾生添福利;琉璃淨土以衣食無缺、

離諸欲染為有情增安樂。我雖力有未逮,唯願效法諸佛如來的大悲 願力,以完善的設施、舒適的環境『為信徒添油香』」。56星雲大 師嚮往諸佛施設淨土的慈心悲願,冀望現世即能接引眾生,因而表 示:「人間未必是穢土,淨土也不一定是死後才能往生,只要有心,

我們在現世也可以建設一方淨土,讓有志之士都能在這裡長養身 心,同享法樂。」57於是反思:「雖然西方極樂世界很好,東方琉 璃世界很美,但眼前重要的是先往『生』人間的佛光淨土。」58於是,

星雲大師發心立願「讓每一個人的一生都能在佛光淨土完成,而不 是等到臨終時才想到佛教、想到未來的歸宿,希望大家都能在佛光

55. 佛光星雲:〈我是佛〉,《往事百語 3.皆大歡喜》,台北:香海文化,1999 年,頁197。

56. 佛光星雲:〈為信徒添油香〉,《往事百語 6.有情有義》,台北:香海文化,

1999 年,174-175。

57. 佛光星雲:〈重新估定價值〉,《往事百語 2.老二哲學》,台北:香海文化,

1999 年,頁 49。

58. 星雲大師:《星雲日記 35.說話的藝術》,長沙:岳麓書社,2013 年,頁 185。

(15)

淨土裡圓滿完成一生」。59

「佛光淨土」的終極目標雖等同於「人間淨土」,但是星雲大 師希望在現世即建構出「人間淨土」的具體雛形,能以一方清淨道 場安養大眾。因此,星雲大師「佛光淨土」的願景是因應「人間淨 土」而生,當先由佛光山及派下分別院、道場為根據。

星雲大師期望「把佛光山打造為佛國淨土」,60即是「佛光淨 土」,61而佛光山往往以極樂淨土為典範,如下所示:

我希望把佛光山建設成為生亡皆可往生的人間淨土,我們 的信念是:佛光山就是極樂淨土,佛光山就能給你安養。62 當我開闢佛光山時,就決定要善加規劃,使信徒生亡都能 在此安養,讓大家不僅在死後才能蒙受佛恩,即使在現世 也能得到法益。63

我在建設佛光山時,心中就有一個理想:以一個人的人生 為藍圖,希望把佛光山建設成一個「人間佛國」。64

59. 星雲大師講,滿義記錄:〈當代問題座談紀實之十:佛教對「臨終關懷」的 看法〉,《普門學報》,第25 期,台北:佛光山文教基金會,2005 年 1 月,

頁297-298。

60. 星雲大師:〈後記―寫在《百年佛緣》之後〉,《詩歌人間:星雲大師第 一本詩歌集》,台北:天下遠見,2013 年,頁 93。

61. 「(佛光山)開山之初,大師即發願要把佛光山建設成為可以全面照顧人的 一生,讓人生之『生、老、病、死』都能在此完成的『佛光淨土』。」滿 義法師:〈星雲大師其人:寫於譜前〉,《星雲大師全集227:星雲大師年 譜1》,高雄:佛光出版社,2017 年,頁 38。

62. 星雲大師:《佛教叢書 5.教史》,頁 607。

63. 佛光星雲:〈不要讓阿彌陀佛代替我們報恩〉,《往事百語 6.有情有義》,

頁128。

64. 星雲大師:〈我建佛光山的因緣〉,《百年佛緣 9.道場篇 1》,高雄:佛光 出版社,2013 年,頁 99。

(16)

綜觀上引論述,可見星雲大師對建設「佛光淨土」的願望是強烈而 明確的,期盼佛光山「佛光淨土」如同人間的「極樂淨土」,65接 引各類眾生,讓大眾不論生亡,皆於其中獲得安養,足證其借鑑「極 樂淨土」思想之處。

