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以荷據時期安平地區為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以荷據時期安平地區為例— "

Copied!
21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自授課班級中選出十篇作品,集結成這本小書。由這些作品的內容,

可以發現,較之第一年的成果有明顯的進步。這些進步不僅僅展於學 生,授課的老師們在教與學的互動關係中也有相當大的成長,在這一 年中,老師們除了一般性的口頭式講授外,也運用多媒體豐富教學的 內容,並邀請校外的專家學者配合教學做了八次的演講,開拓學生們 的視野,同時,我們也邀集多所校外通識教育的老師,以座談的方式 檢討並徵詢本計劃在執行上可以改進的地方。老師們為了充實本身對 於海上絲路的深入了解,都花了相當的時間做學術的研究,也都撰寫 了相關的論文發表,這些努力似乎也從同學們的作品中得到証明。

今年的作品依據內容可以分成三個範疇:商業與都市篇、人物與 信仰篇及海上貿易篇。我們欣喜的發現,今年的作品已有學生將海上 絲路的課程與專業做了結合,這正是本計劃在設計時最重要的目的─

─要以通識教育課程來拓廣、加深同學們在專業知識中的人文層次,

今年的成果讓我們更有信心,期待接下來的第三年、第四年會有更好 的成績。

看到自己寫的字變成印刷的文字,內心的喜悅是無以倫比的;看 到學生對於學習成就所煥發出的喜悅,是老師教學中最大的安慰,這 本書正反映了這樣的情緒,感謝同學們的努力,也謝謝王振勳、何孟 興、顏清梅老師的用心,更要謝謝對本計劃多所支持的毛漢光、古鴻 廷教授,及其他參與計劃、關心計劃的老師們,希望藉著這一次的成 果,能使接下來的成果更加豐碩。

耿 慧 玲 2004.8.20

(2)
(3)

Ԕ֏

壹、商業與都市篇

˘ă!ঔ˯කྮϹ఼ᄃέݑξౌξ۩ม̝ᙯܼ..ͽఈፂॡഇщπгડ ࠎּĪౌξഀ៍α Bī………P 1! 前言………P 2 海上貿易時期的崛起………P 2 台灣當時的國際地位………P 4 荷蘭人佔台………P 5 熱蘭遮城的興建發展………P 8 大員街區的興建發展……….P 10 大員市鎮的空間組織………P 12 荷蘭人西式殖民概念所建構的大員市鎮……….P 19 結論……….P 20 參考書目……….P 22 審查意見……….P 24

˟ăঔ˯කྮ၆ރκ೻៍Ѝຽ۞ᇆᜩĪαԫЃย˟ Cī………..P 25 前言………P 26 海上絲路的起源………P 27 海上絲路的發展與演進………P 28 海上絲路的航線………P 31 海上絲路,如何帶動威尼斯觀光產業………P 35 結語………P 43 參考資料………P 46 審查意見………P 47

貳、人物與信仰篇

˘ă!˘΃็؈ˠۏ—ዑۿᐷĪЃย˟ Cī………P 49! 前言………P 50

(4)

心得感言………P 53 參考文獻………P 54 審查意見………P 55

˟ă!ঔ˯̃ৠĈ๽য়ܫЈĪαЋ˘ A ăαЋ˘ Bī………P 57 馬祖信仰起源於哪裡,而媽祖信仰又是如何傳至台灣的呢?………P 58 生平與傳說………P 58 馬祖神像的由來及雕刻………P 60 廟宇………P 61 活動………P 63 小常識………P 65 進香團隊的類型………P 66 大甲媽祖-歷代褒封………P 71 結語………P 73 組員心得………P 74 審查意見………P 80 ˬă!઼̚ˠ۞᝭ๆ.ዑ׶Īྤੈგந˘ Bī………P 81!

前言………P 82 神秘的人物-鄭和………P 82 鄭和下西洋的動機………P 83 鄭和海上足跡………P 85 陪伴鄭和下西洋的船隊及艦隊………P 86 鄭和遠航的影響………P 88 鄭和與西方航海家………P 90 結語………P 92 參考資料………P 93 附錄………P 94 審查意見………P 98 αă!ዑ׶˭Ҙ߶Īྤੈგந˘ Bī..………P 99!

鄭和簡介………P100 鄭和是世界航海的先驅.………P100 鄭和下西洋的動機和目的………P101 鄭和下西洋路線圖………P102

(5)

朝貢策略促進商貿………P108 心得………P109 參考來源………P110 審查意見………P111

叁、海上貿易篇

˘ă!ځ୻ॡ΃۞ঔ൸ă࣓૗ᄃռˠঔ˯෶ٽĪྤੈგந˘ Bī

………. P113 前言………P114 海盜、倭寇對當代朝廷所帶來的影響………P114 私人海上貿易的盛行………P115 結論………P 116 參考資料………P 117 審查意見………P 118

˟ă!ځ୻ॡഇ۞෶ٽĪᒖဩგநα Bī………..…P 119 前言………P 120 明朝貿易………P 120 清朝貿易………P 122 結語………P 123 參考資料………P 125 審查意見………P 126 ˬă!ڌݑֲЧ઼дঔ˯කྮ۞֎ҒĪ.ੑચܛᏉα Aī…..…… P 127

前言………P 128 東南亞各國簡介………P 128 東南亞各國的宗教、特殊風俗………P 132 東南亞各國在海上絲路的地位及貢獻………P 136 今東南亞各國之政治.經濟.社會轉型及其發展………P 151 總結………P 166 參考文獻………P 166 資料來源………P 167 審查意見………P 168

(6)

前往中國………P 181 返鄉………P 139 讀後感………P 198 審查意見………P 206

(7)

Ī壹ī

થຽᄃౌξቔ

(8)
(9)

海上絲路交通與台南市都市 空間之關係

—以荷據時期安平地區為例—

都市景觀四 A

宋慧卿

黃婉珍

(10)

一、前言

在十六世紀初至十七世紀末的世界歷史中,西方海上強權國家紛紛崛起,靠 著優勢的武力進軍東方,列強開始在亞洲各國建立殖民地並且互相爭奪貿易權,

當時的東方各國原本封閉的社會型態,開始在政治、經濟、文化上呈現出另一種 的風貌。

台南市安平地區是全台開發最早的地區,明天啟四年(西元 1624 年)八月,

荷人進據台灣,在安平(一鯤身)築熱蘭遮城,並在城東畔設屋宇市肆,聽民貿 易,此熱蘭遮市街即為台灣最早聚落之一。歷經明鄭三代,至清光緒十三年(西 元 1887 年)止,一直是全台的首府,道署、府署、鎮署、海防廳署、府學及號 稱台灣門戶的港口皆在此,而為全台政治、軍事、文化和經濟的重心。

荷蘭人將台灣推上了世界的舞台,荷蘭人治台時間僅三十八年,但卻是台灣 歷史上的大躍進時代,從原始文化時代一躍而進入近代社會,也為台南都市空間 結構帶來啟蒙和基礎。

二、海上貿易時期的崛起

十七世紀的歐洲,是一個重商主義發達的時代。在十五世紀、十六世紀的時 候,歐洲人發現了美洲新大陸,也完成環繞世界的新航線。西班牙人和葡萄牙瓜 分世界,西班牙人控制了一半;葡萄牙人控制了另外的一半。隨著海上霸權時代 的來臨,航海技術的發達,改變了世界歷史的發展,從此地球變成了一體。也為 台灣帶來新的時代。

(一)葡萄牙與西班牙強權發展時期

在葡萄牙人航行大西洋的前後分別發現了西非的波加多海峽(西元 1443 年)與綠角群島、好望角。西元 1498 年 5 月 27 日瓦士科‧達‧伽瑪(Vascoda Gama)更繞過好望角沿著東非海岸北上進入阿拉伯,其船隊於西元 1498 年 抵達印度的馬拉巴海岸,這一條由西方至東方的新航路,開啟了西方殖民勢 力東進的時代。1

葡萄牙人在發現東方航路之後,首先佔領印度果阿,作為經營東方第一 個殖民地,之後陸續建立經商據點,最後進入中國,在中國廣東建立商館,

進行對日本與中國的海上貿易。

在葡萄牙人發現非洲南端好望角的同時,西班牙的船隊也在哥倫布的率

1台灣文獻季刊第五十二卷第一期『台灣歷史建築研究』專輯<荷治時期安平舊聚落的空間變遷>。作者: 楊一志

(11)

領下,在西元 1493 年進入加勒比海地區的美洲大陸,奠定西班牙在美洲殖 民的基礎。

(二)荷蘭強權發展時期

荷蘭原先為西班牙王國所統治的地區,荷蘭在宣佈獨立之後,開始積極 發展貿易及漁業,在十六世紀上半期,荷蘭的阿姆斯特丹已經發展成貿易城 市。西元 1595 年哈德曼率領四艘商船由荷蘭北部出發航行至爪哇,開啟荷 蘭人航行東印度群島的航線,也使荷蘭人更加堅定了與葡、西兩國爭奪東方 貿易權的信心。由於西元 1580 年-西元 1640 年期間葡萄牙遭西班牙合併,

