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一位國小六年級學童呼吸作用概念之個案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一位國小六年級學童呼吸作用概念之個案研究"

Copied!
37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2)
(3)

( 三 ) 實 證 性 研 究 一 位 學 業 成 就 中 上 程 度 的 國 小 六 年 級 學 童 對 於 呼 吸 作 用 的 認 知 架 構 與 另 有 概 念 的 關 係 。

貳 、 理 論 基 礎 與 文 獻 探 討

一 、 學 生 另 有 概 念 及 其 成 因 的 探 討

從 建 構 主 義 的 學 習 觀 來 看,學 童 在 日 常 生 活 中 對 於 自 然 現 象 會 存 有 自 己 的 經 驗 和 想 法 。 也 就 是 說 , 學 童 在 學 習 前 即 具 有 某 些 先 備 知 識 , 學 生 就 是 帶 著 這 些 樸 真 理 論 (naïve theory) 或 自 發 概 念 (spontaneous conception)去 學 習 的 (莊 嘉 坤 , 1995),學 者 稱 這 些 為 另 有 概 念(alternative conception) 、 迷 思 概 念 (misconception) 、 先 前 概 念 (preconception) 、 直 覺 概 念 (intuition) 、 另 有 架 構 (alternative framework)、 孩 童 科 學 (children’s science)等 (Abimbola, 1988; Helm, 1980;Gilbert, Osborne, Fensham, 1982;Novak, 1977;王 龍 錫 , 1992)。 以 下 針 對 另 有 概 念 形 成 的 可 能 因 素 , 列 舉 數 位 學 者 的 看 法 :

Osborne, Bell 和 Gilbert (1983) 對 於 另 有 概 念 形 成 的 可 能 原 因 提 出 以 下 三 種 看 法 : 1.學 習 者 的 自 我 : 學 習 者 傾 向 於 以 自 我 中 心 的 觀 點 來 觀 察 週 遭 事 務 。 2.學 習 者 的 偏 好 : 學 習 者 傾 向 於 對 某 一 特 定 事 件 的 局 部 解 釋 感 興 趣 , 而 較 不 關 心 連 貫 的 、 合 理 的 解 釋 。 3.語 言 : 學 生 日 常 所 使 用 的 語 言 和 專 家 所 使 用 的 語 言 有 些 微 的 差 異 。 Cobern (1989) 認 為 另 有 概 念 的 來 源 如 下 : 1.學 習 者 錯 誤 的 理 解 : (1)未 受 教 育 的 知 識 ; (2)錯 誤 的 教 學 ; (3)錯 誤 的 訊 息 。 2.學 習 者 本 身 的 另 有 架 構,即 學 習 者 對 事 物 的 看 法:(1)學 習 者 既 有 的 想 法,對 於 科 學 的 了 解,主 動 的 發 生 障 礙;(2)學 習 者 的 了 解 並 非 是 科 學 上 的 了 解 ;(3)學 習 者 對 於 科 學 有 適 當 的 了 解 , 但 對 於 新 學 習 中 , 無 法 與 世 界 的 觀 點 配 合 。

(4)

的;2.從 日 常 生 活 而 來;3.從 隱 喻 (metaphor)而 來 的;4.從 類 比 產 生 的。 5.來 自 同 儕 文 化 ; 6.正 式 或 非 正 式 的 教 學 ; 7.從 字 義 的 聯 想 、 混 淆 、 衝 突 或 知 識 的 缺 乏 而 來 。 許 健 將(1991) 亦 曾 歸 納 諸 多 學 者 對 於 另 有 概 念 形 成 的 可 能 原 因 的 看 法 : 1.心 像 (Images): 所 謂 心 像 , 是 指 在 心 中 憑 藉 著 記 憶 所 憶 起 的 圖 畫 , 它 能 將 所 代 表 之 對 象 的 自 然 特 徵 以 類 比 的 方 式 呈 現 出 來;個 人 所 經 歷 的 事 件 或 一 連 串 的 事 件,在 回 憶 時 係 以 圖 畫 和 字 句 出 現 在 腦 海 裡 (Gagne & White, 1978)。 Forisha(1975)曾 指 出:由 於 意 義 (meanings) 的 形 成 有 賴 於 個 別 的 心 像,因 此 在 傳 達(communication)上 經 常 會 造 成 困 難 , 甚 至 也 會 阻 礙 了 新 經 驗 和 既 存 知 識 的 連 繫 。Foeisha 也 主 張 心 像 就 是 將 個 別 的 經 驗 賦 予 其 特 殊 的 意 義;然 而 它 可 能 幫 助 也 可 能 阻 礙 了 推 理 的 能 力 。

