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一、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一、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Copied!
2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與巨人同行一探圓周率

沈淵源

摘要: 隨著 John Wallis 的舞步, 觀察積分值 1

0

(1− x1p)qdx 的倒數, 稱之為 Wallis 函數 W (p, q) :

W (p, q) = 1

0

(1− x1p)qdx

−1

當 p, q 為自然數時, Wallis 函數 W (p, q) 的風華絕色在我們眼前展露無遺; 這彰顯 在三個美妙的性質中, 但其適用範圍不僅僅限於自然數。 接著我們觀察實數數列

 W

1 2, q

2



q=0

並藉助於商的公式及數學歸納法, 得到一個 π 的不等式, 進而導引出 π 的無窮乘積 公式。 最後, 對每一個自然數 d , 重施故技於遞增實數數列

 W

1 d, q

d



q=0

得到一個積分值 1

0

(1− xd)1ddx 的無限乘積公式。

一、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牛頓曾說 : 「如果我可以看得比別人更遠, 那是由於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If I have seen a little farther than others it is because I have stood on the shoulders of giants)」, 他 所說的巨人之一就是 John Wallis1。 現在我們就與巨人同行, 一起來探討老少皆知的圓周率2

1John Wallis (1616∼1703) 英國數學家[7], 以他在微積分上的前瞻性工作而聞名。 在他的 《無窮微量的算術(Arithmetica Infin- itorum)》(1655) 中, 他把 π4 表示成一無窮乘積來計算π。 他也是第一個解釋指數如 x0, x−n及 xmn 的人, 且引用 ∞ 為無限大 的符號。

2任何圓的周長除以直徑都是一樣的, 此比值就是所謂的圓周率。 1706 年, 威爾斯作家 William Jones 首次用希臘字母 π 來表示。 古 代對 π 的估算值包括 3 (舊約聖經)、 25

8(巴比倫)、 256

81(埃及)、 22

7(希臘)、 355

113(中國) 跟√

10 (印度)。 1429 年阿拉伯數學家 Al-Kashi算出精確至小數點 16 位的 π 值。 目前可算至百萬小數位。 π 在 1767 年被 J. H. Lambert(1728∼1777) 證明為無理 數, 而 1882 年才被 Lindemann (1852∼1939) 證明為超越數。

46

(2)

π 乃是單位圓所包圍區域的面積。 若將圓心放置在座標平面的原點, 則在第一象限的四分 之一圓盤的面積就是

π 4 =

1 0

(1− x2)12 dx。

任何估算這一個定積分的方法, 就提供了一個估算 π 的方法。 John Wallis 的才華就展現 在他決定先觀察類似的積分上 : 1

0

(1− xp1)qdx。

首先, 我們分別計算 q = 0, 1, 2, 3 時, 其積分值化簡後分別為 : 1

0

(1− x1p)0dx = 1 , 1

0

(1− x1p)1dx = 1 p + 1 , 1

0

(1− x1p)2dx = 2

(p + 1)(p + 2) , 1

0

(1− x1p)3dx = 6

(p + 1)(p + 2)(p + 3)。

顯而易見, 展現在眼前的形式或規則, 讓我們輕而易舉的可以猜出下一個公式為 : 1

0

(1− x1p)4dx = 4 !

(p + 1)(p + 2)(p + 3)(p + 4)。 因而, 當 q 為一自然數時, 此積分值必為

1 0

(1− x1p)qdx = q !

(p + 1)(p + 2)· · · (p + q)。

(3)

細思量, 此乃二項式展開式係數之倒數也 : 1

0

(1− x1p)qdx = p! q!

(p + q)! =

p + q q

−1

=

p + q p

−1

。 所以若將這些積分值倒數過來, 就都變成自然數了 :

1 0

(1− xp1)qdx

−1

=

p + q q



∈ N 。

因此之故, 我們就隨著 John Wallis 的舞步, 一起來觀察這個積分值的倒數, 姑且稱之為 W (p, q)。 很自然地, 我們有下面的定義及猜測 :

定義 : 對任意的 p = 0, q ∈ R, 我們定義 W (p, q) =

1 0

(1− x1p)qdx

−1

為了方便起見, 對所有的 q 我們定義 W (0, q) = 1; 這與上面的公式是一致的。 顯而易見, 對所有的 p 我們也有 W (p, 0) = 1。

猜測一 : 對任意的自然數 p, q 我們有 W (p, q) =

p + q q



=

p + q p



二、 實驗一 : 函數值 W (p, q), p, q ∈ N 的美妙性質

首先讓我們透過 Mathematica 來確認上述的現象並觀察 p, q 為自然數時函數 W (p, q) 之值變化的情形。

(a) 首先在 Mathematica中定義函數 W (p, q) 如下 :

接下來, 製作一個 8 階方陣 (W (p, q)) ; p, q = 0, 1, 2, · · · , 7。

(b) 這些數是否似曾相識? 何處見過其倩影芳蹤?

