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馬可夫鏈穩定狀態的判別:二階轉移矩陣的情形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馬可夫鏈穩定狀態的判別:二階轉移矩陣的情形"

Copied!
1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HPM 通訊第十七卷第七、八期合刊第一版

發行人:洪萬生(台灣師大數學系退休教授)

主編:蘇惠玉(西松高中)副主編:林倉億(台南一中)

助理編輯:黃俊瑋(台灣師大數學所研究生)

編輯小組:蘇意雯(台北市立教育大學)蘇俊鴻(北一女中)

黃清揚(福和國中)葉吉海(陽明高中)

陳彥宏(成功高中)陳啟文(中山女高)

王文珮(青溪國中)黃哲男(台南女中)

英家銘(台北醫學大學)謝佳叡(台灣師大數學系)

創刊日:1998 年 10 月 5 日 每月 5 日出刊 網址:http://math.ntnu.edu.tw/~horng

「轉移矩陣」二三事(3):馬可夫鏈穩定狀態的判別

林倉億 國立台南一中 1.

前言

〈「轉移矩陣」二三事〉前兩篇討論了高中課本中的求法,以及歷年各版本高中課 本對穩定狀態的呈現情形,接下來這一篇則要說明如何去判別一個馬可夫鏈是否會有穩 定狀態,1這一部分在過去 30 年來一直未受重視,直至近年,三民書局出版的《普通高 級中學數學第四冊》的《教師手冊》中才深入此主題,但只限於二階轉移矩陣。對一個 高中教師來說,不懂得如何判別一個馬可夫鏈是否會穩定,並不會影響其教學,因為,

高中數學課程中本來就不包含此部分,只有部分版本的課本會單純列出判別法則,但不 含進一步的說明或證明。詳細的分析討論,請見筆者〈「轉移矩陣」二三事(2):歷年高 中課本中的穩定狀態〉,在此不再贅述。然而,若高中老師想一探究竟呢?除了三民書 局的《教師手冊》外,還有哪些參考資料呢?

筆者到大學圖書館查閱相關的書籍,找到的都是從非負矩陣(元素均非負)出發,

引入定義、性質,然後證明大名鼎鼎的 Perron-Frobenius 定理,最後再將

Perron-Frobenius 定理應用到轉移矩陣上,則轉移矩陣的諸多性質,幾乎就是 clearly!

然而,對高中教師來說,轉移矩陣才是主角,再者,要了解轉移矩陣的性質,其實不需 要懂得非負矩陣的諸多專有名詞及性質,因此,筆者在綜合幾份資料後,整理並改寫出 以轉移矩陣為主體的證明,希望高中教師能透過這條「捷徑」,更進一步掌握轉移矩陣。

如此一來,高中教師在課堂上講課時,也就能充滿自信地「大聲講」了。讓我們先從二 階的情形看起。

1本文所稱的「穩定狀態」是:設A是一個 n 階轉移矩陣,對於任意一個n1階的狀態矩陣X0(各元均非 負且總和為 1),若當 k 趨近於無限大時,A X 會趨近唯一的k 0 n1階矩陣 X ,就稱 X 為轉移矩陣 A 的「穩 定狀態」。

 「轉移矩陣」二三事(3):馬可夫鏈穩 定狀態的判別

 「轉移矩陣」二三事(2):歷年高中課 本中的穩定狀態 附錄

 簡介徐澤林等

《建部賢弘的數學思想》

 碩士論文:《科普書中的數學史敘事- 以非歐幾何為例》摘要

論文心得

(2)

HPM 通訊第十七卷第七、八期合刊第二版

2.

馬可夫鏈穩定狀態的判別:二階轉移矩陣的情形

定理 1:每個元都為正數的轉移矩陣 1

A 1 

 

  

  

 

= ,其中 0 ,  ,一定有穩定狀1 態。2

證明:(1) 因為轉移矩陣必有特徵值 1, A 的特徵方程式 1 2

( ) 0

1

  

    

  

 

    

  必有一根是 1,令為1,另一根令為2。 由根與係數關係可知 2  (  ) 1  ,即1 1 2

(2) 令1、2所對應的特徵向量分別為x1x2,即Ax1 1x1Ax2 2x2。特 別地,我們可取 1 1 1

2 1

x

 

  

     

 。3因為1 2,故x1x2為線性獨立,

初始狀態X (各元均非負且總和為 1 的0 n1階矩陣)可寫成兩者的線性組合,

X0a x11a x22 ,則:

X1 AX0 A a x( 11a x22)a Ax1

   

1 a2 Ax2 a11x1a22x2

X2 AX1 A a( 11x1a22x2)a11

 

Ax1 a22

 

Ax2 a112x1a222x2

XkAXk1a11kx1a2k2x2

(3) 因為2  ,所以1 lim lim

1 1 1 2 2 2

1 1 1 1 11

2

k k

k Xk k a x a x a x a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接下來我們只要證明a1 ,即得證1 1 1 1

lim k 2 1

k X x

 



  

      

 就是馬可夫

鏈的穩定狀態。

J

 

1 1 ,則 (

 

1 1 1

 

1 1 )

JA J 1 

 

  

  

JAx2J x2J2x2J x2  (12)J x2 0,又2  ,故1 J x2 0

2 以下的證明過程中將使用到矩陣的特徵方程式、特徵值、特徵向量,以及「轉移矩陣必有特徵值 1」,對 此不熟悉的讀者,請參閱筆者〈「轉移矩陣」二三事(1):高中課本中穩定狀態的求法〉一文。