葡國勢力衰退,荷蘭人遂侵蝕葡萄牙在東方建立的經商據點,逐漸向東方世 界前進。2

西元 1602 年荷蘭商人在政府的保護下成立荷蘭東印度公司(簡稱 VOC),積極從事對東方的貿易。西元 1622 年荷蘭人對當時屬於葡萄牙人的 澳門發動攻勢,未獲成功而轉至澎湖,西元 1624 年佔領大員,此為西方強 權殖民台灣的開始。荷蘭人將葡人驅逐出麻六甲海峽,取代了葡萄牙人建立 起東方的貿易地位,成為十七世紀歐洲最富庶的國家。

(三)英國與法國強權發展時期

十六世紀初期,英國雖然在貿易實力上不及荷蘭,但是英國的船隻就不 斷地進出丹麥海峽參與波羅的海地區的商業競爭,西元 1600 年英國成立了 東印度公司,初期由於英國東印度公司資金薄弱無法與荷蘭東印度公司相抗 衡,但是英國在西元 1651 年制訂了航海法之後,由於法令內容得以加強英 國在海上活動的優勢,於是英國在海上的勢力逐漸追上荷蘭,成為新的海上 勢力。。

十八世紀以後英國以印度為根據地在麻六甲、緬甸、越南建立殖民地,

漸漸取代荷蘭成為貿易強國。在英國建立位於印度的根據地的同時,法國也 在印度南岸的旁地治利建立貿易轉運站,十八世紀中葉以後,英國與法國爆 發在印度東南海岸的爭霸戰,最後法國戰敗,因次英國佔有全印度半島,法 國遂在十九世紀轉往越南及柬埔寨發展。3

2台灣文獻季刊第五十二卷第一期『台灣歷史建築研究』專輯<荷治時期安平舊聚落的空間變遷>。作者: 楊一志 3台灣文獻季刊第五十二卷第一期『台灣歷史建築研究』專輯<荷治時期安平舊聚落的空間變遷>。作者: 楊一志

(12)

三、台灣當時的國際地位

早在歐洲人發現台灣之前,台灣早已成為中國沿海地區海盜的巢穴,許多的 中國漁民以此為據點與日本人進行走私貿易活動,當時的台灣基本上還是屬於一 個閉鎖式的社會型態,除了提供一個外來物資交換的地點之外,台灣本地根本談 不上建設,這樣的狀況一直維持到歐洲人東進為止。

我們可以透過歐洲對東方的貿易內容瞭解台灣對於歐洲列強的重要性以及 台灣地理位置的優越性。就地理位置來說,由南洋至日本及中國的航道都必須經 過台灣附近海域,其地理位置是介於在東方海域花采列與的中心位置,此位置是 整個亞洲地區經濟及戰略的重要樞紐更是東南亞地區北上日本及中國海上航路 重要的貿易轉運站,因此成為歐洲列強欲與中國、日本及東南亞各國展開貿易必 須掌握的根據地。4

台灣不但擁有豐富的天然資源而且又位於海上貿易航線的重要位置上,相當 具有軍事價值,再加上當時明朝政府採取海禁政策,對於中國沿海的貿易加以限 制,中國本土對外貿易的地點難尋,且對當時的中國政府而言,台灣並非中國的 領土,而歐洲列強如欲從事東方貿易就必須再靠近中國沿海的附近找一個適當的 據點,所以,台灣自然成為列強爭相奪取得貿易據點。

資料來源:http://www.taiwanus.net/history/1/04.htm

4歷史月刊 2003.2,P20~30<就從安平追想起—荷據時期的台灣>作者:陳國棟

一五九八年

杜度生(Cornelis Doedtsz) 所繪的東南亞水路圖 從地圖上可觀察到台灣島 是由東南亞至中國東部、北 部、日本、朝鮮等地的重要 通道,也就是從歐洲來東方 的必經之路。若能控制台灣 海峽將是一項極大利益。

(13)

四、荷蘭人佔台

西元 1622 年荷蘭人首先來到澎湖,卻被明朝驅逐。而明朝認為澎湖是他們 的領土,臺灣因為地處偏遠距離中國遙遠,是個化外之地,並不屬於中國領土,

所以准許荷蘭到臺灣。因此,西元 1624 年荷蘭人轉而佔據了臺灣(安平)。 西 班牙人看到荷蘭人佔據了安平,感到不安,唯恐西班牙的船隻,從菲律賓北上到 日本的航線,會被荷蘭人切斷。所以,西班牙人在荷蘭占領臺灣之後的西元 1626 年,率軍佔領臺灣北部的基隆,西元 1629 年再佔滬尾(淡水)。臺灣的南部乃 被荷蘭人佔領,北部被西班牙人佔領。 西班牙與荷蘭這兩個海上強權國家,彼 此之間互相爭奪海上霸權,終於荷蘭人在西元 1642 年趕走西班牙人,成為臺灣 島上的唯一霸主。

(一)荷蘭東印度公司

荷蘭是近代資本主義發展最早的先驅國家之一,其實荷蘭是一個低地國,土 壤鹽分很高,並不利於農耕。而荷蘭剛好處於歐洲的地理中心,同時擁有良港,

因此擁有很大的優勢可成為歐洲物產轉運中心。在十四、十五世紀歐洲大航海時 代,荷蘭人勇於開拓海,屢次擊敗宗主國西班牙,以及海上霸主英國,獲得極大 的商業利益。荷蘭商界甚至組織了荷蘭東印度公司,總理在好望角以東至麥哲倫 海峽以西的商業運作。荷蘭東印度公司最為特殊的地方是,它幾乎等於是國家的 代理機構,擁有武裝艦隊與軍隊,並且能夠和其他國家談判、開戰或媾和。5 葡萄牙人在東方貿易上獲得了巨大的利潤,使得荷蘭人也躍躍欲試,從他們 發現彼此互相競爭的結果是買貴賣賤,於是就把各港市的東方貿易公司組合起 來,組成一家公司命於『東印度公司』,成立於 1602 年,是一個擁有政權的商業 機構。

(二)荷人來台原因

其實荷蘭東印度公司最根本的目的是做生意賺錢,對於執行國家權力只是確 保獲利的手段,而非目的。與中國人做生意,才是荷蘭人的本意,他們原本希望 在中國沿海取得一處據點,可以把中國的絲綢運到日本,但由於西元 1549 年明 朝政府禁止與日本的貿易,當時日本生產許多的白銀,中國則生產許多的絲綢中 日之間存在著厚利的商機,荷蘭船隊在西元 1604 年試圖和中國商人購買生絲以 轉銷日本或運回歐洲,但直接貿易的方法失敗了。在西元 1622 年再試,佔領澎 湖,但又失敗,在中國政府默許的情況下,因此才來到台灣。

5台灣文獻季刊第五十四卷第三期『西班牙、荷蘭與台灣關係』專輯<十七世紀的荷蘭史地與荷據時期的台灣> 作 者:陳國棟

(14)

西元 1624 年至西元 1633 年台灣海峽海盜橫行,中國帆船過來台灣的並不 多,同一時間,荷蘭人又因「濱田彌兵衛」事件與在台灣貿易的日本商人發生衝 突,導致在西元 1628 年至西元 1623 年間被日本停止貿易。從西元 1624 年至西 元 1623 年的八年間,不斷的挫折迫使荷蘭放棄台灣,不過荷蘭一直沒有付諸行 動。西元 1624 年荷蘭人進佔大員島,開始了三十八年的統治,最初十年間,荷 蘭人只是想把台灣當作是一個東亞轉運中心,將從中國方面過來的商人那邊購買 生絲、絲綢、黃金、瓷器等中國商品,把其中的生絲、絲綢及台灣產的鹿皮賣到 日本,以換取日本的白銀,而在十七世紀,日本是東亞產銀最多的國家,荷蘭人 拿著日本生產的白銀和中國的黃金,就可以到印度西北的固加拉特及東南的科羅 曼德爾海岸購買棉布。荷蘭人拿到印度棉布後才能到爪哇、蘇門達臘買胡椒、到 摩鹿加(香料群島)購買丁香和荳蔻。胡椒、丁香和荳蔻等香料是吸引葡萄牙人、

荷蘭人和英國人航海來到東亞的主要誘因。6

西元 1633 年日本恢復了跟荷蘭貿易,對中國商品的需求也跟著恢復,既然 不能到中國海岸貿易,也就需要像台灣這樣靠近中國的地方,以方便自中國人手 中取得生絲、絲綢與黃金。

(三)歷史與地理的巧合

表面來看,台灣和荷蘭有一些的共同點,在歷史上來看,皆於十五、十六世 紀中葉比較有完整歷史紀錄,荷蘭在西元 1572 年左右才開始反抗宗主國西班 亞,走向獨立之路,而台灣則是在十六世紀中葉起,才開始有原住民以外的人定 居,才逐漸有相沿敘述的歷史。而在地理上來看,荷蘭北方外海有一排五、六座 以上比較大的小島,自東北至西南,一字排開,緊貼著阿姆斯特丹以北廣大水面 的北緣。這一排島嶼合起來稱為瓦登列島,其最西的一座為德克索島。從阿姆斯 特丹到瓦登列島之間廣大的海域,現在被一條叫做「堰塞堤」的三十幾公里長的 海堤分隔成南(淡水湖)、北(瓦登海)兩個部分。