(5)
(6)

以 代 表 了 解 」 的 假 設 。5.教 科 書 呈 現 錯 誤 概 念 ; 6.過 分 強 調 講 述 法 。 Driver 則 列 舉 七 項 學 生 形 成 另 有 概 念 的 主 要 原 因 (引 自 樊 雪 春 、 陳 慧 娟 ,1996): 1.思 考 侷 限 於 感 官:在 碰 到 問 題 之 初,學 生 傾 向 於 以 其 易 見 的 特 徵 作 為 推 論 的 依 據 。 2.注 意 力 集 中 在 有 限 的 範 圍:學 生 對 於 科 學 概 念 常 只 考 慮 到 一 些 特 定 物 質 情 境 的 有 限 層 次 , 注 意 力 只 集 中 在 感 官 能 查 覺 到 的 明 顯 特 徵 。 和 這 種 傾 向 類 似 的 是 : 學 生 在 解 釋 一 些 現 象 時, 常 常 把 物 體 賦 與 一 些 絕 對 的 性 質 。 3.只 注 意 到 改 變 而 忽 略 穩 定 狀 態:例 如 學 生 針 對 壓 力 概 念,學 生 通 常 只 考 慮 到 不 平 衡 狀 態 時 的 壓 力 作 用 , 而 忽 略 了 平 衡 狀 態 時 的 壓 力 。 4.線 性 因 果 關 係 的 推 理 思 考 : 學 生 在 說 明 改 變 之 所 以 會 發 生 的 原 因 時 , 他 們 的 推 理 方 式 常 是 按 照 一 個 有 方 向 性 因 果 順 序 , 亦 即 它 們 會 假 定 有 一 個「 因 」的 存 在 , 且 由 其 產 生 一 連 串 的 時 間 上 依 序 出 現 的 「 果 」。 此 種 思 考 方 式 會 使 學 生 難 以 體 認 在 系 統 之 間 交 互 作 用 的 對 稱 性 。 5.未 分 化 的 概 念:孩 童 所 用 的 一 些 觀 念,其 所 涵 蓋 的 意 念 很 可 能 和 科 學 家 所 用 的 有 所 不 同 , 而 且 常 常 範 圍 更 大 , 含 意 更 為 籠 統 。 6.受 到 情 境 因 素 的 影 響:與 上 述 相 反,學 生 在 了 解 科 學 家 認 為 相 同 狀 況 的 一 些 情 境 時 , 常 因 其 外 觀 可 察 覺 的 特 徵 之 不 同 , 而 應 用 不 同 的 觀 念 來 說 明 , 亦 即 學 生 的 想 法 會 受 到 情 境 因 素 的 影 響 。 有 時 同 樣 概 念 的 題 目 , 學 生 會 因 情 境 不 同 而 無 法 回 答 。 7.一 些 明 顯 的 另 有 想 法:對 於 許 多 不 同 的 題 材,有 一 些 學 生 的 另 有 想 法 一 再 的 重 複 出 現。 顯 然 的, 有 些 想 法 是 相 當 普 遍 的 存 在 於 學 生 的 腦 海 , 而 且 這 些 想 法 會 影 響 學 生 許 多 不 同 情 境 的 思 考 。

(7)

