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中 華 大 學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中 華 大 學"

Copied!
8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運用 DEMATEL 探討綠色大學認證機制指標之 因果關係

Using DEMATEL to Explore the Indicators’

Relationship of Accreditation System of the Green University

中 華 民 國 100 年 7 月 系 所 別 : 科 技 管 理 學 系 碩 士 班 學 號 姓 名 : M 0 9 9 0 3 0 3 7 趙 翠 華

指 導 教 授 : 李 友 錚 博 士

(2)

摘 要

永續發展已成為人類追求日常生活幸福一項重要指標。若要能確保地球永續發展,

理念向下紮根是實踐第一步,因而如何藉由校園成為綠色大學,帶動全民共識,關鍵 在於作為評估綠色大學指標之評估工具是否能有效協助檢視執行效果。然而,目前進 行評估綠色大學所使採用之各構面與指標間,於衡量時尚無顧慮到指標間並非獨立而 是具有相關性,以致造成標準無法一致,導致在推動上出現各自為政之狀況。鑒於此,

本研究為解決上述問題,乃藉由決策實驗室分析法進行探討「綠色大學認證」機制各 構面與指標間的因果關係,以釐清在評估時所面臨問題真正原因所在。冀望本研究結 果有助於建構綠色大學各構面與指標之決策者更具有全方位思維,以利於永續發展理 念於校園紮根。

本研究主要參考 2011 年教育部公告「綠色大學認證」機制指標系統,此系統為 環境系統、環境管理、環境教育三大面向包含 18 項主指標及 54 項次指標,研究結果 顯示:

1.主指標核心指標包括:(1)廢棄物處理現況;(2)環境管理政策;(3)空氣品質管理;(4) 廢棄物管理;(5)有害物質管理;(6)節約能源策略;(7)環境管理認證;(8)活動宣導 與推廣。

2.環境系統構面核心指標包括:(1)節約用水;(2)回收水的使用;(3)資源回收狀況;(4) 基地保水。

3.環境管理構面核心指標包括:(1)行政高層對永續發展之承諾;(2)校內環境規劃方案 的建立;(3)環境稽核制度;(4)校園綠美化與永續生態之規劃;(5)永續報告書;(6) 實驗室氣體排放管制。

4.環境教育構面核心指標包括:(1)環境教育議題融入各學科教學之課程;(2)開設環境 相關之通識課程;(3)學生和教職員工之環境教育素養;(4)舉辦環境保護與教育之 宣導活動或競賽;(5)結合社區資源與民間環保社團在校內外推展綠色生活概念。

關鍵詞:綠色大學、綠色大學認證、決策實驗室分析法

(3)

ABSTRAC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has become one of the important indicators for people to pursue a happy life. To ensur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arth, the first step of implementation is to promote the concept and idea to students, and the key to promote national consensus through a green university is whether the assessment tools for green university indicators can effectively help to inspect the implementation result. However, the dimensions and indicators used to assess green universities have yet to consider that the indicators are not independent, but related during the assessment, which result in inconsistent standards and further lead to an un-unified promotion condition. In view of this, to solve the abovementioned problems, the study has applied Decision Making Trial and Evaluation Laboratory (DEMATEL) to explore the caus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imensions and indicators of the “Green University Certification” mechanism, and to clarify the actual problem causes during the assessment. Hopefully, the study result will help decision makers who construct the green university dimensions and indicators to have more comprehensive cognition, and further facilita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oncept to root in the campus.

The study mainly refers to the “Green University Certification” mechanism indicator system announced b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in 2011. The system has three dimensions, environmental system,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and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nd 18 major indicators and 54 sub-indicators, the study result shows:

1. The core indicators of the major indicators include: (1) waste disposal condition; (2)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policy; (3) air quality management; (3) waste management; (4) hazardous substance management; (5) energy conservation strategy;

(6)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certification; (7) activity advocacy and promotion.

2. The core indicators of the environmental system dimensions include: (1) water conservation; (2) application of recycled water; (3) recycling conditions; (4) water reserve

3. The core indicators of the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dimension include: (1) the commitment of the administers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2) the establishment of a school environmental planning project; (3) the environmental audit system; (4) the planning of a green campus and sustainable ecology; (5) the sustainability report; (6) laboratory gas emissions control.

(4)

4. The core indicators of the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dimension include: (1) integrating the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ssue into the curriculum of various academic subjects;

(2) establishing environmental related courses; (3)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literacy between students and teachers; (4) holding advocacy activities or competitions for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education; (5) integrating community resources and privat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groups to promote the green living concept inside and outside the campus.

Keywords: green university, Green University Certification, Decision Making Trial and Evaluation Laboratory (DEMATEL)

(5)

誌 謝 辭

讀研究所是我人生求學中最快樂的日子,也是苦思最多的日子,健身房運動是我 人生跑步最多的日子,這階段旅程快要結束了,讓我體會了人生很多道理:

感恩:一個人的力量是無法獨自完成一份論文,感謝所有協助過我的人。

毅力:堅持到最後,「成功」是屬於永不放棄的人。

勇敢面對:遇到挫折應勇於面對,不逃避。

本論文得以順利完成,首要感謝指導教授李博士友錚,在論文寫作方面給我許多的 指導,從題目的選定、資料的蒐集以及研究的架構到論文的完稿,一一給我詳細的指 導,讓我學習到如何進行嚴謹的學術研究,養成做學問應有的態度與精神。

再來要感謝葉欣誠教授提供了有關綠色大學計畫書資料,以補強論文不足的地方,

對我而言這是一份很珍貴的資料,如果沒有它,論文是無法順利完成的。

非常感謝口試委員林博士少斌、趙博士雲瀚、李博士美蘭對本論文提供寶貴的修 正意見,使本論文更加完整,在此由衷感謝。

在研究期間,也感謝專家們協助問卷的填答,沒有你們的協助,這份論文是無法 完成。更特別感謝「謝博博」學姐一路相伴鼓勵我並協助教導論文的完成。再者謝謝 同學竣諒的愛心早餐及月香姐的陪睡是都是畢生難忘的回憶。

最後,我要謝謝我的父母所給我的關懷與支持。特別是先生維欽,從學分班一直 準備考試到完成學業,二年多來給我最大的鼓勵、支持與完全的包容,讓我能安心的 完成學業。

趙翠華 謹誌 中華民國一ΟΟ年六月

(6)

目 錄

摘 要 ··· i

ABSTRACT ··· ii

目 錄 ··· v

表目錄 ··· vii

圖目錄 ··· viii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 2

第三節 研究範圍 ··· 2

第四節 研究流程 ··· 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5

第一節 綠色大學沿革發展 ··· 5

第二節 綠色大學評量指標 ··· 10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25

第一節 DEMATEL 起源與應用 ··· 25

第二節 DEMATEL 分析步驟 ··· 26

第四章 討論與分析 ··· 33

第一節 綠色大學認證機制主指標分析 ··· 33

第二節 環境系統(S)構面指標分析··· 35

第三節 環境管理(M)構面指標分析··· 38

第四節 環境教育(E)構面指標分析 ··· 41

第五節 綜合討論歸納 ··· 4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48

第一節 研究結論 ··· 48

第二節 建議 ··· 52

參考文獻 ··· 53

附錄 A ··· 57

(7)

附錄 B ··· 63 附錄 C ··· 66

(8)

表目錄

表 1 綠色大學相關宣言 ··· 7

表 2 第一階段綠色大學指標研究成果 ··· 12

表 3 第二階段綠色大學指標研究成果 ··· 14

表 4 第三階段綠色大學評量指標系統之架構 ··· 20

表 5 綠色大學認證機制指標系統之架構··· 22

表 6 綠色大學認證機制主指標之 D+R、D-R 彙整表 ··· 33

表 7 環境系統構面指標之 D+R、D-R 彙整表 ··· 36

表 8 環境管理構面指標之 D+R、D-R 彙整表 ··· 38

表 9 環境教育構面指標之 D+R、D-R 彙整表 ··· 42

(9)

