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明君主集權國家的建立與國勢的張弛課題2︰明代國勢的張弛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第二章:明君主集權國家的建立與國勢的張弛課題2︰明代國勢的張弛"

Copied!
2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二章:明 君主集權國家的建立與國勢的張弛

課題2︰明代國勢的張弛

預期學習內容:

˙鄭和下西洋的概況與影響(如貿易發展)。

˙明代的國防建設與都城建築:(以下主題,二選一)

i. 國防建設:明長城 ii. 都城建築:北京城

延伸部分*:

基督宗教再度來華及影響。

˙晚明政局與明朝滅亡。

註︰內文就以上套紅的「預期學習內容」,提供相關的學與教資源。

2. 明代國勢的張弛:鄭和下西洋的概況和影響

歷史小知識

原來長頸鹿就是麒麟!

范永聰博士

明永樂十二年(公元1414年),鄭和完成第四次航海壯舉,凱旋回國。當時新 近即位的榜葛剌國(Bangladesh;位於今孟加拉境內)國王遣使奉表入貢大明,奉上 貢品:一頭來自東非洲的長頸鹿。時大明首都尚在南京,長頸鹿入京之時,由於國 人從未見過如斯「奇珍異獸」,引起轟動。明成祖命令翰林院修撰沈度繪製《麒麟 圖》,以作記錄。沈度遂繪成名作《瑞應麒麟圖》,並附《瑞應麒麟頌序》。

自古以來,麒麟已是中國人深信不疑的瑞獸之一。麒麟出現,代表「好事將 來」。相傳當年孔子撰寫《春秋》期間,魯哀公外出狩獵意外捕獲麒麟。孔子聽到 這個消息後,認為春秋亂世,不應出現麒麟;但麒麟竟然出現了,他無法解釋此 事,說了句「吾道窮矣」,於是停止撰寫《春秋》。中國人其實從來沒有看過真實 的麒麟,它是被想像出來、然後備受崇拜的瑞獸。沈度驚人的智慧,讓中國人從來 沒有看過的、卻真實存在於這個世界上的長頸鹿,順理成章地轉化成國人憧憬已久 的瑞獸。

《瑞應麒麟圖》內的「瑞」,確實也是千真萬確的祥瑞。「麒麟」是外國因為 仰慕天朝大明的威德,才千辛萬苦進貢到中國的。這充分說明,當時大明正值如日 中天。「麒麟入京」,當然也就是祥瑞了。

(2)

教學 設 計 示 例

明代國勢的張弛:鄭和下西洋的概況和影響

一、建議教節:2節

二、預期學習成果︰

完成本課題後,學生能:

1. 了解鄭和下西洋的概況,辨識鄭和下西洋的航線圖,知道鄭和船隊的規 模及所到的地理位置。(知識內容)

2. 能夠根據鄭和七下西洋的主要事蹟,分析鄭和下西洋的影響,並能夠為 自己的觀點提供合理的理據。(知識內容、歷史研習技能)

3. 能夠從「一帶一路」的視角認識鄭和下西洋的意義,理解和平外交,互 相交流對穩定發展的重要性。(價值觀和態度)

三、教學建議:

1. 具體教學流程建議見「四、教學方案」。

2. 工作紙內容可按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興趣作調適,教師宜靈活安排。

四、教學方案:

內容重點 流程 / 教學活動 相關教材 / 備註

1. 鄭和下西 洋的概況 (一節)

1.1 課前預習︰閱讀《鄭和小傳》資料,填寫「

鄭和的鑒定書」。

【課堂上,老師可選取優秀作品,在堂上著學 生匯報或展示。】

工作紙一

1.2 ①觀看「海絲傳奇 鄭和的船隊」

【國寶檔案】(00:52-3:37)。

②根據當時鄭和船隊的裝備,分析鄭和下西 洋所需具備的條件。

工作紙二 課後可著學生自 習 影 片 其 餘 部 分,了解更多鄭 和船隊的資料。

2. 鄭和下西 洋的影響 (一節)

2.1 分組研習資料,分析鄭和下西洋的影響。

2.2 小結︰鄭和下西洋的意義。

工作紙三

3. 延伸學習 延伸學習:歷史的另一面 工作紙四

(3)

一、預習

《鄭和小傳》(「馬和」的前半生)

鄭和本姓馬,名「和」,小字三寶,回族,生於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雲南昆 陽(今昆明市晉寧縣)人。馬和的祖先是元朝初期遷入雲南的貴族,世代信奉伊斯蘭 教。他的祖父和父親都曾經跋涉千里,朝覲聖地麥加,故而熟悉海外。

鄭和早年的經歷會對他造成甚麼影響?

公元1381年,朱元璋派大軍平定雲南,在戰亂中,11歲的馬和被俘,遭受「宮刑」

。14歲時,馬和被選派入北平燕王府,成為燕王朱棣的侍從。燕王挑選學識豐富的官員 到府中為侍從授課,馬和由此受到了良好的教育。由於他知識豐富,思維敏捷,能出色 地完成委派的任務,得到朱棣的器重,「內侍中無出其右」。

鄭和青少年時期的經歷會對他的性格、能力、人脈關係有甚麼影響?

公元1399年,燕王發動旨在奪取王位的靖難之役,作為心腹近侍的馬和跟隨在燕王 左右。這一年,燕王在外征戰,建文帝的大將李景隆駐紮鄭村壩,圍攻北平,燕王回師 解救。馬和在鄭村壩一戰中獻計獻策,助朱棣解除了北平之圍。此後馬和隨侍燕王,南 征北戰,歷經數次重大戰役,立下赫赫戰功。

鄭和具備甚麼才能?這一系列經歷會對他的人脈關係、能力、眼界有甚麼影響?