1996)。又 學 生 對 一 些 概 念 上 不 相 關 的 情 況 也 會 有 相 同 的 反 應,譬 如 , 一 個 長 方 形 的 紙 張 , 於 邊 緣 剪 去 一 小 長 方 形 後 , 學 生 認 為 其 邊 長 不 變 , 但 學 生 也 認 為 其 面 積 也 不 會 改 變 ,Tirosh 及 Stavy(1999)稱 這 為 「Same A- Same B」的 直 觀 規 則。另 外 Stavy 及 Tirosh(1996)從 學 生 對 許 多 課 業 包 含 皮 亞 傑 的 保 留 概 念 課 業(Piagetian conservation tasks) 的 反 應,發 現 學 生 認 為 大 象 的 體 積 比 兔 子 大 好 幾 十 倍,因 此 大 象 的 細 胞 必 定 比 兔 子 多 好 幾 十 倍,此 一 直 觀 規 則 稱 之 為「The more of A, the more of B」 。 一 般 直 觀 規 則 有 以 下 特 徵 : 1.自 明 的 (self-evident); 2. 深 具 信 心 與 不 屈 的 ;3.全 球 性 與 強 制 性 的 (globality and coercivess), 而 且 直 觀 規 則 的 觀 念 是 非 常 穩 固,不 易 被 教 學 所 改 變 的(Tirosh, Stavy & Cohen, 1998)。至 於 直 觀 規 則 的 起 源 還 不 確 定,Stavy 及 Tirosh(1996) 認 為 可 能 是 1.天 生 , 直 覺 的 ; 或 2.從 成 功 的 經 驗 過 度 法 則 化 。

Tsai(1998)利 用 「 語 意 流 程 圖 析 法 」 (flow map method)及 「 後 設 重 聽 」 技 術(meta-listening)表 徵 學 生 的 認 知 結 構 成 果 , 分 析 48 位 國 二 學 生 科 學 認 識 觀 與 其 在 學 習 原 子 模 型 概 念 後 所 展 現 的 認 知 結 構 成 果,來 探 討 學 生 的 科 學 認 識 觀 與 其 認 知 結 構 成 果 的 關 係。該 研 究 發 現 即 使 控 制 了 學 生 先 前 的 科 學 學 業 成 就,擁 有 建 構 主 義 科 學 認 識 觀 的 學 生 傾 向 於 :1.擁 有 較 廣 而 豐 富 的 認 知 結 構 ; 2.他 們 的 認 知 結 構 擁 有 較 大 彈 性 與 較 高 的 正 確 性 ;3.但 他 們 的 訊 息 處 理 速 率 是 較 慢 的 。 Tsai (1999) 更 進 一 步 分 析 這 些 學 生 在 認 知 結 構 中 所 展 現 的 訊 息 處 理 模 式。研 究 發 現:整 體 而 言,學 生 傾 向 於 運 用 較 低 層 次 的 訊 息 處 理 模 式(例 如 :描 述 ),但 擁 有 建 構 主 義 科 學 認 識 觀 的 學 生 傾 向 於 擁 有 較 多 的 「 狀 況 推 論 」(conditional inferential reasoning)訊 息 處 理 。

(8)

不 得 , 送 給 植 物 當 營 養 」的 敘 述 , 讓 學 童 認 為 肥 料 是 植 物 的 養 分 來 源 之 一 。 4.受 到 感 官 、 注 意 力 以 及 思 考 能 力 侷 限 性 的 影 響 : 例 如 , 晤 談 期 間 , 受 訪 者 正 在 學 習「 植 物 的 繁 殖 」的 單 元 , 因 此 其 在 思 考 植 物 是 否 需 要 依 賴 動 物 生 存 時,聚 焦 在「 繁 殖 」的 概 念,因 此 產 生 了 另 有 概 念 。 5.學 科 知 識 背 景 不 足 的 影 響, 以 偏 概 全 : 例 如, 學 生 因 為 不 具 地 心 引 力 的 概 念,認 為 大 氣 層 破 洞 了,產 生 空 氣 也 會 跟 著 流 光 的 另 有 概 念。 6.由 日 常 生 活 經 驗 和 觀 察 而 得 到:例 如,受 訪 者 因 看 見 樹 葉 在 冬 天 時 都 變 黃 , 而 產 生 植 物 的 綠 色 葉 子 是 為 了 分 辨 季 節 的 。 7.類 比 產 生 的 混 淆 : 例 如 , 受 訪 者 認 為 植 物 跟 動 物 一 樣 , 需 要 溫 暖 , 因 此 認 為 太 陽 對 植 物 的 重 要 在 於 提 供 溫 度 。

