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A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of Internet Addiction, Motivation to Use Internet, Behavior of Using Internet and Personal T 黃鈞源、李德治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A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of Internet Addiction, Motivation to Use Internet, Behavior of Using Internet and Personal T 黃鈞源、李德治"

Copied!
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A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of Internet Addiction, Motivation to Use Internet, Behavior of Using Internet and Personal T

黃鈞源、李德治

E-mail: 9707169@mail.dyu.edu.tw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he behavior of Internet using, Internet use motivation, personal traits, Internet addiction of Grade 5 and 6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The tools used in this research are Internet Using Behavior Questionnaire, Chinese Internet Addiction Scale-Revised (CIAS-R) , Internet Using Motivation Questionnaire, Personality Scale, Basic Data. The subjects were 851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living around Changhua area. The data collected were analyzed by independent sample t-test, one-way ANOVA, and Mu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The conclusion acquired from this research has been indicated in the following: (1)With regard to the Internet usage, most students have their first access to the Internet when they are third or forth graders; they usually access the Internet at home; they usually surf the Internet on the weekend, with each access more than one hour and less than two hours. (2)The result obtained from the five-points scale “Chinese Internet Addiction Scale”

indicates that elementary school children’s addiction situation is fine. (3)On-line gaming is the major factor for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to use Internet. (4)Internet addiction h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ith the difference of the average daily hours on Internet.

(5)The more neuroticism personality tendency is , the more tendency of Internet addiction involved. (6)Internet addiction h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ith the difference of the motivation of Internet using. According to those conclusions the author propose some suggestions to educational practice and further studies as well.

Keywords : internet addiction ; personal traits ; internet use motivation Table of Contents

內容目錄 中文摘要 ..................... iii 英文摘要 ..................

... iv 誌謝辭 ..................... vi 內容目錄 ...................

.. vii 表目錄 ..................... ix 圖目錄 .....................

x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4 第三節 研究問題............... 5 第四節 研究限制..

............. 5 第五節 名詞釋義...............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8 第一節 使用動機............... 8 第二節 網路使用者之特性及其使用行為..

... 12 第三節 人格特質............... 18 第四節 網路沉迷............... 25 第 三章 研究方法................. 33 第一節 研究架構............... 33 第二節 研 究假設............... 34 第三節 研究對象與抽樣方法.......... 35 第四節 研究工具..

............. 36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44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

......... 46 第一節 資料回收............... 46 第二節 樣本描述性統計分析......

.... 47 第三節 假設檢定............... 54 第四節 本章小結............... 6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68 第一節 研究結果摘要............. 68 第二節 綜合討論............... 70 第三節 研究建議............... 73 參考文獻 ....

................. 77 附錄A 問卷................... 91 附錄B 量表使用同意 書.............. 95

REFERENCES

ㄧ、中文部分 台灣網路資訊中心(2006) ,TWNIC 2006 年01 月台灣地區寬頻 網路使用調查報告[線上資料],來源: http://www.twnic.net.

tw/download/200307/200307index.shtml[2007, October 25] 交通部(2001) ,台灣地區民眾使用網際網路狀況調查摘要分析[線 上資料],來 源: http://www.motc.gov.tw/survey/200407052 22551_90www.WDL[2007, October 12]。 交通部(2003) ,台灣地區民眾使用網際網路狀況 調查摘要分析[線 上資料],來源: http://www.motc.gov.tw/survey/2004063021 0853_92www.WDL[2007, October 13]。 交通部(2005) ,台 灣地區民眾使用網際網路狀況調查摘要分析[線 上資料],來源: http://www.motc.gov.tw/survey/2005071915 3902_94www.WDL[2007, October 13]。 向陽基金會(2001),e世代青少年網咖經驗調查報告[線上資料],來 源:

(2)

http://www.tosun.org.tw/database/900627/900627.html[20 07, October 12] 財團法人台灣網路資訊中心(2008) ,2008 年一月「台灣寬頻網 路 使用調查」報告[線上資料] 來源: http://stat.twnic.net.tw[20 08, February 20]。 資策會(2003) ,2003 年我國家庭資訊通信技術應用概況 調查[線 上資料],來源: http://www.find.org.tw/0105/howmany/index. Asp[2007, October 5] 資策會(2005) ,經濟部工業局「電信平台應用 發展推動計畫」[線 上資料],來源: http://www.find.org.tw/0105/howmany/index. asp[2007, Novemer 25] 蕃薯藤全球資訊網(2003) ,2003 台灣網際網路使用調查[線上資 料],來源: http://survey.yam.com/survey2003/index.html[20 07, Novemer 19] 蕃薯藤全球資訊網(2004)

,2004 台灣網際網路使用調查[線上資 料],來源: http://survey.yam.com/survey2004/index.html[20 07, Novemer 19] 蕃薯藤全球資訊 網(2005) ,2005 台灣網際網路使用調查[線上資 料],來源: http://survey.yam.com/survey2005/index.html[20 07, Novemer 19] 王秀燕(2002)

,國中生電腦網路沈迷現象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 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王澄華(2001),人格特質與網路人際互動對網路成癮 的影響。私立 輔仁大學心理學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向令平(2004), 個人特徵及購買動機對大陸城市地區幼教商品購買行為傾向 之研究,私立大葉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 朱美慧(2000), 我國大專學生個人特性、網路使用行為與網路成 癮關係之 研究,私立大葉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 江春燕(2005), 國小資源班學障學生網路使用、電子化學習現況 與期望之研 究, 國立新竹師範學院特殊教育研究所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 江南逸(2003), 國中生使用網路之偏差行為和網路沉迷程度對生 活適應之 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 吳雅玲(2003), 高職學生人格特質對網路使用行為與網路成癮相 關之研究,

國立台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 李佳蓁(2006),高職學生網路成癮相關因素及學習成就之探討,私 立中 原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周倩(2000),我國學生電腦網路沈迷現象之整合研究-子計畫二: 網路沈迷現象之教育傳播觀 點研究,(報告編號:NSC89-2 511-S-009-009-N), 台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 計畫。 周榮,周倩(1997),網路上癮現象、網路 使用行為與傳播快感經驗 之相關性初探,中華傳播學會學刊,卷2-12。 林季謙(2003), 不同網路能力、人格特質與人際關係中小學生對 網路成癮的影響,私立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 林珊如,黃宏宇(2004),網路敵意及網路沉迷--兩種去社會抑制 行 為之相關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27(2),325-352。 林珊如,蔡今中(1998),我國學生電腦網路沈迷現象之整合研究- 子計畫三:中學生 網路沈迷現象之深度訪談研究,(報告編 號:NSC87-2511-S-009-014-N), 台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 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林珊如,蔡今 中(2000),我國學生電腦網路沈迷現象之整合研究- 子計畫三:中學生網路沈迷現象之深度訪談研究,(報告編

號:NSC89-2511-S-009-007-N), 台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 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施香如(1998), 中學生父母對子女網路沈迷現象之態度與行 為研 究,(報告編號:NSC87-2511-S-009-015-N),台北:國家科 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孫和業(2007), 電子遊戲場消費者之參與動機、

人格特質與產品 使用行為之研究, 私立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 張仁獻(2003),台南縣國中學生網路使用行 為對網路沈迷現象的影 響之調查研究,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 張春興(1995),張氏心理學辭典,

臺北:東華書局。 張春興,楊國樞(1993),心理學。台北:三民書局。 許明遠(2005),國小高年級學童網路使用行為與自我概念、人際關 係 之研究-以臺北市兩所國小為例,國立臺北市立師範學院 社會科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陳仲庚,張雨新 (1990),人格心理學,

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陳冠名(2004),青少年網路使用行為及網路沉迷的因素之研究,國 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博士論文

。 陳淑惠(1999),我國學生電腦網路沉迷現象之整合研究-子計劃 一:網路沈迷現象的心理病理初探(報告編號:NSC89-2511 -S002-010-N)

,台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陳淑惠,翁儷禎,蘇逸人,吳和懋,楊品鳳(2003),中文網路成癮 量表之編製與心理計量之特性研究