3 1 s

x t

 

  



,且s t 1,再利用Ax1 1x1

求得 1 2

s

 

  1

2

t

 

  ,其中0s t, 1

(3)

HPM 通訊第十七卷第七、八期合刊第三版

JX0 J a x( 11a x22)a J x1

 

1 ,因為JX0  ,1 4

 

1

1 1 1 1

J x 2  

      

 



故得證a1 。 1

從上述的證明中,我們不但知道每個元都是正數的二階轉移矩陣一定有穩定狀態,還知 道穩定狀態就是特徵值 1 的特徵向量,這點非常重要,更是證明一般情形(n階轉移矩 陣)時的關鍵,請讀者先牢記於心。既然轉移矩陣的次方仍是轉移矩陣,5那麼,由定理

1 我們就可以推知,只要存在某個正整數k,使得A 中的每個元都為正數,則轉移矩陣k

A 一定有穩定狀態。6至此,我們就得到了某些版本課本中的判別定理的二階情形。

既然每個元都是正數的二階轉移矩陣一定有穩定狀態,那很自然地,我們就要問:

「逆敘述會不會也成立?」也就是說,是否有穩定狀態的二階轉移矩陣 A ,一定存在某 個正整數k,使得A 中的每個元都為正數?很可惜的,逆敘述並不成立。二階轉移矩陣k

A 中的元有 0 出現的情形只有 8 種,請見下表:

A 0  1

1 0 0 1

 

 

 

0 1 1 0

 

 

 

1 1 0 0

 

 

 

0 0 1 1

 

 

  1 0 1

 

  

 

1 0 1

  

 

 

0 1 1

  

 

 

1 1 0

 

  

 

穩定 狀態

不存

不存

1 0

  

 

0 1

  

 

1 0

  

 

0 1

  

 

1 2

1 2

  

  

 

 

  

 

1 2 1 2

 

  

 

  

  

 

除了 1 0 0 1

 

 

 與 0 1 1 0

 

 

 外,其餘 6 種都有穩定狀態,7當中的 1 1 0 0

 

 

 、 0 0 1 1

 

 

 、 1 0 1

 

  

  與 1 0

1

  

 

 ,無論是多少次方,0 永遠都在!

至此,我們知道「存在某個正整數k,使得A 中的每個元都為正數」只是有穩定狀k 態的充分條件,而非必要條件。那麼,必要條件是什麼呢?也就是說,有沒有適用於每 一個轉移矩陣的判別法則呢?答案就在定理 1 的證明之中!也就是下一節的定理 2。

4

X0是初始狀態,故JX0X0中各元之和,也就是JX0 1

5 證明略。

6 由穩定狀態的定義即可推得。

7 這 6 個轉移矩陣的非 1 的特徵值2 0, 1,or  ,即1 2 1,仿定理 1 的證明,可推得這 6 個轉 移矩陣都有穩定狀態。

(4)

HPM 通訊第十七卷第七、八期合刊第四版

3.

馬可夫鏈穩定狀態的判別:n 階轉移矩陣的情形

定理 2:若 1 是轉移矩陣 A 的特徵方程式之單根(simple root,即不是重根),且其他的 根 滿足  1,則 A 有穩定狀態。

在證明定理 2 之前,讓我們先對它做點分析。首先,各位讀者不妨再次看看定理 1 證明中的limkXk limk

a11kx1a2k2x2

,就能知道為什麼其他的特徵值 要滿足  1, 因為這樣取極限後,lim k

k

 就會是 0。接下來要處理的問題就是:為什麼 1 要是單根?

以 1 0 A 0 1

  

 為例,其特徵值 1 是二重根,即1 2  ,因此,可找到兩個不平行向量1

1

1 x  0

  

 

 、 2 0

x  1

  

 

 都是 1 的特徵向量。如此一來,對任意初始狀態

1

0 1 1 2 2

2

X a a x a x

a

 

  

 

 

,0a1, a2  且1 a1a2  , 1

1 1 1 2 2 2

1 1 2 2 0

lim k lim k k

k X k ax ax a x a x X

     

,也就是極限值不會唯一,而是與初始狀 態X 有關了。以下就是定理 2 的證明: 0

證明:(1) 令 1, 2,, n是轉移矩陣 A 的特徵值,對應的n個線性獨立的特徵向量 為x 1, x2,, xn8其中1  ,且當1 i2時, i  。 1

對任意初始狀態X ,可寫成0 n個特徵向量的線性組合,令

0 1 1 2 2 n n

Xa xa x  a x 則:

     

1 0 1 1 2 2 n n 1 1 1 2 2 2 n n n

XAXa Axa Ax   a Axaxax   ax

     

2 2 2

2 1 1 1 1 2 2 2 n n n 1 1 1 2 2 2 n n n

XAXaAxaAx   aAxaxax  ax

8 為什麼會是n 個線性獨立的特徵向量?這要請讀者自行驗證了。可分為兩種情況,第一是特徵值 ' 時,兩者的特徵向量必不平行;第二,若特徵值 是 k 重根,1 k n  ,則可找到 k 個兩兩不平行的向量 均是 的特徵向量。

(5)

