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高僧傳》CBETA 電子版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高僧傳》CBETA 電子版"

Copied!
14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高僧傳》CBETA 電子版

版本記錄: 1.3

完成日期: 2002/11/04

發行單位: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cbeta@ccbs.ntu.edu.tw 資料底本: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50, No. 2059

原始資料: 蕭鎮國大德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

No. 2059

高僧傳卷第一

梁會稽嘉祥寺沙門釋慧皎撰

譯經上

攝摩騰一 竺法蘭二 安清三 支樓迦讖四 曇柯迦羅五 康僧會六 維祇難七 竺曇摩羅剎八 帛遠九

帛尸梨密十 僧伽跋澄十一 曇摩難提十二 僧伽提婆十三 竺佛念十四 曇摩耶舍十五

  攝摩騰。本中天竺人。善風儀。解大小乘經。常遊化為任。昔經往天竺附庸小國 講金光明經。會敵國侵境。騰惟曰。經云。能說此經法。為地神所護。使所居安樂。

今鋒鏑方始。曾是為益乎。乃誓以忘身。躬往和勸。遂二國交歡。由是顯達。漢永平 中。明皇帝夜夢金人飛空而至。乃大集群臣。以占所夢。通人傅毅奉答。臣聞西域有 神。其名曰佛。陛下所夢將必是乎。帝以為然。即遣郎中蔡愔博士弟子秦景等。使往 天竺尋訪佛法。愔等於彼遇見摩騰。乃要還漢地。騰誓志弘通不憚疲苦冒涉流沙至乎 雒邑。明帝甚加賞接。於城西門外立精舍以處之。漢地有沙門之始也。但大法初傳未 有歸信。故蘊其深解無所宣述。後少時卒於雒陽。有記云。騰譯四十二章經一卷。初 緘在蘭臺石室第十四間中。騰所住處。今雒陽城西雍門外白馬寺是也。相傳云。外國 國王嘗毀破諸寺。唯招提寺未及毀壞。夜有一白馬。繞塔悲鳴。即以啟王。王即停壞

(2)

諸寺。因改招提以為白馬。故諸寺立名。多取則焉

  竺法蘭亦中天竺人。自言誦經論數萬章。為天竺學者之師。時蔡愔既至彼國。蘭 與摩騰共契遊化。遂相隨而來。會彼學徒留礙。蘭乃間行而至。既達雒陽與騰同止。

少時便善漢言。愔於西域獲經即為翻譯。十地斷結佛本生法海藏佛本行四十二章等五 部。移都寇亂四部失本不傳。江左唯四十二章經。今見在。可二千餘言。漢地見存諸 經。唯此為始也。愔又於西域得畫釋迦倚像。是優田王栴檀像師第四作也。既至雒陽

。明帝即令畫工圖寫。置清涼臺中及顯節陵上。舊像今不復存焉。又昔漢武穿昆明池

。底得黑灰。以問東方朔。朔云不委。可問西域人。後法蘭既至。眾人追以問之。蘭 云。世界終盡劫火洞燒。此灰是也。朔言有徵。信者甚眾。蘭後卒於雒陽。春秋六十 餘矣

  安清字世高。安息國王正后之太子也。幼以孝行見稱。加又志業聰敏。剋意好學

。外國典籍。及七曜五行醫方異術。乃至鳥獸之聲。無不綜達。嘗行見群燕。忽謂伴 曰。燕云應有送食者。頃之果有致焉。眾咸奇之。故俊異之聲。早被西域。高雖在居 家。而奉戒精峻。王薨便嗣大位。乃深惟苦空。厭離形器。行服既畢。遂讓國與叔出 家修道。博曉經藏。尤精阿毘曇學。諷持禪經。略盡其妙。既而遊方弘化。遍歷諸國

。以漢桓之初。始到中夏。才悟機敏一聞能達。至止未久。即通習華言。於是宣譯眾 經改胡為漢。出安般守意陰持入大小十二門及百六十品。初外國三藏。眾護撰述經要 為二十七章。高乃剖析護所集七章譯為漢文。即道地經是也。其先後所出經論。凡三 十九部。義理明析。文字允正。辯而不華。質而不野。凡在讀者皆亹亹而不勌焉。高 窮理盡性。自識緣業。多有神迹世莫能量。初高自稱。先身已經出家。有一同學。多 瞋。分衛值施主不稱。每輒懟恨。高屢加訶諫終不悛改。如此二十餘年。乃與同學辭 訣云。我當往廣州畢宿世之對。卿明經精懃不在吾後。而性多瞋怒。命過當受惡形。

我若得道必當相度。既而遂適廣州值寇賊大亂。行路逢一少年。唾手拔刃曰。真得汝 矣。高笑曰。我宿命負卿故遠來相償。卿之忿怒故是前世時意也。遂申頸受刃。容無 懼色。賊遂殺之。觀者填陌。莫不駭其奇異。既而神識。還為安息王太子。即今時世 高身是也。高遊化中國宣經事畢。值靈帝之末關雒擾亂。乃振錫江南。云我當過廬山 度昔同學。行達 亭湖廟。此廟舊有靈威。商旅祈禱乃分風上下各無留滯。嘗有乞神 竹者。未許輒取。舫即覆沒。竹還本處。自是舟人敬憚莫不懾影。高同旅三十餘船奉 牲請福。神乃降祝曰。船有沙門可便呼上。客咸驚愕。請高入廟。神告高曰。吾昔外 國與子俱出家學道。好行布施。而性多瞋怒。今為 亭廟神周迴千里並吾所治。以布 施故珍玩甚豐。以瞋恚故墮此神報。今見同學悲欣可言。壽盡旦夕。而醜形長大。若 於此捨命穢污江湖。當度山西澤中。此身滅後恐墮地獄。吾有絹千疋并雜寶物。可為 立法營塔使生善處也。高曰。故來相度何不出形。神曰。形甚醜異眾人必懼。高曰。

但出眾人不怪也。神從床後出頭。乃是大蟒。不知尾之長短。至高膝邊。高向之梵語 數番讚唄數契。蟒悲淚如雨須臾還隱。高即取絹物辭別而去。舟侶颺帆。蟒復出身登

(3)

山而望。眾人舉手然後乃滅。倏忽之頃便達豫章。即以廟物造東寺。高去後神即命過

。暮有一少年。上船長跪高前受其呪願。忽然不見。高謂船人曰。向之少年。即 亭 廟神。得離惡形矣。於是廟神歇末無復靈驗。後人於山西澤中見一死蟒。頭尾數里。

今潯陽郡蛇村是也。高後復到廣州。尋其前世害己少年。時少年尚在。高經至其家。

說昔日償對之事。并敘宿緣。歡喜相向云。吾猶有餘報。今當往會稽畢對。廣州客悟 高非凡。豁然意解追悔前愆。厚相資供。隨高東遊遂達會稽。至便入市。正值市中有 亂。相打者誤著高頭應時隕命。廣州客頻驗二報。遂精懃佛法具說事緣。遠近聞知莫 不悲慟。明三世之有徵也。高既王種西域賓旅。皆呼為安侯。至今猶為號焉。天竺國 自稱書為天書。語為天語。音訓詭蹇與漢殊異。先後傳譯多致謬濫。唯高所出為群譯 之首。安公以為。若及面稟不異見聖。列代明德咸贊而思焉。余訪尋眾錄。紀載高公 互有出沒。將以權迹隱顯應廢多端。或由傳者紕繆致成乖角。輒備列眾異。庶或可論

。案釋道安經錄云。安世高以漢桓帝建和二年至靈帝建寧中二十餘年譯出三十餘部經

。又別傳云。晉太康末。有安 道人。來至桑垣。出經竟封一函於寺云後四年可開之

。吳末行至楊州。使人貨一箱物以買一奴。名福善。云是我善知識。仍將奴適豫章。

度 亭廟神。為立寺竟。福善以刀刺安侯脇。於是而終。桑垣人廼發其所封函財理自 成字云。尊吾道者居士陳慧。傳禪經者比丘僧會。是日正四年也。又庾仲雍荊州記云

。晉初有沙門安世高度 亭廟神。得財物立白馬寺於荊城東南隅。宋臨川康王宣驗記 云。蟒死於吳末。曇宗塔寺記云。丹陽瓦官寺。晉哀帝時沙門慧力所立。後有沙門安 世高。以 亭廟餘物治之。然道安法師。既校閱群經詮錄傳譯。必不應謬。從漢桓建 和二年。至晉太康末。凡經一百四十餘年。若高公長壽或能如此。而事不應然。何者

。案如康僧會注安般守意經序云。此經世高所出。久之沈翳。會有南陽韓林穎川文業 會稽陳慧。此三賢者信道篤密。會共請受。乃陳慧義。余助斟酌。尋僧會以晉太康元 年乃死。而已云此經出後久之沈翳。又世高封函之字云。尊吾道者居士陳慧。傳禪經 者比丘僧會。然安般所明盛說禪業。是知封函之記。信非虛作。既云二人方傳吾道。

豈容與共同世。且別傳自云。傳禪經者比丘僧會。會已太康初死。何容太康之末方有 安侯道人。首尾之言自為矛盾。正當隨有一書謬指晉初。於是後諸作者。或道太康。

或言吳末。雷同奔競無以校焉。既晉初之說尚已難安。而曇宗記云。晉哀帝時。世高 方復治寺。其為謬說過乃懸矣

  支樓迦讖。亦直云支讖。本月支人。操行純深性度開敏。稟持法戒以精懃著稱。

諷誦群經志存宣法。漢靈帝時遊于雒陽以光和中平之間。傳譯梵文。出般若道行般舟 首楞嚴等三經。又有阿闍世王寶積等十餘部經。歲久無錄。安公校定古今。精尋文體 云。似讖所出。凡此諸經皆審得本旨了不加飾。可謂善宣法要弘道之士也。後不知所 終。時有天竺沙門竺佛朔。亦以漢靈之時。齎道行經。來適雒陽。即轉梵為漢。譯人 時滯雖有失旨。然棄文存質深得經意。朔又以光和二年。於雒陽出般舟三昧。讖為傳 言。河南雒陽孟福張蓮筆受。時又有優婆塞安玄。安息國人。性貞白。深沈有理致。

(4)

博誦群經多所通習。亦以漢靈之末。遊賈雒陽。以功號曰騎都尉。性虛靖溫恭。常以 法事為己任。漸解漢言。志宣經典。常與沙門講論道義。世所謂都尉者也。玄與沙門 嚴佛調共出法鏡經。玄口譯梵文。佛調筆受。理得音正盡經微旨。郢匠之美見述後代

