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樂齡大學學習者的心態與接受創新程度之探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樂齡大學學習者的心態與接受創新程度之探究"

Copied!
2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樂齡大學學習者的心態 與接受創新程度之探究

陳嘉彌

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系及幼兒教育系

摘 要

本文主要目的在探究參與樂齡大學學習的老人的心態和其接受創新程度 的狀況。參與學習的老人心態分為:成長心態、成長但傾向固定心態、固定 但傾向成長心態、與固定心態。接受創新程度區分為:創新者、早期接受 者、大多數早接受者、大多數晚接受者及落伍者。有關老人的心態與接受創 新程度之相關研究成果極少,但它們卻是需要深入了解老人的重要部分。本 文採問卷調查法收集受試者自陳 (self-evaluating) 填答問卷之資料,研究對 象抽樣自大學院校辦理之樂齡大學,其中 285 位 55 歲以上之樂齡學習者。

研究結論包括:(1) 樂齡學習者之 「正向心態傾向」 與 「接受創新程度」 間存 在的 「互為解釋的可逆效果」。(2) 性別不會造成心態及接受創新程度的差 異,但 「年齡」 是影響心態及終身學習的因素之一。(3) 男性老年人參加終身 學習活動的人數明顯最少,宜再積極鼓勵男性多參加終身學習活動。(4) 政 府推動老人持續參與終身學習活動,是培養老人成長心態和接納創新觀念與 事務的重要目的之一。研究結果對未來進一步研究及分析高齡社會老人之心 態、接受創新程度可能對其他學習或事物所產生的影響效應,提供基礎性的 分析資訊。

關鍵字: 心態、老年學習者、高齡社會、終身學習、接受創新程度

壹、研究緒論

「心態」(mindsets) 與 「終身學習」 有關,特別是一個人的正向心態 (或成長型心態)

會受學習的影響,當終止學習時,他/她的心態也可能從正向、積極、成長的心態轉為停

(2)

滯、僵固,甚至逆向的發展。終身學習會影響或改變一個人當下心態與習慣的表現,而具 備終身學習的心態更是我們創造與發明未來社會的重要根本 (Fischer, 1999、Sudhakar, 2018)。一個人在年紀漸老的過程中,如能持續不斷地學習,除了對他/她的心態會產生 正面的影響外,對促進社會進步與發展更具有積極的貢獻。

「創新」 與 「終身學習」 是一體互利的關係。一個人或組織經由終身學習能夠提升其創 新及創造力 (Sahlberg, 2009、Sauer, 2011);同樣地,一個人因接受 「創新」 而擁有的 「接 受創新程度」(innovativness) 的特質也與終身學習有關。研究發現,實習教師的 「終身學 習傾向」 具有三成預測其接受創新程度特質的影響力 (Öztürk-Yurtseven & Aldan-Karademir, 2017)。準此,我們也可預期一個人在年紀漸老的過程中,如能持續地不斷地學習,應會 影響他/她接受創新程度的特質 (Lee, Kim, & Hong, 2016)。

老人1(後續行文為語意順暢緣故,將與 「老年人」 一詞交互使用) 的心態和接受創新 程度,皆與其晚年的生活健康有關。「心態」 不僅是個人觀看內在的思想、態度和價值觀,

同時也顯現出對外在事物的觀點與行為表現。研究發現老人的心態會明顯影響晚年的身體 功能、健康、與老化的狀況,而正向積極的心態能使身心老化過程產生 「好的」 結果,負 向消極的心態則增強身心快速老化的現象 (Levy & Bavishi, 2018、Levy, Pilver, Chung, &

Slade, 2014)。「接受創新程度」 意指一個人 「面對或接納」 一項創新時的心態狀況或表現程 度,有些人大膽開放、有些人謹慎保守,也有頑固拒絕的人 ( 陳嘉彌,2018)。當老人面 對有關健康、老化的創新時,「接受創新程度」 便會影響到他/她在創新情境中的接納性

(Acceptability)、適應性 (adaptability) 與差異性 (difference),自然地也影響到個人的生活 品質與健康福祉 (Ali, 2019)。

儘管我們在認知上,認為心態或接受創新程度皆與生活健康有關,但至目前為止,極 少有論文實証探究有關老人心態、老人接受創新程度、與二者間關係的相關議題,以致我 們並不十分清楚老人的心態與接受創新程度的真正圖像。研究與實務已證實,終身學習對 老人的晚年生活具有重要的功能與意義 (Findsen & Formosa, 2011、Stevenson, 2017),我 們認為終身學習對改變樂齡學習者的心態及接受創新程度也會有正面的影響。然而,「心 態是否會影響一個人面對創新時的態度及行為表現」 的論點—亦即心態與其接受創新程度 間存有關係,還需要透過實證研究驗證,方能得到確切的支持。本文之研究目的,以參加

1 目前對 「老人」 的定義,有以 60 歲作為定義 (如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2018、United Nations, 2016);有以 65 歲以上或 65 歲退休工作者標準作為老人的定義 (如台灣老人福利法,2014、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16);也有日本老年學學會與老人醫學學會的專家們認為老年人的 定義應該延後到 75 歲,而 65-74 歲稱為 「準老人」,75-89 歲才稱為 「一般老人」,90 歲以上則稱為 「超級老人」

(The Strait Times, 2017)。Peterson (王晶,2000) 指出不同的老年人定義,顯示出 「老人」 中還有 「更老的人」

的現象。本文受試對象為樂齡大學學習者,依教育部補助樂齡機構經費中規範參加樂齡學習課程之學員年紀 必須在 55 歲以上,故本研究所選樣及定義之 「老年人」 以此年紀為基準。

(3)

樂齡大學之樂齡學習者為研究對象,探究他們的心態,接受創新程度,以及心態與接受創 新程度間的關係。研究問題包括:

  (1) 樂齡學習者心態的樣態如何?心態是否與年齡、性別、教育程度、家庭結構、宗 教信仰、長期參加學習活動等因素有關?

  (2) 樂齡學習者之接受創新程度的樣態如何?接受創新程度是否與年齡、性別、教育 程度、家庭結構、宗教信仰、長期參加學習活動等因素有關?

(3)樂齡學習者之不同心態是否會造成其接受創新程度的差異?

貳、文獻概述

一、心態與老人心態

依據 American Heritage® Dictionary (2011) 解釋 「心態」(mindset2) 一詞是 「一個人具 有某種傾向、習慣、心理態度或意向,預先會對某些情況做出確定的反應或詮釋」。

American Heritage Roget's Thesaurus (2014) 解釋 「心態」 是 「一種複雜的精神狀態,涉及信 念、感覺、價值觀和個性,以某種行動表現出來」。「心態」 是日常生活中的通用口語,常 用於描述一個人的思考、態度和行為。正面的心態有助於人改變情緒、身心狀態、人際關 係及個人運勢,能展現出一個人樂觀的人生風貌;反之,負面的心態亦會影響情緒、身 心、關係及命運,常讓人抱怨處在悲觀和沮喪的際遇,沒有快樂生活的感受。

「心態」 對老年人的 「晚年生活」 尤其重要,不僅影響其健康、壽命、與生活品質的滿 意感受,而且也決定了他們對自我生命意義的價值和高度。儘管 「心態」 一詞經常出現在 許多有關老人的研究中,學者、專家,或一般民眾也對 「心態」 有不同的詮釋與見解,但 是,都未對 「心態」 有完整的系統性探討。Stanford University 心理學家 Dweck (2006) 系 統性地研究 「心態」 與其影響,提出心態模式理論。她將 「心態」 分二種類型:固定心態

(fixed mindset) 及成長心態 (growth mindset),讓我們更容易在生活中區辨自己是屬於或 傾向那種心態的人。

「固定心態」 的信念,是指一個人相信能力是 「天賦」 的—完全信賴智商、人格特質或 德性,認為個人的表現都受天賦的影響。不論任何狀況,這類人在學習、生活、或工作中 都得證明自己所擁有的智力、人格特質或德性,儘量避免暴露 「失敗」 的表現或結果,也

