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所以,台灣僑民的國家認同爭論也 跟國內脈動息息相關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所以,台灣僑民的國家認同爭論也 跟國內脈動息息相關"

Copied!
1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二章 台灣國家認同的爭論

全球化促進了訊息傳遞的無國界,海內、海外的資訊是同步流 通、同步反應,沒有任何的時差。所以,台灣僑民的國家認同爭論也 跟國內脈動息息相關。因此筆者也不能免俗的對台灣國內認同的爭 議,稍作介紹。

如眾所皆知的,「族群(國族)」與「國家認同」的爭論本來就是 一個不容易說清楚、講明白、見仁見智的觀念,因為「中國人」與「台 灣人」,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意義,在不同的使用情境也有不同的意 義。在台灣,「台灣人」作為一個集體名詞,有不同的意涵,如有人 認為(一)台灣人是台灣人,中國人是中國人,是兩個不一樣的民族;

(二)台灣人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台灣國的公民的總稱;(三)台灣人 就是台灣地區居民之總稱;(四)台灣人就是「本省人」。對於統派人 士而言10,可以接受第三、第四類意義下的台灣人集體認同,但無法 接受第一與第二類的含意。同樣的,對海外某些人而言,中國人與台 灣人這兩個概念是絕對互斥的,然對另外一些人而言,基本上是可以 並存的。台灣國家認同的爭議,有很大一部份是在制度層面,而不是 在個人層次(汪宏倫,2001:199-200)。

國家認同可以是一種共同的歷史記憶、共享的文化、或是相同的 血統或血緣,但是,這種共同的歷史記憶或是共享的文化習慣在不同 的世代之間亦有所不同。上一代人對日本人的態度,無論是外省族群 的仇日情結,或是本省族群的親日情結,對我們這些新生世代而言,

不但陌生,也無法成為不同世代間的共同記憶。

1980 年代中期以後,隨著台灣政治的自由化、民主化與本土化,

長期以來潛藏在在檯面下的國家認同,便開始伴隨著「省籍情結」「中 國意識與台灣意識」、及「統獨爭議」等議題正式浮上檯面,而成為 最複雜、最具爭議、最難解決、同時又影響台灣未來至鉅的重要議題。

10 此稱統派、獨派只是為了敘述方便,並無任何族群對立問題。

(2)

以多倫多地區僑社為例

民進黨及其前身的黨外除開始以族群歧視的概念,闡述過去國民黨政 府時代外省菁英壟斷了所有的政治權力、剝奪了本省人公平參與政治 事務的權利並刻意打壓本土文化外,同時也開始賦予省籍矛盾新的意 義。台灣的政治競爭從此進入了新的階段。11

在台灣的政治轉型過程中,除了中國政府不時對台灣施以恫嚇 之外,台灣社會內部對於這些國家想像的型態也缺乏共識,再加上 政治人物的操弄,國家認同問題治絲益棼。對於兩岸關係的未來,

除了支持台灣獨立的人越來越多,表明希望中國統一的人越來越少 之外,絕大多數的人都表示希望「維持現狀」。(陸委會)不同國家 想像之間的爭議,構成了1990 年代以後,台灣社會中主要的政治對 立與分歧。

這種分歧性國家認同的存在有其發展的歷史背景,而台灣的民主 化過程、族群關係與省籍意識、台灣與中國歷史文化的關聯、以及台 灣結與中國結的爭論等都成為解釋我國何以會出現分歧性國家認同 的重要因素。

第一節 台灣民眾國家認同的轉變

「認同(identity)」是一種流動的概念,會隨著時間與空間 的轉變而發生變化。民眾的認同是一種集體的意識形態,它的形成受 到民眾集體的共同歷史記憶與社會演進過程等因素的影響與制約。而 歷史與社會是經常變動不羈的,所以如果它們的形態有了本質的變 化,作為民眾集體意識的認同,當然也會發生質變。例如從17 世紀 英國在北美建立第一個殖民地開始,到美利堅人民掀起獨立運動為 止,美利堅人的認同也產生了不同的變化(Merritt,1996:201-204):

(一)明顯認同母國(大英帝國)時期;(二)淡化認同母國時期;(三)

暗示美利堅人時期;(四)美利堅人認同成熟時期等四個階段。

11 請參考張茂桂「省籍問題與民族主義」(2001);吳乃德「省籍意識、政治支持和

(3)