(c) 在上面的方陣中, W (p, q − 1) 位於 W (p, q) 的左側, 而 W (p − 1, q) 則在 W (p, q) 的上 方。 觀察此三元素可得

W (p, q−1)+W (p−1, q) = W (p, q) 或 W (p, q)−W (p, q−1) = W (p−1, q) (1)

(4)

此公式是否對所有的 p, q 都成立呢?

(d) 上面的方陣中是否有任何的對稱性? 可得何公式? 試証明之!

(e) 觀察 QW (p, q) = W (p, q)

W (p, q− 1),有何特殊的形式圖樣顯示在你眼前?

(f) 所以在同一列中 (相同的 p 值) 相鄰兩項之差的公式在 (c), 而其商的公式在 (e), 試証明 (e) 中的公式對所有的 p, q 也都成立!

(g) 試由商的公式導出差的公式。

三、 實驗一之結果與分析

用 Mathematica 製作的 8 階方陣如下 :

(a) 這些數是否似曾相識? 何處見過其倩影芳蹤? 不用多想, 你一定馬上脫口而出這就是二項 式展開式的係數; 將上面的方陣轉個 45 度, 不就是人人熟知的巴斯卡三角形嗎?

(b) 在上面的方陣中, W (p, q − 1) 位於 W (p, q) 的左側, 而 W (p − 1, q) 則在 W (p, q) 的上 方。 若你已經看出上面的方陣轉個 45 度就是巴斯卡三角形的話, 那麼理所當然這三個函數 值滿足下面的關係式 :

W (p, q− 1) + W (p − 1, q) = W (p, q)。

然而, 這個公式目前僅適用於前幾個自然數而已; 是否對所有使相關定積分都有意義的 p, q 都成立呢? 若回到原來定積分的形式, 那麼公式就變成

1 0

(1− x1p)q−1dx

−1

+ 1

0

(1− xp−11 )qdx

−1

= 1

0

(1− xp1)qdx

−1

。 要直接証明這個公式, 看起來似乎是一件遙不可及的任務。

(5)

(c) 上面的方陣中是否有任何的對稱性? 一看即知, 此方陣乃是一對稱方陣; 也就是說, 1

0

(1− x1p)qdx

−1

= W (p, q) = W (q, p) = 1

0

(1− x1q)pdx

−1

。 再一次地, 這個公式目前僅適用於前幾個自然數; 是否對所有使相關定積分都有意義的 p, q 都成立呢? 從上面的積分式可知, 我們僅需證明

1 0

(1− x1p)qdx = 1

0

(1− x1q)pdx。

這只消一個代換緊接著一個分部 : 令 y = (1 − x1p)q, 則 x = (1 − y1q)p。 因而我們有 1

0

(1− x1p)qdx = 0

1

y d

(1− y1q)p



= y(1− yq1)p

0

1

− 0

1

(1− y1q)pdy ;

最右邊的式子實際上就是 (0 − 0) + 1

0

(1− y1q)pdy = 1

0

(1− x1q)pdx , 故得證對稱 性。

(d) 觀察 QW (p, q) = W (p, q)

W (p, q− 1), 有何特殊的形式圖樣顯示在你眼前?

將上面的方陣, 每一行除以前一行對應的數, 得到的 8 × 7 矩陣如下 :

驚鴻一瞥, 第二列中的每一個數其分子都比分母多 1, 此列是 p = 1 的那一列; 而第 二行由上而下, 每次增加 1/2, 進而發現其實每一行都是等差級數, 其公共的差分別就是 1/2, 1/3, 1/4, 1/5, 1/6, 1/7 (這分別對應於 q = 2, 3, 4, 5, 6, 7)。 這讓我們很篤定的猜測 到 QW (p, q) 的分母應該就是 q, 然而分子呢? 第二列隱約地提示大概是 p + q = 1 + q

(6)

(此列是 p = 1 的那一列)。 為了更進一步確認, 我們就默認上面篤定的猜測 : QW (p, q) 的分母就是 q。 所以就把第 q 行的分母全改為 q, 看看怎樣! 我們得到如下的矩陣 :

真是太美了! 你看 : 行也好、 列也好、 由上而下也好、 由左而右也好, 每移動一個位置, 分 子就增加 1; 這意味著, 分子就是 p + q , 因而我們有如下的猜測。

猜測二 : 對任意的自然數 p, q 我們有 W (p, q)

W (p, q− 1) = p + q

q (2)

(e) 所以在同一列中 (相同的 p 值) 相鄰兩項之差的公式在 (1), 而其商的公式在 (2), 試証明 (2) 中的公式對所有使相關定積分都有意義的 p, q 也都成立!