,中華心理學刊,45(3), 279-294。 陳富添(2002),網咖青少年網路成癮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中央警 察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 郭李靖(2003),人格特質與品牌個性對品牌偏好的影響,國立交通 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梁良淵(2007),

探討嘉義地區國小學童之休閒活動類型、學習態 度與網路成癮之相關研究, 私立南華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游恆山

、李素卿譯(1999),心理學,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游森期(2001),大學生網路使用行為、網路成癮及相關因素之研究 ,國立彰化師範大 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游森期(2002),青少年網路成癮之成因探討,學生輔導,83,109- 118。 黃玉蘋(2004),國中生網路使 用行為與人際關係、自我概念之關係 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黃宏宇(2003), 以認知行為理論建構病 態網路使用與網路敵意模 式之研究—以北部三所綜合型大學為例,國立交通大學教 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黃紹烈(2000), 親子 互動關係與電腦網路態度之相關研究—以台 北市之高中高職學生及其父親為例,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兒 童福利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 楊正誠(2002),大學生網路成癮、社會支持與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 ,私立東海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楊正誠(2003),大 學生網路成癮、社會支持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 ,私立東海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楊棠安(2004),線上遊戲玩家表現與其 人格特質之研究─以「天堂」 為例,私立靜宜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董潔如(2002), 高中學生網路使用動機、使用 行為、個人特性與 網路沈迷現象之初探,國立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 廖思涵(2006), 高雄市國中生網路使用行 為、網路沉迷與生活適 應、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劉文尚(2004),國小學童網路成 癮及網路素養之研究,國立臺南師 範學院社會科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劉蕙如(2004), 台北市在學青少年網路使用動機、使 用行為與幸 福感之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心理輔導研究所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 劉蕙如(2004), 台北市在學青少年網路使用動機、使 用行為與幸 福感之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心理輔導研究所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 劉守信(2000),青少年網路使用行為與輔導方案之研 究-以新竹市 為例,私立元智大學資訊傳播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潘文章(1996),企業管理,台北:三民書局。 蔡欣嵐(2001),工作 特性、人格特質與工作滿意度之關係-以半導 體業為例,國立中央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 盧麗卉(2002),台北地區高 中職學生網路成癮行為及其相關背景因 素之探討,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盧浩權(2005), 青少年網路沉迷現象 與生活壓力、負面情緒之相 關研究-以台中市高中生為例,私立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 福利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蕭銘鈞(1998),

台灣大學生網路使用行為、使用動機、滿足程度 與網路成癮現象之初探,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 戴秀津(2003)

,高中職學生網路成癮之相關因素及其身心健康影響 探討,私立高雄醫學大學護理學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戴秀津,楊美賞,顏 正芳(2004),台灣南部青少年網路成癮及其對 身心健康影響之探討,慈濟醫學,16,241-248。 戴怡君(1999),使用網際網路進行互動特

(3)

質之探索,私立南華管理 學院教育社會學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薛世杰(2002), 國中男、女的網路遊戲使用時間與使用動機、自 我 效能、人格特質、學業成就、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國立 屏東師範學院教育科技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謝明達(2004),國民中 小學學生網路使用行為與網路成癮之區辨研 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輔導碩士班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謝龍卿,黃德祥(2004),青少年網路 成癮與生活壓力之相關研究, 彰化師大教育學報,6-7,29-62。 韓佩凌(2000), 台灣中學生網路使用者特性、網路使用行為、心 理特性 對網路沉迷現象之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 理與輔導學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顏淑華(2006),國小學生網路使用與學業成績 之關聯性研究:以彰 化縣國小六年級為例,私立大葉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 二、英文部分 Adler, P. S.(1993).

Time-and-motion regained.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71 (1), 97-108. Allport, G. W. (1961). Pattern and Growth in Personality. New York: Holt, Rinehart & Winston. Anderson, K. E.(1999). Internet use among college student: An exploratory study [On-line]. Available:

http://www.rpi.edu/~ anderk4/research.html [1999, June 21] Beard, K. W., & Wolf, E. M. (2001). Modification in the proposed

diagnosticcriteria for Internet addiction. Cyber Psychology and Behavior, 4, 377-383. Brenner, V.(1996). An initial report on the online assessment of Internet addiction: The first 30 days of the Internet usage survey.