一般認為要釐清現階段台灣認同問題的爭論,有三個歷史性事件 不可不提:1895 年的馬關條約,1947 年的二二八事件,以及 1949 年 代間在海外興起的台灣獨立運動。根據李筱峰在「一百年來台灣的政 治運動中的國家認同」(1996)中指出,從 1895 年日本佔領台灣開 始至 1947 年二二八事件發生前,台灣人民大多是「大陸(大清、中 華民國)母國」的認同,二二八事件是一個重要的變數,事件使得很 多台灣人認同轉向,台獨聲起,但統獨陣營之間,各有階段不同的變 化:(一)海外早期台灣獨立運動:以國民黨及其依附族群外省人為 獨立對象;(二)到了 80 年代後期則是以中共北京政權為獨立的對 象。從表2-1-1 中可看出台灣在政治自由化與民主化過程中,政治菁 英有關國家認同的論述,在各階段都有其不同的內容。

(4)

以多倫多地區僑社為例

2-1-1 台灣民主化進程與國家認同主張變遷 時間 政治自由化與民

主化進程

執政黨(菁英) 國家認同主張

在野黨(菁英)國家 認同主張 1983

以前

戒嚴法管制、動 員戡亂時期

國民黨堅持「一個中 國」「漢賊不兩立」

原則,中共為叛亂團 體、「三不政策」,以

「三民主義統一中 國」

台灣地位未定論、

住民自決、台灣獨 立、制訂新憲建立 新國家、加入聯合

1983 反對運動挑戰國 家統一立場,中 央指示省選委會 暫不取締

「一個中國」政策、

「三民主義統一中 國」「三不政策」

黨 外 後 援 會 提 出

「住民自決」等十 大政見

1985 蔣經國宣示下屆 總統依憲法選舉 產生,未考慮由 蔣家人繼任

「一個中國」政策、

「三民主義統一中 國」「三不政策」

黨 外 後 援 會 提 出

「新黨、新氣象,

自決、救台灣」共 同政見

1986 民進黨在戒嚴法 下成立,蔣經國 決予以容忍並宣 布近期內解嚴與 開放黨禁

「一個中國」政策、

「三民主義統一中 國」「三不政策」

民 進 黨 黨 綱 列 入

「住民自決論」

1987 蔣 經 國 解 除 戒 嚴、開放赴大陸 探親

「一個中國」政策、

「三民主義統一中 國」「三不政策」

民 進 黨 「 二 全 聲 明」,表達「人民有 主張台獨的自由」

1988 解除報禁、集遊 法修正,蔣經國 逝世、李登輝繼

「一個中國」政策、

「三民主義統一中 國」、區分「大陸同胞」

與「中共」、(推展台 灣經驗,促進中國大 陸自由化且民主化)

民進黨「四一七決 議文」,主張台獨有

「四個如果」的前

1989 人民團體法選罷 法第 8、26、50 條修正通過,資 深民代退職條例 通過

「一個中國」政策「三 民主義統一中國」、

(推展台灣經驗,促進 中國大陸自由化與民 主化)

(民進黨「新國家連 線」候選人主張「建 立東方瑞士國」,推 動制訂新憲、選舉 新國會、建立新國 家)

(續)表2-1-1 台灣民主化進程與國家認同主張變遷 時間 政治自由化與民

主化進程

執政黨(菁英) 國家認同主張

在野黨(菁英)國家 認同主張

(5)

1990 大法官釋憲第一 屆中央民代應於 1991 年底前退 職、李登輝就職 第八任總統特赦 政治犯、召開國 是會議

「一個中國」政策與

「三民主義統一中 國」,行政院長郝柏村 提出「一國兩地區」 中華民國主權及於整 個中國大陸與外蒙古

民進黨「1007 決議 文」,主張國家「事 實主權論」,表達反 對中華民國固有領 土範圍的立場

1991 第一次修憲終止 動員戡亂時期、廢 止臨時條款、懲治 叛亂條例、檢肅匪 諜條例、取消違警 罰法對輕罪的處 罰、修改選罷法第 3、31 條、第一屆 資深中央民代全 數退職

「一個中國」原則;

