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目次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目次"

Copied!
307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2)

目次

編輯說明 章節目次 卷目次

1

2

3

4

5

6

7

8

9

10

贊助資訊

(3)

編輯說明

本電子書以「CBETA 電子佛典集成 Version 2021.Q1」為資料來源。

漢字呈現以 Unicode 3.0 為基礎,不在此範圍的字則採用組字式表達。

梵文悉曇字及蘭札字均採用羅馬轉寫字,如無轉寫字則提供字型圖檔。

CBETA 對底本所做的修訂用字以紅色字元表示。

若有發現任何問題,歡迎來函 service@cbeta.org 回報。

版權所有,歡迎自由流通,但禁止營利使用。

(4)

No. 657

涅槃經治定疏科卷第一

錢塘沙門 智圓 撰

○釋涅槃經治定疏分(二)

初題目(二)

初疏文通題 二撰治嘉號 二本文(二)

初離文通示(二)

初引古敘意(三)

初分節元始

二此經下科段盈縮(二)

初標盈縮

二梁武下示盈縮 三雖蘭下總結開遮 二今分下約今正示(二)

初分科 二隨釋(七)

初列章 二示處 三釋名 四生起 五通別 六引證(三)

初標 二示(二)

初引多文 二引一處(三)

初正引經文

二然佛下略示經旨 三召諸下對韋明義(五)

初對眾(二)

初疏主對眾義

二私謂下治者示眾數 二對施

三對行 四對義 五對用 三今依下結 七出異解(七)

初梁武(三)

初敘彼義

二若以下斥古非 三今隨下顯今是 二開善(二)

(5)

初敘古

二序即下顯今 三光宅(二)

初敘古

二只是下顯今 四靈味(二)

初敘

二既處下斥 五河西

六地人 七興皇 二隨文別釋(五)

初序品明召請涅槃眾(二)

初總標示

二又諸下別解釋(二)

初通序(二)

初約義總示(三)

初約一期四教(二)

初正明五義(二)

初約義泛明(三)

初標示

二如是下正明 三展轉下結意 二又小下歷教委示(三)

初經教來意

二若言下正明四教(二)

初正明如是

二如是下結例餘四 三故龍下引證總結 二此通下結略指廣 二屬今家五章(二)

初約別對五章(二)

初標 二釋(五)

初如是序眾 二我聞序施 三一時序行 四住處序義 五同聞序用 二約通具五章(二)

初結前生後

二夫眾下約義委明 三對此經要義(二)

初對三點四德 二結例指廣 二隨文別釋(五)

初如是 二我聞(二)

(6)

初列四句

二三種下判今昔 三一時(二)

初例三諦

二後一下利今昔 四住處(二)

初釋化主 二釋住處(二)

初約事釋(四)

初釋城 二釋地 三釋河 四釋樹

二只此下約教釋(二)

初總標

二若見下別示(二)

初約世間

二若見下約出世(二)

初約偏機所見 二約圓機所見(三)

初標

二茅城下釋(二)

初共表四德 二各表四德 三若能下結 五同聞(二)

初例前略示

二就同下分經廣釋(二)

初科文

二初文下隨釋(二)

初眾集(二)

初敘意分經(二)

初治者敘意

二同聞下疏主分經 二隨經釋義(四)

初與(三)

初引論總立

二若三下約教別釋(四)

初藏 二通 三別 四圓

三今言下結示今文 二歎(三)

初引證總明

二天王下約教別釋 三大權下例前結示 三類(二)

(7)

初正釋比丘(二)

初引論略標

二不仰下對教廣釋 二例明眾義(二)

初指例

二四人下釋義(二)

初引論總明

二煗等下約教別釋(二)

初歷示二僧(二)

初正明

二餘二下結示 二有羞下重明四義 四數

二威儀 二別序○

二從純陀至大眾問合十六品明開演涅槃施○

三從現病至德王五品品明顯示涅槃行○

四師子吼一品明問答涅槃義○

五迦葉陳如及後分四品明折攝涅槃用○

○二別序(二)

初分科

二又為下隨釋(三)

初能召(二)

初分科

二聲召下隨釋(二)

初約次第釋義(三)

初聲召(二)

初科分

二初二下隨釋(六)

初聲時表法 二聲時臨機 三聲之本末(二)

初總釋

二又空下約教 四聲之橫豎(三)

初略消文 二敘他解 三顯今義(二)

初明橫豎該收以斥他 二若以下結示有頂以斥他 五聲有感應

六聲中歎告(二)

初科分敘意

二初歎下隨文正釋(二)

初歎(二)

初科分

二初先下隨釋(二)

(8)

初雙歎兩德(二)

初科文

二初文下隨釋(二)

初歎內德 二歎外德 二雙結兩德(二)

初科分

二初為下隨釋(二)

初結三號 二結四等 二告(三)

初正解疑問

二前具下徵文釋妨(二)

初疑問

二大覺下答釋(二)

初約師即主父釋 二復次下舉後攝初釋 三若依下例前約教

二光召(二)

初科文

二初文下隨釋(四)

初光時 二結出處(四)

初表佛性釋

二又青下表三語釋 三又大下表涅槃釋 四又濟下表六道六根釋 三光所照

四光利益(二)

初敘古斥非

二今文下示今正義(二)

初蠲三障 二戀慕生善 三動召

二然聲下明前後隨機 二所召○

三結召○

○二所召(二)

初科分

二總召下隨釋(二)

初總明所召(二)

初科分

二初文下隨釋(四)

初抑苦 二興請 三釋請(二)

初分科

(9)

二言執下隨釋(三)

初發起請 二正釋請 三結請 四釋苦 二別明所召(二)

初分科

二此土下隨釋(二)

初召此土(二)

初科分

二閻浮下隨釋(三)

初召閻浮眾(三)

初科分總示

二他人下敘他分經 三初聲下依科正釋(三)

初聲聞(二)

初分科

二僧又下隨釋(二)

初僧眾(二)

初科分釋疑

二佛邊下依科解義(二)

初佛邊眾(二)

初科分

二初云下隨釋(三)

初所召 二奉召 三願召(二)

初對辨廣略 二問答釋疑(二)

初約無學問 二約四教答 二外來眾(二)

初分科

二所召下隨釋(二)

初所召(二)

初分科

二初數下隨釋(四)

初數 二類 三歎(二)

初歎自行德 二歎化他德(二)

初徵文具化他義 二夫象下配釋喻意(二)

初釋如大龍象(二)

初約龍象體異釋

二或只下約龍象體同釋 二釋檀林師子

(10)

四結 二奉召(二)

初分科

二初光下隨釋(三)

初光召(二)

初奉召 二順召(二)

初正明順召 二簡順召意 二聲召(二)

初奉召 二順召 三動召(二)

初奉召 二順召 二尼眾(二)

初分科

二列眾下隨釋(二)

初列眾(二)

初科分

二所召下隨釋(二)

初所召(二)

初分科

二列中下隨釋(四)

初名 二數 三位 四歎(二)

初歎自行德 二歎化他德 二奉召(三)

初光召(二)

初奉召 二順召(二)

初正明順召 二簡順召意 二聲召(二)

初奉召 二順召 三動召(二)

初奉召 二順召 二發迹(三)

初分經敘意

二初云下正釋經文(二)

初指通位 二別指高位 三他分下敘他斥非

(11)

二菩薩○

三雜眾○

二召中間眾○

三召上界眾○

二召他土○

○二菩薩眾(二)

初科分

二所召下隨釋(二)

初所召(二)

初分科

二初一下隨釋(六)

初數 二類(三)

初標示翻名 二經論釋義(二)

初釋論十義 二大品十門(二)

初正引經文 二龍樹釋義 三此中下約教顯今 三位

四名 五歎(二)

初科分

二初文下隨釋(三)

初單歎上求德

二約四弘兼下化德(二)

初科分

二己階下隨釋(二)

初總歎 二別歎 三結上求下化德 六結(二)

初總結上求下化 二別結下化 二奉召(三)

初光召(二)

初奉召 二順召(二)

初正明順召 二簡順召意 二聲召(二)

初奉召 二順召 三動召(二)

初奉召 二順召

(12)

○三雜眾(二)

