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市區道路工程規劃及設計規範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市區道路工程規劃及設計規範之研究"

Copied!
1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人行道與無障礙設施

 

市區道路工程規劃及設計規範之研究

第十四章 人行道與無障礙設施

14.1 本章概要

說明人行道之設計原則與人行道無障礙設施之設計方法,並包含人行陸橋與地下道之設 計。

14.2 通則

14.2.1 人行道之定義

泛指騎樓、走廊及規劃供人行走之地面、道路與人行陸橋、人行地下道等等。(註:本規 範之適用範圍不包括騎樓與走廊)

14.2.2 行人活動空間

單一行人站立時所佔有的空間約為肩寬 60 公分、體厚約 45 公分,與橢圓形身體的尺寸相 似。因此當行人身體接觸時,每人約佔 0.3 平方公尺,身體不接觸時,每人約佔 0.7 平方 公尺。行人於空間中所佔面積如圖 14.1 所示。

圖 14. 1 行人於空間中所佔面積之示意

14.3 人行設施基本寬度

14.3.1 行人行走寬度

一般行人所需之人行空間寬度包括行人行走寬度,逗留寬度、活動寬度等。其基本寬度如 圖 14.2 所示。一個人的基本行走寬度為 0.75 公尺。若兩人並排行走,則需要寬度約 1.50~2.50 公尺。

(2)

圖 14. 2 行人空間之寬度基本需求(單位:公尺)

14.3.2 行動不便者行走寬度

若為行動不便者,則所需求之寬度如圖 14.3 所示。視覺不便者在旁人扶持下,原則上需 1.5 公尺之寬度。

圖 14. 3 行動不便者之行人空間寬度基本需求(單位:公尺)

14.3.3 坐輪椅者基本尺寸

乘坐輪椅者,輪椅之寬度(基本寬度+有效寬度)為 1.10 公尺,高度為 1.10 公尺,

輪椅全長若包含腳墊時則為 1.25 公尺。示意圖如圖 14.4 所示。輪椅之縱向長度應納入設 置分隔島寬度時加以考慮。輪椅之橫向寬度設計則考量人行淨空間設計之基本需求。橫向 寬度若 再加上可供一人通行時,其總寬度不宜小於 1.5 公尺。由他人協助推輪椅時,其 縱向淨長度應以 2.5 公尺為設計標準值,可參考圖 14.5 所示。電動輪椅及電 動車之設計 尺寸請參考內政部營建署『公共建築物供行動不便者使用設施與設備---設計施工手冊』。

(3)

圖 14. 4 乘坐輪椅者空間基本需求(單位:公尺)

14.3.4 嬰兒車之基本尺寸

嬰兒車一般之標準寬度只有 0.65 公尺(若併排之雙胞胎嬰兒車之寬度為 1.0 公尺),標 準長度為 1.2 公尺,其寬度要求如同輪椅即可。但在推嬰兒車之情形下,其縱向長度,一 般需有 2.0 公尺,如圖 14.5 所示。

   

圖 14.5 考慮人推輪椅及人推嬰兒車之長度需求(單位:公尺)

此外輪椅在道路上所需之空間需要考慮轉彎所需之空間。圖 14.6 為轉彎所需之寬度示意。

(4)

圖 14. 6 輪椅轉彎及迴轉所需寬度需求(單位:公尺)

14.4 人行道寬度設計

14.4.1 人行道規劃原則

人行道寬度應視兩側之人行密度、土地使用型態而定(如商業活動或其它活動強度),

其人行道單側規劃原則如下:

一、商業區與公共設施用地人行道淨寬度宜留設 4 公尺以上為原則。

二、住商混合區淨寬度宜留設 2.5 公尺為原則。

三、住宅區淨寬度宜留設 1.5 公尺為原則。

四、工業區淨寬度宜留設 1.5 至 3.5 公尺為原則。

五、新設小學之人行道寬度應依據當地實際情況予以彈性增加。

14.4.2 人行道寬度

人行道淨寬度以大於 1.8 公尺寬為原則,如此可供二人並肩舒適行走。惟本規範之人行道 寬度訂定並未包含公共設施帶。以下針對人行道寬度之設計作以下幾點陳列:

一、道路之兩側,應視實際需要設置人行道,每側淨寬度不得少於 1.5 公尺。

二、人行道寬度,可依下列公式計算:

式中:

:人行道寬度(公尺)