圖目錄

圖 1 研究流程圖 ··· 4

圖 2 直接/間接關係矩陣 T ··· 30

圖 3 中心度(D+R)與原因度(D–R)的範例 ··· 30

圖 4 DEMATEL 因果圖 ··· 31

圖 5 DEMATEL 因果圖各象限代表的意義與特性 ··· 32

圖 6 綠色大學認證機制主指標構面的因果矩陣圖 ··· 34

圖 7 綠色大學認證機制主指標之特性歸類圖 ··· 35

圖 8 環境系統(S)構面指標因果矩陣圖 ··· 36

圖 9 環境系統(S)構面指標之特性歸類圖 ··· 37

圖 10 環境管理(M)構面指標因果矩陣圖 ··· 39

圖 11 環境管理(M)構面指標之特性歸類圖 ··· 41

圖 12 環境教育(E)構面指標因果矩陣圖 ··· 43

圖 13 環境教育(E)構面指標之特性歸類圖 ··· 44

圖 14 綠色大學認證機制各構面與指標間之綜合分析結果 ··· 51

(10)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二十一世紀,永續發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已成為人類追求幸福重要指標之 一。若要能確保地球永續發展,全民共識是實踐第一步,校園是知識文化傳承的場所,

「永續校園」、「綠色大學」是國際上「永續發展」思潮向下紮根一項重大任務。

綠色大學(green university)是以永續發展為願景,其代表高等教育對於人類社會 發展所應負的責任。我國為了推動綠色環境永續發展的目標,於1998年便開始推動中 小學永續校園,更在2004年補助10餘所公私立大學,建立大學綠色的永續校園示範基 地,成為我國綠色大學運動的前驅行動(教育部,2005;葉欣誠,2008)。此外,教育 部在2007年的世界環境日中宣布大專院校節能減碳的政策方向,並委託中華民國環境 教育學會執行「我國綠色大學校院啟動、管理與前瞻規劃」的計畫,製作「大學減碳 手冊」,以供各大學參考,正式啟動了我國綠色大學的活動。隨後,於2009年執行「我 國綠色大學示範、結盟與國際接軌」計畫,遴選出13所綠色大學,並簽署塔樂禮宣言 (The Talloires Declaration),藉以宣示我國推動綠色大學運動的里程碑(教育部,2009)。

為有效落實綠色大學的概念,實施初期乃從綠色大學指標建構著手。自 2002 年 起,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葉欣誠教授,即承接國科會科學教育處「綠色 大學評量指標系統之建構研究」計畫與「我國綠色大學之可操作評量指標系統之建置」

計畫,藉此建構綠色大學評量指標系統的架構與量化方式。就綠色大學指標發展而言,

可分為三階段,第一階段,透過文獻探討與專家訪談,將評量指標系統初步建構並區 分為環境系統、環境管理與環境教育三大面向,包含 12 項主指標及 51 項次指標(陳 永昌,2003;葉欣誠、莊育禎、黃瓊慧,2005)。第二階段的研究,承續第一階段的 研究結果再次進行專家小組討論與二回合的德菲專家問卷調查,經由兩次專家會議所 提出的建議,指標架構修改後,包含三大面向、15 項主指標及 44 項次指標(莊育禎,

2005;葉欣誠等,2005)。第三階段的研究,首先藉由專家座談會,將指標架構修正 為三大面向,13 項主指標與 42 項次指標,經過兩回合的德菲法專家問卷調查後,指 標架構包括環境系統、環境管理與環境教育等三大面向,13 項主指標及 37 項次指標 (黃瓊慧,2006)。此外,教育部(2011)依據綠色大學第二年「我國綠色大學示範、結 盟與國際接軌」計畫的結論,更進一步地公告我國「綠色大學認證」機制的指標系統,

(11)

此系統經過三次專家會議並進行達菲法專家問卷調查後,指標系統仍為環境系統、環 境管理與環境教育三大面向,但主指標擴增為 18 項、次指標也擴增為 54 項。

由上述可知,為落實綠色大學的概念,無論是政府或研究單位,在其推動過程中 皆不遺餘力。從政策的宣導、認證指標的修正與建構在在顯示我國為達成永續發展的 決心。然而,當各大學依照綠色大學認證指標執行之際,若能發掘核心指標並瞭解指 標間是否具有相互影響的關係,將有助於各大學朝向合理分配資源以達成綠色大學永 續發展的目標。因此,本研究運用決策實驗室分析法(Decision Making Trial and Evaluation Laboratory, DEMATEL)以探討綠色大學認證機制指標的因果關係,藉此提 供更詳盡的因應策略,以利各校朝向落實綠色大學理念的目標邁進。

第二節 研究目的

各校在落實綠色大學的過程中,若能同時考量各項指標是否具有因果關係及相互 影響等問題,將有助於各校在有限資源的條件下,依舊能產生綠色大學推動後對全校 師生所帶來的最佳效益。因此,本研究以教育部於 2011 年所公告的「綠色大學認證」

機制指標系統為主,並運用 DEMATEL 以探討綠色大學認證機制指標的因果關係,

以作為未來各校推廣綠色大學時的參考依據。

綜合上述,本研究目的如下所示:

1.瞭解綠色大學認證機制各構面與指標間的因果關係。

2.探討綠色大學認證機制各構面與指標間的相互影響程度。

3.找出綠色大學認證機制各構面與指標間中最具核心影響性的指標,建立可行及有效 的決策方法,以作為未來推行綠色大學之參考依據。

第三節 研究範圍

本研究範圍乃以教育部於2011年所公告的綠色大學認證機制指標系統為研究標 的。綠色大學認證機制指標系統的架構區分為環境系統(S)、環境管理(M)與環境教育 (E)三大面向,18項主指標與54項次指標。環境系統(S)、環境管理(M)、環境教育(E) 三大面向,其意涵如下(葉欣誠等,2005):

1.環境系統(S):大學所處自然環境的背景品質,包括空氣品質、水質、廢棄物管理、

生態系統等基本環境項目。

(12)

2.環境管理(M):大學本身針對各類環境問題的管理政策、法規與執行情形,包括環 境管理系統所涵蓋的各個項目與運輸、採購、資源回收等相關項目。

3.環境教育(E):大學對於環境教育相關的師資、課程與其他相關活動概況,包括課程 與教學、教學與研究、活動與宣導等各方面項目。

第四節 研究流程

本研究流程由確認研究問題與研究方向為開端,進而引發研究目的,隨後透過文 獻探討以回顧綠色大學的發展,並透過決策實驗室分析法,以進行後續研究分析,最 後透過研究結果以得到結論並提供建議。相關研究流程如下所示:

一、研究問題

本研究以綠色大學為主題,主要研究目的乃透過 DEMATEL 以瞭解綠色大學認

證機制指標之間的因果關係、相互影響程度及核心影響指標。

二、文獻探討

文獻探討主要分為綠色大學的發展沿革、綠色大學評量指標,藉由相關文獻的回 顧,以確立本研究內容及其方法。

三、研究方法

本文乃運用 DEMATEL 作為研究方法,並透過專家問卷以進行綠色大學認證機

制指標間因果關係、相互影響程度及核心影響指標的確認。

四、結果與討論

問卷回收後,進行問卷編碼及資料登錄,並以 Microsoft Excel 2007 版進行統計 分析。

五、結論與建議

本研究於綠色大學認證機制指標中,使用 DEMATEL 找出綠色大學認證機制指 標系統中最具核心影響性的指標,可提供各校規劃綠色大學時的參考。

(13)

圖 1 研究流程圖

研究問題

結論與建議 文獻探討

綠色大學 評量指標 綠色大學

沿革發展

討論與分析 研究方法

(1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主要是以綠色大學為研究的主題,進行相關的文獻探討,以便對綠色大學及 評量指標有更加深入的探討與瞭解。本章區分為二節:第一節是綠色大學沿革發展,

藉由綠色大學的意涵、相關宣言、國內綠色大學發展概況,來探討綠色大學;第二節 是綠色大學指標發展歷程,藉由指標的意義與內容、綠色大學指標之發展歷程及國內 綠色大學相關研究,以了解綠色大學指標目前發展現況。

第一節 綠色大學沿革發展

一、 綠色大學意涵

永續校園發展,也稱之為綠色大學運動,可說是世界永續發展運動中極為特殊的 一個領域,與國家及世界之永續發展有密切關係。聯合國世界環境發展委員會(World Commission for Environmental and Development)對永續發展下了這樣的定義:「永續 發展是滿足當代的需求,但不危及後代滿足他們需求的能力」。