HPM 通訊第十七卷第七、八期合刊第五版

1 1 1 1 2 2 2

k k k

k k n n n

XAX axax   ax (2) 因為1 ,且當1 i2時, i  ,所以1

1 1 1 2 2 2

1 1

lim k lim k k n kn n

k X k ax ax ax a x

      

 ,即lim k 0 1 1

k A X a x

。因為每

一個A X 的各元均非負且總和為 1,故k 0 a x11也是各元均非負且總和為 1,即

1 1

a x就是穩定狀態。9

上述證明中的a x11會滿足A a x( 11)a Ax1( 1)a1(1x1)1(a x11)

,即a x11也是11的特 徵向量。也就是告訴我們,特徵值 1 的特徵向量中,有一個各元均非負且總和為 1,那 就是穩定狀態!10

既然我們討論了定理 1 的逆敘述並不成立,同樣地,我們也要問:「定理 2 的逆敘 述是否成立?」這次,答案就是肯定的了。理由一:若 1 是重根,則可找到兩個不平行 的特徵向量 x

與 y(分量和為 1),都是特徵值 1 的特徵向量,很容易可推得 lim k

k A x x



且 lim k

k A y y

   ,那就不符合穩定狀態須唯一的要求了!11理由二:只有特徵值 1 才會有

每個元都是非負的特徵向量。利用反證法。若特徵值1的特徵向量中,存在非零向量 '

x

的每個元都是非負,那麼,令J

1 11

1n,則

' ' ( ') ' (1 ) ' 0 JJAJ x  JA x  J A x  J x   J x

,因x'

的每個元都是非負且

' 0 x

 ,所以J x'0

,故1  0,這與1矛盾!有了這兩個理由後,我們就可以證

9

1 1 1 1 1 1 1 1 1 1

( ) ( ) ( ) ( )

A a x a Ax a x a x

,即a x1 1



也是11的特徵向量。

10 定理 2 的另一種證明方式,就是先找出特徵值 1 的特徵向量中,各元均非負且總和為 1 的向量,然後 再證明它就會是穩定狀態。

11 例如前文中的例子 1 0 0 1 A 

 

 。若讀者認為單位矩陣這反例太特殊了,那可以再試試看 0 1 0 0

1 0 0 0 0 0 0 1 0 0 1 0 A

 

 

 

 

 

 

, 1 是其特徵方程式 f( )  (1 ) (12 )2  的二重根,對應的特徵向量為0 1 1 ( , , 0, 0 )

2 2

1 1 ( 0 , 0 , , )

2 2

,讀者可自行驗證,只要是這兩個向量的線性組合v

,必定會滿足 lim k

k

A v v



(6)

HPM 通訊第十七卷第七、八期合刊第六版

明特徵值 1 的特徵向量中,有一個各元均非負且總和為 1,那就是穩定狀態!。這證明 過程基本上與定理 1 證明中的第(3)部分是一樣的,筆者在此略去,留給有興趣的讀者試 試。從定理 1、定理 2 到定理 2 的逆定理,花了好大一番工夫後,我們終於得到了定理 3:

定理 3: A 有穩定狀態 1 是轉移矩陣 A 的特徵方程式之單根,且其他的根 滿足

 1

4.

結語

筆者在此仍要呼應在〈「轉移矩陣」二三事(2):歷年高中課本中的穩定狀態〉中的 第四點建議,就是課本中不要出現是否有穩定狀態的判別定理。理由很簡單,除非要將 特徵方程式、特徵值、特徵向量等整套理論放進高中課程中,不然,定理 2 或定理 3 絕 對不可能寫進課本之中的!如此一來,課本充其量只能出現定理 1 或是定理 1 的一般情 形(即n階轉移矩陣的情形),而筆者在〈「轉移矩陣」二三事〉這系列文章中,已多次 表達這樣子作法的缺點,再此就不再嘮叨了!

最後,當我們從高觀點的特徵方程式、特徵值、特徵向量來看轉移矩陣時,我們就 能更認識轉移矩陣,知道它的內在性質有:

(1) 轉移矩陣必有特徵值 1;

(2) 只有特徵值 1 才會有每個元都是非負的特徵向量。

由這兩個內在性質,我們才能得到定理 2。除這兩個內在性質之外,我們還可以證明轉 移矩陣的內在性質(3):特徵值 都滿足  1。這性質的證明有點繁複,筆者就省略不 證了。一旦有了內在性質(3),那麼實際判別是否有穩定狀態時,就容易許多了。因為,

我們只要驗證特徵方程式 ( ) 0f   滿足 (1) 0f  且 '(1) 0f  ,就可知道 1 是的單根,接下 來只要再確認 1 不是 ( )

1 0 f

  的根,即其餘的特徵值 都滿足  1,那麼,由定理 2 就知道穩定狀態存在了。至於要求出穩定狀態,就利用 A X  X來解方程組囉!

參考資料

Bryan,Kurt and Leise, Tanya. (2004). “The $25,000,000,000 Eigenvector: the Linear Algebra behind Google”, Siam Review 48(3), 569-581.

Meyer, Carl D. (2000). Matrix Analysis and Applied Linear Algebra. Philadelphia: Society for Industrial and Applied Mathematics.

Rousseau, Christiane and Saint-Aubin, Yvan (2008). Mathematics and Technology. New

(7)

HPM 通訊第十七卷第七、八期合刊第七版

York: Springer.

Seneta, Eugene (2006). Non-negative Matrices and Markov Chains. New York: Springer.