2「mindsets」 有翻譯為 「思維」、「心智」、或 「心態」 等不同名稱,但其語意和內涵皆大致相同。本文所引用文獻 中 mindset 之譯名,均以李明 (2007) 翻譯 C. S. Dweck 之著作「Mindsets: The New Psychology of Success (心 態致勝)」為準。

(4)

因此侷限了個人成長與發展的機會。相反地,「成長心態」 的信念,是指一個人相信基本 素質—才能、性向、興趣或個性,都可以透過努力、學習與鍛鍊而獲得培養及改善的機 會。這類人願意將工作或任務視為 「學習」 的功課,過程中著重個人成長及發展的目標,

他們不害怕失敗,願意接受挑戰,相信機會是無窮的,也因此增加了成功的可能性。

Dweck (2006) 的心態模式理論將個人的認知、情感和行為特徵與其智力可塑性的信念聯 接起來,二種不同的心態對個人的表現結果則產生不同的影響。實務上,一個人的心態無 法完全以 「固定」 及 「成長」 二種類型為代表,因此 Diehl (2008) 在 「固定」 及 「成長」 二種 心態類型間,又多加區分出 「成長但傾向固定心態」 及 「固定但傾向成長心態」 等二種類 型,以此四種類型使 Dweck 的心態理論更容易獲得實務上的應用與解釋。

Dweck (2006) 的心態模式理論最早原是針對學校中學生的學習所做的研究,後來此 理論也廣泛應用到其他領域,其中包括老人族群。例如,澳洲 Active Seniors (2016) 機構 指出老人對身心健康狀況的反應與表現,皆可歸諸到個人所擁有的 「固定心態」 或 「成長 心態」,擁有 「成長心態」 者不僅能使人進步,而且能持久維繫身心長期健康的可能性。再 如,美國已退休長者 David Amer,長期關心退休者的生活規劃與實際生活現況,因此設計

「Design Your New Life」 網站3來幫助退休長者獲得學習的新知與資訊。他認為老人的思考 與信念決定了他們當下的現實生活狀態;如果老人長期抱持負面的思考和心態,他們的生 活不會有正面的經驗感受,故而 Amer (n.d.) 主張期待成功老化的退休者必須善用 Dweck 的心態模式理論,培養與發展老人的成長心態。此外,任職於美國 Columbia 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的學者 Cecilia Dintino 在其部落格中,敘述自己在膝關節重置手術前,曾閱 讀 Carol Dweck 的心態模式理論,手術後她認為自己應該改變 「不可能做到」 的心態,主 動到運動俱樂部進行復健運動的親身經歷;她同時也引用不同人士的觀點,指出 50 歲以 上的人要突破年齡限制的想法,包括:打開心結、擁抱改變、及接納轉型 (Dintino, 2016)。從老人的親身經驗中,說明了 「老人唯有具備成長心態、正向思考、積極行動,

才可能對抗老化的人生」。

二、接受創新程度對老人的重要性

「接受創新程度」 從語意上包括:創新 (innovation) 及接受程度 (acceptability) 二部份。

Merriam-Webster大字典將 「創新」 精簡地定義為 「新的想法、設備或方法」4。陳嘉彌 (1997)

指出任何的 「創新」 至少應具有三點特徵:(1) 包括具體性的事物,特別是科技技術或產

3 參見 http://designyournewlife.com/

4 參見 https://www.merriam-webster.com/dictionary/innovation

(5)

品,及抽象性的思維和觀念;(2) 無關於創新發生的時間因素,是個體主觀的認定,是個 體過去未具有的認知經驗和行為;(3) 創新具有利益與風險的本質,對個體會產生認知、

態度、價值取向、與行為等變化。由於創新具有上述特徵,因此個人或組織會對它產生接 納性 (acceptability)、適應性 (adaptability) 與差異性 (difference) 的不同程度,簡稱為 「接 受創新程度」(innovativeness)。

Rogers (1983) 定義 「接受創新程度」 為 「一個人較其所在團體內的其他人,更早接受 新觀念或新事物的程度」,具有四個重要特徵:(1) 對觀念與事物的改變 (包括更新與創 新),這種改變不同於個人原有的認知與行為;(2) 個人具有影響他人接受創新觀念與事 物的傳播能力;(3) 有助於社會系統的問題解決及訂定決策的助益;(4) 個人對前述改變 的接受速度與時間呈現函數的關係。一個人接受創新程度不僅會受到社會環境、科技發 展、文化氛圍、教育學習、媒體傳播等因素的影響,也會直接在前述四個重要特徵上顯現 出不同程度的差異情形。Rogers 長期研究發現,在一個大群體中的個人接受創新程度會呈 現一個常態分佈,區分出創新者 (佔 2.5%)、早期接受者 (佔 13.5%)、大多數早接受者

(佔 34.0%)、大多數晚接受者 (佔 34.0%)、落伍者 (佔 16.0%) 等五種類型的人。他們可 以透過不同的量測工具獲得分析資料,例如:專家票選、長期追蹤接受創新所用的時間、

固定時間內接受創新數量多寡、或問卷/面談等方法。其中,就取得 「一般接受創新程度」

(general innovativeness) 的資料上,問卷調查或面談法是比較有效、適用性較廣,常被採 納的研究方法 (陳嘉彌,1997、Flynn & Goldsmith, 1993)。也因為採用自陳反應量表或訪 談調查的資料收集法,進行資料分析,使得個人在群體中的 「接受創新程度」 是呈現 「相 對比較」 而非 「絕對比較」 的特性;換言之,一個人可能在一個接受創新程度高的團體中 是個接受創新程度較低的人,但當他/她在另一個接受創新程度較低的團體中,卻可能是 接受創新程度較高的人。

一個人之 「接受創新程度」 會因學習及環境因素而具有可改變 (changeable) 的特性。

現代資訊科技快速創新與傳佈 (diffuse) 的影響,促使社會變遷加遽,導致許多新的思 維、制度或工具顛覆以往的思考及習慣方式,也使得不同世代在生活適應上產生差異,而 出現 「代溝」(generation gap) 的問題。「創新」 本身因具有新奇性、風險性及利益性,當創 新漸漸被多數人接納時,便會造成 「改變」,這種改變包括與個人日常生活間有密切關係 的社會機制、科技、工具、觀念、制度及環境等 (陳嘉彌,1997、Chin, 1964、Schlesinger, 1986),甚至部份 「創新」 最後一定會 「強制」 個人接受改變 (例如智慧型手機升級、健保 補充保費制度、長照 2.0 制度等,此為 「接納性」),以適應整個社會或環境的生態(此為

「適應性」)。不少研究發現,來自於嬰兒潮世代 (1946~1964) 已進入退休階段的人,只要 能滿足其某些條件,提供學習創新的教育活動,他們未必全然會抗拒 「創新」 或 「改變」,

甚至可能成為創新與改變的接納者和消費者 (Badowska, Zamojska, & Rogala, 2015、

(6)

Eastman & Iyer, 2004、Ryu, Kim, & Lee, 2009)。台灣已進入 「高齡社會」 5,人數日增的老年 人無法抗拒、忽視社會環境的迅速變化,他們需要學習 (learn)、接受 (accept)、適應

(adapt)、應用 (apply) 過去所未曾覺知到的創新和改變,才能在晚年時期度過一個擁有自 我與尊嚴的快樂人生。

三、相關研究

「心態」 與 「學習」 的研究成果相當豐富,其中以老人為研究對象,探究成長心態與終 身學習的議題也逐漸受到重視。例如,已有關注尚未從職場退休的中、老年職工 (45 歲以 上),若是擁有終身學習的心態,便能適應職場的變化,保有工作的價值,同時也能夠讓 組織持續成長的研究議題 (Tikkanen, 2008)。此外,當代的職場人力資源已趨向高齡化,

