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3章 變化多端的天氣 大氣章 變化多端的天氣 大氣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第3章 變化多端的天氣 大氣章 變化多端的天氣 大氣"

Copied!
15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在衛星尚未發明前,人們在海上航行,常使用磁針辦別方向,

才得以準確的到達目的地。

3-1 大氣與水 3-2 雲與風

3-3 氣團與鋒面

3-4 臺灣的特殊天氣現象 3-5 天氣的預報

第 3 章 變化多端的天氣

(2)

大氣

地球外圍被一層空氣包圍著,稱為大氣層 大氣層受到地球引力吸引,使大部分氣體分 布在地表附近,不易逸散到外太空

約有 99% 的大氣集中在地表上方 30 公里以

(3)

大氣層

大氣層溫度隨著高度變化而改變(圖 3-1 ) 對流層 : 從地表向上到約 10 公里高的範圍

氣溫一般會隨著高度升高而降低 爬到合歡山頂可明顯感受到氣溫比山下低

(圖 3-2 )

(4)

圖 3-1 大氣溫度隨 高度變化的關係圖

(5)

圖 3-2  溫度隨地勢升高而降低,即使臺灣地處 亞熱帶,在高山上有時也有低於零度氣溫,而有 機會見到美麗的雪景

(攝於合歡山)

(6)

大氣層

冷熱空氣分布,容易因密度不同,造成冷空 氣下降、熱空氣上升的空氣垂直運動,使對 流層在垂直方向的對流旺盛

由空氣垂直運動所產生的天氣現象,大都發 生在對流層,如雲和降雨

(7)

大氣層

大氣層可分為對流層、平流層、中氣層與 增溫層。平流層的底部較少空氣擾動,適合長 程客機航行,以避免遭遇許多亂流而影響飛行 的安全及舒適;臭氧層位於平流層中,臭氧會 吸收紫外線的能量,因此平流層氣溫隨高度增 加而上升。中氣層的氣溫隨高度增加而降低,

在高度約 85 公里處,出現最低溫。至於增溫 層的氣溫,則會隨高度增加而上升。

(8)

大氣層

除掉水氣後的乾空氣中,主要成分 氮氣(約占 78% )

氧氣(約占 21% ) 氬氣(約占 0.9% )

成分比例在增溫層以下大致固定(圖 3-3 ) 其他的大氣成分如水氣、二氧化碳、甲烷和 臭氧等氣體的含量變動較大

大氣組成

(9)

圖 3-3 乾空氣組成的體積比例

(10)

大氣層

水氣是氣態的水,肉眼無法看見,幾乎所有 天氣現象都和水氣有關

水氣在大氣組成中所占的比例不高,但含量 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有很大變化,如:在 熱帶雨林區,水氣含量和沙漠地區比較起來

,明顯高出許多 ( 圖 3-4)

水氣含量較高時,空氣較為潮溼,流汗較不 易蒸發,溼衣物也不易晾乾

(11)

a. 沙漠地區的水氣含量低 b. 熱帶雨林的水氣含量高

圖 3-4 水氣的含量在不同地區會有明顯差異

(12)

大氣層

大氣能供給生物生存所需的氣體,也形成各種 天氣變化,同時大氣運動亦能調節全球溫度,

對全球氣候有著重要影響

雖然大氣層的厚度對於整個地球而言不大,卻 是一層重要的保護罩,有吸收紫外線(請參見 4-3 節)和減緩隕石(圖 3-5 )直接撞擊地球 的功能

月球就是缺乏大氣層,無法阻擋隕石的撞擊,

因此在表面留下許多因隕石撞擊所產生的坑洞

(圖 3-6 )。

(13)

圖 3-5 地球上發現最大的一 個隕石重達 60 公噸(攝 於非洲 納米比亞)

圖 3-6 月球表面有許 多因隕石撞擊而形成 的坑洞

(14)

流星和隕石

太空中的塵埃或碎塊有時會受到周遭星體 的重力吸引,而直接撞擊該星體,若該星體的 表面具有大氣,則塵埃或碎塊落下的過程會和 大氣摩擦燃燒而形成流星;若未燒盡落到地面 上,則會形成隕石。如果該星體沒有大氣,這 些隕石便會直接撞擊星體表面。

(15)

地球的外圍有大氣層,而表面則約有 70% 以 上面積被水覆蓋(圖 3-7 ),雖然液態水含 量相當大,但約 97.5% 的水分布在各海洋及 鹹水湖中

因為溶解了許多鹽類,如氯化鈉及氯化鎂等

,喝起來又鹹又苦,不能直接飲用,也無法 用來灌溉作物,所以人類真正能利用的淡水 資源其實並不多

水循環

(16)

圖 3-7 從外太空觀看,地球表面一片蔚藍,液態水含量相當大

(17)

除了鹹水之外,

淡水約只剩全球水量的 2.5% ,

其中約 1.74% 水量被冰凍在極區和冰川中

,幾乎無法利用 ( 圖 3-8)

 實際上可用的水所占比例極低 ( 表 3-1) 淡水資源非常珍貴,應該節約用水不要浪費

(18)

表 3-1 全球水量分布比例

( 資料來源:聯合國 環境署

—— 2007 全球環境展望第四 版 )

圖 3-8 雖然冰山屬於 淡水資源之一,但卻 幾乎無法利用

(19)

