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弘贊法華傳》CBETA 電子版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弘贊法華傳》CBETA 電子版"

Copied!
6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弘贊法華傳》CBETA 電子版

版本記錄: 1.2

完成日期: 2002/11/04

發行單位: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cbeta@ccbs.ntu.edu.tw 資料底本: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51, No. 2067

No. 2067

弘贊法華傳卷第一

藍谷沙門惠詳撰 圖像第一 第一卷

翻譯第二 第二卷 講解第三 第三卷 修觀第四 第四卷 遺身第五 第五卷

誦持第六(第六卷第七卷第八卷)

轉讀第七 第九卷 書寫第八 第十卷

圖像第一

西域祇洹寺寶珠寶塔內說此經像 西域擬前說法金像

西域鷲峯山說此經像 宋釋惠豪造靈鷲山圖 後魏太祖造耆闍崛山圖 晉殷夫人造法華臺 宋謝婕妤造法華寺

後魏太常卿鄭瓊造法華堂 晉釋惠力造多寶塔

宋劉佛愛造多寶寺多寶塔 齊舍人徐儼造石多寶塔

唐悟真寺釋法誠造多寶塔法華塔(并)法華 臺唐國子祭酒蕭璟造多寶塔

宋路昭太后造普賢像 宋釋道冏作普賢齋 宋釋僧苞作普賢齋

(2)

  案祇洹圖云。前佛殿東樓上層。有白銀像。像內有七寶樓觀。樓觀內有寶池寶花

。花上有白玉像。池中蓮花內。有白銀塔。於塔心中。有真珠塔。塔內有釋迦多寶二 像。說法花經第七會者。又云。妙法華經。事同花嚴。波若多會說之。今之所翻。當 第三會。又云。複殿四臺五重。上層有吠摩尼珠。此珠。過去諸佛。曾於中說法花。

三變淨土。隨經所有。於中具現

  案西域書傳。中天竺摩揭陀國恒河南有故城。周七十餘里。荒蕪歲久。基趾尚存

。昔人壽無量歲時。號拘蘇摩補修羅城。唐言香花宮城。逮人壽數千歲時。更名波吒 釐子城。是巴連弗邑也。去此城西南四百餘里。渡尼連禪河。至伽耶城。城西南二十 餘里。至菩提樹。金剛座等。菩提樹東。渡大河入大林野。行百餘里。至鷄足山。鷄 足山東北百餘里。至大山。入山東行六十餘里。至上茅宮城。此城即摩揭陀國之正中 也。故先君王之所都。多出香茅。故以名之。崇山四圍。以為外郭。西通狹徑。北闢 山門。周一百五十餘里。樹木春榮。皆作金色。初頻婆娑羅王。都此。城中編戶之民

。頻遭火害。眾庶嗟怨。不安其居。因令國中。若有不謹。遷之寒林。寒林者。棄尸 之所。俗謂不祥之地。須臾王宮先自失火。王謂臣曰。成其遷矣。遂令太子監國。躬 出茅城西北四五里。因而舍之。時吠舍釐王。聞頻婆娑羅王野處寒林。整集戎旅。欲 襲整不虞。邊候以聞。乃建城邑。以王先舍於此故。稱王舍城。官屬士庶。咸徒家焉

。或云。是阿闍世王所立。至無憂王。遷都波吒釐城。以王舍城。施婆羅門。今此城 中。無復凡庶。唯婆羅門減千家耳。

  茅城東北十四五里。至耆闍崛山。唐言鷲頭。亦云鷲峯。接北之陽。孤標特起。

既棲鷲鳥。又類高臺。空翠相映。濃淡分色。如來御世。垂五十年。多居此山。廣說 妙法。即說此經之處也。故經云。常在靈鷲山。及餘諸住處。佛在世時。頻婆娑羅王

。為聞法故。興發人徒。自山麓至峯岑。跨谷淩巖。編石為階廣十餘步。長五六里。

中路有二小塔。一名下乘。即王此徒行以進。一名退凡。即簡凡人。不令同往。其山 頂。東西長南北狹。臨崖西垂。現有甎舍。高廣奇製。東闢其戶。如來在昔居中說法

。今作說法之像。量等佛身。唐沙門玄奘。俗姓陳。洛陽人也。早歲出家。夙資慧解

。遍師名匠。洞曉真詮。以為攀條者見微。挹流者識淺。乃殉軀命於絕域。馳丹素於 幽極。以貞觀之初。發迹西邁。周旋往返一十七年。所獲經論。具如別記。於彼中天 竺國。請得擬摩揭陀國鷲峯山說法花經金像一軀。通光座高三尺。色相超挺。妙絕人 功。頂戴瞻仰。實萬恒倍。至止之後。摸寫無窮矣

  宋景平元年。瓦官寺沙門帛惠高。造靈鷲寺。有沙門釋惠豪。智見通敏。巧思絕 倫。於中製靈鷲山圖。奇變無方。欝似覩真。其山林禽獸之形。天龍八部之狀。歷代 未有。自茲始出。龕成之後。傾國來觀。後世造龕。皆以豪為式。其龕東西深三十八 丈。南北四十四丈四尺

(3)

  後魏太祖道正皇帝拓跋珪。天興元年。造耆闍崛山圖一所。加以績飾。莫不嚴具 焉

  晉義熙七年。王荊州殷夫人。創造東青園寺。

  寺中造法花臺一所

  宋元嘉十五年。謝婕妤。在秣陵縣。造法花寺   後魏太常卿恭侯鄭瓊。起淨域寺。建法花堂

  晉興寧二年。沙門慧力。於瓦官寺。造石多寶塔一所

  宋元嘉五年。彭城人劉佛愛。於建康。造多寶寺。又造多寶塔一所

  齊建元元年。豫州刺史胡諧之。於鍾山。造法音寺。舍人徐儼助。造石多寶塔一 所

  唐藍田玉山悟真寺沙門法誠。少小出家。山居絕俗。持誦此經。過於萬遍。依經 造多寶塔一所。法花堂一所。法花堂一所。法花臺一所。臺上致經。周旋禮懺。又造 禪室。於中習定。甚多靈迹。具之後傳

  唐國子祭酒蕭璟。蘭陵人。梁帝之玄孫。梁王巋之第五子也。梁滅入隋。姊為煬 帝皇后。生長貴盛。而家崇信佛法。大業中。自誦法花經。乃依經文。作多寶塔。以 檀香為之。塔高三尺許。并為木多寶像。經數年未就。其兄子銓。在宅。朝起。忽於 前院草中。見一檀木浮圖。蓋下有一鍮石佛像。製作殊異。梵容威肅。其眼精。以銀 為之。中黑精光淨。如自然者。銓怪。走告璟。璟視驚喜。取蓋還。試置多寶塔上。

宛然相稱。如故作者。雖木色小異。而塔形更妙。以佛像安塔中。亦相稱如故造。璟 喜歎。自以為精誠所感。其佛像衣內。有舍利百餘枚。璟女尼。等年少。竊疑舍利。

鎚打不破。乃試取三十枚。於石上。以斧打之。舍利迸散。了無著者。女就地拾覓。

唯得三四枚。餘並不見所在。既而懼。以告璟。璟往塔中視之。即舍利皆如在舊。璟 從此。日誦法花經一遍。以至于終。貞觀十二年。病篤。蕭后。及弟姪視之。璟與相 見。各令燃香。因即共別。唯留弟宋公瑀。及女為尼者。令燃香誦經。頃之。謂其尼 曰。我欲去。普賢菩薩。來迎我在東院。師可迎之。尼如言往迎。未還。璟曰。此院 不淨。不肯來。吾當往就。汝等好住。因與瑀等別。仍起。長跪合掌。正向西方。頃 之遂絕。遺令。獨載一車。斂以在身之服。婦人不得送葬。勿以肉祭祀。坎纔令沒棺

。朝野歎其通 。家人奉而行之。昔遍吉大士。神力無邊。現乘象王證明法花。斯或 先佛之權應。或補處之垂化。七地莫測。二乘不思矣。夫上妙色身。既其明道。精微 圖像。信亦感俗固有。沿形以悟神。因迹以觀本。喜見之相。實汲誘之關津也

  宋崇憲路昭太后。植因曠劫。儷極皇家。而幻夢尊貴。塵垢賝寶。思隆正化。摹 寫法身以大明四年。乃命白馬寺比丘曇標。造普賢菩薩像一軀。駕乘白象。六牙傭纖

。七枝平滿。製度巨壯。鎔式精嚴。鑄比鍊銅。泥茲銑鋈。菩薩炳紫金之相。象王耀 白銀之形。耀麗煌爍。狀若飛騰。實佛事之妙迹。塔廟之真規者也。而弘願不窮。修 福無倦。到大明八年。又造普賢寺。壯麗之奇。將美莊嚴。

(4)

  釋道冏。扶風好濤人也。本姓馬氏。學業淳粹。弱齡有聲。初出家。為道懿弟子

。冏素誦法花。唯憑誠此業。元嘉二年九月。在洛陽。為人作普賢齋。於是。澡雪庭 除。表裏清淨。嚴遍吉之像。肅如在之心。道俗四十許人。已經七日。正就中食。忽 有一人袴褶乘馬。入至室堂前。下馬禮佛。冏謂。常人不加禮異。此人登馬揮鞭。忽 失所在。便見赤光赫然竟天。良久而滅。後三年十二月。在白衣家。復作普賢齋。將 竟之夕。有二沙門。容眼如凡。直來禮佛。眾中謂是庸僧。不甚尊仰。聊問何居。答 云。住在前村。時眾白衣。有張道。覺其有異。至心禮拜。沙門出門。行可數十步。

忽飛空直上衝天。追目此僧。不復知所。後與同學四人南遊陽都。觀矚風化。夜乘氷 渡河。中道氷破。三人沒死。冏又歸誠觀音。迺覺脚下如有一物自 。復見赤光在前

。乘光至岸。建都。止南澗寺。常以般舟為業。甞中夜入禪。忽見四人御車至房。呼 令上乘冏欻不自覺已見身在郡陵沈橋間。見一人在路座胡床。待者數百人。見冏驚起 曰。坐禪人耳。彼人因謂左右曰。止向令知處而已。何忽勞屈法師。於是。禮拜執別

