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課程綱要是社會議題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課程綱要是社會議題"

Copied!
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科學月刊【數‧生活與學習】專欄 102 年 5 月

課程綱要是社會議題

單維彰‧102 年 4 月 17 日

去年 10 月,教育部委託國家教育研究院為 104 年的十二年國教政策執行了「課 綱微調」計畫,責令生物、化學、物理、地球科學和數學科,以 99 課綱為基礎,

就「課程內容過量、過於艱深、課程安排的邏輯順序、橫向整合、縱向連貫、與 大考中心考試內容的搭配等等困難與問題」進行微幅調整;筆者擔任數學科的召 集人。此工作仍在進行中,各科都在今年一月底前完成了微調草案的初稿,並於 三月初在南、中、北區聯袂舉辦公聽會。

公聽會中意見紛呈(本文僅就數學科而言),有人要求再削減內容,有人認 為內容不足(例如社會組的數學應該再增加微積分內容);有人指出課綱規劃的 分冊架構過份注重數學的完整結構,有人卻嫌螺旋式的課程設計讓結構支離破 碎。作為公聽會的主持人,本不該發表長篇大論,僅虛心領教即可。但因發言潮 暫停而出現冷場(南區的席中僅 18 名數學教師),我只好發表感言。因為溝通的 效果不錯,所以也順便記在這裡。

我想先闡述最上層的觀念:我們都是數學界人士,難免都會以數學的眼光來 看待課綱。但是,數學課綱的討論與決策,不是一個數學問題,而是一個社會議 題。在數學上,一個有待研究的敘述叫做命題(proposition),我們有一套專業的 數學方法處理命題;完成之後,它就會變成定理(theorem)。在給定的公設和定 義之下,命題有客觀上絕對的對與錯。但是社會上的議題,例如現在正在發生的:

核四廠的續建或廢棄,就是一個很大的議題。議題(issue)的意思就是:同一個 敘述,在我看來是對的,在你看來是錯的;在我看來是有害的,在你看來說不定 是有利的。在今天的社會和政治制度下,決定議題的方法是協商,並沒有客觀的 標準答案。

課程綱要屬於教育,而教育屬於社會,所以數學課綱的研究並非數學命題,

而是社會議題。社會上任何議題的決定,一定傷害到某些人,讓某些人獲利。最 後怎麼辦?在民主與法治的社會裡,我們至少要保持「程序正義」。負責全國數 學課綱的工作小組,要比對收集很多資料,要以專業的眼光顧及全國的普遍需 求,還要符合程序正義。制訂課綱的程序中,在制訂之前有焦點座談和公聽會,

之後有非常多的教師研習。令人稍感遺憾的是,有些教師同仁事前疏於參與程 序,在執行之後常因為不明白課綱設計的理念,僅為了新課綱與自己的習慣不符 而心生嫌惡。舉例而言,現場做個舉手調查發現,在場的 18 名高中教師裡,僅 有 1 名教師曾經參加過 99 課綱相關之座談或研習活動。99 課綱從最初舉辦公聽 會到後來實施之後的宣導研習,匆匆歷經六個年頭。現在卻還出現 18 名教師僅 1 名參與過的懸殊比例,教師同仁的參與程度是否還有待加強?

從今天的發言看起來,一部份老師站在關心數甲或者專業數學內容的立場看

(2)

待數學課程,而認為課綱應該為這些學生服務。但是各位老師一定知道,這幾年 參加學測的人數約有 15 萬人之譜;參加數乙考試的人數已經逐年下降到 6 萬人;

參加數甲考試的人數已經跌近 3 萬,指考的物理考科和化學考科人數還要再略低 一點。課綱的影響層面大約是這樣的比例:全國必修的基礎數學(學測)、商管 及部分農業學科的專業數學(數乙)、與理工專業數學(數甲)之需求比,大約 是 5:2:1。我們須要考量的現實之一是,某議題是否非常重要,重要到值得為了 大約 3 萬人而影響其他的 12 萬人?這是社會議題的思考方式。

在公聽會裡,我們公布了一份「致教師同仁」的〈99 數學課綱微調說明〉, 內容列舉了工作小組所有討論過的 18 項議題。我個人相信資訊透明化,所以在 說明文件中,我說明了每一項議題曾被考慮過的正反意見,以及最後的決定。譬 如會中較常聽到的意見是在數學Ⅲ提前向量的教學,以便用向量處理圓與直線的 問題。小組已經針對這個問題討論了兩遍,歷時超過兩小時(在公聽會之後再加 一小時),從數學本身的發展史、數學的知識架構、學生的學習成效、台灣數學 課程的發展歷程、教師的授課習慣等方面,全面地思考辯論之後,才做成「不調 整」的決議,並不是委員們剛愎自用的強硬決定。