水循環

雨水是淡水資源的主要來源之一,當雨水降 落至地面後,一部分滲入土壤形成地下水,

或被植物吸收後再透過蒸散的過程,以水氣 的形式回到大氣中;另一部分會在地面上匯 集形成河流及湖泊,最後流至大海

液態的水則會經由蒸發成為空氣中的水氣,

並於高空中凝結成雲。雲隨著大氣的運動,

將水氣運送至遠處,再藉由降水回到海洋或 地面,地球上的水不斷重複此一過程,這就 是水循環(圖 3-9 )

(20)
(21)

圖 3-9 水循環過程的示意圖

(22)

水循環

水循環過程中除了形成地球上各種的天氣現 象,例如:雲、雨和雪等,並藉著水的三態 變化所伴隨的能量轉移

得以調節各地的溫度、氣候,也使各地生物 得以生存

水的分布與循環

(23)

水的三態與能量的轉換

地球上的水透過蒸發、凝結和凝固等過程

,同時存在氣態、液態和固態等三態,這些過 程會伴隨能量的轉移

例如:

冰需要加熱才能變成水,屬於吸熱反應 水變成冰則是放熱反應。

這樣的能量轉換,對地球溫度的調節,影響非 常大。

(24)

水資源

常見的淡水資源包括河川、湖泊及地下水,

河川所帶來的淡水是人類飲用和灌溉等民生 用水的主要來源

因此河川兩岸經常會有人群聚居活動,許多 大河流域也都曾孕育出燦爛的古代文明,例 如:中國的黃河(圖 3-10 )和埃及的尼羅河

(25)

圖 3-10 黃河流域孕育出燦爛的中國古文明

(26)

水資源

河川 / 湖泊為人類用水主要來源之一,審慎 評估規劃河川或湖泊的環境與生態,於中、

上游興建水庫攔截河水,延長水資源可被利 用時間

大甲溪水位落差極大,水資源不易保留,

但在上游興建德基水庫後(圖 3-11 ),成為 中部地區重要的民生用水來源之一

(27)

圖 3-11 臺中 德基水庫

(28)
(29)

點選畫面連結經濟部水利署

(30)

點選畫面連結南區水資源局水庫導覽

(31)

地下水

部分滲入土壤的雨水或河水,沿著岩石顆粒 間的細縫向下流動,形成地下水(圖 3-12 ) 砂 / 礫岩顆粒大,地下水易滲透透水層

頁岩顆粒小,地下水不易滲透 不透水層

水向下滲透碰到不透水層時,會開始向上累 積,形成地下水體,頂部為地下水面,也是 一般井水的水面

(32)

地下水

地下水流動速度緩慢,平均一年流動約 1 ~ 4 公尺,其流動距離會隨著不同的季節、地 點而有差異

掘井所取到的水,可能是由數千甚至是數萬 年以前的雨水或河水所形成之地下水

地下水

雨水 河水 岩漿水

溶氧量低,甚至無菌,汙染少

潔淨 不需處理 / 只需簡單處理

開發成本低 : 管路短、佔地少、水量較穩

(33)

圖 3-12 地下水示意

(34)

自流井的成因

若某地區的兩層不透水層中間夾有一層透水 層,且地下水可由一端注入,則稱此透水層中的 地下水為「受壓地下水」。此時若有一口打至受 壓地下水的水井,

且其井口高度低於 受壓地下水的水面

,則井水會因為連 通管原理而受壓噴 出,成為自流井。

(35)
(36)

地層下陷

天然因素

地殼變動

地層自然壓密 火山爆發

人為因素

抽取地下水 / 石油 採礦

工程排水

結構物重力壓密

台北市 新北市 宜蘭縣

彰化縣 : 大城鄉 雲林縣 : 元長鄉 庫鎮

尾鎮

嘉義縣 台南線 高雄縣 屏東縣

(37)

地層下陷

如果抽取地下水的量,遠超過雨水補充的量 時,岩層中的孔隙會因為失去水分而壓縮,

就會導致地層下陷

在沿海地區,當地下水面嚴重下降時,甚至 還會導致海水滲入造成地下水鹹化等問題,

例如:臺灣部分沿海地區因為工業、農業及 養殖漁業(圖 3-13 )等,需抽取大量地下水

,而發生地層下陷(圖 3-14 )及淡水鹹化的 情形

(38)

海水入侵前

海水入侵後

(39)

圖 3-13 養殖漁塭,常 需抽取大量的地下水 ( 攝於屏東縣 東港 鎮 )

圖 3-14 因地層下陷,使 得路面必須填土,新建 房屋必須墊高地基,新 舊房子比對明顯

( 攝於屏東縣 佳冬鄉 )

(40)

點選畫面看原圖

(41)

點選畫面連結 地層下陷資料管理系統

(42)

點選畫面連結 看原

(43)

點選畫面連結 看原

(44)

點選畫面連結 看原圖 資料來源 :

經濟部水利署地下水觀測網

(45)

點選畫面連結 經濟部水利署 地層下陷防治網

(46)

點選畫面連結 經濟部水利署 地下水觀測網

(47)

地層下陷

為保持地下水質的清潔,人類應該要注重環 境保護並做好預防措施,尤其是工廠、垃圾 場、化學廢料場與核廢料儲存場等

更應該特別做好環保措施,以免受汙染的水 滲入地下而汙染地下水源

(48)

溫泉

當地下水受地熱加熱,再循著岩層的裂隙 上升而湧出地表時,若其溫度高於人體體溫或 當地年平均溫 5℃ 以上,即稱為溫泉。

(49)

