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古典漢語題材的現代轉化---余光中、洛夫、楊牧詩中的古典策略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古典漢語題材的現代轉化---余光中、洛夫、楊牧詩中的古典策略"

Copied!
1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

古典漢語題材的現代轉化-余光中、洛夫、楊牧詩中的古

典策略

研究成果報告(精簡版)

計 畫 類 別 : 個別型 計 畫 編 號 : NSC 99-2410-H-151-025- 執 行 期 間 : 99 年 08 月 01 日至 100 年 07 月 31 日 執 行 單 位 : 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文化事業發展系 計 畫 主 持 人 : 丁旭輝 計畫參與人員: 此計畫無其他參與人員 處 理 方 式 : 本計畫可公開查詢

中 華 民 國 100 年 10 月 24 日

(2)

1 古典漢語題材的現代轉化--余光中、洛夫、楊牧詩中的古典策略 精簡報告 計畫主持人:丁旭輝 壹、中英文摘要 摘要:余光中、洛夫、楊牧是成就最高的現代詩人,作品中出現大量對中國古代 典籍的傳承與開創的實例。本文希望從三人對古典的傳承與開創之作品實踐中, 建立基礎架構,用以觀照整個台灣現代詩在古典傳承與開創上的呈現樣態,並蠡 測存在於台灣現代詩中的古典策略。文中先論述他們鑄古為新的古典意識,再從 「追摹古人」、「鎔鑄古詩」、「驅遣古籍」等簡潔而宏觀的傳承視角切入,論述其 「賦寫新象」、「再創新境」、「鍛造新意」的開創意涵。本文發現,三人筆下往往 出現對古代詩人的景仰追摹,藉此傳承詩史,並賦予古人新的形象與生命。三人 並擅於鎔鑄古詩、再創新境,以古典詩的題目、內容、語句、典故、技巧、體裁 挪移到現代詩,創造現代詩的新技巧、新體裁與新意境。此外,三人也藉著運用 詩作之外的其他古籍,鍛造現代詩的新意境,其中余光中好以神話、傳說入詩, 洛夫好以《老》、《莊》入詩,特別是《莊子》,楊牧詩中則呈現驚人寬廣的古典 涵養。

Abstract: Yu Kwang-chung, Luo Fu, and Yang Mu are considered as the modern poets

with the greatest achievements. In their works, there are plenty examples inheriting and innovating Chinese ancient literatures. This study aims to establish a basic structure from their works which present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n classics to view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aiwan modern poetry on th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classics as well as to have a shallow understanding of classical strategies in Taiwan modern poetry. The classical awareness of casting ancient for new is first described; and then, the innovative meanings of writing with a new look, innovating a new conception, and creating new ideas are discussed from the simply but macroscopic views of inheritance, including imitating the ancients, integrating ancient poetry, and expelling the ancient books. It is found that the three poets present their respect and imitation of ancient poets on the writings to inherit poetry and give the ancients with new image and life. They are good at integrating ancient poems to innovate new conceptions, applying the themes, contents, sentences, stories, skills, and styles of classical poetry to modern poetry, and creating the new skills, new styles, and new conceptions of modern poetry. Moreover, the three poets would apply other ancient literatures to innovate the new conceptions of modern poetry, in which Yu Kwang-chung tends to write poems with myths and legends, Luo Fu favors in writing poems with Laotzu and Zhuangtzu, especially Zhuangtzu, while Yang Mu presents broader classical connotation in his poems.

關鍵詞

(3)

2

Key words: Yu Kwang-chung, Luo Fu, Yang Mu , Taiwan modern poetry, classical

貳、報告內容 一、前言 本文所謂的「古典」,指的是中國古典典籍。台灣現代詩人往往以中國古典 典籍內容作為詩作的寫作題材,這些入詩的題材可以歸納為古人、古詩、以及兩 者之外的其他古籍內容(以下簡稱「古籍」)三個大的類別;而這些古典題材寫 入現代詩後,其主要的表現內容則為摹寫古人(以古人及其相關生平、事件、遭 逢為題材書寫為現代詩作)、鎔鑄古詩(以古典詩之題目、內容、語句、意象、 意境等為題材書寫為現代詩作)、驅遣古籍(以古人、古詩之外的其他古籍內容 為題材書寫為現代詩作)。而所謂「古典傳承與開創」指的是鑄古為新,既傳承 古典作為創作題材,延續古典生命,同時又能轉化為現代詩佳作,開創詩史新頁。 至於「古典策略」,指的是存在於台灣現代詩人心中,用以達致古典傳承與開創 之效用的自覺或不自覺的心理思維方式。 二、研究目的 (1)探尋余光中、洛夫、楊牧詩作的古典策略:研究余光中、洛夫、楊 牧如何運用古典漢語題材於現代詩作,分析其態度、方法、成果,藉此呈現三 位詩人如何化古典為創新,豐富自己詩歌生命的古典策略。 (2)建立古典漢語傳統對現代詩轉化的基本模式:透過現代詩裡成熟、 傑出而又能正面、大量處理古典漢語題材的余光中、洛夫、楊牧等三位詩人的 詩作,釐清古典漢語傳統對現代詩的影響實質,建立古典漢語傳統對現代詩轉 化的基本模式,此一模式將提供全面研究古典與現代之轉化的基礎參照模式。 (3)建構台灣在現代詩的古典傳承論述上之主體性:古典漢語題材為兩 岸所共有,但兩岸現代詩的古典影響模式必然會因社會型態的不同而有差異, 本研究一方面試圖描述此一兩岸的差異,一方面也試圖建構台灣在現代詩的古 典傳承論述上之主體性,突顯台灣現代詩對古典漢語題材之轉化的獨特面貌與 貢獻。 三、文獻探討 過去六十年來,台灣現代詩中的古典傳承與開創痕跡鮮明,不少學者也逐漸 涉及此一論題。以總論性質而言,較重要的如鄭明娳〈鍛接的鋼:論現代詩中古 典素材的運用〉、張春榮〈鎔成--從古典詩詞到現代詩〉等兩篇文章。台灣現 代詩研究上的第一本博士論文--鄭慧如的《現代詩的古典觀照-- 1949-1989》,則從抒情風格、情境敘述、景物描述、戲劇呈現四方面論述現代詩 裡的古典影響。大陸學者對此也多所著墨,如張桃洲〈對「古典」的挪用、轉化 與重置--當代台灣新詩語言構造的重要維度〉一文廣泛而深入的探討了台灣現 代詩歌,指出他們對古典的挪用、轉化與重置的情形。此外,筆者由博士論文《台