。調本臨淮人。綺年頴悟。敏而好學。世稱安侯都尉佛調三人傳譯。號為難繼。調又 撰十慧。亦傳於世。安公稱佛調出經。省而不煩。全本巧妙。又有沙門支曜。康巨。

康孟詳等。並以漢靈獻之間有慧學之譽。馳於京雒。曜譯成具定意小本起等。巨譯問 地獄事經。並言直理旨不加潤飾。孟詳譯中本起及修行本起。先是沙門曇果。於迦維 羅衛國得梵本。孟詳共竺大力譯為漢文。安公云。孟詳所出。奕奕流便足騰玄趣也   曇柯迦羅此云法時。本中天竺人。家世大富。常修梵福。迦羅幼而才悟質像過人

。讀書一覽皆文義通暢。善學四圍陀論。風雲星宿圖讖運變莫不該綜。自言。天下文 理畢己心腹。至年二十五。入一僧坊。看遇見法勝毘曇。聊取覽之。茫然不解。殷懃 重省更增昏漠。乃歎曰。吾積學多年。浪志墳典。遊刃經籍。義不再思文無重覽。今 覩佛書頓出情外。必當理致鉤深。別有精要。於是齎卷入房。請一比丘略為解釋。遂 深悟因果妙達三世。始知佛教宏曠俗書所不能及。乃棄捨世榮出家精苦。誦大小乘經 及諸部毘尼。常貴遊化不樂專守。以魏嘉平中來至洛陽。于時魏境雖有佛法而道風訛 替。亦有眾僧未稟歸戒。正以剪落殊俗耳。設復齋懺事法祠祀。迦羅既至大行佛法。

時有諸僧共請迦羅譯出戒律。迦羅以律部曲制文言繁廣。佛教未昌必不承用。乃譯出 僧祇戒心。止備朝夕。更請梵僧立羯磨法受戒。中夏戒律始自于此。迦羅後不知所終

。時又有外國沙門康僧鎧者。亦以嘉平之末。來至洛陽。譯出郁伽長者等四部經。又 有安息國沙門曇帝。亦善律學。以魏正元之中。來遊洛陽。出曇無德羯磨。又有沙門 帛延不知何人。亦才明有深解。以魏甘露中。譯出無量清淨平等覺經等凡六部經。後 不知所終焉

  康僧會。其先康居人。世居天竺。其父因商賈。移于交趾。會年十餘歲。二親並 終。至孝服畢出家。勵行甚峻。為人弘雅有識量。篤至好學。明解三藏。博覽六經。

天文圖緯多所綜涉。辯於樞機頗屬文翰。時孫權已制江左。而佛教未行。先有優婆塞 支謙。字恭明。一名越。本月支人。來遊漢境。初漢桓靈之世有支讖。譯出眾經。有 支亮字紀明。資學於讖。謙又受業於亮。博覽經籍莫不精究。世間伎藝多所綜習。遍 學異書通六國語。其為人細長黑瘦。眼多白而睛黃。時人為之語曰。支郎眼中黃。形 軀雖細是智囊。漢獻末亂避地于吳。孫權聞其才慧。召見悅之。拜為博士。使輔導東 宮。與韋曜諸人共盡匡益。但生自外域。故吳志不載。謙以大教雖行。而經多梵文未 盡翻譯。已妙善方言。乃收集眾本譯為漢語。從吳黃武元年至建興中。所出維摩大般 泥洹法句瑞應本起等四十九經。曲得聖義。辭旨文雅又依無量壽中本起。製菩提連句 梵唄三契。并注了本生死經等。皆行於世。時吳地初染大法。風化未全。僧會欲使道 振江左興立圖寺。乃杖錫東遊。以吳赤烏十年。初達建鄴營立茅茨設像行道。時吳國 以初見沙門。覩形未及其道。疑為矯異。有司奏曰。有胡人入境。自稱沙門。容服非

(5)

恒。事應檢察。權曰。昔漢明帝夢神號稱為佛。彼之所事豈非其遺風耶。即召會詰問

。有何靈驗。會曰。如來遷迹忽逾千載。遺骨舍利神曜無方。昔阿育王。起塔乃八萬 四千。夫塔寺之興以表遺化也。權以為誇誕。乃謂會曰。若能得舍利當為造塔。如其 虛妄國有常刑。會請期七日。乃謂其屬曰。法之興廢在此一舉。今不至誠後將何及。

乃共潔齋靜室。以銅瓶加凡燒香禮請。七日期畢寂然無應。求申二七亦復如之。權曰

。此寔欺誑將欲加罪。會更請三七。權又特聽。會謂法屬曰。宣尼有言曰。文王既沒 文不在茲乎。法靈應降而吾等無感。何假王憲。當以誓死為期耳。三七日暮猶無所見

。莫不震懼。既入五更。忽聞瓶中鎗然有聲。會自往視果獲舍利。明旦呈權。舉朝集 觀。五色光炎照耀瓶上。權自手執瓶瀉于銅盤。舍利所衝盤即破碎。權大肅然驚起而 曰。希有之瑞也。會進而言曰。舍利威神豈直光相而已。乃劫燒之火不能焚。金剛之 杵不能碎。權命令試之。會更誓曰。法雲方被蒼生仰澤。願更垂神迹以廣示威靈。乃 置舍利於鐵砧磓上。使力者擊之。於是砧磓俱陷舍利無損。權大歎服。即為建塔。以 始有佛寺故號建初寺。因名其地為佛陀里。由是江左大法遂興。至孫皓即政。法令苛 虐廢棄淫祀。乃及佛寺並欲毀壞。皓曰。此由何而興。若其教真正。與聖典相應者。

當存奉其道。如其無實皆悉焚之。諸臣僉曰。佛之威力不同餘神。康會感瑞大皇創寺

。今若輕毀恐貽後悔。皓遣張昱詣寺詰會。昱雅有才辯。難問縱橫。會應機騁詞。文 理鋒出。自旦之夕。昱不能屈。既退會送于門。時寺側有淫祀者。昱曰。玄化既孚此 輩何故近而不革。會曰。雷霆破山聾者不聞。非音之細。苟在理通。則萬里懸應。如 其阻塞則肝膽楚越。昱還歎會才明非臣所測。願天鑒察之。皓大集朝賢。以馬車迎會

。會既坐。皓問曰。佛教所明。善惡報應。何者是耶。會對曰。夫明主以孝慈訓世。

則赤烏翔而老人見。仁德育物。則醴泉涌而嘉苗出。善既有瑞惡亦如之。故為惡於隱 鬼得而誅之。為惡於顯人得而誅之。易稱積善餘慶。詩詠求福不回。雖儒典之格言。

即佛教之明訓。皓曰。若然。則周孔已明。何用佛教。會曰。周孔所言略示近迹。至 於釋教則備極幽微。故行惡則有地獄長苦。修善則有天宮永樂。舉茲以明勸沮。不亦 大哉。皓當時無以折其言皓雖聞正法。而昏暴之性不勝其虐。後使宿衛兵入後宮治園

。於地得一金像高數尺呈皓。皓使著不淨處以穢汁灌之。共諸群臣笑以為樂。俄爾之 間。舉身大腫。陰處尤痛。叫呼徹天。太史占言。犯大神所為。即祈祀諸廟永不差愈

。婇女先有奉法者。因問訊云。陛下就佛寺中求福不。皓舉頭問曰。佛神大耶。婇女 云。佛為大神。皓心遂悟具語意故。婇女即迎像置殿上。香湯洗數十過。燒香懺悔。

皓叩頭于枕自陳罪狀。有頃痛間。遣使至寺。問訊道人。請會說法。會即隨入。皓具 問罪福之由。會為敷析辭甚精要。皓先有才解欣然大悅。因求看沙門戒。會以戒文禁 祕不可輕宣。乃取本業百三十五願。分作二百五十事。行住坐臥皆願眾生。皓見慈願 廣普。益增善意。即就會受五戒。旬日疾瘳。乃於會所住更加修飾。宣示宗室莫不必 奉。會在吳朝亟說正法。以皓性兇麁不及妙義。唯敘報應近事以開其心。會於建初寺 譯出眾經。所謂阿難念彌鏡面王察微王梵皇經等。又出小品及六度集雜譬喻等。並妙

(6)

得經體。文義允正。又傳泥洹唄聲。清靡哀亮一代模式。又注安般守意法鏡道樹等三 經。并製經序。辭趣雅便義旨微密。並見於世。至吳天紀四年四月。皓降晉。九月會 遘疾而終。是歲晉武太康元年也。至晉成咸和中。蘇峻作亂。焚會所建塔。司空何充 復更修造。平西將軍趙誘。世不奉法傲慢三寶。入此寺。謂諸道人曰。久聞此塔屢放 光明虛誕不經所未能信。若必自覩所不論耳。言竟塔即出五色光。照曜堂剎。誘肅然 毛竪。由此信敬。於寺東更立小塔遠由大聖神感。近亦康會之力。故圖寫厥像傳之于 今。孫綽為之贊曰

 會公簫瑟  寔惟令質  心無近累   情有餘逸  屬此幽夜  振彼尤黜   超然遠詣  卓矣高出 

  有記云。孫皓打試舍利。謂非其權時。余案皓將壞寺。諸臣咸答。康會感瑞大皇 創寺。是知初感舍利必也權時。故數家傳記。咸言。孫權感舍利於吳宮。其後更試神 驗。或將皓也

  維祇難。本天竺人。世奉異道以火祠為正。時有天竺沙門。習學小乘多行道術。

經遠行逼暮。欲寄難家宿。難家既事異道。猜忌釋子。乃處之門外露地而宿。沙門夜 密加呪術。令難家所事之火欻然變滅。於是舉家共出。稽請沙門入室供養。沙門還以 呪術變火令生。難既覩沙門神力勝己。即於佛法大生信樂。乃捨本所事出家為道。依 此沙門以為和上。受學三藏妙善四含。遊化諸國莫不皆奉。以吳黃武三年。與同伴竺 律炎。來至武昌。齎曇鉢經梵本。曇鉢者。即法句經也。時吳士共請出經。難既未善 國語。乃共其伴律炎。譯為漢文。炎亦未善漢言。頗有不盡。志存義本。辭近朴質。

至晉惠之末。有沙門法立。更譯為五卷。沙門法巨著筆。其辭小華也。立又別出小經 近四許首。值永嘉末亂。多不復存

  竺曇摩羅剎。此云法護。其先月支人。本姓支氏。世居燉煌郡。年八歲出家。事 外國沙門竺高座為師。誦經日萬言。過目則能。天性純懿操行精苦。篤志好學。萬里 尋師。是以博覽六經遊心七籍。雖世務毀譽。未嘗介抱。是時晉武之世。寺廟圖像雖 崇京邑。而方等深經蘊在葱外。護乃慨然發憤。志弘大道。遂隨師至西域。遊歷諸國