十七世紀左右的台南古地圖,於三四百年前的台南外海由北至南,一字排 開,恰巧也有一排陸地化的沙洲,中國文獻稱為「七鯤身」。最北的一座沙洲稱 為『一鯤身』,也作『大員島』,是荷蘭東印度公司時代的『熱蘭遮城』所在地。

7

6台灣文獻季刊第五十四卷第三期『西班牙、荷蘭與台灣關係』專輯<十七世紀的荷蘭史地與荷據時期的台灣> 作者:

陳國棟

7台灣文獻季刊第五十三卷第四期 <荷據時期的台南> 作者:石萬壽

(15)

荷蘭東印度公司船艦

描繪 17 世紀阿姆斯特丹繁榮景象的銅 版畫。遠處教會是當年東印度公司總部 所在地。此圖出自「城市及其往事」

﹝Steden & Verleden﹞一書。

十六世紀荷蘭戰船

當時荷蘭的造船技術已相當的發達

海上荷蘭戰艦

資料來源:http://www.ettoday.com/case/av/taiwan/netherlands/images/10.jpg

資料來源:http://www.cca.gov.tw/event/historical/htm/01_1/01_1main_01.htm

資料來源:http://www.cca.gov.tw/event/historical/htm/01/01.htm

(16)

五、熱蘭遮城的興建發展

西元 1623 年 10 月 25 日荷蘭長官雷爾生決定在大員建築城砦,並親自率領 士兵在大員地區(一鯤身島)開始建築城砦,當時由於建築材料短缺及屢次遭受 台灣原住民的襲擊,導致該次築城只能以竹子、土塊建造。此城完成是文獻上最 早記載荷蘭人在台灣本島建築城堡的開始。

荷蘭人抵達台灣之後,先在北線尾島設立商船,並於大員城舊址建造城堡。

此城堡稱為熱蘭遮城,城堡的築造歷經荷蘭五位在台總督,歷時八年四個月(西 元 1624 年至西元 1632 年),熱蘭遮城堡是當時荷蘭人在台灣軍事、商業中心,

重要性不可言喻,其建築歷程大致分為下列三個階段:

(一)木竹城堡時期(西元 1624 年-西元 1626 年)

當荷蘭人由澎湖撤退到達大員之後,最初選擇在城砦的舊址建築城堡,

這個地點是位於進入台江灣港灣南方的陸地上(一鯤身島),也就是今天的 安平,而荷蘭人商館則建築在對岸的沙丘上(北線尾島)。此時,荷蘭人的 計畫是將北線尾島建造成一個從事貿易的地區,而對岸的一鯤身地區則計畫 建造一個防禦戰略據點。

這一段時期是熱蘭遮城的建造初期,所使用的材料除了由中國大陸進口 之外,就是取自拆毀澎湖舊城的舊建材,包括石材、瓦、木板及磚。由於建 材數量稀少,因此城堡的築造工作只能因陋就簡,到西元 1625 年為止,荷 蘭人已將成保健築城常約 44.4 公尺,寬 31.3 公尺的木竹城堡,並經由東印 度總公司同意將其命名為奧倫治城,城堡主體除了東北邊的城牆的城牆取材 於澎湖舊城的木板中間以砂填充築造而成。此一時期的建造工程著實地奠定 了城堡日後的發展基礎。8

(二)內城時期(西元 1627 年-西元 1633 年)

此一階段為熱蘭遮城建造過程蓬勃發展的時期。這時候荷蘭人在北縣尾 島上的商館與其他設施由於海水的侵蝕遭受嚴重地破壞,再加上北線尾島上 並無可供居住者飲用的清水,生活條件惡劣,因此,荷蘭人將北線尾島上的 商館、房屋及其他設備(海堡 Zeeburg 除外)遷移至熱蘭遮城的附近,由此 時開始,北線尾島不再是荷蘭人貿易發展的重要區域,而成為其建造防守北 方港道防禦工事的戰略據點。荷蘭人開始集中力量發展熱蘭遮城與大員市 街,並著手進行城堡第二階段的建造工作。

首先,荷蘭人在城堡內建造一棟二層樓的建築物,上層為士兵住宅,下 層為倉庫。到了西元 1631 年,熱蘭遮城的南邊城牆已經以石材及石灰砌築 建造完成,而城堡內的彈藥庫、衛兵室、糧倉及儲水庫也都以磚或石材建造 完成。此外,荷蘭人並在城內建造排水溝作為排水系統,將城內的雨水及廢 水排入海中。在此一階段,熱蘭遮城的建造內容著重於如何使得城堡更堅 固、防火為優先考量。

8台灣文獻季刊第五十二卷第一期『台灣歷史建築研究』專輯<荷治時期安平舊聚落的空間變遷>。作者: 楊一志

(17)

舊時熱蘭遮城

西元 1652 年 Cornelis Jansz Plockhoy 所繪熱蘭遮城和大員島附近的地理狀況。

資料來源:http://www.cca.gov.tw/event/historical/htm/01_1/01_1.htm

(三)外城擴建時期(西元 1634-西元 1661 年)

熱蘭遮城的築造工程著重於外城及其他的防禦工事的興建,由於荷蘭人 將熱蘭遮城的建造地選擇在沙丘上,城堡長年經海水及海砂的侵襲易於損 壞,所以在這一時期荷蘭人也不斷地進行城堡及內部建築物的增建與維修的 工作。

由參考文獻中得知,在這個時期熱蘭遮城的內城及外城內部的建築物 數量大幅的增加,其規模幾乎形成一個小社區,城堡內的房屋幾乎都為一或 二層樓的斜屋頂建築,其開口位置大都在中間。9

9台灣文獻季刊第五十二卷第一期『台灣歷史建築研究』專輯<荷治時期安平舊聚落的空間變遷>。作者: 楊一志

遮城堡的平面圖

四角稜堡。城內有行政辨公室、操場、軍營、軍械庫、指揮部、醫院、

倉庫等。大砲大都置於稜堡內。稜堡形狀依地形、山川、海岸而有所 不同,亦有五角形、圓形稜堡

資料來源:http://www.cca.gov.tw/event/historical/htm/01/cg.htm

(18)

六、大員街區的興建發展

荷蘭人在大員地區建造城堡的同時也在對岸的北線尾修建一個商館,此商館 曾經是荷蘭人發展貿易的重要地點,隨後荷蘭人將商館貿易區經過三次遷移,最 後在西元 1628 年才決定放棄北線尾,並將北線尾上的商館及一切財務、人員遷 移到大員地區。以下將西元 1628 年之後大員街區的興建歷程分成三個階段,並 分別加以討論。

(一)草創時期(西元 1628-1634 年)

荷蘭人在西元 1642 年到達台灣時,就已經派遣土地測量施以樁及繩子 設計規劃出城堡及其他建築物的位置,其規劃原則分成下列兩點:

1、城堡的建造地點必須選擇在大船能停泊的港灣海角上,以擔負起防 衛港灣的責任。

2、對於市鎮的規劃是以寬大的街道來劃分出長方形的街廓做為商人及 居民的居住地。

這兩個原則的確是基於荷蘭人殖民地的認知,第一是防禦需求,第二是 基於商業需求。

西元 1628 年,荷蘭人決定積極展開對大員地區的建設,遂開始對其建 商業全盛時期的熱蘭遮城圖

圖中的外城、安娜麥頓陵堡及烏特勒支堡已建造完成。外城及城 堡也已連接起來,外城內部房屋楖比鱗次地形成一個小社區。

資料來源:http://www.dialogue-arch.com.tw/tainan/images/48-55/02.jpg

(19)

設的細部內容加以規劃,包括衛生設備、防火設備、土地與街區的規劃、土 地所有權的登記及公共設施維修費徵收等,都有詳細的計畫與規定。而大員 街區的位置,就再與熱蘭遮城格一片空地相望的「漢人聚落區」。之後的大 員市鎮就由「街區」、「廣場」及「城堡」三個主要元素所構成,再加上市鎮 中心其他的公共設施所構成,並根據荷蘭人的設計規範而循序發展。10

(二)街區時期(西元 1635-1647 年)

大員市街經過荷蘭人七年的規劃與發展後,市鎮結構已經大致形成,這 時候大員市鎮的居民數量在荷蘭人大量招募漢人來台的政策下逐漸的增 加,大員市鎮也因為聚集了日漸增加的人口而逐漸擴大發展,到了西元 1639 年時,台灣約有八千個中國人,大部分都是勞工移民,而這時候大員街區中 約有一千個中國人及二百間房屋。由於市鎮人口的增加,造成市容混亂,因 此,荷蘭人台灣長官普特曼斯(Han Putmans)重新對大員街區作了一次規 劃。

這一階段,大員市街已經逐漸形成一個頗具規模的街區,此街區由一條 南北向、一條東西向的寬皆與另一條平行於東西向較窄的街道劃分出六個街 廓所構成,在市街與城堡之間的廣場有幾棟建築物與設施,其中包括荷蘭人 的舊商館、絞刑台及其他建築物,城堡的西南方則建造有醫院和墓園。