佛光淨土對大眾的安養是多方面的,誠如星雲大師初創佛光山 時之發想:「在民國五十六年創建佛光山,就著手推動養老、育幼、

教育、文化等種種事業與設備,目的就是要讓信徒的一生都能在佛 光山完成,我要讓他們生前就能『往生』佛光山,不一定要等將來 才到極樂世界去,我覺得這樣才能報答信徒的護持與發心。」66星 雲大師認為,佛弟子修學佛法應在現世體獲利益、法樂,因而表 示:

過去,念佛的人,是想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現在,大家 做功德則希望今生就要往生佛光山佛光淨土。我們不一定 要等到來生,讓阿彌陀佛來感謝我們,佛門的傳教師應該 要代替佛陀來感謝大家,不要把責任交給阿彌陀佛。所以,

我們一再努力,要讓所有信徒,將來往生佛光淨土!67

可見「佛光淨土」體現著星雲大師愛護徒眾之慈悲心:「對佛光山 具有某種護教程度的信徒,當他在老年時,不一定由兒女來養他,

可由本山奉養,讓他頤養天年;不一定等往生之後,才能到西方極

65. 「我的信念是:佛光山就是極樂淨土。」星雲大師:《百年佛緣 12.行佛篇 2》,高雄:佛光出版社,2013 年,頁 303。

66. 星雲大師講,滿義記錄:〈當代問題座談紀實之七:佛教對「生命教育」的 看法〉,《普門學報》,第22 期,台北:佛光山文教基金會,2004 年 7 月,

頁281。

67. 星雲大師:《星雲日記 34.領眾之道》,長沙:岳麓書社,2013 年,頁 101。

(17)

樂世界,讓阿彌陀佛補償他。因為他對佛教很好,我們奉養他,讓 他當生即往生佛光人間淨土。」68

綜上所述,星雲大師將佛光山打造成「佛光淨土」的願景,現 實成因大抵有三:一、以佛光山種種莊嚴方便,作為建設「人間淨 土」之根基;二、令大眾在「佛光淨土」薰修,現世獲證法喜,同 時照護年長護法信眾,令徒眾之生亡皆在「佛光淨土」中圓滿;三、

效法阿彌陀佛以極樂淨土攝受眾生的願力,轉換為在現世即發起

「成熟有情,嚴淨佛土」的願行,期盼建設人間淨土的行動由佛光 山率先落實,以報答三寶恩、眾生恩。因此,星雲大師期許將佛光 山建設為「佛光淨土」,照顧各類眾生,所以佛光山咸有相應的設 施與環境:

為便利社會大眾的需要,我設立會議室、圖書館、會客室;

為解決香客的吃住問題,我興建檀信樓、玉佛樓、雲居樓;

為信徒子女的教育著想,我舉辦兒童學校、才藝輔導,創

68.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系列 5.人間與實踐―慧解篇》,台北:香海文化,

2005 年,頁 206。

佛光山宜蘭仁愛之家

(18)

辦中學、大學;為了行者的修持,我興建禪堂、佛堂、禮 懺堂、抄經堂;為了病者的疾苦,我成立助念團、醫療隊,

興設施診所、安寧病房;為了安養老者,我創建老人之家、

仁愛之家;為了利樂亡者,我興建萬壽園、玫瑰陵。69 我們應信徒食宿上的需要,陸續建設朝山會舘、麻竹園、

檀信樓;應信徒諮詢休憩上的需要,設立東禪客堂、信徒 服務中心;應信徒信仰上的需要,相繼興建大悲殿、大智 殿、地藏殿、普賢殿;最近更應信徒修持上的需要,完成 了禪堂、抄經堂、禮懺堂、念佛堂,使得佛光山成為名副 其實的四大名山菩薩道場。70

綜合上述,反映佛光淨土為僧信二眾提供食宿、教育、慈善、醫療、

喪葬等照護關懷,目的在以世法種種方便接引大眾,盡可能地在現 世人生為棲心佛教者提供如同佛國淨土之清淨道場,無須為生老病 死之問題憂愁煩惱;71進而使他們發心立願,效法三世諸佛、四大 菩薩諸般行願,在禪淨共修中勇猛精進、行佛所行。可見星雲大師 取法諸佛淨土的依正莊嚴與種種方便,欲令「佛光山又成為生、老、