綠色大學(green university)一詞在國際間的共通意義即是大學以「永續發展」的 概念為願景的各類活動,並代表高等教育對於人類社會發展應負的重要責任。在 1970 年代,此概念在北美洲最初發展的緣由,是為了降低大學運作時所產生對環境的不良 影響。因此,降低環境問題對於校園與社區的衝擊,是早期綠色大學最基本要解決的 問題,一些因應這些環境問題而產生的大學環境行動因此而出現(Bartlett & Chase, 2004; Creighton, 1998)。

綠色大學相關研究與實務經驗所涵蓋的面向相當廣泛,包括大學的管理、規劃、

發展、教育、研究、營運、社區服務、採購、交通運輸、設計、新建工程、更新等各 個面向。基本上,綠色大學經營策略乃以「永續發展」理念為主軸,實施目標包括以 功能化角度將大學建構或調整為一環境友善(environmentally friendly)的企業實體、訂 定基本法則與簽署宣言、設立新的專責機構、將大學的主要任務與管理導向永續發展 等等(ULSF, 1999)。簡而言之,綠色大學的願景就是永續發展,在此願景之下,大學 可設定若干目標,在每一項目標之下,則再訂定相當繁複的實施策略與行動方案。所 有目標與策略作為,前提均為希望將學校建設為永續大學,以實現永續發展的理想(陳 永昌,2003)。

(15)

Cortese(2003)明確指出,學校具備著社會運作、經濟安全與社區環境保護的潛在 功能,具有引領社會走向永續發展的責任。綠色大學應以培養環境保護人才為主要目 標,著重於普及性的環境教育,將永續發展和環境保護的原則融入到大學教育中,落 實於為大學各項活動(王民,2005),因此當人類面臨重大的環境問題時,學校環境教 育之落實更顯重要。

整體而言,綠色大學的發展一開始是為了保護環境而產生的各種管理策略,到後 來逐漸延伸至發展環境教育以提升所有人員的環境意識,將永續發展與環境保護的觀 念融入於大學教育中,充分發揮大學教育的功能。此外,大學也應不斷地審視自己內 部經營管理與外部環境,擬定改進策略與行動方案,降低學校對於環境的衝擊,最終 回饋到社區與社會中(黃瓊慧,2006)。

二、 綠色大學相關宣言

綠色大學的發展與概念,最早可追朔至 1972 年「斯德哥爾摩宣言」(The Stockholm Declaration),並以 1990 年的「塔樂禮宣言」(The Talloires Declaration)為綠色大學發 展的關鍵。塔樂禮宣言揭示了大學領導者必須提供領導和支持,動員內部與外部資源,

使其學校可以應付迫切的挑戰,以讓大學能在面對環境惡化的現況下,實踐恢復環境 的概念。往後發展的諸多宣言皆指出,以永續發展為願景的高等教育機構需結合政府 與民間的力量,由大學領導人發起,動員學校全體人員,自願性地實行環境行動計畫,

肩負起對目前及未來世代重要的責任與義務(表 1)(葉欣誠、於幼華、許正柔,2009;

Wright, 2002)。

宣言的發展更帶動了組織的成立。由塔樂禮宣言持續的發展,設立了國際組織「大 學領袖推動永續未來協會」(Association of University Leaders for a Sustainable Future, USLF),至今持續推動大學等高等院校之永續發展與綠色化。至 2010 年 3 月為止,

全世界共有 433 個大學簽署,範圍擴及全世界各洲各國,其中以美國、巴西和加拿大 簽署的大學最多。我國有 18 所大學簽署塔樂禮宣言,簽署大學分別為:亞洲大學、

朝陽科技大學、清雲科技大學、中華大學、義守大學、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國立嘉義 大學、國立勤益科技大學、國立中正大學、國立中興大學、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立 台灣師範大學、國立高雄大學、國立台灣大學、台北醫學大學、慈濟大學、元智大學、

育達商業科技大學(ULSF, 2011)。

(16)

表1

綠色大學相關宣言

年代 宣言 綠色大學相關之意涵

1972 斯德哥爾摩宣言 (The Stockholm Declaration)

強調由小學到成人階段皆須接受環境教育。

1977 第比利斯宣言 (Tbilisi Declaration)

環境教育應提供所有年齡層與所有層級的學 院,以正式或非正式的方式傳遞環境教育,並 且應加入環境與永續等有關議題於一般大學 的架構中。

1990 塔樂禮宣言

(The Talloires Declaration)

第一個宣言明確表示大學的管理階層必須承 擔高等教育朝向永續發展的義務,強調大學的 領導者應提供領導和支持,動員內外部資源以 面對緊急的挑戰。

1991 哈利法克斯宣言 (The Halifax Declaration)

強調大學對於永續發展之行動的重要,認定大 學在改善環境損壞上扮演著領導角色,而且大 學社區也必須重新思考與建構環境方針,以促 進永續發展於當地、國家、甚至是國際層級。

1992 二十一世紀議程 (Agenda 21)

首先再度確認過去大學永續性的方向,並再度 肯定「第比利斯宣言」所提出的三個主要目 標,即朝向永續發展的再教育、增加公眾環境 議題的認識與促進教育者的環境訓練,最後強 調世界對於環境的認識缺乏,需透過正式或非 正式的教育解決環境不永續的狀態

1992

里約宣言 (Rio Declarat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需於每個教育程度階段的課程結合永續發 展,在全國性的標準上,每個個體都應適當地 接觸環境議題。

1993 京都宣言

(The Kyoto Declaration)

要求大學提出更清楚的視野以使大學的內部 達到永續性,並要求國際性大學社區必須創造 特定的行動計畫,以達成永續發展的目標。

1993 斯溫席宣言

(The Swansea Declaration)

主張大學具主要的責任,是幫助社會發展成環 境安全與文明世界,並再次重申許多大學永續 性宣言,包括大學需重新審視內部運作與全體 人員的倫理責任,最後也請求富裕國家的大 學,可以援助世界各地不富裕的國家發展大學 環境永續計畫。

1994

哥白尼憲章 (The CRE-Copernicus

Charter)

大學應創造永續社會的領導,設立新的環境價 值於高等教育社區,並強調關鍵在於擴大公眾 服務、環境知識和鼓勵合作關係。

1997 塞薩洛尼基宣言 (Thessaloniki Declaration)

重申教育的再定位應使整體朝向永續發展,包 括所有正式與非正式教育的所有層級,不只是 教育社區,也是政府、財物機構和其他所有的 參與者的責任。

(17)

表 1(續)

年代 宣言 綠色大學相關之意涵

2000 地球憲章 (Earth Charter)

將永續生活方式所需的知識、價值觀和技能 納入正規教育和終身教育,促進藝術、人文 以及科學對永續發展教育方面的貢獻。

2001 呂內堡宣言 (Luneburg Declaration)

教育利用所有的形式呈現對永續發展不可缺 少的角色,而高等教育則具有催化劑的角 色,具有特別的責任帶領學術和科學研究產 生新的知識,培養明日的領導者和教師,以 藝術知識的狀態為基礎呈現永續發展教育的 品質,並不斷檢視與更新課程和教學的教 材。期望高等教育發展有創造力和包羅萬象 的永續計畫。

2002

Ubuntu 宣言 (Ubuntu Declaration on Education a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回應呂內堡宣言在高等教育永續發展的內 容,並強調高等教育在發展和支持所有教育 發表永續發展的關鍵性挑戰宣告具不可缺少 的角色,並要求教育率先加強永續發展相關 的科學和技術教育,設法為永續發展製造完 整的解決方案,並動員小學、中學、大學、

技術學校和機構促進永續發展。

資料來源:「我國綠色大學校院啟動、管理與前瞻規劃計畫期末報告書」,於幼華與 葉欣誠,2008。臺北,中華民國環境教育學會。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Universities(IAU).Main declarations and charters, 2006, Retrieved May 12, 2011 ,from the World Wide Web:

http://www.unesco.org/iau/sd/sd_declarations.html

“Definitions and frameworks for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in higher education”.Wright,T.S.A., 2002,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stainability in Higher Education, 3(3) , 203-220.