初科分

二初二下隨釋(三)

初二十一眾增數(廿一)

初二河沙優婆塞眾(二)

初分科

二初所下隨釋(三)

初所召(二)

初分科

二初二下隨釋(五)

初數 二類(二)

初正解釋(二)

初釋優婆塞(二)

初經論通名 二約義別說

二復次下釋五戒威儀(二)

初正釋(二)

初釋五戒(二)

初約事釋

二又具下約教釋 二釋威儀

二當知下結示 二問優下例餘眾(二)

初例聲聞菩薩佛(二)

初疑問 二答釋(三)

初明有義無教

二四善下約義辨示(三)

初約小大明聲聞

二若乾下約三教明菩薩 三一切下約圓義明佛 三以是下總結義徧 二例蛣蜣蝮蠆(二)

初疑問 二答釋(二)

初研詳去取

二小善下從權示義 三名

四歎(二)

初科分

二歎有下隨釋(二)

初歎(二)

初上求(二)

初標經

二舊云下釋義(二)

初明對治(二)

初通途顯示(二)

(13)

初敘舊釋(二)

初初義約昔教釋(二)

初舊師立義 二今師斥非

二舊又下次義約今教釋(二)

初立義 二料簡(二)

初簡六行難昔人(二)

初疑問

二此是下答釋(二)

初舊師明義 二興皇竝難(二)

初以比丘竝

二當知下正示己義 二簡雙遊非對治

二若爾下明今解(二)

初彈興皇偏約權行

二權引下明今解兼約實行(三)

初明權實意

二如下下示實行三種(三)

初正示三義(三)

初約從漸入圓 二約圓機漸行 三約顯機頓行 二諸優下結顯當文 三五十結顯餘眾 三文中下結權實兼歎(二)

初正明權實二眾相由 二云何下斥舊師兩義偏局 二歷句分別(三)

初正分別

二問恒下簡恒常 三此等下結門義 二樂聞下釋餘句 二下化(二)

初總歎 二別歎 二結

五結(二)

初總結上求下化 二別結下化 二奉召

三順召(二)

初順召(三)

初順聲召 二順動召 三順光召 二獻供

(14)

二三河沙優婆夷眾○

三四河沙離車眾○

四五河沙大臣長者眾○

五六河沙舍離王眾○

六七河沙夫人眾○

七八河沙天女眾○

八九河沙龍王眾○

九十河沙鬼神王眾○

十二十河沙金翅眾 疏總釋

十一三十河沙乾闥眾 疏總釋

十二四十河沙緊那眾 疏總釋

十三五十河沙摩睺伽眾 疏總釋

十四六十河沙脩羅眾 疏總釋

十五七十河沙陀那婆眾 疏總釋

十六八十河沙羅剎眾 疏總釋

十七九十河沙樹林神眾 疏總釋

十八千河沙持呪王眾 疏總釋

十九億河沙貪色鬼眾 疏總釋

二十百億河沙天婬女眾 疏總釋

廿一千億河沙地鬼王眾 疏總釋

二八眾同數○

三一眾無數

○二三河沙優婆夷眾(二)

初分科

二所召下隨釋(二)

初所召(二)

初科分

二初三下隨釋(四)

初數 二類 三名 四歎(二)

初科分

二初堪下隨釋(二)

初略歎上求下化

(15)

二廣歎上求下化(二)

初敘意科分

二初上下依科隨釋(三)

初上求(二)

初科文

二事觀下隨釋(二)

初事觀(二)

初科分 二隨釋(二)

初標事境 二出五門 二結成功德(二)

初標科

二舉下隨釋(二)

初正釋結成(七)

初舉譬結 二舉三三昧結 三舉大乘結 四舉能說結 五舉護持結 六舉呵毀結 七結事即理 二此意下對前辨示 二下化(二)

初總歎 二別歎 三雙結 二奉召

三順召(二)

初順召 二獻供

○三四河沙離車眾(二)

初分科

二所召下隨釋(二)

初所召(二)

初科分

二初句下隨釋(四)

初數 二類 三歎(二)

初科分

二歎為下隨釋(二)

初歎(二)

初上求 二下化 二結 四名

(16)

二順召(二)

初順召 二獻供

○四五河沙大臣長者眾(二)

初科分 二隨釋(二)

初所召(二)

初科分 二隨釋(四)

初數 二類 三歎(二)

初上求 二下化 四名 二順召(三)

初順聲召 二順動召 三順光召

○五六河沙舍離王眾(二)

初明不列數所以(二)

初準文定數

二但王下闕數因由 二文為下正釋經文(二)

初科分 二隨釋(三)

初所召(二)

初科分 二隨釋(二)

初類 二名(三)

初正列名 二順召 三歎德(二)

初上求 二下化 二奉召

三順召

○六七河沙夫人眾(二)

初對上辨異

二文為下正釋經文(二)

初科文 二隨釋(二)

初所召(二)

初科分 二隨釋(四)

(17)

初數 二類 三名 四歎 二順召

○七八河沙天女眾(二)

初科分 二隨釋(三)

初所召(二)

初科分 二隨釋(四)

初數 二類 三名 四歎(二)

初科分

二初如下隨釋(三)

初歎天眼 二歎上求 三歎下化 二奉召

三順召

○八九河沙龍王眾(二)

初科分 二隨釋(三)

初所召(三)

初數 二類 三名 二奉召 三順召

○九十河沙鬼神王眾(二)

初科文 二隨釋(二)

初所召(二)

初科分

二此應下隨釋(三)

初數 二類 三名 二順召

○二八同數眾(二)

初同十萬億河沙眾(三)

初天子眾 二風神眾

(18)

三雲雨神眾 二同二十河沙眾(五)

初象王眾 二師子王眾 三飛鳥王眾 四牛羊眾 五仙人眾

○第二召中間眾(二)

初指處分科

二結前下依科隨釋(二)

初結前列後(二)

初結前 二列後(二)

初分科

二初文下隨釋(三)

初人天 二山神 三河海神 二悲近召遠(二)

初敘意分科

二初悲下隨文釋義(二)

初悲近(三)

初指文總標

二娑羅下隨經配釋(三)

初其林變白相(三)

初約事解

二此有下正表法 三雙林下結三根 二虗空寶閣相 三堂下泉池相 三此之下結同三召 二召遠

○第三召上界眾(二)

初準前標科

二初欲下依科隨釋(五)

初欲天(三)

初四王天 二帝釋天 三空居四天 二梵眾

三修羅 四魔天(三)

初示名處 二分科段

三獻上下正解釋(三)

初類數

(19)

二開恩赦下 三辦供獻上(二)

初辦供 二獻上(二)

初科分

二問下隨釋(二)

初魔奉呪奉供(二)

初奉呪(二)

初問答釋疑 二正解呪義(二)

初他人異解 二今師會通 二奉供

二佛還供受呪 五大自在天(二)

初懸示名處(二)

初滅處示本

二若法下徵文再釋(二)

初引文徵問

二若言下定名委示(二)

初明世主即首羅

二又云下明世主非首羅(二)

初章安明世主是褒美

二私謂下荊溪明居中是世主 二文為下隨文正釋(二)

初所召 二順召

○第二召他土眾(二)

初徵文顯召(二)

初敘他謬解

二若依下示今正義 二文為下隨文正釋(二)

初科分

二東方下隨釋(二)

初正解經文(二)

初一方(二)

初分科符瑞

二初雙下依科釋文(三)

初彼說此見(二)

初彼佛說此佛(四)

初明遠近 二彼佛說此 三發來 四現瑞

二此眾見彼眾(二)

初正科經文(四)

初驚怖

(20)

二安慰 三見彼眾 四唱苦哉

二然大下釋疑顯意(二)

初超釋第四唱苦(二)

初疑問 二答釋

二問此下追釋初段驚怖(二)

初疑問 二答釋 二此見彼來(二)

初此大眾不見而見 二彼菩薩不來而來 三供佛不受(二)

初供佛 二不受 二例三方

二問身下釋疑顯正(二)

初疑問 二答釋(二)

初敘舊謬解

二此不下顯今正義(二)

初引同虗空斥舊解

二今明下約不思議明今義(二)

初立義消經(二)

初立義明真應相即

二邊即下消經顯理事無乖(二)

