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企業員工社會支持與數位學習滿意度之關係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企業員工社會支持與數位學習滿意度之關係研究"

Copied!
2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企業員工社會支持與數位學習滿意度 企業員工社會支持與數位學習滿意度 企業員工社會支持與數位學習滿意度 企業員工社會支持與數位學習滿意度

之關係研究 之關係研究 之關係研究 之關係研究

韋祿恩1、翁楊絲茜2、吳怡如3

1國立台灣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

2國立臺灣科技大學/數位學習與教育研究所助理教授

3國立臺灣科技大學/數位學習與教育研究所研究生

摘要

由於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及網路科技的日新月異,促使不受時空限制的數 位學習因應而起,而企業為提升其員工之學習力與競爭力,實有進行數位學習之 需求。本研究在探討社會支持與數位學習滿意度的關係,以期提升企業員工進行 數位學習時之滿意度。本研究進行文獻探討後,採便利抽樣方式針對曾參與過企 業數位學習的員工為研究母群,並以問卷調查進行資料收集,再以委託方式發放 800 份,回收有效問卷為 667 份;在網路問卷發放上,回收有效問卷 140 份,共 得有效問卷 807 份。問卷調查結果經敘述性統計、信度分析、t 考驗、單因子變 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多元迴歸分析探討企業員工社會支持與數位學習滿 意度之關係。本研究發現:社會支持對數位學習滿意度有顯著正相關。另外社會 支持來源對數位學習滿意度有顯著預測力,其中以「同事朋友支持」對學習滿意 度的預測力最高;而社會支持種類對數位學習滿意度也有顯著預測力,其中則以

「訊息性支持」與「情感性支持」對學習滿意度的預測力較高。最後依據本研究 結果,對於成人教育機構、企業組織、成人教師以及其他相關研究者提出參考建 議。

中文關鍵字:數位學習、社會支持、學習滿意度

(2)

The Study of Relationships between Social Support and E-training Satisfaction of Employees.

Lu-En Wei 1, Sz-Chien Wengyang 2, Yi-Ru Wu 3

1Master, Graduate School of Technolog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Assistant Professor, Graduate Institute of Digital Learning and Education,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3Master Student, Graduate Institute of Digital Learning and Education,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social support and e-training satisfaction for employees. A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adopted to the employees who attended e-training programs in organizations in Taiwan. There were 667 valid samples from 800 paper and pencil questionnaires and 140 valid samples from 143 on-line questionnaires, so a total of 807 returned surveys were utilized.In this study, the author used statistical techniques including descriptive analysis, reliability analysis, t-test, one-way ANOVA, Pearson’s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and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to test out various hypotheses raised. Social support presented significant positive relationships with e-training satisfaction and played important roles in predicting employees’ e-training satisfaction. Suggestions were provided for adult education centers, business organizations, adult education teachers, and future researchers.

Key words: e-learning、social support、e-training satisfaction

(3)

壹 壹 壹

壹、 、 、 、 前言 前言 前言 前言

由於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及電腦網路科技的發展,促使企業運用數位學習來 滿足組織對知識的需求及維持自身競爭力,數位學習不受時空限制與立即學習的 特性,讓個人終身學習及提高國民知能的目標更能有效達成。

影響企業員工的數位學習滿意度的因素很多,在過去對數位學習的研究中,

都將焦點著重於學習管理系統、個人學習模式、自我效能、學習風格與學習動機 等(王全得,2003;古碧惠,2007;朱榮富,2007;Keefe, 1988; Kolb, 2005;Chang, S.C., Tung, F. C., 2008),然而 Bandura(1986)在社會認知理論中認為個體所反映出來 的行為是透過個體與環境交互作用而來的,此外,過去研究的重心大多只在探討 不同個人因素在數位學習環境中的行為差異,而對不同的環境因素(如社會支持)

對個人進行數位學習的影響卻甚少提及,本研究即針對不同學習環境對個人的學 習滿意度作探討,將個體放在環境中,企圖瞭解個體與環境交互作用的影響,並 藉此提昇其學習的滿意度。

根據相關文獻與研究者的觀察認為「社會支持」確實是能有效預測企業員工 進行數位學習滿意度的變項。根據詹金郁(2006)的研究,在影響員工使用數位 學習的因素中,中高階主管的決心和支持是最能影響員工數位學習的滿意度,主 要是因高階主管是企業中最具協調組織紛爭權力的人,其支持會大幅降低資訊系 統所帶來的員工抗拒,進而影響員工參與數位學習的意願。而林孟春(2004)的 研究則顯示家庭的支持與鼓勵對學習者進行學習時有良好的助益,顯示家庭的支 持可能會影響企業員工進行學習的滿意度;此外,洪明洲(1999)認為當企業在 宣導數位學習時應特別重視員工對數位學習的態度,因為每位員工對進行數位學 習的態度都不一樣,而最好的數位學習宣導即是先培養某些愛好數位學習的「球 迷」進行「布樁」,也就是尋求某些同事的支持,再向其他同事推銷數位學習的 計畫,使計畫能順利進行。

在數位學習環境中,個人的認知及情感層面非常重要,過去的研究也多著 重於此,常以學習者對於資訊科技的接受程度為探討方向,很多的研究都是以科 技接受模型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TAM)中的認知有用性及認知易用性進 行探討(Davis,1989;Lee,Cheung,&Chen,2005,潘朝明,2009),但在個體之外的環境因 素,如社會性支持(如主管、同事或家人)都可能影響員工對進行數位學習滿意 度,因為成人的學習不同一般學生的學習,其所扮演的角色及承受的壓力是多元 且不固定的,故為了瞭解企業員工在不同學習環境中的學習滿意度,本研究乃針 對「社會支持」對企業員工進行數位學習時之學習滿意度進行探討,俾利提供企 業主參考,更能重視員工在數位學習環境中「社會支持」所扮演的角色,讓員工 能主動積極的學習,如此除了能對企業產生更多的效能,亦能提供員工更多發展

(4)

的機會及快速適應環境變遷的能力。

本研究係透過問卷調查的方式,探討社會支持對企業員工在進行數位學習時 所造成的影響,並提供原則性的建議,以期企業在使用數位學習進行教育訓練時 會更有成效,其所花費訓練經費亦更有價值。主要的研究目的希望能了解我國企 業員工之社會支持與數位學習滿意度的整體現況,探討企業員工社會支持與數位 學習滿意度之關係,以及分析企業員工社會支持對數位學習滿意度的預測情形。

最後依據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建議,期望能提供給政府機構、企業組織、成人電 腦學習者、成人電腦學習機構、成人教師作為規劃並推動數位學習之參考。