人事管理系統運用適當的評估工具來管理高齡勞動力,結合 e 化學習的考評指標來引導高齡 勞工改變其正向心態,以幫助提升組織的創造力及接受創新程度的研究逐漸受到企業的重 視 (Voelpel & Streb, 2010)。雖然,人盡皆知老人的正向心態與其終身學習相互有關,也有 實務工作者積極鼓吹與推動 Carol Dweck 心態模式理論應到高齡者的學習上 (如 Active Seniors, 2016、Amer, 2019、Dintino, 2016),但是有關高齡者心態模式理論的實證研究,

目前尚屬起步階段。

其次,有關老人族群的 「一般接受創新程度」 實證研究也不多見。雖然,部份研究已 注意到以某項特定的創新產品,來了解老年人的 「消費者接受創新程度」(consumer innovativeness) 對接受科技創新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s)的影響,例如,有研究發現是 來自嬰兒潮世代的老人消費者,他們的行為與態度越能接受科技創新的消費,如果他們能 持續地學習,將能認知到創新帶來的風險與新奇,做出明確的決定 (Badowska et al., 2015、Eastman & Iyer, 2004、Ryu et al., 2009);也有研究偏重在老年人對接受網路或資訊 科技創新 (Reisenwitz, Iyer, Kuhlmeier, & Eastman, 2007),或是老人機構對接受創新的老年 照護或輔具的議題上 (Verleye & Gemmel, 2011)。但真正探究老人一般性的接受創新程度,

如接受新的觀念、制度、或事物等包容程度的實證研究,卻相當地少。「學習」 與 「接受創 新程度」 有關的現象雖已得到不少的研究支持 (Badowska et al., 2015; Öztürk-Yurtseven &

Aldan-Karademir, 2017; Tajeddini, 2016),惟以學習型的老人為研究對象,他們的一般接受 創新程度的實證研究結果,尚未有報導出現。

5 內政部統計處於 2018 年 4 月 14 日公佈 107 年第 15 週內政統計通報中,宣佈台灣正式邁入 「高齡社會」 (65 歲 以上人口佔總人口數 14%)。參見 https://www.moi.gov.tw/stat/news_detail.aspx?sn=13742

(7)

參、研究方法

本研究屬 「探索性研究」,採用 「問卷調查法」 收集與分析研究資料。調查對象以 106 學年度參加樂齡大學 55 歲以上之老年人6為主。從全國 107 所辦理樂齡大學之大學校院的可 及母群體 (accessible population) 中,經由立意抽樣 (purposive sampling) 與持續追蹤聯繫,

最終取得願意接受施測問卷的樂齡大學機構及其樂齡學習者同意,填答本研究之問卷。研 究者剔除完全無效之問卷,最後得到 285 份有效問卷,作為本文探索性研究的分析資料。

問卷調查工具主要結構包括:「心態模式測驗問卷」 及 「接受創新程度量表」 等二個分 量表。「心態模式測驗問卷」 係由美國教育實務專家 Diehl (2008) 根據 Dweck (2006) 的理 論設計成現場教育工作者的施測問卷 (Mindset Quiz) 7而成。原問卷設計為 20 題,分為成 長心態與固定心態各 10 題,答題反應採 Likert-type 四等第計分,由 「非常同意 (3 分)」

到 「非常不同意 (0 分)」,固定心態可採反向計分,轉換為成長心態分數。Diehl 所設計的 Mindset Quiz的優點,除了問卷題幹內容吻合 Dweck 的心態模式理論,明確地區分出 「成 長心態」 與 「固定心態」 的題意,且能將受試者自陳分數的高低訂出範圍,區分出:(1) 成 長心態;(2) 成長但傾向固定心態;(3) 固定但傾向成長心態;(4) 固定心態等四類人。

研究者將 Diehl 之原始問卷翻譯成中文初稿,對一所樂齡學習中心 49 位樂齡學習者施行 預試,檢核問卷信度,成長心態之 Cronbach’s α = .82,固定心態之 Cronbach’s α = .86,總 量表之 Cronbach’s α = .89。

「接受創新程度量表」 採黃嘉勝之博士論文翻譯 Hurt, Joseph 與 Cook (1977) 發展之

“Innovativeness Scale” (Cronbach’s α = .89),總計 20 題,其中 12 題為正向題,8 題為反向 題。答題反應採 Likert-type 七等第計分,從 「非常不同意 (1)」到 「非常同意 (7)」 (Huang, 1993)。Innovativeness Scale 經 Hurt 等人反覆測試,以因素分析法檢視確定可將 20 題歸併 成一個因素,以總分作為代表 「接受創新程度」。反應分數越高,表示接受創新之傾向也 越高,亦即是接受創新程度較高的人 (Chen, 1995、Huang, 1993、Hurt et al., 1977)。研究 者應用本問卷對 3 所樂齡學習中心 56 位樂齡學習者預試,檢核問卷信度,Cronbach’s α = .85 (陳嘉彌,2015)。

由於原設計之「心態模式測驗問卷」及「接受創新程度量表」題目總數達 40 題。根 據研究者及現場專家的實務經驗,問卷題數過多,不易獲得老人同意填答及真實反應,建 議宜減少題目數量。因此,研究者將原始問卷分送 7 位學者專家審視刪題:(1) 學者部份

6 研究對象因以教育部補助樂齡學習機構為對象,依教育部規範參加樂齡學習課程之學員年紀必須在 55 歲以 上,故本研究所選樣之 「老年人」 以此年紀為基準。

7 Emily Diehl設計之原問卷,參見 https://www.classroom20.com/forum/topics/motivating-students-with 中之附件

(Mindset Quiz.doc)。

(8)

包括 4 位年滿 55 歲以上,對老年教育有興趣、關心,且研讀相關文獻的現職大學教授;(2)

專家部份包括 2 位在公部門內長期 (5 年以上) 辦理、視導、執行樂齡政策、方案與課程 的人員;另一位是已退休大學教授,但仍持續參與學習及服務的人士。學者專家之男女性 別比例為 3:4。

研究者先將原始問卷量表寄送給學者專家,請他們根據理論素養及實務經驗,從老年 人答題的視角,將心態及接受創新程度 2 份量表題數各刪 1/2 的題目。研究者整理回收問 卷之意見,取出共同及最多人選擇之題數,整理出第 1 份修正之簡化量表。根據第 1 份修 正簡化量表,研究者再對照心態、接受創新程度之文獻理論,考量:刪減問卷題目後之等 量計分、保留反向題適當比例之數量、修飾問題敘述語意等因素後,再修正為第 2 份修正 簡化量表,寄送給前述 2 位學者及 1 位專家 (執行樂齡方案的第 1 線行政人員) 重複再檢 視問卷內容之適合性,包括提問重點、問題是否重複、語意能否讓老年人理解等關鍵重 點。同時,研究者也請 1 位專家就其所在樂齡學習中心的學員試填第 2 份修正簡化量表,

找出老人填答時可能發生之問題反映給研究者參考修改。最後將原本 40 項問題的問卷修 定為 「認識及幫助自己未來生活與生命的成長」 20 項題目的問卷,其中 「心態模式測驗」

分量表 10 題中,成長心態及固定心態各為 5 題;「接受創新程度」 分量表 10 題中,反向 題為 4 題。

根據前述研究目的中的 3 項研究問題,擬定研究架構如圖 1,資料分析之統計考驗水 準定為 .05。

心態模式(2) 1. 固定心態 2. 成長心態

接受創程度(5) 社會性人口特徵

1. 創新者 2. 早期接受者 3. 大多數早接受者 4. 大多數晚接受者 5. 落伍者

性別、年齡、教育程度 家庭結構、宗教信仰、

長期參加學期次數、居 住區域(7項)

圖 1 樂齡大學學習者心態模式與接受創新程度之關係分析架構圖

(9)

肆、資料分析與討論

一、受試者之基本資料分析

從 285 份有效問卷中,發現受試者基本社會性人口(social demographic)特徵資料如下:

  (1)性  別: 男性佔 26.7%,女性佔 73.3%。

  (2)年  齡: 平均為 64.9 歲 (SD = 6.00),年齡範圍在 55 歲到 90 歲間。如以年歲 區分組別,59 歲 (含) 以下者佔 16.1%,60-64 歲佔 34.0%,65-69 歲 佔 28.1%,70-74 歲佔 13.7,75-79 歲佔 6.3%,80 歲以上佔 1.8%。男 性平均年齡 66.8 歲 (SD = 6.34, range = 55-90 歲),女性平均年齡 64.4 歲 (SD = 5.76, range = 55-81 歲)。

  (3)教育程度: 大專院校以上者佔 42.1%,高中 (職) 者佔 41.8%,初中/國中者佔 8.1%,國小以下者佔 8.1%。男性具高中 (職) 者以上教育程度者佔 94.7%,其中大專院校以上者有 64.5%;女性具高中 (職) 者以上教育 程度者佔 79.9%,其中大專院校以上者有 34.0%。

  (4)家庭結構: 與配偶同住者佔 69.5%,喪偶但與子女同住者,佔 14.0%,獨居者佔 16.5%。男性中有 80.3% 者與配偶同住,女性中有 65.6% 者與配偶同 住。喪偶或獨居人數,女性 (34.5%) 高於男性 (19.7%)。

  (5)宗教信仰: 佛/道教者佔 74.4%,基督教/天主教佔 6.7%,其他信仰者佔 6.7%,

無 宗 教 信 仰 者 佔 12.3%。 男 性 中 93.4% 者 具 有 宗 教 信 仰, 女 性 中 85.6%具有宗教信仰。

  (6)長期參加樂齡教育的學習次數: 1 次者佔 37.9%,2 次者佔 19.6%,3 次以上者佔 42.5%。男性參加 2 次以上者佔 59.2%,女性佔 63.2%。

  (7)居住區域: 北部佔 29.1%,中部佔 20.0%,南部佔 29.8%,東部佔 13.7%,外島 佔 7.4%。男性中以居住南部的參加者最多,佔 43.4%,女性中以居住 北部的參加者最多,佔 34.4%。

綜合上述資料呈現,大致可勾勒出目前參加樂齡大學老年人的背景:女性人數明顯多 於 男 性 將 近 3 倍; 年 齡 分 布 以 60-74 歲 間 的 人 口 最 多 (75.8%),80 歲 以 上 者 雖 極 少

(5 人),但也有年紀高達 90 歲的老人參加;八成以上的人具有高中 (職) 以上學歷,或與 配偶同居及親人一起共同生活;八成五以上的人擁有宗教信仰;而有將近半數者長期參加 樂齡教育學習達 3 次以上。東部及外島的大學院校數量本就稀少,如將二者合併視為偏鄉 區,則北、中、南、偏鄉區之受試人數分配尚屬適宜。

(10)

二、樂齡學習者之心態分析

心態之分析數據取自受試者填答 「心態模式測驗問卷」(Mindset Quiz) 分數,計分除 採用原始分數分別計算分析 「固定心態」 及 「成長心態」 之狀況外,也將 「固定心態」 分數 做 「反向記分法」 處理,並與 「成長心態」 分數加總成 「正向心態傾向」 變項。依 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Chapel Hill所屬單位 The Office of Undergraduated Retention 根據原問卷設計者 Emily Diehl 的計算方式,以刪減 10 題方式計分8,區分為:(1) 30 - 22 分,為 「完全成長心態」(Strong Growth Mindset),(2) 21 - 17 分,為 「成長但傾向固定心 態」(Growth Mindset with some Fixed ideas),(3) 16 - 11 分,為 「固定但傾向成長心態」

(Fixed Mindset with some Growth ideas),(4) 10 - 0 分,為 「完全固定心態」(Strong Fixed Mindset) 等四類心態;另外,加總 10 題分數做為一個人 「正向心態傾向」 的變項。茲分析 樂齡學習者之心態狀況如下:

(一)「成長心態」、「固定心態」 及 「正向心態傾向」

「心態模式測驗問卷」 題目中呈現,「成長心態」 代表一個人認為改變自己的聰明才 智、習性、或學習新的事物,都不會受到年齡的限制,而且只要肯努力學習一項專長,必 能達到精熟它的目標;再者,對別人給予自己表現時的各種回饋,都會抱以心懷感激的態 度表現。而 「固定心態」 則代表一個人認為年紀漸老時,不大能改變自己特有的聰明才 智,即使再麼做,也無法改變個人原有的習性;此外,雖然願意學習,但也盡量避免或嘗 試會讓自己緊張的新奇事物,也不認為真正改變自己的聰明才智,也無法真正地改變自 己。問卷題目之分數分配,二者之分數範圍均在 0-20 之間。將 「固定心態」 反向記分,並 與 「成長心態」 分數加總為 「正向心態傾向」 分數,分數越高代表一個人具有較高程度的成 長心態,反之亦然。

整體而言,受試者之成長心態的平均數為 15.51 (範圍在 7-20),標準差為 1.80;固定 心態的平均數為 12.06 (範圍在 7-20),標準差為 2.28;正向心態傾向的平均數為 18.44 (範 圍在 7-28),標準差為 3.18。以成對樣本 t 檢定檢視個體之成長心態與固定心態之差異性,

達顯著水準 (t = -18.13, p = .000),成長心態之分數明顯地高出固定心態 3.45 分;且成長 心態與正向心態傾向間呈現顯著的正相關 (r = .71, p = .00),固定心態與正向心態傾向間 呈現顯著的負相關 (r = -.83, p = .000)。顯示出一個人在反應其成長心態與固定心態上有明 顯區別性。(表 1)

8 參見 http://studentsuccess.unc.edu/files/2015/08/MINDSET-Quiz.pdf

(11)

表 1 成長心態、固定心態、正向心態傾向之分數及相關係數摘要表(N = 285)

變項 平均值 標準差 範圍 相關係數(r)

G F P

成長心態 (G) 15.51 1.80 7-20 1.00

固定心態 (F) 12.06 2.28 7-20 -.21** 1.00

正向心態傾向 (P) 18.44 3.18 7-28 .71*** -.83*** 1.00 姣烉** p < .01; *** p < .001

(二)不同心態者之分佈

受試之樂齡學習者中具有完全成長心態者 (後文以 「全成長心態者」 稱之) 佔 16.7%,

成長但傾向固定心態者 (後文以 「偏成長心態者」 稱之) 佔 52.3%,固定但傾向成長心態者

(後文以 「偏固定心態者」 稱之) 佔 30.6%,完全固定心態者 (後文以 「全固定心態者」 稱之)

佔 0.4%。整體而言,參加樂齡大學的樂齡學習者具有偏成長心態的人數比例約佔七成。

(三)不同背景者之心態差異情形

利用多元迴歸分析法,分別以成長心態、及固定心態為依變項,自變項投入性別 (虛 擬變項,以下皆同)、年齡、教育程度、家庭結構 (虛擬變項,以下皆同)、宗教信仰 (虛 擬變項,以下皆同)、長期參加樂齡教育學習次數等個人背景變項,經投入所有自變項後 發現:成長心態與個人背景變項無關 (F = 0.98, p = .442)(表 2);但在固定心態上,自變 項對依變項有預測效果,經以多元迴歸逐步分析法刪除不顯著之自變項後,發現年齡越高 者,他們的固定心態也越強 (β = .17, p = .005)(表 3)。

表 2 成長心態之多元迴歸分析摘要表 (N = 285)

模式 Beta

F t

迴歸 -0.98 (n.s.)

性別 ( 虛擬變項 ) -.07 -1.03 (n.s.)

年齡 -.01 --0.16 (n.s.)

教育程度 -.06 - 0.94 (n.s.)

家庭結構 ( 虛擬變項 ) -.01 0.10 (n.s.)

宗教信仰 ( 虛擬變項 ) -.04 -0.72 (n.s.)

參加樂齡教育學習次數 .12 1.94 (n.s.)

