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算幾不等式面面觀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算幾不等式面面觀"

Copied!
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算幾不等式面面觀

張鎮華

1. 緣起

算幾不等式緣自 「所有周長相同的矩形 中, 正方形的面積最大」, 正式的寫出來是:

定理1: 設 a 與 b 是正數, 則 a+b2

√ab, 且等號在 a = b 時才成立。

這個事實的證明, 可以由配方法輕易得 到,

也就是說 a+ b

2 −√

ab= 1 2(√

a−√

b)2 ≥ 0, 而且等號成立時, 一定要有 √a = √

b 也就 是 a = b。

這樣的結果, 很快的可以推展到 n 個正 實數的情況:

定理2 (算幾不等式): 設 a1, a2, . . . , an 是正數, 則 a1+a2+...+an n ≥ √na1a2. . . an, 而 且等號在 a1 = a2 = . . . = an 時才成立。

在高中的數學教材裡, 算幾不等式是一 個重頭戲, 它可以用來推導各式各樣的不等 式。 而坊間可以看到有關定理 2的證明, 亦極 有趣, 須一點巧思, 並非第一念就能想像得

到。 這篇短文的目的, 是要介紹另外的證明方 式, 以供高中老師及各界同好參考。

2. 算幾不等式的第一種證明方 法

算幾不等式從定理 1 推展到定理 2 的直 覺是利用數學歸納法, 到底要如何歸納, 卻 有一點學問。 首先, 來看看第一個最直接的 做法, 就是由 n = 2 (就是定理 1) 去證明 n= 4 的情形, 如下所示:

a1+ a2+ a3+ a4

4

=1

2(a1+ a2

2 + a3+ a4

2 )

≥ 1

2(√a1a2+√a3a4)

q

√a1a2+√a3a4

=√4 a1a2a3a4.

以此類推 (或者嚴格來說, 用數學歸納法), 可 以得到 n = 8, 16, . . . , 2m, . . . 的情況, 但 遺憾的是, 其他種類的n, 如 3, 5, 6, 7, . . . 等 等, 卻不能用上述的方法證得。 一般常見到的 證明, 利用到 「倒回式」 的證法, 也就是說, 當

62

(2)

算幾不等式面面觀

63

n 不是 2m 的形式時, 令正整數 k 及 m 滿

足 n + k = 2m, 再取 an+1 = an+2 = · · · = an+k = A, 其中 A = a1+a2+···+an n, 利用 n+ k = 2m 項的算幾不等式, 知道

a1+ a2+ · · · +an+ an+1+ · · · +an+k n+ k

n+k√a1a2· · · anan+1· · · an+k,

而且等號在 a1 = a2 = · · · = an(= an+1 =

· · · = an+k) 時才成立。 但是

a1+ a2+ · · · +an+ an+1+ · · · +an+k n+ k

=nA+ kA n+ k = A, 所以

An+k≥ a1a2· · · anan+1· · · an+k

= a1a2· · · anAk,

也就是An≥ a1a2· · · an, 因此a1+a2+···+an n = A ≥ √na1a2· · · an, 而且等號在 a1 = a2 =

· · · = an 時才成立。

以上, 將 n 項擴充成 2m 項的做法, 實 在是一大巧思, 一般真的不容易想像, 我們來 看看, 是不是有其他的法子可以替代。

3. 第二種證法

讓我們來考慮另外一種證法, 它的內涵 基本上還是上述的精神, 只是現在我們將數 學歸納法的過程寫出來, 並將 「倒回式」 的證 明, 都化成 「向前式」。

首先, 定理 2 對n = 1顯然成立。 假設 定理 2 對所有 n < n 均成立, 且 n ≥ 2, 此時設 m = ⌈n2⌉, 當 n 為奇數 (也就是

2m = n + 1) 時, 並設 a2m = a1+a2+···+an n。 因為 m < n, 由歸納法假設可知

a1+ a2+ · · · + am

m ≥ m√a1a2· · · am, 而且等號在 a1 = · · · = am 時才成立; 及

am+1+am+2+···+a2m

m ≥ √mam+1am+2· · · a2m, 而且等號在 am+1 = · · · = a2m 時才成立。

因此, 由上面兩個不等式及定理 1 可得 a1 + a2 + · · · + a2m

2m

m√a1a2· · · am+ m√am+1am+2· · · a2m 2

q

m√a1a2· · · am m√am+1am+2· · · a2m

= 2m√a1a2· · · a2m,

而且等號在 a1 = · · · = am = am+1 =

· · · = a2m 時才成立。

當 n 為偶數時, 2m = n, 上面的結 果也就是算幾不等式定理。 當 n 為奇數時, 2m = n + 1, 此時

a1+ a2+ · · · + a2m

2m =na2m+ a2m

2m

= a2m,

所以 (a2m)2m ≥ a1a2· · · ana2m, 也就是 (a2m)n ≥ a1a2· · · an, 因而得到 a1+a2n···+an

= a2m ≥ √na1a2. . . an。 由數學歸納法, 定 理 2得證。

4. 再來一種證法

上面的歸納法雖然避開了由大的 n 返 回證小的 n 的做法, 但其精神卻仍類似。 我們 最後要提出來的一種做法, 是要從原來定理 1 的精神談起。

(3)

