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完全沒有進行回收的 18.8%(60 人)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完全沒有進行回收的 18.8%(60 人)"

Copied!
3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四章 結果

第一節 正式問卷之分析結果

一、社會人口學變項分布情形

如表 4-1 顯示,社會人口學變項分布情形如下:

1.性別

研究對象在性別分布方面,男生佔 50.6%(162 人),女生佔 49.4

%(158 人) 2.家庭收入狀況

研究對象的家庭收入以三萬元以下最多有 48.4%(155 人),依 次為三萬至六萬元有 35.6%(114 人),其次為六至九萬元有 11.9%

(38 人),最少的是九萬元以上為 4.1%(13 人) 3.住屋型式

研究對象的住屋型式以住在透天厝為最多 62.5%(200 人)依次 為住在平房的為 27.8%(89 人)其次為公寓 7.2%(23 人),第四位 是其他(含大廈)2.5%(8 人)

4.住屋屬權

研究對象的住屋屬權以祖父母或父母的房子最多 87.8%(281 人)

,其他包含租屋以及借住親友家則為 12.2%(39 人) 5.就學人數

研究對象的家中就學人數以三人最多 32.5%(104 人),依次為 兩人 31.6%(101 人)第三位是四人 13.4%(43 人),第四位為五人

(2)

7.5%(23 人),平均就學人數為 3.21 人。

表 4-1 社會人口學變項分布情形(人數:320 人)

變項名稱 類別 百分比(人數)

性別

50.6%(162 人)

49.4%(158 人)

家庭收入狀況 三萬元以下 三~六萬元 六~九萬元 九萬元以上

48.4%(155 人)

35.6%(114 人)

11.9%(38 人)

4.1%(13 人)

住屋型式 透天厝 平房 公寓

其他及大廈

62.5%(200 人)

27.8%(89 人)

7.2%(23 人)

2.5%(8 人)

住屋屬權 祖父母或父母 其他

87.8%(281 人)

12.2%(39 人)

家中就學人數 三人 兩人 四人 平均值 最大值 最小值

32.5%(104 人)

31.6%(101 人)

13.4%(43 人)

3.21 11 1

(3)

二、資源回收情形

1.家中主要進行回收的人

研究對象家中主要進行回收的人其結果如表 4-2 顯示,最多的是 父母 38.4%(123 人),依次為全家人都有 19.1%(61 人),其次為 其他的有 16.3%(52 人),祖父母 11.3%(36 人),沒有人進行回收 的為 6.3%(20 人)。由此可知研究對象家中大部分均有進行資源回 收工作,比趙宏邦(1998)的 77.8%、葉國樑(1998)的 69.0%、

唐孝蘭(2001)的 86.5%與張雅慧(2001)的 93.27%高。

2.在家中進行回收情形

研究對象在家中有進行回收的情形如表 4-2 顯示 79.7%(260 人)

的研究對象在家中至少進行ㄧ次資源回收,其中每週進行兩次的 23.8

%(76 人),一次的 23.1%(74 人),三次的 15.0%(48 人),平均 2.19。完全沒有進行回收的 18.8%(60 人)

(4)

表 4-2 研究對象家中資源回收情形(人數:320 人)

變項名稱 類別 百分比(人數)

家中主要進行回收的人 父母 全家人 其他 祖父母 沒有

38.4%(123 人)

19.1%(61 人)

16.3%(52 人)

11.3%(36 人)

6.3%(20 人)

在家中進行回收情形 兩次 一次 三次 其他 沒有

23.8%(76 人)

23.1%(74 人)

15.0%(48 人)

19.3%(62 人)

18.8%(60 人)

三、參與的環保相關活動(複選)

研究對象參與的環保相關活動其結果如表 4-3 顯示,最多的是撿 垃圾 19.1%(61 人),依次為生態之旅 10.3%(33 人),二手家具再 利用 6.9%(22 人),清河 2.5%(8 人),淨灘 0.9%(3 人)。而從 未參與過環保相關活動者則為 68.4%(219 人)

(5)

表 4-3 參與環保相關活動(可複選)分布情形(人數:320 人)

項目 撿垃圾 生態 之旅

二手家具 再利用

清河 淨灘 都沒參與

勾選 人數

(%)

61

19.1

33

10.3 22

6.9

8

2.5 3

0.9 未勾選

人數

(%)

259

80.9

287

89.7

298

93.1

312

97.5

317

99.1

219

68.4

四、資源回收知識來源(可複選)

為探討研究對象的資源回收知識來源,所以研究者將知識的訊息 來源分為九種,結果如表 4-4 顯示,研究對象的資源回收知識來源最 多的是學校師長有 94.4%(302 人)勾選,依次為電視 79.7%(255 人)勾選、父母 76.9%(246 人)、報章雜誌與書本均為 46.6%(149 人)、宣傳單 42.5%(136 人)、同學 34.1%(109 人)、朋友 32.5%

(104 人),最後為其它 5.9%(19 人)而其它中有 13 人填寫網路,

可見網路也是現在學生獲得資源回收知識的管道之一。

(6)

