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中華民國九十一年七月 回到[目 錄]到導言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中華民國九十一年七月 回到[目 錄]到導言"

Copied!
24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序言 導言 緒論

第一篇 國際安全與軍事情勢 第一章 國際安全環境 第二章 全球軍事情勢 第三章 亞洲軍事情勢 第四章 中共軍事情勢

第二篇 國防政策

第一章 國家安全概況 第二章 國家安全戰略 第三章 國家安全政策 第四章 國防政策與軍事戰略

第五章 兵力整建目標 第三篇 國防資源

第一章 國防人力 第二章 國防財力 第三章 國防物力 第四篇 國軍部隊

第一章 常備部隊 第二章 後備部隊 第三章 後勤支援部隊

第五篇 國防管理

第一章 國防人力資源管理第二章 國防法規管理 第三章 國防經費管理 第四章 軍事動員管理

第五章 後勤管理 第六章 部隊管理 第七章 通信電子資訊管理

第六篇 國防重要施政

第一章 國軍的立場與使命第二章 國防組織改造 第三章 全民國防之實踐 第四章 軍事教育

第五章 部隊訓練 第六章 軍事交流

第七章 國防科技成果與展望 第八章 軍人人權保障 第九章 保險 福利 醫療第十章 眷村改建

第七篇 國軍與社會 第一章 國防事務透明化

第二章 保障人民權益 第三章 為民服務

附件一 國防部辦理慰(濟)助工作項目 附件二 國 軍 醫 院  一 覽 表 附件三 民眾對國防施政滿意度調查報告 附件四 國  防   大  事  紀

(2)

  序 言

維護國家安全不僅止於建立軍事武力,更重要的在於全國人民的支持、

投入所產生的力量;職是,國防部為使國防事務透明化,以獲得全民對 國防事務的支持,乃定期編製「國防報告書」,藉以說明國防理念及報 告施政績效,期使國人瞭解現階段國防政策,進而支持、參與國防建 設,建立全民國防共識。

民國九十一年三月一日,國防二法正式施行,此為我國國防組織重大的 變革,其所蘊涵之「軍政軍令一元化」、「文人領軍」立法精神,不但 宣示國軍貫徹法制化的決心,更確立「全民國防」、「軍隊國家化」的 理念,影響甚為深遠。本次國防報告書之發行,值此國防二法施行之 際,顯得格外具有意義,故本書中將深入剖析國防二法施行的理念及願 景,以彰顯我國國防朝向民主化的決心。

本報告書編纂期間,由於美國發生「九一一恐怖攻擊事件」,使得國家 安全的議題,再度成為全球討論的焦點;「國家安全」雖然是一個抽象 的概念,然其主要目標為確保「國家生存」,即在於維護「領土、人民 及其生活方式」的安全,免於遭受「侵略的威脅」。長期以來,國軍面 對中共「文攻武備」的威脅,使我們建軍備戰的工作充滿了挑戰,尤其 近年來共軍在「打贏高技術條件下局部戰爭」的軍事戰略指導下積極轉 型,更嚴重威脅我國的生存與發展;為反制中共在軍事衛星、導彈技 術、信息戰方面的逐年升高之威脅,未來國軍除基於「預防戰爭」、

「維持臺海穩定」、「保衛國土安全」之基本理念,建構「有效嚇阻、

防衛固守」的軍事武力外,更將掌握「資電先導、扼制超限、聯合制 空、制海,確保地面安全」的建軍指導原則,以「提升三軍聯合作戰整 體戰力」為兵力整建重點,賡續強化資電優勢及整合三軍武器系統,使 國軍成為「量小、質精、戰力強」的現代化勁旅。

由於現代科技快速發展,戰爭型態已由「兵力」密集,轉為「技術」、

「知識」密集,因此,人員素質的提升及精密武器效能的發揮,即成為 發揮戰力的必要條件,面對此一趨勢,掌握時代脈動、破除陳規、開創 新局,是國軍未來一定要走的路。而為因應國家財力結構變化及持續推 動國防現代化,國軍將由「高司組織調整」、「兵力結構精實」兩方面 進行編組精進工作;期藉合理調降人員維持負擔,彈性調整軍事投資、

作 業維持預算,以提升實質戰力。但相對的,在精簡常備兵力的同 時,更重要的在於「廣儲後備」,未來將在「全民防衛動員準備法」的 基礎上,推動「國防與民生合一」;藉由凝聚全民向心,貫徹「全民國 防」理念,以建構全民參與的總體防衛戰力。惟有在「有形的戰力」與

「無形的心防」維持優勢,方能使敵不敢輕啟戰端,進而達到「預防戰 爭」目的。

最後,本人除了要感謝參與編纂本書的委員及作業同仁的全心投入 外,也要肯定國軍全體官兵的辛勞,因為大家認真執行建軍備戰工 作,才使本書更為充實;更希望全國各界能不吝給予批評與指導,

並關切、支持國防安全事務,使得國軍不斷創新進步,為國家永續 生存與發展,提供更堅實的安定基礎。

(3)

國防部部長

中華民國九十一年七月

回到[目 錄] 到導言

(4)

  導 言

一、民國九十一年國防報告書係國防部第六次發行,內容根據當前國家 情勢、國防狀況與施政作為,加以審慎編製而成;尤對民國九十一年三 月一日國防二法正式施行後國防組織變革、國防施政理念、方向與願景 等多所著墨。全書不含「緒論」計區分「國際安全環境與軍事情勢」、

「國防政策」、「國防資源」、「國軍部隊」、「國防管理」、「國防 重要施政」、「國軍與社會」等七篇。資料起迄時間概為民國八十九年 七月至九十一年六月。

  第一篇─「國際安全環境與軍事情勢」:概述國際安全情勢,置重 點於安全威脅、區域情勢、武器移轉與擴散、軍事科技發展趨勢及戰爭 本質的轉變等;其中,有關中共情勢及軍事發展,則做較詳盡之說明。

期能清楚描繪我國當前安全環境,以做為訂定國防政策之依據。

  第二篇─「國防政策」:由國家利益、國家目標出發,配合國家安 全情勢分析,擬出國家安全戰略及國家安全政策,並依此發展現階段國 防政策與軍事戰略、兵力整建諸項作為。本篇為全書重點。

  第三篇─「國防資源」:說明國防人力、財力、物力有效的資源分 配與運用,並闡釋運用的目的、政策、願景等。

  第四篇─「國軍部隊」:敘述國軍部隊整備現況,包含:常備部 隊、後備部隊及後勤支援部隊之任務、現況、編組、主要武器裝備等;

其中電子戰及資訊戰部隊係首次載入。

  第五篇─「國防管理」:說明國軍以現代化之企業管理精神,從事 各項國防管理工作,其中,人力資源、法規、經費、軍事動員、後勤、

部隊、通信電子資訊等項,則是目前管理的重點。

  第六篇─「國防重要施政」:敘述國軍近兩年主要施政作為,尤對 國軍具有重大影響之興革事項做較大篇幅的介紹。其中國防組織改造、

全民國防之實踐、部隊訓練、軍事交流、國防科技及軍人人權等,則為 民眾關切的焦點。

  第七篇─「國軍與社會」:說明軍民關係在現代國防中的重要性;

國軍面對社會變遷,一向以透明化為工作指標,並透過保障人民權益、

積極為民服務等作為,建立良性互動,增進彼此情誼。

  二、中華民國現階段國家利益包含:確保國家生存與發展、維護百 姓安全與福祉、保障民主制度與人權。

  三、中共當前軍事發展,仍以因應臺灣問題及可能導致之外力干預 為優先考量,故特重爭奪制電磁、制空、制海權及聯合登陸作戰與抗擊 航母戰鬥群所需之戰術戰法與軍備發展。由於中共致力軍事現代化,不

(5)

僅不斷引進新型武器裝備,且連年擴增軍費,對我威脅與日俱增。

  四、為因應國際戰略環境及中共軍事威脅,我國現階段國防政策以

「預防戰爭」、「維持臺海穩定」、「保衛國土安全」為基本理念;國 防施政方針則為:「強化全民國防」、「貫徹國防法制化」、「建設現 代化國防」、「建立危機處理機制」、「推動區域安全合作」、「落實

『三安政策』」。

  五、國防二法正式施行後,已確立「軍政軍令一元化」、「文人領 軍」、「軍政、軍令、軍備專業分工」之內涵,並構建「權責相符」、

「分層專業」之國防體制,使國軍能專注戰訓本務及戰力整備,成為現 代化優質軍隊。

  六、我國防科技政策,除要厚植國防科技工業能量於民間,以達成 國防獨立自主外,亦遵循國際公約及政府政策,不生產、不發展、不取 得、不儲存、不使用核生化武器。

  七、國軍招募政策,現階段考量國家安全、政府財力等因素,仍採 適合國情之募、徵兵並行制,未來則將朝專業化與職能化發展,逐步走 向以「募兵制」為主、「徵兵制」為輔之兵役制度。另國軍已有依法納 稅的共識,但考量軍人工作性質特殊,國防部將在不變相減薪的原則 下,研擬完整納稅計畫,以配合政府政策。

