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藥師佛本願的精神與契世應機── 以「生佛平等」願與「轉女成男」願為論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藥師佛本願的精神與契世應機── 以「生佛平等」願與「轉女成男」願為論"

Copied!
4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藥師佛本願的精神與契世應機──

以「生佛平等」願與「轉女成男」願為論

蘇美文

中華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

11581台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三段245號 中華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alls55@cc.cust.edu.tw

摘要

近代太虛提倡人間佛教,因此提倡重視現世利生的藥師法門,但也同時讓 我們注意到以往藥師法門被偏取於「消災延壽」而忘失提攜菩提,安住佛道核 心精神的問題。乃至在實踐現世救度時,不只專注於自身消災延壽,還能實踐 世間淨土,甚至還要思考是否能不落框架,契歸核心精神,因應當世不同價值 變化而變化?要回應這個問題,需要對藥師佛法門有全面深刻的理解。因此,

筆者選擇藥師佛所發的十二大願中的兩個大願做有意義的切入:1. 由第一大願

「生佛平等」願來探索現世利生與核心精神的融合;2. 由第八大願「轉女成 男」願來切入現世利生之深度,思考如何契世應機適合現代。

藥師佛的第一大願「生佛平等」願,是兼具圓滿無上菩提與現世救度特質 之總願。民國以來太虛、弘一、印順以藥師佛法門與人間淨土的建立互相呼應,

脫開「消災延壽」的偏重,是藥師法門的好方向;而當代洪啟嵩以「全佛觀」、

「佛身觀」深刻有力地實踐第一大願,則是得其環中又超越前人的論述。

第八大願「轉女成男」願,是面對當時「男尊女卑」的社會緣起現實,滿 足女性需求,解決女性苦迫而立的。如今時節因緣已不同,此願應已完成階段 性任務,但仍須開啟其潛在的當代面向,讓第八大願更具藥師佛本願的「現 世」救度精神。現代女性有屬於現代女性的需求,在現世社會上,男女平等、

性別平等還需要更全面地實踐;在佛法修行上,跳脫對男身的崇拜,不必轉女 成男,即女身成佛,讓法性平等之義直接呈現,以此做為第八大願的當代面 向,是為甚宜。

關鍵詞:藥師佛、生佛平等、全佛、轉女成男、女身成佛

投稿日期:104.2.4;接受刊登日期:104.8.13;最後修訂日期:104.10.15 責任校對:何維綺、林鈞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本論文曾於2012年12月17-19日湖北藥師佛文化節之「藥師佛文化與健康禪」學術研討會,以〈第一大願與 第八大願:藥師佛本願的精神與契世應機〉為題發表,後再經修改調整而完成。

gdl a

(2)

Spirits and Predestination to Corresponding to the World of the Primal Vow of Bhaisajyaguru (Medicine

Master/ Medicine Buddha): A View on the Vows of

“Equality of Beings and Buddhas” and “Transferring from Female to Male Figures”

Su, Mei-wen

Associate Professor, Center for General Education,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lls55@cc.cust.edu.tw

Abstract

As Humanistic Buddhism has been promoted since Master Taixu, practices of Medicine Buddha that emphasize on benefiting all living beings in the human world are propelled.

Nonetheless, it is worthwhile of noticing that said practices of Medicine Buddha are taken partially as “eliminating misfortune and extending life” whilst deserting Bodhi is becoming an issue, which is a reflection on the problems of maintaining the core value, the Dharma of Buddha. In that case, how can we carry out redeeming missions for the world, while not only focusing on eliminating misfortune and extending life for the self, but also making the world a pure land, besides considering returning to the core value, instead of restricting oneself inside the box, and being flexible upon corresponding to different values of the world? To answer this question, it requires complete and deep understanding of the practices of Medicine Buddha. Therefore, two of the twelve great vows from Medicine Buddha are to be interpreted herein: The First Vow of “Equality of Beings and Buddhas”

is to explore the integration of benefiting all living beings in the human world and the core value; on the other hand, the Eighth Vow of “Transferring from Female to Male Figures”

is to further analyze the benefiting all living beings in the human world, as well as offering thoughts on adjusting the self to face all variations in modern worlds.

The very First Vow of Medicine Buddha that suggests “Equality of Beings and Buddhas” contains broad visions which consisted of both the complete, supreme Bodhi and the redemption of current world. As is known, practices of Medicine Buddha correspond to the concept of development of the pure land in the human world; since Master Taixu, Master Hong Yi and Master Yin Shun in the early 1900s, the bias of “eliminating misfortune and extending life” has been eliminated, allowing the practices of Medicine Buddha to travel on the righteous path. Additionally, there was also Master Hong Qisong, who carried out the idea of the First Vow profoundly via “Perception of Buddha in All

(3)

Beings” and “Perception of Trikaya”; his theories have surpassed other ideas from the past in the genre.

As for the Eighth Vow suggesting “Transferring from Female to Male Figures,” it was actually developed to satisfy women’s needs, and to provide them solutions for their suffering, since males were superior to females in earlier times. However, since time has changed, the short-term task of the vow could be considered accomplished; still, potential aspects contained in this vow are still needed, so that the “temporary” spirits of redemption in the Primal Vow of Medicine Buddha inside this Eighth Vow may be presented. As the requirements from modern women differ from those in earlier times, gender equality between both sexes is the first to be practiced comprehensively in the current world;

meanwhile, when it comes to practices of Dharma, it is necessary to eliminate the worshipping of masculinity; “Transferring from Female to Male Figures” is thus no longer needed. In other words, women could as well become Buddhas in their body; presenting the Eighth Vow through displaying gender equality directly in the modern world would thus be relatively appropriate.

Keywords: Medicine Buddha, Sattva and Buddha Equality, Perception of Buddha in All Beings, the transformation of a woman into a man, the attainment of Buddhahood by women

(4)

壹、前言:核心精神與現世救度

民國23年太虛(1890-1947)宣講《藥師經》,以藥師法門重視「現生 應用」可挽救偏重彌陀度亡之弊,有建設人間淨土、實踐人間佛教的時代功 效,所以藥師法門在現代被注入新的詮釋也形成新的弘揚。1 但也因此得以 檢視以往藥師法門被偏取於「消災延壽」而忘失提攜菩提,安住佛道核心精 神的問題。乃至在實踐現世救度時,不只專注於自身消災延壽,還能實踐世 間以成淨土,甚至還要思考是否能不落框架,契歸核心精神,因應當世不同 價值變化而變化。

藥師佛與其法門具有現世救度的特質,其於本行菩薩道時所發十二大 願,以利樂有情,令有情所求皆得為重點,所以許多修行者會將東方淨土的 藥師佛法門放在濟世利生的一端,而相對的西方淨土彌陀法門則置之於度亡 的一端;然彌陀淨土果然只有度亡乎?若果如此,就沒有「是心作佛,是心 是佛」之教、「自性彌陀」之說,藥師淨土果然只有利生乎?若果如此,為 何藥師大願與經典在在皆有令安住菩提道之語,速證無上菩提之音?若對此 不察,諸佛菩薩特別救度之特願特德,反而變成只有此願此德,久而久之,

流於無根,對法門無法全面理解,無法通透至深厚處。所以就藥師法門來 說,就有法門偏重這樣的問題存在。

而無法通透至深厚處,取其核心精神,就無法通透至最淺處,得其契 世應機之道。而何處可以同時體現這樣的內涵呢?其實就藥師佛因地所發之 十二大願,就可以濃縮式的看出全面的藥師法門,而第一大願又極為精要地 把核心精神與救度方便作了巧妙結合,兼具深淺,又具指標性意義,如果能 對第一大願有深刻的理解,即對藥師法門有全方位的掌握。

對藥師法門的全方位理解,當然也包含對藥師佛現世救度特質的掌握。

在十二大願中藥師佛對眾生病苦、貧窮等身心救度的悲願,使眾生能安樂滿 足,切合眾生的現世需求。但既是切合現世需求,使眾生安樂滿足,這些需

1  有關近代藥師佛法門的新發展,可參見拙作:蘇美文(2015),〈論大陸民國時期藥師佛法門之新詮釋與 弘揚〉,《中華科技大學學報》,第63期。

(5)

求與滿足就有可能因為「現世」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內涵。然在面對不同的安 樂需求,藥師佛願力如何本其精神而在具體內容上有不同的應機面向呢?藥 師佛所發救苦悲願的第八大願是轉女成男願,近代許多講說者在詮解第八願 時,面對講求男女平等的時代價值,顯得支吾為難,態度游移不明,所以此 願很能突顯時代因緣變化下如何達到現世救度的問題,也能讓我們具體思考 如何能夠本其精神,同時又能契合於現世之道。