右圖為地層剖面示意 圖,圖中的岩層皆具 有透水性,虛線為地 下水位面。今鑿一口 深水井,則井水面將

位於井中何處?【 94-1 基測】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解答

鑿井取得的水是地下水,井水面和地下水面一 致。答案為 (B) 。

3-1

(50)

前言

你是否曾察覺天氣的多樣變化?臺灣夏日午 後,可能一開始天空萬里無雲,隨後馬上烏 雲密布,緊接著雷電交加,下起傾盆大

雨,天氣變化都發生在對流層內

對流層內含有水氣,水的三態變化過程,進 而發生許多天氣現象(圖 3-15 )

(51)

a. 晴天 b. 陰天

c. 閃電 d. 下雨

圖 3-15 各種天氣現象

(52)

空氣中的水氣

天氣變化和雲有密切關係

雲由無數飄浮在空中的水滴或冰晶集合而成

,和空氣中看不見的水氣量有關

水氣主要是從地表水蒸發或植物蒸散而來,

但空氣並非能無限制的容納所有的水氣

(53)

空氣中的水氣

一定體積空氣,在一定溫度下,能容納的最 大水氣量固定

水氣達到最大含量,稱為飽和

氣溫增高,空氣能容納的最大水氣量愈多 氣溫愈低,空氣能容納的最大水氣量愈少

(圖 3-16 )

當空氣中的水氣達到飽和時,

水氣便有可能凝結形成水滴或冰晶

(54)

圖 3-16 空氣中的水氣含量和溫度間的關係

(55)

溼度

空氣中水氣量的多寡常用溼度來表示,相 對溼度是指在一定溫度之下,空氣中實際的水 氣量與能容納的最大水氣量之百分比,而人體 感受到的舒適程度往往和當時的相對溼度有關

,例如:當相對溼度低時,人們所排出的汗水 較容易蒸發而帶走身體的熱量,因此人們感覺 較為乾爽舒適;相反地,當相對溼度高時,人 們的汗水不易蒸發,因此會感覺較為悶熱。

(56)

雲的形成

大氣壓力隨高度增加而減小,當一團 未飽和的空氣由地面受熱上升後,外 界氣壓隨著高度的增加逐漸減小,空 氣體積膨脹,致使溫度下降,原本水 氣量不飽和的空氣,可能因溫度降低 而達到飽和

水氣若附著在空氣中固體微粒,會凝 結形成水滴或冰晶,成為天空中的雲

(圖 3-17 、 3-18 )

(57)
(58)
(59)

圖 3-18 天空中的雲

(60)
(61)

下雨、下雪、霧和露

當水滴或冰晶聚集愈來愈多,達到一定程度 時,水滴或冰晶落到地面,稱為下雨或下雪

上升氣流是形成雲雨的重要條件

如:溼空氣遇到地形而抬升,造成降雨

(62)

下雨、下雪、霧和露

若空氣接觸到較冷的地表,且達到飽和而凝 結成水滴,懸浮在地面附近,會形成 ( 3-19) ;若附著於物體上就形成 ( 圖 3-

20)

雲和霧的形成原因相同,只是發生的高度不 同,在地面附近是霧,離開地面就成了雲

(63)

圖 3-19 漂浮在林間的霧 圖 3-20 樹葉上的露

(64)

冰晶

當不飽和的空氣因溫度的降低而達到飽和

,此時水氣若附著在空氣中的固體微粒上,便 會凝結成液態的水滴。若當時的溫度低於 0℃

時,甚至會凝固形成固態的冰晶。

(65)

右圖為氣流流過山丘的 示意圖,箭頭所指為氣 流的流向。根據圖中所 示,在何處最容易有雲

層累積,甚至降雨? 【 94-1 基 測】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解答

上升氣流是形成雲雨的重要條件,當氣流上升 至乙處時,容易有雲層形成,甚至降雨。答案 為 (B)

3-2

(66)

目的:透過簡單活動,來了解雲形成的過程。

器材:

活動裝置示意圖 活動 3-1 雲的形成

(67)

步驟:

1. 取橡皮塞鑽一個適當大小的孔,將玩具打氣 筒的橡皮管穿過橡皮塞,利用膠帶固定兩者

,使兩者密合(圖 1 )。

2. 在寶特瓶中裝入約五分之一的水,靜置一段 時間,使寶特瓶內的空氣含有水氣。

3. 利用打火機點燃線香,待線香產生白煙後,

將線香放入寶特瓶的空氣中晃動一下即取出

(圖 2 ),並立刻用橡皮塞塞緊寶特瓶口。

(68)

步驟:

4. 將寶特瓶口朝上立於桌面,利用打氣筒將氣 體打入瓶中(圖 3 ),當寶特瓶中的氣壓漸 增時,橡皮塞會因此而彈開。

5. 當橡皮塞彈開時,觀察瓶口是否有白色煙霧 產生?如果有,請仔細觀察這團白色煙霧。

(69)
(70)

問題與討論:

   

1. 將線香放入寶特瓶內晃動一下的目的為何?

解答:

線香的白煙可以增加寶特瓶內空氣中的微粒,

當瓶內的水氣達到飽和時,水氣若附著在微粒 上便會凝結成水滴。

(71)

問題與討論:

   

2. 當橡皮塞彈開時,瓶口為何有白色煙霧產生?

所產生的白色煙霧是何種物質?