  八、我國近年國防預算持續緊縮,反觀中共國防經費則連年擴增,

十年來成長幅度幾近三倍,已使雙方軍力產生失衡現象。國防部深切期 盼能在配合國家整體經濟成長情況下,維持適度預算額度,充實各項建 軍備戰作為,以確保國家安全。

  九、國內各種災難的發生,國軍均本主動積極態度,在第一時間投 入救援,以減少人民生命財產損失,降低受害程度,並協助災後重建工 作,以使國軍與社會緊密連繫,發揮生命共同體精神,達成全民國防目 標。

回到[目 錄] 到緒論

到第一篇

(6)

  緒 論

中華民國基於三民主義,為民有、民治、民享之民主共和國,並始終為 達成自由、民主、均富的目標,奮鬥不懈。

  基於此一前提,並考量當前兩岸分治現狀,現階段中華民國的國家 利益包含:

  •確保國家生存與發展。

  •維護百姓安全與福祉。

  •保障民主制度與人權。

  上述利益之保障,則需要堅強的國力作為後盾,並賴穩定的政治、

繁榮的經濟、安定的社會、務實的外交、創新的科技,及一支具有嚇阻 力量的強大國軍,充分配合,始能達成。在這些利益受到保障後,人民 才能安居樂業,社會才能進步發展,國家得以永續經營,最終希望能為 人類的和平,貢獻心力。

建立強大國軍,保障國家安全

(7)

國家生存與發展,有賴堅強國力以為後盾

回到[目 錄] 到序言

到第一篇

(8)

  【本篇摘要】

一、二十一世紀初的國際局勢,呈現多邊合作型態,並由獲取經貿實質利益,取代對抗 與衝突;當前的安全概念,已超越單一的軍事或政治層面,擴及到經濟、能源、環保、

科技等層面。

二、二00一年九月十一日,美國本土遭受恐怖主義攻擊,震驚全世界,對國際安全產 生巨大衝擊,並影響到各國戰略布局態勢;恐怖主義的威脅,已成為國際安全的隱 憂。

三、國際潛藏的威脅,包括:政治性、經濟性、軍事性及其他性等問題,均將隨時為國 際環境投下不安全變數。國際安全環境雖持續朝著和平與穩定的方向發展,然因相關問 題糾纏難解,以致世局依舊動盪,使得全球安全前景仍充滿了不確定性。

四、亞洲因美國、日本、俄羅斯與中共等國利益與矛盾糾結,南、北韓和解仍存變數,

印巴對峙僵局難解及臺海情勢詭譎多變,以致地區安全仍具變數。不過,區域內各國仍 均致力維持區域的和平與穩定。

五、二00二年中共國防預算編列一、六六0億元人民幣,較二00一年一、四一一•

五六億元人民幣增加十七•六%,仍維持二位數的成長。近年中共配合軍事戰略的轉 變,除全面提升其海、空軍、二砲能力,並組建快速反應部隊,使共軍成為具有近海作 戰能力的進攻型軍力外,更不斷在周邊海域進行軍事演習,加深亞太地區國家對中共擴 張軍備的疑慮。

六、由於中共對解決「臺灣問題」的迫切性,其作戰方向已將東南沿海列為首要 優先,對我國人民造成莫大的心理威脅,嚴重影響我心防建設。再者,共軍積極 開發資訊、不對稱等戰具、戰法,其武力犯臺模式將更具攻擊性與多樣化,對我 國家安全威脅,亦將日益嚴重。

第一篇 國際安全環境與軍事情勢

請點選【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

第一章 國際安全環境 第一節 安全挑戰

(9)

  二十一世紀初的國際局勢,呈現多邊合作型態,並由獲取經貿實質利益,取代了對抗與 衝突。綜觀全般國際情勢,雖然充滿不確定的因素,但所展現的正面發展意義,仍值得世人 欣慰。

  不過,在慶幸之餘,國際間所充斥的各種複雜、詭譎與多變的危險因子,卻不能予以忽 視,其對現有安全環境仍可能形成安全上的挑戰。尤其,全球雖由不同人種、族群構成,但 在資訊與網路科技高度發展下,儼然成為一個「地球村」,任一區域的動亂,皆可能在極短 時間內擴散至全世界,產生難以預期的影響。

  冷戰結束後,世界局勢由兩極對峙轉為一超多強,競爭與合作關係常相交替,難以明確 劃分;當前的安全概念,實已超越單一的軍事或政治層面,擴及到經濟、能源、環保、科技 等層面。

  因種族、宗教信仰、領土爭執、資源爭奪等所衍生的區域性衝突,仍為全球潛在安全挑 戰。二00一年九月十一日,美國本土遭受恐怖份子攻擊,震驚全世界,對國際安全產生巨 大衝擊,並影響到各國戰略布局態勢;恐怖主義的威脅,已成為國際安全的隱憂。

  其他諸如危險軍事科技的擴散、跨國犯罪、毒品交易、難民等,亦均可能對安全構成挑 戰,危害到人類的生活與福祉。

第二節 維和努力

  由於區域利益的糾葛,世界各地發生的衝突、爭端,仍時有所聞,故在進入二十一世紀 的今天,運用軍事力量維護和平,仍是主要的手段。聯合國(United Nation)以其超然地 位,依然是解決國際紛爭的最重要仲裁機構。例如東南亞地區東帝汶獨立運動,即是由聯合 國出面維和及籌組過渡內閣,並在限期移轉行政、立法權予東帝汶人民的政策下,使東帝汶 順利完成獨立建國的程序。

  「九一一事件」後,美、英等國聯軍聯手推翻阿富汗塔利班(Taliban)政權,亦由聯 合國主導阿富汗臨時政府籌組事宜。足見聯合國之公信、統合、協調與維和成效,已為國際 肯定,無庸置疑,未來仍是解決國際爭端首要機制。

  除了聯合國維和角色的持續加重外,區域性組織對國際維和的努力,亦是另一重心。北 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歐洲聯盟(EU)、東南亞國協(ASEAN)、非洲聯盟

(AU)等區域性機構,均須擔負更大的責任,以因應新世紀的安全挑戰。

  多邊或雙邊安全對話機制,有時亦為維和努力的手段,如東亞四邊會談、東協加一(加 三)、「亞洲相互協作與信任措施會議」等。又各國領袖正式或非正式的高峰會,對於地區 情勢間或具有正面的幫助。

第三節 潛在威脅

(10)

  國際態勢雖朝積極、正面方向發展,但潛藏的威脅,將可能隨時為國際環境投下不安全 的變數。

一、政治性潛在威脅

  領土主權爭議與領海重疊問題,仍為政治性潛在威脅的主因,如印度與巴基斯坦的喀什 米爾邊界問題、南海諸島的主權爭議等均屬之。

  種族、宗教衝突及分離意識則是紛爭的另一主要亂源。不同種族、宗教所造成的隔閡與 衝突,逐漸形成分離主義而引發地區戰亂,如南斯拉夫與科索沃的紛爭、以色列與巴勒斯坦 的戰亂、印尼回教徒與基督教徒間的衝突及亞齊省的獨立運動、土耳其與伊拉克庫德族及馬 其頓與阿爾巴尼亞裔的獨立爭執等,仍持續影響區域安全。

  二00一年美國「九一一事件」明證,宗教狂熱者的偏執行徑,可能對全球安全環境造 成極大危害及影響;以往全球恐怖活動皆由部分封閉國家在暗地協助、策動,現已轉由某些 區域國家從中支持,而成為安全上的威脅。

  雖然世界各國都瞭解,穩定的國際情勢有利於一國經濟、民生的發展,及有助於脫離貧 窮、落後的境況,但在宗教、種族爭端及分離意識盛行下,短期內各地區仍將無法避免紛擾 的局面。

二、經濟性潛在威脅

  經濟全球化為當代發展趨勢,經濟競爭逐漸取代軍事對立,然其間所含有的諸多對立因 素,不能不加以注意。首先是貧富差距持續擴大的問題,以世界貿易組織(WTO)成員來 說,其富有的國家平均國民所得逾二萬美元,較諸貧窮國家的不到一千美元,顯見貧富差距 愈益擴大。在講求自由貿易的現代,各國的貧富差距愈大,猜忌愈深,對全球政治、經濟、

社會的發展來說,也是潛在威脅。

  再者,各國極力爭取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期被納入全球經濟體系,以開拓市場通路,促 進經濟繁榮;反之,則可能形成「托拉斯式」(Trust)壟斷,造成經濟體間相互競逐資 源,使全球經濟陷入另一種困頓局面。隨著全球化思潮的衝擊,反全球化的運動卻方興未 艾,重視本土化的呼聲日高,如因而造成正、反雙方的對抗,甚至衝突,亦將導致兩敗俱傷 的不幸後果。

  一九九七年由泰國開始的亞洲金融危機陰霾,雖已逐漸消失,但在全球經濟前景不明朗 的情況下,亦可能捲土重來,對政局不穩、負債增加的國家,形成嚴重的挑戰;另因高估經 濟成長與稅收,作過度樂觀投資與財務決策,所導致的泡沫經濟,似有在部分國家發酵的跡 象,如不及早防範,輕則造成一國的衰敗,重則引發連鎖效應,成為國際威脅。