貳 貳

貳 貳、 、 、 、 文獻探討 文獻探討 文獻探討 文獻探討

一 一 一

一、 、 、 、 數位學習 數位學習 數位學習 數位學習

(一

一)數位學習的意義 一 數位學習的意義 數位學習的意義 數位學習的意義

在今日的社會中,隨著資訊科技的逐漸發展與成熟,企業界開始使用 電腦網路進行教育訓練,而多數人對於數位學習的一般性了解多集中在利 用電腦網路來學習,進行一系列的教學活動。目前專家學者們對於e-Learning 的定義因著重觀點不同而有所分歧。

根據美國訓練發展協會(American Society for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ASTD)的定義,e-Learning是建構在廣泛的電腦化學習(computer-based learning)、網路化學習(Web-based learning)、虛擬教室(virtual classroom)

及數位合作(digital collaboration)等的一整套學習的應用與過程(Sugrue &

Rivera, 2005),該定義將焦點放在數位學習的硬體設備上,也就是所謂的電 子化設備,認為它是一種學習媒介,也就是一種數位學習工具。另外,依 據美國WR Hambrecht+Co 公司針對美國企業數位學習市場規模、技術發展 及參與廠商的詳細分析報告中,將e-Learning分為四個層面,分別為電腦輔 助學習(Computer-assisted Learning)、線上學習(Online Learning)、數位學習

(e-Learning)與遠距學習(Distance Learning),所以,經由 ASTD 和 WR Hambrecht Co公司對數位學習的定義可以了解到,數位學習可以區分為四個 層面來看,從最基本的電腦輔助學習,擴大到線上學習和數位學習,最後 再涵蓋在遠距學習的範圍內,形成一個環環相扣的層次。

接著,美國高科技網路公司思科(Cisco)針對企業內部的數位學習定 義增加了不同的概念,思科公司(Cisco)認為數位學習不只是透過網際網 路即時傳遞各種資訊及知識給所需要的人,同時也包含知識管理及績效管

(5)

理。此定義是以企業的角度界定數位學習,遂適合於企業中使用(資策會,

2003)。

在我國方面,根據資策會(2003)針對數位學習的定義為,數位學習 是以數位工具,透過有線或無線網的路取得數位教材,進行線上或離線的 學習活動。根據這個定義,數位學習涵括了數位學習工具(輔具及載具)

的使用、數位學習網路環境的建置、數位教材內容的開發以及數位學習活 動的設計等。

基上所述,數位學習的定義會因探討或觀察的角度不同而有不同,美 國訓練發展協會(ASTD)對e-Learning的定義是以科技輔具的使用程度來判 斷數位學習的層次,然而Cisco公司由對中小企業的角度探討,對於數位學 習的定義增加了知識管理及績效管理(資策會,2003);資訊工業策進會針 對數位學習的定義為運用網路環境結合資訊與通訊科技,來完成主要的學 習和訓練活動,而其傳送的方式包括網際網路、公司內部網路、衛星傳送 等一切學習內容的傳遞和教學,且包含了正式與非正式的訓練課程。

本研究係以資策會(2003)針對數位學習的定義作為本研究探討數位 學習的定義:「數位學習係指學習者運用網路環境結合資訊與通訊科技,

來完成主要的學習和訓練活動,而其傳送的方式包括網際網路、公司內部 網路、衛星傳送等一切學習內容的傳遞和教學,且包含了正式與非正式的 訓練課程」。

(二

二)數位學習的影響 二 數位學習的影響 數位學習的影響 數位學習的影響

網際網路的出現讓學習模式出現了革命性的轉變,尤其是在企業界,

主要原因在於持續擴大的知識落差會直接影響企業的經營表現。所以為了 改善知識落差的情形,不受時空限制的數位學習正以持續且快速的趨勢在 成長(工研院,2008)。

根據經濟部工業局(2006)數位學習的研究調查,透過數位學習可以 降低教育訓練成本,節省員工的交通費與人力成本,例如企業投入數位學 習的金額,由2005年的1億600萬元,上升到2006年的近3億元,成長了約1.8 倍,而企業主也認為導入數位學習確實減少了企業的成本,例如Cisco公司 將全球員工的教育訓練改為數位學習後,光是台灣地區一年就省下2000萬元 以上,且員工因為減少了出差旅行的時間,可以花更多的時間在服務顧客 上(蕭瑞麟,2008)。因此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使用數位學習進行員工教育 訓練,此外,調查也發現企業導入數位學習的比例有逐年提昇的趨勢,由 2003年的14%提升到2006年的36%,顯示數位學習在企業的導入後已具一定 成效(經濟部工業局,2006)。

(6)

透過數位學習可以提升企業員工素質及知識競爭力,蘇衍如(2005)

認為數位學習具備隨時隨地取得資訊的特性,特別符合現代社會快速變遷 的模式。且大部分企業在投入數位學習後都有很好的效果,例如緯創公司 在投入數位學習三年後,其營業額也比前一年成長40%以上;復興航空導入 數位學習的投資報酬率(ROI)也高達20.8倍,顯示出數位學習可以為企業 帶來優勢。

遂根據以上兩點數位學習在企業的優勢,研究者認為以數位學習作為 員工教育訓練的新模式,不僅可以讓企業教育訓練的成本大幅降低,更可 提升企業及員工的競爭力,故企業使用數位學習必然是一個新的趨勢。然 而企業在引進數位學習也碰到了一些難題,Lyytinen & Robey(1999)就提 出理性上限(bounded rationality)、防衛性行為(defensive routines)及不良 組織結構設計即為三大妨礙組織學習能力因素。經濟部工業局(2006)對數 位學習導入困境分析的調查報告也顯示,企業在導入數位學習仍有主管或 組織政策不支持之困擾,以致數位學習雖然可以提供企業許多時間與成本 的優勢,但數位學習在企業中的推廣一直不如預期。

綜合以上針對企業數位學習的優勢和阻礙的探討,可以看出數位學習 雖然可以帶給企業可觀的利益,但對企業員工來說可能不過是另一種選 擇,而不是「想要」的選擇,遂為了讓員工對數位學習能有較高的使用意 願,就必須讓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感到滿意,甚至推薦給其他親朋好友。

二 二 二

二、 、 、 、 學習滿意度 學習滿意度 學習滿意度 學習滿意度

( (

( (一 一 一 一) ) ) )學習滿意度的意義 學習滿意度的意義 學習滿意度的意義 學習滿意度的意義

Tough(1987)認為滿意度是指學習者對學習活動的感覺或態度,簡言 之,學習者感到高興或正面的感覺或態度就是「滿意」;而感到不高興或 負面的感覺或態度就是「不滿意」。國內研究者馬芳婷(1989)定義,除了 可以表示出學習者對學習活動的感覺,也可以看出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願 望或需求被達成的程度。由此觀之,「學習滿意度」是指學習者對學習活 動的感覺,其可能被視為學習者對學習活動的感受,或是其內心的需求被 滿足的程度,因此學習滿意度可以用來解釋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動機和參 與學習的結果(廖志昇,2004)。