註: n.s. 表示 「不顯著」 (non-significance);「依變項」 為成長心態;「自變項」 包括性別、年 齡、教育程度、家庭結構、宗教信仰、參加樂齡教育學習次數

(12)

表 3 固定心態多元迴歸逐步分析摘要表 (N = 285)

模式 Beta

F t

迴歸 8.11**

年齡 .17 2.85**

註:「依變項」 為固定心態;刪除之 「自變項」 包括性別、教   育程度、家庭結構、宗教信仰、參加樂齡教育學習次數   ** p < .01

同樣地,利用多元迴歸逐步分析法,以 「正向心態傾向」 為依變項,自變項投入性 別、年齡、教育程度、家庭結構、宗教信仰、長期參加樂齡教育學習次數等,經剔除不顯 著變項後發現:年齡與其參加樂齡教育學習次數二個變項與正向心態傾向有顯著關係 (F = 4.39, p = .013),年齡越低者 (β = -.15, p = .013),或長期參加樂齡教育學習次數越多的人

(β = .12, p = .046),他們的正向心態傾向也越高。(表 4)

表 4 正向心態傾向多元迴歸逐步分析摘要表 (N = 285)

模式 Beta

F t

迴歸 4.39*

年齡 -.15 -2.50*

參加樂齡教育學習次數 -.12 -2.01*

註: 「依變項」為正向心態傾向;刪除之「自變項」包括性別、教育程度、家庭結構、宗 教信仰

  * p < .05

三、樂齡學習者之接受創新程度分析

「接受創新程度量表」 問卷的 10 項題目呈現 「接受創新程度」 代表一個人喜歡大膽嘗 試各種創新的想法與方法來處理事情、樂意接受外來的創新觀念、自認為有獨創的思考與 行為能力、喜歡探究未知的疑問、也常被他人諮詢新觀念的訊息等表現的高低程度。問卷 中有 4 項反向題,經反向記分後,10 題總分介於 10-70 分間,代表老人接受創新的程度,

分數越高表示接受創新程度也越高。

(一)接受創新程度及類型

整體而言,受試者接受創新程度平均數為 44.41 (範圍在 24-60),標準差為 5.53。依

(13)

Rogers (1983, p. 247) 以 平 均 數 加 或 減 標 準 差 的 方 式, 區 分 為 5 類 型 人:「 創 新 者 」 佔 16.6% (X = 52.59, SD = 2.62, range = 50 - 60)、「早期接受者」 佔 28.4% (X = 46.95, SD = 1.42, range = 45-49)、「大多數早接受者」佔 43.2% (X = 42.38, SD = 1.59, range = 39-44)、

「大多數晚接受者」佔 8.1% (X = 36.91, SD = 1.41, range = 34-38)、「落伍者」 佔 3.9% (X = 29.91, SD = 3.30, range = 24.33)。經以卡方考驗,此 5 種類型者之人數比例無論與性別、

年齡、教育程度、家庭結構、宗教信仰、長期參加學習次數、或居住區域等 8 項社會性人 口特徵之變項,皆無差異存在。(表 5)

表 5 接受創新程度分數、人數比例、平均數、標準差、範圍及卡方考驗表 (N = 285)

變項 人數

百分比

平均數 (X)

標準差 (SD)

範圍 (range)

Pearson卡方值 (χ2)

性別 年齡 教育 家庭 信仰 次數 地域

接受創新程度分數 44.41 5.53 24-60

1.96 n.s.

16.38 n.s.

6.11 n.s.

7.33 n.s.

2.25 n.s.

7.93 n.s.

24.95 n.s.

創新者 16.6 52.59 2.62 50-60 早期接受者 28.4 46.95 1.42 45-49 大多數早接受者 43.2 42.38 1.59 39-44 大多數晚接受者 -8.1 36.91 1.41 34-38

茖伍者 3.9 29.91 3.30 24-33

註:n.s. 表示「不顯著」(non-significance)

  年齡為 59 (含) 以下,60-64,65-69,70 (含) 以上,分四組   教育程度 (教育):國/初中以下,高中(職)以上,分二組   家庭結構 (家庭):與家人共居,喪偶及獨居,分二組   宗教信仰 (信仰):有,無,分二組

  長期參加學習次數 (次數):1 次,2 次,3 次以上,分三組   居住區域 (地域):北、中、南、偏鄉 (東部及外島),分四組

(二)不同背景者之接受創新程度差異情形

利用多元迴歸逐步分析法,以接受創新程度為依變項,自變項投入性別、年齡、教育 程度、家庭結構、宗教信仰、長期參加樂齡教育學習次數等,逐步剔除不顯著的影響變項 後,發現僅年齡變項會影響接受創新程度 (表 6)。年齡越大,接受創新程度越低,反之年 齡越輕,接受創新程度越高 (β = -.17, p = .004)。如以以 65 歲分界 2 組年齡群,以 t 檢定 檢視接受創新程度之平均數,發現 64 歲以下者之接受創新程度明顯高於 65 歲以上者 (t = 3.08, p = .002)。再者,教育程度在多元迴歸逐步分析中雖是被剔除的變項,但教育程度與

(14)

接受創新程度二者呈現正相關 (r = .14, p = .023),如以 t 檢定考驗 「國/初中以下」 學歷分 界二組教育程度時,發現高中/職以上學歷之老人的接受創新程度明顯高過國初中以下者

(t = -2.75, p = .007)。

表 6 接受創新程度之多元迴歸逐步分析摘要表 (N = 285)

模式 Beta

F t

迴歸 8.31**

年齡 -.17 -2.88**

註:「依變項」 為接受創新程度;刪除之 「自變項」 包括性別、

  教育程度、家庭結構、宗教信仰、參加樂齡教育學習次數   ** p < .01

整體上,雖然接受創新程度與性別、家庭結構、宗教信仰、長期參加學習次數、或居 住區域等變項無關,但細分接受創新程度之 10 題特徵組成,逐題以 t 檢定分析各變項之 差異情形,結果發現:性別、信仰及學習參與度有部分差異存在:

  (1) 男性比女性:較不喜歡嘗試各種創新的想法 (t = 2.04, p = .043),較接受以傳統的 方式來處理個人的生活與事物的方法 (t = 3.60, p = .000),及較願意接受高難度 問題的挑戰 (t = -2.31, p = .026)。

  (2) 有信仰者比無信仰者更容易超前接受一個外人 「遲疑的」 新觀念 (t = 2.37, p = .023)。

  (3) 參加學習活動次數越高者 (如 3 次以上) 者自認為比初次參加者更常受到朋友的 諮詢建議 (F = 3.42, p = .034)。

四、樂齡學習者之心態與接受創新程度之比較分析

(一)不同心態者與接受創新程度分類者人數之交叉比較

以卡方考驗不同心態者與接受創新程度分類者人數之交叉比較,達顯著差異 (χ2 = 44.13, p = .000)。「成長心態」 中,創新者之人數佔 38.3%,早期接受者佔 34.0%,大多數 早接受者佔 27.7%,大多數晚接受者及落伍者皆為 0 人;偏成長心態中,創新者之人數佔 17.1%,早期接受者佔 28.8%,大多數早接受者佔 43.8%,大多數晚接受者佔 8.2%,及落 伍者佔 2.1%;偏固定心態中,創新者之人數佔 3.4%,早期接受者佔 21.8%,大多數早接 受者佔 52.9%,大多數晚接受者佔 12.6%,及落伍者佔 9.2% (表 7)。整體而言,越創新

(15)

者,偏成長心態的人數越多;越不創新者,偏固定心態的人數也越多。

表 7 不同心態者與接受創新程度分類者人數之交叉比較表 (N = 285) Everett Rogers接受創新程度分類者

Pearson 卡方值 χ2 落伍者

大多數 晚接受者

大多數

早接受者 早期接受者 創新者

成長心態 0% 0% 27.7% 34.0% 38.3%

44.13***

偏成長心態 2.1% -8.2% 43.8% 28.8% 17.1%

偏固定心態 9.2% 12.6% 52.9% 21.8% 3.4%

註:*** p < .001

(二)不同心態者之接受創新程度差異性

以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One-way ANOVA) 檢定成長心態者、偏成長心態者、偏固定心 態者的接受創新程度,皆呈現顯著差異 (F = 26.92, p = .000) (表 8)。事後比較發現 (表 9) 成長心態者之接受創新程度的平均數明顯高過偏成長心態者 3.59 分,高過偏固定心態者 6.68分;偏成長心態者之接受創新程度的平均數明顯高過偏固定心態者 3.09 分。