「國家統一綱領」,兩 岸關係定位為「一個 中國,兩個政治實 體」,將分三階段追求 中國統一

民進黨「台獨黨綱」

主張「依照台灣主 權現實獨立建國,

制訂新憲,使法政 體系符合台灣社會 現實」

1992 刑法第100 條修 正通過、第二次 修憲、國安法修 正(黑名單獲致 解決)、所有動員 戡亂時期法律宣 告廢止、警備總 部裁撤、海岸巡 防司令部成立、

金馬戰地政務終 止、解除戒嚴

國統會「一個中國」

的涵義,描述兩岸暫 處分裂分治現狀,兩 岸所堅持的「一個中 國」原則涵義有所不 同,我方主權及於整 個中國,但治權僅及 於台澎金馬

民進黨「一中一台」

主張列為立委選舉 共同政見之首

1993

通過公職人員財 產申報法、人團 法修正(政黨退 出大學、法院、

軍隊)、新電台獲 准成立

李登輝提出「中華民 國在台灣」與「生命 共同體」,經濟部長 江丙坤指統一條件未 成熟前,我將採「一 個中國為指向的兩個 中國政策」

新黨提出「壯大中 華民國」、「立即 與中共展開談判」

等八大主張

(續)表2-1-1 台灣民主化進程與國家認同主張變遷 時間 政治自由化與民

主化進程

執政黨(菁英) 國家認同主張

在野黨(菁英)國家 認同主張

(6)

以多倫多地區僑社為例

1994

修改選罷法第32 條、通過「省縣 自治法」、「直 轄市自治法」、

第三次修憲

李登輝表示現階段為

「中華民國在台灣」

與「中華人民共和國 在大陸」並存

新黨提出「捍衛中 華民國、建立新秩 序」政治訴求

1995

通過戒嚴時期人 民受損權利回復 條例(特赦並恢 復戒嚴時期被剝 奪 的 基 本 人 )、總統選罷法 通過

李登輝訪美英文演說 強調「中華民國在台 灣」的存在事實

民進黨主席施明德 表示「民進黨如果 執政,不必也不會 宣布台灣獨立」,

總統候選人彭明敏 表示「台灣已經獨 立數十年」、「支 持現狀就是支持台 獨」、「統一才是 改變現狀」

1996 電 信 三 法 通 過 (電信業務全面 開放)、國發會召

李登輝表示中華民國 主權及治權僅及於台 澎金馬

1.民進黨新生代發 表「台獨運動的 新世代綱領」,

提出台獨不一定 以台灣為國名等 12條主張 2.新黨發起保釣護

漁行動,強調「捍 衛中華民國,愛 誰鄉土」

1997 第四次修憲 新聞局公布「中美關 係與務實外交」說明 書,促國際正視「我 主權獨立國家」定 位,堅持反對「一國 兩制」,李登輝多次 表達「臺灣是主權獨 立國家」的立場

民進黨黨主席許信 良稱「台灣應維護 現狀,保護現在的 實質獨立」,台北 市長陳水扁指「台 獨黨綱只是民進黨 的主張,不能決定 台灣前途」

(續)表2-1-1 台灣民主化進程與國家認同主張變遷 時間 政治自由化與民

主化進程

執政黨(菁英) 國家認同主張

在野黨(菁英)國家 認同主張

(7)

1998 精省條例通過 李登輝於國統會提出

「民主統一」的新宣 示,於國大闡釋「新 台灣人主義」,政府 部門開始以「中華民 國臺灣」自稱

1. 民進黨台獨黨 綱起草人林濁 水指台灣現狀 是「主權已經 獨立,建國尚 未成功」

2. 新黨「十人小 組」提出「一 中兩國」的大 陸政策 1999 廢除出版法、第

五次修憲(國大 通過延任案等修 憲條文)

李登輝發表兩岸關係 為「特殊的國與國關 係」,國民黨十五全 二次大會納入政治提 示案,做為大陸政策 指導方針,辜振甫指

「特殊兩國論」為 1992年「一中各表」

的我方立場;陸委會 主委蘇起提出我方

「一個中國」三段論

民進黨「台灣前途 決議文」,強調台 灣「依目前憲法稱 為中華民國」、「與 中華人民共和國互 不隸屬」、「任何 有關獨立現狀的變 動」都必須以公民 投票決定,民進黨 總統參選人陳水扁 表示「台灣是主權 獨立的國家,國號 就叫中華民國」

2000 以後

大法官會議認定 第五次修憲(國 代延任案等)失 效 、 第 六 次 修 憲、國大職權等 調整(任務型國 )