二 、 學 生 「 呼 吸 作 用 」 之 另 有 概 念

Soyibo(1983)以 已 效 化 過 的 有 關 光 合 作 用 、 呼 吸 作 用 、 和 相 關 的 物 理 科 學 概 念 的 53 個 問 題 , 個 別 晤 談 15-19 歲 之 50 位 男 生 和 50 位 女 生,研 究 結 果 發 現 學 生 對 於 所 探 討 的 科 學 概 念 持 有 相 當 多 的 另 有 概 念,其 中 學 生 對 於 呼 吸 作 用 普 遍 持 有 的 另 有 概 念 以 百 分 比 表 示 有:1. 只 有 動 物 把 氧 氣 用 在 呼 吸 作 用(87﹪ ); 2.呼 吸 的 器 官 處 理 呼 吸 作 用 的 過 程(84﹪ );3.呼 吸 作 用 只 發 生 在 肺 或 鰓 (95﹪ );4.生 物 體 呼 吸 是 為 了 排 除 廢 物(即 排 泄 )(66﹪ ); 5.呼 吸 作 用 是 吸 進 氧 氣 和 排 除 二 氧 化 碳 (90 ﹪); 6.植 物 呼 吸 是 為 了 製 造 它 們 的 食 物 (51﹪ ); 7.植 物 只 在 白 天 呼 吸 (42﹪ );8.植 物 僅 僅 在 暗 處 或 者 夜 晚 呼 吸 (45﹪ );9.無 氧 呼 吸 絕 不 可 能 發 生 在 人 體(98﹪ )。

(9)

用 就 像 流 汗 一 樣,發 生 在 皮 膚 上;11.呼 吸 作 用 只 發 生 在 消 化 系 統 上 ; 12.呼 吸 是 氧 氣 轉 變 成 二 氧 化 碳;13.植 物 從 光 合 作 用 中 得 到 能 量;14. 植 物 的 呼 吸 作 用 只 有 在 晚 上 才 進 行 ;15.植 物 的 呼 吸 作 用 只 有 在 白 天 才 進 行 。 王 國 華(1995) 列 出 學 生 在 學 習 呼 吸 作 用 時 較 容 易 發 生 的 另 有 概 念 與 科 學 上 的 主 要 概 念 對 照 如 下 表 : 表 一 有 關 呼 吸 作 用 常 見 的 另 有 概 念 主 題 科學上的主要概念 學生所具有的另有概念 1.細胞呼吸的 定義 z呼吸作用是所有細胞從食物中 得到能量的過程。 z呼吸作用只是發生在動物的呼 氣和吸氣動作。 2.食物的本質 z食物是能供給有機體能源的物 質。 z食物只是有機體吃食的東西。 3.食物的功能 z食物提供細胞生命過程所需的 能量。 z食物維持有機體生存。 4.能源 z供給有機體的唯一能源是儲藏 於食物中的能量。 z有機體可以從很多方面得到能 量。 5.能源的轉換 z儲藏在食物中的是以細胞能利 用的形式釋放出來。 z食物的能量可以被細胞直接利 用,不用經過轉換。 6.呼吸作用的 反應物和產 物的移動 z食物和氧氣是經由生物的呼吸 和循環系統供應有機體的所有 細胞,二氧化碳和水也是經由 相同的系統排出體外。 z食物經由腸胃消化後排出,肺 吸入氧氣,排出二氧化碳;能 量、氧氣和二氧化碳,並沒有 進入細胞。 7.能量的本質 z能量在生物體內是由一種形式 轉換成另一種形式。 z能量混淆成物質,會被用完, 像燃料一樣。 Treagust (1995)發 現 12~16 歲 的 學 生 常 見 的 呼 吸 作 用 另 有 概 念 有 :1.呼 吸 作 用 在 綠 色 植 物 只 發 生 在 白 天 ; 2.呼 吸 作 用 不 會 發 生 在 有 光 照 射 的 時 候;3.當 沒 有 光 能 進 行 光 合 作 用 時,二 氧 化 碳 會 在 呼 吸 作 用 中 被 使 用 ;4.當 沒 有 光 能 進 行 光 合 作 用 時 , 僅 僅 發 生 於 綠 色 植 物 , 氧 氣 會 在 呼 吸 作 用 中 被 使 用;5.當 綠 色 植 物 因 為 沒 有 光 能,停 止 進 行 光 合 作 用 時,它 們 還 是 持 續 呼 吸 和 散 發 氧 氣;6.綠 色 植 物 只 有 在 沒 有 光 能 時 才 呼 吸 。