三、國內綠色大學發展概況

國內綠色大學的發展,可由葉欣誠(2002)所發展的「綠色大學指標」看起,承接

「國家科學委員會科學教育處」自2002年起執行「綠色大學評量指標系統之建構研究」

之四年期計畫。翌年,在國科會、教育部等的支持下,延續綠色大學指標建構研究的 發展,在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舉辦了第一屆「綠色大學理論與實務研習會」,邀請加拿 大、澳洲、中國大陸等地專家學者分享經驗。國立高雄大學於2004年6月5日(世界環 境日)簽署「塔樂禮宣言」(The Talloires Declaration)成為臺灣第一所簽署該宣言之大 學;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於2005年11月簽署,並聯合高雄大學與臺東大學再次舉辦「第 二屆綠色大學理論與實務研習會」(葉欣誠,2005)。教育部於2004年執行「永續大學」

計畫,最初主要實施對象為中小學,計畫持續延伸至大學校園的領域,該項計畫是以

(18)

「計畫爭取經費」為誘導機制,協助大學發展永續性計畫,共有13所大學接受每校1000 萬元為度的補助,進行相關工程。此機制在臺灣是非常重要的發展方式,政府機關明 訂補助的政策目標,而學校則依循補助的項目申請計畫(黃世孟、連興隆,2005)。

接續永續大學之後,教育部於2007~2008年委託中華民國環境教育學會透過訪談、

座談、調查及舉辦國際研討會等活動執行「我國綠色大學發展、啟動與前瞻規劃計畫」, 並且製作「大學減碳手冊」以供各大學參考。此計畫的目標(於幼華、葉欣誠,2008):

1.建立我國 推動綠 色大學 之整體 規劃方 向與 時程,整 體提昇 我國大 學的永 續性 (sustainability),以與國際大學發展新趨勢接軌。

2.提昇大學的環境管理績效,並且達到節能與降低溫室氣體排放的要求。

3.提昇落實大學的環境教育功能,並成為各層級永續校園的示範基地與專業中心。

4.由體質改變大學的經營文化,使校園永續性成為大學教育與運作的重要目標。

為期一年的研究計畫已陸續完成包括籌組並召開我國綠色大學推動委員會、設計 問卷並分析我國各大學校於校園永續發展之現況與看法、舉辦北中南地區之區域座談 會、深度訪談六位專家學者、舉辦「2008 年第三屆綠色大學理論與實務研習會」國 際研討會,草擬大學減碳手冊,並規劃完成我國短期、中期、長期推動綠色大學計畫 之目標、策略與行動方案等工作項目,並且同時持續蒐集與更新國際社會中永續相關 之作法與策略(於幼華、葉欣誠,2008)。

繼綠色大學第一年計畫之後,第二年執行 「我國綠色大學示範、結盟與國際接 軌計畫」,旨在建立我國綠色大學的示範案例,特訂於2009年3月30日至4月3日間,

分別於北、中、南、東區舉辦「我國綠色大學示範學校徵選與國際接軌說明會」。「我 國綠色大學示範學校徵選」活動目的:希望透過徵選我國首批示範綠色大學的過程,

啟動各大學整合與分析大學邁向永續發展的相關活動資訊的行動。首批綠色大學示範 學校名單包括國立中正大學、元智大學、台北醫學大學、國立高雄大學、清雲科技大 學、朝陽科技大學、國立勤益科技大學、慈濟大學、義守大學、國立嘉義大學、國立 暨南國際大學、國立台南大學、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等十三所大學校院。每校可獲得一 百萬元補助,提出申請的台大、政大兩校則因決心不足未獲入選。同時,教育部於2009 年世界環境日辦理活動,辦理所有示範大學校長簽署「塔樂禮宣言」(The Talloires Declaration)之儀式,宣示我國綠色大學運動之里程碑(於幼華、葉欣誠,2010)。

此計畫目標:

(19)

1.建立我國綠色大學網頁,並以此網頁為平台,建立綠色大學的聯繫與支持網絡。

2.建立我國綠色大學的示範案例,營造兼具國際化與在地化的臺灣綠色大學發展特 色。

3.推動我國綠色大學結盟,並且與國際其他綠色大學與結盟團體進行交流,加速國際 化。

4.透過示範案例與國際接軌,設定環境管理與環境教育目標,訂定獎勵機制與政策管 控機制。

5.建構我國綠色大學指標系統,作為未來評鑑之基礎。

本計畫自2009年至2010年,為期一年的研究計畫已陸續完成包括召開二次綠色大 學推動委員會會議、擬定綠色大學示範徵選辦法、辦理綠色大學徵選活動說明會與評 選會議、舉辦綠色大示範學校簽署塔樂禮宣言記者會、建置綠色大學網頁、執行美加 地區綠色大學國際參訪交流活動、辦理「2009年第四屆綠色大學理論與實務」國際研 討會,並運用專家訪談、問卷調查與達菲法等方式完成我國綠色大學指標評量系統初 步架構與項目(於幼華、葉欣誠,2010)。

第二節 綠色大學評量指標

一、指標的意義與內容

一般來說,「指標」(Indicators)通常藉由數值形式來提供關於環境、社會或經濟 系統中的有用資訊,可被用以描述一個系統的狀態、監測系統狀態的變動狀況及展示 其間消長的因果關係。因此指標是一種量測結果的表現,其基本定義可以說是「一個 可歸納相關某特定現象之量度,或可合理替代該量度者」(李公哲,1998;McQuenn &

Noak, 1988),即指標除可提供許多關於如系統表徵或系統中重要事件的摘要資訊外,

亦可用以度量系統的一般狀態及協助評估與了解複雜系統品質的事實真象,因此指標 具有量化(Quantify)與簡化(Simplify) 複雜系統現象及簡化管理與決策程序的功用 (IISDnet, 2000)。此外,一個好的指標是能在發生問題時提出警訊,並協助如何確認 與解決問題之所在,即應具備(一)說明;(二)預警;(三)檢討回顧;(四)決策導引的四 種基本功能(Hart , 1995)。

指標可簡化複雜的問題,而且也可以量化問題,這是為了解問題以及便於溝通而 發展出來的評量方式。指標更能幫助我們了解事情改變的過程。以下將需要指標的原

(20)

因、指標的功能與限制分別加以敘述(陳永昌,2003):

(一)需要指標的原因:

1.人們關心有關永續發展和環境。他們需被通知有關於環境和經濟是如何和為何被改 變的,以至於他們能夠了解和監督政府的政策,和看到他們個人的行為可能產生的 衝擊。

2.這指標能提供一種思維,就是將環境衝突與社會經濟活動相連結,和人類行為可能 產生環境問題事件上可預先提供警訊。

3.這指標有助於估計永續發展目標的政策範圍,並開始實現。

4.用環境的和經濟的資料數據,有助於澄清混淆的原因。

(二)指標的功能與限制

指標有數字的功能,主要有助於:

1.督促國家及國際立法上朝著永續發展的目標前進。

2.大眾注意的焦點在於重要的議題,和鼓勵人們去思考他們的行為,對環境所產生的 後果。

因此指標有助於關注在主要議題上和突顯一些重要的趨勢。然而,所提供的利用 資料是需要被的加以確認了解的。要實踐有限制的指標是很重要的,例如:

1.指標簡化了複雜的資訊,因此無法提供完整的描述。

2.指標是一個能被易於量化和聚集成一個有意義的方法,讓國際間各國能隨著一些議 題,開始不只是天性而是負有責任的去量化指標。

3.試著去將非常大量的問題資料去作總結,將全部簡化成幾個的指標。

4.位置的選擇和參數的量化,必定不能有所偏袒。

5.有些環境的品質是無法客觀量化的,將指標的步驟排除在外。

二、綠色大學指標之發展歷程

綠色大學指標的研究發展,可由葉欣誠(2002)所發展的「綠色大學指標」看起,

承接「國家科學委員會科學教育處」之「綠色大學評量指標系統之建構研究」之四年 期計畫,此計畫指標發展可分為三個階段,發展了一套用以評估大學綠色化程度的「綠 色大學評量系統」。2007年教育部啟動了綠色大學為期三年計畫,第一年執行「我國 綠色大學校院啟動、管理與前瞻規劃計畫」,此外,教育部(2011)依據綠色大學第二 年「我國綠色大學示範、結盟與國際接軌」計畫的結論,更進一步地公告我國「綠色

(21)

大學認證」機制的指標系統,我國綠色大學指標發展分述如下:

(一)第一階段綠色大學指標研究成果

第一階段的研究,藉由文獻探討與專家訪談,將評量指標系統之初步建構區分為 環境管理、環境系統與環境教育三大面向。隨後透過專家問卷調查與專家討論會議的 召開,設計綠色大學之評量指標群。彙整專家回復問卷中支持度達70%以上之指標,