永樂元年(公元1403年),馬和被明成祖的主要謀士道衍和尚(姚廣孝)收為弟 子,法名「福吉祥」,日後他曾多次出資以福吉祥的名義刊印佛經分發寺院。

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永樂帝論功行賞,馬和因其在鄭村壩的戰功被賜姓「

鄭」,從此改稱鄭和,同時升遷為「內官監太監1」,相當於正四品官員。同年,鄭和奉 命出使日本,促使日本國主動出兵清剿(音︰沼)在中國沿海的倭寇(日本海盜;倭,

音︰窩),並與中國正式建立外交關係,簽訂貿易條約,順利完成了任務。

閱畢《鄭和小傳》,從鄭和的經歷可以看出他具有甚麼才能和特質?試幫助鄭和規 劃他的後半生,看他此後可以努力爭取哪些方面的工作。

1 明宦官官署名。下屬有木、石、瓦、土、塔材、東行、西行、油漆、婚禮、火藥十 作,及米鹽庫、營造庫、皇壇庫。掌宮室、陵墓營造及銅錫妝奩(音︰廉)、器用與 冰窖(音︰教)等。總之,是一個與各種類型的建造工作有關的機構。

鄭和的鑒定書

經過對鄭和前半生的研習,我認為,鄭和的性格具有以下特色:

他通過自己的努力,在

等方面具有較為突出的才能。因為

根據鄭和以上的特點,我建議在他今後的人生中,可以在這些方面努力爭取:

【學生可提出有理據的答案,但必須引述上文關於鄭和的資料,並作合理的分析。老師 可選取優秀作品,在堂上著學生匯報或展示。】

(4)

二、鄭和遠航知多少

1. 觀看「海絲傳奇 鄭和的船隊」【國寶檔案】

(00:52-3:37),完成下列問題。

1.1 根據影片,明成祖取消太祖以來的海禁政策,派遣鄭和下西洋的原因是甚麼?

試列出其中一項。

因為當時政治穩定,經濟繁榮。/因為他希望通過海洋銳意通四夷,實現與四海共享 太平的夢想。

1.2 在眾多人選當中,鄭和為甚麼被任命出使西洋?試據影片內容寫出其中兩個原因。

參考答案︰

․鄭和學識廣博,熟悉西洋各國的歷史文化。

․鄭和父親曾往伊斯蘭教聖地麥加朝聖,加上鄭和自幼聽父親講述許多有關遠渡重洋 的故事,熟悉海外。

【學生可提出其他有理據的答案。】

2.

A. 鄭和的船隻 船型:福船

鄭和船隊使用的都是福船,福船是福建、浙江一帶沿海尖底海船的通稱。

福船的特點一般是首部尖,尾部寬,

兩 頭 上 翹 , 首 尾 高 昂 。 它 的 兩 舷 ( 音 ︰ 然 , 船 舶 的 兩 側 邊 緣 ) 向 外 拱 , 兩 側 有 護板。這樣既有堅強的衝擊裝置,吃水又 深,適合於作為戰船,明代水師就以福船 為主要戰船。同時,福船船體高大,操縱 性好,還特有雙船舵設計,在淺海和深海 都能進退自如,適合於海上航行,可以作 為遠洋運輸船。

技術:水密隔艙

水密隔艙是一項重要的中國傳統手工技藝,宋以後在海船中被普遍採用。所謂水密 隔艙,就是用隔艙板把船艙分成互不相通的一個一個艙區,艙數有13個的,也有8個的,

這樣在航行中,即使有一兩個艙區破損進水,船也不致沉沒,而且便於修理。其次,船 上分艙,貨物的裝卸和管理比較方便。

(5)

B. 鄭和的船員

史料上有明確記載下西洋人數的有4次︰

第一次 27800人

第二次 27000人

第四次 27670人

第七次 27550人

人員組成︰

指揮決策中心 主要人員有正、副使太監和少監、內監等,是掌握全船隊航行、外 交作戰、貿易等重大行動決策和指揮的中樞機構。

航海業務中心

主要人員有火長(船長)、舵工(操舵)、班碇(音︰定)手(起 拋錨和離靠碼頭等操作)、水手、民梢(音︰筲)(升落風帆、搖 櫓劃槳和日常清潔保養工作)、陰陽官(預報氣象),以及鐵錨、

搭材等航海與帆纜技術人員。

外事、後勤 中心

鴻臚寺官員(外事活動)、教諭(宣傳)、戶部官員(後勤供應)

、通事(翻譯)、買辦(採購)、書算手(會計出納)、舍人(起 草文書)、醫官、醫士等。

軍事護航中心 各級軍事人員,負責航行或停泊中的外部安全,防禦敵對武裝和海 盜的侵襲。

C. 鄭和的裝備 船隊間的聯絡:

史書記載,船隊「晝行認旗幟,夜行認燈籠」,延誤者軍法從事。遇到能見度差的 霧天下雨,配有銅鑼、喇叭和螺號等進行聯絡。

定向:

使用有24個方向的羅盤測定航向。

定位:

  

使用「過洋牽星術」,即用測量星體的高度來確定位置。用來測量星體高度的儀器 稱作「牽星板」。

探測水深、底質:

  長繩繫上塗有牛油的鉛錘(音︰誰)拋入水中探測,結合船長經驗,與前人航海測 量水深、底質記錄對照,以判斷航行所在位置或確定是否有水下淺灘,暗礁。探測結果 記錄在《鄭和航海圖》中。

認識鄭和龐大的船隊後,試思考下列問題。

1. 配備這樣一支船隊進行大規模的遠航需要甚麼條件?

參考答案:明朝要具備相當的經濟實力、科技和熟知航海技術的領袖人物(如︰鄭 和)等等。

【學生可提出其他有理據的答案。】

2. 以上的龐大裝備,哪一項最令你讚嘆?為甚麼?

參考答案:船隊的人員規模龐大,實在能起震懾其他國家的效果,能有效宣揚國威。

【學生可提出其他有理據的答案。】

(6)

三、鄭和下西洋的影響

【第一組︰經濟及交通方面】

研習以下資料,並回答相關 問題。

教師指引:

˙此部分建議用協作形式進行,每組從資料中找出相 關範疇的論證。

˙各組滙報時,其餘學生利用滙報紀錄表摘下重點。

資料一:2005年發行的鄭和下西洋600週年紀念郵票(重繪圖片)

(I)國家郵政局發行

(II)香港郵政局發行

(III)澳門郵政局發行

1. 仔細觀察三組郵票,找出他們在內容上的共同點。你認為這些共同點說明鄭和下西 洋有哪些被共同重視的因素?