(10)

描 述 學 生 如 下 的 另 有 概 念:1.植 物 呼 吸 作 用 與 動 物 呼 吸 作 用 所 牽 涉 到 的 氣 體 交 換 是 相 反 的;也 就 是 說 植 物 行 呼 吸 作 用 時,是 從 空 氣 中 吸 收 二 氧 化 碳 而 放 出 氧 氣 的;2.植 物 在 任 何 時 刻 均 會 從 事「 反 呼 吸 作 用 」; 3.在 白 天 , 植 物 的 呼 吸 作 用 是 呼 吸 運 動 的 形 式 。

三 、 另 有 概 念 的 診 斷

科 學 教 育 學 者 從 認 知 觀 點,探 討 學 生 在 科 學 概 念 學 習 上,大 致 有 四 種 研 究 方 式:皮 亞 傑 派 典(Piaget Paradigm)、奧 斯 貝 爾 派 典 (Ausubel Paradigm) 、 蓋 聶 派 典 (Gagne Paradigm)、 資 訊 處 理 派 典 (Information Processing Paradigm)(Stewart, 1982)。 這 些 派 典 研 究 、 評 估 學 生 的 認 知 結 構 使 用 如 : 短 文 測 試 、 組 成 句 子 作 業 、 概 念 關 係 作 業 、 概 念 圖 (Concept Mapping)、樹 狀 概 念 圖 、 Vee 圖 等 各 種 方 式 ,來 描 述 學 生 對 一 些 概 念 持 有 的 想 法 , 並 分 析 學 生 的 程 序 性 知 識(郭 重 吉 , 1990)。 再 加 上 晤 談(又 稱 臨 床 晤 談 法 )、自 然 觀 察 法 和 紙 筆 測 驗 ,來 實 施 對 於 另 有 概 念 的 鑑 別 。

(11)

生 的 另 有 概 念 與 推 理 之 相 關 情 形 。

(二 )概 念 圖

Novak and Gowin (1989), Treagust (1995), White and Gunstone (1992), Edmondson (1999)均 認 為 做 概 念 圖 能 有 效 幫 助 老 師 瞭 解 學 童 之 概 念 , 並 幫 助 學 童 達 到 有 意 義 的 學 習 , 做 概 念 圖 之 重 點 如 下 : 1.選 定 一 組 概 念 , 將 它 們 分 別 寫 在 大 約 3cm×1cm 的 卡 片 上 , 讓 學 生 將 彼 此 相 關 的 概 念 標 示 排 列 在 白 紙 上 , 等 確 定 無 誤 後 固 定 於 白 紙 上 , 在 概 念 相 關 聯 卡 片 間 畫 線 , 並 寫 出 彼 此 間 的 關 係 。 概 念 圖 的 優 點 是 能 快 速 、 直 接 、 較 少 言 詞 與 能 摘 要 式 的 探 究 出 學 童 之 概 念 。 2.概 念 圖 具 有 階 層 性 (hierachical),從 最 上 層 的 主 要 概 念,到 次 層 的 次 級 概 念 , 再 到 下 一 層 的 特 殊 概 念 。 3.好 的 概 念 圖 能 展 示 重 要 關 聯 線 的 詳 述、有 多 樣 化 形 式 的 關 聯、豐 富 的 交 錯-關 聯 的 樣 式 與 清 楚 的 架 構 。 4.概 念 圖 是 呈 現 另 有 概 念 的 一 種 有 效 工 具,可 用 來 評 估 學 童 概 念 之 有 效 工 具 , 檢 驗 學 童 是 否 瞭 解 所 學 課 程 的 道 理 , 並 且 探 究 學 童 是 否 學 習 去 關 聯 其 它 不 同 的 概 念 。