64

數學傳播

26

2

期 民

91

6

再回到 「同周長的矩形以正方形面積最 小」 的起點, 這一命題, 可以如定理 1 的證明, 其實也可以講得更精確一點, 得到 「同周長的 矩形, 兩邊的差距越小, 其面積越大」, 特別是 兩邊的差距到最小可能的要求, 自然是面積 最大的正方形。 我們就是要用這種想法來證 明算幾不等式, 首先討論:

引理: 假設 a 與 b 是正數, 且 b − a >

ε >0, 則(a + ε)(b − ε) > ab。

證: 利用 (a + ε)(b − ε) − ab = (b − a− ε)ε > 0, 可以知道 (a + ε)(b − ε) > ab。

在前面的引理裏, 如果我們取 ε = b−a2 , 就可以得到定理 1 的特例。 現在, 我們就利用 前面的引理來證明定理 2。

首先設 A = a1+a2+...+an n, 用 k 表示和 A 相異的 ai 的個數, 很容易可以看到 k = 0 或 2 ≤ k ≤ n, 特別是 k 6= 0 時, 一定存在 ai < A < aj。 我們將在 k 上做數學歸納法。

k = 0 時, 定理 2 顯然成立。 假設定理 2 對 k < k 成立, 考慮 k ≥ 2 的情況, 此時, 取 ai < A < aj。 令 ε = aj − A, 則 aj − ai > ε > 0, 由前面的引理得 知 (ai + ε)(aj − ε) > aiaj, 注意, 其 中 aj − ε = A。 將 (a1, a2, . . . , an) 中 的 ai 和 aj 分別換成 ai + ε 及 aj − ε, 得到 (a1, a2, . . . , an), 則其所對應的 A =

a1+a2+...+an

n = A, 而且 k < k。 由歸納法 假設可知 A = A

q

na1a2. . . an, 但因為 aiaj > aiaj, 所以 A > √na1a2. . . an, 也就 是定理2的敘述成立。 所以由數學歸納法證得 定理 2。

5. 後記

我們非常感謝審查委員提供十分詳細的 修改意見, 避免了許多錯誤和生硬的文辭。 他 並指出, 第 2 節的證法, 根據楊維哲教授的說 法, 是 Cauchy 的巧思; 而第4節所提的方法, 其實在 Polya [7]著書第 VIII 章習題 25(第 135 至 136 頁) 曾提及, 詳解在第 247 頁, 這 本書已有中譯本 [1]。 為求更深入瞭解, 我們 查閱了一些資料 [3, 4, 5, 6]; 其中 [3, 6]是 專門寫給高中生看的, [3]採用的證明方法就 是 Cauchy 的方法, 而 [6]則採用第 4節的方 法; Hardy, Littlewood和 Polya [5]提供了 數種方法; Beckenback和 Bellman [4]更一 口氣列出十二種解法。

參考文獻

1. 田成俠譯, 數學與逼真推理上冊 (數學上歸納 法與類推之應用), 徐氏基金會出版, 民國五 十九年。

2. 田成俠譯, 數學與逼真推理下冊 (逼真推論之 模式), 徐氏基金會出版, 民國五十九年。

3. E. Beckenbach and R. Bellman, An In- troduction to Inequalities, 13rd print- ing, The Mathematical Association of America, 1961.

4. E. F. Beckenbach and R. Bellman, Inequalities, 4th printing, Springer- Verlag, 1983.

5. G. H. Hardy, J. E. Littlewood and G.

Polya, Inequalities, 2nd e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52.

6. N. D. Kazarinoff, Geometric Inequali- ties, 1st printing, Random House, 1961.

(4)

算幾不等式面面觀

65

7. G. Polya, Induction and Analogy in Mathematics (Volume I of Mathemat- ics and Plausible Reasoning),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54.

8. G. Polya, Patterns of Plausible Infer- ence (Volume II of Mathematics and

Plausible Reasoning), Oxford Univer- sity Press, 1954.

—本文作者任教於國立台灣大學應用數學 系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and Mridula Purohit equations 43 Wieslaw Krawcewicz Equivariant degree and normal bifurcations 55 and Paola Vivi..

ROMAGNOLI, A remark on the topological entropies of covers and partitions

M., An Introduction to the Theory of Numbers, 5th edi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0.. New Upper Bounds for Taxicab and

11  Oleg Benesch, Inventing the Way of the Samurai: Nationalism, Internationalism, and Bushidō in Modern Japa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4), pp..

Clark, NIST Handbook of Mathemat- ical Function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0).. Pint´ er, Remarks on Som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Bernoulli and Euler

Christopher Clapham, A Concise Oxford Dictionary of Mathematic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xford/New York, 1990.. Nelson, The Penguin Dictionary of Mathematics, Penguin Books

Rank, nullity, power, cycle, path, zero forcing number, path cover number.. ∗

(1) An incorporated management committee of a school may do anything that appears to it to be necessary or expedient for the purposes of, or in connection with, t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