學習滿意度是衡量學習成效的重要指標,可以看出學習者在學習過程 中其需求與願望是否被滿足,進而使學習者增加其學習意願。然而,學習 滿意度的意義,根據各學者因研究目的、對象而有所不同,根據周春美及 沈健華(1995)認為學習滿意度是指學習者對於學習整體的感覺或情感性的 反應,這種感覺是來自個人處於特定環境中,實際獲得的學習內涵與應獲

(7)

得的價值之差距,如果價值差距越小,其滿意度就越高,反之,差距越大,

其滿意度就越低。

而本研究綜合上述學者對學習滿意度的看法定義「學習滿意度」為:

「企業員工在進行數位學習時,其對數位學習活動的感受,而在課程結束 後,員工的需求及期待被獲得滿足的程度」。

(二 二 二 二) ) ) )學習滿意度的層面 學習滿意度的層面 學習滿意度的層面 學習滿意度的層面

目前學習滿意度已經被許多專家學者用來探討學習者在學習過程的感 受,然而專家學者也會依據研究主體或對象的不同,而涵蓋不同層面的學 習滿意度。

Mangano & Corrado(1979)在研究成人學生的學習滿意度時,將學生 的學習滿意程度分成四個構面,其中包含「學習環境」、「人際關係」、

「學業成就」及「個人適應情形」,其認為合宜的學習地點將有助於提生 學生們的滿意度,而良好的人際關係可以讓學習者在學習的過程情感受到 滿足,學業成就的進步讓學習者感受到自己的學習是有價值的,而個人的 適應情形則可以看出學習者是否適合課程的安排。

而鄭田(1995)在研究交通部電信員工的數位學習滿意度上,將學習 滿意分為「學習環境」、「課程教材」、「教師教學」及「人際關係」四 個層面,其結果顯示良好的「課程教材」、「教師教學」及「人際關係」

可以增加員工的數位學習滿意度,而「學習環境」對於學習滿意度則沒有 影響。而陳容蕊(2000)在針對成人參與電腦為第二專長的教育訓練中,將 學習滿意度分為六個層面,分別為「教師教學」、「課程內容」、「學習 成果」、「人際關係」、「學習環境」及「學校行政」。而余采芳(2004)

在針對國內金融保險服務業人員的數位學習滿意度研究與陳碩琳(2002)以 目標導向探討學習滿意度與學習績效關係中的研究中,都將其學習滿意度 區分為「學習環境」、「行政品質」、「教師素養」、「課程」、「人際 關係」五個層面,其研究結果顯示「學習環境」越佳,數位學習滿意度就 越好。其各項定義如下列所示:

1.學習滿意度:為學生對於學習活動感覺之程度;該感覺或態度的形 成是因為學生喜歡該學習活動或在學習過程中,能達成其願望、需求,並 獲得滿足之程度。

2.學習環境:教師的教學型態、教學方式、教學資源中心提供的教學 軟、硬體設施等。

3.行政品質:包含各種有形或無形的教學服務、行政支援;例如學校 實體設備、服務提供者的能力、行政人員與學生間的互動等。

(8)

4.教師素養與教學態度:學生對教師的專業智能、上課態度、教學方 法與解釋能力,所感受到之滿意程度。

5.課程:學生在學習期間,對其課程內容的難易度、妥適性及進度安 排之滿意程度。

6.人際關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與教師、同儕及教育訓練單位行政人 員間之人際互動,所感受到的滿意程度。

而曾美華(2005)在影響數位學習滿意度因素的研究中,將數位學習 滿意度分為三個層面,分別為「教材設計」、「學習環境互動」、「學後 回饋推廣」。且其所自編的學習滿意度問卷之信度值高達0.93,因素負荷量 也都大於.7以上,代表此份問卷有較好的信度和校度;而王秋華(2001)在 網路教學之學生學習行為與學習滿意度及學習績效的關係的研究中,將數 位學習滿意度分為兩大構面,分別為修課前的滿意度及修課後的學習滿意 度,在依此構面區分出四個分層面,包括「整體學習成效滿意度」、「整 體教學品質滿意度」、「整體教學環境滿意度」、「整體教學方式滿意度」、

「整體學習滿意度」,而其整體量表的Cronbach α為0.8823,故此份量表具 有良好的信度,故本研究即採用曾美華(2005)與王秋華(2000)的學習滿 意度量表建構本研究之「數位學習滿意度量表」。

由以上國內外學者的研究中可以清楚發現,個人的學習滿意度層面會 因研究對象的不同而有所差異,大致可以區分為「學習環境」、「教師教 學」、「課程內容與安排」、「學習成果」及「人際關係」,而本研究依 據研究目的與對象將「學習滿意度」修改為「數位學習滿意度」,並定義 為:「企業員工在進行數位學習時對數位學習的感受,而在課程結束後,

員工的需求及期待被獲得滿足的程度」。

三 三 三

三、 、 、 、 社會支持 社會支持 社會支持 社會支持

(一)社會支持的定義

過去社會支持的研究都著重在個體本身,將個體從整個大環境中抽 離,忽略了人與環境的互動,而依Bandura(1986)認為要了解人的行為,

就必須要了解個體與環境是的交互關係,數位學習環境中環境對個體會產 生ㄧ定程度的影響,尤其是社會支持,遂本研究將研究的範圍擴大到整個 社會環境與系統層面,企圖找出環境所提供的社會支持對企業員工在數位 學習滿意的影響,以下即針對社會支持的概念進行說明。

在社會支持的定義方面至今並未有一個大家所能一致接受的定義,

Caplan和Killiea(1976)認為社會支持是個體與團體或其他人之間的互動關

(9)

係,有助於面對挑戰、壓力和困難,並可調整個體的適應環境能力;同時 社會支持也是一種兩個人以上的資源交換(Brownell & Shumaker, 1984),

Cutrona(1996)卻認為社會支持不只有在危機情境才會產生,在一般的情 境下也可以幫助個體提升生活品質、幸福感與調適生活。而國內學者井敏 (1991)則定義社會支持為個體透過互動,使其週遭的任何人或有關機構 的成員提供各種情緒上、實質上或訊息上的支持、回饋,尤其在壓力情境 下,能滿足需求、增進適應能力,本研究根據前述分析將「社會支持」定 義為:「社會支持是個體與團體或其他人之間的互動關係,有助於面對挑 戰、壓力和困難,並可調整個體的適應環境能力」。

依據多位學者(Brown, 1974; Barrera, 1981; Felner,1984;Gladow and Ray,1986)對社會支持的定義,可大致分為社會支持來源,諸如社會網絡、