共同點:有鄭和像、鄭和的船隊、用來指示方向的羅盤針。

共同重視的因素:鄭和船隊的龐大、航海技術的先進/下西洋是一次遠洋壯舉。

2. 試從資料一分析鄭和下西洋的影響,並找出一項證據。

參考答案︰

範疇 影響 理據

經濟 促進中西物資交流,拓展貿易。 紀念郵票上的珍奇異獸、漆器等。

交通 促進航海技術發展。 紀念郵票上的羅盤針/

紀念郵票上鄭和的龐大船隊。

【學生可提出其他有理據的答案。】

(7)

【第二組︰政治及外交方面】

研習以下資料,並回答相關問題。

資料二:鄭和的三次用兵

鄭和下西洋時曾經三次用兵。

第一次是消滅海盜陳祖義。陳祖義祖籍廣東,多年盤踞在馬六甲為海盜,曾劫掠 往返船隻達萬艘。陳祖義襲擊鄭和船隊時被生擒並帶回國正法,維護了這一帶的海上 安全。

第二次是路過錫蘭國(斯里蘭卡)時國主搶劫錢糧船隻,欲加害使者,鄭和自衛 反擊,生擒國主回國。成祖認為這個國主「愚」、「無知」,最終放他回去。

第三次是在蘇門答臘,蘇幹剌(音︰拉)謀奪王位,怨鄭和不賞賜給他,領兵數 萬攻擊鄭和官軍,鄭和率眾反擊將他擒獲。

在鄭和七下西洋的過程中,不時有一些小國希望明政府支持他們抵禦鄰國的欺 壓,鄭和都代表明政府主持了公道,調解國家間糾紛,主要有安南和占城,滿剌加與 暹羅,三佛齊與爪哇(音︰娃),錫蘭和各鄰國的爭端等。

1. 鄭和的船隊擁有強大的武裝。試根據資料二分析他們是在甚麼情況下才會動用武力?

自身安全受到威脅時進行自衛反擊。

2. 試從資料二分析鄭和下西洋的影響,並找出一項證據。

參考答案︰

範疇 影響 理據

政治 維護地區安全,擴大明朝威望。 抓捕馬六甲一帶海盜陳祖義,保護 航海安全。/三次用兵。

外交

代表明政府調解東南亞國家間糾 紛。

在鄭和七下西洋的過程中,不時有 一些小國希望明政府支持他們抵禦 鄰國的欺壓。

【學生可提出其他有理據的答案。】

【第三組︰政治及外交方面】

研習以下資料,並回答相關問題。

資料三:明朝與滿剌加(馬六甲)

鄭和第一次到達滿剌加,滿剌加國王正急於擺脫強大的鄰國暹羅的統治,鄭和幫 助調解兩國間的糾紛,回航時,國王派遣使臣隨同前往明朝朝貢。由於滿剌加優越的 地理位置,鄭和在這兒建立了一個遠洋航行的物資中轉站。

這樣,滿剌加最終在明皇朝的支援下成為區域強國,並且不斷加強與東南亞內部 各地區的經濟交流,漸形成東南亞貿易圈。而明皇朝則通過航海中轉站,建立了以滿 剌加為中心的朝貢圈,進而控制南海和太平洋到印度洋的航線。

在鄭和下西洋的一個世紀中,滿剌加國王多次派遣使臣向明朝朝貢,甚至親自率 領妻兒前往明朝。在民間傳說中,明朝也有一位公主嫁到了滿剌加。

1. 試在下圖圈出「滿剌加」的位置。

鄭和下西洋路線圖

2. 根據資料三,為甚麼鄭和選擇在滿剌加建立物資中轉站?這帶來了甚麼作用?

滿剌加地理位置優越,處於南海到西洋(印度洋)的咽喉地帶,位於遠洋中程。

作用︰滿剌加這個物資中轉站的建立,有助其成為地區強國,並且帶動東南亞的經濟 貿易交流;有助於鄭和控制南海到印度洋的航線。

(8)

3. 試從資料三分析鄭和下西洋的影響,並找出一項證據。

參考答案︰

範疇 影響 理據

政治 擴大明朝威望。 建立以滿剌加為中心的朝貢圈。

外交 與東南亞保持友好關係,促進東 南亞經濟發展,政局穩定。

滿剌加國王多次派遣使臣向明朝朝 貢,甚至親自率領妻兒前往明朝。

【學生可提出其他有理據的答案。】

【第四組︰經濟方面】

研習以下資料,並回答相關問題。

資料四:算一算鄭和的經濟賬

鄭和「寶船」滿載海外奇貨珍寶而歸,史料記載主要有香料、染料、珍珠、瑪 瑙、寶石、布匹、珍禽、異獸等,最大宗貨物為胡椒和蘇木(原產於東印度,具有消 腫止痛的功效,其浸液可為紅色染料)。依《瀛涯勝覽》(鄭和船隊隨行翻譯馬歡 著)記載,胡椒在其產地蘇門答臘的價格僅為0.01兩/斤,而據《明會典》所述,胡椒 在洪武年間的國內市值高達0.2兩/斤,差價20倍於產地。從永樂五年(公元1407年)

開始,明廷利用「折賞」、「折俸」的方式,把蘇木、胡椒當成獎金或工資發給文武 官員。

鄭和下西洋的船隊,總人數大約有十萬人以上。這些人回國之後,影響了更多的 人,民間海外活動悄然發展。隨著國內外商品市場的發展,大批白銀流入國內,最終 成為明朝法定的主要通行貨幣。

1. 根據資料四,鄭和下西洋為明朝經濟帶來了甚麼影響?

˙胡椒賤買貴賣,國家財政收入增加。

˙推動民間海外貿易發展。

˙使白銀大量流入中國,成為主要流通的貨幣。

2. 試從資料四分析鄭和下西洋的影響,並找出一項證據。

參考答案︰

範疇 影響 理據

經濟 ˙增加國庫收入。

˙促進民間海外貿易發展。

胡 椒 賤 買 貴 賣 , 民 間 海 外 活 動 發 展,白銀成為流通貨幣。

【學生可提出其他有理據的答案。】

【第五組︰經濟及外交方面】

研習以下資料,並回答相關問題。

資料五:鄭和的海內外遺存

鄭和船隊廣泛地開展了中國與亞非國家的經濟和文化交流,帶給所經過的國家大 量的絲綢、瓷器、鐵制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品、手工業品、茶葉、貨幣、曆法、衡器、

書籍、藥材等等。文化的傳播加速了東南亞社會、經濟的發展,也增進了和中國的友 誼。許多亞非國家紛紛派使臣來華,永樂年間鄭和曾到的海外各國派使臣來華的就有 300多次,國王率團來華訪問的有4個國家的11位國王,其中有3位國王逝世並安葬於 我國:蘇祿國東王葬於德州,渤泥國王葬於南京,古麻拉朗國王葬於福州。

今天東南亞有很多地區懷念鄭和,為他修廟,焚香祭祀。印尼爪哇省首府稱三寶 壟,是世界上唯一一個用鄭和的名字命名的城市,城內還有兩處與鄭和有關的著名建 築:一個是傳說為鄭和登陸地點的三寶洞,一個是後來興建的大覺寺,即三寶廟,香 火極盛。馬六甲則有一個鄭和文化館,館內船具、瓷器等展品眾多,場景、人物造型 栩栩如生,生動再現了鄭和下西洋時的壯闊場景,以及向當地民眾傳播農業、漁業、

紡織業等方面先進生產技術的鮮活畫面。

鄭和下西洋時在海外建了一些物資中轉站,如占城、古里、滿剌加等地,這些地 方後來都成了華僑聚居點。東非肯亞的巴狄島上加村的法茂人,就自稱是鄭和船隊水 手的後裔。

1. 根據資料五,鄭和從中國帶了哪些類別的物品下西洋?對當地帶來甚麼影響?