病、死都能與諸佛菩薩長相左右的人間淨土」。72

星雲大師申明:「我覺得大家看佛光山,要看佛光山的制度 化、人間化、國際化、未來化,不只要看外表建築的輝煌,還要看

69. 佛光星雲:〈為信徒添油香〉,《往事百語 6.有情有義》,頁 175。

70. 佛光星雲:〈你重要,他重要,我不重要〉,《往事百語 2.老二哲學》,頁 37。

71. 「從育幼院的孤兒到救濟院的老人,從佛光診所到雲水醫院,從托兒所到萬 壽園,從技藝訓練到禪淨共修,我為解除生老病死之苦,而興辦各種慈善事 業。」佛光星雲:〈重新估定價值〉,《往事百語2.老二哲學》,頁 49。

72. 同註 70,頁 38。

(19)

內部的精神意義。」73可見他「著手規劃佛光山的建設,即希望讓 佛光山每個地方,都具有教育的功能,每項建築都能呈現佛法的意 味」。74其次,妙凡法師指出:「佛光山除了硬體的建設外,軟體 的設備、待人處事的處處『給』人,才是『人間淨土』的精神。」75 可見佛光淨土不純粹只有環境建設,還相應於人間淨土思想,致力 從多方面打造清淨道場,以安養四眾弟子。因此,星雲大師激勵生 活於「佛光淨土」的大眾,宜「從自我的環境做起,從辦公桌到寮 房,所接觸的人、事、物,都要規畫到自我的心中,以智慧的力量、

信仰的財富、慈悲的事理,來建設自己的淨土,而愛護常住,佛光 山就是我們的淨土」。76準此可知,佛光淨土固然有了具體的物質 環境,仍以種種莊嚴來表彰法義、種種方便以攝受大眾,顯示其以 思想心靈層面之建設為優位。

佛光淨土雖然囊括「世法」與「佛法」的功能,體現佛法融和 世法的精神,深層目的在於讓大眾專心致志修學佛法,恰如星雲大 師所說:「我建設佛光山,就是讓信徒有一個朝山禮拜,與佛菩薩 接心的地方。」77而「佛光山的莊嚴,是希望來山者,能由此體會 淨土的喜樂,進而對三寶生起信心」。78因此,「佛光淨土」代表

73. 星雲大師:《星雲日記 40.神通妙用》,長沙:岳麓書社,2013 年,頁 121。

74. 星雲大師:〈百人碑牆〉,《佛光山開山故事:荒山化為寶殿的傳奇》,高雄:

佛光文化,2012 年,頁 116。

75. 妙凡法師:〈從天台「一念三千」論析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修行觀〉,《人 間佛教》學報.藝文第10 期,高雄: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2017 年 7 月,

頁118。

76. 星雲大師:《星雲日記 42.檢查心念》,高雄:佛光出版社,1997 年,頁 55-56。

77. 星雲大師:〈普賢殿〉,《佛光山開山故事:荒山化為寶殿的傳奇》,頁 74。

78.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系列 5.人間與實踐―慧解篇》,頁 332。

(20)

「佛光普照之地」、「法水長流之處」、「僧伽菩提之田」,79 佛光山經過大眾長年辛勤耕耘,漸將「佛、法、僧」落實於道場建 設上,以結合社會的千家寺院、百萬人士所建的佛陀紀念館為「佛 寶山」;由佛光山的徒眾自力發心的藏經樓為「法寶山」;以五十 年來社會大眾與信徒支持創建的佛光山、叢林學院為「僧寶山」,

所以佛光淨土是具足佛、法、僧的「三寶山」。80

再者,佛光山中五大殿堂,除了「大雄寶殿」,還有「女眾學 部的大悲殿,供奉觀世音菩薩;有男眾學部的大智殿,供奉文殊菩 薩;有位於養老育幼區域的大行殿,供奉普賢菩薩;有建於東山萬 壽園上方的大願殿,供奉地藏菩薩」。81星雲大師如是規劃,意涵 有三:一、到佛光山朝山拜