初消經

二雖邊下結斥 二舉例引譬

○第三結召請(二)

初分科敘意

二初結下依科隨釋(二)

初結眾集(二)

初科分

二初文下隨釋(二)

初處不思議 二人不思議(四)

初結他方此土眾集 二簡集不集

三明眾集利益 四重明處 二結瑞相(私分)(二)

初聖主收光(二)

初明收一兼三

二收聲下明收三表對 二機緣解悟(二)

(21)

初釋成三哭(二)

初對經 二總結

二鳴乎下釋成三業

○大章第二合十六品開演涅槃施(三)

初純陀品施常住五果對此土雜眾(二)

初品題(二)

初列章 二隨解(三)

初辨疎密(二)

初明南北二本文義互踈

二今明下顯今師分章文義俱密 二辨德行(三)

初明立品因由(二)

初問 二答

二明後供所以(二)

初疑問 二答釋(二)

初略答引古釋

二今依下廣答明今義 三明受不受意(二)

初疑問 二答釋(二)

初通釋 二別釋 三釋名(二)

初引二經出名 二明古今解義(二)

初引古解 二明今義(二)

初斥古總立

二然妙下依義廣解(四)

初標列 二正釋

三純陀下結歸 四若依下對辨 二從此下釋本文(三)

初通科大章(二)

初正科 二料簡(二)

初料簡餘眾(二)

初正示

二然佛下結意 二料簡通別 二此品下別分此品(四)

初正分章

(22)

二明生起 三明通別(三)

初敘意總標 二依標示義(三)

初別 二通 三雙非(二)

初斥前通別

二當知下依文正示 三如是下結歸融即 四明成前起後

三初獻下依文正釋(四)

初獻供(二)

初科分

二請又下隨釋(四)

初請(二)

初科分 二隨釋(二)

初經家敘德(二)

初科分 二隨釋(二)

初敘德(二)

初科文

二先敘下隨釋(二)

初敘其讓德 二敘所為德(二)

初標列四名

二可意下簡三從一 二敬儀(六)

初釋捨身威儀 二釋偏袒右肩(二)

初標立四名 二俗下簡三從一 三釋右膝著地(二)

初正明四悉

二此意下簡通顯別 四不釋下治者釋合掌 五釋悲感

六荊溪釋禮足 二發言陳請(二)

初分科

二標為下隨釋(三)

初標請(二)

初科分

二初世下隨釋(二)

初標三寶舟航 二標自他求度 二正請(二)

(23)

初科分

二法說下隨釋(三)

初法(二)

初科文

二所失下隨釋(二)

初所失故請(二)

初科分 二隨釋(二)

初明所失 二釋所失 二所求故請(二)

初科分

二初文下隨釋(二)

初明所求 二釋所求 二譬(二)

初科分

二貧窮下隨釋(二)

初貧窮譬上所失(二)

初就當文正釋(二)

初正釋經文(二)

初對譬直示(二)

初釋能譬人(二)

初敘古斥非 二今下示今顯是 二舊以下釋所譬法(二)

初敘古斥非 二今下示今顯是 二所以下歸宗顯意(三)

初總敘經意

二外則下對釋經文 三下性下引文證義 二若觀下研詳去執 二然此下約三性通示(二)

初約前後經文懸示(二)

初約法譬明三性(二)

初正明(二)

初約法說(二)

初約所失別請三性 二約所求通請三性 三約譬說

二然三下結意 二約佛受明三性(二)

初別許 二通許

二惑者下約惑者設難顯意(二)

初疑問 二答釋(三)

(24)

初依經總立

二良以下歷示經旨(二)

初約上根明現文義具佛性

二為未下約中下明下文廣顯佛怨 三若初下結斥顯意

二伇力譬上所求(二)

初明舉緣因為求(二)

初敘意總明

二伇力下隨文顯義(二)

初約世間善釋

二若以下約出世善釋 二唯怖下正求了因(二)

初釋成三求示其綱要

二佛隨下對下三性顯其文旨 三合(二)

初示不次意

二合伇下正釋經文(二)

初超合伇力(二)

初分科

二初歷下正釋(二)

初合舉緣因(二)

初歷法合 二一體合

二唯怖下合求了因 二追合貧窮

三結請(二)

初分科

二標為下隨釋(三)

初雙結上法譬中所求之請 二雙結上法譬中所失之請 三雙結上法譬中求失之請 二受○

三難○

四答○

二請住○

三傍論○

四催供○

二哀嘆品施勝三修對此土聲聞眾○

三長壽品去十四品隨問而施對此土菩薩眾○

○二受(二)

初科分

二許受下隨釋(三)

初許受(二)

初分科

二初經下隨釋(二)

初經家敘許(二)

初明敘許來意

(25)

二舉世下約三號釋義(二)

初對請明許總釋三號

二世尊下隨文示義別示三號(二)

初釋三號(三)

初釋世尊(二)

初約譬對請釋

二又世下舉法顯喻釋 二釋種智(二)

初約應用釋(二)

初總立

二何者下徵釋 二又不下約報智釋 三釋調御(二)

初正釋

二他經下開合 二釋善哉

二如來唱許 二正受(二)

初疏主正解(二)

初略明述許 二廣明常義(二)

初破古明常(三)

初舊師明涅槃是破病常(二)

初敘

二如此下斥(三)

初總斥

二何者下敘破(二)

初約諸經名異總立

二一乘下引今經體同歷道 三故知下結過

二地人明涅槃是當現常 三興皇明涅槃是凝然常(二)

初敘彼解離二見顯常體凝然

二今明下約今破明相即顯常即秘密(二)

初縱奪

二何者下正破 二然此下示今明常(三)

初約喻稱歎

二若凝下斥前生後 三夫佛下正明今解(二)

初對古明今(二)

初正示常義(三)

初明常非破病(二)

初四悉隨機非唯破病(四)

初世界 二為人 三對治 四第一義

(26)

二當知下結示無礙以斥偏執 二又大下明常非當現(二)

初明隨機具二常

二又三下明理體非三世(三)

初引偈文顯失 二引淨名助證

三若因下牒所計結責 三又此下明常非凝然(二)

初約密教引辨(三)

初引密教總立

二昔覆下示密即開顯(二)

初敘意略辨

二次我下徵文廣示 三總而下約秘藏結示 二又此下約五性釋成 二若例下稱歎結斥

二如此下舉喻結意 二次正下治者添釋(三)

初敘意分章

二五法下依章正釋(二)

初消名 二對法

三若得下結示體徧 三釋施○

○三釋施(二)

初標示

二釋初下正釋(二)

初懸示文意(二)

初正示文旨(二)

初明一代言教俱常

二既舉下例行位證人亦常 二初後下結示常義

二復次下隨文消釋(四)

初釋無差(三)

初引下佛答

二若依下泛學經論 三若此下的示今文(二)

初正示

二問一下釋疑(二)

初明三世常 二明六即常(二)

初約生佛事異問 二約凡聖理同答(二)

初舉譬喻總示

二凡有下約六即結責 二阿耨下釋阿耨菩提

三受最下釋受最後供

(27)

四汝聞下釋令汝具足

○三難(二)

初科分

二治城下正釋(二)

初總非 二別難(二)

初古今分節

二初一下正示今義(二)

初示廣略意

二為此下明設難意(二)

初通約大小以明難意(二)

初大小隨機(二)

初明初後俱異(二)

初敘意

二若始下正示(二)

初明大小之初(二)

初正釋

二當知下結示

二若見下明大小之後(二)

初正釋

二當知下結示 二例推下明結例五雙 二純陀下結示難意 二別約經教以明難意(二)

初引二經 二對四教(三)

初藏(二)

初正示五雙

二觀純下結成難意 二通(二)

初正示五雙

二純陀下結非難意 三別圓(二)

初正示五雙

二豈可下結成答意

○四答(二)

初分科

二初答下隨義(二)

初正答五難(五)

初答第三四身五身難(二)

初來意

二但純下正釋(二)

初重敘前難

二佛今下正釋今答(二)

初合四為三所以

二汝舉下正示佛答之意(三)

(28)

初大機所見

二大緣下舉因況果 三大小下結示無差 二答第一有智斷無智斷難(二)