:估計一尖峰小時中之最大行人數

上述公式計算所得之寬度與 14.4.1 之原則比較,宜取較大值為設計依據。

14.4.3 人行道線形設計

一、人行道橫坡度規定最小 0.5%,最大 4%,一般均採用 2%以下。

二、橫越人行道之斜坡道。

1. 此一斜坡道如供汽車進出,其寬度最小為 2.75 公尺,最大不可超過 8 公尺;如供 機車、腳踏車、輪椅、嬰兒車進出,其寬度最小為 1.5 公尺。

2. 斜坡道最大坡度不得大於 10%。

(5)

3. 斜坡道設計位置宜考慮配合附近巷道之出入口、公共場所(醫院、學校…等)、無 障礙停車格位及其它共同設計。

三、人行道縱坡度

1. 人行道縱坡度不宜大於 12%,大於 8%時應設置緩衝平台,其平台間距不得大於 30 公尺,平台坡度不得大於 2%,平台長度至少 3 公尺。

2. 人行道縱坡度無法與道路縱坡度相配合時,得依實際情況另行設計。

14.4.4 人行道防護設計 一、行人庇護島

參照 15.5 節之規定設計。

二、路邊人行道緣石

人行道緣石應平順且高度不宜大於 20 公分,有關緣石設計型式得參照 15.6 節。無障礙地 點之緣石高度一般採用 2 公分。緣石高度下降的坡度應不大於 6%。另外應在此緣石前設置 一個提醒空間如圖 14.7 所示意,僅供設計者參考之用。

圖 14.7 緣石提醒空間示意圖(單位:公尺)

14.5 人行道路面種類

人行道之路面種類,可利用不同材料表示路面之使用類別與特性,使用路者一目了然,同 時可用以誘導步行方向以利行人行走流暢;並可配合當地特色,利用適當材料、工法,以 美化景觀。

人行道路面設計時不宜逕以水泥舖面施工,應改以設計透水性材料舖面方式施工,以增加 雨水滲透能力並應考慮路面之平整與防滑。可選用種類建議如下:

(6)

一、水泥混凝土人行道。

二、瀝青混凝土人行道。

三、磚石塊人行道。

四、其它。

14.6 無障礙設施

14.6.1 設置考慮因素

一、淨空間需求,以滿足各種行人之行走空間需求。

二、消除高程的阻礙,以滿足不方便上下階梯者之需求。

三、應與其它運具之行駛空間保持安全區隔,以避免其它運具侵入行人空間。

四、配合車站、大眾運輸及其它公共場所之無障礙設施做適當之連絡。

14.6.2 導引設施

導引設施設計時應考量視障者、行動不便者及一般民眾行走方便。以下為設計時應注意的 課題:

一、人行空間連續性。

二、人行道及騎樓之高低差宜減至最小。

三、避免固定物及活動物之不當設置造成的阻礙。

四、避免坡道太陡及舖面不當,對輪椅及手杖使用者造成危險。

五、避免分隔島之障礙。

六、避免語音號誌系統的不一致與高故障率。

七、公共建築入口之提示。

八、特殊需求之街道傢具。

九、考量人行路面之防滑。

十、人行道路面宜考慮色差之設計以利於視覺不便者行走安全。

十一、導盲磚設置宜符合人行道線形需求。

14.6.3 淨寬度與垂直淨空

(7)

一、人行道之基本可用之行人空間淨寬度最少不得小於 1.5 公尺,其淨空高度不得小於 2.3 公尺。

二、室外引導通路,指建築物出入口至道路建築物間之通路,設有供行動不便者使用之引 導設施,該通路寬度不得小於 1.3 公尺。

三、避難層及室內出入口,其淨寬不得小於 1.1 公尺,且地板應平順,以利輪椅行進。

14.6.4 無障礙坡道與樓梯防護 一、無障礙斜坡道之設置

無障礙斜坡道之設置應避免畚箕型設計,可考慮將整體平面逐步下降之設計,以減少對輪 椅之損害。無障礙斜坡道可在考慮下列寬度與坡度之要求下,自行進行適當之設計,以符 合無障礙之安全考量。

1. 淨寬:120 公分以上(不包括側坡之寬度)。

2. 坡度:1:12 以下。

3. 側坡坡度:上方平台 120 公分以上 ; 1:10 以下。上方平台 120 公分以下 ; 1:12 以下。

4. 分隔島和槽化島有行人穿越處,應降低整體高度並以配合路面高程來達成無障礙之 要求,同時也必須考慮路面防滑。

以下列舉 A、B 及 C 三種不同斜坡道之設計型態及說明僅供參考,如圖 14.8、14.9、

14.10 所示範例。

(8)