陳水扁總統宣示「四 不一沒有」政策,發 表兩岸統合論,發表

「一邊一國」、「公 投迫切」說法

1. 國民黨、親民黨 主張依據中華 民國憲法,維持

「一個中國」原 則、三階段統一 或整合,兩岸關 係應回到九二

「一中各表」的 共識

2. 台灣團結聯盟主 張特殊兩國論 與台灣優先。

資料來源:援引自楊宜芙,2003:159-160

在台灣民主轉型的歷程上,1992 年立法委員的全面改選,1996 年第一次總統民選,從此台灣是一個屬於全民的民主國家。2000 年 民進黨贏得總統選舉,政權和平轉移,開啟政黨輪替的經驗。2004 年民進黨以極些微的差距再度贏得總統選舉,台灣在風風雨雨中,雖 有抗爭,幸未發生暴動。透過選舉,台灣人民一步一步的建構本土政

(8)

以多倫多地區僑社為例

權。

隨著老一輩外省人的去世,隨著中共在國際上持續對台灣 外交空間及國際事務上的打壓,隨著中共對台灣不時的文攻武嚇,隨 著部份大中國主義者對於中共反對台灣獨立的呼應,隨著威權體制的 崩解與年輕世代的繼起,台灣人「作自己主人」的意識,「台灣優先」

的理念,是一種必然的趨向,也愈來愈成為台灣社會的主流。1998 年陸委會〈民眾對當前兩岸關係之看法結果摘要〉指出有39.5%的民 眾認為自己「既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有 37.8%的民眾認為自己是

「台灣人」,有16.7%的民眾認為自己是「中國人」2000 年陸委會〈民 眾對大陸政策及兩岸關係的看法綜合分析報告〉指出,民眾對自己是

「臺灣人」或「既是臺灣人,也是中國人」的意見紛歧,並時有起伏。

認為自己是「臺灣人」的比率維持在 33%至 45%,認為自己「既是 臺灣人,也是中國人」約在 36%至 50%,而認為自己是「中國人」

的為相對少數,比率為11%至 23%。」再根據 2003 年國立政治大學 選舉研究中心的調查指出台灣民眾對於自我身份認定的變化的一個 明顯的趨勢是「自認是台灣人」的民眾比例持續升高,已經與「既是 台灣人也是中國人」的民眾比例並駕齊驅,甚至有超過的趨勢,而「自 認是中國人」的民眾比例則日漸減少。另外,彭芸於 2003 年底針對 大學生的問卷調查報告顯示,在受訪者的族群認同上,有37.6%的受 訪者認為自己是「台灣人」;而有 53.7%的受訪者認為自己是「台灣 人,也是中國人」;認為自己是「中國人」的則佔了6.0%(彭芸,2003:

15)。由於民眾「當家作主」意識的增強,有了廣大群眾作為支持的 後盾,政治菁英有關台灣獨立的論述也愈來愈多,愈來愈強烈。華盛 頓郵報報導也認為「台灣浮現新國家認同,多數人放棄統一的想法,

認為自己是獨立國家的國民」,並指出若干促成這種轉變的因素是:

(1)中國的武力威脅反使很多台灣民眾漸行漸遠;(2)出生在大陸 而對中國有最強烈情感的人漸漸凋零;(3)民主改革讓人民有自由去 質疑蔣中正版本的台灣史,民主改革也激發出新生的驕傲12。該報導

12轉引自台灣日報,2004/1/3。

(9)

並根據聯合報十多年來民調的變化,認為一個世代下來,台灣民眾對 自己身份的看法已出現根本的變化,也就是多數或者接近多數的民眾 不再認同自己是中國人,而偏好自稱「我是台灣人」。2003 年陳水扁 總統公開提出「台灣正名」與「公投制憲」兩項主張, 2005 年 2 月 24 日扁宋會達成共識,雙方共同發表十點聲明,同意現階段兩岸關 係的最高原則為「遵守憲法」、「維持現狀」、「共創和平」。陳水扁總 統重申四不一沒有,雙方都強調,中華民國是最大公約數。(中國時 94/02/25)。

總之,「台灣人」認同與「既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認同的競爭 除了是台灣內部的問題外,它同時受到兩岸關係發展的影響,當台灣 民眾感受到大陸對台灣恫嚇、有不友善態度時,「台灣人」認同的情 緒將隨之增加,但如台灣民眾感受到大陸對台灣善意時,「既是台灣 人也是中國人」、甚至是「中國人」認同的比例也將隨之增加。