表 4-4 資源回收知識來源(可複選)分布情形(人數:320 人)

項目 學校師長 電視 父母 報章雜誌 書本 宣傳單 同學 朋友 其他 勾選

人數

(%)

302 255 246 149 149 136 109 104 19

94.4 79.7 76.9 46.6 46.6 42.5 34.1 32.5 5.9 未勾選

人數

(%)

18 65 74 171 171 184 211 216 301

5.6 20.3 23.1 53.4 53.4 57.5 65.9 67.5 94.1

第二節 資源回收行為意圖及其影響因素

本研究中採取 8 個子題來獲得研究對象從事家中資源回收的行為 意圖,其內容依序詢問研究對象對於「紙張、寶特瓶、鋁箔包、鐵鋁 罐、電池、廚餘、玻璃、廢電器用品」的回收意圖。

結果如表 4-5 顯示,研究對象的資源回收意圖以正向者佔大多數

63.3%,其中以寶特瓶的回收意圖比例最高(79.7%,其他依次 為紙張回收(75.3%)、鐵鋁罐回收(70.7%)鋁箔包回收(61.3%)、

電池回收(60.7%)、廢電器回收(58.5%)、廚餘回收(56.3%),回收意 圖最低的是玻璃,僅有 44.1%。

此研究結果發現回收意圖最高的寶特瓶與紙張回收的結果與張 雅慧(2001)、唐孝蘭(2001)、葉國樑(1998)、趙宏邦(1998)之 研究結果相同,但整體回收意願則比張雅惠(2001)65.94%低,也比

(7)

葉國樑(1998)74.6%、趙宏邦(1998)86.2%與唐孝蘭(2001)87.1

%都低於許多,僅有 63.3%。寶特瓶回收(79.7%)比葉國樑(1998)

73.2%高,比趙宏邦(1998)87.0%及張雅慧(2001)83.0%低;紙 張回收(75.3%)比葉國樑(1998)72.5%高,比趙宏邦(1998)83.7

%及張雅慧(2001)81.7%低;鐵鋁罐回收(70.7%)比葉國樑(1998)

51.2%及張雅慧(2001)64.7%高,比趙宏邦(1998)77.3%低,鋁 箔包回收(61.3%)比張雅慧(2001)63.1%低;電池回收(60.7%)

張雅慧(2001)37.2%高出許多。

表 4-5 從事資源回收行為意圖之描述性統計分析(人數:320 人)

(8)

回收 項目

正向 人數(%)

中立 人數(%)

負向 人數(%)

Mean S.D.

紙張 241(75.3) 50(15.6) 29(9.1) 3.86 0.923 寶特瓶 255(79.7) 45(14.1) 20(6.3) 4.05 0.905 鋁箔包 196(61.3) 82(25.6) 42(13.1) 3.67 1.009 鐵鋁罐 226(70.7) 61(19.1) 33(10.3) 3.81 0.974 電池 194(60.7) 76(23.8) 50(15.6) 3.66 1.065 廚餘 180(56.3) 91(28.4) 49(15.3) 3.63 1.138 玻璃 141(44.1) 105(32.8) 74(23.2) 3.27 1.082 廢電器 187(58.5) 90(28.1) 43(13.5) 3.63 1.054 總量表 203(63.3) 75(23.4) 43(13.3) 3.70 1.019 註:1.行為意圖的記分範圍為 1~5

2.正向:4~5 中立:3 負向:1~2

3.總量表上的分數為上述五個題目的得分之平均

從事資源回收行為意圖的影響因素包括模式內變項與外在變 項。理性行動理論認為個人對行為的態度和主觀規範是行為意圖的立 即決定因子;而自我效能則認為,自我效能影響行為的認知,在擁有 相同的技能之下,自我效能對行為產生與否很重要。在本研究模式內 變項包括:態度、主觀規範、自我效能;外在變項包括資源回收環境 認知、社會人口學變項、資源回收經驗。以下分別就模式內變項及外 在變項討論:

(一)模式內變項

(9)

由表 4-6 的相關矩陣可了解資源回收態度、主觀規範、自我效能 對於資源回收意圖的影響情形,其結果顯示研究對象從事資源回收的 態度、主觀規範、自我效能與資源回收意圖的相關都達顯著,以回收 態度為最相關(r=.664,p<.01),主觀規範與行為意圖相關次之(r

=.533,p<.01),自我效能與行為意圖之相關最低(r=.456,p

<.01)。三項模式內變項與行為意圖皆呈正相關,表示從事資源回收 的態度愈正向,從事資源回收的行為意圖愈強;從事資源回收的主觀 規範愈正向,從事資源回收的行為意圖愈強;從事資源回收的自我效 能愈正向,從事資源回收的行為意圖愈強。

表 4-6 資源回收意圖、態度、主觀規範、自我效能的相關矩陣 變項名稱 意圖 態度 主觀規範 自我效能 意圖

態度 主觀規範 自我效能

1.00 .664** .533** .456**

1.00 .551** .533**

1.00

.374** 1.00

註: **在顯著水準為 0.01 時 (雙尾),相關顯著。(人數:320 人)