解答:解答:

當橡皮塞彈開時,寶特瓶內空氣從內部氣壓大的環境 釋放到外部氣壓小的環境,空氣體積急速膨脹且溫度 降低,原來水氣量不飽和的空氣則因溫度的降低而達 到飽和,此時水氣若附著在空氣中的微粒上便會凝結 成水滴,白色煙霧即為看得見的水滴。

(72)

問題與討論:

   

3. 試著利用此活動,討論白色煙霧的產生與雲 的形成,在原理上有何相同之處?

解答:

雲的形成原理與此活動的原理相似,當地面有一團未 飽和的空氣上升時,因大氣壓力隨著高度增加而減小

,這團空氣的氣壓較外界大,造成本身的體積膨脹,

致使溫度下降,原來水氣量不飽和的空氣則因溫度的 降低而達到飽和,此時水氣若附著在空氣中的微粒上 便會凝結成水滴或冰晶,形成天空中的雲。

(73)

氣壓

天氣的變化也和風有關係,而風又是如何形 成的呢?風即是空氣的流動,主要是受到大 氣壓力(氣壓)的影響

氣壓是指單位面積上空氣柱的重量,常用百 帕( hPa )為單位,一大氣壓約為 1013 百

在高度相近的地方,各地的氣壓值不一定相 同,在天氣圖上若將氣壓值相同的地點連線 起來,所畫出來的曲線稱為等壓線

(74)

風的形成

氣壓高低是相對於周圍氣壓而判斷,天氣圖 上等壓線值向外遞減的封閉曲線中心為高氣 壓中心,以藍色 H 表示,氣壓較周圍高

天氣圖上等壓線值向外遞增的封閉曲線中心 為低氣壓中心,以紅色 L 表示,氣壓較周圍 來得低

風的形成

(75)

風的形成

當空氣由氣壓高的地方流向氣壓低的地方,

就形成了風

等壓線的疏密程度可以表示風速大小

等壓線較密集,表示氣壓變化較大,空氣流 動速度較快,風速較為強勁

(76)

右圖為某地區地面天氣 示意圖,圖中實線為等 壓線,試依圖中等壓線 數值的變化回答下列問 題:

1. X Y 處分別為何種氣壓中心?

2. 甲、乙兩地何處的氣壓變化的差值較大

又何處的風速較大?

解答

1. X 處等壓線數值向外遞減,為高氣壓中心;

Y 處等壓線數值向外遞增,為低氣壓中心。

2. 等壓線疏密程度可表示風速大小;

甲地等壓線較密集,氣壓變化較大,風速較強

(77)

高、低氣壓中心

地面的風從高氣壓吹向低氣壓,因地球自轉 影響,造成在北半球向右偏的效應,再加上 近地面的空氣同時受到地表摩擦力影響

北半球高氣壓中心地面氣流會以順時鐘

(順時針)的方向流出

北半球低氣壓中心地面氣流會以反時鐘

(逆時針)的方向流入(圖 3-21 )

(78)

圖 3-21 北半球高、低氣壓中

地面附近氣流流向

(79)

高、低氣壓中心

地面空氣水平運動,會引發大氣垂直運動 當地面高氣壓中心空氣流出,誘使上方空氣

下沉補充,形成下沉氣流,多造成晴朗無雲 的好天氣

當地面空氣流入低氣壓中心,迫使中心空氣 上升,引發上升氣流,空氣中水氣易達到飽 和而凝結成雲,多造成陰雨的壞天氣(圖 3- 22 )

(80)

圖 3-22 北半球高、低氣壓水平及垂直氣流示意

(81)

3-3

右圖為東亞地區某日 之天氣圖,下列敘述 何者正確?

(A)X 處為上升氣流,

Y 處為下降氣流   (B)X 處為下降氣流,

Y處為上升氣流  

(C)X 處為上升氣流, Y 處為上升氣流  

(D)X 處為下降氣流, Y 處為下降氣流【 91-1 基測】

< 解答 > 答案為 (B)

X

處等壓線值向外遞減高氣壓中心

中心為下降氣流

Y

處等壓線值向外遞增低氣壓中心

中心為上升氣流

(82)

影響高、低氣壓分布的因素很多,其中最主要 的因素就是溫度的差異。下面為某沿海地區白 天與夜晚的示意圖,試回答下列問題:

(83)

解答

白天時陸地因比熱較小,增溫速度較快。

夜晚時散熱降溫速度也較快。

1. 白天時,陸地和海面哪一個受熱增溫速度 較快?而夜晚時,陸地和海面哪一個散熱降 溫速度較快?

(84)

2. 當一地區溫度較高時,其上方的空氣因為 溫度上升、密度變小,產生低氣壓。因此,

該地區在白天時,陸地和海面上方的空氣哪 一個會形成低壓區?而夜晚時,哪一個會形 成低壓區?