Murty, M. Ram(陳麗伍翻譯) (2012).〈How Google Works─搜尋引擎中的線性代數〉

《數學傳播》36(3):12-23。

單維彰、鄭惟厚主編 (2012). 《 普通高級中學數學第四冊教師手冊》,台北:三民。

1. 為節省影印成本,本通訊將減少紙版的的發行,請讀者盡量改訂 PDF 電子檔。要訂閱請將您的大名,

地址,e-mail 至 suhy1022@gmail.com

2. 本通訊若需影印僅限教學用,若需轉載請洽原作者或本通訊發行人。

3. 歡迎對數學教育、數學史、教育時事評論等主題有興趣的教師、家長及學生踴躍投稿。投稿請 e-mail suhy1022@gmail.com

4. 本通訊內容可至網站下載。網址:http://math.ntnu.edu.tw/~horng/letter/hpmletter.htm 5. 以下是本通訊在各縣市學校的聯絡員,有事沒事請就聯絡

《HPM 通訊》駐校連絡員 日本:陳昭蓉 (東京 Boston Consulting Group) 基隆市:許文璋(南榮國中)

台北市:英家銘(台北醫學大學)楊淑芬(松山高中)杜雲華、陳彥宏、游經祥、蘇慧珍(成功高中)

蘇俊鴻(北一女中)陳啟文(中山女高)蘇惠玉(西松高中)蕭文俊(中崙高中)

郭慶章(建國中學)李秀卿(景美女中)王錫熙(三民國中)謝佩珍、葉和文(百齡高中)

彭良禎(師大附中)郭守德(大安高工)張瑄芳(永春高中)張美玲(景興國中)

文宏元(金歐女中)林裕意(開平中學)林壽福、吳如皓 (興雅國中) 傅聖國(健康國小)

李素幸(雙園國中)程麗娟(民生國中)林美杏(中正國中)朱賡忠(建成國中)

新北市:顏志成(新莊高中) 陳鳳珠(中正國中)黃清揚(福和國中)董芳成(海山高中)孫梅茵

(海山高工)周宗奎(清水中學)莊嘉玲(林口高中)王鼎勳、吳建任(樹林中學)陳玉芬

(明德高中)羅春暉 (二重國小) 賴素貞(瑞芳高工)楊淑玲(義學國中)林建宏 (丹鳳國中)

莊耀仁(溪崑國中)

宜蘭縣:陳敏皓(蘭陽女中)吳秉鴻(國華國中)林肯輝(羅東國中)林宜靜(羅東高中)

桃園縣:許雪珍、葉吉海(陽明高中)王文珮(青溪國中) 陳威南(平鎮中學)

洪宜亭、郭志輝(內壢高中) 鐘啟哲(武漢國中)徐梅芳(新坡國中) 程和欽 (大園國際高中)、

鍾秀瓏(東安國中)陳春廷(楊光國民中小學)王瑜君(桃園國中)

新竹市:李俊坤(新竹高中)、洪正川、林典蔚(新竹高商)

新竹縣:陳夢綺、陳瑩琪、陳淑婷(竹北高中)

苗栗縣:廖淑芳 (照南國中)

台中市:阮錫琦(西苑高中)、劉雅茵(台中二中)、林芳羽(大里高中)、洪秀敏(豐原高中)、李傑霖、

賴信志、陳姿研(台中女中)、莊佳維(成功國中)、李建勳(萬和國中)

南投縣:洪誌陽(普台高中)

嘉義市:謝三寶(嘉義高工)郭夢瑤(嘉義高中)

台南市:林倉億(台南一中)黃哲男、洪士薰、廖婉雅(台南女中)劉天祥、邱靜如(台南二中)張靖宜

(後甲國中)李奕瑩(建興國中)、李建宗(北門高工)林旻志(歸仁國中)

高雄市:廖惠儀(大仁國中)歐士福(前金國中)林義強(高雄女中)

屏東縣:陳冠良(枋寮高中)楊瓊茹(屏東高中)黃俊才(中正國中)

澎湖縣:何嘉祥 林玉芬(馬公高中)

金門:楊玉星(金城中學)張復凱(金門高中) 馬祖:王連發(馬祖高中)

附註:本通訊長期徵求各位老師的教學心得。懇請各位老師惠賜高見!

(8)

HPM 通訊第十七卷第七、八期合刊第八版

「轉移矩陣」二三事(2):歷年高中課本中的穩定狀態 附錄

表一:「88 課綱」各版本教科書對馬可夫鏈穩定狀態的說明

版本 穩定狀態的敘述

三民版

如果一機率向量

1 2

n

x X x

x

 

 

 

 

 

 

 

為轉移矩陣 A 的固定機率向量,即 X 滿足

AX  ,則稱此一馬可夫鏈產生穩定的狀態 X 。不一定每一個馬可夫鏈都會X

產生穩定的狀態,必須在極限值lim k (0)

k A P

 存在,即

( ) 1

( )

( ) (0) 2

( ) k

k

k k

k n

p P A P p

p

 

 

 

  

 

 

 