。外國異言三十六種。書亦如之。護皆遍學。貫綜詁訓。音義字體。無不備識。遂大 齎梵經。還歸中夏。自燉煌至長安。沿路傳譯寫為晉文。所獲覽即正法華光讚等一百 六十五部。孜孜所務。唯以弘通為業。終身寫譯勞不告勌。經法所以廣流中華者。護 之力也。護以晉武之末。隱居深山。山有清澗。恒取澡漱。後有採薪者。穢其水側俄 頃而燥。護乃徘徊歎曰。人之無德。遂使清泉輟流。水若永竭。真無以自給。正當移 去耳。言訖而泉涌滿澗。其幽誠所感如此。故支遁為之像贊云。護公澄寂。道德淵美

。微吟窮谷。枯泉漱水。邈矣護公。天挺弘懿。濯足流沙。領拔玄致。後立寺於長安 青門外。精勤行道。於是德化遐布。聲蓋四遠。僧徒數千咸所宗事。及晉惠西奔關中 擾亂百姓流移。護與門徒避地。東下至澠池。遘疾而卒。春秋七十有八。後孫綽製道

(7)

賢論。以天竺七僧。方竹林七賢。以護匹山巨源。論云。護公德居物宗。巨源位登論 道。二公風德高遠足為流輩矣。其見美後代如此。時有清信士聶承遠。明解有才篤志 務法。護公出經多參正文句。超日明經初譯。頗多煩重。承遠刪正得今行二卷。其所 詳定類皆如此。承遠有子道真。亦善梵學。此君父子比辭雅便。無累於古。又有竺法 首陳士倫孫伯虎虞世雅等。皆共承護旨執筆詳校。安公云。護公所出。若審得此公手 目。綱領必正。凡所譯經雖不辯妙婉顯。而宏達欣暢。特善無生。依慧不文。朴則近 本。其見稱若此。護世居燉煌。而化道周給。時人咸謂燉煌菩薩也

  帛遠字法祖。本姓萬氏。河內人。父威達。以儒雅知名。州府辟命皆不赴。祖少 發道心。啟父出家。辭理切至。父不能奪。遂改服從道。祖才思俊徹敏朗絕倫。誦經 日八九千言。研味方等妙入幽微。世俗墳素多所該貫。乃於長安造築精舍。以講習為 業白黑宗稟幾且千人。晉惠之末。太宰河間王顒鎮關中。虛心敬重。待以師友之敬。

每至閑辰靖夜。輒談講道德于時西府初建後又甚盛。能言之士。咸服其遠達。祖見群 雄交爭干戈方始。志欲潛遁隴右以保雅操。會張輔為秦州刺史鎮隴上祖與之俱行。輔 以祖名德顯著眾望所歸。欲令反服為己僚佐。祖固志不移。由是結憾。先有州人管蕃 與祖論議屢屈於祖。蕃深銜恥恨每加讒構。祖行至汧縣。忽語道人及弟子云。我數日 對當至。便辭別。作素書分布經像及資財都訖。明晨詣輔共語。忽忤輔意。輔使收之 行罰。眾咸怪惋。祖曰。我來此畢對。此宿命久結非今事也。乃呼十方佛。祖前身罪 緣歡喜畢對。願從此以後與輔為善知識。無令受殺人之罪。遂便鞭之五十。奄然命終

。輔後具聞其事方大惋恨。初祖道化之聲被於關隴。崤函之右奉之若神。戎晉嗟慟行 路流涕。隴上羌胡率精騎五千。將欲迎祖西歸。中路聞其遇害。悲恨不及。眾咸憤激

。欲復祖之讎。輔遣軍上隴。羌胡率輕騎逆戰。時天水故涱下督富整。遂因忿斬輔。

群胡既雪怨恥。稱善而還。共分祖屍各起塔廟。輔字世偉。南陽人。張衡之後。雖有 才解而酷不以理。橫殺天水太守封尚。百姓疑駭因亂而斬焉。管蕃亦卒以傾險致敗。

後少時有一人。姓李名通。死而更蘇云。見祖法師在閻羅王處為王講首楞嚴經云。講 竟應往忉利天。又見祭酒王浮。一云道士基公次被鎖械。求祖懺悔。昔祖平素之日與 浮每爭邪正。浮屢屈既瞋不自忍。乃作老子化胡經以誣謗佛法。殃有所歸故死方思悔

。孫綽道賢論以法祖匹嵆康。論云。帛祖釁起於管蕃。中散禍作於鍾會。二賢並以俊 邁之氣。昧其圖身之慮。栖心事外經世招患。殆不異也。其見稱如此。祖既博涉多閑

。善通梵漢之語。甞譯惟逮弟子本五部僧等三部經。又注首楞嚴經。又有別譯數部小 經。值亂零失不知其名。祖弟法祚。亦少有令譽。被博士徵不就。年二十五出家。深 洞佛理。關隴知名。時梁州刺史張光。以祚兄不肯反服輔之所殺。光又逼祚令罷道。

祚執志堅貞以死為誓。遂為光所害。春秋五十有七。注放光般若經。及著顯宗論等。

光字景武。江夏人。後為武都在楊難敵所圍。發憤而死。時晉惠之世。又有優婆塞衛 士度。譯出道行般若經二卷。士度本司州汲郡人。陸沈寒門安貧樂道。常以佛法為心

。當其亡日清淨澡漱。誦經千餘言。然後引衣屍臥奄然而卒

(8)

  帛尸梨密多羅。此云吉友。西域人。時人呼為高座。傳云。國王之子當承繼世。

而以國讓弟。闇軌太伯。既而悟心天啟。遂為沙門。密天姿高朗風神超邁。直爾對之

。便卓出於物。晉永嘉中。始到中國。值亂仍過江止建初寺。丞相王導一見而奇之。

以為吾之徒也。由是名顯。太尉庾元規光祿周伯仁太常謝幼與廷尉桓茂倫。皆一代名 士。見之終日累歎。披衿致契。導嘗詣密。密解帶偃伏悟言神解。時尚書令卞望之亦 與密致善。須臾望之至。密乃斂衿飾容。端坐對之。有問其故。密曰。王公風道期人

。卞令軌度格物。故其然耳。諸公於是歎其精神灑厲皆得其所。桓廷尉嘗欲為密作目

。久之未得。有云。尸梨密可謂卓朗。於是桓乃咨嗟絕歎。以為標題之極。太將軍王 處仲在南夏。聞王周諸公皆器重密。疑以為失。及見密乃欣振奔。至一面盡虔。周顗 為僕射。領選臨入過造密。乃歎曰。若使太平之世盡得選此賢。真令人無恨也。俄而 顗遇害。密往省其孤。對坐作胡唄三契。梵響凌雲。次誦呪數千言。聲音高暢顏容不 變。既而揮涕收淚。神氣自若。其哀樂廢興皆此類也。王公嘗謂密曰。外國有君一人 而已。密笑曰。若使我如諸君。今日豈得在此。當時為佳言。密性高簡不學晉語。諸 公與之語言。密雖因傳譯。而神領意得頓盡言前。莫不歎其自然天拔悟得非常。密善 持呪術所向皆驗。初江東未有呪法。密譯出孔雀王經明諸神呪。又授弟子覓歷高聲梵 唄傳響于今。晉咸康中卒。春秋八十餘。諸公聞之痛惜流涕。桓宣武每云少見高座稱 其精神著出當年。瑯琊王珉師事於密。乃為之序曰。春秋吳楚稱子。傳者以為先中國 而後四夷豈不以三代之胤行乎殊俗之禮。以戎狄貪婪無仁讓之性乎。然而卓世之秀。

時生於彼。逸群之才。或侔乎茲。故知天授英偉。豈俟於華戒。自此以來唯漢世有金 日磾。然日磾之賢盡於仁孝忠誠德信純至。非為明達足論。高座心造峯極。交俊以神

。風領朗越過之遠矣。密常在石子岡東行頭陀。既卒因葬于此。成帝懷其風為樹剎塚 所。後有關右沙門來遊京師。迺於塚處起寺。陳郡謝琨贊成其業。追旌往事。仍曰高 座寺也

  僧伽跋澄。此云眾現。罽賓人。毅然有淵懿之量。歷尋名師備習三藏。博覽眾典 特善數經。闇誦阿毘曇毘婆沙貫其妙旨。常浪志遊方觀風弘化。符堅建元十七年。來 入關中。先是大乘之典未廣。禪數之學甚盛。既至長安咸稱法匠焉。符堅祕書郎趙正 崇仰大法。嘗聞外國宗習阿毘曇毘婆沙而跋澄諷誦。乃四事禮供。請譯梵文。遂共名 德法師釋道安等集僧宣譯。跋證口誦經本。外國沙門曇摩難提筆受為梵文。佛圖羅剎 宣譯。秦沙門敏智筆受為晉本。以偽秦建元十九年譯出。自孟夏至仲秋方訖。初跋澄 又齎婆須蜜梵本自隨。明年趙正復請出之。跋澄乃與曇摩難提及僧伽提婆三人共執梵 本。秦沙門佛念宣譯。慧嵩筆受。安公法和對共校定。故二經流布傳學迄今。跋澄戒 德整峻虛靖離俗。關中僧眾則而象之。後不知所終。佛圖羅剎。不知何國人。德業純 粹該覽經典。久遊中土善閑漢言。其宣譯梵文見重符世

(9)

  曇摩難提。此云法喜。兜佉勒人。齠年離俗聰慧夙成。研諷經典以專精致業。遍 觀三藏闇誦增一阿含經。博識洽聞靡所不綜。是以國內遠近咸共推服。少而觀方遍歷 諸國。常謂弘法之體。宜宣布未聞。故遠冒流沙懷寶東入。以符氏建元中至于長安。

難提學業既優道聲甚盛。符堅深見禮接。先是中土群經未有四含。堅臣武威太守趙正 欲請出經。時慕容沖已叛起兵擊堅。關中擾動。正慕法情深忘身為道。乃請安公等於 長安城中。集義學僧請難提譯出中增一二阿含并先無所出毘曇心三法度等凡一百六卷