解答

白天陸地增溫快,上方空氣溫度上升、密度變小

,產生低氣壓。

夜晚陸地降溫快,上方空氣溫度下降、密度變大

,產生高氣壓,此時海面上方相對產生低氣壓。

(85)

3. 當空氣由氣壓高流向氣壓低時,請在圖上 畫出此地區白天與夜晚空氣流動的情形。

解答

(86)

臺灣的季風

臺灣冬季和夏季盛行風向不同 風向指風的來向

因季節改變方向的風,稱為季風

冬季時亞洲大陸比熱較海洋小,降溫快,溫 度較低,上方空氣因溫度下降、密度變大,

產生蒙古冷高壓,冷高壓流出的空氣到達臺 灣時形成東北季風(圖 3-23 )

臺灣的季風與天氣現象

(87)

圖 3-23 冬季時臺灣盛行東北風

(88)

臺灣的季風

東北季風吹拂,

北部及東北部地區 位在中央山脈迎風 面,天氣常寒冷又 陰雨綿綿

中南部位於中央 山脈背風面,有下 沉的乾燥空氣

( 圖 3-24) 圖 3-24 東北季風對臺 灣的影響

(89)

臺灣的季風

夏季亞洲大陸比熱較小,升溫快,溫度較高

,上方空氣因溫度上升、密度變小,形成低氣

海洋上為暖高壓,溫暖潮溼空氣由海洋注入 陸地低壓,到達臺灣時轉為西南風,形成西南 季風 ( 圖 3-25)

有時出現旺盛西南氣流,對中央山脈西側的 迎風山區造成豪雨(圖 3-26 )

(90)

圖 3-25 夏季時臺灣盛行西南風

(91)

圖 3-26 西南季風對臺灣的影

(92)

氣團

在一個廣大地區,上方空氣經過長時間停留後

,形成一大團溫度及溼度等性質變化小的空氣 氣團性質隨發源地不同而異,

離開發源地後,隨著經過的地表性質改變 影響最大的兩個氣團

源自西伯利亞、蒙古地區又冷又乾大陸冷氣團 源自太平洋溫暖又潮溼海洋暖氣團

(圖 3-27 )

(93)

圖 3-27 影響臺灣冬季和夏季天氣 的兩大氣團示意圖

氣團

夏天

太平洋暖氣團溫暖 / 潮溼 天氣暖溼

部分地區常因旺盛

上升氣流產生午後雷陣雨

(94)

氣團

冬天

大陸冷氣團勢力強大

氣團南下移動 天氣寒冷

臺灣的天氣 圖 3-27 影響臺灣冬季和夏季天氣 的兩大氣團示意圖

(95)

鋒面

兩個氣團相遇時,溫度及溼度等性質顯 著不同,兩氣團間的交界面,稱為鋒面

暖空氣密度小的沿鋒面向上抬升,造成 上升氣流,形成雲雨,因此鋒面過境時 天氣陰雨

(96)

冷鋒

當冷空氣向暖空氣移動,此交界面為冷鋒

(圖 3-28a ),在天氣圖上以 表示

冷空氣切入暖空氣下方,暖空氣順勢被抬 升,隨鋒面移動,帶來雲雨天氣

冷鋒過境後使氣溫下降

(97)

暖鋒

暖空氣向冷空氣方向移動,交界面是暖鋒

(圖 3-28b ),在天氣圖上以 表示

暖空氣沿鋒面爬升至冷空氣上方,隨鋒面移 動,帶來雲雨天氣

暖鋒過境後使氣溫略升

(98)

圖 3-28 冷鋒及暖鋒示意圖

(99)

滯留鋒

當冷、暖空氣勢力相當時,此時鋒面幾 乎呈現停滯不前的狀態,形成滯留鋒,

在天氣圖上以 表示

鋒面停滯,造成該地連續性降雨

影響臺灣天氣的鋒面主要是冷鋒及滯留 鋒,很少受到暖鋒影響

(100)

右圖為某日地面天氣示意 圖,此時正有一鋒面通過 臺灣附近的上空。有關此 鋒面造成的現象,下列敘 述何者正確?

(A) 鋒面通過臺灣時,往往會帶來陰雨的天氣 (B) 臺灣即將遇到寒流,溫度將急速下降

(C) 即將通過臺灣上空的鋒面是冷鋒 (D) 此種鋒面通常移動快速

3-4

(101)

解答

鋒面過境時往往帶來陰雨天氣,因此當鋒面通過 臺灣時,下雨機會將大增;

即將通過臺灣的鋒面為滯留鋒,溫度不會急速下 降,且此鋒面通常停滯不前,在臺灣上空徘徊數 日。故答案為 (A) 。

(102)

如表是臺灣某地連續兩天的天氣預報內容,依 據表中資料可判斷該地前後兩天的天氣變化,

最可能受到下列哪一種天氣系統的影響?

(A) 暖鋒抵達 (B) 冷鋒抵達

(C) 低氣壓持續籠罩 (D) 高氣壓持續籠罩

【 95-1 基測】

(103)

解答

由表可知,第二天的氣溫明顯降低,且天氣轉 為陰雨,最可能為冷鋒抵達的天氣型態。

故答案為 (B) 。

(104)

來源 : 泰宇出版社

(105)

D

) 圖為北半球某地區的地面天氣簡圖,若不考慮

地形的影響,下列對於甲、乙二地的敘述或比較,何者 正確?【 100-2 基測】

(A) 甲地位於暖氣團中心 (B) 乙地位於高氣壓中心

(C) 地表風向,二地大致相同 (D) 地表氣壓,乙地較甲地高

解析:

1. 乙處在冷鋒之前(暖鋒之後),此區為暖空氣

甲處在冷鋒之後(暖鋒之前),此區為冷空氣。

溫度乙高於甲。

2.L 為低氣壓,氣壓由外而內逐漸遞減。氣壓乙高於甲。

3. 由等壓線分布,可推論甲處偏東風,乙處偏西風。

(106)