首先將定積分 1

0

(1− x1p)qdx 寫成 1

0

(1− x1p)(1− x1p)q−1dx = 1

0

(1− x1p)q−1dx + 1

0

−x1p(1− x1p)q−1dx (3)

再將 (3) 式右側第二個定積分 1

0

−x1p(1− x1p)q−1dx 寫成

p q

1 0

x q(1− x1p)q−1

−x1p−1 p



dx = p q

1 0

x d

(1− x1p)q



(7)

最後使用分部積分的公式得到 p

q 1

0

x d

(1− x1p)q



= p q



x(1− xp1)q

1

0

− 1

0

(1− x1p)qdx



= p q



(0− 0) − 1

0

(1− x1p)qdx



此即 −p q

1

0

(1− x1p)qdx 再代回 (3) 式, 我們有 1

0

(1− x1p)qdx = 1

0

(1− x1p)q−1dx− p q

1 0

(1− x1p)qdx

=⇒

1 + p q

 1 0

(1− x1p)qdx = 1

0

(1− x1p)q−1dx

=⇒

1 + p q



W (p, q)−1 = W (p, q− 1)−1

=⇒

1 + p q

−1

W (p, q) = W (p, q− 1)

故得證 (2) 中的公式對所有使相關定積分都有意義的 p, q 也都成立!

(f) 試由商的公式 (2) 導出差的公式 (1)。

現在所有的工具都齊全了, 透過對稱性以及商的公式 (2) , 不費吹灰之力即可導出差的公式 (1)。 首先將商的公式 (2) 寫成

W (p, q− 1)

W (p, q) = q

p + q (4)

公式 (4) 也可寫成

W (q, p− 1)

W (q, p) = p p + q 對稱性告訴我們, 上式就是

W (p− 1, q)

W (p, q) = p

p + q (5)

最後將 (4) 式加上 (5) 式, 我們有 W (p, q− 1) + W (p − 1, q)

W (p, q) = W (p, q− 1)

W (p, q) +W (p− 1, q) W (p, q) = q

p + q + p

p + q = 1 , 因而得到差的公式 (1), 故得證。

(8)

(g) 總結以上的分析, 我們將所得到結論整理在下面的定理中 :

定理 (Wallis 函數的三個美妙性質) : 對任意使相關定積分有意義的數 p, q, Wallis 函數

W (p, q) = 1

0

(1− xp1)qdx

−1

滿足下列三個美妙的性質 :

W1. (對稱性質) W (p, q) = W (q, p) W2. (商的公式) W (p, q)

W (p, q− 1) = p + q q

W3. (差的公式) W (p, q) − W (p, q − 1) = W (p − 1, q) 已知起始值 W (p, 0) = 1 及 W

1 2,1

2



= 4

π ; 透過商的公式對 q 作數學歸納法,

我們輕而易舉地就可以得到下面的推論 :

推論 : 如果 p, q, n, d 全部都是自然數, 那麼我們就有 C1. W (p, q) =

p + q q



=

p + q p



C2. W 1

2, n



= 3· 5 · 7 · · · (2 n + 1) 2· 4 · 6 · · · (2 n) C3. W

1

2, n + 1 2



= 4· 6 · 8 · · · (2 n + 2) 3· 5 · 7 · · · (2 n + 1)· 4

π C4. W

1 d, n



= (d + 1)(2 d + 1)(3 d + 1)· · · · (d n + 1) d· 2 d · 3 d · · · (d n) C5. W

1

d, n + 1 d



= (d + 2)(2 d + 2)(3 d + 2)· · · · (d n + 2) (d + 1)(2 d + 1)(3 d + 1)· · · · (d n + 1) · W

1 d, 1

d



四、 實驗二 : π 的無限乘積公式之探討

當 p, q 都是自然數的時候, 對應的函數值 W (p, q) 也是自然數, 跟 π 扯不上關係。 另一 方面, 我們知道 W

1 2, 1

2



= 4

π, 其實這就是一開始所看到的那個積分值的倒數, 所以 π 出 現在當 p 跟 q 都是奇數的一半時。 因此我們就進一步來觀察當 p, q ∈ 12Z 時函數值 W (p, q) 變化的情形如何?

(9)

(a) 觀察對應於 p = 1

2 的那一列的數, 可得一有趣的遞增數列

 W

1 2,q

2



q=0

由此遞增數列, 得到一不等式作為 π 的有理數近似值。

(b) 據此得到 W 1

2, 1 2



= 4

π 的一對不等式 3· 5 · 7 · · · (2 n − 1)

2· 4 · 6 · · · (2 n − 2) < 4· 6 · 8 · · · (2 n) 3· 5 · 7 · · · (2 n − 1)· 4

π < 3· 5 · 7 · · · (2 n + 1) 2· 4 · 6 · · · (2 n) . 令 Un = 2· 42· 62· · · (2 n − 2)2· (2 n)

32· 52 · 72· · · (2 n − 1)2 , 由上得到 π

4 的上限 Un、 下限 Ln

Ln = Un· 2 n

2 n + 1 < π

4 < Un ⇐⇒ π

4 < Un < π

4 · 2 n + 1 2 n 最後透過夾擠定理, 可得 Wallis 的無限乘積公式如下 :

∞ k=1

(2k + 1)2− 1

(2k + 1)2 = lim

n→∞Un = π 4 。 (c) 用 Mathematica 算出 4 倍上述無限乘積之前 n − 1 項的部分積

Wn= 4

n−1

k=1

(2k + 1)2− 1 (2k + 1)2 。 透過圖形的觀察, 請問此一部分積數列 {Wn} 如何趨近於 π 的呢?