另一個較常聽到的意見,是要把數學Ⅱ與數學Ⅲ對調,將「三角」放回高中 一年級。這個意見可能不屬於微調,而仍然是對 99 課綱主要精神的抗拒。要求 將三角置回高一的最主要表面理由是為了物理科要用。即使數學與物理的課綱委 員,乃至於數學與物理的學科中心,都已經檢視過橫向的銜接,但這樣來自教師 的要求還是不斷;而且這樣的要求未必是物理教師向我們提出的,而是數學老 師,只是拿物理當理由罷了。

大家不可不慎思,是否存在著另一個潛在理由:因為教師們習慣如此。所謂

「習慣入人之深」,個人抗拒不合習慣的新局,是可以理解的。從民國 51 年到 72 年,高中數學課程裡的三角是在高二。民國 72 年訂立的課程標準,才首度把 三角拿到了高一(第二冊)。當時必定有些時空背景的考量,才做了那個決定。

但是,在那個年代,國中數學課程是包含三角的。在民國 73 年,全國 18 歲的人 口當中,只有 8% 的人進入大學。而今呢?按今年的大學招生名額來看,全國 18 歲的人口當中,有 33% 也就是大約三分之一的人,可以進入大學。而近年的 每一屆大學生當中,大約都維持了 60% 的學生屬於我們習慣說的「第一類組」。

可見,單純就學生組成的成分而言,今天的「學生」和民國 72 年那個時代是相 當不同的。

三角並不是自始就在高一,但是它放在第二冊的「傳統」至今也有 30 年了。

三十年是一「一代人」的時間。知道早期課程結構的老師差不多都退休了,現在 的高中老師,幾乎全都是從他自己讀高中的時候起,到整個教書生涯,都在這種 課程架構裡面。他們當然認為這是天經地義的、這是最方便的。很多老師,手上 有 300 題,甚至於 3000 題的三角習題,可以拿來自由發揮。如今,99 課綱「害」

得老師們舊的講義不能用,豐富的題庫不能用(或者不方便用),當然讓人很不

「爽」。思考教育問題的時候,教師的配合程度與執行能力必然是成敗的關鍵;

(3)

但是,我們該將教師的方便和習慣因素放在多麼重要的層次上呢?這又是一個須 要用社會議題的方式來處理的問題。

再回到「物理」。我們常說,高中數學教育的目的不是為了培養數學家。老 師們至少都了解這一點。同理,我們的目的也不是為了培養物理學家,不是為了 電機工程師,不是為了生醫產業,不是為了任何一個單獨的學科。數學,像國文 英文一樣,作為課程的「主科」,是要服務大家的。放在數學Ⅰ的實數、多項式 與指對數,無庸置疑服務了所有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基本需求。放在數學Ⅱ的 集合觀念,計數原理和數據分析,也許服務物理少了點,卻增加了對生物、化學、

和社會科學的服務。按照「總體經濟」的觀點來看,是一個較優的安排。

我們都活在社會裡,數學老師們也活在社會裡。活在社會裡的意思是說,我 們活在一個比我們眼睛看到的、我們生活接觸到的、我們生命中這五六十年所經 歷過的更長的時間和更大的空間裡面。因此,我們要超越自己的侷限,善用工具 認識得更大更遠,嚴格審視思考的過程,廣納全面的意見,才能夠做好社會中該 要做的決策。以上觀點,與各位老師共勉分享。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高中數學課程暫行綱要已經公佈並將在九十五年實施。 綱要小組召集人張海 潮教授在本期 「九五年高中數學暫行綱要面面觀」 中說明綱要制定的背景、 原則 及相關的問題。

108 課綱正式上路,在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中明訂學校教師必須進行公開 課,輔導員秉持「專業」 、 「服務」 、

區分 課目 課程綱要 時數 任課教師 備註. 學科

筆者於碩一時旁聽數學史與數學社會史的課程,老師和學長們會在課堂上分享西方

按照筆者粗陋所見,相較於以往國內的高中課程綱要,這一份綱要的獨特之處,在於 設計者所提供的『實施方法』

我利用了這個機會拜訪了 Freudenthal Institute 的所長,也是數學史家的 Jan van Maanen

在現行的 99

(以下簡稱「99 課綱微調」)命題 1 。本考試說明即針對實施 99 課綱微調後,施測之化學 科,說明命題方向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