。佛念傳譯。慧嵩筆受。自夏迄春。綿涉兩載文字方具。及姚萇寇逼關內人情危阻。

難提乃辭還西域不知所終。其時也。符堅初敗群鋒互起。戎妖縱暴民流四出。而猶得 傳譯大部。蓋由趙正之力。正字文業。洛陽清水人。或曰濟陰人。年十八為偽秦著作 郎。後遷至黃門郎武威太守。為人無鬚而瘦。有妻妾而無兒。時人謂閹。然而情度敏 達學兼內外。性好譏諫無所迴避。符堅末年寵惑鮮卑隳於治政。正因歌諫曰。昔聞孟 津河。千里作一曲。此水本自清。是誰攪令濁。堅動容曰。是朕也。又歌曰。北園有 一棗。布葉垂重陰。外雖饒棘刺。內實有赤心。堅笑曰。將非趙文業耶。其調戲機捷 皆此類也。後因關中佛法之盛。乃願欲出家。堅惜而未許。及堅死後方遂其志。更名 道整。因作頌曰。佛生何以晚。泥洹一何早。歸命釋迦文。今來投大道。後遁迹商洛 山。專精經律。晉雍州刺史郄恢。欽其風尚逼共同遊終於襄陽。春秋六十餘矣

  僧伽提婆此言眾天。或云提和。音訛故也。本姓瞿曇氏。罽賓人。入道修學遠求 明師。學通三藏尤善阿毘曇心。洞其纖旨。常誦三法度論晝夜嗟味。以為入道之府也

。為人俊朗有深鑒。而儀止溫恭。務在誨人。恂恂不怠。符氏建元中來入長安。宣流 法化。初僧伽跋澄出婆須蜜及曇摩難提所出二阿含毘曇廣說三法度等凡百餘萬言。屬 慕容之難戎敵紛擾。兼譯人造次未善詳悉。義旨句味往往不盡。俄而安公棄世未及改 正。後山東清平提婆。乃與冀州沙門法和俱適洛陽。四五年間研講前經。居華稍積博 明漢語。方知先所出經多有乖失。法和慨歎未定。乃更令提婆出阿毘曇及廣說眾經。

頃之姚興王秦。法事甚盛。於是法和入關。而提婆渡江。先是廬山慧遠法師。翹懃妙 典廣集經藏。虛心側席延望遠賓。聞其至止即請入廬岳。以晉太元中請出阿毘曇心及 三法度等。提婆乃於般若臺。手執梵文口宣晉語。去華存實務盡義本。今之所傳蓋其 文也。至隆安元年來遊京師。晉朝王公及風流名士莫不造席致敬。時衛軍東亭侯瑯琊 王珣淵懿有深信。荷持正法建立精舍。廣招學眾。提婆既至。珣即延請。仍於其舍講 阿毘曇。名僧畢集。提婆宗致既精詞旨明析。振發義理。眾咸悅悟。時王彌亦在座聽

。後於別屋自講。珣問法綱道人阿彌所得云何。答曰。大略全是小未精覈耳。其敷析 之明易啟人心如此。其冬珣集京都義學沙門釋慧持等四十餘人。更請提婆重譯中阿含 等。罽賓沙門僧伽羅叉執梵本。提婆翻為晉言。至來夏方訖。其在江洛左右所出眾經 百餘萬言。歷遊華戎備悉風俗。從容機警善於談笑。其道化聲譽莫不聞焉。後不知所 終

(10)

  竺佛念。涼州人。弱年出家志業清堅。外和內朗有通敏之鑒。諷習眾經粗涉外典

。其蒼雅詁訓尤所明達。少好遊方。備觀風俗。家世西河洞曉方語。華戎音義莫不兼 解。故義學之譽雖闕。洽聞之聲甚著。符氏建元中有僧伽跋澄曇摩難提等入長安。趙 正請出諸經。當時名德莫能傳譯。眾咸推念。於是澄執梵文。念譯為晉。質斷疑義音 字方明。至建元二十年正月。復請曇摩難提出增一阿含及中阿含。於長安城內集義學 沙門。請念為譯。敷析研覈二載乃竟。二含之顯。念宣譯之功也。自世高支謙以後莫 踰於念。在符姚二代為譯人之宗。故關中僧眾咸共嘉焉。後續出菩薩瓔珞十住斷結及 出曜胎經中陰經等。始就治定。意多未盡。遂爾遘疾卒于長安。達近白黑莫不歎惜   曇摩耶舍。此云法明。罽賓人。少而好學。年十四為弗若多羅所知。長而氣幹高 爽雅有神慧。該覽經律明悟出群。陶思八禪遊心七覺。時人方之浮頭婆馱。孤行山澤 不避豺虎。獨處思念動移宵日。甞於樹下每自剋責。年將三十尚未得果。何其懈哉。

於是累日不寢不食。專精苦到以悔先罪。乃夢見博叉天王。語之曰。沙門當觀方弘化 曠濟為懷。何守小節獨善而已。道假眾緣復須時熟。非分強求死而無證。覺自思惟欲 遊方授道。既而踰歷名邦履踐郡國。以晉隆安中初達廣州住白沙寺。耶舍善誦毘婆沙 律。人咸號為大毘婆沙。時年已八十五。徒眾八十五人。時有清信女張普明諮受佛法

。耶舍為說佛生緣起。并為譯出差摩經一卷。至義熙中來入長安。時姚興僣號甚崇佛 法。耶舍既至深加禮異。會有天竺沙門曇摩掘多來入關中。同氣相求宛然若舊。因共 耶舍譯舍利弗阿毘曇。以偽秦弘始九年初書梵書文。至十六年翻譯方竟。凡二十二卷

。偽太子姚泓親管理味。沙門道標為之作序。耶舍後南遊江陵。止于辛寺大弘禪法。

其有味靖之賓披榛而至者三百餘人。凡士庶造者。雖先無信心見皆敬悅。自說有一師 一弟子。修業並得羅漢。傳者失其名。又嘗於外門閉戶坐禪。忽有五六沙門來入其室

。又時見沙門飛來樹端者。往往非一。常交接神明而俯同矇俗。雖道迹未彰。時人咸 謂已階聖果。至宋元嘉中辭還西域。不知所終。耶舍有弟子法度。善梵漢之言常為譯 語。度本竺婆勒子。勒久停廣州往來求利。中途於南康生男。仍名南康。長名金迦。

入道名法度。度初為耶舍弟子承受經法。耶舍既還外國。度便獨執矯異規以攝物。乃 言。專學小乘禁讀方等。唯禮釋迦。無十方佛。食用銅鉢無別應器。又令諸尼相捉而 行悔罪之日但伏地相向。唯宋故丹陽尹顏瑗女法弘尼。交州刺史張牧女普明尼。初受 其法。今都下宣業弘光諸尼習其遺風。東土尼眾亦時傳其法

高僧傳卷第一

(11)

高僧傳卷第二

梁會稽嘉祥寺沙門釋慧皎撰

譯經中

鳩摩羅什一 弗若多羅二 曇摩流支三 卑摩羅叉四 佛陀耶舍五 佛馱跋陀羅六 曇無讖七

鳩摩羅什一

  鳩摩羅什。此云童壽。天竺人也。家世國相。什祖父達多。倜儻不群名重於國。

父鳩摩炎。聰明有懿節。將嗣相位。乃辭避出家。東度葱嶺。龜茲王聞其棄榮甚敬慕 之。自出郊迎請為國師。王有妹年始二十識悟明敏過目必能。一聞則誦。且體有赤黶 法生智子。諸國娉之並不肯行。及見摩炎心欲當之。乃逼以妻焉。既而懷什。什在胎 時。其母自覺。神悟超解有倍常日。聞雀梨大寺名德既多。又有得道之僧。即與王族 貴女德行諸尼。彌日設供請齋聽法。什母忽自通天竺語。難問之辭必窮淵致。眾咸歎 之。有羅漢達摩瞿沙曰。此必懷智子。為說舍利弗在胎之證。及什生之後還忘前言。

頃之什母樂欲出家。夫未之許。遂更產一男名弗沙提婆。後因出城遊觀見塚間枯骨異 處縱橫。於是深惟苦本定誓出家。若不落髮不咽飲食。至六日夜氣力綿乏疑不達旦。

夫乃懼而許焉。以未剃髮故猶不嘗進。即勅人除髮。乃下飲食。次旦受戒仍樂禪法。

專精匪懈學得初果。什年七歲亦俱出家。從師受經日誦千偈。偈有三十二字。凡三萬 二千言。誦毘曇既過。師授其義。即自通達。無幽不暢。時龜茲國人以其母王妹利養 甚多。乃携什避之。什年九歲。隨母渡辛頭河至罽賓。遇名德法師槃頭達多。即罽賓 王之從弟也。淵粹有大量。才明博識獨步當時。三藏九部莫不該練。從旦至中手寫千 偈。從中至暮亦誦千偈。名播諸國遠近師之。什至即崇以師禮。從受雜藏中長二含凡 四百萬言。達多每稱什神俊。遂聲徹於王。王即請入宮。集外道論師共相攻難。言氣 始交。外道輕其年幼言頗不遜。什乘隙而挫之。外道折伏愧惋無言。王益敬異。日給 鵝腊一雙粳米麪各三斗酥六升。此外國之上供也。所住寺僧乃差大僧五人沙彌十人營 視掃灑。有若弟子。其見尊崇如此。至年十二。其母携還龜茲。諸國皆聘以重爵。什 並不顧。時什母將什至月氏北山。有一羅漢見而異之。謂其母曰。常當守護。此沙彌 若至三十五不破戒者。當大興佛法度無數人。與優波掘多無異。若戒不全無能為也。

正可才明携詣法師而已。什進到沙勒國頂戴佛鉢。心自念言。鉢形甚大何其輕耶。即 重不可勝。失聲下之。母問其故。答云。兒心有分別故鉢有輕重耳。遂停妙勒一年。

其冬誦阿毘曇。於十門修智諸品無所諮受。而備達其妙。又於六足諸問無所滯礙。沙

(12)

勒國有三藏沙門名喜見。謂其王曰此沙彌不可輕。王宜請令初開法門。凡有二益。一 國內沙門恥其不逮必見勉強。二龜茲王必謂什出我國。而彼尊之是尊我也。必來交好

。王許焉。即設大會請什升座說轉法輪經。龜茲王果遣重使酬其親好。什以說法之暇

。乃尋訪外道經書。善學圍陀含多論。多明文辭製作問答等事。又博覽四圍陀典及五 明諸論。陰陽星算莫不必盡。妙達吉凶言若符契。為性率達不厲小檢。修行者頗共疑 之。然什自得於心未嘗介意。時有莎車王子參軍王子兄弟二人。委國請從而為沙門。