。令人送冏還寺。扣門。良久方開。入寺見房猶閉。眾咸莫測其然。宋元嘉二十年。

臨川康王義慶。携往廣陵。終於彼也

  釋僧苞。京兆人。少在關。受業什公。宋永初中。遊北。徐入黃山精舍。於彼建 三七日普賢齋。懺至十七日。有白鶴飛來。集普賢座前。至中行香畢乃去。至二十一 日。又有黃衣四人。遶塔數匝。忽然不見

弘贊法華傳卷第一

(5)

弘贊法華傳卷第二

藍谷沙門惠詳撰

翻譯第二

  譯經真偽合十四人(真十偽四)譯論二人 魏外國釋正無畏(法花三味經六卷亦一本加正字)

晉燉煌釋竺法護(正法花經十卷亦別出普門品光世音經)

東晉西域釋訶支(普門品經)

東晉釋支道根(方等法花經五卷)

偽秦天竺釋童壽(妙法蓮花經一部七卷)

宋澋州釋智嚴(法花三昧經一卷)

宋北涼河西王弟京聲(觀世音經)

齊上林寺釋法獻(妙法蓮花經提婆達多品)

隋西域釋德志(妙法蓮花經普門品重誦偈)

唐西域釋法密(妙法蓮花經藥草喻品加五紙諸呪並異)

齊竟陵王蕭子良(抄妙法蓮花經抄法花藥王經)

梁大學博士江泌女(法花經一卷)

  右二條非正經

古舊二錄失譯經(法花光瑞菩薩現壽經)

隋費長房注偽經(妙法蓮花度量天地經妙法蓮花天地變異經)

  右二條疑偽

後魏西域沙門道希(妙法蓮華經論二卷)

後魏中天竺沙門寶意(妙法蓮花經論一卷)

  法花三味經六卷(一本加正字)

  右。外國沙門支疆梁接。魏言正無畏。以魏高貴卿公世甘露元年七月。於交州譯

。沙門道馨筆受。無別廣傳經目云然   正法華經十卷

  右。沙門竺曇摩羅剎。此云法護。其先月氏人。本姓支氏。世居燉煌郡。年八歲 出家。事外國沙門竺高座為師。誦經日萬言。過目即能。天性純懿。操行精苦。篤志 好學。萬里尋師。是以。博覽六經。遊心七籍。雖世務毀譽。未甞介抱。是時晉武之 世。寺廟圖像。雖崇京邑而方等深蘊在葱外。護乃慨然發憤。志弘大道。遂隨師至西 域。遊歷諸國。外國異言。三十六種。書亦如之。護皆遍學。貫綜詁訓。音義字體。

無不備識。遂大齎梵經。還歸中夏。自燉煌至長安。沿路傳譯。寫為晉文。所譯賢劫 正法花等。一百六十五部。孜孜所務。唯以弘道為業。終身寫譯。勞不告倦。經法所 以廣流中夏者。護之力也。以西晉大康七年八月十日。護手執梵本。口宣出前經二十 七品。優婆塞聶承遠。張仕明。張仲改。共筆受。九月二日訖。天竺沙門竺力。龜茲

(6)

居士帛元信。共參校。元嘉元年二月六日重覆。又元康元年。長安孫伯虎虞世雅等。

以四月十五日寫素訖。護後立寺於長安青門外。精勤行道。於是。德化遐市。聲蓋四 遠。僧徒數千。咸所宗事。春秋七十有八。與門徒避地。東下至澠池。遘疾而卒   普門品經  光世音經

  右二經。亦沙門法護別出   普門品經

  右。東晉西域沙門祇多蜜。晉言訶支譯。與法護譯者。大同小異   方等法花經五卷

  右。沙門支道根。東晉成帝咸康元年譯出   妙法蓮花經一部七卷

  右。沙門鳩摩羅什。此云童壽。天竺人也。家世國相。什祖父達多。名重於國。

父鳩摩炎。有懿節。避相位出家東度葱嶺。龜茲王聞其棄榮。甚敬慕之。自出郊迎。

請為國師。王妹年始二十。才悟明敏。且體有赤黶。法生智子。諸國娉之。並不行。

及見炎。心欲當之。乃逼以妻焉。既而懷什。什在胎。其母慧解倍常。聞雀梨大寺名 德既多。又有得道之僧。即與王族貴女德行諸尼。彌日設供。請齊聽法。什母。忽自 通天竺語。難問之辭。必窮淵致。眾咸歎之。有羅漢達麼瞿沙曰。此必懷智子。為說 舍利弗在胎之證。及什生之後。復還忘前言。頃之。什母。樂欲出家。專精匪懈。學 得初果。什年七歲。亦俱出家。從師受經。日誦千偈。偈有三十二字。凡三萬二千言

。誦毘曇既過。師授其義。即自通達。於是。遍歷諸師。廣學經教。一聞能受。盡其 隅奧。又外道經書。亦悉披覽。後什母謂什曰。方等深教。應大闡真丹。傳之東出。

唯爾之力。尋與母別。苻堅建元十三年正月。太史奏云。有星見外國分野。當有大德 智人。入朝中國。堅曰。朕聞西域有鳩摩羅什。即遣使求之。未致而卒。及後秦姚興 弘始三年九月。來儀至此。以其年十二月。與興相見。興待以國師之禮。甚見優寵。

悟言相對。即淹留終日。斫微造盡。即窮年忘倦。自大法東被。始於漢明。涉歷魏晉

。經論漸多。而支竺所出。多滯文格義。興少崇三寶。銳志講集。什既至止。仍請入 西明閣。及逍遙園。譯出眾經。什。既率多諳誦。無不究盡。轉能漢言。音譯流便。

既覽舊經。義多紕僻。皆由先度失旨。不與梵本相應。於是。興。使沙門僧 。僧遷

。法欽。道流。道恒。道標。僧叡。僧肇等八百餘人。 受什旨。弘始八年夏。於長 安大寺。更集四方義學沙門二千餘人。譯出此經。又惠叡法師喻疑論曰。法花正本。

於于填大國。揮光重壤。涌出空中。而得流此。司隷校尉左將軍安城侯姚崇。疑韻玄 門。宅心世表。注誠斯典。為之傳寫。至今流布。又杯度比丘尼。不測人也。在彭城

。聞什在長安。乃歎曰。吾與此子戲別。三百餘年。香然未期。遲有遇於來生耳。什 未終少日。覺四大不愈。乃口出三番神呪。令外國弟子誦之。以自救。未及致力。轉 覺危殆。於是。力疾與眾僧告別曰。因法相遇。殊未盡伊心。方復後世。惻愴可言。

自以暗昧。謬充傳譯。若所傳無謬者。當使焚身之後。舌不燋爛。以偽秦弘始十一年

(7)

八月二十日。卒於長安。是歲。晉義熙五年也。即於逍遙園。依外國法。以火焚尸。

薪滅形碎。唯舌不灰   法花三昧經一卷

  右。涉法沙門智嚴。西涼州人。弱冠出家。便以精勤著名。衲衣宴坐。蔬食永歲

。每欲博事名師。廣求經詰。遂周流西國。進到罽賓。入摩天陀羅精舍。從佛馱先比 丘。諮受禪法。漸染三年。功踰十載。佛馱先。見其禪思有緒。特深器異。彼諸道俗

。聞而歎曰。秦地乃有求道沙門矣。始不輕秦類。敬接遠人。時有佛馱跋陀比丘。亦 是彼國禪匠。嚴乃要請東歸。欲傳法中土。跋陀嘉其懇至。遂共東行。於是。踰越沙 險。達于關中。常依隨跋陀。止長安大寺。頃之。跋陀橫為秦僧所擯。嚴亦分散。憩 于山東精舍。坐禪誦經。力精修學。義熙十三年。宋武帝。西伐長安。剋楗旋旆。途 出山東。時。始興公王恢。從駕遊觀山川。至嚴精舍。見其同止三僧。各坐繩床。禪 思湛然。恢至。良久不覺。於是彈指。三人開眼。俄而還閉。不與交言。恢心驚其奇

。訪諸耆老。皆云。此三僧。隱居求志。高潔法師也。恢即啟宋武。延請還都。莫肯 行者。既屢請慊至。二人推嚴隨行。恢道懷素篤。禮事甚殷。還都。即住始興寺。嚴

。性虛靖。志避諠塵。恢。乃為於東郊之際。更起精舍。即枳園寺也。嚴前還於西域 所得眾經。未及譯寫。到元嘉四年。乃共沙門寶雲。譯出前經。嚴。清素寡欲。隨受 隨施。少而遊方。無所滯著。稟性冲退。不自陳敘。故雖多美行。世無得而盡傳。嚴 昔未出家時。甞受五戒。有所虧犯。後入道受具足。常疑不得戒。每以為懼。積年禪 觀。而不能自了。遂更汎海。重到天竺。諮諸明達。遇羅漢比丘。具以事問。羅漢不 決。乃為嚴入定。往兜率宮。諮啟彌勒。彌勒答云。得戒。嚴大喜躍。於是步歸。行 至罽賓。無疾而化。時年七十八。彼國法。凡聖燒身各處。嚴。雖戒操高明。而實行 未辯。始移尸。向凡僧墓地。而尸重不起。改向聖墓。即飄然自輕。嚴弟子智羽智遠

。故從西來。報此徵瑞。俱還外國。以比推。嚴。信是得道人也   觀世音經

  右。宋孝武世。北涼河西王涅沮渠蒙遜從弟。安陽侯京聲。屬涼運告終。為元魏 所滅。京聲。竄 南奔建康。晦志畢身。不交人事。常遊止塔寺。以居士自畢。絕妻 拏。淡榮利。縱容法侶。宣布正教。是以。白黑咸加敬焉。譯出前經