社區組織、家人及朋友等;第二為社會支持種類,係指個體可利用或真正 獲得的支持內涵,諸如工具性、情緒性及訊息性支持等。本研究根據研究 目的與對象將社會支持定義為:「企業員工在數位學習環境中,透過社會 支持來源,得到情感性支持、工具性支持,以及訊息性性支持,以協助員 工個人解決進行數位學習時所帶來的問題與壓力,同時也滿足員工在數位 學習上的需求與期待,並提昇員工應付數位學習環境的能力」。

(二)社會支持與學習滿意度之相關研究

研究發現企業若給予員工較高的支持與信任,員工對於學習會產生較 大的動機,並擁有較佳的學習滿意度(張曉文,2003;陳盈潔,2004),王 舒可(2002)針對企業實施數位學習的關鍵成功因素中,認為高階主管的支 持也能增加企業員工對於數位學習的滿意度,故本研究認為社會支持與數 位學習滿意度之間有相關性。

此外,在探討有關組織因素對訓練成效之影響的研究中發現,主管支 持、同儕支持與工作應用成效有顯著正相關(周月娥,2002),而負面的團 體成員關係,對學習滿意有則有負向影響(Kanfer,1989),且同儕對數位 學習後表現出不支持的行為與態度會使學習者對自己在數位學習中習得的 技能感到缺乏信心,進而導致滿意度降低。故本研究認為社會支持來源與 數位學習滿意度之間有相關性,且社會支持來源可以預測數位學習的滿意 度。

而在多媒體資訊發達的今日,若網路上網的連線速度太慢,會令學習 者上網學習的意願降低,資訊環境及與技術的支援亦是企業導入數位學習 系統重要關鍵因素(陳年興、林甘敏,2001;李業成,2001)。而課堂上的 樂趣可以增加學習者之間的情感,使學習者有較高的學習滿意度(汪在莒、

林金杉,2005)。Soon、Sook、Jung & Im.(2000)的研究指出,教師對學

(10)

習者的問題如無法即時回應,會對學習產生負面的影響,是以其他的社會 支持如能給予學習者及時的訊息支持,應可提高學習滿意度(Arbaugh, 2002;

Chickering & Gamson, 1987; Thurmond et al., 2002)。故本研究認為社會支持 種類與數位學習滿意度之間有相關性,且社會支持種類可以預測數位學習 的滿意度。

參 參 參

參、 、 、 、 研究設計 研究設計 研究設計 研究設計

一 一

一 一、 、 、 、 研究架構 研究架構 研究架構 研究架構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探討企業員工的社會支持與數位學習滿意度之關係。依據研 究動機與目的,並藉由文獻歸納與探討後,發展本研究架構。本研究架構分為二 個部份,第一部份是探討社會支持來源與數位學習滿意度之關聯性;第二部份是 社會支持種類與數位學習滿意度之關聯性。

3-1 研究架構圖

二 二

二 二、 、 、 、 研究假設 研究假設 研究假設 研究假設

假設1:企業員工之社會支持與數位學習滿意度有顯著相關。

假設2:企業員工之社會支持來源與數位學習滿意度有顯著相關。

假設3:企業員工之社會支持種類與數位學習滿意度有顯著相關。

假設4:企業員工之社會支持來源對數位學習滿意度有預測力。

假設5:企業員工之社會支持種類對數位學習滿意度有預測力。

社會支持種類 情感性支持 工具性支持 訊息性支持 社會支持來源

主管支持 同事朋友支持

家庭支持

數位學習滿意度 學習環境 人際關係 學習成果

(11)

三 三

三 三、 、 、 、 資料來源 資料來源 資料來源 資料來源

本研究主要以台灣地區曾經使用企業所提供之數位學習課程的企業員工為 研究對象,因人力物力有限,採取便利抽樣,以問卷方式進行調查;問卷發放分 為委託發放及網路問卷,其中委託發放的部份共發出800份,回收722份,扣除無 效問卷55份,得有效問卷667份;網路問卷共回收到143份,扣除無效問卷3份,

得有效問卷140份,共計有效問卷807份,其中男性有488人,佔60.5%;女性有 319人,佔39.5%;在年齡方面,平均年齡為34.05歲,年齡分布,以20到30歲有 255人,佔31.7%及31到40歲有433,佔53.7%佔最多數。在學科背景方面,文、

法、商有399人,佔49.4%;理、工有362人,佔44.9%;農、醫有31人,佔3.8%;

其他學科有15人,佔1.9%。在職務類別方面,管理與財經有140人,佔17.3%;

行銷業務類有186,佔23%;客服支援類有95人,佔11.8%;製造工程類有138人,

佔7.1%;教育傳播類有15人,佔1.9%;其他專業類有233人,佔28.9%。

四 四 四

四、 、 、 、 研究工具 研究工具 研究工具 研究工具

本研究用以蒐集資料的測量工具為改編的「企業員工社會支持與數位學習 滿意度調查表」,其中「社會支持量表」的部分參考施惠文(2004)、張毓凌(2005) 王愛貞(2007)及蔡岳儒(2007)等人之研究問卷修改而成,共計28題;其中包 含社會支持來源與種類,在「社會支持來源」構面上分成「主管的支持」構面指 當員工進行數位學習時,主管會傾聽其問題、給予建議和鼓勵,且對於員工進行 數位學習的態度是正面的,例如:當我進行數位學習時,主管會肯定及讚美我;

「同事朋友支持」構面指當員工進行數位學習時,同事朋友會傾聽其問題,並給 予肯定、鼓勵,例如:我的同事或朋友會鼓勵我使用數位學習來學習;「家庭支 持」構面指當員工進行數位學習時,家人會傾聽其問題,並給予員工在家務上的 協助與支持,例如:當我進行數位學習時,家人會肯定及讚美我。

在社會支持種類構面上分成「情感性支持」構面指當員工進行數位學習時,

他人給予其個人尊重、關懷、喜愛與信任等情感上的支持,例如:當我在數位學 習上遇到挫折和困難時,家人會願意傾聽或安慰我、「工具性支持」構面指當員 工進行數位學習時,他人給予其個人物質、行動與實質物品等支持,例如:在進 行數位學習時,若需要電腦或書籍及其他實質的支援時,我的主管會設法幫我爭 取;「訊息性支持」構面指當員工進行數位學習時,他人給予其個人意見、忠告 與問題解決的建議等支持,例如:在進行數位學習前,人資或人事部門會進行宣 導活動,指引我們如何進行數位學習。

本量表之計分方式採李克特(Likert)氏五點量表方式計分,由填答者按「非 常同意」、「同意」、「普通」、「不同意」、「非常不同意」中勾選一項與自

(12)

己最符合者。其計分方式,分別給5、4、3、2、1 之分數,分數愈高則代表具有 正面的反應。

「社會支持量表」初擬完成後,設計專家意見調查問卷,邀請5位數位學習 以及人力資源領域之專家學者檢視題目,提供意見並修飾文句,以建立專家內容 效度,並僅將因素負荷量超過0.5之題項列入,故挑選28題。