(d) 需要取多大 的 n, 才能精確到小數點之後第三位?

(10)

(e) 若要改良其精確度, 可將 π

4 的上下限平均一下。 試証明其平均值為 2 n + 12

2 n + 1 · Un= 2 n +12 2 n + 1 ·

n−1

k=1

(2k + 1)2− 1

(2k + 1)2 。 (6) 令 Wn(t) = 2 n + t

2 n + 1· 4 Un。 則 Wn(1

2) = 2 n + 12

2 n + 1 · 4 Un 就是 π 上下限的平均值。

(f) 此一平均值數列如何趨近 π 的呢? 需要取多大的 n, 才能精確到小數點之後第三位?

五、 實驗二之結果與分析

(a) 數列

 W

1 2,q

2



q=0

的前幾項及其圖形如下所示 :

在數列

 W

1 2,q

2



q=0

中, 對應於 q = 2n − 2, 2n − 1, 2n 那三項分別為 1

0

(1− x2)n−1dx

−1

, 1

0

(1− x2)n−12 dx

−1

, 1

0

(1− x2)ndx

−1

. 因為 x ∈ [0, 1] ⇒ (1 − x2)∈ [0, 1] , 我們有

(1− x2)n−1 ≥ (1 − x2)n−12 ≥ (1 − x2)n≥ 0 ∀ x ∈ [0, 1] ;

(11)

因此得到 1

0

(1− x2)n−1dx >

1 0

(1− x2)n−12 dx >

1 0

(1− x2)ndx > 0 , 所以我們有

1 0

(1− x2)n−1dx

−1

<

1 0

(1− x2)n−12 dx

−1

<

1 0

(1− x2)ndx

−1

; 也就是說,

W 1

2, n− 1



< W 1

2, n− 1 2



< W 1

2, n



. (7)

同理可確認實數數列

 W

1 2,q

2



q=0

的的確確是一個遞增的數列, 跟上面圖形所顯示 出來的結果是一致的。

(b) 將不等式 (7) 以及推論 C2 跟 C3 放在一起, 馬上得到 Wallis 不等式 3· 5 · 7 · · · (2 n − 1)

2· 4 · 6 · · · (2 n − 2) < 4· 6 · 8 · · · (2 n) 3· 5 · 7 · · · (2 n − 1) · 4

π < 3· 5 · 7 · · · (2 n + 1) 2· 4 · 6 · · · (2 n) 整理一下, 得到 4

π 的上、 下限 32· 52· 72· · · (2 n − 1)2

2· 42· 62· · · (2 n − 2)2· (2 n) < 4

π < 32· 52· 72 · · · (2 n − 1)2

2· 42· 62· · · (2 n − 2)2· (2 n)·2 n + 1 2 n 因而得到 π

4 的上、 下限

2· 42· 62· · · (2 n − 2)2· (2 n) 32· 52· 72· · · (2 n − 1)2 · 2 n

2 n + 1 < π

4 < 2· 42· 62· · · (2 n − 2)2· (2 n) 32· 52· 72· · · (2 n − 1)2 若將 π

4 的上、 下限分別以 Un, Ln 表示之, 則 Un= 2· 42· 62· · · (2 n − 2)2· (2 n) 32· 52· 72· · · (2 n − 1)2 , Ln = Un· 2 n

2 n + 1; 而且我們有 Ln < π

4 < Un ⇐⇒ π

4 < Un < π

4 ·2 n + 1

2 n 。 (8)

將上限的分子 2 · 42· 62 · · · (2 n − 2)2· (2 n) 寫成 n − 1 對連續偶數的乘積 [2· 4] · [4 · 6] · [6 · 8] · · · · [(2 n − 2) · (2 n)] ,

而每一對連續偶數都是中間那個奇數加減 1 ; 亦即

[(3− 1)(3 + 1)][(5 − 1)(5 + 1)][(7 − 1)(7 + 1)] · · · [((2n − 1) − 1)((2n − 1) + 1)] ,

(12)

平方差的公式告訴我們, 上式等於 (32− 1)(52− 1)(72− 1) · · · ((2n − 1)2− 1) 。 回到上限的分母 32· 52· 72· · · (2 n − 1)2, 馬上看出來 π

4 的上限可以寫成

Un =

n−1

k=1

(2k + 1)2− 1

(2k + 1)2 . (9)