(10)

以多倫多地區僑社為例

第二節 台灣國家認同的分歧

基本上,我們可看到國內有兩個衝突矛盾的國家意識存在,一個 是大中國意識,另一個是所謂的台灣意識。就台灣歷史來論,台灣移 民除了早期的漢人墾殖者外,戰後的台灣又進入一批隨著國民黨政府 而來的新移民,我們也稱他們為外省人。他們是被迫移民來台灣的,

跟早先自願前來的閩、客族群,除了遷徙的動機不同外,兩者的族群 認同還表現在國族認同(中國人 vs. 台灣人)、以及國家定位(統一 vs. 獨立)上的差異。因此台灣社會根據政治認同把台灣民眾的國家 認同型態粗分為三種:

壹、傳統國族認同

五十多年來,在中國國民黨的統治下,中國意識的基本內涵大概 可描述如下:中國是由漢、滿、蒙、回、藏、苗、瑤各族組成,台灣 與中國兩地人民同出一源,文化相近,雖然目前台灣跟中國是屬於分 治的局面,但仍然不放棄尋求與中國統一。這種中國意識,一般而言,

在台灣各族群中,是大部分外省人所最強烈擁有的意識。當然在國民 黨長期的威權體制教育下只有大陸認同﹐只有中國認同﹐沒有台灣認 同下成長的「本省人」也有很多人具有此種大中國意識。

身為台聯精神領袖的前總統李登輝,雖然目前已脫離國民黨國家 統一的一貫立場愈來愈遠,但他在「台灣的主張」13中的看法仍可作 為國民黨現在對國家認同的看法:

所謂的「台灣認同」,到底是什麼呢?有人會認為是台灣獨立。但是,

我認為,即使台灣的國際地位必須明確化,卻不一定要拘泥於「獨立」,反 而是將「中華民國台灣」或是「台灣的中華民國」實質化才是當務之急。我 在推動政治改革時,曾經提出「中華民國在台灣」,將台灣的統治權限定在 台灣、澎湖、金門和馬祖,暗示不及於中國大陸。雖然有人因而批評我,無

13 當時李登輝為中國國民黨黨主席及中華民國總統。

(11)

意保有與大陸的整體關係。但是我認為,台灣必須確實立穩腳步才行。˙˙˙˙˙˙

至於思考中國整體的問題,則是以後的事。˙˙˙˙˙我們認為台灣所力行的,是 為了讓中國擺脫共產黨統治,成為自由和平的國家,我們奉行民族主義,發 展經濟,希望能成為中國再統一的典範。(李登輝,1999:62-64)

在這裡必須特別指出的是「傳統的國族認同」者,除了極少數的

「急統派」外,雖然支持台灣與中國統一,但他們認為這樣的問題應 該留給子孫去解決,現在不需要去招惹不必要的麻煩。因為他們對中 國政府並不信任,並希望中國有朝一日能成為民主國家,那時統一就 是一個可欲的選項,台灣現在維持現狀就是符合全體台灣人最大的利 益。(鄭端耀,2003)14

貳、新國家認同

新國家認同,就是認同本土、認同台灣這塊土地,台灣優先,「台 灣是台灣人的台灣」,凝聚主流民意建立台灣生命共同體15。台灣認同 論者認為台灣是一個國家,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不把台灣當成一個 國家,不承認台灣人民的自主權利,已隨台灣民主化失去其立足之 地。台灣作為一個主權獨立國家的事實,隨著民主制度的深化與鞏 固,已經成為台灣走向世界,迎向未來的憑藉。近年來,台灣人認同 隨著民主選舉、政治人物及媒體的操弄導致了族群的對立緊張和衝突 不斷的論辯對話,幾乎已成為人民普遍接受的社會現象。在台灣「不 分族群,只要認同台灣的都是台灣人」的說法已是不分老幼皆能朗朗 上口。

2004 年 8 月 13 日陳水扁總統在第 29 屆世界台灣同鄉聯誼大會 的致詞可以大致說明台灣新國家認同的意涵:

台灣是我們的國家,我們的國家不能被欺負、被矮化、被邊緣化及地 方化,台灣不是別人的一部分;不是別人的地方政府、別人的一省,台灣

14http://iir.nccu.edu.tw/meeting/paper/中譯/鄭端耀的文章.pdf,發表於「中國崛起之再 省思:現實與認知」美日臺國際研討會,政大國關中心舉辦,2003/12/11-12。