表 8 不同心態者對 「接受創新程度」 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 (N = 280)

變異來源 SS df MS

F

組間 1402.74 2 701.37 26.92***

組內 7217.83 277 126.06

總和 8620.57 279

註:*** p < .001

表 9 不同心態者對「接受創新程度」達顯著差異後之事後比較表 (N = 280)

不同心態者 人數 平均數 標準差

F

Scheff’e法事後比較

成長心態者 (A) 47 48.34 4.73

A > B > C 偏成長心態者 (B) 146 44.75 5.05 26.92***

偏固定心態者 (C) 87 41.66 5.37 註:*** p < .001

(16)

(三)心態與接受創新程度之關係分析

以 「成長心態」、「固定心態」 或 「正向心態傾向」 為依變項,自變項投入接受創新程 度、性別、年齡、教育程度、家庭結構、宗教信仰、參加樂齡教育學習次數等,經逐步剔 除不顯著的影響變項後,發現:僅成長心態與接受創新程度間有顯著的正向關係 (β = .31,

p = .000),其餘自變項未達顯著水準。固定心態與接受創新程度間有顯著的負向關係(β =

-.28, p = .000),但與年齡有顯著的正向關係 (β = .12, p = .038)。正向心態傾向與接受創新 程度間有顯著的正向關係 (β = .40, p = .000)(表 10)。簡言之,成長心態和正向心態傾向,

皆與年齡大小無關,但接受創新程度越高,成長心態及正向心態傾向也越大。反之,固定 心態與年齡、接受創新程度有關,年齡越大或接受創新程度越低,其固定心態也越明顯。

如以接受創新程度為依變項,自變項投入正向心態傾向、性別、年齡、教育程度、家 庭結構、宗教信仰、參加樂齡教育學習次數等,經逐步剔除不顯著變項後,發現:接受創 新程度與正向心態傾向間有顯著正向關係 (β = .38, p = .000),與年齡有顯著負向關係 (β = -.12, p = .029)(表 11)。顯現老年人年齡越大,接受創新程度越低,可能導致其正向心態 傾向越小。因此,持續參與終身學習活動,能提升個人的接受創新程度,並增進其成長心 態。

表 10 不同心態之逐步多元迴歸逐步分析摘要表 (N = 285)

模式 Beta

F t

成長心態a 迴歸 30.26***

接受創新程度b -.31 -5.50***

固定心態a

迴歸 16.33***

接受創新程度b -.28 -4.90***

年齡b -.12 2.08*

正向心態傾向a 迴歸 51.07***

接受創新程度b -.40 -7.15***

註: a依變項;b刪除後留存之自變項,包括:接受創新程度、性別、年齡、教育程度、

家庭結構、宗教信仰、參加樂齡教育學習次數   * p < .05; *** p < .001

(17)

表 11 接受創新程度之多元迴歸逐步分析摘要表 (N = 285)

模式 Beta

F t

迴歸 28.29***

正向心態傾向 -.38 -6.85***

年齡 -.12 -2.19*

註: 「依變項」為接受創新程度;刪除之 「自變項」 為性別、教育程度、家庭結構、宗教信 仰、參加樂齡教育學習次數

  * p < .05; *** p < .001

五、討論

本研究中,參加樂齡大學者的背景基本圖像以女性、嬰兒潮世代退休者(1946- 1964)、具高中 (職) 以上的教育程度、配偶健在、有宗教信仰、且樂於持續終身學習為主 要特徵。與過去的大多數研究發現相同,老年男性參加終身學習的人數大幅低於女性人數

(郭秀珍,2014;陳嘉彌,2010;陳嘉彌、魏惠娟,2015;魏惠娟、陳冠良、陳嘉彌,

2017)。雖然本研究中老年男性的人數少,但他們的教育程度普遍較女性高,特別是將近 六成五的男性具有大專院校的教育水平;絕大多數的男性與配偶居住在一起,九成以上的 人擁有宗教信仰。這是否意涵大多數未參加樂齡大學學習者中,具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家 庭結構圓滿、有宗教信仰的老年男性是 「終身學習」 活動中應該努力開發出來參加學習活 動的 「潛在客源」?儘管,內政部統計處 (2018) 公佈女性的平均壽命高過男性 6 歲餘9,未 來參加終身學習的人數也會不斷地攀升,但是如果女性的配偶也能同時一起參加終身學 習,不僅夫妻能與時共同成長,對彼此溝通與相互照應也可能產生正向效果。從參與者之 基本資料分析中發現,激勵、鼓勵、幫助更多 「潛在的男性客源」 與其配偶共同參加樂齡 大學的終身學習活動,應是樂齡教育工作者努力的工作任務之一。

由資料分析結果,分別將前述 3 個研究問題討論如後:

(一)樂齡學習者心態的樣態如何?心態是否與參與者社會性人口變項有關?

樂齡學習者的成長心態分數不僅明顯地高於其固定心態分數,且成長心態的趨中性

(SD = 1.80) 也較固定心態 (SD = 2.28) 密集。雖然,「全成長心態者」 的人數未到二成,若 是加上 「偏成長心態」 的人數,則達七成左右;另有約三成者雖屬 「偏固定心態」(含全固

9 內政部 2018 年 9 月 21 日公布「106 年簡易生命表」,國人平均壽命為 80.4 歲,其中男性 77.3 歲、女性 83.7 歲。

參見 https://www.moi.gov.tw/stat/node.aspx?Z=1&sn=6026

(18)

定心態),他們也具有改變其 「固定心態」 為 「成長心態」 的可能性。整體觀之,「老年人參 加終身學習活動有助於提升正向的心態傾向」 的現象,吻合過去老年相關研究中強調 「終 身學習有益於老人」 的發現與主張 (Tam, 2017、Fei Yue Community Services, 2012、

Weinstein, 2004),如果我們希望老人的心理及表現上能持正向的心態,鼓勵及支持他們持 續地參加終身學習活動,應是有效的方法之一。

其次,資料分析也發現:參加終身學習活動老人的 「成長心態」 不受任何社會性人口 背景變項的影響;但在固定心態方面,年齡越大則會表現出固定心態也越強的現象。如 果,我們不刻意強化老人的 「固定心態」(或是越老越頑固的刻板印象),而是採用緩向改 變 「固定心態」 為 「成長心態」 的作法,亦即增強老年人的 「正向心態傾向」,那麼,利用 老人持續地參加終身學習活動的方式,除具有增強老年人 「正向心態傾向」 的顯著加乘效 果外 (見表 4),無形中也可能降低老人年齡越大時的 「固定心態」。然而,最佳的作法還 是在 「年輕」 階段時,即開始持續地參加終身學習,改變不適當的心態 (Fischer, 1999),

到晚年階段後便有可能減少個人被 「固定心態」 所盤據掌控,這才是建立個人正向心態的 積極做法,對老年的生活適應和提升生活品質感有所作用。

(二)樂齡學習者之接受創新程度的樣態如何?

接受創新程度是否與參與者社會性人口變項有關?