(4)

3 灣現代詩中的《莊子》接受與轉化》擴大改寫而成的《台灣現代詩中的老莊身影 與道家美學實踐》則是第一本完整而系統的專論台灣現代詩對《老子》、《莊子》 之傳承與開創的論著。 總論之外,分論性質較重要的如李瑞騰〈試探洛夫詩中的「古典詩」〉一文 專論洛夫詩中涉及李白、杜甫、李賀的詩作,立論深刻、詮解細膩;賴芳伶〈孤 傲深隱與曖昧激情--試論《紅樓夢》和楊牧的〈妙玉坐禪〉〉一文則論述了楊 牧〈妙玉坐禪〉長詩與古典小說《紅樓夢》的關係。李癸雲〈論〈公無渡河〉在 現代詩中的原型意義〉、仇小屏〈「縱的繼承」的精采示範--論余光中「李白三 部曲」對李白詩歌的繼承與創新〉,論述了余光中部分詩作與古典漢詩的關係。 大陸學者對此也有不少重要論述,如徐學〈古詩傳統的現代轉化--余光中與李 賀〉、蔣述卓〈論洛夫中、後期詩歌的禪意走向及其實驗意義〉、張松健〈一個杜 甫,各自表述:馮至、楊牧、西川、廖偉棠〉則分別直接論述余光中、洛夫、楊 牧與古典的關係。此外,筆者亦撰有〈《莊子》魚意象在台灣現代詩中的轉化〉、 〈楊佳嫻詩作的古典新象〉、〈蕭蕭詩作的古典氛圍〉等三篇與古典傳承開創相關 的論文,分別論述《莊子》魚意象在台灣現代詩中的轉化,以及蕭蕭、楊佳嫻詩 作對古典的傳承與開創。 四、研究方法 接受美學(aesthetics of reception):接受美學主張文學作品的本質在 於作品效應史永無止境的展示之中,堅信作品的意義存在於本文與讀者的相互 作用之中,反對一部作品只有一個客觀的獨一無二的結構和確定的意義的看 法,實質上可以說是一種文學解釋學,對作品可以提供較為細膩深入的詮釋基 礎。本研究計畫旨在論述古典漢語題材在現代詩中的轉化,「詮釋」便成為一個 主要的工作,因此在整體上主要採取此一方法。而在漢斯‧羅伯特‧姚斯(Hans Robert Jauss,1921-)與沃爾夫岡‧伊瑟爾(Wolfgang Iser,1926-)兩位 主要的批評家中,相較之下,本計畫所採取的接受美學方法較接近伊瑟爾的文 本分析取向。因為本研究計畫涉及深度的文本閱讀,但同時又不能切斷作品的 外緣關係,如此,則從新批評起家而避開其缺失的伊瑟爾便是最佳人選。 五、結果與討論(含結論與建議) 1、鑄古為新的古典意識 余光中、洛夫都經過現代主義的狂飆與激情,但很快便看到古典的重要而回 歸傳統;楊牧比余光中、洛夫年輕了一輪,一開始的作品便有了古典的光彩。三 人之傳承古典,都不是意在守舊,而在於創新,他們的詩論、散文、訪談都煥發 出一種強烈的創新精神。 余光中認為「一位真正的作家也往往始於反傳統而終於滙入傳統,為傳統所 接受,並開出傳統的新機。」到了 1982 年,他說:「我在處理古典題材時,常有 一個原則,便是古今對照或古今互證,求其立體,不是新其節奏,便是新其意象,

(5)