三、軍事性潛在威脅

  軍事性潛在威脅,包含軍備競賽、核武與生化戰劑大規模毀滅性武器的擴散與管制等。

其中,核武與生化戰劑等戰略武器,因具有強大殺傷性,其擴散問題早為國際社會所關注;

即使冷戰已經結束,若干國家仍積極購置、研發核生化武器,或尋求相關製造技術與原料,

(11)

導致國際社會並未能完全擺脫恐怖戰禍的陰影。

  一九九八年,美國、俄羅斯、法國、英國及中共等國,發表共同聲明重申逐步裁減核子 武器,及嚴格履行禁止核武擴散條約之義務與責任;二00二年五月,美、俄復簽署「戰略 攻擊性武器裁減條約」(莫斯科條約),預定未來十年內將各自擁有的近六千枚現役戰略核 子彈頭,裁減為一千七百至二千二百枚之間,但條約並未設定任何分階段履行裁減核武的相 關期限,成效有待觀察。另一方面,北韓、兩伊、印度及巴基斯坦等國,卻更積極加強核武 研發技術,對國際安全與區域情勢造成莫大影響。

  核武擴散除具軍事意義外,有時亦含有政治意圖,因擁有該等技術之國家,常欲藉其展 示國家實力,以提升國際地位。故欲解決此一潛在威脅,各國應透過降低敵意或訂定強制性 國際公約等方式,以限制或阻絕核武獲得的途徑,及漸次裁減擁有核武的數量,以降低對全 球的威脅。

四、其他潛在威脅

  如地球暖化問題,關係全球環境變遷及可能造成的災難;一九九七年國際簽署的京都議 定書限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雖已於二00一年十一月達成協議,但能否真正規範各國,尤其 是工業國家的排放量,仍須予以關注。另跨國組織犯罪如販毒、人口買賣、海上盜掠、走私 武器與戰爭物資等非法交易,亦會造成國家及地區的混亂,甚而危及區域整體安全,滋長全 球不安情勢。

※回到選單※

第二章 全球軍事情勢 第一節 全般軍事情勢

 在二十一世紀的初期,全球軍事情勢已因區域紛爭、武器擴散移轉及科技快速發展而 改變戰爭型態,使得國際局勢走向難以捉摸,但仍能從左列方向加以分析:

一、區域紛爭

 過去十年以來,軍事紛爭與衝突不曾因冷戰結束而稍減,如中亞的車臣、南亞的印度與 巴基斯坦、波斯灣的伊拉克、中東的以色列與巴勒斯坦、巴爾幹半島的南斯拉夫、科索沃及 馬其頓等軍事衝突,均直接或間接影響區域情勢;而朝鮮半島、臺海兩岸及南海爭議等,更 是影響亞太區域安全的重要因素。

 美國「九一一事件」引爆全球對抗恐怖主義,間接改變中亞甚或亞洲的戰略平衡態勢與 全球權力結構;故未來因宗教而衍生的對抗,或因恐怖主義而引發的軍事衝突等,均將成為 國際社會所關切的重點。

二、武器擴散與移轉

(12)

 世界各國皆因維護自身利益或安全兩難而擴充軍備,近期更因武器加速擴散,致許多國 家擁有高科技、低成本卻又具高威脅性的武器,對地區安全形成隱憂;如中共向巴基斯坦輸 出高強度鋼材、制導系統與飛彈技術,更提供核生化及飛彈等相關技術給北韓、伊朗及伊拉 克等,均危及區域軍力平衡。另「九一一事件」凸顯支持恐怖主義的國家,均希望或擁有大 規模毀滅性武器,故在打擊全球恐怖主義上,將不可避免的觸及阻止大規模毀滅性武器擴散 與移轉的議題。

三、軍事科技發展

 科技快速發展帶動軍事技術的進步,如電腦、電子通信裝備、核能、生物科技、化學、

航空等的綜合運用;量小、質精、高殺傷性核子與生化武器,具體運用於軍事領域;均使戰 爭型態迥異以往傳統戰爭。另「星戰(Star War)」概念的延續、「戰區飛彈防禦系統

(TMD)」的發展等,亦都可能將戰場延伸至太空,轉變既有戰爭型態。

四、戰爭本質轉變

 核生化武器、精準導引系統、網際網路技術與虛擬實境的綜合運用,使戰爭概念、型態 與手段,已產生實質變化,如「不對稱」作戰、全民國防等觀念;而「超限戰」概念對以小 搏大、以少勝多、以游擊對抗正規戰等戰法,亦產生相當大的影響;另網際網路的運用,則 使「資訊戰」的範圍愈見擴大,如二00一年四月發生在南海上空的中共與美國軍機擦撞事 件,即引發雙方之間的網路對抗,顯見資訊戰與資訊安全的重要性。科技進步所造成戰爭型 態的改變,已成全球未來趨勢,尤其縮短國際社會的距離,更降低了「前後方」的分野,讓 未來戰爭型態的發展,更為不可捉摸。

第二節 區域軍事情勢

  美國雖遭逢「九一一事件」,但仍維持全球超級強權與領導的地位,並指揮美、英等國 聯軍對阿富汗塔利班政權發動軍事攻擊,且導致其政權的瓦解;惟在聯合國及國際社會協助 下,阿國已漸次展開重建工作。

  中共近年在經濟、軍事上的快速發展,已具備成為區域強權的實力,惟其非民主體制的 思維模式,仍係區域潛在威脅。俄羅斯因長期經濟不振,間接影響了政治與軍事的實力,然 因仍握有戰略與戰術性核武,故還保有相當的區域影響力。

  日本國會前曾通過「美日防衛合作新指針」等相關法案,以強化美、日兩國介入所謂

「周邊事態」時的軍事合作,引發中共強烈反應;二00一年十月則趁勢通過「反恐怖特別 措施法」(簡稱「派兵法」),更為日本執行海外軍事任務尋得法源依據,對未來防衛合作 發展及亞太區域安全形勢,將造成相當程度的改變。

  南韓、北韓與日本關係似乎漸趨和緩,然朝鮮半島的統一進程,卻因北韓態度反覆,前 途未卜。印度在資訊科技與核武能力所投注的努力,令世界不敢小覷;其未來在資訊戰與核 武科技上的發展潛力,將在亞洲形成影響。

(13)

  以色列與巴勒斯坦間的流血衝突,自二000年九月再度爆發後,雖經國際多方調停,

仍無法平息,為地區和平的最主要障礙。歐盟組織正積極成立快速反應部隊,並計畫在二0 0三年投入區域作為人道救援之用,以提升處理區域安全的能力,對未來執行維和任務,將 有相當程度的助益。北約組織為消除俄羅斯對其持續東擴的疑慮,近年加強與俄羅斯交往,

並擴大雙邊合作,進行更頻繁的軍事交流,以建立互信基礎;俄羅斯與北約修好,對歐洲地 區安全亦具正面意義。

  整體而言,國際安全環境,持續朝著和平與穩定的方向發展,然因相關問題糾纏難解,

以致世局依舊動盪,使得全球安全前景仍充滿了不確定性。

※回到選單※

第三章 亞洲軍事情勢 第一節 美國亞洲安全戰略

  美國全球戰略目標係確保國家安全、經濟利益及促進全球民主與和平。二00一年九月 底,美國國防部在「四年期國防總檢報告(QDR 2001)」中,規劃新的國防戰略構想,強 調以本土安全防衛為首要任務,並加強對付奇襲及反恐能力。對於亞洲,美國則一貫強調維 持區域的穩定與平衡。

  美國對亞太地區的軍事部署,在於建立多邊安全網,強化前進部署與投射能力,加強與 日本、南韓、澳洲等軍事同盟,及與中共維持既競爭又合作的交往等,顯示美國欲建立全面 的亞太安全網,維護區域安全環境及美國既有的亞太利益。此外,則藉由雙邊或多邊軍事演 習,建立情報交換及軍事協商機制,以強化區域聯盟。

  而為因應「具有龐大資源基礎的軍事對手將可能出現在亞洲地區」,美國刻正強化西太 平洋及東北亞的反應能力,並研議增加太平洋及印度洋應急基地,與區域盟邦共同維護區域 和平。另積極與東南亞國家發展軍事合作關係,以建立廣泛的多邊防務與安全合作機制。

  在中、南亞地區方面,美國積極透過多邊作業與各種合作方案,維持區域和平,並遏阻 核生化科技的擴散,及致力反制恐怖主義。

第二節 各國軍事動向

一、東北亞   (一)日本

  二OOO年十二月,日本通過「第四期防衛力整備計畫」,強調要以「充實有效處理多 樣事態的必備機能及努力提升防衛力的素質,並致力建構安定之安全保障環境」的原則,建 立合理化,效率化、小型化、功能強、素質高的防衛武力。在整備計畫中,除決定採購直昇 機護衛艦、金剛級驅逐艦、空中加油機等新式裝備外,亦具體列明各項任務,及凸顯對災害 救助等國際貢獻。