將 (8) 式透過夾擠定理, 得到 lim

n→∞Un = π

4;而(9) 式兩邊取極限, 得到

n→∞lim Un = lim

n→∞

n−1

k=1

(2k + 1)2− 1 (2k + 1)2 =

∞ k=1

(2k + 1)2− 1 (2k + 1)2 。 終於我們得到了 Wallis 的無限乘積公式, 如下 :

π 4 =

∞ k=1

(2k + 1)2− 1 (2k + 1)2

(c) 用 Mathematica 算出 4 倍上述無窮乘積之前 n − 1 項的部分積 Wn

Wn= 4 Un= 4

n−1

k=1

(2k + 1)2− 1

(2k + 1)2 , (10)

很明顯地, 水平線 y = π 為此一部分積數列  Wn



n=1 的水平漸近線; 而且圖形顯示, 此 一部分積數列

Wn



n=1 在 π 的上方遞減地趨近於 π , 其收斂的速度有些緩慢。

(d) 需要取多大的 n, 才能精確到小數點之後第三位?

(13)

從上面的圖形約略估算 Wn 降到 3.142 時, 對應的 n 尚未抵達但很接近 2000 ; 所以我們 就試試 n 從 1950 至 1970 之間, 對應之 Wn 的值 :

很幸運地, n = 1952 時其值是 3.14199 , 精確到小數點之後第三位。

(e) 若要改良精確度, 可將 π

4 的上、 下限平均一下。 試証其平均值 Ln+ Un

2 為

2 n + 0.5

2 n + 1 · Un= 2 n + 0.5 2 n + 1 ·

n−1

k=1

(2k + 1)2− 1 (2k + 1)2 。 這只要回到(8) 式之前上下限的關係式 Ln = Un· 2 n

2 n + 1, 馬上得到上式 :

Ln+ Un

2 =

Un· 2 n

2 n + 1+ Un

2 =

Un

2 n 2 n + 1+ 1



2 = 2 n + 0.5 2 n + 1 · Un。 令 Un(t) = 2 n + t

2 n + 1· Un。 則 Wn(t) = 4 Un(t) 且 (6) 式中平均值就是 Wn(0.5) ; 因而 π 的上、 下限分別就是

Wn(1) = 4 Un(1) = 4 Un = Wn, Wn(0) = 4 Un(0) = 4Ln。 (f) 請問這一個 π 的上、 下限平均值數列

Wn(0.5)



n=1 是如何趨近 π 的呢? 如何估計需要 取多大的 n, 才能精確到小數點之後第三位?

因為要精確到小數點之後第三位, 所以我們得觀察包含有水平線 y = 3.141 , y = π , y = 3.142 在內的圖形, 如下所示 :

(14)

很明顯地, 平均值數列

Wn(0.5)



n=1 乃一快速遞減收斂於 π 的數列; 圖形就是上面非水 平線的那條曲線, 收斂的速度快到幾幾乎乎與水平線 y = π 是合而為一的。 這一條曲線一 開始在第一小格內就降到 3.1420了, 而第一小格的範圍是 20 到 30 ; 所以就讓我們試試 n 從 25 至 30 之間, 對應的 Wn(0.5) 值如何 :

很幸運地, n = 27 的時候對應的 W27(0.5) = 3.14199· · · , 精確到小數點之後第三位; 跟 前面的 n = 1952 相比, 真是好太多了。

(g) 上面討論告訴我們 : π 之上下限平均值數列 

Wn(0.5)



n=1 如何快速地收斂於 π, 而其 上、 下限數列則分別為

Wn(1)



n=1 及 Wn(0)



n=1; 將此三數列之圖形放在同一平面, 如下所示 :

介於 0 與 1 之間, 取更多的 t 值; 將對應數列之圖形放在同一平面, 如下所示 :

(15)

遠遠地觀看這些曲線, 感受到的是強烈的 「對稱美」; 鏡子就是水平線 y = π 連同那幾乎與 她合體的上、 下限平均值數列 

Wn(0.5)



n=1 曲線, 至此該是劃下句點的時候了。 然而我 們很好奇地想看那些非常接近 0.5 的 t 值, 其對應的數列 

Wn(t)



n=1 曲線是否仍舊那 麼的對稱呢? 拭目以待!

(h) 下面的圖形中 t 以 0.5 為中心, 間距分別是 0.01, 0.001, 0.0001 : 請問鏡子還是水平線 y = π 連同那幾乎與她合體的上、 下限平均值數列

Wn(0.5)



n=1 曲線嗎?