最後共獲得12項主指標、51項次指標如表2所示(陳永昌,2003;葉欣誠等,2005)。

第一階段研究歸納出評量校園指標系統為環境系統(S)、環境管理(M)、環境教育(E) 三大面向,其意涵如下:

1.環境系統(S):大學所處自然環境的背景品質,包括空氣品質、水質、廢棄物管理、

生態系統等基本環境項目。

2.環境管理(M):大學本身針對各類環境問題的管理政策、法規與執行情形,包括環 境管理系統所涵蓋的各個項目與運輸、採購、資源回收等相關項目。

3.環境教育(E):大學對於環境教育相關的師資、課程與其他相關活動況,包括課程與 教學、教學與研究、活動與宣導等各方面項目。

表2

第一階段綠色大學指標研究成果

面向 主指標 次指標

環境系統(S) SA空氣污染 SA1 實驗室排放氣體管制 SA2 教室空氣品質

SB水污染 SB1 飲用水細菌性指標標準 SB2 飲用水化學性指標標準 SB3 廢水處理設備

SB4 每人每日用水量

SB5 實驗室所產生廢液之處理方式 SC廢棄物處理現況 SC1 每人每日垃圾量

SC2 資源回收比例 SC3 廚餘處理方式 SD毒性化學物質之

管理

SD1 專責單位(專責人員)之設置 SD2 毒性化學物質採購與管理 SD3 有害事業廢棄物的管理 SE生態環境 SE1 生態系保護活動

SE2 校園綠美化

環境管理(M) MA環境管理 MA1 ISO14000系統的推行

(22)

表 2(續)

面向 主指標 次指標

MA2 環安衛專責單位,安全衛生諮詢中心的 設置

MA3 毒災、化災緊急應變系統之成立 MA4 建立緊急通報系統網路

MA5 建立實驗室安全管理手冊 MA6 校園菸害防制

MA7 各單位定期舉行檢討會議與宣導活動 MA8 環境稽核制度的落實

MA9「生態學校」或「綠色大學」方案的實 施

MA10 社區參與

MA11 校內行政電子化制度

MB綠建築 MB1 基地綠化指標(適用於所有建築物)

MB2 基地保水指標(不適用於砂土及黏土之 基地)

MB3 水資源指標(適用於所有建築物)

MB4 日常節能指標(PACS及照明密度指標 不適用於住宿類建築物)

MB5 CO2減量指標(僅適用於辦公類、住宿 類、學校類建築物)

MB6 廢棄物減量指標(適用於所有建築物) MB7 污水垃圾改善指標(污水指標適用於所 有建築物;垃圾指標不適用於非社區形透天 住宅)

MB8 室內環境指標

MC綠色消費 MC1 綠色採購之執行(綠色採購法) MC2 綠色商標產品的使用

MC3 綠色生活方式

MD運輸系統 MD1 校園內移動 性污染源 的使用 率(例如 汽、機車的使用)

環境教育(E) EA課程與教學 EA1 環境教育議題融入各科教學 EA2 環境相關通識課程之開設

EA3 收藏與環境相關之藏書(含資料庫、環教 網頁)

EA4 提供生態解說、鄉土環境解說訓練 EB活動與指導 EB1 推行全校環保生活

EB2 舉辦環境教育之活動競賽 EB3 舉辦資源回收之宣導活動 EB4 節約能源活動之宣導

(23)

表 2(續)

面向 主指標 次指標

EB5 結合社區資源與民間環保社團協助學 校推展綠色生活概念

EB6 辦理「辦公室做環保、綠化活動」

EB7 協助成立環保相關社團 EC教學與研究 EC1 專業教師的聘任

EC2 從事相關研究或發表相關論文

資料來源:「綠色大學評量指標系統之建構研究」,陳永昌,2003,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二)第二階段綠色大學指標研究成果

第二階段的研究工作,承續第一階段的研究結果再次進行專家小組討論與二回合 的德菲專家問卷調查,經由二次專家會議所提出的建議修正指標架構與項目,修正為 環境系統(S)、環境管理(M)、環境教育(E)三大面,15項主指標與44項次指標如表3所 示(莊育禎,2005;葉欣誠等,2005)。

表 3

第二階段綠色大學指標研究成果

面向 主指標 次指標

環境系統(S) SA空氣品質 SA1 鄰近校園之空氣污染情形 SA2 校園內移動性污染源的使用率 SA3 CO2減量指標

SB水資源系統 SB1 每人每日用水量 SB2 廢水水質

SB3 回收水的使用 SB4 飲用水水質 SC廢棄物處理現況 SC1 每人每日垃圾量

SC2 資源回收狀況 SC3 廚餘或落葉處理

SD校園環境現況 SD1 基地綠化指標(適用於所有建築物) SD2 基地保水指標(不適用於砂土及黏土之 基地)

SD3 室內環境節能系統指標 SE綠色生活方式 SE1 校園共乘制度

SE2 環保標章產品的認識與使用 環境管理(M) MA環境管理 MA1 ISO14000系統的推行

MA2 國內環境規劃方案的建立

(24)

表 3(續)

面向 主指標 次指標

MA3 參與國際組織或聯盟 MA4 綠色採購執行制度 MA5 校內行政電子化 MB空氣品質管理 MB1 實驗室氣體排放管制

MB2 校園CO2減量計畫 MB3 校園菸害防制 MC水資源管理 MC1 廢水處理

MC2 回收水管理制度 MD廢氣物管理 MD1 垃圾分類執行策略

MD2 廚餘或落葉的處理策略

MD3 一般垃圾與無害廢棄物處理的執行策 略

ME有害物質管理 ME1 毒性化學物質管理

ME2 有害事業廢棄物處理的執行策略 MF校園環境管理 MF1 校園綠化規劃與預算之編列

MF2 環境稽核制度

MG節約能源 MG1 能源(電能)管理制度 MG2 交通運輸管制策略

環境教育(E) EA課程與教學 EA1 環境教育議題融入各學科教學之課程 EA2 開設環境相關之通識課程

EA3 環境教育相關之藏書(含資料庫、環教 網頁)

EB活動宣導與推廣 EB1 舉辦環境保護與教育之宣導活動或競 賽

EB2 結合社區資源與民間環保社團協助學 校推展綠色生活概念

EB3 辦理「辦公室做環保、綠化活動」

EB4 自願性環境志工參與推廣環境教育相 關活動

EB5 舉辦環境相關研討會 EC教學與研究 EB1 專業教師的聘任

EB2 從事環境相關研究或發表相關論文 資料來源:「綠色大學理論與實務探討-以指標系統之建構為例」,莊育禎,2005,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三)第三階段綠色大學指標研究成果

第三階段的研究,首先藉由專家座談會,將指標架構修正為三大面向、13主指標 與42項次指標,經過二回合的德菲法專家問卷調查,最終修正指標架構為環境系統(S) 面向含括4項主指標,11項次指標;環境管理(M)面向包括6項主指標,16項次指標;

(25)

環境教育(E)面向包括3主指標,10項次指標;共13項主指標,37項次指標說明如後所 示(黃瓊慧,2006)。

1. SA空氣品質個別指標說明:

(1)SA1:鄰近校園之空氣污染情形

鄰近校園之空氣污染情形,關係著校園之平均環境空氣品質潔淨程度。

(2)SA2:校園內移動性污染源的使用率

校內移動性污染源指進入校園內之機動汽車,進入校園內的機動汽車數量過高,

容易衍生出空氣污染和噪音等問題,因此降低校園內機動汽車的使用率,以杜 絕校園空氣污染的產生,與維持校園生活環境品質。

(3)SA3:校園菸害防制

校園內的菸害不僅會影響校內空氣品質,也會影響全校人員的健康,依據「菸 害防制法」中的吸菸場所之限制與菸害之教育與宣導,歸納評估重點作為評分 項目。

2. SB水資源系統個別指標說明:

(1)SB1:節約用水

學校之綜合活動造成之用水量,代表學校用水節約程度。

(2)SB2:廢水水質

校園所排放的廢(污)水會對環境造成影響,故校園所排放之廢(污)水的水質 好壞,代表了學校對環境污染重視程度。

(3)SB3:回收水的使用

學校回收水再利用率代表學校致力於珍惜水資源之程度。

(4)SB4:飲用水水質

校園之飲用水水質會對環境及人體健康造成直接的影響,故校園飲用水水質好 壞,代表了學校對維護環境及人體健康重視之程度。

3. SC廢棄物處理現況個別指標說明:

(1)SC1:垃圾減量

學校之綜合活動所產生的垃圾量,代表學校資源使用之節約程度。

(2)SC2:資源回收狀況

經由學校的資源回收狀況可了解學校的垃圾分類成效如何,以及學生資源回收

(26)