佛, 就 等 於 朝 禮 了 四 大 名 山。82二、把中國的四大名 山都建在佛光山上,就如同 置身在佛國淨土裡。83三、

把中國四大名山綜合起來,

建在佛光山裡,讓佛光山成 為一個實踐菩薩道的大乘佛 國淨土。84因此,星雲大師

79. 星雲大師:《星雲日記 16.禪的妙用》,長沙:岳麓書社,2013 年,頁 90。

80. 參見星雲大師:〈三寶山〉,《星雲大師全集 285.話說佛光山 2.開山篇 2》,

高雄:佛光出版社,2017 年,頁 169。

81. 星雲大師:〈朝山拜佛〉,《人間萬事 12.悟者的心境》,頁 289。

82. 同註 81。

83. 星雲大師:〈大悲殿〉,《佛光山開山故事:荒山化為寶殿的傳奇》,頁 50- 51。

84. 星雲大師:〈我建佛光山的因緣〉,《百年佛緣 9.道場篇 1》,頁 99。

佛光山地藏殿供奉的地藏菩薩

(21)

認為,四大菩薩的心行願力,彰顯著四弘誓願―觀音菩薩以「大 悲心」遊諸國土、尋聲救苦,象徵「眾生無邊誓願度」;地藏菩薩 以「大願力」權現地獄、度貪瞋痴,象徵「煩惱無盡誓願斷」;文 殊菩薩以「大智力」演諸聖教、智導群迷,象徵「法門無量誓願 學」;普賢菩薩以「大行力」廣修萬行、導歸淨土,象徵「佛道無 上誓願成」。85綜合上述,可見「佛光淨土」雖是因應現代眾生根 機所發展的淨土思想,但是不能捨離佛法根本,必須契合佛、法、

僧三寶之教義與大乘菩薩道「悲智願行」之精神。

四、佛光淨土是四眾弟子的弘化目標

娑婆世界整體若要轉化為佛國淨土,需要長時、多人之功方能 達致,而淨土的完成需要清淨的「菩薩功德」、「眾生」、「眾生 功德」三大因緣,86這樣的標準對於現階段的娑婆眾生而言,著實 不易。因此,星雲大師將修學佛法之利益轉化為淺白易懂的概念,

指出「過得歡喜」、「行得正派」、「活得自在」、「身心平安」

亦是「佛光淨土」,87但這不是放寬成就淨土的標準,而是為了鼓 勵生活於佛光山體系的大眾,能以一種積極樂觀的態度修學佛法,

繼而為建設人間淨土而奮鬥努力。

由於佛光山早已確立「弘揚人間佛教,開創佛光淨土;建設四

85. 參見星雲大師:〈從四聖諦到四弘誓願〉,《人間佛教論文集》上冊,頁 377-378。

86. 「淨土因緣有三事:一、菩薩功德;二、眾生;三、眾生功德。三因既淨,則 得淨土。」姚秦.僧肇:《注維摩詰經》卷1,《大正藏》第 38 冊,頁 334 中。

87. 參見星雲大師:〈實踐淨土〉,《人間佛教語錄》下冊,頁 303;〈我們的淨 土在哪裡?〉,《星雲大師全集127.隨堂開示錄 13.集會共修 2》,高雄:

佛光出版社,2017 年,頁 97。

(22)

眾教團,促進普世和慈」之目標,88顯示創建佛光淨土既是僧眾的 責任,更是佛光會的創會宗旨89及佛光會信眾的目標,90可見「佛光 會最終的目的,就是佛光淨土的實踐」。91因此,星雲大師指出:

「我們的希望,建設佛光淨土︰也就是說每一位佛光會員應以象徵 悲、智、願、行的觀音、文殊、地藏、普賢四大菩薩做為我們的楷 模,以自利利他、犧牲奉獻的精神來創造充滿希望的佛光淨土。」92 可見「佛光淨土」除了建設佛光山及其派下道場,更須拓展至佛光 山弘法體系之外的社會,若不如是推展菩薩行,便與聲聞乘、緣覺 乘無異。

星雲大師認為,佛光淨土的創建與推展更注重信眾的力量:

「凡我佛光人應秉持佛陀的慈心悲願,首先在個人的生活上,以佛 法為指南,進一步推展至家庭成員,建設佛光人家,繼而分享鄰里,

建設佛光社區,冀望有一天,我們能將娑婆穢域轉為佛光淨土。」93 顯示佛光淨土之建設具有實施次第,此即是「佛光會的發展方向,

就是希望我們每個人,從做好一個『佛光會員』,繼而建設『佛光 人家』,接著發展『佛光社區』,到最後創造『佛光淨土』為終極 目標」。94

88. 參見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戒學〉,《人間佛教的戒定慧》,頁 26。

89. 同註 88,頁 92。

90. 同註 88,頁 94

91. 星雲大師:《佛教叢書 7.儀制》,高雄:佛光出版社,1995 年,頁 491。

92. 星雲大師:《星雲日記 29.生活禪》,長沙:岳麓書社,2013 年,頁 176- 177。

93. 星雲大師:〈佛光會的宗旨〉,《人間佛教書信選》,台北:香海文化,2008 年,

頁578。

94. 星雲大師:〈發心與發展〉,《星雲大師全集 114.主題演說.當代人心思潮》,

高雄:佛光出版社,2017 年,頁 167。

(23)

星雲大師闡釋,「佛光會員」必須努力增長般若智慧、開發內 心能源、堅定信心道念、培養福德因緣,期許每位佛光會員成就圓 滿人格的人間菩薩。「佛光家庭」是秉持佛教理念、彼此成就的佛 化家庭。「佛光社區」即是「佛光家庭」的擴大,即分享法喜禪悅 分享給左鄰右舍、周遭親友,努力擴展對人間的關懷。當「做好佛 光會員」、「建設佛光家庭」、「發展佛光社區」完全落實,即能「創 建佛光淨土」,使大眾生活在佛化的世界。95雖然建設佛光淨土具 有「做好佛光會員」、「建設佛光家庭」、「發展佛光社區」、「創 建佛光淨土」之階段,但彼此亦有相輔相成的密切關係,有時必須 次第實踐,有時可以同時進行,須隨大眾的般若智慧與善巧方便靈 活運用在日常生活上。96

佛光淨土雖是「人間淨土」的建設基礎,亦必須從大眾自身相 關的心靈、環境層面開始建設「佛光淨土」,應依循發展「人性的 真善美好」、「世間的福慧聖財」、「人際的和樂愛敬」、「未來 的生佛合一」,97前兩者是自我提升、改善環境的佛化生活;後兩 者是自利利人、真俗融和的佛化世界。再者,佛光淨土呈現次第,

如星雲大師所示:「希望佛光人能夠發心立願,從『歡喜融和』、

『同體共生』、『福慧雙修』、『法界同登』四個層次中,體會到 從器世間、有情世間的融和,進而邁向正覺世間、法界同登的境地,

這就是佛光淨土的具體實現。」98顯示佛光淨土必須從「世法」淨 化輾轉提升至「佛法」精進的階段。

95. 星雲大師:〈佛光會員的進展〉,《人間佛教書信選》,頁 703-706。

96. 同註 95,頁 706。

97. 星雲大師:〈發心與發展〉,《星雲大師全集 114.主題演說.當代人心思潮》,

頁167-175。

98. 星雲大師:〈佛光宗風〉,《人間佛教語錄》下冊,頁 213。

(24)

星雲大師指出:「佛光淨土是由你、我、他心中的淨土,心心 相連,最後能成就一切眾生的人間淨土。」99可見在「佛光淨土」

的建設過程中,佛光山信眾、佛光會會員扮演著重要角色,其建設 理念與弘傳策略,在於「佛光淨土」以佛光山為基點,拓展至各地 別院、分院,即由各道場的法師大德住持佛法,期許在佛光普照下 打造「內心」與「外境」悉皆清淨莊嚴的「佛光淨土」,即是以「點」