根據文獻資料記載,在西元 1634 年至西元 1643 年間,荷蘭人曾經多次 下令要居住在大員街區的居民將住屋以磚及瓦加以改建成防火建築物,並進 行道路修整、建造垃圾場及公共廁所工程。另外荷蘭人也曾經重新設計大員 地區的街道系統,將路面抬高 30 公分以利排水,並使用碎蠔殼及砂與由基 隆運來的石頭建造了一條穿越廣場由城堡到市街間的道路。還將原來的碼頭 岸壁以木樁擴建至城堡與街區的北邊及東邊,並廣設公廁,這些公共工程的 設計建造其目的都是要使大員市鎮成為一個安全、乾淨、整齊、能長久居住 的城市。

(三)十九街區時期(1648-1662)

大員市鎮由於人口的增加而擴大的同時,對岸的明朝政府國力漸衰,流 寇四起,而關外的滿人又欲謀奪政權,因而引發連年的戰亂,一般的居民無 法維持生命及生計,為躲避戰亂紛紛渡海來台,由於人口的激增,也造成大 員市街的再度擴大。

在西元 1647 年到西元 1648 年間擴大的大員市街被荷蘭人設計成由三條 東西向及三條南北向交叉的接到分割出十九個長方形的街廓,街區中街道的 寬度大約都在 20~30 公尺之間,街道都鋪上路面,並在其兩旁建造有排水 溝。街區中建造有市政府、公秤處、醫院、市場、孤兒院及婦女收容所,教 堂則建造在城堡內。

10台灣文獻季刊第五十二卷第一期『台灣歷史建築研究』專輯<荷治時期安平舊聚落的空間變遷>。作者: 楊一志

(20)

在西元 1628 年到西元 1625 年之間,整個大員市鎮已經大致發展出一個 完整的規模,荷蘭人認為城堡、防禦工事等武力才是能夠支持他們長久經營 一個海外殖民地的最重要條件。荷蘭人有計畫地經營其殖民市鎮,藉由熱蘭 遮城堡鞏固治權之後,再進一步地發展以貿易為主的大員市街,欲將台灣建 設成一個長久的海外殖民地。而這樣一個由西方都市設計理念所規劃發展的 市鎮,在漢人掌握空間統治權之後,會交織出如何的都市空間呢?

七、大員市鎮的空間組織

大員市鎮於荷據時期的人口有逐漸增加的趨勢,傳統聚落慢慢形成,在荷蘭 人所建立的大員市鎮其市街內外皆有許多已經漢化的平埔族、早期往來中國與台 灣之間的商人(從事走私的商販)與捕魚為生的漁民遷入定居,而荷蘭人經營大 員市鎮的經營要點是以經濟貿易、軍事防禦為重點,形成了台灣最早期的西式市 鎮。

第一節 空間的構成與領域

荷治時期的大員市鎮,基本上是由荷蘭人依據西式的市鎮規劃理念所建構而 成的,是一種計畫性、強迫性的市鎮發展模式。

以下就對於大員市鎮的空間與領域作一的說明:

十六世紀的大員港

資料來源:http://www.taiwanus.net/history/1/17.htm

(21)

(一)區位

大員市鎮位於臺灣海峽進入臺江內海的港道旁,陸地所突出的一角上,

中間隔著荷蘭人稱的「北方港道」與對岸的北線尾島相望。若以大員市鎮為 中心則其東方為台江內海、西方為台灣海峽、南方為長條狀的沙洲。因此在 荷治時期,除了南方的沙洲在海水退潮時偶而與台灣本島接觸,其周圍都是 海洋,以臺江內海的軍事防禦角度來看,大員市鎮易守難攻,以商業貿易的 角度來看,大員市鎮所防禦的北方港道,是一條連接臺灣本島及亞洲重要航 運路線的重要航道。11

(二)邊界 1. 天然邊界

大員市鎮三面臨海(東、西、北),另一邊(南)為狹長的沙洲,在沙 洲靠近市鎮的地區,地形隆起形成一處較高的丘陵地。因此市鎮周圍的海岸 以及丘陵地構成其天然邊界。

2. 防禦系統

包括熱蘭遮城、海堡、烏特勒支城、圍籬,基於防禦的需求,荷蘭人在 北線尾沙洲靠近北方的位置建造「海堡」,並於市鎮南方的丘陵地上建造「烏 特勒支城」及圍籬,擴大了大員市鎮的人為邊界。

3.主要空間構成元素

(1)城堡(熱蘭遮城):荷蘭人將熱蘭遮城堡建築在一鯤身島靠近北方港道 的丘陵地上,分城內城(西元1632年年底完工)與外城(西元1634 年初步擴建完成);城堡的內城較高(總高度約 20 多公尺;第1、2層約各 為6至7公尺)共有3層,長約 140 呎(39.76 公尺)、寬約 100 呎(28.4 公尺),量體接近正方形,四個角各配置一個稜堡;外城較為低矮(高約 9 公 尺)共有兩層,建築量體呈長方形。城堡的構造材料大多為石材及磚,而磚 砌的方式各家說法不一。12

城堡建築完成後的空間配置如下:

A、內城:內城部分主要作為防禦用途,最上層作為軍事指揮所、瞭望臺、

砲台及幾棟的營舍,第2層為教堂、職員宿舍、士兵營房,地下 室深約 3 公尺以上,為倉庫(儲藏民生物質)及彈藥庫。

B、外城:外城部分主要作為貿易用途,最上層作為住宅密集的「荷蘭社 區」,下層為倉庫及交易場所(商館)。

城內住宅及營舍的建築型態除了長官官邸為3層樓平屋頂建築外,其餘 皆為1至2層樓的斜屋頂建築,屋頂上大多配置煙囪。這些建築物的開口多 集中在正立面的中間位置,主要出入的門則位於中間。

11台灣文獻季刊第五十二卷第一期『台灣歷史建築研究』專輯<荷治時期安平舊聚落的空間變遷>。作者: 楊一志 12台灣文獻季刊第五十二卷第一期『台灣歷史建築研究』專輯<荷治時期安平舊聚落的空間變遷>。作者: 楊一志

(22)

(2)市街:大員市街 (荷蘭人稱「中國人市街」)

A、街廓及建築物-市政府、墓園、醫院、稅務所、孤兒院、婦女收容所、

住宅、市場、監牢、商館….等。

大員市街街廓的配置大致如下:

(a)市鎮中共有被道路所分割的17個街廓,呈長方形或梯形

(b)在各街廓周圍建築有1至3層樓面向街道的斜屋頂建築物,或築以圍 牆將街廓圍閉,建築物或圍牆有圍閉的街廓中間地區則是分割得井然 有序的空地,如耕地之類的。

(c)荷治後期,在市街南方運河的對岸又多了1個街廓,其上建築有1排 類似倉庫的房屋。

市街中的建築物分成公共建築物及一般住宅兩大類,其中靠近廣場區 的建築物規模較大,是市鎮的公共建築物,包括市政府、稅務所及公共墓園,

醫院則位於城堡的南。街廓中的建築物大多是單層樓的斜屋頂建築,屋頂配 置有煙囪,其正立面大多面對著街道,開門則位於正立面的中間。

B、交通系統-街道、道路

大員市街是在西元1647年前後被荷蘭人設計成擁有19個街廓及 3條東西向與3條的南北向交叉的街道,另有一條由市鎮接住城堡的道路及 一條由城堡(外城)接往醫院的道路,市街中的街道系統成水平垂直交叉分 割市街的街廓,路面寬約 20 公尺至 30 公尺,路的中央高出水平面約 30 公 分向兩側傾斜,道路兩側並建造有排水溝以利洩水。

C、公共設施-碼頭、垃圾場、公廁。

(3)開放空間-廣場

大員市鎮的開放空間為地處於熱蘭遮城與市街中間的「廣場」,廣場 上鋪植草皮並設置絞刑台、中國人市場及鐵匠作坊,在中間位置並建造有 一條由市鎮至城堡的石頭道路。此廣場為中國人市街與城堡的中間介面空 間,「廣場」所在位置為荷蘭人的權力象徵-「城堡」與其統治地區-「市 街」隔開,以軍事防禦的角度而言,空曠的廣場有利於荷蘭人監視並防止 街上的中國人叛變,荷蘭人在廣場上設置絞刑台威嚇中國人,建立殖民者 的權威地位。

另外由荷蘭人舊商館所改建的「中國人市場」位居絞刑台的北邊,為 兩棟比鄰而立的單層樓斜屋頂建築物所構成。鐵匠作坊位於絞刑台的西南 方,也是兩棟比鄰而立的單層樓斜屋頂建築物所構成,但其規模較小。

(4)港口

大員市鎮港口有3個,位於城堡北側的口岸為荷蘭人對外貿易的重 點地區,另外2個分別位於街區的南側及北側,南側港口後來被荷蘭人擴

(23)