Rogers (1983) 將接受創新程度者分類為五項:創新者、早期接受者、大多數早接受 者、大多數晚接受者,及落伍者。在本研究樣本的樂齡學習者中,此五類型的人數比例與 性別、年齡、教育程度、家庭結構、宗教信仰、長期參加學習次數,或居住區域等 7 項社 會性人口特徵之變項,皆無差異存在。

但細分接受創新程度的內涵中,發現性別、宗教信仰、及參加終身學習活動次數等變 項中有不同的差異現象,包括:男性雖然比女性更願意接受高難度問題的挑戰,但也更抗 拒嘗試各種創新的想法及接受創新方法來處理個人的生活和事務;有信仰者比沒有信仰者 更容易快速地接受創新的觀念;參加學習活動次數越高的人自認為更常受到朋友的諮詢。

分析前述差異之可能原因:教育程度較高、願易接受高難度問題挑戰的男性,特別是來自

「嬰兒潮前期」(1946-1952) 的男性也可能因此自信而表現出固執、不願意輕易接受不同的 創新想法或方法;其表現亦如佐藤真一描述嬰兒潮世代之前的 「父母老後為什麼總是那麼 固執?」 一書中的關鍵原因,在於需要理解他們的心理和背後的聲音 (林美琪,2014)。我 們認為提供較高品質與具有挑戰性的終身學習課程,能夠吸引男性老人的學習動機和興 趣,進而建立彼此相互理解、溝通與互信的基礎。如果男性願意持續性接受終身學習,他 們應該也比較容易接受改變,特別是有宗教信仰的男性佔絕大多數—而有信仰者比沒有信 仰者更容易快速地接受創新的觀念。因此,我們相信如果有更多的老年男性,特別是有宗

(19)

教信仰的男性,能夠走出家門參加終身學習活動,應該能學習接納創新,面對及解決自己 晚年生活的不同挑戰和難題。

宗教信仰是個人意志的自由選擇,涉及層面較廣,較不易透過終身學習活動而產生改 變。不過,隨著年齡增加並持續參加學習活動,一個人如果能經由 「學習活動」 受到教學 者、或學習同儕 「適當地」 帶領與引導,比較容易改變與接納對宗教信仰 (亦是 「創新定 義」 中之一項) 的看法,此可能與接受創新觀念或事務間產生輪迴激盪的提升效果。越喜 歡參加終身學習活動的人,他們吸取新知、改變自我、適應生活的表現本較顯著,自然地 容易成為他人的諮詢對象。當一個老人經常被人當做諮詢對象時,較容易產生自我成就 感、自信、及喜樂的情緒。至於,男、女間的差異性較難改變,唯獨依靠外界鼓勵及支持 更多的男、女老年人持續地參加終身學習活動,可以減少二者間在參加終身學習人數數量 上的較大差異,或對生活事物的衝突觀點。無論老人的配偶是否健在,多鼓勵男性離開家 門參加終身學習活動,對男性的身心健康、人際關係 (特別是與家人) 應有正面的效果。

整體觀之,樂齡學習者的接受創新程度受到年齡與教育程度影響,年齡越小、教育程 度越高者,他們的接受創新程度也越高。來自嬰兒潮的人口,後續逐漸進入退休階段的年 齡較輕,他們的教育程度也越高,連帶也越樂意 (容易) 接受創新的事物及觀念。因此,

越後退休的嬰兒潮人口如果能夠持續地參與終生學習活動,他們更容易在「更老年」的時 刻接受及適應創新社會的來臨和改變。

(三)樂齡學習者之不同心態是否會造成其接受創新程度的差異?

不同心態者的接受創新程度當然會有差異存在。從人數上看,越是具有創新程度的 人,擁有偏成長心態 (含成長心態) 的人數也越多。「年齡」 是其中的關鍵因素,年齡因素 對成長心態沒有影響,只要願意接納成長心態,任何年齡都能獲得成長心態;但是年齡因 素對固定心態則會產生影響,如果不願意學習或改變,「年紀越大越固執」 的俗世觀點似 乎成為定律。本研究發現,一個人的正向心態傾向不會受到年齡大小的限制,而有無法培 養或提升的困擾;亦即,如果我們想要避免或改變 「固定心態」,最好的方式是從年輕時 便開始學習。其次,年紀增長時,也可以透過增強 「正向心態傾向」 而減少 「固定心態」 對 個人的負面影響。結論是:年齡增長雖會是影響心態及接受創新程度的關鍵因素,但並非 是不可改變的因素;只要透過持續地參與終身學習活動,仍能提升老人的正向心態傾向及 接受創新程度,而正向心態傾向與接受創新程度二者間會產生輪迴的加乘效果,對老年的 生活適應與品質應有正面的效果 (Ali, 2019)。

(20)

伍、結論與啟示

本文的抽樣方法因受調查研究法之研究倫理、老人為特殊族群及問卷調查協助者等現 實因素之限制,難以採用隨機抽樣、設計對照組及擴大更多受試者的數量,以致研究結果 無法推論成為通則 (general rules),這是目前絕大多數針對特殊族群進行問卷調查研究的 難度、挑戰與限制。但是,本研究之 285 人受試樣本來自台灣各地區樂齡大學的志願者,

各地區的代表人數分配大致均勻,他們認真地回答問卷資料,也能真實地呈現出部份老年 人在樂齡大學中的學習樣態和真實現象。這樣的研究結果對後續老人終身學習的延伸研 究,特別是如何促進老人的正向心態、幫助老人接受創新及改變的進階研究,提供了許多 寶貴的基礎資訊。

其次,政府補助大學院校經費成立 「樂齡大學」,不僅使教育程度較高的老年人得到 更多適當的終身學習管道與機會,而且幫助他們從 「溫故知新」 中獲得更多創新的觀念和 學習,對增進老人福祉貢獻極大。本研究顯示之結論:老人如持續地終身學習,除有助於 個人提升接受創新觀念和事務外,且有助於發展個人的正向心態傾向。老人的正向心態傾 向越高,越容易接納創新的觀念和事務,它能提升個人的接受創新程度;而較高的接受創 新程度也容易促使個人以正向的心態面對所碰到的問題、挑戰、衝突或適應。簡言之,「正 向心態」 與 「接受創新程度」 間存在的 「互為解釋的可逆效果」,能夠發生在長期參加學習 活動的樂齡學習者身上。

男女性別不同並不會造成心態及接受創新程度的差異,但 「年齡」 是影響心態及終身 學習的因素之一。一個人如果從年紀輕時便培養終身學習的習慣,對自己進入晚年生活一 定能奠定 「利多」 的基礎;不過,如果年輕時未能建立終身學習的習慣,年紀老大時能夠 及早投身參與終身學習活動,一樣能夠產生幫助自己培養正向心態和接受創新程度的效 果。整體上,男性老年人參加終身學習活動的人數較女性少很多,家人、同儕或終身教育 工作者宜想方設法鼓勵及激勵更多的男性老年人外出家門參加終身學習活動。男性多參加 終身學習活動不僅能有助改善個人的正向心態,提升個人的接受創新程度,而且也能與所 相處的樂學女性伴侶一起共同成長,減少彼此溝通的誤解和代溝。總之,持續參與終身學 習活動對老年人的成長心態和接納創新觀念和事務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這也應是政府 推動老人學習活動或樂齡教育的重要目標之一。

未來之研究可採個案研究方式,根據本研究結果選取代表性個案,探究老年終身學習 者的正向心態傾向的特質,成長心態與接受創新程度的經歷,及人生睿智故事等,作為指 引後輩者未來進入老年生涯學習的參考。

(21)