(16)

六、 定積分

1

0

(1 − x

d

)

1d

dx 之無限乘積公式的探討

回首來時路, Wallis 藉助於定積分 1

0

(1− x1p)qdx 倒數的美妙性質, 得到關於 π

4 = 1

0

(1− x2)12 dx

的不等式, 最後更進一步地導出 π 的一個無限乘積公式。 這整個過程, 顯而易見, 不用吹灰之力 即可推廣至 p 跟 q 都是同一個自然數 d 的倒數; Wallis 選中的 d 是 2, 靈感來自上面那個定 積分。 若將此限制拿走, 所得到的將是下列定積分之值

1

0

(1− xd)1ddx (11)

的一個無限乘積公式。 下面我們就順著這個思緒將上面 Wallis 所做的的事情再做一次。

(a) 令 d 為自然數。 實數數列

 W

1 d,q

d



q=0

中, 對應於 q = d(n−1), d(n−1)+1, dn 那三項分別為

1 0

(1− xd)n−1dx

−1

, 1

0

(1− xd)n−1+d1 dx

−1

, 1

0

(1− xd)ndx

−1

. 因為 x ∈ [0, 1] ⇒ (1 − xd)∈ [0, 1] , 我們有

(1− xd)n−1 ≥ (1 − x2)n−1+d1 ≥ (1 − xd)n ≥ 0 ∀ x ∈ [0, 1] ; 因此得到 1

0

(1− xd)n−1dx >

1 0

(1− xd)n−1+1ddx >

1 0

(1− xd)ndx > 0 ,

(17)

所以我們有 1

0

(1− xd)n−1dx

−1

<

1 0

(1− xd)n−1+1ddx

−1

<

1 0

(1− xd)ndx

−1

; 也就是說,

W 1

d, n− 1



< W 1

d, n− 1 + 1 d



< W 1

d, n



. (12)

同理可確認實數數列

 W

1 d,q

d



q=0

的確是遞增的數列。

(b) 將不等式 (12) 以及推論 C4 跟 C5 放在一起, 馬上得到不等式 (d + 1)(2 d + 1)(3 d + 1)· · · · (d (n − 1) + 1)

d· 2 d · 3 d · · · (d (n− 1))

<(d + 2)(2 d + 2)(3 d + 2)· · · · (d (n − 1) + 2) (d + 1)(2 d + 1)(3 d + 1)· · · · (d (n − 1) + 1)· W

1 d, 1

d



< (d + 1)(2 d + 1)(3 d + 1)· · · · (d n + 1) d· 2 d · 3 d · · · (d n) 整理一下, 得到 W

1 d, 1

d



的上、 下限

(d + 1)2(2 d + 1)2(3 d + 1)2· · · · (d (n − 1) + 1)2

d(d + 2)(2 d)(2 d + 2)(3 d)(3 d + 2)· · · · (d (n − 1))(d (n − 1) + 2) < W 1

d, 1 d



< (d + 1)2(2 d + 1)2(3 d + 1)2· · · · (d (n − 1) + 1)2

d(d + 2)(2 d)(2 d + 2)(3 d)(3 d + 2)· · · · (d (n − 1))(d (n − 1) + 2) · d n + 1 d n 因而得到

1 0

(1− xd)1ddx =

W 1

d, 1 d

−1

的上、 下限

d(d + 2)(2 d)(2 d + 2)(3 d)(3 d + 2)· · · · (d (n − 1))(d (n − 1) + 2)

(d + 1)2(2 d + 1)2(3 d + 1)2· · · · (d (n − 1) + 1)2 · d n d n + 1

<

1 0

(1− xd)d1 dx

< d(d + 2)(2 d)(2 d + 2)(3 d)(3 d + 2)· · · · (d (n − 1))(d (n − 1) + 2) (d + 1)2(2 d + 1)2(3 d + 1)2· · · · (d (n − 1) + 1)2

若將 1

0

(1− xd)d1 dx 的上、 下限分別以 Un(d) , Ln(d) 表示之, 則

Un(d) = d(d + 2)(2 d)(2 d + 2)(3 d)(3 d + 2)· · · · (d (n − 1))(d (n − 1) + 2) (d + 1)2(2 d + 1)2(3 d + 1)2· · · · (d (n − 1) + 1)2 ,

(18)

Ln(d) = Un(d)· d n

d n + 1; (13)

而且我們有

Ln(d) <

1 0

(1− xd)1d dx < Un(d) , 也就是說 1

0

(1− xd)1ddx < Un(d) < d n + 1 d n ·

1 0

(1− xd)1ddx . (14) 將上限 Un(d)的分子 d(d+2)(2 d)(2 d+2)(3 d)(3 d+2) · · · · (d (n−1))(d (n−1)+2) 寫成 n − 1 對差距為2 的相鄰整數之乘積

[d(d + 2)]· [(2 d)(2 d + 2)] · [(3 d)(3 d + 2)] · · · · [(d (n − 1))(d (n − 1) + 2)] , 而每一對差距為2 的相鄰整數都是中間那個整數加減 1 ; 亦即

{[(d+1)−1][(d+1)+1]}{[(2d+1)−1][(2d+1)+1]} · · ·{[d(n−1)+1]−1}{[d(n−1)+1]+1}, 平方差的公式告訴我們, 上式等於