  妙法蓮花經提婆達多品

  右。沙門法獻。姓徐。西海延水人。先隨舅至梁州。仍出家。至元嘉十六年。方 下京師。止定林上寺。傳通經律。志業強捍。善能住極。眾計修葺寺宇。先聞猛公西 遊。備矚靈異。乃誓欲忘身往觀聖迹。以宋元微三年。發踵金陵。西遊巴蜀。路出河 南。道經苪苪。既到于闐。欲度葱嶺。棧道斷絕。遂於于闐而返。獲此前品。於是而 還。其經途危阻。具諸別記。獻以齊武帝永明年中。遇外國三藏法師達摩摩提。齊云 法意。於楊州瓦官寺。譯出獻時為僧主。以建武末年卒。春秋七十有五

(8)

  妙法蓮花經普門品重誦偈

  右。沙門闍那崛多。隨云德志。北賢豆楗陀羅國人也。隨云香行國焉。崛多。昆 季五人。身居最小。宿植德本。早發道心。適在齠齔。便願出家。二親深識其度。不 違所請。本國有寺。名曰大林。遂往歸投。因蒙度脫。崛多。自出家後。孝敬專誠。

承誨積年。指歸通觀。二十有七。隨師弘法。以周明帝武成年初。屆長安。止草堂寺

。師徒遊化。已果來心。更登淨壇。再受具足。會譙王字文險鎮蜀。復請同行。於彼 三年。任盆州僧主。在龍淵寺。譯出前偈。沙門圓明筆受。建德隳運。像教不弘。五 眾一朝同斯俗眼。武帝禮之。下勅追入京輦。重加爵祿。逼從儒服。崛多。秉操鏗然

。守死無懼。帝愍其貞高。哀而放歸。路出甘州。北由突厥。乃為突厥所留。至開皇 五年。大興善寺沙門曇延等三十餘人。以躬當翻譯。音義乖越。承崛多在北。乃奏勅 請還。帝依然順許。遣使延訪崛多。西歸已絕。流滯十年。深思明世重遇三寶。忽蒙 遠訪。欣願交并。即與使乎。同來入國。于時。文帝巡幸洛陽。於彼奉謁。天子大悅

。賜問頻仍。未還京闕。尋勅敷譯。與沙門僧休法粲等。更出眾經。隋滕王。遵仰戒 範。奉以為師。因事塵染。流擯東越。又在甌閩。道聲載露。身心兩救。為益極多。

至開皇二十年。便從物故。春秋七十有八   妙法蓮華經藥草喻品。加五紙諸呪並異

  右。沙門達摩笈多。隋云法密。南賢豆羅囉國人也。剎帝利種。姓弊邪伽囉。此 云虎氏。有弟四人。身居長子。父母留戀。不聽出家。然以篤愛法門。深願離俗。年 二十三。往中賢豆。方得落髮。笈多受具足後。仍經三年。就師學問。師之所得。略 窺戶牖。於是。歷諸大小乘國。及以僧寺。聞見倍多。後聞支那大國。三寶興盛。同 侶一心。屬意來此。既至伊吾。便停一載。值難。避地西南。路純砂磧。水草俱乏。

同侶相顧。性命莫投。乃以所齎經論。權置道旁。越山求水。冀以存濟。求既不遂。

勞弊轉增。專誦觀世音呪。夜雨忽降。身心充悅。尋還本途四顧茫然。方道迷失。踟 蹰進退。乃任前行。遂達于爪州。方知曲取北路之道也。笈多。遠慕大國。跋涉積年

。初契同徒。或留或歿。獨顧單影屆斯地。勝靜意思之。悲喜交集。尋蒙帝旨。延入 京城。處之名寺。供給豐渥。即開皇十年冬十月也。至止未久。華言略悉。又奉別勅

。令就翻經。住興善寺。執本對譯。允正寔繁。所誦大小乘論。並是深要。至於宣解

。大弘微旨。此方舊學。頻遣積疑。煬帝定鼎東都。敬重隆厚。至於佛法。彌增崇樹

。乃下勅。於洛水南濱上林園內。置翻經館。搜舉翹秀。永鎮傳法。登即下勅。徵笈 多并諸學士。並預集焉。與沙門彥琮。增翻前品。至武德二年。終于洛汭

  抄妙法蓮花經  抄法花藥王經

  右。南齊司徒竟陵王文宣公蕭子良者。崇仰釋宗。深達至教。注釋經論。抄略詞 理。掩邪道而闢正津。弘一乘而揚七眾。世稱筆海。時號智山。或通夢於獨尊。諡天 王之嘉稱。或宣授於經唄。傳神度之英規。其德難詳。輒從蓋闕。抄略前經。以備在 左右

(9)

  法花經一卷

  右。梁太學博士江泌女。小而出家。名僧法。年八九歲。有時靜坐閉目。誦出前 經。楊州道俗。咸稱神授。費長房云。驗於經論。斯理皎然。是宿習來。非關神授。

且據外典。天子有云。生而知者聖。學而知者次。此局談今生。昧於過往耳。若不爾 者。何以得辯內外賢聖。淺深過現乎。故。高僧傳云。釋曇諦者。俗姓康氏。其先康 居人。漢靈帝時。移附中國。獻帝末亂。移止吳興。諦父 。甞為冀州別駕。母黃氏

。晝眠。夢見一僧呼黃為母。寄一麈尾并鐵鏤書鎮。黃既眠覺。見二物具存。私密異 之。因而懷孕生諦。諦年五歲。母以麈尾等弄示之。諦曰。秦王所餉。母曰。汝置何 處。答曰。不憶。至年十歲出家。學不從師。悟自天發。此即其事矣。後隨父。之 鄧。遇見關中僧 道人。忽然喚 。 曰。童子何以呼宿士名。諦曰。阿上本是諦沙 彌。會為眾僧採菜。被野猪所傷。不覺失聲耳。今何忘耶。然。僧 經為弘覺法師弟 子。為僧採菜。被野猪所傷。 初不憶此。乃詣諦父。諦父具說諦生本末。并示 書 鎮麈尾等。 乃悟而泣曰。即 先師弘覺法師也。而經為姚萇講法華。貧道為都講。

姚萇餉師二物。今遂在此。追計弘覺捨命。正是寄物之日。復憶採菜之事。彌增悲悼

。諦後遊學內外。過目斯記。晚入吳虎丘山寺。講禮易春秋。各七遍。法花大品維摩

。各十五遍。又善屬文翰。有集六卷。盛行於世。年六十餘終。宋元嘉末年也。費長 房曰。弘覺法師弟子僧 。師徒匠導。名重二秦。什物三衣。亦復何限。唯書鎮麈尾

。保惜在懷。及移識託生。此之二物。遂得同往。神外質礙之像。尚得相隨。況心內 慮知之法。而不憶念。所以鏡瑩轉明。刃砥彌利。渧聚為海。塵積成山。世世習而踰 增。生生學而益廣。近 初始之月。終至十五團圓。捨人還受人。即是次生事。憶而 不忘。其神功乎。閉目靜思。自是女人情弱。讀誦相續。豈非前身時諷。而論神授。

何乃愚瞽。昧智慧之道乎   法花光瑞菩薩現壽經   右。出古舊二錄。云失譯   妙法蓮花度量天地經   妙法蓮花天地變異經

  右二經。隋費長房三寶錄注偽   妙法蓮花經論二卷

  右。西域沙門菩提流支。魏云道希。北天竺人也。遍通三藏。妙入總持。志在弘 法。廣流視聽。遂狹道宵征。遠莅葱左。以魏永平之初。來遊東夏。宣武皇帝。下勅 引勞。供擬殷贍。處之永寧大寺。四事供給。七百梵僧。勅以流支。為譯經之元匠也

。譯出前論。沙門曇林筆受。其流支房內。經論梵本。可有萬甲。所翻新文。筆受蒿 本。滿一間屋。然其慧解。與勒那相亞。而神悟聰敏。洞善方言。兼工呪術。即無抗 衡矣。甞坐井口。澡灌內空弟子未來。無人汲水。流支乃操柳枝。聊撝井中。密密加 誦呪。纔始數遍。泉水上涌。及乎井欄。即以鉢酌。用之盥洗。傍僧具見。莫測其神

(10)

。流支曰。斯乃術法。外國共行。此方不習。謂為聖也   妙法蓮花經論一卷

  右。中天竺僧勒那摩提。魏云寶意。博贍之富。理事兼通。誦一億偈。偈有三十 二字。尤明禪法。意存遊化。以正始五年。初屆洛邑。與菩提流支。同於洛陽內殿翻 譯。其後。二德各傳師習。不相詢訪。帝以弘法之盛。略敘曲煩。勅令別處各翻。翻 訖。乃參校。其間隱沒。互有不同。勒那所翻。侍中崔光筆受。勒那。後為天帝請講 花嚴。於法座奄然而卒。都講僧等。亦同時殞。魏境聞見。無不嗟美

弘贊法花傳卷第二

(11)

弘贊法華傳卷第三

藍谷沙門慧詳撰

講解第三

唐京師日嚴寺釋吉藏 唐天台山國清寺釋灌頂 唐牛頭山幽棲寺釋法融 唐武丘山寺釋智琰 唐襄陽耆闍寺釋智技 唐藍田山悟真寺釋慧遠 唐牛頭山釋智通

唐左僕射宋國公蕭瑀 唐海虞山釋慧旻(曇玄附)

唐新羅國釋緣光 唐蘇州流水寺釋玄璧 唐同州戒業寺釋智儼

  更有三十三人。錄名居後。亦有造疏

  釋吉藏。俗姓安本。安本安息人也。祖世避仇。移居南海。因遂家于交廣之間。

後遷金陵。而生藏焉。年在孩童。父引之。見於真諦。仍乞詺之。因名吉藏。其父將 藏聽皇寺道朗法師講。隨聞領解。悟若天真。年至七歲。投朗出家。採涉玄猷。日新 幽致。凡所諮稟。妙達指歸。論難所標。獨高倫次。詞吐贍逸。弘裕多奇。至年十九

。處眾覆述。精辯鋒遊。酬接時彥。綽有餘美。進譽楊邑。有光學眾。具戒之後。聲 聞轉高。開皇末歲。煬帝晉蕃置四道場。國司供給。以藏名解著功。召入慧日。禮事 豐厚。優賞異倫。王又於京師。置日嚴寺。別教延藏往彼居之。然。京師欣尚。妙重 法華。乃因其利即而開剖。晚以大業初歲。寫二千部法華。隋曆告終。造二十五尊像