初重敘前難

二佛以下正釋今答(二)

初約藏通釋不見性

二若華下約別圓釋見佛性(三)

初正示智斷

二又入下復疎各具 三是故下結示無差 三答第二有尊號無尊號難(二)

初重敘前難

二佛今下正釋今答(二)

初明初後俱大 二初成下結無差 四答第四六度五眼難(二)

初重敘前難 二正明今答(三)

初度眼具足

二今佛下略答所以 三先廣下結示無差 五答第五有五果無五果難(二)

初重敘前難 二正明今答 二普受大會

○二請住(三)

初科文生起

二興皇下懸談去住(二)

初敘古解(二)

初約機見去住

二夫如下約應無去住 二若爾下明今義(二)

初略斥古解

二今明下正明今義(二)

初約去明四悉(三)

初正示四悉

二或可下結示不同 三且舉下引經證成 二於去下例住等三句 三初因下正釋經文(四)

初因請(二)

初科文敘意

二就歎下依科正釋(三)

初喜 二歎(二)

初科分

(29)

二略舉下隨釋(二)

初略(二)

初分科

二名者下隨釋(四)

初名 二利 三德 四願 二廣(二)

初名前後

二初更下釋經文(四)

初願 二德 三利 四名 三請(二)

初分偈文

二初文下正解釋(二)

初頌歎 二正請(二)

初為眾 二要請 二騰請(二)

初分經

二初長下隨釋(二)

初長行 二偈頌(二)

初分科

二初文下隨釋(二)

初謄眾歎(二)

初總別科文

二初云下正釋經文(三)

初騰歎願(二)

初騰六難 二作譬結 二騰歎德 三騰歎利 二騰眾請(二)

初科文

二文云下隨釋(三)

初騰悲苦意 二騰請住益意 三結二意 三遮請(二)

初標經

二長行下正釋(二)

初長行(二)

初分科

(30)

二初文下隨釋(二)

初述歎難 二以難遮請(二)

初分科

二以諸下隨釋(三)

初以難遮請

二以佛境界遮請(二)

初正釋 二問下料簡 三以二用遮請(三)

初明隨機契理

二昔用下約今昔釋成 三若用下結示遮請意 二偈頌(二)

初分科

二初又下隨釋(二)

初附文消釋(二)

初明無常用(二)

初科分

二初又下隨釋(二)

初通明諸行無常(五)

初無常觀 二苦觀 三空觀 四無我觀 五不淨觀 二正明無常 二明常用

二他判下懸示大旨(二)

初敘他解

二今言下明今釋(二)

初斥他解

二此文下明今義(二)

初懸示圓旨(三)

初引文按定

二佛境下依義申通 三所以下結意斥非 二若但下就文顯意 四長請○

涅槃經治定疏科卷第一

(31)

涅槃經治定疏科卷第二

錢塘沙門釋 智圓 撰

○四重請(二)

初敘意科分

二領旨下依科正釋(三)

初領旨 二謙謝 三正請(二)

初敘意科分

二初法下依科解釋(三)

初法 二譬(二)

初敘異解(二)

初偏約機 二偏約應 二夫聖下示今意 三合

○三傍論(二)

初分章

二釋名下隨釋(二)

初釋名(二)

初列章 二隨釋(三)

初釋名(二)

初正釋(四)

初約世界 二為人 三對治 四第一義 二斯乃下結示 二出意(二)

初徵起

二佛因下出意(二)

初為機緣未悟(二)

初示機緣未悟(二)

初明佛施常(二)

初利根玄解

二惑者下鈍根起執 二如來下明佛破住(二)

初利根玄解

二惑者下鈍根起執 二是故下明傍論破迷 二復次下顯純陀能答(二)

初顯俱能

(32)

二文殊下結理等 三料簡(三)

初有無定義(二)

初立難

二解云下答釋 二又復下勝負隨機(二)

初立難

二解云下答釋 三又文下是非互得(二)

初今昔相望

二若作下體用對論 二帖文(二)

初科分

二傍論下隨釋(二)

初傍論(二)

初科分

二初文下隨釋(三)

初文殊呵勸(二)

初分科

二先呵下隨釋(二)

初呵 二勸 二純陀呵勸(二)

初科分

二就雙下隨釋(二)

初雙呵說觀(二)

初分科

二初呵下隨釋(二)

初呵說觀之非(二)

初分科

二初呵下隨釋(二)

初呵說(二)

初分科

二初文下隨釋(三)

初不應摧勝號同劣號 二不應舉劣法同勝法 三結其失辱

二呵勸(二)

初分科

二一不下隨釋(三)

初不應觀勝名同劣名 二不應觀劣法同勝法 三彰其失辱

二雙結觀說之過(二)

初科分

二初文下隨釋(二)

初譬結觀過(二)

初分科

(33)

二初譬下隨釋(二)

初譬 二合 二譬結說過(二)

初分科

二初譬下隨釋(二)

初譬 二合 二雙勸說觀(三)

初總標

二舊云下懸示(三)

初敘古解

二今以下明今義 三然對下簡所勸 三勸說下釋經(二)

初勸說(二)

初標示

二貧女下正釋(二)

初開譬(五)

初理慈 二名字 三觀行(二)

初正釋觀行

二齊此下通前結示 四相似(二)

初釋生解

二通前下示三障(二)

初敘意 二舍下正釋 五分證究竟 二合譬(二)

初總分敘意

二初文下正釋經文(二)

初通合四慈(二)

初科分

二偏說下正釋(三)

初正護不得偏說 二引過不得偏說 三乖理不得偏說 二通合兩慈(二)

初敘意分科

二初開下隨文正釋(四)

初開偏說 二釋見機 三牒譬合初沒 四牒譬合後證 二勸觀(二)

初標示

(34)

二譬又下正釋(二)

初誓(二)

初分科

二初文下正釋(二)

初正勸 二重勸 二合

三文殊稱美○

二復宗○

○二文殊稱美(二)

初分科

二初如下隨釋(四)

初領成其說 二歎言行相應(二)

初正釋經文

二然文下統明大意(二)

初章安證明

二私云下荊溪助釋(二)

初直示勝德(二)

初判十讓屬迹

二復以下明難大為機(二)

初立所為二機

二言時下釋所為二機(二)

初傍為新眾 二正為滅後 二若不下反顯高位 三歎玄會佛旨

四受勸(二)

初直消文

二又言下約四悉

○二復宗(二)

初分科

二初又下隨釋(四)

初復宗勸供(二)

初科分

二就勸下隨釋(二)

初勸(二)

初分科 二隨釋(三)

初勸時 二勸速 三勸奉佛 二呵(二)

初科分

二初令下隨釋(三)

初不知時

(35)

二不知速 三不知佛 二如來印讚

三悅可(二)

初科分

二時眾下隨釋(五)

初偏慶悅可 二破偏悅可 三竝悅可 四解悅可(二)

初敘意分科

二無偏下隨文釋義(二)

初無偏染(三)

初彈無偏 二釋無偏意 三舉譬顯 二有普淨 五寂絕悅可(三)

初示大意

二初譬下正消文 三明古解

四讚發(二)

初釋讚 二釋發(二)

初有無俱非

二前文下言思兩遣

○四催供(二)

初分科

二初告下隨釋(四)

初催供(二)

初敘意分科

二光催下隨文釋義(二)

初光催(二)

初分科

二初催下隨釋(二)

初催(二)

初分科

二初放下隨釋(三)

初放光 二解光 三騰光 二默

二聲催(二)

初三催 二悲哭 二請住(二)

初分科

(36)

二初告下隨釋(二)

初告眾共請(二)

初告眾請 二佛有詶(二)

初分科

二觀中下隨釋(二)

初止亂 二說五觀(二)

初科分

二初文下隨釋(二)

初正消文(二)

初作觀(四)

初空 二無常 三不淨 四無我 二總結

二何故下示文意 二重請(二)

初分科

二諸如下隨釋(二)

初請 二初詶(二)

初科分

二初文下隨釋(二)

初酬 二釋(二)

初分經

二長行下隨釋(二)

初長行 二偈頌(二)

初指同

二先偈下隨釋(二)

初偈 二長行止 三領解(二)