物品︰帶了大量茶葉、瓷器等物資,鐵器、曆法等技術。

影響︰鄭和改善了當地人民的生活生產狀況,受到當地百姓的紀念。

2. 試從資料五分析鄭和下西洋的影響,並找出一項證據。

參考答案︰

範疇 影響 理據

經濟

促進東南亞當地經濟發展。 ․船隊帶給所經過的國家大量的絲 綢、瓷器、茶葉等。

․鄭和下西洋時在海外建設了一些 物資中轉站,如占城、古里、滿 剌加等地。

外交

促進東南亞當地經濟發展。 鄭 和 的 海 外 遺 存 ( 如 : 鄭 和 文 化 館)/亞非國家派使臣來華(如:

永樂年間有300多次使臣來華)。

【學生可提出其他有理據的答案。】

(9)

小結︰鄭和下西洋對今天的意義

鄭和下西洋已經過去了600多年,今天中國提倡「一帶一路」,海路正與鄭和當年的 航海路線接近。作為一個值得紀念的人物和一件值得紀念的事件,試為「一帶一路」宣 傳機構撰寫一段「鄭和下西洋簡介」,說明此事件有何值得我們借鑒的地方。

匯報紀錄表

各組進行匯報時,請同學將匯報內容作記錄,並寫在以下表格。

鄭和下西洋的影響︰

範疇 影響 理據

政治

經濟

交通

外交

四、延伸學習:歷史的另一面

鄭和七下西洋盛況空前,但是他下西洋的大量原始資料,如皇帝敕書、鄭和船隊 的編制、名單、航海日誌,帳目等,本應存於兵部檔案,已蕩然無存。據稱有大臣因 鄭和下西洋勞民傷財,國家財政難以負擔,生恐皇帝再有此舉,故私自藏匿並銷毀。

鄭和之後的明清時期,政府轉向放棄領先世界的航海技術,關上了通往海洋的大門,

直到四百多年後被西方國家用槍炮強行轟開大門。

在鄭和下西洋之後約60年,西方出現了航海史上的另一個壯舉:哥倫布航海。跟 隨哥倫布而去的是一批又一批的西方殖民者,他們在美洲大陸上尋找財富,尋找機 會,他們的野蠻與冒險促進了歐洲的發展。

梁啟超就曾有這樣的感慨:

「哥倫布之後,有無數哥倫布;鄭和之後,再無鄭和。」

鄭和下西洋和哥倫布冒險相比,在規模、支持者、動機、影響各個方面都有巨大的 差異。請先根據所學知識,填寫下列表格。

鄭和下西洋 哥倫布航海

人物及身份 鄭和、明朝使臣 哥倫布、航海家 航線 劉家港 — 非洲東海岸、紅海沿岸 西班牙—巴拿馬群島 時間 公元1405年—1433年 公元1492年—1504年

次數 7次 3次

規模 船52艘 船17艘

支持者 明政府(明成祖) 西班牙皇室

動機 宣揚國威,拓展海外貿易 尋找黃金,傳播宗教

影響

˙擴大明朝威望,增加國庫收入。

˙促進東南亞的發展。

˙在原有航線的基礎上進行擴展。

˙花費鉅大的人力、物力。

˙得到大量財富促進歐洲經濟 發展。

․發現全新的航線。

․造成美洲的災難。

思考題︰試根據上表的差異,推測鄭和以後,下西洋的壯舉為甚麼不能繼續?

【提示:鄭和下西洋所需的經濟條件。】

(10)

五、評估練習

這組郵票是1985年發行的「鄭和下西洋580週年」紀念郵票(重繪圖片),小小郵票 濃縮了鄭和下西洋的很多史實。請仔細觀察郵票,回答問題。

圖 1 圖 2

圖 3 圖 4

1. 請從圖1郵票中鄭和的穿著和手裡拿著的物品,推斷鄭和的身份,並說明理由。

鄭和應是朝廷官員,因為鄭和身穿官服,手拿航海圖,表明他是受明政府派遣前往西 洋的。

2. 請根據郵票推斷鄭和曾到過哪些地區,試列出兩項,並說明理由。

參考答案:印度(大象)/阿拉伯(清真寺、阿拉伯服飾)/非洲(長頸鹿)。

【學生可提出其他有理據的答案。】

3. 郵票反映出鄭和下西洋在各地主要有哪些活動?試據相關郵票加以說明。

參考答案:

活動 理據

與當地政府的禮節性交往 圖2可見鄭和與當地國王共坐一處欣賞歌舞/

圖4可見鄭和與非洲酋長友好相處。

經濟貿易往來 圖3可見當地商人觀看鄭和船隊帶來的瓷器、絲綢。

【學生可提出其他有理據的答案。】

資料一:

自鄭和下西洋之後,許多在內地無足輕重的小物件深受南洋各地的歡迎,故而內地沿 海居民紛紛操作小巧技藝及女工針鏽,帶去南洋銷售,帶來大量利潤。

整理自《中國古代經濟史綱》

4. 根據資料一及郵票,並就你所知,綜合分析鄭和下西洋的兩個歷史意義。

參考答案:

˙促進所到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促進明朝沿海的經濟發展,提高民眾生活水準。

˙加強中國與亞非各國的友好往來和經濟交流。

【學生可提出其他有理據的答案。】

(11)

3. 明代的國防建設︰明長城

歷史小知識

土木之變與明代的國防轉向

譚家齊博士

朱棣(公元1403-1424年在位)在靖難之變奪取皇位後,不顧群臣反對,毅然將 國都由南京遷往北平。1421年正式稱他崛起之地為「北京」,南京只是「留都」。

成祖先後七次出塞親征,最後一次病死在征途中,正是這種「國都當敵,天子守 邊」的氣慨,擊退了北方遊牧民族的多次進襲,避免了南北朝分裂和兩宋悲劇的重 演。不過,首都與長城以外的敵人太近,卻是明代中後期主要的禍患來源,尤其當 明廷不再能輕易調集野戰軍,對塞外敵人主動出擊之後,便須戰戰兢兢地防守隨時 兵臨北京城下的敵人。