建成「南方運河」,成為對赤崁航運的主要口岸,而北側港口的功能是屬 於從事近海漁業的小港口。

4 中心、軸線及向度

以荷蘭人的規劃理念而言,大員市鎮是以「熱蘭遮城」為中心,而以

「大員市街」作為次中心,中心及次中心之間以「廣場」為中界空間作為 兩者之間的連接或區隔,若以此觀點來看大員市鎮,可以看出有以下幾條 軸線:西北-東南向、東-西向、南-北向,這些軸線的交會點大概為於 熱蘭遮城內城的東北稜線與外城東側附近,若以殖民地的最高權力象徵-

「長官官邸」的建築位置為中心,沿東西、南北向的軸線則是城堡主要量 體的配置方向。

大員市街的發展是以「街廓」為單元,而各個街廓內部的建築物則是 以中間的空地或廣場為中心,而對道路圍繞街廓邊緣作發展。13

第二節 空間層級

大員市鎮的空間領域分成荷蘭人區域(城堡)及中國人(市街),在這兩大 領域之下,在細分出幾個小領域,這些領域各有所屬的空間層級,各空間領域因 著這樣的層級觀念,發展出彼此之間的關係。大員市鎮在從規劃初期開始就遵循 著荷蘭人的計畫發展,是殖民市鎮的最佳例證,就殖民地的空間性格而言,殖民 地的空間層級是依循著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的階級觀念界定,根據這樣的原則可以 將大員市鎮的空間層級作以下界定:

1、熱蘭遮城內城:荷蘭人對於殖民地的經營政策一向都是將軍事防禦放在 第一位,因為,荷蘭人認為唯有維持武力才能確保殖民的貨物與人員安全。在這 種觀念之下,荷蘭人位於大員市鎮為最重要的軍事防禦堡壘,成為其空間體系中 的最高層級,荷蘭人在台灣的所有重要軍事、貿易抉擇都在內城內進行。

2、熱蘭遮城外城:對荷蘭人來說,經營大員市鎮最主要的目的是將其作為 貿易據點,轉運東南亞、中國、日本及台灣的物質,以增加荷蘭東印度公司的收 入,因此經商的商館、倉庫等重要的空間領域,皆反映到外城的建構上,同時外 城的建造也滿足荷蘭人居住的居求,因此靠著內城的優勢武力保護,外城的空間 功能以經商、居住為主,有別於內城的軍事防禦功能。

3、大員市街:大員街區在規劃之初就被荷蘭人定義為「供中國人及日本人 居住的區域」,因此熱蘭遮城堡被荷蘭人建造在大員市鎮的一處高地上,藉著城 堡的尺度及軍事功能,向被統治者宣告殖民政府的權威地位,熱蘭遮城的建築尺 度與功能則是殖民政府對於殖民地所施行的經濟掠奪工具,並代表一種殖民者的

13台灣文獻季刊第五十二卷第一期『台灣歷史建築研究』專輯<荷治時期安平舊聚落的空間變遷>。作者: 楊一

(24)

階級觀念,大員市鎮被規劃在距城堡約兩百公尺的地方,與城堡以一個開放空間 相隔,所代表的空間意涵同樣建立在一種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的關係上,廣場本身 的功能是防禦與監視,上面的絞刑台是一種殖民政府的示威,而大員市街中所有 的公共設施,包括筆直的道路系統、磚造的港口、南邊運河的開挖等,都是殖民 政府為了方便進行貿易活動所規劃的。

綜而言之,荷治時期大員市鎮的「空間層級」,決定在殖民政府的決策上,

空間居住成員的階級與空間機能,對殖民政府的價值是決定該空間的尺度、形式 的重要因素。14

第三節 大員市鎮的空間特質

從荷蘭人經營的大員市鎮來看當時的都市空間,有以下幾種空間特質:

(一)市鎮空間的規劃與發展特質:

(1)軍事防禦需求:

「熱蘭遮城」、「海堡」、「烏特支堡」,這些軍事設施往往成為市鎮 中的地標,而其炮火所及的範圍則成為市鎮的邊界。

(2)商業貿易需求:

亞洲商業貿易的經營是荷蘭人殖民大員的首要目的,基於這種條 件下,大員市鎮被經營成一個「港口貿易市鎮」為主要性能,港口、

商館、倉庫、道路等一切有關的商業設施,自然成為市鎮發展的重點。

(3)計畫性的空間發展模式:

早在西元 1624 年,荷蘭人就已經派人到大員此作地理環境的勘 查,並將大員地區的土地作一詳細的描繪,規劃於熱蘭遮城的及其他相 關的設施的基地位置,之後人口逐漸增加,市鎮規模逐漸擴建,便在西 元 1636 年、西元 1648 年及西元 1657 年重新做過3次的規劃,以因應 人口的成長。大員市鎮的空間構成是由荷蘭人規劃下所形成的,並非為 自然形成的過程。

(二)市鎮空間的組構特質:

(1)長方形的街廓組織:

大員市街的土地分割成數個長方形的街廓,這些街廓的型態與荷 蘭人在巴達維亞城的街廓分割相當類似,這樣的型態不像是漢人市鎮 的發展型態,這種街廓型態是當時荷蘭土地測量師對於都市設計的概 念,在當時的荷蘭都市及其殖民城市常常見到。

(2)棋盤式的街道系統:

14台灣文獻季刊第五十二卷第一期『台灣歷史建築研究』專輯<荷治時期安平舊聚落的空間變遷>。作者: 楊一

(25)

棋盤式的街道系統與其街廓組織系統一樣,也是當時荷蘭土地測 量師對於都市設計的概念,由於這樣的街道系統在當時交通工具並不 進步的情況下,有利於運送貨物,因此,在一個以商業貿易為重的市 鎮中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

(3)公共設施的配置:

公共建築物大多位於大員市鎮的開放空間『廣場』地區或是靠近

『廣場』的街廓區,包括市政府、稅務處等,而這些未曾出現在漢人 落中的空間機能,也反映出大員市鎮確實是一個依照西方都市規劃方 式所建造的殖民市鎮,另外在大員市鎮的發展過程中,荷蘭人不斷地 進行市鎮的公共建設如排水系統、路面鋪設、廣場的整地等,所反映 的意義也是荷蘭人對於殖民地貿易活動的需求。

(4)階級化的空間概念:

大員市鎮的社群成員在荷蘭人的殖民制度下,被依照種族及其他 荷蘭人所認知的階級觀念所形成的階級化,而其使用的空間型態也依照 這樣的觀念予以階級化,這種階級化的觀念表現在市鎮設計、建築物的 構造、樣式及尺度上,如荷蘭長官的官邸被建築在熱蘭遮城的內城與外 城的中間,其位置位於整個市鎮的至高點,在屋頂所設置的平台,有利 於統治者對於整個市鎮作全面性的監控,這種空間配置是因為其空間使 用者正是殖民地區的最高長官,而其他的荷蘭人居住在城堡的外城區,

這個屬於荷蘭人的社區其座落的位置高度來看,是高於中國人居區之 上,這樣的空間配置方式,有特殊的階級限制意義。其他像是屬於市鎮 中管理階層(漢人首領或地方官)的重要公共建築物,其高度(2至3 層)與構造方式(磚石造)與一般居民(漢人)所使用的建築空間(木 竹造的單層建築物)更有顯著的差異。

(5)洋式建築構造與樣式:

荷治以前,聚落的建築構造方式以「草寮式」建築為主,是一種 機動性極高的暫時性居住空間,直到荷治時期,荷蘭人才將西方的建 築構造方式帶入大員,早期,藉由海上運輸由中國、澎湖及烈嶼等地 載運磚、瓦、石、石灰來台,後來又更在赤崁、魍港等地區雇用漢人 燒製石灰及磚塊,這些新式的建材逐漸成為大員市鎮的主要建築材 料,也成為了當時西方殖民文化對其殖民地進行改造的特色。

而大員市鎮中所有的建築工程,包括城堡在內,都是由荷蘭工程師監造,由 被殖民者(漢人或原住民)或黑奴所建造而成,其經費來源大部分也是向被殖民 者課徵稅收所得,這些都是反映出當時大員市鎮被殖民者的身份。

基本上大員市鎮的空間組構是建立在其殖民地的空間性格上,以空間發展的 角度來看,大員市鎮的市街空間的設計規範到建築物的構造,都在荷蘭人(殖民 者)的掌控之下,這一個由荷蘭人依據西方都市規劃方式所建造的殖民地空間性

(26)

格的市鎮,在西元 1647 年到西元 1648 年之間由於社會變遷,大量的漢人移民進 駐大員,使荷蘭人的殖民政權就漸漸感到威脅,西元 1662 年鄭成功結束了荷蘭 人長達 38 年的統治,對漢人而言,卻是奠定台灣漢文化的基礎。15

15台灣文獻季刊第五十二卷第一期『台灣歷史建築研究』專輯<荷治時期安平舊聚落的空間變遷>。作者: 楊一

大員市鎮空間圖

一六四○年代的大員市鎮圖。圖的 上方為南方,由南向的第一條東西 向道路,便是延平街。

資料來源:http://www.hnps.tn.edu.tw/2003lily/WEB/data_28/book_02.htm

大員港市鳥瞰圖

作者不詳/油畫/約 1644 年/米德堡 哲烏斯博物館藏

資料來源:http://www.npm.gov.tw/exhbition/formosa/chinese/02.htm

(27)