「學習滿意度量表」參考王秋華(2001)、曾美華(2005)等學者所設計 的學習滿意度量表編製,採用「學習環境」、「人際關係」及「學習成果」三個 層面做為學習滿意度評量的基礎架構,共計19題,「學習環境」構面學習者對於 學習的方式、教學資源、軟硬體設施等學習環境的看法,例如:我對數位學習的 呈現方式感到滿意;「人際關係」構面為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與教師、同儕間之 人際互動,所感受到的滿意程度,例如:在數位學習環境中,可認識許多樂於分 享知識的朋友;「學習成果」構面為學習者於學習後,對於內容是否有達成其學 習目的或個人期望,所感受的滿意程度(例如:數位學習中,學習內容的疑惑,

較容易得到解答。

「學習滿意度量表」之計分方式採李克特(Likert)氏五點量表方式計分,

由填答者按「非常同意」、「同意」、「普通」、「不同意」、「非常不同意」

中勾選一項與自己最符合者。其計分方式,分別給5、4、3、2、1 之分數,分數 愈高則代表具有正面的反應。本研究量表初擬完成後,設計專家意見調查問卷,

邀請5位數位學習以及人力資源領域之專家學者檢視題目,提供意見並修飾文 ,以建立專家內容效度,因所有題項之因素負荷量均超過0.5,所以全部列入。

五 五

五 五、 、 、 、 資料分析方 資料分析方 資料分析方 資料分析方式 式 式

本研究採用電腦套裝軟體SPSS14.0進行統計分析,以Person積差相關來考驗 社會支持與數位學習滿意度之間是否有顯著相關,另採逐步多元迴歸分析,依順 向進入法,以p<.05做為變項篩選入迴歸模式之標準,以了解企業員工的社會支 持來源對數位學習滿意度的預測力、社會支持種類對數位學習滿意度的預測力。

肆 肆

肆 肆、 、 、 、 研究結果 研究結果 研究結果 研究結果

一 一 一

一、 、 、 、 問卷之信度分析 問卷之信度分析 問卷之信度分析 問卷之信度分析

本研究之正式問卷經由信度分析之結果,社會支持量表及數位學習滿意度 量表之Cronbach α係數均在.70以上,顯示內部一致性水準相當高,詳如表1所示。

(13)

表 1 本研究問卷之信度分析摘要表

二 二 二

二、 、 、 、 描述性統計分析 描述性統計分析 描述性統計分析 描述性統計分析

研究問卷中各題項回答之結果,在每分量表以平均數及標準差做描述性統 計資料彙整,以顯示研究樣本於各分量表及題項的集中趨勢與分散程度。

表 2 各變項與構面之整體描述統計

變項 平均數 標準差

社會支持 3.17 .58

社會支持來源 3.17 .57

主管支持 3.11 .63

同事與朋友支持 3.22 .59

家庭支持 3.21 .70

社會支持種類 3.17 .57

情感性 3.24 .59

訊息性 3.21 .60

工具性 3.07 .63

數位學習滿意度 3.43 .47

學習環境 3.45 .41

人際關係 3.28 .33

學習成果 3.47 .39

變項名稱 分量表

Cronbachα 值(構面) Cronbachα(變項)

主管 9 .912 同事與朋友 10 .930 社會支持來源

家人 9 .920 情感性支持 9 .892 工具性支持 10 .866 社會支持種類

訊息性支持 9 .900

.959

學習環境 7 .911 人際關係 3 .710 數位學習滿意度

學習成果 8 .889

.946

問卷整體信度 77 .954

(14)

三 三

三 三、 、 、 、 社會支持與數位學習滿意度之相關性分析與探討 社會支持與數位學習滿意度之相關性分析與探討 社會支持與數位學習滿意度之相關性分析與探討 社會支持與數位學習滿意度之相關性分析與探討

本研究從整體層面及各層面來探討企業員工社會支持與數位學習滿意 度之積差相關,分析結果詳見表。

表3 社會支持與數位學習滿意度之相關性分析

學習環境 人際關係 學習成果 數位學習整體滿意度 情感性支持 .603(**) .499(**) .600(**) .646(**) 工具性支持 .545(**) .483(**) .520(**) .582(**) 訊息性支持 .597(**) .501(**) .575(**) .632(**) 社會支持種類 .613(**) .522(**) .596(**) .654(**) 主管支持 .552(**) .419(**) .516(**) .567(**) 同事朋友支持 .562(**) .515(**) .554(**) .611(**) 家人支持 .531(**) .448(**) .520(**) .567(**) 社會支持來源 .614(**) .520(**) .596(**) .654(**) 社會支持 .609(**) .520(**) .592(**) .650(**)

** P<.01

統計分析結果顯示,「社會支持」與其所屬之「社會支持來源」「社會支持種類」

等兩構面對「整體數位學習滿意度」之 p 值均小於 0.01,且從相關係數來看,「社 會支持」與其所屬之「社會支持來源」「社會支持種類」兩構面對「整體數位學 習滿意度」之 r 值,分別依序為 0.650、0.654、0.654,其中「社會支持」、「社會 支持來源」「社會支持種類」之 r 值均超過 0.4,故「社會支持」與其所屬之「社 會支持來源」「社會支持種類」等兩構面均對「整體數位學習滿意度」有確實的 相關性,相關程度為中度正相關。

表4 社會支持來源與社會支持種類之相關性分析表 社會支持

來源

主管 支持

同事朋友 支持

家庭支

社會支持 種類

情感性 支持

工具性 支持

訊息性 支持 社會支持來源 1

主管支持 .867(**) 1

同事朋友支持 .921(**) .766(**) 1

家庭支持 .869(**) .575(**) .695(**) 1

社會支持種類 1.000(**) .865(**) .926(**) .865(**) 1

情感性支持 .937(**) .826(**) .873(**) .794(**) .939(**) 1

工具性支持 .942(**) .810(**) .850(**) .832(**) .943(**) .811(**) 1

訊息性支持 .962(**) .822(**) .909(**) .832(**) .959(**) .863(**) .863(**) 1

(15)

而依據社會支持來源與社會支持種類之相關性分析,社會支持來源「整體層面」

及其分層面「主管支持」「同事朋友支持」「家庭支持」與社會支持種類「整體 層面」及其分層面「情感性支持」「工具性支持」「訊息性支持」的相關性皆高 於.70,顯示社會支持來源「整體層面」及其分層面「主管支持」、「同事朋友支 持」「家庭支持」與社會支持種類「整體層面」及其分層面「情感性支持」「工 具性支持」「訊息性支持」之間有顯著高度正相關,代表主構面之社會支持來源 與次構面之社會支持種類在多元迴歸分析中可能存有共線性問題,遂本研究未將 社會支持來源與次構面之社會支持種類同時進行迴歸分析,以免於產生共線性問 題。