因此本文期望從藥師佛的第一「生佛平等」願與第八「轉女成男」願,

來開顯藥師佛法門的全方位面貌,思考藥師佛法門的現世救度特質,如何能 夠契世應機,真正達到現世救度的本懷。

貳、藥師琉璃光佛,消災延壽藥師佛

一、彌陀淨土與藥師淨土

佛陀出現於世間,為眾生開示佛之知見,使眾生悟入佛之知見,因應 各類眾生與其各類需求,演示各種修行方法,以切近眾生因緣,迅速離苦得 樂,解脫生死纏縛,成證佛果。這許許多多的修行方法中,淨土法門是很重 要的一種。諸佛本其因地所發之度眾大願,由此大願緣成他方的淨佛國土,

在此淨佛國土安頓眾生、教化眾生,讓眾生可以無災無障,喜樂成佛;而此 淨佛國土相對於我們在地身處的五濁惡世娑婆世界,是莊嚴清淨、妙樂法 喜、無有眾苦,所以娑婆世界眾生,若能仗佛悲願,生彼國土,當能受眾妙 樂,蒙其佛教化,解脫生命。就此意義而言,西方彌陀淨土法門即屬此類,

而特別興盛於漢傳佛教,一方面以其入門簡易,一方面更是因為離苦得樂的 需求,以四十八大願建構極樂淨土,讓苦迫眾生有個安養去處,再配合觀音 菩薩大慈大悲的現世救苦救難,就正是所謂「家家彌陀,戶戶觀音」的全面 救度,加上大勢至菩薩,便形成一佛二菩薩的堅實組合。因此歷代以來,在 娑婆世界的漢傳佛教徒,往生淨土的第一首選就在去此十萬億佛土的西方極 樂世界。

(6)

有一種淨土法門則是以現世救度為主的,他方國土性格較為隱性,甚至 還替其他淨土作輔助轉介;諸佛慈悲願力,彼此互補,相攝相融,這本不足 為奇;而這種以現世救度為主的淨土法門,雖有他方淨土存在,卻特重此土 眾生苦迫之救度,於是也就自然形成具有成就娑婆(人間)淨土的趨向,東 方藥師佛之淨土法門即屬於此類。藥師佛,鋪展成藥師七佛,以十二大願為 救度內容,也能幫助願意往生極樂或彌勒淨土,甚至十方妙樂國土者一臂之 力,2 並以日光菩薩、月光菩薩為上首的菩薩眾,十二神將為護持,形成一 個救度組合。

這二組佛國淨土教化:西方彌陀、東方藥師,與本土娑婆世界的釋迦牟 尼佛,經常是漢傳佛教寺院的三寶主殿內的主尊,形成一組教化團隊,被稱 為「橫三世佛」。既有他方淨土又有本土解脫,引導往生極樂亦滿足現世安 樂,提供眾生對解脫、昇華生命的各類需求。

二、藥師法門之流行

西方彌陀淨土在明清之後大為興盛,法門普被,成為淨土法門的代表,

甚至在禪宗口頭禪弊病叢生、宗門活力式微之時,成為漢傳佛教修行法門之 大宗;而藥師佛與其大願法門,隨著藥師經典與儀軌的漢譯,在隋唐中古 時期開始流行,稱名、誦經、念咒、寫經、造像、懸幡、燃燈、放生、懺悔 等兼具顯密風格的修法與儀軌,也漸次形成,並普遍為人們所修行實踐;與 彌陀淨土法門所不同的是,其法門被人們側重祈願於消除災厄、延長壽命、

眾病除癒、物質無缺等由藥師本願開顯出來的現世救度特質。這些救度雖然 不是直接與佛法核心:緣起性空、智慧慈悲有關,也不是直接與了生脫死有 關,但卻是普羅大眾切身之痛苦,所以很能得到廣大的共鳴,例如僧佑《出 三藏記集》標出慧簡所譯《灌頂經》時,即言:「此經後有續命法,所以偏

2 《藥師經》諸譯本都談到:藥師淨土之清淨莊嚴與極樂世界無異,而有眾生願生西方極樂世界者,精勤修 行,但還未定者,聞(稱)藥師佛名號(功德),臨命終時,會有八大菩薩往迎示路,蓮華化生,往生極 樂。而帛尸梨蜜多羅的譯本還加上「若欲生十方妙樂國土者,亦當禮敬琉璃光佛;欲得生兜率天見彌勒 者,亦應禮敬琉璃光佛」等內容。

(7)

行於世」;3 陳文帝(560-567在位)曾寫〈藥師齋懺文〉言:

藥師如來有大誓願……至如八難九橫,五濁三災,水火盜賊,

疾疫飢饉,怨家債主,王法縣官,憑陵之勢萬端,虔殺之法千變,

悉能轉禍為福,改危成安。復有求富貴,須祿位,延壽命,多子 息,生民之大欲,世間之切要,莫不隨心應念,自然滿足。4

表達藥師佛對疾疫飢饉、危困災難這些生民之苦,以及富貴、祿位、延 壽、子息這些「生民之大欲」,都有所救濟滿足。隋代慧矩《藥師如來本願 功德經》之序文也云:

藥師如來本願經者,致福消災之要法也。曼殊以慈悲之力,

請說尊號,如來以利物之心,盛陳功業,十二大願彰因行之弘 遠,七寶莊嚴顯果德之純淨,憶念稱名,則眾苦咸脫;祈請供 養,則諸願皆滿。至於病士求救,應死更生,王者攘災,轉禍為 福,信是消百怪之神符,除九橫之妙術矣。5

開 宗 明 義 就 以 藥 師 經 典 為 「 致 福 消 災 」 之 要 法 。 許 多 實 踐 藥 師 法 門 , 與 藥 師 佛 相 感 應 之 事 蹟 也 陸 續 記 錄 出 來 , 被 武 則 天 罷 黜 的 唐 中 宗

(656-710),曾遭幽禁房州,祈念藥師佛而得化險為夷,所以中宗詔命義 淨翻譯《藥師經》,還親自擔任筆受:

詔義淨三藏,於內道場譯孔雀呪王經,御製聖教序以冠經 首。上昔居房部,祈念藥師如來,遂蒙降祉,因命師譯藥師七佛 經,上自筆受。6

宋.非濁所集《三寶感應要略錄》也記載許多因讀(寫)《藥師經》、

3 梁.僧祐,《出三藏記集》卷下第五〈新集疑經偽撰雜錄第三〉,《大正藏》冊55,第2145號,

頁38c-39a。

4  唐.道宣,《廣弘明集》卷28;《大正藏》冊52,第2103號,頁334b。

5  隋.達摩笈多譯,《藥師如來本願功德經》序,《大正藏》冊14,第0449號,頁401a。

6  宋.志磐,《佛祖統紀》卷40〈法運通塞志第十七之七.中宗〉,《大正藏》冊49,第2035號,頁371b。

(8)

造(祈)藥師佛像而得病癒、延壽、富貴、得子、免罪、救產難、破戒者得 淨等與藥師大願有關的感應。7 同樣的,從敦煌、龍門、四川摩崖石窟所出 的許多藥師造像寫經之題記可知,例如龍門石窟於初唐所刻的〈劉寶最妻范 氏造藥師像記〉:

齊州山茌縣劉寶最妻范氏,為妊身敬造藥師像一軀,為師僧 父母敬造,免離苦難。儀鳳三年五月二十七日成。8

敦煌所藏的《藥師經》寫經,常見卷末,有這樣的祈願:「□壽妻為 身染患,敬寫此經」、9「上元二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弟子女人索八娘為難 月,願無諸苦惱,分難(娩)平安」、10「弟子賈崇裕願平安,廣德二年 十二月十五日發心寫《藥師經》一卷」,11 這些都是因應藥師佛悲願,尤其 是具體的現世救度內容,而有的祈願與感應。12

在現世救度的特質上,顯現藥師佛的特別悲願與眾生的殷切需求,也 很自然地反應在修法祈願上。許多懺儀就直接把經典中藥師佛的稱號:藥師 琉璃光如來(佛)改冠以「消災延壽」,讓二稱號並存,並以「消災延壽藥 師佛」為主要稱名繞佛之號。例如清代的《慈悲藥師寶懺》就標名《消災 延壽藥師懺法》,懺法中特別於繞壇念佛時,稱念:「南無消災延壽藥師 佛」。13 佛門日常修持的「藥師普佛」,所唱〈藥師讚〉:

7 宋.非濁,《三寶感應要略錄》卷1〈第二十二天竺波羅門造藥師形像得子五十年壽感應〉、〈第二十三 昔一貴姓祈請藥師靈像得富貴感應〉、〈第二十四貧人以一文銅錢供藥師像得富貴感應〉、〈第二十五 破戒者稱藥師名戒還得淨感應〉、〈第二十六夏侯均造藥師形像免罪感應〉、〈第二十七藥師如來救 難產苦感應〉、〈第二十八溫州司馬家室親屬一日之中造像藥師七軀感應〉,以及卷2〈第三十二唐張 謝敷讀誦藥師經感應〉、〈第三十三唐張李通書寫藥師經延壽感應〉;《大正藏》冊51,第2084號,