圖 14.8 A 型斜坡道平面示意圖

(9)

圖 14.9 B 型斜坡道平面示意圖

圖 14. 10 C 型斜坡道平面示意圖 二、人行斜坡道無障礙設施之設置

人行道所經進出口斜坡,必要時得配置無障礙設施。其坡度不得超過表 14.1 之規定。

圖 14.11 為人行道進出口配置平面與斷面圖。

表 14.1 無障礙設施高低差及坡度之限制 高低差

(公分)

<75

<50

<35

<25

<20

<12

<8

<6 坡度 1/10 1/9 1/8 1/7 1/6 1/5 1/4 1/3

(10)

圖 14.11 (a)人行道進出口配置平面示意圖

圖 14.11 (b)人行道進出口配置剖面示意圖 三、無障礙梯緣防護設施

1. 不得使用旋轉梯,梯級踏面不得突出,且應加設防滑條,梯級斜面不得大於 2 公分,

並考量高低差之設置。梯級之終端 30 公分處應配合設置引導措施。

2. 梯緣未臨接牆壁部分,應設置高出梯級踏面 5 公分防護緣;樓梯底板至其直下方樓 梯淨高未達 1.9 公分部分應加設防護欄。

四、地下道樓梯出入口

地下道樓梯出入口需設置警示帶,設置位置距梯級之終端 30 公分處,其寬度應與樓梯同 寬,深度不得小於 60 公分,如圖 14.12 所示。

(11)

圖 14.12 地下道樓梯出入口示意圖

14.7 人行陸橋與地下道之設計

人行穿越設施盡量以平面穿越設計為原則。若因地形或其它不得已因素之限制,才設 置立體分隔設施予以輔助。人行立體分隔設施在都市地區以天橋與地下道為主。

14.7.1 人行陸橋與地下道之設置條件 一、流量條件

人行陸橋與地下道之設置可考慮穿越之行人流量與道路車流量,其設置型式共分為四種:

1. 路段設置「I」型。

2. 路口設置「L」型。

3. 路口設置「ㄇ」型。

4. 路口設置「口」型。

表 14.2 至 14.5 為設計時可參考之行人流量與交通量關係表。其設計示意圖如圖 14.13 至 14.16 所示。

表 14.2 路段設置「I」型 交通量

二線快車道 四線快車道 六線快車道 行人流量

(人次/小時)

>970

>770

>580 車流量

(量/小時)

>1360

>1500

(12)

>1700 折合每車道流量

(輛/小時)

>680

>750

>560

表 14.3 路口設置「L」型 交通量

四車道+

四車道 四車道+

六車道 六車道+

六車道 行人流量

(人次/小時)

>1540

(770+770)

>1350

(770+580)

>1160

(580+580)

車流量

(量/小時)

>3000

(1500+1500)

>2850

(1500+1350)

>3050

(1700+1350)

折合每車道流量

(輛/小時)

>660

>570

>510

表 14.4 路口設置「ㄇ」型 交通量

車道數 四+四+四 車道數 四+六+四

(13)

車道數 六+四+六 車道數 六+六+六 行人流量 (人次/小時)

>1540 (770+770)

>3120 (770+580+770)

>1930 (580+770+580)

>2320 (580+580+580)

車流量 (量/小時)

>4500 (1500+1500+1500)

>4000 (1500+1350+1150)

>4200 (1700+1150+1350)

>4400 (1700+1350+1350) 折合每車道流量(輛/小時)

>630

>570

>520

>490

表 14.5 路口設置「口」型 交通量

車道數 四+四+四+四

車道數 四+六+四+六

車道數 六+六+六+六

行人流量

(人次/小時)

>3080

(770+770+770+770)

(14)

>2700

(770+580+770+580)

>2320

(580+580+580+580)

車流量

(量/小時)

>4250(1150+1150+1150+800)

>2850

(1500+1350)

>3050

(1700+1350)

折合每車道流量

(輛/小時)

>580

>570

>510

圖 14.13 人行陸橋與地下道 I 型設置示意圖

圖 14.14 人行陸橋與地下道 L 型設置示意圖

(15)

圖 14.15 人行陸橋與地下道ㄇ型設置示意圖

圖 14.16 人行陸橋與地下道口型設置示意圖 二、其它條件

符合下列標準者亦應考慮設置人行陸橋或地下道:

1. 禁止行人跨越之主要道路,其路旁設有工廠、運動場、市場、鐵公路車站及學校進 出旅次多之場所。

2. 經調查三年內因行人穿越道路,發生傷亡車禍五次以上,雖經增設交通標誌或號 誌,仍未能減少者。

14.7.2 人行陸橋與地下道之設置位置

人行陸橋與地下道設置位置應注意下列三項:

一、設置位置與既成之人行陸橋與地下道或與附近行人穿越道之距離,除情況特殊外,不 宜少於 200 公尺。

二、應設於行人流集中之處,其坡道或出入口應顧及行人使用之便,並可連接供公眾出入 之建築物內部。

三、其坡道或出入口須有標誌明確指示,並符合無障礙設施之要求。

四、其出入口應考慮設置踏板或不同材質之標示帶,其寬度以 1.2 公尺為原則。

14.7.3 人行陸橋與地下道設計 一、人行陸橋與地下道之淨寬度

(16)

人行陸橋與地下道之淨寬度,依行人流量規定如表 14.6。

表 14.6 人行陸橋寬度與與行人流量對照表 行人流量

(人/小時)

寬度

(公尺)

<4000 2 4000-4500

2.25 4500-5000

2.5 5000-6000

3 6000-7000

3.5 二、人行陸橋與地下道之垂直淨空

1. 人行陸橋上方及地下道內部空間之垂直淨空,以 2.5 公尺為標準,最小不得小於 2.1 公尺。

2. 人行陸橋與平面道路垂直淨空依 8.3.3 節之規定。

三、人行陸橋與地下道之階梯設計

1. 人行陸橋或地下道之階梯,每階高度(H)為 14 至 16 公分,其踏面寬度(A)至少 30 公分,並可採用 1.6H+A=56 公分之組合方式。

2. 人行陸橋或地下道除使用電動扶梯外,其階梯每上昇高度 2 至 3 公尺,應設置平台 一處,其深度不得少於 1.5 公尺。

3. 應設扶手,高度距地約 90 公分,起終點應延長 45 公分。

4. 人行陸橋或地下道高於 5 公尺者可採用電動扶梯,醫院、養老院附近應加設電梯。

電動步道、電動扶梯之坡度、寬度及速度得依『建築技術規則』之規定辦理。

5. 陸橋或地下道之坡道,其最大坡度不得超過 12%。

6. 階梯宜設置色差以利視覺不便者加以辨識。

14.8 行人通道服務水準之評估

14.8.1 服務水準之定義

行人通道服務水準依照不同行走品質或行走速率等因素,分為 A 級至 F 級,共六個等級。

14.8.2 行人通道服務水準之評估

行人通道服務水準之服務等級劃分,如表 14.7 所示:

(17)

表 14.7 行人通道服務水準分級 服務水準

描述 行人佔有空間

(公尺2/人)

行人平均速率

(公尺/秒)

行人流量

(人/公尺/分)

v/c A 完全自由

>5.6

>1.30

<16

<0.21 B 偶受阻礙

3.7~5.6 1.27~1.30

16~23 0.21~0.31

C 受限制 2.2~3.7 1.22~1.27

23~33 0.31~0.44

D 中度擁擠

1.4~2.2 1.14~1.22

33~49 0.44~0.65

E 嚴重擁擠 0.75~1.4 0.75~1.14

49~75 0.65~1.0

F 塞滿人群

<0.75

<0.75

(18)

無數據 無數據

14.9 人行道景觀設計

參照本規範第十七章。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為符合政府資訊公開法及為使審議通過之排水 規劃 書圖文件 便於儲存與查詢, 經機關 審查通過之排水 規劃 書圖文件及應附

一質點作簡諧運動,令向右為正,其位置與 時間關係如圖所示,請問:3 秒瞬間的運動 速度為若干

整體網站之規劃與設計設,包括網站企畫,網頁版面美工設計,網頁版面

(1) 能依工件形狀及精度 要求,並配合機械設備 規劃與安排適當之工 作程序,且能估算加工 工時。. (2)

六、管路灌 溉系 統設 施維 護規 範編 訂. (一)管渠及其 附屬設備 維護規範 之編訂

整體網站之規劃與設計設,包括網站企畫,網頁版面美工設計,網頁版面

附圖為一塊長方形的草地,長為 8 公尺,寬為 6 公尺,在其內部闢兩條不等寬且不同形狀的道 路,又知平行四邊形道路之寬度為長方形道路之寬度的 2 倍,所餘草地面積為 30 平方公尺,求

( )如圖,長方形 ABCD 被分割成四個不相同的小長方形,其邊長如圖所示,則大長方形面 積可表示為下列何者?... 阿土伯有一塊正方形田地,邊長為 5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