四 四 四

四、 、 、 、 社會支持對數位學習滿意度之預測力 社會支持對數位學習滿意度之預測力 社會支持對數位學習滿意度之預測力 社會支持對數位學習滿意度之預測力

(一

一)社會支持來源對數位學習滿意度之預測力 一 社會支持來源對數位學習滿意度之預測力 社會支持來源對數位學習滿意度之預測力 社會支持來源對數位學習滿意度之預測力

本研究確定社會支持來源與數位學習滿意度變項間具有正相關後,為 了解社會支持來源對數位學習滿意度之預測力,依據研究假設 4,進行多元 逐步迴歸分析,本研究之多元逐步迴歸分析結果作為如下的相關說明。

在此迴歸式中,被選入模式的變項依序為「同事朋友支持」、「家庭支 持」「主管支持」,可解釋的變異量達 42.9%。

故本項研究如表 5 顯示「同事朋友支持」「家庭支持」、「主管支持」

之數位學習滿意度預測力達顯著水準(p<.01),數位學習滿意度之展現有 42.9%會來自於社會支持來源的「同事朋友支持」「家庭支持」、「主管支 持」,其中「同事朋友支持」是主要預測變項,且這三個因素的 β 之估計值 皆為正值,呈現正向關係。以多元共線性診斷來看,容忍值皆大於.10 以上,

且 VIF 值也都小於 10 以下,遂此迴歸模式未有共線性的問題。因此,社會 支持來源之「同事朋友支持」「家庭支持」、「主管支持」對於數位學習滿 意度之展現有顯著的預測力,得出迴歸方程式為:

數位學習滿意度數位學習滿意度數位學習滿意度數位學習滿意度==. 259×同事朋友支持同事朋友支持同事朋友支持+同事朋友支持+. 211×家庭支持 家庭支持家庭支持家庭支持++. 193×主管支持主管支持主管支持主管支持++ε 表5 社會支持來源預測數位學習滿意度之迴歸分析

進入變數 R值 決定係數 R平方

R平方

改變量 F值 β之 估計值

顯著性 F改變

VIF 同事朋友支持 .611(a) .373 .374 480.336 .259 .000 3.166

家庭支持 .643(b) .411 .039 53.695 .211 .000 1.952 主管支持 .657(c) .429 .019 26.298 .193 .000 2.444

***p<.001

(16)

(二

二)社會支持種類對數位學習滿意度之預測力 二 社會支持種類對數位學習滿意度之預測力 社會支持種類對數位學習滿意度之預測力 社會支持種類對數位學習滿意度之預測力

本研究確定社會支持種類與數位學習滿意度變項間具有正相關後,為了 解社會支持種類對數位學習滿意度之預測力,依據研究假設 5,進行多元逐 步迴歸分析,本研究之多元逐步迴歸分析結果作為如下的相關說明。

在此迴歸式中,除了「工具性支持」未被選入外,「情感性支持」及「訊 息性支持」均被選入模式,可解釋的變異量達 43.8%。

故本項研究如表 6 顯示,社會支持種類之「情感性支持」「訊息性支持」

對數位學習滿意度預測力達顯著水準(p<.01),數位學習滿意度之展現有 43.8

%會來自於社會支持種類的「情感性支持」「訊息性支持」,其中「情感性支 持」是主要預測變項,且這兩個因素的 β 之估計值皆為正值,呈現正向關係。

以多元共線性診斷來看,容忍值皆大於.10 以上,且 VIF 值也都小於 10 以下,

遂此迴歸模式未有共線性的問題。因此,社會支持種類之「情感性支持」「訊 息性支持」對於數位學習滿意度之展現有顯著的預測力,本研究假設 5 得到 支持。得出迴歸方程式為:

數位學習滿意度數位學習滿意度數位學習滿意度數位學習滿意度==.384×情感性支持情感性支持情感性支持情感性支持++.281×訊息性支持訊息性支持訊息性支持訊息性支持++ε 表6 社會支持種類預測數位學習滿意度之迴歸分析

進入變數 R值 決定係數 R平方

R平方

改變量 F值 β之 估計值

顯著性

F改變 VIF值 情感性支持 .646(a) .416 .417 575.948 .384 .000 3.924 訊息性支持 .663(b) .438 .022 31.534 .281 .000 3.924

***p<.001

伍 伍

伍 伍、 、 、 、 結論 結論 結論 結論與建議 與建議 與建議 與建議

一 一 一

一、 、 、 、 結論 結論 結論 結論

運用不受時空限制的數位學習方式來推動企業的教育訓練,以維持企業及 個人的競爭優勢,是知識經濟時代的趨勢,而學習滿意度如何,就成為備受關注 的焦點,而綜觀上述研究結果證實社會支持的確是提升企業員工數位學習滿意度 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以「社會支持的來源」與「數位學習滿意度」的相關性來看,兩者間有顯 著的相關性,而其中以「同事朋友支持」相關性最高,「主管」及「家人」

(17)

的支持次之。再以「社會支持來源」對「數位學習滿意度」之預測力來看,

結果發現「同事朋友支持」與「家庭支持」對數位學習滿意度的預測力最 高,而「主管支持」次之。

從本研究結果可以得知,在進行數位學習的過程中,對於企業員工而 言,社會支持來源是很重要的一環。感受到越多社會支持,其數位學習滿 意度也隨之增加,尤其是屬於「同事朋友支持」的部分,提供了實質、訊 息與情感上的支持,更能夠增加學習的滿意度,因為個人若擁有正向的社 會關係,可以使個人在心理上較平衡,繼而減少了負向的心理狀態(如沮 喪等),且經由這些社會關係的網路,員工不但可以提供個人情緒及經濟上 的支持,更肯定讓學習者肯定自我的價值;反之,若擁有不佳的社會關係,

種種的生活壓力會使學習者的情緒受到干擾而呈現不穩定的狀態,產生易 於對他人攻擊及不友善的態度,進而影響到學習的效果(Cohen & Wills, 1985)。根據 Widoff(1999)的研究指出成人學習者的家庭支持會影響學習 者的學習滿意度,尤以配偶的支持最重要。其原因可能是因為企業員工若 在家進行數位學習,家人的陪伴可以使學習者的情緒較穩定,若家人也協 助分擔家務,會讓學習者更能專心於學習。且當學習者面臨學習壓力時,

亦需要配偶的體諒與協助(Madrey,1983)。因此,社會支持來源是企業員 工提升數位學習滿意度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以「社會支持的種類」與「數位學習滿意度」的相關性來看,兩者間有顯 著的相關性,而其中以「情感性支持」相關性最高,「工具性」及「訊息性」