右圖為東亞地區地面天氣簡圖 【 97-2 基測

D

)如下列四個位置中,哪一個位置的風向與其他 位置的風向差異最大?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解析:

甲處偏北風

乙處偏北風

丙處偏北風

丁處偏南風

(107)

前言

臺灣位在歐 亞大陸 vs 太平洋交界帶 -- 1. 大陸冷氣團和太平洋暖氣團勢力消長

2. 中央山脈地勢影響  臺灣天氣變化萬千

冬天北部可能寒風刺骨、陰雨綿綿 但中南部可能晴朗乾爽

(108)

寒流

冬季受蒙古大陸冷氣團影響

冷氣團南下,帶來一波波冷空氣過境(圖 3-29 ) 氣溫下降

冷空氣迅速潰流到臺灣,

各地氣溫驟降,稱為寒流(寒潮)

地面農作物凍傷 / 養殖魚類大量死亡,

對農漁業損害非常大

(109)

a. 臺灣冬季的地面天氣簡圖 ( 民國 95 年 2 月 26 日上午 8 時 )

b. 臺灣冬季的衛星雲圖

( 民國 95 年 2 月 26 日上午 8 時 )

圖 3-29 冬季時,臺灣附近的天氣狀況

(資料來源:中央氣象局)

(110)

梅雨

( 一 ) 春天氣溫回暖

北方冷氣團勢力減弱 南方暖氣團勢力增強

( 二 ) 五、六月春末夏初,兩股氣團勢力相當 常在臺灣附近形成停滯不前的滯留鋒面 (圖 3-30 )

造成連續性降雨,甚至有豪雨

(111)

a. 梅雨來臨時的地面天氣簡圖 ( 民國 95 年 6 月 9 日上午 8 時 )

b. 梅雨來臨時的衛星雲圖 ( 民國 95 年 6 月 9 日上午 8 時 )

圖 3-30 梅雨季時,臺灣附近的天氣狀況

(資料來源:中央氣象局)

(112)

梅雨

( 三 ) 梅雨季雨量少 / 無雨,該年可能發生乾

發生豪雨易引起山洪暴發

發生連續性降雨導致農作物浸水減產 (圖 3-31 )

( 四 ) 適時適量梅雨降水是臺灣重要的水資源

(113)

圖 3-31 梅雨季連續性降雨,常造成嚴重農業損失

(114)

梅雨

影響臺灣梅雨降雨分布最大原因 地形中央山脈,

位於迎風面的西部雨量往往多於東部地區 梅雨季豪雨發生頻率較高:

1. 臺南 ~ 阿里山一帶 2. 新竹地區

3. 高山地區發生豪雨機會高於平地 地形決定梅雨季降雨分布非常重要!

(115)

颱風

由統計資料顯示 ( 表 3-2) ,從四月開始到十 二月都有颱風侵臺紀錄,其中七~九月

颱風襲臺次數最多,是臺灣颱風季

表 3-2 西元 1897 ~ 2008 年各月颱風侵襲臺灣的次數

(116)

演變為熱帶低壓系統,

形成颱風(圖 3-32 )

熱帶海洋海水

颱風生成發展 重要條件

高溫洋面 充沛水氣

旺盛上升氣流

蒸發成水氣 蒸發成水氣 散布於空氣中 散布於空氣中

洋面上方空氣潮溼、高溫不穩,形成強烈上升氣流 水氣不斷凝結成水滴

釋放出大量熱更加速空氣上升

(117)

a. 颱風地面天氣簡圖 ( 民國 94 年 10 月 1 日上午 8 時龍王颱 風 )

b. 颱風的衛星雲圖 ( 民國 94

10 月 1 日上午 8 時龍王颱

圖 3-32 颱風時,臺灣附近的天氣狀況風 )

(資料來源:中央氣象局)

(118)

颱風

侵臺的颱風

大部分發源於北半球熱帶西太平洋,

受太平洋高壓南端氣流影響逐漸往西移動 颱風路徑詭譎多變,不易準確預報,

據統計最多是由臺灣東部登陸 (圖 3-33 )

少部分來自南海,如圖 3-33 第八、九類路

(119)

圖 3-33

西元 1897 ~ 2003 年間 侵臺颱風路徑分類圖,

數字

代表颱風次數及百分比

資料來源:中央氣象局 僅供參考,不必背誦

(120)

颱風

西北颱

行進方向 : 第一類路徑

颱風中心到臺灣北部近海時,

北部 / 西北部吹西北風,

受地形影響,雨勢較大,甚至引起海水倒灌,

使淡水河口附近積水不易宣洩

颱風登陸後,本身結構常遭受到地形破壞,

同時失去海洋水氣供應,強度漸弱,甚至消散 若移動到較高緯,因冷空氣滲入逐漸減弱

(121)

颱風影響

最大威脅 -- 驚人狂風、降雨及巨浪(圖 3-3 4 )

颱風來襲時,山區迎風坡常有豪大雨 水土保持不良易造成山崩及土石流 河水暴漲導致洪水發生

颱風過後常引進旺盛西南氣流帶來豪雨 但颱風季雨量可適時紓解臺灣部分旱象

(122)

圖 3-34 民國 94 年海棠颱風侵臺情形

(  為強烈颱風 中度颱風 輕度颱風   熱帶氣旋)

(123)

b. 海棠颱風在花蓮海邊捲起數十公尺高的巨浪

(124)