頁832c-833a、841c。

8 李玉昆、劉景龍主編(1998),《龍門石窟碑刻題記彙編》(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頁627。

9  黃永武編(1981),《敦煌寶藏》冊1(台北:新文豐出版社),頁259。

10 姜亮石(1987),《莫高窟年表》(台北:華世出版),頁247。

11 同上註,頁350。

12 可參見傅楠梓(2001),《中古時期的藥師信仰》第五章〈造像、寫經、感應記中的藥師信仰〉(新竹:

玄奘大學宗教學系碩士論文),頁115-151。

13 清.見月律師,《慈悲藥師寶懺》,《新纂卍續藏》冊74,第1484號,頁573c、576a、577b。

(9)

藥師佛延壽王,光臨水月壇場,悲心救苦降吉祥,免難消災 障,懺悔眾等三世罪,願祈福壽綿長,吉星高照沐恩光,如意保 安康,吉星高照沐恩光,如意保安康。14

又有藥師佛偈:「萬人廣修戒定慧,千家長明日月燈,消災延壽常歡 慶,增福進德大地春,南無東方淨琉璃世界,藥師琉璃光如來」,然後即以

「南無消災延壽藥師佛」為佛號,或百聲或千聲不等稱名念佛。從這些讚偈 中很清楚得知「延壽王」、「免難消災障」、「祈福壽綿長」、「如意安 康」、「消災延壽」成了眾生對藥師佛的重要祈願,「消災延壽」也成了 藥師法門最重要的救度內容,所以「名彰其德」,「消災延壽藥師佛」就被 稱揚得特別響亮。但是也因如此,長期以來相對於彌陀淨土法門,禪宗、天 台等宗派,或《金剛經》、《楞嚴經》等經典,藥師經典與法門並非講求了 生脫死的修行者所追求之重要法門。然而,藥師法門果然只有「消災延壽」

嗎?藥師法門的現世救度就與成佛無關嗎?

三、近代藥師法門之新弘揚

民國初期,是個文化巨變與戰亂頻仍的年代,中國佛教也受到極大挑戰 與衝擊,開始打開國際視野,不得不調整自身之位,挖掘自身之腐,大刀闊 斧作興革之事。於是太虛提出「人生佛教」為對應,強調菩薩入世精神,重 新掌握佛教的核心,換言之,當時佛教所受到的挑戰之一是不夠入世,而在 這樣的因緣下,藥師法門受到了另一種關注與重視。

民國23年,太虛在寧波阿育王寺講《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

提到:

中國自唐宋以來,於佛法注重救度亡靈或臨終往生,偏向彌 陀法門,故以彌陀法門,最極弘盛。……近年以來佛教漸普及於 中國現社會各界人士中,種種經營建立佛教之團體……尤其注意

14 清.儀潤說義,《百丈叢林清規證義記》卷8〈附各堂結贊〉,《新纂卍續藏》冊63,第1244號,

頁512c。

(10)

於應用到現代社會之新佛教精神,如辦佛教孤兒院,義務學校,

施醫所等社會公益事業……。過去偏重於薦魂度鬼之佛教,已一 變而為資養現實人生之佛教矣。然此資生之佛教,即為釋迦付託 與藥師之法門,而說明在此經中者,此於過去專重度亡之佛教,

有補偏救弊之功能。15

所以講此經有三種因緣:(1)近人學佛注意現生應用。(2)中國名東 震旦土即為東方世界。(3)依藥師琉璃世界建立新中國及人間淨土。16

而弘一(1880-1942)於民國28年在永春普濟寺講〈藥師如來法門一 斑〉一文,開首即言:「今天所講,就是深契時機的藥師如來法門」,因為 藥師法門可以:(1)維持世法,(2)輔助戒律,(3)決定生西,(4)速 得成佛。17

印順(1906-2005)於民國43年(1954年)在台北善導寺講授此經,亦 順承太虛的想法。18 他們都認為藥師法門之所以在當時特別契機,是因為它 有現世救度的特質,這正是當時佛教應對所遭遇的挑戰的直接解藥。然而這 個解藥,不僅治病,還有前景可期,因為既是現世救度,便能漸次實踐成人 間淨土;既要實踐人間淨土,就不能只有消災延壽,以及一昧地仰承佛力,

就自身而言也要發起如藥師佛因地所行之願行,由祈求救度之被救度者,轉 為發願救度的菩薩行者,所以太虛云:

故願吾國人民,應以琉璃世界為理想國,定為趨向之標準,

依藥師之本願而發願,使將來世界如何如何,集修眾行,則因圓 果滿,琉璃世界實現匪遙奚。再推廣言之,以今世界交通所及之 地球人類,概依藥師如來如何發願修行而成琉璃世界之方法行

15 太虛(1986),《藥師經講義》(台北:佛教出版社),頁5-6。

16 同上註,頁6-9。

17 弘一(2012),〈藥師如來法門一斑──己卯四月在永春普濟寺講〉,《藥師法門彙編》(台北:佛陀教 育基金會),頁107-109。

18 印順(1989),《藥師經講記》(台北:正聞出版社),頁1-5。

(11)

之,則人類之理想,亦不無實現之希望也。故今日之學佛者,應 將藥師如來,如何發願修行之方法牢記於心,孤常難鳴,眾擎易 學,集眾人之力量,方可轉此污濁娑婆為清潔琉璃也。19

而弘一亦認為修藥師法門也要發起悲智二種願心,才不會只獲人天福報 而已:

藥師經,決非專說世間法的。因藥師法門,惟是一乘速得 成佛的法門。所以經中屢云:「速證無上正等菩提,速得圓滿」

等。若欲成佛,其主要的原因,即是「悲智」兩種願心。《藥師 經》云:「應生無垢濁心,無怒害心,於一切有情起利益安樂慈 悲喜捨平等之心」。就是這個意思。……假使不如此,僅僅注意 在資養現實人生的事,則惟獲人天福報,與夫出世間之佛法了無 關係。……所以我們修持藥師法門的,應把以上幾句經文特別注 意,依此發起「悲智」的弘願。……20

印順更從整個淨土法門來看,認為以往都只講求往生淨土,實則應該要 發起莊嚴淨土之願行:

大乘經中,處處都說人莊嚴淨土,即菩薩在因地修行時,修 無量功德,去莊嚴國土,到成佛時而圓滿成就。現在只聽說往生 淨土,而不聽說莊嚴淨土,豈非是偏向了。21

依此來看藥師法門:

我們對於藥師法門,平時祇著重消災延壽,而不知藥師如 來在過去生中,曾發菩提心,發廣大願,行大悲行,而後才成就 無上佛果,成就清淨七明的琉璃世界。關於這,經裏說得極為詳

19 太虛(1986),《藥師經講義》,頁8-9。

20 弘一(2012),〈藥師如來法門一斑──己卯四月在永春普濟寺講〉,《藥師法門彙編》,頁107-109。

21 印順(1990),〈淨土新論〉,《淨土與禪》(台北:正聞出版社),頁38-39。

(12)

細,我們參加藥師法會,應該一面祈求藥師如來恩德的加被,一 面依佛因地所發的大願,所行的悲行,照著去躬行實踐,以資自 淨化他,完成人間淨土。22

這樣對藥師法門的理解,不同以往,不再只停留於「消災延壽」,是更 深刻的現世救度,主動的現世救度,成就人間淨土,而這是以往所缺乏的。

無怪乎太虛言:「依此《藥師經》而作延生法事,雖尚流行於中國,然能講解 修行者,則如鳳毛麟角」,所以對於掘發藥師法門之深意,甚至弘一還特別強 調要矯正過去加給藥師佛的特德稱號,不可再以「消災延壽」稱呼藥師佛:

最後再就持念藥師佛名的方法,略說一下。念佛名時,應依 經文,念曰「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不可念消災延壽藥師佛。23

今人持名者皆曰:「消災延壽藥師佛」似未盡善,佛名惟 舉「藥師」二字未能具足。佛德惟舉「消災延壽」四字亦多所缺 略,故須依據經文而曰「藥師琉璃光如來」斯為最妥善矣。24

即使時至今日,許多實踐藥師法門的團體或修行者,也還是停留在消災 延壽上,25 因此還有承繼弘一之說,要為藥師佛正名之文章出現。26 從經典 中的藥師琉璃光如來之名,被改為消災延壽藥師佛,是要彰顯其悲願特德,

但也突顯人們在實踐藥師法門時流於浮淺。

早在清初時期的日本僧人慧堅戒山(1649-1704)也提到相同的問題:

夫一切眾生抱三障之錮疾,受六道之輪迴,不知幾經劫數,

22 印順(1989),《藥師經講記》,頁4-5。

23 弘一(2012),〈藥師如來法門一斑──己卯四月在永春普濟寺講〉,《藥師法門彙編》,頁107-109。

24 弘一(2012),〈藥師如來法門略錄〉,《藥師法門彙編》,頁111。

25 可參考李元弘(2008),〈當代藥師法門臺日傳統道場之實踐〉,《當代藥師法門之實踐──以臺灣及日 本關西地區為例》第四章(新竹:玄奘大學宗教學系碩士論文)。

26 普光(2012),〈藥師佛號正名運動〉,見「藥師琉璃光如來」網站,2012年11月15日查閱,http://www.

ucchusma.net/samanta/bhaisajya/ex/1/ex_80.htm

(13)

青帝寶佛徹困婆心,乃乘十二願輪,隨緣赴感,無不治之猗歟。

古佛慈悲之方,超出上池之水也遠矣,爭奈人心薄劣,且無遠 識,其祈求也,動惟以長壽富饒為念,擔麻棄金,寔堪慨嘆,安 知且遂三界之倒願,漸次誘引嘉謀,而旨歸皆本甚深行處而來,

於戲苟得其本,則末自治,苟失其本,徒干長壽富饒等事,豈不 昧醫王度生本願之意也哉。27

日本佛教的藥師法門在各種宗教活動方面都非常活躍,28 但同樣多只以

「長壽富饒為念」,這是「擔麻棄金」,沒有體受「醫王度生本願」之意,

殊不知藥師佛是讓眾生先安樂滿足,要引導眾生入甚深行處。

近代佛教大師們提出現世救度觀念,包含著深刻的修行意涵,有菩薩道 的行動精神,更具有藥師佛的悲願精神與特質,而這樣的內涵,其實就在藥 師佛十二大願中的第一大願即可充分體現。

參、第一大願的核心精神與實踐

一、兼具圓滿無上菩提與現世救度特質

根據現存的藥師佛經典四種譯本,第一大願的內容差異不大,分別 如下:

第一大願,願我來世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自身光明熾 然,照曜無量無數無邊世界,以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隨好,莊 嚴其身,令一切有情如我無異。(唐.玄奘譯,《藥師琉璃光如 來本願功德經》)

27 清.靈耀,〈刻藥師經直解序〉,《藥師經直解》,《新纂卍續藏》冊21,第0381號,頁602a。

28 可參考李元弘(2012),〈日本重要藥師道場與其實踐之方式〉,《當代藥師法門之實踐──以臺灣及日 本關西地區為例》第四章第二節。

(14)

第一大願,願我來世於佛菩提得正覺時,自身光明熾然照曜 無量無數無邊世界,三十二丈夫大相及八十小好以為莊嚴,我身 既爾,令一切眾生如我無異。(隋.達摩笈多譯,《佛說藥師如 來本願經》)

第 一 願 者 , 使 我 來 世 , 得 作 佛 時 , 自 身 光 明 普 照 十 方 , 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而自莊嚴,令一切眾生如我無異。(東晉.

帛尸梨蜜多羅譯,《佛說灌頂拔除過罪生死得度經》卷十二)

第一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自身光明照無邊界,三十二 相、八十隨好莊嚴其身,令諸有情如我無異。(唐.義淨譯,

《藥師琉璃光七佛本願功德經》)

藥師佛在因地修行時,發了十二大願,為了圓滿達到這樣的悲願,必然 需要累積無量福慧資糧。其第一大願:將來成佛時,自身光明熾然,可以照 耀無量無數無邊世界,呈現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隨好的佛身莊嚴,而且一 切有情眾生皆與我無異。

這一願也被稱為「生佛平等」願、29 「佛果正報莊嚴」願;30 此中有兩 個問題可再作確認,第一個問題是:往生淨琉璃世界的眾生與藥師佛無異?

還是一切眾生皆與藥師佛無異?依第一大願或整個十二大願文意來看,其所 指涉的有情眾生,是娑婆世界的有情,甚至是一切有情,並不專指淨琉璃世 界的眾生,所以應該是「一切眾生皆與藥師佛無異」才是;第二個問題是:

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隨好與藥師佛無異?還是眾生與藥師佛一樣成佛無 異?應該是二者皆具,而以後者為核心,因為三十二相與八十隨形好是生命 圓滿覺悟時所呈現出來的身相,所以既然與藥師佛一樣成佛,便也與藥師佛 一樣,具有圓滿的身相。

29 印順(1989),《藥師經講記》,頁52-55。

30 太虛(1986),《藥師經講義》,頁56-59。

(15)

所以第一大願所表達的即是:當藥師佛成正覺時,一切眾生皆如同藥師 佛一樣圓滿悲智成佛,身相亦如同藥師佛一樣圓滿。但這如何可能呢?佛眼 所見,眾生與佛無二無別,這是佛之境界,依實相空性,亦是如此,但這樣 如何成為願力度眾呢?其實此願是將眾生與佛之上下差別見,彌平提昇,藉 此安立眾生,讓眾生同入佛性平等之願。這個意義遠大於由上而下的救度,

由下向上的勤求,而這樣的方式在藥師佛其他願力中已然彰顯。第一大願正 是超越這些的總綱,超越以上對下、以下對上的救度與被救度,彌平眾生與 佛的大溝,讓眾生當下安立佛道,不假外求,無有佛能度,亦不求佛度。這 一大願為安心之道,為平等之道,為大乘之道。這一大願是化消二端,成就 萬法,有大力量在。因此,依此願,一切眾生與藥師佛一樣成佛,亦即開悟 解脫,具圓滿悲智福德,所以修學藥師法門不是只有「消災延壽」,也是速 入菩提大道,圓證無上菩提的法門。

另一方面,藥師佛又有其他大願對現世眾生身心的苦 迫有所救度,使 其安樂滿足,身體苦迫常常影響心理,心理的苦迫也常常影響身體。總約來 說,這些現世的苦迫可以由身體的苦迫來作象徵,所以可以說藥師佛的現世 救度,就是對眾生身體的苦迫病痛有所救度,而身體苦迫之最究竟解決,就 是圓具佛身,如第一大願。

所以藥師佛的第一大願讓眾生與他同具佛身,是以佛身為總表徵,內含 二義。一者,同具悲智圓滿之成佛,二者,究竟解脫身心苦迫,以達佛身之 究竟安樂圓滿,這也正是藥師佛現世救度的總綱。如此結合,第一大願,有 讓眾生成就菩提大道,同證佛果的內涵,同時也具備現世救度眾生為圓滿佛 身的特別悲願。如此來了解第一大願,就能掌握藥師佛本願的核心精神與特 別救度。

自來理解藥師佛之十二大願,第一大願常是與第二大願合為一組,第二 大願是:

第二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身如琉璃內外明徹,淨無瑕 穢,光明廣大,功德巍巍身善安住,焰網莊嚴過於日月,幽冥眾

(16)

生悉蒙開曉,隨意所趣作諸事業。(玄奘譯)

其與第一大願,都被歸屬於佛之果德、報身佛道、菩提善報果身等佛 果內涵;若以苦集滅道四諦論,則屬滅諦;以四弘誓願來說,是佛道無上誓 願成。然二大願雖是一組,亦可同類分說。例如以第一大願為穢土佛身,

第二大願是淨土佛身;31 以第一大願是相好如我願,第二大願為身光利他 願;32 還有以第一大願重於佛的法性身,顯示生佛平等,第二大願重在從法 性而起應化身,開曉眾生。33 從這些詮解可以看出,這二大願皆與佛果、佛 身有關。第一大願所提之佛身相是「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隨好」、「自身 光明熾然,照曜無量無數無邊世界」,第二大願是「身如琉璃,內外明徹,

淨無瑕穢,光明廣大」、「焰網莊嚴過於日月」。一者具有「生佛平等」之 體性,一者具有「開曉幽冥,作諸事業」之作用,這分屬圓滿佛果之平等法 性、悲智作用。而第一大願所透顯的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隨形好之佛身形 象,屬於此土娑婆世界之圓滿形象,所以讓第一大願能蘊含佛果平等法性,

眾生同證無上菩提,又兼具對此土眾生的現世救度,身心安樂,身相圓滿之 達成。

二、以「全佛觀」、「佛身觀」來實踐

藥師佛與一切眾生同證佛果,而藥師佛已成佛,他的願力也應該圓滿成 就了,一切眾生也應該成證佛果,同具佛身了,但是似乎現實又不是如此。

印順以「一切眾生佛性說」來說明:

一切眾生性,本都是光明遍照,具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隨 形好的。如來藏經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藏,光明顯赫;三十二 相,八十隨形好,本來具足,祇因眾生為無明所覆,不曾開顯,