進一步以逐步迴歸分析法進行分析,如表 4-7 顯示,以態度、主 觀規範、自我效能為自變項來預測資源回收行為意圖時,這三項變項 對解釋研究對象之行為意圖總變異量佔有 49.1%,達到統計上的顯著 水準(F=101.521,p<.05),從標準迴歸係數可看出態度(.477,p

<.001)的重要性大於主觀規範(.226,p<.001);主觀規範(.226,

(10)

p<.001)的重要性大於自我效能(.117p<.05),也就是表示態度 對於資源回收行為意圖的影響力大於主觀規範對於資源回收行為意 圖的影響力;主觀規範對於資源回收行為意圖的影響力大於自我效能 對於資源回收行為意圖的影響力,此一結果與之前的研究結果相同

(張惠元,1996;葉國樑,1996,1997,1998;趙宏邦,1998;張雅 慧,2001)

以下是所得到之家中資源回收意圖的最佳標準複迴歸公式:

Y(BI)=0.477AB+0.226SN+0.117SE BI:家中資源回收意圖 AB:態度

SN:主觀規範 SE:自我效能

由表 4-7 資源回收意圖的複迴歸分析可以知道三項模式內變項皆 可有效的預測行為意圖,而其中以態度對行為意圖的影響力最高(.4 77,p<.001);主觀規範對行為意圖的影響力次之(.226,p<.001) 自我效能對行為意圖的影響力最低(.117p<.05)

由此可知,研究結果與研究假設不符,因此可以獲得以下結果:

1.本研究對象對從事資源回收的態度能顯著地預測其從事資源回收 的意圖。

2.本研究對象對從事資源回收的主觀規範能顯著地預測其從事資源 回收的意圖。

3.本研究對象對從事資源回收的自我效能能顯著地預測其從事資源

(11)

回收的意圖。所以本研究以理性行動理論結合自我效能理論對於 資源回收行為意圖的預測是可行的。

表 4-7 資源回收行為意圖的迴歸分析(模式內變項)(人數:320 人)

自變項 Beta 分配

R R2 F R2- change

F- change 態度 .664 .664 .441 250.939***

態度 主觀規範

.532

.240 .694 .481 146.969*** .040 24.475 態度

主觀規範 自我效能

.477 .226

.117 .701 .491 101.521* .010 5.994

註:***p<.001,*p<.05

(二)外在變項

由文獻探討可知除了模式內變項外,研究學生的資源回收認知、

人口學因素等也會影響資源回收行為意圖。在本研究中外在變項包括 性別、家庭社經地位、家中就學人口數、居住狀況(住屋形式與住屋 屬權)、目前回收情形、資源回收認知等。首先進行相關分析,變項 若為等距變項則以皮爾遜相關(Pearson Correlation)來考驗變項間之 相關;變項若為類別變項則以點二系列相關(point-biserial correlation)

來考驗變項間之相關。

結果如表 4-8 所示:目前回收情形(r=0.298,p<.01)與資源

(12)

回收認知(r=.144,p<.05)與資源回收意圖有顯著相關,這表示 目前進行回收次數愈多及資源回收認知得分愈高者其資源回收行為 意圖愈強。

另外也可由表 4-8 及表 4-9 得知:性別、家庭社經地位、家中就 學人口數、住屋形式、住屋屬權都沒有顯著相關,表示性別、家庭經 濟狀況、家中有多少人就學、住何種房子、房子是誰的都與資源回收 行為意圖無關,這與文獻探討之結果不同

表 4-8 家中資源回收意圖與外在變項的相關分析(人數:320 人)

變項名稱 簡單相關

性別

家庭社經地位 家中就學人口數 住屋形式

住屋屬權 目前回收情形 資源回收認知

.025 .069 -0.35 -0.60 -0.22 0.298** .144* 註:*p<.05,**p<.01

表 4-9 資源回收行為意圖的迴歸分析(模式內變項)(人數:320 人)

自變項 Beta R R2 F R2- F-

(13)

分配 change change 態度

主觀規範 自我效能 目前回收情形

.463*** .224*** .109*

.057 .703 .487 76.751*** .003 1.734 態度

主觀規範 自我效能 資源回收認知

.473*** .220*** .120*

.061 .703 .488 77.012*** .004 2.265 態度

主觀規範 自我效能 目前回收情形 資源回收認知

.460*** .218*** .113* .051

.056 .705 .497 61.961*** .003 1.911

註:***p<.001,*p<.05

第三節 資源回收態度、主觀規範、自我效能與 構成信念間的關係

(14)

ㄧ、資源回收態度、行為信念、結果評價及其關係

(ㄧ)資源回收態度描述性統計

為了解研究對象之資源回收態度,本研究由容易/不容易、值得/

不值得、有益/無益、重要/不重要、麻煩/不麻煩、快速/緩慢、有意 義/無意義共七個層面進行分析,由表 4-10 顯示大多數的研究對象對 於資源回收持正向的態度(59.7%)。但在麻煩/不麻煩(42.8%) 快速/緩慢(47.8)這兩項部分則偏低,因此可在資源回收處理程序 加以簡化,藉以提高回收意願。

表 4-10 資源回收態度描述性統計(人數:320 人)

態度 層面

正向 人數(%)

中立 人數(%)

負向 人數(%)

Mean S.D.