。捨房安置。自處卑室。昏曉相仍。竭誠禮懺。又別置普賢菩薩像。帳設如前。躬對 坐禪。觀實相理。鎮累年紀。不替於終。藏年氣漸衰。屢增疾苦。勅賜良藥。中使相 尋。遺表慇懃。累以大法。至于清旦。索湯沐浴。著新淨衣。侍者燒香。令稱佛號。

藏加坐儼思。如有喜色。齋時將及。奄然而化。春秋七十有五。即武德六年五月也。

遺命露骸。而色逾鮮白。有勅慰賻。令於南山。覓石龕安置。凡講法花。三百餘遍。

亦著玄疏。盛流於世。及將終日。製死不怖論。落筆而卒

  釋灌頂。字法雲。俗姓吳氏。常州義興人也。祖世避地東甌。因而不返。今為臨 海之章安焉。父天早去。母親鞠養。生甫三月。孩而欲名。思審物類未知所目。母夜 稱佛法僧名。頂仍口斆。音句清辯。同共驚異。因告攝靜寺慧極法師。聞而歎曰。此 子非凡。即以非凡為字。及年七歲。還為極公弟子。日進文詞。玄儒並驚。清藻才綺

。即譽當時。年登二十。進具奉儀。德瓶油鉢。彌所留思。泊極師厭世。沐道天台。

(12)

承習定綱。因有虧緒。俄隨智者東旋。止于台岳。晚出稱心精舍。開講法花。跨郎籠 基。躡超雲印。方集奔赴。負篋成群。有吉藏法師。興皇入室。嘉祥結肆。獨擅浙東

。聞稱心道騰。意未之許。求借義記。尋閱淺深。乃知體解心醉有所從矣。因廢講散 眾。投足天台。餐稟法花。發誓弘演。至十七年。智者現疾。瞻侍曉夕。艱劬盡心。

爰及滅度。親承遺旨。乃奉留書并諸信物。哀泣跪授晉王。晉王五體投地。悲淚頂受

。仁壽二年。下令曰。禪師既是大師高足。法門委寄。今遣延屈。必希霈然。并法花 經疏。隨使入京也。佇遲來儀。書不盡意。頂持衣負錫。高步入宮。三夏闡弘。副君 欣戴。每至深契。無不申請。並隨問接對。周統玄籍。後遣信送還。嚫遺隆倍。甞有 村人於法龍。去山三十餘里。染患將絕。眾治不愈。其子奔馳入山祈救。頂為轉法花 經。焚栴檀香。病者雖遠。乃聞檀香入鼻。應時痊復。又樂安南嶺地曰安州。碧樹青 溪。泉流伏溺。人徑不通。頂留連愛翫。顧而誓曰。若使斯地夷坦。當來此講經。曾 未浹旬。白沙遍涌。平如玉鏡。頂以感通相顯。不違前願。仍講法花。用酬靈意。自 頂受業天台。又稟道衡岳。思顗三世。宗歸莫二。若觀若講。常依法花。及說圓頓止 觀四念等法門。其遍不少。且智者辯才。雲行雨施。或同天網。乍擬瓔珞。隨聞能領

。唯頂一人。其私記智者詞旨。及自製義記。并雜文等題目。並勒千碑陰。以貞觀六 年八月七日。終於國清寺房。春秋七十有二。初薄示輕疾。無論藥療。而室有異香。

臨終命弟子曰。彌勒經說。佛入滅日。香煙若雲。汝多燒香。吾將去矣。因申遺誡。

詞理妙切。門人眾侶。瞻仰涕零。忽自起合掌。如有所敬。三稱阿彌陀佛。低身 就

。色貌歡愉。奄然而逝。舉體柔軟。頂暖經日。甞有同學智晞。清高亮之士。先以貞 觀元年卒。臨終云。吾生兜率矣。見先師智者。寶座行列。座皆有人。唯一座獨空。

云却後六年。灌頂法師。外此說法。焚香驗旨。即慈尊降迎。計歲論期。審晞不謬矣

。以其月九日。定于寺之南山也

  釋法融。俗姓韋氏。丹陽延陵新亭人也。少小聰哲。不修矜操。真率自居。博覽 經史。弱冠。遂被經去俗。晦影山林。負笈尋師。不遠千里。乃依第山豐樂寺大明法 師。聽三論。及華嚴大品。大集。維摩。法花等諸經。伏膺累年。妙探機奧。雖久為 門侶。人未之識也。大明既滅。又聽鹽官邃法師講諸經論。于時。座下學侶如林。各 騁詞鋒。爭馳辯箭。而融謙光藏用。默契於心。時候清閑。發疑起問。言理精妙。人 所不聞。講主驚嗟。深相崇禮。乃私謂人曰。此師。後日必為佛法八無。然率性無恒

。不為時輩所許。後有永嘉永安寺曠法師。會稽一音寺敏法師。鍾山定林寺旻法師。

並當時義海。融遍遊座下。忻然獨得。後歸丹陽牛頭山幽棲寺。別為小屋。精修故業

。遠近學侶。翕爾歸之。乃於巖谷之前。講法花經一部。于時正在盛冬。凝霜被木。

乃於講所。忽生三莖金色蓮花。眾甚驚異。歎未曾有。經文既畢。花亦不見。又有一 大鹿。常依時聽講。停法之後。絕迹不來。門人發心。皆以法花為正業矣。後不測所 終

(13)

  釋智琰。俗姓朱。吳郡人。祖獻。梁員外散騎侍郎。父珉。陳奉朝請。母張氏。

初懷孕日。夢升高塔。登相輪而坐。誕育之後。有異儕童。八歲出家。事通玄寺璩法 師。為弟子。其後。博採群經。跨轢先輩。陳至德三年。建仁王齊。百師百座。競流 天口之辯。琰時年二十有二。以英少之質。簉弘通之寄。機辯縱橫。眾所嗟服。隋煬 帝在蕃。亦深加禮異。至大唐統宇。還歸武丘山寺。講念之餘。常行法花普賢等懺。

又誦法花。三千餘遍。感應冥符。神瑞非一。宵爐未爇。自起煙芬。夕灌纔空。潛加 溢水。以貞觀八年十月。遷神山寺。春秋七十一。凡講法花三十餘遍

  釋智拔。姓張。襄陽人。幼年清悟。雅好佛法。六歲出家。初為閏師弟子。閏顧 有濟器。乃携付哲法師。哲亦襄川僧望。具之別傳。初誦法花。日通五紙。經中妙理

。略有規度。惟日期經諸佛出世之大意也。一人一道非弘不通。擔畢依持。開悟蒙俗

。承帝京上德吉藏法師。四海標領。三乘明匠。尋詣奉旨。欣擊素心。首尾兩遍。命 令覆述。英俊鼓言。無非亂轍。藏親臨坐。拔問眾言。一乘為雲。遂分為三。亦可一 乘為雨。分為三雨。眾無敢答。藏曰。拔公此問。深得旨矣。乃屬累大法。使必當遺 寄。於是。振錫還襄。住耆闍寺。恒在常濟。講法花經。年別五遍。貞觀十四年九月 十七日。於清信士張公英家。宿集竪義。開法花題訖。云今與鄉里大德檀越等別。時 不測其言也。遂斂容端默。眾疑入定。迫而察之。已遷化矣。合境緇素。嗟惋特深。

顏狀如生。卓然加坐。蔣王。躬臨禮拜。燒香供養。贈物百餘段。墓所設五千人齋。

春秋六十八矣

  釋慧遠。俗姓杜氏。京兆人也。弱不好弄。便慕內法。年甫十歲。投吉藏法師而 出家焉。具戒已後。博文多識。講法花經。皆自作章疏。晚辭人境。卜居藍谷。乘閑 樂道十有餘載。貞觀十九年。在寺夏坐。時屬亢旱。乃講法華。以祈甘液。遠近聽之

。雲集霧委。每有二老。應時而坐。既非舊識。遠默記之。潛思詰問。未之發也。既 講至藥草喻品。大雨霑洽。向之二老。三日不來。後策杖俱臻。遠怪呼而問。乃逡巡 對曰。弟子龍也。比蒙法師弘譬喻之品。開方便之門。思酬德惠。忽然降雨。但時未 應下。敢擅灑之。故為龍王所笞耳。因忽不見。遠所服三衣。特加護淨。或時飄然自 被其體。而雅性謙挹。雖遇沙彌。必下騎而在問也。或問其故。答曰。彷彿染衣。仙 聖幢相。師子致敬。今成正學。在余一介。敢不遵乎。遠常誦法華。頻有靈感。或不 加油炷燈。數日自明。後染患浹辰。斂念而卒。年五十有一。貞觀二十一年七月也   釋智通。姓陳。住梓州。八歲出家。為正道法師弟子。後誦法華并講。在牛頭山

。善持威儀。奉戒貞苦。降伏黃老。士女奏章。必杖之五十。遠近皆憚。寺宇成就。

惟其經始。合眾畏懾。無蓄私財者。常有雙鵝。依時聽講。講百餘遍。兩度放光。至 貞觀二十三年十月十三日。告眾。吾造山寺。可用十萬貫錢。恨未周備。今便永別。

言訖而卒。春秋七十七矣。于時合寺房堂。並皆振動。樹林草木。悉作白色。經一食 頃。仍方還舊

(14)

  左僕射宋國公蕭瑀。字時父。蘭陵人。高祖梁武帝。父明帝。公深信釋典。捐棄 外學。時處會讌。勅每別賜素食。又賜王褒手書大品經一部。山納袈裟一領。公雖參 國務。而誦念無虧。手著法花義記凡十卷。時於第內為子姪講之。疏成之日。夢多寶 佛塔炳耀空中。因召名工造茲妙塔。貞觀二十二年六月。卒於玉花宮。未終之前。遺 囑云。吾之衣服道具。並送津梁寺。同僧羯磨。其上賜山衲。及高祖樹皮衲。鐵如意

。曲几。麈尾。香爐。澡灌。玉唾壺。瑪瑙珠。朝冠。器服。並入常住。永為供養   釋慧旻。河東人。志用方直。操行不群。九歲出家。精勤潔業。誦法華經。期月 便度。俄歷眾師。具探玄妙。年十七。赴請還鄉。於光興寺。講法華經。聽眾雲翔。