概念是否足夠。

4. SD校園環境現況個別指標說明:

(1)SD1:基地綠化指標

以校內喬木與灌木之綠覆面積做為評估校園基地綠化程度之依據。

(2)SD2:基地保水

指建築物基地內自然土層及人工土層涵養水分及貯留雨水的能力。

5. MA環境管理政策個別指標說明:

(1)MA1:國內環境規劃方案的建立

學校自發性規劃以環境保護或校園永續性為主題之政策,並推動不同類別之系 列政策,諸如計畫或執行該校的環境白皮書、進行校園物理或環境或行政的改 造,或與他校合作推行環境管理方案。代表學校致力於改進與校園永續性相關 的學校制度的努力。

(2)MA2:綠色採購執行制度

學校綠色產品的使用率越高,代表學校對環境的破壞程度相對較小。

(3)MA3:環境稽核制度

學校設置環境管理監督單位及專責人員;針對校園環境進行稽核與檢查,定期 舉辦檢討會議,並將會議內容資訊公開透明化,代表學校改進校園環境的成效。

(4)MA4:校園綠美化與生態化之規劃

校園內規劃綠美化與生態相關之規劃與設計,代表學校對提升校園生活品質的 成效,校園植物資料庫的建立有助於學校持續發展校園綠美化與生態化的工作,

亦代表著學校對於校園內環境資源的重視程度。

6. MB空氣品質管理個別指標說明:

(1)MB1:實驗室氣體排放管制

校園內實驗室與工廠廢氣之排放,應由各校設立專責單位依據環保署「固定污 染源空氣污染物排放標準」、「公私場所固定污染源空氣污染物排放量申報管 理辦法」等相關法規訂定各校的「實驗室廢氣處理作業標準」統一規範之。

(2)MB2:室內空氣品質

良好的室內空氣品質是維護師生健康、提高學習及工作品質的關鍵,而自然通 風率是維護室內空氣品質最基本的保障。依「建築技術規則建築設計師工編」

(27)

之規定,校內教室或辦公室等一般室內之有效通風面積(窗戶或開口),不得小 於該室樓地板面積5%。

7. MC水資源管理個別指標說明:

(1)MC1:廢水處理

學校須妥善處理校園廢水,才能維護校園環境品質。

8. MD廢棄物管理個別指標說明:

(1)MD1:垃圾分類執行策略

校園執行垃圾分類之成效,代表學校致力於垃圾分類的推廣與執行,利用明確 的垃圾分類標示、指引與分類,以提高校園內垃圾分類的執行,並配合垃圾分 類活動的舉辦以及設置專責人員或單位查核,可以有效並持續的進行垃圾分類 執行策略。

(2)MD2:廚餘或落葉的處理

廚餘與落葉皆是具直接利用價值資源。學校對廚餘或落葉之處理方式,代表對 於廚餘或落葉資源的重視程度。

(3)MD3:一般垃圾與無害廢棄物處理的執行策略

校園一般垃圾是否妥善處理關係著校園環境衛生與生活品質,依據「廢棄物清 理法」,各執行機關得視地區訂定清運前的處理計畫。

9. ME有害物質管理個別指標說明:

(1)ME1:毒性化學物質管理

為妥善管理毒性化學物質之運作防止環境污染,以保障全校人員的安全,依據

「學術機構毒性化學物質管理辦法」及相關環保法規之規定,各校應訂毒性化 學物質管理規範與應變計畫。

(2)ME2:有害事業廢棄物管理的執行策略

為妥善管理有害事業廢棄物之貯存及清運作業防止環境污染,以保障全校人員 安全與提供良好生活品質。因此依據「廢棄物清理法」及其他適用於學術機構 之相關環保法規規定,各校應訂定管理計畫,執行策略面分貯存與清運計畫兩 大方向。校園內之有害事業廢棄物係指學術機構內經由教學、研究等過程所產 生並符合有害事業廢棄物認定標準,有危害安全與健康顧慮之廢棄物。

10. MF節約能源策略個別指標說明:

(28)

(1)MF1:室內環境節能系統

日常耗能大部分是來自於建築物內的空調、照明、升降與事務設備等,有良好 的管理計畫更能落實學校節約能源措施;加強節約能源推廣及教育宣導,也可 提高節約能源的成效。

(2)MF2:校內行政電子化

公文傳遞及校內資訊傳播電子化,代表學校致力於公務用紙及相關物品減量。

(3)MF3:校園共乘制度

學校人員交通工具共乘推動,代表學校致力於交通工具共乘推動,減少能源使 用及污染氣體排放。

(4)MF4:節約用電

學校綜合活動造成之用電量,代表校園用電節約程度。

11. EA課程與教學個別指標說明:

(1) EA1:環境議題融入各學科教學之課程

學生可藉由各校所開設之環境議題相關課程,或融入環境相關議題的課程中,

增加學生吸收環境知識的機會。各校所開設之課程雖有不同,唯可於不同科目 之教材或教學單位中融入相關知識,不斷增強學生對環境知識的概念。

(2)EA2:開設環境相關之通識課程

通識教育為大學教育的核心基礎,培養大學生朝向全人發展,堪為大學的基礎 教育,因此基礎教育中若融入環境知識,可更促進學生與環境的接軌。

(3)EA3:環境教育相關之藏書(含電子資源)

學校圖書館為服務學校人員,提供閱覽、參考諮詢、資訊檢索與推廣服務等項 目,校內圖書館中的環境教育相關書籍藏書數量,關係著完整知識的健全性,

也關係著學校人員吸收環境知識的機會。環境教育相關藏書則因種類繁多,故 參考圖書分類將自然科學類、應用科學類與社會科學類的圖書設定為評估依 據。

12. EB活動宣導與推廣個別指標說明:

(1)EB1:舉辦環境保護與教育之宣導活動或競賽

學校對內是否持續推行與宣導環境保護與教育的相關活動,列為常設性的活動,

將活動的日期事先規劃並列於學校的教學行事曆中,增加學生環境保護相關常

(29)

識。

(2)EB2:結合社區資源與民間環保社團協助學校推展綠色生活概念

統計學生或老師從事參與結合社區民眾與民間環保社團,所推展的環境相關活 動次數,增進社區與學校間的互動,並共同關心環境問題,負起學校對於社會 應有的社會責任。

(3)EB3:辦理「辦公室做環保、綠化活動」

推行校園環保工作,可由辦公室做環保著手。藉由辦公室環保工作之執行推廣 至學校學生,則效果將更為顯著。

(4)EB4:參與推廣環境教育相關活動之自願性環境志工

校園具有推廣環境教育相關活動之社團組織,成員為自願性非酬庸制之志工師 生,並舉辦環境教育推廣相關活動,代表校內師生對於推廣環境教育相關活動 的參與程度。

(5)EB5:環保標章產品的推廣成效

學校發展以環保標章產品推廣為主題的計畫或方案,代表學校致力於提升綠色 產品使用率的努力。

(6)EB6:垃圾分類推廣成效

學校發展以垃圾分類推廣為主題的計畫或方案,代表學校致力於提升垃圾分類 成效的努力。

13. EC教學與研究個別指標說明:

EC1:專業教師的聘任

學校聘任環境相關領域專長之教師,代表學校重視環境教育及相關業務推動與執 行。

表4

第三階段綠色大學評量指標系統之架構

面向 主指標 次指標

環境系統(S) SA空氣品質 SA1 鄰近校園之空氣污染情形 SA2 校園內移動性污染源的使用率 SA3 校園菸害防制

SB水資源系統 SB1 節約用水 SB2 廢水水質

(30)

表 4(續)