八、荷蘭人西式殖民概念所建構的大員市鎮

由於荷蘭人佔領台灣,主要是想把台灣佔為海外貿易的根據地,同時也開啟 了台南市的都市發展,其城市建設,包括有熱蘭遮城、普羅民遮城、烏特勒支堡、

海堡、軍隊、官署、教堂、船塢、水井及住宅。原本所建的城堡,是位於現在的 台南大員(安平),而後來為了解決人口增多的問題,於明永曆七年(西元 1653 年)在當時的赤崁社建立「普羅民遮城」,明天啟四年(西元 1624 年)熱蘭遮城 則改名為安平鎮,荷蘭人也大力地鼓勵許多小型貿易商、漢人與已漢化的平埔族 在此定居、獎勵農業的發展。

當大員市鎮的社會、農業定居型態確定後,台灣都市空間的「原始都市」之 鄉村聚落才開始有其雛形,於熱蘭遮城東南方建立市街(所謂的熱蘭遮街),成 為台灣第一個永久性都市聚落。當時屬漢人主要生活的街坊空間,就沿著今日的 赤崁樓發展。

在建設方面來看,荷人對於殖民地市街的建立還包括街道水溝,由於荷蘭人 在台的經濟必須依賴農業的開墾,因此對於當時的灌溉設備與排水系統的建立十 分重視,主要由東印度公司自建,其餘由農民協助興建,並且又在普羅民遮街(現 今台南的民權路)的外圍築兩個附城作為圍繞市街的屏蕃。

台南的整體都市空間架構,起源荷西時期於赤崁所建的十字形灣頭聚落,日 據時期更引入放射狀與格子狀組合的型態,光復後市中心區尋此模式一路發展。

當時安平與赤嵌樓一帶的市街與城堡,整個市街聚落呈現出一種無封圍、格子狀 棋盤式計畫性空間。熱蘭遮城、普羅民遮城,兩地同為市街之中心,更是整個市 街意象上之主導地標。現今安平區位於台南市的西端,主要的發展在鹽水西與運 河間。而安平舊街為台灣開台時最早的發展地區,由於地形上的限制,使得安平 區得以維持較獨立的空間發展形式,因而保存了傳統都市發展風貌及型態。16

安平市街中以延平街最為熱鬧,為棋盤式街道之主幹。三百年前的荷蘭市街 在今日並不易尋得完整遺跡,但安平整體的聚落形態卻仍忠實反應出當時以三條 東西大道(今延平、效忠與中興街)為主之聚落。此時由於台江內海之故,水域 在城鎮中扮演很重要之角色,大部份的荷蘭古地圖,描繪的都是台江內海的盛 況。現今民權路與忠義路正是最早的十字大街。明鄭轄內依此界分四坊,在清朝 時更築牆圍城,規模已具。並於日據時期,拆牆築路,疊加園環節點放射交連的 巴洛克圖樣,並且仿歐默思泰(西元 1822 年至西元 1903 年)的「翡翠項鍊」筆

16<都市紋理的建構 從紋理的觀點建構都市空間設計的原則性規範--以台南市為例> 作者:陳皓偉 國立成功大學

建築研究所

(28)

意,規劃了串接各處公園的綠帶系統,與新闢的運河形成都市的藍綠雙環,這些 傳統豐富的都市紋理,皆為台灣僅見。17

安平聚落倚著港口及運河水域逐漸形成,源自討海生活對信仰的依賴,眾多 廟宇及廟埕對安平聚落空間發展具支配力量。隨著泥沙淤積、產業形態轉移,安 平由熙攘通商口岸轉型為區域性的漁事村落。數百年歷史的街巷與水紋記憶相互 對應,成為安平最珍貴的空間底蘊。

九、結論

歷史在台灣美麗的容顏上,刻畫了許多紋路。台灣的起源,源自台南,台南 的興起乃是源於安平,安平乃荷人開發台灣最重要的基地,且為台灣第一個漢人 聚落。自十七、十八世紀,荷蘭人墾殖至今,台南安平見證了時間、空間豐富的 變遷。當時安平外海岸駐泊荷蘭東印度的大船,艘艘滿載貨物,人聲鼎沸,當時 安平港更成為台灣的繁華大都,它曾經是荷蘭人對東亞貿易重要的港口、明朝鄭 成功的王城、清朝的軍事要寨、洋行的通商口岸,以及日本殖民產業(鹽、漁業) 的基地。

現今的安平擁有許多荷據時期遺留下的古蹟,荷蘭人、西班牙人所留下來的 文化,雖然不多。但是,從淡水的紅毛城、台南安平的古堡,以及紅毛港、紅毛 埤、紅毛井等地名稱呼,可知荷蘭雖然統治短暫,也在台灣留下影響。迄今,我 們要瞭解平埔族,還要依賴荷蘭人的檔案。如今安平正隨著歷史的足跡,走出現 代和過去的平衡點,用屬於自己的語言訴說它的歷史,和它的過去。

安平的民居,在臺灣鄉鎮的建築中別具獨特風格。安平的傳統建材以磚、老

17<從社會結構變遷與文化形式涵構探討台南府城的都市空間特色> 作者:梁佳美 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

熱蘭遮城外城遺址

拍攝時間:93 年 4 月

現今的安平古堡

資料來源:https://stamp.post.gov.tw/cpemall3w/tainan/all4c_02.htm

(29)

古石和蚵灰為主,紅磚是荷據時期留下的建材,老古石是舊日從澎湖隨船而來的 壓艙石,質感特別。牆門則是安平建築的一大特色,為防海濱風沙,房子開口特 別縮小,且多為簡單的兩片木拼板門,有的牆門一側還留有方形、葫蘆形或多角 形的燈洞,兼具照明和辟邪作用。窗子則有豐富的造型,大致有長的、方的、圓 的、八角的以及書卷型,材質則以磚、木為主,每個窗戶多有窗簷,形式精巧優 美,窗外多嵌有直的、橫的,甚至格子狀的窗條,既可保有私密性,也兼具防禦 功能。

安平聚落區蜿蜒的街巷,人性的空間尺度,以及充滿象徵圖案之民宅與廟 宇,皆值得吸引巿民來此流連忘返。儘管時間演變,這裡仍是台南最具特色的傳 統街道空間。歷史的表像千變萬化,安平的居民們不僅透過港口進出海洋,也在 安平港邊建立生活據點。因為特殊歷史與地理緣故,使得台灣蘊含豐富、多樣的 文化元素,安平正隨著歷史的足跡,在台灣這個擁有豐富的歷史紋理中,創造出 屬於自己的風格。

(30)

參考書目

1、書名:台灣史研究第三卷第一期,P119~121

出版社: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籌備處,民國 85 年 6 月出版。

文章名稱:嘉慶以前三貂鹽寮地域史的建構。

2、書名:歷史月刊 2003.2,P20~30

出版社:聯合報系,民國 92 年 2 月 5 號出版。

文章名稱:就從安平追想起—荷據時期的台灣。

作者:陳國棟

3、書名:台灣文獻季刊第五十四卷第三期『西班牙、荷蘭與台灣關係』專輯,

P108~137

出版社:國史館台灣文獻編印,民國 92 年 9 月 30 號出版。

文章名稱:十七世紀的荷蘭史地與荷據時期的台灣。

作者:陳國棟

4、書名:台灣文獻季刊第五十二卷第一期『台灣歷史建築研究』專輯,P47~129 出版社:國史館台灣文獻編印,民國 90 年 3 月 1 號出版。

文章名稱:荷治時期安平舊聚落的空間變遷。

作者:楊一志

5、書名:先民的足跡-古地圖話台灣滄桑史-,P57~82 出版社:藍天書局,1991 年出版。

主編:許雪姬、吳密察、Christine Vertente 翻譯:精粹翻譯資訊顧問社

6、書名:台灣歷史閱覽,P35~50

出版社: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民國 1994 年 4 月 4 號出版。

作者:李筱峰、劉峰松

7、書名:台灣史研究一百年:回顧與研究,P182~213

出版社: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籌備處,1997 年 12 月出版。

主編:黃富三、古偉瀛、蔡采秀

8、出處:台灣文獻季刊第五十三卷第四期

出版社:國史館台灣文獻編印,民國年月號出版。

文章名稱:荷據時期的台南,P228~295。

(31)

作者:石萬壽

文章名稱:荷蘭治台重商政策之執行及其影響。

作者:黃富三

9、書名:台灣風雲叢書 1『歷史與台灣』台灣研究研討會,1~27 回紀錄,P229

~235。

出版社:台灣風雲雜誌社,民國 77 年 10 月出版。

主編:張炎憲

10. 書名:從社會結構變遷與文化形式涵構探討台南府城的都市空間特色 作者:梁佳美

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第二十八屆碩士論文 民國八十六年七月十日 11. 都市紋理的建構 從紋理的觀點建構都市空間設計的原則性規範--以

台南市為例 作者:陳皓偉

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第二十九屆碩士論文 民國八十六年六月二十七日 12.、http://www.dm.ncyu.edu.tw/content/con01/con01-02-1.htm

13、http://www.cca.gov.tw/event/historical/htm/01/cg.htm 14、http://www.npm.gov.tw/exhbition/formosa/chinese/mm05.htm

※※在中國期刊網並沒有找到適用的文章

(32)

ᆶߤຍ֍

2ăώಡӘඕЪ૞ຽࡊϫᄃ఼ᙊିֈኝ඀ᇤᆷĂߏ˘ቔ

׍ѣপҒ۞ಡӘĄ!