4 不是異其語言,便是異其觀點,總之,不甘落於平面,更不甘止於古典作品的白 話版。」洛夫說:「我覺得重估傳統的價值是必要的,但必須有一個前提,那就 是,不論回眸傳統或擇其優質者而發揚之,其最終目的是為了創新。」「我的創 作路向大致可以分為三個時期:……後期是努力追求中國與西方的接軌、傳統與 現代的融合。」所謂「傳統與現代的融合」,便是創新,其所彰顯的,便是一種 鑄古為新的古典意識。楊牧在作品中所體現的宏闊深遠的中國古典意識與中國古 籍涵養,則更是自有現代漢詩以來詩人中所未曾有的。除了廣博深刻到令人驚訝 的古典文史哲學涵養之外,在古典意識上,在〈詩的自由與限制〉一文中他說: 「宋人可以使用傳統中國詩法的優點,我們又何嘗不可?鎔式改造,豐富現代自 由詩的內涵和面貌。」這種「鎔式改造」便是鑄古為新的古典意識,其中有強烈 的創新精神。 2、追摹古人,賦寫新象 在鑄古為新的古典意識的醞釀與實踐過程中,余光中、洛夫、楊牧筆下往往 自覺或不自覺的出現對古人--特別是詩人--的景仰追摹;這一方面勾勒出存 在他們心中與古代詩人對話、傳承詩史的意圖,一方面也跳脫既定的文學史或歷 史事蹟,從新時代的新角度切入,融合事實與虛構,透過想像力,賦予古人新的 形象,特別是當古人與現代人的生命形態、生存情境有了疊合交融之後,不但古 人獲得了新的生命,以古人為題材的現代詩作也就不只是傳承,而是創新了。 余光中筆下的古人以詩人為多,其中又以屈原、李白、杜甫為多,此外蘇東 坡、陳子昂、曹操、李清照也是他所特別推重的古代詩人。這些古代詩人不但透 過余光中之筆在當代重新活了過來,有了新的形象,他們也反過來將古典的光輝 注入他的現代詩作,創造不凡的價值。詩人之外,余光中也以〈刺秦王〉設想當 日荊軻生刧秦王不成,反為所創,倚柱待斃那一剎那的情況;以〈飛將軍〉寫李 廣、以〈梅花嶺--遙寄史可法〉歌頌史可法、以〈昭君〉寫王昭君之苦悶悲涼。 洛夫詩中的古人也以詩人為多,其中也以屈原、李白、杜甫為多,此外, 王維、李賀、劉禹錫也在洛夫筆下出現了新的生命與形象。詩人之外,周瑜、石 濤、六祖慧能也出現在洛夫筆下。 楊牧較少直接書寫古人,不過他也寫到了屈原、杜甫、李白、李賀、陶淵明、 韓愈、歐陽修。楊牧跟一般現代詩人不一樣的是他的古典胃納奇大,幾乎經史子 集無所不窺,所以他寫吳鳳,也血極其「冷門」的鄭玄、阮元,這使得他的詩作 增添了額外的價值、古典的輝煌。 3、鎔鑄古詩,再創新境 余光中、洛夫、楊牧古典傳承與開創的第二個表現形態為鎔鑄古詩、再創新 境。其主要表現方法是以古典詩的題目、內容、語句、相關典故等為題材書寫為 現代詩作,或將古典詩的技巧、體裁挪移到現代詩,創造現代詩的新技巧或新體 裁。 余光中在鎔鑄古詩、再現新境的表現上,除了個別詩作的鎔鑄外,還有《蓮 的聯想》裡對愛情之空靈、神性的終極象徵,以及現代古風的發展。在個別詩作

(6)