 ,數

p1( )kp2( )k 、…、 pn( )k 都有極限,纔有穩定的狀態。因為當lim k (0)

k A P



在時,就有lim k (0)

k A P X

,且 AXX

最後再說明初始狀態不影響穩定狀態。解題方法中,有利用二階的例題,展 示用極限求穩定狀態,以及用 AXX 求穩定狀態這兩種方法。

南一版

由例題與隨堂練習中可知:不管開始觀察那一天是晴天或是雨天,五天後,

每天是晴天的機率約為 0.603,是雨天的機率約為 0.397。因此該市一年中雨 天的天數大約為 3650.397≒145 (天)。

馬可夫(Andrei Andreyevich Markov,俄國,1856~1922)曾經證明:若 A 是 一個n階轉移矩陣,且 A 或 A 的某一次方的所有的元都是正數,則對於任意的 X ,當0 n趨近無限大時,XnA Xn 0會趨近一個行矩陣 X 。這個 X 滿足下列 兩個條件:(i) (A In)X  ; (ii) X 的各元之和為 1。 O

翰林版

只有在某個例題中,從第一天 1 0.5 X 0.5

  

 開始,算到X8AX7,其中 0 0.25

1 0.75

A  

  

 。然後寫道:「我們觀察到當n愈大時,X 愈接近n 1 0.2 X  0.8

  

 , 換言之,許多天以後,吳偉雄在甲自助餐店用餐的機率約為 0.2,在乙自助餐 店用餐的機率約為 0.8。」

正中版

在課本例題中,只求到

18

18 0

AP A ,其中 P 為轉移矩陣。在求P 時,是利用n 計算機取近似值到小數點後第四位,故求到P ,就說18 P18P19P20 。

龍騰版

在課本例題中,最多只求到X4P X4 0,其中 P 為轉移矩陣。不過,在習題中 有一題:「假設台北市每年有 3%的人口移居台北縣,而台北縣每年有 2%的 人口移居台北市。若台北縣市人口仍都不變,試求兩地人口之比例。」

康熙版

無相關說明或例子。

表二:「95 暫綱」各版本教科書對馬可夫鏈穩定狀態的說明

(9)

HPM 通訊第十七卷第七、八期合刊第九版

版本 穩定狀態的敘述

南一版

與「88 課綱」的版本一樣,都用晴天、雨天機率的例子來呈現機率會越來越 接近定值,也並未出現「馬可夫鏈」與「穩定狀態」這兩個名詞。不過,這 版本刪除了馬可夫證明過的定理。

翰林版

例題 8:有互相連通的大、小水池各一個,兩水池中的魚總數是 1400 條,每 天由小水池游向大水池的魚量占小水池魚量的 40%,而從大水池游向小水池 的魚量占大水池魚量的 30%。如此日復一日,大水池與小水池的魚量都不變,

求大水池與小水池的魚量。

習題第 6 題:棲息在 A 、 B 兩小島的某種鳥類總數是 5400 隻,每年 A 島上的 鳥 80%會留在島上,而 20%移居到 B 島; B 島上的鳥 75%會留在島上,而

25%移居到A 島。假設每年依這種方式遷移,兩個島上的鳥數量都保持一定,

求 A 、 B 兩島上的鳥數量。

《教師手冊》:這類問題最有趣的是找出穩定狀態,即求 lim n X n P X

 ,這 X 其 實是滿足 XP X ,是 P 的一個固有向量,在這個例子中,

3.33 4.71 1.96 X

 

 

  

 

 

龍騰版

只列結果沒有證明:

設 A 是一個n階轉移矩陣,且 A 或 A 的某一次方之所有元都是正實數,則對於 任意一個所有元都是非負的實數,且各元的和是 1 的n1階矩陣X ,當0 k趨 向無限大時,XkA Xk 0會趨近唯一的矩陣 X 。而這個矩陣 X 就是滿足 (1) AXX ; (2) X 中各元的和為 1 的n1階矩陣。

例題 8:……(3) 長期而言此選手的投籃命中率為?

有不會呈現穩定狀態的例子: 0 1 1 0 B  

  

 

康熹版

像這樣的矩陣T 稱為轉移矩陣。令

1

1 1

1

a X b c

 

 

  

 

 

,其中a 、1 b 、1 c 皆為非負實數,1

a1   ,又令b1 c1 1 Xn1TXn,即Xn1T Xn 1。若

n

n n

n

a

X b

c

 

 

  

 

 

,則a 、n b 、n

c 皆非負,且n anbncn  (證明留作習題)。在大部分情況下,可以證明1 Xn 會趨於穩定,假設

a

X b

c

  

  

  

是其穩定狀態(abc非負,且a  b c 1),

即TX  。……值得注意的是穩定狀態X abc的解存在且唯一,它只與轉 移矩陣T 有關,而與初始值a 、1 b 、1 c 無關。 1

全華版

在例題中求到

(8) 8 (0)

PA P 後寫道:「事實上,根據馬可夫的理論(請參閱附 錄三),甲、乙兩家石油公司的市占率會趨於固定的值(甲公司的市占率 60%,

(10)

HPM 通訊第十七卷第七、八期合刊第一○版

乙公司的市占率 40%),然而,並非所有的轉移矩陣皆會使值趨於固定的值,

如:轉移矩陣 0 1 1 0 A  

  

 ,……,除非 1

a  ,否則是不會有固定的值。」b 2 附錄三:「……此定理的證明已超出本書範圍,因此我們僅將定理敘述如下:

若 A 是馬可夫鏈的n階轉移矩陣,且其所有元都是正數,則必存在唯一的矩陣

1 2

n

x X x

x

 

 

 

  

 

 

 