導致明代軍事上由盛轉衰的軍事災難,是正統十四年(公元1449年)發生的土 木堡之變。此戰事起因正是明英宗不顧內閣的反對,寵信制度外的宦官王振,聽信 後者建議,一意孤行地御駕親征。太祖和成祖努力經營的野戰主力精銳禁軍,在此 役中幾乎全軍覆沒。失去了這批裝備精良、代代相傳的野戰部隊,明朝再無遠征漠 北之武力,而只能依靠用錢召募的軍隊,去防守京師及邊防重鎮,長城也因此成為 國防的關鍵因素了。此外,原來京城一帶的守軍及居民多有蒙古後裔,但在土木期 間他們竟多支持入侵的蒙古瓦剌(音︰拉)領袖也先,這亦令明人對蒙古人由包容 轉為仇視,失卻了作為世界帝國的自信,變為採取守勢的國度,而「內中國外夷 狄」的心態,亦逐漸形成。

教 學設計 示 例

明代的國防建設︰明長城

分享學校:禮賢會彭學高紀念中學

一、建議教節:2節

二、預期學習成果︰

完成本課題後,學生能:

1. 認識明長城的構造、防禦及運作系統,理解其強大的防禦功能由來。

(知識內容、歷史研習技能)

2. 運用資料,認識長城在軍事國防上的作用並提供證據。(知識內容、歷 史研習技能)

3. 珍視中國文化遺產,欣賞前人智慧及毅力。(價值觀和態度)

三、教學建議:

1. 具體教學流程建議見「四、教學流程」及套紅的教師指引。

2. 工作紙內容可按學生的學習能力作調適,教師宜靈活安排。

(12)

一、課前預習(上網找資料)

1.1 歷史小偵探:破解長城三大疑案

四、教學流程

內容重點 流程 / 教學活動 相關教材 / 備註

1. 背景講解 2. 長城的結構 特色

(一節)

˙課前預習︰讓學生理解長城基本資料及作用

˙活動一︰透過動手活動讓學生掌握長城的基 本構造及建築特色

˙戚繼光與明長城的故事

˙工作紙

˙長城構造圖片 (若干份)

˙ A3白紙

˙ NEARPOD

3. 長城與明 國勢鞏固的 關係

(一節)

活動二︰合作學習

˙可分6-8組,閱讀資料,並從以下四方面分析 明長城與明國勢鞏固的關係︰

◎屯兵系統(兩組同學 / 資料一至二)

◎烽傳及驛傳交通系統(兩組同學 / 資料三 至五)

◎建築方法的改進(一組同學 / 資料六)

◎屯田系統(一組同學 / 資料七)

˙匯報及腦圖總結,並輔以文字家課作鞏固。

˙工作紙

˙ NEARPOD

4. 延伸學習 活動三︰課後延伸活動(或學會活動)

齊齊拼砌長城

˙紙板 / 木板3D模 型 / 積木

這個是個美麗的誤會呢,同學可以在這裡找到正確答 案:「燦爛的中國文明 萬里長城」

https://chiculture.org.hk/tc/china-five-thousand-years/129 其實最早修築長城的是楚國,楚國為防禦齊、晉兩國的 進攻,築起方城。

疑案一:第一個修築長城的是秦始皇?

同學可以在這裡找到正確答案:「長城資 源調查項目 明長城資源調查的主要 成果」

http://www.cach.org.cn/tabid/160/Default.

aspx

我們所指的萬里長城是指明長城,最新資 料顯示,明長城總長度為8851.8千米。

同學可以自行在網上找資料。其實明朝 的長城才是中國歷史上費時最久、工程 最大、防禦體系和結構最為完善的長城工 程。

疑案二:萬里長城總長度是一萬里?

疑案三:最完整的長城是秦朝建立的?

(13)

1.3 長城以外的邊疆民族(重繪圖片)

地圖來源:https://www.chiculture.net/1203/html/1203b01.html;各外族圖片來源:吳志華、陳 成漢編輯《長城歷史與文物》

根據上圖內容,你認為歷朝修築長城的原因 及作用是甚麼?

參考答案:作為中國北方的屏障,抵禦北方 的外族,例如秦漢時期的匈奴/明朝的蒙古、

女真族等。

【學生可提出其他有理據的答案。】

戚繼光與明長城

公元1568年,平定沿海倭寇的名將戚繼光調駐北 方,擔任薊(音:計)鎮總兵官,從此駐守薊鎮16 年。薊鎮長城修建於明朝初期,但防禦一直比較簡 單,真正大規模的修築正是由戚繼光完成的。他在任 期間,調配士卒,大規模整修長城,長城固若金湯,

敵不敢犯。

教師參考:

最新資料顯示,明長城東起遼寧虎山,西到甘肅嘉峪(音︰育)關,總長度為8851.8 千米。其中人工牆體長度為6259.6千米,佔明長城總長度的70.8%;壕塹(音︰僭)長 度為359.7千米,佔明長城總長度的4%;天然險長度為2232.5千米,佔明長城總長度的 25.2%。現存明長城長度最長的省份是甘肅1699.2千米,其次是河北1338.6千米、遼寧 1218.8千米、陝西1218.1千米、山西896.5千米、寧夏837.6千米、內蒙712.6千米、北京 526.7千米、青海363.4千米;天津最短,為40.3千米。

資料來源:http://www.cach.org.cn/tabid/160/Default.aspx

1.2 請在下圖圈出曾修築長城的朝代。

時期 抵禦北方的外族

秦漢 匈奴

魏晉南北 朝

柔然、契丹

隋唐 突厥、契丹和吐谷渾

(音:突浴雲)

宋 蒙古

明 蒙古、女真族 教師指引︰

可按同學能力高低,讓同學自行 舉出已知的例子。

(14)

二、長城的基本結構

分組活動一:齊齊動手拼貼我的長城/使用NEARPOD畫出我的長城

教師指引:

1. 老師需要先預備長城的構造部分,包括城牆、牆台和煙墩(音:噸)圖片(每組若 干份)及A3白紙。如果使用NEARPOD畫出,老師也可以先給同學觀看城牆、牆台 和煙墩的圖片,讓同學有概念。

2. 同學可以想像長城的模樣,分組利用老師所提供的城牆、牆台和煙墩圖片,在白紙 上自由拼貼。(5分鐘)

3. 老師可讓同學思考以下問題︰(5分鐘)

˙這些城牆、牆台和煙墩/烽火臺分別有甚麼作用?(參考第三部分資料三及四)

˙牆台和煙墩/烽火臺拼貼的密度如何?(參考第三部分資料四)

˙應該將各長城構造部分拼貼在甚麼位置?(牆台和煙墩/烽火臺應該在每段長城 的中間位置)

˙城牆的圖示為何是 這個模樣呢?(參考下圖)

資料來源:宋存洋編《長城》

教師參考:

明長城是中國歷史上費時最久、工程最大、防禦體系和結構最為完善的長城工 程。明長城由城牆、關城、城堡、牆台和煙墩等組成。整體來說,長城整套的運作系 統大體可以分為四個部分,屯兵系統、烽傳系統、驛傳交通系統和軍需屯田系統。

牆體附有敵臺7062座、馬面3357座、烽火臺5723座、關堡1176座、相關遺存1026 處、新發現各類遺蹟498處。

資料來源:長城的構造、防禦及運作系統(改寫自吳志華、陳成漢編輯《長城歷史與文物》及 宋存洋編《長城》)、http://www.cach.org.cn/tabid/160/Default.aspx

*有關長城的建築,教師亦可參考譚家齊︰〈明代的長城與北京城的建築〉,載《想.創 中國 歷史學與教資源套(第一輯)》,頁154-155。

活動材料:長城的構造(重繪圖片)

牆台 煙墩 / 烽火臺 城牆

(15)

三、明長城與國力鞏固

分組活動二

【第一組:屯兵系統】

教師指引:適合能力較高的同學 (兩組)

資料一:改寫自吳志華、陳成漢編輯《長城歷史與文物》

修築長城後,明廷更將東起鴨綠江、西至嘉峪關的長城全線劃分為九個防守區,

稱為九邊或九鎮。這九邊長城共長七千三百里,屯戍官兵接近一百萬人。每鎮的兵員 達10萬以上,派總兵率軍鎮守,鎮下設關、口等。

資料二:明朝長城分布圖及九鎮(重繪圖片)

資料來源:吳志華、陳成漢編輯,《長城歷史與文物》

3.1 參考資料二,明代長城的起迄點是哪個地方?東起遼東,西至嘉峪關。

3.2 明代的九鎮分別是哪九鎮?請在地圖中圈出。

3.3 根據資料一及二,這九鎮在明朝國防軍事上有甚麼作用?

˙九鎮在中國北方連成一條防線,有助防禦北方外族(蒙古、女真族)的侵擾。

˙九鎮也可屯兵戍守,可以佔據有利地點抵禦及防守,有助保障邊防安全及展開戰 事。

【第二組:烽傳及驛傳交通系統】

資料三:戚繼光《練兵實紀》(文字經改寫)

教師指引:適合能力較高的同學 (兩組)

……這些騎牆墩臺,可以傲視四方。墩臺 高五丈,中間空心,共三層,可以容納百 多人,也可以存放糧食及武器……

同學可以觀看短片「長城內外(1)

萬里長城 東起虎山」(05:07-05:50)

,了解敵臺的作用。

資料四:改寫自宋存洋編《長城》

3.4 圖片中是長城哪個防禦系統?

烽火台(明代也稱為煙墩、燉臺)。

古代邊防報警有兩種信號,遇有敵情,白天叫「烽」,點燃摻(音:杉)有狼糞 的柴草,使濃煙直上雲霄;夜裡叫「燧」(音:睡),燃燒加有硫磺和硝石的乾柴,

使火光通明以傳遞緊急軍情。《明史》記載「五里一墩,十里一台」,2000多里的防 線只要6小時就可以傳遍。

甘肅嘉峪關 天下第一雄關 明長城最西端關口

河北山海關 天下第一關 明長城最東端關口

戚繼光修建的空心 敵臺(騎牆墩臺)

(16)

3.5 這些烽傳及墩台防禦系統對於明朝鞏固國力有甚麼作用?試從資料三及四找出證據分 析。

作用 證據

攻擊敵軍(資料三) 空心敵臺可駐守將士、存放武器及糧食、防守射擊。

傳遞軍情(資料四) 遇有敵情,兵士會在墩台上瞭望及用煙火發出邊防報 警信號,在短時間內通知防線內駐守的軍隊。

資料五:改寫自宋存洋編《長城》

由於烽火傳遞只能依靠肉眼觀察信號,如果遇到陰晦風雨便難以傳遞。為了補 救,就要派遣使者遞送公文。明代長城的驛傳交通系統也更為完備,在每條驛路上都 設有供遞送公文的人員或晚來官員暫住、換馬以及保障軍事物資運送安全的驛站。

3.6 根據資料五,使用烽火傳遞信息有甚麼局限?

遇到天氣陰暗或有風雨的時候就會難以用肉眼觀察信號。

3.7 根據資料五,明朝政府如何補救這個問題?又,政府如何確保這個補救措施能順利執 行?

明朝政府以派遣使者遞送公文來解決這個問題。

政府有完備的驛傳交通系統,為官員提供休息及保障軍事物資運送安全的驛站。

【第三組:建築方法的改進】

教師指引:適合能力較弱的同學(一組)

資料六:改寫自吳志華、陳成漢編輯《長城歷史與文物》及宋存洋編《長城》

長城的建築是利用山險建城,凡在山脊、懸崖峭壁處,多用地形,稍加修綴而成 牆體。北魏以前各朝所修的長城以「版築夯土」2為主,明代長城則廣泛運用了石砌 法、磚砌法、磚石混砌法。

3.8 試根據資料六及活動一中所認識的長城組成部分,分析明代長城如何改進其構造及構 築方法?這樣如何有助鞏固明朝的國勢?

前朝:版築夯土法;明代:石砌法、(青)磚砌法、磚石混砌法。

明朝的長城以磚石作為材料及建築,使施工方便快捷,更令長城固若金湯;加上有 牆台和煙墩/烽火台互相配合作防守,城牆上有垛(音︰躲)口及射眼,既可防禦自 己也可攻擊敵人,非常穩固。

教師參考:整理自吳志華、陳成漢編輯《長城歷史與文物》及宋存洋編 《長城》

明朝之前 明朝

修建原則 因地制宜(利用地形/山險建城)及 就地取材 城牆的構造 有垛口、射眼

主要材料 山石、土、蘆葦、柳條 青磚、石

建築方法 版築夯土法 石砌法、(青)磚砌法、磚石 混 砌法

效果 施工方便,但不夠堅固 施工方便快捷,固若金湯

2 版築夯土:版築,我國古代修建牆體的一種技術,指築土牆,把土夾在兩塊木板中 間,用木棒捶打變堅實,就成為牆。夯(音:坑)土,古代城牆、宮室較常用的建築 材料,主要由紅泥、粗砂、石灰混合而成。

想了解古代烽火傳遞信息的運作,

可以觀看短片

「長城內外(1)萬里長城 東起虎山」

(08:13-12:30)。

(17)

【第四組:屯田系統】

教師指引:適合能力一般的同學(一組)