5 的鎔鑄上,最成功的應屬〈公無渡河〉,在此,古樂府的生命再度得到新的發展, 也使得鎔鑄古詩、再現新境的意義更顯非凡。在《蓮的聯想》一書的寫作上,他 融鑄整個中國古典詩史與佛教中的相關詩作與意象,提出對愛情之空靈、神性的 終極象徵。至於在現代古風的發展上,余光中從《在冷戰的年代》起就開始醞釀, 此後逐漸發展、變化,歷經四十餘年,形成一條鮮明成熟的軌跡,而這主要有三 種形式。第一種是以隱藏在詩中的類句為主,讓詩在一氣呵成、不分段落中隱隱 約約有了隱藏的段落,架構出全詩的結構;第二種形式採用首尾重複、呼應,這 「重複」有時會是完全的重複,有時會有稍微的變化,可以視為重複中的變化; 第三種形式在詩的中間保留一個空格,達成換氣的節奏功能,順便也隱匿的切割 詩作為前後段落,以便重啟新的敘述段落,經營全詩的隱匿結構。 洛夫詩作往往給人意外的驚喜,包括如何以古典詩為題材,融鑄為現代詩之 佳作,他也為我們作了最好的示範。如〈床前明月光〉、〈獨飲十五行〉、〈長恨歌〉、 〈雪渡--漢城詩鈔之六〉、〈書之騷動〉、〈空了的鳥籠〉、〈寒夜小札〉、〈月出驚 山鳥〉、〈車上讀杜甫〉、〈邊陲人的獨白〉等,在這些詩作理,古典成為現代的養 分、種子,開出現代詩的芬芳花朵。 楊牧在鎔鑄古詩,再創新境上,有針對個別古典詩作的鎔鑄,也有對「樂府 詩」的融鑄再創。在個別古典詩作的鎔鑄上,成功的詩例首見於以李白〈聽蜀僧 濬彈琴〉為融鑄對象的〈聽陶筑生處士彈古琴〉;此外,以李賀的〈李憑箜篌引〉 為融鑄對象的〈向遠古〉,更是深情之作;至於以杜甫〈野望〉為融鑄對象的〈鶴〉, 則化杜甫之漂泊為自我追尋。在「樂府詩」的融鑄再創上,楊牧是極其特別、饒 有貢獻的。從 1969 年起,他開始以樂府詩為題材寫作現代詩,在 1986 年出版的 《有人》詩集中,更有一輯 14 首詩直接以「新樂府」為名。到 2005 年為止,楊 牧以樂府詩為題材的詩作總計 29 首,是臺灣現代詩人中數量最多的。楊牧的樂 府書寫多數以古題樂府或新題樂府之舊題為題,指涉其可能的想像、內蘊、本事, 或表現古典趣味、風韻,或藉以表現當代社會內容、闡發當代精神感懷;少部分 的樂府書寫則是秉持因事立題、雅有所謂的原則自作新題,並凸顯諷諭性、時事 性的新樂府精神,用以評議時事。作為英美文學專家與歐洲中世紀文學專家的現 代詩人楊牧,其取法古典樂府而立意撰作的現代樂府顯得意義非凡,尤其是在樂 府詩史的新發展與現代漢詩的新內涵、新生命上,有值得古典樂府研究者與現代 詩學研究者一起關心的巨大價值。 4、驅遣古籍,鍛造新意 在驅遣古籍,鍛造新意上,余光中、洛夫、楊牧三人都有精彩的表現,但偏 重之處則都不同。余光中好以神話、傳說入詩,洛夫好以《老》、《莊》入詩,特 別是《莊子》,楊牧則與他驚人寬廣的古典涵養一樣,呈現多元的現象。 余光中在古典的融鑄上,除了摹寫古人、鎔鑄古詩之外,好以神話、傳說入 詩,而且早早便有了佳作。〈羿射九日〉、〈杞人的悲歌〉寫於 1957 年,半世紀之 後,當時的滅絕想像對剛剛度過新世紀第一個十年,飽受地球暖化、核能驚爆之 苦的當下讀者而言,雖然是帶點浪漫虛幻的,但是面對氣息奄奄的地球、近在咫

(7)

6 尺的滅絕,仍能勾起我們強烈的共鳴。之後,經典之作當屬〈禱女媧〉。此詩篇 幅甚長,共 110 行,詩中主角成了杞國的狂人,天塌的預言已在今日臭氧層的破 洞裡得到證實,更可怕的是共工已復出,這次他不只是撞山了,他已經全面的從 地球的暖化、環境的汙染、紫外線的直接傾注鋪天蓋地而來,如此魅影幢幢,人 類前途未卜,禍患難料,杞人之憂,更是深重無比了。 洛夫好以《老子》、《莊子》、禪意入詩,特別是《莊子》,藉此展現驅遣古籍, 鍛造新意的成果。1985 年,洛夫以《老子》入詩,寫下〈書蠹之間〉組詩。詩 人以書與蠹的發言,詮釋老子之道,譏諷所謂的知識與真理,也批判了人類內在 生命與文明的困境。2000 年,在《漂木》第三章〈瓶中書札之四:致諸神〉的 第四首,洛夫再度以《老子》第五章「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之意入詩,展 開創意的發想。洛夫利用《老子》題材入詩而能自造新境,接受老子對內在生命 困境的揭露與批判,並轉為對當代文明困境的批判,表現出終極關懷的面對與終 極真理的追尋,可以說是驅遣古籍而能鍛造新意的佳例。至於洛夫以《莊子》入 詩時,最常見的是以《莊子》書中的魚意象入詩,如〈枯魚之肆〉寫魚困涸轍, 最後變為枯魚,所以以涸轍之魚自喻的洛夫,見枯魚如見自己;〈魚之大夢〉顛 覆魚樂之說,究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是一條歷史之河、宇宙之海中的魚,我們其 實都是在釣鉤、砧板與油鍋的空隙中,做著一條魚的夢而已!晚年的洛夫筆下, 魚意象有了不一樣的轉化,從他的〈殺魚〉中可以看到洛夫晚年成熟的生命意境, 詩中的「他」即「我」,「魚」亦我,殺魚即自剖。洛夫此詩,一方面延續了他以 魚暗示自我的意象體系,一方面讓這樣的意象體系發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峰。魚意 象之外,洛夫也以〈齊物論〉「莊周夢蝶」中的蝶意象入詩,表現「物化」的意 境;此外,他也運用《莊子》文本裡〈盜跖〉的尾生故事展開延伸想像,寫下〈愛 的辯證(一題二式)〉,表達一種現實的,理性的,反諷的現代愛情觀。此外,洛 夫也常常利用對《莊子》原意的翻轉,造成詩性的轉化,或借用《莊子》文本加 以演繹,例如《莊子‧知北遊》中「道在哪裡」的著名對話。到了晚年,洛夫在 長詩《漂木》裡,處處是《莊子》的思想,洛夫藉此展現超脫當下現實苦難的心 靈高度,這也是驅遣古籍《莊子》,鍛造現代新意的最佳例證。 古典涵養奇佳的楊牧在早年的〈寂〉一詩中就表現出他對《老子》、《莊子》 的喜好與涵養,他融老、莊、鯤鵬與化蝶之夢、物化之思,表現出深沉靜定的寂 然心境,其鑄古為今的功力,已見「化」境。到了詩集《傳說》,以《史記‧吳 太伯世家》中的故事,寫下〈延陵季子掛劍〉,又以《尚書‧武成》為本,寫下 〈武宿夜組曲〉,兩首詩都藉古諷今,鍛造了古典題材的時代新意。寫過歷史題 材之後,楊牧轉而以古典小說為驅遣、鍛造對象,在《瓶中稿》中寫下長達 186 行的著名詩劇〈林沖夜奔〉,在《有人》中則寫下更長(206 行)的〈妙玉坐禪〉。 〈林沖夜奔〉題下楊牧自題「聲音的戲劇」,取《水滸傳》中林沖在草料場因風 雪而意外免難,最後被迫落草梁山的故事,〈妙玉坐禪〉,則取自《紅樓夢》中的 妙玉故事,寫妙玉坐禪、遇劫的諸種心理衝突。此外,楊牧又以《易經》為對象, 寫下〈易十四行〉兩首,又以台灣歷史為對象,寫下題為《五妃記》未完殘稿的