咸陳嘉瑞。異香彈指屢經結空中。受具足後。更增榮問。一十七年不出寺門。無始要 終。布衣蔬食。慶弟既絕談謔。斯云。遂使獸群不亂。鳥集無擾。大唐之始。便入海 虞山隱居。二十餘載。遠方請業。常百餘人也。地宜梓樹。勸勵栽植。數十萬株。通 給將來三寶功德。中年別於南澗。止一草菴。兩兔一虎來共同。內外盤遊。無相陵惱

。至於禽獸神祇請受歸戒。敘其事績。未可具言。蘇州都督武陽公李世嘉。及刺史江 王。前後頻請。並固讓不受。以貞觀末年八月十一日旦。終於所遁。春秋七十有七。

未終三日。異香滿寺。舉眾怪問。曰吾後日當去矣。生死人之常也。寄世本若行雲。

慎無哭泣。各念無常。早求自度。喪事殯葬。律有恒儀。碑誌飾詞。一不須作。能依 此訣。吾何言哉。斯固臨終不橈。可謂堅貞者矣

  釋曇寶。不知何人。斷穀鍊形。戒行無點。常講觀世音經導引士俗。而聲調超挺

。特異人倫。登高誦經。響聞三十里內

  釋緣光。新羅人也。其先。三韓之後也。桉梁員職圖云。其新羅國。魏曰斯盧。

宋曰新羅。本東夷辰韓之國矣。光世家名族。宿敦清信。早遇良緣。幻歸緇服。精修 念慧。識量過人。經目必記。遊心必悟。但以生居邊壤。正教未融。以隋仁壽年間。

來至吳。會正達智者。敷弘妙典。先伏膺朝夕。行解雙密。數年之中。欻然大悟。智 者即令就講妙法華經。俊郎之徒。莫不神伏。後於天台別院。增修妙觀。忽見數人。

云天帝請講。光默而許之。於是。奄然氣絕。經于旬日。顏色如常。還歸本識。既而 器業成就。將歸舊國。與數十人同乘大舶。至海中。船忽不行。見一人乘馬凌波來。

至船首云。海神請師暫到宮中講說。光曰。貧道此身。誓當利物。船及餘伴。未委如 何。彼云。人並同行。船亦勿慮。於是。舉眾同下。行數步。但見通衢平直。香花遍 道。海神將百侍從。迎入宮中。珠璧焜煌。映奪心目。因為講法花經一遍。大施珍寶

。還送上船。光達至本鄉。每弘茲典。法門大啟。實有功焉。加以自少誦持。日餘一 遍。迄於報盡。此業無虧。年垂八十。終於所住。闍維既畢。髏舌獨存。一國見聞。

咸歎希有。光有妹二人。早懷清信。收之供養。數聞體舌自誦法花。妹有不識法花字 處。問之皆道。有新羅僧連義。年方八十。弊衣一食。精苦超倫。與余同止。因說此 事。錄之云爾

(15)

  釋玄璧。未詳其氏。蘇州吳縣人也。幼小出家。住流水寺。好學不倦。多遊巖壑

。棲神妙觀。不以世務嬰心。猛獸毒蟲。妖精惡賊。頻繁遭遇。未始忤其情守。常坐 一床方四尺。傍無塵雜。未曾倚臥。每講中百十二門。攝大乘等論。花嚴涅槃法花等 經。二十餘州。咸來聽受。甞講法花經。忽有一鶴。從外飛來。於殿下池中。三度含 水。噴灑於地。徑詣佛邊聖僧座上。一立不動。直至講了。然始飛去。如此經年。後 乃恒住。上堂即鼓翼引前。下講即傾身隨從。法師或令其舞。即搙翮 足。顧影迴頭

。乍起乍仰。或來或去。變態殊絕。難以具名。凡歷二年。周旋不去。數州文翰之士

。莫不偉而同詠。後刺史江王來向寺。長史司馬。遣人來報法師。法師云。好。準常 安坐。王至寺門。長史自報。師云。已知。如常安坐。王怪不來迎。遂即却去。至其 夜一更。王總喚合郭眾僧。為國行道。諸僧並馳集王所。王忿形於色。遣長史千行自 喚法師。法師報云。王為國轉經。心須殷重。未潔淨輒即迎僧。大夫輕慢。不敬三寶

。如此轉經。亦非得力。王令宅內所有酒肉五辛。並皆除却。香湯灑掃。貧道。又須 洗浴潔淨。然可轉經。公且去。後日來。王大瞋。更遣人喚法師。依常安坐。一無懼 色。至後日。乃去至彼。王問諸僧曰。玄璧何如人。皆曰。禪行高僧也。王意少解。

令人喚入。安一高座。遣三五美姬。側近看侍。璧聊敘暄寒。即禮佛上座。結加趺坐

。凝神寂定。乃經七日。身衣塵積。初無搖動。王大發善心。問眾僧曰。若為得令其 出定。僧云。以音樂供養。王命侍妓奏之。經半日。璧乃從禪定起。王及大夫人。請 法師懺悔。受戒。所有獵拘鷹鷂。並皆解放。璧勸王誦般若心經。王依言敬受。每旦 恒誦。於是傾捨名玲。奉酬師德。一無所受。皆令散施。王自爾之後。每齋日。常來 就寺。參問幽玄。道化之聲。於斯更遠。即貞觀中年之事也。後不知所終

  釋智儼。俗姓嚴。同州人也。弱而好道。清真蓋俗。率行方堅。動成軌則。年至 十二三。忽遇梵僧。令其剃落。儼即鞠躬受誨。因此出家。住朝邑縣戒業寺。於是。

遍近眾師。廣祈玄教。至於攝論唯識般若維摩。及法花經等。並貫其幽旨。窮其了義

。加之傍習世典。善談老易。雅論玄情。出自天骨。未盈數載。遂當法將。每以講說 之餘。棲心妙觀。常坐不臥。用此為恒。房內唯有一床。更無什物。實所謂高潔法師

。言行兼至者也。顯慶三年。太州仙掌縣道俗。請儼於靈仙寺。講法花經。儼於寺僧 還香房內。居止閤舍。初夜取法花經。舒披案上。方欲尋讀。于時。還香并侍者三人

。並在其處。儼焚香未訖。忽見經上佛字中。出三舍利。五色光明。散滿經上。行流 不住。還香等。遍告寺僧。俱來禮拜。欲共收取舍利。舍利還流入於佛字。僧等禮拜 悲泣。燃香發願更覩真容。舍利還從佛字中出。流行不住。少選之間。別於他佛字中

。相從隱沒。儼所講法華數十餘遍。感靈獲瑞。難以具言。然妙行高蹤。超駕倫輩。

甞與諸僧。行於池側。諸僧取水洗瀨。儼止之曰。若物屬他。不與不取。他池水。寧 得非盜。又夏中正食。蠅來器上。儼一一以指徐引到致壁。人或問之。答曰。學修無 畏施耳。自儼往來講導。涉履數州。每拱默徒行。執持衣鉢。雖有香花幡蓋。鼓樂絃 歌。車馬振天地。人物隘城郭。儼但疑然不顧。邈爾居後。其所感惠利。動盈億萬。

(16)

一無希取。並隨處施之。受具三衣。至終不替。不汁不破。但唯少故耳。斯乃穢累將 除。業行堅固之先候也。將終數日。處處巡行。法朋舊識。人人共別。忽一日。灑掃 庭院。端坐入禪。所有門徒。皆令念佛。遂因在定。於是而終。時年六十餘矣。道俗 悲慟。若喪所天。素服而從弟子禮者。萬餘人矣。於是。忽有異香。氛氳滿院。經餘 七日。送畢方消。亡後數年。其舌不懷。鬢髮加長二寸。容色如舊。識者。以為得道 之流也

晉剡東仰山竺法深

晉剡葛峴山竺法崇(有疏四卷)

晉於潛青山竺法曠 晉匡山東林寺釋慧遠 晉蜀龍 寺釋慧持 晉彭城郡釋道融(有疏)

晉長安釋曇影(有疏四卷)

宋吳虎丘山釋曇諦 宋京師何園寺釋慧亮 宋下定林寺釋僧鏡(有疏)

宋會稽嘉祥寺釋曇機 宋豫州釋道慈

齊偽魏濟州釋道登 齊京師湘宮寺釋弘充 齊荊州竹林寺釋僧慧 齊廬山釋法龍

梁京師靈味寺釋寶亮 梁上定林寺釋法通

梁鐘山開善寺釋智藏(有疏)

陳楊都大禪眾寺釋法勇 陳楊都大彭城寺釋寶瓊(有疏)

周潼州光興寺釋寶彖(有疏)

隋東都內慧日道場釋道莊(有疏三卷)

隋常州安國寺釋慧弼 隋吳郡虎丘山釋智聚 隋丹陽仁孝道場釋智珠 隋九江廬山大林寺釋智錯

(17)

隋京師大興善寺釋弘遵

隋京師大興善寺釋靈藏(又講觀音日二遍)

隋江都安樂寺釋慧海( 誦)

唐京師紀國寺釋慧淨(有疏十卷)

唐京師定水寺釋僧鳳(有疏)

唐京師通玄寺釋慧頵

  右竝非專業。兼弘異部。略題徽目。知蘭蓀不絕耳 弘贊法花傳卷第三

(18)

弘贊法花傳卷第四

藍谷沙門慧詳撰

修觀第四

陳南岳禪慧思 隋天台山釋智顗 唐天台山釋智璪

  釋慧思。俗姓李氏。武津人也。少以慈恕。知名閭里。甞數夢梵僧勸令出俗。駭 悟斯瑞。辭親入道。所投之寺。非是鍊居。乃感神僧訓令齋戒。奉持守素。日惟一食

。不受別供。周旋迎送。都皆杜絕。年登三十。在一空澤。立志誦法花經。誦之始半

。忽有潛流漂漲。處處淹漬。沒所坐床。及至身半。俄有遍體浮腫。不堪動運。乃立 誓而言曰。我於此經。必有緣者。水當消滅。疾亦當差。如其無緣。水有重益。即於 爾夜。水遂減耗。身疾亦愈。即停此處十年。誦經閉目。便見釋迦彌勒來為說法。時 覩遠近山陵。坦無高下。若斂念誦經。其七卷諸品。行句字義。歷然覩見。後移往陶 丘山。山前誦經之處。甚多林木。俗人遇有侵伐。即感癩病。祈請還差。又於一夏。