  另在美國「九一一事件」後,日本參議院復通過「反恐怖特別措施法」,允許在戰時,

(14)

派遣自衛隊赴海外支援美軍後勤任務,為日本執行海外軍事任務,尋得法源依據;此舉對亞 太軍事情勢,將產生深遠的影響。

  日本自衛隊現有總兵力約二十三萬六、000人,其中陸上自衛隊十四萬九、000 人,海上自衛隊四萬三、000人,航空自衛隊四萬四、000人,主要武器裝備計有主戰 車一、0七0輛,潛艦十六艘、主要水面作戰艦五十五艘,戰機三三一架。

  (二)南韓

  南韓近年積極推動軍事現代化,計畫購置新一代戰機、戰艦、防空飛彈、空中預警機與 強化指管通情能力,並在避免軍備競賽、破壞東亞地區的和平氣氛下,強化整體國防能力,

建立二十一世紀的現代化部隊,並配合美國維持區域穩定。

  朝鮮半島向為亞洲潛在衝突熱點,可能危及地區穩定。近來南韓推動「陽光政策」,兩 韓政府與民間積極展開交流與合作事務,期能透過政治對話逐步降低軍事對峙與意外衝突的 可能性,加速統一進程。惟在美國布希政府重新檢討亞太政策之際,不但中共及俄羅斯乘機 介入,且由於南韓朝野意見分歧與北韓態度模稜等因素,兩韓互動時起時落,為統一進程憑 添變數。

  南韓總兵力約六十九萬人,其中陸軍五十六萬人,海軍六萬七、000人,空軍六萬 三、000人,主要武器裝備計有主戰車二、二五O輛,潛艦十餘艘、戰鬥艦一百七十餘 艘,戰機五二O架。

  (三)北韓

  北韓運用核武及彈道飛彈作為談判籌碼,並同時力爭國際援助,解決經濟困境,終獲 美、日外交承認,成功躋身國際舞臺。

  北韓國防經費大部分投資於軍備發展,並將飛彈裝備與技術輸往南亞與中東,增添地區 不安情勢。近年美、日戮力與北韓對話,力促其停止飛彈技術輸出及接受國際規範,惟成效 有待觀察。

  北韓總兵力約一一七萬人,其中陸軍一OO萬人,海軍六萬人,空軍十一萬人,主要武 器裝備計約戰車三、八OO輛,潛艦五十艘、戰鬥艦四三O艘,戰機八五O架。

  (四)俄羅斯

  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繼承國際法人地位,一度因經濟不振、國力衰退,致國際地位不如 以往;惟自普丁總統上任後,政治與經濟兩大危機已漸次緩解。另在北約積極東進下,俄國 亟欲藉「上海合作組織」及「中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等機制,證明其戰略地位並未因蘇聯 解體而改變。美國「九一一事件」後,俄羅斯積極支持反恐軍事行動,在此友好形勢下,雙 方並於二OO二年五月,簽署「戰略攻擊性武器裁減條約」,達成十年內將核彈頭總數削減 為一千七百至二千二百枚內之協議;美俄關係後續發展,殊值關注。

(15)

  近來俄國為改善其經濟狀況,不斷向中共及第三世界國家出售武器裝備,除藉軍售改善 國內經濟、發展國防工業及充實軍備外,亦有維持影響力、參與解決地區事務等方面的戰略 考量。

  目前俄羅斯總兵力編制約一二0萬人,其中戰略嚇阻部隊十五萬人,陸軍四十四萬人,

海軍二十萬人,空軍二十一萬人,指揮與後勤人員二十萬人;主要武器裝備計約戰車二萬 一、九七O輛,潛艦六十七艘、航空母艦一艘、主要水面作戰艦三十四艘,戰機二、七三三 架。

二、東南亞

 東南亞位處太平洋與印度洋水域要衝,區域內各國皆致力經濟發展,雖曾遭受金融危 機,惟目前大部分國家的經濟已漸次復甦,國防現代化計畫亦逐步實施。東南亞國家軍力現 況如1-1表。

1-1表 東南亞國家軍力現況表

區 分

總 兵 力

陸軍 海軍 空軍

兵力 主要裝備 兵力 主要裝備 兵力 主要裝備

印 尼

297 230 輕戰車275輛 40 潛艦2艘 巡防艦17艘 巡邏艇36艘

27 戰機108架 直昇機42架

菲 律 賓

106 66 輕戰車40輛 24 巡邏艇60艘  兩棲艦 9艘

16 戰機47架  武裝直昇機 97架

(16)

新 加

60.5 50 主戰車63輛  輕戰車350輛

4.5 潛艦1艘  兩棲艦6艘  巡邏艇 24艘

6 戰機47架  武裝直昇機 20架

馬 來 西 亞

96 80 輕戰車26輛 直昇機10架

8 主水面作戰艦 4艘

兩棲艦2艘  巡邏艇41艘

8 戰機84架  直昇機46架

泰 國

301 190 主戰車50輛  輕戰車145輛

68 航母1艘 巡防艦14艘 兩棲艦9艘 巡邏艇88艘

43 戰機153架  直昇機42架

汶 萊

5 3.9 輕戰車16輛 0.7 巡邏艇6艘 0.4 武裝直昇機 5架

(17)

寮 國

29.1 25 主戰車30輛  輕戰車25輛

0.6 巡邏艇16艘 3.5 戰機14架  直昇機27架

越 南

484 412 主戰車45輛  輕戰車300輛

42 潛艦2艘  巡防艦6艘  巡邏艇42艘

30 戰機189架  武裝直昇機 26架

柬 埔 寨

95 90 主戰車100輛 3 巡邏艇4艘 2 戰機24架

緬 甸

344 325 主戰車100輛  輕戰車105輛

10 巡邏艇68艘 9 戰機83架  直昇機66架

資料來源:The Military Balance 2000-2001 倫敦國際戰略研究所       單位:千人

(18)

菲律賓及印尼政權分於二00一年一月及七月更迭,然因政局動盪,連帶影響國內安定及投 資環境;現已漸趨緩和。

 印尼近年爆發多起種族、宗教衝突,其中東帝汶獨立事件,更促使聯合國出兵維和與協 調建立過渡政府,以逐步轉移政權,完成東帝汶獨立事務。

 美國於「九一一事件」後,因用兵阿富汗而引發區域內回教信徒聲援阿富汗,升高反美 情緒,其中尤以印尼與馬來西亞為烈,雖對區域情勢造成影響,惟事態並未進一步擴大。

 東南亞各國除藉與美國及各國相互舉行軍事演習,提升整體國防能力外,並加強區域內 雙邊與多邊會談,將中共納入區域對話機制,增加互信,以消除敵意與化解潛在衝突。

三、南海問題

  南海區域蘊藏豐富的石油與天然氣,且為重要的漁場,更是中東與東亞間必經的航線。

由於其地理位置特殊,具有戰略價值,並事涉多國利益,加以歷史情結糾葛,屢成為區域紛 爭的焦點。

  南海地區計有島礁一九二個,目前在四十八個島礁擁有主權爭議者計中華民國(太平 島)、中共(占島八個)、越南(占島二十七個)、菲律賓(占島九個)、馬來西亞(占島 三個)及汶萊(宣稱對南通礁擁有主權)等(如1-1圖),現駐兵力以越南二千餘人最多,

中共近六百人居次,菲律賓一百餘人再次。

1-1圖 南沙群島各國占島示意圖

(19)

註:中華民國兵力不包含海岸巡防署人員

 由於各爭議國紛以占島行動宣示主權,其中中共與越南更於一九七四年、一九八八年在 西沙群島與南沙群島爆發軍事衝突,因此,為降低南海主權爭議,東南亞國協會員國主張擬 訂南海行為準則,以為規範;然涉及各國立場與利益分配,短期內似無進展的可能。在中共 方面,則傾向以「擱置主權爭議、共同開發資源」立場,藉低調、積極參與東協事務方式,

處理南海問題。

 另美、日雖非南海主權爭端國,惟亦重視南海情勢發展。如美國一再強調和平解決爭 端、維持南海航道自由,亦積極與東協國家加強關係,對南海問題持續發揮影響力。日本則 藉「美日安保條約」,強調南海航行自由權,且積極參與東協對話,試圖降低中共影響,確 保自身利益。餘如俄羅斯、紐、澳等國,亦正透過參與區域經濟活動等方式,對南海問題表 達關注。

四、南亞

(20)

  (一)印度

  由於反恐戰爭的需要,美國雖然加強對巴基斯坦的經援,但不致影響其與印度建立的夥 伴關係。印度因軍隊編制龐大,高居全球第四,且正洽購先進戰鬥機、空中預警機、空中 加油機、高空無人載具及俄製T-90戰車等,已連續兩年大幅提高國防預算。

  印度以「鞏固次大陸、邁向印度洋、發展核武力量」為政策導向,積極朝軍事大國及 區域強權邁進,並藉軍演向南亞諸國宣示核武及強大傳統軍力,提高在國際的影響力。二O O一年五月,印度舉行「全面勝利」軍事演習,目的在向巴基斯坦及中共等國警告,若採取 軍事行動越界入侵,印度將會迅速反應,另也證明印度除擁有核武能力外,仍保有傳統作戰 的能力。