的支持次之。再以「社會支持種類」對「數位學習滿意度」之預測力來看,

結果發現「情感性支持」對數位學習滿意度的預測力最高,而「訊息性支 持」次之,而「工具性支持」則預測力不顯著而未列入。

本研究結果可以得知,在進行數位學習的過程中,對於企業員工而言,

社會支持種類是很重要的一環。感受到越多不同型態的社會支持,其數位 學習滿意度也會隨之增加,尤其是屬於「情感性支持」的部分,讓個人覺 得被愛、被關心,其是屬於人際溝通網路的一環,更能夠增加學習的滿意 度,提升其學習的滿意度,此結果與 Reeves 和 Nass(2002)在《媒體等同

(The Media Equation)》一書中有關人機交互的社會心理學研究一致,在人 與科技進行交流時,其心理過程就彷彿與真的人在互動,換言之,人以科 技進行數位學習時,同樣需要情感上的支持。因此,社會支持種類中的「情 感性支持」是企業員工提升數位學習滿意度的重要因素之一。

(18)

二 二

二 二、 、 、 、 建議 建議 建議 建議

(一

一 一 一)

實務上的建議

實務上的建議 實務上的建議 實務上的建議

1.企業於規劃數位學習系統時,可以利用一些本身對於數位學習有高度熱忱 或組織中的中堅份子,讓他們最先了解數位學習所帶來的益處,培訓一些 忠誠者,再讓這些員工在組織中推廣數位學習,這樣的推行可能會比由上 而下的推動來的更有效果。

2.因為在「社會支持種類」中發現「情感性社會支持」是最能預測數位學習 滿意度的變項,因此在企業導入數位學習的過程中,若組織或同事朋友能 適時給予員工學習的過程中積極的關注和讚美,就可以避免當員工在進行 數位學習時因缺乏同儕的陪伴而感到孤單,而感受到溫暖和歸屬感,進而 提昇其學習的滿意度。而且,情感的支持無需所需成本並不高,一句關懷 的話或是一個擁抱,都能令學習成效提升。

3.過去的研究多是強調學習者個人特質對數位學習成效或滿意度之影響,較 少探討社會支持對於學習成效之影響,但經由本研究結果發現,社會支持 無論是其來源或種類,對於企業員工之學習成效都是一個很重要的影響因 素,並有預測學習滿意度之能力,是以,如果政府機構、企業組織、成人 電腦學習者、成人電腦學習機構、成人教師在規劃或推動數位學習時能將 此一因素列入評估,對於提昇員工訓練或學習的成效應有相當的助益。

(二

二 二 二)

對未來研究的建議

對未來研究的建議 對未來研究的建議 對未來研究的建議

1. 由於本研究期間乃是在單一時間所收集到的資料,因實施期間尚短,仍有 許多情況無法掌控,必須經由長期觀察以暸解其變化。因此,本研究建議 後續研究者應從縱斷面之後續延研究來探討企業員工社會支持與數位學 習滿意度之變化。本研究所選用的變項,可以解釋數位學習滿意度的總變 量約為 43%,仍有未能解釋的部份,可見還有其它重要的變項未列入,因 此建議未來研究者能擴及其他的變項,使企業員工數位學習的研究更具意 義,如數位學習制度、數位學習課程及方式等。

2. 本研究所探討的社會支持構面為個體實際生活環境的社會支持,但未來人 與人之間的主要交往範圍可能會由實體環境轉移到虛擬實境中,此時,實 體環境的社會支持與虛擬實境的社會支持對數位學習滿意度可能會有其 它不一樣的結果,因此建議未來研究者能深入探討虛擬實境的社會支持對 數位學習滿意度的影響,並且與實體環境比較。

(19)

參考文獻

工研院(2008)。工研院應用Lotus QuickPlace建立知識社群與協同合作機制。台 北:IBM。線上檢索日期:2009年6月3日。網址:

http://www-01.ibm.com/software/success/cssdb.nsf/cs/zwen-7hmcnc?OpenDocu ment&site=swtaiwan&cty=zh_tw。

井敏珠(1991)。已婚職業婦女生活壓力與因應策略、社會支持之研究。政治大 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王全得(2003)。成人教育的學習型態、動機和滿意度相關性研究-以國立高雄 餐旅學院推廣教育技藝班為例。義守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 雄。

王秋華(2001)。網路教學之學生學習行為與學習滿意度及學習績效的關係。大 葉大學資訊管理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王舒可(2002)。企業實施網路化訓練關鍵成功因素之探討。交通大學經營管理 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王愛貞(2007)。人力資本、社會支持、專業承諾與工作績效關係之探討-以台 灣銀行業為例。中華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新竹。

古碧惠(2007)。整合型數位學習模式之關鍵因素探討。大葉大學事業經營研究 所碩論文,未出版,嘉義。

朱榮富(2007)。WebQuest學習管理系統設計及對國小學生問題解決能力與學習 態度之影響。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余采芳(2004)。在線上學習情境中-個人因素與學習動機對學習績效及學習滿 意度影響之研究。長榮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汪在莒、林金杉(2005)。逢甲大學體育教學滿意度之研究。逢甲人文社會學報,

10,199-216。

李業成(2000)。企業導入網路學習系統(e-learning)關鍵因素之探討。義守大 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周月娥(2002)。組織因素對訓練成效之影響探討。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 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周春美、沈健華(1995)。合作式國中技藝教育班學生學習滿意度及其影響因素 之研究。全國技術及職教育研討會,10,39-47。

林孟春(2004)。社會階層化與數位學習-以(網路閱讀認證)為例。元智大學資 訊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邱皓政(2007)。量化研究法(二):統計原理與分析技術。台北:雙葉書廊。

施惠文(2005)。工作壓力、社會支持與工作績效之相關研究-以高雄市政府員工 為例 。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洪明洲(1999)。網路教學。台北:華彩軟體股份有限公司。

馬芳婷(1989)。社教機構短期研習班教師教學行為與學生學習滿意度之研究。

(20)

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張毓凌(2005)。研究生生活壓力、社會支持與學習滿意度之研究—以臺北縣市 大學為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 北。

張曉文(2003)。組織情境因素對員工訓練學習暨遷移動機影響之探討。中央大 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陳年興、林甘敏(2001)。網路大學學習問題探討。發表於第五屆全球華人學習 科技研討會。2001年7月8號。桃園:國立中央大學。陳容蕊(2000)。成人 參與電腦第二專長教育學習滿意度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 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陳盈潔(2004)。客服員工之自我效能、組織文化與訓練遷移成效關係之研究-

以金融業為例。大葉大學工業關係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苗栗。

陳容蕊(2000)。成人參與電腦第二專長教育學習滿意度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 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陳碩琳(2002)。目標導向、學習滿意度與學習績效關係之研究─以國立空中大 學高雄學習指導中心為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 版,高雄。