行法花懺。唯行及坐。脅不至床。夏竟。歎曰。吾一夏勤苦。空無所獲。方欲放身。

倚憑繩床。豁然開朗。心意明徹。證入法門。未敢自信。試讀大智度論初卷。即便心 悟。一不遺忘。兼識言下之旨。如是遂讀通一百卷。並能誦記。明解義味。自後誦念 之暇。多講釋論及法花經。思知齊曆告終。乃託身陳國。即入衡岳花蓋峯下。立寺行 道。初見一捕鳥人。掘地施摾。乃往告云。淺掘淺掘。傷我髑髏。入地未深。遂得白 骨一具。捕人怪異。請問慇懃。思乃答云。我已二生。居此峯下。誦法花經。捨身於 此。前身骸骨。並已消亡。今生見者。乃是第二身耳。所止菴舍。野人所焚。遂顯癘 疾。投誠歸懺。既受草室。持經如故。其人不久。所患平復。又夢梵僧數百形服瓌異

。上坐命曰。汝先受戒。律儀非勝。既遇清眾。宜更翻壇祈請。師僧三十二人。加羯 磨法。具足成就。後忽驚悟。方知夢受。自斯已後。勤務更深。由此苦行。得見三生 所行道事。又夢彌勒彌陀說法開悟。故造二像。竝而供養。又夢隨從彌勒。與諸眷屬

。同會龍花。心自惟曰。我於釋迦末法。受持法花。今值慈尊。感傷悲泣。豁然覺悟

。轉復精進。又以道俗福施。造金字法花。瑠璃寶函。莊嚴炫曜。功德傑異。大發眾 心。又講此經。隨文造書。莫非幽蹟。後命學士智顗。代講金經。至一心具萬行處。

顗有疑焉。思為釋曰。汝向所疑。此乃大品次第意爾。未是法花圓頓旨也。吾昔夏中

。苦節思此。後夜一念頓發諸法。吾既身證。不勞致疑。顗即諮受法花行法。三七境 界。難卒載敘。每年。陳主三信參勞。供填眾積。榮盛莫加。說法倍常。神異難測。

或現形小大。或寂爾藏身。或異香奇色。祥瑞亂舉。臨將終時。從山頂下半山道場。

大集門學。連日說法。苦切呵責。聞者寒心。告眾人曰。若有十人。不惜身命。常修 法花三昧。方等懺悔。常坐常行者。隨有所須。吾自供給。必須利益。如無此人。吾 當遠去。苦行事難。竟無答者。因屏眾斂念。俄然命盡。咸聞異香。滿於室內。頂煙

(19)

身輕。顏色如常。即陳太建九年六月二十二日也。春秋六十有四。然而身相挺特。能 自勝持。不倚不斜。牛行象視。頂有肉髻。異相莊嚴。見者迴心。不覺傾伏。又善識 人心。鑒照冥伏訥於言過。方便誨引。行大慈悲。奉菩薩戒。至如繒纊皮革。多由損 生。故其徒屬服章。率加以布。寒即艾衲。用犯風霜。自佛法東流。幾六百載。惟斯 南岳慈行可歸。所著四十二字門兩卷。無諍行門兩卷。釋論玄隨自意安樂行次第禪要 三智觀等。五部各一卷。並行於世

  釋智顗。字德安。姓陳氏。頴川人也。有晉遷都。寓居荊州之花容焉。即梁散騎 益陽公起祖之第二子也。母徐氏。夢香煙五彩。縈迴在懷。欲拂去之。聞人語曰。宿 世因緣。寄託弘道。福德自至。何以去之。又夢吞白鼠。如是再三。怪而卜之。師曰

。白龍之兆也。及誕育之夜。室內洞明。信宿之間。其光乃止。內外胥悅。盛陳鼎爼

。遂火滅湯冷。為事不成。忽有二僧。扣門曰。善哉兒德所熏。必出家也。言訖而隱

。賓客異焉。兼以臥便合掌。坐必面西。年大已來。口不忘噉。見像便禮。逢僧必敬

。七歲。憙往伽藍。諸僧訝其情志。口授普門品。初契一遍即得。年十有八。投湘州 果願寺沙門法緒。而出家焉。因潛大賢山。誦法花經。及無量義普賢觀等。二旬未浹

。三部究竟。又詣光州大蘇山慧思禪師。受業止觀。思又從道於就師。就又受法於最 師。此三人者。皆不測其位也。思每歎曰。昔在靈山。同聽法花。宿緣所追。今復來 矣。即示普賢道場。為說四安樂行。顗乃於此山。行法花三昧。始經三夕。誦至藥王 品。心緣苦行。至是真精進句。解悟便發。見共思師處靈鷲山七寶淨土。聽佛說法。

故思云。非爾不感。非我莫識。此法花三昧前方便也。又入 州白沙山。如前入觀。

於經有疑。輒見思來冥為披釋。爾後常令代講。聞者伏之。即往天台。於寺北花頂峯

。獨靜頭陀。忽大風拔木。雷霆震吼。魅千群。一形百杖。吐大聲叫。駭畏難陳。乃 抑心安忍。湛然自失。又患身心煩痛。如被火燒。又見亡歿二親。枕顗膝上。陳苦求 哀。顗又依止法忍。不動如山。故使強輕兩緣所感便滅。忽致西域神僧告曰。制敵勝 怨。乃可為勇。文多不載。自後廣流禪慧。學者如林。當時名匠。伏膺相繁。陳隋二 代帝主后妃。咸受歸戒。供施殷積。後往石城寺。於佛前。將就來報。施床東壁。面 向西方。稱阿彌陀佛。波若觀音。時有欲進藥者。答曰。藥能遣病。以留殘年乎。病 不與身合。藥何所遣。年不與心合。藥何所留。智晞往日。復何所聞。觀心論內。復 何所道。紛紜醫藥。累擾於他。吾生勞毒器。死悅休歸。世相如是。不足多歎。便令 唱法花經題。顗贊引曰。法門父母。慧解由生。本迹弘大。微妙難測。輟斧絕絃於今 日矣。又索香湯漱口。說十如。四不生。十法界。三觀。四教。四無量。六度等。有 問其位者。答曰。汝等嬾種善根。問他功德。如旨問孔蹶者訪路(云云)吾不領眾。必淨 六根。為他損己。只是五品內位耳。又勅維那。人命將終。聞鍾磬聲。增其正念。唯 長久氣盡為期。云何身冷。方復響磬。世間哭泣著服。皆不應作。且各默然。吾將去 矣。言訖。端坐如入定。而卒於天台山大石像前春秋六十有七。即開皇十七年十一月 二十二日也。滅後依於遺教而殮焉。至仁壽末年已前。忽振錫披衣。猶如平昔。凡經

(20)

七現。重降山寺。一還佛壟。語弟子曰。案行故業。各安隱耶。舉眾皆見。悲敬言問

。良久而隱。所著。法花疏。止觀門。修禪法等。各數十卷。顗。東西垂範。化通萬 里。所造大寺。三十五所手度僧眾。四千餘人。寫經一十五藏。金檀畫像。十萬許軀

。五十餘州道俗。受菩薩戒者。不可稱紀。傳業學士。三十二人。習禪學士。散流江 漢。莫限其數。沙門灌頂。侍奉多年。歷其景行。可二十餘紙

  釋智璪。俗姓張氏。清河人。晉室播遷。寓居臨海。祖元秀。梁倉部侍郎。任臨 海內史。父文懷。陳中兵將軍。璪受經之歲。言無虛發。行不慚人。親里鄉隣。深加 敬愛。年登十七。二親俱逝。便投安寧寺慧憑法師。以為弟子。逖聞智者軌行超群。

為世良導。即泛舸豐流。直指台岫。伏膺受道。乃遣行法花懺悔。第二七日初夜。懺 訖。還就禪床。始欲安坐。仍見九頭龍。從地涌出。上昇虛空。明旦諮白。云此是表 九道眾生。聞法華經。將來之世。破無明地。入法性空耳。又陳至德四年。永陽王伯 智。作牧仙都。延屈智者。來于鎮所。璪隨師受請。同赴稽山。九旬坐訖。仍即辭王

。往寶林山寺。行法華三昧。初日初夜。如有人來搖動戶扉。璪即問之。汝是何人。

夜來搖戶。即長聲答云。我來看燈耳。頻經數過。問答如前。其寺內。先有大德惠成 禪師。夜具聞之。謂弟子曰。彼堂內。從來有大惡鬼。今聞此聲。必是鬼來取人也。

天將欲曉。成師扣戶而喚。璪未暇得應。便繞堂唱云。苦哉苦哉。其人了矣。璪即開 戶問意。答云。汝猶在耶。吾謂昨夜鬼已害汝。故此嗟耳。成師以事諮王。王遣數十 人。執仗防護。璪謂防人曰。命由業也。豈防護所加。願諸仁者。將領還城所。啟王 云爾。防人去後。第二日夜。鬼入堂內。槌壁打柱。周遍東西。堂內六燈。璪即滅五 留一。行道坐禪誦經。坦然無懼。於三七日中。事恒如此。行法將訖。見一青衣童子

。稱讚善哉。言已不現。雖值此二緣。心無憂喜。隋大業元年。駕幸江都。璪銜僧命 出參。引入內殿。御遙見璪。即便避廗。命令就坐。種種顧問。便遣通事舍人盧正方

。送璪還山。為智者。設一千僧齋。度四十九人出家。施寺物二千段。米三千石。并 香蘇等。前後凡經八迴。參見天子。並蒙喜悅。供給豐厚。以貞觀十二年。卒於寺。

春秋八十三矣 弘贊法花傳卷第四

(21)