15在此我們將不討論台灣是等同於中華民國的認同或是追求建立主權獨立的台灣國的 認同。

(12)

以多倫多地區僑社為例

也不能成為第二個香港、澳門,因為台灣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簡言之,

台灣跟對岸中國一邊一國,要分清楚。16

李登輝在1999 年接受德國之聲訪問時拋出「兩國論」,以中華民 國在台灣,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定位為「特殊的國與國關

係」;另外,1999 年民進黨的「台灣前途決議文」,強調台灣「依目 前憲法稱為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2000 年民進 黨執政後,陳水扁總統提出「一邊一國」,以台灣為一主權獨立國家,

他的國名是中華民國為國家認同的指標,承續前總統李登輝的「兩國 論」。而近年來,泛綠陣營積極推動的「台灣正名」、「公投制憲」,

就是要建立台灣作為一個主權獨立國家的定位與認同。

參、混合認同

混合認同是什麼呢?認同政治在台灣一直有感性與理性兩個面 向,根據吳乃德的研究證明:感情認同台灣不一定會等同支持台灣獨 立,因為有現實政治上成本的考慮。同樣的,許多認同自己是中國人 的,也並不選擇統一,反而偏好維持現狀,這是因為過去兩岸在政治、

經濟、社會各方面的差距,台灣民眾怕統一後,從此失去了自由,失 去了民主,所以使得統一並不成為一個可接受的選擇。因此,政治認 同與現實利益的國家選擇是分裂的,這大概是過去數十年台灣民眾認 同政治的基本結構。(吳乃德,2001:44-45)

當然,目前在台灣,有很多人是以台灣為政治認同,同時 以中國為文化認同(施正鋒,2000)。認為自己的祖先是來自中國,

與中國有血緣關係,也不諱言台灣文化源自中華文化,充分表現了一 般人對文化中國的依戀,但他們同時也認為政治認同與文化認同不 同,因為台灣作為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應該有她的國家地位、國格 與尊嚴,可以參與國際事務。如果我們以跟台灣政治、經濟、地緣環 境相近的新加坡為例,其境內人口組成比率,華人占77.6%、馬來族 14.1%、印度族占 7%、其他人種占 1.7%。華人佔了新加坡三分

16 陳水扁總統以視訊直播方式於世界台灣同鄉聯合會第二十九屆年會中致詞;見 http://www. president.gov.tw/php-bin/docset/showspeak.php4。2005/3/13。

(13)

之二的人口組成,他們自認自己是華人國家,也保有大部分的中國文 化。但新加坡人稱早期來自中國的移民是華人、華僑、華族,而不使 用具政治意涵的「中國人」稱謂,因為新加坡人認為只有接受中國統 治,擁有中國國籍者才能稱為中國人(洪鐮德,2001:205,208)。

其實台灣島內屬於這種混合認同的比例也有愈來愈多的趨勢,外省族 群中認為自己是「台灣人」的比例也上升至四分之一左右。17

國家認同問題,是在當代社會關係與歷史壓力中,透過集體互動 的過程而發展產生的。一個政治世代的深刻認同,產生特有的政治意 識,也不是短期的政治變化就可以改變或形成的。當然,如果以統獨 立場來區分,大部分的台灣民眾是希望能維持現狀的。而且,有很多 認同台灣的人也不一定支持台灣獨立,但整體而言,台灣民眾年輕世 代的國家認同有傾向獨立方向升高的趨勢(如圖2-2-1)。不過,有一 些具有雙重認同的人,雖然同時認為自己是中國人也是台灣人,但台 灣人認同的位階是位於中國人之下的,就像認為自己是台北人也是台 灣人一樣,並不衝突,此時的台灣人認同只是一個地方認同而不是國 家認同。(施正鋒,2000)

17資料來源:「台灣智庫」在2004 年 11 月 8 日公佈的『布希連任後:台灣民眾對美 國的期待』民調。

(14)

以多倫多地區僑社為例

2-2-1 出生世代與國族認同(2003 年)表 (1)是中國人也

是台灣人

(2)是台灣人 也是中國人

(3)是台灣人

不是中國人 總計 Chi-Squar (10,1301) 二年級 6 (23.1%) 14 (58.3%) 6 (23.1%) 26

三年級 18 (28.1%) 20 (31.3%) 26 (40.6%) 64 四年級 48 (24.9%) 96 (49.7%) 49 (25.4%) 193 五年級 73 (26.9%) 141 (52.0%) 57 (21.0%) 271 六年級 60 (19.2%) 177 (56.5%) 76 (24.3%) 313 七年級 84 (19.4%) 218 (50.2%) 132 (30.4%) 434