颱風分類

中心附近最大風速 風力分級 強烈颱風 100 浬 / 時

51.0 公尺 /

16 級風或以上

中度颱風 64~99 浬 /

32.7~50.9 公尺 /

12~15 級風

輕度颱風 34~63 浬 /

17.2~32.6 公尺 /

8~11 級風

熱帶性低氣壓 等於或小於 33 浬 /

17.1 公尺 /

等於或小於 7 級

1 浬 =1.852 公里

(125)

乾旱

梅雨和颱風是臺灣地區最主要的雨量來源

(圖 3-35 ),臺灣山勢陡峭,水流湍急,雨水極 易流失,不易滲入地下,可儲存利用的水資源少 若該年梅雨及颱風雨量少形成乾旱 ( 圖 3-

36)

北部及東北部受地形影響冬天有雨,稍可紓解 中南部易在該年年底發生乾旱,飽受缺水之苦

(126)

圖 3-35 臺灣各地月平均降雨量分布(西元 1971 年~ 2000 年)

(127)

圖 3-36 民國 92 年乾旱造成翡翠水庫的土地龜

(128)

乾旱

乾季時,河川乾涸,家庭及工廠等廢水排入 河中,汙染物累積在河床上

到隔年雨季來臨時,豐沛河水將河床上的汙 染物沖至海中,汙染濃度較高的水,容易導 致沿海魚、貝類等大量死亡

(129)

右圖為臺灣某日颱風來襲時 地面天氣示意圖,虛線箭頭 代表颱風的行進路線,下列 何者為臺灣可能出現的天氣 狀況?

(A) 西部背風區的風雨較東部迎風區強 (B) 颱風可能會引進西南氣流,帶來豪雨 (C) 東部迎風面易形成梅雨

(D) 颱風可能引進冷鋒,形成寒流

3-5

解答

由圖可知,臺灣東部迎風區較西部背風區風雨 強,當颱風中心依虛線移動至箭頭處時,依逆 時針氣流方向,可能會引進西南氣流,帶來豪 雨。故答案為 (B) 。

(130)

3-6

甲、乙、丙三圖分別表示不同季節的天氣圖。依圖中冷

、暖氣團消長的情形,判斷一年中從冬季至夏季,

臺灣地區典型的天氣系統發展之先後順序為下列何者?

(A) 甲→乙→丙 (B) 乙→甲→丙 (C) 乙→丙→甲 (D) 丙→甲→乙

解答

甲圖中,臺灣主要受到大陸冷氣團影響,該季 節為冬季;乙圖中,臺灣附近上空有一滯留鋒

,該季節為春末夏初;丙圖中,有一颱風靠近 臺灣,該季節為夏季或秋季。故答案為 (A)

(131)

前言

從古至今,天氣改變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

古人將觀測的天氣規律流傳下來,如:

「月暈而風,礎潤而雨」、「瑞雪兆豐年」

等詞句或諺語,是觀察自然現象變化歸納出 的結論

多數說法通常僅限於特定地域 / 時間,最好 利用科學的方法收集氣象資料,輔助預測天 氣現象

(132)

古人的天氣預報

北宋 蘇洵 辨姦論:「月暈而風,礎潤而雨,人 人知之。」原意為月亮四周出現雲氣,表示不 久將要起風;柱子呈溼潤的狀態,表示即將要 下雨,都是用來比喻事情發生前必有徵兆。另 外,田家五行.雜占.論月:「月暈主風。」

意思也與前者相同。

風雨雲成因與天氣預報

(133)

臺灣的氣象古諺

1. 「日沒胭脂紅,無雨也有風」,

意指日落時分,天空出現赤紅色,則風雨將 至 ( 如右圖 ) 。

(134)

臺灣的氣象古諺

2. 「春濛曝死鬼,夏濛做大水」

春天平地若起大霧,隨後會是連續晴天,乾旱無 雨,連鬼都因缺水而被曬得半死;

夏天出現大霧,將下大雨或暴雨,洪水氾濫,造 成嚴重災情。

3. 「六月雷響止九颱,七月雷響九颱來」

農曆六月時有雷雨出現,颱風來襲機會很少,甚 至不會來。

若農曆七月時有雷雨出現,颱風來襲機會增加。

(135)

氣象觀測

臺灣氣象預報先由中央氣象局收集 / 處理觀 測資料經預報人員討論 / 研判發布

地面天氣圖是依據各氣象站觀測的氣溫、氣 壓、風速和風向等氣象要素繪製而成

氣象觀測儀器多安置在地面觀測坪上

風向風速儀 ( 圖 3-37) 通常架設在氣象站戶 外風力塔上

水銀氣壓計 ( 圖 3-38) 和空盒氣壓計 ( 圖 3- 39) 裝設在室內觀測室中

(136)

圖 3-37 風向風速儀

風向風速儀通常架設在氣象站戶外的風力塔上

(137)

圖 3-38 水銀氣壓計 圖 3-39 空盒氣壓計

(138)

地面觀測坪中的儀器

臺灣各地氣象站中皆設置一個地面觀測坪,

將大部分的氣象觀測儀器安置其中,並依世界氣 象組織之規定,定時做觀測與記錄,例如:

自記式雨量儀 (圖 a ) 土壤溫度計 (圖 b ) 百葉箱 (圖 c 雨量器 (圖 d ) 溫度露點感應器(圖 e )