初分科 二隨釋(二)

初領解 二述成(二)

初分科

二初喜下隨釋(二)

初述不能不喜 二止不能不悲(二)

初標科

二一舉下隨釋(四)

初舉境界 二舉方便

(37)

三舉涅槃 四舉良田 四辦供(二)

初分科 二隨釋(二)

初自謙 二辦供

○第二哀歎品施勝三修對此土聲聞眾(二)

初品題(二)

初約略廣釋題(二)

初略釋 二廣釋(二)

初正示

二然曰下結意 二此文下對北本辨異 二本文(二)

初敘興皇科判(二)

初敘古(二)

初列章 二生起(二)

初正明(二)

初請酬(三)

初哀請(二)

初因事致請 二隨義答酬 二祈請(二)

初因事致請 二隨義答酬 三前已下要請(二)

初因事致請 二隨義答酬 二既三下結會(二)

初因請疑教 二會機結過 二如此下結示 二斯乃下今斥 二今明下今師解釋(二)

初敘意分科

二就請下隨文釋義(四)

初大眾請(二)

初分科

二緣者下隨釋(二)

初請緣(三)

初約生起略示

二問誰下約感應廣明(二)

初明法非造作

二雖無下示動由感應

(38)

三就地下正隨文解釋(二)

初分科

二時者下正釋(四)

初時 二處 三相 四由 二正請(二)

初科分

二初長下隨釋(三)

初哀請(二)

初長行 二偈頌(二)

初分科

二初標下隨釋(三)

初略請 二廣請(三)

初作喪師譬請 二作喪主譬請 三作喪親譬請 三結請

二祈請(三)

初正解

二舊解下敘古(二)

初古解(二)

初開善莊嚴 二光宅(三)

初光宅立 二觀師難 三光宅救 二今更下今斥(二)

初正斥古(三)

初斥光宅(三)

初舉道同難 二舉二覺竝 三舉四失結 二斥開善 三斥觀師 二今明下今釋(二)

初正示今義

二若即下結破古釋 三此二下結示

三譏請(二)

初總標

二先述下別釋(二)

初準舊消經(二)

初科分

二初譬下隨釋(五)

(39)

初有始無終譬(三)

初開譬 二合譬 三結請 二怖畏譬(三)

初開譬 二合譬 三結請 三違本誓譬(三)

初譬 二合

四不平等譬(三)

初開譬 二合譬 三結請 五無慈悲譬(三)

初開譬 二合譬 三結請

二舊釋下會通今意(二)

初標示

二初譬下正釋(三)

初譏親 二譏主 三譏師 二如來答(三)

初酬哀請(二)

初科分

二長行下正釋(二)

初長行 二偈頌(二)

初科分敘意 二初言下正釋(二)

初止悲 二勸觀 二酬祈請(二)

初通示大旨

二舊下別解諸段(二)

初三師異解

二今明下今家會通(二)

初和會古釋 二更通今義 三酬譏請(二)

初總標

二興皇下正釋(二)

初敘古釋(三)

初標

二初五下釋(五)

(40)

初約歎五離八詶無終譏

二舉於下約舉佛因果詶怖畏譏 三所以下約奪其果非詶違誓譏 四所以下約五六二階詶不等譏 五所以下約七八二階詶無慈譏 三前後下結

二明今解(三)

初斥破興皇

二今分下分科敘意 三初從下隨文釋義(三)

初歎與能得能離(二)

初分科

二初文下隨釋(三)

初釋(二)

初對上辨異

二離八下預示所離 二譬

三結

二斥奪不得不離(二)

初懸詶五譏(二)

初總標

二汝等下正示(五)

初詶無終譏(二)

初直附文釋

二又取下取佛意釋(二)

初牒譏

二若取下回過 二詶違誓譏

三詶怖畏譏 四詶不等譏 五詶無慈譏 二帖文解釋(二)

初結前生後

二從汝下正約帖文(二)

初分科

二汝等下隨釋(二)

初略明不得不離 二廣明不得不離(二)

初科分

二斥文下隨釋(二)

初斥不得真三寶(二)

初科分敘意

二初釋下依文釋義(三)

初廣釋真佛 二廣釋真法 三廣釋真僧(二)

初分科

二本以下隨釋(二)

(41)

初總斥 二別斥(二)

初正釋經文

二上舉下對前辨示 二示真三寶(二)

初分科

二先標下隨釋(二)

初標 二正示 三勸獎應離應得(二)

初分科

二初文下隨釋(二)

初勸離偽 二勸修真(二)

初分科

二譬為下隨釋(四)

初譬說秘藏(三)

初標

二初大下釋 三種別下結 二法說秘藏(二)

初總標敘意

二初我下隨文釋義(二)

初順合 二超合(三)

初合譬解義

二一切下顯位釋疑 三復以下通對三寶 三釋祕藏(二)

初分章

二地人下釋義(二)

初出他解(二)

初正明(三)

初人師 二引論 三依經(二)

初名通昔教

二今經下義顯今經 二舉涅下結示

二帖文釋(二)

初分經表對

二初三下隨文釋義(三)

初譬三點(二)

初正明字義(二)

初釋字相狀(二)

初標

二舊伊下釋(二)

初示舊伊相

(42)

二不橫下示新伊相 二以字合法(二)

初舊伊譬昔 二新伊譬今 二此句下結意斥失 二譬三因

三合三德(二)

初正釋(三)

初總述意

二法身下示法體(三)

初法身(二)

初雙非色心

二雖非下雙照色心 二般若(二)

初雙非思說

二亦非下雙照思說(二)

初離過 二雖下明德 三解脫(二)

初雙非惑智 二雙照惑智 三佛身下明收攝(二)

初攝三業

二又大下收諸經 二若偏下結顯

四結秘藏 三比丘疑執○

四佛破執除疑○

○三比丘疑執(二)

初分科敘意

二初文下隨文釋義(三)

初執(二)

初分科

二初文下隨釋(二)

初敘悲苦 二正陳執(二)

初破古分科

二執下隨文正釋(二)

初執(二)

初科分

二快說下隨釋(三)

初約教執理 二約行執理 三正執理(二)

初正釋文 二斥他解 二歎

(43)

二請(四)

初敘意分經 二觀下按文定義 三初恩下約譬屬人 四前二下依科正釋(五)

初恩赦通為聲聞未除兩惑者作請 二呪師通為聲聞未除無明者作請 三香象偏為學人未除思惑者作請(二)

初分科

二合下隨釋(二)

初譬 二合

四瘧病偏為學人未除一邊者作請 五醉人通為一切凡聖作請

三疑(二)

初敘意分科

二芭蕉下隨文正釋(三)

初明無我 二引證 三明用

○四破執除疑(二)

初分科

二初文下隨釋(二)

初讚(二)

初約疑本釋所讚

二何故下約四悉釋能讚 二破(二)

初分科引證

二初破下隨文釋義(三)

初破偏理(二)

初科分

二初騰下隨釋(二)

初騰執(二)

初分科

二醉有下隨釋(三)

初接讚騰執 二作譬 三結歎(二)

初結醉過與不修 二歎無過與善修 二詶破(二)

初分科述意

二初破下隨文釋義(二)

初破不倒亂是倒亂(二)

初分科 二隨釋(四)

初誡聽牒起

(44)

二明其倒亂 三出不倒亂 四結過歸之 二破善修非善修(二)

初科分

二初中下隨釋(四)

初雙牒兩修 二雙明八倒 三雙回過還之(二)

初分科

二就初下隨釋(二)

初回常樂四倒歸之(二)

初科分

二初文下隨釋(二)

初正回四倒 二三番料簡(二)

初科文

二初世下隨釋(三)

初世出世 二有不有 三倒不倒(二)

初總釋

二舊云下別釋(二)

初釋三倒(二)

初諸師異解

二今謂下結示佛意 二簡四法(二)

初以榮枯例

二問有下四句分別(二)

初徵

二又世下釋(二)

初示世等四句

二舊云下示勝劣四句(二)

初出古義 二今判屬 二回無常四倒歸之

四專舉勝修(二)

初分科

二若通下隨釋(二)

初對劣明勝(二)

初釋四劣 二釋四勝 二勸勝修 二破偏行(二)