(三 )繪 圖

繪 圖 非 常 地 開 放,對 學 生 如 何 回 答 的 限 制 很 小,不 論 是 封 閉 或 是 開 放 的 方 式 都 極 具 價 值(White & Gunstone, 1992)。

(12)
(13)
(14)
(15)

在 呼 吸 作 用 的 過 程 中,能 量 是 一 個 相 當 重 要 的 觀 念,包 含 許 多 重 要 的 概 念,但 是 能 量 的 概 念 對 於 國 小 學 童 相 當 抽 象,並 且 難 以 理 解 , 不 論 是 參 考 文 獻、晤 談 教 師、晤 談 專 家 以 及 研 究 者 本 身 實 際 訪 談 學 生 的 結 果,都 顯 示 學 童 的 認 知 結 構 發 展,還 無 法 理 解 有 關 能 量 的 問 題 , 如 果 執 意 加 入 研 究,結 果 是 學 童 不 知 道、與 不 明 瞭 的 概 念,對 於 研 究 結 果 並 無 幫 助,因 此 在 本 研 究 的 專 家 概 念 圖 與 命 題 陳 述 中,都 無 涉 及 能 量 概 念 部 分 。 在 呼 吸 作 用 概 念 中 光 合 作 用 也 是 一 個 重 要 的 概 念,但 是 這 又 是 另 一 個 重 要 的 課 題 , 在 本 研 究 的 概 念 圖 雖 然 有 畫 出 光 合 作 用 的 概 念 連 結,所 探 討 的 重 點 放 在「 呼 吸 與 光 合 作 用 間 的 關 係 」,例 如 氧 氣 與 二 氧 化 碳 在 光 合 作 用 與 呼 吸 作 用 之 間 的 關 係、綠 色 植 物 白 天 為 什 麼 會 排 出 氧 氣 、 人 類 呼 吸 時 氧 氣 的 來 源 為 何 ? 其 它 相 關 概 念 如:食 物(葡 萄 糖 )的 轉 換 問 題、、氣 體 交 換 的 原 理 、 擴 散 作 用 的 原 理 等 概 念,是 呼 吸 作 用 概 念 架 構 中 非 常 重 要 的 概 念,但 是 基 於 國 小 學 童 的 認 知 發 展 情 形,本 研 究 不 會 探 討 有 有 關 原 理 的 層 面 (呼 吸 運 動 的 原 理 除 外 ), 而 將 重 點 放 在 現 象 與 學 童 能 了 解 的 部 分 。

(三 )開 放 性 紙 筆 測 驗

本 研 究 所 發 展 的 開 放 性 紙 筆 測 驗,是 依 照 呼 吸 作 用 命 題 陳 述 與 概 念 圖 之 概 念,並 參 考 相 關 文 獻 中 對 於 呼 吸 作 用 概 念 的 研 究 結 果,經 過 國 科 會 呼 吸 作 用 研 究 群 與 四 位 國 小 自 然 科 之 資 深 教 師 充 分 討 論 並 修 訂 後,在 設 計 試 題 時 儘 量 考 慮 到 能 讓 學 生 自 由 發 揮,並 以 小 學 生 易 懂 的 字 句 表 達 題 意 而 編 擬 成 初 稿。初 稿 經 過 試 驗 性 研 究,除 了 分 析 結 果 外 , 並 酌 予 增 刪 修 訂 , 最 後 發 展 出 正 式 的 試 卷 。