蒸發皿 (圖 f )等。

(139)

b. 土壤溫度計

c. 百葉箱 a. 自記式雨量儀

(140)

d. 雨量器 e. 溫度露點感應器 f. 蒸發皿

(141)

氣象雷達

1. 地面觀測坪

2. 氣象雷達 ( 圖 3-40)

探空儀 ( 圖 3-41 ,又稱雷送 ) 等

收集垂直方向大氣資料,可使預報更準確 氣象雷達 監控降水的情況,以預報未來

降水分布

施放探空氣球 得知距地面至海拔 30 公里左 右的垂直氣象資料

(142)

a. 氣象雷

b. 雷達回波圖

( 資料來源:中央氣象

圖 3-40 利用氣象雷達收集的資料繪製雷達回波圖局 )

以預報未來降水分布

(143)

圖 3-41 利用氣球將探空儀施放到空

(144)

氣象雷達

民國 95 年春天發射衛星福爾摩沙三號,亦 可更快速完成全球氣象資訊收集和分析,提 供最新資料,並可用於長時間氣候變遷觀測

有了這些高空氣象的觀測,可讓大氣觀測資 訊和天氣預報更完整

(145)

地面天氣圖

透過地面天氣圖可得知某地區在特定時

的大氣狀態

以圖 3-42 為例

從圖中可知民國 95 年 5 月 7 日上午 8 時 地面

附近等壓線分布,以及高、低氣壓中心

鋒面位置,藉此判斷臺灣將受到冷鋒影

(146)

圖 3-42 民國 95 年 5 月 7 日上午 8 時的地面天氣圖 (資料來源:中央氣象局)

(147)

衛星雲圖

氣象衛星拍到的衛星雲圖,可提供雲的分布 狀況

常見的衛星雲圖有「紅外線雲圖」和「可見 光雲圖」兩種(圖 3-43 ),兩種衛星雲圖 印證人工繪製地面天氣圖的正確性

(148)

a. 紅外線衛星雲圖,較亮處表示雲頂較高,較暗處表示雲頂較低

圖 3-43 民國 95 年 5 月 7 日上午 8 時的兩種衛星雲圖

(資料來源:中央氣象局)

(149)

圖 3-43 民國 95 年 5 月 7 日上午 8 時的兩種衛 星雲圖

(資料來源:中央氣象局)

b. 可見光衛星雲圖,較亮處表示雲層較厚,較暗處表示雲層較薄

(150)

天氣預報

中央氣象局每日必須收集地面、雷達、探空 及衛星等資料,加以分析與判斷,才可以發 布天氣預報(圖 3-44 )

天氣預報通常包括各地的最高溫度、最低溫 度、降雨機率及紫外線指數等預測值,以及 天空狀況如晴、多雲或陰天等(圖 3-45 )

(151)

圖 3-44 天氣預報流程圖(※本圖僅供參考,不必背誦)

(152)

圖 3-45 中央氣象局的天氣預報

(153)

降雨機率

指某地區未來降雨機會的百分比 例如:

臺北市某日上午八時到下午八時之降雨機率 為 50% ,表示依目前資料判斷在這段時間內 有 50% 的機會臺北市會下雨

(154)

紫外線指數

紫外線指數為中午太陽最強的一小時中,地 表單位面積所累積使皮膚致紅的紫外線輻射 量數值(單位 : 百焦耳/平方公尺)

例如:中午陽光最強的一個小時中,紫外射 線到達地面的輻射量為 200 焦耳/平方公尺

,則轉換為紫外線指數為 2 (表 3-3 )。當 輻射量愈多,指數也愈大

直接讓紫外線照射到皮膚,會造成傷害,出 門前最好預先做好防護措施

(155)

表 3-3 紫外線指數、危險程度及等級之關

( 資料來源:中央氣象局 )

(156)

天氣預報

針對部分可能引起災害的天氣,中央氣象局 會發布警報或特報,如颱風警報、低溫特報 或大雨特報等,提醒民眾注意並小心防範以 減少損失

雖然資訊十分發達,且氣象預報技術進步許 多,但由於天氣複雜多變,預報準確度仍無 法達到百分之百

(157)

常見的天氣預報用詞

(158)

常見的天氣預報用詞

(159)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另一重要的基本分析為熱值 (heating value) 測量,藉 由熱卡計以得知該燃料單位質量反應後釋放之熱量;其 又分成高位發熱值 (higher heating value, HHV) 與低 位發熱值

網路上進行天氣瓶購買的價錢的蒐尋,其造型有各式各樣,有些作成吊飾,有的可 以擺在桌上當擺飾品或夜燈,天氣瓶的商品琳瑯滿目(如下圖一、A-D),發現新台幣約 在

天然氣多元化供應:烏克蘭危機發生後,波蘭曾呼籲歐盟成立能源 同盟(Energy Union),並在 Swinoujscie

他做事一向有自己的想法,從不「隨波逐流」 。 「隨波逐流」是指: (A)順著水流而行(B 比 喻事情發展起伏變化大(C)比喻氣勢的雄壯浩大(D 比喻人沒有 確定的方向和目標,只依從

海納百川,所有海中的一切有大部份來自陸地,海洋雖然很大,但是當百川都

Phase diagram of water.. •

輸入內容【充氣堤壩:在元朗排水繞道和錦田河新河道交匯處前約一百八十

閉口端鉛直向上,用水銀柱將一定質量的空氣封在封 閉端氣柱長為 4cm ·水銀柱高為 45cm ·進入封閉端 的水銀柱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