(15)

容易/

不容易

252(78.8) 55(17.2) 13(4.1) 4.10 .867

值得/

不值得

215(67.2) 88(27.5) 17(5.3) 3.90 .935

有益/

無益

209(65.3) 97(30.3) 14(4.4) 3.90 .933

重要/

不重要

186(58.2) 107(33.4) 27(8.4) 3.71 .995

麻煩/

不麻煩

137(42.8) 106(33.1) 77(24.1) 3.24 1.148

快速/

緩慢

153(47.8) 129(40.7) 38(11.8) 3.51 .998

有意義/

無意義

185(57.8) 115(35.9) 20(6.3) 3.76 .942

總量表 191(59.7) 100(31.3) 29(9.0) 3.73 .974 註:1.資源回收態度的記分範圍為 1~5

2.正向:4~5 中立:3 負向:1~2

3.總量表上的分數為上述七個題目的得分之平均

(二)資源回收行為信念描述性統計

本研究的資源回收行為信念包括七項,包括減少垃圾量、廢物回 收再利用、保護環境愛護地球、換取金錢、減緩資源消耗的速度、減 少空氣污染、沒有任何好處(反向計分)。由表 4-11 發現受試者在這

(16)

七項信念中都有正向的信念,行為信念最高的是保護環境愛護地球

(94.1%),依次為廢物回收再利用(93.8%)、減少垃圾量(92.2%) 此三項結果與張雅慧(2001)所作之研究相似。而信念中最低的是資 源回收可以換錢這一項只有 198 人(61.8%),但中立人數最多有 108 人(33.8%)其結果也與張雅慧(2001)的研究結果相似,顯示出資 源回收可以換錢這件事對約 1/3 的受試者來說並不是那麼重要。

表 4-11 資源回收行為信念描述性統計(人數:320 人)

項目 正向 中立 負向

人數 % 人數 % 人數 % Mean S.D.

減少垃圾量 295 92.2 14 4.4 11 3.5 4.46 .810

(17)

廢物回收再利用 保護環境愛護地球 換取金錢

減緩資源消耗的速度 減少空氣污染

沒有任何好處(反向計 分)

300 93.8 18 5.6 2 0.6 4.52 .662 301 94.1 18 5.6 1 0.3 4.66 .597 198 61.8 108 33.8 14 4.4 3.84 .939 271 84.7 31 9.7 18 5.7 4.27 .917 253 79.1 42 13.1 25 7.9 4.14 1.039 247 77.2 41 12.8 32 10.1 4.11 1.156

註:1.行為信念的記分範圍為 1~5

2.正向:4~5 中立:3 負向:1~2

(三)資源回收結果評價描述性統計

本研究的資源回收結果評價包括七項,包括減少垃圾量、廢物回 收再利用、保護環境愛護地球、換取金錢、減緩資源消耗的速度、減 少空氣污染、沒有任何好處(反向計分)。由表 4-12 發現受試者在這 七項信念中都有正向的評價,結果評價最高的是保護環境愛護地球

(92.8%),依次為減少垃圾量(90.0%)廢物回收再利用(88.1%)。

而結果評價中最低的是資源回收可以換錢這一項只有 128 人(40%) 但中立人數最多有 138 人(43.1%)其,顯示出資源回收可以換錢這 件事對大多數的受試者來說並不是那麼重要。

表 4-12 資源回收結果評價描述性統計(人數:320 人)

項目 正向 中立 負向

(18)

人數 % 人數 % 人數 % Mean S.D.

減少垃圾量 廢物回收再利用 保護環境愛護地球 換取金錢

減緩資源消耗的速度 減少空氣污染

沒有任何好處(反向計 分)

288 90.0 31 9.7 1 0.3 4.47 .681 282 88.1 36 11.3 2 0.6 4.42 .725 297 92.8 23 7.2 0 0 4.61 .619 128 40.0 138 43.1 54 16.9 3.43 1.126 264 82.5 49 15.3 7 2.2 4.30 .840 259 80.9 50 15.6 11 3.5 4.30 .897 184 57.5 86 26.9 50 15.7 3.27 1.297

註:1.行為信念的記分範圍為 1~5

2.正向:4~5 中立:3 負向:1~2

(四)態度與行為信念、結果評價間的關係

由表 4-13 可看出行為信念(BI)和結果評價(EI)的交乘積和 與態度的相關值為.450**(p<.01),達到顯著水準,此結果與研究假 設不符。表示態度與行為信念(BI)和結果評價(EI)的交乘積和的 相關為正相關,符合理性行動理論的敘述,即個人對於從事某一項行 為的態度可由其行為信念(BI)和結果評價(EI)的交乘積和來做表 示,也就是說當行為信念(BI)和結果評價(EI)的交乘積和的得分 愈高時,則其從事資源回收的態度愈正向。