3ăঔ˯කྮ၆ٺέ៉гડ۞ฟ൴׍ѣ඗၆۞ᇆᜩĂੵ

˞႔ˠ̝γĂఈᜋˠăҘ঱Ͱˠăࡻ઼ˠă͟ώˠ

ౌഅགྷдέ៉гડاҝĂ၆ٺέ៉гડ۞۩มనࢍ

ѣ࠹༊඀ޘ۞ᇆᜩĂώಡӘᏴፄдέ៉ฟ൴࿅඀̚

၆ٺέݑгડѣ 61 ዶѐฟ൴።Ϋ۞ఈᜋˠүࠎࡁտ

۞၆෪Ă੫၆ఈᜋ௚ڼॡഇ၆ٺέݑౌξ۩ม۞ᇆ ᜩүኢࢗĂᏴᗟȈ̶ѣຍཌྷĄ!

4ăώಡӘણ҂።Ϋኢ඾ᄃޙ᎝ኢ඾ઇኢࢗĂᏉЪ።Ϋ ᄃޙ᎝۞૞ຽ֍ྋĂֹಡӘώ֗׍ѣ࠹༊඀ޘ۞ጯ ఙᆊࣃĄ!

5ăώಡӘ౵̂۞৿ౝдٺϏઇඕኢĂٕధЯࠎಡӘॡ มࣗܳĂԓ୕ਕૉд΍ۍॡ֖ྃćΩĂಡӘ၆ٺො

ᛖϏΐڦຍĂ˵ߏώಡӘ̝৿ౝĂԓ୕˘׀д΍ۍ

݈࣒ϒĄ

(33)

海上絲路對威尼斯觀光業 的影響

四技休閒二 B

林宜屏 周靜儀

李孟杰 程美惠

(34)

一、、前言

絲綢之路是指漢唐以來以中國首都為核心,向世界呈網狀分布的交通路線。

因為中國的首都往往是中國的政治、文化和經濟交流中心,中國東部的國家和地 區如日本、朝鮮半島同樣也與這個網路聯繫在一起,而傳統的絲綢之路更是強調 中國與西方國家和地區的往來。

絲綢之路作為一個國際交通網絡,首先是在局部地區實現了物產和文化的交 流,才漸漸向外發展開來的,最後在中國西漢時期(公元前 206 年-公元 25 年)

因張騫出使西域而獲得全線開通。從此以後,絲綢之路空前繁榮起來,它把當時 世界上最發達的幾個主要文化地區,如東亞、南亞、西亞、北非和歐洲聯繫起來。

不僅在物產上實現了互通有無,比如佛教東傳、中國四大發明西傳等,也使得各 個地區的文化通過相互交流而蓬勃發展起來。長期以來,絲綢之路沿線的民族和 國家,不僅為絲綢之路的發展做出了貢獻,而且也都成了絲綢之路的受益者。

而無論國內或國外,世界上由於社會的變遷,人們不僅將生命致力於工作 上,如今,休閒觀光渡假也是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環。而休閒觀光業的發展,除 了需要當地國家有足夠的觀光資源,如:景觀、遊憩區、藝術等相關資源外,人 群的聚集與交通的便捷也是促成當地觀光業的重要元素之一。除此之外,一地的 觀光業發展好壞,往往也跟其地方的歷史背景有著非常重要的相關性,所以,藉 此可知,在人類各地區文明日益聯繫緊密的今天,回顧絲綢之路的歷史不僅是一 種古代知識的積累,也代表著不同地區文化之間寶貴的交流,因此,絲綢之路不 僅成為憑弔歷史的旅遊熱線,也是世界各國學者研究人類文明的重要課題。

而絲路的這道交通網大致可分為陸上絲路和海上絲路。在海上的絲路航線的 部分,主要又分為了東海起航線和南海起航線,其中在南海起航線的部分,由於 歷經了一連串的主要中國航海冒險家的路線發現,使得這條航線不斷的擴大及延 長,尤其到了鄭和七次下西洋的時期,更為興起。在這當中不僅促進東、西方的 商務貿易之興盛外,人們也藉著此航線,認識了其他國家,帶動了東、西文化交 流;另外,更重要的是,由於有這些人群的聚集,使當地的服務業,如:餐飲、

住宿等相關觀光業需求提升,因而也帶動了當地的繁榮。

而地中海週邊的國家是西方文明的核心區,也是海上絲路重要的航線必經 點。威尼斯人在當時可說是地中海地區商務貿易的經營者,而今日的威尼斯,對 於觀光業也是佔有非常重要的一席之地。所以藉由上述所提及的,海上絲路不僅 是種古代知識的累積外,也將會影響其相關國家的旅遊熱潮,所以藉此了解威尼 斯觀光業與海上絲路的相對發展,也將是可以作為觀光休閒與其觀光地理區跟其 地理區的觀光特色之間的關聯性之研究的發展重心了。

(35)

二、海上絲路的起源

「絲綢之路」一詞源自於 19 世紀末德國地理學家里希托芬在其著作中,對 連接中國與西方絲綢西運交通網的命名,並通用至今。這條交通網主要分為陸上 絲路和海上絲路。 1

在中國歷史上漢、唐時期,從首都長安 ( 今西安 ) 出發向西,有一條連接 中亞、南亞、西亞和歐洲各地的交通大道,它在古代中國對外交往史上,曾經發 揮過巨大的作用。由於當時由這條道路輸出的物品中,數量最多,也最受歡迎的 是絲綢,一般通稱這條絲路為「西域絲綢之路」。 2

除了陸上絲綢之路外,從漢代開始,就開通了從廣東到印度去的航道。宋代 以後,隨著中國南方的進一步開發和經濟重心的南移,從廣州、泉州、杭州等地 出發的海上航路日益發達,越走越遠,從南洋到阿拉伯海,甚至遠至非洲東海岸。

人們便把這些海上貿易往來的這條航線通稱為「海上絲綢之路」。 3

另一條是「西南絲綢之路」,由四川經雲南過伊洛瓦底江,至緬甸北部的孟 拱,再渡親敦江到達印度東北的莫帕爾,然後,沿恆河流域轉印度西北至伊朗高 原。這條絲綢之路比西域絲綢之路還要早得多,早在三千多年前就形成了。4

談絲綢之路的歷史,不得不提西漢時期通西域的第一功臣張騫,張騫兩次出 使西域雖然並沒有達成結盟抗匈奴之目的,卻打開了中西文化及經貿交流的門 戶。而實際上,除了這條路上絲路外,絲路尚分為海上絲路、西南絲路和西域絲 路三種。5

由於漢朝長年受匈奴入侵的威脅,漢武帝希望聯結西域各部落,合力夾擊匈 奴。於是漢武帝派遣張騫出使大月氏,而張騫在受困後輾轉間離國十三年才返回 漢土。公元前 119 年,張騫再次受命出使烏孫,他並任派隨行的副使訪中亞其他 各國,這些使者的足跡更遠至安息,即現今伊朗。張騫將所見所聞詳述於《史記 - 大宛列傳》及《漢書 - 西域傳》兩部文獻之內,大大加強了漢朝對西方各部 族的認識,為日後中西方交往奠下重要基石。6

張騫通西域是絲路開通的歷史標誌,這條橫貫歐亞的古絲路,增進了東方與

1 http://www.liontravel.com.tw/comm/2trs/hotsale/china02/main1.htm

2 http://www.liontravel.com.tw/comm/2trs/hotsale/china02/main1.htm

3 http://www.liontravel.com.tw/comm/2trs/hotsale/china02/main1.htm

4 http://www.liontravel.com.tw/comm/2trs/hotsale/china02/main1.htm

5 http://www.liontravel.com.tw/comm/2trs/hotsale/china02/main1.htm

6 http://www.the-silk-road.com/journal1.shtml

(36)

西方的相互瞭解和聯繫。隋唐時代,陸上絲路發展到了鼎盛期,商旅、使團、僧 侶在絲路上往來不絕,熱鬧非凡。到公元 10 世紀之後,陸上絲路的作用逐漸衰 減,其地位被海上絲路所取替,開展另一番經貿、文化交流新氣象。7

海上絲路早在唐朝已經出現,於元朝和明朝時,海上絲路的發展才愈來愈興 旺,鄭和七次下西洋可說是最具代表性的壯舉。此外,中國的地理環境亦有利於 海上交通的發展,沿岸有許多冬季不結冰的優良海港,船舶往來全年無礙,也助 長了航運業的興起和迅速發展。8

三、海上絲路的發展與演進

〈一〉海上絲路形成時期----唐朝(618-907) 以前中國絲綢的外傳及其影響:

從東海(現在黃海)起航的船隻主要航行朝鮮和日本。 根據歷史紀錄, 早在 西元 1112 年周周武王封箕子于朝鮮時, 就"教其民桑蠶編織" 。西元 199 年中國 桑蠶種東傳日本。西元 238 年倭國女王卑彌呼派使者到中國贈送禮品,魏明帝回 贈精美絲織品。這是中國絲綢作為皇帝的禮品而傳入日本的最早文獻。南朝時,

中國派遣四名絲綢編織和裁縫女工到日本傳授技藝。他們對日本絲綢編織的產業 發展,起了非常大的促進作用。

中國海船從南海航線起航, 於西元 140-87 年, 帶來了很大數量的黃金和絲 織品, 途經今越南、泰國、馬来西亞、缅甸,遠航到黄支國(今印度康契普拉姆)

去換取上述國家的特產,然後從斯里蘭卡返航。這樣,早在西元前, 中國絲綢就 傳入上述各國。

隨著中國政治影響的日益擴大和由於中國精美絕世的絲綢對世界各種地方 具有極大的吸引力、東南亞、南亞,和甚至至西部亞洲,歐洲各國全部都派使節 到中國通好, 提供禮物以賞賜絲綢和繼續商業交換。便如,據《後漢書》記載,

西元 131 年,今爪哇(當時的葉調國)、西元 159 和 161 年今印度(當時的天竺)

和西元 97、120 和 131 年今缅甸(當時的禅國)都遣使業中國進獻方物,換得絲 綢。這是中國絲綢傳入今天印度尼西亞、印度和緬甸,並通過緬甸到歐洲大秦(羅 馬) 帝國的另一條途徑。

這個時間特徵如下:中國絲綢從海路外傳雖然開始很早,但採取了商品交易,

只有被制約在統治階級需要的豪華物品,"支付進貢貿易" 由官員主要,它的數 量,次數和規模都不大。它的目標唯一是想要在外交裡達到"敦睦邦交" 和擴展

7 http://www.the-silk-road.com/journal9.shtml

8 http://www.the-silk-road.com/journal9.shtml

(37)

外國政治影響;還未注意通過海外貿易,能增加國庫在經濟收入。民間國外絲綢 貿易,從外國文學看類似早期的開始。但實際非常少紀錄在我們國家史書,可見 這絲綢做為商品生產和商業活動,還沒有普遍和發達。9

〈二〉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時期---唐宋時代(960-1279) 中國絲綢的影 響:

唐朝和日本、朝鲜的海上貿易較前帶更加頻繁帶,日本的遣唐使,名義上雖 是遣使共方物而唐亦回賜絲綢作為禮品,裨上是變相的官方貿易。如 802 年,

日本遣使 270 個人到中國,每人贈送絲綢五匹,共計 1350 匹。從宋朝開始,出 現民間貿易。據泉州商人李充的原文報告“自置船一隻攜帶各種絲綢和瓷器到日 本貿易。"可見當時民間絲綢貿易已經發達。在頻繁的民間絲綢貿易的影響下,

日本出現了在仿效的"唐綾" (中國絲綢) 在基礎開發了"博多識 " 旋轉織法。

朝鮮和中國的貿易也很發達, 許多來自新羅的朝鮮的人在中國楚州(今准安) 僑居。當時楚州是通往朝鲜、日本的重要海港,這些新羅人經營海上運輸,為中 日和中朝之間的文化交流和傳布絲綢中起了重要的橋樑作用。

唐代地理學家賈耽說:中國海船從廣州經南海到波斯灣的巴士拉港,全和需 時三個月。這條航線把中國和三大地區:以室利佛逝(今印蘇門答臘)為首的東 南亞地區;以印度為首的南亞地區;以大食為首的阿拉伯地區,通過海上絲绸貿 易連接在一起。這些地區是中國絲綢貿易的集散地;也是當時世界上政治、經濟、

宗教和文化的中心。這條傳佈絲綢到外國的航路,在傳佈絲綢的同時,對促進各 國之間的特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相互傳佈和影響,起了重要的媒介作用。趙汝適 的《諸蕃志》和周去非的《嶺外代答》,兩書著者是宓代人,也有與上述相同的 記載。

綜上所述,這個時期特徵顯示在:中國絲綢作為商品外傳由陸路轉變為海 路。唐朝開始設市舶司到宋朝又有發展,象徵國外絲綢貿易性質的轉變。除原有 的"朝貢貿易"外,則以市舶貿易主要;開始從過去只注意政治上擴大對外影響,

以達"敦睦邦交",而發展到把它作為財政經濟上的一項重要收入。市舶貿易對宋 政權的財政收入起了很大作用。以西元 1128 年為例,它占國家總收入的百分之 二十,除上述官方絲绸貿易外,民間海商住海外進行絲绸貿易的,也蓬勃發展。

絲绸作為商品生產和商業活動已經很發達。

〈三〉海上“絲绸之路"的極盛時期—元、明、清各代(1271-1840 鴉片戰爭)

中國絲绸的外傳及其影響:

9 http://travel.qz.fj.cn/silkroads/file01.htm

(38)

這個時期,中朝兩國進行互通有無的互利貿易。朝鲜以產好馬著稱,而中國 缺馬,就於公無 1393 年以一萬九千七百匹的精美絲綢換取九千八百匹好馬。這 時中日貿易也十分活躍。走私絲綢貿易盛行,1547 年朱纨圍攻雙嶼島時光是逃 脱的中外走私船隻,就達一千二百九十多艘。商人在貿易中獲得驚人的利益。據 說一斤生絲傳到日本就可賣到二十倍的價錢。據統計從 1662-1839 年鴉片戰爭前 夕,載運絲綢的中國商船到日本海港的多達 6200 餘艘。當時白絲貿易盛極一時,

在整個貿易額中,占百分之七十。

據元人汪大淵《島嶼志略》說,中國絲綢從泉州輸往海外數達 40 多個國家 和地區、絲綢品種之多雄辯地說明:這條航線通到哪裡,哪裡就有絲綢貿易的交 換,中國絲綢就傳佈到哪裡。

中國偉大的航海家鄭和從 1405 年至 1433 年曾先後七次率船隊遠航,經歷了 三十餘國,最遠達非洲東岸。他到每一地都以中國的絲綢和瓷器換取當地的特產 或饋贈當地的國王。1567 年海禁開放後,福建海商到吕宋經商的最多。張燮的

《東西洋考》說:“華人皆多吕宋,往久居不歸、、、、、,聚居吕宋者,漸至 數萬"。這是因為西班牙殖民者於 1595 年占領菲律賓以後,中國海商開闢了一 條由南海起航,途經馬尼拉到美洲的新絲綢之路,被稱為“太平洋上的絲綢之 路"

综上所述,這個時期的特點,表現在:這個時期的海外貿易空前發展,其方 式已不像以前一時期只是採取消極的招邀和獎勵外商來華進行貿易,而是主動地 派高級官員,率船隊往海外各國訪問,並以絲綢、瓷器等為主,進行貿易交換。

民間海商往海外貿易的空前活躍,並發展到吕宋乃至拉丁美洲進行絲绸貿易。鄭 和率船隊七下西洋,標誌著海上“絲綢之路"已發展到極盛時期。這對絲綢貿易 已經和政治、軍事、外交、經濟以及和各國的友好往來,文化交流交織在一起,

規模之大,範圍之大和影響之深都是空前的。10

由上我們可以得知,科學技術進步為海上絲路提供極有利的發展條件。在唐 宋時期,中國造船業就已相當發達,可以建造載重兩百噸的木船;中國的航海技 術在當時更領導世界,不但將羅盤應用於航海業上,並掌握預測颱風及其他航海 知識,將海上交通大大向前推進了一步。

其次,貿易商品的變化和數量的增加也促進了海上運輸的發展。唐、宋之後,

東西方貿易往來的主要商品除了絲綢之外,更增添了香科和瓷器,這些貨品既不 輕便又容易破損,若用駱駝或馬匹運輸極之不便,用船裝運當然比較妥善安全。

此外,由於中國所入口的香料大部份在東南亞地區出產;而中國的主要出口產品 包括絲綢、茶業則產於中國東南部沿岸一帶,選用海運省時便捷,更為理想。

10 http://travel.qz.fj.cn/silkroads/file01.htm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目前台灣的觀光旅遊漸趨向不以量取勝,強調精緻、深度、探索的優質旅行,因此旅行

臺中市別名「文化城」。清朝之前,為平埔族群巴則海族

台中地區 (山海屯) 台中市大里區崇光國小 台中市大里區大元國小 台中市大里區大里國小 台中市大里區立新國小 台中市大里區草湖國小 台中市大里區永隆國小

• A2: 黑水指的是臺灣海峽,俗稱黑 水溝。以前的人要冒險渡過臺灣海

明天啟四年至永曆十五年之間(1624─1661)荷蘭以其政治及經濟力量 在臺灣南部先住民之間傳播基督教。4 西元 1636 年開始引進中國人到

( )如圖為自民國 79 年到 88 年臺灣地區每人每年平均用紙量(kg)折線圖,請問哪一年間,每

北宋時期海上交通較為發達,而中日兩國間的文化交流也多靠從事海 上貿易的商船。如日本永延元年(公元 987

至於在台灣的學術佛教,基礎相當脆弱,自 1950 年至 1960 年代,在台