31 佚名,《藥師經疏》,《大正藏》冊85,第2766號,頁307b。

32 伯亭老人疏鈔,普霦擇要(2012),《藥師經疏鈔擇要》,《藥師法門彙編》(台北:佛陀教育基金 會),頁42-47。

33 印順(1989),《藥師經講記》,頁56。

(17)

所以隱而不現。這要到成佛,方能如實證知。故《華嚴經》說:

「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因妄想執著,未 能證得」。在佛的心境,照見一切眾生,確是平等不二的。約這 意義說,佛證得無上正等覺時,大地眾生無不是佛,眾生與佛平 等平等。……有人說:我們要深信自己是佛,如禪宗要人直下承 當自心是佛;密宗要人起佛慢,說即身成佛。這些話,可說都有 一分道理。我們是凡夫,所以要修行辦道;因為有成佛的可能 性,所以可修行成佛。34

眾生皆有佛性,眾生與佛同一法性,於佛不增,於眾生不減,眾生與 佛無二無別,本來平等,所以藥師佛第一大願的生佛平等之意涵即是如此。

然當我們如此說時,總也會說這是從「佛之心境」來看,但如果只從藥師佛 的角度來看,說眾生與藥師佛無異,這似乎與眾生無關。眾生只能高高遠 眺,隔著萬層山,看著遙不可及的佛果,這不僅充滿無力,更徒增許多心理 障礙。所以古來禪者才以直下承當之路,即心是佛,是心是佛,掃除自障葛 藤,直入法性平等之深意。

而當代闡釋藥師法門者,如洪啟嵩(1958-)將這種直下承當之路,發 揮得淋漓盡致。其將修學藥師佛法門分為四種層次意義:1. 外層意義:祈請 藥師佛為我們消災延壽;2. 內層意義:修學藥師佛法門,發願往生藥師琉璃 淨土;3. 密層意義:學習發起與藥師佛同樣不可思議的無上菩提心,身語意 逐漸圓同藥師佛,成就藥師佛境界;4. 秘密層意義:則是直取核心、直截了 當,自身即是藥師佛,現前一切眾生也皆是藥師佛。而秘密層意義與其他三 層之別,在於:

……但是從藥師佛的秘密層意義來看,前面三個層次還是 屬於次第的修法,而最殊勝,最不可思議的修法,在藥師佛的第 一大願與第二大願中有明白的顯示:藥師佛認許我們現身即是藥

34 印順(1989),《藥師經講記》,頁55。

(18)

師佛!這是最殊勝的真正秘密義:現前一切眾生皆是藥師佛!所 以,我們對於自身不應該有下劣想,如果有下劣想的話,就違背 了《藥師經》的秘密義,也就是違反《藥師經》的究竟義了。35 不只是眾生皆有佛性而已,而且還直接認肯我即藥師佛,一切眾生皆 是藥師佛,直接居於佛果上修學,佛果境界即實踐功夫,實踐功夫即佛果境 界。不採階次分別,不作生佛對立想,視自身即是藥師佛,成為大醫王來幫 助眾生,視眾生皆是藥師佛,具足安樂身心,圓滿身相;這樣的直截方法,

正符應著藥師佛第一大願的精神,也就是直接實踐藥師佛第一大願的「生佛 平等」、現世救度眾生身心之願力。將視藥師佛為主體(救度者),眾生為 客體(被救度者)的修行方式。直接轉客體為主體,轉祈願者為發願者,主 體與客體互融,祈願與發願共成,所以對於第一大願,洪氏有云:

我們假若未能圓滿成就如同藥師佛一般的話,那麼,藥師佛 的菩提大願是無法圓滿的;然而,我們若跟藥師佛一樣同證藥師 佛果,那我們就是圓滿藥師佛的大願王。所以我們的成佛,我們 的圓滿,我們的修證,事實上就是圓滿諸佛的大願,圓滿藥師佛 的大願。如此一來,我們要成為藥師佛的祈願,就很自然了,心 中也平安很多;因為心中沒有任何的負擔,我們就坦蕩、自然地 成為藥師佛!36

當我們轉為發願者,要成為藥師佛,這也正是為了圓滿藥師佛的大 願──「我們就是圓滿藥師佛的大願王」,因此他認為要如此發願:「藥 師佛現已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自身光明熾然,照曜無量無數無邊世 界,以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隨好莊嚴其身,令我如藥師佛無異無別」。37 這樣的見地與修行方式,也即是洪氏提倡的全佛觀,只是在此運用於藥師

35 洪啟嵩(2012),《如何修持藥師經》(台北:全佛文化出版公司),頁41-42。

36 同上註,頁82。

37 同上註。

(19)

法門,符應著藥師佛的生佛平等願。此見地與眾生皆有佛性之說,形似而 作用大不同,期由凡成聖,佛性還待修整。全佛則從圓滿佛處出發,掃除 凡聖對立形成的修行障礙,直下便是,自然具足全面大力。

第一大願還具體提出藥師佛「以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隨好,莊嚴其 身」,一切有情與藥師佛無異。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隨形好是娑婆世界,

精確地說是印度文化對人類身體最圓滿形態的觀點。雖然如此,也有其普遍 性存在。這個身相是世間出世間的聖者形像,是智慧慈悲圓滿的表徵,所以 轉輪聖王、佛陀都具有此相好。38 而佛陀更為殊勝,三十二相包括足下安平 立相、千輻輪相、長指相等等,而八十隨形好,是八十種更細緻的莊嚴相,

包括指爪狹長薄潤、手足指圓纖長、手足各等無差等等。39

佛陀如此,藥師佛當然亦如此,修行者要學習藥師佛,成為藥師佛,

身心都要等同於藥師佛。要如同藥師佛的悲智願行,也要如同藥師佛的佛身 莊嚴,具備這樣的身心,即是圓滿的身心,安樂滿足的身心,也等同完成藥 師佛現世救度眾生身心苦迫的願行。所以眾生與藥師佛無異,包括成就無上 菩提無異,亦包括佛身相好無異,這是第一大願的內涵;然而自古以來,

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的佛身形象,只存在於泥塑雕刻的佛像,只存在一種典 範的想像,甚至認為是空華水月,不可能之事,所以幾乎跟修行實踐無關。

但依理來說,三十二相之所以成立,是因為生命具足圓滿悲智福德,換言 之,如果具足圓滿悲智福德,即可具足這樣的圓滿佛身。但如何達到呢?洪 氏曾成立藥師工房,提出以成就佛身為目標的妙定禪法:

佛陀相應於人間緣起所示現理想身心,讓眾生崇仰,不只是 因應眾生的需求而如幻應化,其實,佛陀的身心現象,確確實實 有著實踐的理論基礎,為二十一世紀的人類身心,留下了明確的 依止方向與進化脈絡。……如果人類能透過修行來追求生命增上

38 東晉.瞿曇僧伽提婆譯,《中阿含經》卷11〈王相應品三十二相經第二〉,《大正藏》冊1,第0026 號,頁493a-494b。後秦.佛陀耶舍共竺摩念譯,《長阿含經》卷1,《大正藏》冊1,第0001號,

頁004c-005b。龍樹,《大智度論》卷4、玄奘譯,《大般若波羅密多經》卷381,皆有三十二相之說。

39 見玄奘譯,《大般若波羅密多經》卷381,《大正藏》冊6,第0220號,頁966c-968a。

(20)

圓滿,在其過程中,不僅在精神上能夠越來越完美,越具足智慧 與慈悲,而內心柔軟正直而不曲,自然而然氣脈能通暢柔軟,在 身相也會愈臻至圓滿的變化。妙定禪的練習,就是立基於人身而 漸漸趨近圓滿身相的過程。40

在修行過程,具足智悲,自然心柔軟,身體氣脈也能通暢,身相調順,

身體也會隨著更健康;其禪法是藉由身體外相調整至相對正確和諧的位置,

配合身心的放鬆放下放空,漸次讓身心趨近於佛陀身心的狀態,自然達到 健康安樂,這是立基於人身而朝佛身方向圓滿的佛身觀,稱為「佛身生理 學」。這樣的觀點與具體調練方法,洪氏云:

在簡單的十式中,讓身體安住在最自然、放鬆、調適的狀 態,……然後產生最深的寂定,由於練習此方法可以獲得微妙甚 深的禪定,因此取名為「妙定」,……不僅讓學習者體能增強,

精神充沛、容光煥發,在心理上也有卓著的功效。煩躁不安的心 情會漸趨於平靜安定,……甚至產生清明的智慧,進而產生慈悲 之心。這個方法的誕生,希望能為人類的進化,貢獻出微薄的力 量,讓人類在自然的狀態中,迅疾成長圓滿的身相。41