表 4-13 態度、BI *EI、主觀規範、NBJ *MCJ的相關矩陣表

(19)

(人數:320 人)

態度 BI *EI 主觀規範 NBJ *MCJ

態度 1.00

BI *EI .450** 1.00

主觀規範 .551** .361** 1.00

NBJ *MCJ .663** .470** .665** 1.00

註:1.**p<.01

2.BI *EI:行為信念和結果評價的交乘積和

3.NBJ *MCJ :規範信念和依從動機的交乘積和 二、主觀規範、規範信念、依從動機之間的關係

(ㄧ)資源回收主觀規範的描述性統計

本研究中主觀規範的分量表有 4 個子題,為了瞭解受試者在生活 中重要的個人或團體對於其從事資源回收工作覺得:應該/不應該、

支持/不支持的贊成程度。由表 4-14 顯示,大多數的受試者(65.7%

以上)均認為生活中重要的個人或團體對於其從事資源回收工作覺得 是應該與支持的是正向的,而負向的部份只有少數人(5.3%以下) 此結果與張雅慧(2001)的研究相似。

表 4-14 資源回收主觀規範描述性統計(人數:320 人)

項目 正向 中立 負向 Mean S.D.

(20)

人數 % 人數 % 人數 %

重要個人應該/不應該 210 65.7 94 29.4 16 5.0 3.97 1.105 重要個人支持/不支持 214 66.8 89 27.8 17 5.3 3.97 1.009 重要團體應該/不應該 223 69.7 83 25.9 14 4.4 4.02 .968 重要團體支持/不支持 224 70.0 83 25.9 13 4.1 4.07 .980

註:1.主觀規範的記分範圍為 1~5

2.正向:4~5 中立:3 負向:1~2

(二)資源回收規範信念的描述性統計

本研究中規範信念分量表有五個子題,為了詳細了解受試學生對 於自覺的重要他人或團體認為應不應該從事家中資源回收。根據之前 的開放式問卷及預試後得出五項重要他人或團體,包括家人、朋友、

同學、環保團體、政府單位五項。由表 4-15 顯示出受試者自覺重要 參考對象都贊成其從事資源回收工作(55.3%以上),其中以家人及 環保團體最為正向(72.8%)。而同學與朋友兩項的負向比例均只有 3.5%,然而其得分平均值卻低於家人、環保團體、政府單位的得分 數。

表 4-15 資源回收規範信念描述性統計(人數:320 人)

項目 正向

人數 %

中立 人數 %

負向 人數 %

Mean S.D.

家人 233 72.8 77 24.1 10 3.2 4.03 .883

(21)

朋友 177 55.3 132 41.3 11 3.5 3.70 .862 同學 178 55.7 131 40.9 11 3.5 3.72 .880 環保團體 233 72.8 73 22.8 14 4.4 4.12 .958 政府單位 227 71.0 76 23.8 17 5.4 4.06 .974 註:1.規範信念的記分範圍為 1~5

2.正向:4~5 中立:3 負向:1~2

(三)資源回收依從動機的描述性統計

在資源回收依從動機方面,由表 4-16 之平均值來作比較可看出 研究對象的依從動機由強而弱分別是 1.家人(4.10)、2.朋友與環保 團體(3.86)、3.同學(3.83)、4.政府單位(3.80)。規範信念與依 從動機的前二名都是家人與環保團體,所以依據此結果可知要期望能 影響本研究之受試者產生正向意圖及行為,可以由家人及環保團體來 參與,以發揮較大的影響力。而受試者對於朋友的依從動機雖然也很 高,但其正向的規範信念反而是最低的,因此若能提高朋友這一項的 規範信念,加上受試者對朋友的依從動機強,則能影響受試者產生正 向意圖及行為。

表 4-16 資源回收依從動機描述性統計(人數:320 人)

項目 願意

人數 %

不確定 人數 %

不願意 人數 %

Mean S.D.

家人 250 78.1 58 18.1 12 3.8 4.10 .890

(22)

朋友 212 66.3 93 29.1 15 4.7 3.86 .906 同學 207 64.7 95 29.7 18 5.7 3.83 .909 環保團體 202 63.2 99 30.9 19 5.9 3.86 .986 政府單位 194 60.6 107 33.4 19 5.9 3.80 .978 註:1.依從動機的記分範圍為 1~5

2.願意:4~5 不確定:3 不願意:1~2

(四)主觀規範與規範信念、依從動機間的關係

由表 4-13 可看出規範信念(BJ)和依從動機(CJ)的交乘積和 與主觀規範的相關值為.665**(p<.01),達到顯著水準,此結果與研 究假設不符。表示主觀規範與規範信念(BJ)和依從動機(CJ)的交 乘積和的相關為正相關,符合理性行動理論的敘述,即個人對於從事 某一項行為的主觀規範可由其規範信念(BJ)和依從動機(CJ)的交 乘積和來做表示,也就是說當規範信念(BJ)和依從動機(CJ)的交 乘積和的得分愈高時,則其從事資源回收的主觀規範愈正向。