(8)

7 〈她預知大難〉、〈施琅發銅山〉、〈寧靖王歎息羈棲〉等三首。 5、結論 從余光中、洛夫、楊牧的生平背景、創作與學術養成過程,以及實際可見的 作品與論述中,都可以清楚看到他們傳承古典的自覺意識,與鑄古為新的終生堅 持、作品踐履。特別是他們三人都出身外文系,而不是「想當然耳」的中文系, 而且都經過現代主義的狂飆與激情,更可以反證古典涵養對現代詩人的重要性。 作為最具代表性的現代詩人,他們筆下往往自覺或不自覺的出現對古詩人的 景仰追摹,這些對古代詩人的景仰追摹,一方面勾勒出存在他們心中與古代詩人 對話、傳承詩史的意圖,一方面也跳脫既定的文學史或歷史事蹟,從新時代的新 角度切入,融合事實與虛構,透過想像力,賦予古人新的形象,特別是當古人與 現代人的生命形態、生存情境有了疊合交融之後,不但古人獲得了新的生命,以 古人為題材的現代詩作也就不只是傳承,而是創新了。 在鎔鑄古詩、再現新境的表現上,余光中除了個別詩作外,還以《蓮的聯想》 詩集融鑄整個中國古典詩史與佛教中的相關詩作與意象,提出對愛情之空靈、神 性的終極象徵,又以數十年不斷之努力將古典詩裡的古風體式發展為現代詩裡營 造磅礴氣勢、展現布局與魄力的新技巧。洛夫也大量鎔鑄古詩、再現新境,在時 空交錯、古今共感與情境交疊、混融古今中融古鑄今,再創了現代詩的新境。至 於楊牧,有針對個別古典詩作的鎔鑄,也有對「樂府詩」的融鑄再創。從 1969 年到 2005 年為止,楊牧以樂府詩為題材的詩作總計 29 首,是臺灣現代詩人中數 量最多的。楊牧的樂府書寫多數以古題樂府或新題樂府之舊題為題,或表現古典 趣味、風韻,或藉以表現當代社會內容、闡發當代精神感懷;少部分的樂府書寫 則是秉持因事立題的原則自作新題,凸顯新樂府精神,用以評議時事,在樂府詩 史的新發展與現代漢詩的新內涵、新生命上,有值得古典樂府研究者與現代詩學 研究者一起關心的巨大價值。 在驅遣古籍,鍛造新意上,余光中好以神話、傳說入詩,洛夫好以《老》、《莊》 入詩,特別是《莊子》,楊牧則與他驚人寬廣的古典涵養一樣,呈現多元的現象。 現代詩對古典傳承之研究,從來不曾中斷,不過除了用典、文句、修辭、意 境、章法、體式、意象統計等角度外,如果要避免淪為瑣碎的論述,便須從較為 整全宏觀的角度加以立論;而傳承之研究,最後的歸趣更應落實在「開創」的議 題上,方可顯出傳承研究的真正價值。本文選取最為典型的前行代詩人余光中、 洛夫、楊牧,開門見山定義「古典」為「中國古代典籍」,先論述他們清晰的鑄 古為新的古典意識,再從「追摹古人」、「鎔鑄古詩」、「驅遣古籍」等簡潔而宏觀 的傳承視角切入,企圖論述其賦寫新象、再創新境、鍛造新意的創新意涵,便是 希望從整全宏觀的視角加以立論,建立「傳承/開創」的基礎架構,並蠡測存在 於台灣現代詩中的古典策略。 六、參考文獻 丁旭輝,《台灣現代詩中的《莊子》接受與轉化》,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文系博