曾美華(2005)。影響數位化網路學習滿意度因素之研究。中原大學資訊管理研 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經濟部工業局(2006)。重點產業數位學習導入現況調查分析報告。台北:經濟 部工業局。

詹金郁(2006)。台灣地區企業採用數位學習影響因素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企 業管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縣。

資策會(2003)。數位學習最佳指引。台北,資策會教育訓練處。

廖光遠(2003)。設計多媒體電腦輔助教學對師院生推理能力及電腦態度之影響。

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學報,17,309-323。

廖志昇(2004)。研究生學習動機與學習滿意度關係之研究──以師院在職進修碩 士班為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潘朝明 (2009)。以科技接受模式探討Moodle應用於高中音樂課程教學之學習滿 意度及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未出版,高雄。

蔡岳儒(2007)。社會支持、工作滿意與工作績效之關係研究─以雲林縣政府員 工為例。雲林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

鄭田(1995)。交通部電信訓練所學員察覺之學習滿意度調查研究。交通大學管 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蕭瑞麟(2008)。科技創新與組織變革:科技福爾摩斯。台北:麥格羅希爾。

蘇衍如(2005)。數位學習:未來世界的知識之窗。線上檢索日期:2006年9月25 日。網址:http://www.iii.org.tw/itpilotmz/unit4/1_1.htm。

(21)

Arbaugh, J. B. (2002). Managing the on-line classroom A study of technological and behavioral characteristics of web-based MBA courses. Journal of High Technology Management Research, 13, 203-223.

Bandura, A. (1986). Social Foundations of Thought and Action: A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Press.

Bandura, A. (1986). Social foundations of thought and action: A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Barrera, M. J. (1981). Social support in the adjustment of pregnant adolescents:

Assessment issue. In B. H. Gottlieb (Ed.), Social network and social support.

London: Sage.

Brown, G. W. (1974). Meaning, measurement and stress if life events. In B.S.

Dihrenwend(Ed.), Stressful life events: Their nature and effects.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Brownell, A., & Shumaker, S. N. (1984). Social support: An introduction to a complex phenomenon.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40, 1-9.

Caplan, G., & Killilea, M. (1976). Support systems and mutual help:

Multidisciplinary explorations. New York: Grune & Stratton.

Chang, S.C., Tung, F. C., (2008).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students' behavioural intentions to use the online learning course websites,"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Vol. 39, No. 1, p 71-83

Chickering, A., & Gamson, Z. (1987). Seven principles for good practice in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AAHE Bulletin, 39(7), 3-7.

Cohen, S., & Wills, T. A. (1985). Stress, social support, and the buffering hypothesi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98, 310-357.

Cutrona, C. E. (1996). Social support in couples. Thousand Oaks, CA: Sage.

Davis, F. D.(1989) Perceived Usefulness, Perceived Ease of Use, and User Accept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MIS Quarterly, 13, 319-340.

Felner, R. D. (1984). Vulnerability in Childhood: A Preventative Framework for Understanding Children’s Effort to Cope With Life Stress and Transitions.

Prevention of Problems in Childhood. New York: John Wiley and Sons.

Gladow, N. W., & Ray, M. P. (1986). The impact of informal support system of the well-being of low income single parents. Family Relations, 35, 113-123.

Kanfer, D. J., & Ackerman, P. L. (1989). Motivation and cognitive abilities: An integrative/aptitude-treatment interaction approach to skill acquisition.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74, 657-689.

Keefe, J. W. (1982). Assessing student learning styles: An overview. In

NASSP(Ed.), Student learning styles and brain behavior. Reston, VA: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econdary School Principals.

(22)

Kolb, A. Y. & Kolb, D. A. (2005). Learning styles and learning spaces: Enhancing experiential 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Academy of Management Learning and Education. 4(2): 193-212.

Lyytinen, K., & Robey D. (1999). Learning Failure in Information System Development. Information System Journal, 9, 85-101.

Lee, M.K.O., Cheung, C.M.K.,Chen, Z.(2005). Acceptance of Internet-based Learning Medium: The Role of Extrinsic and Intrinsic Motivation, Information & Management, 42( 8),1095-1104

Madrey, F. G. (1983). The Effects of Enrollment on Full-Time Married Doctoral Students: An Ethnographic Study. Annual Meeting of the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Higher Education, 3, 85-101.

Mangano, J. A., & Corrado, T. J. (1979). Adult student’s satisfaction at six two-year college,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180-563.

Reeves, B., & Nass, C. (2002). The media equation.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oon, K. H., Sook, K. I., Jung, C. W., & Im, K. M.(2000). The effects of internet- based distance learning in nursing. Computers in Nursing , 18(1), 19-25.

Sugrue, B., & Rivera, R. J.(2005). 2005 state of the industry report: ASTD's annual review of trends in workplace learning and performance. Retrieved March 20, 2008, from

http://www.astd.org/NR/rdonlyres/563C2472-1F53-4BEE-8213-7CC19BC532 C5/0/ASTD_StateoftheIndustry_2005.pdf.

Thurmond, V. A., Wambach, K. & Connors, H.R. (2002). Evaluation of student satisfaction: Determining the impact of a web-based environment by controlling for student characteristics.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Distance Education, 16(3), 169-189.

Tough, A. (1987). The major iearning efforts: recent research and future directions.

Adult Education, 28(4), 250-265.

Widoff, J. C. (1999). The adult male undergraduate student experience: Real man do return school. The Journal of Higher Continuing Education, 47(2), 15-24.

數據

表 1  本研究問卷之信度分析摘要表  二二二 二、、、 、    描述性統計分析描述性統計分析描述性統計分析 描述性統計分析  研究問卷中各題項回答之結果,在每分量表以平均數及標準差做描述性統 計資料彙整,以顯示研究樣本於各分量表及題項的集中趨勢與分散程度。  表 2  各變項與構面之整體描述統計  變項  平均數  標準差  社會支持  3.17  .58  社會支持來源  3.17  .57  主管支持  3.11  .63  同事與朋友支持  3.22  .59  家庭支持  3.21  .70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National 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n.d.). The science of

• To enhance teachers’ knowledge and understanding about the learning and teaching of grammar in context through the use of various e-learning resources in the primary

vs Functional grammar (i.e. organising grammar items according to the communicative functions) at the discourse level2. “…a bridge between

Feng-Jui Hsieh (Department of Mathematics,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Hak-Ping Tam (Graduate Institute of Science Education,. National Taiwan

2 Department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and Counseling / Institute for Research Excellence in Learning Science,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Research on embodied cognition

2 Center for Theoretical Sciences and Center for Quantum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Taipei 10617, Taiwan!. ⇤ Author to whom correspondence should

2 Center for Theoretical Sciences and Center for Quantum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Taipei 10617, Taiwan..

2 Center for Theoretical Sciences and Center for Quantum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Taipei 10617, Taiw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