參考文獻

ᷕ厗Ṣ㮹ℙ␴⚳侩⸜Ṣ㪲䙲ᾅ晄㱽炷2018 ⸜ 12 㚰 29 㖍炸ˤ

ℏ㓧悐䴙妰嗽炷2018炸ˤ106 年簡易生命表【⍇⥳㔠㒂】ˤ⍾冒 https://www.moi.gov.tw/stat/

node.aspx?Z=1&sn=6026

䌳㘞炷嬗炸炷2000炸ˤ老年潮炷⍇ἄ侭烉P. G. Peterson炸ˤ⎘⊿ⶪ烉倗䴻ˤ炷⍇叿↢䇰⸜烉 1999炸

⎘䀋侩Ṣ䤷⇑㱽炷2014 ⸜ 12 㚰 9 㖍炸ˤ

㛶㖶炷嬗炸炷2007炸ˤ心態致勝炷⍇ἄ侭烉C. S. Dweck炸ˤ⎘⊿ⶪ烉⣏⟲㔯⊾ˤ炷⍇叿↢䇰⸜烉 2006炸

㜿伶䏒炷嬗炸炷2014炸ˤ父母老後為什麼總是那麼固執?聽見老年人心理和行為轉變背後的 心聲炷⍇ἄ侭烉Ỹ喌䛆ᶨ炸ˤ㕘⊿ⶪ烉㛐楔㔯⊾ˤ

悕䥨䍵炷2014炸ˤ樂齡學習者社會資本與幸福感之研究ˤ炷㛒↢䇰ᷳ䡑⢓婾㔯炸ˤ炷⚳䩳冢䀋 ⷓ䭬⣏⬠ H炻⎘⊿ⶪˤ

昛▱⻴炷1997炸ˤ㍍⍿∝㕘䦳⹎䘬䎮婾冯ㅱ䓐ˤ教學科技與媒體,31炻36-48ˤ

昛▱⻴炷2010炸ˤ"K-SHAPE" 戨檖㕷⬠佺㕡㟰ᷳ埴≽䞼䨞ˤ成人及終身教育學刊,15炻 1-38ˤ

昛▱⻴炷2015炸ˤ侩⸜∝忈≃冯崭崲侩⊾斄Ὢᷳ⇅㍊⿏䞼䨞ˤ社會科學學報,22炻28-41ˤ 昛▱⻴!炷2018炸ˤ∝㕘⁛㑕Ὣ忚䎦ẋ侩Ṣ㍍⍿崭崲侩⊾ᷳ⿅侫ˤ樹德科技大學學報,20炷2炸炻

155-166ˤ

昛▱⻴ˣ櫷よ⧇炷2015炸ˤ㦪漉⣏⬠⬠⒉➢㛔䞍傥⬠佺暨㯪冯䓇㳣⑩岒ᷳ㍊䳊⿏䞼䨞ˤ實 踐博雅學報,22炻65-79ˤ

櫷よ⧇ˣ昛ⅈ列ˣ昛▱⻴炷2017炸ˤ㦪漉⬠佺侭⮵㕤㳣帵侩⊾夷䭬⿏暨㯪婚䦳慵天⿏⍲⍫

冯䘬姽Ộˤ中正教育研究,16炷1炸炻35-76ˤ

Active Seniors (2016, February. 16). It’s in all the mind. [Online forum comment]. Retrieved from http://www.activeseniors.net.au/its-all-in-the-mind/

Ali, I. (2019). Personality traits, individual innovativeness and satisfaction with life. Journal of

Innovation & Knowledge, 4(1), 38-46. doi: 10.1016/j.jik.2017.11.002.

Amer, D. (2019, May 29). How to develop a growth mindset for successful ageing. [Description of from]. Retrieved from http://designyournewlife.com/how-to-develop-a-growth-mindset/

American Heritage® Dictionary (2011) Mindset. In Retrieved from https://www.thefreedictionary.

com/mindset

American Heritage Roget’s Thesaurus (2014) Mindset. In Retrieved from https://www.

(22)

thefreedictionary.com/mindset

Badowska, S., Zamojska, A., & Rogala, A. (2015). Baby boomers’ attitudes toward innovations:

empirical research in Poland. Procedia -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213(1), 1050- 1056. doi: 10.1016/j.sbspro.2015.11.524

Chen, J. M. (1995). Motivational orientations in staff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veness among

high school teachers in Taiwa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State College, PA.

Chin, R. (1964). Models of and ideas about change. In W. C. Meierhenry (Ed.), Media and

educational innovation (pp.1-22). Lincoln, NE.: University of Nebraska.

Diehl, E. (2008, October 7). Motivating students with mindset coaching and how brains work (Dweck) [Online forum comment]. Retrieved from https://www.classroom20.com/forum/

topics/motivating-students-with

Dintino, C. (2016, October 10). Changing your mindset about aging. HUFFPOST [Web blog message]. Retrieved Hhttps://www.huffingtonpost.com/cecilia-dintino/changing-your- mindset-abo_b_12431126.html

Dweck, C. S. (2006). Mindset: The new psychology of success. New York, NY: Random House.

Eastman, J. K., & Iyer, R. (2004). The elderly’s uses and attitudes towards the Internet. Journal

of Consumer Marketing, 21(3), 208-220. doi: 10.1108/07363760410534759.

Fei Yue Community Services. (2012) Lifelong learning among older adults in Singapore Retrieved form https://s3-ap-southeast-1.amazonaws.com/c3a-java-files/52d3ec9b09b2bfea 918e7915dfd39f00.pdf

Findsen, B. & Formosa, M. (2011). Lifelong learning in later life: A handbook on older adult

learning. Leiden, Netherlands: Sense Publishers.

Fischer, G. (1999). Lifelong learning: Changing mindsets. In G. Cumming, T. Okamoto, & L.

Gomez (Eds.), 7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s in education on

“ new human abilities for the networked society” (pp. 21-30). Omaha, NE.: IOS Press.

Flynn, L. R. & Goldsmith, R. E. (1993). A validation of the Goldsmith and Hofacker innovative- ness scale. Educ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 53(4), 1105-1116. doi: 10.1177/

0013164493053004023.

Huang, C. S. (1993). Relationships among innovativeness, attitudes, and barriers regarding the use

of instructional media as perceived by teacher educators in arts education programs at Taiwan teachers college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Iowa State University, Ames, IA.

Hurt, H. T., Joseph, K., & Cook, C. D. (1977). Scale for the measurement of innovativeness.

數據

表 1 成長心態、固定心態、正向心態傾向之分數及相關係數摘要表(N = 285) 變項 平均值 標準差 範圍 相關係數(r) G F P 成長心態 (G) 15.51 1.80 7-20 1.00 固定心態 (F) 12.06 2.28 7-20 -.21** 1.00 正向心態傾向 (P) 18.44 3.18 7-28 .71*** -.83*** 1.00 姣烉** p &lt; .01; *** p &lt; .001 (二)不同心態者之分佈 受試之樂齡學習者中具有完全成長心態者 (後文以 「全成長
表 3 固定心態多元迴歸逐步分析摘要表 (N = 285) 模式 Beta F t 迴歸 8.11** 年齡 .17 2.85** 註:「依變項」 為固定心態;刪除之 「自變項」 包括性別、教    育程度、家庭結構、宗教信仰、參加樂齡教育學習次數   ** p &lt; .01 同樣地,利用多元迴歸逐步分析法,以 「正向心態傾向」 為依變項,自變項投入性 別、年齡、教育程度、家庭結構、宗教信仰、長期參加樂齡教育學習次數等,經剔除不顯 著變項後發現:年齡與其參加樂齡教育學習次數二個變項與正向心態傾向有顯著關
表 11 接受創新程度之多元迴歸逐步分析摘要表 (N = 285) 模式 Beta F t 迴歸 28.29*** 正向心態傾向 -.38 -6.85*** 年齡 -.12 -2.19* 註:  「依變項」為接受創新程度;刪除之 「自變項」 為性別、教育程度、家庭結構、宗教信 仰、參加樂齡教育學習次數   * p &lt; .05; *** p &lt; .001 五、討論  本研究中,參加樂齡大學者的背景基本圖像以女性、嬰兒潮世代退休者(1946-1964)、具高中 (職) 以上的教育程度、配偶健在、有宗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Students are asked to collect information (including materials from books, pamphlet from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Department...etc.) of the possible effects of pollution on our

The accuracy of a linear relationship is also explored, and the results in this article examine the effect of test characteristics (e.g., item locations and discrimination) and

Hope theory: A member of the positive psychology family. Lopez (Eds.), Handbook of positive

exegetes, retrospectively known as the Shan-chia and the Shan-wai. In this essay I argue that one especially useful way of coming to understand what was truly at stake in

Unless prior permission in writing is given by the Commissioner of Police, you may not use the materials other than for your personal learning and in the course of your official

files Controller Controller Parser Parser.

It provides ethnic minority parents (hereafter referred to as “parents”) with useful information including Hong Kong’s education system, major education policies

In 2013, the author and an associate professor of Faculty of Education at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jointly published a paper in Gifted and Talen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