以佛身為實踐目標,讓眾生達到身心的健康安樂,讓生命無執無礙,清 明智慧、寬厚慈悲,終至圓滿無上菩提,藥師佛的現世救度悲願,就在這當 中實踐出來。

這樣的佛身觀,同時亦具全佛觀,全佛觀亦具佛身觀,性相合一、心身 一如。自身即是藥師佛,自身即具莊嚴佛身,所有眾生皆是藥師佛,所有眾 生皆具莊嚴佛身,一切眾生與藥師佛及其莊嚴佛身無異、平等。

再則,有研究者依藥師佛的現世救度精神,以建立人間淨土為出發點,

將藥師佛的十二大願與非營利事業的議題目標相比擬、結合,並將第一大願

40 洪啟嵩(2003),《妙定禪──超越身心最佳功法》(台北:全佛出版社),頁40。

41 同上註,頁16-18。

(21)

比擬近代的基本人權議題,代表人人平等的思想:

藥師佛所發的第一大願即是人人平等的思想,……在1948年 聯合國的「世界人權宣言」中明示「人人有資格享有本宣言所載 有的一切權利與自由,不論種族、膚色、性別、語言、宗教、政 治或其他見解、國籍或社會出身、財產、出生或其他身份等任何 區別」,於1976年由35個國家完成簽署後,正式成為國際法,落 實對全球人權的保障。……由此可知在二千五百多年前,佛陀所 說的「眾生與佛是平等的」,藥師佛所發的第一大願「令一切有 情如我無異」,以及聯合國的「世界人權宣言」中的明示「落實 對全球人權的保障」,倡導人人平等的思想是一致的。42

並認為實踐第一大願就是保障人權、避免歧視,屬於生命需求當中的自 尊與他尊的需求。43 這是將藥師佛的現世救度內涵,以現代社會的普世價值 相對應,啟發修行者在實踐藥師法門時,對於有益大眾的社會價值也能同時 實踐,頗能落實藥師佛濟世的精神。可惜其論述《藥師經》之實踐時,沒有 真切具足藥師佛生佛平等之第一大願的精神,仍然落在仰仗佛力層次,44 只 能祈願藥師佛來實踐。由此入世實踐非營利事業,恐力道不足,沒能圓滿契 入藥師佛大願的核心精神。

藥師佛的第一大願,具足與眾生同證無上菩提之願,也含攝藥師佛悲願 之特質:現世救度眾生身心之願,對第一大願的深刻理解,就是掌握藥師佛 本願的精神與特質,可以說是藥師佛十二大願的代表。漢傳佛教對藥師法門 的流傳,因為其悲願特質之故,專注太過,需求太殷,遂生偏重浮淺,多在

42 巫秋蘭(2007),〈藥師如來十二大願意涵與非營利議題之關聯性〉,《佛教非營利事業管理思想初探──

以藥師佛十二大願為例》第三章第二節(嘉義: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頁47。

43 巫秋蘭(2007),〈藥師經與非營利事業議題之模式建構〉,《佛教非營利事業管理思想初探──以藥師 佛十二大願為例》第四章,頁65-91。作者以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的需求層級理論來攝歸藥師佛滿足安養 眾生的十二大願:「生理的需求、安全的需求、社會的需求、自尊和他尊的需求、自我實現的需求」此五 類需求。

44 巫秋蘭(2007),〈藥師經之模式建構〉,《佛教非營利事業管理思想初探──以藥師佛十二大願為例》

第三章第三節,頁74、89。

(22)

消災延壽上祈願,只以消災延壽的功能性為重。近代興起的藥師法門,意識 到藥師佛現世救度的悲願與成就人間淨土的關連,重新檢視藥師佛大願的意 義,走出消災延壽的局限,還給藥師佛一個全面的面貌,並有將其與當代的 普世價值相關連,更以全佛觀、佛身觀來實踐第一大願的完整精神與內涵,

開啟更積極、直截、簡易、究竟的藥師佛法門。從歷史面來看,這樣的藥師 法門發展,得其環中,切合時代,是很好的發展。

肆、第八大願「轉女成男」的契世應機

一、救度女性之苦迫,滿足離女身之需求

藥師佛的第一大願具體提到佛身,是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隨形好,這 麼一組佛身完美形相,是有男性特徵的,從「馬陰藏相」即可了知,是男性 聖者的形相。於是男聖者成為聖者的代表,聖者與加個「大」之「丈夫」劃 上等號,甚至在模糊之中、隱微之處,直接將聖者與「丈夫」劃上等號;不 僅佛教如此,這在人類宗教發展上幾乎是常態。這牽涉到人類社會文化的父 系傳統,各種權利資源以男性為主,女性成為從卑者,特別承受身心受拘限 的痛苦,影響所及,修道亦以男性為主軸,法門施設以男性為中心,女性成 為情欲的代表、障道的他者,為修道所呵斥,自慚形穢,痛苦不堪。從今日 來看,當時女性的苦迫處境,必然比今日更加深而不會少。

諸佛菩薩大慈大悲,當然照見這群眾生的苦迫,也照見這當中的偏見執 取。許多佛典宣說性別空性如幻,破斥尊卑分別。許多佛典揚舉女性修道利 根,女聖者的智慧成就。但另外一路的救度,則直接面對女性在社會文化下 的痛苦、身相的苦迫,發願讓女性可以轉成男身,離苦得樂。許多佛菩薩的 發心大願多有以此方式的救度女性悲願,或是使淨土無有女人,讓往生其土 眾生不再受性別尊卑之苦,例如極樂淨土。或是淨土中的女人無產難之苦,

例如阿閦佛國淨土。而以現世救度為特質的藥師佛更是如此,其琉璃淨土無 有女人,所發十二大願的第八大願:「轉女成男」願,是特別為自覺受苦的

(23)

女性所發,尤其是對千年前的女性而發。

第八大願切合當時女性的實際需求,在飲食衣服無缺、病苦得解的藥師 十二大願中,具有同等性質,為救度女性痛苦、使女性安樂而來。其在《藥 師經》的四種漢譯本之內容如下:

第八大願 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有女人,為女百惡之所逼 惱,極生厭離,願捨女身,聞我名已,一切皆得轉女成男,具丈 夫相,乃至證得無上菩提。(玄奘譯)

第八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有女人,為婦人百惡所逼 惱故,厭離女身,願捨女形,聞我名已,轉女人身成丈夫相,乃 至究竟無上菩提。(達摩笈多譯)

第八願:使我來世,以善業因緣為諸愚冥無量眾生,講宣妙 法,令得度脫,入智慧門,普使明瞭,無諸疑惑。(帛尸梨密多 羅譯,《佛說灌頂拔除過罪生死得度經》)

第八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有女人為女眾苦之所逼 切,極生厭離,願捨女身,若聞我名,至心稱念,即於現身轉 成男子,具丈夫相,乃至菩提。(義淨譯,《藥師琉璃光七佛 本願功德經》──淨琉璃世界的藥師琉璃光如來之十二大願的 第八大願)

而義淨所譯的七佛本願中,寶月智嚴光音自在王如來所發八大願的第三 願,亦有轉女成男願:

第三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於十方界若有女人,貪婬 煩惱,常覆其心,相續有娠,深可厭惡,臨當產時,受大苦惱,

若我名字,暫經其耳,或復稱念,由是力故,眾苦皆除,捨此身

(24)

已,常為男子,乃至菩提。(義淨譯,《藥師琉璃光七佛本願功 德經》──寶月智嚴光音自在王如來之八大願的第三大願)

總體來說,第八大願有二種版本,一種是以玄奘所譯為代表的「轉女成 男」願,一種是帛尸梨密多羅所譯《佛說灌頂拔除過罪生死得度經》的「能 宣妙法」願,但換個角度說,帛尸所譯並沒有「轉女成男」願。

除了第八大願,藥師經典還提及一些對女性的救度,包括其琉璃淨土無 有女人──「若是女人,得聞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至心受持,於後不 復更受女身」、「或有女人,臨當產時,受於極苦,若能至心稱名禮贊,恭 敬供養彼如來者,眾苦皆除,所生之子,身份具足,形色端正,見者歡喜,

利根聰明,安隱少病,無有非人奪其精氣」(玄奘譯)。

籠罩在世間既定的男女性別尊卑之架構下,鋪天蓋地的倫理秩序,是那 麼地自然,那麼地理所當然。小小庶女,無從說理,無由逃避,自認活該,

只能苦恨身為女人,而欣羨男人,此時若是遇到以解脫生命為核心的聖者教 法,如何不想求個解脫之道,求個離苦得樂之處?即使在解脫生命的修行系 統與團體,還是以男性為主,女人仍得居於受限附屬的位置,這樣無所逃於 天地的處境,如何才是離苦得樂之道呢?最直接斷然的方式就是不要當女人 了,起碼下輩子不要再當女人了!厭離女身,願捨女身,就成為許許多多女 人心中的呼喊。為了成全女性這樣的需求,救度苦迫,讓女性能身心安樂,