三、自我效能

在本研究中資源回收自我效能方面共有 6 個子題,用來測試學生 在未來自我評估其在各種不利的情境因素影響下,是否會去從事家中 資源回收工作的操控能力,若自我效能越強,就表示越不會受個人情 緒及週遭情境的變化而影響,而仍會去從事家中資源回收工作。由表 4-17 顯示資源回收自我效能與回收意圖成正相關,且達顯著水準(p

<.01),其中以有沒有時間(忙不忙)之相關最高(.390)

(23)

表 4-17 資源回收自我效能與回收意圖之相關統計(人數:320 人)

項目 相關值

沒時間(很忙)

沒有獎勵金 空間不足 分類清洗 回收管道少 沒有回收桶

.390** .371** .281** .385** .255** .249** 註:**p<.01

另外在表 4-18 中顯示資源回收之自我效能,以整體而言是偏向 正向的,在六個子題中有四項為正向,但強度偏低(Mean:3.04~

3.56),其中以沒有獎勵金之強度為最高(Mean:3.56);而回收管道 少及沒有回收桶兩項為負向,表示本研究的受試者在這兩個項目的自 我效能偏低,顯示受試學生無法克服這兩個障礙因素,因此若能針對 這兩項因素去加以克服,提供多元方便的回收管道及解決回收桶問題

,將能提高受試者對資源回收工作的自我效能。

表 4-18 資源回收自我效能的描述性統計(人數:320 人)

項目 正向

人數 %

中立 人數 %

負向 人數 %

Mean S.D.

沒時間 116 36.6 111 34.7 93 29.1 3.04 1.259 沒有獎勵金 165 51.6 109 34.1 46 14.4 3.56 1.202

(24)

空間不足 138 43.2 105 32.8 77 24.1 3.28 1.273 分類清洗 169 52.8 90 28.1 61 19.1 3.51 1.262 回收管道少 108 33.7 105 32.8 107 33.5 2.95 1.281 沒有回收桶 91 28.4 101 31.6 128 40.0 2.80 1.300 註:1.自我效能的記分範圍為 1~5

2.正向:4~5 中立:3 負向:1~2

第四節 不同意圖者之各信念與自我效能的差異之比較

本節內容主要是要比較不同意圖者在各個信念上以及自我效能 有何不同,在此部分的統計分析是採用多變項統計方法來處理,以赫 德臨 T2(Hotelling's T2)統計分析檢定不同組別(有/無意圖組)間 的信念是否有差異,再針對有顯著差異的信念,以百分之九十五同時 信賴區間法來檢定有哪些子信念有顯著的差異。

在本研究中,有效問卷共有 320 份,回收意圖正向者有 251 人;

回收意圖中立及負向者共有 69 人,以赫德臨 T2(Hotelling's T2)統 計分析檢定不同組別(有/無意圖組)間的信念是否有差異。結果整 理如表 4-19 所示:受試學生有/無意圖組在行為信念(Wilks' Lambda

=.906,p<.001)、結果評價(Wilks' Lambda=.917,p<.001)、自 我效能(Wilks' Lambda=.897,p<.001)、規範信念(Wilks' Lambda

=.875,p<.001)、依從動機(Wilks' Lambda=.835,p<.001)這

(25)

五項信念都達到整體性的顯著差異。因此與研究假設第三點不合,也 就是說外在變項、行為信念、結果評價、規範信念、依從動機、態度、

主觀規範、自我效能可以顯著預測研究對象的資源回收行為意圖。

但有/無意圖組在資源回收認知(Wilks' Lambda=.944,p>.05)

的部分則無顯著差異,因此要提高受試對象的資源回收行為意圖時,

光是傳輸資源回收相關知識絕對是不夠的,應從另外五項信念著手來 提高資源回收行為意圖進而達到資源回收行為的產生。

表 4-19 有/無從事家中資源回收意圖之各信念與自我效能 之檢定分析(Hotelling's T2分析)

變項名稱 有意圖組

人數(偏態係數)

無意圖組 人數(偏態係數)

Wilks' Lambda

行為信念 251(-.683) 69(-.131) .906***

(26)

結果評價 自我效能 規範信念 依從動機 資源回收認知

251(-.362)

251(-.249)

251(-.424)

251(-.225)

251(-1.509)

69(.292)

69(.327)

69(-.683)

69(-.315)

69(-.682)

.917*** .897*** .875*** .835*** .944 註:1.*p<.05 **p<.01 ***p<.001

2.偏態係數在 ±2 之間的範圍內,可以當作常態分配來分析

接著針對有顯著差異的信念,以百分之九十五同時信賴區間法來 檢定有哪些子信念有顯著的差異。

一、不同意圖者在行為信念及結果評價的差異

由表 4-20 及 4-21 可看出:有意圖組認為從事家中資源回收可以

「減少垃圾量」「保護環境愛護地球」「減緩資源消耗的速度」「減 少空氣污染」的可能性及好處皆高於無意圖組,且達到顯著差異。然 而不同意圖者在「廢物回收再利用」以及「換取金錢」這兩項子信念的 可能性及好處則無明顯差異,這可能與學生較少使用回收物以及販賣 回收物換取金錢有關。