  印度總兵力約一三0萬人,其中陸軍一一0萬人,海軍五萬三、000人,空軍十五 萬人,主要武器裝備計約主戰車三、四一四輛,潛艦十六艘、航空母艦一艘、主要水面作戰 艦二十五艘,戰機七七四架。

  (二)巴基斯坦

  巴基斯坦與中共長期交好,且曾獲得協助發展核武及飛彈技術,其軍事實力不容忽視。

美國「九一一事件」後,巴國表態支持反恐,且獲美國解禁與經援。未來巴國與中共、美國 間關係的發展,仍將持續影響南亞地區的和平穩定。

  巴基斯坦總兵力約六十一萬二、000人,其中陸軍五十五萬人,海軍二萬二、000 人,空軍四萬人,主要武器裝備計約主戰車二、二八五輛,潛艦十艘、主要水面作戰艦八 艘,戰機三五三架。

五、中亞

 阿富汗在美國「九一一事件」後,成為世界打擊恐怖主義的主要目標,導致塔利班政權 澈底瓦解。目前在聯合國主導下,已由阿富汗各部族協調組成「過渡政府」,以重建新的政 治局面;惟因其派系複雜,重建過程充滿變數,未來發展還待觀察。

  另哈薩克、烏茲別克、吉爾吉斯、土庫曼及塔吉克等國,則因「九一一事件」後,美 國、中共及俄羅斯等強權的爭相拉攏,國際戰略地位隨之水漲船高。傳統上,中亞的國防、

經濟與外交,屬於俄羅斯勢力範圍,但在反恐戰爭中,烏茲別克與美國簽訂軍事合作協定,

成為美國在中亞的主要軍事夥伴;塔吉克亦與美國簽訂了提供軍事基地的協定;吉爾吉斯則 允許美軍使用機場;哈薩克開放領空和陸地供美國輸具通過;由此顯示美國在中亞的軍事涉 入,已獲得歷史性的突破。

  中亞地區向為中共後門,歷來極受中共重視,從推動「上海五國」對話機制到成立「上 海合作組織」(註一),在在顯示中共的用心極深。由於中亞戰略地位的提升,加上境內豐 富的天然資源,未來勢將成為各強權國家相互角力的重心。

(21)

註一:一九九六年中共、俄羅斯、哈薩克、吉爾吉斯、塔吉克五國元首為強化經濟合作,及共 同打 擊恐怖主義,首次在上海成立「上海五國」組織。並於二00一年六月十四日在上海召開會議,正 式同意烏茲別克加入;七月五日,六國元首於塔吉克首都發表「杜尚別 聲明」,決議將「上海五 國」更名為「上海合作組織」,以強化合作關係。

第三節 亞洲軍事情勢對我國的影響

  亞洲因美、日、俄與中共等國利益與矛盾糾結,南、北韓和解仍存變數,印、巴對峙僵 局難解及臺海情勢詭譎多變,以致地區安全仍具變數。區域內國家雖受全球經濟衰退影響,

惟國防整建,仍舊為各國所重視。美國「九一一事件」後,強化本土安全概念與防制恐怖攻 擊活動,亦將成為國防重點,對未來區域平衡增添變數。

 美國持續維持亞太十萬駐軍,並透過與日本、南韓的聯合軍事演習,發揮區域影響力。

日本除整建量小、質精、高效率的自衛隊外,亦藉美國「九一一事件」,趁勢通過「派兵法 案」,對外派遣自衛隊執行軍事任務,未來與區域國家互動將造成影響。南韓建構國防武 力,並積極與北韓改善關係,冀望加速統一進程。中共持續強化傳統軍力與戰略嚇阻力量,

並進一步與北韓、俄羅斯發展戰略夥伴關係,期對美國產生制衡,順利提升整體國力與國際 地位。俄羅斯雖完成裁軍計畫,然因整體經濟仍然停滯,國力大不如前,惟戰略核武及對外 軍售,可能成為恢復軍事強權與地區影響力的重要憑藉。

  不過,區域內各國現均致力區域和平穩定;東南亞國家亦透過東協外長會議及區域論 壇,定期舉行外長級會議及多邊安全對話,並將中共、日本、南韓納入,強化互信及共識;

由於美國「九一一事件」的影響,各國相繼表態加入反恐聯盟,對維護區域和平與穩定,亦 具有若干正面效益;而中共成功申辦奧運,各國對其均抱持相當期望,有助於亞太地區的暫 時和平,惟因其非民主體制,並藉反恐行動鎮壓分離主義運動,對臺海安全仍具相當威脅。

從亞洲整體軍事情勢觀之,雖不致對我國產生急迫壓力,然就軍力平衡與區域安全而言,仍 具不穩定的影響。

※回到選單※

第四章 中共軍事情勢 第一節 戰略環境

  中共近來藉由全球化口號,在經濟上吸引東亞國家資金,企圖建構以其自身為核心的東 亞經濟圈;在政治上透過各種雙邊對話、戰略夥伴關係的建構,營造區域強權的態勢;其目 的在突破美國單一超強格局,防制美國主宰全球事務,以提升其國際地位,引導國際秩序朝 多極體系發展。尤其,自實施「改革開放」以來,農業、工業、科技三個現代化目標已具厚 實基礎,現正積極推展第四個「國防現代化」工作,俾未來躋身多極體系中的多強地位。中 共目前所面臨的戰略環境,概述如后:

一、外在環境   (一)美國

  中共與美國雙方在臺灣、西藏、商業、宗教與人權等諸多問題上,一向存有頗大歧異,

(22)

近期更因一九九九年五月「北約誤炸使館」、二00一年四月「軍機擦撞」事件,使關係一 度趨於緊張,然基於整體戰略考量與經濟發展需要,雙方在關係發展上,始終朝建設性方向 努力。未來中共對美戰略,仍將維持一九九0年年初江澤民所訂定之「增加信任、減少麻 煩、發展合作、不搞對抗」指導方針與架構發展。

  (二)俄羅斯

  俄羅斯因受國內政經情勢動盪影響,整體國力大幅滑落;為穩固其在亞太地位,並藉中 共資金挽救其軍火工業,自普丁接任總統後,即與中共簽訂「戰略協作伙伴關係」,除於多 項國際議題與中共表達一致立場,尤在軍事合作上更趨緊密。中共則乘機攫取經濟利益,並 藉俄國高性能武器及國防科技,加快國防現代化進程;江澤民於二00一年七月訪問俄羅 斯,簽署「中、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更加強雙方的關係。預期在無重大利益衝突下,且 為進一步穩定中、俄邊境,雙方預料將進一步強化合作關係。

  (三)日本

  中共與日本向因歷史情結及「臺灣問題」致使關係起伏,近期更因日本參加戰區飛彈防 禦系統、新任首相小泉純一郎態度親美,並執意參拜靖國神社、以及修改關於侵華史實教科 書等事件,引發中共強烈抗議與疑慮。但由於日本需賴中共協助解決北方四島及爭取聯合國 安理會席次,而中共亦需仰賴日本經貿援助以提升國力,故雙方關係應不至於太過緊張。

  (四)歐洲聯盟

  歐盟歷經五十餘年完成經濟整合,在「經濟利益」和「集體安全」雙重考量下,除進一 步整合各國政治勢力,更向東延伸觸角,極力加強與中共關係;而中共為發展經濟,亦積極 開拓歐洲市場,吸引資金進入,故雙方互動頗為頻繁。

  (五)朝鮮半島

  兩韓高峰會後,朝鮮半島情勢趨於緩和,除直接衝擊美國亞太戰略,亦改變了東北亞戰 略環境。由於維持朝鮮半島的和平,符合中共本身利益,且兩韓統一將影響美國於朝鮮半島 駐軍的正當性,故中共極力促成金正日回訪漢城與南韓重啟對話。預期未來中共將運用影響 力,積極涉入朝鮮半島事務,以謀取最大政治利益。

  (六)東南亞諸國

  「東南亞國協」及「東協區域論壇(ARF)」,乃東南亞國家基於綜合性、合作安全概 念及強化區域合作關係所建立的區域性組織。二00一年二月,中共在海南島召開以促進亞 洲國家經濟交流合作為名的「博鰲論壇」,獲致部分東南亞國家的支持;同年十一月,中共 總理朱鎔基更親赴汶萊參加「東協加三」(東協國家與中共、日、韓領導人)及「東協加 一」會談(即中共與東協領導人〔十加一〕會議),會中達成十年內成立東協—中共自由貿 易區的共識。為期維護邊境安全、打擊犯罪與增強對東南亞國家的影響,未來中共必將強化 與東協國家的政經合作,以鞏固該區既有的利益。

  (七) 南亞諸國

(23)