兄字須利耶跋陀。弟字須耶利蘇摩。蘇摩才伎絕倫專以大乘為化。其兄及諸學者皆共 師焉。什亦宗而奉之。親好彌至。蘇摩後為什說阿耨達經。什聞陰界諸入皆空無相。

怪而問曰。此經更有何義而皆破壞諸法。答曰。眼等諸法非真實有。什既執有眼根。

彼據因成無實。於是研覈大小往復移時。什方知理有所歸。遂專務方等。乃歎曰。吾 昔學小乘如人不識金以鍮石為妙。因廣求義要受誦中百二論及十二門等。頃之隨母進 到溫宿國。即龜茲之北界。時溫宿有一道士。神辯英秀振名諸國。手擊王鼓而自誓言

。論勝我者斬首謝之。什既至以二義相檢。即迷悶自失稽首歸依。於是聲滿葱左譽宣 河外。龜茲王躬往溫宿。迎什還國。廣說諸經。四遠宗仰莫之能抗。時王子為尼。字 阿竭耶末帝。博覽群經特深禪要。云已證二果聞法喜踊。迺更設大集請開方等經奧。

什為推辯諸法皆空無我分別陰界假名非實。時會聽者莫不悲感追悼恨悟之晚矣。至年 二十受戒於王宮。從卑摩羅叉學十誦律。有頃什母辭往天竺。謂龜茲王白純曰。汝國 尋衰吾其去矣。行至天竺進登三果。什母臨去謂什曰。方等深教應大闡真丹。傳之東 土唯爾之力。但於自身無利。其可如何。什曰。大士之道利彼忘軀。若必使大化流傳

。能洗悟矇俗。雖復身當爐鑊苦而無恨。於是留住龜茲止于新寺。後於寺側故宮中。

初得放光經。始就披讀。魔來蔽文唯見空牒。什知魔所為。誓心踰固。魔去字顯。仍 習誦之。復聞空中聲曰。汝是智人何用讀此。什曰。汝是小魔宜時速去。我心如地不 可轉也。停住二年。廣誦大乘經論洞其祕奧。龜茲王為造金師子座。以大秦錦褥鋪之

。令什升而說法。什曰。家師猶未悟大乘欲躬往仰化。不得停此。俄而大師盤頭達多 不遠而至。王曰。大師何能遠顧。達多曰。一聞弟子所悟非常。二聞大王弘贊佛道。

故冒涉艱危遠奔神國。什得師至欣遂本懷。為說德女問經。多明因緣空假。昔與師俱 所不信。故先說也。師謂什曰。汝於大乘見何異相而欲尚之。什曰。大乘深淨明有法 皆空。小乘偏局多諸漏失。師曰汝說一切皆空甚可畏也。安捨有法而愛空乎。如昔狂 人令績師績線極令細好。績師加意細若微塵。狂人猶恨其麁。績師大怒乃指空示曰。

此是細縷。狂人曰。何以不見。師曰。此縷極細。我工之良匠猶且不見。況他人耶。

狂人大喜以付織師。師亦効焉皆蒙上賞而實無物。汝之空法亦由此也。什乃連類而陳 之。往復苦至經一月餘日。方乃信服。師歎曰。師不能達反啟其志。驗於今矣。於是 禮什為師。言和上是我大乘師。我是和上小乘師矣。西域諸國咸伏什神俊。每年講說 諸王皆長跪座側。令什踐而登焉。其見重如此。什既道流西域名被東川。時符堅僣號 關中。有外國前部王及龜茲王弟。並來朝堅。堅引見二王說堅云。西域多產珍奇。請

(13)

兵往定以求內附。至符堅建元十三年歲次丁丑正月。太史奏云。有星見於外國分野。

當有大德智人入輔中國。堅曰。朕聞西域有鳩摩羅什。襄陽有沙門釋道安。將非此耶

。即遣使求之。至十七年二月。善善王前部王等。又說堅請兵西伐。十八年九月堅遣 驍騎將軍呂光陵江將軍姜飛。將前部王及車師王等。率兵七萬。西伐龜茲及烏耆諸國

。臨發堅餞光於建章宮。謂光曰。夫帝王應天而治。以子愛蒼生為本。豈貪其地而伐 之乎。正以懷道之人故也。朕聞西國有鳩摩羅什深解法相善閑陰陽。為後學之宗。朕 甚思之。賢哲者國之大寶。若剋龜茲即馳驛送什。光軍未至。什謂龜茲王白純曰。國 運衰矣。當有勍敵。日下人從東方來。宜恭承之勿抗其鋒。純不從而戰。光遂破龜茲 殺純。立純弟震為主。光既獲什未測其智量。見年齒尚少。乃凡人戲之。強妻以龜茲 王女。什距而不受辭甚苦到。光曰。道士之操不踰先父。何可固辭。乃飲以醇酒。同 閉密室。什被逼既至遂 其節。或令騎牛及乘惡馬欲使墮落。什常懷忍辱曾無異色。

光慚愧而止光還中路置軍於山下。將士已休。什曰。不可在此。必見狼狽。宜徒軍隴 上。光不納。至夜果大雨洪潦暴起。水深數丈。死者數千。光始密而異之。什謂光曰

。此凶亡之地不宜淹留。推運揆數應速言歸。中路必有福地可居。光從之。至涼州聞 符堅已為姚萇所害。光三軍縞素大臨城南。於是竊號關外稱年太安。太安元年正月姑 臧大風。什曰。不祥之風當有姦叛。然不勞自定也。俄而梁謙彭晃相係而叛。尋皆殄 滅。至光龍飛二年。張掖臨松盧水胡沮渠男成及從弟蒙遜反。推建康太守段業為主。

光遣庶子秦州刺史太原公纂。率眾五萬討之。時論謂業等烏合。纂有威聲勢必全剋。

光以訪什。什曰。觀察此行未見其利。既而纂敗績於合梨。俄又郭馨作亂。纂委大軍 輕還。復為馨所敗僅以身免。光中書監張資文翰溫雅。光甚器之。資病。光博營救療

。有外國道人羅叉。云能差資疾。光喜給賜甚重。什知叉誑詐。告資曰。叉不能為益 徒煩費耳。冥運雖隱可以事試也。乃以五色系作繩。結之燒為灰末投水中。灰若出水 還成繩者。病不可愈。須臾灰聚浮出復繩本形。既而又治無効。少日資亡。頃之光又 卒。子紹襲位。數日光庶子纂殺紹自立。稱元咸寧。咸寧二年有猪生子。一身三頭。

龍出東廂井中到殿前蟠臥。比旦失之。纂以為美瑞。號大殿為龍翔殿。俄而有黑龍升 於當陽九宮門。纂改九宮門為龍興門。什奏曰。皆潛龍出遊豕妖表異。龍者陰類出入 有時。而今屢見則為災眚。必有下人謀上之變。宜剋棊修德以答天戒。纂不納。與什 博戲。殺棊曰。斫胡奴頭。什曰。不能斫胡奴頭。胡奴將斫人頭。此言有旨。而纂終 不悟。光弟保有子名超。超小字胡奴。後果殺纂斬首。立其兄隆為主。時人方驗什之 言也。什停涼積年。呂光父子既不弘道。故蘊其深解無所宣化。符堅已亡竟不相見。

及姚萇僣有關中。亦挹其高名虛心要請。諸呂以什智計多解。恐為姚謀不許東入。及 萇卒子興襲位。復遣敦請。興弘始三年三月。有樹連理生于廣庭。逍遙園葱變為 。 以為美瑞。謂智人應入。至五月興遣隴西公碩德西伐呂隆。隆軍大破。至九月隆上表 歸降。方得迎什入關。以其年十二月二十日至于長安。興待以國師之禮。甚見優寵。

晤言相對則淹留終日。研微造盡則窮年忘勌。自大法東被始于漢明。涉歷魏晉經論漸

(14)

多。而支竺所出多滯文格義。興少達崇三寶銳志講集。什既至止。仍請入西明閣及逍 遙園譯出眾經。什既率多諳誦無不究盡。轉能漢言音譯流便。既覽舊經義多紕僻。皆 由先度失旨不與梵本相應。於是興使沙門增 僧遷法欽道流道恒道標僧叡僧肇等八百 餘人諮受什旨。更令出大品。什持梵本興執舊經以相讎校。其新文異舊者義皆圓通。

眾心悏伏莫不欣讚。興以佛道冲邃其行唯善。信為出苦之良津御世之洪則。故託意九 經遊心十二。乃著通三世論以勗示因果。王公已下並欽贊厥風。大將軍常山公顯左軍 將軍安城 嵩並篤信緣業。屢請什於長安大寺講說新經。續出小品金剛波若十住法華 維摩思益首楞嚴持世佛藏菩薩藏遺教菩提無行呵欲自在王因緣觀小無量壽新賢劫禪經 禪法要禪要解彌勒成佛彌勒下生十誦律十誦戒本菩薩戒本釋論成實十住中百十二門論 凡三百餘卷。並暢顯神源揮發幽致。于時四方義士萬里必集。盛業久大于今咸仰。龍 光釋道生。慧解入微玄搆文外。每恐言舛入關請決。廬山釋慧。遠學貫群經棟梁遺化

。而時去聖久遠疑義莫決。乃封以諮什語見遠傳。初沙門僧叡才識高明。常隨什傳寫

。什每為叡論西方辭體商略同異云。天竺國俗甚重文製。其宮商體韻以入絃為善。凡 覲國王必有贊德。見佛之儀。以歌歎為貴。經中偈頌皆其式也。但改梵為秦失其藻蔚

。雖得大意殊隔文體。有似嚼飯與人。非徒失味。乃令嘔噦也。什嘗作頌贈沙門法和 云。心山育明德。流薰萬由延。哀鸞孤桐上。清音徹九天。凡為十偈辭喻皆爾。什雅 好大乘志存敷廣。常歎曰。吾若著筆作大乘阿毘曇。非迦旃延子比也。今在秦地深識 者寡。折翮於此將何所論。乃悽然而止。唯為姚興著實相論二卷。并注維摩。出言成 章無所刪改。辭喻婉約莫非玄奧。什為人神情朗徹傲岸出群。應機領會鮮有倫匹者篤

。性仁厚汎愛為心。虛己善誘終日無勌。姚主常謂什曰。大師聰明超悟天下莫二。若 一旦後世。何可使法種無嗣。遂以妓女十人逼令受之。自爾以來不住僧坊。別立廨舍 供給豐盈。每至講說常先自說。譬喻如臭泥中生蓮花。但採蓮花勿取臭泥也。初什在 龜茲從卑摩羅叉律師受律。卑摩後入關中。什聞至欣然師敬盡禮。卑摩未知被逼之事