表 4-20 有/無從事家中資源回收意圖者與行為信念之檢定分析

(Hotelling's T2分析)

項目 有意圖組(N=251)

Mean S.D

無意圖組(N=69)

Mean S.D

95%

同時信賴區間 減少垃圾量 4.534 .716 3.919 1.211 .344~.885***

(27)

廢物回收再利用 保護環境愛護地球 換取金錢

減緩資源消耗的速度 減少空氣污染 沒有任何好處

4.544 .664 4.703 .556 3.852 .907 4.343 .829 4.205 1.004 4.163 1.140

4.351 .633 4.351 .789 3.730 1.170 3.676 1.292 3.649 1.184 3.730 1.217

-.034~.420 .150~.554** -.201~.445 .360~.974*** .204~.909** .038~.828* 註:1.計分範圍:1~5

2.同時信賴區間:有意圖組~無意圖組 3. *p<.05 **p<.01 ***p<.001

表 4-21 有/無從事家中資源回收意圖者與結果評價之檢定分析

(Hotelling's T2分析)

項目 有意圖組(N=251)

Mean S.D

無意圖組(N=69)

Mean S.D

95%

同時信賴區間 減少垃圾量 4.52 .654 4.11 .774 .181~.641***

(28)

廢物回收再利用 保護環境愛護地球 換取金錢

減緩資源消耗的速度 減少空氣污染 沒有任何好處

4.48 .696 4.67 .574 3.41 1.121 4.34 .837 4.35 .884 3.75 1.316

3.95 .780 4.16 .764 3.59 1.166 3.97 .799 3.89 .906 3.46 1.120

.292~.777*** .300~.711*** -.572~.203 .083~.656* .153~.763** -.152~.739 註:1.計分範圍:1~5

2.同時信賴區間:有意圖組~無意圖組 3. *p<.05 **p<.01 ***p<.001

二、不同意圖者在自我效能的差異

由表 4-22 可以看出有回收意圖者「沒時間」「沒有獎勵金」「空 間不足」「分類清洗」「沒有回收桶」對於自己會從事家中資源回收 做的操控能力比無回收意圖者強,也就是說比較不會因沒時間、沒有 獎勵金、空間不足、需分類清洗或沒有回收桶時而不做資源回收。但 當回收管道較少時則有無回收意圖者並無明顯差異,因此若能增加回 收管道則有助於提高回收意圖。

表 4-22 有/無從事家中資源回收意圖者與自我效能之檢定分析

(Hotelling's T2分析)

項目 有意圖組(N=251)

Mean S.D

無意圖組(N=69)

Mean S.D

95%

同時信賴區間

(29)

沒時間 沒有獎勵金 空間不足 分類清洗 回收管道少 沒有回收桶

3.16 1.219 3.67 1.136 3.36 1.250 3.62 1.210 3.00 1.277 2.86 1.295

2.19 1.244 2.70 1.351 2.70 1.309 2.65 1.338 2.57 1.259 2.38 1.277

.546~1.387*** .572~1.372*** .222~1.087** .548~1.391*** -.006~.871 .032~.922* 註:1.計分範圍:1~5

2.同時信賴區間:有意圖組~無意圖組 3. *p<.05 **p<.01 ***p<.001

三、不同意圖者在規範信念及依從動機的差異

由表 4-23 可以發現不同回收意圖者對於「家人」「朋友」「同 學」「環保團體」「政府單位」這五項參考對象的規範信念有明顯差 異,表示有回收意圖者比無回收意圖者更加覺得「家人」「朋友」「同 學」「環保團體」「政府單位」贊成並同意他們從事資源回收工作,

因此在推行資源回收工作時,這些對象的參與或示範是重要的,也可 增加無回收意圖者的規範信念知覺。

而由表 4-24 中顯示,不同意圖者對於五項參考對象「家人」「朋 友」「同學」「環保團體」「政府單位」的依從動機都有顯著差異,

也就是說有回收意圖者對於他們的意見比無回收意圖者更會依從,重 要參考對象對於有回收意圖者是比較具有說服力的。

表 4-23 有/無從事家中資源回收意圖者與規範信念之檢定分析

(30)

(Hotelling's T2分析)

項目 有意圖組(N=251)

Mean S.D

無意圖組(N=69)

Mean S.D

95%

同時信賴區間 家人

朋友 同學 環保團體 政府單位

4.14 .830 3.78 .825 3.79 .848 4.19 .913 4.14 .926

3.22 .854 3.08 .894 3.14 .918 3.57 1.119 3.49 1.146

.639~1.212*** .417~.990*** .362~.951*** .297~.943** .324~.979** 註:1.計分範圍:1~5

2.同時信賴區間:有意圖組~無意圖組 3. *p<.05 **p<.01 ***p<.001

表 4-24 有/無從事家中資源回收意圖者與依從動機之檢定分析

(Hotelling's T2分析)