資料七:改寫自宋存洋編《長城》

長城作為軍事防禦工事,基本上都是在土地荒涼、人煙稀少、生產力比較落後的 地區。這樣的地理環境為將士給養及軍需帶來很大的問題,所以明政府規定邊疆軍士

「三分守城,七分屯種」,要求駐守長城的士兵要進行農業生產。

3.9 根據資料七,明政府用甚麼方式解決將士給養及軍需問題?試加以說明。

明政府規定邊疆軍士「三分守城,七分屯種」,要求將士屯田,進行農業生產,解決 了自己的衣食及保證軍需。

總結

明代長城被譽為歷朝防禦力最強的長城。試綜合以上資料及各組同學匯報,以腦圖作簡 單的總結。

家課

1. 明代長城被譽為歷朝防禦力最強的長城。試綜合以上資料及各組同學匯報,加以說 明。

(教師可因應同學的能力高低來要求同學分別完成一段或多段。)

引言:明長城不單只是一道牆,而是由各種系統互相配合運作,從而組成的一個整體防 禦系統,例如有屯兵、屯田、烽傳及驛傳交通系統,在構造方面也比以前進步。

第一段:明長城的屯兵系統非常龐大,九鎮連成一線,可以更有效地防禦北方外族的侵 擾,有助鞏固邊防安全及展開戰事。

第二段:明長城的屯田系統發展成熟,將士進行農業生產,可以自給自足,有利將士長 期駐守,防禦能力得到提升。

第三段:明長城的烽傳及驛傳交通系統非常完善,除了傳統的烽火台外,還派遣使者遞 送公文,確保軍情順利傳遞,增強防禦力。

第四段:明長城在構造方面也比以前進步,例如所使用的材料是磚石,令明朝長城固若 金湯,有利鞏固明朝的國防。

【上述為參考答案,學生可提出其他有理據的答案。】

2. 延伸問題:對於歷朝堅持在如此險峻的地勢上建築這個禦敵的城牆,你有甚麼感受?

【學生須提出有理據的答案。】

長城與明朝 國力的鞏固

建築方法的改進

屯田系統

屯兵系統

烽傳及驛傳交通系統

(18)

四、參考資料

1. 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http://www.cach.org.cn/tabid/161/Default.aspx〉,《長城資 源調查》,瀏覽日期︰2018年12月18日。

2. 宋存洋編︰《長城》(Great Wall of China),黃山書社,2012年。

3. 吳志華、陳成漢編輯︰《長城歷史與文物》(History and Relics of the Great Wall),香 港歷史博物館,2002年。

4. 吳佳霖、何治泓︰《中國的萬里長城》(The Great Wall of China),三聯書店,2018 年。(立體書,可用作引起興趣部分,文字較簡單,也有中英對照,適合非華語 學生。)

5. 洋洋兔︰《手繪中國歷史地圖》,香港世界出版社,2018年第6版。

6. 張廷玉等奉敕修︰《明史》,卷212〈戚繼光傳〉,(乾隆4年[1739] )武英殿刻本,

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排印。

7. 教育署課程發展處︰《初中中國歷史科教學專輯(第6輯)》,香港特區政府,2002 年。

8. 戚繼光︰《練兵實紀》,隆慶5年(1571)刊,清京都琉璃廠擺板,收入《中國兵書集 成》,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4年影印,第19冊。

9. 劉利生︰《影響世界的中國元素:長城》,台北市元華文創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

4. 明代國勢的張弛:晚明政局及明朝滅亡

歷史小知識

崇禎皇帝對明亡的責任

譚家齊博士

作為亡國之君,崇禎皇帝(公元1628-1644年在位)竟得到包括清朝康熙(公元 1661-1722年在位)在內的後人,對他普遍的肯定與同情。不過夙(音︰肅)夜憂勤 的崇禎帝遠非明君,《明史》便點出了崇禎在管治上的失誤:「臨朝浩歎,慨然思 得非常之材,而用匪其人,益以憤事。乃復信任宦官,佈列要地,舉措失當,制止 乖方。祚(音︰做)迄運移,身罹禍變,豈非氣數使然哉!」對於亡國,清代的蓋 棺之論是崇禎仍要負上極大的責任。

明史學者張德信就指出,因為崇禎剛愎(音︰壁)自用和猜疑的性格,對政事 措置嚴重失當。他有四大缺點,對加速明朝滅亡極有關係:(一)仍以宦官擔任要 職,而且為免東林黨獨大,重新起用已遭社會輿論唾棄的閹黨成員,以牽制東林 官員。(二)崇禎帝剛愎自用,猜疑多變,屢逐朝臣,濫殺武將,導致諸臣人人自 危,難以盡心貢獻。最主要的例子還是錯殺袁崇煥,因為無論後者多麼可疑,最低 限度除他以外沒有人曾在戰場對決中殺敗清軍。(三)崇禎刻於理財,隨意加派賦 稅,置百姓死活於不顧。即位之初,崇禎即感到四面受敵,便以強兵為名,肆意加 派賦稅。雖然兵額是加多了,戰鬥力卻沒有加強,更因糧餉時有不足而出現兵變,

於是便要增加稅款徵兵討伐。(四)優柔寡斷,又在和戰上出爾反爾,措置失當,

耽誤時機,使明朝陷入困境。

(19)

教學 設 計 示 例

明代國勢的張弛:晚明政局及明朝滅亡

分享學校:葵涌循道中學

一、建議教節:2節

二、預期學習成果︰

完成本課題後,學生能:

1. 認識晚明政局與明朝滅亡的概況。(知識內容)

2. 運用影片、圖片、簡表等資料,進一步了解晚明政局與明朝滅亡的關 係。(知識內容、歷史研習技能)

3. 運用資料及所學的知識,作出推論、判斷。(知識內容、歷史研習技 能、態度)

4. 反思為政之道,並從明朝君主亡國的原因,學習為自己的錯誤承擔責 任。(價值觀和態度)

三、教學建議:

1. 具體教學流程建議見教師版工作紙內的指引。(套紅文字)

2. 工作紙內容可按學生的學習能力作調適,教師宜靈活安排。

一、概覽

教師指引︰

教師給學生一分鐘,從資料圈出與明亡有關的關鍵詞,然後抽選學 生嘗試解釋,最後由老師帶出「四大危機」,再引入課題。

1. 細閱以下文字,並圈出資料中與明末皇室面對的政治危機有關的關鍵詞。

明末熹宗天啟年間,太監魏忠賢擅權,擾亂朝綱,至明思宗即位後才能肅清魏忠 賢的宦禍。然而思宗時期卻因東林黨之爭,以及連年天災,導致國力衰退,最終爆發 大規模民變。崇禎十七年,李自成所建立的大順軍攻破北京,思宗自縊於煤山,明朝 滅亡。隨後,一直防禦清兵的山海關守將吳三桂倒戈相向,引清兵入關,滿清入主中 原。