(四 )個 別 晤 談 工 具

為 了 能 深 入 了 解 晤 談 學 生 的 概 念 想 法 , 整 個 晤 談 工 具 包 含 學 生 「 呼 吸 作 用 概 念 」的 概 念 構 圖、實 物、密 室 中 老 鼠 與 綠 色 植 物 情 境 題 (黑 暗 與 照 光 )、 人 體 呼 吸 繪 圖 題 、 綠 色 樹 木 繪 圖 題 。 詳 述 如 下 : 1.概 念 構 圖 的 實 例 說 明 : 參 考 White 和 Gunstone (1992)與 Novak 和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莊 嘉 坤(1995)認 知 研 究 在 科 學 教 育 上 的 省 思 。屏 師 科 學 教 育 創 刊 號, 頁 25-29。 郭 重 吉(1990)學 生 科 學 知 識 認 知 結 構 的 評 估 與 描 述。彰 化 師 範 大 學 學 報, 1, 217-319。 郭 重 吉(1992)從 建 構 主 義 的 觀 點 探 討 中 小 學 數 理 教 學 的 改 進。科 學 發 展 月 刊, 20(5), 548-568。 裘 維 鈺(1995)國 小 學 童 植 物 概 念 及 其 相 關 概 念 之 研 究。 台 中 市 , 臺 灣 : 國 立 台 中 師 範 學 院 初 等 教 育 研 究 所 碩 士 論 文(未 出 版 )。 熊 召 弟(1996)學 童 的 生 物 觀植 物 篇。 八 十 四 學 年 度 師 範 學 院 教 育 學 術 論 文 發 表 會 論 文 集, 61-68。 樊 雪 春 、 陳 慧 娟(1996)自 然 科 學 的 教 與 學 。有 效 的 學 習 方 法 編 輯。 臺 北 , 臺 灣 : 教 育 部 訓 委 會 。

Abimbola, I. O. (1988). The problem of terminology in the study of student conceptions in science. Science Education, 72, 175-184.

Cañal, P. (1999). Photosynthesis and ‘inverse respiration’ in plants: An inevitable misconcep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21(4), 363-371. Catherall, R. W. (1981). Children’s beliefs about the human circulatory system: an

aid for teachers regarding the role intuitive beliefs play in the development of formal concepts in 7-14 years olds. Report No. 82-16 Educational Research

Institute of British Columbia, Vancouver, B.C.

Cobern, W. W. (1989). World view theory and science education research:

Fundamental epistemological structure as a critical factor in science learning and attitude development.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Res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1-55.

Duncan, I. M., Johnstone, A. H. (1973). The mole concept. Education in Chemistry,

10, 213-214.

Edmondson, K. M. (1999). Assessing science understanding through concept maps. In J. J. Mintzes, J. H. Wandersee, & J. D. Novak(Eds.), Assessing science

understanding. (15-40). San Diego, California: Academic Press.

(35)

photosynthesis in junior high school. American Biology Teacher, 54, 339-42. Forisha, B. D. (1975). Mental imagery verbal processes: a developmental study.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11, 259-267.

Gilbert, J. K., Osborne, R. J., & Fensham, P. J., (1982). Children’s science and its consequences for teaching. Science Education, 66, 4.

Gilbert, J. K., & Swift, D. (1985). Towards a Lakatosian analysis of the Piagetian and alternative conceptions research programs. Science Education, 69, 681-696.

Gilbert, J. K., & Watts, M. (1983).Concepts, misconceptions and alternative conception:Changing perspectives in science education. Studies in Science

Education, 10, 61-98.

Helm, H. (1980). Misconceptions in physics among south afrucan students. Physics

Education, 15, 92-105.

Klausmeier, H. J., Frayer, D. A., & Ghatala, E. S. (1974). Conceptual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New York:Academic.

Linn, M. (1986). Cognition and Instruction (pp. 155-204).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Inc.

Novak, J. D. (1977). A theory of education. Ithaca, N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Novak, J. D., & Gowin, D. B. (1989). Learning how to learn. Cornell University. Novak, J. D., Mintzes, J. J., & Wandersee, J. H. (2000). Learning, Teaching, and

Assessment:A Human Constructivist Perspective. In J. J. Mintzes, J. D. Novak & J. H. Wandersee (Eds.), Assessing Science Understanding A Human Constructivist. San Diego, California: Academic Press.

Osbrone, R. J., Bell, B. F., & Gilbert, J. K. (1983). Science teaching and children’s views of the word. European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5(1), 1-14.

Rice, P. (1991). Concepts of health and illness in Thai childre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13(1), 115-127.

Seymour, J., & Longden, B. (1991). Respiration : that’s breathing isn’t it? Journal of

Biological Education, 25, 177-183.

(36)

the International Seminar. pp. 443-445.

Stavy, R., & Tirosh, D. (1996). Intuitive rules in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the case of ‘more of A—more of B’.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18, 653-667. Stewart, J. (1982). Two aspects of meaningful problem solving in science. Science

Education, 66(5), 731-749.