[(d + 1)2− 1][(2d + 1)2− 1][(3d + 1)2− 1] · · · [(d(n − 1) + 1)2− 1] . 因為上限的分母是

(d + 1)2(2 d + 1)2(3 d + 1)2· · · · (d (n − 1) + 1)2, 馬上看出來

1 0

(1− xd)1ddx 的上限可以寫成

Un(d) =

n−1

k=1

(d k + 1)2− 1

(d k + 1)2 . (15)

透過夾擠定理, (14) 式導致 lim

n→∞Un(d) = 1

0

(1− xd)1ddx ;而 (15) 式兩邊取極限, 則得

n→∞lim Un(d) = lim

n→∞

n−1

k=1

(d k + 1)2− 1 (d k + 1)2 =

∞ k=1

(d k + 1)2− 1 (d k + 1)2 . 這就是定積分

1 0

(1− xd)1ddx 的無限乘積公式, 如下 : 1

0

(1− xd)1ddx =

∞ k=1

(d k + 1)2− 1

(d k + 1)2 . (16)

(19)

(c) 若要改良精確度, 可將其上、 下限平均一下 Ln(d) + Un(d)

2 得平均值為

d n + 0.5

d n + 1 · Un(d) = d n + 0.5 d n + 1 ·

n−1

k=1

(2k + 1)2− 1 (2k + 1)2 . 這只要回到 (13) 式中上下限的關係式 Ln = Un· d n

d n + 1, 馬上得到上式 :

Ln(d) + Un(d)

2 =

Un(d)· d n

d n + 1 + Un(d)

2 =

Un(d)

d n d n + 1 + 1



2

=d n + 0.5

d n + 1 · Un(d) . 令 Wn(d, t) = d n + t

d n + 1 · Un(d) . 則定積分 1

0

(1− xd)1ddx 之值的上下限平均值就是 Wn(d, 0.5) ; 而其上、 下限分別就是 Wn(d, 1) 與 Wn(d, 0) , 且對所有的 t ∈ [0, 1] 我們 有

Wn(d, 0) < Wn(d, t) < Wn(d, 1) 及 lim

n→∞Wn(d, t) = 1

0

(1− xd)d1 dx . (17)

我們將上面所討論的結果, 整理在下面的定理中。

Wallis 無窮乘積公式 : 令 d 為自然數且令 t ∈ [0, 1]。 定義數列

Wn(d, t)



n=1 如下 : Wn(d, t) = d n + t

d n + 1 ·

n−1

k=1

(d k + 1)2− 1

(d k + 1)2 . (18) 則我們有

(a) 對所有的 t ∈ [0, 1] , lim

n→∞Wn(d, t) =

∞ k=1

(d k + 1)2− 1 (d k + 1)2 . (b) 定積分

1 0

(1− xd)1d dx之值的上、 下限分別就是 Wn(d, 1) 與 Wn(d, 0) . (c) 對所有的 t ∈ [0, 1] , Wn(d, 0)≤ Wn(d, t)≤ Wn(d, 1) .

(d) 對所有的 t ∈ [0, 1] , lim

n→∞Wn(d, t) = 1

0

(1− xd)1ddx ; 因而再一次地得到 1

0

(1− xd)1ddx =

∞ k=1

(d k + 1)2− 1 (d k + 1)2 ;

(20)

當 d = 2 時, 這就是 Wallis 無窮乘積公式 π

4 = 1

0

(1− x2)12 dx =

∞ k=1

(2 k + 1)2− 1 (2 k + 1)2 . (e) 上一節的 (f) 之後半段說 : 實數數列 

Wn(2, 0.5)



n=1 是一個遞減且比其他的實數數列



Wn(2, t)



n=1

, t∈ [0, 1]\{0.5} 更快速地收斂於 π

4 的實數數列。

接下來讓我們一起看看當 d = 2 時, 上下限平均值數列 

Wn(d, 0.5)



n=1 是否也是最 快速地收斂於對應的定積分

1 0

(1− xd)d1 dx 的呢? 先在 Mathematica 裏頭定義函數 W (n, d, t) , W I(d) ,分別就是上面的數列

Wn(d, t)

n=1 及定積分 1

0

(1− xd)1ddx ; 指令 如下 :

我們就依序從最簡單的 d=1 開始 : 定積分 1

0

(1−x)dx=1

2 ,下限數列 

Wn(1, 0)



n=1 就 是常數數列

1 2, 1

2, 1

2, · · · ·



; 輸入指令與輸出結果如下所示 :

(21)

因此 d = 1 時, 下限數列 

Wn(1, 0)



n=1 是以超光速的速度一開始就收斂於 1 2。 其他 的自然數 d 呢? 下一節我們就繼續透過圖形的幫助, 趕快一起來尋找到底是哪一個 t ∈ [0, 1]

會讓數列 

Wn(d, t)



n=1 最快收斂於定積分 1

0

(1− xd)1ddx 的呢?

七、 何數列 

W

n

(d, t)



n=1

最快收斂於定積分

1

0

(1 − x

d

)

1d

dx ?