  巴基斯坦於一九四七年脫離印度獨立,兩國迄今發生四次大規模軍事衝突,主因為喀什 米爾主權、宗教等爭議;而中共自六0年代與印度交惡以來,為防印度霸權擴張,採取「援 巴制印」政策,致使印、巴因民族、宗教、領土等紛爭,成為南亞安全情勢的最大變數。一 九九八年五月,印、巴兩國分別試爆核武,使該區潛藏核戰危機,而美國並加強與印度關 係,引起舉世關注;二00一年十二月,印度國會發生爆炸案,印度直指巴基斯坦恐怖組織 涉案,雙方更在邊境增兵,使緊張情勢日益升高。另在「九一一事件」後,美國與巴基斯坦 間關係又轉趨緊密,衝擊中共與巴基斯坦關係。至於能否解決爭端,並維持區域和平,端賴 中共、美國與俄國等強權居間斡旋能否成功而定,亦間接影響中共西南邊境的安全與穩 定。

  (八) 中亞地區

 中亞地區因蘊藏豐富油源,且宗教、種族糾紛不斷,已成為未來最可能引發全面衝突的 地區。尤於美國「九一一事件」後,阿富汗成為「反恐怖」主要戰場,使該地區形勢益形混 沌。中共雖疑慮美國將勢力延伸至中亞地區,然為攫取政經利益及壓制「疆獨」勢力,故仍 表態與美國同處「反恐怖」陣線。未來中共為強化在中亞地區的影響力,除將運用既有「上 海合作組織」外,並將擴大對該區經濟援助,以求穩定邦交。

  (九)南太平洋島國

  南太平洋諸島多是面積小、人口稀少的國家,歷史上屬於美國、英國或澳大利亞的殖民 地或托管地,其中帛琉、馬紹爾、諾魯等與我國均有邦交,亦是我國遠洋漁業漁獲來源地及 重要基地。隨著國際對海洋資源需求殷切,區域內各國重要性日增,尤其中共,並可藉以發 展遠洋海軍及打壓我外交空間。中共當前主要以金錢外交,大力拉攏南太平洋諸島國家,如 經援東加、斐濟、巴布亞紐幾內亞等,藉以擴展區域勢力,同時影響我國與此地友邦國家間 的外交關係。

  (十)臺海地區

  二000年五月,臺灣經由民主選舉首次進行中央政權的政黨輪替。從民進黨政府執政 後,中共對「兩岸關係」始終採「聽言觀行」及「冷處理」的態度,並運用各種手段,壓迫 我向其所定義的「一個中國」回歸。二000年十月,中共發表國防白皮書,明載「臺灣無 限期延宕談判」為其動武條件因素;其後江澤民在「十五屆五中全會」中宣稱,「統一祖 國」為中共新世紀三大任務之一;顯示其於香港、澳門回歸後,對解決「臺灣問題」的急迫 性。另在軍事上,中共亦頻頻舉行演習,為「抗美日、防臺獨」做積極準備,故現階段臺海 兩岸仍具軍事衝突的潛在危機。

二、內在環境

  當前中共內部面臨諸多問題。在政治上,新疆、西藏及內蒙少數民族分離運動此起彼 落,「法輪功」組織和人權問題亦始終未獲解決,顯示其對內無法完全掌控。在經濟上,則 因產經失序、體制失衡、企業連年虧損,造成區域經濟不協調、貧富差距拉大等問題;近期 雖致力「西部大開發」,並已獲進入世界貿易組織,但能否扭轉此一趨勢,仍待觀察。在社 會上,國有企業改革政策,使得「下崗」失業人口遽增至一千二百萬人,而流動於農村和城

(24)

市間的「盲流」幾達八千萬;另官民競相逐利,「向錢看」的風氣充斥社會各個階層,導致 貪污、腐化問題嚴重。為穩定國內全般情勢,並解決所面臨的問題,中共對軍隊依賴的程 度,勢必加深;未來一旦大陸內部問題危及政權,中共極可能藉軍事行動轉移內部的不滿情 緒。

第二節 軍事戰略

  波灣及科索沃戰爭爆發後,中共軍方深受西方先進國家高素質、專業化部隊及高科技裝 備「遠距不接觸、超視距精準打擊」的戰力所震撼;其後的軍事事務革命思潮,對中共領導 人的軍事思維更造成強大衝擊,認定高技術已成為現代戰爭勝負的主要關鍵。

 一九九三年一月,中共召開軍委擴大會議,重新調整軍事戰略方針,明確提出軍事鬥爭 準備的基點放在打贏現代技術的局部戰爭,特別是高技術條件下的局部戰爭。主要作為如 后:

  (一)戰略面向

  中共當前以發展經濟為主軸,企藉富國達到強兵的目標,故在軍事戰略上強調避免戰 爭,尤其是大規模戰爭;如果戰爭不能避免,則遏止核子大戰、中等規模戰爭,因而努力建 設具有「打贏一場控制範圍內高技術條件下局部戰爭的能力」。而主要的作戰方向,第一是 東南沿海,第二是南海,第三是中印邊境。

  (二) 海洋國土經略

  中共軍事現代化的發展,使其兵力投射能力大幅提高,配合其整體國力提升與未來戰略 布局,中共已實際加強海洋國土的經略。在東南方面,為防止美、日介入臺海問題,冀圖將 戰略防禦縱深由目前半封閉的「第一島鏈」區內跨出,達到「第二島鏈」(自小笠原群島沿 太平洋中線經琉磺島至馬里亞納群島);南向方面,則逐步增強南海海空遠程聯合戰力及對 島礁的控領,俾使南海能成為其內海,並主控地區豐富資源。故其積極防禦的海軍軍事戰 略,已由「近岸防禦」轉為「近海防禦」,並逐步邁向遠洋。

  (三)軍力發展重點

  共軍當前積極推動國防現代化,除重視人員素質的提升外,其戰力發展的重點為海、空 軍,同時亦提升陸軍整體作戰能力,增強二砲戰力及建立快速反應部隊。

  (四)提升威懾戰略能力

  在傳統戰力上,中共積極改良導彈精度、殺傷力及實施量產,並研發巡弋飛彈、潛射飛 彈等,以期提升其威懾戰略效果;另發射多枚偵察、通信、導航定位衛星,提升共軍遂行聯 合作戰時指管通情暨戰場偵察、監視保障能力;而「航天戰略」也進入理論發展階段。

  在非傳統戰力上,中共近來強調的「不對稱戰爭」理論,及部分軍方人士提出的「超限 戰」概念,均強調在面對優勢之敵時,應突破戰場與非戰場的限制,以各種軍事或非軍事手

(25)

段爭取優勢,獲得作戰勝利。

  面對現代化戰爭或預想未來高科技戰爭的思維中,中共軍事戰略的構想,除以高技術條 件作戰為前提外,仍然堅持以「毛澤東軍事思想和鄧小平新時期軍隊建設思想」為指導,不 放棄以劣勝優的傳統戰略思想,並強調「人民戰爭」的威懾力量。

第三節 兵力現況

  中共雖持續精簡兵力,但現有武裝力量仍包含人民解放軍現役部隊、人民武裝警察、民 兵及預備役部隊四大類型。

一、人民解放軍

  (一)總兵力約二三二萬餘人。陸軍(地面部隊)一五0萬餘人,海軍三十四萬餘人,空 軍三十三萬餘人,二砲十二萬餘人。中共三軍兵力員額比例判斷如1-2圖。

(26)

  (二)當前共軍兵力部署依循「遠戰速勝、首戰決勝」戰略指導,依據大陸地略特性假想 敵威脅,以七大軍區為主體,綜合陸、海、空軍及二砲部隊,規劃「戰區戰略」構想。中共 兵力部署判斷如1-3圖。

1-3圖 中共三軍兵力部署判斷圖

  (三)中共現有東風系列短、中、長程、洲際彈道飛彈約五百餘枚;其中「東風十五號」

(M-9型)部署於江西樂平地區,前進(預備)陣地則分布江西、福建一帶地區;「東風十 一號」(M-11型)改良型飛彈部署於福建,射程均可涵蓋臺灣全島。上述地區飛彈部署完 全針對臺灣,且數量不斷增加,預估至二00五年針對我部署之戰區飛彈可達六百餘枚。

  (四)中共接收香港和澳門主權後,即由廣州軍區編成駐港、澳部隊正式進駐。駐港部隊 約六、000餘人,配備甲車二十一輛、直昇機九架、艦艇二十餘艘。駐澳部隊約一、00 0餘人,配備甲車十輛與其他車輛六十餘輛。駐港、澳部隊均包含陸、海、空三軍,係特殊 編制的部隊,其組建目的在彰顯中共對港、澳恢復行使領土、領海與領空主權,並藉此檢驗 共軍實施「一國兩制」及維護領土完整的能力;其任務則以反潛、巡邏、緝私、反偷渡、鎮 暴及城市巷戰為主。

二、人民武裝警察

人民武裝警察(簡稱「武警」)目前總兵力約九十三萬餘人,為同時具備公安及軍事性 質之武力。中共為因應國內局勢發展與改變國際形象的需要,在近年裁軍的同時,大規模擴

(27)

充武警部隊,期藉轉移國防武力,降低國際上「中國威脅論」的壓力。武警分為內衛、森 林、交通、黃金、水電等五大體系,平時保衛中共重要機關、人員,維護社會治安、處置突 發事件,並保障林業、礦產等戰略資源設施之安全;戰時則歸軍事指揮體系掌握,負責維護 戰地治安、反滲透及哨戒勤務等「支前安後」任務,並協同正規部隊進行防衛作戰。