。因問什曰。汝於漢地大有重緣。受法弟子可有幾人。什答云。漢境經律未備。新經 及諸論等。多是什所傳出。三千徒眾皆從什受法。但什累業障深。故不受師教耳。又 杯渡比丘在彭城。聞什在長安。乃歎曰。吾與此子戲別三百餘年。杳然未期。遲有遇 於來生耳。什未終日。少覺四大不愈。乃口出三番神呪令外國弟子誦之以自救。未及 致力轉覺危殆。於是力疾與眾僧告別曰。因法相遇殊未盡伊心。方復後世惻愴何言。

自以闇昧謬充傳譯。凡所出經論三百餘卷。唯十誦一部未及刪煩。存其本旨必無差失

。願凡所宣譯傳流後世咸共弘通。今於眾前發誠實誓。若所傳無謬者。當使焚身之後 舌不燋爛。以偽秦弘始十一年八月二十日。卒于長安。是歲晉義熙。五年也。即於逍 遙園依外國法以火焚屍。薪滅形碎唯舌不灰。後外國沙門來云。羅什所諳十不出一。

初什一名鳩摩羅耆婆。外國製名多以父母為本。什父鳩摩炎。母字耆婆。故兼取為名

。然什死年月諸記不同。或云弘始七年。或云八年。或云十一年。尋七與十一字或訛 誤。而譯經錄傳中猶有一年者。恐雷同三家無以正焉

(15)

弗若多羅二

  弗若多羅。此云功德華。罽賓人也。少出家以戒節見稱。備通三藏而專精十誦律 部。為外國師宗。時人咸謂己階聖果。以偽秦弘始中振錫入關。秦上姚興待以上賓之 禮。羅什亦挹其戒範厚相宗敬。先是經法雖傳律藏未闡。聞多羅既善斯部。咸共思慕

。以偽秦弘始六年十月十七日。集義學僧數百餘人於長安中寺。延請多羅誦出十誦梵 本。羅什譯為晉文。三分獲二。多羅搆疾菴然棄世。眾以大業未就而匠人殂往。悲恨 之深有踰常痛

曇摩流支三

  曇摩流支。此云法樂。西域人也。棄家入道。偏以律藏馳名。以弘始七年秋達自 關中。初弗若多羅誦出十誦未竟而亡。廬山釋慧遠聞支既善毘尼。希得究竟律部。乃 遣書通好曰。佛教之興先行上國。自分流以來四百餘年。至於沙門德式所闕尤多。頃 西域道士弗若多羅。是罽賓人。甚諷十誦梵本。有羅什法師通才博見為之傳譯。十誦 之中文始過半。多羅早喪中途而寢。不得究竟大業。慨恨良深。傳聞仁者齎此經自隨

。甚欣所遇。冥運之來豈人事而已耶。想弘道為物感時而動。叩之有人。必情無所悋

。若能為律學之徒。畢此經本。開示梵行洗其耳目。使始涉之流不失無上之津參懷勝 業者日月彌朗。此則慧深德厚。人神同感矣。幸願垂懷不乖往意。一二悉諸道人所具

。流支既得遠書及姚興敦請。乃與什共譯十誦都畢。研詳考覈條制審定。而什猶恨文 煩未善。既而什化不獲刪治。流支住長安大寺。慧觀欲請下京師。支曰。彼土有人有 法足以利世。吾當更行無律教處。於是遊化餘方不知所卒。或云終於涼土未詳

卑摩羅叉四

  卑摩羅叉。此云無垢眼。罽賓人。沈靖有志力。出家履道苦節成務。先在龜茲弘 闡律藏。四方學者競往師之。鳩摩羅什時亦預焉。及龜茲陷沒乃避地焉。頃之聞什在 長安大弘經藏。又欲使毘尼勝品復洽東國。於是杖錫流沙冒險東入。以偽秦弘始八年 達自關中。什以師禮敬待。叉亦以遠遇欣然。及羅什棄世。叉乃出遊關左。逗於壽春 止石澗寺。律眾雲聚盛闡毘尼。羅什所譯十誦本五十八卷。最後一誦謂明受戒法及諸 成善法事。逐其義要名為善誦。叉後齎往石澗。開為六十一卷。最後一誦改為毘尼誦

。故猶二名存焉。頃之南適江陵於辛寺夏坐開講十誦。既通漢言善相領納。無作妙本 大闡當時。析文求理者其聚如林。明條知禁者數亦殷矣。律藏大弘叉之力也。道場慧 觀深括宗旨。記其所制內禁輕重。撰為二卷。送還京師。僧尼披習競相傳寫。時聞者 諺曰。卑羅鄙語。慧觀才錄。都人繕寫紙貴如玉。今猶行於世為後生法矣。叉養德好 閑棄諠離俗。其年冬復還壽春石澗卒於寺焉。春秋七十有七。叉為人眼青。時人亦號 為青眼律師

(16)

佛陀耶舍五

  佛陀耶舍。此云覺明。罽賓人也。婆羅門種。世事外道。有一沙門從其家乞。其 父怒使人打之。父遂手脚攣癖不能行止。乃問於巫師。對曰。坐犯賢人鬼神使然也。

即請此沙門竭誠懺悔。數日便瘳。因令耶舍出家為其弟子。時年十三。常隨師遠行於 曠野逢虎。師欲走避。耶舍曰。此虎已飽必不侵人。俄而虎去。前行果見餘殘。師密 異之。至年十五誦經日得二三萬言。所住寺常於外分衛廢於誦習。有一羅漢重其聰敏

。恒乞食供之。至年十九誦大小乘經數百萬言。然性度簡傲頗以知見自處。謂少堪己 師者。故不為諸僧所重。但美儀止善談笑。見者忘其深恨。年及進戒莫為臨壇。所以 向立之歲。猶為沙彌。乃從其舅學五明諸論。世間法術多所練習。年二十七方受具戒

。恒以讀誦為務手不釋牒。每端坐思義。尚云不覺虛過於時。其專精如此。後至沙勒 國。國王不悆請三千僧。會耶舍預其一焉。時太子達摩弗多。此言法子。見耶舍容服 端雅問所從來。耶舍詶對清辯。太子悅之仍請留宮內供養。待遇隆厚。羅什後至。復 從舍受學甚相尊敬。什既隨母還龜茲。耶舍留止。頃之王薨。太子即位。時符堅遣呂 光西伐龜茲。龜茲王急求救於沙勒。沙勒王自率兵赴之。使耶舍留輔太子委以後事。

救軍未至而龜茲已敗。王歸具說羅什為光所執。舍乃歎曰。我與羅什相遇雖久未盡懷 抱。其忽羈虜相見何期。停十餘年。乃東適龜茲法化甚盛。時什在姑臧遣信要之。裹 糧欲去。國人留之。復停歲許。後語弟子云。吾欲尋羅什。可密裝夜發勿使人知。弟 子曰。恐明日追至不免復還耳。耶舍乃取清水一鉢以藥投中。呪數十言。與弟子洗足

。即便夜發。比旦行數百里。問弟子曰。何所覺耶。答曰唯聞疾風之響。眼中淚出耳

。耶舍又與呪水洗足住息。明旦國人追之。已差數百里不及。行達姑臧。而什已入長 安。聞姚興逼以妾媵勸為非法。乃歎曰。羅什如好綿。何可使入棘林中。什聞其至姑 臧勸姚興迎之。興未納。頃之興命什譯出經藏。什曰。夫弘宣法教宜令文義圓通。貧 道雖誦其文未善其理。唯佛陀耶舍深達幽致。今在姑臧。願下詔徵之。一言三詳然後 著筆。使微言不墜取信千載也。興從之。即遣使招迎。厚加贈遺。悉不受。乃笑曰。

明旨既降便應載馳。檀越待士既厚。脫如羅什見處則未敢聞命。使還具說之。興歎其 幾慎。重信敦喻。方至長安。興自出候問。別立新省於逍遙園中。四事供養。並不受

。時至分衛一食而已。于時羅什出十住經。一月餘日疑難猶豫尚未操筆。耶舍既至。

共相徵決辭理方定。道俗三千餘人皆歎其當要。舍為人赤髭。善解毘婆沙。時人號曰 赤髭毘婆沙。既為羅什之師。亦稱大毘婆沙。四事供養衣鉢臥具。滿三間屋不以關心

。姚興為貨之。於城南造寺。耶舍先誦曇無德律。偽司隸校尉姚爽請令出之。興疑其 遺謬。乃請耶舍令誦羌籍藥方可五萬言。經二日乃執文覆之不誤一字。眾服其強記。

即以弘始十二年譯出四分律凡四十四卷。并長阿含等。涼州沙門竺佛念譯為秦言。道 含筆受。至十五年解座。興嚫耶舍布絹萬匹。悉不受。道含佛念布絹各千匹。名德沙 門五百人皆重嚫施。耶舍後辭還外國。至罽賓得虛空藏經一卷。寄賈客傳與涼州諸僧

。後不知所終

(17)

佛馱跋陀羅六

  佛馱跋陀羅。此云覺賢。本姓釋氏。迦維羅衛人。甘露飯王之苗裔也。祖父達摩 提婆。此云法天。嘗商旅於北天竺。因而居焉。父達摩修耶利。此云法日。少亡。賢 三歲孤與母居。五歲復喪母為外氏所養。從祖鳩婆利。聞其聰敏。兼悼其孤露。乃迎 還度為沙彌。至年十七與同學數人俱以習誦為業。眾皆一月。賢一日誦畢。其師歎曰

。賢一日敵三十夫也。及受具戒修業精勤。博學群經多所通達。少以禪律馳名。常與 同學僧伽達多共遊罽賓。同處積載。達多雖伏其才明。而未測其人也。後於密室閉戶 坐禪忽見賢來驚問何來。答云。暫至兜率致敬彌勒。言訖便隱。達多知是聖人未測深 淺。後屢見賢神變乃敬心祈問。方知得不還果。常欲遊方弘化備觀風俗。會有秦沙門 智嚴。西至罽賓。覩法眾清勝。乃慨然東顧曰。我諸同輩斯有道志。而不遇真匠發悟 莫由。即諮訊國眾。孰能流化東土。僉云有佛馱跋陀者。出生天竺那呵利城。族姓相 承世遵道學。其童齔出家已通解經論。少受業於大禪師佛大先。先時亦在罽賓。乃謂 嚴曰。可以振維僧徒宣授禪法者佛馱跋陀其人也。嚴既要請苦至。賢遂愍而許焉。於 是捨眾辭師裹糧東逝。步驟三載綿歷寒暑。既度葱嶺路經六國。國主矜其遠化。並傾 心資奉。至交趾乃附舶。循海而行經一島下。賢以手指山曰。可止於此。舶主曰。客 行惜日調風難遇。不可停也。行二百餘里。忽風轉吹舶還向島下。眾人方悟其神。咸 師事之。聽其進止。後遇便風同侶皆發。賢曰。不可動。舶主乃止。既而有先發者一 時覆敗。後於闇夜之中忽令眾舶俱發。無肯從者。賢自起收纜。一舶獨發。俄爾賊至 留者悉被抄害。頃之至青州東萊郡。聞鳩摩羅什在長安。即往從之。什大欣悅。共論 法相振發玄微多所悟益。因謂什曰。君所釋不出人意而致高名何耶。什曰。吾年老故 爾。何必能稱美談。什每有疑義必共諮決時秦太子泓欲聞賢說法。乃要命群僧集論東 宮。羅什與賢數番往復。什問曰。法云何空。答曰。眾微成色色無自性故雖色常空。