Tirosh, D., & Stavy, R. (1996). Intuitive rules in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the case of ‘everything can be divided by two’.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18, 669-683.

Tirosh, D., & Stavy, R. (1999). Intuitive rules: a way to explain and predict students’ reasoning. Educational Studies in Mathematics, 38(1-3), 55-66.

Tirosh, D., Stavy, R., & Cohen, S. (1998). Cognitive conflict and intuitive rul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20(10), 1257-1269.

Treagust, D. F. (1986). Evaluating students’ misconceptions by means of diagnostic multiple choice items. Research in Science Education, 16, 199-207.

Tregust, D. F. (1995). Diagnostic Assessment of Students’ Science Knowledge. Mahwah: New Jersey.

Tsai, C.-C. (1998). An analysis of Taiwanese eighth graders’ science achievement, scientific epistemological beliefs and cognitive structure outcomes after learning basic atomic theor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20, 413-425. Tsai, C.-C. (1999). Content analysis of Taiwanese 14 year olds’ information

processing operations shown in cognitive structures following physics instruction, with relations to science attainment and scientific epistemological beliefs. Research

in Science & Technological Education, 17, 125-138.

Tsai, C. -C. (2000). Enhancing science instruction: the use of ‘conflict map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22(3), 285-302.

Westbrook, S. L., & Marek, E. A. (1992). A cross-age study of student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cept of homeostasis.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29 , 51-61.

(37)

Case Study of One Elementary School 6

th

Grade

Student’s Conceptions on Respiration

Huey-Lien Kao* Mao-Tsong Sheu Ming-Chou Su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one elementary school 6th grade student’s conceptions on respiration. The level of achievment of the subject was between average and top. The study conducted open paper-and-pencil tests, concept mapping, drawings of human body respiration, drawings of green plant respiration, and interviews to construct congnitive framework maps of the subject on respiration.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showed that the subject had many alternative conceptions regarding the following theme of respiration: the definition of respiration, gas exchange, respiratory excises, relationships with photosynthesis, and the organs of respirati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ubject’s cognitive frameworks on respiration were: (1)activity model, (2)survival model, (3)humankind supremacy model, (4)inhalation model, (5)filtration model, (6)willpower model, and (7)fine hole model. The

preliminary analysis of alternative conception formation were: (1)using characteristics of animals to explain characteristics of plants, (2)using humankind as a center to see environment, (3)using intuition to explain conceptions of respiration, (4)using living experiences to explain conceptions of respiration, (5)influencing by everyday living language. Based on above results, the study also propose recommendation for concept research and school science teaching.

Key words: case study, concept, concept map, students of elementary school, alternative conceptions, respiration, cognitive framework

*Huey-Lien Kao: Associate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Natural Science Education, National Pingtung Teachers College.

Mao-Tsong Sheu: Teacher, Kaohsiung Municipal Shy-Wei Elementary School. Ming-Chou Su: Associate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數據

表 二   國 小 呼 吸 作 用 概 念 命 題 陳 述 主題  次主題  命題陳述  1.必要性、 持續性  1-1.每一個生物體,都必須持續呼吸,以維持生命。  1-2.讓生物體生存的基本條件中,呼吸是最重要的條件。1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A study on the spatial orientation ability for sixth grader students of elementary school― using three-dimensional views (Unpublished master’s thesis). National

Eric, B., Georges-Louis B., Computer-Based Concept Mapping : a Review of a Cognitive Tool for Students, in Benzie David & Passey Don (eds.), Proceedings of Conference

新加坡於 2001 年頒布新綱要,數學教材從統一版本開放至六種版本,本研究據 以考察的國小數學教科書是 2003 年 Times Media 出版國小一至五年級 My Pals are here!Maths

Associate Professor of Department of Mathematics and Center of Teacher Education at National Central

Associate Professor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Head of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Chaoyang University

Associate Professor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Head of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Chaoyang University

John Maraldo, Lasalle, (Illinois: Open Court Pub- lishing Company, 1974).. Fox,

Middle school transition stress: Links with academic performance, motivation, and school experience.. Self-Conce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