2. 試以上文找出的晚明政治危機為線索,

並參考課本內容,完成下表。

教師指引︰

教師指示學生根據文字資料及課本內容,

完成比較表。而能力較高的班級可以刪去

「*」的答案,讓學生以分組形式找出「

引致問題」的全部答案。

危機 宦禍 黨爭 民變 外族入侵

時間 熹宗天啟年間 思宗崇禎年間 思宗崇禎年間 思宗自縊後

相關

人物 魏忠賢 顧憲成 高迎祥/李自成/

張獻忠 皇太極

引致 問題

宦 官 相 繼 弄 權 , 造 成 政 治 黑 暗 和 腐 朽 , 國運日衰。

*東林黨勾結江 南 大 族 商 賈 , 敗 壞 朝 政 , 導 致農民起義。

*稱帝,建大順,攻 陷北京,明思宗自 縊於煤山。

明將吳三桂引清兵入 關,滿清入主中原。

(20)

二、晚明政局 A. 宦禍

1. 參考課本內容,填寫下表中曾干政的 明朝 宦官名字。

教師指引:

建議採取合作學習策略,以異質分組原 則,3-4位學生人一組,每位組員參看課 本,專責完成A-D的其中一項,然後作組 內匯報。完成後,教師在堂上抽問,並作 點撥回饋。

時間 憲宗成化年間 武宗正德年間 熹宗天啟年間

相關人物 汪直 劉瑾 魏忠賢

2. 從魏忠賢的例子可看出明朝宦官得勢的原因是甚麼?

君主不理政事,寵信宦官,令宦官有機可乘。

3. 明太祖曾立鐵牌警惕後人,禁止宦官干政,但明成祖年間已有宦官備受重用,更成就 明代對外交通史上的壯舉。這是指哪事件?鄭和七下西洋。

4. 發展至明末,宦官曾擁有哪些權力?在適當的空格加上。

分封土地  管理廠、衛  ✔ 批閱奏章  出使、監軍  ✔

B. 黨爭

1. 參考課本內容,找出明末的黨爭所涉及的是哪兩股勢力?

東林黨、非東林黨/閹黨。

2. 東林黨在熹宗時被打壓,但在思宗時受到重用。

3. 東林黨爭對明朝的管治造成怎樣的破壞?

東林黨員勾結江南商賈,導致農民起義;在朝廷中的非東林黨勾結宦官,排除異己,

使賢才盡去,危及國家統治。

C. 民變

資料一:

崇禎帝採信大臣裁撤驛卒的建議,造成失業驛卒武夫起義,原是陝北驛卒的李自成參 與起 義軍。高迎祥被明朝處死後,李自成稱闖王、李闖,成為明末民變領袖之一。

資料二:

明末民謠:殺牛羊,備酒漿,開了城門迎闖王,闖王來了不納糧。

整理自中華萬年網︰http://www.china10k.com/trad/history/6/61/61g/61g07/61g0701.htm

1. 綜合以上兩則資料,李自成集團在民間建立的惠民形象與其出身有何關係?

參考答案:李自成乃平民出身,明白平民心理,輕易俘虜民心。

【學生可提出其他有理據的答案。】

2. 試簡述李自成與明朝滅亡的關係。

參考答案:李自成稱帝,攻陷北京,明思宗自縊,使明朝滅亡。

【學生可提出其他有理據的答案。】

3. 當時除了李自成,還有哪些明末民變的領袖?

A. 吳三桂 B. 袁崇煥 C. 張獻忠 D. 左光斗

(21)

D. 外族入侵

資料三:

1. 資料三中哪處是吳三桂引清兵入關的地方?請在地圖上圈出有關位置。

2. 資料三中哪一股勢力最後統一中國?

滿清。

3. 簡述兩項滿清(女真族)崛起的原因。

參考答案:

˙女真族的領袖努爾哈赤和皇太極精明幹練,奠定滿清在遼東的軍事優勢。

˙明朝政府因要應付民變,未能全力防禦滿清。

【學生可提出其他有理據的答案。】

三、總結

1. 各組在以下棒狀圖中填上晚明敗亡的原因;

2. 解釋X軸和Y軸,以及原因A至D棒狀圖的排列與明朝滅亡的關係。

教師指引:

˙按學生程度修訂題目要求(例如提供X軸和Y軸),鼓勵學生自行解釋答案。

˙學生必須提供可靠資料作解釋,讓學生在課題完結前,以討論的方式作一次總結性 歸納。

除此之外,還可考慮以下三個討論角度:

1. 討論本課節四項晚明敗亡原因中哪一項是最主要的原因;

2. 討論四項敗亡原因的關係;

3. 不提供上圖,讓學生自行設計圖表,以表達四項敗亡原因的關係。

四、延伸學習

不同學者對明亡最關鍵的原因有不同看法,試觀看以下片段,看看不同人所持觀點的理 據。

教師指引︰

本部分旨在為能力較高及學習興趣較大的學生提供延伸學習材料,進 一步探討不同學者分析明亡最關鍵原因的不同理據。

外族入侵

民變 黨爭

宦禍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牆體附有敵臺 7062 座、馬面 3357 座、烽火臺 5723 座、關堡 1176 座、相關 遺存 1026 處、新發現各類遺蹟 498

王建國 狗獾與鼹鼠 張秋生、劉保法主編《新世紀五星童 童話 二至三... 杜榮琛 蝴蝶的夢 杜榮琛《想當國王的寓言家》,新店︰

國家 確診人數 死亡人數 美國 1528566 91921 俄羅斯 308705 2972 巴西 271628 17971 英國 248818 35341 西班牙 232037 27778 全球 4905855 323361

國家 確診人數 死亡人數 美國 1745803 102107 巴西 414661 25697 俄羅斯 370680 3968 西班牙 283849

非洲東北部包含衣索比亞、索馬利亞以及肯亞等國家的人民正經歷 1980 年代以來最嚴重的乾旱,高達 1300 萬人陷入飢荒。自 2020

由於此,遂使觀音轉向女神趨近,性質為之一變,成為守護航海平 安之神而被祀奉於海中之島嶼。 10

1616 年,努爾哈赤建國號金(史稱後金),以七大恨告天,向明開戰。他隨後得 到連串的勝利,包括 1619 年的薩爾滸之役, 1621

第一篇 國際安全與軍事情勢 第一章 國際安全環境 第二章 全球軍事情勢 第三章 亞洲軍事情勢 第四章 中共軍事情勢.. 第二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