(9)

8 士論文,2009 年。 丁旭輝,〈《莊子》魚意象在台灣現代詩中的轉化〉,韓國首爾《中國文化研究學 報》第 15 輯(2009 年 12 月 23 日),頁 11-30。 丁旭輝,《台灣現代詩中的老莊身影與道家美學實踐》,高雄:春暉出版社,2010 年。 丁旭輝,〈楊佳嫻詩作的古典新象〉,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兩岸四地第三屆當代詩 學論壇」,2010 年 6 月 26-27 日。 仇小屏,〈「縱的繼承」的精采示範--論余光中「李白三部曲」對李白詩歌的繼 承與創新〉,《文與哲》第 11 期(2007 年 12 月),頁 481-512。 王偉明,〈煮三分禪意釀酒--訪洛夫〉,《詩網絡》15 期(2004 年 6 月),頁 4-16。 王學初校註,《李清照集校註》,台北:里仁書局,1982 年。 朱金城,《白居易集箋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年。 李癸雲,〈論〈公無渡河〉在現代詩中的原型意義〉,《台灣詩學學刊》2 號(2003 年 11 月),頁 9-40。 余光中,《舟子的悲歌》,台北:野風出版社,1952 年。 余光中,《鐘乳石》,香港:中外畫報社,1960 年。 余光中,《五陵少年》,台北:文星書店,1967 年。 余光中,《掌上雨》,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80 年。 余光中,《在冷戰的年代》,台北:純文學出版社,1984 年二版。 余光中,《蓮的聯想》,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85 年五版。 余光中,《與永恆拔河》,台北:洪範書店,1986 年。 余光中,《敲打樂》,台北:九歌出版社,1986 年。 余光中,《天狼星》,台北:洪範書店,1987 年七版。 余光中,《隔水觀音》,台北:洪範書店,1987 年四版。 余光中,《夢與地理》,台北:洪範書店,1992 年。 余光中,《紫荊賦》,台北:洪範書店,1992 年。 余光中,《五陵少年》,台北:大地出版社,1993 年三版。 余光中,《從徐霞客到梵谷》,台北:九歌出版社,1994 年。 余光中,《白玉苦瓜》,台北:大地出版社,1995 年。 余光中,《安石榴》,台北:洪範書店,1996 年。 余光中,《五行無阻》,台北:九歌出版社,1998 年。 余光中,《高樓對海》,台北:九歌出版社,2000 年。 余光中,《新世紀散文家:余光中精選集》,台北:九歌出版社,2002 年。 余光中,《藕神》,台北:九歌出版社,2008 年。 沈志方,《書房夜戲》,台北:爾雅出版社,1991 年。 邱燮友,《新譯唐詩三百首》,台北:三民書局,2009 年五版。 紀弦,〈現代派信條釋義〉,《現代詩》詩刊第 13 期(1956 年 2 月),頁 4。 洛夫,《孤寂中的迴響》,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1 年。

(10)

9 洛夫,《時間之傷》,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81 年。 洛夫,《釀酒的石頭》,台北:九歌出版社,1983 年。 洛夫,《詩的邊緣》,台北:漢光文化公司,1986 年。 洛夫,《洛夫小詩選》,台北:小報文化公司,1990 年。 洛夫,《月光房子》,台北:九歌出版社,1990 年。 洛夫,《洛夫小品選》,台北:小報文化公司,1998 年。 洛夫,《雪樓隨筆》,台北:探索出版公司,2000 年。 洛夫,《因為風的緣故》,台北:聯經出版公司,2005 年。 洛夫,《背向大海》,台北:爾雅出版社,2007 年。 洛夫,《洛夫詩歌全集》,台北:普音文化事業公司,2009 年。 徐學,〈古詩傳統的現代轉化--余光中與李賀〉,《台灣研究集刊》第 76 期(2002 年 2 月),頁 72-78。 陳大為,《盡是魅影的城國》,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2001 年。 陳芳明,《昨夜雪深幾許》,台北:INK 印刻出版公司,2008 年。 陳芳明編,《余光中六十年詩選》,台北:INK 印刻文學出版公司,2008 年。 陳義芝,〈住在一千個世界上--楊牧詩與中國古典〉,《淡江中文學報》第 23 期(2010 年 12 月),頁 99-128。 許又方,〈楊牧《陸機文賦校釋》述評〉,《東華人文學報》第 12 期(2008 年 1 月),頁 197-232。 陳鼓應,《老子今註今譯及評介》,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6 年,三次修訂 本。 (清)曹雪芹,《紅樓夢》,台北:華正書局,1977 年。 封德屏主編,《台灣現代詩史論》,台北:文訊雜誌社,1996 年。 張松健,〈一個杜甫,各自表述:馮至、楊牧、西川、廖偉棠〉,《中外文學》第 37 卷第 3 期(2008 年 9 月),頁 103-144。 張春榮,《詩學析論》,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7 年。 張桃洲,〈對「古典」的挪用、轉化與重置--當代台灣新詩語言構造的重要維 度〉,《江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第 28 卷第 4 期(2009 年 8 月),頁 5-14。 張惠菁,《楊牧》,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2 年。 (宋)郭茂倩編,《樂府詩集》,北京:中華書局,1979 年。 郭建勳注釋,《新譯易經讀本》,台北:三民書局,2011 年第二版。 (清)郭慶藩輯,王孝魚整理,《莊子集釋》,台北:華正書局,2004 年。 黃慶萱,《修辭學》,台北:三民書局,1992 年六版。 彭國忠注釋,《新譯李賀詩集》,台北:三民書局,2008 年。 解昆樺(1977-),〈現代主義風潮下的伏流:六O年代臺灣詩壇對中國古典傳統 的重估與表現〉,《國文學報》第 7 期(2007 年 12 月),頁 119-147。 (清)楊倫,《杜詩鏡銓》,台北:華正書局,1986 年。 楊平,《空山靈雨》,台北:唐山出版社,2001 年第三版。