項目 有意圖組(N=251)

Mean S.D

無意圖組(N=69)

Mean S.D

95%

同時信賴區間

(31)

家人 朋友 同學 環保團體 政府單位

4.21 .796 3.98 .831 3.93 .833 3.99 .895 3.89 .924

3.27 1.122 3.00 1.000 3.03 1.067 2.92 1.140 3.08 1.090

.650~1.227*** .682~1.268*** .609~1.203*** .748~1.385*** .488~1.138*** 註:1.計分範圍:1~5

2.同時信賴區間:有意圖組~無意圖組 3. *p<.05 **p<.01 ***p<.001

第五節 理論模式的適切性

本研究之架構是以理性行動理論以及社會學習理論中的自 我效能來預測並解釋研究對象的資源回收行為意圖,主要是要探討研

(32)

究目的五:瞭解理性行動理論與自我效能,應用在本研究對象從事資 源回收意圖上之適切性。

一、態度、主觀規範、自我效能對資源回收意圖的影響

本研究顯示態度、主觀規範、自我效能對資源回收意圖共解釋了 變異量的 49.1%作用效果,與近年相同為國中學生資源回收議題研究 相比遠高於葉國樑(1996、1997、1998)之研究結果 21.8%、20.7

%、19.6%,高於柯惠真(1998)19.6%並高於張雅慧(2001) 22.3

%。可能是由於近年來政府單位及民間團體致力於環保議題的重視,

以至於學生對於資源回收有相當認識與注重,因此提高了研究的解釋 力。

而除了態度、主觀規範外,也將自我效能加入後,發現對於受試 者從事資源回收行為意圖變異量的解釋力雖提高了 1%,但未達顯著 水準。

因此,本研究支持理性行動理論中的受試者本身從事某行為之態 度與主觀規範是影響行為意圖的兩大因素。

二、態度、主觀規範與其構成信念的關係

根據本研究結果,態度與BI *EI的相關值為.450,主觀規範

NBJ *MCJ 的相關值為.665,兩者均達到顯著相關(p<.01) 此結果支持理性行動理論中以行為信念與結果評價之交乘積和來構 成態度以及規範信念與依從動機之交乘積和來構成主觀規範的觀 點。近年之國中生資源回收意圖(柯惠真,1998;葉國樑,1997、1998;

(33)

張雅慧,2001)也都證實了這樣的假設。

r=.450**

r=.665**

註:1.實線表示理論中各項變項間的穩定關係 2.虛線表示外在變項的影響是間接的 3.*p<.05 **p<.01 ***p<.001

三、外在變項的影響

以理性行動理論而言,外在變項是透過態度以及主觀規範來間接 影響行為意圖,從表 4-9 中顯示本研究結果中之外在變項:目前回收 情形(標準迴歸係數=.057,p>.05)以及資源回收認知(標準迴歸

個人對從事資源回收 所導致結果的信念

………

個人對這些結果的評

個人對重要參考對象 認為他應不應該從事 資源回收的信念

………

個人依從這些重要參 考對象的動機

對從事資源回 收的態度

對從事資源回 收的主觀規範

對從事資源回 收的自我效能 外在變項

*性別

*家庭社經地位

*家中就學人口

*居住狀況

*目前回收情形

*過去回收經驗

*知識來源

*資源回收認知

(34)

係數=.061,p>.05)均無顯著影響,也就是受試學生的目前回收情 形與資源回收認知這兩項無法直接影響資源回收意圖,因此符合理性 行動理論中外在變項是透過態度以及主觀規範來間接影響行為意圖 的論點。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首先,在前言對於為什麼要進行此項研究,動機為何?製程的選擇是基於

利用 Web Survey 來蒐集資料有許多的好處。許多研究者利用 Web Survey 進行研究的主要原因在於可以降低成本、即時的回覆。然而,Web Survey

本研究將針對 TFT-LCD 產業研發單位主管與研發人員進行 探討,並就主管於研發人員對職能重視程度作差異性分析。因此

在與 WINS 有關的研究之中,除了研發感測器硬體這個領域之外,其它的領域均需要

本研究主要以 But-for 崩塌竣工時程分析技術為基礎進行理論推導,確認此延遲分析技術 計算邏輯之問題與完整性,之後提出修正之計算邏輯,使

本研究是以景觀指數進行對 1993 年、2008 年與擴大土地使用三個時期之評 估,其評估結果做比較討論。而目前研究提供研究方法的應用-GIS 與 FRAGSTATS 之使用方法。從 1993 年至

在行為科學中,曾發展出許多不同的理論模型藉以預測人們的行為。 1970年代的 理性行為理論 (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 TRA),以及1980年代的計畫行為理論 (Theory

成功的完成本研究之自動化鋼筋混凝土結構設計前置處理程 式 AutoRC 的開發,讓使用者透過 AutoR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