對自然數 d, 我們要看看是哪一個 t∈[0, 1] 會讓數列

Wn(d, t)

n=1 最快收斂於定積分 1

0

(1− xd)1ddx?

這個 t 會跟 d 扯上關係嗎? 所以讓我們將單位區間 [0, 1] 分割成 d 等分, 其分割點包含 兩個端點由大而小排列, 分別就是 

1 = t0, t1, t2,· · · , td= 0

 , 其中 ti = d− i

d , i = 0, 1, 2, . . . , d .

對每一個 d , 下面的資料中, 首先出現的是包含 d + 3 條曲線的一個圖形; 前二條分別就 是參考水平線 y = c (此 c > W I(d)) 及水平線 y = W I(d) , 接下去分別就是下列數列的

曲線 : 

Wn(d, ti)



n=1, i = 0, 1, 2, . . . , d . 圖形之後出現的是數列 

Wn(d,d− 1 d )



n=1 第 4 到第 9 項精確到六位的近似值, 而最 後則是定積分 W I(d) =

1 0

(1− xd)1ddx 精確到六位的近似值。 為了完全起見, 我們也把上 面已經知道 d = 2 的資料按照目前的格式展現在你眼前 :

(a) d = 2 :

(22)

(b) d = 3 :

(c) d = 4 :

(d) d = 5 :

(23)

(e) d = 6 :

(f) d = 7 :

(g) d = 8 :

(24)

(h) d = 9 :

看完這些資料, 可得如下的猜測 :

猜測 : 令 d 為自然數且令 t ∈ [0, 1], 則我們有 1. 數列

Wn(d, t)



n=1 最快收斂於定積分 1

0

(1− xd)1ddx 的 t 值是 d− 1 d 。 2. 當 d− 1

d ≤ t ≤ 1 時, 

Wn(d, t)



n=1 是一個遞減數列; 下界之一為 W I(d) . 3. 當 0 ≤ t < d− 1

d 時, 

Wn(d, t)



n=1 是一個遞增數列; 上界之一為 W I(d) . 4. 上面九個 d 值, 除了 d = 2 之外, 數列 

Wn(d,d− 1 d )



n=1 都是在九項之內就精確 到小數點後第 3 位。

再看一個稍大一點的例子 d = 25 : 上面猜測一樣正確, 而且數列

Wn(25, 0.96)



n=1 的 第 4 項就已經精確到小數點後第 4 位。

(25)

參考資料

1. J. M. Borwein and P. B. Borwein, Ramanujan and pi, Scientific American 258(2) (1988), 66-73. ( 中譯見數播第十三卷第二期)

http://episte.math.ntu.edu.tw/articles/mm/mm_20_1_03/index.html

2. David M. Bressoud, A Radical Approach to Real Analysis, MAA, Washington D.C., 1994.

3. Christopher Clapham, A Concise Oxford Dictionary of Mathematic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xford/New York, 1990.

4. John Daintith and R. D. Nelson, The Penguin Dictionary of Mathematics, Penguin Books Ltd., 1989.

5. 蔡聰明, 瓦里斯公式及其相關的結果, 科學月刊第二十七卷第五期, 1996年5月。

http://episte.math.ntu.edu.tw/articles/sm/sm_27_05_1/index.html 6. 蔡聰明, 圓與 π, 科學月刊第二十七卷第六期, 1996年6月。

http://episte.math.ntu.edu.tw/articles/sm/sm_27_06_1/index.html

7. 華理斯生平事蹟, 細請見 The MacTutor History of Mathematics archive 之網站, 其網址為 : http://www-groups.dcs.st-and.ac.uk/~history/Mathematicians/Wallis.html

本文作者任教於東海大學應用數學系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Asia, and the History of Philosophy: Racism in the Formation of the Philosophical Canon, 1780–1830, New York: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2013) 等人 的 研 究。Garfield

Take a time step on current grid to update cell averages of volume fractions at next time step (b) Interface reconstruction. Find new interface location based on volume

Rhys Davids, A Buddhist Manual of Psychological Ethics, Oxford: The Pali Text Society, 1900, 1 st Ed.. ・ Kathāvatthu translated by Shwe Zan

Ireland, Kenneth F./Rosen, Michael I.: A Classical Introduction to Modern Number Theory, Volume 84 of Graduate Texts in Mathematics, Springer-Verlag, New York, Second Edition,

Proceedings of the Kristiansand Conference on History of Mathematics and its Place in Teaching, August 1988, edited by F.. Youschkevitch, “Euler”, in Biographical Dictionary

“The assessment of mathematics: society, institution,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Didactics of mathematics, Erasmus ICP-92-G-2011/11 ( pp. 網站:Indexes of

而諾貝爾之所以會成立諾貝爾 獎,其實與他的發明和理念有很 大的關係。諾貝爾一生致力於炸 藥的研究,也因此積累了不計其數

Oxford Learner’s Dictionary 最潮的英⽂7. Urb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