初分科

二初騰下隨釋(二)

初騰請(三)

初領旨歎佛

(45)

二因歎正請 三要命結請 二詶請破行(二)

初分科

二初呵下隨釋(二)

初呵不應 二正詶(二)

初科分敘意

二人詶下隨文正釋(二)

初以人詶(二)

初分科

二初下隨釋(三)

初標付囑人 二歎同如來 三釋歎 二以法詶(二)

初分科

二初詶下隨釋(二)

初詶請(二)

初懸敘古人釋義(三)

初敘古義去取

二初一下依河西釋經(二)

初釋譬(二)

初起惑失理

二次是下修學求理(二)

初分科

二初云下隨釋(二)

初依昔教偏修

二次勸下明今教圓修(二)

初敘意科分

二初文下依科解釋 二次汝下釋合

三此中下指經文勸誡 二今釋下正約今家解經(二)

初通敘來意(二)

初正明來意

二此中下對下釋疑 二今初下正釋經文(二)

初科分

二法說下隨釋(二)

初法說破 二譬說破(二)

初分科

二初如下隨釋(二)

初譬(二)

初分科

二春時下隨釋(二)

初失寶

(46)

二求寶(二)

初求不得 二求得(二)

初敘大意通取

二夫寶下約六即正釋 二合(二)

初合三修得失 二合四修得失 二破偏行

三破偏教○

○三破偏教(二)

初分科

二初騰下隨釋(二)

初騰 二破(二)

初分科

二答又下隨釋(二)

初歎問 二答(二)

初分科

二譬下隨釋(二)

初譬(二)

初分科

二就初下隨釋(四)

初譬四倒病(二)

初分經略對

二已略下隨文重釋(二)

初結前生後

二王者下隨文正解(六)

初倒病者 二秉倒師 三信邪術 四倒藥 五不知自邪 六不知自病 二譬三修藥(二)

初分科

二初文下隨釋(三)

初說明醫(二)

初釋八術

二今通下釋明醫(二)

初通舉

二今之下簡示 二治病緣(二)

初分科

二同為下隨釋(二)

初初同(二)

(47)

初分科

二初同下隨釋(三)

初同生業 二同學業(二)

初通釋經文

二別釋四十八年(二)

初敘異解

二依天下明今釋 三同化緣

二後異(二)

初分科

二初文下隨釋(二)

初少異 二頓異(二)

初分科

二初觀下隨釋(二)

初觀機頓異 二設教頓異 三正治病(二)

初敘意科分

二初如下隨文釋義(二)

初正起病 二根緣扣佛 三譬三修病

四譬四德藥(二)

初分科

二初文下隨釋(四)

初一往為說(二)

初分科

二初即下隨釋(四)

初正說 二開權 三顯實 四病藥相治 二眾生不受(二)

初敘意分科

二狂下隨文釋義(四)

初雙驚 二雙譏 三貶如來 四褒外道 三如來重說(二)

初分科

二此初下隨釋(四)

初止其所說 二正為釋疑(二)

初分科

二此中下隨釋(二)

(48)

初譬 二合 三重問 四重答(二)

初科分

二初唱下隨釋(二)

初唱兩章門 二釋兩章門(二)

初科分敘意

二就初下隨文釋義(二)

初廣釋甘露(二)

初科分

二初牒下隨釋(三)

初牒 二釋(二)

初敘古釋(二)

初古釋

二今明下今破 二今釋下明今解 三結

二略釋毒藥 四眾生方受化(二)

初科分

二初文下隨釋(四)

初受教傳化 二餘人不受 三重為說 四方信受 二合(二)

初敘意分科

二此先下隨文釋義(二)

初合始同 二合末異(二)

初合漸異 二合頓異(二)

初合無常 二合真常(三)

初結外道為非 二結今教為是 三正合真常(二)

初敘異解

二第一下隨文釋(三)

初正說

二簡外道之非 三說如來之是

○第三長壽品去十四品隨問而施對此土菩薩眾(二)

初題目(三)

(49)

初敘治定意(三)

初與上對辨

二恐依下改題所憑 三長只下徵釋義趣 二今釋下正釋題目 三此是下通示大章 二本文(二)

初分科

二初勸下隨釋(三)

初勸問(二)

初分科

二初勸下隨釋(二)

初勸比丘(二)

初懸敘勸意

二初文下正釋經文(三)

初勸除疑(二)

初斥古示今(二)

初敘古斥非

二今按下示今所據 二有人下正釋經文 二勸受寄(二)

初科分

二勸問下隨釋(二)

初勸 二辭(二)

初敘意分科

二法說下隨文釋義(三)

初法(二)

初分科

二正辭下隨釋(三)

初正辭 二釋辭(二)

初對上文釋 二對三諦釋 三結辭

二譬(二)

初分科

二初明下隨釋(四)

初聲聞不堪寄 二如來不應寄 三聲聞強受寄 四如來失所寄 三合(二)

初明闕略

二合後下正釋經文(二)

初合聲聞強受 二合如來失所寄 三勸益物(二)

(50)

初分科

二初如下隨釋(三)

初勸 二推(二)

初分科

二譬又下隨釋(二)

初譬(四)

初譬菩薩 二譬正應付囑 三譬秉持受寄 四譬不失正法 二合(二)

初不應 二應寄 三讚

二勸大眾(二)

初來意

二問比下正釋(二)

初對前釋妨

二問何下正釋經文(二)

初約勸問關後釋(二)

初約問徵文 二約答釋義(四)

初約開施 二約開行 三約開義 四約開用

二問問下約勸問通前釋(二)

初問 二答 二正問○

三佛答○

○二正問(二)

初分科

二欲問下隨釋(四)

初欲問(二)

初分科

二敘中下隨釋(二)

初經家敘起(二)

初科分

二初本下隨釋(四)

初敘本位 二敘迹宗 三敘感對 四敘威儀 二自諮發 二許問

(51)

三謙問(二)

初分科 二隨釋(三)

初大小 二高廣 三借助 四正問(二)

初敘古釋(二)

初列章 二隨釋(三)

初分偈 二問數 三因起

二觀此下明今解(二)

初對古立章(三)

初分偈

二又問下問數(二)

初通敘盈縮

二今依下定數敘答(二)

初明問數分齊

二答盡下示答文起盡 三言因下因起(二)

初破古解(二)

初破開善靈根從前 二又言下破皇興一化 二今試下明今釋(二)

初正示經義(二)

初約三世示文(二)

初歷文顯義

二略舉下引證結示 二若尋下約該收結斥 二今敘下結意斥古 二河西下示今正解(二)

初分經正釋(二)

初分經定數

二初一下隨文示義(二)

初正問(三)

初問過去 疏總釋 二問現在 疏總釋 三問未來 疏總釋 二請答(三)

初請答過去 二請答現在 三請答未來 二示答文處(二)

(52)

初正示答經分齊(三)

初示十二品答十五問 二示菩薩品答十二問 三示大眾問答七問 二引證答經分齊(二)

初前九證答問盡處 二第十證分偈所憑

○三佛答(二)

初分科

二讚下隨釋(二)

初讚問(二)

初分科

二讚又下隨釋(二)

初讚(二)

初分科

二先詶下隨釋(二)

初總讚 二別讚(二)

初標示

二初讚下正釋(二)

初隨文示義(三)

初讚問過去 二讚問現在 三讚問未來

二舊解下斥古明今(二)

初敘古斥非

二今明下依經顯是 二謙(二)

初敘意科分 二隨文正釋(二)

初謙所問橫豎不及 二誓聞法頂戴增加 二答問(二)

初分科

二初答下隨釋(二)

初次第答三十四問(三)

初十二問答十五問(十二)

初答長壽因果二問(三)

初指文分科

二更釋下懸談名義(三)

初示義勝劣

二今明下破計隨機(二)

初四句破計

二但以下四悉隨機 三前文下結示傍正 三初答下隨文正解(二)

初答長壽因(二)

(53)

初分科

二初誡下隨釋(三)

初誡聽 二正答(二)

初分科 二正釋(五)

初指果人因人以標業(二)

初正釋因果業義(二)

初正示因果

二業若下結成不思議 二精進下疏主譏己推師 二指果法因法以勸業(二)