面向 主指標 次指標

SB3 回收水的使用 SB4 飲用水水質 SC廢棄物處理現況 SC1 垃圾減量

SC2 資源回收狀況 SD校園環境現況 SD1 基地綠化指標

SD2 基地保水

環境管理(M) MA環境管理政策 MA1 國內環境規劃方案的建立 MA2 綠色採購執行制度

MA3 環境稽核制度

MA4 校園綠美化與生態化之規劃 MB空氣品質管理 MB1 實驗室氣體排放管制

MB2 室內空氣品質 MC水資源管理 MC1 廢水處理

MD廢棄物管理 MD1 垃圾分類執行策略 MD2 廚餘或落葉的處理

MD3 一般垃圾與無害廢棄物處理的執行策 略

ME有害物質管理 ME1 毒性化學物質管理

ME2 有害事業廢棄物處理的執行策略 MF節約能源策略 MF1 室內環境節能系統

MF2 校內行政電子化 MF3 校園共乘制度 MF4 節約用電

環境教育(E) EA課程與教學 EA1 環境教育議題融入各學科教學之課程 EA2 開設環境相關之通識課程

EA3 環境教育相關之藏書(含電子資源) EB活動宣導與推廣 EB1 舉辦環境保護與教育之宣導活動或競

EB2 結合社區資源與民間環保社團協助學 校推展綠色生活概念

EB3 辦理「辦公室做環保、綠化活動」

EB4 參與推廣環境教育相關活動之自願性 環境志工

EB5 環保標章產品的推廣成效 EB6 垃圾分類推廣成效

EC教學與研究 EC1 專業教師的聘任

資料來源:「我國綠色大學指標之建構與量化之研究」,黃瓊慧,2006,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31)

(四)綠色大學認證機制指標系統

教育部(2011)依據綠色大學第二年「我國綠色大學示範、結盟與國際接軌」計畫 的結論,更進一步地公告我國「綠色大學認證」機制的指標系統。本計畫在召開三次 專家會議並進行達菲法問卷分析之後,修訂之指標系統為環境系統(S)、環境管理(M) 與環境教育(E)三大面向,主指標 18 項、次指標 54 項如表 5 所示(教育部我國綠色大 學資訊網,2011)。

表 5

綠色大學認證機制指標系統之架構

面向 主指標 次指標

環境系統(S) SA 空氣品質 SA1 綠色交通的規劃 SA2 校園菸害防制 SB 水資源系統 SB1 節約用水

SB2 放流水質 SB3 回收水的使用 SB4 飲用水水質 SC廢棄物處理現況 SC1 垃圾減量

SC2 資源回收狀況 SD校園環境現況 SD1 基地綠化指標

SD2 基地保水

環境管理(M) MA環境管理政策 MA1 行政高層對永續發展之承諾 MA2 校內環境規劃方案的建立 MA3 綠色採購執行制度

MA4 環境稽核制度

MA5 校園綠美化與永續生態之規劃 MA6 永續報告書

MA7 環境成本會計

MB空氣品質管理 MB1 實驗室氣體排放管制 MB2 室內空氣品質

MC水資源管理 MC1 廢水處理

MD廢棄物管理 MD1 垃圾分類執行策略 MD2 廚餘或落葉的處理

MD3 一般廢棄物處理的執行策略 ME有害物質管理 ME1 毒性化學物質管理

ME2 有害事業廢棄物處理的執行策略 ME3 實驗室廢液

MF節約能源策略 MF1 室內環境節能系統 MF2 校內行政電子化 MF3 人均用電量

(32)

表 5(續)

面向 主指標 次指標

MF4 EUI 值(每樓地板面積用電量) MG溫室氣體管理 MG1 完成溫室氣體盤查

MG2 人均溫室氣體排放量 MH環境管理認證 MH1 ISO14064-1 溫室氣體盤查 MI災害防救準備 MI1 校園災害潛勢資料分析及內容

MI2 校園災害防救計畫之研擬 MI3 災害防救設備之設置 MI4 災害事故件數

MJ綠色消費 MJ1 綠色消費相關規範 MJ2 綠色餐飲

環境教育(E) EA課程與教材 EA1 環境教育議題融入各學科教學之課程 EA2 開設環境相關之通識課程

EA3 環境教育相關之藏書(含電子資源) EA4 學生和教職員工之環境教育素養 EA5 通識教育與專業科目中災害防救課程 之開設與教材發展

EB活動宣導與推廣 EB1 舉辦環境保護與教育之宣導活動或競賽 EB2 結合社區資源與民間環保社團在校內外 推展綠色生活概念

EB3 辦理「辦公室做環保、綠化活動」

EB4 參與推廣環境教育相關活動之自願性環 境志工

EB5 環保標章產品的推廣成效 EB6 垃圾分類推廣成效

EB7 辦理全校性災害防救教育活動情形 EC教學與研究 EC1 永續相關研究之推動與參與

ED 學生活動 ED1 環保性質學生社團組織或行動在校內 外之表現

ED2 學生實際參與綠色大學之行動和在校 園中產生的影響

資料來源:「綠色大學認證機制指標」,教育部我國綠色大學資訊網,2011。檢索日

期 2011 年 6 月 12 日 , 取 自

http://green.utrust.com.tw/disppagebox/EHRHp.aspx?ddsPageID=EHRH P

三、綠色大學相關研究

由於國內對於環境永續發展之概念已臻成熟,但在「綠色大學」或「永續大學」

方面的研究則相當有限,近年來逐漸成為各個領域之專家學者關注的重點。陳永昌 (2003)透過專家問卷調查與專家討論會議,建構出綠色大學評量指標系統中環境管理、

(33)

環境系統及環境教育三大面向,12 個主指標,51 個次指標。莊育禎(2005)透過二回 合德懷術專家問卷調查與多次指標修正專家會議討論,歸納建構出綠色大學評量指標 系統三大面向,即環境管理、環境系統、環境教育,15 項主指標共 44 項次指標。黃 瓊慧(2006)延續 2002~2005 年發展的綠色大學指標架構,更進一步將指標架構細緻化,

並量化指標為具評量方式的評估工具。運用專家座談會與德菲專家問卷調查,最後定 案之指標架構為環境系統、環境管理、環境教育三大面向,13 項主指標與 37 項次指 標。許舒婷(2010)透過線性結構方程模式驗證性分析以檢驗環境認知、環境態度與環 境行為三個變數之間的關係,以瞭解大學生環境認知、環境態度與環境行為的相關性。

黃柏勳(2010)以平衡計分卡為依據,採文獻分析、訪談法與問卷調查法等兩種方法。

以建構學校環境績效評估指標,計有 4 個構面(財務、學習與成長、內部流程以及利 害關係人)、10 個向度(資源投入、節能效益、環境教育、成員態度、資訊系統、營運 推動、空間規劃、污染控制、關係滿意度以及形象聲譽)與 52 個細項指標。周憲聰(2010),

透過統計分析方式,以瞭解國內大學教師對大學生環境素養評比與大學生在環境素養 自評之差異。廖英秀(2010)參考 2002~2005 年發展的綠色大學指標,透過統計分析,

以瞭解綠色大學指標對學生環境素養影響。吳展華(2010)透過統計分析方式,以瞭解 大葉大學學生與教職員對於節能減碳概念之認知與低碳校園之成效。鄭竹婷(2010)透 過內容分析法、專家訪談等方式,以 PDCA 建構綠色校園評估流程,歸納出四個發 展面向,分別為使命目標、課程教育、跨單位的行動、硬體設備的改善。廖方益(2010) 透過平衡計分卡的概念轉化為校園基地保水設施績效評估的架構,以瞭解校園基地保 水之績效評估。

由上述綠色大學相關研究得知,國內對於綠色大學評量指標的建構自2002年迄今 已頗具成效,近年來更運用綠色大學評量指標進行校園環境相關性研究。然而,在進 行各項評估指標的衡量時皆無考慮到各個評量指標間存有相關性,唯有掌握指標間相 互的關係與變動的決定性指標,找出指標核心,提供學校將有限的資源投入在關鍵影 響指標上,才能達到有效的運用資源。因此,本研究運用DEMATEL以探討綠色大學 認證機制指標的因果關係,以釐清問題本質,有助於對策研擬。

(34)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DEMATEL 起源與應用

決策實驗室法(Decision Making Trial and Evaluation Laboratory, DEMATEL)起源 於1973年日內瓦研究中心 Battelle 協會,當時用於研究世界複雜、困難的問題,目標 為協助收集世界問題及獲得整合之解答,以增加對世界問題關聯群的理解,並藉此方 法獲得世界各區域間更好的知識交流(Fontela & Gabus, 1976;Gabus & Fontela, 1973)。