弘贊法花傳卷第五

藍谷沙門慧詳撰

遺身第五

宋招提寺釋慧紹 宋廬山釋僧瑜 宋竹林寺釋慧益 梁石門寺釋僧明 梁若耶山釋道度 周益州大乘寺釋僧崖 隋廬山化城寺釋法充 隋廬山峯頂寺釋大志 唐箕州刺史蔣王家人

唐荊州比丘尼姊妹(并州書生附)

唐雍州豹林谷釋會通

唐襄州月嶺山釋曇猷(西明寺護論師附)

  釋慧紹。不知氏族。小兒時。母哺魚肉。輒便吐棄。於是。即能蔬食。至八歲。

出家為僧要弟子。精懃懍勵。苦行標節。後隨要。上臨川招提寺。迺密有燒身之意。

常雇人斫薪。 於東山石室。高數丈。中央開一龕。足容己身。乃還寺辭要。苦諫不 從。即以元嘉二十八年。於東山設大眾八關。并告別知識。其日闔境奔波。車馬人眾

。及齎持金寶者。不可稱數。至初夜行道。紹自行香。行香既竟。執燭燃薪。入中而 坐。誦藥王本事品。眾既不見。紹悟其已去。禮拜未畢。悉至。薪 已洞然。誦聲未 息。火至額間。唱言一心。言已奄絕。大眾。咸見有一星其大如升。直下煙中。俄而 上天。時見者咸謂。天宮迎紹。經三日。薪聚乃盡。紹臨終。謂同學曰。吾燒身處。

當生梧桐。慎莫伐之。其後三日果生。正時年二十八。紹師僧要。亦清謹有懿德。年 一百六十。終於寺

  釋僧瑜。姓周。吳興餘杭人。弱冠出家。業素純粹。元喜十五年。與同學僧曇溫 慧光等。於廬山南嶺。共建精舍。名曰招隱。瑜常以為結累三塗。情形故也。情將盡 矣。形亦宜損。藥王之 。獨何云遠。於是。屢發言誓。始契燒身。以宋孝建二年六 月三日。集薪為龕。并請僧設齋。告眾辭別。是日也。雲霧晦合。密雨交零。瑜乃誓 曰。若我所志克明。天當清朗。如其無感。便當滂注。使此四輩。知神應之無昧也。

言已。雲景明霽。至初夜竟便入薪龕中。合掌平坐。誦藥王品。火焰交至。猶合掌不 散。道俗知者。奔赴彌山。並稽首作禮。願結因緣。俄見紫氣騰空。久之乃歇。時年 四十四。其後旬有四日。瑜房中生雙桐。根枝豐茂。巨細相如貫壤直聳。遂成奇樹理

。識者。以為娑羅寶樹。剋炳泥洹。瑜之庶幾。故見斯證。因號為雙桐沙門。吳郡張 辯。為平南長史。親覩其事。具為傳贊。贊曰

(22)

 悠悠玄機  茫茫至道  出生入死   孰為妙寶(其一)  自昔藥王  殊化絕倫   往聞其說  今覩斯人(其二)  英英沙門   慧定心固  凝神紫氣  表迹雙樹(其三)   其德可樂  其操可責  文之作矣   式颺彷彿(其四) 

  釋慧益。廣陵人。少出家。隨師止壽春。宋孝建中。出都憩竹林寺。精勤苦行。

誓欲燒身。眾人聞者。或毀或贊。至大明四年。始就却粒。唯餌麻麥。到六年又絕麥 等。但食蘇油。有頃。又斷蘇油。唯服香丸。雖四大綿微。而神情警正。孝武深加敬 異。致問慇懃。遣大宰江夏王義恭。詣寺諫益。誓志無改。至大明七年四月八日。將 就焚燒。乃於鐘山之南。置鑵辯油。其日朝乘牛車。而以人牽。自寺之山。以帝王是 兆民所憑。又三寶所寄。乃自身入臺。至雲龍門。不能步下。令人啟聞。慧益道人。

今就捨身。詣門奉辭。深以佛法仰累。帝聞改容。即躬出雲龍門。益既見帝。重以佛 法憑囑。於是辭去。帝亦續至。諸王妃后。道俗士庶。填滿山谷。投衣棄寶。不可勝 計。益乃入鑵。據一小床。以劫貝白纏。上加一長帽。以油灌之。將就著火。帝令大 宰。至鑵所。請喻曰。道行多方。何必殞命。幸願三思更就異途。益雅志確然。曾無 悔念。乃答曰。微軀賤命。何足止留。天心聖慈罔已者。願度二十人出家。降勅即許

。益乃自手執燭。以燃帽。帽燃乃棄燭。合掌誦藥王品。火至眉。誦聲猶分明。及眼 乃昧。貴賤哀嗟響振幽谷。莫不彈指稱佛。惆悵 淚。火至明旦乃盡。帝。于時聞空 中笳管。異香芬苾。帝盡日方還宮。夜夢見益振錫而至。更屬以佛法。明日帝為設會 度人。令齋主唱白。具序徵祥。燒身之處。造藥王寺。以擬本事也

  釋僧明。未詳其氏姓。戒品凝潔。頭陀為業。住濠州招義縣石門山。於山頂石上

。累甎造彌勒天宮一所。并彌勒像。常誦法花。幽求妙旨。誦持每聞空中彈指。及稱 善哉聲。至天監年中。遂奏所梁武。請欲焚身。頻繁再三。方蒙聞許。乃於彌勒宮前 方石上。遂其先志。身並灰燼。唯餘一甲。燒訖。其石方四五尺。忽陷成池。信宿花 生。鮮榮絕代。諸飲此池者。疾病皆愈。後人取所焚灰。造其儀像。又造一小木像。

重燒此甲。以灰塗之。人或沾污。像即移去。其行道之處。皆悉生花。大如梨棗。數 過千百。現有表塔。具旌其事(云云)

  又交州平陸縣有信士。失其姓名。因誦法花。遂仰藥王之迹。焚身之後。其地隆 起。狀如人形。父往堀之。乃見金像一軀。大如人等。捧光欲舉。忽然不現

  釋道度。平陽人。本姓劉氏。經行伏定。居崇高之山。以天監元年。始至梁國。

憩鐘山定林寺行禪。出觀所存利益。拔苦與樂。常運慈悲。梁國成康王。鄱陽忠烈王

。並服膺禪師。受持禁戒。天監十七年。禪師自造法花經一百部。曉夜誦持藥王一品

。後於花林寺覺殿。啟梁武曰。身為毒樹。實宜焚滅。厭此形骸。為日已久。願同喜 見供養諸佛。勅旨答云。必欲利益蒼生。自可隨緣修道。若身命無常。棄尸陀林。施

(23)

以鳥獸。於檀度成滿。亦為善業。八萬戶蟲。不容燒燼。非所勸也。又奉答云。道度 此心不可奪。既蒙令勅。且當奉持。普通七年八月三日。乃入東州。至若耶山何令寺 絕巖之間。爰構禪室。每獨言曰。所應作者。悉已究竟。亦復何憂。乃稍積薪柴。漸 就減食。其年十一月三日。鍾自虛鳴。寺眾驚恐。莫測何相。其月八日。鍾又自鳴。

二十三日。乃請百僧到山行道。四部咸花。三百許人。爾日乞受戒。弟子一百七十餘 人。自云。道度凡夫。無明深重。唯有菩薩淨戒。謹與大眾。共結善緣。爾後更不復 食。唯用澡瓶。以汲清水。日飲一升。至二十五日朝。寺眾同往見。瓶發五彩光耀。

雜氣氛氳。至二十九日旦。寺主全等數人。共登禪室。遙見龕中。紫光外照。其日將 暮。忽有群鳥五六百頭。同集一樹。俄頃而飛。是夜二更初。竟寺有雜色光。映燭房 宇。至五更中。聞山頂火聲振烈。驚走往觀。見禪師合掌火中。春秋六十有六。刺史 武陵王。乃遣灑掃收斂。於其處而建塔焉。後時聞山頂有石磬之聲。聲甚清徹。先燒 身之處。有大柿樹。枯死十有餘年。禪師入山。恒坐樹下。後春遂生枝葉。禪師東行 之始。告弟子道隱曰。吾千載有幸。逢值法王。今為身遠遊。奉見無日。有受持鐵鉢

。別當獻奉。弟子道隱。具以狀聞。并獻鐵鉢。乃有勅曰。禪師心力決壯。能行難行

。猶冀廣為化道利益四生。便爾異世。良可歎惜。追蹤喜見。必當面覩淨明。以此而 言。更為可欣也

  釋僧岸。本獽人也。雖居夷俗。情慕華風。威容端儼。舉止閑雅。加以性戒成就

。不行殘忍。獽之猥俗。多居山藪。好行殺獵。終日網捕。僧崖。端拱獨自不為。父 兄每瞋云其儜劣。崖意不免。杖刃而行。每見群鹿。挽弓射之。要附毛而過。卒無傷 害。父兄雖見。亦無感悟。崖亦知其不可教化。遂辭而行焉。來至益州。投充闍梨。

願為弟子。出家以後。篤志精懃。身無長衣。鉢無餘食。每讀法花經。至藥王菩薩品 聞燒身供佛。焚指弘經。覃思斯言。內興誓願。遂燒一指。造法花經。當燒之日。觀 者填咽。嚫物委積。後營殿塔。爰及房廊。剋日燒身。擬營斯福。時周趙王。褰帷益 郡。撫政臨民。除煩去苛。加以敬愛三寶。匡護四依。崖以此事諮王。王即許諾。剋 日傍告。遠近咸知。薪柴累積。香油豐溢。其日。王親率官寮。同來觀禮。崖於是手 執香燒。足躡柴積。端坐其上。告四眾云。崖心存利物。意靡貪求。今捨穢軀。建立 淨剎。若斯言不爽。要當示以肉心。誓已。因令縱火。端坐誦經。音聲清亮。火至其 面。聲乃絕焉。於是。上天雨花。下遍城邑。遠近悲哭。老少咨嗟。嚫施填委。珍賄 山積。並以入寺。用興殿塔。燒身既盡。肉心獨存。此豈非位階不退。故得言誓不差 乎。王視肉心。撫而慟哭。菩薩聖人。於焉永往。嗚呼痛矣。失蔭如何。時人皆號為 僧崖菩薩。王奉肉心。起一大塔。朝夕虔禮。供養無闕焉