建設「人間淨土」;當各個道場與佛化家庭信受奉行人間佛教教法,

在穩健基礎上向外拓展,不僅有淨化三業之自利,更有饒益眾生之 利他,即能攝受他人信受佛教、修學佛法,契入「佛光淨土」義海,

彼此相資互助,即是以「線」建構「人間淨土」;當契入「佛光淨土」

的眾生愈多,形成團體,而團體與團體之間彼此呼應,即是以「面」

串聯「人間淨土」。因此,當「佛光淨土」點、線、面之融和、擴 散與推展,即能逐步圓滿成就「人間淨土」。

綜合上述,可發現「佛光淨土」與「人間淨土」在理念面與實 踐面處於同中有異、異中求同的互動關係。

五、結語

星雲大師從種種大乘教義與佛國淨土思想,以及為了報答諸佛 恩、眾生恩,體認到「佛教的淨土是可以在人間實現,也可以在現 代實現」,100於是倡導「佛光淨土」。必須闡明,星雲大師語境下 的「佛光淨土」,實際象徵三種意義脈絡:一是推動「人間佛教」

而使人間(娑婆世界)成為「富而好禮」、「普世和諧」、「法喜 安樂」、「佛光普照」、「慈悲喜捨」、「常樂我淨」之淨土世界,

99. 同註 98。

100.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藍圖(下)〉,《人間佛教論文集》下冊,頁 449。

(25)

此意義下的「佛光淨土」等同於「人間淨土」。101二是將佛光山及 其派下道場一切建設打造成如同佛國淨土般的修行場域,對於各年 齡大眾在各方面皆有所安養,即是以物質環境層面打造的「佛光山 淨土」。三是不論在寺院、居家,或都市、自然等環境,只要與「人 間佛教」教法相應之處,感受群我和諧、法界融和的悅樂,即屬「佛 光淨土」,其成立必須仰仗四眾弟子之努力弘化。

由此可知,「人間淨土」與「佛光淨土」俱以淨化心靈為核心 法要,但是「佛光淨土」更較「人間淨土」突出物質、環境的建設,

是其最顯著的特質。星雲大師為了落實「佛光淨土」,對於佛光山 殿堂格局配置、環境景觀安排上,不難看出他有意效法佛國淨土的 巧思,使「佛光淨土」呈顯情與無情同在說法的意象。

當「人間佛教」教法徹底落實時,娑婆世界實與佛國淨土無二 無別,即是「人間淨土」之成立。然而,「建設人間淨土」若只有

101. 詳見星雲大師:〈佛教對「宇宙人生」的看法〉,《人間佛教當代問題座談會》

下冊,頁184。

僧信二眾齊攜手,共創五和人間淨土。圖為「2018 年國際佛光會中區協會年會」

在佛光山惠中寺舉行。(羅元廷/ 攝)

(26)

理念口號而缺乏具體措施與明確方針,恐令僧信二眾無所適從。況 且「人間淨土」之建設非少數人、短時間內可成,仍須循序淨化娑 婆世界之「五蘊世間」、「眾生世間」、「國土世間」。星雲大師 為將「建設人間淨土」之願景搭配相應的實踐行動,將佛光山為首 的種種弘法體系建設成為融和佛教諸宗義理、五乘修行法門的「佛 光淨土」,用以推展「人間佛教」與建設「人間淨土」。再者,星 雲大師在各處之分院道場與佛光家庭落實建設「佛光淨土」,提供 佛法之教化與世法之照顧,欲令大眾安心向道,不為生老病死所罣 礙,皆得安養;乃至行持佛法,安住法樂,自他俱利,如在佛國。