又問。既以極微破色空。復云何破微。答曰。群師或破析一微。我意謂不爾又問。微 是常耶。答曰。以一微故眾微空。以眾微故一微空。時寶雲譯出此語不解其意。道俗 咸謂賢之所計微塵是常。餘日長安學僧復請更釋。賢曰。夫法不自生緣會故生。緣一 微故有眾微。微無自性則為空矣。寧可言不破一微常而不空乎。此是問答之大意也。

秦主姚興專志佛法。供養三千餘僧。並往來宮闕盛修人事。唯賢守靜不與眾同。後語 弟子云。我昨見本鄉有五舶俱發。既而弟子傳告外人。關中舊僧咸以為顯異惑眾。又 賢在長安大弘禪業。四方樂靖者並聞風而至。但染學有淺深。得法有濃淡。澆偽之徒 因而詭滑。有一弟子。因少觀行。自言。得阿那含果。賢未即檢問。遂致流言大被謗 讀。將有不測之禍。於是徒眾或藏名潛去。或踰牆夜走。半日之中眾散殆盡。賢乃夷 然不以介意。時舊僧僧 道恒等謂賢曰。佛尚不聽說己所得法。先言五舶將至虛而無 實。又門徒誑惑互起同異。既於律有違理不同止。宜可時去勿得停留。賢曰。我身若 流萍。去留甚易。但恨懷抱未申。以為慨然耳。於是與弟子慧觀等四十餘人俱發。神 志從容初無異色。識真之眾咸共歡惜。白黑送者千有餘人。姚興聞去悵恨。乃謂道恒

(18)

曰。佛賢沙門協道來遊欲宣遺教。緘言未吐良用深慨。豈可以一言之咎令萬夫無導。

因勅令追之。賢報使曰。誠知恩旨無預聞命。於是率侶宵征。南指廬岳。沙門釋慧遠 久服風名。聞至欣喜若舊。遠以賢之被擯過由門人。若懸記五舶止說在同意。亦於律 無犯。乃遣弟子曇邕致書姚主及關中眾僧解其擯事。遠乃請出禪數諸經。賢志在遊化 居無求安。停止歲許。復西適江陵。遇外國舶至。既而訊訪。果是天竺五舶先所見者 也。傾境士庶競來禮事。其有奉遺悉皆不受。持鉢分衛不問豪賤。時陳郡袁豹為宋武 帝太尉長史。宋武南討劉毅隨府屆于江陵。賢將弟子慧觀詣豹乞食。豹素不敬信。待 之甚薄。未飽辭退。豹曰。似未足。且復小留。賢曰。檀越施心有限。故令所設已罄

。豹即呼左右益飯。飯果盡。豹大慚愧。既而問慧觀曰。此沙門何如人。觀曰德量高 邈非凡所測。豹深歎異以啟太尉。太尉請與相見甚崇敬之。資供備至。俄而太尉還都

。便請俱歸安止道場寺。賢儀範率素不同華俗。而志韻清遠雅有淵致。京師法師僧弼 與沙門寶林書曰。鬪場禪師甚有大心。便是天竺王何風流人也。其見稱如此先是沙門 支法領。於于闐得華嚴前分三萬六千偈。未有宣譯。至義熙十四年。吳郡內史孟顗右 衛將軍褚叔度即請賢為譯匠。乃手執梵文。共沙門法業。慧嚴等百有餘人。於道場譯 出。詮定文旨。會通華戎。妙得經意。故道場寺猶有華嚴堂焉。又沙門法顯。於西域 所得僧祇律梵本。復請賢譯為晉文。語在顯傳。其先後所出觀佛三昧海六卷。泥洹及 修行方便論等。凡一十五部。一百十有七卷為究其幽旨妙盡文意。賢以元嘉六年卒。

春秋七十有一矣

曇無讖第七

  曇無讖。或云曇摩懺。或云曇無懺。蓋取梵音不同也。其本中天竺人。六歲遭父 喪。隨母傭織毾 為業。見沙門達摩耶舍。此云法明。道俗所崇豐於利養。其母美之

。故以讖為其弟子。十歲同學數人讀呪聰敏出群。誦經日得萬餘言。初學小乘兼覽五 明諸論。講說精辯莫能詶抗。後遇白頭禪師。共讖論議。習業既異。交諍十旬。讖雖 攻難鋒起。而禪師終不肯屈。讖伏其精理。乃謂禪師曰。頗有經典可得見不。禪師即 授以樹皮涅槃經本。讖尋讀驚悟方自慚恨。以為坎井之識久迷大方。於是集眾悔過。

遂專大乘。至年二十誦大小乘經二百餘萬言。讖從兄善能調象。騎殺王所乘白耳大象

。王怒誅之。令曰。敢有視者夷三族。親屬莫敢往者。讖哭而葬之。王怒欲誅讖。讖 曰。王以法故殺之。我以親而葬之。並不違大義。何為見怒。傍人為之寒心。其神色 自若。王奇其志氣。遂留供養之。讖明解呪術所向皆驗。西域號為大呪師。後隨王入 山。王渴須水不能得。讖乃密呪石出水。因贊曰。大王惠澤所感遂使枯石生泉。隣國 聞者皆歎王德。于時雨澤甚調百姓歌詠。王悅其道術深加優寵。頃之王意稍歇待之漸 薄。讖以久處致厭。乃辭往罽賓。齎大涅槃前分十卷并菩薩戒經菩薩戒本等。彼國多 學小乘不信涅槃。乃東適龜茲。頃之復進到姑臧止於傳舍。慮失經本枕之而寢。有人 牽之在地。讖驚覺謂是盜者。如此三夕。聞空中語曰。此如來解脫之藏。何以枕之。

讖乃慚悟別置高處。夜有盜之者。數過提舉。竟不能勝。明且讖將經去不以為重。盜

(19)

者見之。謂是聖人。悉來拜謝。河西王沮渠蒙遜僣據涼土。自稱為王。聞讖名呼與相 見。接待甚厚。蒙遜素奉大法志在弘通。欲請出經本。讖以未參土言又無傳譯。恐言 舛於理不許即翻。於是學語三年方譯寫初分十卷。時沙門慧嵩道朗獨步河西。值其宣 出經藏。深相推重。轉易梵文嵩公筆受。道俗數百人疑難縱橫。讖臨機釋滯清辯若流

。兼富於文藻辭製華密。嵩朗等更請廣出諸經。次譯大集大雲悲華地持優婆塞戒金光 明海龍王菩薩戒本等六十餘萬言。讖以涅槃經本品數未足。還外國究尋。值其母亡遂 留歲餘。後於于闐更得經本中分。復還姑臧譯之。後又遣使于闐尋得後分。於是續譯 為三十三卷。以偽玄始三年初就翻譯。至玄始十年十月二十三日三袠方竟。即宋武永 初二年也。讖云。此經梵本本三萬五千偈。於此方減百萬言。今所出者止一萬餘偈。

讖嘗告蒙遜云。有鬼入聚落必多災疫。遜不信。欲躬見為驗。讖即以術加遜。遜見而 駭怖。讖曰。宜潔誠齋戒神呪驅之。乃讀呪三日。謂遜曰。鬼已去矣。時境首有見鬼 者云。見數百疫鬼奔驟而逝。境內獲安讖之力也。遜益加敬事。至遜偽承玄二年。蒙 遜濟河伐乞伏暮末於抱罕。以世子興國為前驅。為末軍所敗。興國擒焉。後乞伏失守

。暮末與興國俱獲於赫連定定。後為吐谷渾所破。興國遂為亂兵所殺。遜大怒謂事佛 無應。即遣斥沙門五十已下皆令罷道。蒙遜先為母造丈六石像。像遂泣涕流淚。讖又 格言致諫。遜乃改心而悔焉。時魏虜託跋燾聞讖有道術。遣使迎請。且告遜曰。若不 遣讖便即加兵。遜既事讖日久未忍聽去。後又遣偽太常高平公李順策拜蒙遜為使持節 侍中都督涼州西域諸軍事太傳驃騎大將軍涼州牧涼王。加九錫之禮。又命遜曰。聞彼 有曇摩讖法師。博通多識羅什之流。祕呪神驗澄公之匹。朕思欲講道可馳驛送之。遜 與李順讌於新樂門上。遜謂順曰。西蕃老臣蒙遜奉事朝廷不敢違失。而天子信納佞言 苟見蹙迫。前遣表求留曇無讖。而今便來徵索。此是門師當與之俱死實不惜殘年。人 生一死詎覺幾時。順曰王欵誠先著遣愛子入侍。朝廷欽王忠績。故顯加殊禮。而王以 此一胡道人虧山岳之功。不忍一朝之忿。損由來之美。豈朝廷相待之厚。竊為大王不 取。主上虛襟之至。弘文所知。弘文者遜所遣聘魏使也。遜曰。太常口美如蘇秦。恐 情不副辭耳。遜既悋讖不遣。又迫魏之強。至遜義和三年三月。讖固請西行更尋涅槃 後分。遜忿其欲去。乃密圖害讖。偽以資糧發遣。厚贈寶貨。臨發之日。讖乃流涕告 眾曰。讖業對將至。眾聖不能救矣。以本有心誓義不容停。比發遜果遣刺客。於路害 之。春秋四十九。是歲宋元嘉十年也。黑白遠近咸共惜焉。既而遜左右常白日見鬼神 以劍擊遜。至四月遜寢疾而亡。初讖在姑臧。有張掖沙門道進。欲從讖受菩薩戒。讖 云。且悔過乃竭誠七日七夜。至第八日詣讖求受。讖忽大怒。進更思惟。但是我業障 未消耳。乃勠力三年。且禪且懺。進即於定中見釋迦文佛與諸大士授己戒法。其夕同 止十餘人。皆感夢如進所見。進欲詣讖說之。未及至數十步讖驚起唱言。善哉善哉。