  釋法充。姓畢氏。九江人。常誦法花。其遍難紀。兼繕造寺宇。情存住持。末住 廬山半頂化城寺修定。自非僧事。未甞妄履。每勸僧眾。無以女人入寺。上損佛化。

下墜俗謠。然世以基業事重。有不從者。充歎曰。生不值佛。已是罪緣。正教不行。

義須早死。何慮方士不奉戒乎。遂於此山香爐峯上。自投而下。誓粉身骨用生淨土。

(24)

便於虛中。頭忽倒上。冉冉而下。處於深谷。不損一毛。寺眾初不知也。後有人上峯 頂。路望下。千有餘仞。聞人語聲。就而尋之。乃是充也。身命猶存。口誦如故。迎 還至寺。僧等感其死諫。為斷女人。經于六年。方乃卒世。時屬隆暑。而尸不臭爛。

即隋開皇末年矣

  釋大志。姓顧氏。會稽山陰人。發蒙出家。師事天台智者。顗覩其形神灑落。高 放物表。因名為大志。禪誦為業。苦節自專。四方名所。無遠必造。而言氣清穆。儀 相真嚴。故見者眐睞。知非凡器。開皇十年。來遊廬岳。住峯頂寺。不隸公名。不預 僧伍。誦法花經。索然閑雅。絕能清囀。使諸聽者忘疲。後於華山甘露峯南。建靜觀 道場。頭陀為業。介爾一身。不避虓虎。聞有惡獸。軌往投之。皆避而不噉。山粒本 絕。終日忘餐。或以餅果繼命而已。外覩不堪其惱。而志安之。容色如故。經于七歲

。載禪業無斷。晚住比山福林寺。會大業屏除。流從隱逸。慨法陵遲。一至於此。乃 變服毀形。頭擐孝經。麁布為衣。在佛堂中。高聲慟哭。三日三夕。初不斷絕。寺僧 慰喻。志曰。余歎惡業。乃如此耶。要盡此形骸。申明正教耳。遂往東都。上表曰。

願陛下興顯三寶。當燃一臂於崇岳。用報國恩。帝許之。勅設大齋。七眾通集。志不 食三日。登大棚上。燒鐵赫然。用烙其臂。並令焦黑。以刀截斷。肉裂骨現。又烙其 骨。令焦黑已。布裹蠟灌。下火燃之。光耀巖岫。于時。大眾見其行苦。皆痛心貫髓

。不安其足。而志雖加燒烙。詞色不變。言笑如初。時誦法句。或歎佛德。為眾說法

。聲聲不絕。臂燒既盡。如先下棚。七日入定。跏坐而卒。時年四十有三。初志出家 至終。結操松竹。冬夏一服。無禦縑纊。布艾麁素。自此為常。形極鮮白。脣如丹盡

。裙垂半脛。足躡蒲屣。言氣爽朗。調逸風雲。人或不識。怪所從來者。便皺眉告曰

。余。九江廬山福林寺小道人大志耳。又善屬文藻。編詞明切。撰願誓文。七十餘紙

。意在共諸眾生為善知識也。僧為強禦難奉信者。有見此誓。無不掩淚。今廬山峯頂

。每至暮年。諸寺見僧宿集一夜。讀其遺誓。用曉道俗。令眾皆酸結矣

  蔣王家。有一部曲。忘記名姓。從八九歲。即受持法花經。晝夜念誦。忘寢與食

。王。時任箕州刺史。部曲。遂情願燒身。有女。事王。王極寵遇。女以狀啟王。王 從之。部曲乃於山中。澡浴清淨。并潔壇場。遂自焚身。經月。其女。令人收父灰燼

。形骨都盡。乃於灰中。唯得一舌。肉色鮮澤。猶若生時。王女婿韋徵。見之嗟歎。

因遂啟王。王親視之。施加欽異。後經數歲。亦復如常

  荊州有比丘尼。姊妹二人。失其名諱。同誦法花。深厭形器。俱欲捨身。節約衣 食。鈎崇苦行。服諸香油。漸斷粒食。後頓絕穀。唯噉香蜜。精力所被。神志鮮爽。

周告道俗。剋日燒身。以貞觀三年二月八日夜。於荊州大街。置二高塵。乃以蠟布纏 身至頂。唯出面目。眾聚如山。歌贊雲會。二女咸誦法花。至藥王品。其姊先以火炷 妹頂。妹又以火炷姊頂。清夜兩炬。一時同耀。焰下至眼。聲相轉明。漸下鼻口。方 乃歇滅。恰至明晨。合坐洞舉。一時火化。骸骨摧朽。二舌俱存。合眾欣嗟。為起高 塔。

(25)

  近并州城西。有一書生。年二十四五。誦法花經。誓燒身供養。乃集數束蒿柴。

曝之令燥。人問其故。密而不述。後於中夜。放火自燒。及人往救。火盛已死。乃就 加柴薪。盡其形癊。天樂異香。大發信心耳

  釋會通。雍州萬年御宿川人。少欣道撿。遊泊林泉。苦節戒行。是其顧習。投終 南豹林谷。潛隱綜業。讀法花經。至藥王品。便欣厭捨。私集柴木。誓必行之。以貞 觀末年靜夜。林中積薪為窟。誦至藥王。便令下火。風驚焰發。煙火俱盛。卓爾加坐

。誦聲如故。尋見西南。有大白光。流入火聚。身方偃仆。至曉。身火俱滅。乃收其 遺骨。為起白塔。勒銘存焉

  釋曇猷。俗姓張氏。許州人也。遊學襄陽。忽生厭離。因遇值禪師。及無行禪師 等。於月嶺山。出家修道。專誦法花經。其誦經。必立淨壇方數尺。懸二十一枚幡。

燒香散花。然後乃誦。以為常準。後於峴山。欲讀花嚴經。頻感夢中有人。教誦諸偈

。及至轉經。宛與經文符合。後聞長沙寺阿育王所造飛來瑞像。甚多靈跡。若不輕生 殉節。無由契此微誠。思欲此景藥王焚身供養。以乾封元年。行至像所。祈誠弘誓。

願無緣障。遂聞殿前彈指之聲。于時。屯雲驟雨。已積旬日。傍人止之。恐或成礙。

猷曰。此有善相。必果不疑。恰至二月十五日夜。天大晴明。月光流照。猷以蠟布自 手頂雙爇。願得久燒久供養。不願早終。火及兩腕。色貌無改。火至眉額。說法如初

。怡然一心。目矚瑞像。以光明供養。願見日月淨明德佛。人問苦不。答曰。心如金 剛。無有退轉。甚大涼樂。無有苦也。俄而猛焰騰赫。上下洞然。又於火中。告言念 佛。初火勢將盛。僧徒咸懼。恐無遺骸。莫知燒相。請留一驗。以示含識。及後總成 灰燼。唯餘髏骨。明旦。合州奔赴。官寮咸萃。頂禮圍遶。歎恩而還。纔出寺門。髏 骨自碎。有信心者十餘人。於靈骨前。祈請舍利。前後所降。凡有八粒。沈浮縱任。

感發應心。今收其餘燼。埋在寺中。每有彈指之應。

  近西明寺沙門護論。初誦法花。一卷纔了。即燒一指。至于八卷。便燒八指。此 雖非都捨。亦是遺身之次耳

弘贊法華傳卷第五

  弘贊法華傳者。宋人永蘇景。依予之勸。且自高麗國所奉渡聖教百餘卷內也。依 一本書。為恐散失勸俊源法師。先乞書寫一本矣。就中蘇景等歸朝之間。於壹岐島。

遇海賊亂起。此傳上五卷入海中少濕損。雖然海賊等或為宋人被殺害。或及島被溺死

。敢見散失物。宋人等云。偏依聖教之威力也(云云)保安元年七月五日。於太宰府記之

。大法師覺樹

(26)

弘贊法華傳卷第六

藍谷沙門慧詳撰

誦持第六

西魏文皇帝 外國山居沙門 晉秣陵道場釋寶莊 東晉山居釋法相 東晉三賢寺釋僧生 宋法華臺釋法宗 宋高逸釋普明 宋瓦官寺釋慧果 宋祇洹寺釋道壽 宋法華寺釋僧翼 齊高座寺釋慧進 齊柏林寺釋弘明 齊靈根寺釋慧豫 齊定林上寺釋超辯 齊天柱山寺釋法慧 宋羅璵妻費氏 秦郡東寺沙彌 後魏崇山釋淨見 後魏釋跋澄

後魏御史中丞陸載 梁南澗寺釋慧觀 梁新安太守五淹 梁會稽釋僧遷 梁齊寧寺釋通子 梁餘杭釋慧度 梁治城寺釋僧歡 梁禪眾寺釋僧定 梁匡山釋智登 梁遊方沙門正則 梁上行先生庾詵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將入聖位有信根信力。有信根故萬善因此而生。有信力故四魔不能屈伏。由此經初

。垂諸金鈴。層有五千四百枚。復施金鐸鋪首。佛事精妙。殫土木之工。繡柱金鋪驚

 而常遵修深妙禁戒  尋用一義解一切法   分別真諦一切經典  其明目者無所倚著 

  案靈裕法師寺誥。凡有十名寺。一曰寺 (義準釋名) 。二曰淨住 (穢濁不可同居) 。三曰 法同舍 (法食二同界也) 。四曰出世舍 (修出離世俗之所也) 。五曰精舍

 是時舍利弗  偏袒而合掌   隨順轉法輪  請求最勝說   勸請於世尊  今正是其時 

。未許輒取。舫即覆沒。竹還本處。自是舟人敬憚莫不懾影。高同旅三十餘船奉牲請

 何故不能聞  此語甚可怖   地獄為大苦  眾生受苦痛   若造善業者  則有樂果報 

  與壞覆藏者摩那埵法 (彼比丘至僧中具儀作如是乞) 大德僧聽。我某甲比丘。犯某僧殘 罪覆藏 (若干) 日。我某甲比丘。犯某僧殘罪隨覆藏 (若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