足見佛光淨土之建設層面必須含括心靈思想與物質環境,方能使有 形的「色法」與無相的「心法」轉化為清淨莊嚴的境界。

總要言之,「人間淨土」是星雲大師的恢宏願景,而「佛光淨 土」著重更具體的物質環境與務實的弘法策略,便於逐步成就「人 間淨土」。而佛光淨土的起點即是佛光山,其中一切人事、環境效 法佛國淨土依正莊嚴,施設能照應大眾之設備環境,令大眾安住其 中,修學佛法,從而落實自利利他的菩薩道精神。當僧眾在各道場 弘揚人間佛教,佛光會員開始「建設佛光家庭」、「發展佛光社 區」,並在僧信二眾戮力同心下,逐步拓展「佛光淨土」,攝受更 多眾生投入「淨化國土,教化眾生」的菩薩道行列,即便歷時多年,

只要「佛光淨土」教化範圍持續進行與拓展,終能從「法水長流五 大洲」晉升為「佛光普照三千界」,即是佛光普照的「人間淨土」

之圓滿實現。足見佛光淨土的實現路徑是從佛光山弘法體系逐步向 外推廣,期許普及家庭、社會、國族、世界,令娑婆世界達致「人 間淨土,佛國現前」102的目標。

102. 參見佛光星雲:《佛光教科書 11.佛光學》,頁 142-143。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人間佛教是佛陀對人間教化的佛教,不是哪一個國家的,哪一

These characteristics are the humanity of reverence, heart and happiness, compassionate equality, goodness and convenience, the creation of light, happiness, compassion

提起佛教的慈悲,一般都會聯想起佛教的慈善事業,但是星雲

To grasp the fundamental spirits of such, it must begin with Venerable Master Hsing Yun's interpretation of Humanistic Buddhism in his works.. In particular, the focus is on

我不但對於佛教的一切,「重新估定價值」,對於其他宗教,乃

與其說台灣「人間佛教」重視佛教三世觀,毋寧說其

普濟重於獨修;佛光淨土不僅承繼傳統,而且適合時代朝

又提出〈怎樣來建設人間佛教〉;同一時期,慈航法師則在南洋新馬 創辦《人間佛教》雜誌(圖見下頁 1947

 若人百億劫  不可思議時   為一切眾生  往至疲倦處   正為世間故  南無大慈悲 

 佛身普遍諸大會  充滿法界無窮盡   寂滅無性不可取  為救世間而出現 

這類文章,不以阿彌陀佛所創建之西方極樂世界淨土,為信

Last but not least, a summary of the structur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Venerable Master's thoughts of Humanistic Buddhism is presented to describe how Humanistic Buddhism, as

His understanding of animals can be summarized in three aspects: animals have minds of buddhas ‒ free and lucid; animals are beings that live in coexistence with humans; and

誠然,大師提倡人間佛教,但其實並非新創,而是釋迦牟尼佛一脈相承的教法,是從淨

Borrowing this concept, we think that relevance, skillful means, and the elective affinity among lay practitioners might be able to explain and prove that modernity exists

From a historical standpoint of human civilization, all major world religions have doctrines and teachings that transcend life and reality, inspiring practices in pursuit of

這不就是星雲大師改革佛教的成就?過去社會人士大多信仰基督教,經過這些年來人間佛教

「淨土」一詞可代表「清淨的國土」與「淨化國土」, 17 前者 是佛國淨土,後者是菩薩行。對此,星雲大師闡述:「淨土,是指

In terms of “Business Model Canvas,” the Value Proposition of Humanistic Buddhism is “to establish the Buddha’s vocation in the world.” Given that a specific target audience

(一) 四聖諦是佛教的真理

曾經聆聽太虛大師教誨的星雲大師非常清楚僧伽制度革新的重要性,他曾經深刻地指 出:佛教最大的弊端就是沒有制度,「像一盤散沙,各自為政」

The Buddha established vinaya according to wholes-ome social customs, morality, and reasonable national laws and regulations in combination with correct Buddhist knowledge and

The second question in this paper is raised from the first question –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structing Fo Guang Pure Land and the perspective of management begin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