初示因果

二若下明業體(二)

初反顯立徵

二若業下約諦答示(三)

初約三諦簡示

二如是下明體用相即(二)

初離過

二即體下正示 三故上下結示引證 三明自行化他以證業 四開譬合譬以况業(二)

初分科

二譬如下隨釋(二)

初譬 二合

五示果報華報以結業 三論義(二)

初總別科分

二不解下依科釋義(四)

初番(二)

初問(三)

初述不解 二謂不應 三正作難 二答

二番(二)

初科分

二問下隨釋(二)

初問 二答(二)

初標科

二初明下正釋(三)

初過慈(二)

初順經正解

二他解下舉實況權 二現慈(二)

(54)

初敘意標科

二初如下隨文正釋(三)

初意慈 二口慈(二)

初分科

二初國下隨釋(三)

初舉國憲 二明佛法(二)

初示輕重

二初言下正釋義(二)

初釋前四羯磨

二不可下釋後三羯磨(二)

初明經律異同

二不可下對現文釋義 三結治罪

三身慈 三未慈(二)

初分科

二初二下隨釋(四)

初標來世 二明持毀 三譬(二)

初別釋初譬

二譬中下通釋三譬(二)

初約律學釋譬

二又解下約三惑釋譬 四結

三番(二)

初總別分科

二初文下隨文釋義(二)

初問(二)

初非佛旨 二舉事難 二答(二)

初總別科分

二初正下隨文釋義(三)

初開譬(四)

初生諸子(二)

初釋國王等

二二三下釋二三四(二)

初斥古 二今釋 二付嚴師 三囑苦教 四得福無罪 二合譬

三況顯 四番(二)

(55)

初總別分科

二初非下隨文釋義(二)

初問(三)

初非佛旨 二舉譬釋非(三)

初但有言 二都無行 三結相違 三合譬結過(三)

初合知法 二合無行 三合相違 二答(二)

初敘古明義(二)

初興皇斥他

二只約下興皇正義(二)

初興皇義

二此釋下今師斥 二次佛下正釋經文(二)

初分科 二隨釋(二)

初彈其麤言 二明常壽第一 二答長壽果○

二金剛身品答金剛及堅固力二問○

三名字功德品答究竟彼岸問○

四四相品答開微密問○

五四依品答作依止問○

六邪正品答云何知天魔問○

七四諦品答心喜說真諦問○

八四倒品答演說四顛倒問○

九如來性品答善業見性二問○

十文字品答解滿字問○

十一鳥喻品答共聖行問○

十二月喻品答三光問○

二菩薩品答十二問○

三大眾問品答七問○

二大眾供養○

○二答長壽果(二)

初總別科分

二初問下隨文釋義(二)

初明佛寶常(二)

初略問答(二)

初問 二答(二)

初科分述意

二初文下隨文釋義(四)

(56)

初譬諸壽入常壽 二譬常壽出諸壽 三譬常壽非常無常 四譬常壽能出能入 二論義(二)

初分科

二初躡下隨釋(三)

初躡宗作請(二)

初問 二答(四)

初非 二況 三結 四勸 二問世性(二)

初問(二)

初唱世出世兩章門 二難(二)

初難兩教無異 二難兩理無異 二答(三)

初懸示答意

二答此下總別分科 三初開下隨文釋義(四)

初先佛被盜(二)

初開譬 二合譬(二)

初分科

二凡夫下隨釋(二)

初略 二廣 二後佛認歸(二)

初分科

二初法下隨釋(三)

初法 二譬 三合 三結正 四勸修(二)

初總別分科(二)

初勸修(二)

初勸迦葉 二通勸 二簡修

二先勸下依科釋義 三問法性(二)

初問(二)

初分科

(57)

二初可下隨釋(四)

初標問作請 二舉昔難今 三以今難昔 四結

二答(二)

初分科

二初非下隨釋(二)

初非 二譬(二)

初總別分科

二初云下隨文釋義(二)

初譬(二)

初正譬 二斥非 二合(二)

初分科 二隨釋(二)

初合正譬 二合斥非 二明三寶常(二)

初總別科分

二先勸下隨文釋義(二)

初明三寶常(三)

初勸修常 二明得失 三正辨歸依(三)

初開譬 二合譬 三舉非顯是 二論義(二)

初分科

二興皇下隨釋(二)

初問答(二)

初問 二答 二領讚(二)

初領 二讚 涅槃經治定疏科卷第二

(58)

涅槃經治定疏科卷卷三

錢塘沙門釋 智圓 撰

○二金剛身品答金剛不壞問(二)

初題目(三)

初正釋題目(三)

初雙標

二金剛下雙釋(二)

初釋喻

二金精下合法(二)

初提喻合法 二然下示文正意 三若從下雙結

二復次下委示通別(二)

初就義正示(二)

初約迷悟示通別(二)

初明悟者圓通

二若不下為迷者分別 二若以下約各義結通別 二有人下附文重示(二)

初引古釋義

二今明下示今附文(二)

初明諸品廣陳不出五果 二五果下結示通別以顯理融 三又他下簡顯法體(二)

初敘古釋(二)

初古釋身壽義 二今斥成歷別 二今則下明今解 二本文(二)

初總別科分

二略舉下隨文釋義(二)

初明法身果答金剛問(二)

初明法身 二論義(二)

初總別分科

二初問下隨文釋義(三)

初問(二)

初問 二釋 二答(二)

初分科

二初如下隨釋(三)

初非其所問 二正答(三)

初定數簡顯

(59)

二然古下懸釋示意(二)

初懸釋初後(二)

初釋初非身是身(二)

初出古解(三)

初敘古總標

二一云下引義判斥 三今未下謙己結意 二天台下明今釋(二)

初解非列句(二)

初章安略引(三)

初指師列數

二單四下依次示句(三)

初單四句 二複四句 三具四句

三但依下指文結意 二私下荊溪委示(三)

初敘意總標

二先約下望彼判句(二)

初約是(三)

初單 二複 三具 二約非(三)

初單 二複 三具

三仍存下述意結示 二將此下斥古顯今(二)

初斥古義淺

二今言下顯今義深 二又解下釋後除一法相 二古來下屬當示意(三)

初破古標今

二夫如下歷教示意(二)

初來意

二百非下正示(四)

初藏 二通 三別 四圓

三離前下簡顯結斥 三此既下分經通解(二)

初百句互具 二三諦分經(二)

初分經示義(三)

初非俗入真 二非真出俗

(60)

三即邊入中 二雖此下離過顯體 三結勸(二)

初分科

二初結下隨釋(二)

初結(二)

初約本迹正釋(二)

初釋經結本體

二又結下釋經結迹用(二)

初牒經正釋

二若例下例餘四身 二明五下例文結意(二)

初結為三諦

二依入下結具百句 二勸

三領解

二明法身因答堅固力問○

○二明法身因答堅固力問(二)

初總標敘意

二迦葉下依文釋義(二)

初騰疑 二佛答(二)

初總別分科 二隨文釋義(三)

初正答(二)

初略答(二)

初護法 二引證 二廣答(二)

初總別科分

二在家下隨文釋義(二)

初廣護法(二)

初在家(二)

初正釋經文

二皆是下約時顯意 二出家(二)

初問 二答 二廣引證(二)

初科分

二前二下隨釋(四)

初護法本緣 二護法行 三護法果報 四結會 二領解

三勸修(二)

(61)

初總別科分

二問者下隨文釋義(二)

初通舉因果以勸四眾 二別勸在家開執刀杖(二)

初勸 二簡(二)

初正釋經文(四)

初問(二)

初問師之有無 二問戒之持犯 二答(二)

初總別分科

二寄結下隨文釋義(二)

初正答(二)

初答戒有無(二)

初答 二更問(二)

初問云何化他 二答與護法人俱 二答師有無(二)

初分科

二略下隨釋(二)

初略答 二廣答(二)

初敘意

二廣摧下隨釋(三)

初廣摧伏(三)

初出壞眾師弟 二通舉三眾

三明淨眾能壞前二 二廣持律(三)

初對律部辨示

二神解下列今經五名 三云何下正隨文釋義 三廣持經

二結歎 三領

四述

二學人下再示餘五

○三名字功德品答究竟彼岸問(二)