總計 289 (22.2%) 666 (51.2%) 346 (26.6%) 1301 25.34(p<.05)

資料來源:黃囇莉、劉豁夫,2004。

附註: 2 年級指民國 20 年至 29 年(1931-1940)出生者;3 年級指民國 30 年至 39 年(1941-1950)出生者;4 年級指民國 40 年至 49 年(1951-1960)出生者;

餘此類推。

出生世代與國族認同(2003年)

0.0%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1)中台 (2)台中 (3)獨台

2-1-1 出生世代與國族認同(2003 年)圖

資料來源:黃囇莉、劉豁夫,2004。

(15)

第三節 台灣意識與中國意識的對立

台灣在過去幾年的政治轉型中,民眾本土意識不斷的提高。在政 治上,本土意識的提高所牽涉的還不僅是由台灣人民掌控政治資源,

更重要的是「台灣優先」,台灣人民應是「政治的主體」的論述。這 種「台灣主體論」或「台灣主權論」的論述就是台灣民眾是「對內自 主、對外獨立」的主體,而且是由生命凝聚而成的「生命共同體」(胡 佛,聯合報,2000/1/6)。透過主體性的追尋,走向正常國家是台灣 21 世紀國家發展最重要的目標。在性質上,這樣的台灣意識,具有 相當程度的排他性,也就是台灣認同與中國認同是相互排斥的。因為 具中國意識者認為台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灣人就是中 國人,台灣和大陸必須統一。如此,就易引起民族與國家認同的衝突,

不僅會成為族群衝突的根源,也造成「外省人危機感」(張茂桂、吳 忻怡,2001:150)。

李登輝在2002 年世界台灣人大會書面致詞中指出18什麼是「台 灣的價值」?我認為,就是以台灣人民意志、人民主權、人民生活、社會 安定、國家安全為經緯,所架構形成的本土化、民主化、國際化的台灣。

換句話說,台灣人民有權利透過民主的程序,表達並展現對台灣前途和國 家發展的自主性與主體性。…但是,要掌握台灣的價值,就必須要先建立

「認同台灣」的共識,也就是要先從意識上確認自己是「台灣生命共同體」

的一份子。基本上李登輝的「兩國論」,與陳水扁總統的「一邊一國」的 主張,大多來自「台灣主體論」的論述。

造成台灣意識與中國意識的原因,除台灣特殊的歷史過程 外,長期的兩岸分治、政治、經濟及文化因素及政治人物對於 選舉議題的操弄,都是形成此等對立意識的原因,從表2-3-1 可以清

楚的說明台灣「台灣意識」與「中國意識」的差異。

18 http://www.worldtaiwanesecongress.org/WTC2002/president_lee_address_2002.htm。

(16)

以多倫多地區僑社為例

2-3-1 台灣意識與中國意識的對立一覽表 情結

認知 中國意識 台 灣 意 識

民族來源 均為華人,同是漢民族

認同華人,但祖先來台三,

四百年後自成體系。(偏激者 倡台灣民族論)

鄉土感情 對台灣有家園感情,對大 陸有父祖根源。

對大陸陌生,「我的中國 在台灣」(梁景峰語)

國土意願 台灣小島,渴望做泱泱大 國的中國人。

台灣雖小,五臟俱全,可向 海洋發展。

政治因素 國民黨承襲中國大陸以 來的法統和正統。

台 灣 前 途 應 由 二 千 萬 人 自 決。

經濟因素 大陸消費市場大,兩岸結 合才有出路。

台灣脫離大陸經濟圈四十年 也能自存。

文化因素 台灣除少數原住民外,文 化均沿襲自中國大陸。

台灣幾百年來也吸收外來文 化,與大陸漸遠。

歷史文化 台灣自古以來為中國疆 土,是中國一部分。

台灣自荷蘭、明鄭、日據均 不受中國統治。清朝還將台 灣割讓,台灣要面對現實,

自行去除孤兒意識,獨立自 主。

資料來源:楊青矗著,台灣命運中國結,1987 年。

(17)