  中共採軍事手段處理「六四民運」遭致國際嚴重譴責與抵制後,人民武裝警察地位及重 要性提高,如一九九四年中共中央軍委即宣示:「萬一國內出現不利穩定的情況,以動用武 警處理為主」。近年中共鎮壓西藏、新疆分離運動及「法輪功」組織,大部分即由武警負 責,為中共穩定內部的主要武力。

  (一)指揮體系

  武警同時接受中共中央軍委及國務院的雙重領導,而一九九七年六月頒布的「中國人民 解放軍武裝警察司令部工作條例」,則將武警總部自「省軍區」提升為「大軍區」級單位。

一九九七年迄今,共軍已將十四個野戰師改編由武警管轄;該十四個「武警機動師」的主要 任務,為機動處理大陸各地重大突發事件。

  (二)未來發展

  中共人民武裝警察屬性,介於民主國家的憲兵與警察之間,裝備以輕武器為主。基於任 務的特殊性質,近年來,武警大量配備輪型裝甲車、指揮車、偵防車等機動車輛,並組建飛 船、直昇機等空中偵防單位;其長程機動部署與處理突發事件的能力,皆優於一般公安警 察;部分總隊級單位亦具備配合共軍實施演練的經驗,故平時可鎮壓內部大規模失序或動 亂,戰時可立即支援作戰任務。

三、民兵及預備役部隊

  一九九七年中共訂定「國防教育法」,並於「國防法」中制定戰時實施人力、物力動員 原則,進一步落實民兵與預備役部隊制度化工作,並加強各級地方政府人民武裝部組建、民 兵基層建設、民兵應急分隊整建,以及強化民兵與預備役軍事訓練工作。

  (一)民兵

  民兵由區、鄉、鎮企業生產機關採「勞武合一」方式編成,平時仍從事經濟生產;戰時 擔任後方防衛作戰、動員補充、支援前線作戰及後勤保障等任務。中共尤其針對東南沿海戰 略重要位置,加強海上民兵建設;近期共軍大規模登陸演習中,海上民兵均動員大批民船參 與。

  (二)預備役部隊

  中共以「省建師、地區建團、縣區建營、鄉鎮建連」的方式,擴編預備役部隊,由於其 編成以離退共軍幹部及士兵為主,故軍事素養優於民兵。目前兵力已逾百萬,並發現部分共 軍裁撤部隊轉編為預備役師、團,充分發揮吸納中共裁軍編餘人員的功能。其專業亦朝多樣 化發展,現編有砲兵、高砲、坦克、通信、舟橋、運輸、船艇大隊等獨立兵種;其中,二砲 編制採「有編無裝」方式成立預備役單位,為中共主要動員戰力。

(28)

第四節 國防動員

  中共基於「人民戰爭」思想的指導,國防動員係以「軍民結合、平戰結合、寓兵於民」

為原則,民兵與預備役部隊平時即已組建,以利其在戰時實施動員作業。其動員體制為中央 集中領導、軍區組織協調、省(市)負責執行;各級政府均由同級軍事機關和地方部門組建 動員機構,承擔各地動員工作。目前縣級城市均轄有至少一個師或團級預備役部隊,平時由 省軍區負責指管及組訓事宜;戰時則在編裝完成後,配合共軍進行作戰。另各縣(市)設立 人民武裝部,以徵兵動員、城市防衛及人民防空為其主要任務。

  臨戰狀況時,中共將實施包括武裝、經濟、人民防空、科技、政治及交通戰備等六大要 項之全面動員;為統一協調管制並提升動員效率,一九九四年起中共中央成立「國防動員委 員會」,以中央軍委、總參謀部、國務院相關官員為核心,專責國防動員作業指導,並設立 戰略物資儲備倉庫及地方政府動員辦事機構;一九九七年,復於各省(區)、縣設立「國防 動員委員會」統管地區綜合動員事務,始見完整之動員架構。

第五節 國防經費

 二00二年中共國防預算編列一、六六0億元人民幣,仍維持十七•六%的成長率;依 照中共說法,經費主用於維持軍隊停止經商活動後之各項事業正常運作、退役軍官安置、人 員薪資調整及負擔駐澳門部隊所增加開支等,另則積極籌購高科技武器裝備,以因應未來作 戰需求。(中共歷年公布之國防預算如1-2表及1-4圖。)

1-2表 中共近十年國防預算統計表

年別

國防預算 占財政種支出比率 占國內生產毛額比率 折合美金 (%)

兌換匯率 總額 成長率

(%)

總額 比率(%) 總額 比率 (%)

1993 432.48 14.44 4,982.47 8.68 35,161 1.23 74.57 1:5.76 1994 550.63 27.32 5,819.76 9.46 43,800 1.26 63.30 1:8.70 1995 636.72 15.64 6,812.19 9.35 57,650 1.10 75.81 1:8.40 1996 720.06 13.08 7,912.75 9.10 67,930 1.06 85.72 1:8.40 1997 812.57 12.84 9,233.75 8.80 74,548 1.09 98.01 1:8.29 1998 934.72 15.03 10,771.00 8.66 79,553 1.17 112.01 1:8.29

(29)

1999 1,076.70 15.19 13,137.00 8.20 82,054 1.31 128.98 1:8.29 2000 1,197.96 11.27 15,879.00 7.54 89,404 1.34 144.68 1:8.28 2001 1,411.56 17.83 18,844.00 7.49 95,933 1.47 170.49 1:8.28 2002 1,660.00 17.60 21,113.00 7.86 102,648 1.62 200.24 1:8.28

單位:人民幣億元

中共公布的國防經費係由總後勤部負責編列,區分人員生活費、活動維持費及武 器裝 備維修管理費三大類,約各占總預算三分之一。而實際上,尚有為數可觀的金額隱藏於非軍 事部門或項目之下,其中,非軍事部門計有國防科工委、航空(航天)工業總公司、輕工總 會、電力工業部、機械(電子)工業部、冶金工業部、民政部(退休津貼)、財政部(軍工 企業虧損補貼)等;非軍事項目則包括基本建設費、城市維修費、文教、科研、衛生費等。

據美國聯邦武器管制及裁軍總署預估,中共二00二年實際國防經費約在四、九八0億元人 民幣以上,為中共正式公布的三至四倍左右。

第六節 軍事發展

(30)

  冷戰結束後,世界戰略局勢驟變,中共在陸上疆界的軍事威脅,漸由來自太平洋、印度 洋方面的美、日、印度等強權國家的策略聯盟與海上圍堵所取代,故其軍事部署重點由內陸 轉向沿海地區;而戰力整建除持續發展戰略核武威懾能力外,並精簡地面部隊,強化海、空 軍戰力與二砲打擊能力。

  共軍並發展「新三打三防」戰具戰法(打隱形飛機、巡弋飛彈、武裝直昇機,防偵察監 視、電子干擾、精確打擊),以對抗先進國家藉空中武力、電戰及資訊戰優勢,打擊其本土 戰略縱深。其近海防禦戰略指導為:

  一、黃海、東海方面:針對美、日、韓三大競爭對手,以部署戰略嚇阻力量為主(如核 潛艦、蘇愷、飛豹戰轟機、東風系列中、長程彈道飛彈等)。

  二、南海方面:面臨島嶼主權爭端,以發展快速部署、遠程投射性制空、制海武力為主

(如陸戰部隊、空中加油機與具空中受油能力的改良型殲八戰機等)。

  三、鞏固「第一島鏈」近海防禦戰略成敗的關鍵,在於解決臺灣問題,故在東南沿海部 署兵力,係以短程彈道飛彈、新型作戰艦、潛艦、登陸艦、蘇愷戰機等具縱深打擊能力與具 攻擊性、威脅性的海、空軍與二砲部隊為主,且戰力呈逐年增長趨勢。

  波灣戰爭後,中共面臨軍事事務革命的挑戰,經各方參證後,歸納出「現代戰爭必須集 中力量,對敵施以空、地、海、天(太空)、電(電戰)五位一體的多維打擊」、「運用遠 程精確打擊火力,對敵縱深發動不接觸、非線性的縱深打擊」及「制信息(資訊)權對戰爭 影響重大,必需發展信息防護與對抗手段」等新世紀軍力發展的理論基礎,並據以積極推動 組織精簡、訓練改革與發展軍事高科技。目前共軍編裝雖已遠超越過去「小米加步槍」的落 伍型態與水準,然資訊科技與先進國家相較仍有大幅差距,且未結合有效的經營管理手段,