DEMATEL的目的是將複雜難解的系統,藉由直接比較品質特性間的相互關係,利用 矩陣算出所有品質特性之間直接與間接的因果關係及影響的強度,特別是以視覺結構 的矩陣及因果圖來表達複雜系統品質特性的因果關係與影響程度,以協助決策的制定。

因此,DEMATEL可轉換複雜的系統成為結構明確的因果關係,即將複雜系統中品質 特性的關係簡化為因果兩群,透過品質特性間相互影響的程度,找出複雜系統中的核 心問題及改善的方向。

DEMATEL可用來分析企業界各部門間的問題關聯,或各問題因素間的關聯,以 看出各問題或因素的因果關係,此法最初用來探討聯合國之世界問題,例如:饑餓問 題、種族問題、人權問題、流行病問題、暴力恐怖問題等(Fontela & Gabus, 1976),因 此近年之應用範圍相當廣泛包括Nanayo and Toshiaki(2002)運用修正的DEMATEL對 醫療系統進行整合性的評估;胡雪琴(2003)運用DEMATEL法來探討企業複雜度問題;

Hajime, Kenichi, and Hajime (2005)整合QFD、TRIZ and DEMATEL的方法於創新的產 品開發過程中設計衝突的解決;紀岱玲(2005)透過DEMATEL與ANP研究方法應用於 供應商績效評估;Kim(2006)整合PCA、AHP and DEMATEL的方法運用於牧牛業與農 業資訊的影響性評估;;Wu and Lee(2007)運用Fuzzy DEMATEL發展經理人的核心能 力的問題;葉哲宏(2008)整合DSM and DEMATEL的方法於新產品開發;Lin and Wu(2008)應用Fuzzy DEMATEL於團體決策的問題等;陳政全(2008)以DEMATEL方法 探討建廠專案工程的關鍵成功因素;胡秀媛(2008)整合Kano Model與DEMATEL應用 於贏得電腦製造訂單條件上的改善;Tseng(2009)運用DEMATEL的方法於廢棄物管理;

彭順雄(2009)整合FDM、ANP、DEMATEL and VIKOR運用於製造品質系統績效評估 模式;張耀祖(2010)整合DEMATEL與ISM 運用於連接器的設計等。

(35)

第二節 DEMATEL 分析步驟

一、定義品質特性及建立量測尺度

品質特性是指欲利用DEMATEL方法進行分析的各種因子,而非單指產品品質或 服務品質,在本研究中是指「綠色大學認證機制指標」。在此步驟中,運用文獻探討、

腦力激盪法或專家意見等將影響某複雜的系統的品質特性予以列出並定義,現假設影 響某複雜系統的品質特性有n個。建立品質特性間因果關係與程度兩兩比較(Pair-wise Comparison)的量測尺度,該量測尺度分為0, 1, 2, 3四個等級,分別代表「無影響」、

「低影響度」、「高影響度」及「影響極大」(Lin and Wu, 2008)。另外;量測尺度也 有分為0, 1, 2, 3, 4, 5六個等級,分別代表「無影響」、「極低的影響」、「低度影響」、

「中度影響」「高度影響」及「影響極大」(Kim, 2006),而Huang, Shyu, and Tzeng (2007) 採用11個等級0, 1,…, 10,從「無影響」到「影響極大」。因此尺度的決定目前並無 特別的限制或規定。

二、建立直接關係矩陣(Direct-Relation Matrix)

當品質特性個數為n時,透過問卷調查專家的意見,將品質特性依其影響關係與 程度進行兩兩比較,可得到n×n的直接關係矩陣X如下列數學式(1)所示。在直接關係 矩陣X中,xij代表品質特性i影響品質特性j的程度,而直接關係矩陣X的對角品質特性 xii 設為0。

(1 0

0 0

2 1

2 21

1 12

x x

x x

x x

n n

n n

X

直接關係矩陣的範例如下所示:

A B C D E A 0 3 1 0 0 B 0 0 2 1 3 C 0 0 0 0 2 D 2 0 3 0 3 E 1 1 0 1 0

(36)

同時建立符號矩陣S,用以表示正向或負向的影響,分別以+與–表示。 在此例中;

假設變數之間的影響都為正向(+)影響,則符號矩陣S如下所示:

S

三、計算正規化直接關係矩陣(Normalized Direct-Relation Matrix)

正規化直接關係矩陣的計算有兩種作法,例如:Wu and Lee (2007)、Lin and Wu (2008)、Kim (2006)、Seyed-Hosseini, Safaei, and Asgharpour (2006)係以列向量和最大 者為正規化基準;而Tzeng, Chiang, and Li (2007)則以列或欄的向量和最大者為正規化 基準。

令 2

1 , 1 1

1 1

1

1 1

1













 

n i

ij n

j ij n

j

ij Max x

n x j

Max n i Min

or Max x

n i

則可由公式(2)及(3)的運算,將直接關係矩陣X乘上λ值,求得正規化直接關係矩 陣N。正規化直接關係矩陣計算步驟的範例如下所示:

N = λ X (3 )

X A B C D E Total A 0 3 1 0 0 4

B 0 0 2 1 3 6 C 0 0 0 0 2 2 D 2 0 3 0 3 E 1 1 0 1 0 3

N A B C D E A 0 0.38 0.13 0 0 B 0 0 0.25 0.13 0.38 C 0 0 0 0 0.25 D 0.25 0 0.38 0 0.38 E 0.13 0.13 0 0.13 0

8 1

1 

 

 

E

A j

ij Max

E i

A

x

8

(37)

四、計算直接/間接關係矩陣(Direct / Indirect Relation Matrix)

在DEMATEL方法的假設中,至少要有一列i的和必須符合公式(4)的要求, Lin and Wu (2008)認為幾乎所有實務上的案例皆能符合其要求。

(4

1

1

 

n

j

x

ij

因此運用正規化的直接關係矩陣N,求得近似的次隨機過程矩陣

→∞ = 0 且

→∞ ( + + + ⋯ + ) = ( − )

(5 )

其中;O為零矩陣(Null Matrix),I為單位矩陣(Identity Matrix)。

因為正規化的直接關係矩陣N具備公式(5)的特性,因此;直接/間接關係矩陣T或 稱為完全關係矩陣(Total-Relation Matrix)可從公式(6)求得(Huang, et al., 2007)。另外;

間接關係矩陣H(Indirect Relation Matrix)或稱為完全間接關係矩陣(Total –Indirect- Relation Matrix)可從公式(7)求得(Lin & Wu, 2008)。

= →∞( + + ⋯ + ) = ( − ) (6)

= →∞( + + ⋯ + ) = ( − ) (7)

直接/間接關係矩陣計算步驟的範例如下所示:

Step1

I-N

A B C D E

A 1.00 -0.38 -0.13 0.00 0.00 B 0.00 1.00 -0.25 -0.13 -0.38 C 0.00 0.00 1.00 0.00 -0.25 D -0.25 0.00 -0.38 1.00 -0.38 E -0.13 -0.13 0.00 -0.13 1.00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To enhance teachers’ understanding of the major updates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Education Key Learning Area under the ongoing renewal of the school curriculum;.. • To

 Literacy Development  Using Storytelling to Develop Students' Interest in Reading - A Resource Package for English Teachers 2015  Teaching Phonics at Primary Level 2017

• e‐Learning Series: Effective Use of Multimodal Materials in Language Arts to Enhance the Learning and Teaching of English at the Junior Secondary Level. Language across

help students develop the reading skills and strategies necessary for understanding and analysing language use in English texts (e.g. text structures and

• e‐Learning Series: Effective Use of Multimodal Materials in Language Arts to Enhance the Learning and Teaching of English at the Junior Secondary Level. Language across

volume suppressed mass: (TeV) 2 /M P ∼ 10 −4 eV → mm range can be experimentally tested for any number of extra dimensions - Light U(1) gauge bosons: no derivative couplings. =>

incapable to extract any quantities from QCD, nor to tackle the most interesting physics, namely, the spontaneously chiral symmetry breaking and the color confinement.. 

• Formation of massive primordial stars as origin of objects in the early universe. • Supernova explosions might be visible to the m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