甚至也不忘失引導她們到菩提大道,究竟成佛,藥師佛發下第八大願:如果 有女人,受到身心各種苦迫,非常討厭被視為卑下的女身,只要她們聽聞藥 師佛名號,就能轉女成男,具備丈夫相,直至證得無上菩提,圓滿佛果。所 以此願一個核心重點是:主動對女身表示厭離,有願捨女身的需求,而這個 需求可以想見是許多當時女性的心聲,因此藥師佛針對這個需求,給予救 度,滿足其願,使其安樂。

藥師佛關照到女性處境時,採取隨順的方式,直接面對當時女性的苦 迫、需求。一方面對與男身最不同的女人生產苦難,加以救度解決。一方面 滿足厭離女身的需求,使其能轉女成男、不受女身、淨土無女人,不再受性

(25)

別尊卑、特有身心處境之苦。現世如此、來世亦如此,這是藥師佛悲心的展 現,是藥師佛契合「當時」女性苦迫處境的脫離需求,滿足她們所求,安樂 她們的身心。

既是面對實際狀況,直接救度解決,自然有現實的限制,也自然不免 墊襯在既定的社會價值觀上。既是既定的社會價值觀(即當時的社會價值 觀),也就不一定是我們此時此刻的價值觀,所以藥師佛的第八大願也引出 三個問題:(1)轉女成男願,是否視女身為卑劣?(2)是現生轉成男身?

還是後世轉為男身?如何現生轉成男身?(3)面對當代的性別價值觀與性 別現況,此願該當如何看待?

二、轉女成男、無男無女

首先,轉女成男願,是否就是視女身為卑劣呢?

當整個文化多以男性為聖者,於是聖者就與男性緊密結合。大者、聖 者,以丈夫為底質,成為大丈夫相;以男性為聖者,當然也根植於以男性為 主體的修道系統。以此來看修道之事,他者、誘惑者當然都是女性。而要解 釋這個現象,就自然會把女性歸類於卑劣等級,歸具許多不當心性於她身 上,一方面讓男性修道者易生厭離,厭離女性,以清淨自身。一方面讓男性 安心,在女性進入修道系統時不感驚異。一方面讓女性安心,為她們的痛苦 找到理由,讓她們有機會入道,並連帶使得女性自慚形穢,退避三舍,幫助 男性修行者修行;但如此一來,女性厭離起自身女身,希企轉女成男,希企 免除既定倫理下的次等地位,希企在修道上有更好資源,希企成為男子,希 企成為「丈夫相」來距離「大丈夫相」近一些。所以轉女成男願,是在男尊 女卑、男主女從的倫理架構下,社會因緣中之產物。

因此佛陀姨母大愛道要出家,也經過一番波折,女身具各種障惡過 患、苦迫貪愛,女身五礙之說,45 紛然常見於經典,例如《佛說轉女身經》

所云:

45 女身五礙,指女身無法成就五事,五者:梵天王、帝釋、魔王、轉輪聖王、佛身。許多佛典,例如《法華 經》等,都談到這樣的說法。

(26)

復次,善女!若有女人能如實觀女人身過者,生厭離心,速 離女身,疾成男子。女人身過者,所謂欲、嗔、癡心并餘煩惱重 於男子;又此身中有一百戶虫,恒為苦患、愁惱因緣。是故女人 煩惱偏重,應當善思觀察:此身便為不淨之器,臭穢充滿,亦如 枯井、空城、破村,難可愛樂,是故於身應生厭離。46

女人不僅此身不淨,煩惱亦重於男子,這樣的論述是出現於佛典的,但 這樣的論述是因緣性的,屬於世界悉檀教化。龍樹《大智度論》將一切佛陀 所說法,分為四種教化方式,即所謂的四種悉檀:

有四種悉檀:一者世界悉檀,二者各各為人悉檀,三者對 治悉檀,四者第一義悉檀。四悉檀中,總攝一切十二部經,八萬 四千法藏,皆是實,無相違背。……有世界者,有法從因緣和合 故有,無別性。譬如車,轅、軸、輻、輞等和合故有,無別車。

人亦如是,五眾和合故有,無別人。……是故當知有人者,世界 悉檀,故非是第一義悉檀。……問曰:第一悉檀是真實,實故名 第一,餘者不應實。答曰:不然!是四悉檀各各有實,如:如、

法性、實際,世界悉檀故無,第一義悉檀故有。人等亦如是,世 界悉檀故有,第一義悉檀故無。所以者何?人五眾因緣有故有,

是人等。譬如乳,色、香、味、觸因緣有故有是乳;若乳實無,

乳因緣亦應無。今乳因緣實有故,乳亦應有;非如一人第二頭、

第三手,無因緣而有假名。如是等相,名為世界悉檀。47

所謂世界悉檀,是隨順世間事相而說此有彼有,此有彼有雖是虛妄,

但是從因緣和合而有,雖然不是第一義悉檀,但還是說「有」。但因為是因 緣和合而有,所以內蘊第一義悉檀,因此與第一義悉檀亦不相違背。於此理 解,佛典中所謂許多女性卑劣之論述,頗有隨順世間因緣所顯之性別觀,是

46 劉宋.罽賓三藏曇摩蜜多譯,《佛說轉女身經》,《大正藏》冊14,第0564號,頁919a。

47 龍樹造,後秦.鳩摩羅什譯,《大智度論》卷1,《大正藏》冊25,第1509號,頁59b。

(27)

世間悉檀;當時整個社會文化的性別架構、價值、氛圍如此,佛陀在教化女 性時,隨順世間緣起所成之性別價值,給女性苦迫一個原因理由,安頓女性 心情,然後再展開更重要的佛法教化,重點是讓女性也能接觸佛法、修學佛 法而讓生命解脫。

就眾生而言,依此性別價值觀,於是乎許多厭離女身的事例也經常出 現。世尊時代有位瞿毗釋女就是憎惡女身:

瞿毘釋女是世尊弟子,亦從世尊修習梵行,憎惡是女身,愛 樂男形,轉女人身,受男子形,捨欲離欲,身壞命終,得生妙處 三十三天。48

她修習梵行,有愛樂男形之願,藉捨欲離欲之修,最後得受男形。從此 例亦可觀之,其欲男形,並非為欲樂而來。

佛法緣起性空,實相平等之教,畢竟具有滁清破暗的功能,即使在某 些時空片段,被紛然雜染許多執取、常斷之見,隨順現實已有的架構,但也 會直呈第一義悉檀,發揮鑑鏡之照,顯發究竟實義;所以在一片對女身修道 不利的氛圍下,大愛道終究還是被允許出家修道。摩登伽女、蓮華色等女聖 者也成證阿羅漢果,大愛道等比丘尼在《法華經》會上被預記成佛,龍女成 佛,天女散花的天女破除舍利弗的轉身之想,許多大乘經典大量出現大智慧 的女聖者,破斥男女執相之見。精確地說,是破斥男尊女卑之見,直抒空性 平等義。例如《首楞嚴三昧經》即云:

爾時堅意菩薩問瞿域天子言:行何功德轉女人身?答言:善 男子,發大乘者,不見男女而有別異。所以者何?薩婆若心,不 在三界,有分別故,有男有女,仁者所問:行何功德轉女人身?

昔事菩薩,心無諂曲。云何而事?答言:如事世尊。云何其心而 不諂曲?答言:身業隨口口業隨意,是名女人心無諂曲。問言:

云何轉女人身?答言:如成。問言:云何如成?答言:如轉。問

48 東晉.瞿曇僧伽提婆譯,《中阿含經》卷33,《大正藏》冊1,第0026號,頁634a。

(28)

言:天子此語何義?答言:善男子。一切諸法中,不成不轉,諸 法一味,謂法性味。善男子,我隨所願,有女人身,若使我身,

得成男子,於女身相,不壞不捨。善男子,是故當知,是男是 女,俱為顛倒。一切諸法及與顛倒,悉皆畢竟離於二相。49

就空性來說,諸法一味,畢竟離於二相,所以不見男女而有別異,而

「我隨所願,有女人身,若使我身,得成男子,於女身相,不壞不捨」。

《佛說月上女經》卷下亦云:

爾時不空見菩薩告月上女作如是言:如是月上,既不可以女 身成佛,汝今何故不轉女身?其女答言:善男子,夫空體者,無 迴無轉,一切諸法,亦復如是,云何令我而轉女身。50

一切諸法,無迴無轉,無有分別,空性也。這樣的教化經常出現於 大乘經典之中,但這也同時看到,女身障重,男身才能成就佛身的觀念,

仍然根深蒂固地存在著。早在《阿含經》經典中,就已出現女性本身憎惡 女身,愛樂男形,想要轉女成男之記載。她們亦常問:「行何功德轉女 身」,佛菩薩也依此引導修行,而男性也常以「何不轉女身」問難於女修 行者,作為展演空性法義的對答張力,前舉二經的對答背景,就是這樣的 預設觀念。51