已感戒矣。吾當更為汝作證。次第於佛像前為說戒相。時沙門道朗振譽關西。當進感 戒之夕。朗亦通夢。乃自卑戒臘求為法弟。於是從進受者千有餘人。傳授此法迄至于 今。皆讖之餘則。有別記云。菩薩地持經應是伊波勒菩薩傳來此土。後果是讖所傳譯

(20)

。疑讖或非凡也。蒙遜有從弟沮渠安陽 者。為人強志疎通涉獵書記。因讖入河西弘 闡佛法。安陽乃閱意內典奉持五禁。所讀眾經即能諷誦。常以為務學。多聞大士之盛 業。少時求法度流沙至于闐於瞿摩帝大寺遇天竺法師佛馱斯那。諮問道義。斯那本學 大乘。天才秀發誦半億偈。明了禪法故西方諸國。號為人中師子。安陽從受禪祕要治 病經。因其梵本。口誦通利。既而東歸向邑於高昌。得觀世音彌勒二觀經各一卷。及 還河西即譯出禪要。轉為晉文。及偽魏吞併西涼。乃南奔于宋。晦志卑身不交人世。

常遊塔寺以居士身畢世。初出彌勒。觀音二觀經。丹陽尹孟顗。見而善之。深加賞接

。後竹園寺慧 尼。復請出禪經。安陽既通習積以臨筆無滯。旬有七日出為五卷。頃 之又於鍾山定林寺。出佛父般泥洹經一卷。安陽居絕妻拏無欲榮利。從容法侶宣通正 法。是以黑白咸敬而嘉焉。後遘疾而終。讖所出諸經。至元嘉中方傳建業。道場慧觀 法師志欲重尋涅槃後分。乃啟宋太祖資給遣沙門道普將書吏十人西行尋經。至長廣郡 舶破傷足因疾而卒。普臨終歎曰。涅槃後分與宋地無緣矣。普本高昌人。經遊西域遍 歷諸國。供養尊影頂戴佛鉢。四塔道樹足跡形像。無不瞻覿。善梵書備諸國語遊履異 域。別有大傳。時高昌復有沙門法盛。亦經往外國立傳。凡有四卷。又有竺法維釋僧 表並經往佛國云云

高僧傳卷第二

(21)

高僧傳卷第三

梁會稽嘉祥寺沙門釋慧皎撰

譯經下

釋法顯一 釋曇無竭二 佛馱什三 浮陀跋摩四 釋智嚴五 釋寶雲六 求那跋摩七 僧伽跋摩八 曇摩密多九 釋智猛十 畺良耶舍十一 求那跋陀羅十二 求那毘地十三

  釋法顯姓龔。平陽武陽人。有三兄並髫齓而亡。父恐禍及顯。三歲便度為沙彌。

居家數年病篤欲死。因以送還寺信宿便差。不肯復歸。其母欲見之不能得。後為立小 屋於門外以擬去來。十歲遭父憂。叔父以其母寡獨不立。逼使還俗。顯曰。本不以有 父而出家也。正欲遠塵離俗故入道耳。叔父善其言乃止。頃之母喪。至性過人。葬事 畢仍即還寺。嘗與同學數十人於田中刈稻。時有飢賊欲奪其穀。諸沙彌悉奔走。唯顯 獨留。語賊曰。若欲須穀隨意所取。但君等昔不布施。故致飢貧。今復奪人恐來世彌 甚。貧道預為君憂耳。言訖即還。賊棄穀而去。眾僧數百人莫不歎服。及受大戒志行 明敏儀軌整肅。常慨經律舛闕。誓志尋求。以晉隆安三年。與同學慧景道整慧應慧嵬 等。發自長安。西渡流沙。上無飛鳥下無走獸。四顧茫茫莫測所之。唯視日以准東西

。望人骨以標行路耳。屢有熱風惡鬼遇之必死。顯任緣委命直過險難。有頃至葱嶺。

嶺冬夏積雪。有惡龍吐毒風雨沙礫。山路艱危壁立千仞。昔有人鑿石通路傍施梯道。

凡度七百餘所。又躡懸絙過河數十餘處。皆漢之張騫甘父所不至也。次度小雪山遇寒 風暴起。慧景噤戰不能前。語顯曰。吾其死矣。卿可前去勿得俱殞。言絕而卒。顯撫 之泣曰。本圖不果命也。奈何復自力孤行。遂過山險。凡所經歷三十餘國。將至天竺

。去王舍城三十餘里有一寺。逼冥過之。顯明旦欲詣耆闍崛山。寺僧諫曰。路甚艱阻

。且多黑師子亟經噉人。何由可至。顯曰。遠涉數萬誓到靈鷲。身命不期出息非保。

豈可使積年之誠既至而廢耶。雖有險難吾不懼也。眾莫能止。乃遣兩僧送之。顯既至 山。日將曛夕欲遂停宿。兩僧危懼捨之而還。顯獨留山中燒香禮拜。翹感舊跡如覩聖 儀。至夜有三黑師子來蹲顯前舐脣搖尾。顯誦經不輟一心念佛。師子乃低頭下尾伏顯

(22)

足前。顯以手摩之。呪曰。若欲相害待我誦竟。若見試者可便退矣。師子良久乃去。

明晨還返路窮幽梗。止有一逕通行。未至里餘忽逢一道人。年可九十。容服麁素而神 氣俊遠。顯雖覺其韻高而不悟是神人。後又逢一少僧。顯問曰。向耆年是誰耶。答云

。頭陀迦葉大弟子也。顯方大惋恨。更追至山所。有橫石塞于室口遂不得入。顯流涕 而去。進至迦施國。國有白耳龍。每與眾僧約令國內豐熟。皆有信効。沙門為起龍舍 并設福食。每至夏坐訖龍輒化作一小蛇。兩耳悉白。眾咸識是龍。以銅盂盛酪置龍於 中。從上座至下行之遍乃化。去年輒一出顯亦親見。後至中天竺於摩竭提邑波連弗阿 育王塔南天王寺得摩訶僧祇律。又得薩婆多律抄雜阿毘曇心綖經方等泥洹經等。顯留 三年。學梵語梵書。方躬自書寫。於是持經像寄附商客到師子國。顯同旅十餘。或留 或亡。顧影唯己。常懷悲慨。忽於玉像前見商人以晉地一白團絹扇供養。不覺悽然下 淚。停二年。復得彌沙塞律長雜二含及雜藏本。並漢土所無。既而附商人大舶循海而 還。舶有二百許人。值暴風水入眾皆惶懅。即取雜物棄之。顯恐棄其經像。唯一心念 觀世音。及歸命漢土眾僧舶任風而去得無傷壞。經十餘日達耶婆提國。停五月。復隨 他商東適廣州。舉帆二十餘日。夜忽大風合舶震懼。眾咸議曰。坐載此沙門使我等狼 狽。不可以一人故令一眾俱亡。共欲推之。法顯檀越厲聲呵商人曰。汝若下此沙門亦 應下我。不爾便當見殺。漢地帝王奉佛敬僧。我至彼告王必當罪汝。商人相視失色僶 俛而止。既水盡糧竭唯任風隨流。忽至岸見藜藋菜。依然知是漢地。但未測何方。即 乘船入浦尋村見獵者二人。顯問此是何地耶。獵人曰。此是青州長廣郡牢山南岸。獵 人還以告太守李嶷。嶷素敬信。忽聞沙門遠至躬自迎勞。顯持經像隨還。頃之欲南歸

。青州刺史請留過冬。顯曰。貧道投身於不反之地志在弘通。所期未果不得久停。遂 南造京師。就外國禪師佛馱跋陀於道場寺。譯出摩訶僧祇律方等泥洹經雜阿毘曇心垂 百餘萬言。顯既出大泥洹經。流布教化咸使見聞。有一家失其姓名。居近朱雀門世奉 正化。自寫一部讀誦供養。無別經室與雜書共屋。後風火忽起延及其家。資物皆盡。

唯泥洹經儼然具存。煨燼不侵卷色無改。京師共傳咸歎神妙。其餘經律未譯。後至荊 州卒於辛寺。春秋八十有六。眾咸慟惜。其遊履諸國。別有大傳焉

  釋曇無竭。此云法勇。姓李。幽州黃龍人也。幼為沙彌便修苦行。持戒誦經。為 師僧所重。嘗聞法顯等躬踐佛國。乃慨然有忘身之誓。遂以宋永初元年招集同志沙門 僧猛曇朗之徒二十五人。共齎幡蓋供養之具。發跡北土遠適西方。初至河南國。仍出 海西郡。進入流沙到高昌郡。經歷龜茲沙勒諸國。登葱嶺度雪山。障氣千重層氷萬里

。下有大江流急若箭。於東西兩山之脇繫索為橋。十人一過到彼岸已舉煙為幟。後人 見煙。知前已度方得更進。若久不見煙則知暴風吹索人墮江中。行經三日復過大雪山

。懸崖壁立無安足處。石壁皆有故杙孔處處相對。人各執四杙先拔下杙手攀上杙展轉 相攀。經日方過及到平地相待料檢。同侶失十二人。進至罽賓國禮拜佛鉢。停歲餘。

學梵書梵語。求得觀世音受記經梵文一部。復西行至辛頭那提河。漢言師子。曰緣河 西入月氏國。禮拜佛肉髻骨及覩自沸木舫。後至檀特山南石留寺。住僧三百餘人。雜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案靈裕法師寺誥。凡有十名寺。一曰寺 (義準釋名) 。二曰淨住 (穢濁不可同居) 。三曰 法同舍 (法食二同界也) 。四曰出世舍 (修出離世俗之所也) 。五曰精舍

 本實驗測得的 pH 值與酸鹼度計測得的 pH 值差異不大,約 1%,證明了我們 也可以利用吸光值,來推算出溶液中不同分子的濃度,進而求得

從二月十六日至月盡。即是月半。令減一夜為其小月。餘皆倣此。為東西不同故)

• 孟子之少也,既學而歸,孟母方績,問曰:「學所至

。無量寶繒幢。無量寶華幢。無量寶瓔珞幢。無量寶鬘幢。無量寶鈴幢。無量威德寶

• 1961 年Lawrence Roberts使用低速網路線 將劍橋與加州的電腦相連,展示廣域網路 (wide area network) 的概念..

 是時舍利弗  偏袒而合掌   隨順轉法輪  請求最勝說   勸請於世尊  今正是其時 

。未許輒取。舫即覆沒。竹還本處。自是舟人敬憚莫不懾影。高同旅三十餘船奉牲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