[On-line]. Available: http//www.ccsnet.com/prep/pap/ pap8b/638b012p.txt.

[2000, Aprial 21] Cattell, R. B. (1950). A systematic theoretical and factual study. NewYork: McGraw-Hill. Costa, P. T. Jr., & McCrae, R. R.

(1985). The NEO personality inventory manual. Odessa, FL: 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Resources. Davis, R. A. (1999). Internet addiction: Is it real? [On-line]. Available: http://www.victoriapointcom/i-nternetaddiction.htm.

[2005, MAY 6] Davis, R. A. (2001). A cognitive-behavioral model of pathokjlogical Internet 187use.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17, 187-195.

Ebersole, S. (2000). Uses and gratifications of the web among students.

[On-line]. Available: http://jcmc.indiana.edu/vol6/ iss-ue1/ebersole.html [2005, November 24] Guilford, J. P. (1965). Fundamental statistics in psychology andeducation (4th ed.). New York: McGraw-Hill. Griffiths, M. (1998). Internet addiction: Does it really exist? In J. Gackenbach (3rd ed.), Psychology and the Internet: Intrapersonal, interpersonal, andtranspersonal implications.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Goldberg, L. R. (1981).

Language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Thesearch for universals in personality lexicons, In Wheeler, L. (2nd ed.). Review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CA: Beverly Hill. Goldberg, L. R. (1993). The structure of phenotypic personality Traits. American Psychologist, 48, 26-34. Goldberg, I. (1996). 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

[On-line]. Available: http://www.physics.wisc.edu/~shaizi/internet_addiction_criteria.

[2004, Otober 22] Kandell, J. J. (1998). Internet addiction on campus: The vulnerability of collegestudents. CyberPsychology & Behavior, 1(1), 11-17. Maslow, A. (1954).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New York: Harper & Row McCrae, R. R. & Costa, P. T. Jr. (1990). Personality in adulthood.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Pervin, L. A. (1993). Personality: Theory and research.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Inc. Rogers, E. M.

(1962). Diffusion of innovation. New York: Free Press. Schiffman, L. G. & Kanuk L. L. (2000). Consumer behavior. Prentice-Hall. SIQSS(2000).

Internet and society.

[On-line]. Available: http:// www.standford.edu/group/siqss/Press_Release/press_detail.html [2002, August 22] Storm, A. K. (1996). Is the Internet Addictive, or Are Addicts Using the Internet? [On-line]. Available: http://www. concentric.net/~astorm/iad.html [2004, September 15]

Young, K.S. (1996). Internet Addictive: The Emergence of A New Clinical Disorder, Cyber Psychology and Behavior, 8(3),237-244. Young, K. S.

(1997). What are the risk factors involed with lnternet addictivation.

[On-line]. Available: http://www. netaddiction.com/other.html.

[2004, Otober 9] Young, K. S. (1998). Caught in the Net: How to recognize the signs of Internet Addiction and a winning strategy for recovery.

NY: John Wiley & Sons, Inc. Young, K. S. & Rodgers, R. C.(1998).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epression and Internet Addiction.

[On-line] Available: http: //www.netaddiction.com/articles/cyberpsychology.html[2004, July 9]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substance) is matter that has distinct properties and a composition that does not vary from sample

In view of the large quantity of information that can be obtained on the Internet and from the social media, while teachers need to develop skills in selecting suitable

Then they work in groups of four to design a questionnaire on diets and eating habits based on the information they have collected from the internet and in Part A, and with

information on preventive measures, youth online culture, relevant community and online resources for e-learning. –Most of Students were asking the tips of healthy use of

likened Internet addiction to addictive syndromes similar to impulse- control disorderson theAxis IScaleof the DSM.

So the WiSee receiver computes the average energy in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Doppler frequencies (other than the DC and the four frequency bins around it). If the ratio between

• Many home and small business users connect to the Internet via high-speed broadband Internet service. Discovering Computers 2012: Chapter

Network behavior of university students has internet addiction factor, data collection factor, entertainment media factor, affection.. communication factor, and on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