故資訊化改革上,仍需克服技術瓶頸、人力素質等「過渡」階段的難題,才能提升聯合作戰 指管效能與電子對抗能力。

 近年共軍資訊戰的發展趨勢,係以電子戰為核心,同時重點發展指管戰、網路戰、心理 戰所需的軟、硬體及戰術戰法;在具體作為上,構建全軍自動化指揮系統與電子信息對抗系 統,以強化其指、管、通、資、情與戰場監偵能力。另亦發展電磁脈衝攻擊、電腦病毒與駭 客網路滲透等手段,以發揮竊密、欺敵與癱瘓敵方之指揮管制系統等作用;而發展資訊心理 戰之戰法,則運用誇大宣傳、謠言迷惑與假象威懾等手法,誤導敵方決策並打擊其民心士 氣。共軍在結合謀略、情報、電子、指管、網路、心理等多方領域遂行資訊戰,若能發揮效 果,將可癱瘓或擾亂其對手政、經、軍、心之領導指揮機制,使其未戰先潰。

 此外,共軍亦著重高科技軍備與武器系統的研發,並擴大向俄羅斯、歐、美及以色列等 國家引進相關裝備及技術。在陸軍方面,地面部隊已開始換裝新研製的裝甲、增程火砲、火 箭砲、武裝直昇機、防空飛彈及快砲、戰術彈道飛彈等武器;海軍則配備自俄羅斯購入的現 代級飛彈驅逐艦與靜音性能優越的K級潛艦,並開始研造新型核潛艦與大型作戰艦、航艦;

空軍除續向俄羅斯引進蘇愷戰機、預警機、大型運輸機及空中加油機外,其新型多功能戰 機、電子對抗飛機、無人偵察機、區域防空飛彈、中程空對空飛彈、反輻射飛彈、空射巡弋 飛彈等武器,亦將完成研發並編配部隊使用;二砲則以車載機動發射的各型飛彈,逐步汰換 固定陣地部署的舊型飛彈,以提升其存活率與反應速度;另總裝備部發射多枚偵察、通信、

氣象及導航定位衛星,建立軍民兩用的太空衛星系統,提供共軍在亞太地區遂行聯合作戰必

(31)

要之指、管、通、情暨戰場偵察、監視保障。

 盱衡中共軍事發展,仍以因應臺灣問題及可能導致的外力干預為優先考量,故特重爭奪 制電磁、制空、制海權及聯合登陸作戰與抗擊航母戰鬥群所需之戰術戰法與軍備發展;在其 經濟實力、綜合國力持續攀升的態勢下,復不斷提升國防軍費,增長戰力,除對我構成嚴重 威脅外,更引發亞太國家的軍備競賽,對區域和平與穩定造成負面影響。

第七節 軍事演習

  中共為因應全球軍事發展,在「打贏現代高技術條件下局部戰爭」戰略方針及「攻防兼 備」作戰思想指導下,賡續強化訓練方法,擴大訓練成效,並置重點於「新三打三防」戰術 戰法、應急機動作戰、渡海登陸作戰、後勤支援保障及三軍聯合作戰能力等演練,希藉演訓 提高聯合指揮效能及整體作戰能力。

  近二年來,共軍演訓除南京、廣州兩軍區所實施的三軍聯合兩棲登陸演習較具針對性 外,餘均屬年度計畫性演訓活動;從其演訓種類分析,則著重在動員演習、快速反應、網路 戰、信息戰及空降作戰等方面;再由演練強度與針對性觀之,其軍兵種協同作戰能力,日益 精進,對我威脅已逐年增強,不容忽視。

第八節 軍事外交與合作

  中共軍事外交的目的,概可歸納為:凸顯「一個中國」、駁斥「中國威脅論」、顯示

「軍事資訊透明化」、獲得高科技武器以強化軍事能力,以及圍堵我國武器獲得管道等項。

其涉及的層面,有人員互訪、軍艦互訪、學術交流、軍事交流、武器交易與科技合作等方 面;範圍則包括國防安全政策宣示、軍品及武器採購、加強雙邊關係及增強互動影響力等,

對改善中共與國際間關係,以及維護國際安全環境,具有積極作用。

  中共軍事外交係配合其國家整體安全及利益考量,尤其著重與周邊國家發展友好關係,

互訪性質要求具功能性,更是其特點,如加強與俄羅斯建立戰略協作夥伴關係,以改善邊界 安全環境;發展與美國雙邊關係,以提升其國際地位,均為其近年軍事外交工作的重點。

 近二年中共高層出訪俄羅斯、希臘等一二0餘國(邀訪美、英、日、德、俄等一五0餘 國),派出由中共中央軍委、總參謀部、總政治部、總後勤部領導人及各軍種高級將領率領 的軍事代表團,進行軍事交流;其中,與美國的軍事交流仍然是最受國際矚目者。另中共在 艦艇外交上亦極為活絡,除訓練中共海軍遠洋航行能力外,亦可宣揚國威、熟悉外軍事務及 宣慰僑民,並藉以展示艦船配備之各型武器裝備,及促銷武器。

 中共軍事外交係朝「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方向發展,除不斷與周邊國家發展睦 鄰關係,更與世界主要國家建立交流與合作的管道。近年來中共分與俄羅斯等十三個國家互 有軍武合作關係,其中值得警惕者,為中共向俄羅斯購獲蘇愷二十七、三十型戰機及現代級 驅逐艦與其配置之日炙飛彈等武器系統;另外,中共亦軍售武器裝備予埃及、巴基斯坦等 國,以鞏固雙邊關係,擴大其影響力。隨著共軍參與涉外事務的範圍逐漸擴大,中共軍方在 中共政權涉外事務中的影響力與發言權,亦已逐漸提高。

(32)

第九節 中共軍事情勢對亞太與我國的影響

一、對亞太的影響

 中共配合軍事戰略的轉變,逐年增加國防預算,以加速軍事現代化;除全面提升其海、

空軍、二砲能力,並組建快速反應部隊,使共軍成為具有近海作戰能力的進攻型軍力外,近 年更不斷在周邊海域進行軍事演習,加深亞太地區國家對中共擴張軍備的疑慮。中共日增的 軍力,及其在亞太事務愈形重要的角色,對區域內各國的戰略與軍事,已形成重大影響。

 美國則將中共視為最主要的區域競爭對手,故儘管目前還不能與美國抗衡,中共仍可在 周邊地區,阻撓美國的政軍目標。日本為因應中共軍事威脅,其防衛重點亦由對北方轉移至 對西方的威脅。東南亞各國則一方透過「東協區域論壇」等安全機制,加強多邊會談,尋求 降低中共的威脅;一方又因各國均力求加強防衛力量,軍備競逐態勢,仍未停歇。

二、對我國的影響

 中共致力軍事現代化,軍費逐年擴增,並不斷引進新型武器裝備,及提升既有武器裝備 研製能力與人員訓練,其對我國軍事威脅除保有量的優勢外,質的提升更不容忽視。

 中共認為高技術已成為現代戰爭勝負的主要關鍵,其軍事戰略構想轉變為以打贏高技術 條件下局部戰爭為主軸,並強調新的軍事戰略要能夠「快速及有效的應付衝突」,亦即是共 軍必須儘早對敵人展開壓倒性的攻擊,並具備儘快結束戰爭的能力。基此,中共「遠戰速 勝,首戰決勝」之戰略指導已漸成形。預料未來十年(二0一0)共軍將繼續強化海、空軍 及提升聯合作戰能力,並由大陸型防衛走向外圍防衛,達成遏阻外力介入臺海之目的。

  由於中共對解決「臺灣問題」的迫切性,其作戰方向已將東南沿海列為首要優先,對我 國人民造成莫大的心理威脅,嚴重影響我心防建設,值得關切。再者,共軍積極開發資訊、

不對稱等戰具、戰法,其武力犯臺模式將更具攻擊性與多樣化,故對我國家安全威脅,將日 益嚴重。

 

回到[目 錄] 回到主目錄 到第二篇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1.中華民國九十八年十二月十一日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勞福 1 字第 0980136398 號令訂定發布全文 18 條 2.中華民國一百零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勞動部勞動發創字第 1039800598 號令修正發布全文

中華民國第四十九屆全國分區技能競賽 第二部份 競賽場地規劃與設備材料準備.

本書總共分成六個章節: 〈第一章、擁有自信〉 ; 〈第二章、設定願景〉 ; 〈第三章、掌握行動力〉 ; 〈第四 章、建立人際關係〉 ;

序宗篇第二 五停篇第三 挍量篇第四 自慶篇第五 善根篇第六 破戒篇第七 邪命篇第八 誑佛篇第九 造過篇第十 解脫篇第十一 食緣篇第十二 流轉篇第十三

亞洲棒球錦標賽冠軍戰於本月 20 日在台中洲際棒球場開打,由中華隊對上亞錦賽 常勝軍日本隊。儘管日本隊首局先馳得點,中華隊在第 2 局又以一記滿貫砲立即追 回三分。最終比賽以

亞洲棒球錦標賽冠軍戰於本月 20 日在台中洲際棒球場開打,由中華隊對上亞錦賽 常勝軍日本隊。儘管日本隊首局先馳得點,中華隊在第 2 局又以一記滿貫砲立即追 回三分。最終比賽以

第四章: 中學報稅的設計 第五章: 初中諒程主建議 第六章: 高中諒我建議,..

中華民國一百零六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勞特字第 1063001251 號函訂定 中華民國一百零八年十月二十三日發特字第 1083001675 號函修正第六點附件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