 ,其中 0xi  ,1 i1, 2,, n,且x1x2xn 1,使得

AXX 。定理中的矩陣 X (滿足 AXX,我們稱 X 為此馬可夫鏈的穩定 狀態矩陣。」

泰宇版

如果機率向量 X 是轉移矩陣 A 的固定機率向量,即 AX  ,那麼在一些條件X 下可以證明:當k 時,P( )kX ,此時我們稱此一馬可夫鏈產生穩定狀 態 X 。值得一提的是:此穩定狀態與初始狀態P(0)無關。」舉例說明之後,「最 後 要 提 醒 的 是 , 並 不 是 每 一 個 馬 可 夫 鏈 都 會 產 穩 定 狀 態 , 例 如

0 0 1 1 0 0 0 1 0 A

 

 

  

 

 

,……

表三:「99 課綱」各版本教科書對馬可夫鏈穩定狀態的說明

版本 穩定狀態的敘述

南一版

在例題 6 及其隨堂練習之後寫道:「事實上,設機率矩陣 X 為

a

X b

c

  

  

  

  甲 乙 丙

轉移矩陣

0.5 0.4 0.3 0.2 0.4 0.2 0.3 0.2 0.5 P

 

 

  

 

 

,若 PXX ( X 經 P 轉移後仍是 X 本身),則

稱 X 為”穩定狀態”。由 PXX 得……

0.40625 0.25000 0.34375 X

 

 

 

  

 

甲 乙 丙

。」除此之外,例 題或習題之中,都沒以求穩定狀態的題目。

翰林版

由例題 1 及其隨堂練習可以觀察出:住在市區的人口比例在四年前有逐年下 降的趨勢。我們不禁想要問:如果人口遷移的轉移矩陣一直沒有改變,則在 許多年後,市區的人口會一直下降至零嗎?關於這個問題,數學家馬可夫證 明了一個理論,說明最終市區及郊區人口的比例會趨近於一個穩定狀態。此 理論超出高中課程範圍,但是我們仍然在此介紹當作補充,以完整呈現轉移 矩陣的應用。

馬可夫定理12

12 這個定理在此首度被冠上「馬可夫」的大名,也僅有在這個版本中做如此的稱呼,這並非是該定理通 用的名稱。

(11)

HPM 通訊第十七卷第七、八期合刊第一一版

設 A 是一個n階轉移矩陣,且 A 或 A 的某一次方之所有元都是正實數,則 對於任意一個n1階的機率向量X ,當0 k逐漸增大時,XkA Xk 0會逐漸 趨近唯一的n1階矩陣 X ,而這個矩陣 X 滿足(1) AXX ,(2) X 中各 元的和為 1(即 X 也是機率向量),特別地,我們將 X 稱為穩定狀態時的 矩陣。

其中(1)的 AXX ,即代表:若此時的狀態以機率向量 X 表示,則下一時刻 代表狀態的機率向量亦為 X ,也就是說這個狀態是穩定不動的。

龍騰版

在例 1 中,……,觀察發現:甲瓶的水量由 0.6 公升逐漸增加,乙瓶的水量 由 0.4 公升逐漸減少。在此狀況下,如果長時間持續下去,那麼乙瓶的水量 會繼續減少,甚至成為「空瓶」嗎?事實上,當k趨向無限大時,k輪後的水 量分布矩陣XkA Xk 0會趨近唯一的矩陣 X ,而且這個矩陣 X 就是滿足(1)

AXX;(2) X 中各元的和為 1 的 2 1 階矩陣(這證明超過本書範圍,故省 略)。現在我們利用這個結論來求矩陣 X ……

康熹版

在課本中提到利用電腦算出X1, X2,, X10的 6 位小數近似值,並一一列出,

其中Xn1TXn, T 為轉移矩陣,

n

n n

n

a X b c

 

 

  

 

 

,然後寫:「觀察表 3-3,可見

9 10

XX ,進而會得到X10X11X12 。根據理論,n增大時,X 會趨於n 穩定,即a 、n b 、n c 都會趨於穩定,由表 3-3 的數據可知:n a 的穩定值 0.505495n

 51%,b 的穩定值 0.274725  27%,n c 的穩定值 0.219780  22%。由此可見,n 長期來看(約 9 週後即顯現), A 、 B 、C三種套餐的占有率會趨於穩定,依 序約為 51%、27%、22%。」

全華版

基本上在「95 暫綱」的版本上略做改變,文字敘述或有不同,但本質上是一 樣的。不過,在「95 暫綱」的版本中,「穩定狀態」是放在附錄之中,到了此 版本,則正式在課文內容中介紹「穩定狀態」:

一般而言,設 A 是一個轉移矩陣,若存在一個行矩陣 X 滿足 AX  ,且X X 的各元的和為 1,則稱此行矩陣 X 為轉移矩陣 A 的穩定狀態。……然 而,並非所有的轉移矩陣街會使值趨於穩定,如:轉移矩陣

0 1 1 0 A  

  

 ,……,除非 1

a  ,否則是不會有固定的值。 b 2

泰宇版

若有一個狀態 X 滿足 AXX ,則稱 X 為此馬可夫鏈的穩定狀態 (stable state)。在前例中,……若該城裡與郊區人口遷移情形不變的話,那麼經長時 間改變後,會趨於一個穩定狀態,此時城裡人口(約)占 25%,而郊區人口