甚至在大乘經典中也出現不少前面已然破斥男女差別,最後還是轉女 成男身的紀載。例如月上女聞佛授記,即轉女身為男子:

爾時月上,從佛對聞與已授記,聞已歡喜,踊躍無量,飛騰 虛空,去地高至七多羅樹,既住於彼七多羅已,其女於即轉彼女 身變為男子,即時大地皆悉震動,出大音聲,雨天華雨,出大光

49  姚秦.鳩摩羅什譯,《佛說首楞嚴三昧經》卷上,《大正藏》冊15,第0642號,頁635a。

50  隋.天竺三藏法師闍那崛多譯,《佛說月上女經》卷下,《大正藏》冊14,第0480號,頁620b。

51 關乎轉女成男之研究,詳細的文獻與論述請參見:郭忠生(2000),〈女身受記〉,《正觀》,第14 期,頁33-167。

(29)

明,遍照世界。52

這是否又代表「轉女成男」之心仍在,男尊女卑之見猶存,即使在打開 法性平等大門之後?但從無垢光女的女身化成男子的目的,可以為此事下個 有意義的註腳:

爾時無垢光女前禮佛足,而作是言:「『一切諸法無男無 女』,此言若實,令我女身化成男子!」發此言時,三千大千世 界六種震動,無垢光女女形即滅,變化成就相好莊嚴男子之身。53 智慧無邊的無垢光女,為了要證明「一切諸法無男無女」之言,是真 實之語,無有虛妄,竟然以轉女成男的變幻神通來作證,證明成男成女是虛 妄,更證明女身卑劣是虛妄,這樣的證明令三千大千世界產生六種震動。維 摩丈室的天女將舍利弗變成女身,來演示求女人身之不可得。無垢光女以自 身轉女成男來展現無男無女之義,此時的「轉女成男」不再是男尊女卑的產 生,而是法性平等、男身尊貴為虛妄的大教示。

既隨順當時性別價值觀,又顯無男無女究竟義,而所隨順的性別價值,

在佛陀教授許多轉女身之法中,同時顯現其可變性、因緣性。既為因緣和合 所成,今日可變,明日可變,未來亦可不同,所以以「男尊女卑」所架構的 轉女成男,同時亦在顯示這個性別架構的緣起性,既為緣起性,即虛妄性、

可顛破性。

因此藥師佛所發的第八大願走的是世界悉檀,走的是滿足需求,給予救 度,給予安樂,直至菩提之路,所以並不代表就認同女身卑劣之說,而是面 對現實面,採取隨順緣起。就因為是緣起,所以是無自性,可改變的,所以 可以在當時男尊女卑的社會架構下,契世應機地直接呼應當時女性的修道需 求:轉女成男,改變女身,離女身之苦而發的大願,這正也體現藥師佛現世 救度之特質。

52 隋.天竺三藏法師闍那崛多譯,《佛說月上女經》卷下,頁623a。

53 劉宋.罽賓三藏曇摩蜜多譯,《佛說轉女身經》,頁921b。

(30)

三、離女身之意涵與變性

藥師佛的第八大願是現生轉成男身?還是後世轉為男身?又,如何現生 轉成男身?

以佛法三世輪迴之說,後世轉為男身的可能性,自然無庸置疑,而且 男身也可能後世轉成女身。依第八大願內容:「聞我名已,一切皆得轉女 成男,具丈夫相」(玄奘譯)、「若聞我名,至心稱念,即於現身轉成男 子,具丈夫相」(義淨譯)。義淨所譯清楚表示是「現身」轉成男子,這 如何可能?

基本上這與其他大願諸如諸根不具、醜陋、盲聾、背僂、癲狂等救度,

有其諸佛特別加持、個人福德因緣層面,而能在某些特殊因緣下,得以現世 轉成男子。基本上不管是來世或現世,轉女成男的性別轉換,這是此願的基 本解釋。

然而從佛陀所宣講的許多離女身之法,亦有一種特別的啟發:

爾時世尊欲利益成就四部眾故,告無垢光女言:「若女人成 就一法,得離女身,速成男子。何謂為一?所謂深心求於菩提。

所以者何?若有女人發菩提心,則是大善人心、大丈夫心、大仙 人心、非下人心、永離二乘狹劣之心、能破外道異論之心、於三 世中最是勝心、能除煩惱不雜結習清淨之心。若諸女人發菩提 心,則更不雜女人諸結縛心。以不雜故,永離女身,得成男子,

所有善根亦當迴向無上菩提,是名為一……」。54

能夠「轉女成男」的第一法是「發菩提心」;接著佛陀又教授二法、

三法,乃至十法,可永離女身,得成男子,並迴向無上菩提。所謂二法是:

「除其慢心」、「離於欺誑,不作幻惑」。三法:「身業清淨,持身三 戒」、「口業清淨,離口四過」、「意業清淨,離於嗔恚、邪見、愚癡」,

十法:「一、不自大;二、除憍慢;三、敬尊長;四、所言必實;五、無嫌

54  劉宋.罽賓三藏曇摩蜜多譯,《佛說轉女身經》,頁918c。

(31)

恨;六、不麁言;七、不難教;八、不貪惜;九、不暴惡;十、不調戲」。

顯而易見,發菩提心不只是女性應發,男子亦是如此,是修行人的共法。其 他二法、三法,乃至十法也都是一套套的普遍修行內容,不專是針對女子而 已。所以所謂「轉女成男」的修法,應該是佛陀為了引導女性修行的一種方 式,只是套在「轉女成男」的價值框架內,套在一個當時普遍認同的性別 價值中,樹立男尊價值,形成女性需求,藉由「轉女成男」來滿足與達成 目的。

就第一法而言,若女人能發菩提心,則是「大善人心」、「大丈夫 心」。由此可見,重點在心性的修為,不在「轉女成男」,如果硬要在「轉 女成男」名相框架來論,所謂「男」、「丈夫」就不見得跟性別有關,而是 跟心性有關,只是藉由這個象徵尊貴的名相──「男」,來彰顯提升心性的 價值。依此,如若改變無明心性,轉修善法智慧,即可代表轉女成「男」

了,不見得要在身體上轉變。

還有另一層具現代意義的「轉女成男」,即是尊重女性,讓資源權利皆 平等,讓女性得以達到自主的發展,讓女性地位如同男性一般。

所以藥師佛的第八大願,也可以是指女人發入道之心,修菩提善果。也 可以是指讓女性受平等待遇,自由發展,不受障礙,如同男性。

有現代論者將「轉女成男」願,視為「選擇性別的權利」、「變性自 主」的表達,55 這並不妥適。因為現代的變性者所欲變性之原因,是心理情 欲性別與生理性別不同,而為了讓二者一致,選擇以開刀變性的方式解決身 心之矛盾。所以這種「變性」的作為是立基於情欲上,這與佛法為修道故而

「轉女成男」有根本上的不同。觀厭惡女身的瞿毘釋女經文,其是修習梵 行,愛樂男形,捨欲離欲,轉女成男。佛陀向無垢女宣講的發菩提心等離女 身法,基本上都是修道離欲、清淨善法的範疇。如若以強制開刀的方式來轉 女成男,於轉女成男的實質心性意義有所違背,所以二者不可相提並論。

55 巫秋蘭(2007),〈藥師如來十二大願與非營利事業的議題之模式建構〉,《佛教非營利事業管理思想初 探──以藥師佛十二大願為例》第四章第二節,頁59。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6 《中論·觀因緣品》,《佛藏要籍選刊》第 9 冊,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1

In his article “Cultivation of Mind and Meditative Stabilization, Mind-Only and Esoteric Vehicle,” Master Yin-Shun relies on historical texts to justify his claim that cultivation

Since Venerable Master Hsing Yun has authored a large quantity of publications, this paper mainly focuses on the first few chapters in the first volume of the Hundred Saying Series

The writer is convinced that Seng-chao’s concept of the Saint should be interpreted as an activity which is, in a sense, similar to the basic nature of NG Yu-kwan’s concept of Pure

Master of Arts in Interdisciplinary Cultural Studies FT, PT Master of Mediation and Conflict Resolution FT, PT Master of Social Sciences in Psychology PT The University of

fostering independent application of reading strategies Strategy 7: Provide opportunities for students to track, reflect on, and share their learning progress (destination). •

An additional senior teacher post, to be offset by a post in the rank of Certificated Master/Mistress or Assistant Primary School Master/ Mistress as appropriate, is provided

An additional senior teacher post, to be offset by a post in the rank of Certificated Master/Mistress or Assistant Primary School Master/Mistress as appropriate, is provided 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