(11)

10 楊牧,《柏克萊精神》,台北:洪範書店,1977 年。 楊牧,《有人》,台北:洪範書店,1986 年。 楊牧,《楊牧詩集І》,台北;洪範書店,1989 年 7 版。 楊牧,《一首詩的完成》,台北:洪範書店,1990 年三版。 楊牧,《楊牧詩集Ⅱ》,台北:洪範書店,1995 年。 楊牧,《人文蹤跡》,台北:洪範書店,2005 年。 楊牧,《奇萊後書》,台北:洪範書店,2009 年。 楊牧,《楊牧詩集 III》,台北:洪範書店,2010 年。 葉蔥奇,《李商隱詩集疏注》,台北:里仁書局,1987 年。 鄭明娳,〈鍛接的鋼:論現代詩中古典素材的運用〉,《文訊》月刊 25 期(1986 年 8 月),頁 56-74。 鄭慧如,《現代詩的古典觀照--1949-1989》,台北:政治大學中文系博士論文, 1995 年。 蔣述卓,〈論洛夫中、後期詩歌的禪意走向及其實驗意義〉,《現代中文文學評論》 第四期(1995 年 12 月),頁 13-38。 黎活仁、羅文玲編,《簡約書寫與空白美學──蕭蕭新詩論評集》,台北:萬卷樓 圖書公司,2011 年。 賴芳伶,〈孤傲深隱與曖昧激情--試論《紅樓夢》和楊牧的〈妙玉坐禪〉〉,《東 華漢學》第 3 期(2005 年 5 月),頁 283-318。 冀勤校點,《元稹集》,北京:中華書局,1982 年。 蕭蕭主編,《詩魔的蛻變》,台北:詩之華出版社,1991 年。 謝思煒,《白居易詩集校註》,北京:中華書局,2006 年。

Marita STURKEN and Lisa CARTWRIGHT(瑪莉塔‧史特肯、莉莎‧卡萊特)著, 陳品秀譯,《觀看的實踐--給所有影像世代的視覺文化導論》,台北:三言 社,2009 年。

(12)

國科會補助計畫衍生研發成果推廣資料表

日期:2011/10/23

國科會補助計畫

計畫名稱: 古典漢語題材的現代轉化-余光中、洛夫、楊牧詩中的古典策略 計畫主持人: 丁旭輝 計畫編號: 99-2410-H-151-025- 學門領域: 詩

無研發成果推廣資料

(13)

99 年度專題研究計畫研究成果彙整表

計畫主持人:丁旭輝 計畫編號: 99-2410-H-151-025-計畫名稱:古典漢語題材的現代轉化-余光中、洛夫、楊牧詩中的古典策略 量化 成果項目 實際已達成 數(被接受 或已發表) 預期總達成 數(含實際已 達成數) 本計畫實 際貢獻百 分比 單位 備 註 ( 質 化 說 明:如 數 個 計 畫 共 同 成 果、成 果 列 為 該 期 刊 之 封 面 故 事 ... 等) 期刊論文 1 2 100% 研究報告/技術報告 0 0 100% 研討會論文 2 2 100% 篇 論文著作 專書 0 0 100% 申請中件數 0 0 100% 專利 已獲得件數 0 0 100% 件 件數 0 0 100% 件 技術移轉 權利金 0 0 100% 千元 碩士生 0 0 100% 博士生 0 0 100% 博士後研究員 0 0 100% 國內 參與計畫人力 (本國籍) 專任助理 0 0 100% 人次 期刊論文 0 0 100% 研究報告/技術報告 0 0 100% 研討會論文 0 0 100% 篇 論文著作 專書 0 0 100% 章/本 申請中件數 0 0 100% 專利 已獲得件數 0 0 100% 件 件數 0 0 100% 件 技術移轉 權利金 0 0 100% 千元 碩士生 0 0 100% 博士生 0 0 100% 博士後研究員 0 0 100% 國外 參與計畫人力 (外國籍) 專任助理 0 0 100% 人次

(14)