(約)占 75%。

三民版

以例題 1 做說明,在求出X 、5 X 、6 X 、10 20 20 0 0.3332 0.6668

X P X  

   

 、……、

30

30 0

0.3333 0.6667

X P X  

   

 後寫道:「我們發現隨著n越來越大,X 漸趨穩定:n 逐漸變成一個固定的狀態矩陣 X ,使得 PX  。因為 X 表示長期以後母群體X 屬於各狀態的比率,所以 X 的元素和必為 1。……以上長期而言的穩定現象,

對於有n種狀態的情況也都成立,但是其證明超出高中課程範圍。」

(12)

HPM 通訊第十七卷第七、八期合刊第一二版

簡介徐澤林等《建部賢弘的數學思想》

洪萬生

台師大數學系退休教授 書名:建部賢弘的數學思想

作者:徐澤林、周暢、夏青 裝訂與頁數:平裝,452 頁 出版社:科學出版社,北京市 出版年:2013

定價:人民幣 98 元 ISBN 978-7-03-038684-7

本書是徐澤林教授師徒三人有關和算史研究的總結著作,作者三人以建部賢弘數學 思想為主題,在數學文本的深入解讀中,探索建部賢弘的數學認識論,以及中國宋明理 學、心學如何影響他的數學研究。這是和算史研究中頗為獨到的進路,非常值得推薦。

有關理學、心學對他的研究之影響,徐澤林等深入分析了建部的〈自質說〉,這是 收入他的《綴術算經》中的最後一節,以前很少受到和算史家的青睞。因此,在此,我 要引述徐澤林等的有關研究心得,說明和算能夠在東亞數學圈中獨樹一幟,不是沒有道 理的:

(13)

HPM 通訊第十七卷第七、八期合刊第一三版

〈自質說〉內容不只論說「人之質分」問題,還涉及「數學之質」,以及「人之質 分」與「數學之質」的關係、「數學之理」及數學方法論問題,而且,對「自質說」

思想的分析還需要結合《綴術算經》十二個術例中的自注文本加以系統分析。

不過,徐澤林認為中國宋明理學與建部的數學思想之關係,仍有進一步探討的必要,譬

〈自質說〉所反映的數學思想與宋明理學在哪些點上是一致的?在方法論上,建部 賢弘的『綴而探之以會數理』與宋明理學中『格物以致知』在形式上具有一定的相 似性,這種相似性能否說明哲學與數學具有相同的方法論基礎?傳統哲學思想與數 學思想能否在某種角度上達到統一?

在數學文本的研究上,本書也對關孝和、建部賢明與建部賢弘合著的《大成算經》

內容進行了前所未有的深入分析,並論述它在數理思想上,如何影響方圓亭的《自然算 法》

另一方面,本書前三章主題依序為建部賢弘的時代、關孝和的數學遺產,以及建部 賢弘的生平與著述,對於身為第八代將軍德川吉宗曆學顧問的建部之歷史脈絡,提供了 非常完整的論述。因此,本書對於想要開始研究和算史的學者來說,尤其是不可少的參 考文獻。

(14)

HPM 通訊第十七卷第七、八期合刊第一四版

碩士論文: 《科普書中的數學史敘事-以非歐幾何為例》

摘要

鄭宜瑾

台師大數學系碩士班

由於非歐幾何在數學史中的戲劇性和重要性,許多科普作者紛紛在作品中提及此一 主體。 鑒於此,本篇論文挑選了幾本廣受推薦,且分屬不同文類的科普作品,做為研 究對象。這幾本書分別是高瑞夫與哈托許所著的數學小說《爺爺的證明題》、日本數學 家岡部恆治的數學漫畫《用漫畫來學幾何》、李奧納多‧曼羅迪諾 的《歐幾里得之窗》

與馬里歐.李維歐的《上帝是數學家》。本論文亦參考專業數學史書籍《The Historical Roots of Elementary Mathematics》、Victor J. Kats《數學史通論》與 Morris Kline《數 學:確定性的》與專業數學史網站 Mactutor,作為數學史實的一個標準。 筆者從文本 分析,比較不同科普作者,針對非歐幾何此一主題 ,在數學史的敘事上有何異同。而 科普書和專業數學史的敘事相比,又有何差異。

研究結果發現,在這四本科普書中,不約而同提到歐幾里得《幾何原本》的重要地 位、第五設準的問題、非歐幾何歷史中的重要人物與非歐幾何對於數學本質上所造成的 影響,這四個主題,是作者在勾勒非歐幾何歷史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另一方面, 科普 作家在科普書中提及的數學內容,並非完全符合史實。作者可能是為了符合敘事內容的 連貫性,或者是顧及讀者在數學內容的理解力,不管真正原因為何,這種現象皆可視為 一種作者與數學文本商量的結果。而在科普書與專業數學史敘事的比較中,筆者發現科 普作者在提及數學家時,傾向加入專業數學史敘事中未提及的軼事,並深入描寫數學家 的性格與心情轉折,勾勒數學家們有血有肉的形象,企圖利用此種寫作手法,讓讀者產 生共鳴,進而減低對數學的疏離感。

關鍵字:非歐幾何、科普書、幾何原本、第五設準、數學史敘事。

(15)