第四節 多倫多台灣僑民國家認同—一個經驗的敘述

隨著交通、視訊傳播科技發展的日新月異及出版事業的蓬勃發 展,世界已成為地球村,訊息傳遞快速,台灣僑民雖然移居海外,仍 時時的關心來自台灣的人與事,仍可隨時獲得來自台灣的消息,在海 外移民間國家認同的分歧也跟台灣一樣是熱門的爭論議題。

筆者根據在海外僑務工作之經驗歸納出多倫多台灣僑民國家認 同約略可分為以下幾類:

一、早期台灣僑民,壁壘分明的統獨意識:包括早期留學生、黑名單 人士。雖然台灣民主進步發展已經自由化,人民已擁有言論自 由,可充分表達自己的看法與立場,對與自己立場不同的國家認 同、統獨意識都可接受,也可以尊重別人的看法,但海外台獨基 本教義派仍舊鮮少與台灣官方海外駐外單位接觸。雖支持台獨的 民進黨取得執政權力後,已漸獲改善,惟仍與政府駐外單位保持 相當距離。而早期官宦子弟或退休軍官或受國民黨威權統治教育 下的海外移民則大多是堅持統一的「中國人」。

二、經濟起飛後的台灣僑民,國家選擇的認同意識:為教育程度較高、

經濟環境較好的中上階層。1980 年代是台灣政治和社會發生重 大變化的年代。當時台灣開放了黨禁、報禁、股市房地產狂飆、

經濟快速成長,個人所得大幅提昇,國人外移能力也相應大增。

另一方面,國內快速的社會變遷也帶來了政治不安定、治安敗 壞、小孩課業壓力過重、及生活環境惡化等隱憂,再加上中共長 期的武力恫嚇,使得台灣引發了一波波的移民潮。一般而言,外 省籍人士大多支持統一,台灣意識強度不若本省籍人士;而本省 籍人士,支持獨立者較眾,惟因教育環境、家庭及社會背景歧異,

統獨意識也相當分歧,不表態者所在多有,有的則是「綠中帶藍」

或「藍中帶綠」或「淺綠」或「淺藍」,更有許多是希望維持現 狀者。

(18)

以多倫多地區僑社為例

三、台商:多倫多地區台商組織有台灣商會與台商會,台商會會員因 在大陸有商業利益,一般較具大中國主義,而台灣商會則較具本 土意識,與其他地區僅有一個政治色彩並不分明的台灣商會組織 相較,這是比較不同的地方。

四、完全對台灣政治冷漠的台灣移民:這群人認為既然移民來到了加 拿大,就應該積極融入當地社會,享受並認同加拿大的一切,為 她犧牲奉獻,以做一個加拿大人為榮,加拿大就是他們的國家。

台灣政治上的紛紛擾擾,統獨意識、國家認同的爭論及藍綠的對 決都已經不是他們關心的對象。

五、成長於加拿大的第二、三代台裔子弟:接受加拿大教育,英文比 華文強,認同分歧的一代。他們可能認同台灣,也可能認同中國,

但有絕大部分的第二、三代台裔子弟認為自己是加拿大人,而且 既不是台灣人,也不是中國人。

當然,也有很多人既認同加拿大,又認同台灣或中國;更有些人認 同台灣,也認同中國,但請注意這群人裡有很多人認為台灣是中國的一 部份,「台灣認同」在他們心中是屬於地方認同。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西元 1624 年至西元 1633 年台灣海峽海盜橫行,中國帆船過來台灣的並不 多,同一時間,荷蘭人又因「濱田彌兵衛」事件與在台灣貿易的日本商人發生衝 突,導致在西元

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以下簡稱「雪霸處」)於 25 日指出,「國寶魚」台灣櫻花鉤吻鮭在 民國 81 年雪霸處成立初期,數量僅 200

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以下簡稱「雪霸處」)於 25 日指出,「國寶魚」台灣櫻花鉤吻鮭在 民國 81 年雪霸處成立初期,數量僅 200

國際半導體展即將於 23 日登場,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SEMI)全球行銷長暨台灣區總

至於在台灣的學術佛教,基礎相當脆弱,自 1950 年至 1960 年代,在台

知名的台南花園夜市,歷史雖不如其他台灣 夜市悠久,但在短時間內卻發展成近400個

發展自行車產業已逾五十多年的台灣,素來有「自行車王國」的美譽,大量台灣

台灣的手機擁有率是世界第一,帄均 2270 萬人中將近 1870 萬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