其他成果

(

無法以量化表達之成 果如辦理學術活動、獲 得獎項、重要國際合 作、研究成果國際影響 力及其他協助產業技 術發展之具體效益事 項等,請以文字敘述填 列。) 無 成果項目 量化 名稱或內容性質簡述 測驗工具(含質性與量性) 0 課程/模組 0 電腦及網路系統或工具 0 教材 0 舉辦之活動/競賽 0 研討會/工作坊 0 電子報、網站 0 目 計畫成果推廣之參與(閱聽)人數 0

(15)

國科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自評表

請就研究內容與原計畫相符程度、達成預期目標情況、研究成果之學術或應用價

值(簡要敘述成果所代表之意義、價值、影響或進一步發展之可能性)

、是否適

合在學術期刊發表或申請專利、主要發現或其他有關價值等,作一綜合評估。

1. 請就研究內容與原計畫相符程度、達成預期目標情況作一綜合評估

■達成目標

□未達成目標(請說明,以 100 字為限)

□實驗失敗

□因故實驗中斷

□其他原因

說明:

2. 研究成果在學術期刊發表或申請專利等情形:

論文:□已發表 ■未發表之文稿 □撰寫中 □無

專利:□已獲得 □申請中 ■無

技轉:□已技轉 □洽談中 ■無

其他:(以 100 字為限)

3. 請依學術成就、技術創新、社會影響等方面,評估研究成果之學術或應用價

值(簡要敘述成果所代表之意義、價值、影響或進一步發展之可能性)(以

500 字為限)

不論就台灣現代詩或整個現代漢詩而言,古典的影響程度、方式,以及由古典影響而來的 創新發展,都是需要釐清的,如何逐步建構一個可資參照的古典與現代之間的轉化模式, 對古典傳統之傳續與未來詩歌生命之發展,都是相當重要的議題;然而截至目前為止,國 內外尚未有此一議題的完整研究計畫,目前已有的研究又多表現為局部的、現象的研究, 無法碰觸到比較全面、深入、本質的內在理路。因此,一個提供全面、整合、本質的觀點, 對此一議題進行深入而具備未來性、前瞻性的研究確是相當迫切需要的。 余光中、洛夫、楊牧是成就最高的現代詩人,作品中出現大量對中國古代典籍的傳承與開 創的實例。本研究從三人對古典的傳承與開創之作品實踐中,建立基礎架構,用以觀照整 個台灣現代詩在古典傳承與開創上的呈現樣態,並蠡測存在於台灣現代詩中的古典策略。 研究中先論述他們鑄古為新的古典意識,再從「追摹古人」、「鎔鑄古詩」、「驅遣古籍」等 簡潔而宏觀的傳承視角切入,論述其「賦寫新象」、「再創新境」、「鍛造新意」的開創意涵。 本研究發現,三人筆下往往出現對古代詩人的景仰追摹,藉此傳承詩史,並賦予古人新的 形象與生命。三人並擅於鎔鑄古詩、再創新境,以古典詩的題目、內容、語句、典故、技 巧、體裁挪移到現代詩,創造現代詩的新技巧、新體裁與新意境。此外,三人也藉著運用 詩作之外的其他古籍,鍛造現代詩的新意境,其中余光中好以神話、傳說入詩,洛夫好以 《老》、《莊》入詩,特別是《莊子》,楊牧詩中則呈現驚人寬廣的古典涵養。 現代詩對古典傳承之研究,從來不曾中斷,不過除了用典、文句、修辭、意境、章法、 體式、意象統計等角度外,如果要避免淪為瑣碎的論述,便須從較為整全宏觀的角度加以

(16)

立論;而傳承之研究,最後的歸趣更應落實在「開創」的議題上,方可顯出傳承研究的真 正價值。本研究從整全宏觀的視角加以立論,建立「傳承/開創」的基礎架構,並指出存 在於台灣現代詩中的古典策略,當可於古典傳承研究中,突出開創的價值,為台灣現代詩 乃至整個現代漢詩在未來發展中,指出一條可行之路,也開啟研究的新思維、新進路。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A good way to lead students into reading poetry is to teach them how to write their own poems.. The boys love the musical quality of

Based on the suggestions collected from the Principal Questionnaire and this questionnaire, feedback collected from various stakeholders through meetings and

Now, nearly all of the current flows through wire S since it has a much lower resistance than the light bulb. The light bulb does not glow because the current flowing through it

(Mathematical Thought from Ancient to Modern Times,1972,請參看台書名:The Fontana History of the Mathematical Sciences: the Rainbow of Mathematics 作者:Ivor

For the proposed algorithm, we establish a global convergence estimate in terms of the objective value, and moreover present a dual application to the standard SCLP, which leads to

This kind of algorithm has also been a powerful tool for solving many other optimization problems, including symmetric cone complementarity problems [15, 16, 20–22], symmetric

課題三 古代主要文化中心的生活 (公元前3500 ~

孟郊(751-814),字東野,中唐詩人。現存詩歌約 500 餘首,多為五言短篇 古詩,沒有律詩作品。孟郊為唐代苦吟詩人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