HPM 通訊第十七卷第七、八期合刊第一五版

論文心得

鄭宜瑾 台師大數學系碩士班

碩士論文是完成學位最重要的一道關卡,在畢業前,身邊親友關心你的話題,離不 開論文進度;和一些已畢業的碩士好友聚會時,他們也常投以關愛眼神,同理你的焦慮 外並分享寫自己寫論文時的訣竅。筆者有兩位在國外拿碩士學位的好友,他們所修的學 位並不需要寫論文,聊到這個話題時,不約而同和我說,他們很慶幸不用寫論文;對於 筆者而言,回頭看整個寫論文的過程,雖然不容易但卻也很開心自己完成了整個過程,

從尋找論文題目、研讀文獻資料、構思論文架構、靜下心來完成整份論文的每一個步驟 裡,學到做研究的基本態度和方法,在未知的領域中一步步地摸索前進,最後看到原本 模糊的想法,以文字具體呈現出來,這種成就感真的無以言喻。

筆者於碩一時旁聽數學史與數學社會史的課程,老師和學長們會在課堂上分享西方 數學史、中算、和算、數學科普書、小說、數學電影等不同主題,有時是在課堂上深入 研讀,有時則是讀書會裡與其他人共同討論。老師給的資料豐富而博雅,在閱讀這些材 料的過程中,發現自己很喜愛科普這一塊領域,也因此決定了大致的研究方向。當時與 老師請益如何做相關的研究時,老師建議大量閱讀,並在閱讀時將「有感覺」(有共鳴) 的文字記錄下來,反覆多讀幾次後,心中自然會浮現一些問題,而這些問題就可作為論 文的研究方向,這是一種培養「問題意識」的過程。當我看完老師在課堂上推薦的科普 書《爺爺的證明題》時,驚喜的發現作者將非歐幾何的這段數學史大量地融入小說創作 中,這個主題在我曾經讀過的《歐幾里得之窗》、《上帝是數學家?》中都有出現過,當 時的我其實沒甚麼把握,在與老師討論過後,老師肯定了這一個研究主題方向,並推薦

《用漫畫學幾何》與其他參考資料,在這之後便開始著手進行研究。

我讀科普書的方式分成三個階段;第一,快速讀過整本書,大致了解書中內容;第 二層次則是細讀,將書中與非歐幾何相關的內容畫線做記號,並將敘事內容打字紀錄,

並依照主題歸類,第三層次則是比較不同科普書的敘事內容,並進一步從數學史專書中 找到最接近真實的歷史脈絡,在這一個層次中得到的就是我論文中主要的內容。

萬事起頭難,一開始寫論文時真的不知從何下筆,聽從前輩的建議:「邊讀邊寫」,

千萬不要想全部讀完了再寫,其實一邊寫作的同時,一邊會將讀過的東西思考統整,也 會讓記憶更加深刻。在論文時併肩作戰的夥伴,和準備大考時一樣重要,雖然人研究的 主題雖不盡相同,但在解讀文本、尋找資料與寫作上遭遇瓶頸時,有個人能聊一聊,反 而會得到意外的靈感。

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曾說:「認識你自己。」這是筆者在寫論文時的最大心得,論 文就像是一趟修煉自我的旅程,在過程裡發現自己個性中的長處與短處、學習和自己長 時間的獨處。筆者一直很害怕提筆寫文字,這一次撰寫論文的過程,但凡事總要有開始

(16)

HPM 通訊第十七卷第七、八期合刊第一六版

才有機會進步。從一開始的慌亂無頭緒,到最後能順利完成論文,這一路走來,要謝謝 學長與同學的幫忙和陪伴,還有洪老師的耐心指導。從老師與學長姊在做學問時的嚴謹 態度,更深刻明白做學問所需要的耐心與毅力。而前輩們在討論問題時的虛心態度,並 無私地傾囊相授,以身教示範,讓我體會到做學問時該有的開闊,這又是另一個意想步 道的收穫。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資訊科技融入數學教學, 對老師的幫助、 影響相當大, 也是數學老師將來必須面對而不可 迴 避的競爭, 由於 Excel 的普遍, 使得函數圖形的呈現很方便, 在課堂上我們使用較多。 但是若 非顏貽隆老師的

數學史研究已具有很長的歷史, 如何在數學教育中運用數學史的知識, 充分發揮數學史的 作用和價值則是當前數學教 育改革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 1998年4月20日至26日, 由國際數學 教育委員會 (ICMI)

在中學時期, 求方程式是代數學上面的重要課題。 在一元方程式方面, 我們學會了利用公 式求一元一次、 二次方程式的解, 也知道它們的圖形是直線或拋物線。 在圖形是曲線的一元三次 以上的方

因為大家都在必修課程中先學了微分,社會組學生的選修數學,可以與自然組一樣地涉及

2006 年秋季在台灣師範大學數學系,洪萬生教授開授大學部「數學史」課程中。筆者 有幸參與,於每個星期二下午 3:00-5:00 前往旁聽。猶記某堂課洪老師帶領著大家研讀著 The Historical Roots

Experiments in Taiwan”為題,在會議上和與會者分享台灣中學教師在 HPM 領域的發 展,以及筆者自己使用 HPM

第三,希望各個版本都能呈現不會穩定的例子,但只當作舉例說明,不再延伸成習

其中,毛爾在每一項目下都提供了簡要的介紹與推薦) ,他對各種異文化也保持著濃厚 的興趣。十幾年前,在遠流出版公司的慷慨贊助下,國內科學哲學與科學史學者創辦了 一份英文期刊 Philosophy 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