初題目(三)

初就題目釋義(二)

初分字辨意(二)

初舉世間 二例佛法

二今下分字正解(二)

初釋名功德(三)

(62)

初徵文列善 二引古斥非

三初譬下依經正示 二釋字功德

二六卷下對古經辨示 三此品下示答問意趣 二本文(二)

初總別分科

二受持下隨文釋義(四)

初勸持(二)

初勸持 二受持(二)

初敘古斥非(二)

初敘古 二今下斥非 二夫大下正示今義 二問(二)

初分科

二向下隨釋(二)

初問名功德 二問持功德 三答(二)

初總別分科

二初文下隨文釋義(二)

初答名(三)

初判名 二明七善 三明七譬(二)

初斥古明今

二問此下正釋七譬(二)

初釋前六譬(二)

初廣釋第一

二餘五下略指五譬 二最後下釋第七譬(二)

初釋所譬八味

二問云下釋能譬八味(二)

初徵

二有人下釋(二)

初引古斥非

二今謂下今師正釋 二答持

四領解(二)

初領名 二領持

○四四相品答開微密問(二)

初題目(二)

初正釋題目(二)

(63)

初通約涅槃釋

二前諸下別約三德(二)

初徵文示德

二今解下從正立名 二問願下料簡所答(二)

初竝問

二舊釋下答釋(二)

初古釋(二)

初斥二師解 二敘興皇義(二)

初按定

二昔以下解釋(二)

初總釋橫豎(二)

初約豎明開

二佛名下約橫明說 二復次下別釋橫豎(二)

初約豎(二)

初標

二昔教下釋 二約橫

二是義下今解(二)

初破興皇(二)

初總斥

二常無下正破(二)

二約四句立義

二若爾下舉他解竝破 二今明下示今義(二)

初約常等四句以釋義 二約開等四句判自他(二)

初正釋義(二)

初自他共論開說(二)

初立四句示義

二今之下約六即釋成 二又一下約自他各論開說(四)

初約自行明開說

二說中下約化他明開說 三自行下約自他合明開說 四不自下約非自他明開說 二如是下結無差

二本文○

○二本文(二)

初懸示消文(二)

初總敘所承(三)

初敘古三解

二今家下明今承用 三然呼下從多立名 二約四下正示其義(三)

(64)

初口密(二)

初標列

二何者下正釋(二)

初破偏 二顯圓 二約十下身密 三約百下意密 二就口下入經隨釋(二)

初總別分科

二初為下隨文釋義(三)

初開口密(二)

初正明口密(二)

初明四相(二)

初明一相四相(二)

初分科敘意

二標大下隨文正釋(三)

初標 二列 三釋(四)

初自正(二)

初分科

二初云下隨釋(二)

初佛自正

二譬比丘自正(三)

初敘意分科

二見火下隨文釋義(三)

初見火 二誓 三結

三舊有下釋通妨義(二)

初立妨

二觀下答釋(二)

初觀師明教門緣異 二今師約相智不同 二正他(二)

初分科懸示(二)

初分科

二初文下示義(二)

初略對四悉

二夫下廣釋四悉(二)

初正釋(四)

初世界(二)

初總敘來意

二女人下提喻釋義(二)

初正釋

二含酥下總結 二又嬰下為人 三又兒下對治

(65)

四又兒下第一義 二推此下總結 二就歡下隨文正釋(四)

初歡喜正他(二)

初分科

二舊四下隨釋(五)

初女人默念 二如來故問 三女人歎佛 四請法多少 五結其歡喜 二生善正他(二)

初敘意分科

二初成下隨科釋義(三)

初成前歡喜 二正是生善 三料簡不堪對治 三對治正他(二)

初分科

二以出下隨釋(二)

初牒不堪 二正明對治 四第一義正他 三隨問答(二)

初分科

二初文下正釋(二)

初正能問答(二)

初問 二答 二唱斷肉(二)

初標科

二初番下隨釋(六)

初番問答(二)

初迦葉問 二如來答 二番問答(二)

初迦葉問 二如來答 三番問答(二)

初迦葉問 二如來答 四番問答(二)

初迦葉問 二如來答 五番問答(二)

初迦葉問 二如來答 六番問答(二)

(66)

初迦葉問 二如來答(八)

初呵同尼乾 二須識開遮意 三頓制斷肉 四食肉怨嫌 五執小謗大 六食肉起惡 七除饑年污器 八結制

四善解因緣(二)

初簡顯分科

二初假下隨文釋義(二)

初問答明不頓說(二)

初設四問(三)

初分問總別

二如來下依文釋義 三佛答下舊釋所憑 二就答下不次答(二)

初標示

二初答下隨釋(五)

初答木叉 二答墮 三重答木叉 四答律 五答總問 二問答明不預說(二)

初標科

二先問下隨釋(二)

初設問(二)

初問何不預說 二問將欲陷墜 二佛答(二)

初總別科分

二初譬下隨文釋義(二)

初答陷墜之譏 二答不表之意(二)

初譬 二合(二)

初科分

二初雖下正釋(二)

初正合

二舉輪寶明開合意 二明四相一相○

二料簡涅槃○

二兼明身意二密(虗科)

二開身密○

三開意密○

(67)

○二明四相一相(三)

初簡顯示意

二他以下引類釋成(二)

初舉古斥非

二一四下今師引類 三就文下隨文解釋(三)

初科分 二隨文釋(二)

初正明四一 二反質釋疑(四)

初疑 二質 三答 四通

三問四下例四悉

○二料簡涅槃(三)

初簡辨(二)

初牒前義問

二四相下約名同答 二文為下分科

三初佛下隨釋(四)

初佛料簡(二)

初分科

二一明下隨釋(二)

初假作難(五)

初明滅惑 二明滅有 三明滅依 四明滅正 五通滅有 二佛作答(二)

初總別分科

二通呵下隨文釋義(三)

初呵(二)

初通呵 二別呵 二答(三)

初答滅惑滅依兩問 二答滅有滅正兩問 三答第五通問 三結異

二迦葉下論義(二)

初總別科分

二初問下隨文釋義(二)

初問答(二)

初問(二)

初懸示

(68)

二初云下正釋(二)

初明由煩惱故有 二明由業故有 二答

二問答(二)

初分科

二初問下隨釋(二)

初問 二答(二)

初科分

二初彈下隨釋(二)

初彈非 二轉譬 三領解

四述成

○二開身密(三)

初懸談義旨(二)

初明來意(二)

初牒名顯意 二前下對前互辨 二斥古解(二)

初他師解開密義(二)

初敘古義

二理豈下明今破

二成論下三家解變化義(三)

初論人約權解(二)

初敘古義 二明今斥 二地人約用解(二)

初敘古義 二明今斥 三他人約術解(二)

初敘古義 二明今斥(二)

初術即三諦

二莊周下舉劣況勝 二總別分科

三初如下隨文解釋(二)

初開身密(二)

初問(四)

初領旨 二正難 三結問 四請答 二答(二)

初分科

二初如下隨釋(三)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定之與智如是無  無智及智無所得   云何是法淨無垢  而無所有等虛空 

一、數位電子係於民國 72 年配合工業電子精密化分工修正時,將工業電子職 類分為數位電子、儀表電子、與電力電子等 3 組。民國 82 年為配合電子

。廓爾高昇。乃上仁之翔集。然以時經三代。弊五滓之沈淪。識蒙邪正。銓人法之天

  娜謨囉怛那 (二合) 怛囉 (二合) 夜耶娜謨阿哩野 (二合) 嚩盧吉帝濕嚩 (二合) 囉耶冒地薩怛 嚩 (二合) 野摩訶薩怛嚩 (二合) 耶摩訶冒地薩怛嚩 (二合引) 奴枳娘 (二合)

  與大苾芻眾皆阿羅漢。能善調伏捨諸重擔。盡有漏結無復煩惱。戒品清白心淨解

。若以圓教望之前四。皆是應根權施設也

來。是故如來名得涅槃。善男子。是名菩薩摩訶薩入十種法行。能知諸佛如來應供正

學籍電子化所揭櫫的目標,其中之一便是「學籍電子資料交換」。 SFS3 的開發團隊,為了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